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周¶
周¶ 第 151a 页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九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 周

「叙曰。周之蓺祖。字文觉者。即魏大亟相泰之世子也。
泰举高阳王为帝。迁都长安。号西魏。凡一十八年。废
帝更立齐王为帝。四年而泰薨。觉承魏禅。当年被废。
立弟毓为帝。四年而殂。乃立弟邕。邕即周武帝也。阅
十馀年至建德初。惑于道士张宾等妖言。恶黑衣之
谶。除废释氏。毁寺院四万馀所。僧三百万悉令还俗。
洎灭齐。未几改元。宣政五月而殂。太子赟立。自称天
元皇帝。大象二年五月崩。太子衍立。明年二月禅位
于隋。周五主凡二十五年。国除初宇文泰及大冢宰
宇文护并崇重佛法。与西域三藏十馀人宣译经论
天文等凡百馀卷云。

天和二年。武帝命名儒僧道伸述三教利病。沙门道
安作二教论二十篇。以儒道九流为外教。释氏为内
教。意谓上古朴素。坟典之诰未弘。淳风日浇。丘索之
文乃著。苞纶七典。统括九流。咸为治国之谋。并是修
身之具。若派而分之数应为九。若总而合之则同属
儒宗。今乃一化之内令九流争川。大道之世使小成
竞辨。岂不上伤皇极莫大之风。下开拘放鄙荡之弊
哉。及阐绎内典奏之于朝。久而无报。安勤于奉母。凡
薪水饮食皆自力营进。其徒有代之者。安曰。吾母也。
岂以劳人哉。及周武废教。以安宿望欲官之。安以死
周¶ 第 151b 页 X75-0151.png
拒绝。寻以大教堙阨号恸而卒。

建德二年。武帝始欲偏废释教。因大集百僚。命沙门
与道士辨优劣。预令道士张宾饰诡辞以挫释子。冀
即其义负而挤之。于时法师知炫对帝抗酬辞吐精
壮。帝意宾不能制。即逞天威垂难辞。左右叱炫听制
旨。炫安详应对陈义益高。陪位大臣莫不动容钦叹。
帝不能屈。明日诏下遂兼道教罢之。

法师静蔼者。闻诏下慨然曰。食周之粟而忘其事谓
之忠乎。即诣阙奉表求见。武帝许之。及引对。极陈毁
教祸福报应之事。指證明验。帝为改容。[(厂@((既-旡)-日+口))*页]业巳成。既
行之诏不可返。因谢遣之。蔼退而泣曰。大教阨塞。吾
何忍见之。遂遁入终南山。帝寻欲官之。遣卫士求蔼。
蔼闻徙入太一山。卫士不获而返。蔼以法灭号泣。七
日夜声不绝。撰三宝录二十卷。假设主宾抑扬飞伏。
广罗文义弘赞大乘。并录见闻事实。藏诸岩洞。庶后
代之再兴耳。寻告弟子曰。吾生无补于世。将事舍身。
众号泣不许。因令侍者出山。蔼沥血书偈一篇。遂坐
盘石留一内衣。自条其肉布于石上。引肠胃挂于松
枝。五藏皆外见。馀筋肉手足头面呙(音寡)折都尽。以刀
割心捧之而卒。侍者归山犹见捧心而坐。馀骸并无
遗血。伹白乳傍流凝于石次。闻者靡不流涕。时年四
十有五。

是岁周武焚毁经像。有民部侍郎任君者与府属宴
次。仰见云间有物六段隐隐而没。一最小者翔空如
周¶ 第 151c 页 X75-0151.png
幡。俄堕其所。任君取视之。乃大般若经第十九卷。自
火焰间出而不烬者。因秘之。宣帝复教。任奏上。盖帝
年十有九云。

六年。周武灭北齐。据邺都。集僧道宣废教之旨。略曰。
世法三教其风弥远。考定至理多愆陶化。六经儒教
文通治道。礼义忠孝于世有宜。须至存立。且真佛无
像遥敬表诚具见经旨。而世空崇塔庙丽饰精蓝取
以求福。愚人信顺倾竭珍财虚引糜费。凡是经像皆
从毁灭。父母之恩罔极之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应
僧尼道士尽宜反服以崇孝养。朕意如此。卿等若别
有理可尽意对。无退有谤言。法师慧远排众出对曰。
陛下统临大国得一居尊宪章三教。而明诏曰。真佛
无像诚如纶旨。然耳目苍生赖经闻佛。籍教表真。若
将废之无以兴善。帝曰。虚空真佛咸自有之。何假经
像。远曰。汉明巳前经像未至此方。生民未见有称虚
空真佛者。若不籍教而知。则三皇巳前未有文字应
合自知五常。若以泥像无情事之无益。上古穴居野
处不服仁义。而五帝观象设教。神而化之使民则之。
今天子七庙施主。亦是敬顺之道。讵可废邪。又诏旨
遣僧反服以崇孝养。孔子曰。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孝
之终也。仁者智养岂必在家始曰为孝。帝以远抗旨。
怒见词色。远凛然无惧。复进曰。陛下纵势力轻毁大
教。佛言幽冥祸福之报初不以贵贱为等。贫道窃为
陛下惜之。敕左右引退。不怿而罢。时齐境僧尼二百
周¶ 第 152a 页 X75-0152.png
馀万并令反服。周武既克齐而威震天下。远独抗对
不挠。帝高其劲正。不抵以罪。遂遁入汲郡之西山。远
貌丰美。腰十围。声如钟。每临讲席见者心肃。疏华严.
涅槃等经。及隋革命。雅为文帝所重。

七年。周武帝殂。子宣帝即位。终南紫盖山沙门法藏
削发具僧仪入都。有司以闻。帝忻然曰。朕欲兴复释
氏而僧自紫盖来。即召见之。问曰。朕巳处分修陟岵
寺将复释教。而朝议以为先朝所行未易遽革。师今
远来何以教朕。藏词旨浅讦。大忤帝意。斥遣之。

先是任道琳者。以学业淹博得近周武。议论二十馀
日。酬酢七十番。周武穷极精思不能屈。尝许以复教。
会其崩不果。至是道琳伸请尤力。帝从之。

二月二十六日诏曰。佛法弘大。前古共崇。讵宜沉隐
舍而不行。自今应王公下逮黎庶并宜修事。知朕意焉。
四月二十八日复诏曰。教义幽深神奇弘大。虽以广
开化仪通其修事。而崇奉之徒勿须剪发以乖大道。
宜规菩萨仪范。权服冠缨。所司条为仪注。于是琳等
妙选旧沙门懿行贞粹声望卓异者百二十人。入陟
岵寺仍旧住持。未几周祚衰。隋文革命。大复释氏焉。」

【论曰。南山宣公志任道琳对周武论辨。往复七十
馀番。而周武多劫持教乘馀论以拒琳。其间亦有
可观者。正如六经垂世本乎致君泽民。而王莽用以
文奸。岂不谬欤。美哉琳公之达。既从其罢道。乃以
士褐求见。及对制问。则约儒释垂祐于天人义同
周¶ 第 152b 页 X75-0152.png
者优柔启迪之。周武之惑几于少解。遽会其殂。而
宣帝复教亦其力也。使琳立朝处变故之际。虽陈
平狄梁公亡以加焉。炫远二公奋词鲠正。重法忘
躯。周武恃爵位为天下劝赏。欲富贵之。彼上人者
岂斯人之徒欤。安蔼二公教存则生。教灭则亡。呜
呼。颜段之流也贤哉。】

* 隋

「夫天命有隋膺斯五运。帝君荣祐宅此九州。所以诞
育之初神光洞发。君临巳后灵瑞竞臻。故使天兆龟
文水浮五色。地开泉醴山响万年。云庆露甘珠明石
变。聋闻瞽视哑语躄行。禽兽见非常之祥。草木呈难
纪之瑞。是知昔闻七宝匪局金轮。今则神异四时遍
知王烛。往以赤若之岁黄屋驭宸。土制水行兴废毁
之佛日。火乘木运启嘉号于开皇。高祖以周靖帝大
定二年黄龙降于旧第。卿云见于城闉。二月十三日
周以帝祚归禅在隋。景命既临。服黄替皂。废周六官。
依汉三省。佛日还曜。法水潜通。其冬有周沙门赍西
域梵经二百馀部膺期而至。下敕所司访人翻译。开
皇二年仲春之月便就宣传。季夏诏以龙首之山川
原秀丽卉木滋阜宜建都邑。凡城殿门县园寺皆以
大兴为额。三宝慈化自此而兴。万国仁风缘兹远大。
伽蓝郁峙法宇交临。开士肩联信心钟接。及仁寿启
号宝塔是兴。百有馀州皆陈瑞应。于斯时也四海静
浪九州无尘。大度僧尼将三十万。崇缉寺宇向有五
周¶ 第 152c 页 X75-0152.png
千。翻译道俗二十四人。所出经论垂五百卷。及炀帝
嗣箓。卜宅东都。仍于洛滨上林园置翻经馆。四事供
养无乏于时。今叙一朝两代三十七年。祖师硕儒高
僧法匠十有五人。显太隋我教之隆盛焉。

开皇初。法师昙延。姿度瑰异。长九尺六寸。垂手过膝。
目光外射。才望与慧远相埒。述诸经义疏。议者谓。标
举纲目远不逮延。文句惬当延不及远。齐太祖从之
问道给月俸。会周使周弘正来聘。大臣举延接伴。弘
正恃才气出人上。见延悠然意消。及还求延𦘕像并
所著疏论而归。帝益重之。进位昭玄上统。周武废教。
延遁入太行山。及隋文受禅。即日削发以沙门谒见。
文帝大悦。下书复教。久之岁旱。有旨命延率众祈雨。
雨不降。帝问故。对曰。事由一二。帝即遣京尹苏威问
一二之意。延曰。陛下躬万机之政。群臣致股肱之力。
虽通治体。然俱愆玄化。欲雨不雨事由一二也。帝识
其意。敕有司择日于正殿设仪。命延授以八戒。群臣
以次受讫。方炎威如焚而大雨霈然倾霔。帝悦。自是
延每入朝必亲手奉御馔供之。临终以表辞帝。托以
外护。帝哭之哀甚。葬日。百僚缟素送之。内史薛道衡
文祭。略曰。往逢道丧玄纲落纽。栖心幽岩确乎不拔。
高位厚禄不能回其虑。严威峻法不足惧其心。经行
宴坐夷险莫二。戒德威仪始终如一。圣皇启运像法
再兴。卓尔缁衣郁为称首。屈震极之重。申师资之义。
三宝由之弘护。二谛籍以宣扬。信足以追踪澄.什超
周¶ 第 153a 页 X75-0153.png
迈安.远矣。

尼智仙者。河东蒲坂刘民女也。少出家。有戒行。长通
禅观。时言吉凶成败事。莫不奇验。居般若寺。会文帝
生于寺。方季夏盛暑。乳母遽扇之。帝寒甚几绝。不能
啼。左右大惊。尼就视之曰。儿天佛所祐。宜勿忧也。即
举之呼曰那罗延。因以为小字。抱诣太祖语曰。儿来
处绝伦。俗家秽杂不宜留。请为养之。太祖遂割宅为
小门通寺。以儿委仙视育。后皇妣来抱。忽见儿为龙。
惊堕于地。仙失声曰。奚为触损我儿。令晚得天下。及
帝稍长。仙密告之曰。汝后大贵。当自东方来。佛法时
灭。赖汝而兴。及周武废教。仙隐其家内著法衣。戒行
弥笃。至是帝果自山东入为天子。大兴释氏。仙前此
而卒。帝每对群臣称阿阇梨以为口实。又云。朕兴由
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定从道人中来。少时在寺长
育。至今乐闻钟磬之声。

四年。关辅旱。帝引民就食洛州。先是律师灵藏者与
帝为布衣交。至是命藏陪驾。既而趣向藏者极盛。帝
闻之手敕曰。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师是道人天子。有
乐离俗者任师度之。藏由是度人前后数万。间有谮
之者。帝曰。律师化人为善。弟子禁人为恶。言虽有异
意则无殊。

沙门昙询者。尝遇二虎相斗久而不止。询执锡分之。
以身为翳。语曰。同居林薮。计无大乖。幸各分路。虎妥
尾受命。即饮气而散。时法师昙祟临终。有白衣童子
周¶ 第 153b 页 X75-0153.png
手捧光明立于座右。弟子问此谓谁。崇曰。第六天频
来命我。我以诸天著乐有妨修道。竟未之许。吾殁愿
生无佛法处教化众生。慎勿彰言。死后任说。

八年。李士谦卒。士谦。字约。少丧父。事母以孝闻。其族
长伯玚每叹曰。此子吾家颜子也。善天文术数。自以
少孤。未尝饮酒食肉。李氏世豪每宴集盛馔珍美盈
前。士谦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
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宁可违乎。少长肃然。
退谓人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尝有牛犯
其田。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巳黍
者则默为避之。凶年散谷合诸药以救疾疠。如此积
三十年。雅好佛。举止约以戒定。有谓其修阴德。士谦
笑曰。夫阴德其犹耳鸣。唯巳知之人无得而知者。今
吾所作仁者皆知。何阴德之有。最善玄言。客有疑佛
报应之说。士谦喻之曰。积善馀庆。积恶馀殃。岂非休
咎之徵耶。佛曰。轮转五道无复穷巳。而贾谊亦云。千
变万化未始有极。至若鲧为黄能。杜宇为鶗鳺。褒君
为龙。牛哀为虎。君子为鹄。小人为猿。彭生为豕如意
为犬。黄母为鼋。宣武为鳖。邓艾为牛。徐伯为鱼。羊枯
前身李氏子。此皆佛家变异形报之验也。客又曰。邢
子才云。世有松柏化为樗栎。仆以为然。士谦曰。此不
类之谈也。变化皆由心业。岂关木乎。又问三教优劣。
士谦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客不能难而去。」

【论曰。北史史官蒋沈等记李君之事详悉如此。岂
周¶ 第 153c 页 X75-0153.png
非心怀佛德尽巳之诚。不敢欺訹后之来者欤。士
谦以日月星方三教。然乍观似有优劣。至若照明
世界运转生灵则一德也。是三者阙一则安立不
成。故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贤哉李君。吾见子
深于性命之大原也。】

「十三年。二祖慧可大师示寂。师虎牢人。少博极群书
尤精玄理。及览佛经超然自得。遂出家。依龙门香山
宝静禅师得度具戒。年甫四十。忽一日定中神告曰。
将證圣果无滞于此。须臾顿觉头痛如刺。欲行求治。
空中有声曰。比换骨耳。非常痛也。因以是告于师。师
视其顶有五峰隆起。乃曰。神既助汝。可行求道。吾闻
天竺达磨近至少林。宜往依之。师至少林。投机授法。
语在达磨章中。及少林归寂。师继阐玄化。曾至北斋
遇一居士。不言姓民且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师忏罪。
师曰将罪来与汝忏。居士良久曰觅罪了不可得。师
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曰。今见师巳知是僧。
未审何名佛法。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
僧宝亦然。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
间。其心亦然。佛法无二也。师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
吾宝也。宜名僧璨。授具戒毕。乃告之曰。达磨大师来
自天竺。以正法眼藏密授于吾。吾今付汝。并达磨信
衣。汝当护持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本来缘有地。因地
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汝受吾教。宜处深
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曰师既预知愿闻示诲。师曰。
周¶ 第 154a 页 X75-0154.png
昔达磨传般若多罗。谶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吾校
年代。正在汝身。当审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夙累。
今要偿之。师遂于邺都随宜行化。经三十四年乃晦
迹混俗。或过屠门或入酒家。有怪而问之者。答曰。我
自调心。非关汝事。最后于筦城县匡救寺三门下谈
无上道。听者云集。有辨和法师者于寺中讲涅槃经。
声徒闻师说法。稍稍引去。和不胜愤。兴谤于邑宰翟
伸。侃侃惑其说。加师以非法。遂怡然委顺。年一百有
七。识真者谓师偿债。葬磁州淦县东北七十里。唐德
宗谥太祖禅师。

十七年。诏天台智者大师顗(语岂切)赴命。至剡县示
疾。为其徒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智等法。弟
子问所居地位。答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巳利它。
获预五品。命笔写观心偈毕。跏趺而逝。顗生陈氏。目
有重瞳。初谒思禅师。示以普贤道场。说四安乐行。顗
忻然退居密室研味法华玄旨。至药王品是真精进
之句。豁然大悟。定慧融会。即以告思。思曰。非汝不證。
非吾不识。此法华三昧见前旋陀罗尼也。纵文字阿
师千万无能穷汝之辩。可继传灯。勿作最后断佛种
人。顗奉付嘱。久之辞游金陵止瓦宫寺。一夕梦登高
山下瞰大海。见一比丘名曰定光。以手招之。其后顗
领徒至天台山。定光出迎曰。颇忆往日相招否。顗熟
视。盖梦中所见者。光曰。此处金地吾既有之。佛陇北
峰螺溪银地宜居行道。久之陈宣帝诏。顗坚卧不起。
周¶ 第 154b 页 X75-0154.png
使者七反。帝遣永阳王谕殷勤意。顗不得巳至都。延
入太极殿讲说。帝执弟子礼待为国师。诏给羊车队
仗。别号智者。未几帝梦王者羽卫甚盛。传呼冠达。迎
顗法师居三桥。及窹叹曰。冠达梁武帝法名。三桥今
光宅寺也。即移顗居之。及隋克陈。炀帝居藩请授五
戒。即辞归佛陇。著法华疏.止观门.修禅法等及净名
疏凡百馀卷。皆出口成章。左右抄写而不蓄一字。建
大道场三十有六。所度僧一万五千人。写经一十五
藏。造金铜土木等像八十万躯。尝说法次。沙门慧荣
者世称义虎。辩号悬河。闻顗讲法故来致问。数开徵
覈莫非深隐。顗应对事理焕然清遣。荣叹曰。禅定之
力不可当也。其止观法门大略。即身心而指定慧。即
言说而诠解脱。自发心至于成道。行位昭明。由是天
下言佛教者以天台为司南云。

仁寿三年。文中子王通既冠。慨然有济世之志。西游
长安见帝。帝坐太极殿召见。因奏太平策十有三道。
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恢恢乎运天下于掌矣。帝
大悦曰。得生几晚。天不以生赐朕也。下其议于公卿。
公卿不悦。时将有萧墙之忧。通知谋之不用也。作东
征之歌而归。乃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
而六经大就。门人自远而至者。河南董常.太山姚义.
京兆杜如晦.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
收.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钜鹿魏徵.大原王圭温彦
博.颖川陈叔达等。咸称师。北面受王佐之道。馀往来
周¶ 第 154c 页 X75-0154.png
受业者盖千馀人。大业中累徵不就。十三年疾病。闻
江都有变。泫然而兴曰。生民厌乱久矣。天其或者将
启尧舜之运。吾不与焉。命也。遂卒。门人谥曰文中子。
尝为中说以拟论语。其周公篇曰。诗书盛而秦世灭。
非孔子之罪也。玄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
戒脩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
道不虚行。或问佛。子曰圣人也。曰其教何如。曰西方
之教也。中国则泥。又曰。观皇极谠议。三教于是乎一
矣。通弟绩亦著书。号东皋子。

文中子讲道于白午之溪。弟子捧书北面环堂成列。
讲罢。程生退省于松下。语及周易。薛收叹曰。不及伏
羲氏乎。何辞之多也。俄而有负苓者皤皤然委担而
息曰。吾子何叹也。薛收曰。叟何为者而徵吾叹。负苓
者曰。夫丽朱者赤。附黑者黑。盖渐而得之也。今吾子
所服者道而犹叹。是六腑五藏不能受也。吾是以问。
薛收曰。收闻之师。易者道之蕴也。伏羲画卦而文王
系之。不逮省文矣。吾是以叹。负苓者曰。文王焉病。伏
羲氏病甚者也。昔者伏羲氏之未画卦也。三才其不
立乎。四序其不行乎。百物其不生乎。万象其不森乎。
何营营乎而费画也。自伏羲氏泄道之密。漏神之几。
分张太和磔裂元气。使天下之智者诡道逆出。曰我
善言象而识物情。阴阳相磨远近相取。作为刚柔同
异之说以骇人志。于是知者不知而大朴散矣。则伏
羲氏始兆乱者。安得羸叹而嗟文王。负其苓而行。追
周¶ 第 155a 页 X75-0155.png
而问之居与姓名。不答。文中子闻之曰。隐者也。」

【论曰。本朝司马文正公曰。文中子云。佛圣人也。审
如文中子之言。则佛之心可见矣。第今言禅者好
为隐语以相迷。大言以相胜。使学者伥伥(田良切。失道貌)
又狂也。然益入于迷妄。因广文中子之意。作解禅
颂六首。果如此言。虽中国亦可行矣。不然。则吾所
不知也。其卒章曰。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为贤
为大圣。是名佛菩萨。噫。文正公继孔孟荀杨为大
贤者也。庸有不知佛哉。观其颂则文正公平生所
为皆佛菩萨之心也。特禅之一法。虽吾门亦标表
以为教外别传。自非积三二十年息心绝虑则莫
能究其旨。谓之隐语大言。似是而实非也。何则。东
皋子犹以伏羲画卦。泄道之密漏神之机。分张太
和磔裂元气。使知者不知而大朴散矣。矧不立文
字之禅。直指人心于语言形迹之表。讵可以常程
义理而求其言说耶。是不独文正公.文中子.杨孟
诸贤未暇留神。吾徒传教大法师辈固有不知而
兴谤者。故先德云。千人万人中捞漉得一个半个
而巳。夫岂易信也哉。】

「初文帝龙潜时。遇梵僧以舍利一裹授之曰。檀越他
日为普天慈父。此大觉遗灵。故留与供养。僧既去。求
之不知所在。帝登极后。尝与如法师昙迁各置舍利于
掌而数之。或少或多竟不能定。迁曰。诸佛法身过于
数量。非世间所测。帝始作七宝箱贮之。至是海内大
周¶ 第 155b 页 X75-0155.png
定。帝忆其事。于是以岐州等三十州各建舍利塔。

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诏曰。仰惟正觉。大慈大悲救
护众生。津梁庶品。朕归依三宝重兴圣教。思与四海
之内一切人民俱发菩提共修福业。使当今现在爰
及来世永作善因同登妙果。宜请沙门三十人谙解
法相兼堪宣导者。各将侍者二人。散官一人。薰陆香
一百二十斤。分道送舍利往前件三十州建塔。每州
僧三百六十人。为朕及皇太子诸王内外官人一切
民庶七日行道。任人布施限十文而止。所施之钱以
供营塔。若少不充役可丁及用库物。别外州郡僧尼
普为舍利设斋。限十月十五日午时同丁石函。总管
剌吏以下至县尉。自非军机。停常务七日。专检校行
道务。尽诚敬副朕意焉。是日皇帝亲以七宝箱奉三
十舍利自内而出。置于御座之案。与诸沙门烧香礼
拜。愿弟子常以正法护持三宝。救度一切众生。乃取
金瓶琉璃瓶各三十。以琉璃盛金瓶。置舍利于其内。
薰陆为泥涂盖而印之。诸沙门各奉舍利而行。初入
州境。总管刺史诸官夹道步引。四部大众威仪斋肃。
共以宝盖幡幢华台像辇佛帐经舆香山香钵种种
音乐尽来供养围绕赞呗。依阿含经舍利入拘尸那
城法。于是沙门对四部大众作是唱言。至尊以菩萨
大慈无边无际。哀悯众生切于骨髓。是故分布舍利
共天下同作善因。又引经文种种方便诃责之。教导
之。深至恳侧涕零。及宣读忏悔文。至舍利将入函。沙
周¶ 第 155c 页 X75-0155.png
门高奉宝瓶巡示大众。人人拭目谛视共睹光明。哀
恋号泣声响震地。凡是安置之处悉亦如之。皇帝于
十月十五日午时在大兴宫之大兴殿庭西南。执圭
而立。延请佛像及沙门三百六十人。幡盖香华赞呗
音乐自大兴善寺来居殿堂。皇帝烧香礼拜。降御东
廊。亲率文武百僚素食斋戒。及舍利入塔毕。皇帝曰。
尔佛法重兴必有感应。其后处处奏表皆如其言(见著
作王邵舍利感应记)。」

【论曰。本朝太平兴国二年。吴越王钱俶以其地献
于朝。 太宗命取佛舍利入禁中度开宝寺西北
地造浮图十一级。下作天宫以葬舍利。葬日。 太
宗肩舆微行自安置之。有白光由塔一角而出。
 太宗两涕其外。都人万众皆洒泣。然指焚香于臂
掌者无数。内侍数十人愿出家扫洒塔下。悉度为
僧。 太宗谓近臣曰。我曩世尝亲佛座。但未通宿
命。不能了了见之耳。扬文公谈苑纪述如此。然吾
佛世尊果何为者耶。而舍利威灵历二千年而瑞
应如新。致古今盛帝显王钦崇眷慕不知其所以
然而自相符合。虽隋文万万不足以拟议 太宗
神功圣德。然皆夙熏愿力出世。固有尽美者焉。】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九
周¶ 第 156a 页 X75-015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