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唐上¶
唐上¶ 第 179a 页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六
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

* 唐上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也。其祖虎。与李弼
等八人。佐周伐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追封唐
公。帝袭唐公。事隋。以功进封唐王。义宁二年岁戊寅。
五月戊午。受隋恭帝禅。即位于大极殿。改元武德。国
号唐。都长安。在位九年。盖高祖举晋阳之精兵。席捲
长驱。奄有关中。命将出师。扫除乱略。降李密。击建德。
擒世充。芟武周。剪黑闼。夷萧铣。六年之中。海内咸服。
何成功之速哉。盖以太宗为其子也。太宗以龙凤之
姿。天日之表。聪明英武。素有大志。而能结纳豪杰。拯
民于水火之中。而措之衽席之上。高祖即位之六月。
饭千僧于大极殿。四年。造灵圣寺于旧第。起义兵。则
神人应而同力定乱。卫太宗而成大功。救安西。则天
王现而鼓角鸣副。明皇虔祷诚意。造寺立圣像。七众
沾恩。译经。制序文。四生蒙福。僧尼居道上。感武后之
隆恩。菩萨现蛤蜊。启文宗之深信。可谓道合君臣。珠
唐上¶ 第 179b 页 X76-0179.png
回玉转。奈何摧佛之表一进。赖宪宗付嘱之不忘。未
几。灭僧之命颁行。乃武宗昏迷于邪惑。宣宗即位。佛
位中尊。洗光佛日再扇真风。扬教海而注禅河。扫痴
云而清宇宙。文物殷富。朝野歌吟。可谓中国之盛矣。
唐有天下。二百九十一年。传二十一帝。惜乎末运权
归宦官。此乱亡之兆也。齐家者治国之本。其本不正。
至于天下分裂。则五代相次而起。五代之兴。始于梁
朱温受唐禅。以黄巢降将逞其勇力。遂迁唐祚称后
梁。二主凡十六年而为后唐。唐李克用假平雠之忠
义。发迹阴山。以兵威霸业。遂移梁室。四主十五年而
为后晋。晋石敬瑭。挟震主之威。乘衅而起。藉其兵力。
以取天下。易于反掌。二主十一年而为后汉。汉刘知
远。承戎虏蹂践之馀。中国之主。故雍容南面。而天下
归之。二主四年而为后周。周郭威负震主之威。挟不
赏之功。乘危而发。亦一世之雄也。世宗异姓之亲。入
承大统。贤佐有王朴。奇谋妙算。如指诸掌。画江之功。
三关之役。皆朴之言验也。若朴者。器识学术。岂可以
五代之士论哉。惜乎世宗享年不永。而朴之功。亦中
道而废矣。周之有国。三主九年而归宋。其间同时僣
伪霸国者有十。刘守光称北燕。刘隐称广南。王建称
西蜀。李昴胄称江南刘。崇称河东王。审知称闽。钱谬
称吴越。杨行密称淮南。马殷称湖南。高季兴称荆南。
虽各据一方。皆崇佛法。造寺度僧。而闽之犹盛也。观
乎僣伪。与五代同时。而起于丁卯。而尽于己未。凡五
唐上¶ 第 179c 页 X76-0179.png
十三年。是为影国。究其五代之兴废。梁之亡也。父子
兄弟。自相屠灭。天下从而叛之。若后唐之庄明宗。晋
汉之高祖。始以功臣夷狄而兴国。终于功臣夷狄而
丧邦。得之易而失之易。何足怪哉。周之亡也适圣人
之兴。而天命有归焉。五代通五十三年。一十三主。总
结为唐五代纪录云。

唐。姓李。名渊 都长安。二十一主。凡二百九十
一年。禅于后梁。

高祖在位九年 隋越王侗(皇泰元年) 魏(李密) 夏(窦建
德) 梁(萧铣) 凉(李轨) 秦(薛举) 定扬(刘武冈) 楚(林士弘)。

戊寅 五月。高祖神尧太武皇帝即位。改元武德。乃
于朱雀南衢之上。普建道场。设无遮大会(通鉴)

己卯 武德二年。郑王世充。鸩越王侗僣位。御史大
夫郑颋不乐仕。固称疾不预事。一日谓世充曰。臣闻。
佛有金刚不坏身。陛下真佛也。臣实多幸。得生佛世。
愿弃官削发为沙门。服勤精进。以资陛下之神武。世
充曰。国之大臣。声望素重。一旦入道。将骇物听。俟兵
革休息。当从公志。颋固请不许。退谓妻子曰。吾束发
从官。志慕名节。不幸遭遇乱世。流离至此。侧身猜忌
之朝。累足危亡之地。智力浅薄。无以自全。人生会当
有死。早晚何殊。姑此从吾所好。死亦无憾。遂削发披
僧服(旧史)

辛巳 四年。世民入城。观隋宫殿。叹曰。逞侈心。穷人
欲。无亡得乎。废诸道场。城中僧尼。留有德者。各三十
唐上¶ 第 180a 页 X76-0180.png
人。馀皆反初。

六月。太史傅奕。先是黄巾。深忌佛法。上废佛法事十
有一条云。释经诞妄。言妖事隐。损破国家。未闻益世。
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则还淳
返朴。李孔之化行焉。疏奏。帝虽信佛。而无果断。乃下
诏问曰。弃父母之须发。去君臣之章服。有何利益。幸
请释之。有释法琳。即对曰。琳闻。至道绝言。岂九流能
辨。法身无像。非十翼所诠。但四趣茫茫。漂沦苦海。三
界蠢蠢。颠坠邪山。诸子迷以自焚。凡夫溺而不出。大
圣为之兴世。至人所以降灵。遂开解脱之门。示以安
隐之路。中天王种。辞恩爱以出家。东夏贵游。厌荣华
而入道。于是毁形而成其志。故弃须发之容。缁袍以
会其道。故去君臣之服。虽形阙奉亲。而内怀其孝。礼
乘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冤亲。以成大愿。祐沾幽显。
岂拘小违。上智之人。依佛语故为益。下凡之类。背圣
教故为损。此其大略也。傅奕所奏。有司不行。奕乃多
写表状。流布远近。琳乃著破邪论二卷。用拟奕词。尽
折其谬。朝野咸诵之。琳又上储宫诸王。及公卿侯伯
等启。故奕之奏。因而遂寝(释教录)

乙酉 八年二月。帝释奠于国学堂。置三座。拟叙三
宗。下诏曰。孔老二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从客礼。
五都才学。三教通人。星布义筵。云罗绮席。众推释惠
乘为导首。乘登叶座。皇储以下。皆胡跪坾听逸辩。前
宣帝德。次述释宗。后以二难。双徵两教。玄梯广布。义
唐上¶ 第 180b 页 X76-0180.png
网高张。莫不蹑响风驰。应机云涌。既而天子回光。敬
美其德。群公拜手。请弘大业。黄巾李仲卿。结舌无报。
博士祭酒等。束体辕门。又下诏问乘曰。道士潘诞奏。
悉达太子。不能成佛。六年求道。方得成佛。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乘曰。震旦与天竺。犹环海比州。聃乃周末
始兴。佛是周初前出。相去二十许王。三百馀载。岂有
昭王时佛。退求敬王时道乎。诞曰。灵宝经有太上大
道。先天地生。郁勃洞虚之中。炜烨玉清之上。是佛之
师也。乘曰。五帝之前。未闻天尊之道。三王之季。始有
老聃之名。汉景巳还。方兴道学。穷今讨古。道者为谁。
按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此理数之道。何能生佛。岂
有头带星冠。身披黄褐。鬓垂素发。手执槐简。别号天
尊。居大罗之上。独名大道。治玉京之中。山海之所未
详。经史之所不载。大罗既乌有之说。玉京本无是之
谈。谬之甚矣。言毕下座(旧史及僧传)

丙戌 九年。太史傅奕上疏。请除佛法。曰。佛在西域。
言妖路远。汉译胡书。恐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
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役赋。演其妖书。述其
邪法。伪启三途。谬称六道。恐吓愚天。诈欺庸品。凡百
黎庶。通识者稀。不察根源。信其矫诈。乃追既往之罪。
虚规将来之福。布施一钱。希万倍之报。持斋一日。冀
百年之粮。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惮科禁。轻犯宪章。
其有造作恶逆。身坠刑网。方乃狱中礼佛。口诵佛经。
昼夜忘疲。规免其罪。且生死寿夭。由于自然。刑德威
唐上¶ 第 180c 页 X76-0180.png
福。关之人主。乃谓贫富贵贱。功业所招。而胡僧矫诈。
皆云由佛。窃人主之权。檀造化之力。其为害政。良可
悲矣。案书云。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之有
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则之颇
僻。降自羲农。至于汉魏。皆无佛法。君明臣忠。祚长年
久。汉明帝假托梦想。始立胡神。西域沙门。自传其法。
西晋巳上。国有严科。不许中国之人辄行髡发之事。
泊于胡石差胡乱华。主庸臣佞。政虐祚短。皆由佛教
致灾也。梁武齐兖足为明镜。昔褒姒一女。妖惑幽王。
尚致亡国。况天下僧尼数盈十万。剪刻缯䌽。装束泥
人。而为压魅。迷惑万姓者乎。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
成十万馀户。产育男女。十年长养。一纪教训。自然益
国。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人。百性知威福所在。则
妖惑之风自革。淳朴之化还兴。且古今忠谏。鲜不及
祸。窃见齐朝章仇子佗上表言。僧尼徒众。麋损国家。
寺塔奢侈。虚费金帛。为诸僧附会宰相。对朝谗毁。诸
尼依托妃主。𧮂行谤讟。子佗竟被囚絷。刑于都市。及
周武平齐。制封其墓。臣虽不敏。窃效其纵○道士李
仲卿。上十异九迷论。刘进喜上显正论。皆贬量圣教。
眩惑君心。传奕前后七上疏。请除释氏。高祖付百官
详议。皆言。佛法兴自累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无
废弃。独太仆卿张道源。称奕奏合理。宰相萧瑀庭斥
奕曰。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寘严刑。
奕曰。礼本于事亲。忠于奉上。此则忠孝之理著。臣子
唐上¶ 第 181a 页 X76-0181.png
之行成。而佛踰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
以继体而悖所亲。瑀非出于空桑。乃遵无父之教。臣
闻。非孝者无亲。瑀之谓也。瑀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
是人也○帝以奕疏颁示诸僧。时释明槩。乃作决破
傅奕谤佛毁僧事八条。释法琳又著十喻九箴。破李
仲卿十异九迷之谬。门下典仪李师政。著内德论三
篇。皆陈佛化之益。时傅奕云云未决。诸僧著论。合李
黄门内德论。同进干朝。帝由是悟。奕等誉道毁佛。为
叶私大臣。不获巳。遂兼汰二教之滥者。而见施行焉
○五月辛巳。诏曰。释迦阐教。清净为先。远离尘垢。除
去贪欲。所以弘宣胜业。修植善根。开导愚迷。津梁庶
品。是以敷演经教。检括学徒。调伏身心。舍诸染著。自
大觉迁谢。道法流行。末代陵迟。渐以亏滥。乃有猥贱
之侣。规自尊高。游惰之民。苟避徭役。妄为剃落。托号
出家。嗜欲无厌。营求不巳。事同编户。迹等齐人。进违
戒律之文。退无礼典之训。每罹宪网。自蹈重刑。渎玷
真如。亏损妙法。譬夫良莠有秽嘉苗。类若浮泥混乎
清水。又伽蓝之地本曰净居。近代以来。多立寺舍。不
求闲旷之地。唯趍喧杂之方。徒长轻薄之心。有亏崇
敬之义。且老氏垂化。本贵冲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
全真守一。是谓玄门。躯驰世务。尤乖宗旨。朕膺期御
宇。兴隆教法。志思利益。情在护持。欲使玉石区分。薰
莸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诸
僧尼道士女冠。有精勤炼行。守戒律者。并令就大寺
唐上¶ 第 181b 页 X76-0181.png
观居止。供给衣食。不令乏短。其不能精进。无行业。庸
猥粗秽者。悉令罢道。各还桑梓。京师留寺三所。诸州
各留一所。馀皆罢之(巳上见唐策并通鉴)

李师政内德论序略曰。若夫十力调御。运法舟于苦
海。三乘汲引。坦夷途于火宅。劝善进德之广。六经所
不逮。戒恶防患之深。九流莫之比。但穷神知化。其言
宏大而可惊。去惑绝尘。厥轨清邈而难蹈。华夷士庶。
朝野文儒。名附所安。鲜味斯道。自非研精以考真妄。
沉思而察苦空。无以立匪石之信根。去若亡之疑盖。
或谓三王无佛而年永。二石有僧而政虐损。化由于
奉佛。益国在于废僧。苟朋偏见。未见通理。博考兴亡。
足澄浮伪。何则。亡秦者。胡亥时无佛而土崩。兴佛者
汉明世有僧而国治。周除佛寺。而天无之寿未永。隋
弘释教。而开皇之令无虞。盛衰由布政。治乱在庶官。
归咎佛僧。实非通论。且佛惟弘善。不长恶于臣民。戒
本防非。何损治于家国。若人人守善。家家奉戒。刑罚
何得而广。祸乱无由而作。骐骥虽骏。不乘无以致远。
药石徒丰。未饵焉能愈疾。符坚丧师。非道安之无智
石氏兴虐。岂浮屠之不仁。但为违之而暴乱。未有遵
之而凶虐。由是观之。亦足明矣。但信随闻起。疑因解
灭。凡百轻。毁而弗钦。皆为讨论之未究。若探赜索隐
必皆深信笃敬矣。乃著论三篇。

丙戌 武德九年六月丁巳。太白经天。四日庚申。秦
王世民。弑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大赦天下。停前沙
唐上¶ 第 181c 页 X76-0181.png
汰。僧尼道士并宜依旧。

癸亥立秦王为太子 废教两月。至此复兴○上谓
傅奕曰。佛之为教。玄妙可师。卿何独不悟其理。奕对
曰。佛乃胡中桀黠。诳辉彼土。中国邪僻之人。取庄老
玄谭。节以妖幻之语。用欺愚俗。无益于民。有害于国。
臣非不悟。鄙之学也。帝恶其言。终身不齿○八月甲
子。高祖逊位于太子。称太上皇。

皇建之初。天步犹难。薛举直指于幽岐。王世充拥甲
于河洛。自馀偏裨蜂飞猬峙。国家守本。锐志剪除。然
于佛教崇敬弥笃。而傅奕毁黩释氏之疏。当时正议
大臣。皆鄙其说。独内臣张道源称其合理。琳槩二法
师。力决破其邪说。合黄门李公内德论。同进于朝。明
良始悟。奕等毁誉。起于恊私。宰相萧瑀庭斥之曰。佛
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至哉言乎。然高祖
笃敬佛乘。而无果断。末年顺傅奕之请。汰去伪滥。实
志在护持。始终推美吾道。亦有亏于大教者耳。令下
阅月。及建成之变。而太宗升储位。即停其诏。初何伤
焉。噫天意人事。良有以夫。

丁亥 太宗。改元贞观。是春命京城僧尼。并于当寺。
七日行道。斋供所须。有司准给。散斋之日。总就大兴
善寺(通鉴)

二年三月。帝因追念。初平天下时。诛戮幽滞难以忏
棹。乃下诏曰。自隋末创义。志存拯溺。北征东伐。所向
平殄。凡所伤殪。难可胜纪。手所诛剪。将近一千。切以
唐上¶ 第 182a 页 X76-0182.png
如来圣教。深尚仁慈。禁戒之科。杀害为重。爰命有司。
京城诸寺为建斋。行道七日夜。竭诚礼忏。所有衣服。
并用擅舍。冀三途之难因斯解脱。万劫之苦藉此弘
济云(唐史)

帝从高祖起兵。有神自称毗沙门天王。愿同力定乱。
将有猪首象鼻者。故所向成功。及即位。诏天下公府
皆祀之。

九月下诏云。佛道设教。慈惠为先。玄化潜通。亭育滋
始。朕躬膺大宝。抚爱黎元。矜悯之心。触类而长。是用
旁求冥贶。幽赞明灵。所冀九功惟序。五福斯应。比严
霜早降。秋实不登。静言寡薄。无亡惭愓。今百谷资茂。
万宝将成。犹恐风雨失时。子养无寄。敢藉聪明。外慈
多祉。宜为溥天亿兆。仰所加祐。可于京城及天下诸
州寺观。僧尼道士等。七日七夜。转经行道。每年正月
七月。例皆准此(卞正论)

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一曰波颇)。在京二月。帝以诸有非乐。

物我皆空。眷言真要。无过释典。乃下诏所司。搜扬硕
德。兼闲三藏。备举十科者。一十九人。于大兴善寺。创
开传译。沙门玄谟等译语。崛多律师證译。法琳惠明
等执笔。承旨惠乘等證义。又敕仆射房元龄。给事杜
正伦。尚书李孝等。参助诠定。光禄大夫太府卿萧璟。
总知监护。有司供给。四事丰足(开元释教录)

己丑 三年。法师玄奘。每愧。巳布之典。虽蕴在怀。未
足之经。当求具觌。是冬。诣阙陈表。有制不许。即私遁
唐上¶ 第 182b 页 X76-0182.png
自原州出玉关。至灵岩寺。见庭松一株。以手摩其枝
曰。吾今去求佛法。汝可西长。吾归即东向。枝果西指
约长数丈。后十馀年。枝忽东向。弟子出迎。果归。所以
东坡诗云。为问庭松尚西指。不知老奘几时归(诗话)
闰十二月癸丑。诏曰。有隋失御。九服沸腾。朕亲总元
戎。致兹明罚。其有桀犬。婴此汤罗。衔须义愤。终乎握
节。各顺所奉。咸有可嘉。切恐九泉之下。尚沦鼎镬。八
难之间。永缠冰炭。愀然疚怀。无忘兴寝。所以树立福
田。济其营魄。可于建义以来交兵之处。为义士凶徒。
殒身戎陈者。各建寺刹。招延胜侣。望法鼓所振。变炎
火于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于甘露。所司量定处所。
并立寺宇。具为事条以闻。称朕矜哀之意(旧史)

癸巳 七年。波颇译般若灯论十五卷。法琳序曰。是
论乃佛灭七百年后。分别明菩萨之所作也。以如幻
之心。鉴非有之物。了物非物。则物物性空。知心无心。
则心心体寂。穷无生理。究实相宗。云云(卞正论)

甲午 八年。释法琳因道士刘李等。并作庸文。谤毁
正法。琳乃著辨正论十二篇。穷释老之教源。极品藻
之名理。东宫学士陈子良注之。并制序云(明字亟)○十一
月诏曰。三乘统辙。济度为先。八正归依。慈悲为主。流
智慧之海。膏泽群生。剪烦恼之林。津梁品物。事符积
善。理叶至仁。朕居金轮。恭膺宝命。大圣之规。无幽不
察。至德之训。无远不思。欲使人免盖缠。家臻仁寿。比
缘丧乱。僧徒减少。华台宝塔。窥户无人。绀发青莲。栉
唐上¶ 第 182c 页 X76-0182.png
风沐雨。眷言凋毁。良用怃然。其天下诸州。有寺之处。
宜度僧尼。数以三十为限。其州有大小。当处所度多
少。有司详定。务取德业精明。其往因减省还俗。及私
度白衣之徒。若行业可称。通在取限云云(旧史)

法师元琬。致书于皇太子。以要务四条。力劝遵行。初
行慈。二减杀。三顺气育生。四奉斋。太子答。以所示四
科。用深铭佩。至十二月。遗表陈圣帝。明主赏罚。三宝
不滥。痛悯沙门犯法。不应与民同科。乞付所属。以僧
律治之。并上安养论天德论一卷。帝嘉纳。有诏伤悼。
遣太子临吊。公卿致哀。阇虽之际。从者如云。七众弥
山。仍于焚所建塔。李伯药制碑(本传)

己亥 十三年。初尚书虞世南卒。是年帝梦。世南进
𧩡言。有如平生。因下诏曰。故礼部尚书文懿公虞世
南。德行纯备。志存忠益。奄从物化。忽移时序。昨因夜
梦倏睹斯人。兼进𧩡言。有若平生之日。追怀遗美。良
用悲悼。宜资冥福。由朕思旧之情。可即其家。斋僧五
百。造像一躯(旧史)○是冬。黄巾秦世英。挟术邀荣于储
贰。阴陈僧法琳辨正论。谤讪皇宗。罪当誷上。上勃然
追访琳身。据法推勘。琳乃自诣公廷。轻生顺理。下诏
问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
追逐其短。首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
犯毁我祖祢。谤讟我先人。如此要名。罪有不恕。琳答
曰。文王大圣。周公大贤。追远慎终。昊天摩答古人党
理而不党亲。虽亲有罪必罚。虽疏有功必赏。皇天无
唐上¶ 第 183a 页 X76-0183.png
亲。惟德是辅。老子道德加于百姓。谦光形于四海。尝
云。吾师名佛。佛者觉一切人也。乾竺古皇。西升逝矣。
讨寻老教。始末可追。今刘李所述。谤灭老子之师。故
著辨正论八卷。略对道士六十馀条。并陈史籍。实非
毁谤国家。具状闻奏。敕云。所著辨正论。信毁交报篇
曰。有念观音者。临刃不伤。且赦七日。令尔自念。试及
刑决。能无伤否。琳至限满。忽有勇见。奉敕至问云。赦
期巳满。念有灵否。琳援笔答云。隋季失德。四海沸腾。
自皇王吊伐。载清海陆。斯即观音之力。咸资势至之
因。比德连踪。道齐上圣。救横死于帝庭。免淫刑于都
市。琳自七日巳来。不念观音。惟念陛下。敕治书侍御
韦琮问琳。有诏令念观音。何因不念。乃云惟念陛下。
琳答。伏承观音圣鉴。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范。
然大唐光宅四海。九夷奉职。八表刑清。君圣臣贤。不
为枉滥。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鉴
相符。所以惟念陛下。且琳所著辨正论。爰与书史同
伦。一句参差。住从斧钺。陛下若顺正顺忠。琳则不损
一毛。若刑滥无辜。琳则有伏尸之痛。具以事闻。遂不
加罪(唐书及僧史)

庚子 十四年。下敕曰。佛道形像。事极尊严。伎巧之
家。多有造铸。供养之人。竞来买赎。品藻工拙。揣量轻
重。买者不计因果。止求贱得。卖者本希利润。唯在价
高。罪累特深。福根俱尽违犯经教。并冥禁约。自今巳
后。工匠皆不得预造佛像卖鬻。其见成之像。各令分
唐上¶ 第 183b 页 X76-0183.png
送寺观。从众酬其价直(旧史)○相国萧瑀。梁明帝子也。
自武帝以来。家世奉佛清修。瑀及其孙勉精严尤甚。
太宗即位。屡入相位。常乞度为僧。寻以不能而止。凡
事两朝。五入相位。七十四薨。唐史称之曰。梁萧氏兴
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寝微而亡。故馀祉
及其后裔。自瑀迨遘。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
世家之盛。古未有也(本录)

辛丑 十五年五月。帝幸宏福寺。召大德道懿等五
人赐坐。喻以创寺。为专一追崇穆太后。言发涕零逡
巡。自制疏。施绢二百疋。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令回
向罢。[(厂@?)*页]谓懿等曰。顷以老子是朕先宗。故令名位在
前。卿等应恨恨也。懿曰。陛下尊祖宗降成式。懿等荷
蒙国恩安闲行道。诏旨行下。咸皆欢悦。讵敢有恨。帝
曰。佛道大小。朕巳久知。释老尊卑。通人自鉴。岂以一
时在上。即为胜也。朕以尊祖重民。有生之大本。故先
老子。以别亲疏之序。非留心于佛也。自有国以来。未
尝创立道观。凡有功德。并归僧舍。虽往日操戈临阵。
亦未始纵威滥杀。今所在战场。皆立佛寺。至于太原
旧第。亦以奉佛。朕存心如此。卿等想未谕也。懿等遽
起趍谢。帝曰。少坐。此是朕意。不述则人不知。天时向
热。寺宇未备。今所施物。可别造堂。令众僧宽展行道。
(云云)言多不录(弘明)

十六年五月。帝为太穆皇后追福。手疏愿文。致弘福
寺曰。圣哲之所尚者孝也。仁人之所爱者亲也。朕幼
唐上¶ 第 183c 页 X76-0183.png
荷鞠育之恩。长蒙族养之训。蓼莪之念。何日云忘。罔
极之情。昊天匪报。昔子路叹千钟之无养。虞丘嗟二
亲之不待。兴言永慕。但切深哀。欲报靡因。唯凭冥助。
敬以绢二百疋。奉慈悲圣。倘至诚有感。冀消过往之
愆。为善有因。庶获后缘之庆(仝前)

天台国清寺。丰干禅师。不知何许人。先于大藏后西
北隅卓庵。因游松径。见一童子。可年十岁。问之无家
无姓。师引归寺。付库司使令。号拾得。又有一士。从寒
岩来。号曰寒山子。三人相会。语笑欢甚。莫测圣凡。因
闾丘胤出守台州。中途俄患头风。丰干出游。偶遇之。
师持净水噀之。须臾袪殄。因是闾丘加拜敬。问所从
来。曰天台国清。丘曰。彼有贤达否。曰寒山文殊。拾得
普贤。见之不识。识之不见。丘至任三日后。亲到寺。访
丰干遗迹。谒二大士。僧引至厨。丘见便拜。二人起走。
笑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遽往寒岩。次日
闾丘亲送衣药。二人见至。唱曰。贼贼。退身入岩穴云。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其穴自合。寒拾有诗。散题山林
村落。岩石屋壁间。皆警世之语。闾丘遍采成集。作序
偈赞传于世(弘明)

癸丑 十七年八月四日。源州松昌鸿池谷。忽有五
石。皆青质。白文成字曰。高皇海出多子。李元王八十
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治书。燕山人士乐
大国主。仁迈千古。五六七王。七佛八菩萨。及上果佛
田天子等。乃至为善。源州奏于朝。群公拟定。粲然明
唐上¶ 第 184a 页 X76-0184.png
著。十一月辛卯。有事于南郊。诏遣使以玉帛。诣其谷
祭之(唐史)

论曰。瑞石文发于自然。昭灵祚之永也。旧史列于本
纪。而欧阳文忠删入五行志。以谓则天称慈氏。中宗
号佛光王。即佛菩萨之验也。夫唐有天下。传二十世。
唯武宗正信微薄。馀皆佛法地位中人。故七佛八菩
萨。及上果佛。作世界主。随宜示现。游戏于生死耳。奚
止则天中宗而巳哉(蜀祖琇佛教通论)

甲辰 十八年。太宗文皇帝。施行遗教经。敕云。法者
如来灭后。以末法浇浮。付属国王大臣。护持佛法。然
僧尼出家。戒行须备。若纵情放逸。触途烦恼。关涉人
间。动违经律。既失如来玄妙之旨。又亏国王受付之
义。遗教经是佛临涅槃所说。戒勤弟子。甚为详要。末
俗缁素。并不崇奉。大道将隐。微言且绝。永怀圣教。用
思弘阐。冥令所司。差书手十人多写经本。务尽施行。
所须纸笔墨等。有司准给。其京师五品之上。及诸州
刺史。各付一卷。若僧尼业行。与经文不同。宜公司劝
勉。必使遵行(出文馆词林第六百九十三卷)

乙巳 十九年正月。法师玄奘。归自西域。往还一十
七载。周览百有馀国。赍经像至京。留守房元龄。馆于
弘福寺。以表闻。壬辰奘如东都。二月己亥。见于仪鸾
殿。帝曰。师去何不相报。奏曰。当去时表三上。以诚愿
微浅。不蒙谅许。无任至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
惟深愧惧。帝曰。师出家与俗殊隔。能委命求法。惠利
唐上¶ 第 184b 页 X76-0184.png
苍生。朕甚嘉焉。固不烦为愧。但念山川阻远。方俗异
心。怪师能达也。帝因问。印度之境。玉烛和气。物产风
俗。八王故迹。七佛遗踪。并望录之。山海之所不传。班
马不得而载者。奘既亲游其地。记忆无遗。随问而对
皆有条理。帝大悦曰。师所经一百馀国。可尽掇其山
川风俗。撰西域记。以遗后来。不亦美乎。奘奉诏将罢。
帝谓侍臣曰。昔苻坚称道安为神器。举国尊敬。朕观
法师。词吐温雅。风节贞峻。非徒不愧古人。实过之远
甚。司徒长孙无忌曰。诚如明诏。道安虽高行博识。然
弘法之功。固不如法师。躬趍圣域。讨论众妙。究探玄
宗极矣。时车驾将问罪高丽。闻法师之还期。暂引见。
及对论。不觉日暮。帝曰。匇匇言不尽怀。欲共法师东
行。省方观俗。指挥之暇。别更谈叙可乎。对曰。玄奘远
归。兼有疹疾。不堪陪驾。帝曰。师向能孤游绝域。今此
行如跬步耳。尚何辞焉。对曰。陛下东征。六军奉卫。伏
乱诛奸。必有牧野之功。昆阳之捷。玄奘亡所裨助。虚
负道路之费。且兵刃交战。佛制沙门。不得观视。惟陛
下矜察。帝嘉纳而止。因奏西域所获梵本经论。六百
五十七部。乞就嵩山少林寺。为国宣译。帝曰。朕顷为
穆太后。创弘福寺。并为虚静。可就彼翻译。所须并与
元龄平章。奘因乞监门官。以防衅隙。帝曰。师可谓保
身之计。当为处分。房元龄专知监护。资备所须。一从
天府(唐史)

戊申 二十二年六月。帝在玉华宫。召奘法师于玉
唐上¶ 第 184c 页 X76-0184.png
华殿。帝以法师德业冲博。欲令罢道。共康庶政。对曰。
玄奘伏惟。陛下经纬八弦之略。崇阐雍熙之业。天之
所授。无假于人。一也。崇儒尚德。薄赋轻刑。九州四海。
咸遂安逸。此又圣心自他。无假于人。二也。深仁远合。
四夷贡献。此又天威所感。无假于人。三也。猃狁为患。
帝王莫制。陛下御图一征。倾巢倒穴。故知有道斯得。
无假于人。四也。高丽小蕃。炀帝丧军而返。陛下提兵
振旅。俘馘数万。故知由主。无假于人。五也。交泰祥瑞。
皆应德而至。无假于人。六也。陛下纵复须才。今亦伊
吕多矣。玄奘庸陋。何足以预之。至于守戒缁门。阐扬
遗法。此其诚愿。伏乞天慈。终而不夺。帝曰。师既欲敷
扬妙道。亦不固违高志。帝因问。比译何经。曰。瑜珈师
地论。帝曰。明何等义。对曰。明弥勒十七地义。取论入
宫。凡一百卷。帝阅辞义宏奥。谓侍臣曰。朕观法师新
论。犹瞻天瞰海。莫极高深。顾儒道九流。犹汀滢之方
溟渤耳。因敕有司。拣秘书手。写新译经论各九部。令
宣赐九道总管。展转流布。冀率土之内。禀未闻之法。
司徒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良。奏曰。佛教冲玄。天人
莫测。陛下至道昭明。建立三宝。致法师涉崄求经。归
国番译。若庵摩罗之始说。犹金口之新开。皆陛下圣
德所感。臣等愚瞽。预此见闻。苦海波澜。舟航有寄。况
天慈广远。使布之九州。蠢蠢黔黎。俱餐妙法。臣等亿
劫忻逢。不胜感幸(唐史)

帝撰大唐三藏圣教序成。御庆福殿。宣法师玄奘。升
唐上¶ 第 185a 页 X76-0185.png
殿赐坐。敕弘文学士上官仪。对群臣宣读。辞曰。二仪
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序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
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
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證。虽愚
不感。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冲虚。乘幽控寂。
宏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历万劫而不古。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
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固知蠢蠢凡愚。区区
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
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以流慈。昔者分形分迹
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道。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
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
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乱。所以空有之论。
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有玄奘法
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
神情。先抱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
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
情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
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
唐上¶ 第 185b 页 X76-0185.png
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雾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
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欲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
道邦。诟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
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玄门。精勤
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
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诠凡六百五
十七部。译布中华。宣扬圣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
于东陲。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乾
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
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零
露方得泫其华。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
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
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
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成庆。方冀兹经流施。
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于是御笔
亲书。缀于新经之首。法师奉表致谢。帝手敕答曰。朕
才谢圭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
深惭鄙拙。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忽得来书。
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益厚颜。善不足称。虚劳致谢。

诏太子。撰菩萨藏经后序。其略曰。盖闻。羲皇至赜精
粹。止于龟文。轩后幽通雅奥。穷于鸟篆。考丹书而索
隐。殊昧实际之源。徵录错以研几。盖非常乐之道。犹
且事光图史。振薰风于八埏。德洽生灵。激尧波于万
代。伏惟。陛下转轮垂拱。而化渐鸡园。胜殿凝旒。而神
唐上¶ 第 185c 页 X76-0185.png
交鹫岭。总调御于徽号。匪文思之所窥。极般若于纶
言。岂象系之能拟。犹是教覃溟表。咸传八解之音。训
浃寰中。皆践四禅之轨。遂使三千世界。尽怀生而可
封。百亿须弥。入提封而作镇。校美前王。焉可同年而
语矣。菩萨藏经者。大觉义宗之要旨也(云云)。法师玄
奘。番译毕功。余以问安之暇。澄心妙法之宝。奉述天
旨。微表赞扬。式命有司。缀于卷末。

八月。赐百金磨衲并宝剃刀。奘奉表谢。略曰。忍辱之
服。彩合流霞。智慧之刀。铦逾切玉。谨当衣以降烦恼
之魔。佩以断尘劳之网(云云)

帝自伐辽而还。气力不逮平昔。有忧生之虑。既遇法
师。留神大教。稍遂平复。因问。欲植法门有益。何者宜
先。奘曰。众生寝惑。非慧莫启。慧芽抽植。法为之资。弘
法须人。即度僧为最。帝悦。

九月诏曰。隋季失御。天下分崩。朕属当戡乱。亲履兵
锋。亟犯风露。宿于马上。顷加疾饵。犹未痊除。数日以
来。方遂平复。岂以福善之致耶。京城及天下诸州寺
院。各度一千人(巳上并释通鉴)

己酉 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幸翠微宫。法师玄奘陪
驾。每谈叙渊奥。帝必攘袂曰。与法师相值。恨晚耳。未
尽弘法之意○五月帝崩。寿五十三 太子即位○
帝自即位。钦奉慈门。广兴利益。开四等之日。遍烛尧
云。揭六度之风。横流舜雨。意欲永空囹圄。长息烽烟。
蠢蠢群生。同归仁寿。茫茫率土。共奉真如。帝心既感。
唐上¶ 第 186a 页 X76-0186.png
圣力冥扶。虽一年旱二年蝗。三年以往。坐致太平。八
表归仁。修文偃武。夫以鹫岭真诠。光腾于此土。鸿池
瑞石。文发于自然。彰乎明主而育黎元。昭乎丕祚而
的传永久也。

庚戌 正月。高祖改元永徽。法师玄奘辞还大慈恩
寺译经。制可。次年将逮大塔。奉安所获梵本经论。以
表闻奏。敕中书舍人李义府报曰。所欲营塔。今以处
分。大内及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助师营办。于
是法师。授以西域制度。未几而成。其高二百尺。

上壬子幸感业寺。忌日行香。见尼武氏。次年召武氏
入宫。即则天也(通鉴)

甲寅 五年。特旨度沙弥窥基为大僧。入大慈恩寺。
参译经正义。基乃尉迟敬德犹子也。初奘公就基父。
求之出家。基曰。听我茹荤即从。奘爱其俊而许之。入
寺以来。疏记过目成诵。义亦顿解。善大小乘。既参译
经。从奘受瑜珈唯识宗旨。著论凡百部。时号百本论
师。然性豪侈。每出必治三车。亦号三车法师(本传)

丙辰 显庆元年。正月丙寅。立皇太子弘。是日于慈
恩寺。斋僧五千。奘法师因请译经监阅详缉之官。及
慈恩寺碑。侍郎薛元超奏其语。制可。是月壬申朝会。
中书崔敦礼。宣敕曰。大慈恩寺法师玄奘。新译经论。
文义须精。宜令左仆射于志宁。尚书来济许敬宗。侍
郎薛元超。李义府杜正伦。时为看阅润色。朝罢遣给
事王君德报。法师承须友人助翻经。巳为处分。其慈
唐上¶ 第 186b 页 X76-0186.png
恩寺碑。朕望自作。不知师意如何。奘奉旨。即率众诣
阙。抗表陈请。未几。高宗亲制碑文成。遍示公卿。辞略
曰。道光尘劫。化洽生灵。福巳罪之群生。兴将灭之人
代。丝流法雨。清火宅以辞炎。轮升慧日。皎重冥而归
昼。朕逖览缃史。详观道义。福永劫者。其唯释教欤。文
德皇太后。乾精掩月。坤维绝纽故载怀兴缉。即创招
提。朕之虔心八正。肃志双林。冀延景福。式资冥助。敬
刻贞石。式旌真境云○三月庚申。百僚奉表。美扬圣
制。别诏礼部尚书许敬宗。送碑文。示奘法师。甲子。奘
率徒诣阙。奉表谢略曰。陛下始悲奁镜。即创招提。俄
树胜幢。乃敷文律。使祇园遗迹。托宝思而弥高。柰苑
馀芳。假琼璋而不朽。奘以其文宜得圣笔自写。再奉
始许○四月奘法师。备幡辇梵仪。扣芳林门。迎御制
碑。敕太常九部乐并杂戏。及王侯公卿送之。帝御安
福门楼。观奘导从。以天竺法仪。其徒甚盛。帝望之大
悦。

十一月。天后难月。命奘法师入宫祈福。及分难。神光
满宫。自庭烛天。因号佛光王(即中宗也)。初帝尝谓奘曰。若
生男子。即听出家。至是奘奉表请。许佛光王出家。绍
隆三宝。制可(并前通鉴)

司马乔卿。为大理司直。丁母忧哀甚。刺血写金刚经
一卷。才毕。忽庐上生芝草三茎。长一尺八寸。绿茎朱
盖。取而复生(感应传)

戊午 三年四月。上召僧道。入内论义。法师会隐立
唐上¶ 第 186c 页 X76-0186.png
五蕴义。法师神泰立九断知义。道士李荣黄寿等。不
知名义茫然。虽事往返。而牢落无归。遂敕道士立义
李荣立道生万物义。法师慧立。以此道为是有知。为
是无知问之。荣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既为天地
之法。岂曰无知。立曰。必若有知。则合唯生于善。何故
亦生于恶。既善恶升沉。丛杂混生。则是无知矣。据佛
穷理尽性之教。则万物是业。众生以业力故。所感不
同。吾子不识。妄言道生。道实不生。一何可悯。荣无对。
赧然下座。次道士黄寿登座。立老子名义。法师会隐
奏曰。寿不知讳忌。岂可对陛下。而公谈祖讳。寿亦惭
汗而止。于是慧立对帝。广宣因缘诸义。帝悦而罢。少
选敕内给事王君德。语道士。何不学佛经。于是荣等
羞缩。为之气塞(论衡)○六月上创西明寺成。十三日帝
出绣像长幡。送往安奉。寻即下敕。召僧道七人入内。
帝幸百福殿。内官引僧东道西。俱时上殿。帝云。佛道
二教。同归一善。然则梵境虚宗。为于无为。玄门深奥。
德于不德。师等学照古今。业光空有。可共谈名理。以
相启沃。复各赐座。又敕曰。法师可一人登座开题。时
道士张惠元奏云。周之宗盟。异姓为后。今日立义。道
士不得不先。又夷夏不同。主客位别。望请道士。于先
上座。帝沉默久之。慧立奏曰。我佛德高众圣。道冠人
天。为三千大千之独尊。作百亿四洲之慈父。引迷拯
溺。唯佛一人。此地未出娑婆。即是释迦之兆域。惠元
何得滥言主客。妄定华夷。陛下屈万乘之尊。光临赡
唐上¶ 第 187a 页 X76-0187.png
部。受佛付嘱。显扬圣化。书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惠
元邪说。未可为依。敕云好。可更递上。仍僧为先。时法
师会隐升座。立无畏义。道士七人。各陈论难。无足叙
之。次道士李荣。开六洞义。拟佛六通。慧立升论席曰。
夫洞者。岂不于物通达无拥义耶。答云是。难曰。若使
于物无拥。未知老君得洞否。答云。老君上圣。何得非
洞。法师云。若老君于物通洞者。何故云。天下大患。为
吾有身。使吾无身。吾何患也。据此则老君于身尚碍。
何能洞于万物。荣无对。乃云。荣在蜀日。久闻师名。共
师俱是出家人。莫苦华非駮。立曰。先生此语。似索姑
息。在外则可叙暄凉。此席则须定邪正。所云同是出
家。然检形讨事。焉可同耶。先生𩯭发不剪。挥裤未除。
手把桃符。腰悬赤袋。巡门厌鬼。历巷摩儿。本不异于
淫祀邪巫。岂得同我清虚释子。荣怒云。汝若以剪发
为好。何不剔眉。一种是毛也。立曰。一种是毛。剔发亦
当剔眉。卿既角发。何不角髭耶。荣无以对。帝大笑。敕
云好。各还寺观。所以导达功业。光辉论道。立之力也。
帝频告奘云。幽州立法师大好。至七日内。敕鸿胪卿
韦庆俭。补充西明寺都维那(同前出释道论衡)

己未 四年。抚州刺史祖氏。以亢旱。率官庶香华。步
往二十里。于东山迎行像。其情虔笃。三人捧之。飘然
应接。返还州寺。雨下沾足(其石像本在潭州。失之。寻其行路。现二迹。长三尺。相
去五百里珠林)。

庚申 五年八月。敕召僧静泰。道士李荣。在洛宫中。
唐上¶ 第 187b 页 X76-0187.png
帝问僧老子化胡经之由。泰奏云。据晋代杂录。及裴
子野高僧传。皆云。道士王浮。与沙门帛祖对论。每屈
浮遂取汉书西域传。拟为化胡经。又搜神记幽明录
等。亦云王浮造伪之过。复与李荣。辨难数番。荣屡辞
屈。荣又云。大道老君。皇帝所尚。汝何起自西戎。而乱
东华。泰云。如来出现。彼处为天中。我皇御宇。此间为
地正。佛法有嘱。委以皇王。有感必通。何论彼此。后屡
徵难。以夜深乃散。明日帝令给事王君德。责李荣之
论义无。答由是失厝。令荣还梓州。道士之望。唯指于
荣。既其对论失言。举宗落彩。时泰以才辨见知。复以
赋诗称赏。上即敕所司。敬爱寺可以泰居之。泰入寺
后。频登荣观云(论衡)

辛酉 龙朔元年。帝于显庆间。造西明寺。至是令灵
润法师。择人主之○京师普光寺僧明解。性聪敏。琴
诗棋𦘕。时无与竞。然殢酒荒情。时僚寀数人。俱来润
所。共荐明解。润曰。公等宜求戒定慧学。增长福田。何
乃举琴棋酒客𦘕工。以当洪寄。公等愧退。明解致憾。
俄而上徵四科。不问道俗。解应诏自举。射策升第。喜
不自胜。未几染疾。自见数十人执猛炬迎解。解大怖。
言未终而卒。是年八月也。后托梦于僧惠整曰。明解
为昔不遵内教。今大受苦。求惠一餐。整觉乃设食。夜
梦解谢之。至二年秋。又托梦于画工。我以耽好外书。
今大苦。为我写二三卷经。复赋诗言别。𦘕工乃为写
经。后梦致谢云(自镜录)
唐上¶ 第 187c 页 X76-0187.png

壬戌 二年。制致拜君亲。敕君亲之义。在三之训为
重。爱敬之道。凡百之行攸先。然释老二门。虽理绝常
境。恭孝之躅。事叶儒津。遂于尊极之地。不行跪拜之
礼。因循自久。迄乎兹辰。宋朝暂革此风。少撰还尊旧
贯。朕禀天经以扬孝。资地义而宣礼。奘以名教被兹
真俗。而濑乡之基。克成天搆。连河之化。付以国王。裁
制之由。谅归斯矣。今欲令道士女冠僧尼。于君皇后
太子。其父母所致拜。或恐爽其恒情。宜付有司仪奏
闻。大庄严寺僧威秀等上表言。伏奉明诏。令僧拜跪
君父。义当依行。理无抗旨。但以儒释明教。咸陈正谏
之文。列化恢张。俱进刍荛之道。僧等荷国重恩。开以
方外之礼。安居率土。得弘出俗之心。所以自古帝王。
齐遵其度。敬其变俗之仪。全其抗礼之迹。遂使经教
斯广。代代渐多。自汉及隋末。若皇运肇兴。莫不钦斯
圣迹。兴树遗踪。因得梵僧来仪。相从不绝。今若返拜
君父。乖异群经(云云)。虽曰流言。终缠显议。况乃夏勃
敕拜。纳上夭之怒。魏焘行诛。肆下疠之责。恐丝纶一
发。万国通行。必使寰海望风。言弘失礼之誉。伏惟。陛
下中兴三宝。慈摄四生。亲承付属之旨。用励学徒之
寄。僧等内遵正教。固绝跪拜之容。外奉明诏。令从儒
礼之敬。俯仰惟容。惭惧实深。如不陈情。有乖臣子之
喻。或掩佛化。使陷罔君之罪。伏愿天慈赐垂照览。

** 太司伯开国侯刘详道等议

窃以。朝廷之叙。肃敬为先。生有之恩。色养为重。释老
唐上¶ 第 188a 页 X76-0188.png
二教。今悉反之。抗礼于帝王。受敬于父母。而优容自
昔迄乎今代。原其深致。盖以使然。谅由剔发有异于
冠冕。袈裟无取于章服。出家之人。敬舍俗仪。岂拘朝
廷之礼。至于玄教清虚。道风遐旷。高尚其事。不屈王
侯。帝王有所不臣。盖此之谓。国家既存其道。所以不
屈其身。望准前章。无违旧贯。谨议。

** 万年令源诚等议

切以。释老之教。虽曰冲玄。君父之尊。终资严敬。况所
行化。不出寰中。义属在三。须遵孔礼。但为发落不可
加冠。法服不可加带。无冠无带。拜伏失仪。如愚管见。
依旧为允。谨议。

夫议者。盖取其大理。以成画一之法。三教之法。即国
王法。其法既成。终天不易。若不行用。则须除废。若行
用之。必须述其教迹。昔闻帝王礼佛。未见佛礼帝王。
所以帝王敬法服者。以先圣国王受佛付属。历代遵
承佛教故也。父母敬其袈裟。不可屈其佛衣招父母
之过。自古帝王。度人出家。去其须发。与其佛衣。不拘
常俗。令作导师。敷演法教而作福田。若令其礼拜。则
屈尊服。付属之义安在。今欲改变。恐昧理之流。心有
疑惑。因生其过。譬由敬泥龛佛像。以其图写佛容。若
不睹相钦承。泥木一何可贵。泥木尚假佛仪。僧还托
法服。无假无托。舋代谁代。如愚所见。望请脩旧。不拜
为定。谨议。

六月八日。宣诏略云。朕商确群议。沉研幽𧷤。然箕颖
唐上¶ 第 188b 页 X76-0188.png
之风。高尚其事。遐想前代。固亦有之。自今后。即不宜
跪拜。主者施行。

论曰。玄教兴废。理钟期运。而盛衰之寄。抑亦人谋
皇上御辩乘时。允符付托。所以 降非常之 诏。励
释侣于 明时者也。

春秋传曰。君所谓可而有否哉。
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
以去其否。余闻其语矣。今见其人焉。观秀上表。肆力
释君。昌言 帝阙。词明志[款-士+止]。勤则勤矣。而宣公之启
状。详切该博。吾无间然。方今以大法为巳任。思正其
倾危。能负重道远者。此其人也欤。仲尼云。颠而不扶。
危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若此真可谓至觉元首。
良哉股肱中台周府等议。虽文质有乖。咸得事要。枢
纽经典。畴咨故实。理例锋颖。词韵膏腴。则司戒之称。
鸿笔严藻矣。若标以显义。约以正词。其文辩洁。其事
明覈。则左骁卫举其纲领矣。将来达鉴。斯焉取斯。

赞曰。

「 正法既隐
 像季斯微
 不有明哲
 慧日谁晖
 献可替否
 飞英腾实
 详诸昔贤
 验乎兹日
 卓卓英秀
 是振隤纲
 蹇蹇宣公
 承运斯匡
 众议诜诜
 宏谟谔谔
 兰菊殊美
 丝桐间作
 秦君鸿笔
 王生显议
 文质舛途
 忠贞齐𧰝
 惟兹盛德
 谋无不臧
 一时风素
 千载流芳」


论曰。威卫司列等。状词则美矣。其如理何。咸不惟故
实。昧于大义。苟以屈膝为敬。不悟亡唇之祸。内经称。
唐上¶ 第 188c 页 X76-0188.png
沙门拜俗。损君父功德及以寿命。而抑令俯伏者。胡
言之不忍。轻发枢机哉。虽复各言其志。亦何伤之太
甚。而威卫等状。通塞两兼。司列等状。一途永执。或访
二仪优劣。两途以为楚则失矣。齐则未为得也。然两
兼则肤腠。永执乃膏肓。故升威卫于乙科。退司列于
景第。至若范公质议。则旨赡华。陇西执奏。言约理举。
既而人庶斯穆。龟筮叶从。故得天涣下覃。载隆高尚
之美。慈育之地。更弘拜伏之仁。法侣名僧。都邑耆耋
佥曰。叶私志矣。违教如何。于是具显经文。广陈表启。
匪朝伊夕。连诉阙庭。但天门邃远。申请靡由。奉诏求
宗。难为去取。易曰。羝羊触藩羸其角。方之释侣。岂不
然欤 赞曰。

「 威卫之流
 议虽通塞
 以人废道
 诚未为得
 司列等状
 抑释从儒
 拜伤君父
 讵曰忠谋
 质议遵华
 敷陈简要
 天人叶允
 爰垂玺诰
 恭承明命
 式抃且歌
 顾瞻玄藉
 有累如何
 法俗畴咨
 咸申启表
 披沥丹[款-士+止]
 未行黄道
 进退推毂
 投措靡由
 抑悕神禹
 疏兹法流」


(总论)

释彦悰曰。夫沙门不拜俗者何。盖出处异流。内外殊
分。居宗体极。息虑忘身。不汲汲以求生。不区区以顺
化。情投宇内。迹寄寰中。斯所以抗礼 宸居。背 天
序。化物不能迁其化。生生无以累其生。长挹君亲。斯
其大旨也。若推之人事。稽诸训诂。则所不应拜。其例
唐上¶ 第 189a 页 X76-0189.png
十焉。至如望秩山川。郊祀天地。欲其利物。君罄乃诚。
今三宝住持。归戒弘益。幽明翊化。可略言焉。斯神祇
之流也(一)。为祭之户。必叶昭穆。割牲荐熟。时为不臣。
今三宝一体。敬之如佛。备乎内典。无俟繁言。斯祭生
之流也(二)。祀宋之君。二王之后。王者所重。敬为国宾。
今僧为法王之胤。王者受佛付嘱。劝励四部。进修三
行。斯国宾之流也(三)。重道尊师。则弗臣矣。虽诏天子。
无北面焉。今沙门传佛至教。导凡诱物。严师敬学。其
在兹乎。斯儒行之流也(四)。礼云。介冑者不拜。为其失
于容节。故周亚夫。长揖汉文也(五)。今沙门身披忍铠。
戡剪欲军。掌握慧刀。志摧心惑。斯介冑之流也(六)。著
代筮宾。尊先冠阼。母兄致拜。以礼成人。今沙门以大
法为巳任。拯群生于涂炭。敬遵遗躅。相承嫡胤。斯传
重之流也(七)。尧称则天。不屈颖阳之高。武尽美矣。终
全孤竹之洁。今沙门高尚其事。不事王侯。蝉蜕嚣埃
之中。自致寰区之外。斯逸人之流也(八)。犯五刑。关三
木。被箠楚。婴金铁者。不责其具礼。今沙门剔毛发绝
胤嗣。毁形貌。易衣服。斯甚形之流也(九)。诏使虽微。承
天则贵。沙门纵贱。禀命宜尊。况德重幽明。化沾龙鬼。
静人天之苦浪。清庶类之炎氛。功既广大。泽亦弘矣。
岂绝尘之伍。拜累君亲。闲放之流。削同名教而巳(十)
予幼耽斯务。长颇搜寻。采遗迹于青编。纂前芳于汗
简。重以惑沦。晖于佛日。罄爝火以兴嗣庶。永将来传
之好事。又今古书论。皆云不敬。据斯一字。愚窃惑焉。
唐上¶ 第 189b 页 X76-0189.png
何者。敬乃通心。曲礼称无不敬。拜惟身屈。周陈九拜
之仪。且君父尊严。心敬无容不可。法律祟重。身拜有
爽通经。以拜代敬。用将为允。故其书曰。不拜为文。远
公有言曰。渊壑岂待晨露哉。盖自申其罔极也。此书
之作。犹是焉。远鉴通玄。倘无讥矣(巳上并弘明集)

壬戌 十二月上于蓬莱宫。召灵辩法师。开净名经
题。因令僧道辩难。至十四日。道士方惠长。开老子经
题。灵辩难其道生之义。惠长屡无答。辩乃奏曰。灵辩
沗预宗门。实怀慈忍。虽逢死雀。不愿重弹。上大笑称
善。辩声驰天阙。寻敕住大慈恩寺。屡入内论义。上每
优奘之(论衡)

癸亥 三年。天竺三藏那提(此云福生)。永徽六年。赍梵夹
千五百部至京。敕安置慈恩寺。显庆初。敕提往昆崙
诸国采药。是年还京。拟广宣译所赍梵经。并为玄奘
将去。惟译三经而巳。寻即为真腊国请还。提乃龙树
门人。深达实相。所著大乘义论将事译之。被遣。遂阙
夫抱负之叹。代有斯踪。知人难哉。那提挟道远至。投
俾北冥。既无所待。乃三被毒。载充南役。崎呕数万。不
遂本志。呜呼惜哉。

甲子 麟德元年二月。玄奘命弟子大乘光。录所译
经论。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总召门人。造
像设斋。令左右念弥勒如来。初五中夜。安卧而逝。寿
六十五。帝辍朝三日。宰僚悲咽。奉香泥体。四月敕准
世尊故事。塔于浐东原。
唐上¶ 第 189c 页 X76-0189.png

戊辰 总章元年。召僧道会于百福殿。定夺化胡经
真伪。百官临證。议论纷纭。僧法明曰。老子化胡。成佛
之际。为作华言化之。为作胡语诱之耶。若作华言。则
胡人未善。若作胡语。则既传此土。须假番译。未审化
胡经。译于何代。笔授證义。当复为谁。于是举众愕然。
无能应者。公卿列辟。咸服其切。当忻跃而罢。敕搜天
下化胡经焚弃。不在道经之数。既而道士桓彦道等。
奉表乞留。诏曰。三圣重光。玄元统叙。岂忘老教。偏意
释宗。朕志[款-士+止]还淳。情存去伪。理乖事舛者。虽至亲亦
除。义符名当者。虽有冤而必录。自今道经诸部。有记
及化胡事者。并皆削除。有司条为罪制○裴子野高
僧传云。晋惠帝时。沙门帛远。字法祖。每与祭酒王浮。
共争邪正。浮屡屈。瞋不自忍。乃托西域传。为化胡经。
以證佛法。时人无知者。殃有所归。致患累载○隐子
论曰。初魏道士姜斌等。撰太上开天经。盛言化胡之
事。及与昙谟最对辩。斌服其妄。而名臣甄鸾。乃著笑
道论三十六篇。掊击化胡成佛之谬。今载藏中。太宗
僧史会要曰。隋大臣杨公素。识度明正。尝游嵩山。见
画。指问道士曰。此何像。对曰。老子化胡成佛图。杨公
曰。何不化胡成道。而成佛耶。道士不能答。传以为名
言。

庚午 咸亨元年。明年西京法海寺英禅师。有异人
来谒曰。弟子知有水陆斋。可以利益幽明。自梁武殁
后。因循不行。今大觉寺吴僧义济。藏此仪文。愿师往
唐上¶ 第 190a 页 X76-0190.png
求。以来月十五日。于山北寺。如法修设。苟释[彳*坒]牢。敢
不知报。英公寻诣济处。得仪文以归。即以所期日。于
山北寺修设。次日曛暮。向者异人。与十数辈来谢曰。
弟子即秦庄襄王也。又指其徒曰。此范睢。穰侯。白起。
王剪。张仪。陈轸。皆秦臣也。咸坐本罪。幽囚阴府。大夜
冥冥。无能救护。昔梁武帝于金山寺。设此斋时。前代
弑纣之臣。皆免所苦。弟子尔时亦暂息苦。然以狱情
未决。不得出离。今蒙吾师设斋。弟子与此辈。并列国
诸侯众等。皆乘善力。将生人间。虑世异国殊。故此来
谢。言讫遂灭。自是仪文布行天下。作大利益(赜师苇江集)

癸未 弘道元年。法师元晖。字道世。撰法苑珠林一
百卷○十二月高宗崩 中宗即位。

甲申 则天皇后。二月废中宗为庐陵王。临朝称制。
改元光宅。

乙未 天册万岁元年。加号天册金轮大圣皇帝○
天后闻于阗国有梵本华严大经。即遣使往求之。并
诸善梵学者一人随来。于是于阗国主。以实叉难陀。
(此云学喜)妙善华严宗旨。遣赴命。则天见之大悦。三月诏
入大遍空寺。番译。流志复礼等同事。后移佛受记寺。
则天时幸其寺。亲受笔削施供焉 诏仁俭禅师。师
朝见。乃仰视帝。良久云会么。帝曰不会 师云。老僧
持不语戒。言讫而去。

五月。法师义净还自西域。往来二十五年。所游三十
馀国。得经论四部。舍利三百粒。天后亲迎于上东门
唐上¶ 第 190b 页 X76-0190.png
外。幡乐导引。安置佛授记寺。敕令番译。至长安三年。
译光明等经二十部。天后制新译圣教序○义净取
经诗云。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时成
百归无十。后者应知前者难。路远碧天惟令结。沙河
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来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番译
名义)。

丙申 万岁通天元年。译华严经。成八十一卷。天后
亲制序。御大极殿。宣示百官。辞曰。盖闻。造化权舆之
首。天道未分。龟龙系象之初。人文始著。虽万八千岁。
同临有截之区。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由是八迷
四忍。轮回于六趣之中。十缠五盖。没溺于三途之下。
及夫鹫严西峙。象驾东驱。慧日法王。超四大而高视。
中天调御。越十地以居尊。包括铁围。延促沙劫。其为
体也。则不生不灭。其为相也。则无去无来。念处正勤。
三十七品为其行。慈悲喜舍。四无量法运其心。方便
之力难思。圆对之机多绪。混大空而为量。岂算数之
能穷。入纤芥之微区。匪名言之可述。无得而称者。其
唯大觉欤。朕曩劫植因。叨承佛记。金山降旨。大云之
偈先彰。玉扆披祥。宝雨之文后及。加以积善馀庆。俯
及微躬。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晏。殊贞绝瑞。既日至
而月书。贝牒灵文。亦时臻而岁洽。逾海越漠。献琛之
礼备焉。驾险梯深。重译之词罄矣。大方广佛华严经
者。斯乃诸佛之密藏。如来之性海。视之者莫识其指
归。挹之者罕测其涯际。有学无学。志绝窥觎。二乘三
唐上¶ 第 190c 页 X76-0190.png
乘。宁希听受。最胜种智。庄严之迹既隆。普贤文殊。愿
行之因斯满。一句之内。包法界之无边。一毫之中。置
刹土而靡隘。摩竭陀国。肇兴妙会之缘。普光法堂。爰
敷寂灭之理。缅惟奥义。译在晋朝。时逾六代。年将四
百。然圆一部之典。才获三万馀言。唯启半珠。未窥全
宝。朕闻。其梵本先在于阗国中。遣使奉迎。近方至此。
既睹百千之妙颂。乃披十万之正文。以證圣元年岁
次乙未。月旅姑洗。朔维戊申。以其十四日辛酉。于大
遍空寺。亲受笔削。敬译斯经。遂得甘露流津。预梦庚
申之夕。膏雨洒润。后覃壬戌之辰。式开实相之门。还
符一味之译。以圣历二年岁次已亥。十月壬午朔八
日已丑。缮写毕功。添性海之波澜。廓法界之疆地。大
乘顿教。普被于无穷。方广真诠。遐该于有识。岂谓后
五百岁。忽奉金口之言。婆婆境中。俄启珠函之秘。所
冀阐扬沙界。宣畅尘区。显两曜而长悬。弥十方而永
布。一窥宝偈。庆溢心灵。三复幽宗。喜盈身意。虽则无
说无示。理符不二之门。然而因言显言。方阐大千之
仪。辄申鄙作。爰题序云○诏沙弥康法藏。于太原寺。
开示新华严宗旨。方绪经题。感白光自口而出。成盖
停空。万众叹异。有旨。命京城十大德。为藏授满分戒。
赐号贤首。诏入大遍空寺。参译经。至长安元年。诏于
东都佛授记寺。讲新华严经。至华藏世界品。感大地
震动。即日召对长生殿。问帝网十重六相之义。敷宣
有绪。又就指殿隅金师子。为晓摄□无尽之旨。则天
唐上¶ 第 191a 页 X76-0191.png
豁然领解。由是集其语。目为金师子章○初俨尊者。
传杜顺华严宗旨。藏侍俨尽传其教。俨去世。藏以巾
帻说法。天后特旨。为之落发受具。藏没。清凉国师澄
观传其教。学者宗之。目为一念圆融具德宗。为之贤
首教。

赐六祖大师诏书曰。师以道契无为。德光先圣。入大
乘之顿教。表无相之真宗。既而名振十方。声流四海。
万机无恼。八识俱安。功超解脱之门。心證菩提之岸。
朕以身居极位。事继烦煎。空披顶戴之诚。伫想醍醐
之味。恨不趍陪下位。侧奉聆音。倾求出离之源。高步
妙峰之顶。师以宏扬之内。大济群生。横舟楫于苦海
之中。救沉溺于爱河之岸。今遣中书舍人吴存颖。专
持水晶钵一副。摩纳一条。白氎两端。香茶五角。钱三
百贯。前件物微伸供养。以表朕之情诚。仍委韶州节。
加宣问安。恤山门。毋使异徒。喧烦梵宇。万岁通天元
年 敕(南华石刻)

戊戌 圣历元年。天后欲造大像。用工凡数百万。令
天下僧尼。每日人出一钱。以助其功。狄仁杰上疏谏
曰。臣闻。为政必先人事。陛下于群生迷谬。溺丧无归。
欲令像教兼行。睹相生善。非为塔庙。必欲祟奢。岂令
僧尼。皆须檀施。得几尚舍。而况其馀。今之伽蓝。制过
宫阙。穷奢极侈。绘𦘕尽工。宝庋殚于缀饰。[王*(十/(罩-卓+衣))]琳竭于
轮奂。工不使鬼。必在役人。物不天来。须从地出。损于
百姓。将何以求生之有时。用之无度。编户所奉。常若
唐上¶ 第 191b 页 X76-0191.png
不克。痛切肌肤。不辞箠楚。游僧一说。矫陈祸福。剪须
解衣。仍惭其少。亦有离间骨肉。事均路人。身自纳妻。
谓无彼我。皆托佛法。诖误生人。里陌动有宝坊。阛阓
亦立精舍。化诱所给。切于官徵。法事所须。严于制敕。
膏腴美业。倍取其多。水碾庄园。数亦非少。逃丁避罪。
并集法门。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巳得数千。
且一夫不耕。犹受其弊。浮食者众。又劫人财。臣每患。
惟实悲痛。往在江表。像法盛兴。梁武简文舍施无限。
及乎三淮沸浪(唐书作二淮今依通鉴)。五岭腾烟。列刹盈衢。无
救危亡之祸。缁衣蔽路。岂有勤王之师。比年以来。风
尘屡扰。水旱不节。征役稍繁。家业先空。疮痍未复。此
时兴役。力所不堪。伏惟。圣朝功德无量。何必要营大
像。而以劳费为名。虽敛僧钱。百未支一。尊容既广。不
可露居。覆以百层。尚忧未遍。自馀廊庑。不得全无。又
云。不损国财。不伤百姓。以此事主。何谓为忠臣。臣今
思惟。兼采众议。咸以为。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济
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当今有事边境
未宁。宜宽征镇之徭。省不急之费。设令雇作。皆以利
趍。既失田时。自然弃本。今不树稼。来岁必饥。役在其
中。难以取给。况无官助。义无得成。若费官财。又尽人
力。一隅有难。将何救之。不纳(唐策及通鉴)

辛丑 长安元年正月。以成州古佛迹现。阪元大足
○四月。太后复说天下僧尼。作大像于白马阪。令春
宫尚书武攸宁捡校。糜费巨亿。天官侍郎李峤上疏
唐上¶ 第 191c 页 X76-0191.png
曰天下编户。贫弱者众。造像钱现有一十七万缗。若
将散施。人与一千。济得一千七万馀户。拯饥寒之弊。
省劳役之勤。顺诸佛慈悲之心。沾圣君亭育之意。人
神胥悦。功德无穷。方作过后因缘。岂如现在果报○
监察御史张廷圭上疏曰。臣闻。佛者以觉知为义。因
心而成。不可以诸妄见也。不可以像饰求也。经云。若
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
明真如之果不外求也。陛下信心归依。发弘誓愿。庄
其塔庙。广其尊容。巳遍于天下久矣。盖有住于相。而
行布施。非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何以言之。经云。若人
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及洹河身命布施。
其福甚多。若人于此经中。受持及四句偈等。为人演
说。其福胜彼。如佛所言。陛下倾四海之财。殚万人之
力。穷山之木。以为塔寺。极冶之金。以为尊像。劳则甚
矣。费则多矣。而所获福缘。不愈于殚房之迹。且菩萨
所作福德。不应贪著。盖有为之法。不足高也。况此营
建。事殷土木。或阐发盘礴。峻筑阶墀。或填塞川涧。通
转采斫。辗压虫蚁。动盈巨亿。岂佛标坐夏之仪。悯蠢
动而不忍杀害其生哉。又役鬼不可。唯人是劳。通计
工匠。率多贫寠。朝驱暮役。劳筋苦骨。簟食瓢饮。晨炊
星饭。饥渴所致。而贫缺犹多。郡县徵敛。星火逼迫。或
谋讨靡所。或鬻卖以充。怨声在路。和气未洽。岂佛标
随喜之义。悯愚蒙而不忍夺其产哉。且边朔未宁。军
旅日给。天下虚竭。海内劳弊。伏惟。陛下悛之重恩。菩
唐上¶ 第 192a 页 X76-0192.png
萨之行。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则其福德。若
使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不可思量矣。何必勤于
住相。凋众生之业。崇不急之务乎。臣以时政之论。宜
先边境。蓄府库。养人力。以释教论之。则宜救苦厄。灭
诸相。崇无为。伏愿。陛下察臣之愚。行佛之意。务以理
为上。不以人废言。幸甚幸甚。

天后召廷圭。赐以金帛。
而慰喻之(唐史及通鉴)。○天官侍郎李峤复上疏。其略曰。
大崇佛寺。功费浩广。恐结怨三灵。蒙谤四海。今道人
私度。几数十万。国计军防。并仰户口。今丁皆出家。兵
悉入道。征行租赋。何以备之。愿访察括取。要奸猾不
得而隐(通鉴)○苏环字昌容。转福州大都督。时遣十道
使。括天下户口。环曰。僧尼像滥相半。请并寺著。僧常
员数。阙则补之。武后善之(通鉴)

乙巳 正月大臣等请太后。传位太子。徙居上阳宫。
帝帅百官。上太后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中宗是月
即位。改元神龙 四月降礼。召曹溪六祖禅师入京。
诏曰。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
二师并推让云。南方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
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仰请。愿师慈念。速赴京师。
祖以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欲得会
道。当习禅定。未审师所说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岂
在坐邪。简曰。弟子回朝。主上必问。愿师指示心要。令
得入道。祖曰。道无明暗。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倘
不以智慧照破烦恼者。祖曰。此二乘小机。简曰。何谓
唐上¶ 第 192b 页 X76-0192.png
大乘见解。祖曰。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
实性。实性者。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
禅定而不寂。性相如如。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灭
法。何异外道。祖曰。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
灭。生说无生。我说本自不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
道。汝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
净心体。湛然常住。妙用恒沙。简礼辞归阙。表上祖语。
帝咨美久之。寻遣使赐袈裟瓶钵等。谕天子向慕之
意○八月应天下行童试经。义桃通无滞者。度为僧
(唐史)○上在洛阳宫。召法师会隐。与道士黄颐论义。颐
义堕。又令法师净泰。与道士李荣。于合璧宫论义。百
僚毕集。荣义亦堕。制以清华宫为寺。追崇先帝(通鉴)

丁未 景龙元年。加僧慧范银青光录大夫上庸县
公。馀僧九人并加五品阶赐爵郡县公。慧范造大像。
于长乐坂造圣善寺。于东都兼中天西明三寺。主上
及韦后皆重之。一时势倾内外。无敢指目者矣(同前)

戊申 二年七月。吕元泰上疏曰。营造佛寺。月广岁
滋。劳人费财。无有穷极。昔尧舜禹汤文武。惟以俭约
仁义。立德垂名。晋宋以降。塔广𥪰起。而丧乱祖继。由
是好尚失所。奢靡相高。人不堪命故也。伏愿。回营造
之资。充疆场之费。使烽燧永息。群生富庶。则如来慈
悲之于平等之心。孰过于此。疏奏不纳(通鉴)○辛替否
谏造佛寺。上疏曰。今大造佛舍。广第宅。伐木空山。不
足以充梁栋。运土塞路。不足以充樯壁。誇古耀今。逾
唐上¶ 第 192c 页 X76-0192.png
章越制。百僚钳口。四海伤心。夫释教者。以清净为本。
以慈悲为主。故常体道以济物。不为利欲以损人。故
常去巳以全莫不为荣身以善教。三时之月。掘山穿
地。损命也。殚府虚帑。损人也。广殿长廊。荣身也。损命
不慈悲。损人不济物。荣身不清净。岂大神大圣之心
乎。以为非佛意。违人心。自象王西下。佛教东传。青骡
不入于同前。白马方行于汉后。风流雨散。千帝百王。
饰弥盛而国弥空。保弥重而祸弥大。覆车继轨。曾不
改途。晋臣以佞佛取嗤。梁帝以舍身搆祸。若以造寺必
为其理。体养人不足以经邦。则殷周以往皆暗乱。汉
魏以降皆圣明。殷周巳往为不长。汉魏巳降为不短。
臣闻夏为天子。二十馀代。而殷受之。殷为天子。二十
馀代。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馀代。而秦汉受之。自
汉之后。历代可知也。何者。有道之长。无道之短。岂因
其穷金玉修塔庙。方得祚之长久。臣闻于经曰。菩萨
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又曰。一切
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臣以为。减雕琢之
费。以赈贫人。是有如来之德。息穿凿之苦。以全昆虫。
是有唐虞之理。陛下缓其所急。急其所缓。亲未来而
疏现在。失真实而冀虚无。重俗人之所为。轻天子之
功业。臣切痛之矣。当今纳财。依势者尽。度为沙弥。逃
役奸讹(度为〔沙弥〕)沙弥。其所未度。惟贫穷与善人。将何以
作范乎。将何以役力乎。以为。出家舍尘俗。离朋党。蓄
养妻子。非无私度。是致人以毁道。非广道以求人。伏
唐上¶ 第 193a 页 X76-0193.png
见今之宫观台榭。京师之与洛阳。不增修饰。犹恐奢
丽。陛下尚欲填池堑损苑囿。以赈贫人无产业者。今
天下之寺。盖其无数。一寺当陛下一宫。庄严甚之矣。
用度过之矣。是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陛下
何有之矣。百姓何食之矣。虽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
役不食之夫。使不衣之士。犹尚不给。况资于天生地
养。风动雨润。而后得之乎。臣闻国无九年之储。国非
其国。伏惟。计仓禀。度府库。百僚供给。百事用度。臣恐
卒岁不充。况九年之积乎。一朝风尘再挠。宿雹荐臻。
沙弥不可擐甲决。寺塔不足攘饥馑。臣切痛之。疏奏。
不纳(唐策)

韦嗣立。以国所以弊。在营造寺观。上疏谏曰。切以营
造寺观。其数极多。皆务宏博。𥪰崇瑰丽。大则费一二
十万。小尚用三五万馀。略计都用资财。动至千万巳
上。转运木石。人牛不停。费人工害农务。事既非急。人
多怨咨。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
用物。人乃足。诚哉此言。非虚谈也。目玄理微妙。归于
空寂。苟非修心定慧。诸法皆涉有为。至如瓦木雕刻
等功。惟是殚竭人力。但觉相誇壮丽。岂用降伏身心。
且凡所兴工。皆须掘凿。蛰虫种类实多。每月伤杀。动
即万计。连年如是。损害可知。圣人慈悲为心。岂有须
行此事。不然之理。皎在目前。在俗众僧未通其旨。不
虑府库空竭。不思圣人忧劳。谓广树福田。即足增修
法教。倘水旱为灾人至饥馁。夷秋作梗。兵用资粮。陛
唐上¶ 第 193b 页 X76-0193.png
下虽有龙象如云。伽蓝盖日。岂能裨万分之一。救元
元之苦哉。于道法既以有乖。在生人极以为损。陛下
岂不深谋思之(唐策)

庚戌睿宗改元景云。

泗洲僧伽大士。初自碎叶国。游于西凉。复显化洛阳。
万岁通天元年。于楚州龙兴寺隶名。议建佛殿。师言。
吾助五百贯。乃往江畔。见数船至。招住后船。责云。无
心济物巳是愚□。何故劫人更加伤害。若不舍施。沙
必遭刑。舟人遂舍伍伯贯。哀求救护。寻遭杨子县檎
捕。乃想江边大士。师忽现云中。慰之曰。知汝专念。不
必他忧。叹圆案中。赦流天下。实为寒灰发焰。朽骨生
肌矣○中宗景龙元年。诏师入宫。馆于荐福寺。帝执
弟子礼。三台问法。百辟归心。天时大旱。请至内殿祈
雨。师曰。无须别物。只要御瓶。师谗倾泻。甘雨霶注。官
民欢拜。帝心大悦。为度慧俨慧岸木叉三人为侍者。
御书所居额。曰普光王寺。

睿宗。景云元年庚戌。三月三日示疾。神釆如生。敕就
荐福寺。香泥建塔。忽秽气满城。帝祝云。许送归□。愿
回瑞气。即异香郁然。倾都叹异。奉全身归泗洲。建塔
焉。帝后问万回。僧伽何如人。回云。观音大士化身耳
○僧伽大士。菩萨应世。或安坐深室。或振锡长途。净
瓶掷裴公之房。顿瘳辛氏疢疾。水洒石师子之口。尽
疗于母牙之痛。施扇则风涛无害。慈幼奉果。则赵母
病苦自痊。不施钞锣。则裴氏钞锣而没。不施骏马。则
唐上¶ 第 193c 页 X76-0193.png
县令坠马而亡。离山阳则道俗攀依。至淮阴则舟航
稽首。莫不停帆献供。息棹焚香。世寿八十三年。化缘
二十七处。初三十年在本国。后五十三年化此方。神
迹非一。文繁不备禄焉(通论)○万回号国闽县张氏子。
生贞观六年。八九岁时。兄戍安西。其母思之。相去万
馀里。师持书朝往暮返。因号焉。高宗乃度为沙弥。垂
拱四年戊子。天后延入宫。赐锦袍。令宫女给侍。中宗
神龙二年。赐号法云公。玄宗在藩。尝私谒回。乃抚其
背曰。五十年太平天子。可自爱。睿宗为湘王。每将出。
回必告市人曰。天子来。少顷湘王至。其神异多类此。
睿宗景云二年十月。诏入宫。馆于集贤院。给美人事
之。十二月忽求阌卿河水。左右莫得。又曰。穴堂前地
即得之。回饮水毕。湛然而逝。赠司徒号国公。图形集
贤院(见通论)

嵩岳元圭禅师。伊阙人。李氏子。幼岁出家。唐永淳二
年受具。𨽻闲居寺。习毗尼无懈。后谒安国师。印以真
宗。顿悟玄旨。遂卜庐于狱之庞坞。一日有异人。峨冠裤
褶。从者数十。轻步舒徐。称谒。师睹其形貌。奇伟非常。
乃谕之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曰。师宁识我耶。师曰
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邪。曰。我岳神也。
能生死于人。师安得一目我哉。师曰。吾本不生。汝焉
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
苟能坏空及坏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尚不能如是。
又焉能生死吾邪。神稽首曰。我亦聪明正直于馀神。
唐上¶ 第 194a 页 X76-0194.png
讵知师有广大之智辩乎。愿受以正戒。令我度世。师
曰。汝既乞戒。即归戒也。所以者何。戒外无戒。又何戒
哉。神曰。此理也。我闻茫然。只求师戒。我身为门弟子。
师为张座。秉炉正几曰。付汝五戒。若能受持。即应曰
能。不能。即曰否。神谨受教。师曰。汝能不淫乎。曰亦娶
也。师曰。非谓此也。谓无罗欲也。曰能。师曰。汝能不盗
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师曰。非谓此也。谓飨而
福淫。不供而祸善也。曰能。师曰。汝能不杀乎。曰实司
其柄。焉曰不杀。师曰。非谓此也。谓有滥误疑混也。曰
能。师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能有妄乎。师曰。非
谓此也。谓先后不合天心也。曰能。师曰。汝不遭酒败
乎。曰能。师曰。如上是为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
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
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而不为动。
毕尽寂默。而不为休。悟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
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惛也。若能无心
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
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
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
无我。无汝孰为戒哉。神曰。我神通亚佛。师曰。汝神通
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神悚然避
席。胡跪曰。可得闻乎。师曰。汝能戾上帝东天行而西
七曜乎。曰不能。师曰。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
乎。曰不能。师曰。是为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万
唐上¶ 第 194b 页 X76-0194.png
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生有性。穷历劫事。
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
界。是为三不能也。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谓一期。众
生界本无增减。且无一人能主有法。有法无主。是谓
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
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义。
师所授戒。我当奉行。今愿报慈德。效我所能。师曰。吾
观身无物。观法无常。块然更何欲哉。神曰。师必命我
为世间事。展我小神功。使巳发心初发心未发心不
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踪。知有佛有神。有能有
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师曰。无为是。无为是。神曰。
佛亦使神护法。师宁隳叛佛耶。愿随意垂诲。师不得
巳而言曰。东岩寺之障。莽然无树。北岫有之。而背非
屏拥。汝能移北树于东岭乎。神曰。巳闻命矣。然昏夜
间必有喧动。愿师无骇。于是作礼而去。师门送。且观
之。见仪卫透迤。如王者状。岚霭烟霞。纷纶间错。幢幡
环佩。凌空隐没焉。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云震电。栋
宇摇荡。宿鸟声喧。师谓众曰。无怖无怖。神与我契矣。
诘旦和霁。则北岩松树。尽移东岭。森然行植。师谓其
徒曰。吾没后无令外知。若为口实。人将妖我。以开元
四年岁丙辰。嘱门人曰。吾始居寺东岭。灭后汝必寘
吾骸于彼。言讫。若委蜕焉。春秋七十三。门人建塔(僧传)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六
唐上¶ 第 194c 页 X76-0194.png

大参真公西山跋杨文公大年书遗教经云。乃瞿昙
最后。教诸弟子语。学者罕诵习之。盖禅家一分。往往
以为不阶文字。而佛可得。遂脱略经教。乃求其所谓
禅者。高则高矣。至有身心颠倒。有不堪点检处。反不
若诵经持律之徒。循循规矩中。不至大谬。此经以端
心正意为首。深言持戒为智慧之本。论制心如牧牛。
如驭马。不使纵逸。去嗔止妄。息欲寡求。由远离以至
精进。由禅定以造智慧。具有渐次阶级。非若禅者谓
一超直入如来地位。宜学者患其教之迂。不若禅之
捷矣。如吾先圣。教人以下学为本。然后可以上达。学
佛不由持戒。欲至定慧。犹吾儒舍六经之习。急于大
成。去洒扫应对。而语天道之妙。何可得哉。文公留情
佛典。此经亲写之翰墨。此非以为学佛之实地欤。真
公跋语。深明持戒。为万行之端。而岳神非凡也。尚虔
诚乞戒于圭禅师曰。我诚浅昧。未闻空义。师授戒法。
我当奉行。嘻岳神自谓神通亚佛。是欲持戒。而造智
慧欤。况凡夫我慢者哉。儒者有曰。吾辈议论。不及般
若心经一卷。诚非谬言。
唐上¶ 第 195a 页 X76-019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