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唐¶ 第 156a 页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隋
「仁寿元年。诏曰。皇帝敬问章洪山之南谷智舜禅师。
冬月极寒。味道安隐。勉勖苍生。成就圣业。惟慈愿力。
朕实嘉焉。今遣开府卢元寿宣朕意。起禅师赴阙。舜
以疾辞不赴。初舜从稠禅师出家习定。或时觉有妄
念。即以锥刺股。由是尘卢不入。至不得巳或出一言。
不过戒定慧而巳。如是十馀年。稠奇之曰。汝于人事
殆无心哉。而今而后可与言道矣。后辞入赞皇山。好
事者奉米面供之。舜避去一不受。或问故。舜曰。山居
橡栗足以禦饥。何烦于人。其简易如此。见啖肉者必
惨容戒之曰。六道殊形。汝无不经。一切有命皆汝父
母。一切有生皆汝曩形。而食其肉者。是食汝父母。汝
心安忍哉。闻者莫不悛革。
法师昙迁。邃华严.维摩.楞伽等经。尝苦内热。一夕梦
月堕其怀。擘而食之。觉其冰脆香美。既寤。所苦顿除。
后为弟子说戒必曰。我于月德前。三说如是戒。时号
月德比丘。尤为文帝所重。仁寿初将选名藩建舍利
塔。迁赞成之。既而灵瑞光影遍见诸郡。所属以闻。帝
因问迁曰。民间获瑞应如此。而朕宫中事佛非不精
唐¶ 第 156b 页 X75-0156.png
严。独不睹殊异之相。何也。对曰。世有三尊同休天下。
佛曰世尊。道曰天尊。帝曰至尊。彼障业甚者。佛现慈
光摄之。陛下光宅四海。万国咸宁。其光既同。故无异
见。帝悦。
大业二年冬。隋炀帝有事于南郊。诏僧道并同俗拜。
道流无敢言者。诸沙门例不奉诏。帝诘之曰。诏条久
颁。卿等固不奉命。何也。法师明瞻对曰。陛下若使准
制罢道。则微躯敢不奉命。如知大法可崇。则法服之
下僧无敬俗之礼。帝曰何以致拜周武。瞻曰。周武任
威纵暴。仁德不施。不足为有国者法。陛下圣政惟仁。
不枉非罪。是以贫道得尽忠言。帝默然而罢。有司以
瞻抗制将抵以罪。瞻曰。所坐者瞻也。愿不以非律加
吾徒。帝壮其不挠。置而不问。凡敬主之议由此而绝
焉。
是岁。三祖僧璨大师示寂。师或云徐州人。初以白衣
谒可大师。既授衣传法。属周武废教。师往来司空山
积十馀年。人无识之者。隋开皇初始居皖公山。遇沙
弥道信礼师曰。愿和尚大慈。乞与解脱法门。师曰谁
缚汝。曰无人缚。师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
服劳久之。与授具戒。屡验以玄犍。知其缘熟。乃说偈
付以衣法。又曰。吾既得汝。能事巳毕。即优游江国。历
罗浮诸山。复还旧止。士民乐其归。相率致供。师受之。
为四众说法。次即于众会中俨立。合掌而逝。唐代宗
谥镜智禅师。著信心铭一篇。其辞曰。
佛曰世尊。道曰天尊。帝曰至尊。彼障业甚者。佛现慈
光摄之。陛下光宅四海。万国咸宁。其光既同。故无异
见。帝悦。
大业二年冬。隋炀帝有事于南郊。诏僧道并同俗拜。
道流无敢言者。诸沙门例不奉诏。帝诘之曰。诏条久
颁。卿等固不奉命。何也。法师明瞻对曰。陛下若使准
制罢道。则微躯敢不奉命。如知大法可崇。则法服之
下僧无敬俗之礼。帝曰何以致拜周武。瞻曰。周武任
威纵暴。仁德不施。不足为有国者法。陛下圣政惟仁。
不枉非罪。是以贫道得尽忠言。帝默然而罢。有司以
瞻抗制将抵以罪。瞻曰。所坐者瞻也。愿不以非律加
吾徒。帝壮其不挠。置而不问。凡敬主之议由此而绝
焉。
是岁。三祖僧璨大师示寂。师或云徐州人。初以白衣
谒可大师。既授衣传法。属周武废教。师往来司空山
积十馀年。人无识之者。隋开皇初始居皖公山。遇沙
弥道信礼师曰。愿和尚大慈。乞与解脱法门。师曰谁
缚汝。曰无人缚。师曰何更求解脱乎。信于言下大悟。
服劳久之。与授具戒。屡验以玄犍。知其缘熟。乃说偈
付以衣法。又曰。吾既得汝。能事巳毕。即优游江国。历
罗浮诸山。复还旧止。士民乐其归。相率致供。师受之。
为四众说法。次即于众会中俨立。合掌而逝。唐代宗
谥镜智禅师。著信心铭一篇。其辞曰。
唐¶ 第 156c 页 X75-0156.png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𨤲有差。
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馀。良由取舍。
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
两边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反照。
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得失。纷然失心。二由一有。
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
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
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
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安有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
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虚花。何劳把捉。
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
万法一如。如如体玄。兀尔忘缘。万缘齐观。复归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
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皆息。
狐疑净尽。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
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唐¶ 第 157a 页 X75-0157.png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
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
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伹能如此。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
非去来今。」
【论曰。尝闻古宗师垂训学者。每晨兴必诵三祖信
心铭数番。诚哉斯言。凡历古以来。诠道之作多矣。
至于穷澈法源。妙尽宗极。无出此篇。言约而义丰。
旨深而词雅。所以嗣承祖位。为大法王。真身住世。
不如是岂虚然哉。或谓大师既以大法付四祖。乃
祝曰。谨勿言自我处得法来。近世嵩明教曰。此盖
祖师以名迹为道之累。故虽师承亦欲绝之。而觉
范亦曰。大师于时念达磨二祖弘法之艰难。皆为
邪师憎害。故痛自谨耳。然二师之说殆未善。古云。
须信普通年远事。不从葱岭付将来。又贤沙云。达
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应知勿言自我处得
法来。盖嘱累无传之传。抑末后全提之旨欤。】
「四年始平。令杨宏率道士名儒大智藏寺启会义法
筵。命法师慧净与道士余永通论义。永通欲先立义。
净曰道流入寺。义有主宾。汝安得先。于是净问。老子
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且道
体一故混耶。体异故混耶。若体一故混。则正混之时
巳自成一。是则一非道生。若体异故混。且未混之时
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
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伹能如此。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
非去来今。」
【论曰。尝闻古宗师垂训学者。每晨兴必诵三祖信
心铭数番。诚哉斯言。凡历古以来。诠道之作多矣。
至于穷澈法源。妙尽宗极。无出此篇。言约而义丰。
旨深而词雅。所以嗣承祖位。为大法王。真身住世。
不如是岂虚然哉。或谓大师既以大法付四祖。乃
祝曰。谨勿言自我处得法来。近世嵩明教曰。此盖
祖师以名迹为道之累。故虽师承亦欲绝之。而觉
范亦曰。大师于时念达磨二祖弘法之艰难。皆为
邪师憎害。故痛自谨耳。然二师之说殆未善。古云。
须信普通年远事。不从葱岭付将来。又贤沙云。达
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应知勿言自我处得
法来。盖嘱累无传之传。抑末后全提之旨欤。】
「四年始平。令杨宏率道士名儒大智藏寺启会义法
筵。命法师慧净与道士余永通论义。永通欲先立义。
净曰道流入寺。义有主宾。汝安得先。于是净问。老子
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且道
体一故混耶。体异故混耶。若体一故混。则正混之时
巳自成一。是则一非道生。若体异故混。且未混之时
唐¶ 第 157b 页 X75-0157.png
巳自成二。然则二非一起矣。永通范然不知所对。无
言而罢。
神僧法喜者。皃寝陋。年若四十许。岭表父老咸言儿
时见之。谈晋宋间事历历可听。又自言尝从东林远
公游。语默不常。然皆为吉凶之兆。炀帝幸维扬。闻其
有异召之。俄一日绕宫中遍索羊头。帝恶之。以付廷
尉。手足银铛。禁卫严甚。喜日丐于市。饮食自若。有司
以闻。帝命桉视。封籥如故。及启户视之。唯见袈裟覆
黄金骨。骨皆连锁。遽以白帝。敕长安王怛。覈实如状。
诏以香泥树骨塑之。是夕喜以泥像起行。言笑如故。
遂释其禁。未几示疾。命尝所善者去其荐。置身箦上。
下以炽炭炙之。数日半身红烂即死。葬之香山寺侧。
后数岁。有自海南归者。见喜无恙。其人发冢视之。唯
空棺焉。计是时喜巳三百馀岁。及炀帝于江都遇弑。
方悟喜索羊头之验云。」
【论曰。唐杜牧云。昔有相工称文帝当有天下。后果
篡夺得之。周末杨氏为八柱国公侯相继久矣。一
旦以男子偷窃位号。不三十年老壮婴儿皆不得
其死。彼知相法当曰此为杨氏祸。乃可谓善相者。
牧之之论诚为警绝。然文帝削平天下。混一寰海。
君临万国者二十四年。创置礼乐法度。多为唐所
遵用。仁寿间天下户至八百七十万。以唐疆宇之
广。历五朝至天宝末才九百馀万户。隋文开统而
身及太平。固一代之英主也。惜其末年任一杨素
言而罢。
神僧法喜者。皃寝陋。年若四十许。岭表父老咸言儿
时见之。谈晋宋间事历历可听。又自言尝从东林远
公游。语默不常。然皆为吉凶之兆。炀帝幸维扬。闻其
有异召之。俄一日绕宫中遍索羊头。帝恶之。以付廷
尉。手足银铛。禁卫严甚。喜日丐于市。饮食自若。有司
以闻。帝命桉视。封籥如故。及启户视之。唯见袈裟覆
黄金骨。骨皆连锁。遽以白帝。敕长安王怛。覈实如状。
诏以香泥树骨塑之。是夕喜以泥像起行。言笑如故。
遂释其禁。未几示疾。命尝所善者去其荐。置身箦上。
下以炽炭炙之。数日半身红烂即死。葬之香山寺侧。
后数岁。有自海南归者。见喜无恙。其人发冢视之。唯
空棺焉。计是时喜巳三百馀岁。及炀帝于江都遇弑。
方悟喜索羊头之验云。」
【论曰。唐杜牧云。昔有相工称文帝当有天下。后果
篡夺得之。周末杨氏为八柱国公侯相继久矣。一
旦以男子偷窃位号。不三十年老壮婴儿皆不得
其死。彼知相法当曰此为杨氏祸。乃可谓善相者。
牧之之论诚为警绝。然文帝削平天下。混一寰海。
君临万国者二十四年。创置礼乐法度。多为唐所
遵用。仁寿间天下户至八百七十万。以唐疆宇之
广。历五朝至天宝末才九百馀万户。隋文开统而
身及太平。固一代之英主也。惜其末年任一杨素
唐¶ 第 157c 页 X75-0157.png
而弗获其终。呜呼。岂唯隋文而巳哉。凡魏晋巳来
符.石.姚.刘.二萧.陈.高.宇文.杨氏十三朝兴亡。因果
循环之验皆豪末无差。吾教所以诞敷六合有大
益于天下国家者。其言因果报应之事与天道大
合。有以助天为劝沮也。故鸿经广论深切著明。必
欲人人自信。因既如是果亦如之。而莫可逭也。儒
虽曰其事好还。然未伸劝沮之理。此所以牧之唯
诋隋文而不远推累朝积习循环之弊。独唐家之
兴则异于彼。故其运祚灵长。益足以为天下之至
鉴也。】
* 唐
「唐高祖讳渊。字叔德。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体有三
乳。世为周隋显官。袭封唐公。大业十三年。炀帝南游
江都。天下盗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谋举大事。高
祖从之。秋七月举义师。冬十一月克京城。明年夏五
月隋帝逊于位。高祖即皇帝位于长安。改国号唐。建
元武德。在位九年。内禅太宗。太宗佛心天子也。创基
定业廓靖方维。传世二十凡二百九十年。自开辟以
来有天下者。俱未若皇唐之甚盛也。吾教盛衰常与
帝道相望。繇是内外护圣贤之多。典章之备。亦无出
此朝。故今通论于唐代颇称全书。幸名教君子与夫
吾属后之贤者有以稽考焉。
武德七年二月丁巳。高祖释奠于国学召。名儒僧道
论义。道士刘进喜问沙门慧乘曰。悉达太子六年苦
符.石.姚.刘.二萧.陈.高.宇文.杨氏十三朝兴亡。因果
循环之验皆豪末无差。吾教所以诞敷六合有大
益于天下国家者。其言因果报应之事与天道大
合。有以助天为劝沮也。故鸿经广论深切著明。必
欲人人自信。因既如是果亦如之。而莫可逭也。儒
虽曰其事好还。然未伸劝沮之理。此所以牧之唯
诋隋文而不远推累朝积习循环之弊。独唐家之
兴则异于彼。故其运祚灵长。益足以为天下之至
鉴也。】
* 唐
「唐高祖讳渊。字叔德。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体有三
乳。世为周隋显官。袭封唐公。大业十三年。炀帝南游
江都。天下盗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谋举大事。高
祖从之。秋七月举义师。冬十一月克京城。明年夏五
月隋帝逊于位。高祖即皇帝位于长安。改国号唐。建
元武德。在位九年。内禅太宗。太宗佛心天子也。创基
定业廓靖方维。传世二十凡二百九十年。自开辟以
来有天下者。俱未若皇唐之甚盛也。吾教盛衰常与
帝道相望。繇是内外护圣贤之多。典章之备。亦无出
此朝。故今通论于唐代颇称全书。幸名教君子与夫
吾属后之贤者有以稽考焉。
武德七年二月丁巳。高祖释奠于国学召。名儒僧道
论义。道士刘进喜问沙门慧乘曰。悉达太子六年苦
唐¶ 第 158a 页 X75-0158.png
行求證道果。是则道能生佛。佛由道成。故经曰求无
上道。又曰。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以此验之。道宜先佛。
乘曰。震旦之于天竺。犹环海之比鳞洲。老君与佛先
后三百馀年。岂昭王时佛而求敬王时道哉。进喜曰。
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灵之中。𤍤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师也。乘曰。桉七籍九流经国之典宗本周易。
五运相生二仪斯辟。妙万物之谓神。一阴一阳之谓
道。宁云别有大道先天地生乎。道既无名。曷由生佛。
中庸曰。率性之谓道。车胤曰。在巳为德。及物为道。岂
有顶戴金冠身披黄褐。鬓垂素发手执玉璋。居大罗
之上独称大道。何其谬哉。进喜无对。巳而太学博士
陆德明随方立义遍析其要。帝悦曰。三人者皆勍敌
也。然德明一举辄蔽之。可谓贤矣。遂各赐之帛。
八年。太史令庾俭耻以术官荐傅奕自代。及奕为令。
有道士传仁均者颇闲历学。奕举以为太史丞。遂与
之附合。上疏请除罢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
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
游食易服而逃租赋。演其妖书。述其邪法。伪启三涂。谬
彰六道。恐訹愚夫。诈欺庸品。凡百黎庶通识者稀不
究根源。信其矫妄。仍追既往之罪。虚拟将来之福。至
有躬造恶逆触法抵刑。方乃狱中礼佛口诵梵言。晓
夕忘疲规免其罪。且死生寿夭本于自然。刑德威福
关之人君。而愚僧矫托皆言由佛。窃人主权。攘造化
理。其为害政良可悲也。书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
上道。又曰。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以此验之。道宜先佛。
乘曰。震旦之于天竺。犹环海之比鳞洲。老君与佛先
后三百馀年。岂昭王时佛而求敬王时道哉。进喜曰。
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灵之中。𤍤烨玉清之上。
是佛之师也。乘曰。桉七籍九流经国之典宗本周易。
五运相生二仪斯辟。妙万物之谓神。一阴一阳之谓
道。宁云别有大道先天地生乎。道既无名。曷由生佛。
中庸曰。率性之谓道。车胤曰。在巳为德。及物为道。岂
有顶戴金冠身披黄褐。鬓垂素发手执玉璋。居大罗
之上独称大道。何其谬哉。进喜无对。巳而太学博士
陆德明随方立义遍析其要。帝悦曰。三人者皆勍敌
也。然德明一举辄蔽之。可谓贤矣。遂各赐之帛。
八年。太史令庾俭耻以术官荐傅奕自代。及奕为令。
有道士传仁均者颇闲历学。奕举以为太史丞。遂与
之附合。上疏请除罢释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远。汉
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
游食易服而逃租赋。演其妖书。述其邪法。伪启三涂。谬
彰六道。恐訹愚夫。诈欺庸品。凡百黎庶通识者稀不
究根源。信其矫妄。仍追既往之罪。虚拟将来之福。至
有躬造恶逆触法抵刑。方乃狱中礼佛口诵梵言。晓
夕忘疲规免其罪。且死生寿夭本于自然。刑德威福
关之人君。而愚僧矫托皆言由佛。窃人主权。攘造化
理。其为害政良可悲也。书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
唐¶ 第 158b 页 X75-0158.png
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害于而家凶于而国。
自五帝三王皆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至汉
明始立胡祠。令西域桑门自传其法。西晋巳前不许
中国之人髡发出家。洎符石乱华乃弭厥禁。政虐祚
短皆由佛教致灾。梁武齐宣尤足为戒。昔褒姒一女
荧惑幽王致亡其国。况今僧尼十万。刻缯泥像以耗
天下者乎。陛下以十万之众自相夫妇。十年滋产十
年教训。自可足食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患。百姓知威
福所自。则妖妄之风息而淳朴之化还也。且古今忠
谏鲜不逮祸。近北齐章仇子他献言。僧尼縻损国家。
塔寺虚费金帛。为诸僧尼附会宰相。依托妃主。阳谗
阴谤。子他卒死都市。及周武入齐。首封基墓。臣虽不
敏。窃希其踪。疏奏不报。
九年。太史令傅奕前后七上疏请除罢释氏。词皆激
切。帝春秋高而优柔无断。颇信之。以其疏付群臣杂
议。大臣皆言。佛法兴自累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
无废弃。独太仆卿张道源附奕。称其奏合理。宰相萧
璃廷斥奕曰。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
寘严刑。奕曰。礼本于事亲。终于事君。此则忠孝之礼
著。臣子之道成。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杭天
子。以继体悖所亲。璃非出于空桑。而返尊无父之教。
臣闻非孝者无亲。璃之谓矣。璃合掌曰。地狱正为此
人设也(巳上见旧唐史)。
帝复以弈疏颁示诸僧。问出家于国何益。时法师法
自五帝三王皆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长久。至汉
明始立胡祠。令西域桑门自传其法。西晋巳前不许
中国之人髡发出家。洎符石乱华乃弭厥禁。政虐祚
短皆由佛教致灾。梁武齐宣尤足为戒。昔褒姒一女
荧惑幽王致亡其国。况今僧尼十万。刻缯泥像以耗
天下者乎。陛下以十万之众自相夫妇。十年滋产十
年教训。自可足食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患。百姓知威
福所自。则妖妄之风息而淳朴之化还也。且古今忠
谏鲜不逮祸。近北齐章仇子他献言。僧尼縻损国家。
塔寺虚费金帛。为诸僧尼附会宰相。依托妃主。阳谗
阴谤。子他卒死都市。及周武入齐。首封基墓。臣虽不
敏。窃希其踪。疏奏不报。
九年。太史令傅奕前后七上疏请除罢释氏。词皆激
切。帝春秋高而优柔无断。颇信之。以其疏付群臣杂
议。大臣皆言。佛法兴自累朝。弘善遏恶冥助国家。理
无废弃。独太仆卿张道源附奕。称其奏合理。宰相萧
璃廷斥奕曰。佛圣人也。奕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
寘严刑。奕曰。礼本于事亲。终于事君。此则忠孝之礼
著。臣子之道成。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杭天
子。以继体悖所亲。璃非出于空桑。而返尊无父之教。
臣闻非孝者无亲。璃之谓矣。璃合掌曰。地狱正为此
人设也(巳上见旧唐史)。
帝复以弈疏颁示诸僧。问出家于国何益。时法师法
唐¶ 第 158c 页 X75-0158.png
琳作破邪论二卷。博引图史及道教经籍。大略申明
佛教彻万法之源。而孔孝立言特域中之治。未畅远
涂。非尽究竟之理。凡出家者。守志明道。弘善兴福。启
迪昏迷。利国非浅。法师明槩作决对弈谤佛僧事八
条。法师慧乘作辩正论十喻九箴。破道士李仲卿十
异九迷之谬。琳等奉表奏上并致启秦王。而门下典
仪李师政著内德论三篇。开陈佛化之益。仍自序而
进之其词曰。若夫十力调御。运法舟于苦海。三乘汲
引。坦夷途于火宅。劝善进德之广。七经所不逮。戒恶
防患之深。九流莫之比。但穷神知化。其言宏大而可
惊。去惑绝尘。厥轨清邈而难蹈。华夷仕庶。朝野文儒。
各附所安。鲜味斯道。自非研精以考真妄。沉思而察
苦空。无以立匪石之信根。去若亡之疑盖。远则净名
妙德弘道胜而服勤。近则天亲龙树悟理真而敦悦。
罗什道安之笃学。究玄宗而益敬。僧睿惠远之归信。
迄皓首而弥坚。迈士安之淫书。甚宣尼之玩易。千金
未足惊。其视八音不能改其听闻之博而乐愈深。思
之深而信弥笃。皆欲罢而不能。则其非妄也必矣。我
皇诞膺天命。弘济区宇。覆等苍旻。载均厚地。扫气祲。
清八表。救涂炭。宁兆民。五教惟敷。九功惟序。总万古
之徽猷。改百王之馀弊。网罗庶善。崇三宝以津梁。芟
夷群恶。屏四部之稊莠。遵付嘱之遗旨。弘绍隆之要
术。功德崇高。昊天罔喻。但缙绅之士祖述多途。各师
所学异论蜂起。或谓三王无佛而年永。二石有僧而
佛教彻万法之源。而孔孝立言特域中之治。未畅远
涂。非尽究竟之理。凡出家者。守志明道。弘善兴福。启
迪昏迷。利国非浅。法师明槩作决对弈谤佛僧事八
条。法师慧乘作辩正论十喻九箴。破道士李仲卿十
异九迷之谬。琳等奉表奏上并致启秦王。而门下典
仪李师政著内德论三篇。开陈佛化之益。仍自序而
进之其词曰。若夫十力调御。运法舟于苦海。三乘汲
引。坦夷途于火宅。劝善进德之广。七经所不逮。戒恶
防患之深。九流莫之比。但穷神知化。其言宏大而可
惊。去惑绝尘。厥轨清邈而难蹈。华夷仕庶。朝野文儒。
各附所安。鲜味斯道。自非研精以考真妄。沉思而察
苦空。无以立匪石之信根。去若亡之疑盖。远则净名
妙德弘道胜而服勤。近则天亲龙树悟理真而敦悦。
罗什道安之笃学。究玄宗而益敬。僧睿惠远之归信。
迄皓首而弥坚。迈士安之淫书。甚宣尼之玩易。千金
未足惊。其视八音不能改其听闻之博而乐愈深。思
之深而信弥笃。皆欲罢而不能。则其非妄也必矣。我
皇诞膺天命。弘济区宇。覆等苍旻。载均厚地。扫气祲。
清八表。救涂炭。宁兆民。五教惟敷。九功惟序。总万古
之徽猷。改百王之馀弊。网罗庶善。崇三宝以津梁。芟
夷群恶。屏四部之稊莠。遵付嘱之遗旨。弘绍隆之要
术。功德崇高。昊天罔喻。但缙绅之士祖述多途。各师
所学异论蜂起。或谓三王无佛而年永。二石有僧而
唐¶ 第 159a 页 X75-0159.png
政虐。损化田于奉佛。益国在于废僧。苟明偏见。未申
通理。博考兴士足證浮伪。何则。亡秦者胡亥。时无佛
而土崩。兴佛者汉明。世有僧而国治。周除佛寺而天
元之祚未永。隋弘释教而开皇之令无虐。盛衰由布
政。治乱在庶官。归咎佛僧实非通论。且佛唯弘善。不
长恶于臣民。戒本防非。何损治于国家。若人人守善
家家奉戒。则刑罚何得而广。福乱无由而作。骐骥虽
骏。不乘无以致远。药石徒丰。未饵焉能愈疾。项籍丧
师非范增无算。石氏兴虐岂浮图之不仁。但为违
之而暴乱。未有遵之而凶虐。由此观之亦足明矣。复
有谓正觉为妖神。比净居于淫祀。訾而谤之无所不
至。圣朝劝善。立伽蓝以崇福。迷民兴谤。反功德以为
尤。此深讪上。非徒毁佛。愚窃抚心而太息。所以发愤
而含毫者也。忝赖皇恩预沾法两。切瑳所感积稔于
兹。信随闻起疑因解灭。昔尝苟訾而不信。今则笃信
而无毁。近推诸巳。广以量人。凡百轻毁而弗钦。皆为
讨论之未究。若令探[〡*赜]索隐。功齐于澄什。必皆深信
笃敬。志均于名僧矣。师政学匪钩深。识不臻妙。少有
所闻微去其惑。谨课庸短。著论三篇。辨惑第一。明邪
正之通蔽。通命第二。辨殃庆之倚伏。空有第三。破断
常之执见。覈之以群言。考之以众善。上显圣朝之净
福。下析淫祀之虚非。徒有斯意。寔乏其才。属辞鄙陋
援證肤浅。虽竭愚勤。何宣圣德。庶同病而未愈者。闻
浅譬而深悟也。知藩篱之卉或蠲疾于腹心。藜藿之
通理。博考兴士足證浮伪。何则。亡秦者胡亥。时无佛
而土崩。兴佛者汉明。世有僧而国治。周除佛寺而天
元之祚未永。隋弘释教而开皇之令无虐。盛衰由布
政。治乱在庶官。归咎佛僧实非通论。且佛唯弘善。不
长恶于臣民。戒本防非。何损治于国家。若人人守善
家家奉戒。则刑罚何得而广。福乱无由而作。骐骥虽
骏。不乘无以致远。药石徒丰。未饵焉能愈疾。项籍丧
师非范增无算。石氏兴虐岂浮图之不仁。但为违
之而暴乱。未有遵之而凶虐。由此观之亦足明矣。复
有谓正觉为妖神。比净居于淫祀。訾而谤之无所不
至。圣朝劝善。立伽蓝以崇福。迷民兴谤。反功德以为
尤。此深讪上。非徒毁佛。愚窃抚心而太息。所以发愤
而含毫者也。忝赖皇恩预沾法两。切瑳所感积稔于
兹。信随闻起疑因解灭。昔尝苟訾而不信。今则笃信
而无毁。近推诸巳。广以量人。凡百轻毁而弗钦。皆为
讨论之未究。若令探[〡*赜]索隐。功齐于澄什。必皆深信
笃敬。志均于名僧矣。师政学匪钩深。识不臻妙。少有
所闻微去其惑。谨课庸短。著论三篇。辨惑第一。明邪
正之通蔽。通命第二。辨殃庆之倚伏。空有第三。破断
常之执见。覈之以群言。考之以众善。上显圣朝之净
福。下析淫祀之虚非。徒有斯意。寔乏其才。属辞鄙陋
援證肤浅。虽竭愚勤。何宣圣德。庶同病而未愈者。闻
浅譬而深悟也。知藩篱之卉或蠲疾于腹心。藜藿之
唐¶ 第 159b 页 X75-0159.png
餐傥救馁于沟壑。若金丹在目玉馔盈案。[(厂@((既-旡)-日+口))*页]瞻菲薄
良足陋矣。内德论辩惑篇第一。其略曰。有辩聪书生
谓忠正君子曰。盖闻释迦生于天竺。脩多出自西胡。
名号无俦于周孔。功德靡称于典谟。寔远夷所尊敬。
非中夏之师儒。逮摄摩腾之入汉。及康僧会之游吴。
显舍利于南国。起招提于东都。自兹厥后乃尚浮图。
沙门盛沫泗之众。精舍丽王侯之居。既营之于塽垲。
又资之以膏腴。擢脩幢而曜日。拟甲第而当衢。王公
大人助之以金帛。农啇富族施之以田卢。其福利之
焉在。何遵崇之有馀也。未若销像而绝镌铸。货泉可
以无费。毁经以禁缮写。笔纸不为之贵。废僧以从编
户。盖黍稷之馀税。坏塔以补不足。广赈恤之仁惠。欲
诣阙而效愚忠。上书而献斯计。窃谓可以益国而利
民矣。吾子以为何如乎。忠正君子曰。是何言之过欤。
余昔笃志于儒林。又措心于文苑。颇同吾子之言论。
良由闻法之迟晚。赖指南以去惑。幸失途之未远。每
省过而责躬。则临餐而忘饭。子若博考而深计。亦将
悔迷而知返矣。窃闻有太史令传君者。又甚余曩日
之惑焉。内自省于昔迷。则十同其五矣。请辨传君之
惑言。以释吾子之邪执。传谓。佛法本出于西胡。不应
奉之于中国。余昔同此惑焉。今则悟其不然矣。夫由
余出自西戎。辅秦穆以开霸业。日磾(丁奚切)生于北狄。
侍汉武而除危害。臣既有之。师亦宜尔。何必取其同
俗而舍于异方乎。师以道大为尊。无论于彼此。法以
良足陋矣。内德论辩惑篇第一。其略曰。有辩聪书生
谓忠正君子曰。盖闻释迦生于天竺。脩多出自西胡。
名号无俦于周孔。功德靡称于典谟。寔远夷所尊敬。
非中夏之师儒。逮摄摩腾之入汉。及康僧会之游吴。
显舍利于南国。起招提于东都。自兹厥后乃尚浮图。
沙门盛沫泗之众。精舍丽王侯之居。既营之于塽垲。
又资之以膏腴。擢脩幢而曜日。拟甲第而当衢。王公
大人助之以金帛。农啇富族施之以田卢。其福利之
焉在。何遵崇之有馀也。未若销像而绝镌铸。货泉可
以无费。毁经以禁缮写。笔纸不为之贵。废僧以从编
户。盖黍稷之馀税。坏塔以补不足。广赈恤之仁惠。欲
诣阙而效愚忠。上书而献斯计。窃谓可以益国而利
民矣。吾子以为何如乎。忠正君子曰。是何言之过欤。
余昔笃志于儒林。又措心于文苑。颇同吾子之言论。
良由闻法之迟晚。赖指南以去惑。幸失途之未远。每
省过而责躬。则临餐而忘饭。子若博考而深计。亦将
悔迷而知返矣。窃闻有太史令传君者。又甚余曩日
之惑焉。内自省于昔迷。则十同其五矣。请辨传君之
惑言。以释吾子之邪执。传谓。佛法本出于西胡。不应
奉之于中国。余昔同此惑焉。今则悟其不然矣。夫由
余出自西戎。辅秦穆以开霸业。日磾(丁奚切)生于北狄。
侍汉武而除危害。臣既有之。师亦宜尔。何必取其同
俗而舍于异方乎。师以道大为尊。无论于彼此。法以
唐¶ 第 159c 页 X75-0159.png
善高为胜。不计于遐迩。若夫尚仁为美。去欲称高。戒
积恶之馀殃。劝为善以邀福。百家之所同。七经无以
易。伹褊浅而未深。至龌龊而不周。广其恕巳及物。孰
与佛之弘乎。其睹末知本。孰与佛之远乎。其劝善惩
恶。孰与佛之广乎。其明空析有。孰与佛之深乎。由此
观之。其道妙矣。圣人之德何以加焉。岂得生于异域
而贱其道。出于远方而弃其宝。夫绝群之骏非唯中
邑之产。旷世之珍不必诸华之物。汉求西域之名马。
魏收南海之明珠。贡犀象之牙角。采翡翠之毛羽。物
生远域尚于此而为珍。道出遐方独奈何而可弃。若
药物出于戎夷。禁咒起于胡越。苟可以蠲邪而去疾。
岂以远来而不用之哉。夫灭三毒以證无为。其蠲邪
也大矣。除八苦而致常乐。其去疾也深矣。何得拘夷
夏而计亲疏乎。况百亿日月之下。三千世界之内。则
中在于彼域不在此方矣。傅计诗书所未言。以为脩
多不足尚。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矣。夫天文
历象之秘奥。地理山川之卓诡。经脉孔穴之诊候。针
药符咒之方术。诗书有所不载。周孔未之明言。然考
之吉凶有时而徵矣。察其行用而多效矣。且又周孔
未言之物蠢蠢无穷。诗书不载之法茫茫何限。信乎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何得拘六经之局教。而背三乘
之通旨哉。夫能事未兴于上古。圣人开务于后世。故
栋宇易橧(子登切)巢之居。文字代结绳之制。饮血茹毛
之馔则先用而未珍。火化粒食之功虽后作而非弊。
积恶之馀殃。劝为善以邀福。百家之所同。七经无以
易。伹褊浅而未深。至龌龊而不周。广其恕巳及物。孰
与佛之弘乎。其睹末知本。孰与佛之远乎。其劝善惩
恶。孰与佛之广乎。其明空析有。孰与佛之深乎。由此
观之。其道妙矣。圣人之德何以加焉。岂得生于异域
而贱其道。出于远方而弃其宝。夫绝群之骏非唯中
邑之产。旷世之珍不必诸华之物。汉求西域之名马。
魏收南海之明珠。贡犀象之牙角。采翡翠之毛羽。物
生远域尚于此而为珍。道出遐方独奈何而可弃。若
药物出于戎夷。禁咒起于胡越。苟可以蠲邪而去疾。
岂以远来而不用之哉。夫灭三毒以證无为。其蠲邪
也大矣。除八苦而致常乐。其去疾也深矣。何得拘夷
夏而计亲疏乎。况百亿日月之下。三千世界之内。则
中在于彼域不在此方矣。傅计诗书所未言。以为脩
多不足尚。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矣。夫天文
历象之秘奥。地理山川之卓诡。经脉孔穴之诊候。针
药符咒之方术。诗书有所不载。周孔未之明言。然考
之吉凶有时而徵矣。察其行用而多效矣。且又周孔
未言之物蠢蠢无穷。诗书不载之法茫茫何限。信乎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何得拘六经之局教。而背三乘
之通旨哉。夫能事未兴于上古。圣人开务于后世。故
栋宇易橧(子登切)巢之居。文字代结绳之制。饮血茹毛
之馔则先用而未珍。火化粒食之功虽后作而非弊。
唐¶ 第 160a 页 X75-0160.png
彼用舍之先后。非理教之通蔽。岂得以诗书早播而
得隆。脩多晚至而当替。人有幼啖藜藿长饭梁肉。少
为布衣老遇侯服。岂得以藜藿先获谓胜梁肉之味。
侯服晚遇不如布衣之贵乎。万物有迁。三宝常住。寂
然不动感而皆遇。化身示隐显之迹。法体绝兴亡之数。
非初诞于王宫。不长逝于双树。何得论生灭于赴感。
计脩促于来去乎。传氏誉老子而毁释迦。赞道书而
非佛教。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也。夫释老之
为体。一而不二矣。同蠲有欲之累。俱显无为之宗。老
氏明而未融。释典言臻其极。道若果是。佛固同是而
无非。佛若果非。道亦可非而无是。理非矛盾之异。人
怀向背之殊。既同众狙之喜怒。又似叶公之爱畏。至
如柱下道德之旨。漆园内外之篇。雅奥而难加。清高
而可尚。窃尝读之无间然矣。岂以信奉释典而苟訾
之哉。抑又论夫死生无穷之缘。报应不朽之旨。释氏
之所创明。黄老未之言及。不知今之道书何因类于
佛典。论三世以劝戒。出九流之轨躅。若目睹而言之
则同佛而等其照。若耳闻而放之。则师佛而遵其说。
同照则同不当非。相师则师不可毁。誉道而非佛。何
谬之甚哉。传云。佛是妖魅之气。寺为淫邪之祀。此其
未思之甚也。妖唯作孽。岂弘十善之化。魅必凭邪。宁
兴八正之道。妖犹畏狗。魅亦惧猫。何以降帝释之高
心。推天魔之神力。又如图澄罗什之侣。道安慧远之
俦。高德高名非醉非狂。岂容舍爱辞荣求魑魅之邪
得隆。脩多晚至而当替。人有幼啖藜藿长饭梁肉。少
为布衣老遇侯服。岂得以藜藿先获谓胜梁肉之味。
侯服晚遇不如布衣之贵乎。万物有迁。三宝常住。寂
然不动感而皆遇。化身示隐显之迹。法体绝兴亡之数。
非初诞于王宫。不长逝于双树。何得论生灭于赴感。
计脩促于来去乎。传氏誉老子而毁释迦。赞道书而
非佛教。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也。夫释老之
为体。一而不二矣。同蠲有欲之累。俱显无为之宗。老
氏明而未融。释典言臻其极。道若果是。佛固同是而
无非。佛若果非。道亦可非而无是。理非矛盾之异。人
怀向背之殊。既同众狙之喜怒。又似叶公之爱畏。至
如柱下道德之旨。漆园内外之篇。雅奥而难加。清高
而可尚。窃尝读之无间然矣。岂以信奉释典而苟訾
之哉。抑又论夫死生无穷之缘。报应不朽之旨。释氏
之所创明。黄老未之言及。不知今之道书何因类于
佛典。论三世以劝戒。出九流之轨躅。若目睹而言之
则同佛而等其照。若耳闻而放之。则师佛而遵其说。
同照则同不当非。相师则师不可毁。誉道而非佛。何
谬之甚哉。传云。佛是妖魅之气。寺为淫邪之祀。此其
未思之甚也。妖唯作孽。岂弘十善之化。魅必凭邪。宁
兴八正之道。妖犹畏狗。魅亦惧猫。何以降帝释之高
心。推天魔之神力。又如图澄罗什之侣。道安慧远之
俦。高德高名非醉非狂。岂容舍爱辞荣求魑魅之邪
唐¶ 第 160b 页 X75-0160.png
道。勤身苦节事魍魉之妖神。又自昔东汉至我大唐。
代代而禁妖言。处处而断淫祀。岂容舍其财力放其
土民。营魑魅之堂塔。入魍魉之徒众。又有宰辅冠盖
人伦羽仪。王导庚亮之徒。戴逵许询之辈。置情天人
之际。抗迹烟霞之表。并禀教而归依。皆厝心以崇信。
岂容尊妖奉魅以自屈乎。良由睹妙知真使之然耳。
又傅氏之先毅。字武仲。高才硕学。世号通人。辨显宗
之祥。梦證金人之冥。感释道东被。毅有功焉。窃揆传
令之才识未可齐于武仲也。何为毁佛谤法与其先
之反乎。吴尚书令阚泽对吴主孙权曰。孔老二家比
文佛法优劣远矣。何以言之。孔老设教。法天以制用。
不敢违天。诸佛说法。天奉而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
实非比对。愚谓阚子斯论知优劣之一隅矣。凡百君
子可不思其言乎。夫大士高僧观于理也深矣。明主
贤臣谋于国也忠矣。而历代宝之以为大训。何哉。知
其穷理尽性。道莫之加故也。傅氏观不深于名僧。思
未精于前哲。独师心而背法。轻绝福而兴咎。何其为
国谋而不忠乎。为身虑而不远乎。大觉穷神而知化。
深观过患而豫防。惟百龄之易尽。嗟五福之难常。命
川流而电逝。业地久而天长。三涂极迍(之伦切)而杳杳。
四流无际而茫茫。凭法舟而利济。籍信翮以翱翔。
宜转咎而为福。何罔念而作狂也。传云。赵时梁时皆
有僧反。况今天下僧尼二十万众。此又不思之言也。
若以昔有反僧而废今之法众。岂得以古有叛臣而
代代而禁妖言。处处而断淫祀。岂容舍其财力放其
土民。营魑魅之堂塔。入魍魉之徒众。又有宰辅冠盖
人伦羽仪。王导庚亮之徒。戴逵许询之辈。置情天人
之际。抗迹烟霞之表。并禀教而归依。皆厝心以崇信。
岂容尊妖奉魅以自屈乎。良由睹妙知真使之然耳。
又傅氏之先毅。字武仲。高才硕学。世号通人。辨显宗
之祥。梦證金人之冥。感释道东被。毅有功焉。窃揆传
令之才识未可齐于武仲也。何为毁佛谤法与其先
之反乎。吴尚书令阚泽对吴主孙权曰。孔老二家比
文佛法优劣远矣。何以言之。孔老设教。法天以制用。
不敢违天。诸佛说法。天奉而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
实非比对。愚谓阚子斯论知优劣之一隅矣。凡百君
子可不思其言乎。夫大士高僧观于理也深矣。明主
贤臣谋于国也忠矣。而历代宝之以为大训。何哉。知
其穷理尽性。道莫之加故也。傅氏观不深于名僧。思
未精于前哲。独师心而背法。轻绝福而兴咎。何其为
国谋而不忠乎。为身虑而不远乎。大觉穷神而知化。
深观过患而豫防。惟百龄之易尽。嗟五福之难常。命
川流而电逝。业地久而天长。三涂极迍(之伦切)而杳杳。
四流无际而茫茫。凭法舟而利济。籍信翮以翱翔。
宜转咎而为福。何罔念而作狂也。传云。赵时梁时皆
有僧反。况今天下僧尼二十万众。此又不思之言也。
若以昔有反僧而废今之法众。岂得以古有叛臣而
唐¶ 第 160c 页 X75-0160.png
弃今之名士。邻有逆儿而逐巳之顺子。昔有乱民而
不养今之黎庶乎。夫普天之下出家之众。非云集于
一邑。实星分于九土。摄之以州县。限之以关河。无徵
发之威权。有宪章之禁约。纵令五三凶险一二阐提。
既无缘以乌合。亦何忧于蚁聚。且又沙门入道岂怀
亡命之谋。女子出家宁求带甲之用。何乃混计僧尼
之数。雷同枭镜之党。架虚以乱真。蔽善而称恶。君子
有三畏。岂当如是乎。夫青衿有罪非关尼父之失。皂
服为非岂是释尊之咎。僧干朝宪。尼犯俗刑。譬诵律
而穿窬。如读礼而骄倨。但以人禀顽器之性而不迁
于善。非是经开逆乱之源而令染于恶。人不皆贤。法
实惟善。何因怒恶而反善。咎人而弃法。若夫口谈夷
惠而身行桀蹠。耳听桀蹠而口废诗礼。然则人有可
诛之罪。法无可废之过。但应禁非以弘法。不可以人
而贱道。窃笃信千妙法不苟党于沙门。至于耘稊稗
以殖嘉苗。肃奸回以清大教。所深愿矣。所深愿矣。传
云。道人土枭皆是贪逆之恶种。此又不思之言也。
夫以舍俗修道故称道人。学道离贪逆。若云贪菩提
道。逆生死流。则傅子兴言未及斯旨。观沙门之律行
也。行人所不能行。止人所不能止。具诸释典可得而
究。蠕(而尹切)动之物犹不加害。况为枭镜之事乎。嫁娶
之礼尚舍不为。况为禽兽之心乎。何乃引离欲之上
人。匹聚麋之下物。援有道之贤俊比无知之庶类。毁
大慈之善众媲不祥之恶鸟。谓道人为逆种。以梵行
不养今之黎庶乎。夫普天之下出家之众。非云集于
一邑。实星分于九土。摄之以州县。限之以关河。无徵
发之威权。有宪章之禁约。纵令五三凶险一二阐提。
既无缘以乌合。亦何忧于蚁聚。且又沙门入道岂怀
亡命之谋。女子出家宁求带甲之用。何乃混计僧尼
之数。雷同枭镜之党。架虚以乱真。蔽善而称恶。君子
有三畏。岂当如是乎。夫青衿有罪非关尼父之失。皂
服为非岂是释尊之咎。僧干朝宪。尼犯俗刑。譬诵律
而穿窬。如读礼而骄倨。但以人禀顽器之性而不迁
于善。非是经开逆乱之源而令染于恶。人不皆贤。法
实惟善。何因怒恶而反善。咎人而弃法。若夫口谈夷
惠而身行桀蹠。耳听桀蹠而口废诗礼。然则人有可
诛之罪。法无可废之过。但应禁非以弘法。不可以人
而贱道。窃笃信千妙法不苟党于沙门。至于耘稊稗
以殖嘉苗。肃奸回以清大教。所深愿矣。所深愿矣。传
云。道人土枭皆是贪逆之恶种。此又不思之言也。
夫以舍俗修道故称道人。学道离贪逆。若云贪菩提
道。逆生死流。则傅子兴言未及斯旨。观沙门之律行
也。行人所不能行。止人所不能止。具诸释典可得而
究。蠕(而尹切)动之物犹不加害。况为枭镜之事乎。嫁娶
之礼尚舍不为。况为禽兽之心乎。何乃引离欲之上
人。匹聚麋之下物。援有道之贤俊比无知之庶类。毁
大慈之善众媲不祥之恶鸟。谓道人为逆种。以梵行
唐¶ 第 161a 页 X75-0161.png
北兽心。害善一何甚乎。反正顿如此乎。余昔每引孝经
之不毁伤。以讥沙门之法去须发。谓其反先王之道。
失忠孝之义。今则悟其不然矣。若夫事君亲而尽节。
虽煞身而称仁。亏忠孝而偷存。徒全肤而非义。论美
见危而致命。礼防临难而荀免。何得一槩而诃。毁伤
雷同而硕肤发。割股纳肝伤则甚矣。剔须落发损乃
微焉。立忠不[(厂@((既-旡)-日+口))*页]其命。论者莫知咎。求道不爱其毛。何
独以为过。汤恤蒸民尚焚躯以祈泽。墨敦兼爱欲磨足
而至顶。况夫上为君父。深求福利须发之毁。何足[(厂@((既-旡)-日+口))*页]哉。
夫圣人之教有殊途而同归。君子之道或反经而合
义。则泰伯其人也。废在家之就养。托采药而不归。弃
中国之服章。依剪发以为饰。反经悖礼莫甚于斯。然
而仲尼称之曰。泰伯可谓至德矣。其故何也。虽迹背
君亲而心忠于家国。形亏百越而德全乎三护。故太
伯弃衣冠之制而无损于至德。则沙门舍搢绅之容
亦何伤乎妙道。虽易服改貌违臣子之常仪。而信道
归心愿君亲之多福。苦其身意修出家之众善。遗其
君父延历劫之深庆。其为忠孝不亦多乎。浪谓沙门
为不忠。未之信矣。传又云。西域胡人因泥(奴兮切)而生。
是以便事泥瓦。此又未思之言也。夫崇立灵像摸写
尊形。所用多涂非独泥瓦。或彫或铸则以铁木金铜。
图之绣之亦在丹青缣素。复谓西域士女遍从此物
而生乎。且又中国之庙以木为主。则谓制礼君子皆
从木而育邪。亲不可忘故为之宗庙。佛不可忘故立
之不毁伤。以讥沙门之法去须发。谓其反先王之道。
失忠孝之义。今则悟其不然矣。若夫事君亲而尽节。
虽煞身而称仁。亏忠孝而偷存。徒全肤而非义。论美
见危而致命。礼防临难而荀免。何得一槩而诃。毁伤
雷同而硕肤发。割股纳肝伤则甚矣。剔须落发损乃
微焉。立忠不[(厂@((既-旡)-日+口))*页]其命。论者莫知咎。求道不爱其毛。何
独以为过。汤恤蒸民尚焚躯以祈泽。墨敦兼爱欲磨足
而至顶。况夫上为君父。深求福利须发之毁。何足[(厂@((既-旡)-日+口))*页]哉。
夫圣人之教有殊途而同归。君子之道或反经而合
义。则泰伯其人也。废在家之就养。托采药而不归。弃
中国之服章。依剪发以为饰。反经悖礼莫甚于斯。然
而仲尼称之曰。泰伯可谓至德矣。其故何也。虽迹背
君亲而心忠于家国。形亏百越而德全乎三护。故太
伯弃衣冠之制而无损于至德。则沙门舍搢绅之容
亦何伤乎妙道。虽易服改貌违臣子之常仪。而信道
归心愿君亲之多福。苦其身意修出家之众善。遗其
君父延历劫之深庆。其为忠孝不亦多乎。浪谓沙门
为不忠。未之信矣。传又云。西域胡人因泥(奴兮切)而生。
是以便事泥瓦。此又未思之言也。夫崇立灵像摸写
尊形。所用多涂非独泥瓦。或彫或铸则以铁木金铜。
图之绣之亦在丹青缣素。复谓西域士女遍从此物
而生乎。且又中国之庙以木为主。则谓制礼君子皆
从木而育邪。亲不可忘故为之宗庙。佛不可忘故立
唐¶ 第 161b 页 X75-0161.png
其形像。以表罔极以心。用申如在之敬。钦圣仰德何
失之有哉。夫以善为过者。故亦以恶为功矣。传又云。
帝王无佛则国治年长。有佛则政虐祚短。此又未思
之言也。则谓能仁设教皆阐淫虐之风。菩萨立言专
弘桀纣之事。以实论之。殊不然矣。夫殷丧大宝。灾兴
妲巳之言。周失诸侯。祸由褒姒之笑。三代之亡皆此
物也。三乘之教岂斯尚乎。佛之为道慈悲喜舍。齐物
而等怨亲。与安乐而救危苦。古之所以得其民者。佛
既弘之矣。民之所以逃其上者。经甚戒之矣。羲轩舜
禹之德在六度而苞笼。羿浞癸辛之咎总十恶以防禁。
向使桀遵少欲之教。纣顺大慈之道。伊吕无用其谋。
汤武焉得行其讨。可使鸣条免去国之祸。牧野息倒
戈之乱。夏后从洛汭之歌。楚子违乾溪之难。然则释
氏之化为益非小。延福祚于无穷。遏危亡于未兆。傅
谓有之为损。无之为益。是何言与。是何言与。佛何雠
而诬之至此。佛何负而疾之若雠乎。傅又云。未有佛
法之前。人皆淳和。世无篡逆。此又未思之言也。夫九
黎乱德。岂非无佛之年。三苗逆命。非当有法之后。夏
殷之季何有淳和。春秋之时宁无纂逆。寇贼奸究。作
士命于皋繇。猃狁孔炽。薄伐劳于吉甫。而传谓佛兴篡
逆。盗法佛犹戒之。岂长篡逆之乱乎。一言之竞。佛亦
防之。何败淳和之道乎。惟佛之为教也。劝臣以忠。劝
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非
显地狱之苦。不唯一字以为褒。岂止五刑而作戒。乃
失之有哉。夫以善为过者。故亦以恶为功矣。传又云。
帝王无佛则国治年长。有佛则政虐祚短。此又未思
之言也。则谓能仁设教皆阐淫虐之风。菩萨立言专
弘桀纣之事。以实论之。殊不然矣。夫殷丧大宝。灾兴
妲巳之言。周失诸侯。祸由褒姒之笑。三代之亡皆此
物也。三乘之教岂斯尚乎。佛之为道慈悲喜舍。齐物
而等怨亲。与安乐而救危苦。古之所以得其民者。佛
既弘之矣。民之所以逃其上者。经甚戒之矣。羲轩舜
禹之德在六度而苞笼。羿浞癸辛之咎总十恶以防禁。
向使桀遵少欲之教。纣顺大慈之道。伊吕无用其谋。
汤武焉得行其讨。可使鸣条免去国之祸。牧野息倒
戈之乱。夏后从洛汭之歌。楚子违乾溪之难。然则释
氏之化为益非小。延福祚于无穷。遏危亡于未兆。傅
谓有之为损。无之为益。是何言与。是何言与。佛何雠
而诬之至此。佛何负而疾之若雠乎。傅又云。未有佛
法之前。人皆淳和。世无篡逆。此又未思之言也。夫九
黎乱德。岂非无佛之年。三苗逆命。非当有法之后。夏
殷之季何有淳和。春秋之时宁无纂逆。寇贼奸究。作
士命于皋繇。猃狁孔炽。薄伐劳于吉甫。而传谓佛兴篡
逆。盗法佛犹戒之。岂长篡逆之乱乎。一言之竞。佛亦
防之。何败淳和之道乎。惟佛之为教也。劝臣以忠。劝
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非
显地狱之苦。不唯一字以为褒。岂止五刑而作戒。乃
唐¶ 第 161c 页 X75-0161.png
谓伤和而长乱。不亦诬谤之甚哉。亦何伤于佛日乎。
但自沦于苦海矣。轻而不避。良可悲夫。于是书生心
伏而色愧。避席而谢曰。仆以习俗生。常违道自佚。忽
于所未究。玩其所先述。背正法而异论。受邪言以同
失。今闻佛智之玄远。乃知释教之忠质。豁然神悟而
理摅。足以荡迷而袪疾。虽从邪于昔岁。请归正于兹
日。谨诵来戒。以为口实矣。」
【论曰。昔司马文正公讥元魏崔浩昧于择术。若传
令者不善择术。尤可数也。方天意大启唐祚。而太
宗以大权圣人示现出世。为千载道德盛明之主。
岂易遇哉。有文中子者。身任百世师儒。出河汾间。
凡太宗一时宰辅。若凌烟阁上诸公。皆北面称师。
受王佐之道。当是时。使传令稍知向方。预出王氏
之门。则其施设纵非公台之任。亦不失为名。乡才
大夫徒以卜史占候下伎。位貌既卑。无以自逞。乃
以夙昔私憾。谤黩大教。规窃声誉。及太宗登位。天
下文明。诸公壅容庙堂。论道经邦制礼作乐。虽尧
舜之运亡以加也。此时奕之学素荒而伎且索矣。
抱惭自废于家。其无聊而毙也可知矣。妙哉李君
内德论。熟览之盖天下精识谠论也。其通命一篇。
以儒所谓命。释所谓业。原始要终合而通之。尤为
警绝。惜辞多未能具载云。】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
但自沦于苦海矣。轻而不避。良可悲夫。于是书生心
伏而色愧。避席而谢曰。仆以习俗生。常违道自佚。忽
于所未究。玩其所先述。背正法而异论。受邪言以同
失。今闻佛智之玄远。乃知释教之忠质。豁然神悟而
理摅。足以荡迷而袪疾。虽从邪于昔岁。请归正于兹
日。谨诵来戒。以为口实矣。」
【论曰。昔司马文正公讥元魏崔浩昧于择术。若传
令者不善择术。尤可数也。方天意大启唐祚。而太
宗以大权圣人示现出世。为千载道德盛明之主。
岂易遇哉。有文中子者。身任百世师儒。出河汾间。
凡太宗一时宰辅。若凌烟阁上诸公。皆北面称师。
受王佐之道。当是时。使传令稍知向方。预出王氏
之门。则其施设纵非公台之任。亦不失为名。乡才
大夫徒以卜史占候下伎。位貌既卑。无以自逞。乃
以夙昔私憾。谤黩大教。规窃声誉。及太宗登位。天
下文明。诸公壅容庙堂。论道经邦制礼作乐。虽尧
舜之运亡以加也。此时奕之学素荒而伎且索矣。
抱惭自废于家。其无聊而毙也可知矣。妙哉李君
内德论。熟览之盖天下精识谠论也。其通命一篇。
以儒所谓命。释所谓业。原始要终合而通之。尤为
警绝。惜辞多未能具载云。】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
唐¶ 第 162a 页 X75-016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