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身土志¶ 第 282a 页
释门正统第三
良渚沙门 宗鉴 集
* 身土志
无始以来。有物混成。横无畔岸。竖绝本标。然胶胶扰
扰乎其中者。咸迷兹性德。如醉如梦。但有六趣轮转
而巳。尚无出世三乘之法。况一佛乘乎。荆溪云。必有
一人最初先觉。遂以斯道转觉后觉。相续不巳。觉者
滋多。乃有十方三世诸佛。欲穷佛理。身土为先。非土
何以显身。非身何以示妙。释迦既尔。他佛可知。撰身
土志。
大雄世尊。自劫踰尘点之前行菩萨道。历诸圆位。成
究竟觉。所證之法名曰妙法。故法华经云。我实成佛
以来甚大久远。盖能成即自报之智。名曰报身。所成
即本具法体。名曰法身。智与体冥。乃能起胜劣大用。
名曰应身。天亲大士于是说示现三种菩提。一.应化
菩提。经以分身表之。二.报佛菩提。经以释迦表之。三.
法佛菩提。经以多宝表之。法.报.单应身。复乃修性三
身土志¶ 第 282b 页 X75-0282.png
身也。所谓妙法者。盖妙名不可思议也。法者。十界.十
如。权实之法也。又南岳举三种。谓众生法.佛法.心法。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
切唯心造。言心造者。不出二意。一者约理。造即是具。
二者约事。不出三世法数。颂云。六凡(六道轮转三界。未免生死。故俱
名凡).四圣(三乘则脱分段生死。佛则更脱变易生死。故俱名圣)互具百(慈云于一心字派出
十界。复引墨迭贯方之联珠。表一一界展转具九。成百法界).十如是法(妙经方便品略开三
显一。殷勤称叹。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
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天台指此为法华一经正体)。绕成千(谓一界具十如是法。
十界则具百如是法。百界则具千如是法)。五阴(实法)众生(假名)并国土。是故
三千数具足(生阴二千属正。国土一千属依)。荆溪云。若非三千摄则
不遍。若非圆心不摄三千。故三千总别成空.假.中。又
云。方由理具。方有事用。今欲修观。但观理具俱破。俱
立俱是法界。任运摄得。权实所现。盖实造者。以有四
住地烦恼。润分段生死业。能招集分段生死苦果。谓
六道众生。所禀阴入界身是也。又犹有无明住地烦
恼。润变易生死业。能招集变易生死苦果。谓阿罗汉.
辟支佛及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是也。如来既巳妙
證圆常之道。则五住究尽。二死永亡矣。然大悲熏心。
且乘宿愿力。岂忍坐视三乘六道流转二死苦海而
不救乎。于是乘本垂迹(本地所證唯一圆。佛垂迹化他则施四教)。起乎权
造。初于大通佛时。作第十六王子与诸大众覆讲此
法。结其大缘。自兹之后。节节诱之。机缘既熟。遂于今
日非顿而顿。现胜应身说大乘教。非渐而渐。现劣应
如。权实之法也。又南岳举三种。谓众生法.佛法.心法。
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
切唯心造。言心造者。不出二意。一者约理。造即是具。
二者约事。不出三世法数。颂云。六凡(六道轮转三界。未免生死。故俱
名凡).四圣(三乘则脱分段生死。佛则更脱变易生死。故俱名圣)互具百(慈云于一心字派出
十界。复引墨迭贯方之联珠。表一一界展转具九。成百法界).十如是法(妙经方便品略开三
显一。殷勤称叹。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
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天台指此为法华一经正体)。绕成千(谓一界具十如是法。
十界则具百如是法。百界则具千如是法)。五阴(实法)众生(假名)并国土。是故
三千数具足(生阴二千属正。国土一千属依)。荆溪云。若非三千摄则
不遍。若非圆心不摄三千。故三千总别成空.假.中。又
云。方由理具。方有事用。今欲修观。但观理具俱破。俱
立俱是法界。任运摄得。权实所现。盖实造者。以有四
住地烦恼。润分段生死业。能招集分段生死苦果。谓
六道众生。所禀阴入界身是也。又犹有无明住地烦
恼。润变易生死业。能招集变易生死苦果。谓阿罗汉.
辟支佛及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是也。如来既巳妙
證圆常之道。则五住究尽。二死永亡矣。然大悲熏心。
且乘宿愿力。岂忍坐视三乘六道流转二死苦海而
不救乎。于是乘本垂迹(本地所證唯一圆。佛垂迹化他则施四教)。起乎权
造。初于大通佛时。作第十六王子与诸大众覆讲此
法。结其大缘。自兹之后。节节诱之。机缘既熟。遂于今
日非顿而顿。现胜应身说大乘教。非渐而渐。现劣应
身土志¶ 第 282c 页 X75-0282.png
身说小乘教。胜应者。乃如来现圆满报身。别.圆大机
所见也。故梵网经云。尔时释迦从初现莲华藏世界
东方来入天宫中。说魔受化经巳。下生南阎浮提迦
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
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
王座。兹盖境妙究竟显。名毗卢遮那。智妙究竟满。名
卢遮那。行妙究竟满。名释迦牟尼。三佛不一异。不纵
横。故名妙果法身。复报.应单乃体用三身也。别见则
三佛相关。圆见则三佛相即。若夫藏通之机。止见释
迦而巳。此当更以天台所谈身土反覆明之。先自同
居净秽说起。秽既不等。净亦复然。劫灾颂云。业道增
减。寿至十三。灾现刀.疾.饥。如次七日.月.年止(世界巳成。上界
诸天下生瞻部。人界寿八万四千岁。后乃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谓之减劫。复从十岁增之。子年倍父。谓父十
岁。子二十归。父二十岁子四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谓之增劫。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小劫为一中劫。
成.住.坏.空各二十劫。共八十小劫。总成一大劫。每减劫中。人寿至三十时。饥仅灾起。经七年七月而止。减至二
十岁。疾疫灾起。经七月七日而止。减至十岁。刀兵相杀。经七日七夜而止。馀少人民怖灾造福。故寿复增。此名
小三灾)。三灾水.火.风。上三定为顶。如次内灾等四无不
动故(初禅内有觉观患故招火灾。二禅内有喜患故招水灾。三禅内有乐患故招风灾。此名大。是三
灾四禅无内患故亦无外灾)。然彼器非常情。俱生灭故(器即依报。非是常住
不坏之法。情则有情正报。彼天宫殿情生即生。情灭即灭)。要七火.一水.七水.火后
风(谓初禅经七火。二禅始一水灾。二禅经七水灾。初禅又经七火灾。三禅始一风灾。盖初禅实一大劫。
以大梵先生后舍。除空劫。二十增减故寿六十小劫。二禅极光天七火灾。后始一水灾。故寿八大劫。三禅遍净
天四十九火灾。及七水灾。又七火灾。后始一风灾。故寿六十四大劫。劫章云。火.水.风灾以为数。数不能及僧祇
量。即此大劫三无数。菩萨方登正觉时)。正法念处经云。成.住.坏.空各二
所见也。故梵网经云。尔时释迦从初现莲华藏世界
东方来入天宫中。说魔受化经巳。下生南阎浮提迦
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
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
王座。兹盖境妙究竟显。名毗卢遮那。智妙究竟满。名
卢遮那。行妙究竟满。名释迦牟尼。三佛不一异。不纵
横。故名妙果法身。复报.应单乃体用三身也。别见则
三佛相关。圆见则三佛相即。若夫藏通之机。止见释
迦而巳。此当更以天台所谈身土反覆明之。先自同
居净秽说起。秽既不等。净亦复然。劫灾颂云。业道增
减。寿至十三。灾现刀.疾.饥。如次七日.月.年止(世界巳成。上界
诸天下生瞻部。人界寿八万四千岁。后乃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谓之减劫。复从十岁增之。子年倍父。谓父十
岁。子二十归。父二十岁子四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谓之增劫。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小劫为一中劫。
成.住.坏.空各二十劫。共八十小劫。总成一大劫。每减劫中。人寿至三十时。饥仅灾起。经七年七月而止。减至二
十岁。疾疫灾起。经七月七日而止。减至十岁。刀兵相杀。经七日七夜而止。馀少人民怖灾造福。故寿复增。此名
小三灾)。三灾水.火.风。上三定为顶。如次内灾等四无不
动故(初禅内有觉观患故招火灾。二禅内有喜患故招水灾。三禅内有乐患故招风灾。此名大。是三
灾四禅无内患故亦无外灾)。然彼器非常情。俱生灭故(器即依报。非是常住
不坏之法。情则有情正报。彼天宫殿情生即生。情灭即灭)。要七火.一水.七水.火后
风(谓初禅经七火。二禅始一水灾。二禅经七水灾。初禅又经七火灾。三禅始一风灾。盖初禅实一大劫。
以大梵先生后舍。除空劫。二十增减故寿六十小劫。二禅极光天七火灾。后始一水灾。故寿八大劫。三禅遍净
天四十九火灾。及七水灾。又七火灾。后始一风灾。故寿六十四大劫。劫章云。火.水.风灾以为数。数不能及僧祇
量。即此大劫三无数。菩萨方登正觉时)。正法念处经云。成.住.坏.空各二
身土志¶ 第 283a 页 X75-0283.png
十劫为一大劫。盖劫成之初。梵王自二禅先生初禅。
经一增减劫。次有梵子辅众。从极光天感念而来。欲
界空居次第成就。乃有微风渐盛。且坚成世界。底是
为风轮。大云遍覆。雨如车轴。积风轮上。结为水轮。水
轮之上。凝为金轮。金轮之上。又注雨水。大风鼓击。清
浊异质。为梵世。为空居。为法宝石。为山海。为土地。品
物惟错。区域肇成。诸天福尽。下生南洲。身光能飞。不
饮不食。后食地饼。林藤粳稻。体乃坚重。不复光明。日
月为出。忿吞漫萠。受欲长滋。始有人道。分疆殖货。盗
贼以具刑罚以立。十恶成备。死沦三涂。睹兹恶趣。更
修善因。得生俱卢三洲。及六欲天。令贤劫住世。当第
九增减劫。至住劫当终。人皆厌世。修习禅定。上生初
禅等天。不作诸恶。不生无间。住劫既尽。世界则坏。先
空三涂。后极他化六欲诸天。以次上升。于时下界俱
无有情。日热四倍。先涸沟池。焦草木。次现二日。三日。
乃竭江河。次现四日。五日。又枯海水。至六日。七日。并
出则山石毕镕。大千世界为猛火聚。梵众梵辅以次
上奔。惟梵王天最后舍去。世界煨烬。无复存者。劫坏
则空。空而又成。为后劫始。若当水灾。则二禅奔三禅。
风灾则三禅奔四禅。其为空洞。亦同火灾。兹并同居
之相也。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莲华藏世界海)。
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千色究竟天)。一华百亿国。一国
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是千释迦。卢舍
那本身。千百亿释迦(诸处南阎浮提)。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
经一增减劫。次有梵子辅众。从极光天感念而来。欲
界空居次第成就。乃有微风渐盛。且坚成世界。底是
为风轮。大云遍覆。雨如车轴。积风轮上。结为水轮。水
轮之上。凝为金轮。金轮之上。又注雨水。大风鼓击。清
浊异质。为梵世。为空居。为法宝石。为山海。为土地。品
物惟错。区域肇成。诸天福尽。下生南洲。身光能飞。不
饮不食。后食地饼。林藤粳稻。体乃坚重。不复光明。日
月为出。忿吞漫萠。受欲长滋。始有人道。分疆殖货。盗
贼以具刑罚以立。十恶成备。死沦三涂。睹兹恶趣。更
修善因。得生俱卢三洲。及六欲天。令贤劫住世。当第
九增减劫。至住劫当终。人皆厌世。修习禅定。上生初
禅等天。不作诸恶。不生无间。住劫既尽。世界则坏。先
空三涂。后极他化六欲诸天。以次上升。于时下界俱
无有情。日热四倍。先涸沟池。焦草木。次现二日。三日。
乃竭江河。次现四日。五日。又枯海水。至六日。七日。并
出则山石毕镕。大千世界为猛火聚。梵众梵辅以次
上奔。惟梵王天最后舍去。世界煨烬。无复存者。劫坏
则空。空而又成。为后劫始。若当水灾。则二禅奔三禅。
风灾则三禅奔四禅。其为空洞。亦同火灾。兹并同居
之相也。梵网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莲华藏世界海)。
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千色究竟天)。一华百亿国。一国
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是千释迦。卢舍
那本身。千百亿释迦(诸处南阎浮提)。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
身土志¶ 第 283b 页 X75-0283.png
所。听我诵佛戒。如是卢舍那佛。化为千释迦王。千个
三千大千世界。一释迦复化为百亿释迦。分王一三
千大千世界内百亿阎浮提。故号千百亿释迦牟尼
佛。天台谓。此乃别赴一缘说。盖凡结经。多为同居而
设。苟如正经广谈依正则惑矣。又华严云。都有十个
二十重世界种。绕此中心世界种。总都十一个二十
重世界种。又云。此十一个世界种外周围至轮围山。
复有一百个世界种。随方各十于中布列。近山周匝
十个世界种。各各上下四量馀九十个世界种。不言
重数。共有一百一十个世界种。如天帝网。分布而住。
此乃正经所说。大论云。复次。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
界。一时起一时灭。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
佛世界。如是一佛世界数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
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数如十方恒河沙佛世界是
佛世界种。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是名一佛世界。兹
并实报之相也。盖由如来坐胜劣两应。施顿渐两教。
故有大始焉。有小始焉。小始既说同居依正。大始亦
谈实报身土。若夫方便乃断通惑者之暂居。寂光乃
断别惑者之极證。既识同居.实报。则方便.寂光可类
知矣。或见内典所说无边刹海。及十世劫波。多以为
诞。殊不知积年以为亿。安得亿年不为劫乎。积土以
为邦域。安得邦域不为世界乎。如来既现圆满报身。
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所谈依正。诸法虽圆满广
大。然约机。约教。未免兼权。故诸师论天台荆溪判释
三千大千世界。一释迦复化为百亿释迦。分王一三
千大千世界内百亿阎浮提。故号千百亿释迦牟尼
佛。天台谓。此乃别赴一缘说。盖凡结经。多为同居而
设。苟如正经广谈依正则惑矣。又华严云。都有十个
二十重世界种。绕此中心世界种。总都十一个二十
重世界种。又云。此十一个世界种外周围至轮围山。
复有一百个世界种。随方各十于中布列。近山周匝
十个世界种。各各上下四量馀九十个世界种。不言
重数。共有一百一十个世界种。如天帝网。分布而住。
此乃正经所说。大论云。复次。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
界。一时起一时灭。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
佛世界。如是一佛世界数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
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数如十方恒河沙佛世界是
佛世界种。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是名一佛世界。兹
并实报之相也。盖由如来坐胜劣两应。施顿渐两教。
故有大始焉。有小始焉。小始既说同居依正。大始亦
谈实报身土。若夫方便乃断通惑者之暂居。寂光乃
断别惑者之极證。既识同居.实报。则方便.寂光可类
知矣。或见内典所说无边刹海。及十世劫波。多以为
诞。殊不知积年以为亿。安得亿年不为劫乎。积土以
为邦域。安得邦域不为世界乎。如来既现圆满报身。
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所谈依正。诸法虽圆满广
大。然约机。约教。未免兼权。故诸师论天台荆溪判释
身土志¶ 第 283c 页 X75-0283.png
是经。大约有四。一.法界华严。乃约理而说。二.尽未来
际华严。乃约实报而谈。三.寂场华严。乃约小机三七
日中未睹说法而分。四.时长华严。人多异论。殊不知
约化仪而言。则时长。止齐般若所谓顿渐巳竟。及化
仪四教齐此等文是也。若约入法界而言。则时长必
须直至涅槃。所谓大机。则华严不休。小机则诸教次
第及钝根菩萨三处入法界等文是也。劣应者。乃世
尊所现百亿化身。俯为藏通机见也。故法华经云。又
以他日。于窗牗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
秽不净。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
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盖
缘一类机缘于顿无益。故不动寂场。而游鹿苑。说四
谛.十二因缘.事六度等教。然小非究竟。故有方等弹
斥。般若淘汰。自顿.渐二法既合于般若之后。非特所
说之经不名华严。而名般若。而能说之主。亦不名舍
那而名释迦。盖以不共般若共二乘说。故有兹施设
耳(通名教共别圆名教不共般若名部共华严名部不共)。次说法华开前顿渐。
会入非顿非渐。始畅如来出世本怀矣。故经云。始见
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
乘者。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又复如来开显
之后。重说大涅槃者。有二义焉。一为未熟者更说四
教。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拾教。二为
末代钝根。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
设三种权。扶一圆实。故名扶律谈常教。比以诸师坚
际华严。乃约实报而谈。三.寂场华严。乃约小机三七
日中未睹说法而分。四.时长华严。人多异论。殊不知
约化仪而言。则时长。止齐般若所谓顿渐巳竟。及化
仪四教齐此等文是也。若约入法界而言。则时长必
须直至涅槃。所谓大机。则华严不休。小机则诸教次
第及钝根菩萨三处入法界等文是也。劣应者。乃世
尊所现百亿化身。俯为藏通机见也。故法华经云。又
以他日。于窗牗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
秽不净。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
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盖
缘一类机缘于顿无益。故不动寂场。而游鹿苑。说四
谛.十二因缘.事六度等教。然小非究竟。故有方等弹
斥。般若淘汰。自顿.渐二法既合于般若之后。非特所
说之经不名华严。而名般若。而能说之主。亦不名舍
那而名释迦。盖以不共般若共二乘说。故有兹施设
耳(通名教共别圆名教不共般若名部共华严名部不共)。次说法华开前顿渐。
会入非顿非渐。始畅如来出世本怀矣。故经云。始见
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
乘者。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又复如来开显
之后。重说大涅槃者。有二义焉。一为未熟者更说四
教。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槃。故名捃拾教。二为
末代钝根。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
设三种权。扶一圆实。故名扶律谈常教。比以诸师坚
身土志¶ 第 284a 页 X75-0284.png
执一说。谓只一悉达太子。金刚土台成道。四种机缘
所见各异。引荆溪云。皆以三藏如来而为境本。于色
相上四见不同。殊不知兹乃渐中开四。止在渐收耳。
若夫化仪之四通收顿渐。则须分大小两种八相。舍
那.释迦各为境本。方见如来一期施化仪式也。
* 弟子志
诗曰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
王曾孙笃之又曰。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绵。过期之
历。孚忠厚之报。机关实在于此。故荆溪云。尽未来际。
三世九世种熟脱三。是则念念三密。念念三九。念念
三段。念念逆顺。念念身土。一一不同。一一入实。又岂
他所测耶。尝鼎举脔。撰弟子志。
如来鹤林既灭。法付声闻。则唯迦叶。其付菩萨。则有
文殊领受。言教则在阿难。故阿难与文殊在铁围山
则结集大乘。与迦叶在石室则结集小乘。乃与优婆
离结集毗尼。凡以生死海中。法为船筏。黑暗崖下。法
是明灯。譬如良医虽近。妙药犹存。商主云亡。寄宝尚
在。故凡为流通者。功莫与京严教主。或对曰。吾佛出
世无数方便。普度含生。金口宣扬。五十年之正教。阿
难结集三百会之真诠。梵僧白马以驼来。圣主置场
而翻译。万亿天龙之护卫。十方国土以流通。或初翻
而地涌灵泉。或重译而天降甘露。或诵之成功也口
中莲出。或讲之悟物也天上华飞。或宣一偈地狱为
之空。或念首题众灾为之息。写在空中而雨治不湿。
所见各异。引荆溪云。皆以三藏如来而为境本。于色
相上四见不同。殊不知兹乃渐中开四。止在渐收耳。
若夫化仪之四通收顿渐。则须分大小两种八相。舍
那.释迦各为境本。方见如来一期施化仪式也。
* 弟子志
诗曰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
王曾孙笃之又曰。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绵。过期之
历。孚忠厚之报。机关实在于此。故荆溪云。尽未来际。
三世九世种熟脱三。是则念念三密。念念三九。念念
三段。念念逆顺。念念身土。一一不同。一一入实。又岂
他所测耶。尝鼎举脔。撰弟子志。
如来鹤林既灭。法付声闻。则唯迦叶。其付菩萨。则有
文殊领受。言教则在阿难。故阿难与文殊在铁围山
则结集大乘。与迦叶在石室则结集小乘。乃与优婆
离结集毗尼。凡以生死海中。法为船筏。黑暗崖下。法
是明灯。譬如良医虽近。妙药犹存。商主云亡。寄宝尚
在。故凡为流通者。功莫与京严教主。或对曰。吾佛出
世无数方便。普度含生。金口宣扬。五十年之正教。阿
难结集三百会之真诠。梵僧白马以驼来。圣主置场
而翻译。万亿天龙之护卫。十方国土以流通。或初翻
而地涌灵泉。或重译而天降甘露。或诵之成功也口
中莲出。或讲之悟物也天上华飞。或宣一偈地狱为
之空。或念首题众灾为之息。写在空中而雨治不湿。
身土志¶ 第 284b 页 X75-0284.png
閟于匣内而火𦦨不灰。噫。翻译.读诵.书写.讲说。其明
效大验尚如此。况复解而能行。行而能至者乎。又结
集之后。有诸恶王出世。破毁佛法。则三藏金言必多
放失。犹此土经传遭秦火之酷也。故华严大经必假
龙树入海强记。而出世方得闻。则其馀贝多或存或
没。可类推矣。迦叶之后二十四传。至于师子。皆如来
金口悬记。谓之金口祖承。据涅槃经。佛以声光召众
高会双林。迦叶为定所持。阿难为魔所罥。以故二士
不来。世尊将入涅槃。乃云。我宣正法眼藏。分付摩诃
迦叶。良以迦叶头陀第一。能为四众而作依止。可以
匡持法藏。立为初祖。良由于此。然诸祖传法。其生缘
入灭。付法藏传既不明载。难为凿空撰出。独马鸣.龙
树二大士。既各造论弘法。又有本传可考。所以其道
东传。为横出天台。九祖谓之今师祖承。故唐柳子厚
举龙安海公。斥晚学皆诬禅以乱其教。其道遂隐。乃
太息而言曰。呜呼。吾将合焉。马鸣.龙树之道也。信哉
斯言。实万世学佛者之指南矣。自西天诸祖。预承佛
记。位在四依。虽内弘大道。而外为小像。良以菩萨形
服无准。声闻威仪有度。故大雄既没。欲化导易行。必
为此像者。以四果是真福田故也。故二十四人。多言
果證。然亦随机利见。未必尽同。故有四依有四果。啇
那鞠多等四依为四果像也。马鸣.龙树等四依为四
依像也(破见思称比丘。破无明称菩萨)。故涅槃经有四种人能护正
法。为世所依。即四果人也。初依示小乘内凡像。二依
效大验尚如此。况复解而能行。行而能至者乎。又结
集之后。有诸恶王出世。破毁佛法。则三藏金言必多
放失。犹此土经传遭秦火之酷也。故华严大经必假
龙树入海强记。而出世方得闻。则其馀贝多或存或
没。可类推矣。迦叶之后二十四传。至于师子。皆如来
金口悬记。谓之金口祖承。据涅槃经。佛以声光召众
高会双林。迦叶为定所持。阿难为魔所罥。以故二士
不来。世尊将入涅槃。乃云。我宣正法眼藏。分付摩诃
迦叶。良以迦叶头陀第一。能为四众而作依止。可以
匡持法藏。立为初祖。良由于此。然诸祖传法。其生缘
入灭。付法藏传既不明载。难为凿空撰出。独马鸣.龙
树二大士。既各造论弘法。又有本传可考。所以其道
东传。为横出天台。九祖谓之今师祖承。故唐柳子厚
举龙安海公。斥晚学皆诬禅以乱其教。其道遂隐。乃
太息而言曰。呜呼。吾将合焉。马鸣.龙树之道也。信哉
斯言。实万世学佛者之指南矣。自西天诸祖。预承佛
记。位在四依。虽内弘大道。而外为小像。良以菩萨形
服无准。声闻威仪有度。故大雄既没。欲化导易行。必
为此像者。以四果是真福田故也。故二十四人。多言
果證。然亦随机利见。未必尽同。故有四依有四果。啇
那鞠多等四依为四果像也。马鸣.龙树等四依为四
依像也(破见思称比丘。破无明称菩萨)。故涅槃经有四种人能护正
法。为世所依。即四果人也。初依示小乘内凡像。二依
身土志¶ 第 284c 页 X75-0284.png
初果。三依二三果。四依四果。约其内證。则大菩萨。若
以始终圆义明之。初依是观行相似。人未破无明故。
二依十住。三依行向。四依十地。依者凭也。于佛灭后。
凭此四人。为人天依止。取解故也。盖群生昏寝。长夜
冥冥。先觉警世。慧日赫赫。故西域记明四日照世。东
有马鸣。南有提婆。西有龙猛。北有童授。或通宗乎众
典。或别释于一经。既分照于四方。乃俱破于群翳。然
若据如来正付法处。须依妙经。本迹二门。开显巳竟。
乃称扬初品因果功德。及赞毁罪福。然后现十种神
力。摩畟塞虚空。诸菩萨顶嘱耳。流通法华。为令其人
得佛慧故。故此之付法。非特横被十方。亦及竖穷三
土。若乃付迦叶等。特为同居阎浮提内。住持三宝设
耳。所以不在灵山会上而在双林者。以涅槃追说四
教故也。复次文殊.阿难结集之后。其大乘经律多是
深位菩萨弘传。罕有异执。惟声闻之众。各随所解。遂
起偏计。于三藏中毗尼尤甚。初毕钵罗窟结集之时。
既以窟内.窟外为上座.大众二部(内上座部迦叶为祖。姑集三藏。外大
众部婆师婆为祖。结集五藏。名为结集。二部共一千众)。是后迦叶等五弟子。次
第任持。各二十载。无有支别(竖五师)。盖其体权达道。不
相是非。通奉优婆离所诵满八十遍。只号僧祇律也。
先是如来住迦兰陀林。与阿难入城乞食。路逢二童
子聚沙以戏。其长曰。德胜掬沙为[麨]。奉献世尊。其次
曰。无胜合掌随喜。时德胜施土巳。即发愿云。使我将
来盖于天地。佛为德胜。授记我灭百年之后。当获转
以始终圆义明之。初依是观行相似。人未破无明故。
二依十住。三依行向。四依十地。依者凭也。于佛灭后。
凭此四人。为人天依止。取解故也。盖群生昏寝。长夜
冥冥。先觉警世。慧日赫赫。故西域记明四日照世。东
有马鸣。南有提婆。西有龙猛。北有童授。或通宗乎众
典。或别释于一经。既分照于四方。乃俱破于群翳。然
若据如来正付法处。须依妙经。本迹二门。开显巳竟。
乃称扬初品因果功德。及赞毁罪福。然后现十种神
力。摩畟塞虚空。诸菩萨顶嘱耳。流通法华。为令其人
得佛慧故。故此之付法。非特横被十方。亦及竖穷三
土。若乃付迦叶等。特为同居阎浮提内。住持三宝设
耳。所以不在灵山会上而在双林者。以涅槃追说四
教故也。复次文殊.阿难结集之后。其大乘经律多是
深位菩萨弘传。罕有异执。惟声闻之众。各随所解。遂
起偏计。于三藏中毗尼尤甚。初毕钵罗窟结集之时。
既以窟内.窟外为上座.大众二部(内上座部迦叶为祖。姑集三藏。外大
众部婆师婆为祖。结集五藏。名为结集。二部共一千众)。是后迦叶等五弟子。次
第任持。各二十载。无有支别(竖五师)。盖其体权达道。不
相是非。通奉优婆离所诵满八十遍。只号僧祇律也。
先是如来住迦兰陀林。与阿难入城乞食。路逢二童
子聚沙以戏。其长曰。德胜掬沙为[麨]。奉献世尊。其次
曰。无胜合掌随喜。时德胜施土巳。即发愿云。使我将
来盖于天地。佛为德胜。授记我灭百年之后。当获转
身土志¶ 第 285a 页 X75-0285.png
轮圣王。福田之一。于华氏城作正法王。号曰阿育。分
我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饶益众生。洎百年后。果
得为王。威被海隅。势侔铁轮。在位苛虐法僧佛经。造
诸狱具。遭其宪网。悉皆酷治。乃至焚荡经籍。斥逐贤
圣。遇得道者。以神力化之。遂革乃过。又逢鞠多以因
果启迪。广说献土之因。及如来悬记。兴建浮图之事。
重省增惧。追思补复。于是远会应真五百大众于王
舍城中重集三藏。不谓鞠多出五弟子。乃于律藏各
恣心见。不解均融。遂离僧祇。为五部焉(同世五师。亦谓横五师结
集。共五百众)。盖由如来善应物机。或随人.随根.随时.随国。
依之修学。莫不悟道。故大集经云。如是五部。虽各别
异。而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此五者虽采集不
同。然亦同一说戒羯磨。犹未判然成异也。止因长老
大天(执大众部)倚王者之力。于鸡园寺(白月晦日)说偈鼓众(龙象
边鄙二众)。别行布萨。由此诤竞不巳。上座部(大德.多闻二众属)不
与相通。始乃破律为二部。二部派流有荡不返。迨数
百年。子孙繁衍。展转异执为十八部。乃至五百部焉。
哀哉化醇为醨。大义于是乖矣。析金争氎饮河。于是
分矣。故诸部云。如是契经。我部不诵。而于自部。皆至
于解脱者也。虽如来在世。为机不等。制立五名。乃是
预表灭度之后。心有诸部分张。然其实如来教主。是
一共谁。争竞而得分之。虽佛付法上首等。亦有五弟
子。皆是相承。异世传道化物。彼遗教三昧经称。罗旬
比丘以福薄故。乞食空还。佛使众僧分伴为五。其所
我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饶益众生。洎百年后。果
得为王。威被海隅。势侔铁轮。在位苛虐法僧佛经。造
诸狱具。遭其宪网。悉皆酷治。乃至焚荡经籍。斥逐贤
圣。遇得道者。以神力化之。遂革乃过。又逢鞠多以因
果启迪。广说献土之因。及如来悬记。兴建浮图之事。
重省增惧。追思补复。于是远会应真五百大众于王
舍城中重集三藏。不谓鞠多出五弟子。乃于律藏各
恣心见。不解均融。遂离僧祇。为五部焉(同世五师。亦谓横五师结
集。共五百众)。盖由如来善应物机。或随人.随根.随时.随国。
依之修学。莫不悟道。故大集经云。如是五部。虽各别
异。而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此五者虽采集不
同。然亦同一说戒羯磨。犹未判然成异也。止因长老
大天(执大众部)倚王者之力。于鸡园寺(白月晦日)说偈鼓众(龙象
边鄙二众)。别行布萨。由此诤竞不巳。上座部(大德.多闻二众属)不
与相通。始乃破律为二部。二部派流有荡不返。迨数
百年。子孙繁衍。展转异执为十八部。乃至五百部焉。
哀哉化醇为醨。大义于是乖矣。析金争氎饮河。于是
分矣。故诸部云。如是契经。我部不诵。而于自部。皆至
于解脱者也。虽如来在世。为机不等。制立五名。乃是
预表灭度之后。心有诸部分张。然其实如来教主。是
一共谁。争竞而得分之。虽佛付法上首等。亦有五弟
子。皆是相承。异世传道化物。彼遗教三昧经称。罗旬
比丘以福薄故。乞食空还。佛使众僧分伴为五。其所
身土志¶ 第 285b 页 X75-0285.png
著衣亦五色有异。令罗旬更互著之。日随一部中行。
遂得饮食。兹乃如来在世。暗以五色之衣。用彰五部
之相耳。非实各分五部也。至于毗昙小乘一藏。虽佛
曾为诸弟子说。然散在众经。初无别部。即大小乘十
二部经之一也。洎乎迦叶.阿难重集之后。或十支宏
阐。或千部郁兴。乃至有宗经而造者。有释经而造者。
皆是四依菩萨。发明大小两乘。俾如来一代所说之
经。各有归宿而巳。所以立三藏之名者。盖以佛所说
论。与佛世弟子及灭后弟子所造之论。足彼经律。各
能含出世大义。以成宝藏之三也。北山录云。论通弟
子造以能合离真俗。舒蓄名理。壶奥在壳。风味渊派。
法义之所由生。故皆得谓之摩怛哩迦(此云本母。能生智慧如母
生子)。矫伏擒纵。启塞关。激发斯尔。的施有馀勇。外道异
党莫余敢侮。故皆谓之优波提舍(此云论议)。法谓所对慧
则向观向则克灭观则克圣。故皆谓之阿毗达磨(此云
无对)。佛昔一时有言曰彼此。中间而入于定。诸大弟子
各以巳解竞宣圣意。或以生死为此。涅槃为彼。道为
中间。或以眼根为此。色境为彼。识是中间。如是乃有
五百言不相与。志不相夺。暨大圣起定。舍利弗等誊
情稽疑。佛言。我说触为此。集为彼。受为中间。尔曹虽
非我意。然皆为灭苦之因。并应受持。不宜忘失。故佛
日未亡。舍利弗造异门足论。目连造法蕴足论迦多
演那造施设足论。玉毫既晦。提婆设磨造识身足论。
世友造品类足论戒身足论。迦多演尼造发智论。凡
遂得饮食。兹乃如来在世。暗以五色之衣。用彰五部
之相耳。非实各分五部也。至于毗昙小乘一藏。虽佛
曾为诸弟子说。然散在众经。初无别部。即大小乘十
二部经之一也。洎乎迦叶.阿难重集之后。或十支宏
阐。或千部郁兴。乃至有宗经而造者。有释经而造者。
皆是四依菩萨。发明大小两乘。俾如来一代所说之
经。各有归宿而巳。所以立三藏之名者。盖以佛所说
论。与佛世弟子及灭后弟子所造之论。足彼经律。各
能含出世大义。以成宝藏之三也。北山录云。论通弟
子造以能合离真俗。舒蓄名理。壶奥在壳。风味渊派。
法义之所由生。故皆得谓之摩怛哩迦(此云本母。能生智慧如母
生子)。矫伏擒纵。启塞关。激发斯尔。的施有馀勇。外道异
党莫余敢侮。故皆谓之优波提舍(此云论议)。法谓所对慧
则向观向则克灭观则克圣。故皆谓之阿毗达磨(此云
无对)。佛昔一时有言曰彼此。中间而入于定。诸大弟子
各以巳解竞宣圣意。或以生死为此。涅槃为彼。道为
中间。或以眼根为此。色境为彼。识是中间。如是乃有
五百言不相与。志不相夺。暨大圣起定。舍利弗等誊
情稽疑。佛言。我说触为此。集为彼。受为中间。尔曹虽
非我意。然皆为灭苦之因。并应受持。不宜忘失。故佛
日未亡。舍利弗造异门足论。目连造法蕴足论迦多
演那造施设足论。玉毫既晦。提婆设磨造识身足论。
世友造品类足论戒身足论。迦多演尼造发智论。凡
身土志¶ 第 285c 页 X75-0285.png
七论。奋扬才藻。控越风猷。旁求圣意。左弼神化。其大
穷天地。细考邻虚。三传四诗。各金玉其音也。复次如
来高会鹫峰。开显一化之后。皆欲令一切众生俱住
大乘。故方便品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
为本。以故说是经。又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
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證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
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又
云。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
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
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巳得阿罗汉。是
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然如来说是妙法。勉逼
时众。固欲即令信受。其如极钝之机。坚执小教。未肯
回心向大。如来于此亦不以大法强之。故安乐行品
云。又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
于房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
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是故普
贤行法。楞严圆通虽皆以大乘为嘱。留逗后昆。然中
夜临灭之时。遗教所谈。终存其小。住法记云。此教所
兴。正存灭后以法华显实。化事巳终。涅槃谈常残机
亦尽。深悲未度具缚凡流。故重整偏小而为诱掖。故
知末世修行。必自权门。虽学大乘。同修远离。况经开
会。宁有异途。矧乃闻常。无非实道。且夫四魔未伏。六
贼难降。识想波腾。纷然莫息。我人岳立。卓尔不移。自
穷天地。细考邻虚。三传四诗。各金玉其音也。复次如
来高会鹫峰。开显一化之后。皆欲令一切众生俱住
大乘。故方便品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
为本。以故说是经。又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
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證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
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又
云。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
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
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巳得阿罗汉。是
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然如来说是妙法。勉逼
时众。固欲即令信受。其如极钝之机。坚执小教。未肯
回心向大。如来于此亦不以大法强之。故安乐行品
云。又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
于房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
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是故普
贤行法。楞严圆通虽皆以大乘为嘱。留逗后昆。然中
夜临灭之时。遗教所谈。终存其小。住法记云。此教所
兴。正存灭后以法华显实。化事巳终。涅槃谈常残机
亦尽。深悲未度具缚凡流。故重整偏小而为诱掖。故
知末世修行。必自权门。虽学大乘。同修远离。况经开
会。宁有异途。矧乃闻常。无非实道。且夫四魔未伏。六
贼难降。识想波腾。纷然莫息。我人岳立。卓尔不移。自
身土志¶ 第 286a 页 X75-0286.png
非戒忍对治。定慧调伏。悟苦集而可弃。慕道灭以知
归。既知止息无复疲劳。方可高踏于大方。直趍于宝
所。此乃诸佛出世之常范。圣师弘阐之明规也(若据遗教。
本声闻乘。而马鸣造论。乃名菩萨。大智述记以五意消。一.本如来出世意。二.顺法华开会意。三.依涅槃重施意。
四.流通应机意。五.大小相摄意)。然西土诸师。诤竞蜂起。学小乘者。禁
方等。礼释迦者。叶他佛。乃至道圆顿贝叶或沈于江。
或炷于火。大乘于此亦不免执实难权。但东传震且。
大小混淆。亦不知何者为大。何者为小。自李唐以来。
凡国家剃度僧尼。虽曰登坛禀戒。然开放逸者。多务
去经而小律。所以佛法之弊。职此之由。为今之计。凡
受具足戒者。必复与受梵网戒。而学大乘者。亦须依
楞严等经。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
清净律仪。执心不起。要见大小并行。道不相悖。仰副
如来追说四教之意。庶几佛日重光。有补圣化。复次
如来在世。顿施别圆。在寂场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及宿世根熟天龙八部一时围绕。如云笼月。则禀教
之徒。初无在家出家之异。而所谓国王大臣者。亦莫
得而预其事也。次为三乘根性于顿无益。故不动寂
场而游鹿苑。脱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弊垢之衣。先
为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一呼善来。须发自落。袈裟
覆肩。钵盂在手。即證道果。谓之善来戒。八年之后。人
根渐钝。如来于是付嘱诸大罗汉。游历诸国。为诸来
学。制衣剪发。令归依三宝。谓之三语戒。洎乎阿难入
道。始兴白四羯磨。谓之具足戒。又十四年。阿难始劝
归。既知止息无复疲劳。方可高踏于大方。直趍于宝
所。此乃诸佛出世之常范。圣师弘阐之明规也(若据遗教。
本声闻乘。而马鸣造论。乃名菩萨。大智述记以五意消。一.本如来出世意。二.顺法华开会意。三.依涅槃重施意。
四.流通应机意。五.大小相摄意)。然西土诸师。诤竞蜂起。学小乘者。禁
方等。礼释迦者。叶他佛。乃至道圆顿贝叶或沈于江。
或炷于火。大乘于此亦不免执实难权。但东传震且。
大小混淆。亦不知何者为大。何者为小。自李唐以来。
凡国家剃度僧尼。虽曰登坛禀戒。然开放逸者。多务
去经而小律。所以佛法之弊。职此之由。为今之计。凡
受具足戒者。必复与受梵网戒。而学大乘者。亦须依
楞严等经。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
清净律仪。执心不起。要见大小并行。道不相悖。仰副
如来追说四教之意。庶几佛日重光。有补圣化。复次
如来在世。顿施别圆。在寂场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及宿世根熟天龙八部一时围绕。如云笼月。则禀教
之徒。初无在家出家之异。而所谓国王大臣者。亦莫
得而预其事也。次为三乘根性于顿无益。故不动寂
场而游鹿苑。脱舍那珍御之服。著丈六弊垢之衣。先
为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一呼善来。须发自落。袈裟
覆肩。钵盂在手。即證道果。谓之善来戒。八年之后。人
根渐钝。如来于是付嘱诸大罗汉。游历诸国。为诸来
学。制衣剪发。令归依三宝。谓之三语戒。洎乎阿难入
道。始兴白四羯磨。谓之具足戒。又十四年。阿难始劝
身土志¶ 第 286b 页 X75-0286.png
请度姨母爱道。以八敬法为比丘尼。又先曾为提谓
长者等。授五戒.八戒。名为优婆塞.优婆夷戒。是故谓
之四众。自金河顾命之后。迄于有唐并遵此制。唯则
天延载初。始制出家二众。令𨽻祠部。又经天宝之乱。
军兴乏用。复令鬻牒。所以律云。非我所制。馀方为清
净者。不得不行。岂非如来以佛眼观末世为吾徒者。
当顺正法乎。然周孔之教。其存于世者。虽礼乐制度
未克尽复。然立学校以作成人。林设科目以迁举人。
林则犹有古先哲王之遗意。所以异人辈出。成致君
泽民之勋业者尚多有之。若夫释教之存于世。则异
于是矣。既无学校以作成之。又无科目以选举之。所
以梵宇虽遍天下。唯其徒随所偏。尚以教之。则作成
之法果何在也。又仅有试经一科。其废巳久。则选举
之法果何在也。宜乎其徒之阘茸者。日益多而反使
其教无益于国家之万一也。窃谓既存其教。当主其
教。不可任其自兴自废。以谓不关政治而忘其作。成
选举之法。所谓作成者。俾其凡为领袖者谓之以读
诵大乘督之。以讲演妙义。明一事因缘。则以本迹究
源流。以时教判大化。修四种三昧。则以三观为舟航。
以五悔为橹棹。乃至凡所应为。遵教行之。所不应为。
遵教止之。兹盖大略也。若选举之法。讨论之。润泽之。
则圣君.贤相.名卿.才大夫之事矣。惟幸勿忘灵山嘱
累。惟幸勿忘灵山嘱累。复次如来灭后。以教观之学。
传于西域者。凡十四代。初无异辙。粤自金人入梦。东
长者等。授五戒.八戒。名为优婆塞.优婆夷戒。是故谓
之四众。自金河顾命之后。迄于有唐并遵此制。唯则
天延载初。始制出家二众。令𨽻祠部。又经天宝之乱。
军兴乏用。复令鬻牒。所以律云。非我所制。馀方为清
净者。不得不行。岂非如来以佛眼观末世为吾徒者。
当顺正法乎。然周孔之教。其存于世者。虽礼乐制度
未克尽复。然立学校以作成人。林设科目以迁举人。
林则犹有古先哲王之遗意。所以异人辈出。成致君
泽民之勋业者尚多有之。若夫释教之存于世。则异
于是矣。既无学校以作成之。又无科目以选举之。所
以梵宇虽遍天下。唯其徒随所偏。尚以教之。则作成
之法果何在也。又仅有试经一科。其废巳久。则选举
之法果何在也。宜乎其徒之阘茸者。日益多而反使
其教无益于国家之万一也。窃谓既存其教。当主其
教。不可任其自兴自废。以谓不关政治而忘其作。成
选举之法。所谓作成者。俾其凡为领袖者谓之以读
诵大乘督之。以讲演妙义。明一事因缘。则以本迹究
源流。以时教判大化。修四种三昧。则以三观为舟航。
以五悔为橹棹。乃至凡所应为。遵教行之。所不应为。
遵教止之。兹盖大略也。若选举之法。讨论之。润泽之。
则圣君.贤相.名卿.才大夫之事矣。惟幸勿忘灵山嘱
累。惟幸勿忘灵山嘱累。复次如来灭后。以教观之学。
传于西域者。凡十四代。初无异辙。粤自金人入梦。东
身土志¶ 第 286c 页 X75-0286.png
传震旦。汉魏以降。虽有异途。及佛陇一。出则南北风
靡(文中子云。元经以断南北之粒。盖谓岷江所限南北也。南三师.北七师。就中光宅为最。章安云。但破
光宅。馀者望风)。然是时。巳有达磨西来之说。厥后贤首弘华
严。慈恩阐唯识。则判然立异矣。故南山律乘虽独出。
法王所制及不空咒语。亦本如来密谈。大法遂不免
与数家者并立为五。观其各辟户庭。虽若有异。然俱
欲开遵群迷。俾知修习而巳。后之君子。幸自决择焉。
所谓天台教者。始自北齐文师。因阅中观论悟其旨。
遂遥禀龙树为师。乃依论立观。授于南岳思大。思传
天台智者。智者研覃法华宗旨至药王品大悟。即以
告思。思曰。非汝不證。非吾不识。此法华三昧前旋陀
罗尼也。纵文字法师千万不能穷汝之辨。由是大弘
厥教。传五世而至荆溪。谓之天台九祖。学者宗之。几
与六籍侔盛。孤山曰。原夫一家宗趣。道传三观。悟自
法华。故开张龙猛之宗解。释鹫峰之典。于是鼎分。部
帙翼张。教行更相映显。以成大猷。所谓玄义释题。止
谈化意。文句解经。但事消文。至于止观。方谈行法。故
教在玄文。行在止观。意令行解相济。成我自心。是故
三部相须。缺一不可。观师云。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
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言五时者。一华
严时。二鹿苑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
是为五时。亦名五味。言八教者。顿.渐.秘密.不定.藏.通.
别.圆是名八教。顿等四教是化仪。如世药方。藏等四
教是化法。如辨药味。今先辨化法四教。然后出化仪
靡(文中子云。元经以断南北之粒。盖谓岷江所限南北也。南三师.北七师。就中光宅为最。章安云。但破
光宅。馀者望风)。然是时。巳有达磨西来之说。厥后贤首弘华
严。慈恩阐唯识。则判然立异矣。故南山律乘虽独出。
法王所制及不空咒语。亦本如来密谈。大法遂不免
与数家者并立为五。观其各辟户庭。虽若有异。然俱
欲开遵群迷。俾知修习而巳。后之君子。幸自决择焉。
所谓天台教者。始自北齐文师。因阅中观论悟其旨。
遂遥禀龙树为师。乃依论立观。授于南岳思大。思传
天台智者。智者研覃法华宗旨至药王品大悟。即以
告思。思曰。非汝不證。非吾不识。此法华三昧前旋陀
罗尼也。纵文字法师千万不能穷汝之辨。由是大弘
厥教。传五世而至荆溪。谓之天台九祖。学者宗之。几
与六籍侔盛。孤山曰。原夫一家宗趣。道传三观。悟自
法华。故开张龙猛之宗解。释鹫峰之典。于是鼎分。部
帙翼张。教行更相映显。以成大猷。所谓玄义释题。止
谈化意。文句解经。但事消文。至于止观。方谈行法。故
教在玄文。行在止观。意令行解相济。成我自心。是故
三部相须。缺一不可。观师云。天台智者大师。以五时
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言五时者。一华
严时。二鹿苑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
是为五时。亦名五味。言八教者。顿.渐.秘密.不定.藏.通.
别.圆是名八教。顿等四教是化仪。如世药方。藏等四
教是化法。如辨药味。今先辨化法四教。然后出化仪
身土志¶ 第 287a 页 X75-0287.png
四教。及辨五时.五味。所谓化法四教者。一.三藏教。二.
通教。三.别教。四.圆教。三藏教者。谓戒.定.慧。藏。二乘梯
隥。出苦止息。化城菩萨伏惑。修行六度。论其境。则唯
知六界由业所造。论其观。则析色观空。虽有三乘。同
名小法。通教者。三乘共学。近远俱通。若能前进。亦可
得去。论其境。则不殊三藏。论其观。则即色观空。唯利
根菩萨能远通别圆。别教者。别在菩萨不与二乘人
共。所行事理。非彼境界。论其境。则知十界由心所造。
而不知本具。论其观。则次第破惑。舍事取理。圆教者。
圆谓圆融.圆满。心外无境。百界性具。由具能造。故观
所造唯见本具。是则三谛一心。而具三观一心。而修
三惑一心而破三一一三。随佛自意。是佛境界。非前
三教行人所知。是究竟道。然此四教该佛一化。名相
理趣未可卒备。所谓化仪四教者。一.顿教。二.渐教。三.
秘密教。四.不定教。顿教者。顿观一切三法也。谓修三
观破三惑。显三谛等。虽次第顿入有异。然于初心并
闻三法。故名顿教。渐教者。于一切三法中。伹说少分
而巳。谓修空观破通惑。显真谛等。后方转入衍门。或
接归别圆。及开显即圆。故名渐教。秘密教者。谓如来
三轮不思议故。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
互不相知。故言秘密教。不定教者。亦由佛以一音演
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则如来不思议力。能令众
生于渐说中得顿益。于顿说中得渐益。如是得益不
同故。言不定教。所谓五时者。佛初成道即说华严。为
通教。三.别教。四.圆教。三藏教者。谓戒.定.慧。藏。二乘梯
隥。出苦止息。化城菩萨伏惑。修行六度。论其境。则唯
知六界由业所造。论其观。则析色观空。虽有三乘。同
名小法。通教者。三乘共学。近远俱通。若能前进。亦可
得去。论其境。则不殊三藏。论其观。则即色观空。唯利
根菩萨能远通别圆。别教者。别在菩萨不与二乘人
共。所行事理。非彼境界。论其境。则知十界由心所造。
而不知本具。论其观。则次第破惑。舍事取理。圆教者。
圆谓圆融.圆满。心外无境。百界性具。由具能造。故观
所造唯见本具。是则三谛一心。而具三观一心。而修
三惑一心而破三一一三。随佛自意。是佛境界。非前
三教行人所知。是究竟道。然此四教该佛一化。名相
理趣未可卒备。所谓化仪四教者。一.顿教。二.渐教。三.
秘密教。四.不定教。顿教者。顿观一切三法也。谓修三
观破三惑。显三谛等。虽次第顿入有异。然于初心并
闻三法。故名顿教。渐教者。于一切三法中。伹说少分
而巳。谓修空观破通惑。显真谛等。后方转入衍门。或
接归别圆。及开显即圆。故名渐教。秘密教者。谓如来
三轮不思议故。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
互不相知。故言秘密教。不定教者。亦由佛以一音演
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则如来不思议力。能令众
生于渐说中得顿益。于顿说中得渐益。如是得益不
同故。言不定教。所谓五时者。佛初成道即说华严。为
身土志¶ 第 287b 页 X75-0287.png
彼利根盛谈圆顿。但兼别机。或说次第。而于小乘全
未受益。次于鹿苑。但说三藏析空之法。小方受益。破
四住惑。證无漏果。而执小为极。次说方等诸经。以衍
对藏。四教俱说。以大诃小。挫其取證。由是稍怀鄙耻。
有慕大心。转小成衍。皆习通行。次说般若。融通淘汰。
转通成别。密破无知。声闻心巳通泰故。佛加之转教
菩萨。空生.身子.迦叶悉在对扬之列。伹无希取。尚住
小果。次说法华。直云唯有一乘。废诸偏小。三乘受记。
咸皆入圆。涅槃重施偏小则异。同知圆理。与法华同。
此约一番小机。次第入者。得作此说。若约番番新入。
菩萨利根。处处悟圆。则五时互通。各有始卒。然此宗
自安史据乱。会昌籍没以来。旧闻放失。传者罔凭。或
握半珠。隐而不曜。所有法藏。多流海东。吴越钱忠懿
王观永嘉集昧于教相。叩问韶国师。师称螺溪寂洞
明台道。王召寂建讲。为遣使日本求其遗逸。为之造
寺。赐以师号。追谥九祖。一家教观。郁而复兴。及宝云
通得二弟子。一曰知礼。即四明法智也。因慈光恩欲
废光明玄广本观心文。礼以扶宗排之。异说遂息。又
撰诸钞。大弘宗旨。中兴其家。二曰遵式。即慈云忏主
也。遍行四种三昧。祖述国清百录遗范。制金光明等
忏法行世。又孤山圆虽传奉先清观法。然青出于蓝。
尤多自得。又承韩昌黎排斥之后。扶竖有功。著十疏
通经。道俗韪之。初孤山撰刊正记释观经疏。四明亦
制妙宗钞轮。下有霅川岳于三身寿量之见异乎二
未受益。次于鹿苑。但说三藏析空之法。小方受益。破
四住惑。證无漏果。而执小为极。次说方等诸经。以衍
对藏。四教俱说。以大诃小。挫其取證。由是稍怀鄙耻。
有慕大心。转小成衍。皆习通行。次说般若。融通淘汰。
转通成别。密破无知。声闻心巳通泰故。佛加之转教
菩萨。空生.身子.迦叶悉在对扬之列。伹无希取。尚住
小果。次说法华。直云唯有一乘。废诸偏小。三乘受记。
咸皆入圆。涅槃重施偏小则异。同知圆理。与法华同。
此约一番小机。次第入者。得作此说。若约番番新入。
菩萨利根。处处悟圆。则五时互通。各有始卒。然此宗
自安史据乱。会昌籍没以来。旧闻放失。传者罔凭。或
握半珠。隐而不曜。所有法藏。多流海东。吴越钱忠懿
王观永嘉集昧于教相。叩问韶国师。师称螺溪寂洞
明台道。王召寂建讲。为遣使日本求其遗逸。为之造
寺。赐以师号。追谥九祖。一家教观。郁而复兴。及宝云
通得二弟子。一曰知礼。即四明法智也。因慈光恩欲
废光明玄广本观心文。礼以扶宗排之。异说遂息。又
撰诸钞。大弘宗旨。中兴其家。二曰遵式。即慈云忏主
也。遍行四种三昧。祖述国清百录遗范。制金光明等
忏法行世。又孤山圆虽传奉先清观法。然青出于蓝。
尤多自得。又承韩昌黎排斥之后。扶竖有功。著十疏
通经。道俗韪之。初孤山撰刊正记释观经疏。四明亦
制妙宗钞轮。下有霅川岳于三身寿量之见异乎二
身土志¶ 第 287c 页 X75-0287.png
家。入室咨之。上书谏之。又说三千三谛。亦有异同。乃
因歆向之议。颇招水乳之讥。户牖各开。轨辙硕异义。
神智患他宗所立。不本经论。但任胸臆。修證无由。纵
有依经傍论。亦判释不尽佛意。而却于佛法正宗妄
有排斥。况祖三张者。假托老氏簉乎儒佛。世俗不穷
根源。随彼宗奉。遂于大部补注及四教集解。数数明
诫。欲学者审其是正焉。
所谓贤首教者。初杜顺和尚
弘范华严宗旨。著法界观以授俨师。俨师传贤首藏
师。藏师立五教判经。一曰小乘教。二曰大乘始教。三
曰终教。四曰顿教。五曰圆教。几百年而清凉澄观国
师追宗其学。造华严疏。圭峰密嗣之。号贤首五祖。
所
谓慈恩教者。唐奘三藏游天竺。遇戒贤论师传瑜伽
师地唯识宗旨。归授慈恩基师。基师造疏钞。依戒贤
三时判教。一曰有教。二曰空教。三曰不空不有教。又
其谈八识缘境广狭。及论转识成智。束智成身。与夫
造业受报等说。发明蕴奥。钩抉细微。所谓高揖群言。
执神之机者。功盖多焉。
所谓南山教者。始优波离结
集毗尼藏。至曹魏时。僧祇四分等律迭来此土。唐澄
照宣律师屡感天神降现。商摧律相等事。遂参诸异
部以四分为宗。而撰述疏(戒业)钞(事)。亦号三大部。破斥
诸家。大弘厥旨。我皇祐元祐间有堪(会正).照(资持)二师。接
武而出。各述记文。后因生师与照争论。旋绕左右。衣
制短长。分两派焉。
所谓密教者。初金刚萨埵于毗卢
遮那前亲受瑜伽五部苏悉轨范。转相传授。及金刚
因歆向之议。颇招水乳之讥。户牖各开。轨辙硕异义。
神智患他宗所立。不本经论。但任胸臆。修證无由。纵
有依经傍论。亦判释不尽佛意。而却于佛法正宗妄
有排斥。况祖三张者。假托老氏簉乎儒佛。世俗不穷
根源。随彼宗奉。遂于大部补注及四教集解。数数明
诫。欲学者审其是正焉。
所谓贤首教者。初杜顺和尚
弘范华严宗旨。著法界观以授俨师。俨师传贤首藏
师。藏师立五教判经。一曰小乘教。二曰大乘始教。三
曰终教。四曰顿教。五曰圆教。几百年而清凉澄观国
师追宗其学。造华严疏。圭峰密嗣之。号贤首五祖。
所
谓慈恩教者。唐奘三藏游天竺。遇戒贤论师传瑜伽
师地唯识宗旨。归授慈恩基师。基师造疏钞。依戒贤
三时判教。一曰有教。二曰空教。三曰不空不有教。又
其谈八识缘境广狭。及论转识成智。束智成身。与夫
造业受报等说。发明蕴奥。钩抉细微。所谓高揖群言。
执神之机者。功盖多焉。
所谓南山教者。始优波离结
集毗尼藏。至曹魏时。僧祇四分等律迭来此土。唐澄
照宣律师屡感天神降现。商摧律相等事。遂参诸异
部以四分为宗。而撰述疏(戒业)钞(事)。亦号三大部。破斥
诸家。大弘厥旨。我皇祐元祐间有堪(会正).照(资持)二师。接
武而出。各述记文。后因生师与照争论。旋绕左右。衣
制短长。分两派焉。
所谓密教者。初金刚萨埵于毗卢
遮那前亲受瑜伽五部苏悉轨范。转相传授。及金刚
身土志¶ 第 288a 页 X75-0288.png
智始来东土传之不空。不空复入师子等国从龙智
阿阇梨受十八会金刚灌顶。及大悲胎藏建坛之法。
天宝中召至阙下。明皇特见高仰。及肃代二朝皆为
灌顶国师。暨没。赠台司空传慧朗。厥嗣遂微。今但特
有瑜伽佛事者存耳。先是空弟子慧果授与日本空
海。传授不绝。近俊芿来云间从北峰印学者。即其遗
派。学术行业真海东翘楚也。
所谓禅宗者。始菩提达
磨远越[葸-十+夕]岭。来乎此土。初无不立文字之说(南泉普愿始唱
别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惟面壁习禅而巳。又以楞伽四卷授之
慧可。谓可曰。籍教悟宗。又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
者依行。自可度世。可持之以为心要。随行不爽。遗委
洎黄梅五祖弘忍。易以金刚传授曹溪慧能。是谓六
祖。尔后南北分宗。五家柝派。始各辟户庭。侈大其道。
于是称禅宗者类。以扫荡掀翻为尚。凡经论所诠事
理解行。一切斥为纸上之谈。诘其所以然。则曰。我宗
无修无證。吁。安得天台六即之义。以药其病乎。盖能
有二弟子。一曰南岳让。二曰清原思。南岳下分沩仰.
临济二宗。沩仰虽绝。临济独盛。迨至石霜。又分黄龙.
杨龙.杨岐。今黄龙弱矣。而杨岐三佛最为竞爽。清原
下分曹洞.云门.法眼三宗。法眼当五季时高丽国王
遣沙门三十六人传永明之道。相次以归。遂以开宝
八年绝乎中国。而传乎高丽。令仅存曹洞.云门二家
焉。然启禅关者。虽分宗不同。挹流寻源亦不越乎经
论之禅定。一度与今家之定。圣一行也。复次如来善
阿阇梨受十八会金刚灌顶。及大悲胎藏建坛之法。
天宝中召至阙下。明皇特见高仰。及肃代二朝皆为
灌顶国师。暨没。赠台司空传慧朗。厥嗣遂微。今但特
有瑜伽佛事者存耳。先是空弟子慧果授与日本空
海。传授不绝。近俊芿来云间从北峰印学者。即其遗
派。学术行业真海东翘楚也。
所谓禅宗者。始菩提达
磨远越[葸-十+夕]岭。来乎此土。初无不立文字之说(南泉普愿始唱
别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惟面壁习禅而巳。又以楞伽四卷授之
慧可。谓可曰。籍教悟宗。又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
者依行。自可度世。可持之以为心要。随行不爽。遗委
洎黄梅五祖弘忍。易以金刚传授曹溪慧能。是谓六
祖。尔后南北分宗。五家柝派。始各辟户庭。侈大其道。
于是称禅宗者类。以扫荡掀翻为尚。凡经论所诠事
理解行。一切斥为纸上之谈。诘其所以然。则曰。我宗
无修无證。吁。安得天台六即之义。以药其病乎。盖能
有二弟子。一曰南岳让。二曰清原思。南岳下分沩仰.
临济二宗。沩仰虽绝。临济独盛。迨至石霜。又分黄龙.
杨龙.杨岐。今黄龙弱矣。而杨岐三佛最为竞爽。清原
下分曹洞.云门.法眼三宗。法眼当五季时高丽国王
遣沙门三十六人传永明之道。相次以归。遂以开宝
八年绝乎中国。而传乎高丽。令仅存曹洞.云门二家
焉。然启禅关者。虽分宗不同。挹流寻源亦不越乎经
论之禅定。一度与今家之定。圣一行也。复次如来善
身土志¶ 第 288b 页 X75-0288.png
巧方便。深观此方众生身.鼻.舌根则钝。眼.耳.意根则
利。就三利中耳根为最。所以诸大菩萨于佛灭后。显
化娑婆。虽妙德现于清凉。遍吉彰于岷峨。然俱不若
观音本證耳根圆通投合此方机缘。救苦说法。厥功
尤多。是故如来称赞。非止一经。慈悲感应如普门品。
圆通自在如首楞严。总持秘要如消伏三用。相好庄
严如观无量寿。至于指其处也。则见于华严大经。所
谓南海岸孤绝处有山名曰补恒落迦。观音菩萨止
住其中。铠庵赞固是尘尘俱法界。此方独选耳圆通。
复次如来临灭。敕诸罗汉留身住世。或四。或十六。或
九十九亿。如基之布。散影十方。或海岛。或山间。不可
得而知也。按宝云经。列十六大士之名。各有百千眷
属。及其住处。然后乃云。如是圣人皆不涅槃。应人天
供。为世福田。于刀.疾.饥三灾之时。人寿十岁。佛法尽
灭。而众生寿复更增至百岁时。十六罗汉与诸弟子
下阎浮提。说法教化。乃至人寿至七万岁时。弘法乃
毕。时诸罗汉以佛经典。及舍利等收聚起塔。乃共集
会。结跏趺坐。围绕是塔。当入涅槃。与世宝塔俱没于
地。不复出现。于时佛法一时尽矣。又于此时。千亿支
佛出现于世。说法利物。乃至减劫。人寿八万岁时。弥
勒佛出。又法华信解品四大弟子述偈。我等今者。真
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
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又法华论。有
四种声闻。一曰决定性。二曰增上慢。三曰退大。四曰
利。就三利中耳根为最。所以诸大菩萨于佛灭后。显
化娑婆。虽妙德现于清凉。遍吉彰于岷峨。然俱不若
观音本證耳根圆通投合此方机缘。救苦说法。厥功
尤多。是故如来称赞。非止一经。慈悲感应如普门品。
圆通自在如首楞严。总持秘要如消伏三用。相好庄
严如观无量寿。至于指其处也。则见于华严大经。所
谓南海岸孤绝处有山名曰补恒落迦。观音菩萨止
住其中。铠庵赞固是尘尘俱法界。此方独选耳圆通。
复次如来临灭。敕诸罗汉留身住世。或四。或十六。或
九十九亿。如基之布。散影十方。或海岛。或山间。不可
得而知也。按宝云经。列十六大士之名。各有百千眷
属。及其住处。然后乃云。如是圣人皆不涅槃。应人天
供。为世福田。于刀.疾.饥三灾之时。人寿十岁。佛法尽
灭。而众生寿复更增至百岁时。十六罗汉与诸弟子
下阎浮提。说法教化。乃至人寿至七万岁时。弘法乃
毕。时诸罗汉以佛经典。及舍利等收聚起塔。乃共集
会。结跏趺坐。围绕是塔。当入涅槃。与世宝塔俱没于
地。不复出现。于时佛法一时尽矣。又于此时。千亿支
佛出现于世。说法利物。乃至减劫。人寿八万岁时。弥
勒佛出。又法华信解品四大弟子述偈。我等今者。真
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
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又法华论。有
四种声闻。一曰决定性。二曰增上慢。三曰退大。四曰
身土志¶ 第 288c 页 X75-0288.png
应化定性。若到法华则名元住小。元小退大。得记之
后。并堪受佛遗嘱。住世应供。据法住记。诸大罗汉各
承佛嘱。住一世界一方所。为后人津梁。今永嘉雁荡.
天台石桥.眉阳中岩.西蜀牛头。皆化现异迹之所。又
宾头卢曾为树提长者。现通。佛摈不容涅槃。敕令为
末法四众作大福田。然妙觉果人。究竟十号。方有应
供之名。令诸大士。本證小法。亦同藏佛。得此名者。盖
巳断见思。出分段。即能应彼人天供养。况经法华开
显。进破无明。所谓真阿罗汉者乎。所以敕其久住世
者。盖若如来住世无异也。禅者颂云。五百小乘痴龊
汉。一生把定死蛇头。神通妙用不如汝。佛法须还老
比丘。兹盖不知圣贤以权引实之化。法华开显之旨
故云。铠庵疏。位居巳辨。虽现声闻之形。惑破无明。实
秘菩萨之行。巳受上.中.下之记莂。长为正像末之良
因(云云)。又末代比丘.比丘尼三惑浩然。诸戒多犯。亦
称应供者。盖祝发。染衣。实住持三宝之一。犹假儒衣
冠非儒。而何所以与彼真僧同称良福田也。故如来
留白毫一分功德。供养末世弟子。又受两国三千宝
盖。独留其一覆护末世弟子。令得供养。岂无自耶。复
次如来灭后。宝志现于梁朝。僧伽来于唐代。布袋化
于鄞水。猪头显于双溪。襄阳啖蛤。姑苏饵虾。罗什吞
针。童进饮鸩。隐峰倒卓。灌溪步归。或大吼而休。或翻
舡而往。此皆菩萨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
形。度诸轮转者也。今之人往往窃服假形。叨滥上圣。
后。并堪受佛遗嘱。住世应供。据法住记。诸大罗汉各
承佛嘱。住一世界一方所。为后人津梁。今永嘉雁荡.
天台石桥.眉阳中岩.西蜀牛头。皆化现异迹之所。又
宾头卢曾为树提长者。现通。佛摈不容涅槃。敕令为
末法四众作大福田。然妙觉果人。究竟十号。方有应
供之名。令诸大士。本證小法。亦同藏佛。得此名者。盖
巳断见思。出分段。即能应彼人天供养。况经法华开
显。进破无明。所谓真阿罗汉者乎。所以敕其久住世
者。盖若如来住世无异也。禅者颂云。五百小乘痴龊
汉。一生把定死蛇头。神通妙用不如汝。佛法须还老
比丘。兹盖不知圣贤以权引实之化。法华开显之旨
故云。铠庵疏。位居巳辨。虽现声闻之形。惑破无明。实
秘菩萨之行。巳受上.中.下之记莂。长为正像末之良
因(云云)。又末代比丘.比丘尼三惑浩然。诸戒多犯。亦
称应供者。盖祝发。染衣。实住持三宝之一。犹假儒衣
冠非儒。而何所以与彼真僧同称良福田也。故如来
留白毫一分功德。供养末世弟子。又受两国三千宝
盖。独留其一覆护末世弟子。令得供养。岂无自耶。复
次如来灭后。宝志现于梁朝。僧伽来于唐代。布袋化
于鄞水。猪头显于双溪。襄阳啖蛤。姑苏饵虾。罗什吞
针。童进饮鸩。隐峰倒卓。灌溪步归。或大吼而休。或翻
舡而往。此皆菩萨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
形。度诸轮转者也。今之人往往窃服假形。叨滥上圣。
身土志¶ 第 289a 页 X75-0289.png
能为其易者。不能为其难者。犹负涂之豕。蹑应龙之
足。其可得耶。
足。其可得耶。
身土志¶ 第 290a 页 X75-0290.png
* 左溪(八)
* 新罗纯英
* 理应
* 法融
* 支硎道遵
* 灵源
* 道欣
* 法盛
* 灵输
* 慧照
* 灵彻
* 智昂
* 僧统神邕
* 进明
* 婺州清辨
* 行宣
* 圆净
* 法开
* 会稽大义
* 法源
* 明州道源
* 衢州道宾
* 慧从
* 常州守真
* 杭州法灯
* 法真
* 弟子传礼
* 王元福
* 法华(六)
* 教主(四)
* 天竺真观
* 国清普明
* 天台智越
* 华顶波若
* 天台法彦
* 福林大志
* 国清智璪
* 佛陇智晞
* 法忍等观
* 玉泉道悦
* 玉泉法盛
* 国清普朗
* 九江智锴
* 国清慧威
* 碧閒法俊
* 兴皇慧奘
* 金陵法慎
* 南岳慧稠
* 当阳抱师
* 玉泉关王
* 天台山龙王
* 得深心三十二人
* 得门千数
* 北齐(二)
* 龙树(一)
身土志¶ 第 291a 页 X75-0291.png
* 南岳(三)
* 高丽玄光
* 入水光三昧二人
* 入火光三昧一人
* 升堂受莂一人
* 高閒慧旻
* 南岳大善
* 县令陈正业
* 南岳僧照
* 枝江慧成
* 悟真慧超
* 云峰慧涌
* 仙城慧命
* 江陵慧威
* 钟山智瓘
* 枝江慧瓘
* 般若方合净人
* 影堂二十八人
* 南岳帝君
* 大都督吴明彻
* 业高四百
* 信重三千
* 章安(五)
* 玉泉道素
* 荆州弘景
* 南岳大慧
* 天宫(七)
* 荆溪(九)
* 荆溪
* 道辽
* 素师
* 最澄
* 广脩
* 维蠲
* 光韶
* 敬文
* 良谞
* 物外
* 慧凝
* 玄广
* 处原
* 高丽玄光
* 入水光三昧二人
* 入火光三昧一人
* 升堂受莂一人
* 高閒慧旻
* 南岳大善
* 县令陈正业
* 南岳僧照
* 枝江慧成
* 悟真慧超
* 云峰慧涌
* 仙城慧命
* 江陵慧威
* 钟山智瓘
* 枝江慧瓘
* 般若方合净人
* 影堂二十八人
* 南岳帝君
* 大都督吴明彻
* 业高四百
* 信重三千
* 章安(五)
* 玉泉道素
* 荆州弘景
* 南岳大慧
* 天宫(七)
* 荆溪(九)
* 荆溪
* 道辽
* 素师
* 最澄
* 广脩
* 维蠲
* 光韶
* 敬文
* 良谞
* 物外
* 慧凝
* 玄广
* 处原
身土志¶ 第 292a 页 X75-0292.png
* 敬休
* 元琇
* 常操
* 义从
* 德俦
* 慧[(文*民)/(〦-一+贝)]
* 修雅
* 清竦
* 义寂
* 行靖
* 契能
* 庆文
* 瑞先
* 义通
* 清晓
* 遇成
* 守仁
* 有基
* 定祥
* 异闻
* 体源
* 知礼
* 遵式
* 祖韶
* 元净
* 若愚
* 义诚
* 梵光
* 可升
* 居白
* 慧辨
* 从雅
* 仲元
* 慧观
* 德贤
* 慧日
* 思尚
* 永堪
* 子琳
* 思义
* 清鉴
* 法润
* 本融
* 思悟
* 胡则
* 文昌
* 天授
* 宝翔
* 澄或
* 宗昱
* 觉明
* 智臻
* 怀庆
* 晓乘
* 悟真
* 萧闲
* 志伦
* 怀玉
* 觉弥
* 志因
* 可荣
* 义清
* 怀赞
* 晤恩
* 洪敏
* 文备
* 源清
* 智图
* 智仁
* 继齐
* 咸润
* 善明
* 庆照
* 德聪
* 庆峦
* 可严
* 蕴常
* 行满
* 普门子
* 梁肃
* 李华
* 田敦
* 崔恭
* 受业身通三十九人
* 智度
* 元皓
* 智净
* 仲仪
* 子瑜
* 道如
* 仲良
* 尼悟极
* 智真
* 道巽
* 识彻
* 无姓
* 怀远
* 元琇
* 常操
* 义从
* 德俦
* 慧[(文*民)/(〦-一+贝)]
* 修雅
* 清竦
* 义寂
* 行靖
* 契能
* 庆文
* 瑞先
* 义通
* 清晓
* 遇成
* 守仁
* 有基
* 定祥
* 异闻
* 体源
* 知礼
* 遵式
* 祖韶
* 元净
* 若愚
* 义诚
* 梵光
* 可升
* 居白
* 慧辨
* 从雅
* 仲元
* 慧观
* 德贤
* 慧日
* 思尚
* 永堪
* 子琳
* 思义
* 清鉴
* 法润
* 本融
* 思悟
* 胡则
* 文昌
* 天授
* 宝翔
* 澄或
* 宗昱
* 觉明
* 智臻
* 怀庆
* 晓乘
* 悟真
* 萧闲
* 志伦
* 怀玉
* 觉弥
* 志因
* 可荣
* 义清
* 怀赞
* 晤恩
* 洪敏
* 文备
* 源清
* 智图
* 智仁
* 继齐
* 咸润
* 善明
* 庆照
* 德聪
* 庆峦
* 可严
* 蕴常
* 行满
* 普门子
* 梁肃
* 李华
* 田敦
* 崔恭
* 受业身通三十九人
* 智度
* 元皓
* 智净
* 仲仪
* 子瑜
* 道如
* 仲良
* 尼悟极
* 智真
* 道巽
* 识彻
* 无姓
* 怀远
身土志¶ 第 293a 页 X75-0293.png
* 法智
* 广智尚贤
* 神智鉴文
* 空相思恭
* 戒澄
* 延庆宗正
* 明智中立
* 晁说之
* 陈瓘
* 法维
* 法中
* 慧照法邻
* 延庆觉先
* 温州全教
* 明州蕴恭
* 超果惟湛
* 海慧若圆
* 处州义询
* 扶宗继忠
* 温州法诠
* 神智从义
* 僧正处元
* 息庵道渊
* 净社处廉
* 法明文节
* 闲林子真
* 法明师昶
* 寿昌法舟
* 天台法云
* 妙慧师楷
* 水陆文炳
* 圆辨道琛
* 月堂慧询
* 悦庵净慧
* 逸堂法登
* 一庵处躬
* 正庵端信
* 雪堂戒应
* 清湛
* 指南仲韶
* 止庵法莲
* 环庵戒枢
* 镜庵景迁
* 杭州如吉
* 明州本圆
* 浮石崇矩
* 守孜
* 温其
* 善嵩
* 居式
* 日东
* 怀月
* 衢州文智
* 三学则全
* 若水
身土志¶ 第 294a 页 X75-0294.png
* 广慈慧才
* 希最
* 子良
* 思辨
* 惟清
* 法宗
* 慧舟
* 志豪
* 越州觉琮
* 神照本如
* 能仁法宝
* 白莲处咸○
* 神悟处谦
* 北神净梵
* 通照慧明
* 报慈蕴尧
* 超果慧道
* 德藏从进
* 顶山子文
* 飞英智忱
* 北禅慧深
* 婺州子方
* 白莲善圭
* 德藏择瑛
* 寿安良弼
* 教藏有全
* 楂庵有严
* 法麟
* 应通
* 宝纤
* 元璪
* 台州怀雅
* 杭州义全
* 广严莹
* 南屏梵臻
* 净觉仁岳
* 慧勤
* 可久
* 子昉
* 乃仁
* 尚能
* 慈梵
* 灵照
* 静仁
* 觉圆
* 静智
* 胡宿
* 文粲后身道因
* 梓庵有伦
* 道时
* 薛清归
* 俞源清
* 南屏
* 群峰太初
* 梵慈智普
* 东灵钦
* 剔尖初渊
* 崇先了生
* 杨尖法钦
* 龙华方
* 南屏灵玩
* 南屏用文
* 宪章仲闵
* 馀庆道存
* 杭州宗正
* 超果会贤
* 精微彦伦
* 清辨蕴齐
* 景德法云
* 宝积彦端
* 温州景初
* 文诩
* 希最
* 子良
* 思辨
* 惟清
* 法宗
* 慧舟
* 志豪
* 越州觉琮
* 神照本如
* 能仁法宝
* 白莲处咸○
* 神悟处谦
* 北神净梵
* 通照慧明
* 报慈蕴尧
* 超果慧道
* 德藏从进
* 顶山子文
* 飞英智忱
* 北禅慧深
* 婺州子方
* 白莲善圭
* 德藏择瑛
* 寿安良弼
* 教藏有全
* 楂庵有严
* 法麟
* 应通
* 宝纤
* 元璪
* 台州怀雅
* 杭州义全
* 广严莹
* 南屏梵臻
* 净觉仁岳
* 慧勤
* 可久
* 子昉
* 乃仁
* 尚能
* 慈梵
* 灵照
* 静仁
* 觉圆
* 静智
* 胡宿
* 文粲后身道因
* 梓庵有伦
* 道时
* 薛清归
* 俞源清
* 南屏
* 群峰太初
* 梵慈智普
* 东灵钦
* 剔尖初渊
* 崇先了生
* 杨尖法钦
* 龙华方
* 南屏灵玩
* 南屏用文
* 宪章仲闵
* 馀庆道存
* 杭州宗正
* 超果会贤
* 精微彦伦
* 清辨蕴齐
* 景德法云
* 宝积彦端
* 温州景初
* 文诩
身土志¶ 第 295a 页 X75-0295.png
* 如询
* 慈辨从谏
* 圆觉蕴慈
* 法照中皎
* 能仁道山
* 白莲法希
* 海空法英
* 白莲法雄
* 东山祖意
* 则庵明哲
* 醴泉行环
* 布金觉先
* 神敏慧齐
* 文首座
* 能行人
* 法云宗敏
* 圆明智贤
* 车溪择乡
* 祥符道忻
* 悟空善荣
* 牧庵有朋
* 显庵法昌
* 隐学本然
* 浮石子慧
* 永福智敦
* 天王道用
* 能仁怀宝
* 草堂如宝
* 竹庵可观
* 智行守旻
* 神辨清一
* 北峰宗印
* 日本俊芿
* 古云元粹
* 明义首座
* 佛智慈云
* 法照净通
* 普明如靖
* 圆通思梵
* 普圆善期
* 慧觉齐璧
* 北禅文俊
* 北禅法荣
* 慧照道伦
* 圆觉净圭
* 慧解昙应
* 慈室妙云
* 痴绝希颜
* 清修法久
* 密印修慧
* 澄觉神焕
* 觉庵简言
* 总庵妙心
* 常齐法灯
* 鉴堂思义
* 假名如湛
* 车溪智钦
* 天竺应如
* 法灯道遵
* 崇先怀志
* 宣秘慧仙
* 普圆普證
* 馀姚澄
* 慧觉清月
* 佛照智贤
* 神辨觉宁
* 等慈慧序
* 白莲咸
* 白莲道乡
* 台州净侁
* 明州净景
* 安国元慧
* 慈辨从谏
* 圆觉蕴慈
* 法照中皎
* 能仁道山
* 白莲法希
* 海空法英
* 白莲法雄
* 东山祖意
* 则庵明哲
* 醴泉行环
* 布金觉先
* 神敏慧齐
* 文首座
* 能行人
* 法云宗敏
* 圆明智贤
* 车溪择乡
* 祥符道忻
* 悟空善荣
* 牧庵有朋
* 显庵法昌
* 隐学本然
* 浮石子慧
* 永福智敦
* 天王道用
* 能仁怀宝
* 草堂如宝
* 竹庵可观
* 智行守旻
* 神辨清一
* 北峰宗印
* 日本俊芿
* 古云元粹
* 明义首座
* 佛智慈云
* 法照净通
* 普明如靖
* 圆通思梵
* 普圆善期
* 慧觉齐璧
* 北禅文俊
* 北禅法荣
* 慧照道伦
* 圆觉净圭
* 慧解昙应
* 慈室妙云
* 痴绝希颜
* 清修法久
* 密印修慧
* 澄觉神焕
* 觉庵简言
* 总庵妙心
* 常齐法灯
* 鉴堂思义
* 假名如湛
* 车溪智钦
* 天竺应如
* 法灯道遵
* 崇先怀志
* 宣秘慧仙
* 普圆普證
* 馀姚澄
* 慧觉清月
* 佛照智贤
* 神辨觉宁
* 等慈慧序
* 白莲咸
* 白莲道乡
* 台州净侁
* 明州净景
* 安国元慧
身土志¶ 第 296a 页 X75-0296.png
* 智涌了然
* 延庆智连
* 泽山与咸
* 赤城中益
* 白莲智圆
* 山堂元性
* 白莲妙璘
* 白莲清悟
* 白莲子眸
* 虚堂本空
* 梵章首座
* 真教智仙
* 證悟圆智
* 都录若讷
* 等庵士衡
* 虚庵有宏
* 上竺妙圭
* 中庵师安
* 上竺师觉
* 石涧从戒
* 晦案慧明
身土志¶ 第 297a 页 X75-0297.png
或有功法门。或章藻相涉而未详承禀者。
* 金华方岩䄳
* 志远元堪二师
* 抱玉楚金二师
* 宝王论飞锡
* 十祖玄烛及皓端师
* 虎丘智琰
* 万州行满
* 终南善师
* 玉泉恒景
* 栖霞法向
* 终南法诚
* 剡溪明旷
* 悟真法盛
* 宝藏利赟
* 天台道暹
* 钱唐善信
* 空相有圭
* 嘉禾子玄
* 天台元颖
* 佛智道如
* 温州觉津
* 无相法勒
* 日本源信及寂照绍良二师
* 司封钟离松
* 铠庵居士吴克巳
* 宝积实讲师
* 姑苏开上人
* 四教仪谛观
* 宗元录元颖
* 宝云威
* 普照因
* 会稽仲
* 括苍聪
* 广化明
* 广慧宾
* 普慈晖
* 慈门熙
* 空相融
* 清方二师
统图如右。夫佛之设教也。尤致谨于小.大.偏.圆之辨
及其施化也。则大小俱谈。偏圆并列。无一机见弃。无
一法或遗。四教以网罗之。三接以神明之。迄于无一
人之不成佛。吾祖亦然。先说思议。后说不思议。以十
境.十乘配对四教。为四百乘。观法以契佛心扶之。馀
宗弘小则弃大。赞圆则毁偏。皆著荣执枯。分河饮水
耳。果得统耶。非统耶。先佛大医王也。四教遣病药也。
三接行药汤使也。吾祖医子克家者也。诸师传克家
子方法者也。虽其间不能无优劣。劣者亦能以家法
示人。况优者乎。独列正统。未见其非也。
* 塔庙志
依正相须其犹地利人和之不可缺乎。非人何以
身土志¶ 第 297b 页 X75-0297.png
弘道。非处何以安人。法智载严于誓戒。慈云广纪
于金园。凡以此也。天造地设。物护神钦。轨范攸闻。
兴衰所系。其可忽耶。撰塔庙志。
如来既往。悲愿恒存。特留舍利。饶益世间。故当时则
有八国共分。后世则有无忧兴建。所谓八国共分者。
按菩萨处胎经云。佛灭度后。乃有舍利八斛四斗。八
大国王严兵竞争。乃至天龙八部皆兴夺心。时有智
臣谏曰。诸王若争。须有胜负。如来舍利。不成利益。我
当分为三分。一分奉诸天。一分与龙神。一分分八国。
由是众心悦随。各将金坛盛贮迎归本国。建塔供养
耶。旬传亦云。先为三分。谓人.天.海。人中一分复分为
八。所谓无忧兴建者。按无忧王传云。东天竺国阿恕
伽王。尽收西域诸塔。及龙宫舍利。夜后鬼神碎七宝
末。造八万四千塔。命尊者耶舍舒指放光八万四千
道。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置一塔。于一日中足
满其数。遍瞻部洲。界在震旦国者。十有九所。今明州
阿育王山广利寺者。十九之一数也。又三国之初。吴
人未信释典。天竺沙门康僧会始入吴地。缔搆行道。
孙权以为矫异。诬俗摄会。让曰。佛有何灵。尔独改形。
会曰。佛身虽灭。遗骨舍利应现无方。外国先王建塔
八万四千。表遗化也。权谓。绐巳。俾祈舍利。严宪缓期
至三七日。会徒将死。舍利乃降。铿然盘中。上烛虹霓。
吴之君臣。相顾而悦曰。至哉。奇瑞也。始立建初寺。仍
呼其地为佛陀里。时赤乌十年也。然今所陈八国及
于金园。凡以此也。天造地设。物护神钦。轨范攸闻。
兴衰所系。其可忽耶。撰塔庙志。
如来既往。悲愿恒存。特留舍利。饶益世间。故当时则
有八国共分。后世则有无忧兴建。所谓八国共分者。
按菩萨处胎经云。佛灭度后。乃有舍利八斛四斗。八
大国王严兵竞争。乃至天龙八部皆兴夺心。时有智
臣谏曰。诸王若争。须有胜负。如来舍利。不成利益。我
当分为三分。一分奉诸天。一分与龙神。一分分八国。
由是众心悦随。各将金坛盛贮迎归本国。建塔供养
耶。旬传亦云。先为三分。谓人.天.海。人中一分复分为
八。所谓无忧兴建者。按无忧王传云。东天竺国阿恕
伽王。尽收西域诸塔。及龙宫舍利。夜后鬼神碎七宝
末。造八万四千塔。命尊者耶舍舒指放光八万四千
道。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置一塔。于一日中足
满其数。遍瞻部洲。界在震旦国者。十有九所。今明州
阿育王山广利寺者。十九之一数也。又三国之初。吴
人未信释典。天竺沙门康僧会始入吴地。缔搆行道。
孙权以为矫异。诬俗摄会。让曰。佛有何灵。尔独改形。
会曰。佛身虽灭。遗骨舍利应现无方。外国先王建塔
八万四千。表遗化也。权谓。绐巳。俾祈舍利。严宪缓期
至三七日。会徒将死。舍利乃降。铿然盘中。上烛虹霓。
吴之君臣。相顾而悦曰。至哉。奇瑞也。始立建初寺。仍
呼其地为佛陀里。时赤乌十年也。然今所陈八国及
身土志¶ 第 297c 页 X75-0297.png
无忧等事。此则如来施化之迹耳。若以天台教旨判
之。则有四教互为有无。及分段.变易。存没不同。生身.
法身全碎有异。学者又宜深究焉。谓四教俱有。四教
俱无。藏通有别圆无。别圆有藏通无。法性无分段有。
及全碎俱有也。四教俱有者。妙玄云。双树入无馀涅
槃。薪尽火灭。留舍利为一切人天作福田等。此是通
佛舍利也。大经云。如来受长者八斛四斗供。入灭留
八斛四斗舍利。此约藏教而言也。若别圆有者。此表
常住。身虽入灭。留此舍利。以表不灭也。四教俱无者。
藏通言无。此表二教灰断不生义。别圆言无。此表二
教常住不灭义。藏通有.别圆无者。藏通实有生灭。故
云有。别圆不谈生灭。故云无。别圆有.藏通无者。利根
菩萨受别圆接。见有舍利。当教钝根住空菩萨。见无
舍利。法性无.分段有者。机息应转为灭。故知界外法
性身佛则无。若界内者。既是分段生身。有生灭故有。
全碎俱有者。如多宝全身舍利。释迦碎身舍利也。复
次。此方古之儒礼。追远祖宗之仪。七庙乃有寝。无庙
但以本主寓神迎尸居位。初无后代。范金合土。刻石
织文。乃至缣索绘𦘕等像也。若夫释氏之教则不然。
按观佛三昧经云。佛升忉利天上既久。时优填王不
胜恋慕。铸金为像。闻佛当下。以象载之。仰候世尊。犹
如生佛。及遥见佛。足步虚空。踏双莲华。放大光明。佛
语像云。汝于来世大作佛事。吾灭度后。我诸弟子付
嘱于汝。若有众生。造立形像。种种供养。是人后世必
之。则有四教互为有无。及分段.变易。存没不同。生身.
法身全碎有异。学者又宜深究焉。谓四教俱有。四教
俱无。藏通有别圆无。别圆有藏通无。法性无分段有。
及全碎俱有也。四教俱有者。妙玄云。双树入无馀涅
槃。薪尽火灭。留舍利为一切人天作福田等。此是通
佛舍利也。大经云。如来受长者八斛四斗供。入灭留
八斛四斗舍利。此约藏教而言也。若别圆有者。此表
常住。身虽入灭。留此舍利。以表不灭也。四教俱无者。
藏通言无。此表二教灰断不生义。别圆言无。此表二
教常住不灭义。藏通有.别圆无者。藏通实有生灭。故
云有。别圆不谈生灭。故云无。别圆有.藏通无者。利根
菩萨受别圆接。见有舍利。当教钝根住空菩萨。见无
舍利。法性无.分段有者。机息应转为灭。故知界外法
性身佛则无。若界内者。既是分段生身。有生灭故有。
全碎俱有者。如多宝全身舍利。释迦碎身舍利也。复
次。此方古之儒礼。追远祖宗之仪。七庙乃有寝。无庙
但以本主寓神迎尸居位。初无后代。范金合土。刻石
织文。乃至缣索绘𦘕等像也。若夫释氏之教则不然。
按观佛三昧经云。佛升忉利天上既久。时优填王不
胜恋慕。铸金为像。闻佛当下。以象载之。仰候世尊。犹
如生佛。及遥见佛。足步虚空。踏双莲华。放大光明。佛
语像云。汝于来世大作佛事。吾灭度后。我诸弟子付
嘱于汝。若有众生。造立形像。种种供养。是人后世必
身土志¶ 第 298a 页 X75-0298.png
得念佛三昧。佛告阿难。持我语。遍告弟子。我灭度后。
造佛形像。及𦘕佛迹。令人见之。心生欢喜。能灭恒河
沙劫生死之罪。若据帝释造像经乃木为之。盖如来
赴机不同耳。又毗奈耶律云。给孤长者造寺后作念。
若不彩𦘕。便不端严。即白佛。佛言。随意。未知𦘕何物。
佛言。于门两颊。应𦘕执仗药叉。次傍一面𦘕大神变。
次一面𦘕五趣生死轮。檐下𦘕本生事。佛殿两颊𦘕
持鬘药叉。讲堂𦘕耆宿讲说。食堂𦘕持饼药叉。库门
𦘕持宝药叉。水堂𦘕龙王持饼。浴堂.火堂𦘕天使者
(亦五天使.亦五官。即生.老.病.死牢狱)。经法堂𦘕菩萨并地狱相。瞻病堂
𦘕佛躬看病比丘相。大小行处𦘕死尸相。僧堂𦘕自
骨相。又正法念经云。昔有国王夫人生千子。欲试当
来成佛次第。拘留孙佛探得第一筹。释迦第四筹。乃
至楼至当千筹。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
兄转法。次愿为密迹金刚神。护千兄教法。据经惟一
人。今状于伽蓝之门而为二像者。夫应变无方。多亦
无咎。又五分律云。佛四面有五百金刚。今状其二。无
可疑也。又前文云。于门两颊。应𦘕执仗药叉是也。今
殿中设释迦.文殊.普贤.阿难.迦叶.梵王.金刚者。此土
之像也。阿难合掌。是佛堂弟。理非异仪。迦叶擎拳。本
外道种。且附本习。以威来象。盖若以声闻人辅。则迦
叶居左。阿难居右。若以菩萨人辅。则文殊居左。普贤
居右。今四大弟子俱列者。乃见大.小乘各有二焉耳。
梵王执炉。请转法轮。金刚挥杵。卫护教法也。或设三
造佛形像。及𦘕佛迹。令人见之。心生欢喜。能灭恒河
沙劫生死之罪。若据帝释造像经乃木为之。盖如来
赴机不同耳。又毗奈耶律云。给孤长者造寺后作念。
若不彩𦘕。便不端严。即白佛。佛言。随意。未知𦘕何物。
佛言。于门两颊。应𦘕执仗药叉。次傍一面𦘕大神变。
次一面𦘕五趣生死轮。檐下𦘕本生事。佛殿两颊𦘕
持鬘药叉。讲堂𦘕耆宿讲说。食堂𦘕持饼药叉。库门
𦘕持宝药叉。水堂𦘕龙王持饼。浴堂.火堂𦘕天使者
(亦五天使.亦五官。即生.老.病.死牢狱)。经法堂𦘕菩萨并地狱相。瞻病堂
𦘕佛躬看病比丘相。大小行处𦘕死尸相。僧堂𦘕自
骨相。又正法念经云。昔有国王夫人生千子。欲试当
来成佛次第。拘留孙佛探得第一筹。释迦第四筹。乃
至楼至当千筹。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
兄转法。次愿为密迹金刚神。护千兄教法。据经惟一
人。今状于伽蓝之门而为二像者。夫应变无方。多亦
无咎。又五分律云。佛四面有五百金刚。今状其二。无
可疑也。又前文云。于门两颊。应𦘕执仗药叉是也。今
殿中设释迦.文殊.普贤.阿难.迦叶.梵王.金刚者。此土
之像也。阿难合掌。是佛堂弟。理非异仪。迦叶擎拳。本
外道种。且附本习。以威来象。盖若以声闻人辅。则迦
叶居左。阿难居右。若以菩萨人辅。则文殊居左。普贤
居右。今四大弟子俱列者。乃见大.小乘各有二焉耳。
梵王执炉。请转法轮。金刚挥杵。卫护教法也。或设三
身土志¶ 第 298b 页 X75-0298.png
佛同殿。右弥勒.天亲.无著者。当来补处之像也。左弥
陀.观音.势至者。净土之像也。窃尝论之。若据娑婆化
主。止立释迦之像。辅以文殊.普贤可也。若夫极乐教
主。虽辅以观音.势至。然当以别殿处之可也。当来下
生。既在补处。未有辅佐。岂得与释迦.弥陀并列而为
三耶。兹岂一佛独化之道乎。又见以佛侍佛。又未成
道。未转法轮。即预居万德世尊之位。既招多过。良为
不可。又有以菩萨居正殿者。道场之建。本为菩萨设。
如天竺观音是也。初五季时。僧翊得奇木不能名。刻
为圣像。僧勋又以支佛舍利。纳置顶间。其后像现光
怪。降祥于下。又熙宁中。曾鲁公感异梦。复因祷雨孚
应。遂敷奏朝廷。加号灵感。建炎中高宗皇帝。圣驾南
渡。驻跸临安雨晹。祈祷厥应如响。别圣相仍。至今不
绝。若夫灵验事迹。则有智觉禅师之赋。边公侍郎之
传。欲知菩萨为我父师。请自览焉。又有菩萨一百签。
及越之圆通一百三十签。以决群迷。吉凶祸福。祷之
诚者。纤毫不差。叙其事者。谓是菩萨化身所撰。理或
然也。或依仿而作。则多名目。但以菩萨迹示等觉.正
遍知。不思议神力挟之。则或验.或不验。可见矣。复次
诸方梵刹。立藏殿者。初梁朝善慧大士(传翕玄风)。悯诸世
人虽于此道颇知信向。然于赎命法宝。或有男女。生
来不识字者。或识字而为他缘逼迫不暇披阅者。大
士为是之故。特设便方。创成转轮之藏。令信心者推
之一匝。则与看读同功。故其自誓曰。有登誓藏门者。
陀.观音.势至者。净土之像也。窃尝论之。若据娑婆化
主。止立释迦之像。辅以文殊.普贤可也。若夫极乐教
主。虽辅以观音.势至。然当以别殿处之可也。当来下
生。既在补处。未有辅佐。岂得与释迦.弥陀并列而为
三耶。兹岂一佛独化之道乎。又见以佛侍佛。又未成
道。未转法轮。即预居万德世尊之位。既招多过。良为
不可。又有以菩萨居正殿者。道场之建。本为菩萨设。
如天竺观音是也。初五季时。僧翊得奇木不能名。刻
为圣像。僧勋又以支佛舍利。纳置顶间。其后像现光
怪。降祥于下。又熙宁中。曾鲁公感异梦。复因祷雨孚
应。遂敷奏朝廷。加号灵感。建炎中高宗皇帝。圣驾南
渡。驻跸临安雨晹。祈祷厥应如响。别圣相仍。至今不
绝。若夫灵验事迹。则有智觉禅师之赋。边公侍郎之
传。欲知菩萨为我父师。请自览焉。又有菩萨一百签。
及越之圆通一百三十签。以决群迷。吉凶祸福。祷之
诚者。纤毫不差。叙其事者。谓是菩萨化身所撰。理或
然也。或依仿而作。则多名目。但以菩萨迹示等觉.正
遍知。不思议神力挟之。则或验.或不验。可见矣。复次
诸方梵刹。立藏殿者。初梁朝善慧大士(传翕玄风)。悯诸世
人虽于此道颇知信向。然于赎命法宝。或有男女。生
来不识字者。或识字而为他缘逼迫不暇披阅者。大
士为是之故。特设便方。创成转轮之藏。令信心者推
之一匝。则与看读同功。故其自誓曰。有登誓藏门者。
身土志¶ 第 298c 页 X75-0298.png
生生不失人身。又能旋转不计数者。是人所获功德
即与诵经无异。今称龙宫海藏者。乃约龙树入海而
言。又称天宫宝藏者。乃附慈氏居处而说。然一切如
来只令口诵。心惟转我法轮。饶益群品。今大士特兴
慈悲。在在处处。创此机轮。运转不息。欲俾一切含灵
同沾利益。尽未来际成等正觉。大哉神力。讵可思议
耶。先民所谓智者创物。大士其有焉。若夫诸处俱奉
大士宝像。于藏殿前首顶道冠。肩披释服。足蹑儒履。
谓之和会三家。佛印禅师(了元)为王荆公赞其所收画
像曰。道冠儒履释加沙。和会三家作一家。忘却率陀
天上路。双林痴坐待龙华。又列八大神将运。转其轮。
谓天龙八部也。又立保境将军。助香火之奉。谓是在
日。乌伤宰也。兹三者𢎿录无文(录六卷。弟子结集。进士樱颖修定)。不
能自决。直俟龙华会上。庶可问津耳。抑尝究之。大士
既示迹同凡。则其所服者。必随当时在家之服。况萧
梁既废五斗米道。专奉西圣之教。当时衣缝腋者。亦
多归向真乘。又何俟大士冠履加沙。以和会之耶。承
讹袭舛。若是者多矣。复何怪乎。复次精舍所踞。号曰
仁祠。式警群迷。聿形悲济于彼坊佐。或临江湖川。泽
污沼堤防之处。多有因高就下。普化博施。捐以为放
生池者。滥觞虽兆于真经。渗漉实推于佛陇。自天台
海曲买沪梁之地绵丘三百里。敷奏王家。全宥潜蛰。
因草庵日海上渔人截流一网。巨尾孅鳞。皆为所有。
一日何止万死耶。智者尝𠛝放生池于海涯。当其放
即与诵经无异。今称龙宫海藏者。乃约龙树入海而
言。又称天宫宝藏者。乃附慈氏居处而说。然一切如
来只令口诵。心惟转我法轮。饶益群品。今大士特兴
慈悲。在在处处。创此机轮。运转不息。欲俾一切含灵
同沾利益。尽未来际成等正觉。大哉神力。讵可思议
耶。先民所谓智者创物。大士其有焉。若夫诸处俱奉
大士宝像。于藏殿前首顶道冠。肩披释服。足蹑儒履。
谓之和会三家。佛印禅师(了元)为王荆公赞其所收画
像曰。道冠儒履释加沙。和会三家作一家。忘却率陀
天上路。双林痴坐待龙华。又列八大神将运。转其轮。
谓天龙八部也。又立保境将军。助香火之奉。谓是在
日。乌伤宰也。兹三者𢎿录无文(录六卷。弟子结集。进士樱颖修定)。不
能自决。直俟龙华会上。庶可问津耳。抑尝究之。大士
既示迹同凡。则其所服者。必随当时在家之服。况萧
梁既废五斗米道。专奉西圣之教。当时衣缝腋者。亦
多归向真乘。又何俟大士冠履加沙。以和会之耶。承
讹袭舛。若是者多矣。复何怪乎。复次精舍所踞。号曰
仁祠。式警群迷。聿形悲济于彼坊佐。或临江湖川。泽
污沼堤防之处。多有因高就下。普化博施。捐以为放
生池者。滥觞虽兆于真经。渗漉实推于佛陇。自天台
海曲买沪梁之地绵丘三百里。敷奏王家。全宥潜蛰。
因草庵日海上渔人截流一网。巨尾孅鳞。皆为所有。
一日何止万死耶。智者尝𠛝放生池于海涯。当其放
身土志¶ 第 299a 页 X75-0299.png
之也。则为授归戒。说大法。然后纵之海中。圉圉洋洋
得其所也。而不知日活几千万亿乎。智者没。至唐末。
中国台道渐息。而海东诸国极炽。忠法师谓智者缘
在此方。而道敷于海东者。此必放生诸鱼所致耳。闻
者莫不笑之。以余观之。其语若诞。教理有凭。流水十
千天子。即脱鱼报。岂非此乎。中兴以来。祥开延庆。化
广葛川。金塘大堤。歌于刘礼部之颂溍浔渌浦。酬于
王丞相之恩。故教行录.金园集。各有放生仪轨。鳞番
叠幅。率土化之。佛生之旦。众大和会。浮泛䌽鹢。演唱
竺坟。悟流水胜因。识衔珠善报者。举袂扬尘。挥汗成
雨。固不待于百年而后。胜残去杀也。况动以祝圣为
名。则忧国爱君。顾不韪欤。复次伽蓝中事有若微。而
所系至大者。刻漏是也。正因出家。必有众法。礼念而
不失限。斋粥而不愆期。皆众法之微者也。滁阳庆历
集施昌言赠开化觉诗。坐久铜莲。几番沈注。远公以
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为器。状如莲华。置水之上。
其底沈水。半之乃沈。每昼夜一十二沈。为行道之节。
此与释氏要览释莲社名义大同。若夫允合众论。推
穷理道。则有沙门瑞新之壶。更记文曰。湛卢制钟无
声。陆断犀兕。将补履不如两钱之锥。贤丈人预半千
之历数。是其兴亡。若风雨司晨。不如僆鶤之口。夫物
无全用。人难尽善。故尺短寸长。蓍龟诚不能知。事亦
可信也。吾党谨先人之遗训。粥则见乎掌文。斋则过
午不食。奈屏居丘园。凡阴霾昼起。密云夜作。而秉㸑
得其所也。而不知日活几千万亿乎。智者没。至唐末。
中国台道渐息。而海东诸国极炽。忠法师谓智者缘
在此方。而道敷于海东者。此必放生诸鱼所致耳。闻
者莫不笑之。以余观之。其语若诞。教理有凭。流水十
千天子。即脱鱼报。岂非此乎。中兴以来。祥开延庆。化
广葛川。金塘大堤。歌于刘礼部之颂溍浔渌浦。酬于
王丞相之恩。故教行录.金园集。各有放生仪轨。鳞番
叠幅。率土化之。佛生之旦。众大和会。浮泛䌽鹢。演唱
竺坟。悟流水胜因。识衔珠善报者。举袂扬尘。挥汗成
雨。固不待于百年而后。胜残去杀也。况动以祝圣为
名。则忧国爱君。顾不韪欤。复次伽蓝中事有若微。而
所系至大者。刻漏是也。正因出家。必有众法。礼念而
不失限。斋粥而不愆期。皆众法之微者也。滁阳庆历
集施昌言赠开化觉诗。坐久铜莲。几番沈注。远公以
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为器。状如莲华。置水之上。
其底沈水。半之乃沈。每昼夜一十二沈。为行道之节。
此与释氏要览释莲社名义大同。若夫允合众论。推
穷理道。则有沙门瑞新之壶。更记文曰。湛卢制钟无
声。陆断犀兕。将补履不如两钱之锥。贤丈人预半千
之历数。是其兴亡。若风雨司晨。不如僆鶤之口。夫物
无全用。人难尽善。故尺短寸长。蓍龟诚不能知。事亦
可信也。吾党谨先人之遗训。粥则见乎掌文。斋则过
午不食。奈屏居丘园。凡阴霾昼起。密云夜作。而秉㸑
身土志¶ 第 299b 页 X75-0299.png
者耳不闻铜乌之声。目不辨曦辔之位。时有失节。一
夫失准。多士咸苦。余病之亦旧矣。乃创一石壶。连足
高一尺过半。广二尺许。壶内有水。水外有山。山有十
二峰。外间列小峰亦十二朵。以象二十四位也。壶心
立台曰若阳。中有司乌丈人而处焉。台面相对。有建
大竿举于水中。刻太阳之形悬于竿。表高出群峰之
巅。壶下置一木囊。内有钟。渠有流。权有欹。槩有合。最
儿有大轮。有旋车。有乎舆。尝实水于钟渠。以曲诸漏。
入流权中。权与欹槩相应合。最儿坐权槩之末。执阴
阳箭。履端持漏以射于满大轮。轮得箭而轻举矣。大
轮举则旋车行。车行则平舆转。平舆载转。若阳台上
司乌丈人乃移一位。以正曜灵之所临。一百刻中。总
四十八箭。以占二十四时。分方定位。日月与之期。明
阴洞阳。天地不能欺。昼夜消长。山川昏黠。而早晚之
节。能使人之不惑。故命之曰壶。更虽愧银龙之先。巧
华漏之奇制且贻。则雪庭以解颠倒之剌耳。年名景
祐。太岁甲戌。仲秋月望日记。宏智禅师宗门达者。尝
仿其制。而立于太白。后备其文。而刻诸坚珉。抑又以
见壶更之制。可以范围伽蓝。弥纶众法者也。后又有
以盘摹香篆。号无声漏者。缔创若易。而久久之后。末
香有燥湿。山童有勤堕。岂若壶更之罕失耶。
* 护法志
护之为言养成之之谓也。群荄万汇。何者非材。而
梧槚胜于贰棘。四肢六分。何者非身。而一指劣于
夫失准。多士咸苦。余病之亦旧矣。乃创一石壶。连足
高一尺过半。广二尺许。壶内有水。水外有山。山有十
二峰。外间列小峰亦十二朵。以象二十四位也。壶心
立台曰若阳。中有司乌丈人而处焉。台面相对。有建
大竿举于水中。刻太阳之形悬于竿。表高出群峰之
巅。壶下置一木囊。内有钟。渠有流。权有欹。槩有合。最
儿有大轮。有旋车。有乎舆。尝实水于钟渠。以曲诸漏。
入流权中。权与欹槩相应合。最儿坐权槩之末。执阴
阳箭。履端持漏以射于满大轮。轮得箭而轻举矣。大
轮举则旋车行。车行则平舆转。平舆载转。若阳台上
司乌丈人乃移一位。以正曜灵之所临。一百刻中。总
四十八箭。以占二十四时。分方定位。日月与之期。明
阴洞阳。天地不能欺。昼夜消长。山川昏黠。而早晚之
节。能使人之不惑。故命之曰壶。更虽愧银龙之先。巧
华漏之奇制且贻。则雪庭以解颠倒之剌耳。年名景
祐。太岁甲戌。仲秋月望日记。宏智禅师宗门达者。尝
仿其制。而立于太白。后备其文。而刻诸坚珉。抑又以
见壶更之制。可以范围伽蓝。弥纶众法者也。后又有
以盘摹香篆。号无声漏者。缔创若易。而久久之后。末
香有燥湿。山童有勤堕。岂若壶更之罕失耶。
* 护法志
护之为言养成之之谓也。群荄万汇。何者非材。而
梧槚胜于贰棘。四肢六分。何者非身。而一指劣于
身土志¶ 第 299c 页 X75-0299.png
肩背。是知爱护应达本源。人存法存。事非聊尔。外
护虽切。内护尤深。为开明故。撰护法志。
大雄出世。虽示入同居。先说华严。然顿施别.圆二教。
乃专为界外菩萨。则其法有不必护者。次说阿含。则
当渐初。独施藏教。乃专为一类小机。则其法有不足。
护者惟其渐中开出四教之后。正欲同居土中。广演
大法。方有魔外之扰。必赖诸天八部及国王大臣协
力拥护。方可流通。然说方等.大集之时。虽会一切鬼
神护持正法。比之光明。则三乘同学既不专小。亦不
专大。又三学尊经。诸天本所听受。故独于此时。各各
发愿焉。又说仁王般若之时。虽嘱十六大国。令其受
持是经。于千里内七难不起。挍之涅槃。则正当如来
入灭。故国王大臣独受付嘱拥护住持三宝也。今故
举此二经以发明其事焉。所谓光明发愿者。如铠庵
装天像愿文云。吾佛世尊乘宿愿力。以一大事出现
于世。演说真诠。数极河沙。开悟未来。亘百千劫。是故
诸天于方等会各发弘誓。护持流通。功德以财大辨
以辨。俾请说者两无所乏。地神地味膏腴。说处散脂。
威武摧敌攘难。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
多闻。如是四王护四天下风雨。时若谷果用成。大梵
尊天作世界主。释提桓因统忉利天。摩醯首罗光明
最胜。居十住位。王大千界。巍巍三天。众所瞻仰。亦以
威神。庄严法会。金刚密迹。执持宝杵。韦驮应机。最存
弘护。摩利支天。常行日前。菩提树神。见佛成道。鬼子
护虽切。内护尤深。为开明故。撰护法志。
大雄出世。虽示入同居。先说华严。然顿施别.圆二教。
乃专为界外菩萨。则其法有不必护者。次说阿含。则
当渐初。独施藏教。乃专为一类小机。则其法有不足。
护者惟其渐中开出四教之后。正欲同居土中。广演
大法。方有魔外之扰。必赖诸天八部及国王大臣协
力拥护。方可流通。然说方等.大集之时。虽会一切鬼
神护持正法。比之光明。则三乘同学既不专小。亦不
专大。又三学尊经。诸天本所听受。故独于此时。各各
发愿焉。又说仁王般若之时。虽嘱十六大国。令其受
持是经。于千里内七难不起。挍之涅槃。则正当如来
入灭。故国王大臣独受付嘱拥护住持三宝也。今故
举此二经以发明其事焉。所谓光明发愿者。如铠庵
装天像愿文云。吾佛世尊乘宿愿力。以一大事出现
于世。演说真诠。数极河沙。开悟未来。亘百千劫。是故
诸天于方等会各发弘誓。护持流通。功德以财大辨
以辨。俾请说者两无所乏。地神地味膏腴。说处散脂。
威武摧敌攘难。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
多闻。如是四王护四天下风雨。时若谷果用成。大梵
尊天作世界主。释提桓因统忉利天。摩醯首罗光明
最胜。居十住位。王大千界。巍巍三天。众所瞻仰。亦以
威神。庄严法会。金刚密迹。执持宝杵。韦驮应机。最存
弘护。摩利支天。常行日前。菩提树神。见佛成道。鬼子
身土志¶ 第 300a 页 X75-0300.png
母等。翻邪归正。领诸眷属。周匝围绕。我闻皆是大菩
萨众。不忘宿愿。护佛教法。如一众生未得成佛。不取
泥洹。自求安乐。又佛之垂化也。道济百灵。慈育万有。
出则释天前引。入乃梵王后随。左辅大将由灭恶以
成功。右弼金刚用生善而为德。三乘贤圣既肃尔以
归投。八部鬼神并森然而翊卫。故吴主孙权问尚书
令阚泽曰。孔丘.老子得与佛比对否。泽曰若将孔.老
二家比校佛。远之远矣。所以然者。孔老设教法。天制
用。不敢违天。诸佛说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
之实。非比对明矣。吴主大悦。此则诸天护法之大略
也。无尽居士张天觉(啇英)。钜儒硕学。笔大如椽。尝记玉
泉寺关王祠堂云。过去陈隋间有大法师。名曰智顗。
一时圆證诸佛法门。得大总持。辨说无碍。敷演三品。
摩诃止观是三非一。是一非三。即一是三。即三是一。
是三是一。非一非三。随众生根而设。初后至自天台。
止于玉泉。冥坐林间。身心湛寂。此山先有大力鬼神
与其眷属。怙恃慧据。以通力故。知师行业。即现种种
诸可怖畏。虎豹号。掷蛇蟒盘瞪。鬼魅嘻啸。阴兵悍恕。
血唇剑齿。毛发鬅鬙。妖形丑质。歘忽千变。法师悯言。
汝何为者生死于幻。贪著馀福。不自悲悔。作是语巳。
迹言悄绝。倾然。丈夫鼓髯而出。我乃关羽。生于汉末。
值时纷乱。九州爪裂。曹操不仁。孙权自保。义臣蜀主。
同复帝室。精诚激发。洞贯金石。死有馀烈。故王此山。
所嗜惟杀。所食惟腥。谛观法师。具足殊胜。我从昔来。
萨众。不忘宿愿。护佛教法。如一众生未得成佛。不取
泥洹。自求安乐。又佛之垂化也。道济百灵。慈育万有。
出则释天前引。入乃梵王后随。左辅大将由灭恶以
成功。右弼金刚用生善而为德。三乘贤圣既肃尔以
归投。八部鬼神并森然而翊卫。故吴主孙权问尚书
令阚泽曰。孔丘.老子得与佛比对否。泽曰若将孔.老
二家比校佛。远之远矣。所以然者。孔老设教法。天制
用。不敢违天。诸佛说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
之实。非比对明矣。吴主大悦。此则诸天护法之大略
也。无尽居士张天觉(啇英)。钜儒硕学。笔大如椽。尝记玉
泉寺关王祠堂云。过去陈隋间有大法师。名曰智顗。
一时圆證诸佛法门。得大总持。辨说无碍。敷演三品。
摩诃止观是三非一。是一非三。即一是三。即三是一。
是三是一。非一非三。随众生根而设。初后至自天台。
止于玉泉。冥坐林间。身心湛寂。此山先有大力鬼神
与其眷属。怙恃慧据。以通力故。知师行业。即现种种
诸可怖畏。虎豹号。掷蛇蟒盘瞪。鬼魅嘻啸。阴兵悍恕。
血唇剑齿。毛发鬅鬙。妖形丑质。歘忽千变。法师悯言。
汝何为者生死于幻。贪著馀福。不自悲悔。作是语巳。
迹言悄绝。倾然。丈夫鼓髯而出。我乃关羽。生于汉末。
值时纷乱。九州爪裂。曹操不仁。孙权自保。义臣蜀主。
同复帝室。精诚激发。洞贯金石。死有馀烈。故王此山。
所嗜惟杀。所食惟腥。谛观法师。具足殊胜。我从昔来。
身土志¶ 第 300b 页 X75-0300.png
本未闻见。我今神力。变见巳尽。而师安定。曾不省视。
汪洋如海。非我能测。大悲我师。哀悯我愚。方便摄受。
愿舍此山。作师道场。我有爱子。雄鸷类我。相与发心。
拥护佛法。师问所能。授以五戒。神复白言。营造期至。
幸少避之。其夕晦冥。震径掣电。灵鞭鬼箠。万壑浩汗。
湫潭千丈。化为平地。黎明往视。精蓝焕丽。檐楹栏楯。
巧夺人目。海内四绝。遂居其一(智者造寺三十六所。樱霞.灵岩.天台.玉泉。
天下四绝)。以是因缘。神亦庙食。千里内外。同共云委。稽违
有咎。怠慢有罚。捐施金币。匍匐恐后。玉泉以甲实神
之助。岁越十稔。魔民出世。寺纲颓乱。搥拂虚设。神既
不祐。庙亦浸弊。元丰甲申。襄有蜀僧名曰承皓。行年
七十。所作巳辨。以大众请。翛然赴感。有陈氏子。忽作
神语。自今巳往。祀我如初。远近播闻。瞻祷逾肃。明年
辛酉。庙宇鼎新。尔时无尽居士闻说是事。乃其赞之。
关佞父子为蜀将。气盖中原绝等伦。喑鸣叱咤山岳
推。义不称臣曹孟德。愤烈精忠贯金石。英灵死王玉
泉山。阴岳十万部从严。铁骑咆哮污金甲。架鹗韝鹰
走熬犬。鞭笞虎豹役龙蛇。脍肝脯肉饮头颅。无上菩
提岂知有。智者南来为利益。默然燕坐乔木阴。法力
广大不思议。溪山动荡失安据。妖怪百千诸怖畏。神
通究竭誓归依。大威大猛大英豪。弃置爱恋如泥滓。
将此山留奉佛士。受持五戒摄身心。仰山南岳及嵩
山。佛佛道同无异化。见在住持承皓老。宗风孤悄神
所钦。未来补处出家人。枯木岩前希审细。宏我如来
汪洋如海。非我能测。大悲我师。哀悯我愚。方便摄受。
愿舍此山。作师道场。我有爱子。雄鸷类我。相与发心。
拥护佛法。师问所能。授以五戒。神复白言。营造期至。
幸少避之。其夕晦冥。震径掣电。灵鞭鬼箠。万壑浩汗。
湫潭千丈。化为平地。黎明往视。精蓝焕丽。檐楹栏楯。
巧夺人目。海内四绝。遂居其一(智者造寺三十六所。樱霞.灵岩.天台.玉泉。
天下四绝)。以是因缘。神亦庙食。千里内外。同共云委。稽违
有咎。怠慢有罚。捐施金币。匍匐恐后。玉泉以甲实神
之助。岁越十稔。魔民出世。寺纲颓乱。搥拂虚设。神既
不祐。庙亦浸弊。元丰甲申。襄有蜀僧名曰承皓。行年
七十。所作巳辨。以大众请。翛然赴感。有陈氏子。忽作
神语。自今巳往。祀我如初。远近播闻。瞻祷逾肃。明年
辛酉。庙宇鼎新。尔时无尽居士闻说是事。乃其赞之。
关佞父子为蜀将。气盖中原绝等伦。喑鸣叱咤山岳
推。义不称臣曹孟德。愤烈精忠贯金石。英灵死王玉
泉山。阴岳十万部从严。铁骑咆哮污金甲。架鹗韝鹰
走熬犬。鞭笞虎豹役龙蛇。脍肝脯肉饮头颅。无上菩
提岂知有。智者南来为利益。默然燕坐乔木阴。法力
广大不思议。溪山动荡失安据。妖怪百千诸怖畏。神
通究竭誓归依。大威大猛大英豪。弃置爱恋如泥滓。
将此山留奉佛士。受持五戒摄身心。仰山南岳及嵩
山。佛佛道同无异化。见在住持承皓老。宗风孤悄神
所钦。未来补处出家人。枯木岩前希审细。宏我如来
身土志¶ 第 300c 页 X75-0300.png
像季法。长松十里碧云寒。猗欣美哉蔺轹古。今与关
王之忠义。玉泉之崇高。相为无穷。识者读之。非独可
以知智者之道建天地而不悖。质鬼神而无疑。亦可
以信护法者之不苟矣。若夫灵山之功德天。北禅之
韦将军。东棭之元弼山神。皆此类也。所谓涅槃付嘱
者。盖凡曰。帝王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经之以仁义。
纬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贻厥子孙。一言一行。即为轨
范。垂之万代。断不可易。所以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帝
力可以镇万邦。王威可以伏兆庶。故金口之遗嘱。鹤
林之顾命。虑四众微弱。三宝衰坠。故托国之盛风。藉
王之势力。乃委寄于王臣。仗佛敕以流通也。是故法
之盛衰。视王公大人之轻重。犹权衡之于物焉。开皇
三宝录云。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范泰.谢灵运等
皆云。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
如其率土之滨。皆纯此化。朕则坐致太平矣。对曰。臣
闻渡江以来。王导.周顗宰辅之冠。盖王濛谢尚人伦
之羽仪。郤超.王谧.王坦.王恭或号绝伦。或称独步。谢
敷.戴逵.范汪.孙绰.皆致心于天人之际。靡非时俊。清
净之士皆谓释氏之教。无所不可。何者。百家之乡。十
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
此风教遍于海内。则善人.君子无虑百千万亿矣。夫
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
则百刑息于国。陛下言坐致太平是也。又帝谓。求那
跋摩曰弟子常欲斋戒不杀迫。以身徇于物不获从
王之忠义。玉泉之崇高。相为无穷。识者读之。非独可
以知智者之道建天地而不悖。质鬼神而无疑。亦可
以信护法者之不苟矣。若夫灵山之功德天。北禅之
韦将军。东棭之元弼山神。皆此类也。所谓涅槃付嘱
者。盖凡曰。帝王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经之以仁义。
纬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贻厥子孙。一言一行。即为轨
范。垂之万代。断不可易。所以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帝
力可以镇万邦。王威可以伏兆庶。故金口之遗嘱。鹤
林之顾命。虑四众微弱。三宝衰坠。故托国之盛风。藉
王之势力。乃委寄于王臣。仗佛敕以流通也。是故法
之盛衰。视王公大人之轻重。犹权衡之于物焉。开皇
三宝录云。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范泰.谢灵运等
皆云。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
如其率土之滨。皆纯此化。朕则坐致太平矣。对曰。臣
闻渡江以来。王导.周顗宰辅之冠。盖王濛谢尚人伦
之羽仪。郤超.王谧.王坦.王恭或号绝伦。或称独步。谢
敷.戴逵.范汪.孙绰.皆致心于天人之际。靡非时俊。清
净之士皆谓释氏之教。无所不可。何者。百家之乡。十
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
此风教遍于海内。则善人.君子无虑百千万亿矣。夫
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
则百刑息于国。陛下言坐致太平是也。又帝谓。求那
跋摩曰弟子常欲斋戒不杀迫。以身徇于物不获从
身土志¶ 第 301a 页 X75-0301.png
志。法师何以教之。跋摩曰。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
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巳苦躬。将何为用。帝
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士女以悦。布一
善政。人神以和。固当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
顺时。寒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斋亦
大矣。如是不杀。德亦众矣。宁在缺半日之餐。全一禽
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帝抚几曰。法师所言。真谓开
悟人心。明达物理。可与谈于天人之际矣。嗟乎懿哉。
若人非独诱进于真门。抑亦裨兴于王化也。唐太宗
问奘三藏曰。朕欲树功德。何者为最。奘曰。法假人弘。
唯度僧为最。是则法固欲护。僧尤当护。故南山感通
传云。韦天将军生知聪慧。早离尘缘。修童真业。不受
天欲。如来一代所制毗尼。并在座中听受。故临灭日。
亲受付嘱。周四天下。往还护助。若见魔子.魔女轻弄
比丘。道力微者。悉为惑乱。则仓皇奔赴。应时剪除。若
有斗争陵危之事。亦蒙躬往慰喻和解。又南洲僧尼
虽多犯罪。然化令从善。心易调伏。若见毁禁及造诸
恶。为其流涕。悯而护之。见行一善。万过不咎。事等亡
瑕。不存往失。又人间臭气上熏于空四十万里。诸天
清净无不厌之。但以受佛之嘱。不敢不来耳。是则王
臣固当护法。亦当以法缘僧存如天护僧也。然僧固
当护。苟犯王法亦所当治。但或伤其善类。则玉石俱
焚。兹故委曲引经。乃明公高议论之。按大集经云。若
道俗等打破戒.无戒比丘。罪重出万亿佛身血。何以
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巳苦躬。将何为用。帝
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士女以悦。布一
善政。人神以和。固当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
顺时。寒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斋亦
大矣。如是不杀。德亦众矣。宁在缺半日之餐。全一禽
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帝抚几曰。法师所言。真谓开
悟人心。明达物理。可与谈于天人之际矣。嗟乎懿哉。
若人非独诱进于真门。抑亦裨兴于王化也。唐太宗
问奘三藏曰。朕欲树功德。何者为最。奘曰。法假人弘。
唯度僧为最。是则法固欲护。僧尤当护。故南山感通
传云。韦天将军生知聪慧。早离尘缘。修童真业。不受
天欲。如来一代所制毗尼。并在座中听受。故临灭日。
亲受付嘱。周四天下。往还护助。若见魔子.魔女轻弄
比丘。道力微者。悉为惑乱。则仓皇奔赴。应时剪除。若
有斗争陵危之事。亦蒙躬往慰喻和解。又南洲僧尼
虽多犯罪。然化令从善。心易调伏。若见毁禁及造诸
恶。为其流涕。悯而护之。见行一善。万过不咎。事等亡
瑕。不存往失。又人间臭气上熏于空四十万里。诸天
清净无不厌之。但以受佛之嘱。不敢不来耳。是则王
臣固当护法。亦当以法缘僧存如天护僧也。然僧固
当护。苟犯王法亦所当治。但或伤其善类。则玉石俱
焚。兹故委曲引经。乃明公高议论之。按大集经云。若
道俗等打破戒.无戒比丘。罪重出万亿佛身血。何以
身土志¶ 第 301b 页 X75-0301.png
故。以能示人出世要道。乃至涅槃故。又涅槃经云。如
来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大臣。及四部众。应当劝
励诸学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若有不学是三品
法。懈怠破戒。毁正法者。大臣四部。应当治。护法论云。
苏子瞻谓张天觉曰。释氏之徒。诸佛教法所系。不可
以庶俗侍之。或有事至庭下。则吾徒当以付嘱流通
为念。与之阙略可也。又曾逢原作郡时。释氏有讼者。
阅实其罪。必罚无赦。或有勉之。者则曰。佛法委在国
王大臣。若不罚一戒百。则恶者滋多。当今之世。欲整
齐之。舍我辈其谁乎。据苏.曾二公之论。不治则得大
集之意。必治则得涅槃之意。然涅槃追说四教。深虑
住持三宝僧尼。苟或不整。佛法亦从而坏。是知当以
涅槃所说为正。而大集所说为旁矣。惟外护君子。临
事斟酌。不失于宽。亦不失于猛。俾上合佛意。下符众
望。乃为尽善。赵超然居士(令衿)。作郡榜文曰。古人谓出
家为僧。正要远离世法。不与俗人一律。毁形易服。当
为何事。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先佛所制。只合体究佛
意。勒苦修行。乃僧人本分之事。近来公庭多见僧徒
衮同百姓。纷拿诤讼。殊失六和之义。事理纵明。巳失
僧体。何以使人信向。何以受人供养。设使虚实未明。
或寄厢审会。或出院罚赎。累辱佛祖。有玷同袍。得不
羞乎。敢烦僧司及诸方尊宿。委曲开谕。使常与加沙
为主。忍辱守静。闭户修行。坚持戒律。清净三业。莫务
皎蛇。不得将不干巳事乱烦官司。明行告示。内外通
来今以无上正法付嘱诸王大臣。及四部众。应当劝
励诸学人等。令得增上戒.定.智慧。若有不学是三品
法。懈怠破戒。毁正法者。大臣四部。应当治。护法论云。
苏子瞻谓张天觉曰。释氏之徒。诸佛教法所系。不可
以庶俗侍之。或有事至庭下。则吾徒当以付嘱流通
为念。与之阙略可也。又曾逢原作郡时。释氏有讼者。
阅实其罪。必罚无赦。或有勉之。者则曰。佛法委在国
王大臣。若不罚一戒百。则恶者滋多。当今之世。欲整
齐之。舍我辈其谁乎。据苏.曾二公之论。不治则得大
集之意。必治则得涅槃之意。然涅槃追说四教。深虑
住持三宝僧尼。苟或不整。佛法亦从而坏。是知当以
涅槃所说为正。而大集所说为旁矣。惟外护君子。临
事斟酌。不失于宽。亦不失于猛。俾上合佛意。下符众
望。乃为尽善。赵超然居士(令衿)。作郡榜文曰。古人谓出
家为僧。正要远离世法。不与俗人一律。毁形易服。当
为何事。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先佛所制。只合体究佛
意。勒苦修行。乃僧人本分之事。近来公庭多见僧徒
衮同百姓。纷拿诤讼。殊失六和之义。事理纵明。巳失
僧体。何以使人信向。何以受人供养。设使虚实未明。
或寄厢审会。或出院罚赎。累辱佛祖。有玷同袍。得不
羞乎。敢烦僧司及诸方尊宿。委曲开谕。使常与加沙
为主。忍辱守静。闭户修行。坚持戒律。清净三业。莫务
皎蛇。不得将不干巳事乱烦官司。明行告示。内外通
身土志¶ 第 301c 页 X75-0301.png
知。若百姓等人。非理欺负。引證分明。当为行遣。亦不
轻恕。若超然者。亦近于善斟酌者也。复次。如来灭后。
腾兰二大士先以四十二章经来化此土。孤山首疏
此经。且叙其大意曰。孔.老之典。谈性命焉。则未极于
唯心。言报应焉。则未臻于三世。若夫释氏之为训也。
指虚空世界悉我自心焉。非止言其太极生两仪。玄
牝为天地根而巳。考善恶报应。悉我自业焉。非止言
其上帝无常。天网恢恢。而孤山此言。诚为确论。彼萧
梁范缜著神灭论以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
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
而神在哉。吁鄙哉。浅闻寡见。非特不达唯心。亦乃罔
识三世。兹又孤山所谓非特彼乃反破巳宗。抑亦自
诬性灵而蔑弃祖祢也。且夫周孔制典。何尝不言鬼
神。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鬼神之精状既精且
状其无形乎。诗云。三后在天。王配于京。叔灵上旻。岂
曰灭乎。礼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大禹所祇。宁虚诞
乎。书称周公请代武王云。能事鬼神。姬且祷亲。可虚
罔乎。苟亡而有灵。三则世如镜。变化轮回。孰知其极。
儒士执礼而背叛五经。非直诬佛。亦侮圣也。若信五
经。神灵之说。则是信佛。教识性之谈矣。又复自是之
后。诸儒尤多异论。故铠庵答喻贡元书云。释氏流入
中国几二千载。吾儒号为一代宗师。攘斥甚力。无若
韩氏.欧阳氏。然皆未究其言之是否与其道之邪正。
唯坚执吾周孔立教者以诋之。故虽攻之而愈坚。扑
轻恕。若超然者。亦近于善斟酌者也。复次。如来灭后。
腾兰二大士先以四十二章经来化此土。孤山首疏
此经。且叙其大意曰。孔.老之典。谈性命焉。则未极于
唯心。言报应焉。则未臻于三世。若夫释氏之为训也。
指虚空世界悉我自心焉。非止言其太极生两仪。玄
牝为天地根而巳。考善恶报应。悉我自业焉。非止言
其上帝无常。天网恢恢。而孤山此言。诚为确论。彼萧
梁范缜著神灭论以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
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
而神在哉。吁鄙哉。浅闻寡见。非特不达唯心。亦乃罔
识三世。兹又孤山所谓非特彼乃反破巳宗。抑亦自
诬性灵而蔑弃祖祢也。且夫周孔制典。何尝不言鬼
神。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鬼神之精状既精且
状其无形乎。诗云。三后在天。王配于京。叔灵上旻。岂
曰灭乎。礼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大禹所祇。宁虚诞
乎。书称周公请代武王云。能事鬼神。姬且祷亲。可虚
罔乎。苟亡而有灵。三则世如镜。变化轮回。孰知其极。
儒士执礼而背叛五经。非直诬佛。亦侮圣也。若信五
经。神灵之说。则是信佛。教识性之谈矣。又复自是之
后。诸儒尤多异论。故铠庵答喻贡元书云。释氏流入
中国几二千载。吾儒号为一代宗师。攘斥甚力。无若
韩氏.欧阳氏。然皆未究其言之是否与其道之邪正。
唯坚执吾周孔立教者以诋之。故虽攻之而愈坚。扑
身土志¶ 第 302a 页 X75-0302.png
之而愈炽而终无。以大服天下之心。独关洛诸贤与
胡氏父子。颇尝出入释氏而不信之矣。然考其所与
辨明而谓之诐淫邪遁者。亦过禅宗单传之学而巳。
夫释氏之有禅宗。犹吾儒之有老庄也。苟以拈槌竖
拂。誇诞之谈而疑释氏一代正教。是犹以王何所学
之浮虚而疑六经.语.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也。奚可哉。去佛逾远。异端竞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
正传。此唐之梁敬之与我朝晁以道诸公所服膺而
深造者也。仆虽不敏。实研究有年。观其发挥一性。范
围法界。俾六凡.四圣。各迪厥德。而咸底于极诚。未易
遽为足下言。惟足下他日考其书而计其道。方知仆
昨者鄙诗大道不可私。与夫孔释俱援世之句。果非
自欺。而又以欺天下也。然则孔释之道果同乎。果异
乎。异则不可得而一。同则不应异其施。曰有世法。有
出世法。以世法而疑出世法固不可。以出世法而外
世法亦不可。故天台所传。亦有真俗相即之谛。其察
乎道。并行而不相悖者。亦审矣。世有足迹未抵乎泰
山之麓。而辄谈其广狭高下。欲欺乎未见泰山者且
不可。况巳见者乎。今足下未读佛之书。而遽议佛之
道。何吝乎。言之谆谆而仆邈然不听也。又重刑删定
止观序曰。奇哉救世明道之书。不图复行于今也。使
王公大人知有此书。必不至信谗以废毁。使搢绅先
生知有此书。必不至立论以抵排。使启禅关者能读
此书。其旨以教外别传自欺乎。使寻经论者能读此
胡氏父子。颇尝出入释氏而不信之矣。然考其所与
辨明而谓之诐淫邪遁者。亦过禅宗单传之学而巳。
夫释氏之有禅宗。犹吾儒之有老庄也。苟以拈槌竖
拂。誇诞之谈而疑释氏一代正教。是犹以王何所学
之浮虚而疑六经.语.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也。奚可哉。去佛逾远。异端竞起。唯天台大师为得其
正传。此唐之梁敬之与我朝晁以道诸公所服膺而
深造者也。仆虽不敏。实研究有年。观其发挥一性。范
围法界。俾六凡.四圣。各迪厥德。而咸底于极诚。未易
遽为足下言。惟足下他日考其书而计其道。方知仆
昨者鄙诗大道不可私。与夫孔释俱援世之句。果非
自欺。而又以欺天下也。然则孔释之道果同乎。果异
乎。异则不可得而一。同则不应异其施。曰有世法。有
出世法。以世法而疑出世法固不可。以出世法而外
世法亦不可。故天台所传。亦有真俗相即之谛。其察
乎道。并行而不相悖者。亦审矣。世有足迹未抵乎泰
山之麓。而辄谈其广狭高下。欲欺乎未见泰山者且
不可。况巳见者乎。今足下未读佛之书。而遽议佛之
道。何吝乎。言之谆谆而仆邈然不听也。又重刑删定
止观序曰。奇哉救世明道之书。不图复行于今也。使
王公大人知有此书。必不至信谗以废毁。使搢绅先
生知有此书。必不至立论以抵排。使启禅关者能读
此书。其旨以教外别传自欺乎。使寻经论者能读此
身土志¶ 第 302b 页 X75-0302.png
书。其旨以分别名相自困乎。况使薄海内外。家藏此
书。展转开导。了达其义。又孰肯贪于粗弊五欲而不
早求解脱者乎。是皆内教弟子护持教法之大略也。
子贡好辨孔道以明孟子岩之功堪继禹。斯言槩之。
谁曰不信。
释门正统第三
书。展转开导。了达其义。又孰肯贪于粗弊五欲而不
早求解脱者乎。是皆内教弟子护持教法之大略也。
子贡好辨孔道以明孟子岩之功堪继禹。斯言槩之。
谁曰不信。
释门正统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