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二十
卷二十 第 206a 页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十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贞元十七年。南岳云峰律师法證示寂。师族郭氏。色
厉而仁。行峻而周。道广而不尤。功高而不有。毅然居
山之北峰以为仪表。世之所谓贤人大臣者。至南方
咸用严事。由其内者闻大师之言律义。莫不震动悼
惧如听誓命。由其外者闻大师之称道要。莫不悽[希*ㄆ]
忻踊如获肆宥。故时推人师则专其首。诏求教宗则
冠其位。凡度学者五万人。寿七十有八。僧腊五十七。
河东柳子厚铭其塔。复为之碑曰。乾元元年某月日。
皇帝曰。予欲俾慈仁怡愉洽于生人。惟浮图道允迪。
乃命五岳求厥元德以仪于下。惟兹岳上于尚书。其
首曰云峰大师法證。凡莅事五十年。贞元十七年乃
没。其徒曰诠.曰远.曰振.曰巽.曰素。凡三千馀人。其长
老咸来言曰。吾师轨行峻特。器宇弘大。有来受律者
吾师示以尊严整齐明列义类。而人知其所不为。有
来求道者吾师示以高广通达一其空有。而人知其
所必至。元臣硕老稽首受教。髫童毁齿踊跃执役。故
从吾师之命而度者凡五万人。吾师冬不袄裘。饥不
丰食。每岁会其类读群经。俾圣言必出。有以见其大。
又率其伍。伐木辇土作佛塔庙洎经典。俾像法益广。
有以见其用。将没。告门人曰。吾自始学至去世。未尝
有作焉。然后知其动无不虚。静无不为。生而知未始
卷二十 第 206b 页 X75-0206.png
来。没而知未始往也。其道备矣。愿刻山石知教之所
以大。其词曰。师之教。尊严有耀恭天子之诏维大中
以告后学是效。师之德。简峻渊默柔慧以直。涣焉而
不积。同焉而皆得。兹道惟则。师之功。勤劳以庸维奥
秘必通。以兴祠宫。遐迩攸从。师之族。由号而郭。世德
有奕。从佛于释。师之寿。七十有八。惟终始罔阙。丕冒
遗烈。厥徒蒸蒸。惟大教是膺。惟宪言是惩。溥博恢弘。
如川之增。如云之兴。如岳之不崩。终古其承之。

十九年。隐士陆羽率。羽字鸿渐。初为沙门得之水滨。
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
用以为仪。乃以陆为姓氏。名而字之。师教以旁行书。
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逃去为优人。天
宝中大守李齐物异之。授以书。貌侻陋口吃而辩。上
元中隐苕溪。与沙门道标.皎然善。自号桑苧翁。阖门
著书。召拜太子文学不就。嗜茶。著茶经三卷。言茶之
原之法之具尤备。天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
形。置置突间祀之为茶神。初开元中有逸人王休者。
居太白山。每至冬取溪水。敲其精莹者煮茗共客饮
之。时觉林寺僧志崇取茶三等。以惊雷[竺-二+友]自奉。以萱
草带供佛。以紫茸香待客。赴茶者至以油囊盛其馀
滴以归。复有常伯熊者。因卢全茶诗深信饮茶之益。
乃取羽之论复广著茶功。御史李季卿宣慰江南。知
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执器而前。季卿为再举杯。时
又有举羽者。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
卷二十 第 206c 页 X75-0206.png
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致回纥入朝躯马
市茶焉。

是岁东都圣善寺大师凝公卒。翱林白居易作八渐
偈吊之。其序曰。居易尝求心要于师。师赐教焉。曰观
曰觉曰定曰慧曰明曰通曰济曰舍。繇是入于耳贯
于心。呜呼。今师之报身则化。师之八言不化。至哉八
言。实无生忍观之渐门也。故自观至舍次而赞之。广
一言为一偈。谓之八渐偈。盖欲以发挥师之心教。且
明居易不敢失坠也。既而升于堂。礼于床。跪而唱。泣
而去。偈曰。观 以心中眼。观心外相。从何而有。从何
而丧。观之又观。则辨真妄。 觉 惟真常在。为妄所
蒙。真妄苟辨。觉生其中。不离妄有。而得真空。 定
真若不灭。妄即不起。六根之源。湛如止水。是为禅定。
乃脱生死。 慧 专之以定。定犹有系。济之以慧。慧
则无滞。如珠在盘。盘定珠慧。 明 定慧相合。合而
后明。照彼万物。物无遗形。如大阛镜。有应无情。 通
 慧至乃明。明则不昧。明至乃通。通则无碍。无碍者
何。变化自在。 济 通力不常。应念而变。二相非有。
随求而见。是大慈悲。以一济万。 舍 众苦既济。大
悲亦舍。苦既非真。悲亦是假。是故众生。实无度者。

时盘山宝积禅师示徒曰。夫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
拜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禅德譬如掷
剑长空。莫论及之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若
能如是心心无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
卷二十 第 207a 页 X75-0207.png
为道矣。禅德可中学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
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若如此者是名出家。故导师
云。法本不相碍。三际亦复然。所以灵源独耀。道绝无
生。大智非明。真空无迹。真如凡圣皆是梦言。佛及涅
槃并为增语。禅德且须自看。无人替代。三界无法何
处求心。四大本空佛依何住。璿机不动寂尔无言。觌
面相呈更无馀事。

是岁监察御史柳宗元送浚上人归淮南。序曰。金仙
氏之道。盖本于孝敬。而后积以众德。归于空无。其敷
演教戒于中国者。离为异门。曰禅曰法曰律。以诱掖
迷浊。世用宗奉其有修整观行尊严法容以仪范于
后学者。以为持律之宗焉。上人穷讨秘义。发明上乘。
奉威仪三千。虽造次必备。尝以此道宣于江湖之人。
江湖之人悦其风而受赐攀慈航望彼岸者盖千百
计。天子闻之徵至阙下。御大明秘殿以问焉。导扬本
教颇甚称旨。京师士众方且翘然。仰大云之泽以植
德本。而上人不胜[(厂@((既-旡)-日+口))*页]复之恩。退怀省侍之礼。恳迫上
乞。遂无以夺。由是杖锡东[(厂@((既-旡)-日+口))*页]振衣晨往。右司员外郎
刘公。深明世典通达释教。与上人为方外游。始荣其
至。今惜其去。于是合郎署之友诗以贶之。退使孺子
执简而序之。因系其词曰。上人专于律行。恒久弥固。
其仪形后学者欤。诲于生灵。触类蒙福。其积众德者
欤。觐于高堂。视远如迩。其本孝敬者欤。若然者。是将
心归空无。舍筏登地。固何从而识之乎。古之赠礼必
卷二十 第 207b 页 X75-0207.png
以轻先重。故郑商之犒先乘韦。鲁候之赠后吴鼎。今
饯诗之重。皆众吴鼎也。故乘韦之比。得序而先之。且
曰由礼而不敢让焉。

二十年。南岳般舟和尚卒。柳子厚作第二碑。其词曰。
佛法至于衡山及津大师始修起律教。由其坛场而
出者为得正法。其大弟子曰日悟和尚。尽得师之道。
以补其处为浮图者。宗世家于零陵蒋姓也。和尚心
大而行密。体卑而道尊。以为由定发慧必用毗尼。为
之室宇。遂执业于东林恩大师究观秘义。乃归传教。
不睹文字悬判深微。登坛莅事。度比丘众岁凡千人
者三十有七。而道不㥵。以为去凡即圣必以三昧为
之轨道。遂服勤于紫霄远大师修明要奥。得以观佛
浩入性海洞开真源。道场专精长跪右绕不衡不倚
凡七日者。百有二十而志不衰。初开光中诏定制度。
师乃居本郡龙兴寺。肃宗制天下名山置大德七人。
兹岳尤重推择居首。师乃即崇岭是作精室。辟林莽。
刳岩峦。殿舍宏大廓庑脩直。不命而献力。不祈而荐
贷。凡南方人颛念佛三昧者必由于是。命曰般舟台
焉。和尚生十三年而始出家。又九年而受具戒。又十
年而处坛场。又三十七年而当贞元二十年正月十
七日化于兹室。呜呼。无得而修故念为实相。不取于
法故律为大乘。坏衣不饰。揣食不味。覆荐服役。凡出
于生物者摈而勿用。不自知其兹摄取调御。凡归于
正真者动而成群。不自知其教万行方厉。一性恒如
卷二十 第 207c 页 X75-0207.png
寂用之涯不可得也。有弟子曰景秀。嗣居法会。欲广
其师之德延于罔极。故申明陈辞俾刊之兹碑。铭曰。
像教南被。及津而尊。威仪有严。载辟其门。吾师是嗣。
增浚道源。度众逾广。大明群昏。乃兴毗尼。微密是论。
八万总结。影于一言。声闻熙熙。遐迩来奔。如木既拔。
有植其根。乃法般舟。奥妙斯存。百亿冥会。观于化元。
同道祈祈。功庸以敦。如水斯壅。流之无垠。帝求人师。
登我先觉。赫矣明命。表兹灵岳。于彼南阜。斋宫爰作。
负揭致贷。时靡要约。袒奋程力。不呼而诺。是刈是凿。
既涂既斲。层架孔硕。以延后学。出不牛马。服不絮帛。
匪安其躬。亦菲其食。勤而不劳。用在恒寂。纵而不傲。
在舍恒得。洪融混合。孰究其迹。懿兹遗光。式是嘉则。
容貌住矣。轨仪无极。其徒追思。赓荐兹石。

永贞元年九月。太尉中书令韦皋薨。皋初生。厥父饭
僧祈福。忽有应真尊者至。斋毕乳媪抱儿求咒愿。尊
者起谓众曰。此儿诸葛武佞也。它日有美政于蜀。宜
以武字之。言讫恍然不见。其后皋游官出处节义功
名大槩与武侯相类。治蜀二十有一年。封南康郡王。
有德在民。四川至令奉祀之。雅好释氏法。嘉州石像
初成。皋为之记。略曰。头围千尺。目广二丈。其馀相好。
一一称是。世美其简而雅。又尝训鹦鹉念佛。鹦鹉毙。
以桑门故事阇维之。得舍利。皋为之记曰。元精以五
气授万类。虽鳞介毛羽必有感清英纯粹者矣。或炳
耀离火。或禀其苍精。皆应乎人文以奉若时政则有
卷二十 第 208a 页 X75-0208.png
革彼禽类习乎能言。了空相于不念。留真骨于巳毙。
殆非元圣示现感于人心。同夫异缘用一真化。前岁
有献鹦鹉鸟者曰。此鸟声容可观。音中华夏。有河东
裴氏者志乐金仙之道。闻西方有珍禽群嬉和鸣演
畅法音。以此鸟名载梵经。智殊常类。意佛身所化。常
狎而敬之。始告以六斋之禁。比及辰后非时之食。终
夕不视。固可以矫激流俗端严梵伦。或教持佛名号
曰。当由有念以至无念。则仰首奋翅若承善听。其后
或俾之念佛。则默然而不答。或谓之不念即唱言阿
弥陀。历试如一曾无爽异。余谓其以有念为缘生。无
念为真际。缘生不答。以为缘起也。真际虽言。言本空
也。每虚室戒曙发和雅音。穆如笙篁静鼓。天风下上。
其音念念相续。闻之者莫不洗然而喜善矣。于戏。生
有辰乎。缘其尽乎。以今年七月悴尔不怿。七日而甚。
驯养者知将尽。乃鸣磬而告曰。将西归乎。为尔击磬。
尔其存念。每一击磬一称弥陀佛。洎十击磬而十念
成。敛翼委足不震不仆掩然而绝。按释典十念成往
生西方。又云得佛慧者殁有舍利。知其说者固不隔
殊类哉。遂命以阇维之法焚之。馀烬之末果有舍利
十馀粒。烱尔耀目莹然在掌。识者惊视。闻者骇听。咸
曰苟可以诱迷利世安往而非菩萨之化欤。时有高
僧慧观尝诣三学山巡礼圣迹。闻说此鸟涕泪悲泣。
请以舍利于灵山。用陶甓建塔旌异之。余谓此禽存
而有道。殁而有徵。古之所以通圣贤阶至化者。女蜗
卷二十 第 208b 页 X75-0208.png
蛇躯以嗣帝。中衍鸟身而建侯。纪乎𠕋书。其谁曰语
怪。而况此鸟有弘于道流。圣證昭昭。胡可默巳。是用
不愧。直书于辞。

是岁八月。顺宗逊于位。皇太子立是为宪宗。初顺宗
尝在东宫问佛光如满禅师曰。佛从何方来。灭向何
方去。既言常住世。今佛在何处。答曰。佛从无为来。灭
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
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
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帝又问曰。佛向
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
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
犹若斯。智者善分别。满复答曰。佛体本无为。迷性妄
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
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
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
法说。帝闻大悦。又尝问心要于清凉国师。国师答之。
其略曰。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
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深能广。非
有非空。不生不灭。无终无始。求之而不得。弃之而不
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虽即心
即佛。唯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
若无照无悟。则昏迷掩芘于空门。若一念不生。则前
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
取不舍。无对无修。然迷悟相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
卷二十 第 208c 页 X75-0208.png
妄。如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似处阴影灭。若无心忘
照则万虑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行爰启。放旷任其
去住。静鉴觉其源流。语默不失玄微。动静未离法界。
言止则双亡知寂。论观则双照寂知。语證则不可示
人。说理则非證不了。是以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
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亡之中道。

元和二年。诏鹅湖大义禅师入麟德殿论义。帝临听。
有法师问何谓四谛。答曰。圣上一帝。三谛何在。又问。
欲界无禅。禅居色界。此土凭何而立。答曰。法师只知
欲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曰如何是禅。义以手点空。
法师无对。帝笑曰。法师讲无穷经论。只这一点尚不
柰何。义却问众师曰。行住坐卧毕竟以何为道。有对
知者是道。义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安得知者
是道。有对无分别是道。义曰。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
一义而不动。安得无分别是道乎。有对四禅八定是
道。义曰。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安得四禅八定是道耶。
复有数人致对。义皆乘机挫之。即举顺宗尝问尸利
禅师大地众生如何得见性成佛去。尸利对曰。佛性
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因谓帝曰。佛性非见必见。水
中月如何捉取。帝却问如何是佛性。答曰不离陛下
所问。宪宗默契玄旨。由是益重禅宗。

时寒山子者。不知其氏族乡里。隐于台州唐兴县寒
岩。故父老以寒山子称之。为人癯野。好冠桦皮冠。著
木履。裘纳褴缕。状若风狂。笑歌自若。其所居近天台
卷二十 第 209a 页 X75-0209.png
国清寺。寺僧丰干者亦非常人也。每自薪水。力于杵
臼。以给众用。与寒山子为方外友。先是丰干尝行赤
城道中。偶闻儿啼草莱间。往视之。见孩童约十馀岁。
问其乡党。初无言对。心异之。引归寺。令扫除。以其得
之于野。因名之曰拾得。既长。头陁苦行精敏绝伦。其
为丰干.寒山所器。与之偕游。三人者相得欢甚。寺僧
皆讶之。然中心疑而莫之省也。拾得日常涤器。冀有
残䐹着以个留饵。寒山二子皆能诗。或时戏村保。寓
事感怀辄有诗以见意。或书石壁。或树叶间。或酒肆
中。语皆超迈绝尘。虽古名流未能髣髴也。其自述云。
元非隐逸士。自号山林人。在鲁蒙白帻。且爱裹疏巾。
道有巢许操。耻为尧舜臣。猕猴罩帽子。非学避风尘。
又曰。欲得安居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
愈好。不有班白人。喃喃诵黄老。十年归不得。忘却来
时道。又曰。有身与无身。是我复非我。如此审思量。迁
延倚岩坐。足间青草生。顶上红尘堕。以见世间人。灵
床施酒果。又曰。玉堂挂珠帘。中有婵娟子。颜皃胜神
仙。容华若桃李。东家春雾合。西舍秋风起。更足三十
年。还如甘蔗滓。其句语若此者甚夥。拾得尝掌供献。
至食时对佛而食。又于憍陈如像前诃斥之曰。小根
败种何为者耶。寺僧深怪之。不使直供。又伽蓝神粥
饭多为乌鸢所残。拾得杖击神而嫚骂曰。汝食犹不
能护。焉能护伽蓝乎。神遍梦寺僧曰。拾得鞭我。至旦
㸦以语。及一一皆同。由是众骇之。丰干出云游。贞元
卷二十 第 209b 页 X75-0209.png
末闾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俄病头风。名医莫瘥。丰
干偶至其家。自谓善疗此疾。闾丘闻而见之。干命水
噀濡之。须臾所苦顿除。因是大喜。甚加敬焉。问所从
来。曰天台国清。曰彼有贤达否。曰有之。然不可以世
故求也。寒山.拾得吉利.普贤示迹。二子混于国清。公
若之官。当就见。不宜后也。闾丘南来上事。未久入寺
访丰干遗迹。但见茆宇萧条虎伏舍侧。复入寺谒二
大士。寺僧引至后厨。闾丘拜谒二。大士起走曰。饶舌
弥陀汝不识。礼我何为。遽返寒岩。次日闾丘令遗赠。
寒山见使至骂曰。贼贼。遂隐入岩石。拾得亦潜去。后
不知终。」

【论曰。昔宝觉心禅师尝命太史山谷道人和寒山
子诗。山谷诺之。及淹旬不得一辞。后见宝觉。因谓
更读书作诗十年或可比陶渊明。若寒山子者。虽
再世亦莫能及。宝觉以谓知言。山谷吾宋少陵也。
所言如此。大凡圣贤造意深妙玄远。自非达识洞
照亦莫能辨。尝深味其句语。正如天浆甘露自然
淳至。决非世间济以盐梅者所能髣髴也。近世妄
庸辈或增其数而秽杂之。呜呼惜哉。】

「三年。长沙龙安寺禅师如海卒。永州司马柳宗元为
之碑曰。佛之生也。远中国仅三万里。其没也。距今兹
仅二千岁。故传道益微而言禅最病。拘则泥乎物。诞
则离乎真。真离而诞益胜。故今之空愚失惑纵傲自
我者。皆诬禅以乱其教。冒干嚚昏放于溪荒。其异是
卷二十 第 209c 页 X75-0209.png
者长沙之南曰龙安师。师之言曰。由释迦至师子二
十三世而离。离而为达磨。至忍五世而益离。离而为
秀为能。南北相訾反戾斗狠。其道遂隐。呜呼。吾将合
焉。且世之传书者皆马鸣.龙树道也。二师之道其书
具存。徵其书合于志可以不㥵。于是北学于慧隐。南
求于马素。咸黜其异以蹈平中。乖离而愈同。空洞而
益实。作安禅通明论。推一而适万则事无非真。混万
而归一则真无非事。推而未尝推故无适。混而未尝
混故无归。块然趣定至于旬时。是之谓施用。茫然同
俗极乎流动。是之谓真常。居长沙在定十四日。人即
其处而成室宇。遂为宝应寺。去于湘之西。人又从而
负大木砻密石以益其居。又为龙安寺焉。尚书裴公
某.李公某.侍郎吕公某.杨公某.御史中丞房公某咸
尊师之道。执弟子礼。凡年八十一。为僧五十三。暮元
和三年二月九日而没。其弟子玄觉洎怀直.浩初等。
状其师之行谒余为碑曰。师周姓。如海名也。世为士。
父曰择交。同州录事参军。叔曰择从。尚书礼部侍郎。
师始为释。其父夺之志。使仕至成都主薄。不乐也。天
宝之乱。复其初心。常居京师西明寺。又居岣嵝山。终
龙安寺。葬其原。铭曰。浮图之修。其奥为禅。殊区异世。
谁得其传。道隐乖离。浮游散迁。莫徵旁行。徒听诬言。
空有㸦斗。南北相残。谁其会之。楚有龙安。龙安之德。
惟觉是则。苞井绝异。表正失惑。皃昧形静。功流无极。
动言有为。弥寂而默。祠庙之严。我居不饰。贵贱之来。
卷二十 第 210a 页 X75-0210.png
我道无得。逝耶匪追。至耶谁抑。惟世之机。惟道之微。
既陈而明。乃去而归。象物徒设。真源无依。后学谁师。
呜呼兹碑。

海有弟子浩初。与子厚善。子厚有序送初。其辞曰。儒
者韩退之与予善。尝病予嗜浮图言。訾予与浮图游。
近陇西李生础自束都来。退之又寓书罪予。且曰。见
送元生序不斥浮图。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
论语合。诚乐之。其与情性奭然。不与孔子异道。退之
好儒。未能过杨之。杨子之书于庄墨申韩皆有取焉。
浮图者反不及庄墨申韩之怪僻险贼耶。曰以其夷
也。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则将友恶来盗蹠而贱季
札由余乎。非所谓去名求实者矣。吾之所取者与易.
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退之所罪者其
迹也。曰髡而缁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
人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
石而不知韫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图之言以此。与其
人游者非必能通其言也。且凡为其道者。不爱官。不
争能。乐山水而嗜安闲者为多。吾病世之逐逐然。唯
印组为务以相轧也。则舍是其焉从。吾之好与浮图
游以此。今浩初闲其性安其情读其书。通易.论语。唯
山水之乐。有文而文之。又父子咸为其道以养而居。
泊焉而无求。则其贤于为庄墨申韩之言。而逐逐然
唯印组为务以相轧者。其亦远矣。李生础与浩初又
善今之往也。以吾言示之。因北人禺。退之视如何也。」
卷二十 第 210b 页 X75-0210.png

【论曰。子厚南岳诸僧碑。东坡以为妙绝古今。盖其
旨归合吾佛圣人教意而然也。尝以新旧唐史参
阅。虽魏郑公骆宾王.陆宣公章疏。新史亦剸削过
半。独子厚与韩退之文辞不易一字。馀则尽变其
辞而特存其意耳。至于封建复雠等议论。一经子
厚剖击。凡众说俱废焉。呜呼海师碑称空愚失惑
纵傲自我者。皆诬禅以乱其教。计当时禅宗方盛
未必皆然。迄今垂四百载。遂果如其言。妙哉。送浩
初序使世之儒者待吾人若此。[(厂@((既-旡)-日+口))*页]不幸欤。】

「四年。宪宗问侍臣。政之宽猛孰先。宰相权德舆对曰。
唐家承隋苛虐。以仁厚为先。太宗皇帝见明堂图即
禁鞭背刑。列圣所循皆尚德教。故天宝大盗窃发俄
而夷灭。盖本朝之化感人心之深也。帝曰诚如公言。
德舆善辨论。开陈古今本末以觉悟人主。为辅相宽
和不为察察名。文章雅正赡缛当时。公卿侯王功德
卓异者皆所为铭纪。虽动止无外饰。其酝籍风流自
然可慕。贞元元和间为搢绅羽仪。德舆尝著草衣禅
师宴坐记曰。信州南岳有清净宴坐之地。而禅师在
焉。师所由来莫得而详。初州人析薪者遇之于野中。
其形块然与草木俱咨于州。长乃延就兹地三十年
矣。州人不知其所以然也。遂以草衣号焉。足不蹈地。
口不尝味。日无昼夜时无寒暑。寂默之境一绳床而
巳。万有嚣然此身不动。其内则以三世五蕴皆从妄
作。然后以有法谛观十二缘。于正智中得真常真我。
卷二十 第 210c 页 X75-0210.png
方寸之地湛然虚无。身及智慧二俱清净。微言软语
有时而闻。涉其境之远近。随其根之上下。如雨润万
物风行空中。履其门阈皆获趣入。若非斡玄机于无
际。穷实相之源底。则四时攻于外百疾生于内矣。古
所谓遗物离人而立于独者。禅师得之。呜呼。世人感
物以游心。心迁于物则利害生焉。吉凶形焉。牵靡鞿
琐荡而不复。至人则反静于动。复性于情。夭寿仁鄙
之殊由此作也。斯盖世谛之一说耳。于禅师之道。其
犹稊稗耶。建中二年予吏役道于上饶时。左司郎崔
公出为郡佐。探禅师之味也。熟为予详言之。拂拭缨
尘携手接足。洗我以善得于仪形。且以为楞严之妙
旨毗耶之密用皆在是矣。又焉知此地之宴坐不为
它方之说法乎。故粗书闻见以志于石。」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