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高宗¶ (自动笺注)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之八
宋括山一菴釋本覺編集
明無還居士藍重起較訂
**高宗
庚戌(永徽元)
二月釋明濬暴死
蘇云。
見二青衣童子
引至冥王
一生何業。
答。
但誦金剛經
王曰。
善哉
若誦滿十萬
遍。
明年必生淨土
弟子不見師也。
放還
自此
公元2年
進逾勤。
至二年三月卒。
寺眾咸聞異香(本傳)○法師
奘。
辭還大慈恩寺譯經
制可○司馬喬卿
大理
直。
丁母憂
哀毀骨立
剌血寫金剛經一卷
才畢
忽廬
上生芝草三莖
一尺八寸
綠莖朱盖
取而復生(金剛
感應集)。
辛亥(二)
閏九月四日
四祖道信大師
紹祖位。
攝心無寐
不至席者六十年。
至是忽垂誡門人曰。
一切諸法。
解脫
汝等各自護念
流化未來
言訖安坐而逝。
公元3年
七十二。
塔于本山
明年四月
塔戶自開。
儀相如生
門人不敢復閉。
代宗謚大醫禪師
塔曰慈雲
壬子(三)
法師元奘
慈恩寺
將建大塔
奉安所獲經論梵本
表聞奏。
中書舍人李義府報曰。
所欲營塔。
今巳
處分
大內東宮掖庭七宮
亡人衣物
助師營辦
於是法師
授以西域制度
未幾而成。
其高二百尺○
牛頭懶融。
法席大盛
徒眾乏糧。
而往丹陽緣化
去山
八十里。
負米一石八斗
朝往暮還
是年邑宰
請於建
初寺講般若
至滅諍品。
地為之震動(五燈)。
癸丑(永徽四)帝召感業寺尼武氏入宮
正月釋法顯
趺坐而逝。
師住梁。
五十餘年。
不出
戶○六月禪師慧寬
端坐而逝。
初生楊氏
父奉道。
號三洞先生
信相
生而知道
終日禪寂
五六歲。
日與信相談論
非世事。
家世奉道。
不喜
父詬
罵使拜天尊
不得巳跪之。
銕像蹶然崩壞
舉族
異。
因錄每與信相論言句。
先是龍懷寺禪師曇相
臨終弟子會曰。
吾報緣當生廣漢緜竹峰頂王氏
公元10年
家。
后七年汝來見吾。
言訖而逝。
其後會頗忘之。
一日
夢相。
責以負約
驚寤
遂造峰頂
而扣其扉。
寬曰。
扉者誰。
會遽曰。
弟子會也。
寬笑曰。
何以知吾而稱弟
子。
會曰。
得師聲。
昔日聲也。
遂見其父。
出所錄與信
談論者示之。
蓋大莊嚴等論。
會即奉寬。
再歸龍懷
落髮
由是神異日顯。
俗呼聖和尚
其姊信相
亦隨
出家
因入水觀
一室湛然唯水。
不見其形。
眾歎以為
得果
亦號聖尼
父母乃棄道歸佛
捨宅為寺。
四遠
聞見
並捨歸正
十世大僧
今十生記存焉。
賜謚不一釋智通
持律通經
總持門。
特所留
意。
正觀中千眼經。
是年觀音呪經三卷天竺
阿地[(並-(前-刖)+一)隹]多(此云無極高)。
初建陀羅尼集會壇。
降靈異。
是年陀羅尼集經十二卷
時又有阿難律木叉及
迦葉
功德天法。
甲寅(五)
二月智巖禪師遷寂
師初武略過人
棄官入道
有異
僧曰。
卿巳八十一生出家。
宜加精進
自此入山修禪
有剌史嚴撰張綽李詢等。
聞巖出家
入山尋之。
謂巖
曰。
郎將顛邪。
何為住此。
答曰。
我顛欲醒。
君顛正發○
中天竺摩訶菩提寺
遣僧置奘法師書。
并獻方物
其辭略曰。
摩訶菩提寺上座慧天。
致書摩訶支那
木叉阿遮利耶。
敬問少病少惱。
我慧天苾蒭等。
今寄
白氍一雙
示不空心
路遠莫怪其少。
奘亦答其書○
是歲。
特旨沙彌窺基大僧
大慈恩寺
譯經
正義
尉遲敬德猶子也。
奘公父。
出家
曰。
聽我茹葷即從。
奘愛其俊而許之。
遂從入道
疏記
過目成誦
義亦頓解
大小乘。
既參譯經
奘受瑜珈唯識宗旨。
著論凡百部。
時號百本論師
豪侈
每出治三車。
亦號三車法師(本傳)○釋解脫
四十餘年。
隱居五臺山
入滅年後
靈軀尚在山窟
中。
乙卯(六)
天武氏。
立為皇后○五月釋弘智卒。
智弘博愛
每以護法為心(本傳)○五月。
奘法師因明論
沙門
泰等。
各造義疏釋之。
法師栖玄。
以其論示呂才
因明注解
月法師慧立
致書左僕射于志寧
斥其
謬辭
略曰。
聞佛之教也。
文言奧遠
旨義深幽
十地
而尚迷。
無生而猶昧。
縈纏入邪之網。
沉淪四倒
之流
欲窺宗因
辨彰其理者。
無乃惑哉。
切見慈
恩法師所番。
聖教中有小論
題曰因明
雖未為玄門
要妙
亦非造次所知
尚藥呂奉御
常人
資。
切眾師之說。
造因明圖。
釋宗因義。
不能精悟。
妄為
穿鑿
奉御俗事少閑
遂謂真宗可了。
何異鼷鼠
釜竈之堪陟。
乃言崑閬不難
蛛螫棘林之易
羅。
遂謂扶桑之可網。
不量涯分
無以異斯。
致書
稍息
十月太常博士柳宣
以其事寢。
歸敬書并
偈。
譯經大德
求畢其說於是法師明濬
答還述頌
并書。
極陳大教尊嚴
而訓呂才妄舉。
柳宣得書。
即劾
呂才
列奏其事。
有旨。
公卿
慈恩寺
法師
受辭悔謝而退(慈恩傳)○十一月釋慧仙卒。
華嚴
涅槃二部為業。
時屢有灾疾
求救伹令念佛
不濟
丙辰(顯慶元)
正月丙寅
皇太子(弘)。
是日慈恩寺
齋僧五千員。
奘法師
因請譯經監閱詳緝之官
慈恩寺碑。
侍郎
薛元超
奏其語。
制可。
是月壬申朝會。
中書崔敦禮
敕曰。
大慈恩寺法師玄奘
新飜經論
文義須精。
左僕射于志寧
尚書來濟許敬宗
侍郎薛元超
義府杜正倫
時為看閱潤色
朝罷。
給事君德
法。
師承
須友人助飜經
巳為處分
慈恩碑。
朕望自
作。
不知師意如何
奉旨
率眾詣闕
抗表陳請
高宗製碑文成
遍示公卿
辭略曰。
道光塵劫
生靈
福巳罪之群生
興將滅之人代
絲流法雨
火宅以辭炎。
輪昇慧日
重冥而歸晝朕逖覽緗史。
詳觀道義
永劫者。
其唯釋教歟。
文德皇太后
乾精
掩月。
坤維絕紐。
載懷興緝。
剏斯金地
朕之虔心
正。
肅志雙林
冀延景福
式資冥助
敬刻貞石
式旌真
境云○三月庚申
百僚奉表
美揚聖製
別詔禮部
尚書許敬宗
碑文奘法師
甲子奘率徒詣闕
表謝
略曰。
陛下始悲奩鏡
即剏招提
俄樹勝幢
乃敷
文律
使祇園遺迹
寶思而彌高。
奈苑餘芳。
瓊章
不朽
奘以其文宜得聖筆自寫。
再表始許○四月
奘備幡輦梵儀。
芳林門。
御製碑。
太常九部樂
雜戲
王侯公卿送之。
帝御安福門樓
觀奘導從
天竺法儀
其徒甚盛。
帝望之大悅○五月。
天下
僧尼
有犯國法者。
僧律治之。
不得與民同科○十
一月天后難月。
奘法師
入宮祈福
及分難。
神光滿
宮。
自庭燭天
因號佛光王(即中宗)。
初帝甞謂奘曰。
若生
男子
即聽出家
至是奘奉表請。
許佛光王出家
紹隆
三寶制可○十二月五日
佛光王度七人
仍請奘
法師
為王剃髮
丁巳(二)
閏正月
牛頭法融禪師
終于建初寺
壽六十四。
師頭
巨大
五岳隆起
眉目長廣
顙頰濃張。
龜行鶴視。
深遠
性能安忍
罵辱不動。
不加絮。
暑絕追凉
悲為懷。
道俗歸敬云(高僧傳)○千歲寶掌和尚
晚居
寶巖
朗禪師友善
師以白犬馳書
朗以青猿
使。
是年正旦
塑像竟。
即澡衣趺坐
說偈而化。
師自
住世巳一千七十二年。
魏晉間。
抵此土。
計之亦
歷四百餘載(五燈會元)。
○二月駕洛陽宮。
奘法師陪從
四月駕幸明德宮。
奘亦陪從
五月勑奘還積翠宮番
譯。
九月表請。
嵩山少林寺譯經
手詔不允
戊午(三)
二月隨駕還京○四月帝召僧道
入內論義
法師
會隱
五蘊義。
法師神泰。
立九斷知義
道士李榮
壽。
不知名茫然
雖事往返
牢落無歸
遂勑道士
立義
李榮道生萬物義。
法師慧立
以此為是
知。
為是無知問之。
榮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既為
天地之法。
豈曰無知
立曰。
必若有知
則合唯生於善。
何故亦生於惡。
善惡昇沉
叢雜混生。
則是無知矣。
據佛窮理盡性之教。
萬物是業。
眾生業力故。
不同
吾子不識
妄言道生
道實不生。
一何可憫
無對赧然下座。
道士黃壽登席
老子名義
法師
會隱奏曰。
不知諱忌
豈可陛下
而公談祖諱。
慚汗而止。
於是慧立對帝。
廣宣因緣諸義。
帝悅而
罷。
少選內給事君德
道士
何不學佛經。
於是
榮等羞縮
為之氣塞(論衡)○六月十二日。
上剏西明寺
成。
十三日帝出綉像長幡。
送往安奉。
尋即下勑。
召僧
七人入。
帝幸百福殿。
內官僧東道西。
時上殿。
帝曰。
佛道二教
同歸一善
然則梵境虗宗。
為於無為
玄門深奧
德於不德
師等學照古今
業光空有
共談
名理
以相啟沃
復各賜坐。
又勑云。
法師一人登座
開題
道士惠元奏云。
周之宗盟
異姓為後
今日
立義
道士不得不先。
夷夏不同
客主位別。
望請道
士於先上座
沉默久之
慧立奏曰。
我佛德高眾聖
道冠人天
三千大千獨尊
百億四洲慈父
引迷拯溺
唯佛一人
此地未出娑婆
即是釋迦之兆
域。
惠元何得濫言客主
妄定華夷
陛下初地之尊。
光臨贍部
受佛付囑
顯揚聖化。
書云
皇天無親
唯德
是輔。
惠元邪說
未可為依。
勑云好。
更遞上。
仍僧為
先。
會隱昇座
無畏義。
道士七人
各陳論難
無足
敘之。
道士李榮
六洞義。
擬佛之六通
立昇論席
曰。
夫洞者。
豈不於物通達無擁義邪。
云是
難曰。
使於物無擁。
未委老君得洞否。
答云。
老君上聖
何得
非洞。
立曰。
老君於物通洞者。
何故云天下大患。
有身
使吾無身
何患也。
據此老君
於身尚礙
何能洞於萬物
無對
乃云。
榮在蜀日。
久聞師名。
師俱是出家人
苦事非駮
立曰。
先生此語。
似索孤
息。
在外則可敘暄涼
此席則須定邪正
云同是出
家。
然檢形討事。
焉可同耶。
先生𩯭髮不剪
褌袴未除。
手把桃符
腰懸赤袋。
巡門猒鬼。
歷巷摩兒。
不異
淫祀邪巫。
豈得同我清虗釋子
榮怒云。
汝若以剪髮
為好。
何不剔眉。
一種是毛也。
立曰。
一種是毛。
剔髮
當剔眉。
何為角髮
而不角髭耶。
無以對。
大笑
公元650年
諸僧辭退
勑云好。
遂散還寺觀
慧立永徽元年
譯。
頻登闥贊。
潔齋行道
所以導達功業
光輝論道
立之力也。
立本幽州僧。
故帝頻告奘云。
幽州大好
至七日內勑鴻臚卿韋慶儉。
補充西明寺都維那
七月詔迎奘法師
入居西明寺○十一月。
上以冬雪
未降。
僧道祈之。
因勑僧道
入內於別中殿講道
李榮
立本際義。
法師義褒難之辭屈
榮乃忸怩
席。
勑令登座
乃立摩訶般若波羅蜜義。
道士
惠元辨難辭屈
復有姚道士
覆難數番。
吞聲
難。
李榮復進。
褒俱挫之。
大悅(論衡)。
公元659年
己未(顯慶四年)
撫州剌史祖氏。
亢旱
率官庶香花
步往二十里。
東山行像(其像本潭州失之。
尋其行路二跡長三尺。
相去五百里)。
其情虔篤。
三人捧之。
飄然應接
返還州寺。
雨下沾足(珠林)○是年
曇逞津師示寂
逞每好放生
忽有多人著赤衣多鬚
來云。
綿竹放生者。
自此廣化放生池
諸州凡
造一百餘所。
益州甘亭神威嚴惡
經祭難紀。
下巫語。
欲逞受戒
乃將佛像
在神下座。
于時神影
本處
向佛下座。
逞為受戒
自爾祀日齋食而巳。
劉備先主受戒
所以川神所逞行至者。
皆為
受戒
由此道俗歸依
又於綿竹[郫-卑+((白-日+田)廾)]縣。
造三百尺大像。
祈求甚靈(本傳)○十月制玉華宮為寺。
追崇先帝
奘法師居之。
庚申(五)
禪師善伏(一名等照)生即白首
出家聽講
深於觀行
多為
鬼神授戒。
斷肉祭。
由是人神敬仰
屠漁改業
市無
行肆
是年坐逝○三月。
西明寺靜之禪師遷逝
甞鼻
患肉塞。
百方無驗
有僧令誦般若心經萬遍
恰至五
千。
肉鈴便落(本傳)○奘法師
玉華譯般(若經)○駕幸
都。
勑召僧義褒慧立等赴洛。
遂至合璧宮見帝。
敘論
稱旨
勑停東都淨土寺
即於彼講大品三論
光價
逾隆○八月勑召僧靜泰
道士李榮
在洛宮中
帝問
老子化胡經之由。
奏云。
晉代雜錄
裴子野
高僧傳
皆云。
道士王浮。
沙門帛祖對論每屈。
浮遂
漢書西域傳。
擬為化胡經。
搜神記幽明錄等。
云。
王浮造偽之過。
復與李榮辨難數番。
榮屢辭屈
又云大道老君
皇帝所尚。
何起西戎
而亂東夏
泰云。
如來出現彼處為天中
我皇御宇
此間為地正。
佛法有囑。
委以皇王
有感必通。
何論彼此
後屢徵難。
夜深乃散。
明日帝令給事君德
李榮論義
無。
由是失厝。
令榮還梓州
道士之望。
唯指於榮。
對論失言
舉宗落彩。
時泰才辨見知
復以賦詩
稱賞
上即勑所司敬愛寺。
可以泰居之。
及泰入寺。
榮觀云(論衡)○釋法冲
正觀初年
有私度者。
處以
極刑
亡身便即剃落
時嶧陽山
多有逃僧避難
乃分僧兩處
各置米倉十斛
一所徒眾四十餘人
純學大乘
修禪業。
經年食米如本不減
一所五六
十人
纔經兩日
食米便盡。
由不修禪
兼作外學
冲曰。
不足怪也。
能行道者
白毫之惠耳。
逃難轉多。
無處
投止
山有虎穴
冲詣告曰。
窮客相投
可見容否。
相擕而去。
及難解。
冲乃隨處弘法
冲雖廣宣經術
專以楞伽命家
中書杜正倫
諮稟之。
三藏元奘
不許講舊所番經。
冲曰。
依舊出家
若不許弘舊
經者。
君可還俗
更依新番經出家
方許君此意。
奘聞
遂止。
斯亦命代弘經護法強禦之士。
不可及也。
僕射
于志寧曰。
此法師法界頭陀僧也。
不可名實拘之。
冲後旋東夏云(本傳)○勑僧智琮。
岐山舍利。
乃感放
光現瑞。
辛酉(龍朔元)
京師普光寺僧明解
聰敏
琴詩書𦘕。
無與競。
殢酒荒情。
顯慶間
帝造西明寺
靈潤法師
一人
居之。
時有僚宷數人。
俱來所。
共薦明解
曰。
公等
宜求戒定慧學。
增長福田
何乃舉酒客𦘕師。
以當洪
寄。
官等愧退。
明解致憾。
俄而上徵四科
間道俗。
應詔自舉
射䇿升第
喜不自勝
未幾染疾
自見數十
人執猛炬迎解
解大怖。
言未終而卒。
是年八月也。
託夢於僧惠整曰。
明解為昔不遵內教
大受罪。
公元628年
一飡
整覺乃設食。
夜夢解來謝之。
至二年秋間。
托夢於𦘕工。
我以躭好外書
大受苦。
為我寫二三
卷經。
賦詩言別。
𦘕工乃為寫經
後夢致謝云(自鏡錄)
○九月。
帝幸高祖舊第天宮寺
設齋度僧。
周覽
久之(統紀)○釋彥悰
大唐京寺錄傳十卷
鋪述
寶靈迹。
壬戌(龍朔二年)
四月
幽州漁陽縣戍城火灾
人家竝為煨燼
二寺
及但十佛像
獨不延燎(珠林)○帝下制
僧尼道士冠官。
致拜君親
四月莊嚴寺僧威秀等。
不合俗表
略云。
僧等荷國重恩。
開以方外之禮。
得弘出俗之心。
古帝王
舉遵其度。
敬其變俗之儀。
全其抗禮之迹。
(云云)右相許敬宗等。
宣勑云。
勑令詳議
拜否未定
後集
於是僧道宣等。
佛教隆替事。
簡諸宰輔
月十五日。
大集文武官僚
總坐都堂議事
時眾議紛
紜。
議請拜者。
三百五十四人
議請不拜者。
五百三十
九人
六月八日宣韶
略云。
商確群議
沉研幽𧷤。
箕頴之風。
高尚其事。
遐想前代
固亦有之。
自今後即
不宜跪拜
主者施行(弘明集)○帝及后。
初幸并州童子
寺。
大像高十七丈。
是年七月
遣使袈裟
其像放大
光明
合城遷善(珠林)○十二月八日
蓬萊宮
靈辨
法師
淨名經題。
因令僧道辨難。
至十四日
道士方
惠長。
老子經題。
靈辨難其道生萬物之義。
惠長屢
無答
乃奏曰。
靈辨沗預宗門
實懷慈忍
雖逢死雀。
不願重彈
上大笑稱善。
靈辨自徽永中遊東都
聲馳
天闕
尋勑住大慈恩寺
入內論義
上每優獎之(論衡)
○時釋慧明
冬夏一服
行止蕭然
所去無戀。
常誦思
益經○時善導和尚
入京廣化人
彌陀淨業
光明寺說法
有告曰。
念佛名。
定生淨土否。
曰。
定生定生。
口誦阿彌陀佛
聲聲相續
一聲則有
一佛
出其口中。
因出寺門
柳樹表。
合掌向西。
投身
於地而逝(本傳)。
癸亥(龍朔三)
泗州大士僧伽
初自碎葉國。
遊于西涼
顯化洛陽
(本傳)○六月少常崔義起不信佛。
妻父蕭鏗
善誦法華
起妻以五月亡。
為修三七齋
有婢素玉
作夫人語云。
我受地獄苦。
由汝誦經然燈放暫歸。
至二十日又來。
素玉去。
夫人受火鑊之苦。
蕭鏗花臺
告素
玉。
我女多嗔。
不信善惡
今受此苦。
汝歸可語其夫兒。
為其修功德
又僧教素玉
金剛藥師法華經
婢死
公元665年
三日方甦。
後於麟德二年
薛將軍齋僧
素玉
冥授之經。
合眾訝為希有
薛遂口奏
天子歎曰。
冥道
公元628年
若此
何得不信
聞者。
咸生大信云(感通錄)○十
一月
奘法師番大般若經成。
凡六百卷(本傳)○天竺
公元655年
藏那提(此云福生)。
永徽六年
賷梵甲千五百部至
勑安
慈恩寺
顯慶初
勑提往崑崙諸國採藥
是年還京。
廣宣譯所賷梵經
竝為奘將北去
惟譯三經而巳。
尋即為真臘國請還。
然提乃龍樹門人
深達實相
大乘義論。
將事譯之。
被遣遂闕夫抱麟之嘆。
代有
斯蹤。
知人難哉。
提挾道遠至
投俾北冥
無所待。
三被毒。
載充南役。
崎嶇數萬。
不遂本志
嗚呼惜哉(僧傳)。
甲子(麟德元)
二月奘法師
弟子大乘光。
錄所譯經論。
凡七十五
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總召門人
造像設齋
與眾辭
訣。
左右為念彌勒如來
初五中夜
右脇安臥而逝。
壽六十五。
輟朝三日
宰僚悲咽
異僧香塗
體。
四月勑準世尊故事
斂以金棺銀槨。
塔于滻東原
弟子神泰[示*西]元會隱慧立明濬義褒大乘光等。
皆法
龍象焉(本傳)。
乙丑(二)
益州法聚寺有張僧繇
𦘕地藏菩薩像。
是年七月
僧圖得一放光
展轉圖者。
類皆放光僧慧昱。
荊州長沙瑞像
至京在都堂放光
聞見發心
𦘕供養(珠林)○二月皇太子
二聖
西明寺
銅鐘
一口
可一萬斤。
丙寅(乾封元)
丁卯(二)
二月西明寺道宣律師
淨業寺
一天神至致敬
姓字
姓王名璠。
是吳之臺臣
為南方天王
將軍使者
復有天來。
姓羅
蜀人
廣說律相。
次又
一天姓費。
禮敬如前。
韋將軍有三十二將。
最存弘
護。
因問中隱義。
無不決滯
復問此國名山聖迹
答之。
又有天人
姓陸名元暢
來謁師。
因問穆王時
人事
五臺山諸像因緣
一一備答(法苑)○八月宣律
示寂
有詔傷悼
天下寺。
圖形塑像
以為標範。
宣姓錢氏
初母孕之。
夢僧謂孕祐律師也。
出家
道合
所至必感神物翊衛
奉天饌。
中夜行道
臨砌蹶且仆。
少年介冑擁持之。
因問是誰。
弟子
博叉天王張瓊也。
以師戒德高妙。
故來給衛耳。
遂廣問佛法之事。
一一言之。
及別。
授宣佛牙并寶
二物
表信而隱。
師撰內典錄。
三寶感通錄。
佛道
衡。
釋迦譜。
四分羯磨
高僧傳
廣弘明集
八部八十
一卷
見行于世。
戊辰(總章元)
僧道會于百福殿。
定奪化胡經真偽
百官臨證。
紛紜
僧法明曰。
老子化胡成佛之際。
為作華言
之。
為作胡語誘之耶。
若作華言
胡人未善。
若作胡
語。
則既傳此土。
須假番譯。
未審化胡經。
於何代。
證義
當復為誰。
於是舉眾愕然
無能應者。
公卿
辟。
咸服其切當
忻躍而罷。
勑搜天下化胡經焚棄
在道經之數。
既而道士彥道等。
奉表乞留。
詔曰。
公元1451年
重光
玄元統敘。
豈忘老教
偏意釋宗
朕志欵還淳
情存去偽。
理乖事舛者。
雖在親而亦除。
義符名當者。
雖有冤而必錄。
自今道經諸部有記。
及化胡事者。
削除
有司條為罪制(隱子論曰。
魏道士姜斌等。
太上開天經。
盛言化胡事。
及與曇謨最對辨。
斌服其妄。
名臣甄鸞者。
乃著笑道論三十六篇
掊擊化胡成佛之謬。
今載藏中。
僕射
揚素曰。
老子安用化胡為佛。
何不胡為道。
此言尤足揭其謬。
又言。
老子初化胡胡不從
乃令尹喜
作佛語化
之。
胡乃從此
則先巳有佛。
老子不能化胡。
佛能化胡也)。
己巳(二年)
釋通達
京師律藏寺。
一裾一帔。
布納重縫。
所著麻
鞋。
經三十載。
繒帛雜飾。
未曾冠體。
冬夏一服
不弊氷
炎。
僕射元齡
父師事之。
正觀以來
稍顯神異
至人家。
歡笑則吉。
愁慘必凶。
或索財物
即須依送。
違其語。
失過前。
將軍萬鈞
迎之供養
百餘日後
入內宿。
薛打之。
達曰。
身血不淨
可作湯洗。
脫衣
入沸鑊中
狀如冷水
合宅驚奉。
時逢米貴。
欲設大
齋。
寺家多令疏請。
至旦赴者數千。
而供度閴然
食饍
連車而來
食訖人車不見(本傳)。
庚午(咸亨元)
辛未(二年)
西京法海寺英禪師
異人來謁曰。
弟子知有水陸
齋。
可以利益幽明
梁武歿後。
因循不行
大覺寺
有具僧義濟。
藏此儀文
願師往求。
以來月十五。
於山
北寺
如法修設
苟釋狴牢
敢不知報。
英公尋詣義濟。
儀文以歸。
即以所期日。
山北修設
次日曛暮
異人
十數輩。
來謝曰。
弟子秦莊襄王也。
又指
其徒曰。
范睢穰侯白起王剪張儀陳軫
皆秦臣也。
咸坐本罪
幽囚陰府
大夜冥冥
無能救護
梁武帝
金山寺設此齋時
前代紂王之臣。
皆免所苦。
弟子
爾時暫息苦。
然以獄情未決
不得出離
今蒙吾師
設齋
弟子與此徒輩
并列諸侯眾等。
皆乘善力。
生人間。
慮世異國殊。
故此來謝。
言訖遂滅。
自是儀文
布行天下
作大利益(賾禪師葦江集)○義淨法師
年三十七。
西域求經。
壬申(三年)
五祖弘忍大師
開化蘄州黃梅破頭山。
六祖
嶺南盧居士
名慧能
年三十二。
來參祖曰。
來求作佛。
祖曰。
嶺南人無佛性
曰人有南北
佛性豈然。
祖異之
曰。
著槽廠去。
能入碓方服勞
經八个月。
師告眾。
各述
一偈
語意冥符
則衣法皆付。
神秀上座書偈云。
身是
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拂拭
莫遣惹塵埃。
師見
曰。
依此修行
得道果。
能聞之。
令人於秀偈側書
曰。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一物
何處有塵
埃。
師見之。
故曰此誰作。
未見性。
於是夕。
潛呼能
至告曰。
佛出世
為一大事因緣
隨機小大
而引化
之。
遂有三乘等法。
然以微妙秘密正法眼藏
付于迦
葉。
展轉傳授以至於吾。
吾今授汝。
聽吾偈曰。
有情
下種
因地還生
無情無種
無性亦無生。
能跪受
畢。
又曰。
衣止汝身。
勿復傳也。
且當遠引
俟時行化
懷且止。
遇會即藏。
禮辭通夕南邁
由是三日
上堂
眾疑問之。
師曰。
吾道行矣。
又曰衣法誰傳。
師曰
能者傳之。
眾知盧居士也。
尋巳不在
相率追之。
趕至
大庾嶺頭。
能置衣鉢於石。
慧明上座先至。
舉之莫能
動。
即曰。
我來求法。
不求其衣。
六祖乃曰。
不思不思
惡。
正當恁麼時。
還我明上本來面目
大悟曰。
語外還更有意旨否。
六祖曰。
我今與汝說者。
即非密
也。
汝若返照
密却在汝邊。
六祖令向北接人。
六祖
曹溪
又被惡人尋逐
晦迹四會懷集之間。
年隱於獵人中。
常為獵人說法
獵人悟者甚眾。
癸酉(四)
僧萬回法師
幼時
能三千里致兄書。
朝往暮歸
因號萬回
帝乃度為沙門
甲戌(上元元)
乙亥(二)
五祖弘忍大師
忽告眾曰。
吾今事畢。
時可行矣。
即入
安坐示寂
壽七十四。
塔于東山
代宗謚大滿禪師
(據五燈錄。
正宗記。
師武德甲申
七歲四祖
至此示寂壽七十四。
訛誤也。
若謂此年壽七十四。
則甲
公元1464年
申年二十三矣。
甲申年七歲
此年止壽五十八。
非前誤。
則後誤)。
公元1516年
丙子(儀鳳元)
正月六祖
廣州法性寺
印宗法師
涅槃經
風吹幡動
一僧云旛動。
一云風動
祖乃云。
旛動
風動
仁者心動
二人言下大悟
印宗詢之。
即執弟
子禮
乃為六祖落髮
智光律師
授以大戒
公元1517年
丁丑(二)
六祖
徙居韶州雙峯曹溪寶林寺
剌史韋據。
請於大
梵寺。
說法
座下僧尼道俗一千餘人
刺史官寮等。
十餘人
是日廣說頓教
門人法海抄錄流行
壇經
是也
公元1518年
戊寅(三)
涅槃經茶毗二卷
南海波陵國。
若那䟦陀羅(此云
智賢)。
沙門會寧
波陵國也。
麟鳳年。
南海寄歸達
交州
後附經入
是年沙門靈會
方於東宮
啟請
行(釋教錄)。
已卯(調露元)
正月信士杜行顗。
譯出佛頂勝呪經一卷
京兆人
儀鳳中鴻臚寺
典客署令
妙通梵語
罽賓
佛陀波利
獻尊勝經。
帝乃詔令譯之。
今在藏。
公元1520年
庚辰(永隆元)
公元1521年
辛巳(開耀元)
南天竺菩提流志
西域宗師
聞風而悅之。
使西域
有詔敦請太子文學權無二
釋典稽疑
十條
以問興善復禮法師
禮乃撰十門辨惑二卷
以釋之。
眾疑頓遣。
此雖一時酬答
實為萬代之龜
鏡也。
見行于世。
公元1522年
壬午(永淳元)
五月
日照再譯最勝陀羅尼經(此本多誤)○慈恩法師
基卒。
壽五十一。
有詔傷悼
御製𦘕像贊
勑葬樊川
渠。
奘公之塋。
基貌碩心慈
嘗造玉文殊像。
及金寫
般若經
皆獲瑞應
初宣律師
以弘律感天厨供饌
每薄基三車之玩。
不甚為禮。
基嘗訪宣。
其日過午
天饌不至
及基辭去
天神乃降
宣責以後時。
天曰。
大乘菩薩在此。
翊衛嚴甚。
故無自而入。
宣聞之大
驚。
於是遐邇增敬焉。
先是
奘公親授西域戒賢瑜伽
師地唯識宗
而基盡領其妙天下目為三乘法相
理宗
謂之慈恩教○隱士孫思邈卒。
莊老陰陽
藥之術。
尤重釋典
世稱孫真人焉
公元1163年
癸未(洪道元)十二月高宗中宗即位
公元676年
初北印土罽賓沙門
佛陀波利(此云覺護)。
儀鳳元年
五臺清涼山
逢一叟問曰。
爾來何為
曰欲禮文殊。
曾持佛頂尊勝呪來否。
曰未也。
曰此土眾生
四棄
者多。
能回取呪。
以流此土。
作大利益
弟子當示師文
所在
叟忽不見
波利乃返本國。
取呪至於長安
旨。
命杜行顗及日照三藏番譯。
譯訖賜利䞋絹三十
疋。
至是利又將梵本
西明寺
僧順貞奏共譯出。
尊勝陀羅尼
第三出也。
杜令譯者
大同小異
諸眾譯。
此最弘布。
波利即入五臺
不知終○法師
元暉卒。
暉字道世
法苑珠林一百卷
今在藏。
**則天皇后
公元684年
甲申(光宅元年)
二月
中宗廬陵王
則天臨朝稱制
公元685年
乙酉(埀拱元年)
中宗房州懷義白馬寺
公元686年
丙戌(二年)
泉州黃守恭宅園中桑樹
忽生白蓮花
捨宅為寺。
開元寺是也(方輿勝覽)。
公元687年
丁亥(三年)
公元784年
天竺地婆訶羅(此云日照)。
天皇儀鳳初
至京譯密嚴
經。
是年共譯十八部三十四卷
天后親製序。
今在
藏。
公元808年
戊子(四年)
后延神僧萬回入宮
賜錦衣。
宮女給侍
公元689年
已丑(永昌元年)
于闐沙門提雲般若(此云天智)。
是年
謁帝于洛。
勑於
東寺番經。
公元810年
庚寅(天授元年九月國號周)
沙門法明十人
詣闕上大雲經
盛稱則天當代
閻浮提
則天大悅
賜十沙門方袍銀龜袋。
頒經
天下諸州。
各建大雲寺
公元691年
辛卯(二年)
勑升釋氏
在道教之上○天智至是。
共出經論六部
公元692年
壬辰(長壽元年)
仁儉禪師
師至見。
仰視良久云。
會麼。
帝曰不
公元695年
會。
師云。
老僧不語戒。
言訖而去(一云天冊萬歲乙未年)。
翌日
短歌十九首
后覽而嘉之
厚加賜賚
今唯了元
一首
盛行于世。
師即騰騰和尚也。
公元753年
癸巳(二年)
天竺達摩流支(此云法希)。
天后改為菩提流志(此云覺愛)。
初天
遣使邀之。
是年
即於佛授記寺。
譯經一十九
二十卷沙門釋慧智
父乃印土人
故諳兩土言
音。
三藏地婆訶羅提雲般若寶思惟等。
所有番譯。
為證。
兼令度語。
是年自譯讚觀音一卷(釋教錄)。
公元754年
甲午(延載元)
公元755年
乙未(太后加號慈氏改元證聖又加天冊金輪大聖皇帝改元天冊萬歲)
釋明佺等。
刊定經目撰錄十五卷(今見在)○后聞
闐國。
梵本華嚴大經
遣使往求之。
并請善梵學
一人隨來。
於是于闐國主。
實叉難陀(此云學喜)。
妙善
華嚴宗旨。
赴命
則天見之大悅
是年三月
詔入大
遍空寺。
菩提流志復禮等番譯。
後移於佛授記
譯經
則天時幸其寺。
親受筆削
時施供饌焉○五月
義淨法師
還自西域
所遊三十餘國。
往來二十五年。
經論四百部。
舍利三百粒。
天后親迎于上東門外。
幡樂導引
安置授記寺。
勑令番譯。
初共實叉難陀
華嚴經
久視巳後。
方自番譯。
公元696年
丙申(萬歲通天元)
沙彌法藏
太原寺。
開示華嚴宗旨。
方緒經
題。
白光自口而出。
成盖停空。
萬眾歎異
有旨。
命京
城十大德
為藏授滿分戒。
賜號賢首
詔入大遍空寺。
譯經(本傳)○詔嵩岳惠安禪師
神秀禪師至都。
輿入殿。
親加跪禮
奉于宮禁
朝夕問道
尊為國師
陽山
剏度門寺。
以旌其德。
時王公巳下。
京城
庶。
聞風爭來謁見
望塵拜伏
日以萬數(舊史)○詔有番
僧樂住者。
所在配住。
泗州大師
不欲異凡。
乃於楚
龍興寺隷名
適議建佛殿
大師忽言。
吾助五百貫。
問在何間
答言非遠。
到江畔。
見數舡至。
師招住後
舡責云。
無心濟物
巳是愚迷
何故劫人更加傷害
捨施
汝必遭刑。
舟人遂捨五百貫。
哀求救護
尋遭
楊子縣擒捕
囚在囹扉。
欵問巳實。
甘心待死。
惟想江
邊大師
疑是觀音聖者
志心想念
師忽現雲中
曰。
但知專念。
不必它憂。
罪欵既圓於案中。
恩赦忽流
天下
實為寒灰發焰。
朽骨生肌矣(本傳)。
公元697年
丁酉(神功元年)
泗州大師
宴坐深房
或振鍚於長路。
水洒石師
之口。
盡療于母牙疼
瓶擲裴公之房。
頓瘳辛氏疢疾
施扇則畢令風濤無害
慈幼趙母病苦自痊。
不施
駿馬
則孫令墜馬而亡。
不施鈔鑼
則裴氏浣鑼而沒。
與門人慧儼。
誓願遊方
山陽
道俗攀依
到淮
陰則舟航稽首
莫不停帆獻供
息棹焚香
請降臨而
不來
邀迎而忽至(本傳)。
公元698年
戊戌(聖曆元年)
廬陵王還。
已亥(二年)
十月
譯新華嚴經
八十卷
則天親製序。
太極殿
宣示百官(本經)。
公元700年
庚子(久視元年)
詔斂天下僧錢日一文
作大像於白馬阪。
狄仁傑
等。
上疏切諫
則天不納(舊史)○八月婆羅門李無謟。
不空罥索一卷
秘教總持之要。
公元701年
辛丑(長安元年)
則天將建大像。
御史張廷珪
上疏切諫
則天召見
金帛
慰喻之(唐史)○詔賢首法師法藏
東都
授記寺。
講新華嚴經
華藏世界品。
大地震動
召對長生殿
帝網十重六相之義。
敷宣有緒。
又就指殿隅金師子為曉。
則天豁然領解
由是集其
語。
目為金師子章○(初儼尊者
杜順華嚴宗旨。
藏侍儼盡傳其教。
及儼去世
藏以
巾幘說法
於是耆德抗表
乞度為僧。
凡藏落髮受具
則天特旨
藏沒清凉國師澄觀
傳其教。
學者宗之。
目為
一念圓融具德宗。
謂之賢首教)。
公元702年
壬寅(二年)
萬回公
所至顯化
玄宗在蕃。
私謁回。
回撫其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
自愛睿。
宗為相王
將出
回必
市人曰。
天子來。
少頃相王至。
神異類如此。
公元703年
癸卯(三年)
公元700年
義淨法師
久視元年是年
光明等經。
二十部
百十五卷
天后製新番聖教序則天鑄像之費將
具。
李憍疏諫。
后不納。
是冬像成。
百僚禮祀(舊唐史)。
公元704年
甲辰(四年)
正月
實叉譯入楞伽經七卷
功畢(今在藏。
此比諸本。
尤為詳明)○
實叉至此
譯經論一十九部一百七卷○實叉難
陀。
辭還于闐
詔遣御史嗣光送還○覩貨邏國沙
彌陀山(此云寂友)。
初共實叉難陀譯經
是年無垢
光經一卷
乃辭帝還邦。
帝厚遣之。
**中宗
公元705年
乙巳(神龍元)
正月
大臣等請太后
傳位太子中宗即位太后
徙居上陽宮
帝帥百官
太后尊號
則天大聖
帝。
復國號曰唐○流宰相房融高州○四月。
中宗
御札
曹溪六祖
其辭曰。
請安二師
供養
萬機之暇。
每究一乘
二師推讓云。
南方
禪師
密授忍大師衣法。
可就彼問。
今遣內侍薛簡。
迎請
願師慈念
速赴上京
師以表辭疾
願終林麓
薛簡曰。
京城禪德皆云。
欲得會道。
當旨禪定
未審
所說如何
祖曰。
由心悟。
在坐耶。
簡曰。
弟子
朝。
主上必問。
願師指示心要
令得明道
祖曰。
無明
暗。
簡曰。
明喻智慧
暗況煩惱
不以智慧
照破煩惱
生死憑何出離
祖曰。
若以智慧
煩惱者。
此是二乘
小機。
簡曰。
何謂大乘見解
祖曰。
明與無明
其性無二
無二之性。
即是實性。
實性者。
在凡不減
在聖不增。
煩惱不亂
禪定而不寂。
性相如如
名之曰道。
曰。
師說不生不滅
何異外道
祖曰。
外道將滅止生。
生顯滅。
滅猶不滅
生說無生
說本自不生。
今亦無
滅。
所以不同外道
汝欲知心要
一切善惡
都莫思
量。
自然得入清淨心體
湛然常住
妙用恒沙
簡禮
歸闕
上祖語。
咨美久之
遣使袈裟瓶鉢等。
天子嚮慕之意○天竺般剌密帝(此云極量)。
廣州
止道居止
五月二十三日
灌頂部中。
誦出一品
楞嚴經
彌伽爍佉(此云雲峰)。
譯成一部十卷
宰相房融
筆受
沙門懷廸
證譯。
傳經事畢。
密帝乃汎舶西歸(出譯
圖記
一云融遇密帝賷楞嚴梵夾至。
乃請之宣譯
譯畢。
密帝復携梵本
歸于天竺)。
義淨
師。
至是又出孔雀等經四部六卷
帝製序。
號大唐龍
三藏聖教序○十一月。
則天崩。
年八十二○十二
月。
勑改韶州寶林
中興寺
公元706年
丙午(二年)
賜神僧萬回
號法雲公僧慧範等。
五品階○二
大通禪師神秀示寂
勑葬龍門
日給羽儀鹵簿
帝送龕至便橋
中書令張說製碑
略曰。
師謁忍禪師
服勤六年
乃居於玉泉寺東之山。
學者如市。
久視中
詔請而來
敷坐覲君。
肩輿上殿
萬乘稽首
洒九
重而宴居
傳聖道者北面
盛德者無臣禮
遂推
兩京法主
三帝國師
佛日再中
優曇之一現。
然處都邑
帝王分座
后妃臨席。
鴛鷺四匝
龍象
遶。
聖敬日崇。
朝恩代積。
當陽初會之所。
置寺曰度門。
尉氏先人之宅。
置寺曰報恩
師生於隋末。
百有餘歲。
臘八云云
岐王範
徵君盧鴻一
勒碑
碣。
舊唐史有傳。
賜僧謚號
自是始也○法師義淨
駕歸
勑於大薦福寺
別置經院處之。
菩提
志。
隨駕
勑於西崇福寺安置
寶積等經。
創發
題日。
大內佛光殿。
帝親御法筵
筆受經旨。
妃后同
觀。
百僚侍坐
求之古人
無以加也○賜慧安國師
衣。
延入禁中供養是年
帝及皇后公主。
多營佛
寺○八月。
天下
童行經義挑通無滯者。
度為僧。
試經為僧。
自此而始○寶思惟
是年
罥索等經。
七部九卷
自是更不譯經
唯專禮誦
公元707年
丁未(景龍元)
詔改中興寺觀。
龍興○勑韶州剌史。
重飾寶林
興。
賜額法泉寺
六祖新州舊居
國恩寺○帝召
義淨法師入內
并同番經沙門
九旬坐夏
帝以昔居
房部。
幽厄無歸
祈念藥師
遂蒙降祉
因於大佛光殿。
勑淨等譯藥師經二卷
帝御法筵
手自筆受釋智
嚴。
于闐國王之子
至大唐。
早居榮祿
大將軍
公元706年
郡公
神龍二年五月
捨宅為寺。
勑允其請。
固請
出家
十二月二十四日
墨制云。
人之情也。
莫不貪惜
祿位
卿之願也。
乃欲棄俗出家
忽省來奏。
嗟賞兼懷
特遂所祈。
式成高志
是年十一月五日生辰剃落
仍請住終南山至相寺
虗心修道
自是多預番譯(釋教)。
公元708年
戊申(二年)
遣使于闐
實叉難陀
再至京師
帝降蹕迎勞
備法
儀迓之。
載以青象
安置薦福寺○詔泗州僧伽大士
入宮
帝稱弟子
三台聞法。
百辟歸心
復舘于薦福寺
在京數月。
大旱
帝請大士內殿
求賜甘雨
師曰。
無須別物。
只要御瓶。
傾瀉瓊津
便大霶於甘雨
矣。
帝為度慧儼慧岸木叉三人
侍者
帝親書所居
寺額
曰普光王
先送歸淮(本傳)○嵩岳元珪禪師
居嶽
之龐塢。
一日嶽帝詣師。
稽首乞戒。
師乃授以五戒
無心則無戒。
無佛無眾生之旨。
神復請願効所能。
師曰。
觀身無物
觀法無常
了然更有何欲
神曰。
必命我。
世間事。
展我神功
使巳發心發心
信心
不信等人
目我神蹤。
知有佛有神
有自然非自然
者。
師曰。
東巖寺之障。
莽然無樹。
北岫有之。
汝能移北
樹於東嶺乎。
神曰既聞命矣。
昏夜必有喧動
願師
無駭。
作禮辭去
師門送之。
儀衛雍雍陵空隱沒
夕風雷震蕩。
拂旦和霽
北山
盡移東嶺
然行植焉(傳燈錄)。
公元709年
己酉(三年)
二月
帝賜慧安國師摩衲。
辭歸嵩嶽
三月師誡其
徒曰。
吾歿後。
將尸置寒林中。
野火焚之。
至八日合
戶偃身而寂。
壽一百二十八。
其徒奉命
舁尸林中。
野火闍維之。
舍利八十粒。
五粒最巨。
紅光
目。
詔入留禁中禪師法儀
琅邪王之子也。
上求
之後
扶風太守獲之。
館于後堂
奏名于朝。
大守
人欲妻以女。
堅拒不許
至於浴室
自斷其陰。
婢子
呼救之。
守高其操執事之。
及赴京引見
帝命襲琅
王爵
儀具以本志懇辭
嘉之
聽從便○召律師
道岸入宮
為妃主授歸戒。
因留禁中
日帝至。
諸師
避席
逡巡長揖而巳。
帝高其量。
圖形林光宮。
御製八句贊之(通論)。
**睿宗
公元710年
庚戌(景雲六月改)
泗州大士
三月示寂
神釆如生
勑就薦福寺
塑身
塔。
穢氣滿城。
帝祝之。
許送歸淮。
即異香郁然。
傾都
歎異
遂奉全身
泗州光王建塔
帝甞問萬回
曰。
僧伽何如人。
回曰。
觀音大士化身耳。
大士壽八十
三。
初三十年。
在於本國
五十三年。
在於此方。
前後
緣二十七處。
神迹非一
見行狀○六月中宗崩。
皇誅韋后等。
睿宗即位○時義淨法師
於大薦福
寺。
譯浴像等經論
至是又出二十部八十八卷
李嶠
張說潤色
僕射韋巨源蘇[王*(十(罩-卓+衣))]等監譯○菩提流志
正譯寶積
至是帝復於北苑白蓮華亭
大內甘露
等殿。
開會首。
帝亦親筆受
王瑨賀知章潤色
陸象先魏知古等監譯。
外總萬方
內崇三寶
筆製序。
標於經首○八月。
高祖舊第興聖寺
柿樹
久枯。
至是忽重榮。
大赦天下
百官封爵
普度
道數萬○十月。
實叉難陀示寂
闍維舌根不壞。
詔送
于闐建塔
公元711年
辛亥(二年)
三月僧一行赴闕
辭疾不赴
遁入荊州
陽山
行初究太玄經義。
次傳天台筭術
次入嵩山
普寂禪師宗旨
及遁當陽
又從律師惠悟
毗尼
經籍一覧
畢世不忘(舊唐史)○四月。
下詔曰。
釋典
宗。
理均迹異。
拯人化俗
教別功齊
自今聚集僧道
齊行並集
太宗
老子皇宗
升於釋氏之上。
則天朝。
復在釋氏之下。
今此巳往。
遂為永式
令僧左
道右
齊班竝集云(舊唐史)○十月。
詔神僧萬回入宮
集賢院
二美奉事
十二月
忽求閿鄉河水
莫得
又曰穴堂前地可得也
得之
飲水畢。
湛然
而逝。
司徒虢國公
圖形集賢院法師義淨
是年
又出佛功德經論二十一卷
太常卿薛崇監護
公元712年
壬子(先天元年)七月傳位太子玄宗
永嘉真覺大師
名玄覺
博貫三藏
曹溪六祖
一見
語合。
即印可。
師遽告歸
祖少留一宿
號為一宿
覺焉。
及回永嘉學徒奔萃
因著證道歌一篇
以警未
悟。
師復預期冥感
即時中觀見。
字字化作金色
滿
公元713年
虗空界。
是年示寂(一云先天二年)。
葬于松臺山(今淨光也)。
李邕
為作神道碑
憲宗元和中
杜守賁(一云守賁)愛其證
道歌。
發地視。
軀完如生
因為營塔。
僖宗時郡。
守朱
褒。
狀表其事。
賜謚無相大師
塔號淨光
師有妹曰玄
機。
亦參六祖(今淨居祖師也)。
師之證道歌。
梵僧傳歸天竺
譯。
彼皆欽仰
目為東土大乘經師
又著禪宗悟修圓
十篇
觀心十門
見傳于世(皇朝太平興國中
有進其遺集者。
唐太宗
悅之。
剃其進者。
賜銀百兩
使歸植眾。
給賜茶山
自置田贍僧眾
祥符中賜御書
山水圖𦘕一百餘軸。
見永
嘉編及諸錄)。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之八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