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齐¶ 第 136b 页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六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 齐
「建元二年。高祖有事于钟山。因幸沙门僧远所居。远
床坐辞以老病不能出迎。高祖将诣床下见之。左右
以房閤狭不容舆盖。遂驻跸。遣使劳问卧起而去。远
居山凡五十馀年。初犹有食。食不继。涧饮二十馀年。
天下仰其高行。及终。武帝致书沙门法献曰。承远上
无常。弟子夜中巳知远上此去甚得好处。诸佳非一。
不复增悲也。一二迟见法师。方可叙瑞梦耳。今正为
作功德。所须可具疏来。
永明二年敕沙门法献.玄畅为天下僧主。他日会于
帝前。对制称名而不坐。不兴寺僧钟对帝称贫道。武
帝讶之。以问中书王俭。俭曰。汉魏佛法未盛。传记无
载者。独宋魏始盛。而沙门多称贫道而预坐。晋庾冰.
桓玄皆欲屈之。然竟不可行。今亦称贫道。帝曰。献畅
二师道行如此犹称名。朕以称名乃得宜。可著令以
为永式。初献公慕法猛西游。自巴蜀出河南。经芮芮
国到于阗。欲度葱岭。会栈道绝不得往。获佛牙一枝。
舍利十有五粒。并经论梵夹而还。畅公精究经律。博
贯子史百氏之言。初华严未有疏。畅首为之。学者得
以祖述焉。又能舒手出香。掌中流水。风谊高简。弘道
辅世有功国家。暮年特听肩舆入殿。时称黑衣二杰
焉。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 齐
「建元二年。高祖有事于钟山。因幸沙门僧远所居。远
床坐辞以老病不能出迎。高祖将诣床下见之。左右
以房閤狭不容舆盖。遂驻跸。遣使劳问卧起而去。远
居山凡五十馀年。初犹有食。食不继。涧饮二十馀年。
天下仰其高行。及终。武帝致书沙门法献曰。承远上
无常。弟子夜中巳知远上此去甚得好处。诸佳非一。
不复增悲也。一二迟见法师。方可叙瑞梦耳。今正为
作功德。所须可具疏来。
永明二年敕沙门法献.玄畅为天下僧主。他日会于
帝前。对制称名而不坐。不兴寺僧钟对帝称贫道。武
帝讶之。以问中书王俭。俭曰。汉魏佛法未盛。传记无
载者。独宋魏始盛。而沙门多称贫道而预坐。晋庾冰.
桓玄皆欲屈之。然竟不可行。今亦称贫道。帝曰。献畅
二师道行如此犹称名。朕以称名乃得宜。可著令以
为永式。初献公慕法猛西游。自巴蜀出河南。经芮芮
国到于阗。欲度葱岭。会栈道绝不得往。获佛牙一枝。
舍利十有五粒。并经论梵夹而还。畅公精究经律。博
贯子史百氏之言。初华严未有疏。畅首为之。学者得
以祖述焉。又能舒手出香。掌中流水。风谊高简。弘道
辅世有功国家。暮年特听肩舆入殿。时称黑衣二杰
焉。
齐¶ 第 136c 页 X75-0136.png
本朝明教禅师曰。近古高僧见天子不名。预制书则
曰师曰公。钟山僧远銮舆及门而床坐不迎。虎溪慧
远天子临浔阳而诏不出山。当时待其人尊其德。是
故圣人之道振。其徒尚德。儒曰贵德何如。以其近于
道也。后世之慕其高僧者。交卿大夫尚不得预下士
之礼。其出其处不若庸人之自得。况如慧远之见天
子乎。僧远之自若乎。望吾道之兴。吾人之修。其可得
乎。存其教而不须其人。存诸何以益乎。惟此未尝不
涕下。」
【论曰。明教之称二远不减孔子之美夷齐。诚可仰
也。至于伤时之叹。殆不能亡所激而云尔。
圣朝自皇祐巳来。吾属预诏命者甚众。彼特一时
之遇。固有素亏酝籍而进退弗得其宜者。唯圆通
守讷禅师当
仁考天下太定机政多暇。思与有道晤言。讷首被
命而师道不可屈。然国命亦不可固违。乃举门下
僧怀琏以代其行。及琏入朝。而
仁考待以法友之礼。相得最深。于是
朝野浩然钦慕。讷知人而自重如此。吾道由之益
振焉。呜呼。讷公主法之体可为万世师。二远未足
多也。献畅二公道亦至矣。而降志称名遂失大教
尊重之体。二杰著称。其可取焉。】
「七年。帝怒大士宝志惑众。收逮建康狱。是日国人咸
见大士游行市井。既而检校仍在狱中。其夕语吏曰。
齐¶ 第 137a 页 X75-0137.png
门外有两舆食。金钵盛饭。汝可取之。果文惠太子竟
陵王送供至。建康令吕文显以闻。帝悔谢迎至禁中。
俄有旨屏除后宫为家人宴。志例与众暂出。巳而犹
见行道于显阳殿。比丘七辈从其后。帝惊遣吏至问。
吏白。志久出在省中。及视之。身如涂墨焉。帝益神敬
之。后在华林园忽重著三顶布帽。亦不知自何而得
之。未几而帝崩。文惠太子.豫章王相继而殂。果如其
谶。灵味寺沙门宝亮者。欲以衲帔遗之。未及有言。志
忽来牵帔而去。王仲熊问仕何所至。不答。直解杖头
左索与之。仲熊初不晓。后果至尚书左丞焉。建武末
平旦出门。忽褰裳走过曰门上血腥。及明帝遇害。果
以犊车载尸自此门出舍阉人徐龙驹宅。而帝颈血
流被门限。初郁林多害宗室。高士江泌忧南康王以
问志。志覆香炉灰示之曰都尽无馀。徐陵儿时父携
之谒志。志拊曰天上石麒麟也。陵后果显于世。
沙门净度者。辟谷饵松肪。能讲诵禅律。游广汉间。尝
诵宝积经及半而疾。命侍者代之。阅遍而化。远近咸
见空中有宝马负棺而去。
沙门普恒。好在闲处收摄其心。与蜀沙门韬公友善。
尝入火光三昧。自眉间下属金刚际。于光中见诸色
像先身业报等事。及化时。一苍头见其半脱。强信之
不可。而手屈三指。平生黑瘠。化时白[折/月]。识者知其得
三果焉。
沙门法道者。与恒同时。道尝入定登内院。见弥勒自
陵王送供至。建康令吕文显以闻。帝悔谢迎至禁中。
俄有旨屏除后宫为家人宴。志例与众暂出。巳而犹
见行道于显阳殿。比丘七辈从其后。帝惊遣吏至问。
吏白。志久出在省中。及视之。身如涂墨焉。帝益神敬
之。后在华林园忽重著三顶布帽。亦不知自何而得
之。未几而帝崩。文惠太子.豫章王相继而殂。果如其
谶。灵味寺沙门宝亮者。欲以衲帔遗之。未及有言。志
忽来牵帔而去。王仲熊问仕何所至。不答。直解杖头
左索与之。仲熊初不晓。后果至尚书左丞焉。建武末
平旦出门。忽褰裳走过曰门上血腥。及明帝遇害。果
以犊车载尸自此门出舍阉人徐龙驹宅。而帝颈血
流被门限。初郁林多害宗室。高士江泌忧南康王以
问志。志覆香炉灰示之曰都尽无馀。徐陵儿时父携
之谒志。志拊曰天上石麒麟也。陵后果显于世。
沙门净度者。辟谷饵松肪。能讲诵禅律。游广汉间。尝
诵宝积经及半而疾。命侍者代之。阅遍而化。远近咸
见空中有宝马负棺而去。
沙门普恒。好在闲处收摄其心。与蜀沙门韬公友善。
尝入火光三昧。自眉间下属金刚际。于光中见诸色
像先身业报等事。及化时。一苍头见其半脱。强信之
不可。而手屈三指。平生黑瘠。化时白[折/月]。识者知其得
三果焉。
沙门法道者。与恒同时。道尝入定登内院。见弥勒自
齐¶ 第 137b 页 X75-0137.png
脐轮放光照三涂苦道。由此励精常坐不卧。及终而
祥瑞与恒绝类。复有释僧定者。自言得不还果。于时
中兴寺法主鸠众详断。令现神足。定曰。恐犯戒故不
现。法主曰。按律有四因缘得现神足。一断疑网。二破
邪见。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竟不能。遂摈之。
沙门慧嵬者游长安。久之去山谷中修禅定。夜有无
头鬼忽见。嵬曰。汝无头便无头痛之累。何快如之。鬼
即没。又作无腹鬼来。嵬曰。汝无腹便无饥渴之累。何
快如之。俄一夕雪。有扣户求宿者。烛之乃好女子。前
再拜曰。我天女。以上人有戒德。天遣我来相慰耳。嵬
曰。既巳见。当自去。汝与我为障道。于是女子凌空而
去。歌曰。河水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不可动也。
永明中武帝以中书侍郎徵隐士何点。点辞不赴。南
史云。点门世事佛甚精。与张融.孔稚圭为方外交。招
携胜侣及名行沙门。清言赋诗优游自得。宰相王俭
欲候之。知不可见乃止。豫章王嶷命驾造点。点由后
门遁去。竟陵王子良闻之曰。豫章王尚望尘不及。吾
当望岫息心。后点在法轮寺。子良就见。之点角巾登
席。子良对之。忻然无巳。遗点嵇叔夜酒杯徐景山酒
鎗而去。点少时尝病渴。积岁不止。后在吴中石佛寺
讲维摩。于讲堂昼寝。梦沙门形貌坏异。授凡一掬梦
中服之即愈。时以为纯德所感。及崔惠景叛围宫城。
惠景素好佛。慕交点。点拒之不许。至是逼召。点裂裙
为裤往赴之讲经。不及军事。惠景败。东昏怒点。欲诛
祥瑞与恒绝类。复有释僧定者。自言得不还果。于时
中兴寺法主鸠众详断。令现神足。定曰。恐犯戒故不
现。法主曰。按律有四因缘得现神足。一断疑网。二破
邪见。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竟不能。遂摈之。
沙门慧嵬者游长安。久之去山谷中修禅定。夜有无
头鬼忽见。嵬曰。汝无头便无头痛之累。何快如之。鬼
即没。又作无腹鬼来。嵬曰。汝无腹便无饥渴之累。何
快如之。俄一夕雪。有扣户求宿者。烛之乃好女子。前
再拜曰。我天女。以上人有戒德。天遣我来相慰耳。嵬
曰。既巳见。当自去。汝与我为障道。于是女子凌空而
去。歌曰。河水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不可动也。
永明中武帝以中书侍郎徵隐士何点。点辞不赴。南
史云。点门世事佛甚精。与张融.孔稚圭为方外交。招
携胜侣及名行沙门。清言赋诗优游自得。宰相王俭
欲候之。知不可见乃止。豫章王嶷命驾造点。点由后
门遁去。竟陵王子良闻之曰。豫章王尚望尘不及。吾
当望岫息心。后点在法轮寺。子良就见。之点角巾登
席。子良对之。忻然无巳。遗点嵇叔夜酒杯徐景山酒
鎗而去。点少时尝病渴。积岁不止。后在吴中石佛寺
讲维摩。于讲堂昼寝。梦沙门形貌坏异。授凡一掬梦
中服之即愈。时以为纯德所感。及崔惠景叛围宫城。
惠景素好佛。慕交点。点拒之不许。至是逼召。点裂裙
为裤往赴之讲经。不及军事。惠景败。东昏怒点。欲诛
齐¶ 第 137c 页 X75-0137.png
之。宰臣萧畅谏曰。点向不诱贼。共讲未易可量。以此
言之。乃当得封。东昏纳其言而止。点弟胤。博学有重
名。尝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建武中拜中
书令。闻谢朏罢吴兴郡不还。胤恐后之。即拜表解职
不待报。明帝怒。追之不及。有诏许之。胤以会稽多灵
异往游之。居若耶山云门寺。既与兄偕隐。时号点曰
大山。胤曰小山。寻徙居秦望山。起讲堂即林成。援因
岩为渚别创小閤。寝处其中。躬自启闭。僮仆无得至
者。高风倾天下。初胤侈于味。食必方丈。至是汝南周
颙遗书劝令食菜曰。变之大者莫过死生。生之重者
无逾性命。性命之于彼甚切。滋味之在我可赊。若云
三世理诬则幸矣。如使此道果然而受形未息。一往
一来生死常事。则伤心之惨行亦自及。丈人于血味
之类虽不身践。至于辰雁夜鲤能不取备于屠门。财
具之经盗手。犹为廉士之所弃。生性之一启金刀。宁
复慈心之所忍。驺虞虽饥非自死之草不食。闻其风
者岂不使人多愧。丈人得此有素。聊复片言发启耳。
胤由此绝去血味。
沙门慧安者。不知何许人。少为虏。卖之荆州富家役
作。性谨愿。主人爱之。年十八听出来为沙弥。止江陵
琵琶寺。野人皮相之当众僧坐时。辄起行水。自上及
下水用不竭。众讶之。及受具灵异益著。尝与沙门惠
济上堂布萨。堂户未开。安绾手自壁而入。出亦如之。
济骇惧不敢言。俄辞济曰。我当远行。今与君诀别。济
言之。乃当得封。东昏纳其言而止。点弟胤。博学有重
名。尝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建武中拜中
书令。闻谢朏罢吴兴郡不还。胤恐后之。即拜表解职
不待报。明帝怒。追之不及。有诏许之。胤以会稽多灵
异往游之。居若耶山云门寺。既与兄偕隐。时号点曰
大山。胤曰小山。寻徙居秦望山。起讲堂即林成。援因
岩为渚别创小閤。寝处其中。躬自启闭。僮仆无得至
者。高风倾天下。初胤侈于味。食必方丈。至是汝南周
颙遗书劝令食菜曰。变之大者莫过死生。生之重者
无逾性命。性命之于彼甚切。滋味之在我可赊。若云
三世理诬则幸矣。如使此道果然而受形未息。一往
一来生死常事。则伤心之惨行亦自及。丈人于血味
之类虽不身践。至于辰雁夜鲤能不取备于屠门。财
具之经盗手。犹为廉士之所弃。生性之一启金刀。宁
复慈心之所忍。驺虞虽饥非自死之草不食。闻其风
者岂不使人多愧。丈人得此有素。聊复片言发启耳。
胤由此绝去血味。
沙门慧安者。不知何许人。少为虏。卖之荆州富家役
作。性谨愿。主人爱之。年十八听出来为沙弥。止江陵
琵琶寺。野人皮相之当众僧坐时。辄起行水。自上及
下水用不竭。众讶之。及受具灵异益著。尝与沙门惠
济上堂布萨。堂户未开。安绾手自壁而入。出亦如之。
济骇惧不敢言。俄辞济曰。我当远行。今与君诀别。济
齐¶ 第 138a 页 X75-0138.png
仰见空中皆好华。有管弦声。天香弥馥。济愈惧。安曰。
吾与子游。所见谨勿妄言。言即有咎。唯东南有一白
衣新发意菩萨。可与之言。于是辞去。附商入湘中。路
患痢将死。谓商曰。我死即灵尸岸上。不须设棺也。问
其故。曰吾欲以施虫鸟。商人如其旨。以尸投岸侧。夜
辄有火焰从其身出。商大怖。剌舟至湘中。则安巳先
至。欲就语又失所在。济后至陟屺寺。与隐士刘虬夜
语及之。虬即遥礼曰。此得道者火光三昧也。
沙门昙超者。居钱塘灵苑山。一夕有异人至曰。此邦
蒙师留苍生之福。然富阳民无故凿山麓。断坏群龙
之室。龙忿不致雨。今二百日矣。欲法师一往诲龙。为
苍生请福。岂有意乎。超曰。此檀越事。吾何能为哉。神
曰。弟子力能吐云。不能致雨。超诺之。至赤庭山为龙
说法。俄大雨。因止临溪。县令闻超在。辨舟迎之。超即
日遁还灵苑。
隐士刘虬。字灵预。一字德明。南阳人。晋豫州剌史乔
七世孙。徙居江陵。虬少而抗节好学。须得禄便隐。泰
始中仕当阳令。罢官归家静处。常服鹿皮袷。断谷饵
术及胡麻。齐受禅。以蒲轮束帛徵为通直郎不就。竟
陵王致书通意。虬答曰。虬四节卧疾病。三时营灌植。
畅馀阴于山泽。托暮情于鱼鸟。宁非唐虞重恩。周召
宏施。虬于佛道最诚信明。解长齐布素人不堪之。疏
华严经以顿渐二门判教。至今诸家取之。又注法华
经。躬自讲说。举时皆高尚其风。建武二年病方昼有
吾与子游。所见谨勿妄言。言即有咎。唯东南有一白
衣新发意菩萨。可与之言。于是辞去。附商入湘中。路
患痢将死。谓商曰。我死即灵尸岸上。不须设棺也。问
其故。曰吾欲以施虫鸟。商人如其旨。以尸投岸侧。夜
辄有火焰从其身出。商大怖。剌舟至湘中。则安巳先
至。欲就语又失所在。济后至陟屺寺。与隐士刘虬夜
语及之。虬即遥礼曰。此得道者火光三昧也。
沙门昙超者。居钱塘灵苑山。一夕有异人至曰。此邦
蒙师留苍生之福。然富阳民无故凿山麓。断坏群龙
之室。龙忿不致雨。今二百日矣。欲法师一往诲龙。为
苍生请福。岂有意乎。超曰。此檀越事。吾何能为哉。神
曰。弟子力能吐云。不能致雨。超诺之。至赤庭山为龙
说法。俄大雨。因止临溪。县令闻超在。辨舟迎之。超即
日遁还灵苑。
隐士刘虬。字灵预。一字德明。南阳人。晋豫州剌史乔
七世孙。徙居江陵。虬少而抗节好学。须得禄便隐。泰
始中仕当阳令。罢官归家静处。常服鹿皮袷。断谷饵
术及胡麻。齐受禅。以蒲轮束帛徵为通直郎不就。竟
陵王致书通意。虬答曰。虬四节卧疾病。三时营灌植。
畅馀阴于山泽。托暮情于鱼鸟。宁非唐虞重恩。周召
宏施。虬于佛道最诚信明。解长齐布素人不堪之。疏
华严经以顿渐二门判教。至今诸家取之。又注法华
经。躬自讲说。举时皆高尚其风。建武二年病方昼有
齐¶ 第 138b 页 X75-0138.png
白云徘徊檐。户之内又有异香钟梵之音其日。卒五
十八。
逸士顾欢。隐居不仕。尚黄老。南史云。欢以佛道二家
教异。学者玄相非毁。乃著夷夏论。其略曰。辨是与非
宜据圣典。道老云。老子入关之天竺。维卫国王夫人
曰净妙。老子因其昼寝乘日精入净妙口。后年四月
八日剖右腋而生。堕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兴焉。此
出玄妙内篇。佛经曰。释迦成佛有尘沙之数。或为国
师道士儒林之宗。出瑞应.本起。试论之曰。五帝三皇
未闻有佛。国师道士无过老庄。儒林之宗孰出周孔。
若孔老非圣。谁或当之。然二经所说若合符契。道则
佛也。佛则道也。其圣则符。其迹则反。或和光以明近。
或耀灵以示远。道济天下故无方而不入。智周万物
故无物而不为。其入不同。其为必异。各成其性。不易
其事。是以端委搢绅诸华之容。剪发旷衣群戎之服。
全形守礼继善之风。毁貌易形绝恶之学。岂伊同人。
爰及异物无尽。世界圣人代兴。或昭五典。或布三乘。
在鸟而鸟鸣。在兽而兽吼。教华而华言。化夷而夷语。
虽舟车均于致远。而有川陆之节。佛道齐乎达化。而
有夷夏之别。若谓其致既均其法可换者。是车可涉
川而舟可行陆乎。屡见刻舟沙门守株道士。互争小
大交相弹射。或域道以为两。或混俗以为一。是牵异
以为同。破同以为异。则乖争之由淆乱之本也。寻夫
圣道虽同。而法有左右。始乎无端终乎无末。泥洹仙
十八。
逸士顾欢。隐居不仕。尚黄老。南史云。欢以佛道二家
教异。学者玄相非毁。乃著夷夏论。其略曰。辨是与非
宜据圣典。道老云。老子入关之天竺。维卫国王夫人
曰净妙。老子因其昼寝乘日精入净妙口。后年四月
八日剖右腋而生。堕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兴焉。此
出玄妙内篇。佛经曰。释迦成佛有尘沙之数。或为国
师道士儒林之宗。出瑞应.本起。试论之曰。五帝三皇
未闻有佛。国师道士无过老庄。儒林之宗孰出周孔。
若孔老非圣。谁或当之。然二经所说若合符契。道则
佛也。佛则道也。其圣则符。其迹则反。或和光以明近。
或耀灵以示远。道济天下故无方而不入。智周万物
故无物而不为。其入不同。其为必异。各成其性。不易
其事。是以端委搢绅诸华之容。剪发旷衣群戎之服。
全形守礼继善之风。毁貌易形绝恶之学。岂伊同人。
爰及异物无尽。世界圣人代兴。或昭五典。或布三乘。
在鸟而鸟鸣。在兽而兽吼。教华而华言。化夷而夷语。
虽舟车均于致远。而有川陆之节。佛道齐乎达化。而
有夷夏之别。若谓其致既均其法可换者。是车可涉
川而舟可行陆乎。屡见刻舟沙门守株道士。互争小
大交相弹射。或域道以为两。或混俗以为一。是牵异
以为同。破同以为异。则乖争之由淆乱之本也。寻夫
圣道虽同。而法有左右。始乎无端终乎无末。泥洹仙
齐¶ 第 138c 页 X75-0138.png
化各是一术。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
生。在名则返。在实则合。伹无生之教赊。无死之化切。
劫法可以进谦弱。赊法可以退夸强。佛教文而博。道
教质而精。精非粗人所信。博非精人所能。佛言华而
引。道言实而抑。抑则明者独进。引则昧者竞前。佛经
繁而显。道经简而幽。幽则妙门难见。显则正路易遵。
此二法之辨也。圣匠无方。方圆有体。器既殊用。教亦
异施。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兴善则自然为
高。破恶则勇猛为贵。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
宜用为巳。优劣之分大略在兹。欢虽同二法而意党
道教。
司徒袁粲托为沙门通公驳之。略曰。白日停光。恒星
隐照。诞降之应事在老先。固非入关方昭斯瑞。又西
域之记。佛经之说。俗以膝行为礼。不慕蹲坐为恭。道
以三绕为虔。不尚踞傲为肃。岂专戎土。爰及兹方。襄
童谒帝膝行而前。赵王见周三环而上。今佛法垂化。
或因或革。清信之士容衣不改。息心之人服貌必变。
变本从道不遵彼俗。俗风自殊无患其乱。孔老释迦
其人或同。观其设教其道必异。孔老教俗为本。释氏
出世为宗。发轸既殊其归亦异。又仙化以变形为尚。
泥洹以陶神为先。变形者白首为缁而未能无死。陶
神者使尘惑日损而湛然常住。泥洹之道无死之地。
陶神若此何谓其同。时何常侍镇之睹顾欢和同二
教。大不平之。以书抵欢剧。言道教不足以拟释氏。欢
生。在名则返。在实则合。伹无生之教赊。无死之化切。
劫法可以进谦弱。赊法可以退夸强。佛教文而博。道
教质而精。精非粗人所信。博非精人所能。佛言华而
引。道言实而抑。抑则明者独进。引则昧者竞前。佛经
繁而显。道经简而幽。幽则妙门难见。显则正路易遵。
此二法之辨也。圣匠无方。方圆有体。器既殊用。教亦
异施。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兴善则自然为
高。破恶则勇猛为贵。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
宜用为巳。优劣之分大略在兹。欢虽同二法而意党
道教。
司徒袁粲托为沙门通公驳之。略曰。白日停光。恒星
隐照。诞降之应事在老先。固非入关方昭斯瑞。又西
域之记。佛经之说。俗以膝行为礼。不慕蹲坐为恭。道
以三绕为虔。不尚踞傲为肃。岂专戎土。爰及兹方。襄
童谒帝膝行而前。赵王见周三环而上。今佛法垂化。
或因或革。清信之士容衣不改。息心之人服貌必变。
变本从道不遵彼俗。俗风自殊无患其乱。孔老释迦
其人或同。观其设教其道必异。孔老教俗为本。释氏
出世为宗。发轸既殊其归亦异。又仙化以变形为尚。
泥洹以陶神为先。变形者白首为缁而未能无死。陶
神者使尘惑日损而湛然常住。泥洹之道无死之地。
陶神若此何谓其同。时何常侍镇之睹顾欢和同二
教。大不平之。以书抵欢剧。言道教不足以拟释氏。欢
齐¶ 第 139a 页 X75-0139.png
答其书固自封执。镇之重与之书曰。猥辱返释。究详
渊况。既和光道佛。而泾渭释李。触类长之。爰至棋弈。
然敷佛弥过。精旨愈昧。所谓驰走灭迹跳动息影。焉
可免乎。辄复略诸近要。以标大归。夫太极剖判。两仪
妄立。五阴合兴。形识谬彰。识以流染因结。形以爱滞
缘生。三皇之前民多专愚。专愚则巢居[宋-木+儿]处血饮茹
毛。君臣父子自相胡越。犹如禽兽又比童蒙。道教所
不入。仁义所未移。及其沉欲沦波。触涯思济。思济则
祈善。祈善则圣应。夫圣者何耶。感物而遂通者也。夫
通不自通。感不自感。感常在此。通每自彼。自彼而言
悬镜高堂。自此而言万像斯归。故知天竺者居娑婆
之正域。处淳善之嘉会。故能感通于至圣。中土于大
千。圣应既彼。声被则此。睹日月之明。何假离朱之察。
闻雷霆之音。奚事子野之听。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
左右两仪无害天均。无害天均则云行法教。不嫌同
道则雨施夷夏。夫道者一也。形者二也。道者真也。形
者俗也。真既犹一。俗亦犹二。尽二得一。宜一其法。灭
俗归真。必其违俗。是以如来制轨玄劫同风。假令孔
老是佛。则为韬光潜导匡救褊心。立仁树义将近顺
情。是以全形守祀恩接六亲。摄生养性自我外物。乃
为尽善不为尽美。盖是有涯之制。未鞭其后也。何得
拟道菩提。比圣牟尼哉。且佛教敷明要而能博。要而
能博则精疏两级。精疏两级则刚柔一致。是以清津
幽畅诚规易淮。夫以规为员者易。以手为员者难。将
渊况。既和光道佛。而泾渭释李。触类长之。爰至棋弈。
然敷佛弥过。精旨愈昧。所谓驰走灭迹跳动息影。焉
可免乎。辄复略诸近要。以标大归。夫太极剖判。两仪
妄立。五阴合兴。形识谬彰。识以流染因结。形以爱滞
缘生。三皇之前民多专愚。专愚则巢居[宋-木+儿]处血饮茹
毛。君臣父子自相胡越。犹如禽兽又比童蒙。道教所
不入。仁义所未移。及其沉欲沦波。触涯思济。思济则
祈善。祈善则圣应。夫圣者何耶。感物而遂通者也。夫
通不自通。感不自感。感常在此。通每自彼。自彼而言
悬镜高堂。自此而言万像斯归。故知天竺者居娑婆
之正域。处淳善之嘉会。故能感通于至圣。中土于大
千。圣应既彼。声被则此。睹日月之明。何假离朱之察。
闻雷霆之音。奚事子野之听。故卑高殊物不嫌同道。
左右两仪无害天均。无害天均则云行法教。不嫌同
道则雨施夷夏。夫道者一也。形者二也。道者真也。形
者俗也。真既犹一。俗亦犹二。尽二得一。宜一其法。灭
俗归真。必其违俗。是以如来制轨玄劫同风。假令孔
老是佛。则为韬光潜导匡救褊心。立仁树义将近顺
情。是以全形守祀恩接六亲。摄生养性自我外物。乃
为尽善不为尽美。盖是有涯之制。未鞭其后也。何得
拟道菩提。比圣牟尼哉。且佛教敷明要而能博。要而
能博则精疏两级。精疏两级则刚柔一致。是以清津
幽畅诚规易淮。夫以规为员者易。以手为员者难。将
齐¶ 第 139b 页 X75-0139.png
不舍其所难从其所易耶。道家经籍简陋。多生穿凿。
至如灵宝妙真采撮法华。制用尤拙。如上清黄庭所
尚服食咀石餐霞。非徒法不可效。道亦难同。其中可
长唯在五千之文全无为用。全无为用未能遣有。遣
有为怀灵芝何养。佛家三乘所引。九流均接。九流均
接则动静斯得禅通之理。是三中之一耳。非其极也。
禅经微妙境相精深。以此缔真尚未能至。今云道在
无为得一而巳。无为得一是则玄契千载。玄契千载
不俟高唱。夫明宗引会导达风流者。若当废学精思
不亦怠哉。岂道教之筌耶。敬寻所辩。非徒不解佛。亦
不解道也。反乱一首。聊酬启齿。
乱曰。运往兮韬韬。明玄圣兮幽幽。翳长夜兮悠悠。众
星兮晢晢。太晖灼兮升曜。列宿奄兮消蔽。夫轮桶兮
殊材。归敷绳兮一制。苟专迷兮不悟。增上惊兮远逝。
卞和恸兮荆侧。岂偏尤兮楚厉。良[苨-匕+(司-(一/一/口)+土)]蔑兮彼若。焉相
责兮智慧。时复有朱常侍昭之。因何镇之书乃作难
夷夏论。而朱广之作咨夷夏论并章分句解。以破顾
欢之蔽于浅也。汝南周颙.高僧慧通并著驳夷夏论。
欢之作遂不胜其谬矣。复有法师绍正者著二教论。
其略曰。佛明其宗。道全其生。守生者蔽。明宗者通。今
道名长生不死。名补天曹。大乘老庄立言之旨。齐文
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并酷好佛。竟陵著净住子四
部二十卷阐扬佛教。有吴兴道士孟景翼者。颇有时
誉。太子召入玄圃众僧大会。子良使景翼礼佛。景翼
至如灵宝妙真采撮法华。制用尤拙。如上清黄庭所
尚服食咀石餐霞。非徒法不可效。道亦难同。其中可
长唯在五千之文全无为用。全无为用未能遣有。遣
有为怀灵芝何养。佛家三乘所引。九流均接。九流均
接则动静斯得禅通之理。是三中之一耳。非其极也。
禅经微妙境相精深。以此缔真尚未能至。今云道在
无为得一而巳。无为得一是则玄契千载。玄契千载
不俟高唱。夫明宗引会导达风流者。若当废学精思
不亦怠哉。岂道教之筌耶。敬寻所辩。非徒不解佛。亦
不解道也。反乱一首。聊酬启齿。
乱曰。运往兮韬韬。明玄圣兮幽幽。翳长夜兮悠悠。众
星兮晢晢。太晖灼兮升曜。列宿奄兮消蔽。夫轮桶兮
殊材。归敷绳兮一制。苟专迷兮不悟。增上惊兮远逝。
卞和恸兮荆侧。岂偏尤兮楚厉。良[苨-匕+(司-(一/一/口)+土)]蔑兮彼若。焉相
责兮智慧。时复有朱常侍昭之。因何镇之书乃作难
夷夏论。而朱广之作咨夷夏论并章分句解。以破顾
欢之蔽于浅也。汝南周颙.高僧慧通并著驳夷夏论。
欢之作遂不胜其谬矣。复有法师绍正者著二教论。
其略曰。佛明其宗。道全其生。守生者蔽。明宗者通。今
道名长生不死。名补天曹。大乘老庄立言之旨。齐文
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并酷好佛。竟陵著净住子四
部二十卷阐扬佛教。有吴兴道士孟景翼者。颇有时
誉。太子召入玄圃众僧大会。子良使景翼礼佛。景翼
齐¶ 第 139c 页 X75-0139.png
弗礼。子良送十地经与之。景翼造正一论。略曰。佛以
一音演说法。老子抱一以为天下式。一之为妙。空玄
绝于有境。神化赡于无穷。为万物而无为。处一数而
无数。莫之名而强号为一。在佛为实相。在道为玄牝。
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以不守之守守法身。以不执
之执执大象。但物有八万四千行。说有八万四千法。
法乃至于无数。行亦达于无央。等级随缘。须道归一。
归一即回向。向正即无邪。邪观既遣。亿善日新。三五
四六随用而施。独立不改。绝学无忧。旷劫诸圣共遵
斯一。老释未始于常分。迷者分之而未合。亿善遍修。
遍修成圣。虽十号千称终不能尽。终不能尽。岂思议
哉。
司徒中即张融作门律云。道之与佛逗极无二。吾见
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辨是非。昔有鸿飞
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为乙。人自楚越。鸿
常一耳。以示汝南周颙。颙难之曰。灵无法性。其寂虽
同。位寂之方。其旨则别。论所谓逗极无二。为逗极于
虚无。为无二于法性耶。足下所宗本一物。而为凫乙
耳。驱驰佛道无免二末。未知高鉴缘何识本。轻而宗
之其有旨乎(巳上出南史)。」
【论曰。自东汉西域传范晔论释氏大槩。陈寿三国
志则置而勿言。唐太宗晋书则班班纪著沙门神
异之迹。未始辄有一言訾佛。况佛化自晋抵南北
朝。始大振于天下。贤哉魏收.李延寿之作。凡当世
一音演说法。老子抱一以为天下式。一之为妙。空玄
绝于有境。神化赡于无穷。为万物而无为。处一数而
无数。莫之名而强号为一。在佛为实相。在道为玄牝。
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以不守之守守法身。以不执
之执执大象。但物有八万四千行。说有八万四千法。
法乃至于无数。行亦达于无央。等级随缘。须道归一。
归一即回向。向正即无邪。邪观既遣。亿善日新。三五
四六随用而施。独立不改。绝学无忧。旷劫诸圣共遵
斯一。老释未始于常分。迷者分之而未合。亿善遍修。
遍修成圣。虽十号千称终不能尽。终不能尽。岂思议
哉。
司徒中即张融作门律云。道之与佛逗极无二。吾见
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辨是非。昔有鸿飞
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为乙。人自楚越。鸿
常一耳。以示汝南周颙。颙难之曰。灵无法性。其寂虽
同。位寂之方。其旨则别。论所谓逗极无二。为逗极于
虚无。为无二于法性耶。足下所宗本一物。而为凫乙
耳。驱驰佛道无免二末。未知高鉴缘何识本。轻而宗
之其有旨乎(巳上出南史)。」
【论曰。自东汉西域传范晔论释氏大槩。陈寿三国
志则置而勿言。唐太宗晋书则班班纪著沙门神
异之迹。未始辄有一言訾佛。况佛化自晋抵南北
朝。始大振于天下。贤哉魏收.李延寿之作。凡当世
齐¶ 第 140a 页 X75-0140.png
帝王公卿从事吾佛者。未尝讳之而不书。书之亦
未尝以人事议佛也。及顾欢传则假手当时。群公
评议二教而罪欢曰。欢虽同二法而意党道教。呜
呼可谓良史矣。陋哉欢翼之论。犹昔人宝燕石者。
渠信有真玉哉。】
「齐高帝萧道成。临沂人。受宋禅。相袭五主二十三年。
传译华戎道俗二十人。所出经律论传录等四十七
部凡三百五十卷。外国有所谓天竺沙门僧伽跋陀
罗者。师资相传。云佛涅槃后优波离结集律藏讫。即
于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华供养律藏。更
下一点置律藏前。年年如是。优波欲涅槃时付弟子
陀写俱。陀写俱付弟子须俱。须俱付弟子悉伽婆。悉
伽婆付弟子目犍连子帝须。帝须付弟子旃陀跋阇。
如是师师相付。至今三藏法师法师将律藏至广州。
临上船还本国时。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罗。罗以
永明六年共沙门僧猗于广州竹林寺译出善见毗
婆沙一部十八卷。即共安居。以七年庚午岁七月望
受自恣竟。如前师法以香化供养律藏即下一点。当
其年凡得九百七十五点。点是一年也。至梁大同元
年。有隐士赵伯休于卢山遇苦行律师弘度。得此众
圣点记年月。伯休因问度曰。自永明七年后云何不
复见点。度云自彼巳前皆得道圣贤手自下点。度乃
凡夫止可奉持顶戴而巳。故不复点也。伯休因旧点
推至大同元年。凡一千二十年。今以此究参诸家传
未尝以人事议佛也。及顾欢传则假手当时。群公
评议二教而罪欢曰。欢虽同二法而意党道教。呜
呼可谓良史矣。陋哉欢翼之论。犹昔人宝燕石者。
渠信有真玉哉。】
「齐高帝萧道成。临沂人。受宋禅。相袭五主二十三年。
传译华戎道俗二十人。所出经律论传录等四十七
部凡三百五十卷。外国有所谓天竺沙门僧伽跋陀
罗者。师资相传。云佛涅槃后优波离结集律藏讫。即
于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华供养律藏。更
下一点置律藏前。年年如是。优波欲涅槃时付弟子
陀写俱。陀写俱付弟子须俱。须俱付弟子悉伽婆。悉
伽婆付弟子目犍连子帝须。帝须付弟子旃陀跋阇。
如是师师相付。至今三藏法师法师将律藏至广州。
临上船还本国时。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罗。罗以
永明六年共沙门僧猗于广州竹林寺译出善见毗
婆沙一部十八卷。即共安居。以七年庚午岁七月望
受自恣竟。如前师法以香化供养律藏即下一点。当
其年凡得九百七十五点。点是一年也。至梁大同元
年。有隐士赵伯休于卢山遇苦行律师弘度。得此众
圣点记年月。伯休因问度曰。自永明七年后云何不
复见点。度云自彼巳前皆得道圣贤手自下点。度乃
凡夫止可奉持顶戴而巳。故不复点也。伯休因旧点
推至大同元年。凡一千二十年。今以此究参诸家传
齐¶ 第 140b 页 X75-0140.png
记。佛世尊诞生入灭之年并不相类。大抵西域山川
之广。国土之多。佛化之盛。各承一宗。此亦一家之说
不可废。故附著于此。」
** 梁
「天监二年。武帝诏曰。大士宝志迹拘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
上。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岂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
忌。自今中外任便宣化。帝一日问志曰。弟子烦惑未
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帝问其旨云何。答曰在昼字
时节刻漏中。帝益不晓。他日复问国祚有留难否。志
指其颈示之。帝曰朕亨国几何。答曰元嘉元嘉。帝喜
以为倍宋文之年。时革命之初。帝临政刻急。志假帝
神力令见先君受极苦于地下。由是恤刑。尝诏𦘕工
张僧繇写志像。僧繇下笔辄不自定。既而以指𨤲面
门。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相殊丽或慈或威。僧繇竟
不能写。他日与帝临江纵望。有物溯流而上。志以杖
引之。随杖而至乃紫旃檀也。即以属共奉官俞绍令
雕志像。顷刻而成神采如生。帝悦以安内庭。时法云.
云光二师俱有重望。每讲法天辄雨华。帝疑其證圣。
夜于便殿焚疏请志偕光云三大士斋。翌日志独赴
而光云俱未知。帝由是益异其体。又尝与帝登钟山
之定林寺。指前独龙冈阜曰此为阴宅则永其后。帝
曰谁当得之。曰先行者得。至十三年大士示寂。帝忆
其言。以金二十万易其地建浮图五级。其上镇以无
之广。国土之多。佛化之盛。各承一宗。此亦一家之说
不可废。故附著于此。」
** 梁
「天监二年。武帝诏曰。大士宝志迹拘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以
上。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岂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
忌。自今中外任便宣化。帝一日问志曰。弟子烦惑未
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帝问其旨云何。答曰在昼字
时节刻漏中。帝益不晓。他日复问国祚有留难否。志
指其颈示之。帝曰朕亨国几何。答曰元嘉元嘉。帝喜
以为倍宋文之年。时革命之初。帝临政刻急。志假帝
神力令见先君受极苦于地下。由是恤刑。尝诏𦘕工
张僧繇写志像。僧繇下笔辄不自定。既而以指𨤲面
门。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相殊丽或慈或威。僧繇竟
不能写。他日与帝临江纵望。有物溯流而上。志以杖
引之。随杖而至乃紫旃檀也。即以属共奉官俞绍令
雕志像。顷刻而成神采如生。帝悦以安内庭。时法云.
云光二师俱有重望。每讲法天辄雨华。帝疑其證圣。
夜于便殿焚疏请志偕光云三大士斋。翌日志独赴
而光云俱未知。帝由是益异其体。又尝与帝登钟山
之定林寺。指前独龙冈阜曰此为阴宅则永其后。帝
曰谁当得之。曰先行者得。至十三年大士示寂。帝忆
其言。以金二十万易其地建浮图五级。其上镇以无
齐¶ 第 140c 页 X75-0140.png
价宝珠。敕王筠勒碑。葬日车驾亲临致奠。大士忽现
于云间。万众欢呼声震山谷。自是道俗奉祀。奇瑞显
应为天下第一。凡大士所为秘谶偈句多著南史。为
学者述大乘赞十篇.科颂十四篇并十二时歌皆畅
道幽致。其旨与宗门冥合。今盛传于世。
本朝太平兴国七年舒州民柯萼遇异僧于万岁山
之下。以杖指松根使钁之。得瑞石。文字粲然。谶
圣朝疆之祚。萼进于朝。
太宗皇帝览之增敬。异日大士降见禁中。
太宗亲闻绪语。因遣使致斋钟山。其文略曰。俾乃龙
舒之坏。时惟天柱之峰。始道见于苾刍。遂披文于琬
琰。述祖宗之受命年历攸同。昭皇绪以无疆传源罕
测。秘于内府播厥策书。绵载祀以居多。蕴祯祺而有
待。近以至真临格宝训躬闻。审墓绪之由来。积庆灵
之永久。询于故府获乃贞珉。觌篆刻之如新。若符节
之斯合。诏自今不可以名斥。以显尊异。宜赐号道林
真觉菩萨。」
【论曰。宝公十二时歌曰。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
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认声色。觅疏
亲。若是他家染污人。忙欲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
始出尘。妙哉斯言。宝公既有是说。至达磨之来。武
帝漫然蹉过。何也。如帝问达磨。如何是圣谛第一
义。答曰廓然无圣。又问对朕者谁。答曰不识。兹岂
达磨有语哉。问取虚空盖亦宝公之直指也。又曰。
于云间。万众欢呼声震山谷。自是道俗奉祀。奇瑞显
应为天下第一。凡大士所为秘谶偈句多著南史。为
学者述大乘赞十篇.科颂十四篇并十二时歌皆畅
道幽致。其旨与宗门冥合。今盛传于世。
本朝太平兴国七年舒州民柯萼遇异僧于万岁山
之下。以杖指松根使钁之。得瑞石。文字粲然。谶
圣朝疆之祚。萼进于朝。
太宗皇帝览之增敬。异日大士降见禁中。
太宗亲闻绪语。因遣使致斋钟山。其文略曰。俾乃龙
舒之坏。时惟天柱之峰。始道见于苾刍。遂披文于琬
琰。述祖宗之受命年历攸同。昭皇绪以无疆传源罕
测。秘于内府播厥策书。绵载祀以居多。蕴祯祺而有
待。近以至真临格宝训躬闻。审墓绪之由来。积庆灵
之永久。询于故府获乃贞珉。觌篆刻之如新。若符节
之斯合。诏自今不可以名斥。以显尊异。宜赐号道林
真觉菩萨。」
【论曰。宝公十二时歌曰。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
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认声色。觅疏
亲。若是他家染污人。忙欲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
始出尘。妙哉斯言。宝公既有是说。至达磨之来。武
帝漫然蹉过。何也。如帝问达磨。如何是圣谛第一
义。答曰廓然无圣。又问对朕者谁。答曰不识。兹岂
达磨有语哉。问取虚空盖亦宝公之直指也。又曰。
齐¶ 第 141a 页 X75-0141.png
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昔阿难问迦
叶。世尊传金襕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应诺。迦
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又玄沙见僧礼拜乃曰。因
我得礼你。然则求法者与说法者果谁乎。故宝公
末后又丁宁曰。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
口。噫宝公历劫于一切人行止语默中常常出现
了无间然也。】
「是岁帝妃郗氏者初生有赤光照室。器皿尽明。及长
性明慧。善隶书。读史传。女工之事靡不闲习。宋齐间
诸王求婚。父晔皆不许。后以适帝。生三女。帝为雍州
剌史而妃薨。其性酷妒。及是化为巨蟒入于后宫。通
梦于帝。帝体将不安。蟒辄激水腾涌。或现龙形光彩
照灼。因于露井上为殿。衣服委积。置银辘卢金瓶。灌
百味以祀之。帝毕世不复议立皇后云。」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六
叶。世尊传金襕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应诺。迦
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又玄沙见僧礼拜乃曰。因
我得礼你。然则求法者与说法者果谁乎。故宝公
末后又丁宁曰。未了之人听一言。只这如今谁动
口。噫宝公历劫于一切人行止语默中常常出现
了无间然也。】
「是岁帝妃郗氏者初生有赤光照室。器皿尽明。及长
性明慧。善隶书。读史传。女工之事靡不闲习。宋齐间
诸王求婚。父晔皆不许。后以适帝。生三女。帝为雍州
剌史而妃薨。其性酷妒。及是化为巨蟒入于后宫。通
梦于帝。帝体将不安。蟒辄激水腾涌。或现龙形光彩
照灼。因于露井上为殿。衣服委积。置银辘卢金瓶。灌
百味以祀之。帝毕世不复议立皇后云。」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