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目录¶ (自动笺注)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目錄
隆興府石室沙門祖琇撰
*第一卷
*東漢孝明皇帝
*沙門迦葉摩滕竺法蘭
*論
*沙門安世高
*沙門支婁迦讖竺佛朔
*孝桓帝
*優婆塞安玄嚴佛調
*牟子自敘
*牟子理惑二十篇
*論
*范曄東漢西域
*論
*第二卷
*曹魏
*沙門曇柯羅康僧鎧帛延
*沙門曇無德曇譯支疆黎接
*陳思王曹子建
*吳主孫權
*沙門維祇難竺律炎
*優婆塞支謙支亮
*三藏康僧會
*太傅闞澤
*吳主孫皓
*西晉
*論
*沙門竺法護
*優婆塞承遠
*沙門耆域
*沙門佛圖澄
*論
*東晉
*沙門吉友
*丞相庾氷建議沙門致拜王者
*尚書令何充等議不應
*庾氷再議致拜
*何充再議不應
*庾氷三議必欲致拜
*何充三議不應
*尚書令何充
*法師竺法
*法師支道
*臨海太守郗超
*第三卷
*法師道安
*論
*高士孫綽
*逸士許詢
*法師慧遠
*嵩明教法師影堂
*論
*遺民劉裎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
*論
*法師道䂮道融
*法師道相道標
*法師僧肇
*論
*尊者多羅
*尊者佛陀耶舍
*第四卷
*遠法師沙門不敬王者五篇
*論
*尊者佛陀跋陀
*法師法顯
*涼國三藏曇無讖
*法師道生
*沙門僧群
*論
*魏托跋燾敘
*魏書佛老
*論
*魏太宗沙門法果
*魏光祿崔浩
*道士寇謙之
*司馬溫公通鑒
*禪師玄高
*第五卷
*神僧杯渡
*三藏求那䟦陀羅
*宋文帝大會
*三藏求那跋摩
*宋文帝與何尚之羊玄保佛教
*康樂侯謝靈運
*沙門慧觀慧琳
*論
*法師法瑗靈澈
*魏太子
*禪師玄高慧崇遇害
*魏太武帝廢教
*將軍王玄謨
*魏崔浩族誅
*論
*高僧曇始
*魏高宗復教親為師賢落髮
*論
*宋武帝求那跋陀羅
*法師道猷寶亮
*司諫上章沙門致拜王者
*朱靈期
*大士寶公
*異僧邵碩
*法主僧瑾
*名士周顒
*法師僧鍾
*論
*魏顯宗護位
*沙門
*第六卷
*齊法師僧遠
*法師法献玄暢
*論
*大士寶公事迹
*沙門淨度普恒
*沙門法道慧嵬
*中書何點何胤
*沙門慧安曇超
*隱士劉虬
*逸士顧懽二教夷夏
*司徒袁粲二教
*常侍何鎮之折顧懽
*常侍朱昭之朱廣之夷夏
*高僧慧通正駁夷夏
*道士孟景翼正一
*司徒張融二教門律周顒徵辯
*論
*南齊
*三藏僧伽跋陀
*梁武帝寶公問答
*本朝太宗賜謚號詔
*論
*武帝郗氏
*第七卷
*武帝道教
*武帝何點
*法師法雲
*魏主自講維摩經
*法師僧旻
*武帝涅槃經疏序
*沈約中食設會
*論
*魏胡太后造塔
*法師慧皎
*沙門僧朗道英
*武帝慧約法師授歸戒
*禪師慧達道仙
*法師智藏
*論
*魏孝明帝僧道論教
*魏書佛老
*論
*初祖達磨大師(大乘八道四行)
*論
*第八卷
*雙林大士傅翕(心王銘)
*論
*隱士阮孝緒七錄
*法師慧約
*梁照明太子
*舍人劉勰捨俗
*逆賊侯景京城
*梁高祖武皇帝崩(史官魏徵論)
*論
*三藏真諦
*居士陸法和
*北齊
*禪師僧稠
*名臣杜弼
*道陸士脩靜與法師曇顯道術
*論
*法師法上
*齊書王劭佛教
*陳敘
*禪師慧聞
*法師寶瓊洪偃
*第九卷
*後周
*道士張賓與法知炫辯二教
*法師道安二教
*周武帝二教
*法師靜藹
*周武帝經像
*周武帝廢齊地二教法師慧遠杭辯
*周宣帝
*沙門法藏任道林
*論
*隋敘
*法師曇延智仙
*律師靈藏曇詢
*隱士李士謙
*論
*二祖可大師
*天台智者大師(智顗)
*文中子王通
*東皐子王績
*論
*隋文帝舍利塔
*論
*第十卷
*禪師智舜
*法師曇遷
*法師明瞻煬帝辯僧不拜王者
*三祖璨大師(信心銘)
*論
*法師慧淨道士余永通論
*神僧法喜
*論
*唐敘
*法師慧乘道士劉進喜論義
*傅弈上廢釋教
*唐高祖詔問佛教利害宰相蕭瑀廷辯
*法師慧乘等著破邪
*典儀李師政內德
*論
*第十一卷
*高祖沙汰二教
*論
*太宗問治魏徵
*太宗傅奕毀佛
*太宗蝗虫
*詔所在戰場剏建佛寺
*論
*天下斷死二十九人
*四祖信大師融禪師說法
*三藏玄弉辭游西域
*法師充琬
*詔天下州府量定僧尼
*論
*張士衡皇太子
*律師慧𠆫
*詔老子釋氏之上
*法師智實辯爭不允
*論
*尚書虞世南
*法師慧淨道士蔡子晃論義
*法師慧琳
*太原僧道請帝臨幸
*論
*詔禁販鬻佛像
*相國蕭瑀
*太宗弘福寺施
*法師法順
*弉法師入祇羅等國
*原州献瑞石文
*論
*第十二卷
*法師玄弉至自西域見帝于東都
*弉法師新譯經論請帝為序
*太宗降勑不允
*弉法師再請製序表
*法師慧稜
*方士李淳風
*太宗弉法師罷道輔政弉力辭獲免
*詔寫新譯經論宣賜九疏
*太宗三藏聖教序
*弉法師謝表
*皇太子菩薩藏經後序
*詔賜弉法師磨衲
*詔天下寺院各放度僧五人
*詔禁中傳法院弉法師談道
*皇太子大慈恩寺
*太宗崩(本紀贊)
*論
*四祖信大師
*第十三卷
*高宗內宮亡人衣物弉法師建塔
*天竺國遣使弉法師
*弉法師天竺法主天書
*法師窺基
*法師慧立于志寧
*尚藥呂才弉法師悔過
*弉法師乞差譯經潤文官
*高宗御製慈恩寺
*弉法師謝表
*京城大慈恩寺
*詔除僧尼同俗
*道士李榮法師義襃論義
*弉法師辭入嵩山不允
*道士黃壽法師會隱論義
*三藏法師玄弉示寂
*論
*律師道宣
*香山妙善緣起
*論
*第十四卷
*僧道定奪化胡經
*論
*五祖忍大師
*舊唐史達磨事迹
*論
*尊者佛陀波利
*法師窺基玄暉
*十沙門上則天大雲經
*論
*則天遣使于闐華嚴梵本
*法師法藏
*國師慧
*三藏義淨至自西域
*宰相狄仁傑鑄像
*論
*御史張廷珪鑄像
*詔賢首法藏講新華嚴經
*納言李嶠鑄像
*中宗復位
*詔六祖能大師
*中書令張說國師神秀
*國師慧示寂
*實叉難提再至京師
*第十五卷
*禪師法儀
*律師道岸
公元710年
*睿宗即位
*普度僧尼道士
*三藏菩提流志
*神僧萬回
*論
*大士僧伽
*詔禪師一行不赴
*六祖能大師
*舊唐書六祖事迹
*論
*永嘉玄覺禪師
*玄宗禪師一行至闕
*禪師元珪嶽神授戒
*論
*三藏無畏召龍致雨
*宰相宋璟曹溪禮塔
*詔禪師一行大衍曆
*沙門智昇
*禪師一行進黃道儀
*沙門牛雲
*日本國僧榮
*菩提流志示寂
*禪師破竈
*禪師一行示寂
*論
*第十六卷
*大師張說般若心經序(二法堂贊)
*三藏金剛智
*論
*禪師義福
*方士張果
*三藏無畏
*論
*三藏不空西域傳教
*沙門法秀
*論
*長者李通
*論
*青原行思禪師
*禪師普寂
*太子詹事嚴挺
*禪師本淨入內說法
*張正甫懷讓禪師
*賀知章乞度為道士
*道士吳筠
*三藏不空至自田域
*李華玄素禪師
*三藏不空天神降見
*第十七卷
*左溪禪師玄朗
*梁肅天台法門
*魯山元德秀
*論
*逆賊安祿山長安
*玄宗幸蜀
公元756年
*肅宗即位靈武
*論
*立內道場
*新羅無漏
*詔南陽慧忠禪師
*顏魯公天下放生池
*左丞王摩詰
*尼真如天帝十三寶
*論
*代宗諸寺講仁王經
*法師良賁王經疏序
*禁中盂蘭盆會
*宰相杜鴻漸請禪師無住說法
*論
*國師慧忠與太白山人問答
*徑山道欽禪師
*牛頭慧忠禪師
*西域大耳三藏
*論
*第十八卷
*嚴郢不空三藏
*梁肅律師曇一
*獨孤及祖大師賜謚碑
*顏魯公撫州戒壇
*論
*護國三藏崇
*論
*沙門圓澤隱士李源
*國師慧示寂
*論
*宰相王縉
*禪師崇慧
*華嚴疏主澄
*相國李泌
*南嶽明瓚禪師(懶瓚敬)
*第十九卷
*荊溪禪師湛然
*梁肅天台止觀統例
*論
*馬祖道一禪師
*德宗詔法師澄觀譯經
*石頭希遷禪師(參同契)
*高僧皎然靈澈
*權相國澈上人
*權相國玄禪師
*律師僧標
*詔法師澄觀入內陞座賜號清涼國師
*論
*許堯佐律師熈怡
*劉軻黃石高僧
*第二十卷
*柳子厚律師法證碑
*隱士陸羽王休
*僧智崇
*白樂天凝禪師八漸頌
*盤山寶積禪師
*柳子厚送濬上人
*柳子厚舟和尚
*太尉韋皐鸚鵡
*順宗帝如滿禪師問答
*清涼國師順宗心要
*憲宗鵝湖大義禪師
*寒山子拾得
*論
*豐干禪師
*柳子厚禪師如海
*柳子厚浩初上人
*論
*宰相權德輿
*草衣禪師宴坐
*第二十一卷
*清涼國師憲宗華嚴旨要
*孟簡蕭俛監護譯經
*論
*禪者無著入五臺山文殊
*太尉呂惠鄉見衣蒲童子
*禪師懷惲
*居士龐蘊(百靈則川松山石林齊峯靈照)
*柳子厚陀和尚
*柳子厚淨土院
*法師智𧦬禪師道樹
*百丈懷海禪師(禪苑清規)
*論
*柳子厚大明律師(碑陰)
*柳子厚六祖賜謚碑
*蘇東坡題䟦
*論
*第二十二卷
*臺山峰禪師
*歸宗智常禪師
*供奉吳元卿捨俗
*權相國敬禪師
*論
*䧒右馬郎婦
*白樂天律師上弘
*劉夢得靈澈詩集
*柳子厚靈澈
*柳子厚大雲寺
*柳子厚姓和尚(碑陰)
*禪師元浩
*論
*憲宗佛骨
*侍郎韓愈佛骨
*第二十三卷
*韓退之大顛外傳
*禪師大顛
*剌史柳宗元
*論
*送文暢上人序琛上人序元暠師序
*送方及師序玄舉師序
*論
*白樂天鳥窠禪師
*穆宗無業禪師(無業法語)
*論
*第二十四卷
*元微之石壁法華經中書王智興普度僧尼
*古靈禪師
*沈傳師普度僧尼不允
*論
*唐伸山禪師
*尚書李翱復性三篇
*論
*白樂天石壁經記
*丹霞天然禪師(玩珠吟)
*淩行婆
*第二十五卷
*文宗詔惟政禪師
*李訓請罷內道場沙汰僧尼
*論
*南泉普願禪師
*裴相國法師端甫
*僧統清涼國師示寂
*裴相國清涼國師碑銘
*文宗皇帝國師𦘕像贊
*論
*圭峰宗密禪師
*論
*武宗九僊玄壇法籙
*武宗議罷釋教
*論
*制撿括天下寺院僧尼
*廢釋氏
*武宗崩(舊唐史贊)
*論
公元846年
*宣宗即位詔復釋教
*第二十六卷
*尚書樂易(𦘕彌陀佛記)論
*裴相國平章釋教問答
*貶李德裕崖州司戶
*論
*華林覺禪師
*黃檗希運禪師
*宣宗召宏辯禪師入內問法
*論
*崔黯東林寺
*溈山靈祐禪師
*相國鄭愚靈祐禪師
*論
*李節沙門疏言序
*第二十七卷
*詔羅浮隱士軒轅集
*宣宗崩(舊史通鑑贊)
*論
*德山宣鑑禪師
*臨濟義玄禪師
*論
*長沙景岑禪師
*洞山良价禪師
*懿宗玄法師沉香
*法師知玄
*論
*禪源諸詮
*相國裴休(禪源諸詮序)
*論
*迎鳳翔佛骨舍利
*新唐史贊
*論
*第二十八卷
*巖頭全豁禪師
*論
*仰山慧寂禪師
*論
*趙州從諗禪師
*雲居道膺禪師
*論
*五代
*雪峰義存禪師
*玄沙師備
*論
*雲門文偃禪師
*論
*清涼文益禪師
*論
*第二十九卷
*聖朝御製(附)
*太宗皇帝聖教序
*真宗皇帝聖教序
*仁宗皇帝廣燈
*徽宗皇帝續燈序
*論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目錄編目十五
刊頭法眼宗應助雕此目錄一卷御制七紙
隆興釋教編年通論第一
隆興府石室沙門祖琇撰
*東漢
公元64年
永平七年
顯宗孝明帝一夕金人
身長丈六
項佩
日輪
飛空而至。
光明照於殿庭
旦問群臣。
大學
傅毅進曰。
周昭王時
西域聖人出世。
名曰佛
者。
容止光明
正如所夢。
疑必此也。
於是郎將
景。
愽士王遵.蔡愔(於今切)等使西域
訪求佛法
等次
天竺隣境
沙門迦葉摩滕.竺法蘭經像
遂命與
公元68年
東還
十一年洛陽
沙門謁見
帝悅。
館于白馬寺
有方士費叔才.褚善信等忌之。
片言
是。
白於帝曰。
佛出世間法。
水火不能壞。
請與
方士驗之。
帝從其請。
勑叔才等盡出所有奇經祕訣
沙門所持經像
就焚之。
火作沙門諸經獨完
然不燼。
方士稽首欽服
帝益異之。
由是漢言
久之四十二章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
五經
帝甞幸其寺。
進曰。
寺東何館。
帝曰。
昔有
阜。
無因而起。
夷之復然
夜有光怪。
民呼為聖塚。
因祀
之。
洛陽神也。
滕曰。
天竺金藏詮所誌。
阿育王
如來舍利天下
凡八萬四千所。
支那震旦境中
十有九處
此其一也。
大驚
即日駕幸聖塚。
而滕
隨往拜起
忽有圓光現塚上。
三身現光中。
侍衛呼萬
歲。
帝喜曰。
不遇二大士。
安知上聖遺祐哉。
詔塔其上。
公元69年
受制度於滕
成九層。
高二百尺。
明年光又現。
金色手出塔頂尺許。
琉琉中見
天香郁然
駕幸
拜瞻光。
隨步旋繞
自午及申而滅。
于時皇弟楚王
英喜為浮圖齋戒
甞奉縑贖罪
帝還之。
以助伊蒲塞
桑門盛饌。」
【論曰。
西域聖人之教。
既非衰周暴秦之君能致。
西漢二三英主有可致之德而聖人不至
見夢顯宗
凡近古高僧皆推聖人去世千載
而後教至。
未有攷著。
顯宗之德有必感聖人
理。
此予通論所以作也。
兩漢天下
傳二十四
世。
君德二祖四宗而巳。
二祖立極之主固
無可議。
三宗
則各有其美而不能亡其弊。
唯顯
宗為至焉。
太宗恭儉之美。
文雅威重過之
宗經略四夷之勳。
而無世宗淫後之弊。
中宗
政治之明。
崇儒尚德過之
斯蓋兼有三宗之長
而無三宗之短。
是以班固傅毅頌其勳德於漢為
最盛。
然世之學者不以班傅為信。
徒見鍾離意
謂帝性褊察
好以耳目隱發為明。
以此顯宗
實錄
嗚呼
篤論哉。
仲尼平章討論五帝三王
治具以貽後世
迨其歿。
遭暴秦燔毀之餘。
世宗
能舉之而巳。
顯宗乃始躬行儒術
尊養三老
饗射禮畢
正坐自講。
諸儒執經問難
於是
冠帶搢紳之士圜橋門
觀聽億萬計。
濟濟乎。
洋洋乎
三代以來儒風之盛莫甚於永平時也。
及章和之後。
諸儒開館道著籍者動逾千數。
永平化行周南麟趾之應也。
初雖獄訟繁劇
臨政
刻意裁斷精嚴
善善惡惡之實。
孔子
司宼七日而誅少正卯
暫臨夾谷盡誅優倡
此誠不可少假於仁恕也。
謂之偏察則過矣。
矛謂
使孔子復生
必曰顯宗無間然矣。
顯宗包舉
西漢三宗之美。
躬行古帝王之道。
所以精爽
吾佛感通
聖教因之被于中夏
與儒相表裏
天下以善也。
夫豈偶爾哉。】
公元148年
建和二年
安息國沙門安清洛陽
清字世高
本世
子當嗣位
讓之叔父
捨國出家
既至洛京
譯經二十
公元170年
九部一百七十六卷
絕筆靈帝建寧三年
因附
浮游廬山之䢼(音恭)亭廟。
艤舟祠下
廟神靈。
甚能分
風。
往來之舟有乞神者。
未許而斫。
神怒
覆其舟
斫處。
過者雀息汗下
舟人奉牲請福
神輙降
語曰。
舟有沙門不與俱來耶。
高至廟下。
神復降與
高語舊。
因泣曰。
弟子家此湖。
千里皆所轄。
坐宿多嗔。
今報形極醜
又旦夕且死。
入地獄。
有縑千段并雜
寶玩
當為寺塔冥福
高許之。
徐曰。
能出形相
苦乎。
神曰形惡奈何
高曰第出之。
於是出其首幔中。
蓋巨蟒也。
高梵語呪之。
蟒若雨淚
不見
高舟未發。
少年跪前。
高又呪之乃去。
舟人誰氏子。
高曰廟
神巳脫蟒形。
故來謝。
耳高至豫章建寺。
即今大安
也。
由高而名。
江淮寺塔之始。
三年
月支沙門支婁迦讖亦云支讖洛陽
少時
習語。
大通華言
譯經
中平年。
凡二十一部六十
三卷
公元153年
永興元年
桓帝宮中鑄黃金浮圖老子像。
覆以百
寶華蓋。
奉祀之。
由是百姓嚮化
事佛彌盛。
公元249年
嘉平元年
天竺沙門竺佛朔洛陽
譯道般若經
棄文存質
深得經意
至光和中
支讖般舟三昧
經。
三卷
是歲安息國優婆塞都尉安玄至洛邑
清信士嚴
佛調譯經七部
于時復有沙門支曜康臣.康猛詳.曇
果.竺大力
皆善方言
漢世譯經凡三百餘部。
獻帝初平中
牟子未詳名字
世稱牟子
既修經傳
子書大小不好之。
不樂兵法
然猶讀焉。
雖讀
神仙不死之書。
抑而不信
以為虗誕
靈帝後天
擾亂
交州差安。
北方異人咸來在焉。
多為神仙
辟穀長生之術。
牟子常以五經難之。
道家術士莫敢
對焉。
先是子將避世
年二十六歸蒼梧娶妻
守聞其守學
謁請署吏
時年方盛。
精於學。
又見世
亂。
仕官意。
竟不就。
是時州郡相疑
隔塞不通
太守
以其愽學多識
使致敬荊州
牟子以為榮爵易讓。
使
命難辭。
會牧弟豫章太守中郎將笮融所殺。
牧遣
騎都尉劉彥將兵赴之。
外界相疑
不得進。
乃謂
牟子曰。
弟為逆賊所害。
骨肉痛憤肝心
甞遣劉
都尉行。
界外疑難
行人不通
文武兼備
專對
才。
今欲相屈之零陵桂陽
假塗通路何如
牟子
違其意諾之。
適其母卒。
遂不果行
久之歎曰。
老子
棄智
修身保真
萬物不干其志。
天下不易其樂。
不得臣。
諸侯得友
可貴也。
於是銳志佛道
兼研老子五千文
玄妙酒漿
五經為琴篁。
俗之徒多非之者
以為五經而向異道
欲爭則非
道。
欲默則不能。
遂以筆墨之間略引聖賢之言證解
之。
名曰牟子理惑云。
問曰。
何以正言佛。
為何謂乎。
牟子曰。
佛者謚(號也)。
三皇五帝聖也。
佛乃道德元祖
神明宗緒
佛之言覺也。
恍惚變化
分身散體
或存或亡。
能小能
大。
能圓能方
能老能少。
能隱能彰
蹈火不燒。
履刃不
傷。
在污不染。
在禍無殃。
不行而到。
無作而光。
故號
佛也。
問曰。
何謂為道
道何類也。
牟子曰。
道之言導也。
人致於無為
之無前。
之無後。
之無上。
之無
下。
視之無形
之無聲。
四表為大。
蜿蜓其外
毫[氂-未+牛]為
細。
間關其內
故謂之道。
問曰。
孔子五經為道
教可拱而誦履而行之。
今子
說道虗無恍惚
不見其意不指其事。
何與聖人言異
乎。
牟子曰。
不可以所習為重所希為輕。
惑於外類
中情
立事不失道德
調絃不失宮商
天道法四
時。
人道五常
老子曰。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以為
天下母
不知其名。
強字之曰道。
道之為物。
居家
事親
宰國可以治民
獨立可以治身
履而行之充
天地
廢而不用消而不離
不解之。
何異之有乎。
問曰。
夫至實不華
至辭不飾。
言約而至者麗。
事寡
達者明。
珠玉少而貴。
瓦礫多而賤。
聖人七經
不過三萬言。
眾事備焉。
佛經卷以萬計
言以
數。
非一人力所能堪也。
以為煩而不要矣。
牟子曰。
江海所以異於行潦者以其深廣也。
五嶽所以別於
丘陵者以其高大也
若高不絕山阜
跛羊凌其巔。
不絕消流
孺子浴其淵。
麒麟不處苑囿之中。
舟之
魚不遊數仞之溪。
三寸之蛘求明月之珠
枳棘
之巢求鳳凰之雛。
必難獲也。
何者
不能大也
前說億載之事。
却道萬世之要。
大素未起
大始
生。
乾坤肇興其徵不可握。
其纖不可入。
佛悉彌綸
廣大之外
剖析其𥥆妙之內。
靡不紀之。
故其經卷
萬計
言以億數
多多益具。
眾眾益富。
何不要之有。
一人所堪。
譬若臨河飲水飽而自足
焉知其餘哉。
問曰。
佛經眾多
欲得其要而棄其餘。
直說其實而除
其華。
牟子曰。
否。
日月俱明各有所照。
二十八宿
所主
百藥並生各有所愈。
狐裘備寒
絺綌御暑。
輿異路俱致行旅
孔子不以五經之備。
復作春秋.孝
經者。
欲愽道術人意耳。
佛經雖多。
其歸為一也。
七典雖異。
貴道德仁義亦一也。
所以說多者。
人行而與之。
子夏子游問一孝。
仲尼答之各
異。
攻其短也。
何棄之有哉。
問曰。
佛道至尊至大
堯舜周孔不修之乎。
七經
不見其辭。
子既躭詩書悅禮樂。
奚為復好佛道
異術
豈能經傳聖業哉。
竊為吾子不取也。
牟子
曰。
不必孔丘之言。
不必扁鵲之方。
合義者從。
病者良。
君子愽取眾善以輔其身。
子貢云。
夫子何常
師之有乎。
堯事尹壽
事務成。
旦學呂望
丘學老聃
亦俱不見七經也。
四師雖聖。
比之於佛。
白鹿
麒麟
鷰鳥之與鳳凰也。
堯舜周孔且猶與之。
呪佛
身相變化神力無方
焉能捨而不學乎。
五經事義
或有所闕。
不見記。
何足怪疑哉。
問曰。
云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何其異於人之甚
也。
殆富耳之語。
非實之云也。
牟子曰。
諺云少所見
所怪。
馲駝言馬腫背。
堯眉八彩
目重瞳
皐陶
啄。
文王四乳
耳三漏
周公背僂
伏羲龍鼻
仲尼
宇。
老子日角月懸鼻有雙柱
手把十文足蹈二五。
非異於人乎。
佛之相好奚疑哉。
問曰。
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曾子
啟予手啟予足。
沙門剃頭
何其聖人之語。
孝子之道也。
吾子常好是非平曲直。
反善
乎。
牟子曰。
夫訕聖賢
不仁
不中
不智也。
不仁不智
何以樹德
德將不樹
頑囂之儔也。
何容易乎。
昔齊
乘船渡江
其父墮水。
其子攘臂捽頭顛倒使水從
口出。
而父命得甦。
夫捽頭顛倒不孝莫大
然以全父
之身。
拱手修孝子之常。
父命絕於水矣。
孔子曰。
適道
未可與權。
所謂時宜施者也。
孝經曰。
先王
至德要道
泰伯斷髮文身自從吳越之俗。
違於
身體髮膚之義。
孔子稱之。
可謂至德矣。
仲尼
以其斷髮毀之也。
由是而觀。
苟有大德
不拘於小。
門損家財棄妻子。
不聽音視色。
可謂讓之至也。
何違
聖語不合孝乎。
豫讓吞炭漆身
聶政皮面自刑
伯姬
蹈火高行截容。
君子為勇而死義
不聞譏其自毀
也。
沙門剔除鬚髮而比之於四人
不巳遠乎。
問曰。
夫福莫踰於繼嗣
不孝莫過於無後
沙門棄妻
子損財貨終身不娶。
何違其福孝之行也。
自苦而無
奇。
自拯而無異矣。
牟子曰。
長左者必短右。
前者
必狹後。
孟公綽趙魏老則優。
不可以為滕薜大夫
妻子財物世之餘也。
清躬無為道之妙也。
老子曰。
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又曰。
三代遺風
覽乎儒
墨之道術
誦詩書。
修禮節。
崇仁義。
清潔
鄉人傳業
名與洋溢
中士施行
恬惔所不恤。
故前有隨
珠。
後有虓(許交反)虎。
見之走而不敢取。
何也。
先其命而
後其利也。
許由栖巢木。
餓首陽
聖孔稱其賢。
求仁得仁者也。
不聞譏其無後無貨也。
沙門道德
以易遊世之樂。
淑賢以貸妻子以歡。
不為奇孰
與為奇。
不為孰與為異哉。
問曰。
黃帝垂衣裳製服飾。
箕子洪範
貌為五事首。
孔子作孝經。
服為三德始。
又曰。
正其衣冠
尊其瞻視
原憲雖貧不離華冠
子路遇難不忘結纓
沙門
頭髮被赤布。
見人跪起禮儀
盤旋容止
其違貌服之制。
搢紳之飾也。
牟子曰。
老子云。
上德
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是以無德
三皇時食
肉衣皮巢居穴處以崇質朴
豈復須章甫之冠曲裘
之飾哉。
然其人稱有德而敦厖
正信無為
沙門
有似之矣。
或曰
如子之言則黃帝堯舜周孔之儔
棄而不足法也。
牟子曰。
夫見博則不迷。
聽聰則不惑。
堯舜孔修世事也。
佛與孝子無為志也。
仲尼栖栖
七十餘國。
許由聞禪洗耳於淵。
君子之道或出或處
或默或語。
不溢其情不淫其性。
故其道為貴在乎
用。
何棄之有乎。
問曰。
道言死當更復生。
不信之審也。
子曰。
臨死
其家上屋呼之
死巳復呼誰。
或曰呼其
魂魄
牟子曰。
神還則生。
不還則神何之乎。
曰成鬼神
牟子曰。
是也
魂神不滅矣。
身自朽欄耳。
譬如
五糓根葉
魂神五糓種實
根葉生必當死種
實。
豈有終巳得道身滅耳。
老子曰。
吾有大患以吾有
身也。
若吾無身有何患。
又曰。
功成名遂身退。
天之
道也。
或曰
為道亦死。
不為道亦死。
有以異乎。
牟子曰。
所謂一日之善而問終身之譽者也。
有道雖死。
歸福堂。
為惡既死。
神當其殃。
愚夫闇於成事
賢智
未萌
道與不道如金比草。
禍之與福如白方黑。
得不異。
而言何易乎。
問曰。
孔子云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焉知死。
聖人之所紀也。
佛家輙說生死之事鬼神之務。
非聖喆(與哲同)之語也。
夫履道者虗無淡泊
歸志
質朴
何為道生死以亂志
說鬼神之餘事乎。
牟子
曰。
若子之言。
所謂見外而未識內者也。
孔子子路
不問本末
以此抑之耳。
孝經曰。
為之宗廟鬼享之。
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又曰。
生事愛敬
死事哀戚
豈不
教人鬼神生死哉。
周公武王請命曰。
多才
藝能鬼神
何為也。
佛經所說生死之趣。
非此
類乎
老子曰。
既知其子。
復守其母。
沒身不殆
又曰。
光復歸其明。
無遺身殃
此道生死之所趣。
吉凶
所住。
至道要實寂寞
佛家好言乎。
來問不得
不對耳。
鍾鼓豈有自鳴者。
桴加而有聲矣。
問曰。
孔子曰。
夷狄之有君。
不如諸夏之亡也。
孟子
陳相更學許行之術曰。
吾聞用夏變夷
未聞用夷變
者也。
吾子弱冠堯舜周孔之道。
而今舍之更學
之術。
不巳惑乎。
牟子曰。
此吾未解大道時之餘
語耳。
若子可謂見禮制之華而闇道德之實。
炬燭
之明未覩天庭之日也。
孔子所言矯世法矣。
孟軻
云疾專一耳。
孔子欲居九夷
君子居之何陋之
有。
仲尼不容魯衛
孟軻不用齊梁
豈復仕於
夷狄乎。
禹出西羗聖喆
瞽叟生舜而頑囂
由余
狄國而覇秦。
管蔡河洛流言
傳曰。
北辰之星。
天之中。
在人之北。
以此觀之。
漢地未必天中也。
所說上下周極含血之類。
物皆屬佛焉。
是以吾復
尊而學之。
何為當舍堯舜周孔之道。
金玉相傷
璧不相妨
人為惑。
特自惑乎。
問曰。
孔子稱奢則不遜。
儉則固。
與其不遜寧固
孫曰。
儉者德之共。
侈者惡之大也
佛家以空財布
施為名。
貨與人為貴。
豈有福哉。
牟子曰。
一時
一時也。
仲尼之言疾奢而無禮
御孫之論剌莊公
之刻桶。
非禁布施也。
舜耕歷山
不及州里
太公
牛。
不逮妻子
及其見用。
恩流八荒
惠施四海
饒財
多貨貴其能與貧困
屢空貴其履道
許由不貪四海
伯夷不甘其國。
虞卿萬戶之封救窮人之急。
各其
志也。
僖負覊壺飡之惠。
其所居之閭。
宣孟以一
飯之故。
活其不貲之軀。
陰施出於不意
陽報皎如白
日。
傾家發善意。
功德巍巍如嵩泰。
悠悠如江
海矣。
懷善者應之以祚。
挾惡者報之以殃。
未有種稻
而得
施禍而獲福者也。
問曰。
人之處世莫不富貴而惡貧賤
樂歡逸而憚
勞倦
黃帝養性以五肴為上。
孔子云
不厭精。
鱠不
厭細。
沙門被赤布。
一食
六情
自畢於世若茲
何聊之有。
牟子曰。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
不以其道得
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
老子曰。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
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人為不為目。
此言豈虗哉。
柳下惠不以三公之位
易其介。
段干木不以其身易魏文之富。
許由巢父
而居。
自謂安於帝宇
首陽
自謂飽於文
武。
蓋各得其志而巳。
何不聊之有乎。
問曰。
佛經深妙靡麗
胡不談之於朝廷
論之於
君父
修之閨門
接之於朋友
復學經傳諸子
乎。
牟子曰。
未達其源而問其流也。
夫陳爼豆於疊
門。
旌旗朝堂
狐裘以當蕤賓
絺綌御黃
鍾。
非不麗也。
乖其處非其時也。
故持孔子之術入商
鞅之門。
孟軻之說詣蘇張之庭。
無分寸。
過有丈
尺矣。
老子曰。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
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吾懼大笑
不為談也。
渴不
必待江河而飲。
井泉之水何所不飽。
是以復治經傳
耳。
問曰。
老子云。
智者不言
言者不智
又曰。
大辯若訥
巧若拙。
君子耻言過行
沙門至道
不坐而行
之。
何復談是非曲直乎。
以為德行之賊也。
子曰。
來春大饑
今秋不食
黃鍾應寒。
蕤賓重裘
預雖早。
不兔於愚。
老子所云謂得道者耳。
未得道者
何知之有乎。
大道一言天下悅。
豈非大辯
老子
云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身既退矣又何言哉。
今之
沙門未及得道
何得不言
老氏猶言也。
如其無言。
五千何述焉。
知而不言可也
不能知文。
不能言。
愚人也。
能言不能行國之師也。
能行不能言國之
用也。
行能言國之寶也。
三品各有所施。
德之
乎。
不能言又不能行是賊也。
問曰。
如子之言。
徒當學辨達修言論。
豈復治情性
道德乎。
牟子曰。
何難悟之甚乎。
言語談論有時
也。
蘧瑗曰。
國有道則直。
無道則卷而懷之。
𡩋武子
曰。
國有道則智。
無道則愚。
孔子曰。
可與言而不與
失人
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
故智愚自有時。
談論
各有意。
何為當言論而不行哉。
問曰。
佛道至尊至快無為淡泊
世人學士譏毀
之云。
辭說廓落難用。
虗無難信。
何也。
牟子曰。
至味
不合眾口
大音不比於眾耳。
咸池
大章
發簫
韻。
九成
莫之和也
鄭衛絃歌
時俗之音。
必不
期而拊手也。
故宋玉云
客歌於為下俚之曲。
和者
千人
引商潡角。
眾莫之應。
此皆悅邪聲不曉於大度
者也。
韓非管闚之見而謗堯舜
接輿以毛𨤲之分
而剌仲尼
皆躭小而忽大者也。
夫聞清商而謂之角。
彈絃之過。
聽者之不聰矣。
和璧而名之石。
非璧
之賤也。
視者之不明矣。
神蛇能斷而復續。
不能使人
不斷也。
靈龜發夢宋元
不能豫且之網。
大道
為。
非俗所見
不為譽者貴。
不為毀者賤。
不用自天
也。
不行乃時也。
不信其命也。
問曰。
吾子經傳理佛之說。
其辭富而義顯
文熾
而說美。
得無非真。
誠是子之辯也。
牟子曰。
吾非辯也。
見愽故不惑耳。
問曰。
見愽其有術乎。
牟子曰。
佛經
也。
吾未解佛經之時惑甚於子。
雖誦五經
以為
未成實矣。
吾既覩佛經之說。
孝子之要。
恬淡
性。
無為之行。
還視世事
猶臨天井而窺谿谷
登嵩
岱而見丘垤矣。
五經五味
佛道五糓矣。
吾自聞
以來
開雲白日
炬火入冥室焉。
問曰。
子以經傳辞華麗之說。
褒讚行稱譽其德。
高者陵青雲
廣者踰地圻(巨宜切)。
得無踰其本過其實
乎。
而僕譏刺頗得疹中而其病也。
牟子曰。
呼吾之所
褒猶以塵埃嵩岱
朝露投江海。
子之所謗猶握
瓢觚欲減江海
耕耒欲損崐崙
一拳以翳日光
土塊以塞河衝
吾所褒不能使佛高。
子之毀不能
令其下也。」
【論曰。
牟子理惑三十有七篇
僧祐律師載之宏
明集。
可謂所從來遠矣。
觀其崇德辨惑
閑邪禦侮。
發揮大教耿光
閎覽愽物君子也。
當是時。
佛法濫觴之初。
西域沙門中國者。
由滕
而下不過十人
所新出經三百餘卷
小乘教。
微妙大乘諸經皆所未至。
牟子乃能玄鑑頴悟
佛心宗
得法若是之深。
比夫漢末禰衡陳元
孔北海諸公
負奇終於聞道
不過為一
俗士而死矣。
然則牟子矣哉
惜其書不能備載
聊取二十篇輔成通論
大抵世之惑也者
世尊
在世尚莫能無矧。
今去聖逾二千載。
天下之廓
廓皆正信
其可得哉。
雖然
書正不可不垂世
也。】
漢書西域史官茫曄論曰。
西域風土之載。
前史
聞也。
張騫致遠之略。
班超奮封候之志。
終能立功
西遐
覊服外域
兵威之所肅服
財賂所懷誘。
不獻方奇納愛質。
露頂肘行東向朝天子。
故設戍
之官分任其事。
都護之帥總領其權。
其後甘英
乃抵條支而歷安息
西海以望大秦
玉門陽關
四萬餘里。
不周盡焉。
若其境俗性習優薄
產載
物類區品
川河障嶺之基源
氣節涼暑之通隔。
棧谷繩行沙渡之道。
身熱痛風鬼難之域。
不備寫情審求根實
至於佛道神化自身毒。
二漢方志莫有稱焉。
張騫著地暑濕乘象而戰。
班超雖列其奉浮圖殺伐
精文善法導達之功
靡所傳述
予聞之後說也。
其國則殷乎中土
玉燭
氣。
靈聖之所降集
賢懿之所挺生
神迹詭異則理絕
人區
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
而騫超無聞者。
非道
秘往運數開叔葉乎。
不然何誣異之甚也。
漢自楚王
英始盛齋戒之祀。
桓帝又修華蓋之飾。
將微義未譯
而但神明之耶。
詳其清心釋累之訓。
空有兼遣之宗。
道書之流也。
好仁惡殺蠲敝崇善
所以賢達君子
多愛其法焉。
好大不經
奇譎無巳。
鄒衍談天
辯。
莊周蝸角之論。
尚未足以槩其萬一。
精靈起滅
因報相尋
若曉而昧者。
通人多惑焉。
蓋導俗無方
適物異會。
取諸同歸措夫疑說。
大道通矣。
曄字𥳀
宗。
生晉末。
仕於宋。
史籍議論釋氏自曄而始。
公元68年
袁宏漢紀曰。
永平十一年浮屠者佛也。
西域天竺
佛道焉。
佛者漢言覺。
覺悟群生也。
其教以修善
為主
殺生
專務清淨
其精者號為沙門
漢言
心。
息意去欲而歸於無為也。
以為人死精神
滅隨復受形
生時行善惡皆有報應
故所行善
修道
鍊精神不巳。
以至無為而得為佛也。
身長
一丈六尺
黃金色。
項中佩日月光。
變化無方
無所
入。
故能化通萬物大濟群生
明帝夢見金人
大。
有日月光
以問群臣。
或曰
西方有神
其名曰佛。
其形長大
遣使天竺
問其道術
圖其形像而還
數千萬卷
虗無為宗。
包羅精麤無所不統。
善為
宏闊遠大之言。
所求在一體之內。
所明在視聽之外
世俗之人或以為虗誕
歸於玄微深遠
難得而測。
王公大人死生報應之際。
莫不矍然自失焉。
本朝東坡居士曰。
此殆中國始知有佛時語也。
雖淺
近。
大略具足矣。
野人得鹿正爾煑食之耳。
其後賣與
市人
遂入公庖中饌之百方
然鹿之所以美。
未有
毫加於煑食時也(袁宏漢紀論佛世。
𤘰見全篇
東坡大全集所載袁宏佛說
乃唐章
太子漢書楚王英傳所引用
漢紀者當以此全篇為正云)。」
隆興佛教編年通論第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