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六
卷十六 第 186a 页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六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开元十七年。太师燕国公张说薨。说为唐宗臣。朝廷
大述作多出其手。为文属思精壮。尤善释典。尝谪岳
州而诗益悽婉。时人谓得江山之助。天下不称姓而
曰燕公。著石刻般若心经序曰。万行起于心。心人之
主。三乘归于一。一法之宗。知心无所得是真得。见一
无不通是玄通。如来说五蕴皆空。人本空也。如来说
诸法空相。法亦空也。知法照空。见空舍法。二者知见
复非空耶。是故定之与慧俱空法中。入此门者为明
门。行此路者为超路。非夫行深般若者孰能證于此
乎。驸马都尉荣阳郑万钧。深艺之士也。学有传僻。书
成草圣。乃挥洒手翰镌刻心经。树圣善之宝坊。启未
来之华业。佛以无依相而说法本不生。我以无得心
而传今则无灭。道存文字。意齐天坏。国老张说闻而
嘉焉。赞扬佛事。题之乐石。又制法池院二法堂赞并
序曰。法池西三归院二法堂。兹院长老初上禅师所
造也。禅师姓彭氏。名知。至性笃孝。执亲之丧。七日不
食。微言密行。志道探玄。究易老庄太一之旨。善正书。
擅钟王品格。其点画婉秀。毫缕必见。如折槁荷磨文
石。筋理洒飒。固非人力之所致也。中朝名士山薮高
尚。法流开胜远近慕焉。及晚年专意于禅颂。平生事
业脱若遗尘矣。常叹帝王父母许我出家。雨露生成
卷十六 第 186b 页 X75-0186.png
恩惟一揆。依如来教创是功德万一乎。献福二宫潜
祐七祖。将与一切咸登道场。于是三归堂以长安元
年辛丑子月望日癸卯立。善法堂以开元元年癸丑
丑月望日戊辰建。禅师母弟仁婉.弟子启疑及沙弥
令哲。左右斯业实有力焉。而作赞曰。敬告诸佛子。一
心清净观。欲求正真道。当从信根入。是佛虚空相。是
法微妙光。定慧不相离。是僧和合义。人空法亦空。二
空亦复空。住心三空宝。是名三归处。至哉初上人。建
立善法堂。彩翠三世佛。庄严清净眼。能运无碍心。普
入于一切。见若不染色。知若不取识。是名真实见。亦
名解脱知。佛观离生灭。诸法等如是。

二十年八月壬申朔。三藏金刚智告其徒曰。白月圆
时吾逝矣。至时绕毗卢像。顶梵夹退归寝室。跏趺而
逝。赐谥灌顶国师。敕中书杜鸿渐撰纪德碑。智西域
人。本王种出家。从龙智阿阇梨传密教。及来东土。初
达南海广州。节度闻于朝。有旨驿驰赴阙入见。帝大
悦。馆于大慈恩寺。未几夏旱。诏智祈雨。智结坛。图七
俱胝像。约开眸即雨。阅三日像果开眸。有物自坛布
云弥空。斯须而雨。帝特降诏褒美。明年辞游雁门。不
允。遂迁荐福寺。为人语默兴居。容止凝粹。喜愠不形
于色。见者莫测其涯。所至必结灌顶道场。弟子不空
传其教。初不空事智。智授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
不逾旬而诵之。智奇其骏。引入金刚道场。以掷华验
之。智以为胜巳。不空因求授瑜伽五部。智未之许。不
卷十六 第 186c 页 X75-0186.png
空拟入天竺求之。智一夕梦京城佛像皆东行。及寤
以诰不空。空启以西游意。智曰。汝有授道之资。吾何
靳哉。即授以五部及毗卢遮那经苏息地轨范。及智
没。不空奉遗教游天竺增广其学。」

【论曰。自大教东流。诸僧间以神异助化。是皆功行
成熟契彻心源。自觉本智现量发圣。绝非咒力幻
术所致也。始自东晋尸利密巳降。宣译秘咒。要其
大归不过祀鬼神驱邪妄。为人禳灾释患而巳。其
间往往不无假名比丘自外国来。挟术惊愚。有所
谓罗汉法者。正么么邪术下劣之技。亦犹道家雷
公法之类也。兹岂高道巨德弘禅主教者齿哉。及
开元中西域金刚智.无畏.不空三大士始传密教。
以玄言德祥开佑至尊。即其神效显效几与造化
之力均焉。故三大士虽宏密教。抑本智现量发圣
欤。尝慨资治通鉴称贞观中有僧自西域来。善咒
术。能令人立死。复咒之使苏。太宗择飞骑中庄者
试之。皆如其言。因以问傅弈。弈曰。此邪术也。臣闻
邪不干正。请使咒臣必不能行。帝命僧咒弈。弈初
无所觉。须更僧忽僵仆。若为物所击。遂不复苏。此
恐好事者曲为之辞。何则。若使果有是。则僧非真
僧。咒非真咒。正谓邪术耳。固不足以张吾教之疵
也。矧万万无此理。向使彼能自西域远至长安。厥
术能死人而复苏。乃不暇自卫其身。对常人无故
而僵死。虽儿童莫之信也。又当是时。三大士者虽
卷十六 第 187a 页 X75-0187.png
俱未至。若京城大德僧慧乘.玄琬.法琳.明赡诸公。
其肯坐视绝域伪僧破坏教门不请峻治。乃留帝
命傅弈辩耶。佛制戒律虽春蹊生草犹不许比丘
践之。恐害其生。况说断人命咒传于世乎。故予谓
好事者曲为之辞。断可见矣。】

「是岁禅师义福卒。旧唐史云。福得法于神秀禅师。初
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二十馀年。未尝出宇之
外。尝随驾幸东都。蒲号二州剌吏及官吏士民皆赍
幡华迎之。所在涂路充塞。及卒。有旨赐号大智禅师。
葬伊阙之上。送者数万人。中书严挺之为制碑。初神
秀虽德行为禅门之杰。得帝王钦重。而未尝聚徒开
堂传法。至义福普寂始于京城传教二十馀年。人皆
仰之。

二十一年。恒州刺史韦济奏方士张果有长年秘衍。
自言数百岁矣。则天尝召之。果佯死不赴。今复见之。
帝闻遣中书侍郎徐峤赍玺书迎之。果至。帝闻其变
化不测而疑之。时邢和璞者善算。能知人寿夭。帝令
算。果懵然莫知其甲子。又有师夜光者。善视鬼。帝召
果与之密坐。令夜光视之。夜光不能见。帝闻饮堇汁
无苦者真奇士。会天寒。以堇汁赐之。果饮三卮醺然
如醉。[(厂@((既-旡)-日+口))*页]左右曰。非佳酒也。顷之取镜视齿则尽燋黑。
命左右取铁如意击齿堕尽。更出神药傅其龂寝。顷
之齿复粲然如故。帝始信之。将妻以公主。果预知。苦
辞获免。后恳辞归山。下制曰。恒州张果先生。游方之
卷十六 第 187b 页 X75-0187.png
外者也。迹造高尚。深入窈冥。早浑光尘。应诏城阙。莫
详甲子之数。且谓羲皇上人。问以道枢尽会宗极。今
特行朝礼。爰升宠命。可银青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
其年果入恒山。后不知终。

二十三年。三藏无畏卒。春秋九十有九。诏鸿胪丞李
现监护丧事。塔于龙门之西山广化寺。藏其全身。畏
本释种。盖甘露饭王之后。以让国出家。道德名称为
天竺之冠。所至讲法必有异相。初在乌茶国演遮那
经。须臾众会咸见空中有毗卢遮那四金字。各寻文
排列。久之而没。又尝过龙河。一托驼负经没水。畏惧
失经。遽随之入水。于是龙王邀之入宫讲法。不许彼
请。坚至为留三宿。而出所载梵夹。不湿一字。其神异
多类此。」

【论曰。初南山宣公以律行声震五天。或谓无畏初
至。宣不甚礼。一夕揣虱置地。无畏隔房呼曰。律师
能不慈念众生而扑佛子乎。宣竦然心服。明日摄
衣悔谢。此传者讹也。宣没于乾封二年。凡五十有
一载无畏始至。又旧唐史五行志。天宝九年洛阳
有巨蛇出茫山下。其长百馀丈。人触气即死。有诏
命无畏咒之。畏惊曰。是将混洛阳为潴者也。咒之
三日而毙。然自畏示寂至天宝九年亦十有五载。
当是不空三藏咒蛇也。史以无畏神迹特盛。故件
件冒其名。虽然不空果位中人。以佛心为心。必运
神功。导蛇神识脱离恶形而转生善处耳。非谓直
卷十六 第 187c 页 X75-0187.png
咒蛇令其遽死也。】

「是岁。三藏不空于师子国从普贤阿阇梨求开十八
会金刚灌顶及大悲胎藏建坛之法。其王一日调象。
俄而群象逸。莫敢禦之者。不空遽于衢路安坐。及狂
象奔至。见不空皆顿止跪伏。少顷而去。由是举国神
敬之。

二十六年。沙门法秀者梦异僧劝置袈裟五百领。施
回向寺僧。既觉叹异。遂乞丐造之。然遍访所谓回向
寺者。咸无得焉。一日道逢一僧逆而问曰。托置袈裟
今成未。秀曰成矣。僧曰。吾导汝入回向寺。汝可里粮
载燧从吾以往。秀曰诺。翌日随之入终南山。行二日
至深绝处。所见唯云物掩苒嵓洞崎岖。进遇石坛共
止其上。僧命秀钻燧出火炷香望层霄拜之。忽云开
见崖。半有朱门高耸刹幡飞扬。秀忻然与之攀跻而
上。渐闻午梵清圆钟磬交作。须臾望见其寺。有额曰
回向。其僧即趍而入。命阍者授秀馆。因具仪谒上方
老宿。次见诸僧。皆奇伟雍穆相劳问。明日秀出袈裟
遍寺施之。老宿谢毕。携秀入一空房。呼侍者取尺八。
俄顷侍者持玉箫至。老宿曰。此唐天子旧居之室也。
向在此好声乐。故降为人主。久当复归。秀止再宿不
得留。老宿授与玉箫并袈裟嘱曰。持归献唐天子。即
遣僧送秀出寺。行未远回望而云雾四合。秀慨叹而
还。诣阙表上所寄。帝览之。因取玉萧调弄。宛如夙御
焉。其后燕沉香亭。诏李白为辞。帝吹玉箫。杨妃起舞。
卷十六 第 188a 页 X75-0188.png
欢甚。疑飘摇而仙去。」

【论曰。赞宁高僧传称秀入回向寺与上方老宿语
次。忽有神介冑立于堂下。秀惊问曰此神谓谁。老
宿曰不日大乱唐国者也。后安禄山果乱天下。鸣
呼。书此者谬之甚也。何则。秀以是岁得玉箫而进
之。又十有六年而禄山反。然则秀见神时。禄山无
虑巳三四十岁矣。诚使禄山未生而秀见其神。则
尚庶几。讵有巳生在世而更有神在彼耶。虽自古
鬼神恍惚之事怪怪奇奇不可以端倪。然固有可
信有不可信者。使禄山微有一毫异于人。犹可以
鬼神出没难测恕之。且禄山至下愚。至不义。父子
相贼杀。而为家奴李猪儿剖其腹而死。是岂神仙
境中现身者耶。赞宁书此。能不厚回向寺诸公之
玷乎。故今削之。怙掩宁之大谬。抑不得巳而辨也。】

「二十八年三月。长者李通玄卒。长者以七年至太原
盂县。有高仙奴者识其为贤者。馆之。斋中每且唯服
棘十颗。柏叶饼如匕大者一枚。终日濡毫临纸。未尝
接人事。如是三稔。迁马氏古佛堂侧筑土室以居。尽
曰危坐而巳。阅十年忽囊负经书而去。行二十里。偶
一虎当涂驯伏。长者抚之曰。吾将著论释华严经。能
为择栖止处否。即以经囊负其背而随之。至神福山
原下土龛之前蹲驻。长者取其囊置龛中。虎即妥尾
而去。其龛莹洁。广六七肘。圆转上下。称之盖天。设以
畀。有道。非人力所为也。长者著论之夕。心穷玄奥。口
卷十六 第 188b 页 X75-0188.png
出白光以代灯烛。于时忽有二女子容华绝世。皆可
笄年。衣布衣。俱以白巾幪首。日为畏者汲泉炷香奉
纸墨。每于卯辰之间辄具净馔置长者前。斋毕彻器
则引去。莫测所之。如是五载。至长者著论毕。遂灭迹
不见。长者美髭髯。朗眉目。丹唇紫肌。冠桦皮。衣麻衣。
长裙博袖散腰徒跣而行。放旷人天靡所拘执。尝一
日出山。遇里人高会燕乐长者就语之曰。汝等好住。
吾将归矣。众惊其去。有送入山者。至龛而谢遣之。即
于是夕烟云凝布嵓谷震荡。有二白鹤翔空哀唳。其
馀飞走悲鸣满山。翌日里人共往候之。则巳端坐示
寂于龛中。寿九十有五。著华严论四十卷.决疑论四
卷.会释二卷.十门玄义排科释略及缘生解迷十明
论各一卷。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愿.华严缘观
偈赞诗赋等。里人聚于方山逝多兰若。大历中沙门
超广始获之。遂行于世。」

【论曰。华严大教。吾佛氏之极谈也。重翻于则天之
朝。其文始备。时惟贤首国师邃其宗旨。至贞元间
清凉国师始造华严新疏。长者之论虽成于清凉
之前。而当世未显。久乃杭衡焉。观其宪章大义。区
别宗趣。启法身本尔之用。显即心成佛之机。使文
殊不动智。体普贤甚深境界。皆廓廓披露顿见无
遗。至于倚数表法则约易象以佐之。是以宗门玄
学之士多所歆慕。而后世搢绅作者亦由是而知
大教之尊焉。或谓长者唐之宗室。少博极群书。以
卷十六 第 188c 页 X75-0188.png
则天革命遂长往山林。世莫有识之者。呜呼。自非
圣贤示迹宏宣大教。其孰能与于此哉。】

「十二月。清原行思禅师示寂。师初见六祖。问当何所
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什么。师曰圣谛亦不为。
祖曰落何阶级。师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祖深
器之。及居清原。有沙弥希迁者见师。师问子何方而
来。曰曹溪。师曰将得什么来。曰未到曹溪亦不失。师
曰恁么则用去曹溪作什么。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
失。迁问。曹溪还识和尚否。师曰汝今识吾否。曰识又
争能得。师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他日又问迁。汝什
么处来。曰曹溪师。乃坚起拂子云。曹溪还有这个么。
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师。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
到即有也。师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
全靠学人。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巳后无人承当。又令
迁往南岳让和尚处下书。曰汝达书了速回。吾与汝
个斧子住山去。迁至彼未呈书便问。不重巳灵。不求
诸圣时如何。让曰。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迁曰。宁
可永劫沉伦。不慕诸圣解脱。让便休。迁回。师问。子返
甚速。书达否。迁曰。信亦不通。书亦不达。师曰作么生。
迁举前话了便云。去时蒙和尚许斧子。便请。师垂下
一足。迁礼谢。辞往石头。即石头和尚是也。及是师既
归寂。门人咸共尊之为七祖焉。

是岁京都兴唐寺神师普寂卒。旧唐史云。寂生河东
马氏。少时遍寻高僧学经律。师事神秀凡六年。秀奇
卷十六 第 189a 页 X75-0189.png
之。尽以其道授焉。秀入京。因荐与则天得度为沙门。
秀没。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中宗闻其高行。特下
制令代神秀统其法众。开元十三年有旨移寂于都
城居止。时王公士庶争来礼谒。寂严重少言。来者难
见其和悦之容。远近尤以此重之。及卒。凡京城士庶
曾谒见者。皆制弟子之服。有敕赐号大照禅师。葬日
河南尹裴宽及其妻子并襄麻列于门徒之次。士庶
倾城哭送。市易几废。

天宝元年九月。太子詹事严挺之卒。挺之少有风操。
累登显用。皆著声绩。天下引领望其为相。帝亦知其
贤欲遂相之。晚为李林甫所抑。郁郁不得逞。至是预
为墓志曰。天宝元年。挺之自绛州剌史抗疏陈乞天
恩。允从许养疾归闲。兼授太子詹事。前后历三十五
官。每承圣恩。常忝奘擢不尽。驱窠驽蹇。何阶仰答鸿
造。春秋七十无所展用。为上士所悲。其年九月寝疾
于洛阳之私第。以某月某日葬于大照和尚塔次之
西。礼也尽忠事君。叨载国史。勉拙从事。或布人谣陵
谷可以自纪文章。焉用为饰。初挺之师事大照禅师
惠义。深明释典。及遗命葬大照塔次。示不忘其德。见
旧唐史。

二年。帝遣中使杨庭光入司空山采常春蕂。庭光因
诣无相寺问本净禅师曰。弟子慕道斯久。愿和尚慈
悲略垂开示。师曰。天下禅宗硕学咸会京城。天使足
可咨决。贫道隈山傍水。无所用心。庭光再拜。师曰。天
卷十六 第 189b 页 X75-0189.png
使休礼贫道。天使为求佛耶问道耶。曰。弟子昏昧。未
审佛之与道其义云何。师曰。若欲求佛。即心是佛。若
欲会道。无心是道。曰云何即心是佛。师曰。佛因心悟。
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曰云何无心是道。师
曰。道本无心。无心名道。若了无心。无心即道。庭光跪
受。回阙具以山中所遇闻奏。即敕庭光赍诏起师。以
是冬十二月到京。安置白莲亭。明年正月上元日追
两街名僧硕学赴内道场共师阐扬佛理。有远禅师
者问。如禅师所见以何为道。师曰无心是道。远曰。道
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师曰。道本无名。因心名道。
心名若有。道不虚然。穷心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虚妄。
总是假名。远曰。禅师见有身心是道巳否。师曰山僧
身心本来是道。远曰。适言无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
来是道。岂不相违。师曰。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
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
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远曰。观禅师形体甚小。
却会此理。师曰。汝只见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远曰
请禅师于相上说出无相。师曰。净名经云。四大无主。
身亦无我。无我所见。与道相应。大德若以四大有主
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可会道也。远惭汗而退。知远
者又七人。往复论道。师皆纵口词辩倾注。帝及四众
莫不称善而罢。

三年。南岳怀让禅师示寂。元和中名儒张正甫制其
碑曰。天宝三载。观音大师终于衡岳。春秋六十八。僧
卷十六 第 189c 页 X75-0189.png
腊四十八。元和十年故大师弟子道一之门人曰惟
宽.怀晖。感尘劫遽迁。塔树巳拱。惧绝故老之口。将贻
后学之忧。丕若贻谋。思扬祖德。乃列景行托于废文。
强名无迹以慰乎罔极之思曰。自腾兰演教于此土
也。殆将千岁。达磨传心至六叶也。分为二宗。不阶初
入顿入佛慧。曹溪教旨于是乎传弘而信之。观音其
人也。大师讳怀让。京兆杜氏。其先因家安康。即为郡
人。髫年骏发聪悟。绝众群言。所涉一览无遗。居常而
未或好弄。在丑而不可亵近。尝嘿观止水因而[(厂@((既-旡)-日+口))*页]影。
形仪颙若宛在镜中。三反厥像如初。沛然而心乎独
得。还步未辍。闻于空中曰。佛法津梁俟子而大。既应
付嘱。尔盍勉之。乃深割爱缘亟从剃落。以荆土律藏
之微密也。大士智京在焉。摄衣从之。既进而仪法峻
整冠于等辈。以嵩岳禅之泉海也。长安长老在焉。稽
首咨之。既授而身心自在超出尘垢。厌离文字思会
宗元。周法界以冥搜。指曹溪而遐举。能大师方弘法
施。学者如归。涉其藩阃者十三焉。跻其堂室者又十
一焉。师以后学弱龄分于末席。虚中而若无所受。善
闭而唯恐有闻。能公异焉。置之座右。会一音吹万有。
衍方寸弥大千。同焉而支畅。异焉而吻合。同受秘印
因为宗师。乃陟武当穷栖十霜。朅来衡岳终焉是托。
般若胜槩有观音道场。宴居斯宇因以为号。或微言
析理辨士顺风而杜其口。或杖屦将撰山灵惜留而
现于梦。远自梁益。近从荆吴。云趋影附风动川至。灵
卷十六 第 190a 页 X75-0190.png
山圣会古今一时。至矣哉。未始闻也。一公见性同德
弘教钟陵。郁为名家尔扬木铎。而施及宽晖。继传心
灯共镇国土。乃追琢琬琰揭于故山。扬其耿光以示
来劫。其受法弟子亦序列于左。式明我教之有开焉。

是岁。秘书监太子宾客贺知章梦游帝居数日。寤乃
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许之。以宅为于秋观而居。又求
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
帝赋诗。皇太子百宫饯送。卒年八十有六。知章晚节
尤诞放。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及秘书外监。每醉
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而未始刊饰。善草隶。好
事者具笔砚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数十字。
世传以为宝。字季真。陆象先少与之善。尝谓人曰。季
真清谈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四年。召遗士吴筠见大同殿。帝问道要。对曰。深于道
者无如老子五千文。其馀徒丧纸扎耳。复问神仙治
鍊法。对曰。此野人事。积岁月求之。非人主宜留意。筠
每开陈皆名教世务。以微言讽天下。天下重之。沙门
嫉其见遇。而高力士素事佛。共短筠于帝。筠知不得
留。辞还山。下诏为立道馆。后徒芽山由会稽剡中卒。
初筠见恶于力士而斥。故文章深诋释氏。议者讥其
背向。时淅西观察使陈少游大恶筠所为。因命法师
神邕者著论折之。邕著翻迷论以订其妄。筠论遂废。
给事中窦绍见邕论叹曰。邕可谓尘外摩尼。论中狮
子。
卷十六 第 190b 页 X75-0190.png

天宝五年五月。制天下度僧尼。并令祠部给牒。今谓
之祠部者。自是而始。

是岁。不空三藏自西域还。诏入内结坛为帝灌顶。赐
号智藏国师。时方士罗思远者以术得幸。有旨令与
不空验优劣。他日会于便殿。思远持如意向之。言论
次。不空就取如意投诸地。命思远举之。思远饶力不
能动。帝拟自取。不空笑曰。三郎彼如意影耳。即举手
中如意示之。思远钦服而罢。不空凡祈祷必张绣座。
手持木神诵咒掷之。神自立千座。四众环视必见其
神目吻瞬动。所祷虽造化之功可夺也。朝野奉之如
佛焉。

十一年。润州鹤林寺径山大师玄素卒。左补阙李华
制碑。其略曰。呜呼。菩提位中六十一夏。父母之生八
十五年。赴哀位者可思量否。至有浮江而奠。望寺而
哭。十里华雨。四天香云。幡幢盖网。光蔽日月。以其月
二十一日。四众等号捧全身。建塔于黄鹤山西原象
法也。州伯邑宰执丧师之礼。率申哀慕。江湖震悼。曩
于寺内移居高松。互偃涅槃之夕。椅桐双枯。虎狼哀
号。声破山谷。人祇惨恸。天地晦冥。及发隐登原。风雨
如扫。慈乌覆野。灵鹤徊翔。有情无情德至皆感。门人
法镜.法海亲奉微言。缮崇龛座。菩萨戒弟子故吏部
侍即齐翰.故刑部尚书张均.故江东采访使刘日正.
故广东都督梁升.故润州剌史徐峤韦昭理.故给事
中韩延赏.故御史中丞李丹。道流人望莫盛于此。弟
卷十六 第 190c 页 X75-0190.png
子尝闻道于径山。犹乐正子春之于夫子也。洗心瞻
仰天汉弥高。镜公门人悟甚深者大理评事杨诣。过
去圣贤诸功德藏。志之所至无不闻知。鲁史从告。况
乎传信。其文曰。

浊金清镜在尔销鍊。磨之莹之功至乃见。膏渍注然
光明外遍。阳升律应草木皆变。启迪瘖瞽唯吾大师。
息言成教舍法兴悲。辰极不动风波自移。境由心寂
道与人随。杳然玄默湛入无为。性本非垢云何净除。
身心宴寂大极沦胥。内光无尽万境同如。甘露正味
琉璃妙器。遍施大千无同无异。度未度者化周缘备。
道树忽枯涅槃时至。我无生灭随世因缘。吉祥殿上
应化诸天。寂寂灵塔滔滔逝川。恒沙劫坏智月常圆。

十二年。西蕃寇围凉州。帝命三藏不空祈阴兵救之。
空诵仁王密语数番。有神介冑而至。帝亲见之。问曰
神谓谁。空曰北方毗沙门天王长子也。空诵密语遣
之。数日凉州捷报。有神兵至威武雄盛。贼畏惧。卷甲
而去。帝悦。诏天下军垒皆立毗沙门天王祠。」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六
卷十六 第 191a 页 X75-019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