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南北朝¶
南北朝¶ 第 156a 页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三
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

* 南北朝

宋。刘裕。自庚申尽已未。八主。六十年。都建康。
魏。
明元帝。太帝五年。尽有河北。

高祖武帝。受晋禅即位。改元永初。岁庚申六月也○
造灵根法王东山等寺。迎佛驮跋陀罗。于道场译华
严经。召昙无竭。招二十五人。游西域求经○敕僧瑾。
南北朝¶ 第 156b 页 X76-0156.png
为天下僧主。给法伎一部。亲信二十人。月给钱三万
贯。并车舆吏力。凡诸镇。皆敕与瑾。四方献纳。并问僧
正。

释慧义。梁氏。北人。游京师。乃说。冀州有法称。临终语
弟子普严云。嵩高灵神云。江东刘将军。应受天命。吾
以三十二璧镇金以瓶为遂彻宋王。王谓义曰。非常
之瑞。若非法师自行。无以获也。义以晋义熙十三年
七月。往嵩高山。烧香行道七日。梦老人将义往璧处。
指云。此石下。明日周行。见庙所炳然如梦。于石坛下
得璧三十二枚黄金一瓶。义还京。宋武帝践祚。礼遇
弥深(详见宋史)

释道温。安定皇甫氏。建武初。诏止中兴寺。武帝大明
中。敕为都邑僧主。路昭皇太后。大明四年十月八日。
造普贤像。于中兴禅房设斋。凡三百僧。列名同集。人
数巳定。俄一僧。晚来就座。与齐主共语。忽不见。温乃
列言曰。皇太后睿鉴冲明。圣符幽洽(云云)。模造普贤
盛像。宝倾宙。珍妙尽天饰。所设斋讲讫。今月八日。会
定席次。忽睹异僧预座。容止端严。气貌秀发。齐主问
名。曰慧明。寺曰天安。言对间。忽不见。合席嗟异(云云)
故上王盛士。剋表大明之朝劝发妙身。躬见龙飞之
室。意若因陛下慧烛海隅。明华日月。故以慧明为名。
天安为寺称。神基弥远。乃宇齐悦表闻。改禅房为天
安。以旌厥瑞。赐钱五万贯。

释道猛。西凉人。游京。止东安寺。宋大宗。为湘东王时。
南北朝¶ 第 156c 页 X76-0156.png
深相崇荐。乃登祚。太始初。创寺于建阳门外。赐钱三
十万。以供资待。敕猛为纲领。帝曰。夫人能弘道。道藉
人弘。今得非直道益苍生。亦有光世望。可目为兴皇
寺。开讲日。帝亲临。公卿皆集。有诏曰。猛法师。道风多
济。朕素宾友。可月给钱三万。令使四人。白簿吏二十
人。车及步舆各一乘。元徽三年。卒于东安寺。寿六十
(僧史)

甲子 宋文帝。义隆。八月即位。改元嘉 魏世祖太
武焘即位改元光始。

魏大武。亦遵太祖太宗崇信之业。每引高德沙门。与
共谈论。舆奉佛像。散华致敬(魏书)魏来攻宋。文帝遣萧
斌禦之。先锋王元谟。不闲抚驭。士卒畏缩。未战辄遁。
斌怒将斩谟。谟梦。人告曰。诵观音经千遍则免。及觉
依诵。将就刃。会王庆之谏曰。魏虏威震天下。岂谟能
当。未阵而斩副将。以自弱。非策也。斌悟。即贷其死。谟
乃将兵如故(南史)

宋元嘉初。南豫州刺庐陵王义真警悟。爱文义。而性
轻易。谢灵运。颜延之。僧惠琳。情好款密。尝云。得志之
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通鉴)

是年东宫仑二女。长十一岁次九岁。二月八日并失。
三月归。粗说见佛。九月十五又失一旬。还作外国悟
诵书。见西域僧。便相开解。明年十五又失。田者见从
风上天。经月乃返。剃头为尼。自说见佛及比丘尼。曰
汝宿缘。为我弟子。手摩其头。头发便落。法名大日法
南北朝¶ 第 157a 页 X76-0157.png
䌽。遣曰。可造精舍。当兴经法。即除鬼座。旦夕礼诵。每
五色光。流泛峰头。容止音调。诠正有法。上京风规。无
不通也。刺史韦郎孔默。皆迎敬异(珠林感通传)

(三年)帝以沙门慧琳善谈论。因与议朝廷大事。遂参权
要。宾客辐凑。门车常有数十两。座筵尝满。琳着高屐。
披貂裘。置通呈书。佐孔顗尝诣之。遇宾客填咽暄凉
而巳。孔顗慨然曰。有黑衣宰相。可谓冠履失所矣(通鉴)
罽宾沙门昙无谶。善咒术。境内灾疫。所向皆验。凉主
蒙逊甚重之。称圣人。诸女子妇皆往受术。魏主闻之。
使高平公李顺往徵之。逊留不遣。再遣顺喻凉主。策
加九锡。曰昙无谶。道德广大。朕思一见。可驰驿送至。
逊曰。臣事朝廷无所负。此臣师也。有死则巳。欲往不
可。顺曰。朝廷钦王忠义。故显加殊礼。今乃以一道人。
亏损大功。不忍一朝之忿。吐所不当言。失朝廷待遇
之意。切为大王不取也。逊曰。如公之言诚美。第恐情
不副此耳。逊竟不遣谶。于是魏主衔之(通鉴)

已已 凉主蒙逊。初于凉州南百里琢石崖。设佛像。
或石或塑。千变万化。又为母造丈六石像。在子山寺。
是年因子世兴攻罕而亡。乃谓事佛无灵。毁寺逐僧。
时将入寺礼拜。此像涕泪交流。士惊还说之。逊亲往
视。像泪下若泉。即稽首礼谢。敬僧设会。倍更精虔。无
谶于癸酉三月。固辞西归。四月逊卒。子牧犍立。国亦
寻灭(感通录)

宋文帝。召慧观法师讲法。观初师远公。后师什公。参
南北朝¶ 第 157b 页 X76-0157.png
译。思入玄微。时曰通情则生融上首。精难则观肇第
一。至宋武。召止道场寺(僧史)。蒲坂城中火灾。民居荡尽。
唯寺塔不焚。人家经像亦不烧。一城敬信(冥符记)

天竺求那跋摩(此云功德铠)初逊国出家。属国诸王。皆受
其归戒。游阇婆国。其王欲出家事之。群臣固请。不可。
乃令国中曰。若率土奉和尚归戒。即从尔请。于是臣
民。稽首归命。元嘉初。文帝闻其名。遣使航海。往阇婆
邀之。听乘驿诣阙。常在定。累日不出。或致雨不沾。履
泥不湿。灵异无方。八年赴京。正月至金陵。引对。帝迓
劳殊勤。一日召问曰。寡人常欲持斋不杀。以身应物。
弗获所愿。幸教之。摩曰。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不由
人。且帝王所修。与匹夫异。匹夫倘不克巳苦节。何以
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庶
咸悦。布一善政。则人臣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劳力。则
风雨时若。百谷滋繁。以此持斋。斋亦大矣。以此不杀。
利亦多矣。安在掇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为弘
济耶。帝抚几叹曰。俗迷远理。僧滞近教。如师之言。可
论天人之际矣。帝尊为师。命居祇园寺。供给隆厚。讲
法华经。并十地品。帝率公卿。日集座下。法席之盛。前
所未闻。阇婆国王。遣使奉表曰。宋国大主。吉祥天子。
教化种智。安隐众生。我虽在远。亦沾灵润(统纪)

神僧杯度。初出冀州。神力卓绝。或扣冰而浴。或着屐
上山。或徒行入市。唯荷一芦圌子。十人不能举。或见
四小儿者(即四天王)。广陵李家。奉之颇久。忽索袈裟。李办
南北朝¶ 第 157c 页 X76-0157.png
未至。度云暂出。至夜不归。次日觅之。在北岩下。铺败
袈裟于地。卧之而死。头前脚后。皆生莲华。邑人共葬
之。后数日有从北来云。见度负芦圌。行向彭城。乃共
开棺。唯见华履焉。彭城黄欣者。深敬佛法。见杯度。拜
请还家。其家至贫。但麦饭而巳。度甘之密然。止得半
载。忽语欣云。可觅芦圌三十六枚。欣办至列于庭中。
度密封之。语欣令开。钱帛皆满。欣受之。皆为功德。一
年度辞东吴。见网者从乞鱼。不与。度投两小石于水
中。俄有两牛斗。其网碎。牛即不见。分身应供。游止无
定○吴郡朱龄石。使往辽东。失道。汎海月馀。达于一
岛。粮水俱竭。入岛求泉。乃见一寺。堂宇严丽。僧问所
从。具说行事。设食饮水。问以去留。石曰。此乃圣居。非
凡可住。僧曰。欲往任怀。石辞。僧曰。去家二十万馀里。
石惊曰。何缘得达。僧曰当送勿忧。又曰识杯度道人
不。曰识之。便指壁上钵袋曰。此是彼物。有小过。罚在
人间。取钵袋与石。并书一封。上写字不可识。可将书
钵与之。令沙弥送石。勿从来道。直路至船所。沙弥以
竹枝着船头。语曰。伹闭目。石依言。只闻风声。数息间。
达扬都大桁。正值杯度。骑桁栏。口云马马。石至。书自
飞上度手。惊曰。汝那得蓬莱道人书。唤我归耶。具说
由缘。将钵与之。曰我不见此四十馀年。掷上入云。下
还接取。其时南州陈氏。奉度至虔。是日出晚不还。度
阐化四十馀年。后亦有数见之如故(一作灵期感通录)

庐山远法师结社。陶渊明谢灵运二人。不入社。陶好
南北朝¶ 第 158a 页 X76-0158.png
饮。谢心杂。渊明六十三。终于宋丁卯。作搜神录。多载
佛之灵验。有孟顗者。事佛精勤。每为谢所轻。乃谓顗
曰。生天须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衔之。后谢
降为临川内史。从广州而卒。寿四十九。宋景平十年
癸卯。临终有诗云。凄凄霜后柏。纳纳含风菌。邂逅竟
既时。脩矩非悯恨。恨我君子志。不得岩上泯。送心正
觉前。斯痛久巳忍(弘明集)

乙亥 文帝元嘉十二年。丹阳尹萧谟之上表言。佛
法被于中国。巳历年代。形像塔寺。所在千数。自顷以
来。情敬浮未。不以精诚为至。更以奢𥪰为重。材竹铜
䌽。縻损无极。无关神祇。有累人事。不为之防。流遁未
息。请自今欲铸铜像。及造塔寺。皆当列言须报。乃得
为之。不允○帝问侍中何尚之。吏部羊元保曰。朕无
暇读经。因果之事。昧然未究。以卿辈时彦。率皆信敬。
范泰谢灵运皆言。六经法度。本任济世。必求妙道。当
以佛为指南。比见颜延之。析达性论。宗炳难黑白论。
其说大明性理。若使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朕坐致
大平矣。昨萧谟之请制。即以相示。委卿增损。必有以
戒遏浮淫。无伤弘奖者。乃当著耳。尚之对曰。悠悠之
徒。间不敬信。以臣庸陋。实有愚勤。然前代群英。则不
负明诏矣。渡江以来。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安。郗超。
王坥。王恭。谢尚。载逵。郭文。孙绰等。或宰辅冠冕。或人
伦羽仪。或致情天人之际。或坑迹云霞之表。靡不归
依。慧远云。释迦之化。无所不可。适道固自教源。济俗
南北朝¶ 第 158b 页 X76-0158.png
亦为要务。切味此言。有契至理。何则。百家之乡。十人
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
和睦。传此风教。以周寰区。编户亿千。则仁人百万。夫
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
万刑息于国。此明诏所谓坐教大平者是也。故图澄
适赵。二石减暴。灵塔放光。符健损虚。神道助化照然
可观。谟之请制。不谓全非。但伤蠹道俗。本在无[彳*十]僧
尼。然而情伪难分。去取未易耳。至土木之工。虽若靡
费。且植福报恩。不可顿绝。臣比斟酌。进退未安。今日
面奉德音。实用欣抃。元保曰。此谈盖天人之学。非臣
愚陋所宜与闻。切恐秦楚论强兵之术。孙吴尽并吞
之计。无取于尧舜之道。岂特释教而巳哉。帝悦。谓尚
之曰。释门之有卿。犹孔门之有季路也。自是帝益重
玄化。萧谟之之议遂寝。及颜延之著离识论。敕慧严
论辨。常曰。卿等不愧支许矣。

元嘉十三年。上巳日。驾幸曲水。公卿毕集。帝命赋诗。
沙门慧观先成奏。帝大悦。以示百官。皆服其才。初观
与慧严。谢灵运等。详定涅槃经。颇增减其辞。梦神人
呵曰。敢妄以凡情。轻渎圣典。观等惧而止○帝尝问
慧观。顿悟之理孰精。观以生法师弟子道猷对。有旨
召入内。盛集名流。猷敷宣有序。法义粲然。闻者开悟。
有攻难者。猷必挫而释之。帝称善(僧史)

十四年。释僧亮。欲造丈六金像。闻湘州伍子胥庙。多
有铜器。亮告剌史张劭。借健夫一百大舡十只。劭曰。
南北朝¶ 第 158c 页 X76-0158.png
庙既灵验。犯者必死。且有蛮人守护。讵可得耶。亮曰。
若果福德。则与檀越共。如其有咎。躬自当之。劭即给
人舡。三日至庙。庙前有两镬。容百馀斛。中有巨蛇。长
十馀丈。出遮行路。亮乃执锡咒之。蛇即隐。俄见一人
秉笏出云。闻师道业非凡。营福事重。今特相随嘉。于
是令人辇取庙铜。十取一而舡满。归帆甚利。群蛮相
报。追不及矣。还都铸像既成。唯燄光未备。文帝为造
金薄圆光。安彭城寺。大始中。明帝移像湘宫寺(僧传)

释灵彻。初师远法师。通经论。诗文著名。问远公曰。律
禁管弦。戒绝歌舞。一吟一咏。可得为乎。远曰。触物兴
想。乱情妨道。弗足为也。由是绝弃笔砚。讲演大法(僧传)

庚辰 魏大平真君元年。宋景平十七十九年。西域
献火浣布袈裟。文帝时自披之。

甲申 宋二十一年。魏武大平真君五年。第三主世
祖武帝焘。元帝长子。灭僧废教之第一武也。 魏主
诏。王公巳下至庶人。有私养沙门巫觋于家者。皆遣
诣官曹。过二月十五日不出。沙门巫觋死。主人门诛
(觋胡的反女巫)

真君七年。魏主太武。与崔浩皆信重寇谦之。奉其道。
浩素不喜佛法。亦言于魏主。臣为佛法虚诞。为世费
害。宜禁除之。及魏主讨盖吴。至长安入佛寺。沙门饮
从官酒。入其室。大有兵器。出以白帝。帝怒曰。此非沙
门所用。必与盖吴通谋为乱耳。命有司按诛合寺沙
门。阅其财产。大有酿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
南北朝¶ 第 159a 页 X76-0159.png
以万计。又为窟室。以匿妇女。浩说。命悉诛天下沙门。
毁诸经像。帝从之。寇谦之与浩固争。浩不从。先尽诛
长安沙门。焚毁经像。并敕留台下。四方一用长安法
○诏后汉荒君。信感邪伪。以败天常。自古九州之中。
未尝有此誇诞大言。不本人情。叔季之世。莫不眩焉。
由是王教不行。礼义大坏。九服之内。鞠为丘墟。朕承
天绪。欲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其馀一切荡除。灭其
踪迹。自今巳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
门诛。有非常之人。然后能行非常之事。非朕孰能去
此历代之伪物。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剌史。诸有浮图
形像及胡经者。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太子
晃素好佛。屡谏不从。乃缓宣诏书。使远近闻之。各得
为计。沙门多亡匿获免。收藏经像。虽塔庙在魏境者。
无复孑遗。毁佛泥像中。得玉玺二(魏史及通鉴)

魏灭法之初。寇谦之争。而浩不从。寇曰。卿今促年寿。
灭门户矣。至十一年。浩刊所撰国史于郊坛。实书魏
先世事。朝野乃言于帝。以为暴扬国恶。帝怒诏诛崔
浩五族。及寮属童史一百三十八人。絷浩槛内。送城
南诛之。卫士数十人。仍令溲浩口以小便。行路人亦
溺其尸。初毁弃经像于路。浩见必溺。何报之速矣(通鉴)

沙门昙始。初师罗什。东晋孝武末。三辅人多宗之。宋
武灭秦。留子义真。镇长安。夏赫连屈勾追败之。道俗
被坑戮。而昙始接刃无伤。屈勾大怒。召始于前。以所
佩釰自击之。又不能害。乃惧而谢罪。白始免其酷毒。
南北朝¶ 第 159b 页 X76-0159.png
始之力也。至宋元嘉四年。魏太武平赫连昌。始乃隐
山习禅五十馀年。未尝寝卧。至辛卯魏正平元年。至
是知大法将亨。值魏朝元会。振锡至宫门。吏白太武。
武曰。辄斩之。刃下无伤。又白。临殿陛矣。武怒抽佩釰
自斩之。亦不能伤。釰微有痕如线。时北园养虎于槛。
武令以始喂之。虎皆怖伏。不敢瞬。左右请以道士试
之。虎即虓吼。大武大惊。延始上殿。再拜悔谢。许之复
教。足白于面。时号白足沙门(北山录及坡诗注)

壬辰 魏武毁佛后。自正平初。遘厉疾两年。遍身发
疮。脓血交流。由是佛禁稍弛。民间有私奉佛者。是年
为侍中宗爱所弑。

魏高宗文成帝浚。太子晃之子也。壬辰十月即位。改
元兴安。群臣请兴复教。乃下诏曰。夫为帝王。必祇奉
明灵。显彰仁道。其能惠著生民济益群品者。虽在往
古。犹序其风烈。是以春秋嘉崇明之礼。祭典载功施
之族。况释迦如来。功济大千。惠流尘境。寻生死者。叹
其达观。览文义者。贵其妙门。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
之善性。排拨群邪。开演正觉。故前代以来。莫不崇尚。
亦我国家常所尊事。世祖太武皇帝。开广边荒。德泽
遐被。沙门道士善行纯诚。如昙始之流。无远不至。风
义相感。往往如林。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奸淫之俦。
得容假托。讲寺之中。致有凶党。是以先朝因其瑕亹。
戮其有罪。有司失旨。一切禁断。景穆皇帝亦为慨然。
值军国多事。未遑修复。朕承鸿绪。君临万邦。思述先
南北朝¶ 第 159c 页 X76-0159.png
志。以隆斯道。今制诸州县。众居之所。各听建佛图一
区。其有好乐道法欲为沙门。性行素笃。乡里所明者。
听出家。足以化恶就善。播扬圣教也。于是向所佛图。
天下承风。率皆修复(魏史及通鉴)

释师贤。乃罽宾王种。值罢教。权假医术守道。魏主即
亲为贤等五人下发。敕贤为僧统。仍敕有司。于五级
大寺。为太祖巳下五帝。铸释迦像五尊。各长丈六。用
金二十五万斤(魏史通鉴)

求那跋陀罗。谯王义宣。请讲华严。未通华言。求观音。
梦神易其头。遂通称大乘宗旨。谯王阴谋逆前。陀罗
谏不从。及梁山之败。孝武敕军中。得陀罗者驿驰至。
俄得之。送金陵引见。帝顾问委曲。敕住后堂。供施衣
物。一日问曰。尚念谯王乎。对曰。古人不忘一饭。王饭
我十年。敢遽忘耶。念当从陛下。求为王长修冥福。帝
怆然改容。及中兴寺成。有旨命住持。帝宴东府。公卿
毕集。召跋陀至。应对机辩。帝大悦(本传)

释宝亮。十二岁。礼青州道明为师。后游京师。中书袁
粲见而异之。以书抵其师。略曰。比见亮师。非常人也。
日闻所未闻。不觉岁之将暮。然珠生合浦。魏人取以
照乘。玉在邯郸。秦主请以华国。天下之宝。不可自专。
当与同之也。自是亮名益重(本传)

丁酉 孝武改大明。次年诏昙宗法师。忏罪。上因曰。
朕何罪而劳卿为忏。宗曰。舜称。予违尔弼。禹曰。万方
有罪。在予一人。陛下履道思冲。宁得独异。帝大悦(统纪)
南北朝¶ 第 160a 页 X76-0160.png

释僧导。宋高祖西伐长安。素籍导名。要见谓曰。相望
久矣。何其流滞殊俗。答曰。明公荡一九有。鸣銮河洛。
此时相见不亦善乎。宋祖东归。留子桂阳公义真。镇
关中。谓曰。愿师时能顾怀。后为虏追。导曰。刘公以子
见托。贫道当死送之。冠骇其神气。遂回。高祖感之。因
令子侄师事之。及至孝武登位。遣使迎导。翻然应诏。
止中兴寺。帝躬候迎。感事怀昔。悲不自胜。帝亦哽咽
良久。敕于瓦官寺开讲。帝与公卿毕集。导谓帝曰。护
法弘教。莫先帝王。陛下若能运四等心。矜危劝善。则
沙土瓦砾便为自在天宫。

壬寅 宋孝武。大明六年九月。右司谏言奏曰。儒法
枝派。名墨条分。至于崇亲严上。厥猷靡爽。唯浮图为
教。逖自龙埠。反经提传。拘文蔽道。在未弥扇。臣闻佛
以谦卑自牧。忠顺为道。不轻比丘。逢人必拜。目连大
士遇长即礼。宁屈膝四辈。而简礼二亲。稽颡耆﨟。而
直体万乘者哉。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皆当尽虔
礼敬之容。则朝徽有序。帝虽信法。而尤自骄从。奏上。
诏即可焉○沙门彦悰曰。孝武传云。帝即位二三年
间。方逞其欲。拒谏足以败德。令天下失望。有不世才
明。而少以礼度自肃。若思武皇之节俭。追太祖之宽
恕。汉之景文。何足云之。从大明六年。至景和元年。凡
四载。令拜国主。而僧竟不行。岂非理勃天常。固使纶
言虚设邪(僧传)

癸卯 七年。天下大旱。帝请求那跋陀罗祈雨。罗烧
南北朝¶ 第 160b 页 X76-0160.png
香祈请。不复饮食。□默诵咒。明日晡时。风震云合。连
日降雨。敕见慰劳。衬施相续。不可胜纪。次年制沙门
复旧。免致敬人主(本传及通鉴)

初魏帝于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周山北面。镌石崖。立
灵岩寺。龛大者高二十馀丈。可容三千人。及诸圣僧
连三十里。东头僧寺。常供千人。太武虽毁败。而此龛
不敢毁也(魏书)

天竺阿那摩低(此名宝意)至京。常转侧数百具子。立知吉
凶。善能神咒。以香涂掌。见人往事。世祖施其铜唾壶。
忽人弃之。低以席一领空卷之。咒上数遍。经夕壶在
席中。道俗惊异焉(本传)

释慧亮讲席有声。颜延之叹曰。安汰吐珠玉于前。斌
亮振金声于后。清言妙绪。将绝复兴。于是敕亮与斌。
递为法王(僧史)

丁未 大始三年。释智林。宋明帝敕下京寺讲说。申
明二谛义。有三宗不同。时周颙又作三宗论。与林意
符。林乃致书于颙。谓此义无人得者。幸巳建明斯义。
便宜广宣。三宗之旨。传至于今 周颙字伯伦。累迁
直侍殿省。明帝惨酷。不敢显谏。辄诵经罪福因缘之
事。帝为少沮。于钟山西。别立精舍。休沐则归之。终年
蔬食。虽有妻子。而远居山舍。宰相王俭问曰。卿山中
何所食。曰赤米白菘。绿葵紫蓼。萧子显戏问。菜食何
味最佳。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其标致如是。盛时挂
冠居山。嘻金园尸素者。轻肥于口体。驰骛于缰锁之
南北朝¶ 第 160c 页 X76-0160.png
场。视此何如哉(僧传)

大士宝志。往来皖山剑水之下。发垂而徒跣。著锦袍
面方正。莹彻如镜。手足皆鸟爪。昔建康东阳朱氏女
取水。闻树上鹰巢中儿啼声。遂得而养之。七岁依钟
山僧俭出家。专修禅观。至宋明帝乙巳太始元年。入
京显迹。或索酒食。或累日不食无饥容。尝遇渔者索
食。从而分鱼。啖之。遂有轻薄之心。志即吐水中。皆成
活鱼。今扬子江有回鱼。病者食之无害。或题诗句。初
不可解。后皆有验。常持一锡。挂以剪尺拂子于上。负
之而行。乃以谶后有齐梁陈也。

晋运既终。宋兴武皇即位。殷忧稍移。天步犹阻。二年
涂鲠。四战兵劳。百虑畅于胸中。万机总于襟内。不倦
檀那之业。常持护法之心。手写戒经。口诵梵本。供佛
招贤。感嵩神而献璧。大明屈伏。孝武惑于奸臣。烟云
暂晦。日月奚伤。翻译讲说。于兹盛矣。

宋 戊午 升明三年四月顺帝禅位于齐王萧道
成。

南北朝
齐。姓萧。名道成。都建康。自已未尽辛
巳。七主。二十四年。禅于梁○魏孝文承明三年。

己未 太祖高帝。四月受宋顺帝禅即位。改位建元
(六帖)

彭城宋王寺。有丈八金像。比境兵起。像辄流汗。是年
像忽流汗。冬魏寇淮。时衮州驱迫沙门。助其战。守。魏
军诬以助乱。须及斩决。像大汗流地。魏徐州刺史梁
南北朝¶ 第 161a 页 X76-0161.png
王奉法。使数人以帛拭。随出不巳。主乃拜曰。众僧誓
自营护。必不加罪。若幽诚有感。当随拭即止。言讫自
拭。应手而燥。又具表闻冯太后。有旨不可。下诏皆见
原宥(通鉴及感通录)

壬戌 四年正月。高帝幸庄严寺。听行远法师讲维
摩经。公卿毕集。帝坐稍远。不闻法音。中书张绪。劝远
迁座近帝。远不从。俄顷帝自迁座近之○帝造陟岵
正观二寺。铸金像写法华。常诵般若。七月十五。普送
诸寺盂兰盆供。每曰。使朕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
土同价。惜乎享年不永。在位四年。寿五十六。是年三
月崩(方志)

世祖武帝维即位○四月十五日。皇太子集大乘僧
于玄圃安居。九旬讲法。至七月十五解讲。乃舍身舆
冕。自缨以降。凡九十九物。愿以此力。普被幽明。沦苦
海者。随得理悟(南史)

癸亥 改元永明。二月八日。齐竟陵王。置讲席于上
邸之法云精舍。广集僧众。演法六宵(弘明集)○中兴寺
僧钟。善三论。有才辩。魏使李道固来朝。召钟为馆伴。
与语。日差中不食。李曰。何以不食。曰先佛遗训。过中
不食。李曰。无乃为声闻耶。钟曰。应以声闻得度者。即
现声闻为说法。时为名对(本传)

甲子 二年。文惠太子。竟陵文宣王子良。并精佛理。
而子为护军将军。兼司徒镇兵。笃好释氏。每招致名
僧。讲论佛法。道俗之盛。江右未有。或为众赋食行水。
南北朝¶ 第 161b 页 X76-0161.png
世颇以为失。宰相体范缜。盛称无佛。子良曰。君不信
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缜曰。人生如树华同发。随风
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
坠茵席者。殿下是也。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无殊途。
因果竟在何处。子良默而弗答(通鉴及南史)

是年晋安正懋母病。请僧行道。以铜罂盛水。献莲华
于佛前。子懋拜礼咒曰。愿母病因和胜。愿诸佛令华
不萎。经七日华愈新鲜乃视之有根须矣(齐史)

齐永明三年。敕沙门法献元畅。同为僧主。分任南北
两岸。后敕于三吴沙门僧尼。献律行精纯。德为物范
畅律禁清白。为文惠太子戒师(僧史)

中兴寺僧钟。见帝于乾和殿。称贫道。乃问尚书王俭。
北地沙门与王共语。何所称。预正殿坐否。俭曰。晋初
时诸国沙门皆称贫道。而预坐。中代庾冰桓玄。欲使
僧尼尽敬。朝野纷纭。事皆休寝。自宋至今多预坐。而
称贫道。帝曰。献畅二师道业如此。尚自称名。况复馀
者。挹拜则太甚。称名则无嫌。自是僧称名于帝王。自
献畅始也。

荆州城东天菩萨出锦。士女取用。如人中锦不异。经
月乃歇(并僧史)

丁卯 五年正月。交州献一珠。高二寸。中含佛像几
台座。眉目皆具○六月。东阳献六眸龟(三宝纪)

七年帝以宝公大士惑众。收付建康狱。是日人见大
士游行市井。检狱仍在。其夕语吏曰。门外有两舆食。
南北朝¶ 第 161c 页 X76-0161.png
金钵盛饭。汝可取之。果文惠太子竟陵王送供至建
康。令吕文显以事闻。帝悔谢。迎至禁中。俄帝宴后宫。
大士暂出。巳而犹见行道于显阳殿。帝惊遣吏问。吏
白志公久在省中。帝益敬之。后十一年。宝公在华林
园。忽重着三顶布帽。七月帝崩。而文惠太子及豫章
王相继而殂。方知斯谶○王仲熊问宝公。仕何所至。
公不答。解杖头左索与之。熊后果至尚书左丞○徐
陵儿时。父携谒公。公摩顶曰。此天上石麒麟也。后显
于世。徐陵字孝穆。母臧氏。梦五色云化为凤集左肩
而诞。

竟陵王萧子良。立净住净行法门。净住者。即布萨之
翻名。净身口意。如戒而住也。净行法门者。以诸业净。
则化行于世。了诸法门。故有性相差别也(文有两卷)

释昙超。止钱塘灵苑山。一定累日。忽一人来。礼曰。弟
子居在七里。以富阳人凿林麓山下。侵坏龙室。群龙
共忿。誓三百日不雨。今巳百日。田池枯涸。欲屈道德
前行。必能感致润泽苍生。功有所归。超许之。神乃去
超南行五日。至赤亭山。为龙咒愿。至夜群龙化作人。
来拜超。超为说法。因乞三归戒。自称是龙。超请降雨。
乃相顾无语。其夜与梦云。本因忿立誓。师既导之以
善。不敢违命。明日晡当降雨。至期沾足。岁以穫收(本传)

甲戌 齐正月。郁林王废帝。改隆昌。七月遇弑 海
陵王昭文立。改延兴。十月高宗明帝立 魏孝文。承
明十八年。迁都洛阳。二十年改姓元氏。
南北朝¶ 第 162a 页 X76-0162.png

明帝即位。改元建武。帝留心圣典。护法弘教。持六斋。
修十善。诵法华般若等经。写诸部。造千金像。惜乎享
年不永。在位五年。岁戊寅七月而崩(卞正)

丁丑 天竺佛陀。初至魏北台恒安。孝文别加资供。
后随帝南迁。定都伊洛。复设净院处之。而志爱嵩岳。
敕就少室山。为之造寺。即少林寺是也。度弟子慧光
乃僧稠。皆深定业。有一善神。常随影护。稠迁化。自画
神像□壁(本传)

己卯 魏高祖孝文帝。在位二十九年。于邺造安养
寺。手不释卷。暇则自讲。六宫侍女皆持六斋。其精进
诵经者。放令出家。供施诸僧。每加丰厚。承明二十三
年四月崩(卞正)○是年四月。世宗宣武帝恪即位。下诏
曰。缁素既殊。法律亦异。故佛教彰乎显禁劝诫。各有
所宜。其僧犯杀人巳上罪者。依俗格断。馀犯悉付昭
玄。以内律僧制判之(魏书)

齐东昏侯。岁己卯七月即位。改元永元。次年于瓦棺
寺。解玉像琢钗钏锡嬖姬。以为盛饰。东昏之毁玉像
也。初截其二臂。及其亡也。御刀黄泰平。以刀伤其膝。
仆地遇害。何其报之速哉(齐史)

永元二年。东昏召诸王入宫。各怀不安。巴陵王诏胄。
与弟永新侯昭颖并为沙门。逃江西○梁王萧衍持
节。以萧颖胄为都督。令各献私钱谷及换借富赀。以
助军用。长沙寺僧素富。铸金为龙。数千两埋于土中。
颖胄取之。以充军费(通鉴)
南北朝¶ 第 162b 页 X76-0162.png

壬午 中兴二年三月。和帝禅位于梁王。

齐太祖受宋禅。即位以来。钦崇三宝。博济群生。开心
以仁。垂化以俭。历朝写经造像。布施持斋。普愿幽明
随得理悟。噫间世希有矣(六帖)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