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七
卷十七 第 191a 页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七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天宝十三年。左溪玄朗禅师卒。师如意中得度。就会
稽印宗法师啇略律部。依恭禅师研究心法。行头陀
教。初南岳惠闻禅师悟法华宗旨以授慧思禅师。思
授天台智者。智者授灌顶。顶传缙云威大师。缙云威
传东阳威。朗奉事东阳尽传其道。重山深林怖畏之
地。独处岩穴凡三十年。宴坐左溪因以为号。每曰泉
石可以洗昏蒙。云松可以遗身世。吾以此始亦以此
终。建立精舍约而不陋。跪忏其间。奉观音上圣。愿生
兜率亲近弥勒。心不离定口不尝药。或衣弊食绝布
纸而绽。掬泉而斋。如缯纩之温。如滑甘之饱。或问万
行俱空云何苦行。答曰。本无苦乐。妄习为因。众生妄
除。我苦障尽。又问山水自利如聚落何。对曰。名香挺
根于海岸。如来成道于雪山。未闻笼中比夫寥廓也。
一日告门人曰。吾五印道成。万行无得。戒为心本。尔
等师之。言讫而逝。春秋八十有二。弟子神邕.玄净.法
灯.清辨.湛然等数十人传其教。补阙李华志其碑阴
略曰。禅师诲人匪勌。讲不待众。一郁多罗四十馀载。
一尼师坛终身不易。食不重味。居必偏厦。非披阅圣
教不空然一烛。非瞻礼尊仪不虚行一步。其微细修
心皆脩律法之制。是以远方沙门邻境耆宿拥室填
门。乍冬肠夏阴不召而自至也。其后翰林梁肃深得
卷十七 第 191b 页 X75-0191.png
台教之旨趣。尝著天台法门议曰。修释氏之训者务
三而巳。曰戒定慧。斯道也。始于发心。成于妙觉。经纬
于三乘。道达于万行。而能事备矣。昔法王出世由一
道清净。用一音演法。机感不同所闻益异。故五时五
味半满权实偏圆小大之义播于诸部。粲然殊流。要
其所归无越一实。故经曰。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又曰。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喻之以众流入海。标之以
不二法门。自他两得同诣秘密。此教之所由作也。洎
鹤林灭而法网散。神足隐而宗涂异。各权所得㸦为
矛盾。更作其中或三昧示生。四依出现。应机不等。持
论亦别。故摄论.地持.成实.唯识之类分路并作。非有
非空之谈莫能一贯。既而去圣滋远。其风东扇。说法
者桎梏于文字莫之自解。习禅者虚无其性相不可
牵复。是此者非彼。未證者谓證。慧解之道流以亡反。
身口之事荡而无章。于是法门之大统或几乎息矣。
既而教不终否至人利见。慧闻慧思或跃相继。法雷
之震未普。故木铎重授于天台大师。大师像身子善
现之超悟。备帝尧大舜之休相。赞龙树之遗论。从南
岳之妙解。然后用三种止观成一事因缘。括万法于
一心。开十乘于八教。戒定慧之说。空假中之观。坥然
明白可举而行。是故教无遗法。法无弃人。人无废心。
心无择行。行有所證。證有其宗。大师教门所以为盛。
故其在世也光照天下为帝王师范。其去世也往来
上界为慈氏辅佐。卷舒于普门示现。降德为如来所
卷十七 第 191c 页 X75-0191.png
使。皆位境智。盖无得而称焉。于戏。应迹虽往。微言不
坠。习之者犹足以抗折百家昭示三藏。又况闻而能
思。思而能修。修而能信。信而不巳者欤。斯人也虽曰
未證。吾必谓之近矣。今之人正信者鲜。启禅关者或
以无佛无法何罪何善之化。化中人巳下。驰骋爱欲
之徒。出入衣冠之类。以为斯言至矣。且不逆耳。故从
其门者若飞蛾之赴明烛。破块之落空谷。殊不知坐
致燋烂而莫能自出。虽欲益之而实损之。与夫众魔
外道为害一揆。由是观之。此宗之大训。此教之旁济。
其于天下为不侔矣。自智者传法五世至今湛然大
师中兴其道。为予言之如此。故录之以系于篇。

是岁。鲁山令元德秀卒。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
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其母至京师。母亡庐
墓侧。剌血写佛经数千言。绝笔感异香芬馥弥日而
息。食不盐酪。籍无茵席。调南和尉。德秀不及亲在而
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
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
之。数日涌流。能食乃止。家苦贫。求为鲁山令。岁满笥
馀一缣。驾柴车还。爱陆浑佳山水乃定居。家无仆妾。
岁饥日或不㸑。嗜酒陶然鼓琴以自娱。房琯每见德
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苏源明
尝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及
卒。家唯枕履箪瓢而巳。族弟元结哭之恸。或曰子哭
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弱
卷十七 第 192a 页 X75-0192.png
无固。壮无专。老无在。死无馀。人情所耽溺喜爱可恶
者。大夫无之。生六十年未尝识女色视锦绣。未尝求
足。苟辞佚色。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尺之舍。十岁之僮。
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而餐。吾哀之以诫荒淫贪
佞绮纨梁肉之徒耳。」

【论曰。凡诸史杂传俱未有卓行篇。唐史特设此题。
载元鲁山数人而巳。观鲁山行巳之橾。及其弟元
结所称。俨然一高僧耳。置唐史数千人中。遂崭然
杰出。[(厂@((既-旡)-日+口))*页]不美哉。旧史称其居母丧剌血写佛经数
千言。绝笔感异香芬馥弥日而息。而新史削之。夫
鲁山居丧所为出乎至诚。宋景文何嫌而削之。若
谓恶求福于佛。佛固未尝邀鲁山。鲁山自为之而
不疑。何佛之嫌。若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应毁。
则乳亦妇人之事。非男子有也。鲁山尚能出乳以
食兄之子。独不当以血为母写经。何也。景文深存
名教。然君子百行殊涂同归。奚必靳靳然以儒释
歉哉。】

「至德元年六月。逆贼安禄山陷长安。帝幸蜀。或谓车
驾入蜀之初。有守臣与禄山偕反者。其人曾为䦘守。
有画像在路次。玄宗忽见之不胜大怒。命侍臣以剑
斩像首。其人时在陜西。不觉其首无故忽堕于地。

又帝尝从容问禅师一行曰。国祚几何有留难否。行
曰。銮舆有万里之行。社稷终吉。帝惊问故。行不答。退
以小金合进之。且祝至万里即开。及行去世。帝一日
卷十七 第 192b 页 X75-0192.png
发视之。合中但有当归少许。及是车驾至成都渡万
里桥。忽悟忏当归。于是洗然忘忧云。

秋七月皇太子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旬日诸镇节
度兵至者数十万。乃以房琯为相兼元帅讨贼。未几
为禄山所败。于时寇难方剡。或言宜凭福祐。帝纳之。
引沙门百馀入行宫结道场。朝夕讽呗。帝一夕梦沙
门身金色。诵宝胜如来名。以问左右。或对曰。贺阑白
草谷有新罗僧名无漏者。常诵此佛。颇有神异。帝益
讶之。有旨追见。无漏固辞不赴。寻敕节度郭子仪谕
旨。无漏乃来见于行在。帝悦曰。真梦中所见僧也。既
三而藏不空亦见于行宫。帝并留之托以祈祷。」

【论曰。玄宗斩𥁞而其人首堕。雅与古将倾卮酒于
江而三军饮江皆酒者相类。盖诚心格物不思议
之妙也。房琯乃则天宰相融之子。琯在天宝间名
冠天下。四海引领望其作相。为李林甫所抑不得
用。至是帝以朝野属望遂相之。及王师败绩。议者
不以尤琯。颇恨肃宗用遗其才。初道士刑和璞者
尝与琯游。至夏口佛祠。和璞使人钁于古松之下。
得大瓮。瓮中有𥁞一轴。展视之。乃娄师德与永禅
师像。和璞谓琯曰能忆此乎。琯罔然不知。和璞令
静默少项。琯忽悟前身乃永禅师也。鸣呼。琯门世
与佛有缘。而前身后身夙命通悟昭著如此。凡富
贵得失其何足云哉。异僧无漏诵宝胜佛名。乃幽
灵发挥大唐中兴之瑞兆也。】
卷十七 第 192c 页 X75-0192.png

「二年正月。安禄山子庆绪弑禄山而自立。九月副元
帅郭子仪破安庆绪复京师。十月帝至自灵武。十二
月太上皇至自西蜀。未几于禁中立内道场。讲诵赞
呗甚严。宰相张镐谏曰。天子之福要在养人。以一函
宇善风俗。未闻区区佛事能致太平。愿陛下以无为
为心。不以小乘扰圣虑。帝不纳。寻敕五岳各建寺。妙
选高行沙门主之。听白衣能诵经五百纸者度为僧。
或纳钱百缗请牒剃度。亦赐明经出身。及两京平。又
于关辅诸州纳钱度僧道万馀人。进纳自此而始。

乾元元年。新罗僧无漏示寂。于右閤门合掌凌空而
立。足去地尺许。左右以闻。帝惊异。降跸临视。得遗表
乞归葬旧谷。有护送旧居建塔。至怀远县下院辄举
不动。遂以香泥塑全身留之下院。

是岁。遗使诣韶州曹溪迎六祖能大师衣钵入内供
养。

二年。诏南阳慧忠禅师赴阙。忠越州诸暨人。自受曹
溪心印。居南阳党子谷中。凡四十年足不下山门。尝
示众曰。禅宗学者应遵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不
了义者㸦不相许。如师子身虫。夫为人师。若涉名利
别开异端。则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伤其手。香
象所负非驴所堪。及是赴诏。初安置千福寺。一日帝
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忠起身而立曰会么。帝曰不会。
忠[(厂@((既-旡)-日+口))*页]左右云。与老僧过净瓶来。帝又问如何是无诤
三昧。答曰檀越踏毗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忠曰
卷十七 第 193a 页 X75-0193.png
陛下莫认自巳清净法身。帝益不晓。于是斋沐别致
十问。其一曰。见性巳后用布施作福否。忠对无相而
施合见性。二曰。日夕作何行业合得此道。忠答无功
而修合此道。三曰。或有病难将何道理修行抵拟。忠
对无功而修了业本空得不动转。四曰。临终时作么
生得清凉自在无疑。忠以努力自信道为对。五曰。烦
恼起时将何止息。忠以本心湛然烦恼回归妙用为
对。六曰。见性巳去用持戒念佛求净土否。忠对性即
是佛性即是净土。七曰。舍此阴了当生何处。忠以无
舍无生自在生为对。八曰。临终时有华台宝座来迎
可赴否。忠以不取相为对。九曰。作么生得神通似佛
国。忠以见性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对。十曰。只依此本
性修定得作佛否。忠对定得作佛佛亦无柏无得乃
为真得。前十对皆广有其辞。今约科目为对耳。帝由
是凝心玄旨。

三月己丑。诏天下州各致放生池。冬十月升州剌史
颜真卿撰有唐天下放生池碑铭并序曰。皇唐七叶
我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陛下。以至圣之姿
属艰虞之运。无少康一旅之众。当禄山强暴之初。乾
巩劳谦励精为理。推诚而万邦胥悦。克巳而天下归
仁。恩信侔于四时。英威达于八表。功庸格天地。孝感
通神明。故得回纥奚霫契丹大食循蛮之属。扶服万
里决命而争先。朔方河东平卢河西陇右安西黔中
岭南河南之师。虓阚五年推锋而效死。权元恶如拉
卷十七 第 193b 页 X75-0193.png
朽。举两京若拾遗。庆绪遁逃巳蒙赤族之戮。思明跧
伏行就沸鼎之诛。拯巳坠之皇纲。据再安之宗社。迎
上皇于西蜀申子道。于中京一日三朝。大明天子之
孝。问安侍膳不改家人之礼。蒸蒸然。翼翼然。真帝皇
之上仪。诰誓所不及。巳历选内禅。生人以来振古及
隋未有如我皇帝者也。而犹妪煦万类。忧勤四生。乃
以乾元二年岁次巳亥春三月己丑。端命左骁卫右
郎将史元琮.中使张廷玉。奉明诏布德音。始于洋州
之兴道。洎山南剑南黔中荆南岭南淅西诸道。迄于
升州之江宁秦淮太平桥。临江带郭上下五里。各置
放生池。凡八十一所。盖所以宣皇明而广慈爱也。易
不云乎信及豚鱼。书不云乎洎鸟兽鱼鳖咸若。古之
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非陛下而谁。昔殷汤克仁
犹存一面之网。汉武垂惠才致衔珠之答。虽流水救
涸宝胜称名。盖事止于当时。尚介祉于终古。岂我今
日动者植者水居陆居举天下以为池。罄域中而蒙
福。乘陀罗尼加持之力。竭烦恼海生死之津。揆之前
古曾何髣髴。微臣职忝方面。生丁盛美受恩𥧲深。无
以上报。谨缘皋陶奚斯歌虞颂鲁之义。述天下放生
池碑铭一章。虽不足雍容圣明万分之一。亦臣之精
恳也。碑铭不录。

上元元年。尚书左丞王维卒。维字摩诘。临终无病。遗
亲故书数幅。停笔而化。工草𨽻。善𥁞。名盛于开元天
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之。宁薜诸王待以师友。𥁞
卷十七 第 193c 页 X75-0193.png
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
非由学致也。客有以按乐图示者无题识。维曰此霓
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与弟缙
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䌽。别墅在辋川。地奇胜。
有华子冈歌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斐迪
游其间。赋诗相酬为乐。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母丧
表请以辋川第施为佛祠。

宝应元年四月庚戌。楚州龙兴寺尼真如恍若有人
接之升天见天帝。帝授以十三宝。谓真如曰。中国有
灾。宜以第二宝镇之。甲子。楚州刺史崔侁奉表献于
朝。其一曰玄黄天符(形如笏。长八寸阔二寸。黄玉也。有文云碎兵后)。二曰玉
(毛文悉备。白玉也)。三曰谷璧(径六寸。粟粒自然。白玉也)。四曰西王母环
(二枚。径七寸。白玉也)。五曰碧色宝(圆而有光)。六曰如意珠(形如卵。光如月)。七
曰红靺鞨(大如巨粟)。八曰琅玕珠(二枚。长二寸)。九曰玉玦(如环四分
缺其一)。十曰玉印(有文如鹿。以印物则鹿形著)。十一曰皇后采桑钩
(长六寸。形如著屈其末。色如金又如银)。十二曰雷公斧(长二寸阔二寸)。十三曰
□□□(史失其名)。帝览之大悦。以置日中则白气属天。名
之曰定国宝。帝以献自楚州。即皇太子始封之国。又
闻中原有灾宜以第二宝镇之。遂诏皇太子摄政事。
大赦天下。改元宝应。

五月太上皇崩。年七十有八。帝自春至夏多不豫。及
太上皇崩。哀感号恸致疾。相距十四日而崩。年五十
四皇。太子即位是为代宗。」

【论曰。初忠国师答肃宗十身调御等问。则高峻其
卷十七 第 194a 页 X75-0194.png
门风。略无少假殆。帝未谕而致十问。忠方从容曲
尽其意。九数百千言。帝于是相得之深。此盖宗师
传道之大体也。及天帝授十三宝与真如。告以中
原有灾宜以第二宝镇之。其宝入朝。未几果肃宗
崩而代宗即位。凡自肃宗至昭宗。十三帝而唐亡。
然则上帝告以其祚如此之审。新史则著十三宝
于本纪。复列于五行志。而未始明其所以谶。呜呼
异哉。】

「永泰元年九月。铸金铜佛像于光顺门。率百僚拜祀
之。十月吐蕃寇逼京师。内出仁王经二辇送西明诸
寺。置百尺高座讲之。𡨥平。帝梦六祖慧能大师请衣
钵归于曹溪。翌日遣中使送还。是时𡨥难屡逼。帝䆮
以为忧。宰相王缙曰。国家庆祚灵长。福报所凭。时虽
多艰。无足道者。禄山.思明毒流方煽而皆有子祸。仆
固怀恩临敌而踣。群戎来寇未及战辄去。非人事也。
帝由是笃意佛道。修祀祠。诏天下官司无箠辱僧尼。
禁中讲诵仁王护国经。诏命不空三藏重译旧本。帝
亲为之叙。官不空特进鸿胪卿。

是岁诏法师良贲于大明宫之桃园造新仁王经疏。
疏成贲以表进呈。略曰。洗心涤虑扣寂求音。发明启
自天宫。加被仰凭佛力。咸约经论演畅真宗。亦犹集
群玉于荆山。约百川于溟海。火生于木并两曜而俱
明。识转于如体一相而等照。成道者法也。载法者经
也。广度群有同于大通。足菩提心如陛下意。帝览之
卷十七 第 194b 页 X75-0194.png
称善。

大历元年七月壬午。始作盂兰盆会于禁中。设高祖
大宗巳下七圣位。备銮舆建巨幡。各以帝号标其上。
自太庙迎入内道场。铙吹鼓舞旌幢烛天。是日立仗
百寮于光顺门迎拜导从。自是岁以为常。癸未太庙
二室生灵芝。帝赋诗美之。百寮皆属和。

二年七月宰相杜鸿渐出抚巴蜀。至益州遣使诣白
崖山请禅师无住入城问法曰。弟子闻金和尚说无
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未审此三句是一是三。无住
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然一心不生则具
戒定慧。非一非三也。曰后句妄字莫非从心否。无住
曰从女者是。曰有据否。无住曰。法句经云。若起精进
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又问师还
以三句接人否。对曰。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
清水影现悟无念体。寂灭现前。无念亦不立也。时庭
树鸦鸣。公曰师还闻否。曰闻鸦去矣。又问师今闻否。
曰闻。公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无住[(厂@((既-旡)-日+口))*页]四众曰。正法
难闻。各宜谛听。闻与不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今亦
不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
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
流转。乃至色香味触亦复如之。当知闻无生灭。闻无
去来。公与僚属喜跃称善。又问。弟子顷著起信论疏
二卷。得名解佛法否。曰。夫造疏皆用心思量分别。但
可著成传益初学。据论云。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
卷十七 第 194c 页 X75-0194.png
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唯是
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说相。著名字相。著心缘
相。既著种种相。何由体解佛法。公稽首曰。师今从理
确论合心地法门。实不思议。然何由得不生不灭契
解脱去。答曰。见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灭。既无
生灭即不被前尘所缚。当处解脱。公曰何谓识心见
性。答曰。一切学道人随念流浪。盖为不识真心。不见
本性。真心者念生亦不顺生。念灭亦不依寂。不来不
去不定不乱。不取不舍不沉不浮。无为无相。活鱍鱍。
平常自在。此心体毕竟不可得。无可知觉。触目皆如。
无非见性也。鸿渐由是栖心禅悦。尝有诗云。长愿追
禅理。安能揖化源。晚以疾辞宰相。释位三日而薨。临
终沐浴。俨朝服加僧伽黎。剃须发而逝。遗命依沙门
法葬。」

【论曰。无住说法简当明妙。雅合首楞严所谓闻无
生灭之旨。宜乎闻者悟悦而信解也。鸿渐灵武策
立功臣。家世奉佛。其临终沐浴剔发须服僧衣。遂
与圣朝王文正公旦肖焉。虽文正公巨德元勋。完
名高节卓冠名臣之表。非鸿渐所能彷佛。然莫年
付嘱诸子及其友杨文公大年丁宁曲折。文公谈
苑著之甚详。兹可想见知佛之深而见道之明也。
呜呼。吾宗直指当人见闻觉知一段大事。本尔现
成。奈何人自弃昧。往往终身役役为他闲事长无
明者。天下碌碌皆是。若二公能自回头存心后世。
卷十七 第 195a 页 X75-0195.png
打彻大事夫岂易得也哉。】

「三年。帝召国师慧忠入内。引太白山人见之。帝曰。此
人颇有见解。请师验之。忠曰汝蕴何能。山人曰忝识
山识地识字善算。曰山人所居之山是雄山是雌山。
山人茫然不能对。忠曰识地否。曰识。忠指殿上地问
曰此是何地。答曰容弟子算方知。忠曰识字否。曰识。
忠于地上画一昼曰此甚字。山人曰是一字。忠曰。土
上一画是王字。何谓一字耶。又问能算否。曰能。忠曰
三七是多少。山人曰。国师玩弟子。三七岂非二十一。
忠曰。却是山人弄贫道。三七是十。何谓二十一。复问
更有何能。答曰弟子纵有亦不敢向国师开口。忠曰
纵汝有能亦俱未是。师却谓帝曰。问山不识山。问地
不识地。问字不识字。问算不解算。陛下何处得此懵
汉来。帝谓山人曰。朕有国位不足为宝。师乃国宝也。
山人曰陛下真识宝者矣。

是岁诏径山道钦禅师至阙下。帝亲加瞻礼。一日师
在内庭见帝起立。帝曰师何以起。钦曰檀越何得向
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谓忠国师曰眹欲赐钦师一
名。忠欣然奉诏。遂赐号国一禅师。后辞归本山。马祖
大师令门人智藏问十二时中以何为境。师曰待汝
回去时有信。藏曰只今便回。师曰传语却须问取曹
溪。又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汝问不当。曰如
何得当。师曰待吾灭后却向汝说。至贞元八年示寂。
赐谥大觉禅师。
卷十七 第 195b 页 X75-0195.png

四年。牛头慧忠禅师示寂。师得法于威师。为牛头宗
第六祖。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铛。尝有供僧谷二
廪。盗者窥伺。虎为守之。县令张逊者入山顶谒。问师
有何徒弟。曰有三五人。逊曰可得见否。师敲床三下。
有三虎哮吼而出。逊惊怖而退。及移居庄严寺。将建
法堂。有古树群鹊巢其上。师谓巢曰。此地建堂。汝可
速去。言讫群鹊迁巢他树。及筑基。有二神人定其四
角。潜资夜役不日而成。繇是学徒云集。师有安心偈
曰。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至是将
终。石室前挂铛树挂衣。藤无故枯死。师集众布萨讫。
净发浴身。是夕有瑞云覆其院。空中复有天乐之声。
诘旦怡然坐化。俄顷风两暴作。震折林木。有白虹贯
于岩壑云。

五年。西域大耳三藏至京师。自云得他心慧眼。帝令
入光宅寺请国师慧忠试验。忠问汝得他心通耶。对
曰不敢。忠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三藏云和尚
是一国之师。何得往天津桥看弄猢孙。忠又问老僧
即今在什么处。三藏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去西
川看竞渡。忠第三问语亦如前。三藏良久罔知去处。
忠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三藏无对。」

【论曰。四祖下融大师。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捩
子。此黄蘖运公语也。以黄蘖大机大用逸格手段。
作如是说。则其然矣。异时学人相似语言以为禅
道者。凡贬剥诸方往往犹不止于此。呜呼。世谓学
卷十七 第 195c 页 X75-0195.png
不躐等。矧吾宗单传心印用以了生死者。其可以
躐等乎。观牛头诸祖道盛一时。于死生之际感验
昭著。有生而百鸟衔华虎狼给侍者。有灭而鸟兽
哀鸣逾月乃止者。有异香经旬而歇者。有山林变
白溪涧绝流者。有空中神幡从西而来绕山数匝
者。有所居旧院林木变白七日而复者。及是忠禅
师所感皆不思议事。出于造化之表。自非神德妙
行。蔽天地而不耻。关百圣而不惭者。曷以臻此邪。
如大耳三藏分證小果得五神通。及见国师。初二
度国师以有所缘心。则灼见其处。及第三度。国师
入甚深秘密大寂定门。大耳于是茫然不知。然则
證果有阶级。大道有浅深。端不诬矣。或谓巫咸相
壶子堪拟国师者。自性圆通与夫区区术数乌可
同年而语哉。】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