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卷四 第 162b 页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四
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

南北朝

梁。姓萧。名衍。都建康。自壬午尽丁丑。四主。五十六
年。禅于东魏。元氏至孝武。分东西(出宗景明三年)

壬午 四月。武帝受禅登位。时年三十七。改元天监。
帝既登极。思与苍生。同契等觉。共会遍知。垂衣临朝。
盛敷经教。广延博古。傍搜遗文。扇以淳风。利于法俗
○天竺国。闻帝弘法。献珊瑚佛像。以表崇敬也(统纪)

敕释慧超为大僧正。超形过八尺。腰带十围。戒德内
修。威仪外洁。凡在缁侣。皆遵成训。给传诏羊车。局足
健步。衣服等供。自声教所被。五部宪章咸禀则之。尝
于讲论之暇。忽大力善神言。当集同缘。共来餐受。及
就讲之日。倏然满座。容貌[王*(十/(罩-卓+衣))]异。莫有识者。竟席方散。
其感迹徵异若此(本传)
卷四 第 162c 页 X76-0162.png

帝召大士宝志至阙。甚尊宠之。因下诏曰。志公迹拘
尘俗。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焚浸。蛇虎不能侵惧。语其
佛理。则声闻以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得以俗
士常情空相拘制。自今随意行化。勿得复禁。公由是
多出入禁内。

癸未 敕法云寺云光法师。出入诸殿。讲法华经。天
为雨华。帝钦礼之。意其證圣。一夜于含光殿。焚疏。请
志公云光二师。斋习日。志公独赴。而云光不知。帝敬
志焉(僧史)

帝一日召志公于便殿。志忽颦蹙。引颈兴叹。帝怪问
之。志曰。仇歒生也。帝罔测。盖是年候景生于鲜卑怀
朔镇。即东昏侯后身也。南齐初。帝妃郤氏有三女。帝
为雍州剌史。而妃薨。其性酷妒。至是化为巨蛇。入于
后宫。通梦于帝。求功德拯拔离苦。帝阅大藏。制慈悲
忏法。请僧礼佛忏罪。寻化为天人。于空中谢帝功德。
巳得生天。帝毕世不复议立后(南史)

甲申 三年四月八日。帝率道俗二万馀人。升重云
殿。舍道奉佛。亲制愿文。略曰。弟子梁国皇帝萧衍。稽
首和南。十方佛法僧宝。伏见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
佛心。其馀诸善不得为喻。能出三界之苦门。入无为
之胜路。弟子在昔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
法。今舍旧习。归凭正觉。愿使未来生世童男出家。广
化众生。共取成佛。宁可在正法中长沦苦道。不乐依
老子教暂得生天。涉大乘因。永离邪见(卞正)○十一日
卷四 第 163a 页 X76-0163.png
降诏敕门下。大经中说。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
为正道。馀皆外道。朕舍外道。以事如来。若公卿能入
此誓者。各可发菩提心。老子孔子虽是如来弟子而
为化。只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公卿百官。侯王
宗族。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经论云。若事外道心重。
佛法心轻。即是邪见。若心一等。是无记性。事佛心强。
老子心弱者。乃是清信。清者表里俱净。信是信正不
邪。故言清信佛弟子。其馀诸善。皆是邪见。不得称正
信也。门下速施行○十四日公卿抗表。尊承诏命。帝
手敕答曰。能反迷入正。可谓夙植善根。宜加勇猛也
○次年三月十七日。侍中萧纶启。略曰。臣闻。如来降
慈悲云。垂甘露雨。属值皇帝菩萨应御物。以法化民。
讲道传经。德音盈耳。臣今启迷方。粗知归向。受菩萨
大戒。戒节身心。舍老子之邪风。入法流之真教。伏愿
天慈曲垂矜许。自是百官皆舍邪归正矣(卞正论)○是
年帝于本第。立光宅寺。铸金铜丈八像。匠临就冶。疑
铜不足。欲上请。忽有使者。领铜十五车至。云奉敕送
寺。即就镕写。一铸便成。唯觉高大。试量乃二丈二尺。
以状奏闻。敕云。初不送铜。斯乃神奇应感也。遂镌于
华趺。以为灵志也(感通录)

乙酉 四年。初帝梦神僧告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恼。
何不为作大斋而救拔之。帝问诸沙门。唯志公劝帝
寻经。必有因缘。乃取藏经。躬身据览。创造仪文。三年
乃成。于是捧文停香烛白佛。若此文理恊圣凡情。愿
卷四 第 163b 页 X76-0163.png
拜起。香灯自明。或仪式未详。灯暗如初。言讫投地一
礼初起。香烛尽明。乃召志公问曰。何处堪建此会。公
曰。润州泽心寺。江心一峰。水面千里。潭月双映。云天
四垂。境通幽显。堪会神灵。敕是年十一月十五日。于
泽心寺。依仪修设。帝亲临地席。诏祐律师宣文。利洽
幽明。即金山寺也(金山寺碑及苇江集)○舒州潜山最奇。而山
麓尤胜。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因启武帝。帝以二
人俱具灵通。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道人云。某
以鹤止处为记。志公云。某以卓锡处为记。巳而鹤先
飞去。至麓将止。忽闻空中锡飞声。而鹤惊止他处。锡
遂卓于山麓。公遂筑室。然道人不怿。以前言不可食
(事文类集)

丙戌 五年冬。雩祭备至。而雨不降。志公启讲胜鬘
经请雨。上即命法云法师。于华光殿。讲胜鬘。讲竟。夜
大雪。志公须一盆水。以刀加上。俄雨大降。高下皆足
(南史)

戊子 七年。诏𦘕工张僧繇。写宝公像。公𠢐面门。出
十二面观音相。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写○他日与
帝临江纵望。有物。溯流而上。公以杖引之而至。乃紫
栴檀。即雕公像。神彩如生(感通录)

是年魏宣武永平元年。治书侍御史杨固上表。以为
当今之务。宜绝谈虚穷彻之论。简桑门无用之费。以
救寒饥之苦(通鉴)

已丑 魏宣武于乾成殿。为诸僧及朝臣。讲维摩诘
卷四 第 163c 页 X76-0163.png
经。时魏主专尚浮屠。不事经籍○中书侍郎裴延隽
上疏。以为汉光武。魏武帝。虽在戎马。未尝废书。先帝
行师。手不释卷。良以学问多益。不可暂掇故也。陛下
升法座。亲讲大觉。凡在耹听。尘蔽俱开。然五经治世
之揩模。应务之所先。伏愿经书互览。孔释兼存。则内
外俱同。真俗斯畅矣。时佛教盛于洛阳。中国沙门之
外。自西域来者。三千馀人。别立永明寺。千馀间居之。
远近承风。无不奉佛(通鉴)

庚寅 九年。上为太祖文皇帝。于钟山竹涧。建大爱
敬寺。为太后起大智度寺 上幸爱敬寺。设无碍会。
以满钵水泛舍利。最小者隐不出。帝拜乃于钵中放
光属天。回旋久之。举国嗟未曾有也(感通录)

辛卯 十年。帝于天监元年。梦檀像入国。乃令郝骞
等八十人。往天竺。迎请优填王所刻佛像其王乃摸
刻紫栴檀一像。付骞等归。是年四月五日。达于杨都。
帝与百僚。徒行四十里。迎还太极殿。建斋度人。大赦
断杀。自是蔬食断欲(感通录)

癸巳 魏延昌二年。西域勒那摩提。译宝积经论二
十四卷。宣武帝请讲华严。忽于高座。见天神来云。天
帝请讲华严经。与都讲维那等五人。同时于座而逝。
见闻者。叹未有也(感通录)

丙申 天监十五年。越州隐岳寺石佛像。初释僧护
拟造十丈。齐建武中。仅成面璞而亡。次有僧淑。袭其
功而未成至天监六年。吴郡陆咸梦僧云建安王感
卷四 第 164a 页 X76-0164.png
疾未瘳。能治剡县石佛成就。必愈。咸经年稍忘。而僧
复梦促之。乃启建安王。王乃舍金委僧祐。专任像事。
以十二年就功。是春方毕。座高五丈。而身十丈。像成。
王疾乃瘳(僧史)

是年魏肃宗熙平元年。世宗作瑶光寺。未就。胡太后
作石窟寺。又作永宁寺于宫侧。而永宁工巧尤盛。有
真金像高丈八尺。如中人者十。玉像二。又为九级浮
图。高九十馀丈。掘基及黄泉。获金像三十二躯。太后
以为嘉瑞。信法之徵也。饰制[王*(十/(罩-卓+衣))]奇。极世华美。上立刹
复高十丈。刹表宝瓶。容二十五斛。承露盘一十一重。
皆金成之。永夜铃铎。声闻十里。殿如太极殿。三门如
端门。僧房千楹。珠玉锦绣。骇人心目。佛法之入中国。
塔庙之盛华夏。皆曰阎浮未之有也。初成。明帝与太
后共登视。宫中事如掌内。遂禁人登之○杨州刺史
李崇上表。以为高祖迁都垂三十年。明堂未修。大紊
荒废。城阙府寺额以颓坏。非所以追隆堂构仪刑万国
也。今国子虽有学官之名。而无教授之实。何异免丝
燕麦。南箕北斗。事不两兴。须有进退。宜罢尚方雕靡
之作。省永宁土木之工。减瑶光材瓦之力。分石屈镌
琢之劳。及诸事非急者。于三时农隙。修此数条。使国
容严显。礼化兴行。不亦休哉。太后虽优令答之。而终
不用其言(通鉴)○魏胡太后好事佛。民多绝户为沙门
○高阳王友李玚上言。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不孝
之大。无过绝嗣。岂得轻纵背礼之情。肆其向法之意。
卷四 第 164b 页 X76-0164.png
一身亲老。弃家绝养。缺当世之礼。而求将来之益。孔
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安有弃堂堂之政。而从鬼教乎。
又今南服未静。众役仍烦。百姓之情。实多避役。若复
听之。恐捐弃孝慈。比屋皆为沙门矣○都统僧暹等。
忿玚谓之鬼教。以为谤佛。泣诉于太后。后责之。玚曰。
天神地祇人鬼。传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然则
明者为堂堂。幽者为鬼教。佛本出于人。名之为鬼。愚
谓非谤。太后虽知玚言为允。难违暹等之意。罚玚金
一两(通鉴)

丁酉 十六年。凡造寺。敕萧子云飞帛。大书萧字为
扁。时人称寺为萧寺(国史补)○僧祐律师。自齐初大弘
律法。梁武深相礼遇。凡僧事有疑。皆就审决。年衰。敕
乘舆入内。为六宫受戒。王公贵戚。白黑门徒。一万馀
人。师有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弘明集。并行
于世。

己亥 天监十八年。会稽僧皎然。著高僧传十四卷。
始自汉永平。终于是岁。凡百五十馀载。百五十七人。
附见者二百馀人(大藏)

是年四月八日。帝讲慧约法师。于等觉殿。受菩萨戒。
上屈万乘之尊。伸在三之敬。暂屏衮服。恭受田衣。宣
度净仪。曲躬诚肃。复设无遮大会。朝野白黑十馀万
众。香华伎乐。盛于斯时。自是约师入见。别施漆榻。上
先作礼。然后就座。皇储以下尽礼敬焉。因而大赦天
下○诏曰。梵网经云。居帝王位者。应先受菩萨戒。故
卷四 第 164c 页 X76-0164.png
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宜修身戒心以弘治道。朕思。
若不受菩萨戒。岂能起慈悲心。行平等行。所以受持
正法。在予不疑。欲以亿兆苍生。同资福庆。凡天下罪
无轻重。咸赦除之。

庚子岁 梁武帝普通元年 魏肃宗孝明帝正光
元年。

是年九月二十一日。天竺二十八祖菩提达磨大师
至南海。广州刺史萧昂表闻。梁王武帝遣使诏迎。十
一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自即位以来造寺写经
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
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
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
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复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师云。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领玄
旨。师知机不契。十九日去梁。折芦渡江。二十三日北
趍魏境。寻至雒邑。止于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
人莫之测○师去后。武帝问志公。公曰。陛下还识此
人否。帝曰不识。公曰。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帝悔。
即遣人追之。志公曰。莫道遣使。合国人去。他亦不回
(僧史)

魏孝明帝。是年加朝服大赦。命释老两宗上殿。斋讫
侍中刘滕宣敕。请诸法师。与道士论议。时洛都融觉
寺沙门昙无最。与道士姜斌对论。帝曰。佛与老子。同
时不。姜斌曰。老子西入化胡成佛。出老子开天经。明
卷四 第 165a 页 X76-0165.png
是同时。最曰。老子周何王生。何年西入。斌曰。周定王
三年九月十四夜生。简王四年为守藏吏。敬王元年。
八十五岁。见周德凌迟。与散关令尹喜西入明矣。最
曰。佛当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
年二月十五日夜入灭。经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
三年。老子方生。至敬王元年。凡经四百三十年。乃与
尹喜西遁。此乃年载悬殊。无乃谬乎。斌曰。若如来言。
出何文纪。最曰。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并有明文。斌
曰。孔子制法圣人。当明于佛。迥无文志。何耶。最曰。孔
子三备经。佛之文言。出在中备。仁者识同管窥。览不
弘远。何能自达。中书令元义宣敕道士姜斌论无宗
旨。宜令下席。又议开天经是谁所说。中书侍郎魏收
等。就观取经。太傅萧综李寔等。一百七十人。读讫劾
奏曰。老子只著五千文。馀无言记。臣等所议。姜斌文
词乖谬。罪当惑众。帝加斌极刑。菩提流支奏解。配流
马邑(魏史)○法师昙无最者。武安董氏。灵悟洞彻。学优
程誉。为三宝之良将。即像法之金汤。对论有旨。声胜
魏史。公卿达儒降阶设敬。佛法中兴。惟其开务矣。

魏主好游骋苑囿。不亲视朝。过崇佛法。郊庙之事。多
委有司。张溥惠上疏切谏。以为植不思之冥业。损巨
费于生民。减禄削力。近供无事之僧。崇饰灵殿。远邀
未延之报。昧爽之臣。稽首于外。玄寂之众。遨游于内。
愆礼忤时。人灵未穆。愚谓修朝夕之因。求祇劫之福。
未若取万国之欢心。以事其亲。使天下和平。灾害不
卷四 第 165b 页 X76-0165.png
生也。伏愿淑慎威仪。为万邦作式。恭致郊庙之虔。亲
行朔望之礼。释奠成均。竭心千亩。量撤僧寺不急之
华。还复百官久折之秩。巳造。务令简约速成。未造者。
一切不复更为。则孝悌可以通神明。德教可以光四
海。节用爱人。法俗俱赖矣(通鉴)

辛丑 魏胡太后。熙平初。遣宋云与比丘慧生。往西
域求经册。期年至乾罗国。是冬回还。次年二月达洛
阳。得佛经一百七十部。太后令诸路各建五级浮图。
诸王贵官各建寺于洛阳。相高壮严。太后数设斋会。
施僧财物。动以万计。赏赐左右无节。所费不赀(北史及通
鉴)。

癸卯 魏景明之初。世宗命宦者白整。为高祖文昭
后。凿二佛龛于龙门山。皆高百尺。永平中。刘滕复为
世祖凿一龛。至是二十四年。凡用一十八万二千馀
工。而尚未就。馀何为哉(通鉴)○司空任城王澄奏。昔高
祖迁都。制城内唯听置僧尼寺各一。馀皆置于城外。
盖以道俗殊归。静居尘外故也。正始三年。沙门统慧
深。始违前禁。自捲诏不行。私谒弥众。都城之中。寺踰
五百。占夺民居。三分且一。屠沽尘秽。连比杂居。往者
代北有法秀之谋。冀州有大乘之变。太和景明之制
非图。使缁素殊途。盖亦以防微杜渐。昔如来阐教。多
依山林。今此僧徒恋着城邑。正以诱于利欲。不能自
巳。此乃释氏之糟糠。法王之社鼠。内戒所不容。国史
所共弃也。臣谓。都城内寺。未成可徙者。宜悉徙于郭
卷四 第 165c 页 X76-0165.png
外。僧不满五十者。并小从大。外州亦准此。诏从之。然
卒不能行○魏有天下。至于斯时。佛经流通。大进中
(通鉴)

何胤初侈于味。周颙遣书。劝令菜食。曰变之大者。莫
过生死。生之重者。无逾性命。性命之于彼甚切。滋味
之在我可赊。若三世理诬则可尔。若使此理果然。而
受形未息。一往一来。生死常事。则伤心之惨行。亦自
及。丈人于血味之类。虽不身践。至于辰雁。夜鲤能不
取备于屠门。财具之一经盗手。犹为廉士之所弃。性
命之一启金刀。宁复慈心之所忍。驺虞虽饥。非自死
之草不食。闻其风者。岂不使人多愧。丈人得此有素。
聊复片言启发耳。胤由此绝血味。常遇异僧。受以大
庄严论。世所未有者。晚入虎丘山。讲维摩经。临终梦
见天女。六十馀人。列于堂前。寤犹见之。即沐浴衣冠。
少顷而卒(旧史)

乙巳 普通六年。魏孝昌元年。西域使还。获佛爪发。
发青绀色。以物伸之。随物长短。放之则旋屈为螺○
魏明帝闻达磨道德孤高。缁白之众。靡然趍向。声震
洛都。帝三屈诏命。师不出山。帝高之。遂赐二磨讷袈
裟金银器物若干。师皆逊去。凡三返。帝终授之(正宗记)
魏孝昌元年。胡太后与魏主。各殿居处。太后对帝谓
群臣曰。今隔绝我子母。不听往来。复何用我为。我当
出家于嵩居寺耳。因欲自下发。帝与群臣。叩头泣涕。
殷勤苦请。乃止(通鉴)
卷四 第 166a 页 X76-0166.png

丁未 大通元年。武帝于普通元年。作同泰寺。历七
寒暑。是岁完成。又闻大通门以对之。取其反语相恊。
晨夕幸寺。出入是门(通鉴)

已酉 改中大通。魏孝庄永安二年。胡太后尽召肃
宗后宫。皆令出家。太后亦自落发(通鉴)

是年九月癸巳。上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上释
御服持法衣。行清净行大舍。以便省为房。素床瓦器。
乘小车。私人执役甲干。升讲堂法座。为四部大众。开
涅槃经题。癸卯群臣以钱一亿万。祈白三宝。奉赎皇
帝菩萨。僧众默许。己巳。百辟诣寺东门。奉表请还宫
(通鉴)

岁己酉。达磨大师。默坐九年。忽谓其徒曰。吾观东南。
有大乘气。而来此土。传法得人。西返时至。世尊正法
眼藏。展转授吾。吾今付汝。吾去后二百馀年。衣止不
传。法周沙界。潜符密契。千万有馀。汝当阐化。勿轻未
悟。一念回机。便同本有。乃往禹门山千圣寺。至十月
初五日。端坐而逝。世寿一百五十。门人奉全身。葬熊
耳山定林寺○明帝魏使宋云西域回。遇师于葱岭。
手携只履。翩翩独往。云问师何往。曰西天去。语云曰。
汝主巳厌世矣。速归。云闻其语。而心忙然。急行归朝。
孝庄即位。具奏其事。有旨启圹。唯空棺只履。举朝惊
叹。奉诏取履。于少林寺供养(传灯载太和十九年卒。讹也。三国魏明帝丁未
改太和。止六年。东晋癈帝改太和。自丙寅止庚午。止五年。岂有魏孝明十九年耶统纪)。○梁武
帝闻师显化。亲制碑。刻于钟山。其末云。嗟乎见之不
卷四 第 166b 页 X76-0166.png
见。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朕虽一个凡失。感
师之于后云。至唐代宗。谥曰圆觉大师(释通鉴)

梁昭明太子统。五岁通五经。十二于内省决狱。天性
好佛。留心内典。躬自讲说。凡释部经论。披览略遍。撰
次法事仪注。及立三谛等义。自出宫二十年。不畜声
乐。唯法为乐。中大通三年。岁辛亥。四月卒。天下哭之。
如丧考妣(梁史)

癸丑 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帝幸同泰寺。讲金刚经。
设无遮大会。自皇太子王侯巳下百官。六百九十八
人。义学僧等一千人。昼则同心听受夜则更述制仪。
其馀僧尼道士。女冠居士。五众及外国使人。三十一
万九千六百四十二人。又武卫宿直。复数万人。天监
初志公自持一尘尾扇及铁锡杖奉上。武帝亦未喻
其意。至是三十馀年。乃鸣锡升堂。执扇讲说者。抑有
冥符。是讲也。东储启请。止许七日。诸僧钻仰。欲罢不
能。更延二七。而请益之。乃终于三七日。解讲之晨。正
殿大像忽放光明。左右菩萨复续放光。帝躬虔礼。大
众咸瞩。帝舍施钱银绢物。直一千九十六万。皇太子
奉宝经函布施。及六宫所舍。六百馀万。时朝臣至于
民庶。并各随喜。钱一千一百一十四万。

甲寅 梁中大通六年○西魏孝武脩。永熙三年(自甲
寅尽丙申。三主。三十二年)○东魏孝静善见(天平元年迁都于邺。自甲寅至庚午。十七
年)。

魏永宁寺浮图。是年灾。观者皆哭。声振城阙。其塔孝
卷四 第 166c 页 X76-0166.png
昌二年大风发。屋宝瓶随堕。入地十馀丈。命更新。至
是二月。为天震焚烬。经馀三月。其年五月。人从东莱
郡至。见塔在海中。光明俨然。同观者非一。俄而云起。
失其所在(感通录)○是年傅大士遣弟子。传𥆜诣阙。奉
书有诏。以闰十二月赴阙。帝闻大士神异。预锁诸门。
大士巳知。预作大木槌一双。先扣一门。诸门皆启。直
入正言殿。唱拜不从径。登西国所贡宝榻。帝问大士。
师事从谁。答曰。从无所从。师无所师。事无所事。设食
竟。还钟山定林寺。诏令资给。后至已未三月。大士再
入都。武帝于寿光殿。共论真谛。傅曰。息而不灭。帝请
讲金刚经。大士挥案一下而起。帝不省。再请讲。大士
乃索拍板升座。唱四十九偈颂。终而去(士三至都本传)

丁巳 东魏大统三年。定州孙敬德。事观音甚虔。为
贼横引。遂妄招承。明日将决。夜梦僧教诵救苦观音
经千遍免苦。德方诵及半。有司执缚向市。旦行旦诵。
临刑斫之。刀折三段。皮肉不伤。凡三换刀。刀折如初。
览刑者问之。以事闻丞相高欢。欢为表请免死。德还
家。僧顷上有三刀痕。今谓高王观音经是也(齐书)

越之上虞县李胤。掘地得佛牙像方二寸一边十二
躯一边十五躯。巧刻妙绝。中有真形舍利六焉。奏上。
未以为意。至戊午岁。胤衔愆缧绁东冶。舍利降在中
署。光明显发。大悲救苦。良有以哉。下诏以真形舍利。
复现于世。幽显皈心。因时布德。𠃔叶人灵。宜承佛力
弘兹宽大。凡天下罪无轻重。咸赦降之(弘明集)
卷四 第 167a 页 X76-0167.png

辛酉 三月十二日。帝于华林园之重云殿。讲金字
般若三慧经。太子王侯。宗室外戚百辟卿士。外域杂
使。义学千僧。会众莫不肃容观听。凡讲二十三日。自
开讲迄于解座。设供普施。京师文武侍卫。并加庄赉
(梁史)

帝常作净业赋。其序有云。朕不啖鱼肉。不与嫔侍同
处。四十馀年。既不食众生。无复杀害障。既不御内。无
复欲恶障。除此二障。意识稍明。乃作净业赋。其略云。
观人生之天性。抱妙气而清静。感外物以动。欲心攀
缘而成眚。过常发于外尘。累必由于前境怀贪心而
不厌。纵内意而自骋。耳留连于丝竹。眼转移于五色。
香气馞起。触鼻发识。舌之受味。甘口啖食。身之受触。
以自安怡。细腰纤手。弱骨丰肌。附身芳洁。触体如脂。
狂心迷惑倒想自欺。如是六尘。同障善道。方紫夺朱。
如风靡草。抱感而生。与之偕老。随逐无明。莫非烦恼。
由是外清眼境。内净心尘。与德相随。与道为邻。见净
业之可爱。以不杀而为因。离欲恶而自脩。故无障于
精神。患累巳除。障碍亦净。如久澄水。如新磨镜。外照
多像。内见众病。既除客尘。返还自性。心清若水。志洁
如雪。结缚既除。忧畏亦灭。与恩爱而长。违[(厂@?)*页]生死。而
永别(具见弘明集)

甲子 梁大同十年大士。宝公显迹。四十馀年。名播
寰字。帝尊师之。一日问曰。朕社稷存亡久近。公自指
其喉。及颈示之。盖谶侯景也。又问继吾后者谁。公曰。
卷四 第 167b 页 X76-0167.png
湖里生尘(陈霸先生于湖州也)。后复询社稷之事。公曰。贫道塔
坏。陛下社稷随灭。

丙寅 中大同元年。公将示寂。帝出外。公诣内殿。然
一烛付后閤。舍人以闻帝。帝归见公出去。帝曰。师不
复留矣。以后事嘱我乎。回山以十二月六日入灭。寿
九十三。奉敕造木塔于钟山。独龙岗王均撰纪德碑。
并毕。帝忽思木塔。其能久乎。遂撤之。改创石塔。贵图
不朽。以应其谶也。折塔才毕。侯景之兵至矣。志公灭
后。至宋太宗大平兴国七年。降现城市。太宗降诏。避
讳称宝公。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加谥宝公道林真觉
大师(一云。天监十三甲午岁。示寂。南史及事物纪厚)。杨文公谈苑。记沙门
宝公铜牌。记谶未来事云。有一真人在冀州。开口张
弓在左边。子子孙孙万万年。江南中主名其子。曰弘
冀。吴越钱谬诸子皆连弘字。期以应之。而宋宣祖之
讳。正当是也。

同泰寺浮图灾。上曰。此魔也。宜广为佛事。群臣称善。
下诏曰。道高魔盛。行善障生。当穷兹木土。倍增往日。
遂起十二层浮图(通鉴)

已巳 大清三年四月。逆贼侯景陷台城。惩求无巳。
帝愤之染疾。然斋戒不衰。念佛不辍。五月大渐。进膳
不餐。久而索蜜。未至。遂崩于净居殿。寿八十六○太
宗简文帝纲即位。

帝虽亿兆务殷。而卷不释手。察好听讼。明若通神。躬
务俭约。体安菲素。外绝三驱之礼。内屏十钟之宴。自
卷四 第 167c 页 X76-0167.png
非宗广祭祀。及诸法事不许音乐。所谓道资人弘。理
无虚授。事藉躬亲。民信乃至。帝自受戒后。口味备断。
日止一食。菜羹粝饭而矣。或遇事繁。日移中则𠻳口
以过。后宫侍御皆无罗绮。膳夫所掌。岁撤万金。掖庭
之费。年减巨亿四千以上。便断房室内殿。寝处衣衾
率素布被。莞席草履。葛中闇室亦理衣冠。暑月未尝
褰袒。便殿所居。略同沙门。傍无侍御。顾无玩具。左右
唯经书卷轴。所对唯瓶锡香炉。味旦坐朝日。肝乃息。
夜寻法宝。明发不寐。所利唯人。所约唯巳。诚起居之
常事。乃禁中之实录。自古帝王莫能尔也。由是一人
履道。四方化之。国内普持六斋。兆民皆受八戒。每断
重罪。终曰不择。讲解著辞。财法兼施。宫中佛像悉放
光明。夜必澍雨。朝则晴霁。天地震动。异香满融。举国
归敬。咸希席脱。法事之盛。振古未有。灵异万端。具如
陆云之序云耳○隐子论。或谓梁因佛而亡。盖亦未
之思耶。请以汉武校之。两汉南北之君。享国年深。唯
汉梁二武恢崇庠序。养育人材一也。汉学仙。梁学佛。
所好亦一也。而汉武在位。五十四年。莫尊宠方士。壅
旷万机。穷兵黩武。帑廪整然。民有离心。而不败者何
也。汉未尝去兵也。梁末年渐疏将佐。去甲兵。此其所
以先败也。嵩公广原教曰。教不可泥。道不可罔。过与
不及。其为患一也。夫事有宜。理有至。从其宜而宜之。
所以为圣人之教也。即其至而至之。所以为圣人之
道也。梁之武帝。齐之文宜。反其宣而事教。不亦泥乎。
卷四 第 168a 页 X76-0168.png
魏周二君。泥其至而预道。不亦罔乎。此释子之苟时。
君之泥佛也如此。以是验梁之泥教。不为不失。盖学
佛自有中道也。梁虽泥道为失。然不由是而致败。其
弊在乎弛武疏贤也。要之隆污有定数。不可以苟延
之也。自古君臣父子纂弑。狂盗内悔。何可胜纪。今曲
言侯景之叛。而诬于佛何耶。共工之于伏羲。蚩尤之
于黄帝。羿促之于夏楚。昭王不反。申之于周。弑幽胜
广之于秦。贾充成济之于魏。刘石之于晋。尔朱之于
元魏。禄山朱泚黄巢之于唐。何代而无侯景也。旦以
子之杀父。如景之狂。何惮而不为哉。景虽陷台城。不
加弑逆于武帝。何可加訾乎。

庚午 梁简文大宝元年 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
 北齐文帝高洋丞。受东魏禅。即位晋阳(自庚午尽丁酉。五主。
一十八年)。

简文帝。委心妙法。遍览玄章。撰法集二百卷。法宝联
璧四百馀篇。刺血写般若十部。造资敬报恩二寺。然
天姿高明。而德性柔懦。终为侯景所制。不能自立。亦
时数使然也(卞正)○帝登重云殿。侯景与帝礼佛。为誓
云。自今君臣。两无猜贰。臣固不负陛下。陛下亦不得
负臣。

北齐。显祖文宣帝高洋。是年五月。受东魏孝静帝禅
即位。改元天保。帝佛慧早修。圣智罕测。既临大祚。兴
隆佛教。明年诏曰。仰惟慈明。缉宁四海。欲报之德正
觉。是凭诸鸷鸟伤生之类。宜放之山林。为太皇太后。
卷四 第 168b 页 X76-0168.png
建立宝塔。废鹰师曹。为报德寺。

从开辟以来。此至辛未岁。凡二百八十三代七十
六万二千四百一十五年○世尊般涅槃至此年。
一千五百载。

壬申 后梁世祖元帝绎。改承圣元年。即湘东王也。
三月大败侯景军。景走寻为侯瑱杀之。十一月绎即
位于江陵。是为世祖元帝。帝体性多能入微灵悟。造
天居天宫二寺。每讲法华经。解成宝论(卞正)

北齐。是年。诏僧稠禅师至京。帝躬举大驾。出郊迎之。
稠年过七十。神宇清旷。帝扶接入内。为说正理。拜受
禅道。自是弥承请诲。笃敬殷重。因受菩萨戒。于是断
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又断天下屠
杀。于是年三月。大劝民斋戒。官因私菜。荤辛悉除。稠
留禁中。四十馀日。因辞还山。敕于邺城建云门寺居
之。一日帝驾幸谒稠。稠床坐不迎。有谗于帝。帝将入
寺。按其不敬。稠知之。预出二十里外候。帝及至。怪问
其故。稠曰。恐身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帝愧悔无
巳。乃躬负稠身往寺。稠不受。帝曰。弟子负师。行遍天
下。未足谢𠎝。因问弟子。前身曾作何等。答曰。曾作罗
刹王。是以今犹好杀。即咒盆水。令帝自观其形。果然。
帝大惊。自是坐禅行道。尤锐于前。仍敕诸州。别置禅
肆。令达定慧者。就而教授。国储分为三分。一以供国。
一以自用。一供三宝。自是彻情皈向。通古无伦。大起
寺塔。僧尼满于诸州。佛法东流。此焉盛矣(僧史)
卷四 第 168c 页 X76-0168.png

甲戌 魏大统中。诏僧实禅师曰。师目丽重瞳。偏同
虞舜。背隆伛偻。分似周公。德宇纯懿。轨量难模。可昭
玄三藏言为世宝(云云)。至是复以师才深德大。请为
国三藏。自是陶化京华。久而愈盛(僧史)

初梁武帝造金像二躯。作重云殿。礼事五十许年。至
是江左未定。利害相雄。王僧辨乃遣杜龛典卫宫阙。
龛性顽凶。欲毁二像为铤。先令数人上三休阁。令镵
佛顶。锤凿始举。二像一时回顾。所遣诸人臂不能举。
失瘖如醉。杜龛亦然。仍见金刚𥪰来击之。举体洪烂。
穿皮露骨而死(感通录)

北齐文宣帝。大兴佛法。天保中。道士陆脩静。会梁武
帝开运。天监三年下敕舍道崇佛。静与门徒。叛入齐。倾
散金玉。赠诸贵游。托以襟期。冀兴道教。帝乃出敕。召
诸沙门。与道士校术。道士咒诸沙门。衣钵或转。咒诸
方梁。或横或坚。沙门默无一对。士女贵贱。并以静徒
为胜。静乃高谈自矜。唱言。神通权设。抑挫强侮。沙门
现一。我当现二。今薄示微术。并辞出退。事亦可见。帝
命上统。令与静捔试。上曰。方术小伎。俗儒之耻。况出
世也。然天命相拒。岂得无言。可令最下座僧对之。时
释昙显位居末席。酒醉酣盛。扶舆上座。因立而笑。语
李宗云。向誇现术。一之与二。深有其致。即于座上翅
一足而立曰。吾巳现一。卿当现二。各无言对。显曰。咒
诸衣物飞举者。试卿术耳。命取稠禅师衣钵咒之。皆
无动摇。帝敕十人举之。不动如故。乃以衣置诸梁木。
卷四 第 169a 页 X76-0169.png
怗然无验。诸道士相[(厂@?)*页]无颜。犹以言辨为胜。乃曰。佛
家自号为内则小也。詺道家为外则大也。显应声曰。
天子处内。定小庶人矣。静与其徒。缄口无言。文宣处
座。自验臧否。其徒求哀济度。皆舍邪归正。敕令剃染。
曰号神仙者。并上三爵台。令其投身飞游。悉委尸于
地。伪妄斯伏。乃下诏曰。法门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
路。寂泊为本。祭酒道士。世中假妄俗人未悟。乃有秪
崇。曲蘖是味。清虚焉在。瞿晡斯甜。慈悲永隔。上异仁
祠。下乖祭典。宜皆禁绝。不复遵事。颁敕远近。咸使知
闻。其道士归依者。并付昭玄大统上法师。度听出家。
广如别传。于时齐境一心奉佛。国无两事。迄于隋运
○显公者上统。揣其骨则千里骥足异世同驾。以皃
取人。失之自古。则徒节玄黄矣。何能抗禦之哉。

丙子 天保七年。齐文宣在晋阳。使人骑白馲驼向
我寺。取经函去。使问不知何寺。帝曰。但任驼行。自知
寺处。日晚出城。驼行至急。奄然如睡。忽至一山。名曰
冥寂。山半有寺。群沙弥曰。高洋驼来也。便引入寺。见
一老僧。拜巳。问曰。高洋作天子何似。曰圣明。曰尔来
何为。曰令取经函。僧曰。洋在寺懒读经。令北行东□
是其房。可取函与之。即乘驼而反。又如睡梦。奄至晋
阳。以函反命。帝不久行至谷口水井寺。有舍身痴人。
不解语。忽语帝曰。我先行尔后来也(感通录)

丙子 梁敬帝。大平元年。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觉。
是为北周孝闵帝。十二月即位。
卷四 第 169b 页 X76-0169.png

丁丑 梁大平二年九月。敬帝禅位于陈高祖。

论曰。观梁之兴。有以异于魏晋。观梁之治。有以成今。
于宋齐史。褒以斯文德。有此武功。始自汤武之师。终
济唐虞之业。此其实录也。梁岂有惭德哉。武帝受命
之后。数十年间。礼乐文物。为南朝冠。此梁之治。独出
于江在五朝。南北八代之右也。宋景文新史曰。梁萧
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终无大恶。以寝微而亡。馀祉
及其后裔。唐兴得八业。宰相未闻。贬梁以好佛而致
之也。文中子知之。故著中说曰。斋戒修而梁国亡。非
释迦之罪也。盖疾史臣不知梁何以亡。争以近迹。而
引咎于佛矣。武帝不求贤才。擢用庸鄙。春秋既高。留
神俎豆。泥情佛教。而在廷无诤臣矣。知子莫若父。况
三蠹并歼。独全养嗣正德。不即大戮使阴召逆。雏咫尺
玉墀。鞠为茂草。故侯景得以称名犯顺。知梁有名将。
弃而勿用。士不知战。有可乘之机故也。何谓名将。王
神念羊侃王僧辨侯瑱徐世谱陆法和。数子之才。梁
不任之。杜僧明周文育侯僧都麦铁杖等。皆有将材。
梁不用之。反以资篡臣。湘东无御将之道。侯景未枭。
而陈氏问鼎矣。梁室速倾。其患在此。而议者以为仁
义礼乐戒律定慧不幸而亡梁。非也。仁义礼乐。尧舜
三代。皆资而大治。不闻始而大乱也。所以乱者。其后
嗣失德而巳。戒律定慧。汉明帝求其人。与教传世。二
百载。唐太宗大兴之。不害其为正观之治。而传世三
百年。宋太祖大宗。大兴佛教。其传世三百馀年。以是
卷四 第 169c 页 X76-0169.png
明之。则佛不为王化之蠹。反以资于治也。夫言佛之
亡梁者。殆非正论(隐子梁室论)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