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唐 第 74b 页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卷第七
宋括山一庵释 本觉 编集
明羼提居士 毕熙志 较订
* 唐
姓李。都长安。传二十一主。凡二百
九十年。禅于后梁。
** 高祖神尧太武皇帝(渊)
| 戊寅(武德元) |(隋)(越王侗) |(魏)(李密) |(夏)(窦建德) |(梁)(萧铣) |(凉)(李轨) |(秦)(薛举) |(定剔)(刘武周) |(吴)
(李子通) |(楚)(林士弘) |
五月高祖即位。乃于朱雀门南衢之上。普建道场。设
无遮大会○六月。命僧道各六十九人。于太极殿。七
日行道。散席之日。设千僧斋(辨正论)○皇运之始。天步
犹艰。薛举直指于豳岐。王充拥甲于河洛。自馀偏裨。
蜂飞猬峙。国家守本。锐意诛除。然于佛教崇敬弥笃。
虽末年顺傅奕之请。下沙汰之诏。实志在护持。及建
成之变。而即停其诏。初何伤焉(内典录)。
| 己卯(武德二) |(郑)(王世充杀侗僣位) |(夏) |(梁) |(凉) |(唐灭之) |(梁王)(梁师都) |(定剔) |(吴) |(楚) |
四祖道信大师。说法于螺川(统纪)○郑御史郑颋。弃官
为僧。世充怒而斩之。临终诗曰。幻生还幻灭。大幻莫
过身。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僧传)。
| 庚辰(武德三) |(郑) |(夏) |(梁) |(梁王) |(灭定剔) |(吴) |(楚) |
帝初造灵仙寺(庶子李百药制碑)。又造会昌寺。胜业寺。慈悲
寺。證果寺。集仙尼寺。造像书经备修净福。又舍旧第。
为兴圣寺。并州造义兴寺。并堂宇轮奂。像设严华。又
为太祖元皇帝。元贞太后。造旃檀等身像三躯。于慈
宋括山一庵释 本觉 编集
明羼提居士 毕熙志 较订
* 唐
姓李。都长安。传二十一主。凡二百
九十年。禅于后梁。
** 高祖神尧太武皇帝(渊)
| 戊寅(武德元) |(隋)(越王侗) |(魏)(李密) |(夏)(窦建德) |(梁)(萧铣) |(凉)(李轨) |(秦)(薛举) |(定剔)(刘武周) |(吴)
(李子通) |(楚)(林士弘) |
五月高祖即位。乃于朱雀门南衢之上。普建道场。设
无遮大会○六月。命僧道各六十九人。于太极殿。七
日行道。散席之日。设千僧斋(辨正论)○皇运之始。天步
犹艰。薛举直指于豳岐。王充拥甲于河洛。自馀偏裨。
蜂飞猬峙。国家守本。锐意诛除。然于佛教崇敬弥笃。
虽末年顺傅奕之请。下沙汰之诏。实志在护持。及建
成之变。而即停其诏。初何伤焉(内典录)。
| 己卯(武德二) |(郑)(王世充杀侗僣位) |(夏) |(梁) |(凉) |(唐灭之) |(梁王)(梁师都) |(定剔) |(吴) |(楚) |
四祖道信大师。说法于螺川(统纪)○郑御史郑颋。弃官
为僧。世充怒而斩之。临终诗曰。幻生还幻灭。大幻莫
过身。安心自有处。求人无有人(僧传)。
| 庚辰(武德三) |(郑) |(夏) |(梁) |(梁王) |(灭定剔) |(吴) |(楚) |
帝初造灵仙寺(庶子李百药制碑)。又造会昌寺。胜业寺。慈悲
寺。證果寺。集仙尼寺。造像书经备修净福。又舍旧第。
为兴圣寺。并州造义兴寺。并堂宇轮奂。像设严华。又
为太祖元皇帝。元贞太后。造旃檀等身像三躯。于慈
唐 第 74c 页 X76-0074.png
悲寺供养(辨正论)○帝制十大德。统举僧尼。
| 辛巳(武德四) |(灭郑) |(灭夏) |(灭梁) |(梁王) |(吴) |(楚) |
六月。有太史令傅弈。先是黄巾深忌佛法。上废佛法
事十有一条云。释经诞妄。言妖事隐。损国破家。未闻
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则
还淳返朴。李孔之化行焉。疏奏。帝虽信佛。而无果断。
乃下诏问曰。弃父母之须发。去君臣之章服。有何利
益。幸请释之。有释法琳。即陈对曰。琳闻至道绝言。岂
九流能辨。法身无像。非十翼所诠。但四趣茫茫。漂沦
欲海。三界蠢蠢。颠坠邪山。诸子迷以自焚。凡夫溺而
不出。大圣为之兴世。至人所以降灵。遂开解脱之门。
示以安隐之路。中天王种。辞恩爱以出家。东夏贵游。
厌荣华而入道。于是毁形以成其志。故弃须发美容。
变俗以会其道。故去君臣华服。虽形阙奉亲。而内怀
其孝。礼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冤亲。以成大顺。祐
沾幽显。岂拘小违。上智之人。依佛语故为益。下凡之
类。背圣教故为损。此其大略也。傅氏所奏。有司不行。
弈乃多写表状。流布远近。琳乃著破邪论二卷。用拟
傅词。尽析其谬。朝野咸诵之。琳又上启储后诸王及
公卿侯伯等。故弈奏状因之遂寝(释教录)。
| 壬午(武德五) |(灭梁) |(灭楚) |(汉东)(刘黑闼) |(吴) |
释法运。常修禅观。诵七佛咒。救护皆应。社庙鬼神。悉
参归戒。至是化往(本传)○李大安。被杀死。梦佛像摩其
刀疮。即获复生(珠林)。
| 辛巳(武德四) |(灭郑) |(灭夏) |(灭梁) |(梁王) |(吴) |(楚) |
六月。有太史令傅弈。先是黄巾深忌佛法。上废佛法
事十有一条云。释经诞妄。言妖事隐。损国破家。未闻
益世。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则
还淳返朴。李孔之化行焉。疏奏。帝虽信佛。而无果断。
乃下诏问曰。弃父母之须发。去君臣之章服。有何利
益。幸请释之。有释法琳。即陈对曰。琳闻至道绝言。岂
九流能辨。法身无像。非十翼所诠。但四趣茫茫。漂沦
欲海。三界蠢蠢。颠坠邪山。诸子迷以自焚。凡夫溺而
不出。大圣为之兴世。至人所以降灵。遂开解脱之门。
示以安隐之路。中天王种。辞恩爱以出家。东夏贵游。
厌荣华而入道。于是毁形以成其志。故弃须发美容。
变俗以会其道。故去君臣华服。虽形阙奉亲。而内怀
其孝。礼乖事主。而心戢其恩。泽被冤亲。以成大顺。祐
沾幽显。岂拘小违。上智之人。依佛语故为益。下凡之
类。背圣教故为损。此其大略也。傅氏所奏。有司不行。
弈乃多写表状。流布远近。琳乃著破邪论二卷。用拟
傅词。尽析其谬。朝野咸诵之。琳又上启储后诸王及
公卿侯伯等。故弈奏状因之遂寝(释教录)。
| 壬午(武德五) |(灭梁) |(灭楚) |(汉东)(刘黑闼) |(吴) |
释法运。常修禅观。诵七佛咒。救护皆应。社庙鬼神。悉
参归戒。至是化往(本传)○李大安。被杀死。梦佛像摩其
刀疮。即获复生(珠林)。
唐 第 75a 页 X76-0075.png
| 癸未(武德六) |(汉)(高□道) |(吴)(杜伏威) |
时释慧琳。言事多验。常供养塑像。忽生须三十六。曾
为人咒病得差。病者令女赍裙以施。女留衣而送直。
琳遥见曰。但将裙来。我不要钱。女惊其圣(僧传)。
| 甲申(武德七) |(灭汉) |(灭吴) (天下一统) |
四祖迁住淮西破头山。摄五祖弘忍出家。初有道者。
在蕲州西山栽松。四祖曰。吾欲传法。汝巳年迈。汝若
再来。吾尚迟汝。道者遂诺。乃往黄梅县。周家女子托
生。女子初在溪畔浣衣。道者告欲寄寓。女有许诺之
意。归而有孕。父母恶而逐之。女无所归。佣纺里中。巳
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因抛于水中。明日见之。溯流而
上。遂举养之。随母乞食。至七岁。四祖出逢之。喜而问
曰。子何姓。曰姓即有。不是常姓。曰是何姓。曰是佛性。
曰汝无姓邪。曰性空故。祖知其不昧。乃求于其母。携
归出家(五灯)○禅师僧定卒。师初感风疠。禅坐数年。所
苦忽消。身首圆净。眉长数寸。乃成奇相(本传)。
乙酉(武德八)
二月。帝释奠于国学堂。置三座拟叙三宗。召三教学
者云集。释慧乘登座。高张义网。王臣悦服。又道士言。
道能生佛。佛由道成。乘曰。佛出周初。聃生周末。相去
三十许王。所经三百馀载。岂有昭王时佛。而退求敬
王时道哉。道士曰。灵宝经。有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
勃洞虚之中。炜烨玉清之上。是佛之师也。乘曰。五帝
之前。未闻天尊之道。三王之季。始有老聃之名。汉景
时释慧琳。言事多验。常供养塑像。忽生须三十六。曾
为人咒病得差。病者令女赍裙以施。女留衣而送直。
琳遥见曰。但将裙来。我不要钱。女惊其圣(僧传)。
| 甲申(武德七) |(灭汉) |(灭吴) (天下一统) |
四祖迁住淮西破头山。摄五祖弘忍出家。初有道者。
在蕲州西山栽松。四祖曰。吾欲传法。汝巳年迈。汝若
再来。吾尚迟汝。道者遂诺。乃往黄梅县。周家女子托
生。女子初在溪畔浣衣。道者告欲寄寓。女有许诺之
意。归而有孕。父母恶而逐之。女无所归。佣纺里中。巳
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因抛于水中。明日见之。溯流而
上。遂举养之。随母乞食。至七岁。四祖出逢之。喜而问
曰。子何姓。曰姓即有。不是常姓。曰是何姓。曰是佛性。
曰汝无姓邪。曰性空故。祖知其不昧。乃求于其母。携
归出家(五灯)○禅师僧定卒。师初感风疠。禅坐数年。所
苦忽消。身首圆净。眉长数寸。乃成奇相(本传)。
乙酉(武德八)
二月。帝释奠于国学堂。置三座拟叙三宗。召三教学
者云集。释慧乘登座。高张义网。王臣悦服。又道士言。
道能生佛。佛由道成。乘曰。佛出周初。聃生周末。相去
三十许王。所经三百馀载。岂有昭王时佛。而退求敬
王时道哉。道士曰。灵宝经。有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
勃洞虚之中。炜烨玉清之上。是佛之师也。乘曰。五帝
之前。未闻天尊之道。三王之季。始有老聃之名。汉景
唐 第 75b 页 X76-0075.png
巳还。方兴道学。穷今讨古。道者为谁。案周易一阴一
阳之谓道。此理数之道。何能生佛。岂有头戴金冠。身
披黄褐。𩯭垂紫发。手执玉璋。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
独名大道。治玉京之中。山海之所未详。经史之所不
载。大罗既乌有之说。玉京本亡是之谈。谬之甚矣。言
毕下座。举朝属目。道士一众。默然而退(旧史及僧传)。
丙戌(武德九)
傅氏毁佛不惬其情。重施密谮。搆扇黄巾。用为党类。
道士李仲卿。上十异九迷论。道士刘进喜。上显正论。
皆贬量佛圣。眩惑君心。至是弈前后七上疏。请除释
氏。帝春秋高。而优柔无断。四月帝以其疏。付群臣杂
议。大臣皆言。佛法兴自累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
无废弃。独太仆卿张道源附奕。称其奏合理。宰相萧
瑀。庭斥奕曰。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
寘严刑。奕曰。礼本于事亲。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瑀
非出于空桑。而返尊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瑀
之谓矣。瑀合掌曰。地狱正为此人设也(唐史)○帝复以
奕疏。颁示诸僧。时释明槩。乃作决破傅奕谤佛毁僧
事八条。释法琳。又著十喻九箴。破李仲卿十异九迷
之谬。门下典仪李师政。著内德论三篇。皆陈佛化之
益○时傅奕云云未决。及诸僧著论。合李黄门内德
论。同进于朝。帝由是悟。奕等誉道毁佛。为协私大臣。
不获巳。遂兼汰二教之滥者。而见施行焉○五月辛
巳。诏曰。释迦阐教清净为先。远离尘垢。除去贪欲。所
阳之谓道。此理数之道。何能生佛。岂有头戴金冠。身
披黄褐。𩯭垂紫发。手执玉璋。别号天尊。居大罗之上。
独名大道。治玉京之中。山海之所未详。经史之所不
载。大罗既乌有之说。玉京本亡是之谈。谬之甚矣。言
毕下座。举朝属目。道士一众。默然而退(旧史及僧传)。
丙戌(武德九)
傅氏毁佛不惬其情。重施密谮。搆扇黄巾。用为党类。
道士李仲卿。上十异九迷论。道士刘进喜。上显正论。
皆贬量佛圣。眩惑君心。至是弈前后七上疏。请除释
氏。帝春秋高。而优柔无断。四月帝以其疏。付群臣杂
议。大臣皆言。佛法兴自累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
无废弃。独太仆卿张道源附奕。称其奏合理。宰相萧
瑀。庭斥奕曰。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
寘严刑。奕曰。礼本于事亲。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瑀
非出于空桑。而返尊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瑀
之谓矣。瑀合掌曰。地狱正为此人设也(唐史)○帝复以
奕疏。颁示诸僧。时释明槩。乃作决破傅奕谤佛毁僧
事八条。释法琳。又著十喻九箴。破李仲卿十异九迷
之谬。门下典仪李师政。著内德论三篇。皆陈佛化之
益○时傅奕云云未决。及诸僧著论。合李黄门内德
论。同进于朝。帝由是悟。奕等誉道毁佛。为协私大臣。
不获巳。遂兼汰二教之滥者。而见施行焉○五月辛
巳。诏曰。释迦阐教清净为先。远离尘垢。除去贪欲。所
唐 第 75c 页 X76-0075.png
以弘宣胜业。修植善根。开导愚迷。津梁庶品。是以敷
演经教。捡括学徒。调伏身心。舍诸染著。自大觉迁谢。
道法流行。末代陵迟。渐以亏滥。乃有猥贱之侣。规自
尊高。游堕之民。苟避徭役。妄为剃落。托号出家。嗜欲
无厌。营求不巳。事同编户。迹等齐人。进违戒律之文。
退无礼典之训。每罹宪网。自蹈重刑。渎玷真如。亏损
妙法。譬夫稂莠有秽嘉苗。类若淤泥泥乎清水。又伽
蓝之地。本曰净居。近代以来。多立寺舍。不求闲旷之
地。唯趋喧杂之方。徒长轻薄之心。有亏崇敬之义。且
老氏垂化。本贵冲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全真守一。
是谓玄门。驱驰世务。尤乖宗旨。朕膺期御宇。兴隆教
法。志思利益。情在护持。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
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诸僧尼道士
女冠。有精勤练行。守戒律者。并令就大寺观居止。供
给衣食。不令乏短。其不能精进无行业。弗堪供养者。
悉令罢道。各还桑梓。所司明为条式。务依教法。违制
之坐。悉宜停断。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馀天下诸
州。各留一所。馀悉毁之○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世民。
以府兵平内难。高祖乃以秦王。为皇太子。付以军国
政事。癸亥大赦天下。停前沙汰二教诏○八月甲子。
高祖逊于位。称太上。皇太子即位。是为太宗(旧唐史○僧祖
琇论曰。傅弈毁黩释氏之疏。当时正议大臣皆鄙其说。独内官张道源。称其合理。高祖虽曰听之。及观其诏。始
终皆推美吾道。特汰去伪滥。有亏大教者耳。令下阅月。而太宗升储位。即停其诏。天意人事。良有以夫)
○其李师政。著内德论并序。略曰。若夫十力调御。运
演经教。捡括学徒。调伏身心。舍诸染著。自大觉迁谢。
道法流行。末代陵迟。渐以亏滥。乃有猥贱之侣。规自
尊高。游堕之民。苟避徭役。妄为剃落。托号出家。嗜欲
无厌。营求不巳。事同编户。迹等齐人。进违戒律之文。
退无礼典之训。每罹宪网。自蹈重刑。渎玷真如。亏损
妙法。譬夫稂莠有秽嘉苗。类若淤泥泥乎清水。又伽
蓝之地。本曰净居。近代以来。多立寺舍。不求闲旷之
地。唯趋喧杂之方。徒长轻薄之心。有亏崇敬之义。且
老氏垂化。本贵冲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全真守一。
是谓玄门。驱驰世务。尤乖宗旨。朕膺期御宇。兴隆教
法。志思利益。情在护持。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
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诸僧尼道士
女冠。有精勤练行。守戒律者。并令就大寺观居止。供
给衣食。不令乏短。其不能精进无行业。弗堪供养者。
悉令罢道。各还桑梓。所司明为条式。务依教法。违制
之坐。悉宜停断。京城留寺三所。观二所。其馀天下诸
州。各留一所。馀悉毁之○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世民。
以府兵平内难。高祖乃以秦王。为皇太子。付以军国
政事。癸亥大赦天下。停前沙汰二教诏○八月甲子。
高祖逊于位。称太上。皇太子即位。是为太宗(旧唐史○僧祖
琇论曰。傅弈毁黩释氏之疏。当时正议大臣皆鄙其说。独内官张道源。称其合理。高祖虽曰听之。及观其诏。始
终皆推美吾道。特汰去伪滥。有亏大教者耳。令下阅月。而太宗升储位。即停其诏。天意人事。良有以夫)
○其李师政。著内德论并序。略曰。若夫十力调御。运
唐 第 76a 页 X76-0076.png
法舟于苦海。三乘汲引。坦夷途于火宅。劝善进德之
广。六经所不逮。戒恶防患之深。九流莫之比。但穷神
知化。其言宏大而可惊。去惑绝尘。厥轨清邈而难蹈。
华夷士庶。朝野文儒。各附所安。鲜味斯道。自非研精
以考真妄。沉思而察苦空。无以立匪石之信根。去若
亡之疑盖。或谓。三王无佛而年永。二石有僧而政虐。
损化由于奉佛。益国在于废僧。苟明偏见。未申通理。
博考兴亡。足證浮伪。何则。亡秦者。胡亥时无佛而土
崩。兴佛者。汉明世有僧而国治。周除佛寺。而天元之
祚未永。隋弘释教。而开皇之令无虞。盛衰由布政。治
乱在庶官。归咎佛僧。实非通论。且佛惟弘善。不长恶
于臣民。戒本防非。何损治于家国。若人人守善。家家
奉戒。刑罚何得而广。祸乱无由而作。骐骥虽骏。不乘
无以致远。药石徒丰。未饵焉能愈疾。符坚丧师。非道
安之无智。石氏兴虐。岂浮图之不仁。伹为违之而暴
乱。未有遵之而凶虐。由此观之。亦足明矣。但信随闻
起。疑因解灭。凡百轻毁而弗钦。皆为讨论之未究。若
探赜索隐。必皆深信笃敬矣。谨著论三篇。辨惑第一。
明邪正之通蔽。通命第二。辨殃庆之倚伏。空有第三。
破断常之执见。辨惑一篇略曰。有辨聪书生。谓忠正
君子曰。释迦生于天竺。脩多出自西胡。名号无俦于
周孔。功德靡称于典谟。寔远夷之尊敬。非中夏之师
儒。建摩腾之入汉。及僧会之游吴。显舍利于南国。起
招提于东都。自兹厥后。乃尚浮图。沙门盛洙泗之众。
广。六经所不逮。戒恶防患之深。九流莫之比。但穷神
知化。其言宏大而可惊。去惑绝尘。厥轨清邈而难蹈。
华夷士庶。朝野文儒。各附所安。鲜味斯道。自非研精
以考真妄。沉思而察苦空。无以立匪石之信根。去若
亡之疑盖。或谓。三王无佛而年永。二石有僧而政虐。
损化由于奉佛。益国在于废僧。苟明偏见。未申通理。
博考兴亡。足證浮伪。何则。亡秦者。胡亥时无佛而土
崩。兴佛者。汉明世有僧而国治。周除佛寺。而天元之
祚未永。隋弘释教。而开皇之令无虞。盛衰由布政。治
乱在庶官。归咎佛僧。实非通论。且佛惟弘善。不长恶
于臣民。戒本防非。何损治于家国。若人人守善。家家
奉戒。刑罚何得而广。祸乱无由而作。骐骥虽骏。不乘
无以致远。药石徒丰。未饵焉能愈疾。符坚丧师。非道
安之无智。石氏兴虐。岂浮图之不仁。伹为违之而暴
乱。未有遵之而凶虐。由此观之。亦足明矣。但信随闻
起。疑因解灭。凡百轻毁而弗钦。皆为讨论之未究。若
探赜索隐。必皆深信笃敬矣。谨著论三篇。辨惑第一。
明邪正之通蔽。通命第二。辨殃庆之倚伏。空有第三。
破断常之执见。辨惑一篇略曰。有辨聪书生。谓忠正
君子曰。释迦生于天竺。脩多出自西胡。名号无俦于
周孔。功德靡称于典谟。寔远夷之尊敬。非中夏之师
儒。建摩腾之入汉。及僧会之游吴。显舍利于南国。起
招提于东都。自兹厥后。乃尚浮图。沙门盛洙泗之众。
唐 第 76b 页 X76-0076.png
精舍丽王侯之居。既营之于塽垲。又资之以膏腴。王
公大人。助之以金帛。农商富族。施之以田庐。其福利
之焉在。何遵崇之有馀。未若销像而绝镌铸。货泉可
以无费。毁经以禁缮写。笔纸不为之贵。废僧以从编
户。益黍稷之馀税。坏塔以补不足。广赈恤之仁惠。欲
诣阙而效愚忠。上书而献斯计。切谓可以益国利民
矣。吾子以为何如乎。忠正君子曰。是何言之过欤。余
昔笃志儒林。措心文苑。颇同君之言论。由闻法之迟
晚。赖指南以去惑。幸失途之未远。子若博考而深计。
亦将悔迷而知返。切闻有太史令傅君者。又甚余曩
日之惑焉。请辨傅君之惑言。以释吾子之邪执。傅谓
佛法本出西胡。不应奉于中国。余昔同此惑焉。今悟
其不然矣。夫由余出自西戎。辅秦穆以开羁业。日磾
生于北狄。侍汉武而除危害。臣既有之。师亦宜尔。何
必取其同俗。而舍于异方乎。师以道大为尊。无论于
彼此。法以善高为胜。不计于迩遐。若夫尚仁为美。去
欲称高。戒积恶之馀殃。劝为善。以邀福。百家之所同。
九经无以易。但褊浅而未深至。龌龊而不周广。其恕
巳及物。孰与佛之弘乎。其睹末知本。孰与佛之远乎。
其劝善惩恶。孰与佛之广乎。其明空析有。孰与佛之
深乎。由此观之。其道妙矣。圣人之德。无以加焉。岂得
生于异域。而贱其道。出于远方。而弃其宝。夫绝群之
骏。非唯中邑之产。旷世之珍。不必诸华之物。汉求西
域之名马。魏收南海之明珠。物生远域。尚于此而为
公大人。助之以金帛。农商富族。施之以田庐。其福利
之焉在。何遵崇之有馀。未若销像而绝镌铸。货泉可
以无费。毁经以禁缮写。笔纸不为之贵。废僧以从编
户。益黍稷之馀税。坏塔以补不足。广赈恤之仁惠。欲
诣阙而效愚忠。上书而献斯计。切谓可以益国利民
矣。吾子以为何如乎。忠正君子曰。是何言之过欤。余
昔笃志儒林。措心文苑。颇同君之言论。由闻法之迟
晚。赖指南以去惑。幸失途之未远。子若博考而深计。
亦将悔迷而知返。切闻有太史令傅君者。又甚余曩
日之惑焉。请辨傅君之惑言。以释吾子之邪执。傅谓
佛法本出西胡。不应奉于中国。余昔同此惑焉。今悟
其不然矣。夫由余出自西戎。辅秦穆以开羁业。日磾
生于北狄。侍汉武而除危害。臣既有之。师亦宜尔。何
必取其同俗。而舍于异方乎。师以道大为尊。无论于
彼此。法以善高为胜。不计于迩遐。若夫尚仁为美。去
欲称高。戒积恶之馀殃。劝为善。以邀福。百家之所同。
九经无以易。但褊浅而未深至。龌龊而不周广。其恕
巳及物。孰与佛之弘乎。其睹末知本。孰与佛之远乎。
其劝善惩恶。孰与佛之广乎。其明空析有。孰与佛之
深乎。由此观之。其道妙矣。圣人之德。无以加焉。岂得
生于异域。而贱其道。出于远方。而弃其宝。夫绝群之
骏。非唯中邑之产。旷世之珍。不必诸华之物。汉求西
域之名马。魏收南海之明珠。物生远域。尚于此而为
唐 第 76c 页 X76-0076.png
珍。道出遐方。独奈何而可弃。若药物出于戎夷。禁咒
起于胡越。苟可以蠲邪而去疾。岂以远来而不用之
哉。夫灭三毒以證无为。其蠲邪也大矣。除八苦而致
常乐。其去疾也深矣。何得拘夷夏。而计亲疏乎。况三
千界内。中在彼域。不在此方矣。傅计诗书所未言。以
为修多不足尚。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矣。夫
天文历象之秘奥。地理山川之卓诡。经脉孔穴之诊
候。针药符咒之方术。诗书有所不载。周孔未之明言。
然考之吉凶。有时而徵矣。察其行用。而多效矣。且又
周孔未言之物。蠢蠢无穷。诗书不载之法。茫茫何限。
信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何得拘六经之局教。而背
三乘之通旨哉。夫能事未兴于上古。圣人开务于后
世。故栋宇易橧巢之居。文字代结绳之制。饮血茹毛
之馔。则先用而未珍。火化粒食之功。虽后作而非弊。
彼用舍之。先后非理。教之通蔽。岂得以诗书早播而
得隆。脩多晚至而当替。人有幼啖藜藿长馀。粱肉少
为布衣。老遇侯服。岂得以藜藿先获。谓胜粱肉之味。
侯服晚遇。不如布衣之贵乎。傅誉老子而毁释迦。赞
道书而非佛教。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也。夫
释老之为体。一而不二矣。同蠲有欲之累。俱显无为
之宗。老氏明而未融。释曲言臻其极。道若果是。佛固
同是而无非。佛若果非。道亦可非而无是。理非矛盾
之异。人怀向背之殊。既同众狙之喜怒。又似叶公之
爱畏。抑又死生无穷之缘。报应不朽之旨。释氏之所
起于胡越。苟可以蠲邪而去疾。岂以远来而不用之
哉。夫灭三毒以證无为。其蠲邪也大矣。除八苦而致
常乐。其去疾也深矣。何得拘夷夏。而计亲疏乎。况三
千界内。中在彼域。不在此方矣。傅计诗书所未言。以
为修多不足尚。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矣。夫
天文历象之秘奥。地理山川之卓诡。经脉孔穴之诊
候。针药符咒之方术。诗书有所不载。周孔未之明言。
然考之吉凶。有时而徵矣。察其行用。而多效矣。且又
周孔未言之物。蠢蠢无穷。诗书不载之法。茫茫何限。
信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何得拘六经之局教。而背
三乘之通旨哉。夫能事未兴于上古。圣人开务于后
世。故栋宇易橧巢之居。文字代结绳之制。饮血茹毛
之馔。则先用而未珍。火化粒食之功。虽后作而非弊。
彼用舍之。先后非理。教之通蔽。岂得以诗书早播而
得隆。脩多晚至而当替。人有幼啖藜藿长馀。粱肉少
为布衣。老遇侯服。岂得以藜藿先获。谓胜粱肉之味。
侯服晚遇。不如布衣之贵乎。傅誉老子而毁释迦。赞
道书而非佛教。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也。夫
释老之为体。一而不二矣。同蠲有欲之累。俱显无为
之宗。老氏明而未融。释曲言臻其极。道若果是。佛固
同是而无非。佛若果非。道亦可非而无是。理非矛盾
之异。人怀向背之殊。既同众狙之喜怒。又似叶公之
爱畏。抑又死生无穷之缘。报应不朽之旨。释氏之所
唐 第 77a 页 X76-0077.png
创明。黄老未之言及。不知今之道书。何因类于佛典。
论三世以劝戒。出九流之轨躅。若目睹而言之。则同
佛而等其照。若耳闻而放之。则师佛而遵其说。同照
则同不当非。相师则师不可毁。誉道而非佛。何谬之
甚哉。傅谓佛是妖神。寺为淫祀。此其未思之甚也。妖
唯作孽。岂弘十善之化。魅必凭邪。宁兴八正之道。妖
犹畏狗。魅亦惧猫。何以降天帝之高心。摧天魔之神
力。自昔东汉。至我大唐。代代钦崇。贤贤敬奉。至于宰
辅冠盖人伦羽仪。王导庾亮之徒。戴逵许询之辈。置
情天人之际。抗迹烟霞之表。并禀教而皈依。皆厝心
以崇信。岂容尊妖奉魅以自屈乎。良由睹妙知真使
之然耳。夫大士高僧。观于理也深矣。明主贤臣。谋于
国也至矣。而历代宝之。以为大训何哉。知其穷理尽
性道莫之加故也。傅氏观不深于名僧。思未精于前
哲。独师心而背法。轻绝福而兴咎乎。且大觉穷神而
知化。深观过患而豫防。惟百龄之易尽。嗟五福之难
常。命川流而电逝。业地久而天长。三途极迍而杳杳。
四流无际而茫茫。凭法舟而利济。藉信翮以翱翔。宜
转咎而为福。何罔念而作狂也。傅引孝经之不毁伤。
以讥沙门之去须发。谓其反先王之道。失忠孝之义。
余昔同此惑焉。今悟其不然矣。若夫事君亲而尽节。
虽杀身而称仁。亏忠孝而偷存。徒全肤而非义。割股
纳肝伤则甚矣。剔须落发损乃微焉。立忠不顾其命。
论者莫之咎。求道不爱其毛。何独以为过。夫圣人之
论三世以劝戒。出九流之轨躅。若目睹而言之。则同
佛而等其照。若耳闻而放之。则师佛而遵其说。同照
则同不当非。相师则师不可毁。誉道而非佛。何谬之
甚哉。傅谓佛是妖神。寺为淫祀。此其未思之甚也。妖
唯作孽。岂弘十善之化。魅必凭邪。宁兴八正之道。妖
犹畏狗。魅亦惧猫。何以降天帝之高心。摧天魔之神
力。自昔东汉。至我大唐。代代钦崇。贤贤敬奉。至于宰
辅冠盖人伦羽仪。王导庾亮之徒。戴逵许询之辈。置
情天人之际。抗迹烟霞之表。并禀教而皈依。皆厝心
以崇信。岂容尊妖奉魅以自屈乎。良由睹妙知真使
之然耳。夫大士高僧。观于理也深矣。明主贤臣。谋于
国也至矣。而历代宝之。以为大训何哉。知其穷理尽
性道莫之加故也。傅氏观不深于名僧。思未精于前
哲。独师心而背法。轻绝福而兴咎乎。且大觉穷神而
知化。深观过患而豫防。惟百龄之易尽。嗟五福之难
常。命川流而电逝。业地久而天长。三途极迍而杳杳。
四流无际而茫茫。凭法舟而利济。藉信翮以翱翔。宜
转咎而为福。何罔念而作狂也。傅引孝经之不毁伤。
以讥沙门之去须发。谓其反先王之道。失忠孝之义。
余昔同此惑焉。今悟其不然矣。若夫事君亲而尽节。
虽杀身而称仁。亏忠孝而偷存。徒全肤而非义。割股
纳肝伤则甚矣。剔须落发损乃微焉。立忠不顾其命。
论者莫之咎。求道不爱其毛。何独以为过。夫圣人之
唐 第 77b 页 X76-0077.png
教。有殊途而同归。君子之道。或反经而合义。则泰伯
其人也。废在家之就养。托采药而不归。弃中国之服
章。依剪发以为饰。反经悖礼。莫甚于斯。而仲尼称为
至德。何也。虽迹背君亲。而心忠于国家。形亏百越。而
德全乎三让。故泰伯弃衣冠之制。而无损于至德。则
沙门舍搢绅之容。亦何伤乎妙道。虽易服改貌。违臣
子之常仪。而信道归心。愿君亲之多福。苦其身意。修
出家之众善。遗其君父。延历劫之深庆。其为忠孝不
亦多乎。傅云。赵时梁时。亦有僧反。况今僧尼无律者
众。此又不思之言也。若以昔有反僧。而废今之法众。
岂得以古有叛臣乱民。而弃今之士夫黎庶乎。夫青
衿有罪。非关尼父之失。皂服为非。岂是世尊之咎。但
以人禀顽嚚之性。而不迁于善。非是经开逆乱之源。
而令染于恶。何因怒恶而及善。咎人而弃法。人有可
诛之罪。法无可废之过。但应禁非以弘法。不可以人
而贱道。切笃信于妙法。不苟党于沙门。至于耘稊稗
以殖嘉苗。肃奸回以清大教。所深愿矣。傅云。未有佛
法之前。人皆淳和。世无篡逆。此又未思之言也。夫九
黎乱德。岂非无佛之年。三苗逆命。非当有法之后。夏
殷之季。何有淳和。春秋之时。宁无篡逆。而一毫之盗。
佛犹戒之。岂长篡逆之乱乎。一言之竞。佛亦防之。何
败淳和之道乎。惟佛之为教也。劝臣以忠。劝子以孝。
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非显地狱
之苦。不唯一字以为褒。岂止五刑而作戒。乃谓伤和
其人也。废在家之就养。托采药而不归。弃中国之服
章。依剪发以为饰。反经悖礼。莫甚于斯。而仲尼称为
至德。何也。虽迹背君亲。而心忠于国家。形亏百越。而
德全乎三让。故泰伯弃衣冠之制。而无损于至德。则
沙门舍搢绅之容。亦何伤乎妙道。虽易服改貌。违臣
子之常仪。而信道归心。愿君亲之多福。苦其身意。修
出家之众善。遗其君父。延历劫之深庆。其为忠孝不
亦多乎。傅云。赵时梁时。亦有僧反。况今僧尼无律者
众。此又不思之言也。若以昔有反僧。而废今之法众。
岂得以古有叛臣乱民。而弃今之士夫黎庶乎。夫青
衿有罪。非关尼父之失。皂服为非。岂是世尊之咎。但
以人禀顽嚚之性。而不迁于善。非是经开逆乱之源。
而令染于恶。何因怒恶而及善。咎人而弃法。人有可
诛之罪。法无可废之过。但应禁非以弘法。不可以人
而贱道。切笃信于妙法。不苟党于沙门。至于耘稊稗
以殖嘉苗。肃奸回以清大教。所深愿矣。傅云。未有佛
法之前。人皆淳和。世无篡逆。此又未思之言也。夫九
黎乱德。岂非无佛之年。三苗逆命。非当有法之后。夏
殷之季。何有淳和。春秋之时。宁无篡逆。而一毫之盗。
佛犹戒之。岂长篡逆之乱乎。一言之竞。佛亦防之。何
败淳和之道乎。惟佛之为教也。劝臣以忠。劝子以孝。
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非显地狱
之苦。不唯一字以为褒。岂止五刑而作戒。乃谓伤和
唐 第 77c 页 X76-0077.png
而长乱。不亦诬谤之甚哉。亦何伤于佛日乎。但自沦
于苦海矣。轻而不避。良可悲夫。于是书生心服而色
愧。避席而谢曰。仆以习俗。生常违道自佚。忽于所未
究玩。其所先述。背正法而异论。受邪言以同失。今闻
佛智之玄远。乃知释教之忠质。豁然神悟。而理摅足
以荡迷而袪疾。虽从邪于昔岁。请归正于今日矣○
其通命一篇。以佛之所云业也。儒之所谓命也。命系
于业。业起于人。人禀命以穷通。命随业而厚薄。原始
要终。合而通之。尤为警绝。空有一篇。广明顿渐。遍析
色空。洞彻精微。辞多未能具载(弘明集)。
** 太宗
丁亥(正观元年)
帝自即位。钦奉慈门。广兴利益。开四等之日。遍烛尧
云。扬六度之风。横流舜雨。意欲永空囹圄。长息烽烟。
蠢蠢群生。同归仁寿。茫茫率土。共奉真如。是春命京
城僧尼。并于当寺。七日行道。斋供所须。有司准给。散
斋之日。总就大兴善寺(辨正论)○帝尝谓傅奕曰。佛道
微妙。圣迹可师。且报应显然。屡行徵验。卿独不悟其
理何也。奕曰。佛是西方桀黠。诳耀彼土。及入中国。邪
僻之人。取庄老玄谈。饰其妖幻之语。无益于民。有害
于国。帝恶其言。不答。自是终身不齿(旧唐史)○帝舍终
南山太和旧宫。为高祖置龙田寺(后为翠微寺)○帝以释
明赡善识治方。诏入内殿。升御床斋。食讫对诏。广列
帝王制御之术。兼陈释门大极。以慈救为宗。帝大悦。
于苦海矣。轻而不避。良可悲夫。于是书生心服而色
愧。避席而谢曰。仆以习俗。生常违道自佚。忽于所未
究玩。其所先述。背正法而异论。受邪言以同失。今闻
佛智之玄远。乃知释教之忠质。豁然神悟。而理摅足
以荡迷而袪疾。虽从邪于昔岁。请归正于今日矣○
其通命一篇。以佛之所云业也。儒之所谓命也。命系
于业。业起于人。人禀命以穷通。命随业而厚薄。原始
要终。合而通之。尤为警绝。空有一篇。广明顿渐。遍析
色空。洞彻精微。辞多未能具载(弘明集)。
** 太宗
丁亥(正观元年)
帝自即位。钦奉慈门。广兴利益。开四等之日。遍烛尧
云。扬六度之风。横流舜雨。意欲永空囹圄。长息烽烟。
蠢蠢群生。同归仁寿。茫茫率土。共奉真如。是春命京
城僧尼。并于当寺。七日行道。斋供所须。有司准给。散
斋之日。总就大兴善寺(辨正论)○帝尝谓傅奕曰。佛道
微妙。圣迹可师。且报应显然。屡行徵验。卿独不悟其
理何也。奕曰。佛是西方桀黠。诳耀彼土。及入中国。邪
僻之人。取庄老玄谈。饰其妖幻之语。无益于民。有害
于国。帝恶其言。不答。自是终身不齿(旧唐史)○帝舍终
南山太和旧宫。为高祖置龙田寺(后为翠微寺)○帝以释
明赡善识治方。诏入内殿。升御床斋。食讫对诏。广列
帝王制御之术。兼陈释门大极。以慈救为宗。帝大悦。
唐 第 78a 页 X76-0078.png
因即下敕。年三月六。普断屠杀。后于行阵之所。皆置
佛寺云(本传)○十一月天竺波罗颇迦罗密多罗(此云作明
知识)。一曰波颇(此云光智)。至京。初帝闻其名。遣高平王。往可
汗叶护国请来。至是敕住兴善寺。道俗咨询。上召见
问法。对扬无爽。赐宫禁新纳并䌽段等。自是供给慰
问。劳接殊伦(释教录)○释智晞。初受智者禅旨。居佛陇
修禅。创造伽蓝。欲搆经台。感香炉山神献木。是年十
二月十八日。加坐而逝。临终诫徒巳云。吾习禅巳来
四十九年。背不著床(本传)。
戊子(正观二年)
三月。帝因追念初平天下时。年诛千馀人。恐滞幽扄。
即以御服。施诸寺僧。礼忏荐擢。乃发诏曰。自隋末创
义。志存拯溺。北征东伐。所向平殄。凡所伤殪。难可胜
纪。手所诛剪。将近一千。切以如来圣教。深尚仁慈。禁
戒之科。杀害为重。爰命有司。京城诸寺。为建斋行道
七日七夜。竭诚礼忏。所有衣服。并用檀舍。冀三途之
难。因斯解脱。万劫之苦。藉此弘济(唐史)○法师智满。隋
初弘法。白黑多从受菩萨戒。又往雁门川。依瓒禅师
修禅法。大唐建义。乃率侣入城。高祖敕止许公宅中。
武德元年。诏以满所居。为义兴寺。三年敕住京室。受
业数百人。是年六月卒。师之清德高洁。具见本传○
九月。帝下诏曰。神道设教。慈惠为先。玄化潜通。亭育
滋始。朕恭膺大宝。抚爱黎元。矜悯之心。触类而长。是
用傍求冥贶。幽赞明灵。所冀九功。惟序五福。斯应比
佛寺云(本传)○十一月天竺波罗颇迦罗密多罗(此云作明
知识)。一曰波颇(此云光智)。至京。初帝闻其名。遣高平王。往可
汗叶护国请来。至是敕住兴善寺。道俗咨询。上召见
问法。对扬无爽。赐宫禁新纳并䌽段等。自是供给慰
问。劳接殊伦(释教录)○释智晞。初受智者禅旨。居佛陇
修禅。创造伽蓝。欲搆经台。感香炉山神献木。是年十
二月十八日。加坐而逝。临终诫徒巳云。吾习禅巳来
四十九年。背不著床(本传)。
戊子(正观二年)
三月。帝因追念初平天下时。年诛千馀人。恐滞幽扄。
即以御服。施诸寺僧。礼忏荐擢。乃发诏曰。自隋末创
义。志存拯溺。北征东伐。所向平殄。凡所伤殪。难可胜
纪。手所诛剪。将近一千。切以如来圣教。深尚仁慈。禁
戒之科。杀害为重。爰命有司。京城诸寺。为建斋行道
七日七夜。竭诚礼忏。所有衣服。并用檀舍。冀三途之
难。因斯解脱。万劫之苦。藉此弘济(唐史)○法师智满。隋
初弘法。白黑多从受菩萨戒。又往雁门川。依瓒禅师
修禅法。大唐建义。乃率侣入城。高祖敕止许公宅中。
武德元年。诏以满所居。为义兴寺。三年敕住京室。受
业数百人。是年六月卒。师之清德高洁。具见本传○
九月。帝下诏曰。神道设教。慈惠为先。玄化潜通。亭育
滋始。朕恭膺大宝。抚爱黎元。矜悯之心。触类而长。是
用傍求冥贶。幽赞明灵。所冀九功。惟序五福。斯应比
唐 第 78b 页 X76-0078.png
严霜早降。秋实不登。静言寡薄。无忘惭愓。今百谷资
茂。万宝将成。犹恐风雨失时。子养无寄。敢藉聪明。外
慈多祉。宜为溥天亿兆。仰祈加祐。可于京城及天下
诸州寺观。僧尼道士等。七日七夜。转经行道。每年正
月七月。例皆准此。帝心既感圣力冥扶。虽一年旱。二
年蝗。三年以往坐致太平矣(辨正论等)○释明赡。隐居太
一山智炬寺。冬十月。知命将尽。入京就兴善寺。设斋
辞诀。即返智炬。精勤想观。告侍者曰。阿弥陀佛来也。
怡然而逝。焚身既讫。骸骨圆全。都无缝道。当其顶上。
紫色晔然。遂塔于岩○法师元琬。道行纯备。慧学该
洽。是年帝诏入宫。为妃嫔及皇太子诸王等。授菩萨
戒(本传)。
己丑(正观二年)
正月降敕京城僧尼。于当寺每月二七日。行道转仁
王大云等经。以为常式(辨正)○三月帝以诸有非乐。物
我皆空。眷言真要无过释典。因波颇止京。乃下诏。所
司搜扬硕德。兼闲三藏。备举十科者。一十九人。于大
兴善寺。创开传译。沙门玄谟等译语。崛多律师證译。
法琳惠明等执笔。承旨慧乘等證义。又敕仆射房元
龄给事杜正伦尚书李孝等。参助诠定。光禄大夫太
府卿萧璟。总知监护。百司供给四事丰足(释经录)○六
月。召密州明净禅师。入京祈雨。大通有旨。度僧三百
人(统纪)○诏以通义宫。皇家旧宅。宜舍为尼寺。仍以兴
圣为名。庶神道无方。微神凯风之思(弘明)○十一月。胜
茂。万宝将成。犹恐风雨失时。子养无寄。敢藉聪明。外
慈多祉。宜为溥天亿兆。仰祈加祐。可于京城及天下
诸州寺观。僧尼道士等。七日七夜。转经行道。每年正
月七月。例皆准此。帝心既感圣力冥扶。虽一年旱。二
年蝗。三年以往坐致太平矣(辨正论等)○释明赡。隐居太
一山智炬寺。冬十月。知命将尽。入京就兴善寺。设斋
辞诀。即返智炬。精勤想观。告侍者曰。阿弥陀佛来也。
怡然而逝。焚身既讫。骸骨圆全。都无缝道。当其顶上。
紫色晔然。遂塔于岩○法师元琬。道行纯备。慧学该
洽。是年帝诏入宫。为妃嫔及皇太子诸王等。授菩萨
戒(本传)。
己丑(正观二年)
正月降敕京城僧尼。于当寺每月二七日。行道转仁
王大云等经。以为常式(辨正)○三月帝以诸有非乐。物
我皆空。眷言真要无过释典。因波颇止京。乃下诏。所
司搜扬硕德。兼闲三藏。备举十科者。一十九人。于大
兴善寺。创开传译。沙门玄谟等译语。崛多律师證译。
法琳惠明等执笔。承旨慧乘等證义。又敕仆射房元
龄给事杜正伦尚书李孝等。参助诠定。光禄大夫太
府卿萧璟。总知监护。百司供给四事丰足(释经录)○六
月。召密州明净禅师。入京祈雨。大通有旨。度僧三百
人(统纪)○诏以通义宫。皇家旧宅。宜舍为尼寺。仍以兴
圣为名。庶神道无方。微神凯风之思(弘明)○十一月。胜
唐 第 78c 页 X76-0078.png
光寺主僧珍。奉敕就宫。迎释迦绣像一格。并菩萨圣
僧金刚等像。于胜光寺供养(辨正)○释元奘。天性早慧。
经论造微。每慨。巳布之典。虽蕴胸襟。未至之经。当求
具觌。遂厉志往西域焉。是冬诣阙陈表。帝制不许。奘
即私遁。自原州出玉关。抵高昌叶护可汗等国而去
○闰十二月癸丑。诏曰。有隋失道。九服沸腾。朕亲总
元戎。致兹明罚。其有桀犬。婴此汤罗。衔须义愤。终乎
握节。各徇所奉。咸有可嘉。切恐九泉之下。尚沦鼎镬。
八难之间。永缠冰炭。愀然疚怀。无忘兴寝。所以树立
福田。济其营魄。可于建义以来。交兵之处。为义士凶
徒殒身戎阵者。各建寺刹。招延胜侣。望法鼓所振。变
炎火于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于甘露。所司量定处
所。并立寺宇。具为事条以闻。称朕矜哀之意(旧史)。
庚寅(正观四年)
天下大治。米斗三文。帝于正月。有旨于胜光寺。命诸
寺大德四十九人。经三七日行道。庆诸绣像。日满设
千僧会。王公并来行香(辨正)○四月。波颇译宝星经十
卷讫。法琳制序。谓此经乃如来初證觉道。度目连身
子。及降伏魔王。护持国土。说此经也○是年。四方壁
垒。咸置伽蓝。如破薛举。立昭仁寺(幽州)。破王世充。立昭
觉寺(洛州)。破刘武周。立弘济寺(汾州)。破宋金刚。立慈云寺。
(晋州)破霍老生立普济寺(吕州)。破窦建德立等慈寺(郑州)。破
刘黑闼立昭福寺(洛州)。并官给供度。佛事弘敞。敕虞世
南李伯药褚遂良颜师古岑文本许敬宗等。分撰新
僧金刚等像。于胜光寺供养(辨正)○释元奘。天性早慧。
经论造微。每慨。巳布之典。虽蕴胸襟。未至之经。当求
具觌。遂厉志往西域焉。是冬诣阙陈表。帝制不许。奘
即私遁。自原州出玉关。抵高昌叶护可汗等国而去
○闰十二月癸丑。诏曰。有隋失道。九服沸腾。朕亲总
元戎。致兹明罚。其有桀犬。婴此汤罗。衔须义愤。终乎
握节。各徇所奉。咸有可嘉。切恐九泉之下。尚沦鼎镬。
八难之间。永缠冰炭。愀然疚怀。无忘兴寝。所以树立
福田。济其营魄。可于建义以来。交兵之处。为义士凶
徒殒身戎阵者。各建寺刹。招延胜侣。望法鼓所振。变
炎火于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于甘露。所司量定处
所。并立寺宇。具为事条以闻。称朕矜哀之意(旧史)。
庚寅(正观四年)
天下大治。米斗三文。帝于正月。有旨于胜光寺。命诸
寺大德四十九人。经三七日行道。庆诸绣像。日满设
千僧会。王公并来行香(辨正)○四月。波颇译宝星经十
卷讫。法琳制序。谓此经乃如来初證觉道。度目连身
子。及降伏魔王。护持国土。说此经也○是年。四方壁
垒。咸置伽蓝。如破薛举。立昭仁寺(幽州)。破王世充。立昭
觉寺(洛州)。破刘武周。立弘济寺(汾州)。破宋金刚。立慈云寺。
(晋州)破霍老生立普济寺(吕州)。破窦建德立等慈寺(郑州)。破
刘黑闼立昭福寺(洛州)。并官给供度。佛事弘敞。敕虞世
南李伯药褚遂良颜师古岑文本许敬宗等。分撰新
唐 第 79a 页 X76-0079.png
寺碑志(内典录)○四祖道信大师。游牛头山。时懒融居
其中。祖见之问曰。在此何为。曰观心。祖曰。观者何人。
心是何物。融无对。因再拜请示心法。祖曰。百千法门。
同归方守。河沙妙德。尽在心源。定慧神通。悉自具足。
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
亦莫息心。触目遇缘。皆是佛之妙用。融曰。既不作观
行。于境起时如何。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
若不强名。妄情何由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祖
授法巳。归于双峰(五灯)○十月慧乘法师示寂。乘释蒙
据道。护法为心。身历三朝。政移六帝。频升中殿。面对
天颜。英德推崇。公卿归敬○冬法师道逊(一云道逊)。因人
请讲涅槃。及发题巳。告四众曰。云何偈后。请寄来生。
遂依文叙释。至偈而逝(一云止师子品至品果终)。送柩于山。忽有
异花。绕尸而生。长一二尺。可五百茎(本传)○释法向。止
江北海陵寺。能预知灾福。尝有虎搏人。向唤住令放。
虎即放之。为诸虎说法。皆相随而远去。向是冬示寂。
辛卯(正观五年)
帝为穆太后。于庆善宫。造慈德寺。又于昭陵。立瑶台
寺○敕法师元琬。于苑内德业寺。为皇后写藏经。又
于延兴寺。更造藏经。并委琬监护。经部详正。自琬始
也○梁州安养寺慧光弟子母贫。以子故袈裟。制其
内衣。忽雷震而死。题其背曰。由用法衣。不如法也(僧传)
○遂州赵文信。暴死复苏云。至阎罗所问何业。对曰。
不读佛书。唯好庾信文集。王曰。识之否。信曰不识。王
其中。祖见之问曰。在此何为。曰观心。祖曰。观者何人。
心是何物。融无对。因再拜请示心法。祖曰。百千法门。
同归方守。河沙妙德。尽在心源。定慧神通。悉自具足。
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
亦莫息心。触目遇缘。皆是佛之妙用。融曰。既不作观
行。于境起时如何。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
若不强名。妄情何由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祖
授法巳。归于双峰(五灯)○十月慧乘法师示寂。乘释蒙
据道。护法为心。身历三朝。政移六帝。频升中殿。面对
天颜。英德推崇。公卿归敬○冬法师道逊(一云道逊)。因人
请讲涅槃。及发题巳。告四众曰。云何偈后。请寄来生。
遂依文叙释。至偈而逝(一云止师子品至品果终)。送柩于山。忽有
异花。绕尸而生。长一二尺。可五百茎(本传)○释法向。止
江北海陵寺。能预知灾福。尝有虎搏人。向唤住令放。
虎即放之。为诸虎说法。皆相随而远去。向是冬示寂。
辛卯(正观五年)
帝为穆太后。于庆善宫。造慈德寺。又于昭陵。立瑶台
寺○敕法师元琬。于苑内德业寺。为皇后写藏经。又
于延兴寺。更造藏经。并委琬监护。经部详正。自琬始
也○梁州安养寺慧光弟子母贫。以子故袈裟。制其
内衣。忽雷震而死。题其背曰。由用法衣。不如法也(僧传)
○遂州赵文信。暴死复苏云。至阎罗所问何业。对曰。
不读佛书。唯好庾信文集。王曰。识之否。信曰不识。王
唐 第 79b 页 X76-0079.png
令引庾信至。乃见大龟。一身多头。作人语云。我生时
好作文。诽谤佛法。故受斯报。信寤具述其事。遂州人
多好猎。因此共相劝戒。改业持经(法苑)。
壬辰(正观六年)
帝诏以太原旧第。为天宫寺。追奉穆太后○于台城
西。真女城内。为穆太后。又造弘福寺(辨正)○五月五日。
万回法云公。生于虢州阌乡张氏○释灌顶。自大业
中。止天台山。定慧两修。语默双化。是年八月七日。终
于国清。寿七十二。初顶化流嚣俗。神用弘方。有村人
染患将绝。顶为焚香。转法华经。疾者闻香入鼻即愈。
尝于章安摄静寺。方讲涅槃经。有群海贼至寺。忽见
持弓执戟人皆丈馀。贼即惊退。灵应非一。且智者词
旨。能持能领者。唯顶一人(本传)○十月。波颇译般若灯
论十五卷讫。法琳作序。有曰。是论乃佛灭七百年后。
分别明菩萨之所作也。以如幻之心。鉴非有之物。了
物非物。则物物性空。知心无心。则心心体寂。穷无生
理。究实相源云○法师元琬。戒德驰声。僧尼受具戒
者。三千馀人。王公僚佐百姓。受归戒者。二十馀万。有
巫者。见授戒之际。常有鬼神承受。是年造普光寺。召
琬居之。杜如晦尊琬之道。常询法要。及临终召琬。愿
为其世世之师(僧史)。
癸巳(正观七年)
春波颇译庄严论十三卷讫。敕庶子李伯药为序。又
敕各写十部。散流海内。仍赐颇等。束帛百段。帝既踵
好作文。诽谤佛法。故受斯报。信寤具述其事。遂州人
多好猎。因此共相劝戒。改业持经(法苑)。
壬辰(正观六年)
帝诏以太原旧第。为天宫寺。追奉穆太后○于台城
西。真女城内。为穆太后。又造弘福寺(辨正)○五月五日。
万回法云公。生于虢州阌乡张氏○释灌顶。自大业
中。止天台山。定慧两修。语默双化。是年八月七日。终
于国清。寿七十二。初顶化流嚣俗。神用弘方。有村人
染患将绝。顶为焚香。转法华经。疾者闻香入鼻即愈。
尝于章安摄静寺。方讲涅槃经。有群海贼至寺。忽见
持弓执戟人皆丈馀。贼即惊退。灵应非一。且智者词
旨。能持能领者。唯顶一人(本传)○十月。波颇译般若灯
论十五卷讫。法琳作序。有曰。是论乃佛灭七百年后。
分别明菩萨之所作也。以如幻之心。鉴非有之物。了
物非物。则物物性空。知心无心。则心心体寂。穷无生
理。究实相源云○法师元琬。戒德驰声。僧尼受具戒
者。三千馀人。王公僚佐百姓。受归戒者。二十馀万。有
巫者。见授戒之际。常有鬼神承受。是年造普光寺。召
琬居之。杜如晦尊琬之道。常询法要。及临终召琬。愿
为其世世之师(僧史)。
癸巳(正观七年)
春波颇译庄严论十三卷讫。敕庶子李伯药为序。又
敕各写十部。散流海内。仍赐颇等。束帛百段。帝既踵
唐 第 79c 页 X76-0079.png
轮王。十善化世。国内诸市。悉断屠行。普禁民间。不许
宰杀。江南之地。立寨取鱼。三十馀州。及其破堰取鱼。
恒沙亿数。又降敕旨。悉废除之。又属岁阜时和。普度
僧尼三千人。因太子染患。众治无效。敕延波颇入内。
一百馀日。帝每询法要。太子疾愈。颇辞出本寺。赐绫
帛六十段等(辨正)○四月波颇示疾。因分散衣资。造诸
净业。端坐而逝○三藏玄奘。自离唐抵罽宾大林。以
至曲阇国。与胡啇八十人。渡殑伽河。彼俗以人祀天。
奘与诸啇被执。将戮奘以祭。俄大风作。尘沙涨天。昼
日晦瞑。彼众震惧。以奘为圣人。遂释之。至中天竺。遇
大乘居士。为开瑜伽师地。入王舍城。止那兰陀寺。寺
七宝所成。僧以万数。奘从上方戒贤论师。穷探大乘
秘奥。日益智證○释道昂。尝于夜讲无灯。昂举掌发
光明。照堂宇故。其胜道难测。常愿生安养。是年八月。
见西方法乐来迎。趺坐而逝(详见本传)○释法旷。卓然正
色。三衣一钵外。一无受畜。人有与语。唯言离著。以末
代根机。随尘生染故也。是年舍身而逝(本传)。
甲午(正观八年)
释法琳。志存护法。因道士刘李等。并作庸文。谤毁正
法。琳乃著辨正论十二篇。一三教治道。二十代奉佛。
三佛道先后。四释李师资。五十喻。六九箴。七气为道
本。八信毁交报。九品藻众书。十出道伪谬。十一历世
相承。十二归心有地。穷释老之教源。极品藻之名理。
东宫学士陈子良注之。并制序云(论在藏明字函)○律师惠
宰杀。江南之地。立寨取鱼。三十馀州。及其破堰取鱼。
恒沙亿数。又降敕旨。悉废除之。又属岁阜时和。普度
僧尼三千人。因太子染患。众治无效。敕延波颇入内。
一百馀日。帝每询法要。太子疾愈。颇辞出本寺。赐绫
帛六十段等(辨正)○四月波颇示疾。因分散衣资。造诸
净业。端坐而逝○三藏玄奘。自离唐抵罽宾大林。以
至曲阇国。与胡啇八十人。渡殑伽河。彼俗以人祀天。
奘与诸啇被执。将戮奘以祭。俄大风作。尘沙涨天。昼
日晦瞑。彼众震惧。以奘为圣人。遂释之。至中天竺。遇
大乘居士。为开瑜伽师地。入王舍城。止那兰陀寺。寺
七宝所成。僧以万数。奘从上方戒贤论师。穷探大乘
秘奥。日益智證○释道昂。尝于夜讲无灯。昂举掌发
光明。照堂宇故。其胜道难测。常愿生安养。是年八月。
见西方法乐来迎。趺坐而逝(详见本传)○释法旷。卓然正
色。三衣一钵外。一无受畜。人有与语。唯言离著。以末
代根机。随尘生染故也。是年舍身而逝(本传)。
甲午(正观八年)
释法琳。志存护法。因道士刘李等。并作庸文。谤毁正
法。琳乃著辨正论十二篇。一三教治道。二十代奉佛。
三佛道先后。四释李师资。五十喻。六九箴。七气为道
本。八信毁交报。九品藻众书。十出道伪谬。十一历世
相承。十二归心有地。穷释老之教源。极品藻之名理。
东宫学士陈子良注之。并制序云(论在藏明字函)○律师惠
唐 第 80a 页 X76-0080.png
琏。深明机要。贞观初任云华寺上座。又下令徵入普
光。纲理僧伦。是冬迁寂(本传)○十月。智琰法师迁寂。琰
行业精进。感瑞非一。宵炉未爇。自起烟芬。夕罐才空。
潜加溢水。又修弥陀十六观○蜀川绵竹释宝琼。其
邑奉道不奉佛。琼欲化之。值其众会。不礼而坐。彼曰。
不礼天尊何也。琼曰。邪正道殊。所奉各异。天尚礼我。
我何礼老君乎。众议纷纭。琼曰。吾若下礼。必贻辱也。
一拜而道像动摇。二拜而连座倒地。众遂礼琼。一时
回信。是年琼卒。
乙未(九)
春帝下诏断杀。起于三月。尽于五月。法师元琬。以仁
育兼济。乃上启更延。帝又特听尽于岁暮○四月。律
师智首卒。首深于律部。自律法东阐。六百许年。传度
归戒。多迷体相。五部莫分。二见交杂。首乃著五部区
分钞二十一卷。自隋文以来。独步京辇。其知名唐世
者。皆首之汲引。正观八年。召为弘福上座。至是迁寂。
皇上哀悼。敕令百司。供给丧事。自隋至唐。僧无国葬。
创开模楷。时共重之。仆射房元龄。詹事杜正伦。并诸
公卿。并亲尽哀诉。崇戒范也。官给地十亩。于京城西
原坟之。种松千株许。敬宗为碑云○十月。律师法砺
卒。砺生而牙齿全具。迄于终老。中无龀毁。坚白逾常。
讲律四十馀遍。制四分疏等(本传)○十一月。诏曰。三乘
统辙。济度为先。八正归依。慈悲为主。流智慧之海。膏
泽群生。剪烦恼之林。津梁品物。事符积善。理叶至仁。
光。纲理僧伦。是冬迁寂(本传)○十月。智琰法师迁寂。琰
行业精进。感瑞非一。宵炉未爇。自起烟芬。夕罐才空。
潜加溢水。又修弥陀十六观○蜀川绵竹释宝琼。其
邑奉道不奉佛。琼欲化之。值其众会。不礼而坐。彼曰。
不礼天尊何也。琼曰。邪正道殊。所奉各异。天尚礼我。
我何礼老君乎。众议纷纭。琼曰。吾若下礼。必贻辱也。
一拜而道像动摇。二拜而连座倒地。众遂礼琼。一时
回信。是年琼卒。
乙未(九)
春帝下诏断杀。起于三月。尽于五月。法师元琬。以仁
育兼济。乃上启更延。帝又特听尽于岁暮○四月。律
师智首卒。首深于律部。自律法东阐。六百许年。传度
归戒。多迷体相。五部莫分。二见交杂。首乃著五部区
分钞二十一卷。自隋文以来。独步京辇。其知名唐世
者。皆首之汲引。正观八年。召为弘福上座。至是迁寂。
皇上哀悼。敕令百司。供给丧事。自隋至唐。僧无国葬。
创开模楷。时共重之。仆射房元龄。詹事杜正伦。并诸
公卿。并亲尽哀诉。崇戒范也。官给地十亩。于京城西
原坟之。种松千株许。敬宗为碑云○十月。律师法砺
卒。砺生而牙齿全具。迄于终老。中无龀毁。坚白逾常。
讲律四十馀遍。制四分疏等(本传)○十一月。诏曰。三乘
统辙。济度为先。八正归依。慈悲为主。流智慧之海。膏
泽群生。剪烦恼之林。津梁品物。事符积善。理叶至仁。
唐 第 80b 页 X76-0080.png
朕钦若金轮。恭膺宝命。大圣之规。无幽不察。至德之
训。无远不思。欲使人免盖缠。家臻仁寿。比缘丧乱。僧
徒减少。华台宝塔。窥户无人。绀发青莲。栉风沐雨。眷
言凋毁。良用怃然。其天下诸州。有寺之处。宜度僧尼。
数以三千为限。其州有大小。当处所度多少。有司详
定。务取德业精明。其往因减省还俗。及私度白衣之
徒。若行业可称。通在取限云云(旧唐史)。
丙申(十)
皇太子。问张士衡曰。事佛营福。其应如何。对曰。事佛
在清净仁恕。如贪𢛓骄虐。虽倾财事之无益。且善恶
必报。若影赴形。为臣忠。为子孝。则福祚永。反是则祸
至矣。时太子有逆志。故士衡因对以箴之○八月诏
相州律师惠休。赴京讲法。休辞疾不赴。休尝曰。吾见
盛名宗匠。未有不奉法。而循道者。能无希骥乎。由是
六时行业弥励。一鞋三十年不弃。每曰。解心易起。尘
境难消。卒年九十八○释道英。开皇中。初入太行山
寺修止观。次住京师胜光寺入定。稍呈异迹。尝任直
岁。与俗争地。忽倒仆而死。俗誓不敢诤。寻即起坐。又
入水宴坐。六宿方出。又值冰厚雪壮。乃曰。此平净处。
何得不眠。仰卧三宿方起。晚住蒲州普济寺。一日讲
起信论。至真如门。奄然气绝。知者曰。此入灭尽想耳。
累日方起。是年九月。令诵华严。至临终。劝念善处乃
逝。寿八十。灵异非一○法师元琬。致书于皇太子。以
要务四条。力劝遵行。初行慈。二减杀。三顺气育生。四
训。无远不思。欲使人免盖缠。家臻仁寿。比缘丧乱。僧
徒减少。华台宝塔。窥户无人。绀发青莲。栉风沐雨。眷
言凋毁。良用怃然。其天下诸州。有寺之处。宜度僧尼。
数以三千为限。其州有大小。当处所度多少。有司详
定。务取德业精明。其往因减省还俗。及私度白衣之
徒。若行业可称。通在取限云云(旧唐史)。
丙申(十)
皇太子。问张士衡曰。事佛营福。其应如何。对曰。事佛
在清净仁恕。如贪𢛓骄虐。虽倾财事之无益。且善恶
必报。若影赴形。为臣忠。为子孝。则福祚永。反是则祸
至矣。时太子有逆志。故士衡因对以箴之○八月诏
相州律师惠休。赴京讲法。休辞疾不赴。休尝曰。吾见
盛名宗匠。未有不奉法。而循道者。能无希骥乎。由是
六时行业弥励。一鞋三十年不弃。每曰。解心易起。尘
境难消。卒年九十八○释道英。开皇中。初入太行山
寺修止观。次住京师胜光寺入定。稍呈异迹。尝任直
岁。与俗争地。忽倒仆而死。俗誓不敢诤。寻即起坐。又
入水宴坐。六宿方出。又值冰厚雪壮。乃曰。此平净处。
何得不眠。仰卧三宿方起。晚住蒲州普济寺。一日讲
起信论。至真如门。奄然气绝。知者曰。此入灭尽想耳。
累日方起。是年九月。令诵华严。至临终。劝念善处乃
逝。寿八十。灵异非一○法师元琬。致书于皇太子。以
要务四条。力劝遵行。初行慈。二减杀。三顺气育生。四
唐 第 80c 页 X76-0080.png
奉斋。太子答。以所示妙法四科。用深铭佩。至十二月
琬示寂。遗表陈圣帝明王。赏罚三宝。不滥痛悯。沙门
犯法。不应与民同科。乞付所属。以僧律治之。并上安
养论三德论一卷。帝嘉纳。有诏伤悼。遣太子临吊。卿
相重臣。致哀厚赙。阇维之际。从者如云。四十里间。皂
素充道。七众弥山。一心悲结。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李伯药制碑(本传)。
丁酉(十一)
敕召法恭法师赴洛。对扬法要。特诏留住京师。四事
资给。雍州牧魏王。遥加钦请。以为戒师。朝野归敬○
诏老子国家先宗。号位宜居释氏之先。法师智实等。
诣阙申理。以为道士宗三张。符水醮箓之事。非出于
老子。不宜居僧之上。帝虽然其言。而以尊祖而止。
戊戌(十二)
正月释智实。于总持寺。辞众而逝。实眉间白毫数寸。
光映颏颡。三衣瓶钵。常不离身。不入市廛。不执钱宝。
中间以护法忤时。还俗两载。贞观初敕再为僧。志行
严肃。道俗依附。终后三原信士。方三十馀里。皆为立
灵庙(本传)○二月八日子时。六祖惠能大师示生○八
月。皇太子集诸宫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阐法。有
令。召法师慧净。开法华经。又遣道士蔡晃。与师抗论。
晃问。经称序品第一。未审序第何分。净曰。如来放光
现瑞。此其序也。第者为居。一者为始。晃曰。第者弟也。
为弟则不得称一。言一则不得称第。两字矛盾。何以
琬示寂。遗表陈圣帝明王。赏罚三宝。不滥痛悯。沙门
犯法。不应与民同科。乞付所属。以僧律治之。并上安
养论三德论一卷。帝嘉纳。有诏伤悼。遣太子临吊。卿
相重臣。致哀厚赙。阇维之际。从者如云。四十里间。皂
素充道。七众弥山。一心悲结。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区。
李伯药制碑(本传)。
丁酉(十一)
敕召法恭法师赴洛。对扬法要。特诏留住京师。四事
资给。雍州牧魏王。遥加钦请。以为戒师。朝野归敬○
诏老子国家先宗。号位宜居释氏之先。法师智实等。
诣阙申理。以为道士宗三张。符水醮箓之事。非出于
老子。不宜居僧之上。帝虽然其言。而以尊祖而止。
戊戌(十二)
正月释智实。于总持寺。辞众而逝。实眉间白毫数寸。
光映颏颡。三衣瓶钵。常不离身。不入市廛。不执钱宝。
中间以护法忤时。还俗两载。贞观初敕再为僧。志行
严肃。道俗依附。终后三原信士。方三十馀里。皆为立
灵庙(本传)○二月八日子时。六祖惠能大师示生○八
月。皇太子集诸宫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阐法。有
令。召法师慧净。开法华经。又遣道士蔡晃。与师抗论。
晃问。经称序品第一。未审序第何分。净曰。如来放光
现瑞。此其序也。第者为居。一者为始。晃曰。第者弟也。
为弟则不得称一。言一则不得称第。两字矛盾。何以
唐 第 81a 页 X76-0081.png
会通。净曰。向不云乎。第者为居。一者为始。先生既不
领前宗。谬陈后难。便是自难。何成难人。晃乃请为重
释。净谓其愚迷不领。剉折数番。晃蒙惭而止。皇储怡
然大笑。合座欢跃。令曰不图法乐以至于斯。净频入
宫闱。抗论无碍。寻下令曰。慧净法师。名行著闻。请为
普光寺主。道俗归敬。仆射房元龄。太常褚亮。尤所敬
重(论衡)○释文德。姓徐。预言未来事。如对目。年有凶疠
者。必先劝民。礼佛设斋。用其言者。皆禳灾祸。有不信
者。莫不殃终。或遇旱言。某日当雨。则必雨。既鉴符明
镜。故多所奖劝。是年示寂。百姓为起塔焉。
己亥(十三)
初尚书虞世南卒。是年帝梦世南进𧩡言。有如平生。
因下诏曰。故礼部尚书文懿公虞世南。德行纯备。志
存忠益。奄从物化。忽移时序。昨因夜梦。倏睹斯人。兼
进𧩡言。有若平生之日。追怀遗美。良用悲悼。宜资冥
福。由朕思旧之情。可即其家。斋五百僧。造佛像一躯
(旧史本纪)○释昙荣。自当法主。春夏讲教。秋冬坐禅。因剌
史送舍利三粒。乃誓众请求。总获舍利四百馀粒。远
近钦服。贞观七年。行方等悔法。寺僧僧定。见光明中。
有七佛现。皆云。證其罪灭。后一佛云。我是释迦。为汝
身器清净。故来授记。昙荣于贤劫中。名普宁佛。汝当
作佛。名为普明。斯瑞应也。荣于是冬卒(本传)○冬有黄
巾𥘿世英。挟方术以邀荣。遂程器于储贰。素嫉释种。
阴上法琳辨正之论。谓谤皇宗。帝勃然追访琳身。据
领前宗。谬陈后难。便是自难。何成难人。晃乃请为重
释。净谓其愚迷不领。剉折数番。晃蒙惭而止。皇储怡
然大笑。合座欢跃。令曰不图法乐以至于斯。净频入
宫闱。抗论无碍。寻下令曰。慧净法师。名行著闻。请为
普光寺主。道俗归敬。仆射房元龄。太常褚亮。尤所敬
重(论衡)○释文德。姓徐。预言未来事。如对目。年有凶疠
者。必先劝民。礼佛设斋。用其言者。皆禳灾祸。有不信
者。莫不殃终。或遇旱言。某日当雨。则必雨。既鉴符明
镜。故多所奖劝。是年示寂。百姓为起塔焉。
己亥(十三)
初尚书虞世南卒。是年帝梦世南进𧩡言。有如平生。
因下诏曰。故礼部尚书文懿公虞世南。德行纯备。志
存忠益。奄从物化。忽移时序。昨因夜梦。倏睹斯人。兼
进𧩡言。有若平生之日。追怀遗美。良用悲悼。宜资冥
福。由朕思旧之情。可即其家。斋五百僧。造佛像一躯
(旧史本纪)○释昙荣。自当法主。春夏讲教。秋冬坐禅。因剌
史送舍利三粒。乃誓众请求。总获舍利四百馀粒。远
近钦服。贞观七年。行方等悔法。寺僧僧定。见光明中。
有七佛现。皆云。證其罪灭。后一佛云。我是释迦。为汝
身器清净。故来授记。昙荣于贤劫中。名普宁佛。汝当
作佛。名为普明。斯瑞应也。荣于是冬卒(本传)○冬有黄
巾𥘿世英。挟方术以邀荣。遂程器于储贰。素嫉释种。
阴上法琳辨正之论。谓谤皇宗。帝勃然追访琳身。据
唐 第 81b 页 X76-0081.png
法推勘。琳乃自诣公廷。轻生徇理。乃絷以缧绁。下诏
问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
追逐其短。首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
犯毁我祖祢。谤黩我先人。如此要名。罪有不恕。琳曰。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古人党理。而不党亲。虽亲有罪
必罚。虽疏有功必赏。老子道德。加于百姓。谦光形于
四海。尝云。吾师名佛。佛者觉一切人也。乾竺古皇。西
升逝矣。讨寻老教。始末可追。今刘李所述。谤灭老子
之师。故著兹论。并陈史籍。前言实非谤毁家国。自后
辨对二十馀列。并据琳词。具状闻奏。敕云。据所著论。
有念观音者。临刃不伤。且赦七日。令尔自念。试及刑
期。能无伤否。琳至限满。忽有勇见。敕至问云。赦期巳
满。当至临刑。有何所念。念有灵否。琳曰。隋季失德。四
海沸腾。自皇王吊伐。载清海陆。斯即观音救难之力
也。琳自七日巳来。不念观音。唯念陛下。帝又遣问琳。
有诏。令念观音。何因不念。乃云。惟念陛下。琳答。伏承
观音至圣。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范。然大唐光
宅四海。陛下子育恒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鉴相
符。所以唯念陛下。且琳所著正论。爰与书史符同。一
句参差。任从斧钺。陛下若顺忠顺正。琳则不损一毛。
陛下若刑滥无辜。琳则有伏尸之痛。以状奏闻。遂不
加罪。有敕徙于益部僧寺。琳所著记论诗章。合三十
馀卷。故其遗文往行。可为万代宗辖。后卒于关寺。寿
六十九。道俗营葬勒铭云(实录)○时御史韦悰。审秦英
问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尊祖重亲。寔由先古。何为
追逐其短。首鼠两端。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
犯毁我祖祢。谤黩我先人。如此要名。罪有不恕。琳曰。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古人党理。而不党亲。虽亲有罪
必罚。虽疏有功必赏。老子道德。加于百姓。谦光形于
四海。尝云。吾师名佛。佛者觉一切人也。乾竺古皇。西
升逝矣。讨寻老教。始末可追。今刘李所述。谤灭老子
之师。故著兹论。并陈史籍。前言实非谤毁家国。自后
辨对二十馀列。并据琳词。具状闻奏。敕云。据所著论。
有念观音者。临刃不伤。且赦七日。令尔自念。试及刑
期。能无伤否。琳至限满。忽有勇见。敕至问云。赦期巳
满。当至临刑。有何所念。念有灵否。琳曰。隋季失德。四
海沸腾。自皇王吊伐。载清海陆。斯即观音救难之力
也。琳自七日巳来。不念观音。唯念陛下。帝又遣问琳。
有诏。令念观音。何因不念。乃云。惟念陛下。琳答。伏承
观音至圣。垂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范。然大唐光
宅四海。陛下子育恒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鉴相
符。所以唯念陛下。且琳所著正论。爰与书史符同。一
句参差。任从斧钺。陛下若顺忠顺正。琳则不损一毛。
陛下若刑滥无辜。琳则有伏尸之痛。以状奏闻。遂不
加罪。有敕徙于益部僧寺。琳所著记论诗章。合三十
馀卷。故其遗文往行。可为万代宗辖。后卒于关寺。寿
六十九。道俗营葬勒铭云(实录)○时御史韦悰。审秦英
唐 第 81c 页 X76-0081.png
饰诈。乃奏弹之。敕迨入大理。竟以狂慝被诛。公私怪
其死晚(论衡)○释洪满。初在俗患。双足挛躄。常念观音
经三年。忽有僧来。问从何来。僧曰。檀越常唤。所以来。
满因问。弟子往何罪。今受此挛躄。僧曰。汝前身拘缚
物命。馀殃致尔。汝闭目。吾为疗之。满乃瞑目。但觉两
膝上如拔六七寸丁去开目。将欲谢之。失僧所在。起
行如故。乃悟是观音也。自是誓不娶妻。精修禅观。或
经七日。开皇初为僧。是年卒。寿八十三(本传)○释智苑。
以石写经。藏诸石室。欲造佛堂。以山无木。忽暴雨漂
木千株至焉。是年苑卒(僧传)。
庚子(正观十四)
庚下敕曰。佛道形像。事极尊严。伎巧之家。多有造铸。
供养之人。竞来买赎。品藻工拙。揣量轻重。买者不计
因果。止求贱得。卖者本希利润。唯在价高。罪累特深。
福报俱尽。违犯经教。并宜禁约。自今巳后。工匠皆不
得预造佛像卖鬻。其见成之像。各令分送寺观。从众
酬其价直(旧史)○杜顺法师。少为隋文帝所重。给月俸
供之。或人有病。顺对之危坐。少顷即愈。或聋者。顺与
之言。耳即聪。或哑者。顺与之语。即能言。或狂而㒹者。
顺向之禅坐。彼即拜谢而去。又尝临溪。随侍者。惧不
可济。顺率同涉。水即断流。其神迹类如此。而顺隤然。
初不以介意。九邃华严宗旨。太宗素敬重之。常引入
宫禁。导迎善气。妃主戚里诸贵奉之。有如生佛。尝集
华严法界观。弟子智俨尊者。传其教。是年五月示寂
其死晚(论衡)○释洪满。初在俗患。双足挛躄。常念观音
经三年。忽有僧来。问从何来。僧曰。檀越常唤。所以来。
满因问。弟子往何罪。今受此挛躄。僧曰。汝前身拘缚
物命。馀殃致尔。汝闭目。吾为疗之。满乃瞑目。但觉两
膝上如拔六七寸丁去开目。将欲谢之。失僧所在。起
行如故。乃悟是观音也。自是誓不娶妻。精修禅观。或
经七日。开皇初为僧。是年卒。寿八十三(本传)○释智苑。
以石写经。藏诸石室。欲造佛堂。以山无木。忽暴雨漂
木千株至焉。是年苑卒(僧传)。
庚子(正观十四)
庚下敕曰。佛道形像。事极尊严。伎巧之家。多有造铸。
供养之人。竞来买赎。品藻工拙。揣量轻重。买者不计
因果。止求贱得。卖者本希利润。唯在价高。罪累特深。
福报俱尽。违犯经教。并宜禁约。自今巳后。工匠皆不
得预造佛像卖鬻。其见成之像。各令分送寺观。从众
酬其价直(旧史)○杜顺法师。少为隋文帝所重。给月俸
供之。或人有病。顺对之危坐。少顷即愈。或聋者。顺与
之言。耳即聪。或哑者。顺与之语。即能言。或狂而㒹者。
顺向之禅坐。彼即拜谢而去。又尝临溪。随侍者。惧不
可济。顺率同涉。水即断流。其神迹类如此。而顺隤然。
初不以介意。九邃华严宗旨。太宗素敬重之。常引入
宫禁。导迎善气。妃主戚里诸贵奉之。有如生佛。尝集
华严法界观。弟子智俨尊者。传其教。是年五月示寂
唐 第 82a 页 X76-0082.png
(一云十五年八月卒)○相国萧瑀。梁明帝子也。自武帝以来。家
世奉佛清修。瑀及其孙。勉精严尤甚。太宗即位。屡入
相。尝乞度为僧。寻以不能而止。凡事两朝。五入相位。
年七十四薨。唐史称之曰。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
民。厥终无大恶。以寝微而亡。故馀祉及其后裔。自瑀
逮遘。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
有也(本传)○释慧棱。能讲法。忽梦人曰。阎王庄严道场。
请师讲法。至十月半。遂示微疾。其夜有人告曰。法师
早起烧香。使人即到。曰何人。曰阎王使迎。棱即起烧
香礼佛。还房奄尔而逝(僧传一云。正观二十年有青衣报。天帝请讲经。即示寂。远
近闻空中鼓乐迎从声)。○释慧瑜。初入玉泉山。寺侧有泉。旁作
草庵。宴坐二十三年。泉神供奉。时或见闻。有黑蛇。长
二丈。隐显现身。如守护相。群贼虽来。无敢近者。有十
贼至。蛇张目出光。贼徒皆倒。两日后。瑜知而往救。七
人巳死。蛇随瑜行。为诵大品大明咒讫。三人方活。后
道俗请出升觉寺讲法。是年七月。合寺同见群星入
井。不测其故。八月讲大品。至往生文未讫。手执如意。
于座而逝○释静琳。自武德间。皂白归依。尚书杜正
伦等名臣。并誓为弟子。是年十月迁寂。焚之唯舌不
坏。师一生节俭。衣坏则以纸补之。饮食不言于美恶。
涕唾莫显于口鼻。敬谨之极。兼以行位难测。蚤虱不
历于身。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并委侍人。口无再
问。斯实据道为务。情无世涉。可书末代。足为师镜(本传)。
辛丑(正观十五年)
世奉佛清修。瑀及其孙。勉精严尤甚。太宗即位。屡入
相。尝乞度为僧。寻以不能而止。凡事两朝。五入相位。
年七十四薨。唐史称之曰。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
民。厥终无大恶。以寝微而亡。故馀祉及其后裔。自瑀
逮遘。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
有也(本传)○释慧棱。能讲法。忽梦人曰。阎王庄严道场。
请师讲法。至十月半。遂示微疾。其夜有人告曰。法师
早起烧香。使人即到。曰何人。曰阎王使迎。棱即起烧
香礼佛。还房奄尔而逝(僧传一云。正观二十年有青衣报。天帝请讲经。即示寂。远
近闻空中鼓乐迎从声)。○释慧瑜。初入玉泉山。寺侧有泉。旁作
草庵。宴坐二十三年。泉神供奉。时或见闻。有黑蛇。长
二丈。隐显现身。如守护相。群贼虽来。无敢近者。有十
贼至。蛇张目出光。贼徒皆倒。两日后。瑜知而往救。七
人巳死。蛇随瑜行。为诵大品大明咒讫。三人方活。后
道俗请出升觉寺讲法。是年七月。合寺同见群星入
井。不测其故。八月讲大品。至往生文未讫。手执如意。
于座而逝○释静琳。自武德间。皂白归依。尚书杜正
伦等名臣。并誓为弟子。是年十月迁寂。焚之唯舌不
坏。师一生节俭。衣坏则以纸补之。饮食不言于美恶。
涕唾莫显于口鼻。敬谨之极。兼以行位难测。蚤虱不
历于身。逮至名高福重。䞋锡日增。并委侍人。口无再
问。斯实据道为务。情无世涉。可书末代。足为师镜(本传)。
辛丑(正观十五年)
唐 第 82b 页 X76-0082.png
正月释慧震。尝造石像。高十三丈。感象口放大白光。
是年设会寺中。地下树上。皆生莲花○二月戊辰。帝
幸宏福寺。召大德道懿五人赐坐。喻以创寺为专一
追崇穆太皇后。言发涕零逡巡。自制疏施绾二百疋。
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令回向罢。顾谓懿等曰。顷以
老子是朕先宗。故令名位在前。卿等应恨恨也。懿曰。
陛下尊祖宗降成式。懿等荷蒙国恩。安闲行道诏旨。
行下咸皆欢悦。讵敢有恨。帝曰。佛道大小。朕巳久知。
释老尊卑。通人自鉴。岂以一时在上即为胜也。朕以
尊祖。重民有生之大本。故先老子。以别亲疏之序。非
不留心于佛也。自有国以来。未尝创立道观。凡有功
德。并归僧舍。虽往日操戈临阵。亦未始纵威滥杀。今
所在战场。皆立佛寺。至于太原旧第。亦以奉佛。朕存
心如此。卿等想未谕也。懿等遽起趋谢。帝曰少坐。此
是朕意不述。则人不知。天时向热。寺宇未备。今所施
物。可别造经寮。令众僧宽展行道(馀言多不载)○千岁宝
掌和尚。遍游江浙。至是年返飞来石窦。有行尽支那
四百州。此中偏称道人游之句。
壬寅(正观十六)
律师慧满。专弘律训。不徇时情。僧尼有过。屡行显摈。
常有邻火延烧。将及讲室。满索水噀之即灭。是年四
月迁逝。焚之唯舌不灰○五月。帝为太穆皇后追福。
手疏愿文。致弘福寺曰。圣哲之所尚者孝也。仁人之
所爱者亲也。朕幼荷鞠育之恩。长蒙族养之训。蓼莪
唐 第 82c 页 X76-0082.png
之念。何日云忘。罔极之情。昊天匪报。昔子路叹千钟
之无养。虞丘嗟二亲之不待。兴言永慕。伹切深哀。欲
报靡因。唯凭冥助。敬以绢二百疋。奉慈悲大道。倘至
诚有感。冀消过往之愆。为善有因。庶获后缘之庆(弘明)
○帝有旨。为穆太后。写大藏经。敕选法师十人。博来
善本校正○是年奘法师。发王舍城。回入祇罗国。国
主郊迎之。仍以象马助奘。驮经而还○释慧持。身长
七尺。色相光伟。执持威容。不妄回盻。时目曰象王持。
隋末住越州弘道寺。不出寺门。将三十载。加坐不卧。
讲法不倦。是年八月。告众曰。吾欲往他方教化。可急
作食。食巳还房。加坐而逝。弟子谓言入定。数日闻有
异香。方知久化(本传)。
癸卯(十七)
诏四祖道信大师赴阙。使者三反。祖坚卧不起。第四
度命使者曰。如果不起。即取首来。使至山论旨。师乃
引颈就刃。神色怡然。使异之。回以状闻。帝弥加叹慕。
就赐珍缯。以遂其志○释慈藏。新罗国人。尝有忉利
天神。受以五戒。每以此法。利益众生。正观十二年至
京。敕止胜光别院。供财繁积。有盗者至将取物。而心
自惊。返来露过。师即授其戒。有患盲者。诣藏陈忏。后
还得眼。由斯祥应。从受戒者。日有千计。又入终南山。
架室居之。人神归集者又众。往还三夏。将事东归。乃
入京。蒙敕慰问。赐二百疋。又赐衲一领。杂䌽五百段。
东宫赐二百段。又藏以其国经像未全。遂得藏经一
之无养。虞丘嗟二亲之不待。兴言永慕。伹切深哀。欲
报靡因。唯凭冥助。敬以绢二百疋。奉慈悲大道。倘至
诚有感。冀消过往之愆。为善有因。庶获后缘之庆(弘明)
○帝有旨。为穆太后。写大藏经。敕选法师十人。博来
善本校正○是年奘法师。发王舍城。回入祇罗国。国
主郊迎之。仍以象马助奘。驮经而还○释慧持。身长
七尺。色相光伟。执持威容。不妄回盻。时目曰象王持。
隋末住越州弘道寺。不出寺门。将三十载。加坐不卧。
讲法不倦。是年八月。告众曰。吾欲往他方教化。可急
作食。食巳还房。加坐而逝。弟子谓言入定。数日闻有
异香。方知久化(本传)。
癸卯(十七)
诏四祖道信大师赴阙。使者三反。祖坚卧不起。第四
度命使者曰。如果不起。即取首来。使至山论旨。师乃
引颈就刃。神色怡然。使异之。回以状闻。帝弥加叹慕。
就赐珍缯。以遂其志○释慈藏。新罗国人。尝有忉利
天神。受以五戒。每以此法。利益众生。正观十二年至
京。敕止胜光别院。供财繁积。有盗者至将取物。而心
自惊。返来露过。师即授其戒。有患盲者。诣藏陈忏。后
还得眼。由斯祥应。从受戒者。日有千计。又入终南山。
架室居之。人神归集者又众。往还三夏。将事东归。乃
入京。蒙敕慰问。赐二百疋。又赐衲一领。杂䌽五百段。
东宫赐二百段。又藏以其国经像未全。遂得藏经一
唐 第 83a 页 X76-0083.png
部。并诸妙象幡花盖具。堪为福利者。赍还本国。既达
乡壤。倾国来迎。一代佛法。于斯兴显○时丰干禅师。
寒山拾得。相次垂迹于国清寺。丰干先泊于大藏西
北隅庵居。因游松径。见一子。可年十岁。问之无家无
姓。师引归寺库收养。号为拾得。后有一贫士。从寒岩
而来。遂号为寒山子。三人相得欢甚。丰干出云游。适
闾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俄病头风。召名医莫瘥。丰
干偶至其家。自谓善疗此疾。闾丘闻而见之。师持净
水噀之。须臾祛殄。因是大加敬焉。问所从来。曰天台
国清。曰彼有贤达否。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当就见
之。闾丘至任。三日后亲到寺。访丰干遗迹。谒二大士。
寺僧引至厨间。丘拜之。二士起走曰。丰干饶舌。弥陀
不识。礼我何为。遽返寒岩。次日闾丘送衣药供养。寒
山见使至。喝曰贼贼。退入岩穴云。报汝诸人。各各努
力。与拾得入穴。而其穴自合。寒拾有诗。散题山林间。
寺僧乃集之成集。见传于世(本传)○八月四日。源州松
昌鸿池谷。忽有五石皆青质。白文成字曰。高皇海出
多子。李元王八十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
治书。燕山人士。乐大国主。仁迈千古。五六七王。七佛
八菩萨。及上果佛。田天子等。乃至为善原州奏了朝
群公拟字。粲然明著。十一月辛卯。有事于南郊。诏遣
使以玉帛。诣其谷祭之○(祖琇论曰。瑞石文发于自然。昭灵祚之永也。旧史列
于本纪。而欧阳文忠。删入五行志。以谓则天称慈氏。中宗号佛光王。即佛菩萨之验也。夫唐有天下。传世二十。
唯武宗正信微薄。馀皆佛法地位中人。故七佛八菩萨。及上果佛。作世界主。随宜示现。游戏生死耳。奚止则天
乡壤。倾国来迎。一代佛法。于斯兴显○时丰干禅师。
寒山拾得。相次垂迹于国清寺。丰干先泊于大藏西
北隅庵居。因游松径。见一子。可年十岁。问之无家无
姓。师引归寺库收养。号为拾得。后有一贫士。从寒岩
而来。遂号为寒山子。三人相得欢甚。丰干出云游。适
闾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俄病头风。召名医莫瘥。丰
干偶至其家。自谓善疗此疾。闾丘闻而见之。师持净
水噀之。须臾祛殄。因是大加敬焉。问所从来。曰天台
国清。曰彼有贤达否。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当就见
之。闾丘至任。三日后亲到寺。访丰干遗迹。谒二大士。
寺僧引至厨间。丘拜之。二士起走曰。丰干饶舌。弥陀
不识。礼我何为。遽返寒岩。次日闾丘送衣药供养。寒
山见使至。喝曰贼贼。退入岩穴云。报汝诸人。各各努
力。与拾得入穴。而其穴自合。寒拾有诗。散题山林间。
寺僧乃集之成集。见传于世(本传)○八月四日。源州松
昌鸿池谷。忽有五石皆青质。白文成字曰。高皇海出
多子。李元王八十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
治书。燕山人士。乐大国主。仁迈千古。五六七王。七佛
八菩萨。及上果佛。田天子等。乃至为善原州奏了朝
群公拟字。粲然明著。十一月辛卯。有事于南郊。诏遣
使以玉帛。诣其谷祭之○(祖琇论曰。瑞石文发于自然。昭灵祚之永也。旧史列
于本纪。而欧阳文忠。删入五行志。以谓则天称慈氏。中宗号佛光王。即佛菩萨之验也。夫唐有天下。传世二十。
唯武宗正信微薄。馀皆佛法地位中人。故七佛八菩萨。及上果佛。作世界主。随宜示现。游戏生死耳。奚止则天
唐 第 83b 页 X76-0083.png
中宗而已哉○见佛教通论)。
甲辰(十八)
四祖道信大师。以法付弟子弘忍大师。偈曰。华种有
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信合。当生生不生。遂以学
徒委之(五灯)○帝施行遗教经。敕曰。如来灭度。以末代
浇浮。付嘱国王大臣。护持佛法。然僧尼出家。戒行须
备。若纵情放逸。触涂烦恼。关涉人间。动违经律。既失
如来玄妙之旨。又亏国王受付之义。遗教经是佛涅
槃所说。戒勒弟子。甚为详要。末俗缁素。并不崇奉。大
道将隐。微言且绝。永怀圣教。用思弘阐。宜令所司差
书手十人。多写经本。务尽施行。其京官五品巳上。及
诸州剌史。各付一卷。若见僧尼业行。与经文不同。宜
公私劝勉。必使遵行(文馆辞林)○冬奘法师。归自西域。师
往还一十七周。游览百有馀国。
乙巳(十九)
正月丙子。奘法师。赍经像归于京师。留守房玄龄。馆
于弘福寺。以表闻帝。壬辰奘如东都二月己亥。见于
仪鸾殿。帝曰。师去何不相报。对曰。当去时表三上。以
诚愿微浅。不蒙谅许。无任至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
之罪。惟深愧惧。帝曰。师出家与俗殊隔。能委命求法。
惠利苍生。朕甚嘉焉。固不烦为愧。但念山川阻远。方
俗异心。怪师能达也。帝因广问雪岭以西印度之境。
玉烛和气。物产风俗。八王故迹。七佛遗踪。并博望之
所不传。班马无得而载者。奘既亲游其地。记忆无违。
甲辰(十八)
四祖道信大师。以法付弟子弘忍大师。偈曰。华种有
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信合。当生生不生。遂以学
徒委之(五灯)○帝施行遗教经。敕曰。如来灭度。以末代
浇浮。付嘱国王大臣。护持佛法。然僧尼出家。戒行须
备。若纵情放逸。触涂烦恼。关涉人间。动违经律。既失
如来玄妙之旨。又亏国王受付之义。遗教经是佛涅
槃所说。戒勒弟子。甚为详要。末俗缁素。并不崇奉。大
道将隐。微言且绝。永怀圣教。用思弘阐。宜令所司差
书手十人。多写经本。务尽施行。其京官五品巳上。及
诸州剌史。各付一卷。若见僧尼业行。与经文不同。宜
公私劝勉。必使遵行(文馆辞林)○冬奘法师。归自西域。师
往还一十七周。游览百有馀国。
乙巳(十九)
正月丙子。奘法师。赍经像归于京师。留守房玄龄。馆
于弘福寺。以表闻帝。壬辰奘如东都二月己亥。见于
仪鸾殿。帝曰。师去何不相报。对曰。当去时表三上。以
诚愿微浅。不蒙谅许。无任至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
之罪。惟深愧惧。帝曰。师出家与俗殊隔。能委命求法。
惠利苍生。朕甚嘉焉。固不烦为愧。但念山川阻远。方
俗异心。怪师能达也。帝因广问雪岭以西印度之境。
玉烛和气。物产风俗。八王故迹。七佛遗踪。并博望之
所不传。班马无得而载者。奘既亲游其地。记忆无违。
唐 第 83c 页 X76-0083.png
随问而对。皆有条理。帝大悦曰。师所经一百馀国。可
尽辍其山川风俗。撰西域记。以遗后来。不亦美乎。奘
奉诏将罢。帝谓侍臣曰。昔符坚称道安为神器。举国
尊敬。朕观法师。词吐温雅。风节贞峻。非徒不愧古人。
实过之远甚。司徒长孙无忌曰。诚如明诏。道安虽高
行博识。然弘法之功。固不如法师。躬趋圣域。讨论众
妙。究探宗极矣。时车驾将问罪高丽。闻法师之还。期
暂引见。及对谈论。不觉日暮。帝曰。匆匆言不尽怀。欲
共法师东行。省方观俗。指挥之暇。别更谈叙。可乎。对
曰。玄奘远归。兼有疹疾。不堪陪驾。帝曰。师向能孤游
绝域。今此行如跬步耳。尚何辞。对曰。陛下东征。六军
奉卫。伐乱诛奸。必有牧野之功。昆阳之捷。元奘亡所
裨助。虚负道路之费。且兵刃交战。佛制沙门不得观
视。惟陛下矜察。帝嘉纳而止。奘因奏西域所获梵本
经论六百五十七部。乞就嵩山少林寺。为国宣译。帝
曰。朕顷为穆太后。创弘福寺。并为虚静。可就彼番译。
所须并与元龄平章。奘因乞监门官。以防衅隙。帝曰。
师可谓保身之计。当为处分。及罢。即敕留中房元龄。
专知监护。资备所须。一从天府○是月帝自将兵征
高丽○五月奘入弘福寺译经○释法聪。在杭苏开
导。是年嘉兴县高王神。降其祝曰。为我请聪法师。受
菩萨戒。依言为授。又降祝曰。自今以往。酒肉五辛一
切悉断。后若祈福。可请众僧。在庙设斋行道(僧传)。
丙午(二十)
尽辍其山川风俗。撰西域记。以遗后来。不亦美乎。奘
奉诏将罢。帝谓侍臣曰。昔符坚称道安为神器。举国
尊敬。朕观法师。词吐温雅。风节贞峻。非徒不愧古人。
实过之远甚。司徒长孙无忌曰。诚如明诏。道安虽高
行博识。然弘法之功。固不如法师。躬趋圣域。讨论众
妙。究探宗极矣。时车驾将问罪高丽。闻法师之还。期
暂引见。及对谈论。不觉日暮。帝曰。匆匆言不尽怀。欲
共法师东行。省方观俗。指挥之暇。别更谈叙。可乎。对
曰。玄奘远归。兼有疹疾。不堪陪驾。帝曰。师向能孤游
绝域。今此行如跬步耳。尚何辞。对曰。陛下东征。六军
奉卫。伐乱诛奸。必有牧野之功。昆阳之捷。元奘亡所
裨助。虚负道路之费。且兵刃交战。佛制沙门不得观
视。惟陛下矜察。帝嘉纳而止。奘因奏西域所获梵本
经论六百五十七部。乞就嵩山少林寺。为国宣译。帝
曰。朕顷为穆太后。创弘福寺。并为虚静。可就彼番译。
所须并与元龄平章。奘因乞监门官。以防衅隙。帝曰。
师可谓保身之计。当为处分。及罢。即敕留中房元龄。
专知监护。资备所须。一从天府○是月帝自将兵征
高丽○五月奘入弘福寺译经○释法聪。在杭苏开
导。是年嘉兴县高王神。降其祝曰。为我请聪法师。受
菩萨戒。依言为授。又降祝曰。自今以往。酒肉五辛一
切悉断。后若祈福。可请众僧。在庙设斋行道(僧传)。
丙午(二十)
唐 第 84a 页 X76-0084.png
正月大庙丞李思一暴死。经日乃苏言。见冥官云。年
十九时。尝害生命。一曰。时在安州旻法师会下听涅
槃。何缘于彼相害。官追旻师。有答。旻生金粟界不可
追。且放还家。既苏。有僧元通。为一忏悔。并劝诵金刚
经。五千遍。至晚又死。明日还苏云。冥官喜曰。还家大
作福德矣。又旻师遣僧来说一。于是时不曾杀害。即
放还云(感通传)○三月帝还至长安○七月辛卯。奘法
师表上新译菩萨藏经。佛地经。六门陀罗尼经。显扬
圣教论。大乘杂集论。凡五部五十八卷。请帝为圣教
序。丙申降手敕谦让不许。丁酉法师重抗表伸请。制
许之○七月二十八日。法师智凯。执如意登座。默然
而逝。师为时宗匠。胁不亲席。不受供施。州宰为起塔
云○时释智则。止辨才寺。虽同僧住。而房室萧然。众
号为狂者。则笑曰。道它狂者。不知自狂。出家离俗。只
贪衣食。行住遮障。锁门锁匮。种种聚敛。役役不安。此
而非狂。更无狂者。乃抚掌大笑。又能分身两处。赴人
之供。竟夜唯端坐云(僧传)。
丁未(二十一)
帝得秘谶云。唐三世而后。女主代有天下。遂召李淳
风。访其事。对曰。臣据术推之。其兆巳成。今在陛下宫
中矣。逾三十年。当有天下○海盐县鄱阳府君神。因
常祭降祝曰。为我请法聪法师。讲涅槃经。众乃迎师
就讲。神又降祝曰。神道业障。多有苦恼。自听法来。身
鳞甲内。细虫啖苦。巳得轻息。愿为我请师。更讲大品。
唐 第 84b 页 X76-0084.png
师乃复为讲之(高僧传)。
戊申(二十一)
六月帝在玉华宫。召奘法师。见于玉华殿。帝以法师
德业冲博。欲令罢道。共康庶政。对曰。玄奘伏惟。陛下
经纬八纮之略。崇阐雍熙之业。天之所授。无假于人
一也。崇儒尚德。薄赋轻刑。九州四海。咸遂安逸。此又
圣心自化。无假于人二也。深仁远洽。四夷贡献。此又
天威所感。无假于人三也。猃狁为患。帝王莫制。陛下
御图一征。倾巢倒穴。故知。有道斯得。无假于人四也。
高丽小蕃。炀帝丧军而返。陛下提兵振旅。俘馘数万。
故知由主。无假于人五也。天地交泰。祥瑞皆应德而
至。无假于人六也。陛下纵复须才。今亦伊吕多矣。玄
奘庸陋。何足以预之。至于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此其
诚愿。伏乞天慈。终而不夺。帝曰。师既欲敷扬妙道。亦
不固违高志。帝因问比译何经。对曰。瑜伽师地论。帝
曰。明何等义。对曰。明弥勒十七地义。及陈列大义。帝
深爱焉。遣使取论入宫。凡一百卷。帝睹词义宏奥。谓
侍臣曰。朕观法师新论。犹瞻天瞰海。莫极高深。顾儒
道九流。犹汀滢之方溟渤耳。因敕有司。拣秘书手。写
新译经论。各九部。令宣赐九道总管。展转流布。冀率
土之。内同禀未闻之法。司徒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
良奏曰。佛教冲玄。天人莫测。陛下至道照明。建立三
宝。致法师陟险求经。归国番译。若庵摩之始说。犹金
口之新开。皆陛下圣德所感。臣等愚瞽预此见闻。苦
戊申(二十一)
六月帝在玉华宫。召奘法师。见于玉华殿。帝以法师
德业冲博。欲令罢道。共康庶政。对曰。玄奘伏惟。陛下
经纬八纮之略。崇阐雍熙之业。天之所授。无假于人
一也。崇儒尚德。薄赋轻刑。九州四海。咸遂安逸。此又
圣心自化。无假于人二也。深仁远洽。四夷贡献。此又
天威所感。无假于人三也。猃狁为患。帝王莫制。陛下
御图一征。倾巢倒穴。故知。有道斯得。无假于人四也。
高丽小蕃。炀帝丧军而返。陛下提兵振旅。俘馘数万。
故知由主。无假于人五也。天地交泰。祥瑞皆应德而
至。无假于人六也。陛下纵复须才。今亦伊吕多矣。玄
奘庸陋。何足以预之。至于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此其
诚愿。伏乞天慈。终而不夺。帝曰。师既欲敷扬妙道。亦
不固违高志。帝因问比译何经。对曰。瑜伽师地论。帝
曰。明何等义。对曰。明弥勒十七地义。及陈列大义。帝
深爱焉。遣使取论入宫。凡一百卷。帝睹词义宏奥。谓
侍臣曰。朕观法师新论。犹瞻天瞰海。莫极高深。顾儒
道九流。犹汀滢之方溟渤耳。因敕有司。拣秘书手。写
新译经论。各九部。令宣赐九道总管。展转流布。冀率
土之。内同禀未闻之法。司徒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
良奏曰。佛教冲玄。天人莫测。陛下至道照明。建立三
宝。致法师陟险求经。归国番译。若庵摩之始说。犹金
口之新开。皆陛下圣德所感。臣等愚瞽预此见闻。苦
唐 第 84c 页 X76-0084.png
海波澜。舟航有寄。况天慈广远。使布之九州。蠢蠢黔
黎。俱餐妙法。臣等亿劫忻逢。不胜感幸○帝撰大唐
三藏圣教序。成。御庆福殿。宣法师玄奘。升殿赐坐。敕
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群臣宣读。其辞略曰。二仪有
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
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
而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
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證。虽愚不
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冲虚。乘幽控寂。宏
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历
万劫而不古。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
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固知惷蠢凡愚。区区庸
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玄奘法师。翘心净土。杖
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穷
历异邦。询求正教。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陲。圣
教阙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
得泫其华。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
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
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
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成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
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于是御笔亲书。缀
于新经之首。法师奉表致谢。帝手敕答曰。朕才谢圭
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深惭鄙
拙。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
黎。俱餐妙法。臣等亿劫忻逢。不胜感幸○帝撰大唐
三藏圣教序。成。御庆福殿。宣法师玄奘。升殿赐坐。敕
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群臣宣读。其辞略曰。二仪有
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
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
而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
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證。虽愚不
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冲虚。乘幽控寂。宏
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历
万劫而不古。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
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固知惷蠢凡愚。区区庸
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玄奘法师。翘心净土。杖
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穷
历异邦。询求正教。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陲。圣
教阙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
得泫其华。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
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
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
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成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
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于是御笔亲书。缀
于新经之首。法师奉表致谢。帝手敕答曰。朕才谢圭
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深惭鄙
拙。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
唐 第 85a 页 X76-0085.png
赞。循躬省虑。弥益厚颜。善不足称。虚劳置谢○时皇
太子。睹圣序。遂撰述圣记。法师进启奉谢。帝复览新
菩萨藏经。爱其辞旨微妙。因诏皇太子。撰菩萨藏经
后序。其辞略曰。盖闻羲皇至颐。精粹止于龟文。轩后
幽通。雅奥穷于鸟篆。考丹书而索隐。殊昧实际之源。
徵录错以研几。盖非常乐之道。犹且事光图史。振薰
风于八埏。德洽生灵。激尧波于万代。伏惟陛下转轮
垂拱。而化渐鸡园。胜殿凝旒。而神交鹫岭。总调御于
徽号。匪文思之所窥。极般若于纶言。岂象系之能拟。
犹是教覃溟表。咸传八解之音。训浃寰中。皆践四禅
之轨。遂使三千世界。尽怀生而可封。百亿须弥。入提
封而作镇。校美前王。焉可同年而语矣。菩萨藏经者。
大觉义宗之要旨也。法师玄奘。番译毕功。余以问安
之暇。澄心妙法之宝。奉述天旨。微表赞扬。式命有司。
缀于卷末○帝自是情信日笃。平章法义。不辍于口。
与法师相得之深。无时暂间。衣服卧具。频诏换易。如
家人焉○八月赐奘百金磨衲并宝剃刀。奘奉表谢。
略曰。忍辱之服。彩合流霞。智慧之刀。铦逾切玉。谨当
衣以降烦恼之魔。佩以断尘劳之网○帝自伐辽而
还。气力不逮平昔。有忧生之虑。既遇法师。留神大教。
稍遂平复。因问。欲植法门有益。何者宣先。奘曰。众生
寝惑。非慧莫启。慧芽抽植。法为之资。弘法须人。即度
僧为最。帝悦○九月诏曰。隋季失御。天下分崩。朕属
当戡乱。亲履兵锋。亟犯风霜。宿于马上。顷加疾饵。犹
太子。睹圣序。遂撰述圣记。法师进启奉谢。帝复览新
菩萨藏经。爱其辞旨微妙。因诏皇太子。撰菩萨藏经
后序。其辞略曰。盖闻羲皇至颐。精粹止于龟文。轩后
幽通。雅奥穷于鸟篆。考丹书而索隐。殊昧实际之源。
徵录错以研几。盖非常乐之道。犹且事光图史。振薰
风于八埏。德洽生灵。激尧波于万代。伏惟陛下转轮
垂拱。而化渐鸡园。胜殿凝旒。而神交鹫岭。总调御于
徽号。匪文思之所窥。极般若于纶言。岂象系之能拟。
犹是教覃溟表。咸传八解之音。训浃寰中。皆践四禅
之轨。遂使三千世界。尽怀生而可封。百亿须弥。入提
封而作镇。校美前王。焉可同年而语矣。菩萨藏经者。
大觉义宗之要旨也。法师玄奘。番译毕功。余以问安
之暇。澄心妙法之宝。奉述天旨。微表赞扬。式命有司。
缀于卷末○帝自是情信日笃。平章法义。不辍于口。
与法师相得之深。无时暂间。衣服卧具。频诏换易。如
家人焉○八月赐奘百金磨衲并宝剃刀。奘奉表谢。
略曰。忍辱之服。彩合流霞。智慧之刀。铦逾切玉。谨当
衣以降烦恼之魔。佩以断尘劳之网○帝自伐辽而
还。气力不逮平昔。有忧生之虑。既遇法师。留神大教。
稍遂平复。因问。欲植法门有益。何者宣先。奘曰。众生
寝惑。非慧莫启。慧芽抽植。法为之资。弘法须人。即度
僧为最。帝悦○九月诏曰。隋季失御。天下分崩。朕属
当戡乱。亲履兵锋。亟犯风霜。宿于马上。顷加疾饵。犹
唐 第 85b 页 X76-0085.png
未痊除。数日以来。方遂平复。岂以福善之致耶。京城
及天下诸州寺。各度一千人○十月。车驾还京师。敕
有司。于北阙紫微殿西南。创弘法院。留奘居禁中。昼
则陪御谈论。夜分就院译经○十月吉州有事天尊
者。行三皇斋法。表奏其经。敕令百官议定。咸斥其非。
敕以其经并收取焚之。其经改三皇为三洞。惑误昏
俗。故剿其妄云(佛道实录)○十二月。皇太子。为文德皇后。
创大慈恩寺成。请奘师主之。制不许。有旨。别选五十
大德。是月太子备宝车五十乘。迎诸大德。䌽亭宝刹。
城诸寺花幡导引入寺。太子百官护送。帝御安福门
楼。执炉致敬。经像过尽始罢。皇情大悦(本传)。
已酉(正观二十三年)
四月幸翠微宫。法师玄奘陪驾。每谈叙渊奥。帝必攘
袂曰。与法师相值恨晚耳。未尽弘法之意○五月帝
寿五十三。高宗即位。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卷第七
及天下诸州寺。各度一千人○十月。车驾还京师。敕
有司。于北阙紫微殿西南。创弘法院。留奘居禁中。昼
则陪御谈论。夜分就院译经○十月吉州有事天尊
者。行三皇斋法。表奏其经。敕令百官议定。咸斥其非。
敕以其经并收取焚之。其经改三皇为三洞。惑误昏
俗。故剿其妄云(佛道实录)○十二月。皇太子。为文德皇后。
创大慈恩寺成。请奘师主之。制不许。有旨。别选五十
大德。是月太子备宝车五十乘。迎诸大德。䌽亭宝刹。
城诸寺花幡导引入寺。太子百官护送。帝御安福门
楼。执炉致敬。经像过尽始罢。皇情大悦(本传)。
已酉(正观二十三年)
四月幸翠微宫。法师玄奘陪驾。每谈叙渊奥。帝必攘
袂曰。与法师相值恨晚耳。未尽弘法之意○五月帝
寿五十三。高宗即位。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