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自动笺注)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之五
宋括山一庵釋本覺編集
如如居士熈載較訂
南北朝
梁蕭姓
建康
四主
共五十六年。
于陳。
公元778年
魏元氏
孝武東西(東魏
一主一十七年
禪于
西魏
長安
三主二十三年。
禪于周)。
|壬午(梁武帝衍天監元)|(魏世宗景明三)|
公元502年
四月梁武帝即位
年三十七。
帝既登極
思與蒼生
同契等覺。
共會遍知
垂拱臨朝
盛敷經教
廣延博古
旁採遺文
扇以淳風
利于法俗(三寶紀)○帝召寶誌
闕。
尊寵之。
下詔曰。
誌公迹居塵俗
神遊冥寂
不能焚浸。
蛇虎不能侵。
懼語其佛理
則聲以上
談其隱論。
遁仙高者。
豈得俗士常情
空相拘制
自今隨意行化
勿得復禁。
由是出入禁內(本傳)○
僕射沈約啟。
帝敕請惠約法師
居省供養
講法
焉○敕以釋慧超
大僧正
超形八尺
腰帶十圍
戒德內脩。
威儀外潔。
凡在緇侶
皆遵成訓
天子給傳
羊車局足徤步衣服等供。
聲教所被。
五部憲章
咸稟風。
則甞于講論之暇。
忽見大力善神。
言當集同
緣。
共來飡受。
及就講之日倐然滿座
容貌瓌異
莫有
識者
竟席方散。
其威迹徵異若此(本傳)○冬天求那
毗地卒。
地自至江淮
譯出要經。
王公宗事
建寺養徒
德業甚著(釋錄)○天竹僧智藥。
西土來。
舶至漢土
尋流上至韶州
曹溪水口
聞其香掬。
甞其味曰。
此水
上流勝地尋之。
開山創立寶林
乃云。
此去百七
公元511年
十年
當有無上法寶。
在此演法
六祖南華是也(事文
類聚)。
|癸未(二)|(四)|
天竺國
獻梁帝珊瑚佛像(統紀)○法雲寺雲光講經
天為雨花
帝意其證。
聖夜於含光殿。
焚疏請寶誌
法雲雲光二師齋。
翌日獨赴。
雲光未知帝敬
焉(僧史)○帝一日誌公至闕賜坐便殿
顰蹙
興歎
帝恠問之。
仇敵生也。
帝罔測。
是年
景生於鮮卑懷朔鎮
東昏侯後身也(隱子論)○沙門
陀羅(此云弱聲)出寶雲等經十一卷○初帝妃郗氏
帝有三女
帝為雍州刺史而妃薨。
其性酷妬
及是化
為巨蟒。
入于後宮通夢于帝。
功德拯拔離苦
帝閱
大藏
慈悲道場懺法
為其請僧禮佛懺罪。
尋化為
天人
於空中謝帝功德。
得生天。
畢世亦不復議
皇后(出南史)○法雲法師
帝欽禮之。
出入諸殿。
法要
甞講法華經
天華如雪。
誌公敬之
呼為大
林法師(本傳)。
|甲申(三)|(正始元)|
四月八日
率道二萬餘人
重雲殿。
捨道奉佛
親製願文。
略曰。
弟子梁國皇帝蕭衍稽首和南
十方
佛法僧伏見
云發菩提心者。
即是佛心
其餘諸
善不得為喻。
能出三界苦門
無為勝路
弟子
在昔迷荒。
躭事老子
歷葉相承
染此邪法
今捨舊習
歸憑正覺
願使未來生童男出家
廣化眾生
共取
成佛
寧可正法中。
長淪惡道
不樂老子教。
暫得
生天
大乘因。
永離邪見
十一日降敕云。
門下
中說道有九十六種。
惟佛一道是為正道
餘皆外
道。
朕捨外道以事如來
公卿能入此誓者。
各可發
菩提心。
老子孔子等。
雖是如來弟子
而為化止是
間之善。
不能革凡成聖
公卿百官
侯王宗族
宜反偽
就真。
捨邪入正
經論云。
事外道。
心重佛法
心輕即
邪見
若心一等無記性。
佛心強。
老子弱者
乃是清信
清是表裏淨信
是信正不邪。
故言清信
佛弟子
其餘諸善皆是邪見
不得正信也。
門下
施行
十四日公卿抗表
遵承詔命
手敕答曰。
能反
入正
可謂夙植善根
宜加勇猛也(辨正論)○詔隱士
何點
點見特除侍中不受
復詔以司空起虎丘何
胤。
不至有旨給白衣
尚書祿胤辭不受
胤竝建
大義
伸明佛法(南史)○沙門僧盛
出戒比丘經。
又道懽
出眾要覽(三寶經)○帝于本第光宅寺
鑄金銅丈
八像。
匠臨就冶。
疑銅不足
始欲上請。
忽有使者
領銅
十五車至云。
奉敕送寺。
即就鎔寫
一鑄便成。
惟覺高
大試量。
二丈二尺
以狀奏聞
敕云。
初不送銅。
斯乃
寄應感也。
遂鑴花趺
以為靈誌(感通錄)。
|乙酉(四歲大穰米斛三十錢一)|(二)|
初帝夢神僧告曰。
六道四生
大苦惱。
何不為作
大齋
救拔之。
帝問。
沙門誌公勸帝尋經。
必有
因緣
乃取藏經
躬自據覧剏造
儀文三年乃成。
於夜
捧文。
停燭白佛
若此文理恊聖。
凡願拜起此燈自明
儀式未詳燈暗如初言訖投地
一禮初起
燭盡
明。
至是二月十五日
金山寺
依儀脩設
親臨
席。
詔祐律師宣文
利洽幽明矣(葦江集)○舒州潛山最
寄絕。
山麓尤勝。
誌公白鶴道人
皆欲之。
因稟武
帝。
帝以二人俱具靈通
俾各以物識其地。
得者居之。
道人云。
某以鶴止處為記。
誌公云。
某以卓錫處為記。
巳而鶴先飛去。
至麓將止。
忽聞空中錫飛聲。
誌公
錫。
遂卓於山麓
鶴驚止他所。
道人不懌
以前
不可食。
遂各以所識
築室焉(事文類聚)○三月十七日
蕭綸啟。
略曰。
臣聞。
如來慈悲雲。
甘露雨。
屬值
皇帝菩薩
應天御物
法化民。
講道傳經
德音盈耳
臣今啟迷方
知歸向。
菩薩大戒
戒節身心
捨老
子之邪風
法流真教
伏願天慈曲垂矜許
自是
百官皆捨邪歸正矣(辨正論)○太學博士江泌女。
小而
公元499年
出家
名僧齊。
永元元年年八歲
靜坐閉目。
誦出
新經。
以至是年年十六歲。
所誦出經二十一部計三
十五卷
皆世所未傳者。
蓋其宿習不忘乃爾也。
甞在
華光殿。
親對武帝
誦出異經。
楊都道俗。
咸稱神授(三寶
紀)○釋僧融
九江東林寺
江陵一家
受戒
公元511年
佛。
有神廟。
不復宗事
七日主人母
一鬼欲縛
之。
母懼乃請僧讀經
鬼恠遂息。
晚還廬山
宿旅店
有眾鬼。
對融曰。
何謂鬼神無靈耶。
速曳下地
諸鬼
將欲加手。
默念觀音
一天將持金剛杵擬之。
便驚散(僧傳)○魏曇摩流支(此云法希)。
信力入印等經八
卷。
|丙戌(五)|(三)|
法師僧旻
下筵禮接
自此優位日隆扶南
沙門僧伽婆羅(此云僧養
又云眾鎧)。
梁帝敕徵於楊都壽光
殿等五處
傳譯冬旱雩祭備至
而雨未降。
誌啟講
勝鬘請雨上。
即命法雲法師
華光殿。
講勝鬘。
講竟
夜大雪。
誌又云。
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雨大降。
高下
皆足。
|丁亥(六)|(四)|
帝假寶公神力
見地苦相
何以救之。
寶公曰。
定業
不可頓滅。
惟聞鐘聲
其苦暫息耳。
於是
天下寺院
擊鐘舒徐其聲。
欲以佇苦也○魏曇摩
流支(此云法希)。
譯經共三十五部。
至是絕筆○帝注般若
經。
僧旻等五法師講之。
自是帝請為家僧。
四事
供給
又敕於慧輪
殿講勝鬘經○香闍梨益州
城山寺
時俗每至三月
三必山遊賞。
多將酒肉
樂。
香屢勸之不斷
後因三月
又如前集。
香令人穿坑
方丈許。
忽曰檀越等。
嘗自飲噉未曾與。
今日須飡
一頓
諸人爭奉肴酒
隨得隨盡。
若填巨壑
至晚曰。
大醉飽。
扶我就坑。
不爾汙地。
及至坑所。
張口大吐
肉自口出。
即能飛鳴
羊肉自口出即馳走
酒食亂出。
將欲滿坑。
魚鮓鵝鴨遊泳交錯
眾咸驚嗟
誓斷宰殺
自後酒肉永絕上山
此香之風德也。
後因誌公寄語
遂化于寺。
弟子等營墓將殯。
恠棺太輕。
及開止見几
杖而巳(見本傳)○釋智順
靖恭恪。
形器若神。
禹穴
雲門
士庶歸敬
甞有盜者其徒追摛之。
留盜宿
于房。
明旦遺以錢絹。
喻而遣之。
仁恕如此
是年
(本傳)。
|戊子(七)|(永平元)|
詔𦘕工張僧繇
寶公像。
誌𠢐面門
出十二面觀音
相。
或慈或威。
僧繇竟不能寫
他日與帝臨江
縱望有
物。
沂流而上
誌以杖引之。
至乃旃檀
即雕誌像。
神釆如生○帝注大品
臣僚雲法師講之。
辭疾
不赴
遣使強起之曰。
將冀流通
高德無以憑也。
雲始從之。
儒釋兩優
有聲譽。
雅為昭明大子
敬。
尋詔為家僧。
又敕為光宅寺主。
創立僧制釋慧
韶。
年十二出家具戒
遊京聽講
以義淺。
乃聽開善藏
法師講。
遂覺理勝。
當夕夢採得李子數斛撮欲噉之。
先得枝葉
覺而悟曰。
從學必踐深極矣。
後梁武陵
王鎮蜀。
請以龍淵寺。
彼講見一青衣神
拜曰。
願法師
常在此。
弘法當相擁衛
言訖而隱。
後法盛行
是年
七月
告眾安坐而逝(本傳)○敕僧旻等。
撰眾經要抄八
十八卷○敕法寵法師
住齊隆宣武寺。
請為家僧。
供給豐厚魏勒那摩提(此云寶意)。
洛陽太極殿
論○菩提流支(此云覺希)。
紫極殿譯論。
遍通三藏
總持
兼攻雜術呪井能涌。
|己丑(八)|(二)|
上以寶亮法師德居時望
每延談說
對上
惟稱
貧道
五月因勅
撰涅槃義疏十餘萬言
九月疏成。
上為之序。
有曰。
舉要論經
不出兩途。
佛性開本有之
源。
涅槃明歸極之宗。
空空不能測其真際
玄玄不能
窮其妙門
自非德均平等合無生。
金墻玉室
易入哉。
福德招感。
施累積。
性不蓄金。
皆散營福
業。
身沒之後
無留財。
十月四日遷寂
弟子法雲等。
立碑云○五月釋法悅
丈八無量壽像。
敕於小
莊嚴寺
營鑄匠初計四萬斤。
融瀉巳竭。
尚未至胷。
馳啟聞。
敕給功德銅三千斤。
未至而像處巳有羊車
載銅。
爐側一鑄。
便滿人車。
倐爾俱失。
臺內銅出。
知向所送者。
靈感也。
及開模。
而踊成丈九。
其年九
月。
移像光宅寺
屢有光感(本傳)○魏主於式乾殿。
為諸
僧及朝臣
維摩經
時魏朝專尚釋氏
不事經籍
侍郎裴延雋。
上疏以為
陛下法座
親講大覺
瞻聽塵蔽俱開。
伏願經書互覽。
孔釋兼存
內外
俱周。
真俗斯暢。
洛陽中國沙門之外
西域來者
三千餘人
魏主別立永明寺
千餘間以處之。
遠近
風。
無不事佛。
比及延昌州郡
凡一萬三千餘寺。
僧至
二百萬(北史)。
|庚寅(九)|(三)|
帝為太祖文皇。
鍾山竹㵎
建大愛敬寺
供給千有
餘僧。
正殿旃檀像。
二丈二尺
又於寺中龍淵
殿。
金銅像。
舉高丈八
又為獻太后
青溪西岸
大智寺正殿。
亦造丈八金像五百。
諸尼四時講誦
○帝幸愛敬寺
無礙會以滿鉢水
佛舍利
有最
小者。
不出
帝拜之。
舍利乃於鉢中放光
天旋
久之
舉國咨嗟
未曾有○敕沙門寶唱
撰名僧傳
十一卷齊州釋志湛
太山北谷中寺
省事
言入不亂
不測之。
臨終時。
誌公梁武曰。
北方
須陀洹聖僧
今日滅度
湛之亡也。
無惱而化(感通傳)。
|辛卯(十)|(四)|
公元502年
天監元年
帝夢檀像入國。
乃令郝騫等八十人
天竺迎請
優填王所佛像
其王乃模刻紫檀一相
公元511年
付騫等歸。
是年四月五日
騫等達于楊都
帝與百僚
徒行四十里。
迎還太極殿
建齋度人。
大赦斷殺
帝自
菜蔬斷慾(感通錄)。
|壬辰(十一)|(延昌元)|
釋法通
晦迹鍾阜
三十餘載。
坐禪誦念
禮懺精苦
講眾經。
學徒雲聚
文宣王丞相文獻王
皆親承頂
禮。
一時名士竝稟戒法
白黑弟子七千餘人
是年
月。
見佛來乃索。
湯沐浴而逝(本傳)○惠約法師
帝請相
見。
禮敬甚優。
與師談法。
動經晨夜。
自是去來
禁省
遇。
崇信無與比者傅大士年十六歲。
娶留氏。
名曰
妙光。
有子二人
曰普建普成
|癸巳(十二)|(二)|
西域勒那摩提
寶積論等六部二十四卷
宣武
請講華嚴
忽於高座
見天神云。
天帝請講華嚴
與都
維那五人
同時於座而逝。
所聞見。
未曾
菩提流支
楞伽經十卷
|甲午(十三)|(三)|
寶誌大士
顯寄知名四十餘載。
將欲示寂
因詣內殿
永訣
大驚問曰。
朕壽幾何
不答。
手指脰及頸
而出(指脰頸者。
喉頸也。
神見言于未兆耳)。
一云
一燭付。
後閣舍人
以聞帝。
帝曰師不復留矣。
以後事。
囑我乎回山
十二月六日入滅
壽九十三。
帝為建塔鍾山
|乙未(十四)|(四正月世宗肅宗孝明帝翊立)|
盤盤國獻梁佛牙○敕僧紹撰經目四卷○十月
廣州何規。
採藥豫章胡翼山。
異人慧印三昧
一卷授。
規令持與建安王
言畢不見(梁弘明集)○釋慧
集。
精於論學
帝每請開講
是年卒(本傳)○智藏法師
京輦
帝深加禮敬。
至是帝為誌公
建塔寺曰開善
敕藏居之。
時帝宮闕
恣其遊踐御座
天子
昇。
踞坐曰。
金輪王子也。
帝亦聽之。
相者曰。
壽止三十一。
藏乃竭精脩道
專誦金剛經
厄年
暮。
空中曰。
般若力。
得倍壽矣。
後出山。
相者
曰。
短壽之相今無矣。
藏問今得至幾。
曰可六十餘。
江左道俗。
競誦此經。
乃至于今
感通屢著。
|丙申(十五)|(魏肅宗熈平元)|
釋明達
巴峽蠻夷
抄掠州邑
喻之未服。
雷雨
擊賊驚而求哀
令歸三寶
昏霾立霽。
遂使江路肅清
又欲起木塔
而水自流至材木。
患攣者授杖即行
行楚蜀。
是冬卒○越州隱岳寺石佛像。
初釋僧護
十丈石佛
齊建武中僅成。
面樸而亡。
次有僧淑。
公元507年
其功而未成。
至天監六年
吳郡陸咸夢僧云。
建安王
感疾未瘳。
能治剡縣石像成者必愈
經年稍忘。
僧復來促之。
咸乃啟建安王
王乃捨金委僧祐
專任
公元513年
像事。
十二年就功
竟。
座高五丈
而佛身十
丈。
像成之後
王疾即瘳(僧傳)○敕沙門寶唱
撰經律異
五十五卷
比丘尼四卷(今在藏)○胡太后
永寧石窟二寺
永寧真金像。
丈八尺。
中人者。
又十軀。
浮圖九級
其高九十丈。
上立剎復高十丈
夜靜鈴鐸聲聞十里
佛殿太極殿
三門端門
千楹
珠玉錦綉
駭人心目
佛法入中國。
塔廟
盛。
未之有也。
太后既事佛。
民多絕戶沙門
李瑒
言謂。
當世養親之禮。
而求將來之益。
安有堂堂
之政。
而從鬼教乎。
都統僧暹等。
忿瑒謂之鬼教
泣訴
太后
后責瑒。
瑒曰。
天神
地祇
人鬼
本出於人。
之為鬼。
臣謂非謗
暹曰。
若此周孔之教。
鬼教也。
於是罰瑒金一兩(北史)。
|丁酉(十六)|(二)|
沙門寶唱
撰眾經佛名三卷(三寶紀)○六月詔廢省
天下道觀○帝雖億兆務殷而卷不釋手察姦。
聽訟
明。
通神自非享。
宴許不音樂
宮侍御
皆無羅綺
內殿𥨊處。
衣衾率素
布被莞席
草履葛巾
因敕織官。
文錦不得
仙人鳥獸之形。
為其裁剪有乖仁恕
郊廟
皆以麵為牲。
牷其餘盡用蔬果
|戊戌(十七)|(神龜元)|
釋曇裴
善辭孝王元簡何胤等。
竝延講說
是年
卒(本傳)○僧祐律師
齊初大弘律法梁武
深相禮遇
凡僧事有疑。
皆就審決
年衰脚疾
敕聽輿入內殿。
六宮受戒
王公貴戚
白黑門徒
一萬餘人
是年五月
二十六日遷寂
壽七十四。
師有三藏記。
法苑記。
世界
記。
釋迦譜。
弘明集等。
皆行於世(本傳)○嵩頭陀法師
婺州雙林北四十里巖谷間樓偃常侍為創香山寺
及建靈剎
道俗萬眾
共引麻䋏舉剎䋏忽中斷引者
顛躓
師乃曰。
有何魔事使之然乎。
因以鉢盛淨水
內外攬之。
呪而作禮
捧鉢遶剎。
一周剎。
不假人功
屹然自立
後又至萊山立寺。
師常曰萊山王而不久
香山久而不王
後果如所言(本傳)○敕沙門寶唱
撰眾
經目四卷○𨳝八月釋慧彌卒。
鍾山定林寺
出山
三十餘年。
常習定及誦般若
六時禮懺(僧傳)。
|已亥(十八)|(二)|
帝以道資人。
弘理無虗。
授事藉躬親民信乃立。
慧約
法師
高人世道幽冥
四月八日
帝躬請師。
菩薩戒
延師於等覺殿。
上屈萬乘之尊
在三之敬。
暫屏衮服受田衣。
宣度淨儀。
曲躬誠肅。
復設無遮
大會
朝野白黑十餘萬眾
香花伎樂
法事之盛。
振古
未有也。
大赦天下詔曰。
梵網經云。
帝王位者。
先受菩薩戒
故知貴為天子
富有四海
脩身戒心
以弘治道
朕思若不菩薩戒
豈能起慈悲心
行平
等行。
所以受持
正法在予。
不疑欲以億兆蒼生
同茲
福慶
天下罪無輕重
赦除之。
自是約法師入見
別施漆榻上作禮
然後就坐
皇儲巳下。
爰至王姬
道俗士庶
咸希度脫
舉國臣民
一切盡敬
弟子著籙
者。
凡四萬八千人
法師尊重極焉(本傳)○帝自受戒後。
口味備斷。
惟一食。
食止菜蔬
方四十巳上。
便斷房
寢處
略同沙門
古帝王
能爾也。
由是一人
道。
四方化之。
國內普持六齋
兆民皆受八戒○敕於
莊嚴寺
八座法輪
講者五僧。
番次主之。
僧旻
冠。
日聽者傾都。
無容足○會稽釋惠晈。
高僧傳十四卷
漢永平
終于是歲。
凡四百五十餘
載。
二百五十七人
附見二百餘人(今在藏)○富陽縣
泉林寺
釋道琳
持戒淨名等經。
有鬼恠。
居之
便歇弟子
為屋壓頭陷入胸。
祈請
夜見梵僧
拔出其頭。
遂平復。
又設聖僧齋。
鋪新帛於牀上
畢見帛上有人迹。
長三尺。
眾皆服其精感。
年卒○魏太后
令諸州各建五級浮圖
諸王貴宦
建寺於洛陽
太后設齋施僧物。
動以萬計(北史)。
|庚子(普通元)|(正光元)|
扶南國
旃檀瑞像傅大士
年二十四。
泝水取魚。
稽停塘下
嵩頭陀
語曰。
我昔與汝。
毗婆尸佛
前。
發願度生。
汝今何時。
兜率宮
指令臨水觀影。
士乃見圓光寶蓋
便悟前因
乃曰。
度生為急。
何暇
天宮樂乎
於是魚具
擕行歸舍。
因問脩道之地。
嵩指松山檮樹曰。
此可矣。
即今雙林寺也。
大士
庵。
自號雙林樹下當來解脫善慧大士
種植蔬果
傭作
與妻妙光。
晝作夜歸
敷演佛法(本傳)○時慧達
禪師
得水三昧
入定
有窺者。
清水滿室
沙門
道仙
得火三昧
所居之室。
玄夜大明(通論)○魏孝明
帝。
元服
沙門道士
講道禁中
沙門曇無最
道士姜斌對論
帝曰。
佛老同時否。
斌曰。
開天經。
老子西入化胡。
佛充侍者
明是同時
最曰。
老子周何
公元前604年
年生。
斌曰。
定王三年生。
敬王元年
年八十六。
西入化
公元前911年
胡。
最曰。
吾佛以周昭王二十六年生。
穆王五十三年
公元前604年
入滅
自佛滅後至定王三年
凡三百四十五年。
老子
公元前519年
方生。
敬王元年老子西遊
則佛滅巳四百三十一
年矣。
相去懸遠
化胡無乃謬乎。
斌曰。
佛生周昭有何
文記
最曰。
周書異記。
法本內傳
有明文。
侍中
劉騰
宣敕曰。
姜斌論無宗旨
宜退席。
又問開天經何
從而得。
可取來。
及取至。
帝命群臣。
詳定真偽
蕭綜
寔等一百七十人
讀訖劾奏曰。
老子止著五千文
姜斌所據。
文詞鄙俚
宗旨乖謬
罪當惑眾
制可。
將抵
以刑。
流支奏解。
斌特流馬邑(魏史)○九月二十一日。
竺二十八祖。
菩提達磨大師
廣州
剌史表聞武帝
遣使詔迎。
十一月一日金陵
帝問。
即位以來
造寺經度僧。
不可勝數
有何功德
師曰。
無功德。
帝曰。
何以無功德。
師曰。
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雖有非實
帝曰。
如何是真功德
師曰。
淨智妙圓
體自
空寂
如是功德
不以世求。
帝問。
如何聖諦第一義
師曰。
廓然無聖。
帝曰。
對朕者誰。
師曰不識
不省
旨。
知機不契。
十九日遂去梁。
折蘆渡江
二十三日
北趨魏境。
尋至𨿅邑。
初止嵩山少林寺
終日面壁
公元前512年
坐(此據嵩明教正宗紀年也。
傳燈傳錄
多紀八年至此國。
則後孝莊啟壙等緣。
皆差而不合
公元526年
五燈會元
又謂普通七年丙午九月二十一廣州
剌史蕭昂
表聞武帝
遣使詔迎。
丁未十月一日金陵
今據普燈。
傳燈為訛。
正宗為準)○千歲寶掌和尚
宋大明中
遊五
臺。
徙居祝融華巖黃梅雙峰廬山東林等處。
至于
鄴。
至是達磨
師就扣其旨。
開悟智證。
帝高其道
臘。
延入內庭
未機如吳。
遍遊二浙(五燈)。
公元527年
|辛丑(二)|(二)|
九月帝建同泰寺○時釋子多違律者。
僧正莫能制。
帝欲自以律行僧正事。
詔下。
獨智藏法師奉詔
訝之召問
五方之眾。
不可以一巳好惡繩之為
對。
不能奪。
遂從之○主於鄴下
大覺寺
|壬寅(三)|(三)|
智藏法師
晚以禪自晦
是年九月十五日示寂
敕葬
龍山僧伽婆羅
楊都譯育王等經。
至是十七
年。
共出經十一部三十三卷
帝躬臨法座
筆受其文
釋明徽。
大律內。
抄出尼戒一卷
今見行于世○
魏胡太后
熈平初
遣宋雲與比丘惠生
西域
求未
再朞乾羅國。
是冬還達洛陽
得佛經一百七
十部(北史)○法師明徹
講學有聲
武帝時延於內。
帝以
律章富博
欲以撮要
敕入華林園
寶雲僧省。
撰將成。
感疾
乃移還本寺。
是年十二月七日卒。
給葬具(本傳)○自魏有天下
至於斯時
佛經流通大進
中國
凡四百十五部。
一千九百一十九卷
正光巳
後。
天下多虞
僧多猥濫矣。
|癸卯(四)|(四)|
制中外毋斥法師惠約名。
別號智者
沙門別號
自是
而始○隱士阮孝緒
七錄
內外圖書也。
前五曰
內篇
六曰佛錄。
七曰仙道錄。
之外篇○隱士何胤
初侈於味。
至是周顒遺書
勸令食菜
曰。
變之大者
生死
生之重者。
無逾性命
性命之於彼甚切。
滋味
之在我可賒。
若云三世理誣則可爾。
若使此理果然
受形未息
一往一來
生死常事
傷心之慘行。
自及丈人
於血味之類。
雖不身踐。
至於鴈夜鯉。
不取備於屠門
財貝一經盜手。
猶為廉士之所棄。
生性一啟金刀
寧復慈心之所忍。
騶虞雖饑。
非自
死之草不食
聞其風者。
豈不使人多愧丈人
得此有
素。
聊復片言啟發耳。
由此絕去血味。
嘗遇異僧
以大莊嚴論。
世所未有者。
晚入虎丘
維摩經
後臨
夢見天女六十餘人列于前。
寤猶見之。
即具浴儼
衣冠
少頃而卒。
|甲辰(五)|(五)|
法寵法師
帝每義集。
必以禮致之。
其年臘
常居
坐首
不呼其名。
號為上座法師
是年三月遷寂
皇上
傷悼
敕葬定林。
師初年三十八。
有僧相之。
四十當死。
寵對鏡。
面有黑氣
閉房禮懺
晝夜不息
迄年四十
歲暮
覺耳腫痛
戶外人曰。
死業巳盡。
明日黑氣
除。
兩耳生骨
至是壽七十四終○釋僧副
深於觀行
武帝考室開善寺
待之
胡翼山神現。
慧印
三昧
授何規曰。
可以此經。
南平王
觀為病行齋
七日也。
不曉則問於副。
及訪副。
果是其所行法
南平
遂行齋祀。
疾便康復
是年示寂(本傳)○僧神光
聞達
磨在少林
遂往彼。
晨夕參承
莫聞誨勵。
夜大雪。
立不動。
積雪過膝
師憫而問曰。
久立雪中
當求何
事。
光曰。
惟願大慈。
甘露門
廣度群品
師曰。
諸佛妙
道。
曠劫難逢
豈可小德小智
輕心慢心
欲冀真乘
徒勞勤苦
光潛取刀斷臂
置師前。
師曰。
諸佛最初
道。
為法忘身
汝今斷臂吾前。
求亦可矣。
易名慧可
問曰。
佛法印。
得聞乎。
師曰。
佛法印。
從人
得。
曰我心未寧
乞師與安。
曰將心來與汝安。
曰覔心
了不可得
師曰。
與汝安心竟(據傳燈錄
神光年甫四十。
而參達磨
高僧
傳謂。
光參達磨六年
一乘精究
則光參達磨
的〔台〕在此年也)○釋明琛
經論雖富。
而以徵難為心。
忌時之講者。
初為屋子誘人
蛇勢法。
以授學者
同伴二人
一林下。
琛曰。
內熱
便解衣赤臥。
翻復不定
須臾兩足合為蛇尾
乃曰。
我作蛇勢論。
今報至矣。
卿可上樹
心若至。
吞噬之緣。
伴便上樹
奄便全身作蛇。
惟頭未變。
自打
欻作蠎頭。
忽長五丈
舉首四視
目如火星
諸蛇總至
相隨趣谷而去。
其伴目驗斯報。
至鄴說之
(僧傳)。
|乙巳(六)|(孝昌元)|
敕法雲法師
大僧正
同泰寺
設千僧會
集眾演
儀文
皆見所未聞○西域使還。
獲佛爪髮。
髮青紺色。
以物伸之。
隨物長短
放之則旋屈為螺○魏佛陀
多(此云覺定)。
內外博通
尤工藝術
至京譯經達磨大師
道德孤高
緇白之眾。
靡然趨向
其聲既振。
遂聞於明
帝。
三屈詔命
師竟不下少林
高之
遂就錫二摩
袈裟金銀器物若干
師皆遜去。
凡三返。
帝終授之
(正宗記)。
|丙午(七)|(二)|
昭明太子
東宮
惠義殿。
天下名僧居之。
謂之
法集之所○僧正慧超
天監中
帝請為家僧。
禮問
殊積。
甞詔菩薩戒
屢請講法未啟。
莊嚴寺園。
南㵎
因搆起重房。
晚年求解職。
閉房養素
是年
五月遷寂(本傳)○法師慧超
武帝為壽光學士
又敕
與僧伽婆羅傳譯筆受
講業盛化
是年卒(本傳)。
|丁未(大通元)|(三)|
敕延僧旻法師
開善寺
在途以疾。
莊嚴寺
二月
一日
卒於寺房。
壽六十一。
敕葬鍾山開善
稟性
和。
放生布施
左道卜筮
不假奇恠
君子皆景
慕之。
營居負販者。
望風畏敬
聞其名者。
偽夫鄙夫
立(本傳)○是春同泰寺成○三月帝幸同泰寺捨身
三日
始還宮(通鑑)○釋道穆
初入荊州神山
風雷
吼。
蛇虎亂圍。
泰然
入定七日
蛇虎方隱。
山神
形謝過云
是田伯王也。
請受戒。
施法式。
諸毒潛
亡。
祭祀絕於羶辛。
祈澤應時雲雨
如此靈異非一
山三十餘年。
道俗欽德(本傳)。
|戊申(二)|(魏敬宗孝莊帝永安元)|
傅大士
苦行七年
弟子日眾
大士欲導群品
乃化妻
子。
鬻身助設大會
沙門惠集。
願為弟子
大士
教化○二月魏明帝崩。
四月孝莊即位
五所寺。
萬佛像。
|己酉(中大通元)|(二)|
三月二十七日
法雲法師遷寂
壽六十三。
二宮悲慟
敕給東園秘器
凡百喪事
從王府。
敕令葬定林
寺側。
立銘誌云○九月癸巳
上幸同泰寺
四部
大會
上釋御服
持法行清大捨
以便省為房。
講堂法座
四部大眾
涅槃經題。
癸卯群臣。
一億萬。
祈白三寶
奉贖皇帝
菩薩僧眾默許
百辟
寺東奉表
請還臨極
三請乃許(通鑑)○十月又設
四部無遮大會
道俗五萬人
會畢。
十一月上還宮。
改元達磨大師
默坐九年
學者益眾。
至是忽謂
其徒曰。
西返時至矣。
汝等盍言所得
道副曰。
我所見。
不執文字
不離文字
為道用。
師曰。
汝得吾
皮。
總持曰。
我見慶喜阿閦佛國
一見更不再
見。
師曰。
汝得吾肉。
道育曰。
四大本空。
五陰非有。
而我
見處
一法可得。
師曰。
汝得吾骨。
慧可三拜
依位
而立
師曰。
汝得吾隨。
即顧謂曰。
世尊正法眼藏
轉授吾。
吾今付汝。
吾滅後二百餘年。
衣止不傳
法周
沙界
潛符密契
千萬有餘。
汝當闡化
勿輕未悟。
一念
回機。
便同本有。
聽吾偈曰。
本來茲土。
傳法迷情
一花五葉
結果自然成。
乃往禹門聖寺
十月
五日
端坐而逝。
壽一百五十歲。
門人全身
熊耳
公元528年
定林寺
明年
魏使宋雲。
西域回。
遇師于葱嶺
手擕
隻履
翩翩獨逝
雲問師何往。
西天去。
且云。
汝主巳
厭世
雲歸朝。
具奏其事。
莊帝有旨。
令啟壙。
唯空棺
隻履存焉。
舉朝驚歎
奉詔取履供養
梁武聞師顯化
製碑刻之鍾山
其末云。
嗟乎見之不見
逢之不逢。
今之古之。
悔之恨之。
朕雖一介凡夫
敢師之於後云。
公元527年
唐代宗
謚師曰圓覺大師(據普燈紀。
此年入滅也。
正宗則謂終于戊申
五燈會元通論
魏文丙辰大統二年終以丁未至梁而等也。
傳燈太和十九年卒者。
訛也。
太和天監
數十年。
蓋集傳燈時。
寶林為據。
失之稽攷
故差之特甚)。
|庚戌(二)|(三)|
貞節處士庾詵卒。
遠近皆聞空中唱云
處士巳生彌
淨域
|辛亥(三)|(魏二月節閔帝恭改元普泰十月安定王改元中興)|
四月昭明太子(統)卒。
太子五歲
遍誦五經
十二歲。
內省決獄平允
帝既留心內典
躬自講說
太子亦天
性好佛。
釋部經論
披覧略遍。
撰次法事儀注
及立
三諦等義。
自出宮二十年。
不畜聲樂
唯法為樂
至是
感疾而終。
天下哭之。
如喪其親焉(梁史)○十月。
武帝
同泰寺
涅槃經
凡七日。
始還宮○魏釋僧照
喜觀
靈迹
入滎山洞穴見神僧。
眉長丈餘。
與共談論
仍以
梨棗令噉。
次旦辭出
重往莫測其處(本傳)。
|壬子(四)|(孝武帝永熈元)|
約法師
舊宅華麗
發願造寺
詔乃號為大生
四月孝武帝(脩)即位
造陟𡵆寺。
供僧講法僧稠
禪師
初受道房禪法
入山習定數年。
復詣少林寺
更授深要
乃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
泉水才足。
忽有
婦人
弊衣坐階。
聽僧誦經
呵遣之。
婦有慍色
以足
踏泉。
泉即竭。
身亦不現。
眾以告稠。
三呼優婆夷
乃出。
稠謂曰。
僧行道。
宜加擁護
婦即以足撥於故
泉。
水即上涌。
後詣懷州西王屋山脩定
兩虎交鬪
乃以錫杖中解。
各散而去。
後又移止青羅山
懷州
頭山。
魏明帝三召不出
乃就山送供。
至是魏孝武
不出
尚書谷。
為立禪室
集徒供養(本傳)。
|癸丑(五)|(二)|
二月二十六日
帝幸同泰寺
金剛經
設道無遮
大會
皇太子王侯巳下百官
六百九十八人
義學
僧等一千人
晝則同心聽受
夜則更述制義。
其餘僧
道士女冠居士五眾
外國使人
三十一萬九千
六百四十二人
武衛宿直
數萬人
先是誌公
天監初
自持麈尾扇。
鐵錫奉上
上亦未喻其
意。
至是三十餘年。
乃鳴錫升堂
執扇講說者。
抑有冥
符。
是講也。
東儲啟請
止許七日
諸僧鑽仰
欲罷不能
更延二七。
請益之。
喁喁不巳。
終于三七。
解講
之辰。
正殿大像。
放光明。
左右菩薩
續復放光
帝躬
虔禮
大眾咸矚。
捨施銀絹物。
直一千九十六萬。
皇太子
寶經函。
又施僧錢絹。
直三百四十三萬。
宮所捨。
二百七十萬。
至于民庶
竝各隨喜
錢一千一百一十四萬。
躬自菲薄
器同土簋
寒暑
被襲。
莫非大布
所居便殿
不能方丈
傍無侍衛
顧無
玩物
左右經書卷軸
所對但香爐錫杖
昧旦坐朝
日旴乃息。
夜尋法寶
明發不寐
所利唯人。
所約唯巳。
起居常事
禁中實錄(弘明蕭子顯撰序)。
|甲寅(六)|(西魏孝武永熈三帝西奔長安宇文泰崩)|(東魏孝靜天平十月
高歡立帝遷都于鄴)|
傅大士
弟子傅暀。
詣闕奉書
有詔赴闕
閏十二
月到闕。
帝聞大士神異
預鎻諸門。
大士巳知。
作大
木槌一雙
先扣一門
諸門悉啟。
直入善言殿。
唱拜
從。
徑登西國所貢寶榻。
此榻唯昭明太子
智者法師
大士得坐耳。
帝問大士師事從誰。
答曰。
無所從。
無所師。
無所事。
設食竟。
遂還鍾山定林寺
詔令
資給(大士錄)。
|乙卯(大同元)|(文帝寶炬大統元)|(二)|
三月上幸同泰寺
遂停寺省
三慧經。
特為傅大
士。
別設一榻○四月解講。
大赦改元
是夜同泰寺
圖災。
上曰此魔也。
再起十二層
倍增往日智者
慧約國師
壽八十四。
六十三。
飯餌松木三十餘年。
布艾為衣
過七十載。
鳴謙立操
擅望當時
是年九月
六日示疾
神識怡愉
了無痛惱
至十六日
敕遣舍人
徐儼參疾。
答云。
今夜當去。
五鼓異香滿室
左右肅然
乃曰。
夫生有死。
自然常數
勤脩念慧。
忽起亂想。
言畢
合掌
便入涅槃。
素服臨喪
哭之悲慟
輟朝二十一
日。
其月二十九日
詔葬於獨龍山誌公墓左。
又從約
受戒數萬人
皆服緦麻
哭送至塔。
臨終夜。
所乘
青牛
忽然鳴吼
下交流。
至葬日。
敕使牽之部。
從發
寺至山。
吼淚不息
建塔之始。
白鶴一雙
遶墳鳴唳
聲甚哀婉
後三日
欻然永逝(本傳)○西魏文帝(寶炬)。
是年般若寺
每運慈悲
常行信捨。
拯溺孤老
病僧
口誦法華
身持淨戒
七覺殿。
四禪室。
養無輟。
檀忍不窮(卞正)○東魏菩提流支
至是譯經
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釋教錄)。
|丙辰(二)|(二四月甘露不熟民饑死者半)|(三)|
劉勰博通經論
寺塔名僧碑碣
皆出其手。
累官
舍人
表求出家
先燔鬚自誓
嘉之
法名惠地
(南史)○敕改約法師所居竹山里。
智者里○西魏
宇文泰
興隆釋典
崇重大乘
雖攝萬機
常闡三寶
第內常供百法師
尋討經論
摩訶衍
釋曇顯
眾經要二十二卷
及一百二十法門
|丁巳(三)|(三)|(四)|
釋植相
習苦行。
一食常坐。
正心佛理
時有法愛
衒道
術現神。
來怖於
不動。
而愛求懺悔
又寄宿道館。
道徒不延。
而群虎奔吼。
道士乃從受菩薩戒
又見人
垂釣
勸止不從
即唾水中
大蛇忽出。
釣者即投相出
家(僧傳)○定州敬德
觀音甚虔。
後為賊橫引。
不堪
拷楚。
遂妄承罪。
明日將决。
夜夢僧教誦救苦觀音經
千遍免苦。
德方誦及半。
有司執縛向市。
行且誦。
刑斫之。
刀折三段
皮肉不傷
凡三換刀。
刀折如初
司問之。
具以狀聞丞相高歡
為表請免死。
還家
像項有三刀痕。
今世謂高王經出此也(齊書)。
|戊午(四)|(四)|(元象元)|
慧集法師
凡人有疾求療。
師曰。
一心念我即愈
不可勝紀
正月二十一日
兩臂救人
(本傳)○七月梁詔曰。
上虞縣李胤
掘地得一牙像方
二寸
一邊佛像十二軀。
一邊十五軀。
巧刻妙絕
中有
真形舍利六焉。
昔經奏上
以為意。
而胤衘愆。
縲紲
東冶
真形舍利
在中署。
光明顯發
大悲救苦
良有
以乎。
宜承佛力
弘茲寬大
天下罪無輕重
赦除
之(弘明)○八月月五車
老人星見。
改造長千寺。
育王
塔出佛舍利髮爪
乘輿幸長千寺。
無礙法喜食
詔。
真形舍利
復現於世。
今設無礙會
幽顯歸心
時布德。
允叶人靈
天下罪無輕重
赦除之(同上)○
隱士陶弘景
飛丹辟糓
兩朝師模
時稱山中宰
華陽洞天。
景夢佛授記
勝力菩薩
乃詣鄮縣
育王塔。
自誓五大戒。
是年無疾尸解(一云二年)。
遺令
冠巾法服
以大袈裟覆體。
明器僧居左。
道士居右
弟子遵而行之(隱子三武論)○天竺月婆首那(此云高空)。
於東
魏譯經
|巳未(五)|(五)|(興和元)|
傅大士重入都。
三月帝於壽光殿。
共論真諦
大士曰。
息而不滅
帝又請講金剛經
大士揮案一拍而起。
不喻。
再請講。
大士乃索板升座。
四十九頌
頌終
便去○東魏佛陁扇多。
至是譯經論一十部○釋道
臻。
博通經義
魏文帝尊為師傅
於京立大中興寺。
魏國大統
臻乃大立科條
佛法由是載興。
大乘
陟岵相次而立
又於昆池
中興寺莊。
池之內外
百頃
竝以給之。
及卒帝哀之廢朝
喪事所資。
竝歸
天府
|庚申(六)|(六)|(二)|
河南王
遣使方物
佛像經論十四條。
敕盡與
之。
外賜御製涅槃等經講疏一百卷傅大士
辭帝
東歸
後數月復至都。
歸而置寺。
寫經千餘卷
三至京師
度道俗。
不可勝計○釋僧林
能動
物。
潼州豆[□@豈]山。
神化大蠎來。
為授三歸
不興災。
化迹非一(本傳)。
詔以鄴城舊宮。
天平寺
|辛酉(七)|(七)|(三)|
于闐國
獻玉佛像一身高麗八國
方物求涅
槃等疏論○三月十二日
帝於華林園重雲殿。
金字般若三慧經。
太子王侯。
宗室外戚
百辟卿士
域雜使。
義學千僧
外國僧眾
莫不肅容觀聽
凡講二
十三日
開講迄於解座。
日設遍供。
普施京師
文武
侍衛
加班賚。
上躬務儉約
體安非素。
外絕三驅
體。
內屏千鍾之宴。
膳夫所掌。
歲撤萬金
掖庭之費。
巨億
能無國度
財法兼施
是講也。
宮中佛像
放光明。
夜必澍雨
朝則晴霽
天地震動
異香滿觸。
十種靈異
具如陸雲之序(弘明集)○魏連歲大稔
穀一
九錢東魏毗目智仙
烏萇王種
鄴城譯經
|壬戌(八)|(八)|(四)|
釋曇鸞
志欲延壽
而後佛法
江南陶隱居
仙術
大通中達梁。
到其山所
陶欣然以仙方十卷
之。
及還魏境。
欲往名山依方脩鍊。
洛下
西竺
提流支。
乃問。
佛法頗有長生不死法。
勝此土仙經
者乎。
支唾地曰。
是何言歟。
此土何曾長生法。
縱得
長生
少時不死
終更輪迴三有耳。
即授以觀無量壽
經曰。
大仙方。
依而脩之。
出生死。
鸞乃焚其仙經
恐誤後來
精脩淨土
流化弘廣。
魏主重之。
號為神變
是年香花幡樂來迎。
奄然而逝
鸞有論集流行
自號為元簡大士云(本傳)○東魏天竺瞿曇般若流支。
(此云智希)自元象初至是。
譯經論十八部九十二卷(釋教錄)。
|癸亥(九)|(九)|(武定元)|
釋尚圓
呪術救物
梁武陵王()。
宮中鬼恠為魅。
令射者射之。
鬼接而返擲。
入宮
諸鬼競前。
作諸
恠變
圓安坐告曰。
汝等小鬼
入王宮。
能變我身
可自變萬種
且住聽我一言
諸鬼合掌住立
始發
云。
南無佛陀。
鬼皆失所
自爾安靜
武帝聞而召之。
賞遇(本傳)。
|甲子(十)|(十)|(二)|
傅大士
屋宇田地資生什物
悉皆捐捨
營立精舍
大法會。
普為眾生
懺滅罪苦
得解脫。
傾捨既盡。
創立草庵
妙光亦自立庵
草衣木食
晝夜勤苦
|乙丑(十一)|(十一)|(三)|
公元1289年
西魏宇文泰
長安
追遠陟屺大乘魏國安定中
興等六寺
度一千僧。
又造天保寺。
供養瑋法師
及弟
七十餘人
安州
壽山梵雲二寺
又造大福田
寺。
供養國師
又於實師墓所
福田寺
又為大可
汗大伊尼
突厥寺(辨正)。
公元527年
|丙寅(中大同元)|(十二)|(四)|
帝自天監中
釋氏法。
長齋斷酒肉。
不聽音樂
雖居
暗室
常理衣冠小坐
暑月未嘗褰袒。
光宅同泰等
五寺。
常供千僧
製諸疏論。
帝嘗作淨業賦。
其序有云。
朕不噉魚肉
不與嬪侍同處
四十餘年矣。
不食
生。
無復殺害障
既不御內
無復惡障
除此二障
識稍明。
乃作淨業賦(其賦略云)觀人生天性
妙氣
清靜
外物以動欲。
攀緣而成眚。
遇常發於外塵
累必由於前境
貪心不厭
內意自騁耳。
連於[𮈔]
眼轉移於五色
香氣馞起。
觸鼻發識。
舌之
受味。
甘口噉食
身之受觸。
自安怡。
細腰纖手
弱骨
豐肌
附身芳潔
觸體如脂。
狂心迷惑
倒想自欺
如是
六塵
同障善道
紫奪朱。
風靡草。
抱惑而生。
與之
偕老
隨逐無明
莫非煩惱
由是外清眼境
淨心塵。
與德相隨
與道為隣。
淨業可愛
以不殺而為因
離欲惡而自脩
無障精神
患累巳除。
障癡亦淨。
如久澄水
如新磨鏡
外照多像。
內見眾病。
既除客塵
反還自性
心清若氷。
志潔如雪。
結縛既除。
憂畏亦滅。
恩愛長違
生死永別(弘明集)○三月乙巳
同泰寺捨身
四月丙子
群臣納帛。
奉贖還宮○月
婆首那。
入梁見帝。
帝留譯經
|丁卯(太清元)|(十三)|(五)|
上幸同泰寺捨身(通鑑)○杜弼高歡
甚見敬。
使西魏
魏帝知。
深於佛理
佛性法性寬狹之旨。
曰。
寬非狹。
帝稱善(本傳)○釋僧妙(西域
佛舍利
帝送
頂奉。
忽夜放光照天
地。
合城贊歎聲聞數十里)。
|戊辰(二)|(十四)|(六)|
竺僧
石影像來。
形高一尺
六寸
八楞紫色
暎徹
侯景之亂
乃置江州廬山西林寺
頂上
公元632年
(後開皇中
煬帝䖍奉漆函盛之。
及登儲貮
乃送曲池日嚴寺。
其中變現光相非一
正觀六年
入內供養
感通等錄)。
○八月西域拘那羅陀
亦云波羅末陀(此云真諦亦云
親依)。
面申頂禮
寶雲殿。
竭誠供養
仍請譯經
公元549年
|己巳(三四月帝崩○太宗簡文帝即位)|(十五)|(七)|
公元632年
四月逆賊侯景
臺城
徵來無巳。
帝憤之遂寢疾
齋戒不衰
念佛不輟
五月大漸
不能進膳
久而口苦
索蜜未至。
而曰
遂崩於淨居殿。
年八十六○太
公元627年
簡文帝(綱)即位
(隱子論曰。
或謂梁因佛而亡。
蓋亦未之思耶。
請以漢武校之。
兩漢南北之君。
享國年深
唯漢梁二武
其恢
庠序養育人材一也。
學仙
學佛
所好亦一也。
漢武在位五十四年。
尊寵方士
壅曠萬機
窮兵
武。
帑廩罄然
民有離心
而不敗者何也。
未甞一日去兵也。
梁末年漸疎
將佐去兵。
其所以先敗也。
廣原教曰。
不可泥。
道不可罔。
過與不及
為患一也。
夫事有宜。
理有至。
從其宜而宜之
所以聖人
之教也。
即其至而至之。
所以聖人之道也。
梁之武帝
齊之文宣
反其宜而事教。
不亦泥乎。
魏周二君
其至而預道。
不亦罔乎。
釋子不苟時君泥佛如此
以是驗梁泥教。
不為不失
學佛自有中道也。
梁雖泥教為失。
然不由是而致敗。
其弊在乎弛武而疎賢也。
要之
隆污定數
不可以苟延之也。
自古
父子篡弑
狂盜內侮
可勝紀。
曲言侯景之叛。
而誣於佛何耶。
共工於伏羲。
蚩尤之於黃帝
羿
促之於夏楚
昭王不反
申之於周。
弑幽。
勝廣之於秦。
賈充成濟之於魏。
劉石之於晉。
爾朱之於元魏
祿山
朱泚黃巢之於唐。
何代而無侯景也。
且以子之弑父。
如景之狂。
何憚而不為哉。
雖陷臺城
不加[(乂木)*武]逆於
武帝
可加訾乎。
出隱子梁後論)。
湘東王高祖崩。
捨宮造天宮寺
法聦禪師居之。
初至襄陽傘蓋山。
白馬泉谷。
築室棲禪
梁晉安王
來部襄雍。
承風至山。
騎從無故而退。
王慙而返。
夜感
惡夢
及再往馬退如故
王乃潔齋
方得進見
初至寺
側。
但覩一谷猛火洞然
良久竚望
忽變為水。
經停傾
仰。
水滅堂現。
以事相詢。
知時水火定也。
堂內繩床
邊有二虎
聦按伏其頭。
閉其目。
召王令前。
方得展禮
因告境多虎災。
聦即入定
須臾有十七虎至
便與受
歸戒。
敕令勿犯百姓
遂乃無害
其日將王臨白馬泉
白龜
聦曰。
雄龍也。
靈泉
五色鯉。
聦云。
雌龍也。
王因表奏
下敕為造禪居寺。
又就所住。
造靈
泉寺(其寺周改靜林
隋改景空。
唐仍隋號)。
至是居天宮
尋還故里
後以
公元559年
大定五年九月
無疾而化。
壽九十二。
師之靈瑞非一
(本傳)。
|庚午(簡文帝大寶元)|(十六年)|(齊文宣帝天保
公元555年
元年五月魏靜遜位)|
簡文帝
委心妙法
遍覧玄章。
法集二百卷
法寶
聯璧四百餘篇
資敬報恩二寺
血書般若十部
天姿高明
德性柔懦
侯景所制。
不能自立
時數使然也(辨正論等)○五月齊顯祖文宣帝高洋
受魏
靜帝禪。
帝位
佛慧早脩。
聖智罕測
既臨大寶
佛教焉○罽賓沙門
那連提耶舍(此云尊稱)。
魏孝靜
之世。
鄴都譯經
公元559年
|辛未(二)|(十七年三月帝崩廢帝欽立)|(二)|
開闢至此年。
凡二百八十三代。
七十六萬一千四
百一十五年(辨正論)○世尊示滅
至此一千五百年○
齊顯祖詔曰。
仰惟慈明
緝寧四海
欲報之德。
正覺
憑。
鷙鳥傷生之類。
宜放之山林
太皇太后
建立
寶塔
鷹師曹。
報德寺(辨正)○梁三藏真諦
值梁不
寧。
乃往富春傳譯
沙門寶瓊等。
二十餘人
番十七地
論。
是年侯景
請還供養(本傳)○七月逼簡文。
禪位
昭明太子孫棟。
十一月篡位
改元大始
(隱子論曰。
觀梁之興。
有以異於魏晉
銓梁之治。
有以盛於宋齊。
史褒以斯文德
有此武功
始自湯武之師。
終濟唐虞之業。
其實錄也。
豈有慚德哉。
武帝受命之後
數十年間
禮樂文物
南朝冠。
此梁之治。
出於江左五朝
南北八代之右也。
宋景文新史曰。
蕭氏江左
有功在民。
終無大惡
寖微而亡。
餘祉及其后裔。
唐興得八葉宰相
未聞貶梁以好佛而致亡者也。
文中子知之。
故著中說曰。
齋戒脩而梁
國亡。
釋迦之罪也。
蓋疾史臣
不知所以亡。
爭以近迹引咎於佛矣。
武帝不求賢才
擢用庸侫。
春秋
既高。
留神俎豆
泥情釋教
在廷諍臣矣。
知子莫若父
三蠹竝殲。
獨全養嗣。
正德不即大戮
使陰召
逆雛
咫尺玉墀
鞠為茂草
侯景得以稱兵犯順知梁有名將。
棄而勿用
不知戰。
可乘之機故也。
名將
王神念羊□僧辨侯瑱徐世譜陸法和數子之才。
不任之。
杜僧明周文育僧都鐵扙等。
將材
梁既不用之。
以資篡臣
湘東御將之道。
侯景未梟。
而陳氏問鼎矣。
梁室速傾。
其患在此。
而議
者。
以為仁義禮樂戒律定慧
不幸而亡梁非也。
仁義禮樂
堯舜三代
皆資而大治
不聞始治而末亂也。
以亂者。
其後失德而巳。
戒律定慧
漢明帝
求其人與教。
傳世二百。
唐太宗大興之。
不害其為正觀之治。
傳世二百。
宋太祖太宗
大興佛教
聖子神孫
皆賢於商三宗
宜其傳世無窮也。
以是明之。
不為王化之蠹。
所以資於治也
夫言佛法亡梁者。
殆非正論引子梁室論)。
|壬申(世祖元帝繹承聖元)|(廢帝欽元)|(三)|
三相湘東王繹
大敗景軍。
景走尋為侯瑱殺之。
十一
月繹即位江陵
是為世祖元帝
體聖多能
入微
靈悟
天居天宮二寺
每講法華經
成實論(辨正)○
是年三藏真諦
金陵觀寺
光明等經○齊天
二年
僧稠禪師
帝躬舉大駕
郊迎之。
年過七十。
神宇清曠
扶接入內
為說正理
拜受
禪道
自後彌承清誨
篤敬殷重
因從受菩薩戒法。
斷酒禁肉
放捨鷹鷂
去官畋漁
成仁國。
又斷天
屠殺牛。
三月大勸齋戒
官園私菜。
葷辛悉除。
禁中
四十餘日。
因辭還山
是年於鄴城建雲門
寺。
以居之。
兼為石窟寺主
一日駕幸謁稠。
稠床
坐不迎。
有讒於帝。
帝將入寺。
按其不敬
稠知之。
預出
二十里外候帝。
及帝至。
恠問其故。
稠曰。
恐身血不淨
穢污伽藍
在此候耳。
拜伏愧悔無巳。
乃躬負稠身
往寺。
不受
帝曰。
弟子負師
行遍天下
未足謝𠍴。
弟子前身曾作何等
答曰。
羅剎
是以今猶好
殺。
即呪盆水
令帝自觀。
其形果然
大驚
自是坐禪
行道
倍銳於前。
仍敕諸州。
別置禪肆。
令達定慧者。
教授
因以國儲
分為三分
一以供國。
一以自用
三寶
自是徹情歸向
通古無倫
大起寺塔
僧尼滿
於諸州。
佛法東流
此焉盛矣(僧史)○法師法上
山崇
峻。
慧海幽深
德可軌人。
威能肅物
故魏齊之世。
歷為
統都。
所部僧尼將二百萬。
而上綱紀
將四十年。
常文
宣時。
盛弘釋典
上總擔荷
竝得緝諧
內外闡揚
黑白
咸允。
|癸酉(二)|(二)|(四)|
荊山居士陸法和
初為元帝所重。
爵以閑散
服勤
沙門
弟子禮。
至是以和為郢州剌史(南史)○齊沙
嵩公
至白虎山
失道
聞鐘聲登一寺
於堂久坐
忽見五六十僧。
飛空而下
自相借問
或言長安成都
嶺南蒯北。
動即千萬里。
嵩起欲參話。
奄然失地
獨坐
磐石之上。
因問上統法師
師曰。
此寺昔圖澄所造。
聖居之。
或現或隱。
遷徙無定(感通)。
|甲戌(三)|(恭帝元)|(五)|
南岳慧思大禪師
初夢異僧
出俗
乃辭親入道
常習坐。
唯一食。
誦法華三十餘遍。
瓶水不竭
童侍奉。
慧聞禪師
初閱中論悟旨
遙禮龍樹
為師。
乃往授法。
晝夜攝心
不至席。
坐夏三七日。
宿命通
倍加勇猛
尋有障起。
四支緩弱。
不能行步
即自念曰。
從業生。
由心起。
心源無起
外境何狀。
病業與心。
如雲影。
如是觀巳。
輕安如故
夏滿猶無
所得
放身倚壁。
背未至間。
豁悟法華三昧
研練逾久。
前觀轉增。
名行既播。
學侶日臻。
以時多艱。
欲往一方
安然行道
空中告曰。
若欲化物
可詣武當
若脩禪
定。
須往南嶽
至是領徒南邁
值梁之亂。
權止大蘇山
釋慧善
善智度論。
散華八卷(以如眾華繽紛散也)。
是年
長安崇華寺。
柱國家宰
奉供演法(本傳)○僧實禪師
有奇相。
魏太統中。
詔曰。
師目麗重瞳
偏同虞舜
傴僂
分似周公
德宇純懿
軌量難模。
昭玄三藏
公元604年
言為世寶(云云)。
至後元年
復以師才深德大。
為國
三藏
自是陶化京華
久而逾盛○初武。
金銀
二軀
重雲殿禮事
五十許年。
至是江左未定
利害
相雄。
王僧辨。
乃遣杜龕
衛宮闕。
凶頑
欲毀二
像為鋌。
先令數人。
三休閣
令鑱佛項。
槌鑿始舉。
一時回顧
所遣諸人
臂皆不舉
失瘖如醉
杜龕
然。
見金剛競來擊之。
舉形洪爛。
穿皮露骨而卒(感通)。
公元559年
|乙亥(敬帝紹泰元)|(後梁中宗蕭詧大定元)|(魏恭帝二)|(齊顯祖六)|
陸法和
元帝敗。
歸齊
封太尉
甲第
法和
乞為寺。
身居偏室
日行燒香禮佛凝坐
預期死日。
時至坐去。
而多留異迹(北史)○嵩頭陀法師
續至金華
龍盤寺
龍丘界立龍丘寺。
又入萬善山。
置離六
塵寺。
西至孟度山。
三藏寺
始師發迹
香山寺
及此七所
山川形勝
黑白供養
久而猶盛(本傳)○
道士陸脩靜等。
初為梁武所棄。
遂奔入魏
至是其徒
頗盛。
而齊帝事佛。
靜等嫉之。
詣闕請與釋子角法。
月下敕。
僧道十人較法。
至期大集公卿
脩靜等。
術呪僧衣鉢。
及殿梁柱飛動
諸僧無以對之。
靜等
矜誇。
又言。
沙門現一。
我即現二。
今以小術誘之耳。
謂上統曰。
佛門豈無人。
第求之未至耳。
他日別對。
幾求獲法師曇顯
抗表
請與道流定奪真偽
十月
乙卯
會于正殿
百僚臨證。
曰。
言沙門現一。
我即
現二。
果否
靜曰然。
一足曰。
我正現一。
請卿現二。
道士默然無對
斥曰。
爾曾間者未遇勍敵
敢以小
自肆
即以稠禪師袈裟置地。
使呪之。
道流併力
法。
能動
帝敕左右取衣。
十輩不能舉。
顯即自取
置梁間。
又使呪之。
梁柱亦不能動
其徒慚縮。
脩靜更
欲以頰舌勝之。
即曰。
佛家自標內教
內則小也。
道家外教
外則大也
顯曰。
天子九重之內。
應小於百官
無對
帝及群臣。
忻躍而罷。
丙辰
帝詔
曰。
法門不二
真宗在一。
求之正路
寂泊為本。
酒道
者。
中世假托
俗人未悟。
仍有祇崇。
麴[麩-夫+薛]是味。
喪昧虗
宗。
既乖仁祀之源。
復違祭典之式。
宜從禁止
無或
風。
道士自謂得仙者。
飛騰遠舉
不能爾者
竝宜
改迷歸正
昭玄上統。
剃度出家
詔旨既下。
道士
剃髮沙門
有不從者
四人
於是齊境無道士
(宣公論衡及北史)○齊帝嘗在晉陽
使人馲駝
向寺取經
凾。
使問所在
帝曰。
任駞出城。
及出奄如夢至一山。
半有寺。
眾僧遙曰。
高洋馲駞來。
便引見
一僧曰。
高洋
天子何如
聖明
爾來何為
取經凾。
僧曰。
在寺懶讀經
北行東頭與之。
使者反命焉(論衡)。
|丙子(太平陳霸先相國封陳王)|(二)|(三)|(七)|
僧達禪師
虎頭長耳
雙齒過寸。
形器異倫
見者驚奉。
梁武嘗從受戒
誓為弟子
後辭還魏國
餌苓斷粒。
文宣帝
特加殊禮
前後六度
歸崇十善
為達。
於林
慮山。
立洪谷寺
又捨神武舊廟
造定宼寺。
兩以居之。
山神禮奉
每現靈迹
誌公甞曰。
達禪師
大福德人
也。
是年六月
端坐而逝。
壽八十二。
宣帝奔赴
舉聲
哭。
六軍周號。
山林為動。
乃葬于谷○真玉法師
生而
無目
母携聽講
精究詞旨
至是文宣
盛弘講席
海內
髦彥咸聚天平
獨標稱首
道俗崇仰(本傳)○十二月
魏恭帝
禪位宇文覺
是為北周孝閔帝○魏十六
主。
凡一百七十二年。
譯師十九人
譯經律論。
四百
十九部。
一千九百餘卷
僧至二百萬。
國家大寺
四十
七所
三公等寺。
八百四十所。
百姓造寺院。
三萬餘
所。
自古佛事圖塔之盛。
無出於此
|丁丑(二)||||
九月梁敬帝
禪位陳高祖○梁四主五十六年中。
譯師四十二人
所出經論七百八十卷
寺二千八百
四十六所。
僧尼八萬三千人
頴濵先生蘇轍子由論曰。
易曰。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五帝三王
形器治天下。
之以禮樂
齊之以政刑
道行其間
而民莫知也。
老子體道而不嬰於物。
孔子至以龍比之。
東漢
來。
佛法入中國。
其道與老子相出入。
皆易所謂
形而上者。
而漢之士大夫不能明也。
魏晉以後
知之矣。
好之篤者。
則欲施之於世。
疾之深者。
則欲
絕之於世。
二者皆非也。
佛老之道。
吾道同。
而欲
絕之。
佛老之教。
與吾教異。
而欲行之。
皆失之矣。
秦興區區一隅
招延緇素
譯經談妙
至者數千人
而姚氏之亡。
不旋踵
梁武帝
江南佛事
前世
未嘗見。
捨身為奴𨽻。
父子陷於侯景
議者觀
秦梁之敗。
則以佛法
不足賴矣。
後魏太武
深信
崔浩
不信佛。
勸帝斥去僧徒
毀經壞寺。
既滅佛
法。
亦以非罪赤族
唐武宗長生
道士
私。
夷佛滅僧。
期年
而以丹毒遽崩。
議者觀魏
之禍。
則以佛法
不可忤矣。
二者皆見其一偏耳。
佛老之道。
一人私說也。
自有天地
而有是道矣。
古之君子
以之治氣養心
其高不可嬰。
其潔不可
溷。
天地神人
皆將望而敬之
聖人所以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者。
此道也。
道之於物。
無所不在
而尚
可非乎。
誠以形器治天下。
導之以禮樂
齊之以政
刑。
道行其間
而民不知
萬物竝育不相害。
竝行而不相悖
泯然不見其際。
天下化。
不亦
孔之遺意也哉(見通鑑議)。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第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