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义解第五¶ 第 1001c 页
三国遗事卷第四
* 义解第五
** 圆光西学
唐续高僧传第十三卷载。新罗皇隆寺释圆
光。俗姓朴氏。本住三韩。卞韩辰韩马韩。光即
辰韩人也。家世海东。祖习绵远。而神器恢廓。
爱染篇章。校猎玄儒。讨雠子史。文华腾翥于
韩服。博赡犹愧于中原。遂割略亲朋。发愤溟
渤。年二十五。乘舶造于金陵。有陈之世。号称
文国。故得咨考先疑。询猷了义。初听庄严旻
公弟子讲素沾世典。谓理穷神。及闻释宗。反
同腐芥。虚寻名教。实惧生涯。乃上启陈主。请
归道法。有敕许焉。既爰初落釆。即禀具戒。游
历讲肆。具尽嘉谋。领牒微言。不谢光景。故得
成实涅槃蕴括心府。三藏释论遍所披寻。末
又投吴之虎山。念定相沿。无忘觉观。息心
之众。云结林泉。并以综涉四含。功流八定。
明善易拟。筒直难亏。深副夙心。遂有终焉
之虑。于即顿绝人事。盘游圣迹。摄想青霄。
缅谢终古。时有信士宅居山下。请光出讲。固
辞不许。苦事邀延。遂从其志。创通成论。末
讲般若。皆思解佼彻嘉。问飞移。兼䋴。以绚
采。织综词义。听者欣欣会其心府。从此因
循旧章。开化成任。每法轮一动。辄倾注江湖。
虽是异域通传。而沐道顿除嫌郤。故名望横
流。播于岭表。披榛负橐而至者。相接如鳞。会
隋后御宇。威加南国。历穷其数。军入杨都。遂
义解第五¶ 第 1002a 页 T49-1002.png
被乱兵。将加刑戮。有大主将望见寺塔火烧。
走赴救乏。了无火状。但见光在塔前被缚将
杀。既怪其异。即解而放之。斯临危达感如此
也。光学通吴越。便欲观化周秦。开皇九年来
游帝宇。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奉佩文言。振
绩。微绪。又驰慧解。宣誉京皋。绩业既成。道
东须继。本国远闻。上启频请。有敕厚加劳问。
放归桑梓。光往还累纪。老幼相欣。新罗王金
氏面申虔敬仰若圣人。光性在虚闲。情多汎
爱。言常含笑。愠结不形。而笺表启书。往还国
命。并出自胸襟。一隅倾奉。皆委以治方。询
之道化。事异锦衣。请同观国。乘机敷训。垂
范于今。年齿既高。乘舆入内。衣服药食。并王
手自营。不许佐助。用希专福。其感敬为此
类也。将终之前。王亲执慰嘱累遗法。兼济民
斯为说。徵祥被于海曲。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觉不悆。经于七日遗诫清切。端坐终于所
住皇隆寺中。春秋九十有九。即唐贞观四年
也(宜云十四年)当终之时。寺东北虚中音乐满空。异
香充院。道俗悲庆。知其灵感。遂葬于郊外。国
给羽仪。葬具同于王礼。后有俗人儿胎死者。
彼土谚云。当于有福人墓埋之。种胤不绝。乃
私瘗于坟侧。当日震。此胎尸掷于茔外。由此
不怀。敬者率崇仰焉。有弟子圆安。神忘机
颖。性希历览。慕仰幽求。遂北趣九都。东观不
耐。又西燕魏。后展帝京。备通方俗。寻诸经
论。跨轹大纲。洞清纤旨。晚归心学。高轨光
尘。初住京寺。以道素有闻。特进萧瑀奏请住
于蓝田所造津梁寺。四事供给无替六时矣。
走赴救乏。了无火状。但见光在塔前被缚将
杀。既怪其异。即解而放之。斯临危达感如此
也。光学通吴越。便欲观化周秦。开皇九年来
游帝宇。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奉佩文言。振
绩。微绪。又驰慧解。宣誉京皋。绩业既成。道
东须继。本国远闻。上启频请。有敕厚加劳问。
放归桑梓。光往还累纪。老幼相欣。新罗王金
氏面申虔敬仰若圣人。光性在虚闲。情多汎
爱。言常含笑。愠结不形。而笺表启书。往还国
命。并出自胸襟。一隅倾奉。皆委以治方。询
之道化。事异锦衣。请同观国。乘机敷训。垂
范于今。年齿既高。乘舆入内。衣服药食。并王
手自营。不许佐助。用希专福。其感敬为此
类也。将终之前。王亲执慰嘱累遗法。兼济民
斯为说。徵祥被于海曲。以彼建福五十八年
少觉不悆。经于七日遗诫清切。端坐终于所
住皇隆寺中。春秋九十有九。即唐贞观四年
也(宜云十四年)当终之时。寺东北虚中音乐满空。异
香充院。道俗悲庆。知其灵感。遂葬于郊外。国
给羽仪。葬具同于王礼。后有俗人儿胎死者。
彼土谚云。当于有福人墓埋之。种胤不绝。乃
私瘗于坟侧。当日震。此胎尸掷于茔外。由此
不怀。敬者率崇仰焉。有弟子圆安。神忘机
颖。性希历览。慕仰幽求。遂北趣九都。东观不
耐。又西燕魏。后展帝京。备通方俗。寻诸经
论。跨轹大纲。洞清纤旨。晚归心学。高轨光
尘。初住京寺。以道素有闻。特进萧瑀奏请住
于蓝田所造津梁寺。四事供给无替六时矣。
义解第五¶ 第 1002b 页 T49-1002.png
安尝叙光云。本国王染患。医治不损。请光入
宫。别省安置。夜别二时为说深法。受戒忏悔。
王大信奉。一时初夜王见光首。金色晃然有
象。日轮随身而至。王后宫女同共观之。由
是重发胜心。克留疾所。不久遂差。光于辰韩
马韩之间。盛通正法。每岁再讲。匠成后学。
之资。并充营寺。馀惟衣钵而已(载达函)。
又东京安逸户长贞孝家在古本殊异传载。
圆光法师传曰。法师俗姓薛氏。王京人也。初
为僧学佛法。年三十岁思静居修道。独居三
岐山。后四年有一比丘来。所居不远。别作兰
若。居二年。为人强猛。好修咒述。法师夜独坐
诵经。忽有神声呼其名。善哉善哉汝之修行。
凡修者虽众。如法者稀有。今见邻有比丘。径
修咒术而无所得。喧声恼他。静念住处。碍我
行路。每有去来。几发恶心。法师为我语告。
而使移迁。若久住者。恐我忽作罪业。明日法
师往而告曰。吾于昨夜有听神言。比丘可移
别处。不然应有馀殃。比丘对曰。至行者为魔
所眩。法师何忧狐鬼之言乎。其夜神又来曰。
向我告事。比丘有何答乎。法师恐神瞋怒而
对曰。终未了说。若强语者。何敢不听。神曰。
吾已具闻。法师何须补说。但可默然见我所
为。遂辞而去。夜中有声如雷震。明日视之。山
颓填比丘所在兰若。神亦来曰。师见如何。法
师对曰。见甚惊惧。神曰。我岁几于三千年。神
术最壮。此是小事。何足为惊。但复将来之
事。无所不知。天下之事。无所不达。今思法
师唯居此处。虽有自利之行。而无利他之功。
宫。别省安置。夜别二时为说深法。受戒忏悔。
王大信奉。一时初夜王见光首。金色晃然有
象。日轮随身而至。王后宫女同共观之。由
是重发胜心。克留疾所。不久遂差。光于辰韩
马韩之间。盛通正法。每岁再讲。匠成后学。
之资。并充营寺。馀惟衣钵而已(载达函)。
又东京安逸户长贞孝家在古本殊异传载。
圆光法师传曰。法师俗姓薛氏。王京人也。初
为僧学佛法。年三十岁思静居修道。独居三
岐山。后四年有一比丘来。所居不远。别作兰
若。居二年。为人强猛。好修咒述。法师夜独坐
诵经。忽有神声呼其名。善哉善哉汝之修行。
凡修者虽众。如法者稀有。今见邻有比丘。径
修咒术而无所得。喧声恼他。静念住处。碍我
行路。每有去来。几发恶心。法师为我语告。
而使移迁。若久住者。恐我忽作罪业。明日法
师往而告曰。吾于昨夜有听神言。比丘可移
别处。不然应有馀殃。比丘对曰。至行者为魔
所眩。法师何忧狐鬼之言乎。其夜神又来曰。
向我告事。比丘有何答乎。法师恐神瞋怒而
对曰。终未了说。若强语者。何敢不听。神曰。
吾已具闻。法师何须补说。但可默然见我所
为。遂辞而去。夜中有声如雷震。明日视之。山
颓填比丘所在兰若。神亦来曰。师见如何。法
师对曰。见甚惊惧。神曰。我岁几于三千年。神
术最壮。此是小事。何足为惊。但复将来之
事。无所不知。天下之事。无所不达。今思法
师唯居此处。虽有自利之行。而无利他之功。
义解第五¶ 第 1002c 页 T49-1002.png
现在不扬高名。未来不取胜果。盍采佛法于
中国。导群迷于东海。对曰。学道中国。是本
所愿。海陆迥阻。不能自通而已。神祥诱归中
国所行之计。法师依其言归中国。留十一年。
博通三藏。兼学儒术。真平王二十二年庚申
(三国史云。明年辛酉来)。师将理策东还。乃随中国朝聘使
还国。法师欲谢神。至前住三岐山寺。夜中神
亦来呼其名曰。海陆途间。往还如何。对曰。
蒙神鸿恩。平安到讫。神曰。吾亦授戒于神。仍
结生生相济之约。又请曰。神之真容可得见
耶。神曰。法师若欲见我形。平旦可望东天之
际。法师明日望之。有大臂贯云接于天际。其
夜神亦来曰。法师见我臂耶。对曰。见已甚奇
绝异。因此俗号臂长山。神曰。虽有此身。不
免无常之害。故吾无月日舍身其岭。法师来
送长逝之魂。待约曰往看。有一老狐黑如
枈。但吸吸无息。俄然而死。法师始自中国来。
本朝君臣敬重为师。常讲大乘经典。此时高
丽百济常侵边鄙。王甚患之。欲请兵于隋(宜作唐)
请法师作乞兵表。皇帝见以三十万兵亲征
高丽。自此知法师旁通儒术也。享年八十四
入寂。葬明活城西。又三国史列传云。贤士贵
山者沙梁部人也。与同里帚项为友。二人相
谓曰。我等期与士君子游。而不先正心持身。
则恐不免于招辱。盍问道于贤者之侧乎。时
闻圆光法师入隋回。寓止嘉瑟岬(或作加西。又嘉栖。皆方言
也。岬俗云古尸。故或云古尸寺。言岬寺也。今云门寺东九千步许有加西岘。或云嘉瑟岘。岘之北洞有寺基是
也)二人诣门进告昌。俗士颛蒙无所知识。愿
赐一言以为终身之诫。光曰。佛教有菩萨戒
中国。导群迷于东海。对曰。学道中国。是本
所愿。海陆迥阻。不能自通而已。神祥诱归中
国所行之计。法师依其言归中国。留十一年。
博通三藏。兼学儒术。真平王二十二年庚申
(三国史云。明年辛酉来)。师将理策东还。乃随中国朝聘使
还国。法师欲谢神。至前住三岐山寺。夜中神
亦来呼其名曰。海陆途间。往还如何。对曰。
蒙神鸿恩。平安到讫。神曰。吾亦授戒于神。仍
结生生相济之约。又请曰。神之真容可得见
耶。神曰。法师若欲见我形。平旦可望东天之
际。法师明日望之。有大臂贯云接于天际。其
夜神亦来曰。法师见我臂耶。对曰。见已甚奇
绝异。因此俗号臂长山。神曰。虽有此身。不
免无常之害。故吾无月日舍身其岭。法师来
送长逝之魂。待约曰往看。有一老狐黑如
枈。但吸吸无息。俄然而死。法师始自中国来。
本朝君臣敬重为师。常讲大乘经典。此时高
丽百济常侵边鄙。王甚患之。欲请兵于隋(宜作唐)
请法师作乞兵表。皇帝见以三十万兵亲征
高丽。自此知法师旁通儒术也。享年八十四
入寂。葬明活城西。又三国史列传云。贤士贵
山者沙梁部人也。与同里帚项为友。二人相
谓曰。我等期与士君子游。而不先正心持身。
则恐不免于招辱。盍问道于贤者之侧乎。时
闻圆光法师入隋回。寓止嘉瑟岬(或作加西。又嘉栖。皆方言
也。岬俗云古尸。故或云古尸寺。言岬寺也。今云门寺东九千步许有加西岘。或云嘉瑟岘。岘之北洞有寺基是
也)二人诣门进告昌。俗士颛蒙无所知识。愿
赐一言以为终身之诫。光曰。佛教有菩萨戒
义解第五¶ 第 1003a 页 T49-1003.png
其别有十。若等为人臣子。恐不能堪。今有世
俗五戒。一曰。事君以忠。二曰。事亲以孝。三
曰。交友有信。四曰。临战无退。五曰。杀生有
择。若行之无忽。贵山等曰。他则既受命矣。
所谓杀生有择特未晓也。光曰。六斋曰春夏
月不杀。是择时也。不杀使畜。谓马牛鸡犬。不
杀细物。谓肉不足一脔。是择物也。此亦唯
其所用。不求多杀。此是世俗之善戒也。贵山
等曰。自今以后。奉以周旋。不敢失坠。后二人
从军事。皆有奇功于国家。又建福三十年癸
酉(即真平王即位三十五年也)秋。隋使王世仪至。于皇龙寺
设百座道场。请诸高德说经。光最居上首。议
曰。原宗兴法已来津梁始置。而未遑堂粤。故
宜以归戒灭忏之法开晓愚迷。故光于所住
嘉栖岬。置占察宝以为恒规。时有檀越尼纳
田于占察宝。今东平郡之田一百结是也。古
籍犹存。光性好虚静。言常含笑。形无愠色。年
腊既迈。乘舆入内。当时群彦。德义攸属。无敢
出其右者。文藻之赡。一隅所倾。年八十馀。
卒于贞观间。浮图在三岐山金谷寺(今安康之西南洞也。亦
明活之西也)唐传云。告寂皇隆寺。未详其地。疑皇龙
之讹也。如芬皇作王芬寺之例也。据如上唐
乡二传之文。但姓氏之朴薛。出家之东西。如
二人焉。不敢详定。故两存之。然彼诸传记。
皆无鹊岬璃目与云门之事。而乡人金陟明
谬以街巷之说润文作光师传。滥记云门开
山祖宝壤师之事迹。合为一传。后撰海东僧
传者。承误而录之。故时人多惑之。因辨于此。
不加减一字。载二传之文详矣。陈隋之世。海
俗五戒。一曰。事君以忠。二曰。事亲以孝。三
曰。交友有信。四曰。临战无退。五曰。杀生有
择。若行之无忽。贵山等曰。他则既受命矣。
所谓杀生有择特未晓也。光曰。六斋曰春夏
月不杀。是择时也。不杀使畜。谓马牛鸡犬。不
杀细物。谓肉不足一脔。是择物也。此亦唯
其所用。不求多杀。此是世俗之善戒也。贵山
等曰。自今以后。奉以周旋。不敢失坠。后二人
从军事。皆有奇功于国家。又建福三十年癸
酉(即真平王即位三十五年也)秋。隋使王世仪至。于皇龙寺
设百座道场。请诸高德说经。光最居上首。议
曰。原宗兴法已来津梁始置。而未遑堂粤。故
宜以归戒灭忏之法开晓愚迷。故光于所住
嘉栖岬。置占察宝以为恒规。时有檀越尼纳
田于占察宝。今东平郡之田一百结是也。古
籍犹存。光性好虚静。言常含笑。形无愠色。年
腊既迈。乘舆入内。当时群彦。德义攸属。无敢
出其右者。文藻之赡。一隅所倾。年八十馀。
卒于贞观间。浮图在三岐山金谷寺(今安康之西南洞也。亦
明活之西也)唐传云。告寂皇隆寺。未详其地。疑皇龙
之讹也。如芬皇作王芬寺之例也。据如上唐
乡二传之文。但姓氏之朴薛。出家之东西。如
二人焉。不敢详定。故两存之。然彼诸传记。
皆无鹊岬璃目与云门之事。而乡人金陟明
谬以街巷之说润文作光师传。滥记云门开
山祖宝壤师之事迹。合为一传。后撰海东僧
传者。承误而录之。故时人多惑之。因辨于此。
不加减一字。载二传之文详矣。陈隋之世。海
义解第五¶ 第 1003b 页 T49-1003.png
东人鲜有航海问道者。设有。犹未大振。及光
之后。继踵西学者憧憧焉。光乃启途矣。赞曰。
「 航海初穿汉地云
几人来往挹清芬
昔年踪迹青山在
金谷嘉西事可闻」
** 宝壤梨木
释宝壤传。不载乡井氏族。谨按清道郡司籍
载。天福八年癸酉(太祖即位第二十六年也)正月日。清道
郡界里审使顺英大乃末水文等柱贴公文。云
门山禅院长生南阿尼岾。东嘉西岘(云云)。同薮
三刚典主人宝壤和尚。院主玄会长老。贞座
玄两上座。直岁信元禅师(右公文清道郡都田帐传准)又开运
三年丙辰。云门山禅院长生标塔公文一道。
长生十一阿尼岾。嘉西岘。亩岘。西北买岘(一作面知
村)。北猪。足门等。又庚寅年。晋阳府贴五道按
察使。各道禅教寺院始创年月形止。审检成
籍时。差使员东京掌书记李僐审检记载。王
丰六年辛巳(大金年号。本朝毅宗即位十六年也)九月。郡中古籍裨
补记准清道郡前副户长禦侮副尉李则桢户
在右人消息及谚传记载。致仕上户长金亮
辛。致仕户长旻育。户长同正尹应前其人珍
奇等与时上户长用成等言语。时太守李思
老户长亮辛年八十九。馀辈皆七十已上。用
成年六十已上(云云次不准)罗代已来。当郡寺院。鹊
岬已下中小寺院。三韩乱亡间。大鹊岬。小鹊
岬。所宝岬。天门岬。嘉西岬等五岬皆亡坏。五
岬柱合在大鹊岬。祖师知识(上文云宝壤)大国传法
来。还次西海中。龙邀入宫中。念经施金罗袈
裟一领。兼施一子璃目。为侍奉而追之。嘱曰
于时三国扰动。未有归依佛法之君主。若与
之后。继踵西学者憧憧焉。光乃启途矣。赞曰。
「 航海初穿汉地云
几人来往挹清芬
昔年踪迹青山在
金谷嘉西事可闻」
** 宝壤梨木
释宝壤传。不载乡井氏族。谨按清道郡司籍
载。天福八年癸酉(太祖即位第二十六年也)正月日。清道
郡界里审使顺英大乃末水文等柱贴公文。云
门山禅院长生南阿尼岾。东嘉西岘(云云)。同薮
三刚典主人宝壤和尚。院主玄会长老。贞座
玄两上座。直岁信元禅师(右公文清道郡都田帐传准)又开运
三年丙辰。云门山禅院长生标塔公文一道。
长生十一阿尼岾。嘉西岘。亩岘。西北买岘(一作面知
村)。北猪。足门等。又庚寅年。晋阳府贴五道按
察使。各道禅教寺院始创年月形止。审检成
籍时。差使员东京掌书记李僐审检记载。王
丰六年辛巳(大金年号。本朝毅宗即位十六年也)九月。郡中古籍裨
补记准清道郡前副户长禦侮副尉李则桢户
在右人消息及谚传记载。致仕上户长金亮
辛。致仕户长旻育。户长同正尹应前其人珍
奇等与时上户长用成等言语。时太守李思
老户长亮辛年八十九。馀辈皆七十已上。用
成年六十已上(云云次不准)罗代已来。当郡寺院。鹊
岬已下中小寺院。三韩乱亡间。大鹊岬。小鹊
岬。所宝岬。天门岬。嘉西岬等五岬皆亡坏。五
岬柱合在大鹊岬。祖师知识(上文云宝壤)大国传法
来。还次西海中。龙邀入宫中。念经施金罗袈
裟一领。兼施一子璃目。为侍奉而追之。嘱曰
于时三国扰动。未有归依佛法之君主。若与
义解第五¶ 第 1003c 页 T49-1003.png
吾子归本国鹊岬。创寺而居。可以避贼。抑亦
不数年内。必有护法贤君。出定三国矣。言讫。
相别而来。还及至兹洞。忽有老僧。自称圆光。
抱吊樻而出。授之而没(按圆光以陈末入中国。开皇间东还。住嘉西岬。而没于
皇隆。计至清泰之初。无虑三百年矣。今悲叹诸岬皆癈。而喜见壤来而将兴。故告之尔)于是壤师
将兴癈寺而登北岭望之。庭有五层黄塔。下
来寻之则无迹。再陟望之。有群鹊啄地。乃思
海龙鹊岬之言寻掘之。果有遗塼无数。聚而
蕴崇之。塔成而无遗塼。知是前代伽蓝墟也。
毕。创寺而住焉。因名鹊岬寺。未几太祖统一
三国。闻师至此创院而居。乃合五岬田束五
百结纳寺。以清泰四年丁酉。赐额曰云门禅
寺。以奉袈裟之灵荫。璃目常在寺侧小潭。阴
骘法化。忽一年元旱。田蔬焦槁。壤敕璃目行
雨。一境告足。天帝将诛不识璃目告急于师。
师藏于床下。俄有天使到庭。请出璃目。师指
庭前梨木。乃震之而上天。梨木萎摧。龙抚之
即苏(一云师咒之而生)其木近年倒地。有人作楗椎。安
置善法堂及食堂。其椎柄有铭。初师入唐回。
先止于推火之奉圣寺。适太祖东征至清道
境。山贼啸聚于犬城(有山岑临水峭立。今俗恶其名。改云犬城)骄傲不
格。太祖至于山下。问师以易制之述。师答曰。
夫犬之为物。司夜而不司昼。守前而忘其后。
宜以昼击其北。祖从之。果败降。太祖嘉乃
神谋。岁给近县租五十硕。以供香火。是以寺
安二圣真容。因名奉圣寺。后迁至鹊岬。而
大创终焉。师之行状古传不载。谚云。与石崛
备虚师(一作毗虚)为昆弟。奉圣石崛云门三寺。连峰
栉比。交相往还。尔后人改作新罗异传。滥记
不数年内。必有护法贤君。出定三国矣。言讫。
相别而来。还及至兹洞。忽有老僧。自称圆光。
抱吊樻而出。授之而没(按圆光以陈末入中国。开皇间东还。住嘉西岬。而没于
皇隆。计至清泰之初。无虑三百年矣。今悲叹诸岬皆癈。而喜见壤来而将兴。故告之尔)于是壤师
将兴癈寺而登北岭望之。庭有五层黄塔。下
来寻之则无迹。再陟望之。有群鹊啄地。乃思
海龙鹊岬之言寻掘之。果有遗塼无数。聚而
蕴崇之。塔成而无遗塼。知是前代伽蓝墟也。
毕。创寺而住焉。因名鹊岬寺。未几太祖统一
三国。闻师至此创院而居。乃合五岬田束五
百结纳寺。以清泰四年丁酉。赐额曰云门禅
寺。以奉袈裟之灵荫。璃目常在寺侧小潭。阴
骘法化。忽一年元旱。田蔬焦槁。壤敕璃目行
雨。一境告足。天帝将诛不识璃目告急于师。
师藏于床下。俄有天使到庭。请出璃目。师指
庭前梨木。乃震之而上天。梨木萎摧。龙抚之
即苏(一云师咒之而生)其木近年倒地。有人作楗椎。安
置善法堂及食堂。其椎柄有铭。初师入唐回。
先止于推火之奉圣寺。适太祖东征至清道
境。山贼啸聚于犬城(有山岑临水峭立。今俗恶其名。改云犬城)骄傲不
格。太祖至于山下。问师以易制之述。师答曰。
夫犬之为物。司夜而不司昼。守前而忘其后。
宜以昼击其北。祖从之。果败降。太祖嘉乃
神谋。岁给近县租五十硕。以供香火。是以寺
安二圣真容。因名奉圣寺。后迁至鹊岬。而
大创终焉。师之行状古传不载。谚云。与石崛
备虚师(一作毗虚)为昆弟。奉圣石崛云门三寺。连峰
栉比。交相往还。尔后人改作新罗异传。滥记
义解第五¶ 第 1004a 页 T49-1004.png
鹊塔璃目之事于圆光传中。系犬城事于毗
虚传。既谬矣。又作海东僧传者。从而润文。使
宝壤无传。而疑误后人。诬妄几何。
** 良志使锡
释良志。未详祖考乡邑。唯现迹于善德王朝。
锡杖头挂一布袋。锡自飞至檀越家。振拂而
鸣户。知之纳斋费。袋满则飞还。故名其所住
曰锡杖寺。其神异莫测皆类此。旁通杂誉。
神妙绝比。又善笔札。灵庙。丈六三尊。天王
像。并殿塔之瓦。天王寺塔下八部神将。法林
寺主佛三尊。左右金刚神等皆所塑也。书灵
庙法林二寺额。又尝彫砖造一小塔。并造三
千佛。安其塔置于寺中。致敬焉。其塑灵庙之
丈六也。自入定以正受所对为揉式。故倾城
士女争运泥土。风谣云。
来如来如来如 来如哀反多罗 哀反多
矣徒良 功德修叱如良来如
至今土人舂[柜-匚+囗]役作皆用之。盖始于此。像成
之费。入谷二万三千七百硕(或云金时祖)议曰。师
可谓才全德充。而以大方隐于末技者也。赞
曰。
「 斋罢堂前锡杖闲
静装炉鸭自焚檀
残经读了无馀事
聊塑圆容合掌看」
** 归竺诸师
广函求法高僧传云。释阿离那(一作耶)跋摩(一作□)
新罗人也。初希王教。早入中华。思觐圣踪。
勇锐弥增。以贞观年中离长安。到五天住那
兰陀寺。多阅律论抄写具荚痛矣归心所期
不遂。忽于寺中无常。龄七十馀。继此有惠业。
虚传。既谬矣。又作海东僧传者。从而润文。使
宝壤无传。而疑误后人。诬妄几何。
** 良志使锡
释良志。未详祖考乡邑。唯现迹于善德王朝。
锡杖头挂一布袋。锡自飞至檀越家。振拂而
鸣户。知之纳斋费。袋满则飞还。故名其所住
曰锡杖寺。其神异莫测皆类此。旁通杂誉。
神妙绝比。又善笔札。灵庙。丈六三尊。天王
像。并殿塔之瓦。天王寺塔下八部神将。法林
寺主佛三尊。左右金刚神等皆所塑也。书灵
庙法林二寺额。又尝彫砖造一小塔。并造三
千佛。安其塔置于寺中。致敬焉。其塑灵庙之
丈六也。自入定以正受所对为揉式。故倾城
士女争运泥土。风谣云。
来如来如来如 来如哀反多罗 哀反多
矣徒良 功德修叱如良来如
至今土人舂[柜-匚+囗]役作皆用之。盖始于此。像成
之费。入谷二万三千七百硕(或云金时祖)议曰。师
可谓才全德充。而以大方隐于末技者也。赞
曰。
「 斋罢堂前锡杖闲
静装炉鸭自焚檀
残经读了无馀事
聊塑圆容合掌看」
** 归竺诸师
广函求法高僧传云。释阿离那(一作耶)跋摩(一作□)
新罗人也。初希王教。早入中华。思觐圣踪。
勇锐弥增。以贞观年中离长安。到五天住那
兰陀寺。多阅律论抄写具荚痛矣归心所期
不遂。忽于寺中无常。龄七十馀。继此有惠业。
义解第五¶ 第 1004b 页 T49-1004.png
玄泰。求本。玄恪。惠轮。玄游。复有二亡名法
师等。皆忘身顺法。观化中天。而或夭于中途。
或生存住彼寺者。竟未有能复鸡贵与唐室
者。唯玄泰师克返归唐。亦莫知所终。天竺人
呼海东云矩矩吒䃜说罗。矩矩吒言鸡也。䃜
说罗言贵也。彼土相传云。其国敬鸡神而取
尊。故戴翎羽而表饰也。赞曰。
「 天竺天遥万叠山
可怜游士力登攀
几回月送孤帆去
未见云随一杖还」
** 二惠同尘
释惠宿。沈光于好世郎徒。郎既让名黄卷。师
亦隐居赤善村(今安康县有赤谷村)二十馀年。时国仙瞿
旵公尝往其郊。纵猎一日。宿出于道左。揽辔
而请曰。庸僧亦愿随从可乎。公许之。于是纵
横驰突。裸袒相先。公既悦。及休劳坐。数炮烹
相饷。宿亦与啖齧。略无忤色。既而进于前曰。
今有美鲜于此。益荐之何。公曰善。宿屏人割
其股。寘盘以荐。衣血淋漓。公愕然曰。何至此
耶。宿曰。始吾谓公仁人也。能恕己通物也。故
从之尔。今察公所好。唯杀戮之耽。笃害彼自
养而已。岂仁人君子之所为。非吾徒也。遂拂
衣而行。公大惭。视其所食盘中。鲜胾不灭。公
甚异之。归奏于朝。真平王闻之。遣使徵迎。宿
示卧妇床而寝。中使陋焉。返行七八里。逢师
于途。问其所从来。曰。城中檀越家赴七日斋。
席罢而来矣。中使以其语达于上。又遣人检
檀越家。其事亦实。未几宿忽死。村人舆葬于
耳岘(一作刷岘)东。其村人有自岘西来者。逢宿于途
中。问其何往。曰。久居此地。欲游他方尔。相
师等。皆忘身顺法。观化中天。而或夭于中途。
或生存住彼寺者。竟未有能复鸡贵与唐室
者。唯玄泰师克返归唐。亦莫知所终。天竺人
呼海东云矩矩吒䃜说罗。矩矩吒言鸡也。䃜
说罗言贵也。彼土相传云。其国敬鸡神而取
尊。故戴翎羽而表饰也。赞曰。
「 天竺天遥万叠山
可怜游士力登攀
几回月送孤帆去
未见云随一杖还」
** 二惠同尘
释惠宿。沈光于好世郎徒。郎既让名黄卷。师
亦隐居赤善村(今安康县有赤谷村)二十馀年。时国仙瞿
旵公尝往其郊。纵猎一日。宿出于道左。揽辔
而请曰。庸僧亦愿随从可乎。公许之。于是纵
横驰突。裸袒相先。公既悦。及休劳坐。数炮烹
相饷。宿亦与啖齧。略无忤色。既而进于前曰。
今有美鲜于此。益荐之何。公曰善。宿屏人割
其股。寘盘以荐。衣血淋漓。公愕然曰。何至此
耶。宿曰。始吾谓公仁人也。能恕己通物也。故
从之尔。今察公所好。唯杀戮之耽。笃害彼自
养而已。岂仁人君子之所为。非吾徒也。遂拂
衣而行。公大惭。视其所食盘中。鲜胾不灭。公
甚异之。归奏于朝。真平王闻之。遣使徵迎。宿
示卧妇床而寝。中使陋焉。返行七八里。逢师
于途。问其所从来。曰。城中檀越家赴七日斋。
席罢而来矣。中使以其语达于上。又遣人检
檀越家。其事亦实。未几宿忽死。村人舆葬于
耳岘(一作刷岘)东。其村人有自岘西来者。逢宿于途
中。问其何往。曰。久居此地。欲游他方尔。相
义解第五¶ 第 1004c 页 T49-1004.png
揖而别。行半许里。蹑云而逝。其人至岘东。见
葬者未散。具说其由。开冢视之。唯芒鞋一只
而已。今安康县之北有寺名惠宿。乃其所居
云。亦有浮图焉。
释惠空。天真公之家佣妪之子。小名忧助(盖方
言也)公尝患疮滨于死。而候慰填街。忧助年七
岁谓其母曰。家有何事宾客之多也。母曰。家
公发恶疾将死矣。尔何不知。助曰。吾能右之。
母异其言告于公。公使唤来。至坐床下。无一
语须臾疮溃。公谓偶尔。不甚异之。既壮。为
公养鹰。甚惬公意。初公之弟有得官赴外者。
请公之选鹰归治所。一夕公忽忆其鹰。明晨
拟遣助取之。助已先知之。俄顷取鹰。昧爽献
之。公大惊悟。方知昔日救疮之事皆匹测
也。谓曰。仆不知至圣之托吾家。狂言非礼污
辱之。厥罪何雪。而后乃今。愿为导师导我也。
遂下拜。灵异既著。遂出家为僧。易名惠空常
住一小寺。每猖狂大醉。负篑歌舞于街巷。号
负篑和尚。所居寺因名夫盖寺。乃篑之乡言
也。每入寺之井中。数月不出。因以师名名其
井。每出有碧衣神童先涌。故寺僧以此为候。
既出。衣裳不湿。晚年移止恒沙寺(今迎日县吾鱼寺谚云。恒沙
人出世。故名恒沙洞)时元晓撰诸经疏。每就师质疑。或
相调戏。一日二公沿溪掇鱼虾而啖之。放便
于石上。公指之戏曰汝屎吾鱼。故因名吾鱼
寺。或人以此为晓师之语滥也。乡俗讹呼其
溪曰芼矣川。瞿旵公尝游山。见公死僵于山
路中。其尸膀胀烂生虫蛆。悲叹久之。及回辔
入城。见公大醉歌舞于市中。又一日将草索
葬者未散。具说其由。开冢视之。唯芒鞋一只
而已。今安康县之北有寺名惠宿。乃其所居
云。亦有浮图焉。
释惠空。天真公之家佣妪之子。小名忧助(盖方
言也)公尝患疮滨于死。而候慰填街。忧助年七
岁谓其母曰。家有何事宾客之多也。母曰。家
公发恶疾将死矣。尔何不知。助曰。吾能右之。
母异其言告于公。公使唤来。至坐床下。无一
语须臾疮溃。公谓偶尔。不甚异之。既壮。为
公养鹰。甚惬公意。初公之弟有得官赴外者。
请公之选鹰归治所。一夕公忽忆其鹰。明晨
拟遣助取之。助已先知之。俄顷取鹰。昧爽献
之。公大惊悟。方知昔日救疮之事皆匹测
也。谓曰。仆不知至圣之托吾家。狂言非礼污
辱之。厥罪何雪。而后乃今。愿为导师导我也。
遂下拜。灵异既著。遂出家为僧。易名惠空常
住一小寺。每猖狂大醉。负篑歌舞于街巷。号
负篑和尚。所居寺因名夫盖寺。乃篑之乡言
也。每入寺之井中。数月不出。因以师名名其
井。每出有碧衣神童先涌。故寺僧以此为候。
既出。衣裳不湿。晚年移止恒沙寺(今迎日县吾鱼寺谚云。恒沙
人出世。故名恒沙洞)时元晓撰诸经疏。每就师质疑。或
相调戏。一日二公沿溪掇鱼虾而啖之。放便
于石上。公指之戏曰汝屎吾鱼。故因名吾鱼
寺。或人以此为晓师之语滥也。乡俗讹呼其
溪曰芼矣川。瞿旵公尝游山。见公死僵于山
路中。其尸膀胀烂生虫蛆。悲叹久之。及回辔
入城。见公大醉歌舞于市中。又一日将草索
义解第五¶ 第 1005a 页 T49-1005.png
绹入灵庙寺。围结于金堂与左右经楼及南
门廊庑。告刚司。此索须三日后取之。刚司异
焉而从之。果三日善德王驾幸入寺。志鬼心
火出烧其塔。唯结索处获免。又神即祖师明
朗新创金刚寺。设落成会。龙象毕集。唯师不
赴。朗即焚香虔祷。小[这-言+苑]公至。时方大雨。衣
裤不湿。足不沾泥。谓明朗曰。辱召勤勤。故兹
来矣。灵迹颇多。及终。浮空告寂。舍利莫知其
数。尝见肇论。曰。是吾昔所撰也。乃知僧肇之
后有也。赞曰。
「 草原纵猎床头卧
酒肆狂歌井底眠
只履浮空何处去
一双珍重火中莲」
** 慈藏定律
大德慈藏金氏本。辰韩真骨苏判(三级爵名)茂林之
子。其父历官清要。绝无后胤。乃归心三宝。造
于千部观音。希生一息。祝曰。若生男子。舍
作法海津梁。母忽梦星坠入怀。因有娠。及诞。
与释尊同日。名善宗郎。神志澄睿。文思日赡。
而无染世趣。早丧二亲。转厌尘哗。捐妻息。舍
田园为亢宁寺。独处幽险。不避狼虎。修枯
骨观。微或倦弊。乃作小室。周障荆棘。裸坐
其中。动辄箴刺。头悬在梁。以袪昏瞑。适台辅
有阙。门阀当议。累徵不赴。王乃敕曰。不就斩
之。藏闻之曰。吾宁一日持戒而死。不愿百年
破戒而生。事闻。上许令出家。乃深隐岩丛。粮
粒不恤。时有异禽。含果来供。就手而喰。俄梦
天人来授五戒。方始出谷。乡邑士女。争来受
戒。藏自叹边生西希大化。以仁平三年丙申
岁(即贞观十年也)受敕。与门人僧实等十馀辈西入唐。
门廊庑。告刚司。此索须三日后取之。刚司异
焉而从之。果三日善德王驾幸入寺。志鬼心
火出烧其塔。唯结索处获免。又神即祖师明
朗新创金刚寺。设落成会。龙象毕集。唯师不
赴。朗即焚香虔祷。小[这-言+苑]公至。时方大雨。衣
裤不湿。足不沾泥。谓明朗曰。辱召勤勤。故兹
来矣。灵迹颇多。及终。浮空告寂。舍利莫知其
数。尝见肇论。曰。是吾昔所撰也。乃知僧肇之
后有也。赞曰。
「 草原纵猎床头卧
酒肆狂歌井底眠
只履浮空何处去
一双珍重火中莲」
** 慈藏定律
大德慈藏金氏本。辰韩真骨苏判(三级爵名)茂林之
子。其父历官清要。绝无后胤。乃归心三宝。造
于千部观音。希生一息。祝曰。若生男子。舍
作法海津梁。母忽梦星坠入怀。因有娠。及诞。
与释尊同日。名善宗郎。神志澄睿。文思日赡。
而无染世趣。早丧二亲。转厌尘哗。捐妻息。舍
田园为亢宁寺。独处幽险。不避狼虎。修枯
骨观。微或倦弊。乃作小室。周障荆棘。裸坐
其中。动辄箴刺。头悬在梁。以袪昏瞑。适台辅
有阙。门阀当议。累徵不赴。王乃敕曰。不就斩
之。藏闻之曰。吾宁一日持戒而死。不愿百年
破戒而生。事闻。上许令出家。乃深隐岩丛。粮
粒不恤。时有异禽。含果来供。就手而喰。俄梦
天人来授五戒。方始出谷。乡邑士女。争来受
戒。藏自叹边生西希大化。以仁平三年丙申
岁(即贞观十年也)受敕。与门人僧实等十馀辈西入唐。
义解第五¶ 第 1005b 页 T49-1005.png
谒清凉山。山有曼殊大圣塑相。彼国相传云。
帝释天将工来彫也。藏于像前祷祈冥感。梦
像摩顶授梵偈。觉而未解。及旦有异僧来释
云(已出皇龙塔篇)又曰。虽学万教。未有过此文。以袈裟
舍利等付之而灭(藏公初匿之。故唐僧传不载)藏知已蒙圣莂。
乃下北台。抵大和池入京师。太宗敕使慰抚。
安置胜光别院。宠赐频厚。藏嫌其繁。拥启表
入终南云际寺之东崿。架嵓为室。居三年。人
神受戒。灵应日错。辞烦不载。既而再入京。又
蒙敕慰。赐绢二百疋。用资衣费。贞观十七年
癸卯。本国善德王上表乞还。诏许引入宫。赐
绢一领。杂䌽五百端。东宫亦赐二百端。又多
礼贶。藏以本朝经像未充。乞赍藏经一部。洎
诸幡幢花盖。堪为福利者皆载之。既至。洎举
国欣迎。命住芬皇寺(唐传作王芬)给侍稠渥一夏。请
至宫中讲大乘论。又于皇龙寺演菩萨戒本
七日七夜。天降甘澍。云雾暗霭。覆所讲堂。
四众咸服其异。朝廷议曰。佛教东渐。虽百千
龄。其于住持修奉。轨仪阙如也。非夫纲。理
无以肃清。启敕藏为大国统。凡僧尼一切规
猷。总委僧统主之(按北齐天宝中。国置十统有司卷宜甄异之。于是宣帝以法上法师
为大统。馀为通统。又梁陈之间。有国统。州统。国都。州都。僧都。僧正。都维乃等名。惣属昭玄曹。曹即领僧尼官
名。唐初又有十大德之盛。新罗真兴王十一年庚午。以安藏法师为大书省一人。又有小书省二人。明年辛未。以高
丽惠亮法师为国统。亦云寺主。宝良法师为大都维那一人。及州统九人。郡统十八人等。至藏更置大国统一人。
盖非常职也亦犹夫礼郎为大角干。金庾信大大角干。后至元圣大王元年。又置僧官名授法典。以大舍一人史二
人为司栋。僧中有才行者众之。有故即替。无定年限。故今紫衣之徒。亦律寺之别也。乡传云。藏入唐太宗。迎至
式乾殿请讲华严。天降甘露。开为国师云者妄矣。唐传与国史皆无文)藏值斯嘉会。勇
激弘通令僧尼五部。各增旧学。半月说戒。冬
帝释天将工来彫也。藏于像前祷祈冥感。梦
像摩顶授梵偈。觉而未解。及旦有异僧来释
云(已出皇龙塔篇)又曰。虽学万教。未有过此文。以袈裟
舍利等付之而灭(藏公初匿之。故唐僧传不载)藏知已蒙圣莂。
乃下北台。抵大和池入京师。太宗敕使慰抚。
安置胜光别院。宠赐频厚。藏嫌其繁。拥启表
入终南云际寺之东崿。架嵓为室。居三年。人
神受戒。灵应日错。辞烦不载。既而再入京。又
蒙敕慰。赐绢二百疋。用资衣费。贞观十七年
癸卯。本国善德王上表乞还。诏许引入宫。赐
绢一领。杂䌽五百端。东宫亦赐二百端。又多
礼贶。藏以本朝经像未充。乞赍藏经一部。洎
诸幡幢花盖。堪为福利者皆载之。既至。洎举
国欣迎。命住芬皇寺(唐传作王芬)给侍稠渥一夏。请
至宫中讲大乘论。又于皇龙寺演菩萨戒本
七日七夜。天降甘澍。云雾暗霭。覆所讲堂。
四众咸服其异。朝廷议曰。佛教东渐。虽百千
龄。其于住持修奉。轨仪阙如也。非夫纲。理
无以肃清。启敕藏为大国统。凡僧尼一切规
猷。总委僧统主之(按北齐天宝中。国置十统有司卷宜甄异之。于是宣帝以法上法师
为大统。馀为通统。又梁陈之间。有国统。州统。国都。州都。僧都。僧正。都维乃等名。惣属昭玄曹。曹即领僧尼官
名。唐初又有十大德之盛。新罗真兴王十一年庚午。以安藏法师为大书省一人。又有小书省二人。明年辛未。以高
丽惠亮法师为国统。亦云寺主。宝良法师为大都维那一人。及州统九人。郡统十八人等。至藏更置大国统一人。
盖非常职也亦犹夫礼郎为大角干。金庾信大大角干。后至元圣大王元年。又置僧官名授法典。以大舍一人史二
人为司栋。僧中有才行者众之。有故即替。无定年限。故今紫衣之徒。亦律寺之别也。乡传云。藏入唐太宗。迎至
式乾殿请讲华严。天降甘露。开为国师云者妄矣。唐传与国史皆无文)藏值斯嘉会。勇
激弘通令僧尼五部。各增旧学。半月说戒。冬
义解第五¶ 第 1005c 页 T49-1005.png
春总试。令知持犯。置员管维持之。又遣巡使
历检外寺。诫砺僧失。严饰经像。为恒式。一
代护法于斯盛矣。如夫子自卫返鲁。乐正雅
颂各得其宜。当此之际。国中之人。受戒奉佛。
十室八九。祝发请度。岁月增至。乃创通度寺。
筑戒坛以度四来(戒坛事已出上)又改营生缘里第元
宁寺。设落成会。讲杂花万偈。感五十二女。现
身證听。使门人植树如其数。以旌厥异。因号
知识树。尝以邦国服章不同诸夏。举议于朝。
签允曰臧。乃以真德王三年己酉。始服中朝
衣冠。明年庚戌又奉正朔。始行永徽号。自后
每有朝觐。列在上蕃。藏之功也。暮年谢辞京
辇于江陵郡(今冥州也)创水多寺居焉。复梦真僧
状北台所见。来告曰。明日见汝于大松汀。惊
悸而起。早行而松汀。果感文殊来格。咨询法
要。乃曰。重期于太伯葛蟠地。遂隐不现(松汀至今不生
荆刺。亦不栖鹰鹯之类云)藏往太伯山寻之。见巨蟒蟠结树
下。谓侍者曰。此所谓葛蟠地。乃创石南院(今净
岩寺)以候圣降。粤有老居士。方袍褴缕。荷葛篑。
盛死狗儿来。谓侍者曰。欲见慈藏来尔。门
者曰。自奉山帚未见忤犯吾师讳者。汝何人
斯尔狂言乎。居士曰。但告汝师。遂入告。藏不
之觉曰。殆狂者耶。门人出诟逐之。居士曰。归
欤归欤有我相者焉得见我。乃倒篑拂之。狗
变为师子宝座。升坐放光而去。藏闻之。方具
威仪。寻光而趍登南岭。已杳然不及。遂殒□
而卒。荼毗安骨于石穴中。凡藏之缔搆寺塔
十有馀所。每一兴造必有异祥。故蒲塞供填
市。不日而成。藏之道具布袜。并太和龙所
历检外寺。诫砺僧失。严饰经像。为恒式。一
代护法于斯盛矣。如夫子自卫返鲁。乐正雅
颂各得其宜。当此之际。国中之人。受戒奉佛。
十室八九。祝发请度。岁月增至。乃创通度寺。
筑戒坛以度四来(戒坛事已出上)又改营生缘里第元
宁寺。设落成会。讲杂花万偈。感五十二女。现
身證听。使门人植树如其数。以旌厥异。因号
知识树。尝以邦国服章不同诸夏。举议于朝。
签允曰臧。乃以真德王三年己酉。始服中朝
衣冠。明年庚戌又奉正朔。始行永徽号。自后
每有朝觐。列在上蕃。藏之功也。暮年谢辞京
辇于江陵郡(今冥州也)创水多寺居焉。复梦真僧
状北台所见。来告曰。明日见汝于大松汀。惊
悸而起。早行而松汀。果感文殊来格。咨询法
要。乃曰。重期于太伯葛蟠地。遂隐不现(松汀至今不生
荆刺。亦不栖鹰鹯之类云)藏往太伯山寻之。见巨蟒蟠结树
下。谓侍者曰。此所谓葛蟠地。乃创石南院(今净
岩寺)以候圣降。粤有老居士。方袍褴缕。荷葛篑。
盛死狗儿来。谓侍者曰。欲见慈藏来尔。门
者曰。自奉山帚未见忤犯吾师讳者。汝何人
斯尔狂言乎。居士曰。但告汝师。遂入告。藏不
之觉曰。殆狂者耶。门人出诟逐之。居士曰。归
欤归欤有我相者焉得见我。乃倒篑拂之。狗
变为师子宝座。升坐放光而去。藏闻之。方具
威仪。寻光而趍登南岭。已杳然不及。遂殒□
而卒。荼毗安骨于石穴中。凡藏之缔搆寺塔
十有馀所。每一兴造必有异祥。故蒲塞供填
市。不日而成。藏之道具布袜。并太和龙所
义解第五¶ 第 1006a 页 T49-1006.png
献木鸭枕。与释尊由衣等。合在通度寺。又巘
阳县(今彦阳)有鸭游寺。枕鸭尝于此现异。故名
之。又有释圆胜者。先藏西学。而同还桑梓。助
弘律部云。赞曰。
「 曾向清凉梦破回
七篇三聚一时开
欲令缁素衣惭愧
东国衣冠上国裁」
** 元晓不羁
圣师元晓俗姓薛氏。祖仍皮公。亦云赤大公。
今赤大渊侧有仍皮公庙。父谈捺乃末。初示
生于押梁郡南(今章山郡)佛地村北栗谷裟罗树下。
村名佛地。或作发智村(俚云弗等乙村)裟罗树者。谚云。
师之家本住此谷西南。母既娠而月满。适过
此谷栗树下。忽分产而仓皇不能归家。且以
夫衣挂树。而寝处其中。因号树曰裟罗树。其
树之实亦异于常。至今称裟罗栗古。传昔有
主寺者。给寺奴一人。一夕馔栗二枚。奴讼于
官。官吏怪之。取栗检之。一枚盈一钵。乃皈判给
一枚。故因名栗谷。师既出家。舍其宅为寺。名
初开。树之旁置寺曰裟罗。师之行状云。是京
师人。从祖考也。唐僧传云。本下湘州之人。按
麟德二年间。文武王割上州下州之地。置歃良
州。则下州乃今之昌宁郡也。押梁郡本下州
之属县。上州则今尚州。亦作湘州也。佛地村
今属慈仁县。则乃押梁之所分开也。师生小名
誓幢。第名新幢(幢者俗云毛也)初母梦流星入怀。因而
有娠。及将产。有五色云覆地。真平王三十九
年。大业十三年丁丑岁也生而颖异。学不从
师。其游方始末。弘通茂迹具载唐传与行状。
不可具载。唯乡传所记有一二段异事。师尝
阳县(今彦阳)有鸭游寺。枕鸭尝于此现异。故名
之。又有释圆胜者。先藏西学。而同还桑梓。助
弘律部云。赞曰。
「 曾向清凉梦破回
七篇三聚一时开
欲令缁素衣惭愧
东国衣冠上国裁」
** 元晓不羁
圣师元晓俗姓薛氏。祖仍皮公。亦云赤大公。
今赤大渊侧有仍皮公庙。父谈捺乃末。初示
生于押梁郡南(今章山郡)佛地村北栗谷裟罗树下。
村名佛地。或作发智村(俚云弗等乙村)裟罗树者。谚云。
师之家本住此谷西南。母既娠而月满。适过
此谷栗树下。忽分产而仓皇不能归家。且以
夫衣挂树。而寝处其中。因号树曰裟罗树。其
树之实亦异于常。至今称裟罗栗古。传昔有
主寺者。给寺奴一人。一夕馔栗二枚。奴讼于
官。官吏怪之。取栗检之。一枚盈一钵。乃皈判给
一枚。故因名栗谷。师既出家。舍其宅为寺。名
初开。树之旁置寺曰裟罗。师之行状云。是京
师人。从祖考也。唐僧传云。本下湘州之人。按
麟德二年间。文武王割上州下州之地。置歃良
州。则下州乃今之昌宁郡也。押梁郡本下州
之属县。上州则今尚州。亦作湘州也。佛地村
今属慈仁县。则乃押梁之所分开也。师生小名
誓幢。第名新幢(幢者俗云毛也)初母梦流星入怀。因而
有娠。及将产。有五色云覆地。真平王三十九
年。大业十三年丁丑岁也生而颖异。学不从
师。其游方始末。弘通茂迹具载唐传与行状。
不可具载。唯乡传所记有一二段异事。师尝
义解第五¶ 第 1006b 页 T49-1006.png
一日风颠唱街云。谁许没柯斧。我斫支天柱。
人皆未喻。时太宗闻之曰。此师殆欲得贵妇
产贤子之谓尔。国有大贤。利莫大焉。时瑶石
宫(今学院是也)有寡公主。敕宫吏觅晓引入。宫吏奉
敕将求之。已自南山来过蚊川桥(沙川。俗云年川。又蚊川。又
桥名榆桥也)遇之。佯堕水中湿衣裤。吏引师于宫。褫
衣晒㫰。因留宿焉。公主果有娠。生薛聪。聪生
而睿敏。博通经史。新罗十贤中一也。以方音
通会华夷方俗物名。训解六经文学。至今海
东业明经者。传受不绝。晓既失戒生聪。已后
易俗服。自号小姓居士。偶得优人舞弄大
瓠。其状瑰奇。因其形制为道具。以华严经一
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命名曰无碍。仍作歌
流于世。尝持此。千村万落且歌且舞。化咏而
归。使桑枢瓮牖玃猴之辈。皆识佛陀之号。咸
作南无之称。晓之化大矣哉。其生缘之村名
佛地。寺名初开。自称元晓者。盖初辉佛日之
意尔。元晓亦是方言也。当时人皆以乡言称
之。始且也。曾住芬皇寺。纂华严疏至第四
十回向品。终乃绝笔。又尝因讼分躯于百松。
故皆谓位阶初地矣。亦因海龙之诱承诏于
路上。撰三昧经疏。置笔砚于牛之两角上。因
谓之角乘。亦表本始二觉之微旨也。大安法
师排来而粘纸。亦知音唱和也。既入寂。聪碎
遗骸。塑真容。安芬皇寺。以表敬慕终天之志。
聪时旁礼。像忽回顾。至今犹顾矣。晓尝所居
穴寺旁有聪家之墟云赞曰。
「 角乘初开三昧轴
舞壶终挂万街风
月明瑶石春眠去
门掩芬皇顾影空」
人皆未喻。时太宗闻之曰。此师殆欲得贵妇
产贤子之谓尔。国有大贤。利莫大焉。时瑶石
宫(今学院是也)有寡公主。敕宫吏觅晓引入。宫吏奉
敕将求之。已自南山来过蚊川桥(沙川。俗云年川。又蚊川。又
桥名榆桥也)遇之。佯堕水中湿衣裤。吏引师于宫。褫
衣晒㫰。因留宿焉。公主果有娠。生薛聪。聪生
而睿敏。博通经史。新罗十贤中一也。以方音
通会华夷方俗物名。训解六经文学。至今海
东业明经者。传受不绝。晓既失戒生聪。已后
易俗服。自号小姓居士。偶得优人舞弄大
瓠。其状瑰奇。因其形制为道具。以华严经一
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命名曰无碍。仍作歌
流于世。尝持此。千村万落且歌且舞。化咏而
归。使桑枢瓮牖玃猴之辈。皆识佛陀之号。咸
作南无之称。晓之化大矣哉。其生缘之村名
佛地。寺名初开。自称元晓者。盖初辉佛日之
意尔。元晓亦是方言也。当时人皆以乡言称
之。始且也。曾住芬皇寺。纂华严疏至第四
十回向品。终乃绝笔。又尝因讼分躯于百松。
故皆谓位阶初地矣。亦因海龙之诱承诏于
路上。撰三昧经疏。置笔砚于牛之两角上。因
谓之角乘。亦表本始二觉之微旨也。大安法
师排来而粘纸。亦知音唱和也。既入寂。聪碎
遗骸。塑真容。安芬皇寺。以表敬慕终天之志。
聪时旁礼。像忽回顾。至今犹顾矣。晓尝所居
穴寺旁有聪家之墟云赞曰。
「 角乘初开三昧轴
舞壶终挂万街风
月明瑶石春眠去
门掩芬皇顾影空」
义解第五¶ 第 1006c 页 T49-1006.png
回顾至。
** 义湘传教
法师义湘。考曰韩信金氏。年二十九依京师
皇福寺落发。未几西图观化。遂与元晓道出
辽东。边戍逻之为谍者。囚闭者累旬。仅免而
还(事在崔侯本传及晓师行状等)永徽初。会唐使舡有西还者。寓
载入中国。初止杨州。州将刘至仁请留衙内。
供养丰赡。寻往终南山至相寺谒智俨。俨前
夕梦一大树生海东。枝叶溥布。来荫神州。上
有凤巢。登视之。有一摩尼宝珠。光明属远。觉
而惊异。洒扫而待。湘乃至。殊礼迎际。从容谓
曰。吾昨者之梦。子来投我之兆。许为入室。杂
花妙旨。剖析幽微俨喜。逢郢质克发新致。可
谓钩深索隐蓝茜沮本色。既而本国丞相金
钦纯一作仁问良图等。往囚于唐。高宗将大
举东征。钦纯等密遣湘诱而先之。以咸享元
年庚午还国。闻事于朝。命神印大德明朗。假
设密坛法穰之。国乃免。仪凤元年。湘归太
伯山。奉朝旨创浮石寺。敷敞大乘灵感颇著。
终南门人贤首撰搜玄疏。送副本于湘处。并
奉书勤恳曰。西京崇福寺僧法藏。致书于海
东新罗华严法师侍者。一从分别二十馀年。
倾望之诚岂离心首。加以烟云万里海陆千
重。恨此一身不复再面。抱怀恋恋。夫何可言。
故由夙世同因今生同业。得于此报。俱沐大
经。特蒙先师授兹粤典。仰承上人归乡之后。
开演华严。宣扬法界。无碍缘起。重重帝网。新
新佛国。利益弘广。喜跃增深。是知如来灭后。
光辉佛日。再转法轮。令法久住者。其唯法师
义解第五¶ 第 1007a 页 T49-1007.png
矣。藏进趣无成。周旋寡况。仰念兹典。愧荷
先师。随分受持。不能舍离。希凭此业。用结来
因。但以和尚章疏义丰文简。致令后人多难
趣。入是以录和尚微言妙旨。勒成义记。近因
胜诠法师抄写。还乡传之彼士。请上人详检
臧否。幸示箴诲。伏愿当当来世。舍身受身。相
与同于卢舍那。听受如此。无尽妙法。修行如
此。无量普贤愿行。傥馀恶业。一朝颠坠。伏希
上人不遗宿昔。在诸趣中。示以正道。人信之
次。时访存没。不具(文载大文类)湘乃令十刹传教。
太伯山浮石寺。原州毗摩罗伽耶之海印。毗
瑟之玉泉。金井之梵鱼。南岳华严寺等是也。
又著法界图书印并略疏。括尽一乘枢要。千
载龟镜。竞所珍佩。馀无撰述。尝鼎味一脔足
矣图成总章元年戊辰。是年俨亦归寂。如孔
氏之绝笔于获麟矣。世传湘乃金山宝盖之幻
有也。徒弟悟真。智通。表训。真定。真藏。道融。
良圆。相源。能仁。义寂等十大德为领首。皆
亚圣也。各有传。真尝处下柯山鹘嵓寺。每夜
伸臂点浮石室灯。通著锥洞记。盖承亲训。故
辞多诣妙。训曾住佛国寺。常往来天宫。湘住
皇福寺时。与徒众绕塔。每步虚而上。不以阶
升。故其塔不设梯磴。其徒离阶三尺。履空而
旋。湘乃顾谓曰。世人见此。必以为怪。不可以
训世。馀如崔侯所撰本传。赞曰。
「 披榛跨海冒烟尘
至相门开接瑞珍
采采杂花我故国
终南太伯一般春」
** 蛇福不言
京师万善北里有寡女。不夫而孕。既产。年至
先师。随分受持。不能舍离。希凭此业。用结来
因。但以和尚章疏义丰文简。致令后人多难
趣。入是以录和尚微言妙旨。勒成义记。近因
胜诠法师抄写。还乡传之彼士。请上人详检
臧否。幸示箴诲。伏愿当当来世。舍身受身。相
与同于卢舍那。听受如此。无尽妙法。修行如
此。无量普贤愿行。傥馀恶业。一朝颠坠。伏希
上人不遗宿昔。在诸趣中。示以正道。人信之
次。时访存没。不具(文载大文类)湘乃令十刹传教。
太伯山浮石寺。原州毗摩罗伽耶之海印。毗
瑟之玉泉。金井之梵鱼。南岳华严寺等是也。
又著法界图书印并略疏。括尽一乘枢要。千
载龟镜。竞所珍佩。馀无撰述。尝鼎味一脔足
矣图成总章元年戊辰。是年俨亦归寂。如孔
氏之绝笔于获麟矣。世传湘乃金山宝盖之幻
有也。徒弟悟真。智通。表训。真定。真藏。道融。
良圆。相源。能仁。义寂等十大德为领首。皆
亚圣也。各有传。真尝处下柯山鹘嵓寺。每夜
伸臂点浮石室灯。通著锥洞记。盖承亲训。故
辞多诣妙。训曾住佛国寺。常往来天宫。湘住
皇福寺时。与徒众绕塔。每步虚而上。不以阶
升。故其塔不设梯磴。其徒离阶三尺。履空而
旋。湘乃顾谓曰。世人见此。必以为怪。不可以
训世。馀如崔侯所撰本传。赞曰。
「 披榛跨海冒烟尘
至相门开接瑞珍
采采杂花我故国
终南太伯一般春」
** 蛇福不言
京师万善北里有寡女。不夫而孕。既产。年至
义解第五¶ 第 1007b 页 T49-1007.png
十二岁不语。亦不起。因号蛇童(下或作蛇卜巴又伏等皆言童也)
一日其母死。时元晓住高仙寺。晓见之迎礼。
福不答拜而曰。君我昔日驮经牸牛。今已亡
矣。偕葬何如。晓曰诺。遂与到家。令晓布萨授
戒。临尸祝曰。莫生兮其死也苦。莫死兮其生
也苦。福曰词烦。更之曰。死生苦兮。二公舆归
活里山东麓。晓曰。葬智惠虎于智惠林中。不
亦宜乎。福乃作偈曰。往昔释迦牟尼佛。裟罗
树间入涅槃。于今亦有如彼者。欲入莲花藏
界宽。言讫拔茅茎。下有世界。晃朗清虚。七宝
栏楯。楼阁庄严。殆非人间世。福负尸共入其
地。奄然而合。晓乃还。后人为创寺于金刚山
东南。额曰道场寺。每年三月十四日。行占察
会为恒规。福之应世唯示此尔。俚谚多以荒
唐之说托焉。可笑。赞曰。
「 渊默龙眠岂等闲
临行一曲没多般
苦兮生死元非苦
华藏浮休世界宽」
** 真表传简
释真表。完山州(今全州牧)万顷县人(或作豆乃山县。或作那山县。今万顷。
古名亘乃山县也。负宁传释□之。乡里。云金山县人。以寺名乃县名混之也。)父曰真乃末。
母吉宝娘。姓井氏。年至十二岁。投金山寺崇
济法师讲下。落彩请业。其师尝谓曰。吾曾入
唐受业于善道三藏。然后入五台。感文殊菩
萨现受五戒。表启曰。勤修几何得戒耶。济曰。
精至则不过一年。表闻师之言。遍游名岳。止
锡仙溪山不思议庵。该鍊三业。以亡身忏□□□初以七宵为期。五轮扑石。膝腕俱碎。雨
血嵓崖。若无圣应。决志捐舍。更期七日。二七
日终。见地藏菩萨。现受净戒。即开元二十八
一日其母死。时元晓住高仙寺。晓见之迎礼。
福不答拜而曰。君我昔日驮经牸牛。今已亡
矣。偕葬何如。晓曰诺。遂与到家。令晓布萨授
戒。临尸祝曰。莫生兮其死也苦。莫死兮其生
也苦。福曰词烦。更之曰。死生苦兮。二公舆归
活里山东麓。晓曰。葬智惠虎于智惠林中。不
亦宜乎。福乃作偈曰。往昔释迦牟尼佛。裟罗
树间入涅槃。于今亦有如彼者。欲入莲花藏
界宽。言讫拔茅茎。下有世界。晃朗清虚。七宝
栏楯。楼阁庄严。殆非人间世。福负尸共入其
地。奄然而合。晓乃还。后人为创寺于金刚山
东南。额曰道场寺。每年三月十四日。行占察
会为恒规。福之应世唯示此尔。俚谚多以荒
唐之说托焉。可笑。赞曰。
「 渊默龙眠岂等闲
临行一曲没多般
苦兮生死元非苦
华藏浮休世界宽」
** 真表传简
释真表。完山州(今全州牧)万顷县人(或作豆乃山县。或作那山县。今万顷。
古名亘乃山县也。负宁传释□之。乡里。云金山县人。以寺名乃县名混之也。)父曰真乃末。
母吉宝娘。姓井氏。年至十二岁。投金山寺崇
济法师讲下。落彩请业。其师尝谓曰。吾曾入
唐受业于善道三藏。然后入五台。感文殊菩
萨现受五戒。表启曰。勤修几何得戒耶。济曰。
精至则不过一年。表闻师之言。遍游名岳。止
锡仙溪山不思议庵。该鍊三业。以亡身忏□□□初以七宵为期。五轮扑石。膝腕俱碎。雨
血嵓崖。若无圣应。决志捐舍。更期七日。二七
日终。见地藏菩萨。现受净戒。即开元二十八
义解第五¶ 第 1007c 页 T49-1007.png
年庚辰三月十五日辰时也。时龄二十馀三
矣。然志存慈氏。故不敢中止。乃移灵山寺(一名
边山又楞伽山)又勤勇如初。果感弥力。现授占察经两
卷(此经丹陈隋间外国所译。非今始出也。慈氏以经授之耳)并證果简子一百
八十九介。谓曰。于中第八简子喻新得妙戒。
第九简子喻增得具戒。斯二简子是我手指
骨。馀皆沈檀木造。喻诸烦恼。汝以此传法于
世。作济人津筏。表既受圣莂。来住金山。每岁
开坛。阪张法施。坛席精严。末季未之有也。
风化既周。游涉到阿瑟罗州。岛屿间鱼鳌成
桥。迎入水中。讲法受戒。即天宝十一载壬辰
二月望日也。或本云元和六年。误矣。元和在
宪德王代(去圣德几七十年矣)。景德王闻之。迎入宫闼。受
菩萨戒。嚫租七万七千石。椒庭列岳皆受戒。
品施绢五百端。黄金五十两。皆容受之。分施
诸山。广兴佛事。其骨石今在钵渊寺。即为海
族演戒之地。得法之袖领。曰永深宝宗信芳
体珍珍海真善释忠等。皆为山门祖。深则真
传简子。住俗离山。为克家子。作坛之法。与占
察六轮稍异。修如山中所传本规。按唐僧传
云。开皇十三年。广州有僧行忏法。以皮作帖
子二枚。书善恶两字。令人掷之。得善者吉。又
行自扑忏法。以为灭罪。而男女合匝。妄承密
行。青州接响。同行官司检察谓是妖妄。彼云。
此搭忏法依占察经。扑忏法依诸经。中五体
投地。如大山崩。时以奏闻。乃敕内史侍郎李
元撰。就大兴寺问诸大德。有大沙门法经彦
琮等。对曰。占察经见有两卷。首题菩提。登在
外国译文。似近代所出。亦有写而传者。检勘
矣。然志存慈氏。故不敢中止。乃移灵山寺(一名
边山又楞伽山)又勤勇如初。果感弥力。现授占察经两
卷(此经丹陈隋间外国所译。非今始出也。慈氏以经授之耳)并證果简子一百
八十九介。谓曰。于中第八简子喻新得妙戒。
第九简子喻增得具戒。斯二简子是我手指
骨。馀皆沈檀木造。喻诸烦恼。汝以此传法于
世。作济人津筏。表既受圣莂。来住金山。每岁
开坛。阪张法施。坛席精严。末季未之有也。
风化既周。游涉到阿瑟罗州。岛屿间鱼鳌成
桥。迎入水中。讲法受戒。即天宝十一载壬辰
二月望日也。或本云元和六年。误矣。元和在
宪德王代(去圣德几七十年矣)。景德王闻之。迎入宫闼。受
菩萨戒。嚫租七万七千石。椒庭列岳皆受戒。
品施绢五百端。黄金五十两。皆容受之。分施
诸山。广兴佛事。其骨石今在钵渊寺。即为海
族演戒之地。得法之袖领。曰永深宝宗信芳
体珍珍海真善释忠等。皆为山门祖。深则真
传简子。住俗离山。为克家子。作坛之法。与占
察六轮稍异。修如山中所传本规。按唐僧传
云。开皇十三年。广州有僧行忏法。以皮作帖
子二枚。书善恶两字。令人掷之。得善者吉。又
行自扑忏法。以为灭罪。而男女合匝。妄承密
行。青州接响。同行官司检察谓是妖妄。彼云。
此搭忏法依占察经。扑忏法依诸经。中五体
投地。如大山崩。时以奏闻。乃敕内史侍郎李
元撰。就大兴寺问诸大德。有大沙门法经彦
琮等。对曰。占察经见有两卷。首题菩提。登在
外国译文。似近代所出。亦有写而传者。检勘
义解第五¶ 第 1008a 页 T49-1008.png
群录。并无正名译人时处。搭忏与众经复异。
不可依行。因敕禁之。今试论之。青州居士等
搭忏等事。如大儒以诗书发冢。可谓画虎不
成类狗者矣。佛所预防。正为此尔。若曰占察
经无译人时处。为可疑也。是亦担麻弃金也。
何则详彼经文。乃悉坛深密。洗涤秽瑕。激昂
懒夫者。莫如兹典。故亦名大乘忏。又云。出六
根聚中。开元贞元二释教录中编入正藏。虽
外乎性宗。其相教大乘殆亦优矣。岂与搭扑
二忏同日而语哉。如舍利佛问经佛告长者
子邠若多罗。曰。汝可七日七夜悔汝先罪。皆
使清净。多罗奉教。日夜恳恻。至第五夕。于
其室中雨种种。物若巾若帕若拂帚若刀锥
斧等。堕其目前。多罗欢喜问于佛。佛言是离
尘之相。割拂之物也。据此。则与占察经掷轮
得相之事奚以异哉。乃知表公翘忏得简。闻
法见佛。可谓不诬。况此经若伪妄。则慈氏何
以亲授表师。又此经如可禁。舍利问经亦可
禁乎。琮辈可谓攫金不见人。读者详焉。赞
曰。
「 现身浇季激慵聋
灵岳仙溪感应通
莫谓翘勤传搭忏
作桥东海化鱼龙」
** 关东枫岳钵渊薮石记(此记乃寺主莹岑所撰承安四年己
未立石)
真表律师。全州碧骨郡都那山村大井里人
也。年至十二。志求出家。父许之。师往金山薮
顺济法师处容染。济授沙弥戒法传教供养
次第秘法一卷。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曰。汝
持此戒法于弥勒地藏两圣前。恳求忏悔。亲
不可依行。因敕禁之。今试论之。青州居士等
搭忏等事。如大儒以诗书发冢。可谓画虎不
成类狗者矣。佛所预防。正为此尔。若曰占察
经无译人时处。为可疑也。是亦担麻弃金也。
何则详彼经文。乃悉坛深密。洗涤秽瑕。激昂
懒夫者。莫如兹典。故亦名大乘忏。又云。出六
根聚中。开元贞元二释教录中编入正藏。虽
外乎性宗。其相教大乘殆亦优矣。岂与搭扑
二忏同日而语哉。如舍利佛问经佛告长者
子邠若多罗。曰。汝可七日七夜悔汝先罪。皆
使清净。多罗奉教。日夜恳恻。至第五夕。于
其室中雨种种。物若巾若帕若拂帚若刀锥
斧等。堕其目前。多罗欢喜问于佛。佛言是离
尘之相。割拂之物也。据此。则与占察经掷轮
得相之事奚以异哉。乃知表公翘忏得简。闻
法见佛。可谓不诬。况此经若伪妄。则慈氏何
以亲授表师。又此经如可禁。舍利问经亦可
禁乎。琮辈可谓攫金不见人。读者详焉。赞
曰。
「 现身浇季激慵聋
灵岳仙溪感应通
莫谓翘勤传搭忏
作桥东海化鱼龙」
** 关东枫岳钵渊薮石记(此记乃寺主莹岑所撰承安四年己
未立石)
真表律师。全州碧骨郡都那山村大井里人
也。年至十二。志求出家。父许之。师往金山薮
顺济法师处容染。济授沙弥戒法传教供养
次第秘法一卷。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曰。汝
持此戒法于弥勒地藏两圣前。恳求忏悔。亲
义解第五¶ 第 1008b 页 T49-1008.png
受戒法。流传于世。师奉教辞退。遍历名山。年
已二十七岁。于上元元年庚子。蒸二十斗米。
乃乾为粮。诣保安县。入边山不思议房。以五
合米为一日费。除一合米养鼠。师勤求戒法
于弥勒像前。三年而未得授记。发愤舍身嵓
下。忽有青衣童。手捧而置石上。师更发志愿。
约三七日。日夜勤修。扣石忏悔。至三日手臂
折落。至七日夜。地藏菩萨手摇金锡来为加
持。手臂如旧。菩萨遂与袈裟及钵。师感其灵
应。倍加精进。满三七日。即得天眼见兜率天
众来仪之相。于是地藏慈氏现前。慈氏磨师
顶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不惜身命。恳求
忏悔。地藏授与戒本。慈氏复与二栍。一题
曰九者。一题八者。告师曰。此二简子者。是吾
手指骨。此喻始本二觉。又九者法尔。八者新
熏成佛种子。以此当知果报。汝舍此身受大
国王身。后生于兜率。如是语已。两圣即隐。时
壬寅四月二十七日也。师受教法。已欲创金
山寺。下山而来。至大渊津。忽有龙王。出献玉
袈裟。将八万眷属侍。往金山薮。四方子来。不
日成之。复感慈氏。从兜率驾云而下。与师受
戒法。师劝檀缘。铸成弥勒丈六像。复画下降
受戒威仪之相于金堂南壁。□于甲辰六月九
日铸成。丙午五月一日安置金堂。是岁大历
元年也。师出金山。向俗离山。路逢驾牛乘车
者。其牛等向师。前跪膝而泣。乘车人下问。何
故此牛等见和尚泣耶。和尚从何而来。师曰。
我是金山薮真表僧。予曾入边山不思议房。
于弥勒地藏两圣前。亲受戒法真栍。欲觅创
已二十七岁。于上元元年庚子。蒸二十斗米。
乃乾为粮。诣保安县。入边山不思议房。以五
合米为一日费。除一合米养鼠。师勤求戒法
于弥勒像前。三年而未得授记。发愤舍身嵓
下。忽有青衣童。手捧而置石上。师更发志愿。
约三七日。日夜勤修。扣石忏悔。至三日手臂
折落。至七日夜。地藏菩萨手摇金锡来为加
持。手臂如旧。菩萨遂与袈裟及钵。师感其灵
应。倍加精进。满三七日。即得天眼见兜率天
众来仪之相。于是地藏慈氏现前。慈氏磨师
顶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不惜身命。恳求
忏悔。地藏授与戒本。慈氏复与二栍。一题
曰九者。一题八者。告师曰。此二简子者。是吾
手指骨。此喻始本二觉。又九者法尔。八者新
熏成佛种子。以此当知果报。汝舍此身受大
国王身。后生于兜率。如是语已。两圣即隐。时
壬寅四月二十七日也。师受教法。已欲创金
山寺。下山而来。至大渊津。忽有龙王。出献玉
袈裟。将八万眷属侍。往金山薮。四方子来。不
日成之。复感慈氏。从兜率驾云而下。与师受
戒法。师劝檀缘。铸成弥勒丈六像。复画下降
受戒威仪之相于金堂南壁。□于甲辰六月九
日铸成。丙午五月一日安置金堂。是岁大历
元年也。师出金山。向俗离山。路逢驾牛乘车
者。其牛等向师。前跪膝而泣。乘车人下问。何
故此牛等见和尚泣耶。和尚从何而来。师曰。
我是金山薮真表僧。予曾入边山不思议房。
于弥勒地藏两圣前。亲受戒法真栍。欲觅创
义解第五¶ 第 1008c 页 T49-1008.png
寺镇长修道之处。故来尔。此牛等外愚内明。
知我受戒法为重法。故跪膝而泣。其人闻已。
乃曰。畜生尚有如是信心。况我为人。岂无心
乎。即以手执镰。自断头发。师以悲心。更为祝
发受戒。行至俗离山。洞里见吉祥草所生处
而识之。还向溟州海边。徐行次有鱼鳖[元/?]鼍
等类。出海向师前。缀身如陆。师蹯而入海。唱
念戒法还出。行至高城郡。入皆骨山。始创钵
渊薮。开占察法会。住七年。时溟州界年谷不
登。人民饥馑。师为说戒法。人人奉持。致敬三
宝。俄于高城海边。有无数鱼类。自死而出。人
民卖此为食得免死。师出钵渊。复到不思议
房。然后往诣家邑谒父。或到真门大德房居
住时。俗离山大德永深与大德融宗佛陀等
同诣律师所。伸请曰。我等不远千里来求戒
法。愿授法门。师默然不答。三人者乘桃树上。
倒堕于地。勇猛忏悔。师乃传教灌顶。遂与袈
裟及钵。供养次第秘法一卷。日察善恶业报
经二卷。一百八十九栍。复与弥勒真栍九者
八者诫曰。九者法尔。八者新熏成佛种子。我
已付嘱汝等。持此还归俗离山。山有吉祥草
生处。于此创立精舍。依此教法。广度人天。流
布后世。永深等奉教。直往俗离。寻吉祥草生
处。创寺名曰吉祥。永深于此始设占察法会。
律师与父复到钵渊。同修道业而终孝之。师
迁化时。登于寺东大岩上示灭。弟子等不动
真体。而供养至于骸骨散落。于是以土覆藏。
乃为幽宫。有青松即出。岁月久远而枯。复生
一树。后更生一树。其根一也。至今双树存焉。
知我受戒法为重法。故跪膝而泣。其人闻已。
乃曰。畜生尚有如是信心。况我为人。岂无心
乎。即以手执镰。自断头发。师以悲心。更为祝
发受戒。行至俗离山。洞里见吉祥草所生处
而识之。还向溟州海边。徐行次有鱼鳖[元/?]鼍
等类。出海向师前。缀身如陆。师蹯而入海。唱
念戒法还出。行至高城郡。入皆骨山。始创钵
渊薮。开占察法会。住七年。时溟州界年谷不
登。人民饥馑。师为说戒法。人人奉持。致敬三
宝。俄于高城海边。有无数鱼类。自死而出。人
民卖此为食得免死。师出钵渊。复到不思议
房。然后往诣家邑谒父。或到真门大德房居
住时。俗离山大德永深与大德融宗佛陀等
同诣律师所。伸请曰。我等不远千里来求戒
法。愿授法门。师默然不答。三人者乘桃树上。
倒堕于地。勇猛忏悔。师乃传教灌顶。遂与袈
裟及钵。供养次第秘法一卷。日察善恶业报
经二卷。一百八十九栍。复与弥勒真栍九者
八者诫曰。九者法尔。八者新熏成佛种子。我
已付嘱汝等。持此还归俗离山。山有吉祥草
生处。于此创立精舍。依此教法。广度人天。流
布后世。永深等奉教。直往俗离。寻吉祥草生
处。创寺名曰吉祥。永深于此始设占察法会。
律师与父复到钵渊。同修道业而终孝之。师
迁化时。登于寺东大岩上示灭。弟子等不动
真体。而供养至于骸骨散落。于是以土覆藏。
乃为幽宫。有青松即出。岁月久远而枯。复生
一树。后更生一树。其根一也。至今双树存焉。
义解第五¶ 第 1009a 页 T49-1009.png
凡有致敬者。松下觅骨。或得或不得。子恐
圣骨堙灭。丁巳九月。特诣松下。拾骨盛筒。有
三合许。于大嵓上双树下。立石安骨焉云云。
此录所载真表事迹。与钵渊石记。互有不同。
故删取莹岑所记而载之。后贤宜考之。无
极记。
** 胜诠髑髅
释胜诠。未详其所自也。常附舶指中国。诣贤
首国师讲下。领受玄言。研微积虑。惠鉴超颖。
探颐索隐。妙尽隅粤。思欲赴感有缘。当还国
里。始贤首与义湘同学。俱禀俨和尚慈训。首
就于师说。演述义科。因诠法师还乡寄示。湘
仍寓书。云云别幅云。探玄记二十卷。两卷未
成。教分记三卷。玄义章等杂义一卷。华严梵
语一卷。起信疏两卷。十二门疏一卷。法界无
差别论疏一卷。并因胜诠法师抄写还乡。顷
新罗僧孝忠遗金九分。云是上人所寄。虽不
得书。顶荷无尽。今附西国军。特澡灌一口用
表微诚。幸愿捡领。谨宣。师既还。寄信于义
湘湘乃目阅藏文。如耳聆俨训。探讨数旬而
授门弟子。广演斯文。语在湘传。按此圆融之
教诲。遍洽于青丘者。寔师之功也。厥后有僧
梵修。远适彼国。求得新译。后分华严经观师
义疏。言还流演。时当贞元己卯。斯亦求法洪
扬之流乎。诠乃于尚州领内开宁郡境开创
精庐。以石髑髅为官属开讲华严。新罗沙门
可归颇聪明识道理。有传灯之续。乃撰心源
章。其略云。胜诠法师领石徒众。论议讲演。今
葛顷寺也。其髑髅八十馀枚。至今为纲司所
圣骨堙灭。丁巳九月。特诣松下。拾骨盛筒。有
三合许。于大嵓上双树下。立石安骨焉云云。
此录所载真表事迹。与钵渊石记。互有不同。
故删取莹岑所记而载之。后贤宜考之。无
极记。
** 胜诠髑髅
释胜诠。未详其所自也。常附舶指中国。诣贤
首国师讲下。领受玄言。研微积虑。惠鉴超颖。
探颐索隐。妙尽隅粤。思欲赴感有缘。当还国
里。始贤首与义湘同学。俱禀俨和尚慈训。首
就于师说。演述义科。因诠法师还乡寄示。湘
仍寓书。云云别幅云。探玄记二十卷。两卷未
成。教分记三卷。玄义章等杂义一卷。华严梵
语一卷。起信疏两卷。十二门疏一卷。法界无
差别论疏一卷。并因胜诠法师抄写还乡。顷
新罗僧孝忠遗金九分。云是上人所寄。虽不
得书。顶荷无尽。今附西国军。特澡灌一口用
表微诚。幸愿捡领。谨宣。师既还。寄信于义
湘湘乃目阅藏文。如耳聆俨训。探讨数旬而
授门弟子。广演斯文。语在湘传。按此圆融之
教诲。遍洽于青丘者。寔师之功也。厥后有僧
梵修。远适彼国。求得新译。后分华严经观师
义疏。言还流演。时当贞元己卯。斯亦求法洪
扬之流乎。诠乃于尚州领内开宁郡境开创
精庐。以石髑髅为官属开讲华严。新罗沙门
可归颇聪明识道理。有传灯之续。乃撰心源
章。其略云。胜诠法师领石徒众。论议讲演。今
葛顷寺也。其髑髅八十馀枚。至今为纲司所
义解第五¶ 第 1009b 页 T49-1009.png
传。颇有灵异。其他事迹具载碑文。如大觉国
师实录中。
** 心地继祖
释心地。辰韩第四十一主宪德大王金氏之
子也。生而孝悌。天性冲睿。志学之年。落采
从师。拳勤于道。寓止中岳(今公山)适闻俗离山深
公传表律师佛骨简子设果订法会。决意披
寻。既至。后期不许参例。乃席地扣庭。随众礼
忏。经七日。天大雨雪。所立地方十尺许雪飘
不下。众见其神异。许引入堂地。撝谦称恙。退
处房中。向堂潜礼。肘颡俱血。类表公之仙溪
山也。地藏菩萨日来问慰。洎席罢还山。途中
见二简子贴在衣褶间。持回告于深。深曰。简
在函中。那得至此。检之封题依旧。开视亡矣。
深深异之。重袭而藏之。又行如初。再回告之。
深曰。佛意在子。子其奉行。乃授简子。地顶戴
敀山。岳神率一仙子。迎至山椒。引地坐于
嵓上。敀伏嵓下。谨受正戒。地曰。今将择地奉
安圣简。非吾辈所能指定。请与三君凭高掷
简以卜之。乃与神等陟峰巅。向西掷之。简乃
风飏而飞。时神作歌曰。
「 碍嵓远退砥平兮
落叶飞散生明兮
觅得佛骨简子兮
邀于净处投诚兮」
既唱而得简于林泉中。即其地构堂安之。今
桐华寺签堂北有小井是也。本朝睿王尝取
迎圣简。致内瞻敬。忽失九者一简。以牙代
之。送还本寺。今则渐变。同一色难卞新古。其
质乃非牙非玉。按占察经上卷。叙一百八十
九简之名。一者求上乘得不退。二者所求果
师实录中。
** 心地继祖
释心地。辰韩第四十一主宪德大王金氏之
子也。生而孝悌。天性冲睿。志学之年。落采
从师。拳勤于道。寓止中岳(今公山)适闻俗离山深
公传表律师佛骨简子设果订法会。决意披
寻。既至。后期不许参例。乃席地扣庭。随众礼
忏。经七日。天大雨雪。所立地方十尺许雪飘
不下。众见其神异。许引入堂地。撝谦称恙。退
处房中。向堂潜礼。肘颡俱血。类表公之仙溪
山也。地藏菩萨日来问慰。洎席罢还山。途中
见二简子贴在衣褶间。持回告于深。深曰。简
在函中。那得至此。检之封题依旧。开视亡矣。
深深异之。重袭而藏之。又行如初。再回告之。
深曰。佛意在子。子其奉行。乃授简子。地顶戴
敀山。岳神率一仙子。迎至山椒。引地坐于
嵓上。敀伏嵓下。谨受正戒。地曰。今将择地奉
安圣简。非吾辈所能指定。请与三君凭高掷
简以卜之。乃与神等陟峰巅。向西掷之。简乃
风飏而飞。时神作歌曰。
「 碍嵓远退砥平兮
落叶飞散生明兮
觅得佛骨简子兮
邀于净处投诚兮」
既唱而得简于林泉中。即其地构堂安之。今
桐华寺签堂北有小井是也。本朝睿王尝取
迎圣简。致内瞻敬。忽失九者一简。以牙代
之。送还本寺。今则渐变。同一色难卞新古。其
质乃非牙非玉。按占察经上卷。叙一百八十
九简之名。一者求上乘得不退。二者所求果
义解第五¶ 第 1009c 页 T49-1009.png
现当證。第三第四求中下乘得不退。五者求
神通得成就。六者修四梵得成就。七者修世
禅得成就。八者所欲受得妙戒。九者所曾受
得戒具(以此文订知慈氏所言新得戒者。谓今生始得戒也。旧得戒者。谓过去曾受。今生又增受也。非
谓修生本有之新旧也)十者求下乘未住信。次求中乘未
住信。如是乃至一百七十二。皆过现世中。或
善或恶得失事也。第一百七十三者。舍身已
入地狱(已上皆未来之果也)一百七十四者。死已作畜生。
如是乃至饿鬼。修罗。人。人王。天。天王。闻法。
出家。值圣僧。生兜率。生净土。寻见佛。住下
乘。住中乘。住上乘。得解脱第一百八十九等
是也(上言住下乘至上乘得不退。今言上乘得解脱等。以此为别尔)皆三世善恶果
报差别之相。以此占看得与心所行事。相当
则为感应。否则为不至。心名为虚谬。则此八
九二简。但从百八十九中而来者也。而宋传
但云。百八签子。何也。恐认彼百八烦恼之名
而称之。不揆寻经文尔。又按本朝文士金宽
毅所撰王代宗录二卷云。罗末新罗大德释
冲献太祖。以表律师袈裟一领戒简百八十
九枚。今与桐华寺所传简子。未详同异。赞
曰。
「 生长金闺早脱笼
俭勤聪惠自天钟
满庭积雪偷神简
来放桐华最上峰」
** 贤瑜珈 海华严
瑜珈祖大德大贤住南山茸长寺。寺有慈氏
石丈六。贤常旋绕。像亦随贤转面。贤惠辩精
敏。决择了然。大抵相宗铨量。旨理幽深。难为
剖拆中国名士白居易尝穷之未能。乃曰唯
识幽难破。因明擘不开。是以学者难承禀者
神通得成就。六者修四梵得成就。七者修世
禅得成就。八者所欲受得妙戒。九者所曾受
得戒具(以此文订知慈氏所言新得戒者。谓今生始得戒也。旧得戒者。谓过去曾受。今生又增受也。非
谓修生本有之新旧也)十者求下乘未住信。次求中乘未
住信。如是乃至一百七十二。皆过现世中。或
善或恶得失事也。第一百七十三者。舍身已
入地狱(已上皆未来之果也)一百七十四者。死已作畜生。
如是乃至饿鬼。修罗。人。人王。天。天王。闻法。
出家。值圣僧。生兜率。生净土。寻见佛。住下
乘。住中乘。住上乘。得解脱第一百八十九等
是也(上言住下乘至上乘得不退。今言上乘得解脱等。以此为别尔)皆三世善恶果
报差别之相。以此占看得与心所行事。相当
则为感应。否则为不至。心名为虚谬。则此八
九二简。但从百八十九中而来者也。而宋传
但云。百八签子。何也。恐认彼百八烦恼之名
而称之。不揆寻经文尔。又按本朝文士金宽
毅所撰王代宗录二卷云。罗末新罗大德释
冲献太祖。以表律师袈裟一领戒简百八十
九枚。今与桐华寺所传简子。未详同异。赞
曰。
「 生长金闺早脱笼
俭勤聪惠自天钟
满庭积雪偷神简
来放桐华最上峰」
** 贤瑜珈 海华严
瑜珈祖大德大贤住南山茸长寺。寺有慈氏
石丈六。贤常旋绕。像亦随贤转面。贤惠辩精
敏。决择了然。大抵相宗铨量。旨理幽深。难为
剖拆中国名士白居易尝穷之未能。乃曰唯
识幽难破。因明擘不开。是以学者难承禀者
义解第五¶ 第 1010a 页 T49-1010.png
尚矣。贤独刊定邪谬。暂开幽奥。㤆㤆游刃。东
国后进咸遵其训。中华学士往往得此为眼
目。景德王天宝十二年癸巳。夏大旱。诏入内
殿。讲金光经。以祈甘霔。一日斋次。展钵良
久。而净水献迟。监吏诘之。供者曰。宫井枯
涸。汲远。故迟尔。贤闻之曰。何不早云。及昼
讲时。捧炉默然。斯须井水涌出。高七丈许。与
刹幢齐。阖宫惊骇。因名其井曰金光井。贤尝
自号青丘沙门。赞曰。
「 绕佛南山像逐旋
青丘佛日再中悬
解教宫井清波涌
谁识金炉一炷烟」
明年甲午夏。王又请大德法海于皇龙寺。讲
华严经。驾幸行香。从容谓曰。前夏大贤法师
讲金光经。井水涌七丈。此公法道如何。海曰。
特为细事。何足称乎。直使倾沧海。襄东岳。流
京师。亦非所难。王未之信。谓戏言尔。至午讲
引炉沈寂。须臾内禁忽有哭泣声。宫吏走报
曰。东池已溢。漂流内殿五十馀间。王惘然
自失。海笑谓之曰。东海欲倾。水脉先涨尔。王
不觉兴拜。翌日感恩寺奏。昨日午时海水涨
溢。至佛殿阶前。晡时而还。王益信敬之。赞
曰。
「 法海波澜法界宽
四海盈缩未为难
莫言百亿须弥大
都在吾师一指端(石海云)」
三国遗事卷第四
国后进咸遵其训。中华学士往往得此为眼
目。景德王天宝十二年癸巳。夏大旱。诏入内
殿。讲金光经。以祈甘霔。一日斋次。展钵良
久。而净水献迟。监吏诘之。供者曰。宫井枯
涸。汲远。故迟尔。贤闻之曰。何不早云。及昼
讲时。捧炉默然。斯须井水涌出。高七丈许。与
刹幢齐。阖宫惊骇。因名其井曰金光井。贤尝
自号青丘沙门。赞曰。
「 绕佛南山像逐旋
青丘佛日再中悬
解教宫井清波涌
谁识金炉一炷烟」
明年甲午夏。王又请大德法海于皇龙寺。讲
华严经。驾幸行香。从容谓曰。前夏大贤法师
讲金光经。井水涌七丈。此公法道如何。海曰。
特为细事。何足称乎。直使倾沧海。襄东岳。流
京师。亦非所难。王未之信。谓戏言尔。至午讲
引炉沈寂。须臾内禁忽有哭泣声。宫吏走报
曰。东池已溢。漂流内殿五十馀间。王惘然
自失。海笑谓之曰。东海欲倾。水脉先涨尔。王
不觉兴拜。翌日感恩寺奏。昨日午时海水涨
溢。至佛殿阶前。晡时而还。王益信敬之。赞
曰。
「 法海波澜法界宽
四海盈缩未为难
莫言百亿须弥大
都在吾师一指端(石海云)」
三国遗事卷第四
义解第五¶ 第 1010b 页 T49-101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