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曹魏¶
曹魏¶ 第 116a 页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 曹魏

「黄初元年。文帝受汉禅于繁昌。后都洛邑。至元帝咸
熙元年。五主凡四十五年。西域沙门六人。所出经律
羯磨共十三部凡二十五卷。」

【论曰。自汉以来天下一统。建安之后鼎峙始分。袁
曹竞逐于中原。刘孙分鹿于江峡。五岳尘拥。九牧
云屯。或二祀而启帝图。或三分而陈霸业。故使魏
祖挟天子而令诸侯。刘宗冯剑阁而规壅辇。孙氏
英略高杭长江。横武爪牙卧龙威力。别据一域吞
噬为心。各跨疆场㸦严关塞。广延俊又以佐股肱。
厚礼贤能宾为国宝。良匠妙法复此徂来。僧会适
吴。舍利耀灵于江左。迦罗游魏。禁律创启于洛都。
归戒自此大行。图塔由斯特立。译人随俗仍彼方
言。出经逐时便题名目。故有吴品蜀普耀焉。重叠
再翻由此而始。派流失译良在于兹。且三国峙居。
夫何西蜀一都独无于代录。今大吴次纪而以魏
朝道俗具列于左方云。】

「嘉平二年。天竺国沙门昙柯罗至洛阳。译僧祇戒本。
法流滥觞。比丘特剪发而巳。未有律仪。凡斋事法如
曹魏¶ 第 116b 页 X75-0116.png
祠祀状。柯罗始出戒本。而以戒心为日月。又请梵僧
昙无德等立羯磨法。繇是疏决其源。法道遂行焉。凡
中夏戒法自是而始。

是岁天竺沙门康僧铠至洛邑白马寺。译经二部。时
西域沙门昙无德者。此云法藏。藏师地梨茶。即阿瑜
阇第九世弟子也。藏承其后。妙善律宗。赍四分律至
洛阳。及正元中安息国沙门昙谛至。亦善律学。遂于
白马寺众请同出戒经一卷。

甘露元年。西域沙门帛延至洛邑。译经六部九卷。是
岁外国沙门支疆梁娄。此云无畏。于交州译法华三
昧经一部六卷。

陈思王曹植者。字子建。武帝中子。十岁诵诗书十馀
万言。善属文。太祖见而异之曰。汝倩人耶。植曰。言出
成论。下笔成章。顾面试。奈何倩人乎。及长。于世间艺
术无不精练。邯郸淳见而骇叹。称为天人。植每读佛
经。留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转读七声升降曲折
之响。世皆讽而则之。淤鱼山闻有声特异清飏哀婉。
因仿其声为梵囋。今法事中有鱼山梵即其遗奏也。
始魏武欲立为嗣。植荒酒自秽以故得免。文帝颇嫉
其才。抑而不用。尝求自试。帝不允。既而十一年中三
[彳*(止/少)]其藩。植滋不得志而薨。年三十一初。植登鱼山临
东阿喟然有终焉志。遂营墓。遗诫其子令薄葬。植在
日不甚信黄老。著辨道论见意。今载藏中弘明集。」

** 孙吴
曹魏¶ 第 116c 页 X75-0116.png

「吴主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其家东冢上数有神
光云气。及权生。眼有异光。方颐大口。其父坚奇之曰。
王霸之器也。孙策既卒。及魏文受禅。二年权称吴王。
建元黄武。至魏明帝太和三年遂即皇帝位。初都武
昌。次迁秣陵。又迁建邺。凡四主五十九年。国入于晋。
道俗四人。译经总一四百十八部一百九十卷云。

沙门维祇难。此云障碍。天竺国人。同沙门竺律炎至
武昌郡译经二部。及祇难卒。律炎复于扬都译经三
部三卷。时优婆塞支谦者。字恭明。月支国人。初游洛
邑。受业于支亮。亮字纪明。受业于支谶。世称天下博
知不出三支。谦博览经籍。为人细长黑瘦。眼多白而
睛黄。时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虽细。是智囊。及避地归
吴。吴主见而悦之。吴拜为博士。译经一百二十九部
一百五十二卷。

赤乌四年。康居国三藏康僧会至金陵。营立茅茨设
像行道。国人初见沙门而惊异之。有司以闻吴主孙
权曰。是汉明帝所梦佛神之遗风耶。诏至问状。会进
曰。如来大师化巳千年。然灵骨舍利神应无方。昔阿
育王奉之为八万四千塔。此其遗化也。权以为誇巳
曰。舍利可得。当为塔之。苟其无验。国有常刑。会请期
七日。谓其属曰。大法废兴在此一举。当加意洗心洁
斋恳求。至期无验。乃展二七。又无应。权曰趣烹之。会
默念。佛名真慈夫岂违我哉。更请展期以死祈之。又
七日。众惧无人色。五鼓矣。闻鎗然有声。起视瓶中五
曹魏¶ 第 117a 页 X75-0117.png
色错发。大呼曰。果吾愿矣。黎明进之。权舆公卿聚观
叹曰。希世之瑞也。会又言。舍利威神。一切世间无能
坏者。权使力士槌之。砧碎而光明自若。于是建塔佛
陀里。又为寺额曰建初。奉会居焉。

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也。家世为农。泽好学。居贫
无资。常为人佣书自给。所写既毕即能诵。由是博览
群籍。虞翻见而称之曰。阚生矫杰。仲舒子云流也。仕
吴。官太子太傅。僧会入吴。吴主因问泽曰。汉明何年
佛教入中国。何缘不及东方。泽曰。永平十一年佛法
初至。计今赤乌四年则一百七十年矣。永平十四年
五岳道士褚善信等乞与西僧角法。于是善信负妄
而死。其徒以尸归葬南岳。凡中国人例不许出家。无
人流布。加之罹乱岁深方至本国。吴主曰。孔子制述
典训教化来叶。老庄修身自玩放荡山林归心澹泊。
何事佛为。泽曰。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教
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优劣可见(出宗炳明佛论)

甘露元年。吴主孙皓始即位。遍毁神祠波及梵宇。臣
僚谏先帝感瑞创寺不可毁也。乃遣臣张昱往告康
僧会。会挫其辞理辩锋出。昱不能屈。归以会才高闻。
皓召至问曰。佛言善恶报应可得闻乎。会曰。明主以
孝慈治天下则赤乌翔而老人见。以仁德育万物则
醴泉洌而嘉禾茁。善既有应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
鬼得而诛之。为恶于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馀庆。
诗美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皓曰。
曹魏¶ 第 117b 页 X75-0117.png
然则周孔既明。安用佛教。会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略
示其迹。佛教不止浅言。故详示其要。皆为善也。圣人
唯恐善之不多。陛下以为嫌。何也。皓无以酬之。遂罢。
他日宿卫。治圃得金像。皓使置秽处蒙不洁以为笑
乐。俄得肿疾。昼夜呻吟。占者曰。坐犯神祠。祷诸庙不
效。宫人有奉佛者曰。乃不请福于佛耶。皓仰睹曰佛
神若是怪乎。曰佛之威灵视神如天渊。皓乃悟曰吾
以慢像致此耳。趣迎像龛而供事之。乃请会说法悔
罪。会为开示玄要。并取本业百二十愿分二百五十
事。使皓行住坐卧增益善意。及授之五戒。少顷疾愈。
由是奉会为师。崇饰寺塔。」

* 西晋

「太始元年。武帝受魏禅。建都洛邑及长安为东西京。
帝姓司马氏。讳炎。河内人。魏相国晋王昭之太子也。
登位十有五年而灭吴。奄有寰海。及崩。子惠帝立。未
几天下大乱。至元帝立于建康。遂为东晋。凡西晋四
主五十有二年。华戎道俗译经律等七百馀卷。」

【论曰。吴黄武初陆绩有言曰。从今更六十年。天下
车同轨书同文。及泰康改元而吴平天下一统。果
如绩言。自是才二十载。至永宁之初。正道亏颓群
雄岳峙。赵王创基叛逆。篡主于朝。张轨继请外迁。
擅据凉土。内外糜沸仍渐乱阶。刘渊所以平阳。李
雄因兹并络。怀帝蒙尘外郡。悯后播越长安。既道
藉时兴而两都版荡。法由人显属二主恓惶。万姓
曹魏¶ 第 117c 页 X75-0117.png
崩离归信靡托。百官失守释种无依。时有沙门竺
法护及释法炬等。忘身利物志在宏宣。匪惮苦辛
阐法为务。护于晋世译经最多。且晋虽不文。文才
实著。翻传妙典曰有赏音。所以礼乐衣冠晋朝始
备。信源道种相资而兴焉。】

「太始元年。月支国沙门昙摩罗察。晋言法护。至洛阳
护学。究三十六国道术兼通其语。及自天竺大赍梵
本婆罗门经达于玉门。因居燉煌。世号燉煌菩萨。后
游洛邑及之江左。永嘉中随处译经未尝暂停。时优
婆塞聂承远执笔助翻垂四百卷。及承远卒。其子道
真者。询禀咨承法护笔授外。道真自译经六十馀卷。
时晋沙门释法炬.法立.支敏度及优婆塞卫仕度等
译出众经外。炬与立等每相参合广略异同。编次部
类。凡一百四十馀卷。复有沙门畺良娄至.安法钦.竺
叔兰.白法祖.支法度等。各出众经。所以西晋巳来宣
译渐盛。

太康四年。天竺沙门耆域至洛阳。指沙门竺法渊曰。
此菩萨从羊中来。指竺法兴曰此菩萨从天中来。又
曰比丘衣服华丽。大违戒律。非佛意也。望见帝都宫
室曰。大略似忉利天宫。然人天殊分。疲民之力缮刻
如此。不亦侈乎。未几而洛阳乱。域辞归天竺。数百人
遮道请中食乃行。域许之。明日百馀家。域分身同时
赴之。家喜其来。及发迹洛南。域徐行而追者不及。即
以杖𦘕地曰。于此诀矣。是日有出长安者。见域在寺
曹魏¶ 第 118a 页 X75-0118.png
中。有贾胡湿登者。其夕会域宿于流沙。盖一昔万里。
沙门神迹于此为显云。

永嘉五年。天竺佛图澄至洛阳。自言百馀岁。常服气
自养。能积日不食。善诵咒役使鬼神。腹旁有孔以绵
塞之。夜读书则拔绵出光照室。又每临溪。从孔中出
肠胃洗濯。还纳腹中。能听铃音。言吉凶莫不奇验。会
洛阳寇乱。潜伏草野以观变。时石勒屯葛陂。多残杀。
澄杖锡谒勒。勒命试以道术。澄取满钵水咒之。俄青
莲华生钵中。光色耀目。勒繇此神敬延之军中。未几
刘曜求战以决雌雄。左右以为未可。勒以访澄。澄曰
相轮铃音云。秀支替戾冈。仆谷劬秃当。此羯语也。秀
支军也。替戾冈出也。仆谷刘曜胡位也。劬秃当捉也。
言军出捉得刘曜。又令童子洁斋三日。取麻油合燕
脂躬自涂于掌中。举手示童子粲然有耀。童子惊曰。
有军马一人白晰以朱丝缚肘。澄曰此即曜也。勒遂
出战。果生擒刘曜。勒称赵王行皇帝事。敬澄弥笃。每
举事必咨而后行。勒殂。弟季龙袭其位。徙都邺城。尤
倾心事澄。下令衣以绫锦。乘雕辇朝会引见。常侍御
史悉助举舆升殿太子。诸公扶翼而前。生者唱大和
尚。坐者皆起。敕司空李农朝夕问候。时支道林闻之
曰。澄公其以季龙为鸥鸟耶。及晋军侵淮泗。季龙怒
曰。吾奉佛供僧返更致寇。佛无神矣。澄入见曰。陛下
前身为商人。经罽宾寺设大会。会有六应真。吾其一
也。有圣者曰。此檀越报尽为鸡。乃主晋地。今陛下为
曹魏¶ 第 118b 页 X75-0118.png
天子。岂非奉佛供僧而致耶。疆场侵噬有国之常。何
为怨谤三宝兴毒念乎。季龙悔谢。因问曰。佛法不杀。
朕为天下掌生杀。恐违佛戒。澄曰。帝王事佛。在恭俭
慈忍显赞法道。不为暴虐。不害无辜。民有为恶化之
不悛者。其可不罚乎。但杀不可滥。刑不可不恤耳。尚
书张离家富事佛。而所为不法。澄曰。事佛在清净无
欲。君虽崇饰寺塔。而贪冒不巳。无益也。及将去世诣
辞。季龙惊曰。大和尚遽弃我。国有难乎。澄曰。出生入
死道之常也。脩短分定无由增损。但道贵行全。德贵
不怠。苟德行无玷。虽死如生咸无焉。千岁尚何益哉。
然有可恨者。国家存心佛理。建寺度僧。当蒙祉福。而
布政猛虐。赏罚交滥。特违圣典。致国祚不延也。季龙
号恸呜咽。澄安坐而逝。后有沙门自雍州来。见澄入
关以闻季龙。命发冢视之。唯块石存焉。季龙大恶之
叹曰。石吾姓也。大和尚埋我而去。其能久乎。未几石
氏果灭。澄度弟子数千万人。凡居其所。国人无敢向
之涕唾。每相诫曰。莫起恶心。大和尚知汝。其道化感
物如此。自大教东来至澄而盛。」

【论曰。禅师琏曰。妙道之意。圣人尝寓之于易。由生
民巳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
窦日凿。则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
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至周衰先王之法。
坏礼义亡。迨为秦汉则无所不至。而天下至有不
忍愿闻者。于是我佛世尊入东土。示以性命之理。
曹魏¶ 第 118c 页 X75-0118.png
教以慈悲之行。冬也。旨哉斯言。观澄公区区西来。
当石勒季龙碜暴虓噬之际。而能悯物垂范。示以
玄言德祥。导以慈悲之行。卒使二暴革心。道化融
洽。呜呼。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而圣人之教
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厥有以哉。】

* 东晋

「叙曰。经云。三界无常。有为非久。晋氏之基魏室远系。
及诛曹爽而绝其宗。设帝策而陈其续。金承土运历
数在躬。平蜀而降大昊。升平而布宽政。文既𠃔备。武
亦戢戈。百六奄臻。王官失守天下大乱。莫匪斯焉。于
时道俗崩离。朝不谋夕。寄政江表。法随代兴。沙门信
士于是攸集。故就纪之。别号东晋。元帝者。宣皇曾孙。
恭王觐之子也。讳睿。字景文。初生之辰。内有神光一
室尽明。白毫生于日角之左。累官都督杨州诸军事
左丞相。怀悯败后百官分离。或走江南或为俘戮。长
安失据帝幽平阳。江东于时忽有五日并出。都下劝
睿宜称晋王。统摄万机以临亿兆。悯帝崩后遂即居
尊。立元建武。因都建邺。避悯帝讳。改名建康。先是泰
康二年吴旧将管恭作乱。太史伍振筮曰。恭即灭矣。
然更三十八年。杨州当有天子。至是果如其言。又秦
始皇时望气者云。吴金陵山。五百年后当出天子。始
皇忌之。因发兵凿金陵山断。改称秣陵。冀绝其王。凡
自政至睿五百二十六年。有晋金行奄君四海。又时
谣曰。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永嘉丧乱。宗室中唯
曹魏¶ 第 119a 页 X75-0119.png
琅琊.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获济江表。而睿首基
为帝。将知受命上感天灵。欲跨舆图下资地势。地负
其势。始皇凿之而弗亡。天降其灵。刘曜歼之而莫尽。
爰自建武至于元熙。凡十二主一百四年。华戎道俗
译经律论垂六百卷。而弘法之务至是特盛焉。

永昌元年。天竺沙门吉友抵建康。亟相王导见之曰
我辈人也。太尉庾亮.光禄周顗.廷尉柏彝一时名公
皆造门结友。声名著搢绅间。尝对王导解带盘礡。尚
书[千-┬+下]望之适至。友正容肃然。有问其故。对曰。王公风
道期人。卞令轨度格物。吾正当以此应之耳。桓彝欲
为友作目。久之未得。友曰尸黎密可谓卓朗。彝绝叹
以为尽品目之极。大将军处仲闻友为诸公器重。心
未然。及见不觉手足增敬。周顗为仆射。领选将入局
过。友叹曰。为朝廷选贤得如君。真令人无愧耳。及顗
殁。友慰其孤。对灵作梵呗。清响淩云。又咒语千馀言
而去。王导尝戏之曰。外国有君一人而巳。友笑曰。使
我如诸君。今日岂得在此。时以为名言。译孔雀经。梵
名尸黎密。盖让王位出家。如吴泰伯然。

咸康六年。成帝幼冲。庾冰以元舅辅政。奏沙门应尽
礼王者。尚书令何充等议不应致拜。下礼官详议。博
士议与充合。而门下承水风旨为驳尚书令充。仆射
褚翌.诸葛恢。尚书冯怀.戴广等奏曰。

世祖武皇帝以盛明革命。肃祖明皇帝聪圣玄览。岂
于时沙门不易屈膝。[(厂@((既-旡)-日+口))*页]以不变其修善之法。所以通
曹魏¶ 第 119b 页 X75-0119.png
天下之志也。臣等谓宜遵承先帝故事。于义为长。水
固谓应尽敬下。制曰。夫万方殊俗。神道难辨。有自来
矣。达观旁通诚当无怪。况跪拜之礼何必尚然。当复
原先王所以尚之之意。岂直好此屈折而坐遘盘辟
哉。固不然矣。因久子之敬。建君臣之序。制法度。祟礼
袟。岂徒然哉。良有以也。既其有以。将何以易之。然则
名礼之设其无情乎。且今果有佛耶无佛耶。有则其
道固弘。无则义将安取。纵其信然。将是方外之事。方
外之事岂方内所体。而当矫形体。违常度。易礼典。弃
名教。是吾所甚疑也。名教有由来。百代所不废昧旦。
丕显后世。犹殆殆之为弊。其故难寻。而今当远慕芒
昧依稀未分。弃礼于一朝。废教于当世。使夫凡流慠
逸宪度。又是吾所甚疑也。纵其信然。纵其有之。吾将
通之于神明。得之于胸怀耳。轨宪宏模固不可废之
于正朝。凡此等类皆晋民也。论其才智又常人也。而
当因所说之难辨。假服饰以凌度。抗殊俗之慠体。直
形骸于万乘。又是吾所弗取也。诸君并国器也。悟言
则当测幽微。论治则当重国典。苟其不然。吾将何述
焉。充等重杭表曰。臣等暗短。不足以赞扬圣旨。宣畅
大义。伏省明诏震惧屏营辄共寻详。有佛无佛固非
臣等所能定然。考其遗文。钻其旨要。五戒之禁实助
王化。贱昭昭之名行。贵冥冥之潜操。行德在于忘身。
抱一心之精妙。且兴自汉世迄至于今。虽法有隆衰
而弊无妖妄。神道经久未有其比也。夫议有损也。况
曹魏¶ 第 119c 页 X75-0119.png
必有益巨之。愚诚实愿尘露之微增润岱岳。区区之
咒上裨皇极。今一令其拜。遂坏其法。脩善之俗废于
圣世。习俗生常必致怨惧。隐之臣心窃所未安。臣虽
愚蔽。讵敢以偏见疑误圣听。直谓世经三代。人更明
圣。今不为之制无亏王度。而幽冥之格可无壅滞。是
以复陈愚诚乞垂省察。水犹以为不可。复下制曰。

省所陈具情旨幽昧之事。诚非寓言所尽。然较略其
大。人神常度粗复有分例耳。大率百王制法虽文质
随时。然未有以殊俗参治恢诞杂化者也。岂曩圣之
不达来圣之宏通哉。且五戒之小善。粗拟似人伦而
更与世主略其礼敬耶。礼重矣。敬大矣。为治之纲尽
于此矣。万乘之君非好尊也。区域之民非好卑也。而
尊卑不陈王教则乱。斯曩圣所以宪章体国宜而不
惑也。通才博采往往备其事。脩之家可以。脩之国及
朝则不可。斯岂不远耶。省所陈果亦未能了有之与
无矣。纵其了犹谓不可以参治。而况都无而当以两
行耶。充等三上章执奏曰。臣等虽诚愚蔽不通远旨。
至乾乾夙夜思循王度。宁苟执偏管而乱大伦。直以
汉魏逮晋不闻异议。尊卑宪度无或暂亏也。今沙门
之守戒专专然。及为其礼一而巳矣。至于守戒之笃。
亡身不吝。曷敢以形骸而慢礼敬哉。每见烧香祝愿
必先国家。欲福裕之备情无极巳。奉上崇顺出于自
然。礼仪之简盖是专一守法。是以先圣御世因而弗
革也。然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臣等慺慺(音娄)以为不令
曹魏¶ 第 120a 页 X75-0120.png
致拜。于法无亏。因其所利而惠之。使贤愚莫敢不用
情。则上有天覆地载之施。下有守一修善之人。谨复
陈其愚浅。愿蒙省察。水议遂寝。

何充。字次道。卢江潜人。魏光禄大夫晏之孙。少以文
义见称。初为王敦椽。敦兄含守卢江贪污。敦尝于坐
称之曰。家兄在郡定佳。卢江士人称之。充正色曰。充
即彼郡人。所闻异此。敦默然然。客皆为不安。充晏然
自若。丞相庾亮尝荐之于明帝曰。何充器局方槩。有
万夫之望。若能总录朝端为老臣副。及充拜尚书令。
推能用功。不私树恩。世甚重之。初阮裕尝戏之曰。卿
志大宇宙。勇迈前古。充审其故。裕曰。我图数千户郡
尚未能得。卿图作佛不亦大乎。卒年五十有五。其后
门世事佛甚精。厥孙尚之及点胤等。并建大义阐明
佛法云。

兴宁二年。哀帝诏法师竺潜讲般若于禁中。尝著履
至。殿中人聚观。叹道德高风。初不省有市朝。时简文
辅政。沛国刘惔(徒鉴切)尝遇潜于简文座中。嘲曰道人
亦游朱门乎。对曰。君自见朱门。贫道以为蓬户。及辞
还剡山。支遁寓书求买洲小岭归隐。潜答曰。欲来当
给。未闻巢由买山而隐也。宁康二年卒。武帝下诏曰。
法深理悟虚远。风鉴清高。弃宰辅之荣。袭染衣之素。
山居世外。笃勤匪懈。方赖宣道以济苍生。奄从迁谢。
用痛于怀。其赐缗钱十万助建莹塔。潜字法深。凡中
国敕葬沙门。自潜而始。
曹魏¶ 第 120b 页 X75-0120.png

法师支遁。字道林。与谢太傅安.王右军羲之厚善。安
守吴兴。以书抵遁。略曰。思君日积。比辰尤甚。知欲还
剡自治。为之怆然。人生如寄耳。自项风流得意事。殆
磨灭都尽。唯终日戚戚迟。君一来以晤言消遣之。一
日千载也。及竺潜辞阙。有诏遁继讲法于禁中。一时
名士殷浩.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仁.何充.王坦之.袁
彦伯并与结方外交。天下想见其标致者。刘系谒于
白马寺谈庄周。以适性为逍遥。遁曰。不然。桀蹠以残
虐为性。岂亦逍遥乎。于是注逍遥篇。学者宗之。王濛
尝极精思。作数百语诣。遁曰。与君别久。而君了不长。
何也。濛惭汗曰绛钵之王何也。郗超尝问谢太傅曰。
遁谈何如嵇中散。太傅曰嵇努力裁得半耳。又曰何
如殷浩。太傅曰亹亹论辨恐当杭衡超拔渊源。殷有
惭德。超后与亲旧书曰。林公神理所通。玄拔独悟。数
百年来绍隆大法。令真理不绝。一人而巳。太和二年
废帝海西公在位。遁抗表辞还山。有诏资给敦。遣诸
公祖饯于征虏亭。蔡子叔者先至。近道林坐。适起而
谢万亟趋其处。子叔还合褥。举万投诸地。万曰几损
我面。子叔曰吾初不为卿面计。其为当时所慕如此。
晚居山阴讲维摩。许询为都讲。遁通一义。众意询不
能难。及询设难。又意遁不能通。而宾主之难相寻无
穷。听者多言自得遁旨。诘之辄失。著即色游玄圣.不
辨知等论。有遗其马者。畜之曰。吾爱其骏耳。有遗其
鹤者。纵之曰冲天之物岂耳目玩哉。君子多其达。及
曹魏¶ 第 120c 页 X75-0120.png
卒。戴逵过其塔叹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巳繁计。神理
绵绵不与气运俱尽也。

郤超。字嘉宾。少有旷世之度。谈论义理精微。标志慕
佛加好行檀。大将军桓温辟为参军。时王珣同府。珣
为主薄。超美髯。珣身短小。府中语曰。髯参军。短主簿。
能令公喜。能令公怒。谢安.王坦之诣温府。温先令超
卧帐中听其论事。俄风动帐开。安笑曰。郤生可谓入
幕之宾。超喜隐遁。闻拂衣者必为起屋具器用遗之。
支道林每谓其造微之功足参正始。甚重之。又与汰
法师厚善。尝约先殁者凡幽冥报应当以相报。俄而
汰卒。一夕见梦曰。向与君约报应之事。今皆不虚。愿
君无忘修德以升济神明。超繇是循道弥笃。因著五
戒文。其略曰。不杀则长寿。不盗则常泰。不淫则清净。
不欺则人常敬信。不醉则神理明治。巳行五戒。便修
岁月斋戒。岁三斋者。正月五月九月。每月一至十五
日。月六斋者。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凡
斋日不得尝鱼肉。不御妻妾。迎中而食。既中之后甘
香美味一不得尝。洗心念道归命三宝。悔过自责行
四等心。远离房室不著六欲。不得鞭挞骂詈。乘牛驾
马带持兵仗。妇人则兼去脂粉华钿之饰。端心正意
务存柔顺。斋者普为先亡见在知识亲属并及一切
众生。当因此至诚㸦相感发巳则免罪苦。是以忠孝
之士务加勉励。良以拯济之功非在巳故也。」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二
曹魏¶ 第 121a 页 X75-012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