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1513-A¶ (自动笺注)
*No.1513-A
釋門正統
編年者。
先聖舊章也。
有德
有守
能使列國遵行
赴告䇿書
天下如一家。
中國一人
舊章舉矣。
三光五嶽氣分王制
尚存同盟
歲聘間朝。
再朝而會。
再會而盟。
從政者嚴於諸侯之事。
擇能知四國所為
辨其大夫族姓班位
貴賤能否
善辭令者而使之。
雖法不昭明行事可覆。
聖筆約以備之
微顯志晦
懲惡勸善之體猶在
降此而下
司馬君實掌握時英
以局自隨
半生僅成一書
豈遷.固所能企及
釋氏
穴處身屈者名愈高。
位下者道愈肅。
四海萬里
雲身特。
烏論所謂編年者。
門戶頹𡉏。
稱戎侮我。
來思
不有不似罪使誰。
當其用遷.固法。
誠有不獲
巳者。
法雖遷.固而微顯志晦懲惡勸善
未嘗竊取
舊章
正統之作也。
本紀以嚴創制
世家以顯守成
志詳所行之法。
崇能行之侶。
傳派別而川流
嶽立山峙
以耕以戰。
誰主誰賓。
能事畢矣。
鑑學淺識管見狹。
狂斐之罪。
亦自知之。
重身
公元1237年
微。
利害奚䘏。
宋嘉熈改元三月十日沙門宗鑑序。
*釋門正統目錄
良渚沙門宗鑑
*卷第一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世尊本紀
*大迦葉
*阿難
*商那和修
*摩田地
*毱多
*提多迦
*彌遮迦
*佛陀難提
*佛陀密多
*脇比丘
*富那奢
*馬鳴
*毗羅
*天台高祖龍樹菩薩本紀
*提婆
*羅睺羅
*僧佉難提
*僧佉耶舍
*鳩
*摩羅
*闍夜那
*槃駄
*摩奴羅
*鶴勒夜
*那
*師子
*天台祖父北齊南嶽二尊世家
*大善
*玄光
*慧成
*慧超
*慧旻
*天台教主智者慧大師世家
*卷第二
*山門結集祖師章安尊者世家
*普明
*智越
*波若
*法彥
*大志
*智璪
*智晞
*等觀
*道悅
*山門傳持教觀法天宮左溪三尊世家
*神邑
*道遵
*大義
*山門記主荊溪尊者世家
*普門
*元皓
*梁肅
*無姓
*山門授受脩外琇竦宗通七祖世家
*最澄
*修雅
*中興教觀法智大師世家
*卷第三
*身土志
*弟子
*塔廟
*護法
*卷第
*利生
*順俗
*興衰
*斥偽志
*卷第五
*荷負扶持
*遠端恩三師
*孤山
*文備
*慶昭
*繼齊
*咸潤
*本支輝映
*懺主
*思悟
*慧辨
*元淨
*從雅
*若愚
*扣擊宗途傳
*淨覺
*神智
*靈照
*可久
*卷第六
*中興一世
*則全
*崇矩
*慧才
*本如
*有臻
*慧舟
*瑩公
*文璨
*道因
*二世
*從諫
*覃異
*溫其
*若水
*希最
*繼忠
*惟湛
*處謙
*處咸
*有嚴
*三世
*中立
*梵光
*思恭
*淨果
*擇瑛
*淨梵
*蘊慈
*宗敏
*擇卿
*齊璧
*應如
*蘊齊
*仲閔
*卷第
*中興四世十五傳
*法隣
*覺先
*宗肇
*道琛
*智僊
*了然
*如湛
*法久
*神煥
*思梵
*中皎
*有明
*可觀
*晁說之
*陳瓘
*五世五傳
*圓智
*智連
*與咸
*慧詢
*善榮
*景咨
*宗印
*六世二傳
*若訥
*端信
*七世
*慧明
*護法內傳
*法誠
*法嚮
*恒景
*飛錫
*楚金
*智琰
*行滿
*王安石
*子昉
*楊傑
*能公
*思淨
*元頴
*鐘離松
*江公望
*吳克巳
*卷第八
*護法外傳
*曇鸞
*劉虬
*傅大士
*僧稠
*抱玉
*皎然
*延壽
*贊寧
*戒珠
*法端
*義天
*永道
*子光
*葉適
*禪宗相涉載記
*菩提達磨
*慧可
*慧能
*懷海
*玄覺
*賢首相涉載記
*法順
*法藏
*澄觀
*宗密
*子璿
*淨源
*義和
*慈恩相涉載記
*玄奘
*基
*律定相載記
*道宣
*元照
*密宗思復載記
*金剛智
*不空
*無畏
*一行
*補遺
*後序
*慧命
*慧耀
*法素
釋門正統目錄(終)No.1513
釋門正統第一(元本三卷今為八卷故安此題)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世尊本紀
諸佛應世
有體三身
一曰清淨法身
體也。
毗盧遮那
此曰徧一切處。
二曰圓滿法身
亦曰
勝應。
亦曰尊特。
梵語盧遮那。
此曰淨滿(自報)。
亦曰光
遍照(他報)。
三曰千百億化身
亦曰劣應(大機指為化身
小機
則成劣應)。
梵語釋迦牟尼
此曰能仁寂默
皆用也。
又此
娑婆世界成.住.壞.空。
各二十增減
劫名一大劫
住劫號賢劫
有千佛出世
前八中空過無佛。
九減劫中自南閻浮提人壽八萬四千歲。
百年
一歲
減至六萬歲時
拘留孫佛出。
四萬歲拘那
牟尼佛出。
二萬歲迦葉佛出。
百歲釋迦牟尼
佛出。
如是減至十歲
復子年倍父。
增至八萬四千
歲至第十減劫中。
八萬歲時
彌勒佛出。
如是至第
十五減劫。
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繼而出。
乃至二十
增劫中有樓至佛興。
洎減劫巳。
方入壞劫
又此賢
過去莊嚴劫。
未來星宿劫。
竝有千佛出世
具如三千佛名經。
今依世尊垂勝劣兩應。
施漸頓
兩教
各見八相
世尊本紀
**釋迦牟尼佛
劣應也。
劣應八相
應聲聞。
所謂下生
託胎
初生
出家
降魔
成道
說法
入滅也。
通三乘及
博地凡夫皆見此身。
獨稱聲聞者。
就能稟佛教
根性尤鈍者言之。
若勝應。
自云盧遮那佛。
勝應八相
菩薩
所謂下生者。
託胎
住胎。
初生
出家
成道
說法
入滅
菩薩則別圓人也。
下生
小如普曜經云。
菩薩
兜率天上。
為諸天師德志期運之。
至當下作
佛。
托生天竺迦維衛國
大如華嚴經云。
菩薩兜率
天將降神時。
有十佛剎微塵菩薩皆與菩薩同願
同行
乃至普賢神通行願
悉皆同等
又以神通普現
一切兜率天宮
一一宮中悉現十方一切世界閻浮
內受影像
托胎者。
中天竺淨飯王
姓瞿曇
氏。
夫人摩耶夢人乘白象。
貫(亦作冠)日之精。
兜率天
宮入於右脇
因是懷妊十月
天則華嚴云
毗盧遮那
菩薩從此沒。
生於人間淨飯王家。
旃檀樓閣
摩耶夫人胎。
夫人云。
善男子
如今世尊
我為其母。
往昔所有無量諸佛。
悉亦如是
而為其母。
大經云。
菩薩兜率天時。
欲色諸天悉來侍從
故法華句記
云。
二應之相。
經文各有生法
二身生相
當知兩處
望。
不可以旃檀樓閣
同貫日之精。
不可以種智
圓明
同正習俱盡。
復以十方七步不同而表勝劣。
兩處皆無久成
大乘住胎者。
常恒不變
故知
華嚴云
菩薩母胎中。
大宮殿。
種種嚴飾
悉皆
好。
令母安穩無患
又曰。
母胎巳。
心恒正念
錯亂
夫人云。
彼諸菩薩於我腹中。
遊行自在
三千大千世界而為一步
以不可說不可說佛
微塵世界而為一步
又經云。
母胎中。
示現
兜率天
初生童子
王宮
出家
苦行
成道
法輪
般涅槃
又曰。
或有佛種說法
見在兜率天
上。
見來下處母胎
或見初生
或見出家
見成
道。
或見轉法輪
或見入涅槃。
荊溪云。
皆言或者
一一
相中八相
小乘無常生滅
不立住胎。
而諸經或
說住胎者。
修非八相之數。
初生小者。
周昭王二十六
公元1254年
甲寅四月八日
夫人王遊藍毗園至無憂樹下。
右手欲折華枝。
太子悉達多遂從脇下降生
九龍降雨
沐浴身軀
自行七步
右手而言曰。
天上天下
唯吾獨尊
大論云。
言竟便默如諸嬰孩
不語
乳哺三年
諸母養育
漸次長大
然佛身無數
過諸世間
眾生故。
現如凡人
大經云。
太子生七
日。
其母命終
忉利天
華嚴云
夫人金園樹子
生菩薩
天王眾各持香水
共以洗浴
大經
菩薩初生之時。
十方面行七步
難陀龍王
神通力菩薩身。
大乘生相也。
此之誕日
依周
書異記及傳教法王本紀若漢法本內傳辨正論像
公元前753年
正記則以為周平王戊子歲
或曰桓王惠王定王者。
天台智者正取二莊之時。
周莊王魯莊公也。
皆機
不同
故有多說。
三歲
淨飯王太子天神廟。
致敬
王驚曰。
我子於天神中更尊。
號之曰天中
天。
又往見阿夷道人以卜休咎
道人太子三十二
相。
四體金色
頂有肉髻
乃曰。
處國當為轉輪王
若出
家學當得作佛。
恨我年暮
不見佛興。
五歲
王為辨
象.馬.牛.羊之車。
凡是童子玩好無不給與
七歲
王所學館
太子羊車師門
婆羅門跋陀
羅尼以教太子
太子所讀之書曰韋陀五明天文
地理射御書數圖讖等。
十歲
常在宮中
未曾外出
二弟調達難陀試藝
穿七鐵鼓
及擲象。
捔力
相撲
戲等。
十一歲。
勤劬園戲射。
提婆達多爭鴈。
十四
歲。
父王四城門。
見老.病.死人
回車還宮。
痛念
三患
無由脫免
不能食。
最後復遊北門
獲逢沙門
公元1254年
思惟出家
十五歲。
二月八日
大臣雲集
四大海水
太子頂。
授以寶印
立為國嗣
十六歲。
出遊王田
耕人
淨居天化壤蟲鳥來啄之。
太子曰。
眾生
因緣
互相食噉
即更思惟
脫生死。
王聞其語。
慮其
出家
欲急婚聘。
以悅其意。
十七歲。
婆羅門摩訶
摩女耶輸陀羅為配。
及瞿夷.鹿野三妃
行住
臥朝夕相同
無夫婦之道。
多於靜夜
修習禪觀
九。
二月十五夜天馬踰城出家
行十二由旬
雪山
䟦陀仙人苦行林中。
即以利劒自落鬚髮
念得
加沙被服
淨居天化獵師
身衣加沙
西域
不害加沙者。
獵師竊此服以入山邑。
太子
巳問曰。
汝著此何為
答曰。
我著以誘麋鹿
太子曰。
如所言。
身衣法服乃資殺盜。
非為解脫也。
我以加尸
七寶衣與汝貿易可乎。
獵者之而去。
憍陳如等五
人隨侍太子
始習不用處定。
二十歲。
從阿藍迦
人習無所處定。
二十二歲。
再遷鬱頭藍弗大仙處。
非想非非想處定。
二十五歲。
至尼連禪河側修諸苦
行。
於是諸天奉獻麻米。
太子日食一麻一米
七日
一食
父王敕車五百乘。
資生之具往遺太子
悉皆不受
經云。
悅意天子見地生艸穿菩薩肉上。
至於肘。
或云。
蘆芽穿膝。
蛛網挂眉。
未見所出
鶴巢
安頂
蛇虺纏身
世尊行因故事
今日苦行也。
公元1260年
後六年行滿。
形神枯瘠
即詣河沐浴
出巳難陀難陀
婆羅二女乳糜
釋提桓因名吉祥。
持淨艸以授
公元前621年
太子
敷為艸座
三十一歲。
穆王五年甲申二月七
夜。
降伏魔軍三十六億。
然小中列降魔者。
三藏
薩既出同居。
將欲成道
欲界天魔所惱。
故須降之。
地住菩薩分破無明
所有身土竝約界外焉。
有貪
五欲天魔可降乎。
所以八中無此相也。
菩薩降魔
巳。
放大光明
即便入定
八日
明星出現
豁然大悟
正覺
號曰世尊
是日堂弟阿難生(或曰十日)。
先是
世尊
公元前615年
手指耶輸云。
六年
當生男。
至是生子
名羅
睺羅。
二仙道場前七日而沒。
世尊歎其不遇法輪
之轉。
二七日為耶輸父授五戒法
四十九日受提謂
長者[麨]蜜。
為授三歸五戒法名
提謂經受四天王
一石盋。
王起七寶堂。
釋建七寶座。
勸請說法
若據大乘者。
華嚴云
又見出家道場
成等正覺
師子座
又見如來往昔修行菩薩道時。
於諸佛所。
供養
梵網云七歲出家
般若云。
舍利子問最勝言
菩薩
何緣先現苦行六年降伏天魔
後成正覺
答曰。
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方便善巧
通達法性實無
苦行
為伏外道
示現之。
而破天魔欲界主。
稟性
調善。
不應壞。
為化有情
故示降伏
謂諸外道
自稱
能修苦行第一
乃至或見菩薩臥於棘剌。
或臥牛糞
或著樹皮
或復露形
或食艸根
或食木葉
或六日一
食。
飲水度日
無所食。
如是種種苦行
六年
一無虧失
然實菩薩無斯苦行
應度有情自見有。
據此等文。
似是大乘苦行
然終是漸中開出之大乘
非化儀頓施之大乘也。
降魔亦然
若大經云。
於南閻
浮提生七日巳。
又示剃髮
又曰。
又見如來往昔修行
菩薩道時。
於諸佛所。
恭敬供養
又曰。
菩薩當以苦行
自試其心。
日食胡麻
經七日粳米綠豆亦復
是。
各一七日。
都無利益
私謂此與小乘苦行何異
小乘苦行實苦。
大乘達苦無苦。
葢苦即法界也。
但藏圓相對。
如是說。
知更有四教迭論之理。
大者
華嚴云
菩提道場始成正覺
梵網
三十
成道
大經
既成道巳。
梵天勸請。
惟願如來
當為
生。
廣開甘露
無上法
荊溪
太子十九出家
二十四成道
若三十成道
則二十五出家
機見不同
不須和會
復次世尊受請巳。
三七日中仍未說法
經云。
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過去因果經云。
初七
思惟我法妙。
無能受者。
二七日思惟上.中.下根
七日思惟誰當聞法。
即至波羅奈。
五人四諦法。
玄籤云。
初七思惟法說。
七思譬說
三七思惟
緣說。
無機
故息大施小。
此偏就圓為語。
通約
乘語者。
初七思惟欲說圓。
七思惟欲說別。
三七思
惟欲說通
無機故。
但說三藏
復次說法中。
應論二
五時化儀。
化法各四教
頓始者。
華嚴時也。
有祕
密。
不定
兼別兼圓。
人法俱開。
經云。
菩提道場
正覺
故居初四教儀云。
爾時如來現盧舍那身。
圓滿修多羅
故言頓教
若約機.約教。
未免兼權
又云。
聲聞在座
如聾若啞。
合論亦判此經是如來成道
十日後說
至二七日往他化自在天宮
天王請說。
地經玄籤云。
華嚴經龍宮中有三本
上本十三世
微塵數品。
中本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
下本十萬
偈四十八品。
但有三十九品七處八會
龍樹
薩入龍宮所誦出。
兼說別圓者。
籤云。
如是處會不出
別圓。
經意兼含。
義難判定
始從住前至登住來。
圓義
第二住文相次第又似別義
七住中又
辨一多相即。
自在至行向地。
又是差別次第之義。
一一位皆有普賢行.布二門
故知兼用圓接別也。
至善於諸知識但解一法
未解餘法。
此定屬別
爾者
何有圓人只知一法不解餘法耶。
聾啞者。
譯經云。
舍利弗祇園出。
不見如來自在莊嚴
功德
亦不樂說
不能讚歎
出現品。
一切二乘
聞此經。
何況受持
所謂眼不見舍那身。
有耳不
聞圓頓教也。
四教集解云。
華嚴初分永無聲聞。
分則有。
故列舍利弗目犍連大聲聞等。
雖有在座
如聾如啞。
不入其手。
非其境界
此以舊本三十七卷
以前為前分。
自三十七抵盡經為後分。
復次漸始者。
鹿苑時即三十二歲以後也。
祕密
不定
但說
藏教。
人法俱開。
妙經云。
瓔珞服。
麤弊衣。
故知
次。
四教儀云。
次無三乘根性
於頓無益故。
不動寂場
而遊鹿苑
脫舍那珍御之服。
丈六弊垢之衣。
是歲
二月八日世尊波羅奈為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
一呼善來。
須髮自落。
具足戒
亦名見諦戒
加沙
在肩。
盋盂在手。
威儀具足
如二十夏比丘未幾證阿
羅漢果
於是魔王三請世尊
願入涅槃。
答曰。
四眾
具足
應度者未得究竟
若欲涅槃。
今未是時。
王乃還天宮
耶輸携羅睺羅世尊問訊
先是王臣
公元前614年
懷疑太子去國十有二年
何從有子。
世尊語群臣曰。
耶輸守節無瑕耶。
輸以印信環(亦名歡喜環)與羅睺羅
睺羅直以環授世尊
王臣曰。
真佛子也。
三十三歲。
優樓頻螺迦葉三兄弟。
弟子一千人出家
亦得善
來戒。
證初果。
大迦葉自誓戒(亦名上受戒)。
以其年百
公元前615年
二十。
大威德。
大迦葉
八日阿羅漢果
三十四
歲於象頭山上為龍王鬼神說法
告乞比丘
須提那子出家
三語戒。
歸依佛.法.僧三寶也。
寶刀翦剃須髮
付囑憍陳如及諸阿羅漢
徧三
天下
為諸沙彌授戒。
三十五歲摩竭迦陵長者
世尊竹園
即於園中為私呵昧說法
及度舍利弗.目
犍連等二百五十人
亦得善來戒證果。
是時弗年十
六。
十五日得道
連七日得道。
冬分因須提那子與其
故二(二偶也謂故妻)共行不淨
犯此一條
遂制淫戒。
許開
犯。
未與結罪。
三十六歲。
舍衛國須達長者太子
陀園造精舍
凡一百二十處。
講堂七十區。
樓閣五百
座以奉世尊
請問欲彩𦘕諸殿堂
廊壁作何相狀
世尊一一答之。
冬分第二半月
因檀尼吒盜王飛梯
制盜戒。
第三半月殺戒
第四半月妄語戒。
自後
直至鶴林
隨犯隨制。
梵志優陀那及叔父調達.優
婆離難陀出家
難陀四月九日生。
身長一丈五尺
調
七日生。
一丈五尺四寸
阿難一丈五尺三寸
優婆離阿難陀家僕
因先出家
難陀不肯設禮
佛因制但據受戒前後
不在貴賤
須達多精舍成。
雲涌
舍利弗修威儀。
制令尼師壇左肩上庠
入眾
三十七歲於拘耶尼國為婆陀菩薩等八
人說般舟經。
三十八歲於山下為伅真陀羅王弟
說法
又度一百一十阿羅漢
受三五戒。
阿難八歲
出家得白四羯磨戒。
佛涅槃後始得阿羅漢果
三十
九歲
八關齋戒。
羅睺羅九歲
世尊出家
不樂
聽法
為說未曾有因緣經。
得受十戒
即證四果
令阿
落髮
舍利弗大師
目連阿闍梨
耶輸愛子
割捨
制今後父不聽不得出家
又因畢陵伽
婆蹉與十七羣童子授戒。
不堪忍飢。
喚呼求食。
佛制
年滿二十者方可剃度
又以說戒
眾集疲勞
僧伽
藍各結大界。
應盡集不得受欲。
又祗園樓至菩薩
戒壇比丘受戒
佛令就園外東南建立
又往
穢澤為陀崛摩說法
四十歲還摩竭國為弗迦沙
說法
四十一歲於恐懼樹下彌勒說本起經
四十
二歲迦羅國為差摩竭父王說法
王出四十里
奉迎
釋種八萬四千人
得初果。
自成道來凡十二
年。
於十六大國等處行化度人。
說長.中.增一.雜四阿
含經及親說略戒。
略戒者。
四分戒本。
後七佛所說
經偈也。
至是說恒水付諸弟子
說廣戒。
廣戒者。
四分戒本比丘二百五十戒尼本五百戒也。
佛在
瞻波國白月十五日
說戒時。
佛於眾中默然不說。
初夜巳過。
阿難請說。
佛言。
欲令如來不淨眾中
戒者。
無此理也。
目連天眼犯戒者。
檀尼吒再盜
佛座中金蓮華葉於腋下
即手牽出來
白佛言。
眾巳
清淨
應得說戒
佛終不說。
復次漸終者。
三方等時
四十三歲以後也。
祕密.有不定
對藏說通.別.圓。
公元前591年
法俱開。
大集經云。
如來成道十六年
故在鹿苑後。
四教儀云。
彈偏折小。
歎大褒圓。
四教俱說。
是歲說維
摩思益楞伽楞嚴三昧金光明勝鬘等經。
楞伽云。
不應食肉
若別圓人。
梵網巳制。
當知楞伽乃阿含
後為漸制始。
四十四歲。
阿難勸請度姨母憍曇彌(大愛
道)。
以八敬法為比丘尼
八敬者。
夏比丘尼初夏
比丘足。
不得比丘
不得比丘過。
尼犯僧殘
求僧懺悔式叉摩那
尼從僧受具戒。
半月僧請
教戒不得無僧處安居
依僧自恣
四十六歲。
於欲色天二界中間七寶坊。
大方大集經。
次。
頓漸俱終者。
四般若時
即五十一歲以後也。
有祕
密。
不定
帶通別說圓。
法合人未合
王經云。
如來
成道二十九年。
為我摩訶般若
故知般若在方
等後。
亦知仁王大品後。
四教儀云。
轉教付財。
融通
淘汰
帶通別二正圓教
是歲說摩訶般若光讚
金剛般若大品般若等諸般若經
六十歲。
阿難
侍者
六十九歲赴王舍國王請食訖。
羅睺羅
缽。
失手撲為五片。
時有比丘白佛
皆撲缽破為五片。
佛言。
表我滅度初五百年。
諸惡比丘毗尼藏為五
部也。
親將鉛錫釘綴。
故云五綴
復次非頓非漸者。
法華涅槃時。
即七十二歲以後也。
祕密
非不定。
法俱合。
妙經云四十餘年。
大經云臨滅度時。
是實顯。
據葢法華開前四時
三教悉入一乘圓教
涅槃追說
四教
即施即廢。
涅槃正顯常住佛性
止明根本戒。
小乘律制為最後誡。
勗楞嚴唯願圓頓一乘
亦止明
四根本戒。
足顯是同。
所以然者。
嚴云
先持聲聞
棄八棄。
執身不動。
後行菩薩清淨律儀
執心不起
輪經云。
若不先學小乘
即學大乘
無有是處
乃至
力飲河池
詎能大海
是故未開顯前。
則或頓或漸。
所不同。
一經開顯。
一切菩薩
當先聲聞
不究竟證小身
是歲先說無量義經
次說法華經
普賢法經首楞嚴等
孤山謂。
成道四十九
年。
說楞嚴真際
謂四十五年。
未知所據。
七十八歲。
連河側先說方等泥洹經.四童三昧經.大悲
蓮華面經.延壽經。
然後大般涅槃經
復次入滅
佛七十九歲。
二月十五日優婆塞純陀供巳。
尸羅娑羅雙樹北首而臥。
將入涅槃。
先是
利弗.目犍連不忍佛入涅槃。
遂請別佛先入滅度
因為丘說月光菩薩經。
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
俱現十八神變
亦先滅度
外道䟦陀羅年一百二
十歲
聞佛涅槃。
來至佛所。
聽法音。
得善來戒。
證四
果。
不忍佛涅槃。
先自滅度
佛於中夜遺教經
曰。
我今有疾。
文殊等當四眾廣說大法
今以妙
付囑於汝。
乃至迦葉阿難等。
當來展轉付囑
說巳。
右脇而臥。
迦葉七日前。
先在靈山化度眾生
後方知。
阿難娑羅林外。
為魔所罥。
垂滅方來
難經云。
佛在波羅闍頭園。
長者名周那。
請佛及比
丘僧別為佛煑栴檀耳羮。
以世奇故。
獨奉於佛。
阿難
長者
設供無福。
最後於其舍。
般涅槃
摩耶
夫人忉利天下來訣別
佛重於金棺內出來。
合掌
問訊說偈。
故名為佛臨涅槃母子相見經。
迦葉
五百弟子波波國來。
欲見佛身。
從重棺內雙出
千輻輪足示之。
厥後阿難諸弟子如轉輪王葬法。
香湯沐浴
及新劫貝五百張。
纏褁其身。
金棺
內。
周以栴檀木槨。
積眾名香於其上。
時大臣末羅各
路幾親執炬火
欲爇眾薪。
而火不然
由是金棺自繞
拘舍大城
三昧火。
闍維之。
舍利八斛四斗
分布
公元前911年
天上人間
起塔供養
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也。
公元前591年
七日
迦葉阿難結集法藏
其後波旬外道
踊躍歡喜
競破塔寺
殺害比丘
一切藏經
皆悉
移至鳩尸那竭國。
阿耨龍王盡請歸大海供養
淨盡無餘。
若大乘滅相者
大經云。
我於三千大千
界或閻浮提
示現涅槃。
又曰。
我今此身即是法身
順世間。
示現入胎。
善男子
閻浮提林微尼園。
示現
從母摩耶而生。
生巳即能東行七步
乃至上下行七
步。
又曰。
善男子
我雖在此閻浮提
中數示現
入於
涅槃。
還源品云。
大覺世尊入涅槃巳。
娑羅林東西
二雙合為一樹南北二雙合為一樹垂覆寶牀慘然
變白。
猶如白鶴
漸漸枯悴
摧折無餘。
淨覺助宣記云。
大小機見不同
則表佛法有異。
若大所見
四方
各雙。
皆一榮一枯。
即表四德以破八倒
東方表常無
常。
南方表樂無樂
西方表我無我
北方表淨不淨
雙各一表無常等。
二而不二
即真常等四德之義。
垂覆寶牀
即是佛住祕藏也。
小機所見
唯一雙者。
以表常。
枯以表斷。
佛於中滅。
離於斷常
入無餘也。
玄云
大經明聲光所集。
諸弟子。
終于蝮蠆
及無
邊身菩薩弟子之位。
身量無邊
有大師倚臥背痛。
此乃生身示病示滅
法身無疾常存
不變籤云。
倚臥
背痛及北首等。
三藏佛相。
像法決疑經云。
今日
無央數眾
各見不同
或見如來入涅槃。
或見如來
住世一劫
或見如來住世無量劫
或見丈六身。
或見
小身大身
見報身坐蓮華藏世界海。
百億釋迦
牟尼佛說心地法門
見法身同於虗空等。
如日
先照高山
日若垂沒亦應餘耀輝峻嶺
矣哉
要䇿曰。
譬如澄江一月
三舟共觀
一舟停住
二舟
南北
南者見月千里隨南。
北者見月千里隨北。
停舟
之者見月不移
設百千共觀
八方各去。
則百千月去
住見殊。
諸有知人
自曉玄旨
不達此。
唯取長阿含
第一文傳七佛者。
以管窺天
以蠡測海
五處徒膠。
未免倍蓰什伯千萬之不知
以此弘持。
遠之遠矣。
**附十三人
鶴林既往
大迦葉頭陀行第一
堪能住持法藏
傳法初祖
闍維佛巳。
八分舍利
結集法藏
持正
公元前587年
法者。
二十年行禮
出家
成道
法輪
入涅槃。
四塔次。
八塔
次入龍宮禮佛牙塔。
上天上禮佛髮塔。
所與僧伽梨衣。
持錫擗山。
如入輭泥
法付阿難
法經二十年
聞一比丘誦法句偈云。
人生百歲時。
不見水潦涸。
不如生一歲。
而得覩見者。
阿難慘然曰。
此非佛偈
佛偈云。
人生百歲時。
不聞生天法。
如生
一歲
而得覩見者。
因歎曰。
我世無用
闍王
門人
曰。
王睡。
即度恒河王於睡中夢。
蓋莖折覺巳。
門人
奏其事。
王乃隨追半河方及。
請曰。
世尊涅槃。
迦葉
滅。
我皆不見
唯仰尊者
今復棄我。
何所歸依
默然
即入三昧
風奮迅。
令身四分
一分忉利天與帝
釋。
一分至大海與娑竭羅龍王
一分阿闍世王。
分與毗舍離國諸離車(雜車翻仙族王。
邊地主。
傳集國政以其國義讓五百
長者遞為國主
罷政出外邊地主)。
法付商那和修。
商那和修造般遮
于瑟(西域五年一會名)於曼陀山。
精舍
二十年因至毱多
所。
坐毱多牀。
諸弟不識
舉手空中而雨甘露
現五百法門
多皆不識
語云
入目不識
目連
比丘不識
我入毱多不識我。
得七萬七千本生
經。
八萬毗尼
八萬毗曇。
汝皆不識
我若去者。
法門
去。
諸弟子始覺神異
悉得四果
弟子巳。
而入涅槃。
法付毱多。
同時有摩田地
阿難將入涅槃。
大地
動。
雪山中有五百仙。
五神通
作是念言。
今此大
何以故動。
于時觀之。
即見阿難欲入涅槃。
彼仙中
有一導首
將五百仙至阿難處求出家
阿難化彼。
水悉成金地。
五百仙出家
四果
諸仙在河中得戒。
故名摩田地(摩田地翻中)。
時摩田地欲先涅槃。
阿難囑云。
汝當於罽賓國佛法
佛記云。
我涅槃後。
當有摩田
比丘持佛法也。
阿難付法入涅槃巳。
田地乃至
罽賓
降伏惡龍。
住持佛法
臨涅槃時。
踊身空中
作十
八變
然後滅度
毱多在俗。
巳得初果。
時摩突羅國
婬女
名婆須密。
於毱多所生欲心
求與相見
不就
時此婬女賈客來。
即便殺之。
其事達王。
即屠截婬女手足
棄於冢間。
毱多往觀。
達知色欲
誑世間。
厭惡訶棄。
得三果。
出家受戒四果
說法
時。
魔為障礙
毱多降巳。
由是不敢
閻浮所度夫婦
四果者。
乃下一籌
籌長四寸
滿丈六室。
用以燒身。
付提多迦。
登壇得初果。
羯磨四果
法付彌遮
迦。
多聞博達
大辨才。
迦滅法付佛陀難提。
提付
佛駄蜜多
多十二年自持赤旛
在王前行
王問。
何人
答曰。
智人
問。
何等
答。
求捔論。
王乃設會
廣集論師
淺者一言
深者至再。
王論亦屈。
乞受三歸
婆羅門
善知算法
多密加之。
其言佛無神
多言得罪
不信
之。
即信墮獄。
歸信佛。
多復密加其知生天
法付脇
比丘
丘在胎經六十年。
生而髮白
誓不屍臥。
得脇名。
法付富那奢。
奢與馬鳴論議
鳴執有我。
奢云。
佛法
諦。
世諦有我。
真諦無我
鳴欲刎頭。
奢令剃髮弟子
鳴猶未伏。
捨身命。
入定
知鳴心念
時奢暗室中。
有經。
語鳴云。
汝往彼取經
鳴云。
此室暗冥。
云何往取。
奢云。
但去。
當令汝見。
奢以神力遙申右手暗室
放光
明照耀。
鳴始服勤
所為得法巳。
造賴吒和
羅伎。
伎音中演無常.苦.空.無我
聞者悟道
五百王子
厭世出家
王恐民盡。
禁伎不行
月氏來征
九億
金錢請和
王以馬鳴及盋(佛所持者)一。
慈心鷄(不飲蟲水能怨敵)
與之。
月氏歡喜回軍(各準三億金錢)。
月氏王又行禮塔。
塔為
崩。
掘塔得尼乾屍。
剃髮來求王女再三
王即思
惟。
小人何敢專輙
必其地有金耳
掘果得藏。
王英勇。
三海歸德
北海未賓
乃與安息國王戰。
勝之殺九億
人。
大臣門王罪。
云何滅王。
置大鑵七日。
煑湯令沸。
一金環置湯內。
顧問羣臣。
取得之。
一臣冷水
隨而取之。
王告臣曰。
我所為罪。
如彼沸湯
悔必可滅。
猶投冷水
時有羅漢神通力示王罪報
王生悔心
鳴為說法
由是罪輕。
千頭魚。
劍輪截頭
斷巳復出
聞鐘痛息。
令長打。
法付毗羅。
羅造無我論。
論所行
處。
邪見消滅
法付龍樹
*天台高祖龍樹菩薩本紀
原夫世尊楞伽經普告大眾曰。
南天竺國中
大名比丘
號為龍樹
能破有無
世間中顯
我得初歡喜地。
往生安養國。
金口懸記
深切著明
如此圓初住。
名下寂光。
況圓地耶。
商略諸文。
龍樹本紀
**龍樹
南天竺梵志種。
始生之時。
在於樹下
由龍
成道
號龍樹
亦言龍猛
梵語那伽閼剌樹那。
此云
龍猛
法苑引奘師西國傳云。
梵音云龍猛。
訛略
云龍樹耳
云龍是。
華言樹是。
梵語譯為猛也。
去世後三百年出。
年七百歲。
昧者誤謂滅後七百年
出。
天竺峰山石崛聖寺即其道場
天聰奇悟。
不再問。
乳哺中。
聞諸梵志四韋陀典各四萬
偈。
偈十二字。
皆達其文。
領其義。
弱冠馳名
獨步諸國。
天文地理星緯圖讖
乃至種種一切俗諦之事。
精練
契友三人議云。
世間義理
可以神明
幽旨者。
吾等悉達矣。
更以何方自娛樂。
復云。
人生
唯有追求好色
逞欲極情樂最為至。
咸曰。
善哉
斯言
為快。
遂往術家隱身法。
得藥巳。
自翳其身。
遊行
自在
共相入王後宮
宮中美人皆被侵暴
未經
數月懷妊者。
王用智臣計。
勇士閉宮揮刃。
二人
死刃下。
唯師斂息近王。
七尺而立不能加。
始悟
欲為苦本
自誓曰。
若免斯難。
當詣沙門
出家法。
既出宮。
便入山
至一佛塔
投師受具
於九十日。
誦通
三藏
閻浮所有文字
一時通達
自謂巳是一切智
人。
作是念。
獨處靜室水精房中
大龍菩薩哀之。
神力接入大海
至其宮殿
七寶函。
授諸大乘經典
九十日中
通解甚多
龍曰。
汝今看經。
為徧未耶。
師曰。
汝經無量
不可得盡。
我所讀者
足過浮閻十倍矣。
曰。
天上諸經。
過此宮中百千萬倍。
於是修行
妙悟
旨。
善解一相
深入無生
二忍具足
龍知得道送還
竺。
輔行又云。
樹學廣通
五天無敵
欲謗佛經
而自作
法。
表我無師
龍接入宮
一夏但誦七佛經目
佛法
深妙
因而出家
降伏國王
兼制外道
外道現通。
化蓮
華池
蓮華上。
化象蓮華
外道
三種論。
一.
大悲方便論。
明天文.地理
作寶。
作藥。
饒益世間
二.大
莊嚴論。
明修一切功德法門
三.大無畏論。
第一義
中觀論者。
是其一品
即今所憑。
觀法指南也。
孤山
承云
滅度後十有三世
龍樹大士
始用文字
第一義諦
嗣其學者
號法性宗
是故摩訶衍乘。
天竺者。
師之力也。
痛念去佛漸遠。
外道方熾。
諸師各以巳見。
造論釋經。
言辭詭雜
學路不一
學者
靡所適從
遂造優波提舍十萬偈.莊嚴佛道論五千
偈.大悲方便論五千偈.無畏論十萬偈。
無畏論亦名
大智度論
亦名釋論
緣此稱無畏論師
於此論中
支出中論亦名中觀論
大明中道之義。
摧伏一切
道勝旛。
南天竺國王深染邪見
承事外道
毀謗正法
師為化彼。
躬持赤旛
在王前行經。
七歲
王始怪問。
汝是何人
在吾前行
答曰。
我是一切智人。
王聞是語
大驚愕。
稽首為禮。
受其道化
爾時殿上萬婆羅門。
見其神德
未曾有。
剃除須髮
而就出家
如是所度。
其數叵量。
摩訶摩耶經云。
佛滅後七百年。
有一比丘
名曰龍樹
說法要。
邪見幢
正法炬。
又有一小
乘法師
見師高明
常懷忿疾
師所作巳辦。
將去其國。
問法師言
汝今樂我久住世否。
答曰。
仁者
不願也。
即入虗房。
竟日不現。
弟子怪之。
破戶就視
見師蟬脫
而去。
天竺諸國。
竝為立廟
種種供養
敬事如佛。
慈雲
祖錄云。
今天台所承自第十三。
龍樹高祖由者龍
樹造無畏部。
中觀論
高齊間。
慧文禪師中觀
道。
口授南嶽思大師
是故師得山家高祖
高麗比丘
淳智作贊略曰。
法水東流北齊
後生遐仰高源䆳。
天台隨函目錄云。
西域佛教者。
凡有二宗
一曰
法相
二曰法性
法性者。
遠承文殊龍樹
近稟青目.清
辨。
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而為祖述也。
法相者。
遠嗣
彌勒.無著。
近踵法護難陀
深密等經.瑜伽等論以
憲章也。
所以經論翼張
性相角立者。
由乎時機
同。
法藥有異耳。
儻因言以契理。
識月以忘指。
復何性
相分其宗乎。
法性之義宏遠深詣
膚受速成
所能知。
西域記云。
三藏初遇宗龍樹之徒。
欲從
其學。
彼令服藥長生
方能窮究
弉念本欲求經。
仙術不成
辜我宿願
遂乃回心學法相。
王勃
道記大乘
文殊彌勒異其宗。
鎧菴謂。
此說雖出西
域記。
然質諸經論
不見菩薩異宗處。
智者無一
言及之。
但云天親龍樹內鑑冷然
外適時宜
各權所
據。
自是菩薩法性無明生法之異耳。
又謂。
菩薩造論多贊西方
勸修念佛三昧
大智度云。
無上法王。
菩薩為法臣。
尊重唯佛世尊
是故
常念佛也。
慈覺[〡*賾]師頌云。
問禪家者。
宗門
事。
忘既能超極樂
何必西方
却聽禪家語。
西方
本鄉
馬鳴訓誨
龍樹稱揚
近有西湖居士李子
淨土詠史詩亦曰。
匡持像運著勳庸。
說偈婆沙大
論中。
願共眾生生彼國。
具縛出樊籠
**附十人
樹之入滅
法付提婆
婆因入大自在廟。
廟金為像。
六丈
瑠璃為眼。
大有神驗
求願必得
怒目動睛。
婆語曰。
神則神矣。
本以精靈訓物
而假以黃金瑠璃
威詃於世。
何斯鄙哉
便登梯鑿神眼。
眾人咸曰。
神被
屈辱
婆曰。
欲知神智
本無慢心
神知我心。
復何屈辱
夜營厚供。
明日祭神。
神為肉身
而無左眼
臨祭歎曰。
能此施設
真為希有
而我無眼。
何不施眼。
提婆即剜
巳眼施之。
隨剜隨出。
凡施萬眼。
大歡喜。
問求何願。
婆曰。
我辭不假他。
伹人未信受。
神曰。
如願
即沒不現。
神理交通
咸皆信伏
唯一外道
獨懷瞋恨
汝以空刀
破我義。
我以鐵刀破汝腹。
五臟委地
不絕也。
遺以
三衣
語令速去。
復為追者說無常等。
我以業作。
今還
業受。
汝何憂惱。
說巳入滅
法付羅睺羅
有外道造
鬼名書。
隱密難解
龍樹一讀便解。
再為提婆說乃解。
更廣為羅睺羅分別
方解外道
歎曰。
沙門釋子
神智
乃爾
所讀我書。
如似舊知。
法付僧佉難提。
提道高化
廣。
說偈試羅漢曰。
轉輪王中生
非佛非羅漢
不受
世有。
亦非辟支佛
羅漢三昧
思之不解
兜率
彌勒
勒曰。
泥著輪上以為甆器
甆器後破。
非是二乘
亦非是佛。
下為提說
提曰。
彌勒語耳。
提將入滅
至一
樹下
指攀樹枝
尋便捨壽
猶依此樹。
諸羅漢等欲移
其尸置平坦處。
積薪闍維
須彌山不可動也。
於是
大白象挽之。
亦不能動
就下闍維
樹更蓊鬱
都無
凋變
時眾咸見。
未曾有。
法付僧佉耶舍。
舍遊海畔
見有一城
詣城乞食
而說偈曰。
行為第一苦。
飢為第
一病
若能見法實。
則得涅槃道。
城主於是請進與食。
因見二鬼。
昔是兒婦
由彼慳貪
我乃誓曰。
見汝受報。
復見一城
共食齊。
整食竟。
即以其缽。
相擲火起
燒身
於客。
惜食故致斯苦。
法付鳩摩羅䭾。
駄為童子時
斷事
號美名(此翻童真法王子與文殊同號)。
一覽萬騎
人名
色衣仗皆記。
法付闍夜那。
那為嫂送食。
比丘重罪
者。
化作火坑
令入懺悔
說法罪滅得四果
時人號為
清淨律師
大城不得食鬼。
經五百歲。
又見鳥子
是本時兒。
障我出家
經五百歲不。
得道果。
法付槃駄。
駄付摩奴羅。
羅與三藏分地而化。
恒河南二天竺
人多邪見
付摩奴羅。
恒河巳北三天竺人信易化。
三藏
法付鶴勒夜那。
那付師子
師子值惡王。
名檀
彌羅
破塔壞寺。
殺害眾生
劍斬師子
血變為乳。
金口
祖承。
齊此而止。
*天台祖父北齊南嶽二尊世家
原夫世家之作。
其猶周詩之有國風乎。
齊鄭之令
不逮於邶鄘。
荊揚之化罔沾於幽冀。
與天下為
一家
中國一人之雅。
固巳不同
二南正首
七月居變。
亦何妨。
竝列
而曰某國某國
也。
去聖逾遠
世變日下
學路詭雜
在乎學者
擇而巳。
挹流尋源
聞香討根。
北齊南嶽世家
**北齊慧文
高姓
高齊時
應迹人間
夷狄雜覇
不通
佛法者。
淺深莫決。
師先依慧多受學。
每用
蹈心。
內外中間
求心不可得
泯然清淨
五處止心(頂上
髮際鼻柱.臍間.地輪)。
後又用覺心重觀三昧
滅盡三昧
一切
法。
無分別。
多從鑒多。
多從就多。
多從嵩多。
多從神最。
神最從明最。
明最至師凡七世
只修小
七方便耳。
師夙植德本。
天真獨悟
因閱大智度論
三十卷
大品云。
欲以一切種智煩惱習。
當行
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弗
菩薩摩訶薩如是般若
波羅蜜
論問云。
一心中得一切智
一切種智
一切
煩惱習。
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
一切種智
以一
種智煩惱習。
答曰。
一切一時得此中。
令人
般若波羅蜜故。
次第差別說。
令眾生得清淨心。
是故如是說。
復次一心中得
亦有初.中.後次第。
一心三相
因緣住。
因緣滅。
如心心數法不
相應諸行
及身業.口業
以道具足一切智
一切
具足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煩惱習亦如是
一切種智即是一切智
智名金剛三昧
初發
即是一切智一切種智
是時煩惱習斷。
一切智.一
種智相巳。
先說斷一切煩惱習。
師依此深文
以修
心。
觀論中三智
實在一心中得
且果既一心而得因。
前後而獲。
故此觀成
時證一心三智
雙亡雙照
入初住無生忍位也。
所以遠指龍樹為師。
葢雖不識
龍樹之面。
見龍樹之心矣。
是故一家中論為所
稟。
龍樹為所承。
智者觀心論。
歸命龍樹師。
孤山曰。
得龍樹智論一性之教。
依論立觀。
慈雲曰。
得龍樹智
一心三智之文。
依論立觀。
吳興頴云。
中論第二
十四諦品第十七偈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
為假名
亦名中道恍然獨醒
頓了說法無非因緣
所生
而此因緣有不定有。
不定空。
空有不二
立名
中道
皆是謂也。
獨步河淮
無競化。
聚徒數百。
高之
既以心觀口授慧思
思獲六根清淨
即圓十
信.別三十心.華嚴梵行
瓔珞鐵輪也。
望煙別薪。
鶴知池。
弟子所證如此
師位高下不言可知
昔人
曰。
戴天不知天之高。
履地不知地之厚。
僧史
傳。
不及具載
惜哉。
有謂背手探藏。
得論明禪者
遂訛
習[(女女)*甘]語耳。
**南嶽慧思
李姓
武津人(陳州)。
少以寬慈
閭里欽伏
嘗夢
梵僧喻令出家
駭悟斯瑞。
辭親入道
進具
絕人
事。
道志彌隆
十年誦法華。
七載專行方等懺法
常坐三昧
惟一食。
不受別請
所止菴宇。
野人焚之。
即嬰厲疾
遂求悔過
所患平復
再卜艸舍
誦經如初
又夢汝先受戒律儀非勝。
安能開發正道
乃得四十
二僧羯磨圓滿戒法
既寤益勵。
恒業無棄。
昏曉
苦行
遂見三生行道事迹
又夢彌勒彌陀與之說
法。
又隨彌勒并諸勝友同會龍華
感傷悲泣
轉復精
進。
因讀妙勝定經見禪定功德
乃訪北齊
咨稟
受。
晝夜接心。
始三七日。
發少靜觀
一生善惡
相。
倍加勇猛
遂動八觸(重.輕.冷.熱.澁.滑.輭.麤)。
本初禪。
禪障忽
起。
四支緩弱。
不勝行步
身不隨心
即自觀察我今病
者皆從業生。
由心起。
本無外境
反見心源
業非可
得。
如雲影。
有體空。
如是觀巳。
顛倒想滅。
心性
淨。
所苦消除
發空定。
心境豁然
法歲將圓。
無所
證。
自傷昏沈。
生為空過
懷慚愧。
放身倚壁。
背未至
間。
法華三昧
大小法門
忽爾開悟
後往鑒最等師述
所得
皆蒙印可
研練逾久。
前觀轉增。
嵩陽間名
行遠聞。
學徒日盛
以定慧等法。
敷揚引喻
用接自
他。
眾雜精麤
是非由起。
怨疾鴆毒
所不傷。
異道
謀。
謀不為害
乃顧徒屬曰。
大聖在世
不免流言
況吾
無德
豈逃此責。
責是宿作。
時來須受。
私事也。
然齊
祚將傾。
法應滅。
當往何方
以避此難。
忽聞空聲
修定
可往武當
南嶽是入道山
武平初領徒南遊
光州蘇山數載。
從者如市。
地當陳齊邊境
烽火
公元568年
數興。
不遑處。
陳光大二年
竟往南嶽
至乃告眾。
吾寄此山。
正當十載。
此以後。
必事遠遊
先是有梁
高僧海禪師居之。
如舊識
以是山俾師行道(衡嶽)。
久之赤帝峰。
嶽神會。
棊師謂曰。
弟子可讓所居
與吾乎。
吾當別卜勝處與汝。
神曰。
諾。
師即轉一石鼓
平地而止。
與神為廟。
令所塑嶽神
坐石鼓(今上封寺)。
又指巖下謂眾曰。
一生曾居此坐禪
為賊斬首
枯骨一聚(今福嚴二生巖)。
行至西隅
大石曰。
二生
曾居此。
即拾髑髏
頂禮起塔
以報昔恩(今二生塔)。
又至蒙
密處曰。
古寺也。
三生嘗託此。
因指人掘之。
果有
所用器皿堂宇層甓之基。
築臺
眾說般若
經(今三生藏)。
無水給眾。
以林卓崖。
虎因跑。
地泉乃涌注(今虎
跑泉)。
時有九仙觀道士歐陽政
則覩山有勝氣
謀曰。
氣主褐衣法王
彼眾盛。
吾法必衰。
乃鑿斷嶽心。
釘石
巫蠱
乃埋兵器
詭奏帝曰。
慧思此僧受齊募而為
之。
帝受其誣。
告敕使至山驗彼真偽
初渡石橋
兩虎
號吼。
驚悸且退。
次日前進
見師宣勅師曰。
檀越前去
貧道續來。
越七日。
始飛而往
王城四門
俱見師入。
勅使始至。
乃同啟奏
帝坐便殿
見師乘空降于玉陛
梵相異常
一無所問。
湘中故事
般若臺畔有擲盋
峰。
時師乘盋赴詔畢。
田詩云。
應將盋渡鬬神通
擲去
乘將赴帝宮
爭似嶺頭不起
于今相續真風
不知護法菩薩意也。
帝巳得謀偽之情。
即追道士
刑于市曹
師奏曰。
眾生命非貧道心。
放還山。
僧眾
亦小懲矣。
帝可之。
有司鐵劵十四枚。
十四道士姓名
周回標於各人劵上。
勑印封鑰之
令。
侍師還。
其還也。
帝餞以殊禮
因為大禪師思。
大之
自此
初勑送棲玄寺安下
甞往瓦官精舍
遇雨不
濕。
履泥不污。
僧正慧暠與諸學徒相逢於路曰。
此神
異人
如何至此
自是舉朝屬目
道俗傾仰
大都督
明徹敬之
以犀枕奉。
既眾莫敢留。
迎歸舊隱
說法
故。
久之道眾老病告辭
願將田數頃。
充于香積
一眾
老身伏望
慈悲放還
感恩無地
師曰。
汝自造
罪。
非吾累汝。
汝既留田
亦從汝願。
遂以田歸寺。
號留
田莊(俗呼贖身莊)。
鐵劵竝為收藏
勒石贖身劵記。
陳朝皇帝南嶽山思大禪師降伏道士鐵劵
記。
又名大和尚建法幢碑劵。
樣現坑于三生藏院。
厥後梁朝僧惟勁撰防邪惑正論三卷
留山中留
尚存
太宗朝有大臣出守方面
道遊是寺。
歷覽
迹。
主僧曰。
異日道士得志於時
必有報復
當埋
其碑。
碣易其名目
勿留蹤跡乃佳。
於是左右曰。
竺碑劵悉坑之。
大觀間
道士林靈素妖術熒惑
聽。
釋氏名。
移文物。
色既無蹤可尋。
其事遂寢。
道初止菴傑來董此山。
告眾曰。
尊者二生塔墮荒榛
斷棘中。
瞻禮無從
曷若遷就三生塔合為一處
以便
香火
眾然其說。
即洎日與執事十四人
伹備斧鑺。
啟扶石壟。
靈骨黃金色。
奉安巳。
次見石屏
往日道士姓名
轉報為今主首僧。
小異耳。
眾驚
退散
是夕嶽廟一爇而盡。
州縣逮捕
主首一時
匿。
靈骨還本
葢師嘗云。
此諸道士害我無因
異日
著我加沙
入我伽藍
壞我遺體
又告嶽神曰。
吾有難。
弟子亦當有難。
今七百年。
果符此讖。
嗚呼
六根
大神通
焉能洞達過去未來若是
將順大集
門學。
連日說法
苦切訶責
聞者寒心
仍曰。
若有十人
不惜身命
修法華.般舟.念佛三昧
方等懺悔
常坐
苦行者。
隨有所須。
自供給。
必相利益
如無此人。
當遠去。
竟無答者。
即屏眾斂念趺坐
唱佛來迎。
合掌
公元前598年
而逝。
異香滿室
顏色如常
大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
也。
壽六十四。
法付上首弟子智顗
師所著述口授
人以成章句。
罕事刪改
出四十二字門二卷.無諍行
二卷.釋論玄隨自意安樂行次禪要三智觀門
一卷
又以信士金書般若經二十七卷
法華經
一部
貯于瑠璃寶函
莊嚴炫燿
大啟眾心
仍請講說
二經
隨文敷演
莫非幽頤。
後令顗代講。
至一心具萬
行處
顗有疑焉。
師曰。
汝之所疑。
此乃大品次第意耳。
未是法華圓頓旨也。
顗又咨審師所證位。
即是十地
師曰。
非也。
一生望入銅輪
恨領徒太早。
損巳利他
但居鐵輪耳。
甞製發願文囑弟子
略曰。
世間所有
俗。
殷勤供養者。
惡魔所使
善知識
初假殷勤
似有好心
後即計生。
忿怒善惡二魔。
非好事。
從今
巳後。
不應信此。
所有學士
亦應如是
皆不可信
如怨
詐親。
苦哉苦哉。
不可思議
諸王剎剎
皆亦如是
擇擇
擇擇。
身相挺特
耳有重輪
頂有肉髻
牛行象步。
倚不斜。
平昔禦寒
唯一艾衲。
繒纊之屬。
損物成者。
不受
靈瑞重沓
缾水常盈
供養嚴備
若有天童侍
衛者。
現形大小
寂爾藏身
異香奇色。
不可勝舉
傳燈云。
誌公令人謂思大曰。
何不下山教化眾生
雲漢作麼
思報曰。
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
更有
公元前594年
眾生可化。
據師舊銘。
生於梁天鑒十三年
時誌入
滅。
則彼言未可憑也。
**附五人
***大善禪師
修法禪門
慈悲三昧
衡陽內史鄭僧
果。
蒙縣正業稱揚師德
略無信向
一日同獵
圍鹿一羣
謂陳曰。
公嘗稱大善禪師慈悲三昧
力。
今日其如鹿何
陳率左右同聲念曰南無大善
禪師應時群鹿飛空而出。
內史媿伏。
此與葛蘩稱觀
音名號。
所育群鵝飛騰而去。
人見雲間雪陣橫空
異(觀音感應集)。
尚書吳明徹嘗啟曰。
南嶽法華禪門真德
幾何
對曰。
重三千。
業高四百。
僧照得定最深。
智顗
說法無礙
兼之大善矣。
葢師與智者齊名
智者
道若揭日月
光昭天下
豈不定慧兼全。
南嶽獨以
師為稱焉。
順寂時。
天雨異華七日
入地位最深
可知
***玄光法師
新羅人
頴悟厭浴。
求師專修梵行
迨成
人。
滄溟法中
衡嶽見思大。
大察其所由。
法華安樂行門
稟而奉行
精勤罔忒。
俄證法華三昧
思大曰。
汝之所證。
真實不虗
善念護之。
增進菩提
還本國。
當設善權
負螟蛉。
咸成蜾臝。
師返錫江南
欲附海舶未及津口
忽覩彩雲亂目
雅樂沸空。
絳節
霓旌
傳呼而至。
空聲云。
天帝海東玄光禪師
師拱
避讓
唯見青衣前導
少選入其宮闕
非人間宮
府。
羽衛陳設
但見鱗介繁穴。
雜以鬼神
咸曰。
天帝
龍宮
師說巳證法門
吾曹受潤不淺矣。
登寶
殿。
復陟高堂
如問而談。
七日而畢。
帝躬送別
向所艤
舟。
泛洋不進。
師復登之
舟人謂經半日耳。
師歸就熊
翁山
駐錫結茅
遂成寶坊
演說化導
開悟甚眾。
堂受莂者一人
入火三昧一人
水光三昧
二人
其諸門人譬若鳥附須彌
同一色。
巳而逃遁
罔知攸往。
南嶽影堂所圖二十八人
師居一焉。
***慧成法師
段姓
澧陽人
脫素十住寺。
法華經
摩勝天王大乘二十餘卷
進具游。
建業正值
實大師講演
學者肩聯。
一聽十年
文理略盡
將旋
本邑。
行至匡山
聞思大闡化南嶽
往依之。
思大曰。
一生學問與吾炙手不得煙。
虗喪工夫
惜哉。
師素
憑疏鈔。
他生解。
承訓巳。
發憤焚之。
禪學數十
人。
先達士。
或以其後至恐不能及。
以夜繼晝
公元前592年
坐禪
十有五年
又入方等觀音法華般若道場
試銷障。
行之三年
魔鬼俱絕。
遂解眾生語言三味。
閉目者。
觀道雖明。
開眼亦失。
師比校。
霄壤懸殊
大云
智顗先發三昧
後證總持
慧成及之二子行解
齊矣。
師至枝江
禪慧寺。
所營土木
咸出于俗。
德行
所招。
不久便就
搆殿缺梁。
六月江漲
夢有木中梁。
迎接
視之果然
信士殿弘為精舍主。
忽然氣絕
師至舍。
弘乃甦曰。
初被執至王所
見師上殿曰。
我與
此人共立功德未了
願赦之。
王起禮足。
竟依所請。
主聞而召之。
毅然不往。
又令江總等往迎。
且曰。
師若
不允
不勞返也。
王人雨淚
引入船。
奮身入水。
池上
又請云。
若不蒙下。
總等粉身無地矣。
從之至
闕下
特授戒法而返。
乃賜禪慧寺名。
常律師
同寢
夜暗捫虱於地。
師即知之。
明告別。
師曰。
夜一檀越被凍困苦
常慚之。
以為戒。
一日門人
急砌殿基
吾當講涅槃矣。
巳而智者來自玉泉
共談
玄理
良久氣絕
年七十三。
湘東王宮內立碑
***慧超法師
沈姓
丹陽人
性溫而裕。
幼從釋課法華。
光州大定雙明
毗尼兼善
智者同寅叶。
恭摳
請業
思大曰。
超之神府
忍人也。
及游衡嶽
復與
智者
同途誦經移歲
後隱終南八載得道
倍隆三慧
大業承運爰發。
詔書延入禁中
大唐伊始
榮重京師
誦經五十餘年。
萬有餘部。
寢疾告眾曰。
往返吾之
常也。
長生不忻。
夕死不慼。
第一義空。
清淨智觀。
是吾
凭杖。
言巳向西而逝。
遺言露屍松石以施禽獸
弟子
依教。
一月餘。
顏色如生
還累塔以窟之。
***慧旻法師
河東人
九歲出塵
服勤白業
誦妙經期月。
便過十五。
請法於新羅光英。
偉秀發宿。
士稱之。
又十
五年
海鹽尸光興寺講妙經。
異香彈指
屢結空中
公元前590年
聽眾雲翔
咸言善瑞
後遷通玄寺。
徒行十七年
足不逾閫。
隋末崩離
中飢饉。
四眾逃難
唯旻守死
禪誦
大唐開化南㵎寺
兩兔一彪相親同止。
一日
異香滿室
眾以問師。
師曰。
後日當去。
生死人之常
也。
寄生行雲
各念無常
早求自度
如期順化
*天台教主智者慧大師世家
嗚呼
子孫祖父之德。
為難也。
宰我子貢
有若
孔子亦深矣。
孟軻曰。
足以聖人汙。
不至阿其
所好
豈不以德有隆汙其隆者。
稱謂所及
稱謂
者迹也。
或者私心紀之。
何以阿其所好之譏。
不難哉。
碩德鉅業。
昌言盛心
隣人所能知。
非子
孫其誰紀之。
是用攢聚諸文。
教主世家
**智顗
字德安
陳姓
荊州華容縣(今荊門軍)人。
父起祖梁散
益陽縣開國候。
母徐。
夢吞白鼠而妊。
誕彌之夕。
洞明
欲陳鼎爼以為慶。
火滅湯冷。
為禮不成
耀重瞳
眉分八彩
乃帝王休相。
二親掩藏
而人巳
知之。
兼以臥便合掌
坐必面西。
七歲喜往伽藍
口授妙經普門品
一徧成誦
十五於長沙郡佛像
前誓為沙門
荷負正法
夜夢瑞象
手從窗入。
三摩
頂。
由是深厭家獄。
遂投湘州果願寺僧法緒落髮
慧曠律師
精通律藏
續上光州蘇山禮思大。
大一見嘆曰。
昔日靈山聽法華。
宿緣所追。
今復來
矣。
授與普賢道場
為說四安樂行。
經一七日。
誦法
華經至藥王本事品。
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之句。
豁然大悟
照了法華
義和臨於萬像。
達諸法
相。
清風遊於太虗
將證白師。
師曰。
非爾弗證。
非吾
莫識。
所入定者
法華三昧前方便也。
所發持者。
初旋
陀羅尼也。
自今以後
縱令文字法師千羣萬眾
尋汝
之辨。
不可窮矣。
說法人中
最為第一
嘗令代講。
如意
臨席嘆曰。
可謂付法臣。
法王無事者矣。
道隆
名聞遐邇
初旋陀羅尼者。
旋假入空。
百千萬
億旋陀羅尼者。
旋空出假。
法音方便陀羅尼者。
二為
方便
入中第一義諦
今言初者。
即是五品十信
以登住為真修。
即十信為方便
今云前方便。
知屬五
品。
未幾告違思大。
思大曰。
汝於陳國有緣。
往必利益
光大
初入京儀。
沈君理請居瓦官寺(寺號昇元。
在城西。
前瞰江
面。
後踞崇罔閣。
梁時古跡
高二千五十尺。
太白所謂日月簷楹也。
主時猶在)。
講法華妙
義。
五時八教。
一代群經
公卿停朝一日聽法
爾。
後講大智度論秉諸來學說。
次第禪門
清心要。
或立禪徒於靈耀寺
或敷止觀玉泉山
或講仁王
般若於陳帝。
帝伸三拜之禮。
或授菩薩戒於隋主。
智者之名。
六十餘州化導七眾
得益叵量。
繼以徒
公元前600年
多悟少。
反妨自行
大建七年九月息緣宴坐于天
台。
展昔願也。
或於華頂伏強輭二魔。
精怪奔潰
海曲放生池
亘三百里。
或講淨名山谷變瑠
璃之色。
或聞神人告寺成。
標國清之名。
茲舉大略
別傳
一夕獨坐說法至旦
智晞啟曰。
未審昨夜
何因緣。
答曰。
梵僧來。
為我機緣如薪。
照用如火。
傍助如風。
三種備矣
化道方行
華頂夜。
許相影響
今機用將盡。
傍助亦息。
故來相告。
南嶽思大禪師
喜禪師令我說法
為我言。
他方華整相望甚久。
緣畢應往。
吾等相送。
再拜稱諾。
死相現也。
其年
十月
煬帝遣使奉迎
因隨使至石城大佛像前。
示疾
(云石城。
天台西門大佛當來靈像處所
既好宜最後用心)謂智越曰。
我命謝在此。
不復前進也。
香湯漱口說。
十如.十界三觀.四悉.四
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
一一法門一切法
皆能通
心。
清涼池。
若能於病患境。
達諸法門者。
即二十五
人。
百金可寄。
有欲進藥者
答曰。
藥能遣病留年乎。
不與身合。
何所遣。
不與心合。
何所留。
即令
法華經題。
乃讚曰。
法門父母
慧解由生。
本迹廣大
難測
輟斤絕絃
於今日矣。
少頃又令唱觀無量壽
佛經題。
讚曰。
四十八願。
莊嚴淨土
華池寶樹
易往無
人。
火車相現。
一念改悔
尚得往生
戒定熏修
聖行
道力
實不唐捐
又曰。
客寄金。
去留藥。
吾雖不敏
狂子可悲
口授觀心論。
智越施牀。
東壁面向西
方。
智朗問。
不審何位沒此何往。
後弟子輩何宗仰。
報曰。
我不領眾。
必淨六根
為他損巳。
五品耳。
問。
生者。
吾諸師友
皆從觀音而來迎我
問。
誰可宗仰者。
波羅提木叉四三昧在焉。
言訖西方佛名。
如入
公元597年
禪定
開皇十七年。
歲次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也。
世壽六十。
僧臘四十。
眾迎全身
葬于佛隴西南隅。
遣使勅封其塔。
每歲遣使開塔供養
盧政力為
使而至。
全身不復見矣。
吳越錢忠懿追謚法空
公元1197年
寶覺尊者
慶元三年五月
封靈慧大師
荊門軍
守臣請也(具興衰志)。
師所談教法
不畜章句
無礙辨。
流瀉
懸河不可竭也。
初講玄句以開妙解
次演
止觀
依解以立正行。
荊溪云。
玄義無以導。
非文
句無以持。
止觀無以達。
非一無以進。
斯之謂歟。
乃至諸餘部帙
灌頂結集成教藏。
號曰性宗
師盛
大業
內外聖賢
稱述益多略爾。
附載便於觀覽
私記緣起曰。
大法東漸
僧史所載。
詎有幾人。
不曾
聽講
自解佛乘者乎。
縱能發悟
復能入定
陀羅尼
者。
不縱具定慧
帝京二法
縱令盛席謝。
遣徒
眾。
隱居山谷
不縱避世
守玄被徵為國師
不縱帝者
所尊太極
對御仁王般若
不縱正殿宣揚為主
三禮
縱令萬乘屈膝
高座
百官稱美
讚歎彈指
喧殿。
不縱道俗顒顒
玄悟法華圓意。
縱得經意
無文字以樂說辨。
晝夜流瀉
不唯智者具諸功德
式。
師答王文穆書曰。
智者法華判教曰。
前代諸師
或祖承名匠
或思出袖襟。
阡陌縱橫
莫知孰是。
義不雙立
理不兩存
若深有所以
復與修多羅合者。
錄而用之。
無文無義
不可信受
遂廣徵十家
謂南三
北七。
江南三師
河北七師。
雖通依頓漸不定以為
教相。
判釋經論
或開為四時
張為六宗
或但為二
相。
混作一音
異論紛然
眾制鋒起
智者破之。
則南
北俱壞。
取之則三七或存。
文旨炳然
覧者如鑒。
人。
則盛破光宅
餘者望風
語法
則徧難四宗
他皆失
據。
義師補注序曰。
佛出世雖說諸經。
本懷得暢。
唯在法華
西域自阿結集之後
天親菩薩作論
以通之。
然但約文申義
舉其大略
而斯經之大事
化之終始
亦晦而未明。
東夏羅什翻譯以來
造疏
消釋者。
異論非一
唯陳國師天台智者
昔在靈山
佛會親承。
後於大蘇道場證悟
發揮妙旨
幽贊上乘
乃以五義釋題。
四釋消文。
十章宣演
明靜法門於是
解行俱陳。
義觀兼舉。
真可行人心鏡
巨夜之明
燈。
天竺大論
尚非其類。
震旦人師
而能跛及。
章安曰。
斯文若墜。
將來可悲
補注問。
輔行九師
相承
北齊文師巳前。
非今所承。
北齊既用覺心
三昧
今此何故斥於覺覓。
但是一轍耳。
將非智者
斥於北齊
答。
妙玄開演法華十妙。
尚云莫以中論相
比。
又云。
天竺大論
尚非其類等。
智者如來之意
明法華之玅。
龍樹雖是高祖
不及也。
今此將說
法華大車
十乘玅行。
則雖北齊用心
豈能盡於淵旨
天台玅悟法華
大辨才。
故以此經大意
開十妙.
十乘
所以龍樹北齊亦所未及
非謂智者任情斥祖。
若無生宗旨
三觀行門
其實祖龍樹宗。
北齊南嶽
師資相承
宛如符契
又曰。
天台所談三諦三觀
出乎
王及瓔珞經。
三智三德本乎涅槃大品經。
所用
義旨法華為宗骨。
以智論為指南
又曰。
余讀此方
諸師製作編入海藏者。
無有南山師贊天台
深也。
南山者。
天台知音乎。
曰。
天台智者
蘊道
天台
尋師衡嶺
雙弘定慧
圓照一乘
四教於神僧。
三觀上德
法華三昧
陀羅尼門
又曰。
自發
南嶽
弘道金陵
託業玉泉
遁跡台嶺。
三十餘歲。
弘一止觀禪門
利益惟遠
義同指月
不滯筌[(ㄇ@(企-止))弟]。
一法中演無量義。
無量義還入一心
實觀玄微
辨無盡。
由是四方法侶
請益如林
若定若慧。
傳燈
逾廣。
大機感。
著述其文竝。
理會無生
宗歸一極
歎仰若是
而唐宋諸師或於天台有形斥。
猶河
濵之人捧土孟津耳。
傳燈禪門達者
雖不出世
有名於時者。
十一人
大師預焉。
彼焉知大師豈止
禪門達者而巳。
身為陳國師
化行六十餘州。
何論
出世管窺
蠡測鄙哉
甚矣。
梁公禪林寺碑云。
天台山
西南一峰佛隴
智者大師得道之所。
前佛
重光之地。
梁陳崇之置寺曰。
修禪及隋創國清。
修禪號。
號為道場
自大師入滅一百八十餘歲。
長老
大比丘然公光照大師遺訓
以啟後學
門人安定
梁肅上易名。
勒大師遺烈以示後世云。
大師
諱□
時號智者
其先頴川陳氏。
世居荊州華容
應迹
載在別傳
治世之經。
仲尼三王四代
之制寢而不彰
出世之道非大師三乘四教之旨
晦而不明
如來乘一大事因緣
菩薩普門示現
華嚴肇開
雙林高會
無小無大。
同歸佛界
及大
示滅
學路派別世既下。
衰教亦陵遲
龍樹大士
病之。
用權略。
制諸外道
乃詮智度
發明宗極
微言
東流
慧文禪師得之
由文字中入不二法門
以授
南嶽思大師
當時尚簡密。
不能廣被
空有諸宗
扇惑方夏
大師受之於是
止觀法門
其教大略
身心指定慧。
言說詮解脫。
大中一實之宗。
趣無證真得之妙旨
自發至于成道行道
行位昭
明。
無相奪倫
然後誕敷契經
會同之。
煥然氷釋
知見
窺其教者。
修焉。
息焉。
葢無入而不自得焉。
師之設教如此
若夫弛張用捨
開闔默語
高步
內。
兩國宗師
大明在天。
光被四表
大雲注雨
旁施
萬物
繇是佛法
天台司南
殊途異論
往往退
公元597年
息。
緣離化成
示滅茲山。
是歲開皇十七年也。
夫名有
實之賓教者。
道之門。
大師溷其賓。
闢其門。
言地位。
示有證入。
故感而應之之事可得而知也。
安住
界。
現為比丘
等覺歟。
玅覺歟。
不可得而知也。
是時
也。
得大師門者千數
深心者三十有二人
纂其
言行後世者曰章安禪師灌頂
頂傳縉雲威。
威傳
東陽
東陽縉雲同號
時謂小威
左溪朗禪師
縉雲左溪玄珠相付。
向晦宴息而巳。
左溪門人
上首
湛然禪師行高識遠
起悟辨達
祖師
教在章句者。
以引而伸之。
後來資之。
崇德辨惑
可勝數。
葢甞謂肅曰。
是山之佛壠。
鄒魯洙泗
法之耿光
先師遺塵
爰集于茲
上元寶曆之世。
邦冠擾攘
緇錫駭散。
易名建寺。
修持塔廟
莊嚴
土。
回向之徒。
所歸依。
眾人是賴吾徒也。
盍記
文言
刻於金石俾。
千歲之下。
吾道所以然
子稽受命
大師之本迹。
教門繼明
後裔之住
持。
皆見乎辭。
其文曰。
佛出世
惟一大事
天台教源。
與佛同致
赫赫大師
開示奧秘
弘道要。
安住圓位。
白日麗天
天下文明
大師出現
國土化成
無生而生。
生化兩冥。
薪盡火滅
山空道行
五世之後
間生上德
微言在茲。
德音久塞。
明明我后。
易名淨域
此山有壞。
此教不極
楊公五贊。
世尊三昧安詳起。
師悟藥王
進時
靈鷲山中人未散
不因南嶽有誰知。
五時八教
舉綱宗。
一念三千空假中。
大部炳然日月
幾人金
地識重瞳
法門何止富樓那
除障徒聞優笈多(別傳善巧
說法
富樓那
破魔除障。
優婆笈多)。
指導眾生淨土
慈悲真是
彌陀
華頂峰頭魔界懾。
石城巖下寂光圓
位居等玅
難測
五品方知大權
出現由來大緣
空中
游泥蓮。
玅宗若悟如如旨。
犀拂金爐當處傳。
李詠
史云
昔同南嶽毫光
一誦蓮經藥王
論釋十疑
萬代
唱經況復西方
陳公止觀序云。
本自不動。
何止之有。
本自不蔽。
何觀之有。
眾生迷蕩。
本日遠。
動靜俱失。
不昏即散。
二病本。
出生眾苦
令彼離苦
獲安隱。
當用止觀
以為其藥。
病瘳藥廢。
醫亦不立
止觀者。
假名字。
即假即空。
言語道斷
大悲故。
無說而說。
摩訶止觀所為作也。
然其文義深廣
汪汪無涯
譬如大海
孰得其際。
大悲故。
復作方便
便甞一滴
百川味。
便由一漚
全潮體。
故於大經
之外
為此書詞簡旨
要讀之易曉。
應病之藥盡在
是矣。
善用藥者
不治巳病。
止乎其未散
觀乎其未昏。
方止方觀。
未甞昏。
未甞散也。
如鳥雙翼
車兩輪。
窮遠極高。
無往不可
及其至也。
不出於此
烏乎
不知
則止。
知止觀之。
可以道者
可不勉哉。
此書智者
造。
而未行於世。
明智大師中立鏤板
以傳立之高行
人所尊敬
此書流傳其必廣矣。
公序仁王護國般
若經疏云。
陳隋間。
天台智者
遠稟龍樹
立一大教
傳而至荊溪
荊溪復傳而至新羅
法融
理應
純英。
故此教播於日本
海外盛矣。
中原喪乱
蕩滅
雖此教是為不可亡者
亦難乎其存也。
然杲
將出
曉霞先升。
真人應運
文明自見
我有宋
之初。
此教乃漸航海吳越
今世傳三大部之類
是也然。
尚有留而不至
與夫至而非其本真者。
仁王
經疏先至。
二本
眾咸斥其偽。
法智既納日本
禪師所寄辟支佛髮。
其所問二十義。
乃求其所謂
王經疏信。
即授諸海舶
無何中流大風驚濤
舶人
無以龍神之怒。
遽投斯疏以慰安之。
法智乃求
強起者。
二僧信使讀誦以歸。
不幸二僧死于日本
至元豐初
海賈乃持今仁王疏二卷四明
於是
僧如恂因緣得之(云云)。
又曰。
智者慈注。
法性為止
觀。
源流釋迦之道。
今方盛於越中。
異日會當周於
天下
豈獨是書之不可掩哉。
大抵吾宗所以異他宗。
不容同世竝語者。
其唯三千乎。
其唯觀具乎(楊陳晁各有傳)。
**附隋觀法師
***真觀
范姓
錢塘人
其母以誦藥王觀音求嗣得師
師。
少有節操
紫羅紋。
手現奇相
法華經日終一
卷。
從師十誦超勝前標。
忽夢人曰。
汝有大根
小道
師遂學摩訶衍
質疑問難
塘揬玄門
時諺曰。
錢塘真觀
當天一半
僧師求陳伯智薦於智者
請受禪觀
智者以師年臈俱齊。
為法兄弟
高談
照。
金石相宣
後於靈隱山南天竺寺居焉。
講法
以為心要
受持讀誦
躬自書弘。
五種法師於斯
在。
盥洗遺渧。
不為濡。
人皆異之。
一日皐亭神請
講法華。
感神捨祠為寺。
司馬李子深。
請講涅槃至現
病品。
三人把旛告云。
淨居天遣迎續。
便臥疾
夢與
智者同輦
翼佛還山
覺而嘆曰。
昔謂六十二應。
終講
法華力。
更延一紀
今七十四。
後致斯驗。
生期畢矣。
啟手足曰。
出生死。
宜須持戒
修定學慧。
弘通正法
空過也。
時聞空中伎樂之聲。
至中夜。
跏趺示寂
即下天竺靈山寺開山始祖
行業神異
章安頂師手。
別傳紀德
歲久弗存。
今唯見之於續高僧傳
師冢
猶在慈雲
式甞重修之。
具靈苑集。
其略曰。
師志在
佛乘
道契惟極。
不順帝王公候。
大勢所臨處。
不為
博藝辨。
大名所乱軒。
軒然世表
邈乎不可得
擬今土門自開。
一無遺物
不知全身多寶以證
經乎。
像佛壠以化往乎。
六詩以奉標識
有云王候
曾不屈(隋主三徵
秦王兩延。
皆辭以疾)。
个是出家身。
白骨巳為土。
風猶凜人。
家隳方事葺。
寺廢亦重新
獨有不濡地。
繼後塵。
釋門正統第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