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四 第 125c 页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四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东晋
「元兴元年安帝在位。太尉桓元与八座书。重申何庾
议沙门不敬王者。以谓庾意在尊主而礼据未尽。何
卷四 第 126a 页 X75-0126.png
出于偏信遂沦名体。夫佛之为化虽诞以茫浩。推乎
视听之外。以敬为本。此出处不异。盖所期者殊。非敬
恭宜废也。老子同王侯于三大。原其所重。皆在于资
生通运。岂独以圣人在位而比称二仪哉。将以天地
之大德曰生。通生理物在乎王者。故尊其神器而礼
实惟隆。岂是虚相崇重义在君御而巳。沙门之所以
生生资存。亦日用于理命。岂有受其德而遗其礼。沾
其惠而废其敬哉。于时朝士名贤答者甚众。虽言未
悟。时并㸦有其美。徒咸尽所怀而理蕴于情。元于是
亟其书咨质于虎溪法师远公。公慨然惜之曰。悲夫。
斯乃交丧之所由。千载之否运。惧大法之将沦惑。往
事之不忘。故著论五篇。究叙微意。庶后之君子崇敬
佛教者或详览焉。
沙门不敬王者论在家第一
「原夫佛教所明。大要以出家为异。出家之人凡有四
科。其弘教通物则功侔帝王化兼治道。至于感俗悟
时亦无世不有。但所遇有行藏。故以废兴为隐显耳。
其中可得论者。请略而言之。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
民。情未变俗迹同方内。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礼
敬有本。遂因之而成教。本其所因则功由在昔。是故
因亲以教爱。使民知有自然之恩。因严以教敬。使民
知有自然之重。二者之来。实由冥应。应不在今。则宜
寻其本。故以罪对为刑罚。使惧而后谨。以天堂为爵
赏。使悦而后动。是皆即其影响之报而明于教。以因
视听之外。以敬为本。此出处不异。盖所期者殊。非敬
恭宜废也。老子同王侯于三大。原其所重。皆在于资
生通运。岂独以圣人在位而比称二仪哉。将以天地
之大德曰生。通生理物在乎王者。故尊其神器而礼
实惟隆。岂是虚相崇重义在君御而巳。沙门之所以
生生资存。亦日用于理命。岂有受其德而遗其礼。沾
其惠而废其敬哉。于时朝士名贤答者甚众。虽言未
悟。时并㸦有其美。徒咸尽所怀而理蕴于情。元于是
亟其书咨质于虎溪法师远公。公慨然惜之曰。悲夫。
斯乃交丧之所由。千载之否运。惧大法之将沦惑。往
事之不忘。故著论五篇。究叙微意。庶后之君子崇敬
佛教者或详览焉。
沙门不敬王者论在家第一
「原夫佛教所明。大要以出家为异。出家之人凡有四
科。其弘教通物则功侔帝王化兼治道。至于感俗悟
时亦无世不有。但所遇有行藏。故以废兴为隐显耳。
其中可得论者。请略而言之。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
民。情未变俗迹同方内。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礼
敬有本。遂因之而成教。本其所因则功由在昔。是故
因亲以教爱。使民知有自然之恩。因严以教敬。使民
知有自然之重。二者之来。实由冥应。应不在今。则宜
寻其本。故以罪对为刑罚。使惧而后谨。以天堂为爵
赏。使悦而后动。是皆即其影响之报而明于教。以因
卷四 第 126b 页 X75-0126.png
顺为通而不革其自然也。何者。夫厚身存生。以有封
为滞。累根深固存我未忘。方将以情欲为苑囿。声色
为游观。耽面世乐不能自强而特出。是故教之所捡
以此为涯。而不明其外耳。其外未明则大同于顺化。
故不可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是故悦
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变俗而投簪者。必待
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论者立言
之旨貌有所同。故位夫内外之分以明在三之志。略
叙经意。宣寄所怀。
沙门不敬王者论出家第二
「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迹绝于物。其为教也。达患累缘
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
求宗。求宗不由于顺化。则不重运通之资。息患不由
于存身。则不贵厚生之益。此理之与形乖。道之与俗
反者也。若斯人者。自誓始于落簪。立志形乎变服。是
故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
则章服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夫然
故能拯溺俗于沉流。拔幽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
广开天人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
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巳恊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是
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
失其敬。从此而观。故知超化表以寻宗则理深而义
笃。照太息以语仁则功末而惠浅。若然者。虽将面冥
为滞。累根深固存我未忘。方将以情欲为苑囿。声色
为游观。耽面世乐不能自强而特出。是故教之所捡
以此为涯。而不明其外耳。其外未明则大同于顺化。
故不可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是故悦
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变俗而投簪者。必待
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论者立言
之旨貌有所同。故位夫内外之分以明在三之志。略
叙经意。宣寄所怀。
沙门不敬王者论出家第二
「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迹绝于物。其为教也。达患累缘
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
求宗。求宗不由于顺化。则不重运通之资。息患不由
于存身。则不贵厚生之益。此理之与形乖。道之与俗
反者也。若斯人者。自誓始于落簪。立志形乎变服。是
故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
则章服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夫然
故能拯溺俗于沉流。拔幽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
广开天人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
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巳恊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是
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
失其敬。从此而观。故知超化表以寻宗则理深而义
笃。照太息以语仁则功末而惠浅。若然者。虽将面冥
卷四 第 126c 页 X75-0126.png
山而旋步。犹或耻闻其风。岂况与夫顺化之民尸禄
之贤同其孝敬者哉。
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第三
「问曰。寻夫老氏之意。天地以得一为大。王侯以体顺
为尊。得一故为万化之本。体顺故有运通之功。然则
明宗必存乎体极。体极必由于顺化。是故先贤以为
美谈。众论所不能异。异夫众论者则义无所取。而云
不顺化何耶。答曰。凡在有方。同禀生于大化。虽群品
万殊。精粗异实。统极而言唯有灵与无灵耳。有灵则
有情于化。无灵则无情于化。无情于化。化毕而生尽。
生不由情。故形朽而化灭。有情于化。感物而动。动必
以情。故其生不绝。其生不绝则其化弥广而形弥积。
情弥滞而累弥深。其为患也焉可胜言哉。是故经称
泥洹不变以化尽为宅。三界流动以罪苦为场。化尽
顺因缘。永息流动。则受苦无穷。何以明其然。夫生以
形为桎梏。而生由化有。化以情感。则神滞其本而智
昏其照。介然有封则所存唯巳。所涉唯动。于是灵辔
失御生涂日开。方随贪爱于长流。岂一受而巳哉。是
故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
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
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泥洹之名岂虚称也
哉。请推而实之。天地虽以生生为大。而未能令生者
不死。王侯虽以存存为功。而未能令存者无患。是故
前论云。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
之贤同其孝敬者哉。
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第三
「问曰。寻夫老氏之意。天地以得一为大。王侯以体顺
为尊。得一故为万化之本。体顺故有运通之功。然则
明宗必存乎体极。体极必由于顺化。是故先贤以为
美谈。众论所不能异。异夫众论者则义无所取。而云
不顺化何耶。答曰。凡在有方。同禀生于大化。虽群品
万殊。精粗异实。统极而言唯有灵与无灵耳。有灵则
有情于化。无灵则无情于化。无情于化。化毕而生尽。
生不由情。故形朽而化灭。有情于化。感物而动。动必
以情。故其生不绝。其生不绝则其化弥广而形弥积。
情弥滞而累弥深。其为患也焉可胜言哉。是故经称
泥洹不变以化尽为宅。三界流动以罪苦为场。化尽
顺因缘。永息流动。则受苦无穷。何以明其然。夫生以
形为桎梏。而生由化有。化以情感。则神滞其本而智
昏其照。介然有封则所存唯巳。所涉唯动。于是灵辔
失御生涂日开。方随贪爱于长流。岂一受而巳哉。是
故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
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
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泥洹之名岂虚称也
哉。请推而实之。天地虽以生生为大。而未能令生者
不死。王侯虽以存存为功。而未能令存者无患。是故
前论云。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
卷四 第 127a 页 X75-0127.png
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义存于此。义存于此。斯沙门
之所以抗礼万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
也。
沙门不敬王者论体极不兼应第四
「问曰。历观前史。上皇巳来。在位居宗者未始异其原
本。本不可二。是故百代同典咸一其统。所谓唯天为
大惟尧则之。如此则非智有所不照。自无外可照。非
理有所不尽。自无理可尽。以此推视听之外廓无所
寄。理无所寄则宗极可明。今诸沙门不悟文表之意。
而惑教表之丈。其为谬也固巳甚矣。若复显然有验。
此乃希世之闻。答曰。夫幽宗旷邈。神道精微。可以理
寻难以事诘。既涉乎教。则以因时为检。虽应世之具
优劣万差。至于曲成在用咸即民心而通其分。分至
则止其智之所不知而不关其外者也。若然则非体
极者之所不兼。兼之者不可并御耳。是以古之语大
道者。五变而刑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此但方内
之阶差而犹不可顿说。况其外者乎。请复推而广之
以远其类。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者。非不可论。论之或
乖。六合之内论而不辨者。非不可辨。辨之或疑。春秋
经世先王之志辨而不议者。非不可议。议之或乱。此
三者皆即其身耳目之所不至以为关键。而不关视
听之外者也。因此而求圣人之意。则内外之道可合
而明矣。常以为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
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详而辨之指归可
之所以抗礼万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而沾其惠者
也。
沙门不敬王者论体极不兼应第四
「问曰。历观前史。上皇巳来。在位居宗者未始异其原
本。本不可二。是故百代同典咸一其统。所谓唯天为
大惟尧则之。如此则非智有所不照。自无外可照。非
理有所不尽。自无理可尽。以此推视听之外廓无所
寄。理无所寄则宗极可明。今诸沙门不悟文表之意。
而惑教表之丈。其为谬也固巳甚矣。若复显然有验。
此乃希世之闻。答曰。夫幽宗旷邈。神道精微。可以理
寻难以事诘。既涉乎教。则以因时为检。虽应世之具
优劣万差。至于曲成在用咸即民心而通其分。分至
则止其智之所不知而不关其外者也。若然则非体
极者之所不兼。兼之者不可并御耳。是以古之语大
道者。五变而刑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此但方内
之阶差而犹不可顿说。况其外者乎。请复推而广之
以远其类。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者。非不可论。论之或
乖。六合之内论而不辨者。非不可辨。辨之或疑。春秋
经世先王之志辨而不议者。非不可议。议之或乱。此
三者皆即其身耳目之所不至以为关键。而不关视
听之外者也。因此而求圣人之意。则内外之道可合
而明矣。常以为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
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详而辨之指归可
卷四 第 127b 页 X75-0127.png
见。理或有先合而后乖。有先乖而后合。先合而后乖
者。诸佛如来则其人也。先乖而后合者。历代君王未
体极之主斯其流也。何以明之。经云。佛有自然神妙
之法。化物以权。广随所入。或为灵仙转轮圣帝。或为
卿相国师道士。若此之伦在所变现。诸王君子莫知
为谁。此所谓先合而后乖者也。或有始创大业而功
化未就。迹有参差故所受不同。或期功于身后。或显
应于当年。圣王即之而成教者亦不可称算。虽抑引
无方必归涂有会。此所谓先乖而后合者也。若令乖
而后合。则拟步通涂者必不自涯于一揆。若令先合
而后乖。则释迦之与尧孔归致不殊断可知矣。是故
自乖而求其合。则知理会之必同。自合而求其乖。则
悟体极之多方。但见形者之所不兼。故惑众涂而骇
其异耳。因兹而观天地之道。功尽于运化。帝王之德。
理极于顺通。若以对夫独绝之教不变之宗。固不得
同年而语其优劣。亦以明矣。
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第五
「问曰。论旨以化尽为至极。故造极者必违化而求宗。
求宗不由于顺化。是以引历代君王使同之佛教。令
体极之主以权居统。此雅论之所托。自必于大通者
也。求之实当。理则不然。何者。夫禀气极于一生。生尽
则消液而同无。神虽妙物。固是阴阳之所化耳。既化
而为生。又化而为死。既聚而为始。又散而为终。因此
而推。固知神形俱化原无异统。精粗一气始终同宅。
者。诸佛如来则其人也。先乖而后合者。历代君王未
体极之主斯其流也。何以明之。经云。佛有自然神妙
之法。化物以权。广随所入。或为灵仙转轮圣帝。或为
卿相国师道士。若此之伦在所变现。诸王君子莫知
为谁。此所谓先合而后乖者也。或有始创大业而功
化未就。迹有参差故所受不同。或期功于身后。或显
应于当年。圣王即之而成教者亦不可称算。虽抑引
无方必归涂有会。此所谓先乖而后合者也。若令乖
而后合。则拟步通涂者必不自涯于一揆。若令先合
而后乖。则释迦之与尧孔归致不殊断可知矣。是故
自乖而求其合。则知理会之必同。自合而求其乖。则
悟体极之多方。但见形者之所不兼。故惑众涂而骇
其异耳。因兹而观天地之道。功尽于运化。帝王之德。
理极于顺通。若以对夫独绝之教不变之宗。固不得
同年而语其优劣。亦以明矣。
沙门不敬王者论形尽神不灭第五
「问曰。论旨以化尽为至极。故造极者必违化而求宗。
求宗不由于顺化。是以引历代君王使同之佛教。令
体极之主以权居统。此雅论之所托。自必于大通者
也。求之实当。理则不然。何者。夫禀气极于一生。生尽
则消液而同无。神虽妙物。固是阴阳之所化耳。既化
而为生。又化而为死。既聚而为始。又散而为终。因此
而推。固知神形俱化原无异统。精粗一气始终同宅。
卷四 第 127c 页 X75-0127.png
宅全则气聚而有灵。宅毁则气散而照灭。散则反所
受于天本。灭则复归于无物。反覆终穷皆自然之数
耳。孰为之哉。若令本异则异气。数合合则同化尔。为
神之处形。犹火之在木。其生必存。其毁必灭。形离则
神散而罔寄。木朽则火寂而靡托。理之然矣。假使同
异之分昧而难明。有无之说必存乎聚散。聚散气变
之总名。万化之生灭。故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聚则
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彼之徒。则吾又何患。古之
善言道者必有以得之。若果然耶。至理极于一生。生
尽不化。义可寻矣。答曰。夫神者何耶。精极而为灵者
也。精极则非卦象之所图。故圣人以妙物而为言。虽
有上智犹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而谈者以常识
生疑。多同自乱。其为诬也亦巳深矣。将欲言之。是乃
言夫不可言。今于不可言之中复相与言依俙。神也
者。圆应无主。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
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有
情则可以物感。有识则可以数求。数有精粗。故其性
各异。智有明闇故其照不同。推此而论。则知化以情
感。神以化传。情为化之母。神为情之根。情有会物之
道。神有冥移之功。但悟彻者反本。惑理者逐物耳。古
之论道者亦未有所同。请引而明之。庄子发玄音于
大宗曰。大块劳我以生。息我以死。又以生为人羁。死
为反真。此所谓知生为大患。以无生为反本者也。文
子称黄帝之言曰。形有靡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化其
受于天本。灭则复归于无物。反覆终穷皆自然之数
耳。孰为之哉。若令本异则异气。数合合则同化尔。为
神之处形。犹火之在木。其生必存。其毁必灭。形离则
神散而罔寄。木朽则火寂而靡托。理之然矣。假使同
异之分昧而难明。有无之说必存乎聚散。聚散气变
之总名。万化之生灭。故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聚则
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彼之徒。则吾又何患。古之
善言道者必有以得之。若果然耶。至理极于一生。生
尽不化。义可寻矣。答曰。夫神者何耶。精极而为灵者
也。精极则非卦象之所图。故圣人以妙物而为言。虽
有上智犹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而谈者以常识
生疑。多同自乱。其为诬也亦巳深矣。将欲言之。是乃
言夫不可言。今于不可言之中复相与言依俙。神也
者。圆应无主。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
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有
情则可以物感。有识则可以数求。数有精粗。故其性
各异。智有明闇故其照不同。推此而论。则知化以情
感。神以化传。情为化之母。神为情之根。情有会物之
道。神有冥移之功。但悟彻者反本。惑理者逐物耳。古
之论道者亦未有所同。请引而明之。庄子发玄音于
大宗曰。大块劳我以生。息我以死。又以生为人羁。死
为反真。此所谓知生为大患。以无生为反本者也。文
子称黄帝之言曰。形有靡而神不化。以不化乘化其
卷四 第 128a 页 X75-0128.png
变无穷。庄子亦云。特犯人之形而犹喜。若人之形。万
化而未始有极。此所谓知生不尽于一化。方逐物而
不反者也。二子之论虽未究其实。亦尝傍宗而有闻
焉。论者不寻方方生死之说。而或聚散于一化。不思
神道有妙物之灵。而谓精粗同尽。不亦悲乎。火木之
喻原自圣典。失其流统。故幽兴莫寻。微言遂沦于常
教。令谈者资之以成疑。向使时无悟宗之匠。则不知
有先觉之明冥传之功。没世靡闻。何者。夫情数相感
其化无端。因缘密搆潜相传写。自非达观孰识其变。
自非达观孰识其会。请为论者验之。以实火之传于
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
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
感深。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谓神情供丧。犹睹火
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耳。此曲从养生之谈。非远寻
其类者也。就如来论。假令形神俱化始自天本。愚智
资生同禀所受。问所受者为受之于形耶。为受之于
神耶。若受之于形。凡在有形皆化而为神矣。若受之
于神。是为以神传神。则丹朱与帝尧齐圣。重华与瞽
瞍等灵。其可然乎。其可然乎。如其不可。固知冥缘之
合著于在昔。明闇之分定于形初。虽灵均善运犹不
能变性之自然。况降兹巳还乎。验之于理则微言而
有徵。校之以事可无惑于大道。论成后。有退居之宾
步明月而宵游。相与共集法堂。因而问曰。敬寻雅论
大归可见。殆无所间。一日试重研究。盖所未尽亦少
化而未始有极。此所谓知生不尽于一化。方逐物而
不反者也。二子之论虽未究其实。亦尝傍宗而有闻
焉。论者不寻方方生死之说。而或聚散于一化。不思
神道有妙物之灵。而谓精粗同尽。不亦悲乎。火木之
喻原自圣典。失其流统。故幽兴莫寻。微言遂沦于常
教。令谈者资之以成疑。向使时无悟宗之匠。则不知
有先觉之明冥传之功。没世靡闻。何者。夫情数相感
其化无端。因缘密搆潜相传写。自非达观孰识其变。
自非达观孰识其会。请为论者验之。以实火之传于
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前薪
非后薪。则知指穷之术妙。前形非后形。则悟情数之
感深。惑者见形朽于一生。便以谓神情供丧。犹睹火
穷于一木。谓终期都尽耳。此曲从养生之谈。非远寻
其类者也。就如来论。假令形神俱化始自天本。愚智
资生同禀所受。问所受者为受之于形耶。为受之于
神耶。若受之于形。凡在有形皆化而为神矣。若受之
于神。是为以神传神。则丹朱与帝尧齐圣。重华与瞽
瞍等灵。其可然乎。其可然乎。如其不可。固知冥缘之
合著于在昔。明闇之分定于形初。虽灵均善运犹不
能变性之自然。况降兹巳还乎。验之于理则微言而
有徵。校之以事可无惑于大道。论成后。有退居之宾
步明月而宵游。相与共集法堂。因而问曰。敬寻雅论
大归可见。殆无所间。一日试重研究。盖所未尽亦少
卷四 第 128b 页 X75-0128.png
许处耳。意以为沙门德式是变俗之殊制。道家之名
器。施于君亲固宜略于形敬。今所疑者。谓甫创难就
之业。远期化表之功。潜泽无现法之效。来报玄而未
应。乃令王公献供信士屈体。得无坐受其德。陷乎早
计之累。虚沾其惠。贻夫素餐之讥耶。主人良久乃应
曰。请为诸贤近取其类。有人于此奉宣时命。远通殊
方九译之俗。问王者以当资以糇粮锡以舆服否。答
曰然。主人曰。类可寻矣。夫称沙门者何耶。谓其能发
蒙俗之幽昏。启化表之玄路。方将以兼忘之道与天
下同往。使希高者揖其遗风。漱流者味其馀津。若然。
虽大业未就。观其超步之迹。所悟固巳弘矣。然则运
通之功资存之益尚未酬其始誓之心。况答三业之
劳乎。又斯人者。形虽有待。情无近寄。视夫四事之供
若蟭蚊之过乎其前。耳濡沫之惠复焉足语哉。众宾
于是始悟。冥涂以开辙为功。息心以净毕为道。乃忻
然怡衿咏言而退。」
【论曰。远公著论之明年。安帝竟为逆贼篡位。蒙尘
江表。阅三稔而后返正。方是时可谓世衰运否。人
百其忧。远独廪然主盟圣道。推原吾释与尧孔同
其风。繇是一时贤者赖以有安。至于敬主之议。区
区论辨。盖负荷宗教不得不尔。及远论一出。不特
当时群议尽废。致万世资以为案捡。呜呼。罗什谓
西域沙门晨兴必向风暯拜。称远为东方护法菩
萨者。渠不信哉。】
器。施于君亲固宜略于形敬。今所疑者。谓甫创难就
之业。远期化表之功。潜泽无现法之效。来报玄而未
应。乃令王公献供信士屈体。得无坐受其德。陷乎早
计之累。虚沾其惠。贻夫素餐之讥耶。主人良久乃应
曰。请为诸贤近取其类。有人于此奉宣时命。远通殊
方九译之俗。问王者以当资以糇粮锡以舆服否。答
曰然。主人曰。类可寻矣。夫称沙门者何耶。谓其能发
蒙俗之幽昏。启化表之玄路。方将以兼忘之道与天
下同往。使希高者揖其遗风。漱流者味其馀津。若然。
虽大业未就。观其超步之迹。所悟固巳弘矣。然则运
通之功资存之益尚未酬其始誓之心。况答三业之
劳乎。又斯人者。形虽有待。情无近寄。视夫四事之供
若蟭蚊之过乎其前。耳濡沫之惠复焉足语哉。众宾
于是始悟。冥涂以开辙为功。息心以净毕为道。乃忻
然怡衿咏言而退。」
【论曰。远公著论之明年。安帝竟为逆贼篡位。蒙尘
江表。阅三稔而后返正。方是时可谓世衰运否。人
百其忧。远独廪然主盟圣道。推原吾释与尧孔同
其风。繇是一时贤者赖以有安。至于敬主之议。区
区论辨。盖负荷宗教不得不尔。及远论一出。不特
当时群议尽废。致万世资以为案捡。呜呼。罗什谓
西域沙门晨兴必向风暯拜。称远为东方护法菩
萨者。渠不信哉。】
卷四 第 128c 页 X75-0128.png
「义熙二年。天竺尊者佛驮跋陀至长安。什公倒屣迎
之。以相得迟暮为恨。议论多发药。跋陀曰。公所译未
出人意。乃有高名。何耶。什曰。吾以年运巳往为学者
妄相粉饰。公雷同以为高可乎。从容决未了之义。弥
增诚敬。秦太子姚泓延至东宫对什论法。什问曰法
云何空。答曰。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色即空。又问。既
以极微破色空。复云何破一微。答曰。以一微故众微
空。以众微故一微空。沙门宝云译出此语。不省其意。
皆谓跋陀所计微尘是常。更申请之。跋陀曰。法不自
生。缘会故生。缘一微故有众微。微无自性则是空矣。
宁当言不破一微乎。时秦崇尚玄化。沙门出入宫阙
者数千。跋陀隤然而巳。偶谓弟子曰。昨见天竺五舶
俱发。应合至矣。又其徒自言得初果。僧正道[(丰*力)/石]曰。佛
不许言自所得法。五舶之论何所穷诰。弟子轻言诳
惑。于律有违。义不同处。跋陀遂渡江入匡山见远公。
议论不为远屈。远高之。遣书关中雪其枉。后于江都
谢司空寺译华严经六十卷。感二青衣童子每旦自
庭沼中出炷香添瓶不离座右。暮夜则潜入沼中。日
以为常。至译经毕遂绝迹不见。
七年。法师法显自西域还。初显于隆安二年同慧景.
昙整等入西域求法。渡流沙迷失路。以日准东。西视
人骨处进行。遭热风恶鬼不[(厂@((既-旡)-日+口))*页]。至葱岭积雪。有毒龙
飞砂路盘空而进。下[(厂@((既-旡)-日+口))*页]皆万仞险处。梯而过者七日。
以绳为梁蹑而济者水阔八十步。汉张骞.甘英皆所
卷四 第 129a 页 X75-0129.png
未至也。过小雪山寒甚。慧景股栗而死。显哭之恸。收
涕孤征又三十馀国。至中天竺。去王舍城三十里。入
一寺问耆阇崛山路。僧曰。日莫矣。彼多师子且食人。
不可往。显念吾欲瞻灵境。幸至而晚。今夕若死。吾志
不酬。身非所爱乃畏师子乎。显既至。日巳夕。遂留山
中流涕拜曰。我不自知至此也。坐树下诵经。夜三更
师子蹲踞舐龁。显以手循之曰。欲肉醉我迟诵经毕
乃可耳。于是妥尾而去。明日归。老僧植杖立。揖不答。
徐去。有少年来。显问耆年谓谁。曰头陀大迦叶也。显
追之至山。有石塞严窦不得往。至南天竺。得摩诃僧
祇律.泥洹等经。留三年学梵字。以经像附啇。至师子
国。同侣皆无存。翩然自止。会有以纨扇供佛者。显见
之动东归之思。又二年达于青州。太守李嶷躬迎之。
护送入于京师。
八年。西域三藏昙无谶由龟兹至姑臧。凉王沮渠蒙
逊素奉大法。谶居久之。遍晓华言。译大般涅槃.大集
等经六十馀万言。犹以涅槃品数未足。复还西域访
求。得之。至凉译成四十有二卷凡一万偈。谶神异颇
多。时托跋圭王中山闻谶。思一瞻礼。遣使来迎。逊不
许。圭再遣高平公李顺策拜逊凉王加九锡。谕之曰。
昙无谶道德广大。朕思一奉见。可驰驿送至。逊曰。臣
奉事朝廷亡所负。前表乞留谶。今复来追。此臣师也。
有死则巳。欲往则不可也。顺曰。朝廷敛王忠义。故显
加殊礼。今乃以一道人亏损大功。不忍一朝之忿。吐
涕孤征又三十馀国。至中天竺。去王舍城三十里。入
一寺问耆阇崛山路。僧曰。日莫矣。彼多师子且食人。
不可往。显念吾欲瞻灵境。幸至而晚。今夕若死。吾志
不酬。身非所爱乃畏师子乎。显既至。日巳夕。遂留山
中流涕拜曰。我不自知至此也。坐树下诵经。夜三更
师子蹲踞舐龁。显以手循之曰。欲肉醉我迟诵经毕
乃可耳。于是妥尾而去。明日归。老僧植杖立。揖不答。
徐去。有少年来。显问耆年谓谁。曰头陀大迦叶也。显
追之至山。有石塞严窦不得往。至南天竺。得摩诃僧
祇律.泥洹等经。留三年学梵字。以经像附啇。至师子
国。同侣皆无存。翩然自止。会有以纨扇供佛者。显见
之动东归之思。又二年达于青州。太守李嶷躬迎之。
护送入于京师。
八年。西域三藏昙无谶由龟兹至姑臧。凉王沮渠蒙
逊素奉大法。谶居久之。遍晓华言。译大般涅槃.大集
等经六十馀万言。犹以涅槃品数未足。复还西域访
求。得之。至凉译成四十有二卷凡一万偈。谶神异颇
多。时托跋圭王中山闻谶。思一瞻礼。遣使来迎。逊不
许。圭再遣高平公李顺策拜逊凉王加九锡。谕之曰。
昙无谶道德广大。朕思一奉见。可驰驿送至。逊曰。臣
奉事朝廷亡所负。前表乞留谶。今复来追。此臣师也。
有死则巳。欲往则不可也。顺曰。朝廷敛王忠义。故显
加殊礼。今乃以一道人亏损大功。不忍一朝之忿。吐
卷四 第 129b 页 X75-0129.png
所不当言。失朝廷待遇之意。切为大王不取也。逊曰。
如公之言诚美。第恐情不副此耳。逊竟不遗谶。于是
托跋圭衔之道进者从谶求授菩萨戒。谶曰。当自悔
七日乃来。既而诣谶。谶忽怒进曰此宿障也。遂精修
三年。梦中感释迦世尊为授戒法。是夕十馀人同梦
如进所见。于是复诣。谶望见大喜曰。善哉。巳感戒矣。
今为汝作證。及固辞西归。逊怒其去巳。密遣亲信中
路剌杀之。初谶出关日谓送者曰。业期至矣。虽上圣
不能逃。非爱死而固欲相远也。未几逊心愧悔。白日
见鬼。以剑刺之而卒。其国为魏所并。
九年。法师道生天纵妙悟。初涅槃后品未至。生熟读
久之曰。阿阐提人自当成佛。此经未来尽耳。于是文
字之师交攻之。诬以为邪说。于律当摈。生白众誓曰。
若我所说不合经义。愿于此身即见恶报。若实契佛
心。愿舍寿时据师子座。于是袖手南来。入虎丘山竖
石为听徒。讲涅槃经至阐提有佛性处曰。如我所说
义。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之。后游匡山居销景岩。闻
昙无谶重译涅槃后品至南京。果言阐提皆有佛性。
生慰喜不自胜。誓死奉法。
沙门僧群。居罗江霍山。山屹在海中。有石如盆。广数
丈深六七尺。有泉特甘。群饮之能不饥。因绝五谷。太
守刘夔从群乞其水。即以遗之。出山辄臭。夔躬造焉。
方渡海时晴明。至山之下忽风两晦瞑。留数日不得
往。叹曰。正为山灵勒回俗驾耳。遂去。群庵侧有略彴。
如公之言诚美。第恐情不副此耳。逊竟不遗谶。于是
托跋圭衔之道进者从谶求授菩萨戒。谶曰。当自悔
七日乃来。既而诣谶。谶忽怒进曰此宿障也。遂精修
三年。梦中感释迦世尊为授戒法。是夕十馀人同梦
如进所见。于是复诣。谶望见大喜曰。善哉。巳感戒矣。
今为汝作證。及固辞西归。逊怒其去巳。密遣亲信中
路剌杀之。初谶出关日谓送者曰。业期至矣。虽上圣
不能逃。非爱死而固欲相远也。未几逊心愧悔。白日
见鬼。以剑刺之而卒。其国为魏所并。
九年。法师道生天纵妙悟。初涅槃后品未至。生熟读
久之曰。阿阐提人自当成佛。此经未来尽耳。于是文
字之师交攻之。诬以为邪说。于律当摈。生白众誓曰。
若我所说不合经义。愿于此身即见恶报。若实契佛
心。愿舍寿时据师子座。于是袖手南来。入虎丘山竖
石为听徒。讲涅槃经至阐提有佛性处曰。如我所说
义。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之。后游匡山居销景岩。闻
昙无谶重译涅槃后品至南京。果言阐提皆有佛性。
生慰喜不自胜。誓死奉法。
沙门僧群。居罗江霍山。山屹在海中。有石如盆。广数
丈深六七尺。有泉特甘。群饮之能不饥。因绝五谷。太
守刘夔从群乞其水。即以遗之。出山辄臭。夔躬造焉。
方渡海时晴明。至山之下忽风两晦瞑。留数日不得
往。叹曰。正为山灵勒回俗驾耳。遂去。群庵侧有略彴。
卷四 第 129c 页 X75-0129.png
渡盆泉一日有折翅鸭以头横略彴。群欲举杖拨去
恐伤鸭。因不饮数日而殁。春秋百四十馀。临终曰。我
少时尝戏折一鸭翅。此殆现报也。」
【论曰。嵩山圭禅师曰。佛不能即灭定业。又云定业
亦不牢久。信哉。业不牢久则有悔灭之理。然昙无
谶神异著闻。疑阶圣果。且有蒙逊之祸。僧群辟谷
涧饮。清修百年。犹不免折翅之报。何哉。至于道进
积三年之勤则感释尊授戒。道生精悟冥契佛心
则感石为肯首。然则四公皆禀权立教者欤。若进
与生盖示人殊胜事可以精诚而致。若谶与群则
示人罪业不可以为虚幻而故作。傥不如此。曷有
不负幽明惜一微物而殒不赀之身。真天下之高
行也。】
「元魏者。本姓托跋。鲜卑胡人也。西晋之乱。有托跋卢
出居楼烦。晋封为代王。于后部落分散。经六十馀年
至庐孙舍翼沙圭。魏书云。圭即魏太祖道武帝也。太
元元年出据朔州东三百里筑城邑。号恒安。为符坚
护军。坚败后乃即真号。太祖殂太宗明元帝立。明元
殂世祖太武帝立。自是又四主至世宗孝文帝迁都
洛阳。改姓元氏。去胡衣冠。绝虏语。尊华风。是时天下
唯二国。谓之南北朝。终魏世凡十六君一百六十一
年。僧至二百万。寺院三万馀所。译经律论总一千九
百馀卷。自古佛事图塔之盛无出于此。
齐著作魏收著魏书佛老志。其略曰。释氏之学。闻于
恐伤鸭。因不饮数日而殁。春秋百四十馀。临终曰。我
少时尝戏折一鸭翅。此殆现报也。」
【论曰。嵩山圭禅师曰。佛不能即灭定业。又云定业
亦不牢久。信哉。业不牢久则有悔灭之理。然昙无
谶神异著闻。疑阶圣果。且有蒙逊之祸。僧群辟谷
涧饮。清修百年。犹不免折翅之报。何哉。至于道进
积三年之勤则感释尊授戒。道生精悟冥契佛心
则感石为肯首。然则四公皆禀权立教者欤。若进
与生盖示人殊胜事可以精诚而致。若谶与群则
示人罪业不可以为虚幻而故作。傥不如此。曷有
不负幽明惜一微物而殒不赀之身。真天下之高
行也。】
「元魏者。本姓托跋。鲜卑胡人也。西晋之乱。有托跋卢
出居楼烦。晋封为代王。于后部落分散。经六十馀年
至庐孙舍翼沙圭。魏书云。圭即魏太祖道武帝也。太
元元年出据朔州东三百里筑城邑。号恒安。为符坚
护军。坚败后乃即真号。太祖殂太宗明元帝立。明元
殂世祖太武帝立。自是又四主至世宗孝文帝迁都
洛阳。改姓元氏。去胡衣冠。绝虏语。尊华风。是时天下
唯二国。谓之南北朝。终魏世凡十六君一百六十一
年。僧至二百万。寺院三万馀所。译经律论总一千九
百馀卷。自古佛事图塔之盛无出于此。
齐著作魏收著魏书佛老志。其略曰。释氏之学。闻于
卷四 第 130a 页 X75-0130.png
前汉武帝元狩中霍去病获昆耶王及金人。率长丈
馀。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烧香礼拜。此则佛道流
通之渐也。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云身毒天竺
国有浮图之教。哀帝元寿中景宪受大月氏王口授
浮图经。后汉明帝梦金人顶有日光飞行殿庭。传毅
始以佛对。帝遣中郎蔡愔等使于天竺写浮图遗范。
仍与沙门迦叶摩滕.竺法兰还洛阳。得四十二章经
及释迦立像。帝令𦘕工图之置清凉台及显节陵。缄
经于兰台石室。浮图或言佛陀。声相转也。译云净觉。
言灭秽明道为圣悟也。
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
当今未来三世。神识常不灭也。凡为善恶必有报应。
渐积胜业陶治粗鄙。经无数形藻练神明。乃至无生
而得佛道。其间阶次心行等级非一。皆缘浅以至深。
籍微而为著。率在于积仁顺。蠲嗜欲。习虚静而成通
照也。故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谓之三归。若君子之
三畏也。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
礼智信同。奉持则生天人胜处。亏犯则堕鬼畜诸苦。
又善恶生处凡有六道焉。
诸服其道者则剃落发须释累辞家。结师资。遵律度。
相与和居。治心修净行。乞以自给。谓之沙门。或曰桑
门亦声相近也。其根业各差。谓之三乘。声闻.缘觉及
以大乘。取其可乘运以至道为名也。上根者以修六
度进万行。整度亿流弥历长远。登觉境而号为佛也。
馀。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烧香礼拜。此则佛道流
通之渐也。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云身毒天竺
国有浮图之教。哀帝元寿中景宪受大月氏王口授
浮图经。后汉明帝梦金人顶有日光飞行殿庭。传毅
始以佛对。帝遣中郎蔡愔等使于天竺写浮图遗范。
仍与沙门迦叶摩滕.竺法兰还洛阳。得四十二章经
及释迦立像。帝令𦘕工图之置清凉台及显节陵。缄
经于兰台石室。浮图或言佛陀。声相转也。译云净觉。
言灭秽明道为圣悟也。
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
当今未来三世。神识常不灭也。凡为善恶必有报应。
渐积胜业陶治粗鄙。经无数形藻练神明。乃至无生
而得佛道。其间阶次心行等级非一。皆缘浅以至深。
籍微而为著。率在于积仁顺。蠲嗜欲。习虚静而成通
照也。故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谓之三归。若君子之
三畏也。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
礼智信同。奉持则生天人胜处。亏犯则堕鬼畜诸苦。
又善恶生处凡有六道焉。
诸服其道者则剃落发须释累辞家。结师资。遵律度。
相与和居。治心修净行。乞以自给。谓之沙门。或曰桑
门亦声相近也。其根业各差。谓之三乘。声闻.缘觉及
以大乘。取其可乘运以至道为名也。上根者以修六
度进万行。整度亿流弥历长远。登觉境而号为佛也。
卷四 第 130b 页 X75-0130.png
本号释迦文。此译能仁。谓德充道备戡济万物也。降
于天竺迦维罗卫国王之子。于四月八日从母右胁
而出。姿相超异三十二种。天降嘉瑞亦三十二而应
之。以二月十五日而入涅槃。此云灭度或言常乐我
净。明无迁谢及苦累也。又云诸佛有二义。一者真实。
谓至极之体妙绝拘累。不得以方处期。不可以形量
限。有感斯应体常湛然。二者权应。谓和光六道同尘
万类。生灭随时脩短应物。形由感生体非实有。权形
虽谢真体不迁。但时无妙感故莫得常见耳。斯则明
佛生非实生。灭非实灭也。
佛既谢往。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
焚之不焦。而有光明神验。谓之舍利。弟子收奉竭香
华致敬。慕建宫宇谓之为塔。犹宗庙也。故时称为塔
庙者是矣。于后百年有王阿育者。以神力分佛舍利。
役诸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日而就。今
雒阳.彭城.姑臧.临淄皆有育王寺。盖承其遗迹焉。而
影迹爪齿留于天竺。中途往来者咸言见之。
初说教法后皆著录。综覈深致无所漏失。故三藏十
二部经如九流之异统。其大归终以三乘为本。后有
罗汉菩萨相继著论。赞明经义以破外道。皆傍诸藏
部大义。假立外问而以内法释之。传于中国渐流广
矣。汉初沙门皆衣赤布。后乃易以杂色。
太祖生知信佛。初平中山经群国。见沙门皆致敬。禁
军旅无有所犯。天兴元年诏曰。佛法之兴其来远矣。
于天竺迦维罗卫国王之子。于四月八日从母右胁
而出。姿相超异三十二种。天降嘉瑞亦三十二而应
之。以二月十五日而入涅槃。此云灭度或言常乐我
净。明无迁谢及苦累也。又云诸佛有二义。一者真实。
谓至极之体妙绝拘累。不得以方处期。不可以形量
限。有感斯应体常湛然。二者权应。谓和光六道同尘
万类。生灭随时脩短应物。形由感生体非实有。权形
虽谢真体不迁。但时无妙感故莫得常见耳。斯则明
佛生非实生。灭非实灭也。
佛既谢往。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
焚之不焦。而有光明神验。谓之舍利。弟子收奉竭香
华致敬。慕建宫宇谓之为塔。犹宗庙也。故时称为塔
庙者是矣。于后百年有王阿育者。以神力分佛舍利。
役诸鬼神造八万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日而就。今
雒阳.彭城.姑臧.临淄皆有育王寺。盖承其遗迹焉。而
影迹爪齿留于天竺。中途往来者咸言见之。
初说教法后皆著录。综覈深致无所漏失。故三藏十
二部经如九流之异统。其大归终以三乘为本。后有
罗汉菩萨相继著论。赞明经义以破外道。皆傍诸藏
部大义。假立外问而以内法释之。传于中国渐流广
矣。汉初沙门皆衣赤布。后乃易以杂色。
太祖生知信佛。初平中山经群国。见沙门皆致敬。禁
军旅无有所犯。天兴元年诏曰。佛法之兴其来远矣。
卷四 第 130c 页 X75-0130.png
济益之功冥及存没。神踪遗法信可依凭。其敕有司
于京城建饰容范修整宫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
太宗践位。京邑四方建立图像。仍令沙门敷导民俗。
皇始中赵郡沙门法果。戒行精至开演法籍。诏徵以
为僧统。言多允惬。前后授以辅国宜城子.忠信侯安
城公之号。皆固辞。太宗尝幸其居。以门巷狭小不容
舆辇更广大之。年八十馀卒。帝三临其丧。追赠老寿
将军赵胡灵公云。」
【论曰。唐太宗世既修晋书。复有劝修南北七朝史
者。太宗以元魏书甚详故特不许。以今考之信然
也。凡佛老典教于儒者尤为外学。或欲兼之。自非
夙薰成熟愿力再来莫能窥其彷佛。况通其旨归
而祖述源流者乎。异哉魏书佛老志不介马而驰
迁固之间。御靡旌以摩荀杨之垒。步骤雍容有足
观者。然则魏收兼三圣人难兼之学。平四作者不
平之心。厥书独见信于后世。顾不美哉。】
「时魏光禄卿崔浩被谗。太武命浩以公归第。因修服
食养性之术。初嵩山道士寇谦之修张道陵术。自言
尝遇老子降命。谦之继道陵为天师。授以辟谷轻身
之术及科戒二十卷使之清整道教。又遇神人李谱
文。云老子之玄孙也。授以图箓直经六十馀卷并出
天宫静轮之法。谦之奉其书献干太武。朝野多未之
信。崔浩独师事之从受其术。且上书赞明其事。太武
忻然。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谦之起天师
于京城建饰容范修整宫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
太宗践位。京邑四方建立图像。仍令沙门敷导民俗。
皇始中赵郡沙门法果。戒行精至开演法籍。诏徵以
为僧统。言多允惬。前后授以辅国宜城子.忠信侯安
城公之号。皆固辞。太宗尝幸其居。以门巷狭小不容
舆辇更广大之。年八十馀卒。帝三临其丧。追赠老寿
将军赵胡灵公云。」
【论曰。唐太宗世既修晋书。复有劝修南北七朝史
者。太宗以元魏书甚详故特不许。以今考之信然
也。凡佛老典教于儒者尤为外学。或欲兼之。自非
夙薰成熟愿力再来莫能窥其彷佛。况通其旨归
而祖述源流者乎。异哉魏书佛老志不介马而驰
迁固之间。御靡旌以摩荀杨之垒。步骤雍容有足
观者。然则魏收兼三圣人难兼之学。平四作者不
平之心。厥书独见信于后世。顾不美哉。】
「时魏光禄卿崔浩被谗。太武命浩以公归第。因修服
食养性之术。初嵩山道士寇谦之修张道陵术。自言
尝遇老子降命。谦之继道陵为天师。授以辟谷轻身
之术及科戒二十卷使之清整道教。又遇神人李谱
文。云老子之玄孙也。授以图箓直经六十馀卷并出
天宫静轮之法。谦之奉其书献干太武。朝野多未之
信。崔浩独师事之从受其术。且上书赞明其事。太武
忻然。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谦之起天师
卷四 第 131a 页 X75-0131.png
道场于平城之南重台。五级道徒由此而盛。
本朝司马文正公曰。老庄之书大旨欲同生死轻去
就。而为神仙者。服饵修鍊以求轻举。鍊草石为金银。
其为术正相戾矣。是以刘歆七略叙道家为诸子。神
仙为方技。其后有符水禁咒之术。至谦之遂合而为
一。至今循之。其讹甚矣。崔浩不喜佛老之书。而信谦
之之言。其故何哉。昔臧文仲祀爰居。孔子以为不智。
如谦之者。其为爰居亦大矣。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君子之于择术可不谨哉。
禅师玄高居麦籍山。与沙门昙弘友善。闻昙无毗自
北山至凉妙禅观。高往亲之。旬日即悟。无毗叹异以
为胜巳。及无毗西归。有妖比丘嫉高。谮于河南王世
子曼曰。高今聚徒。将为国害。曼信之欲杀高。其父不
许。遂摈于河北。居林阳堂山。山盖地仙所宅。夜有钟
磬声。高门弟子百馀辈。拔萃者玄绍有神力。尝指地
出水以给众。如绍者又十有一人。河南王迎昙弘。至
问王何以摈高。其人希世之瑞也。王厚礼迎之。高欲
赴命。山中草木为摧偃。乱石塞路。高曰。吾志弘道。自
滞岩窦无益也。路乃可行。王郊迎之。礼以为师。后游
凉土。沮渠蒙逊礼遇尤勤。弟子僧印自谓得阿罗汉
果。高假以神力。使于定中见十力无尽世界及闻诸
佛所说之法各各不同。即于一夏寻其所见不尽。方
生愧惧。明年魏使请高入于平城。托跋焘在位益加
诚敬。令太子晃师事之。」」」」」」
本朝司马文正公曰。老庄之书大旨欲同生死轻去
就。而为神仙者。服饵修鍊以求轻举。鍊草石为金银。
其为术正相戾矣。是以刘歆七略叙道家为诸子。神
仙为方技。其后有符水禁咒之术。至谦之遂合而为
一。至今循之。其讹甚矣。崔浩不喜佛老之书。而信谦
之之言。其故何哉。昔臧文仲祀爰居。孔子以为不智。
如谦之者。其为爰居亦大矣。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君子之于择术可不谨哉。
禅师玄高居麦籍山。与沙门昙弘友善。闻昙无毗自
北山至凉妙禅观。高往亲之。旬日即悟。无毗叹异以
为胜巳。及无毗西归。有妖比丘嫉高。谮于河南王世
子曼曰。高今聚徒。将为国害。曼信之欲杀高。其父不
许。遂摈于河北。居林阳堂山。山盖地仙所宅。夜有钟
磬声。高门弟子百馀辈。拔萃者玄绍有神力。尝指地
出水以给众。如绍者又十有一人。河南王迎昙弘。至
问王何以摈高。其人希世之瑞也。王厚礼迎之。高欲
赴命。山中草木为摧偃。乱石塞路。高曰。吾志弘道。自
滞岩窦无益也。路乃可行。王郊迎之。礼以为师。后游
凉土。沮渠蒙逊礼遇尤勤。弟子僧印自谓得阿罗汉
果。高假以神力。使于定中见十力无尽世界及闻诸
佛所说之法各各不同。即于一夏寻其所见不尽。方
生愧惧。明年魏使请高入于平城。托跋焘在位益加
诚敬。令太子晃师事之。」」」」」」
卷四 第 131b 页 X75-0131.png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