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38a 页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九

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维智者以斯道盛行当世。古今名贤赞德
之文如柳顾言国清碑。皇甫毗玉泉碑(二文见国清百
录)亡名玉泉实录(碑是再刻之文曾获墨本)唐梁肃荆溪大师
碑。宋张商英关王祠堂记。胡昉法智法师碑。
晁说之明智法师碑。皆摭取要事参入纪
传。不复别录全文。至若自唐迄今。黼黻
大教碑记论序。何其多乎。今录其尤著者。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38b 页 T49-0438.png
为名文光教志。

** 天台禅林寺碑唐翰林学士梁肃

天台山西南隅一峰曰佛陇。盖智者大师得
道之所。前佛大教重光之地。梁陈崇之置寺
曰修禅。及隋创国清。废修禅号号为道
场。自大师入灭一百八十馀载。长老大比丘
(然公)光昭大师之遗训。以启后学门人。安定梁
肃闻上。易名禅林。乃铭勒大师之遗烈以
示后世云。大师讳顗(字德安)号智者。其先颖川
陈氏。世居荆州之华容。感缘应迹载在别
传。夫治世之经。非仲尼则三王四代之制。
寝而不彰。出世之道。非大师则三乘四教
之旨。晦而不明。昔如来乘一大事因缘。菩
萨以普门示现。自华严肇开至双林高会。
无小无大同归佛界。及大雄示灭学路派
别。世既下衰教亦陵迟。故龙树大士病之。乃
用权略制诸外道。乃诠智度发明宗极。微
言东流。我慧文禅师得之。由文字中入不
二法门。以授南岳思大师。当时教尚简密不
能广被。而空有诸宗扇惑方夏。及大师受
之。于是开止观法门。其教大略即身心而
指定慧。即言说而诠解脱。大中一实之宗
趣。无證真得之妙旨。自发心至于成道。行
位昭明无相夺伦。然后诞敷契经而会同
之。焕然冰释示佛知见。窥其教者修焉息
焉。盖无入而不自得焉。大师之设教也如
此。若夫弛张用舍开阖默语。高步海宇为
两国宗师。大明在天光被四表。大云注雨
旁施万物。繇是言佛法者。以天台为司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38c 页 T49-0438.png
南。而殊涂异论往往退息。缘离化成示灭兹
山。是岁开皇十七年也。夫名者实之宾。教者
道之门。大师溷其宾辟其门。自言地位示
有證入。故感而应之之事。可得而知也。当
是时也。得大师之门者千数。得深心者三
十有二人。纂其言行于后世者。曰章安禅师
灌顶。顶传缙云威。威传东阳。东阳缙云同
号。时谓小威威传左溪朗禅师。自缙云至
左溪。以玄珠相付。向晦宴息而已。左溪门
人之上首。今湛然禅师。行高识远超悟辩达。
凡祖师之教在章句者。以引而信之。后来
资之以崇德辩惑者不可胜数。盖尝谓
肃曰。是山之佛陇。亦邹鲁之洙泗。妙法之耿
光。先师之遗尘。爰集于兹。自上元宝历之
世。邦寇扰攘缁锡骇散。可易名建寺修持
塔庙庄严佛土回向之徒有所依归。繄众
人是赖。汝吾徒也。盖记诸文言刻于金石。
俾千岁之下知吾道之所以然。小子稽首受
命。故大师之本迹。教门之继明。后裔之住
持。皆见乎辞。其文曰。诸佛出世。惟一大事。
天台教源。与佛同致。赫赫大师。开示奥秘。
载弘道要。安住圆位。白日丽天。天下文明。
大师出现。国土化成。无生而生。生化两冥薪
尽火灭。山空道行。五世之后。间生上德。微言
在兹。德音允塞。明明我后。易名净域。此山
有坏。此教不极。

** 天台止观统例唐翰林学士梁肃

夫止观何为也。导万法之理而复于实际
者也。实际者何也。性之本也。物之所以不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39a 页 T49-0439.png
能复者。昏与动使之然也。照昏者谓之
明。驻动者谓之静。明与静止观之体也。在
因谓之止观。在果谓之智定。因谓之行。果
谓之成。行者行此者也。成者證此者也。原
夫圣人有以见感足以丧志动足以失方。
于是乎。止而观之。静而明之。使其动而能
静静而能明。因相待以成法。即绝待以照
本。立大车以御正乘。大事多而总权。消
息乎不二之场。鼓舞于说三之域。至微以尽
性。至赜以体神。语其近则一豪之善可通
也。语其远则重玄之门可窥也。用至圆以
圆之。物无偏也。用至实以实之。物无妄
也。圣人举其言所以示也。广其目所以
告也。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拟而议之。使
自至之。此止观所由作也。夫三谛者何也。
一之谓也。空假中者何也。一之目也。空假
者相对之义。中道者得一之名。此思议之说
非至一之旨也。至一即三至三即一。非
相含而然也。非相生而然也。非数义也。
非强名也。自然之理也。言而传之者迹也。
理谓之本。迹谓之末。本也者圣人所至之地
也末也者圣人所示之教也。由本以垂迹。
则为小为大为通为别为顿为渐为显为
秘为权为实为定为不定。循迹以返本。
则为一为大为圆为实为无住为中为妙
为第一义。是三一之蕴也。所谓空者通万
法为言。假者立万法为言。中者妙万
法为言也。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
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举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39b 页 T49-0439.png
中则无法非中。目假则无法非假。举空
则无法不空。成之谓之三德。修之谓之
三观。举其要则圣人极深研几穷理尽性
之说乎。昧者使明。塞者使通。通则悟。悟则
至。至则常。常则尽矣。明则照。照则化。化则
成。成则一矣。圣人有以弥纶万法而不差。
旁礴万劫而不遗。焘载恒沙而不有。复
归无物而不无。寓名之曰佛。强号之曰
觉。究其旨其解脱自在莫大乎极妙之德
乎。夫三观成功者如此。所谓圆顿者。非渐
次非不定。指论十章之义也。十章者。恢演
始末通道之关也。五略者。举其宏纲截流
之津也。十境者。发动之机立观之谛也。十
乘者。妙用所修发行之门也。止于正观而
终于见境者。义备故也。阙其馀者非所修
之要故也。乘者何也。载物而运者也。十者
何也。成载之事者也。知其境之妙不行而
至者。德之上也。乘一而已矣。岂藉夫九哉。
九者非他相生之说。未至者之所践也。故
发心者发无所发。安心者安无所安。破遍者
遍无所破。爰至馀乘皆不得已而说也。至
于别其义例判为章目。推而广之不为繁。
统而蕳之不为少。如连环不可解也。如
贯珠不可杂也。如悬镜不可弇也(音奄盖也)如通
川不可遏也。义家多门非诤论也。案经證义
非虚说也。辨四教浅深事有源也。成一事
因缘理无遗也。噫止观其救世明道之书乎。
非夫圣智超绝卓尔独立。其孰能为乎。非夫
聪明深达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今之人乃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39c 页 T49-0439.png
专用章句文字从而释之。又何疏漏耶。或
称不思议境与不思议事。皆极圣之域。等
觉至人犹所未尽。若凡夫生灭心行三惑浩
然。于言说之中推上妙之理。是犹醯鸡而
说大鹏夏虫之议曾冰(曾层同)。其不可见明
矣。今止观之说文字万数。广论果地无益
初学。岂如暗然自修功至自至。何必以早
计为事乎。是大不然。凡所谓上圣之域。岂
隔阔辽夐与凡境天绝欤(夐虚正反远绝之义)是唯一性
而已。得之谓悟。失之谓迷。一理而已。迷
而为凡。悟而为圣。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
者自失。性不失也。止观之作。所以辨同异
而究圣神。使群生正性而顺理者也。正性
顺理。所以行觉路而至妙境也。不知此
教者则学何所入。功何所施。智何所发。譬
以无目昧乎日月之光。行于重险之处。颠
(蒲目反僵)堕落。可胜纪哉。噫去圣久远贤人
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已。致使魔邪诡惑
诸党并炽空有云云。为坑为阱。胶于文句
不敢动者。有流于漭(音莽水大貌)浪不能住者。
有太远而甘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
是者。有枯木而称定者。有窍号而称慧者。
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有假于鬼神而言
通者。有放心而为广者。有罕言而为密者。
有齿舌潜传为口诀者。凡此之类自立为
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昧者不觉。仲尼
有言。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由物累也。
悲夫。隋开皇十七年大师去世。皇朝建中垂
二百载。以斯文相传。凡五家师。其始曰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40a 页 T49-0440.png
灌顶。其次曰缙云威。又其次曰东阳威。又
其次曰左溪朗公。其五曰荆溪然公。顶公
于同门中慧解第一。能奉师训集成此书
盖不以文辞为本故也。或失则繁。或得则
野。当二威之际缄授而已。其道不行。天宝
中左溪始弘解说。而知者盖寡。荆溪广以传
记数十万言。网罗遗法(勤矣。备矣)。荆溪灭后。知
其说者适三四人。古人云。生而知之者上
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夫生而知之者。盖性德者也。学而知之者。
天机深者也。若嗜欲深。耳目塞。虽学而不
能知。斯为下矣。今夫学者。内病于蔽外
役于烦。没世不能通其文。数年不能得
其益。则业文为之屦校(音教械也)(姑沃反械手也)足也。
(音汾治丝)句为之簸糠眯目(眯莫贝反目不明)也。以不
能喻之师。教不领之弟子。止观所以未光
大于时也。予常戚戚。于是整其宏纲撮其
机要。理之所存教之所急。或易置之。或引
伸之。其义之迂其辞之鄙。或薙除之或润
色之。凡浮疏之患十愈其九。广略之宜三存
其一。是袪鄙滞导蒙童。贻诸他人则吾
岂敢。若同见同行且不以止观罪我。亦无
隐乎尔。建中上元甲子。首事笔削。三岁岁
在析木之津功毕云耳。

** 智者大师传论唐安定梁肃敬之

论曰。修释氏之训者务三而已。曰戒定慧。
斯道也始于发心成于妙觉。经纬于三乘
导达于万行。而能事备焉。昔法王出世。由
一道清净用一音演说。机感不同所闻盖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40b 页 T49-0440.png
异。故五时五味半满权实偏圆小大之义。播
于诸部粲然殊流。要其所归无越一实。故
经曰。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又曰。开方
便门示真实相。喻之以众流入海标之以
不二法门自他两得同诣秘密。此教之所由
作也。暨鹤林灭而法网散。神足隐而宗涂
异。各权所据矛盾更作。其中或三昧示生。四
依出现应机不等。持论亦别。故摄论。地持。
成实。唯识之类。分路并作。非有非空之谈。
莫能一贯。既而去圣滋远。其风益扇。说法
者桎梏于文字(桎音质足械梏姑沃手械)莫知自解。习禅
者虚无其性相不可牵复。是此者非彼。未
得者谓證。慧解之道流以忘返。身口之事
荡而无章。于是法门之大统。或几乎息矣。
既而教不终否。而至人利见。慧文慧思或
跃相继。法雷之震未普。故木铎重授于天台
大师。大师象身子善现之超悟。备帝尧大舜
之休相。赞龙树之遗论。从南岳之妙解。然
后用三种止观成一事因缘。括万物于一
心。开十乘于八教。戒定慧之说。空假中之
观。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于是教无遗法。法
无弃人。人无废心。心无择行。行有所證。
證有其宗。大师教门所以为盛。故其在世
也。光昭天下为帝王师范。其去世也。往来
上界为慈氏辅佐。卷舒于普门示现。降德
于如来所使。阶位境智盖无德而称焉。
于戏应迹虽往微言不坠。习之者犹足以
抗折百家昭示三藏。又况闻而能思。思而
能修。修而能进。进而不已者欤。斯人也虽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40c 页 T49-0440.png
曰未證。吾必谓之近矣。今之人正信者鲜。
启禅关者。或以无佛无佛法何罪何善之
化化之。中人以下驰骋爱欲之徒出入衣
冠之类。以为斯言至矣。且不逆耳私欲不
废。故从其门者。若飞蛾之赴明烛破块
之落空谷。殊不知坐致焦烂而不能自
出。虽欲益之而实损之。与夫众魔外道为
害一揆。由是观之。此宗之大训。此教之旁
济。其于天下为不侔矣。自智者传法五世
至今湛然大师。中兴其道。为予言之如此。
故录之以系于篇(一名天台法门议)

** 圣安寺无姓和尚碑
唐礼部员外郎柳宗元

维年月日。岳州大和尚终于圣安寺。凡为僧
若干年。年若干有名无姓。世莫知其闾里
宗族。所设施者有问焉。而以告曰。性五姓
也。其原无初其胄无终。承于释师以系道
本。吾无姓耶。法剑云者我名也。实且不有
名恶乎存。吾有名耶。性海吾乡也。法界吾
宇也。戒为之墉。慧为之门。以守则固。以居
则安。吾闾里不具乎。度门道品其数无极。
菩萨大士其众无涯。吾与之戚而不吾异
也。吾宗族不大乎。其道可闻者如此。而止
读法华经金刚般若经。数逾千万。或讥以
有为。曰吾未尝作。呜呼佛道逾远异端竞起。
唯天台大师为得其说。和尚绍承本统以
顺中道。凡受教者不失其宗。生物流动趣
向混乱。惟极乐正路为得其归。和尚勤求端
悫以成至愿。凡听信者不惑其道。或讥以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41a 页 T49-0441.png
有迹。曰吾未尝行。始居防州龙兴寺。中徙
居是州。作道场于楞伽北峰。不越阃者五
十祀。和尚凡所严事。皆世高德。始出家事而
依者曰卓然师。居南阳立山葬岳州。就受
戒者曰道颖师。居荆州。弟子之首曰怀远
师。居长沙安国寺为南岳戒法。岁来侍师。
会其终遂以某日葬于卓然师塔东若干
步。铭曰。道本于一。离为异门。以性为姓。
乃归其根。无名而名。师教是尊。假以示物。
非吾所存。大乡不居。大族不亲。渊懿内朗。
冲虚外仁。圣有遗言。是究是勤。惟动惟默。
逝如浮云。教久益微。世罕究陈。爰有大智。
出其真门。师以显示。俾民惟新。情动生变。
物由湮沦。爰授乐国。参乎化源。师以诱导。
俾民不昏。道用不作。神行无迹。晦明俱如。
生死偕寂。法付后学。施之无斁。葬从我师。
无忘真宅写是昭铭。刻兹真石。

** 无姓碑阴记龙城柳宗元

无姓和尚既居是山。曰凡吾之求非在外
也。吾不动矣。弘农杨公炎自道州以宰相
徵过焉。以为宜居京师强以行。不可。将以
闻曰。愿閒岁乃往。明年杨去相位窜谪南
海上。终如其志。赵郡李萼辨博人也。为岳
州盛气欲屈其道。闻一言服为弟子。河东
裴藏之举族受教。京兆尹弘农杨公某。以其
隐地为道场奉。和州刺史张惟俭。买西峰
广其居。凡以货利委堂下者不可选纪。
受之亦无言。将终命其大弟子怀远。授以
道妙。终不告其姓。或曰。周人也。信州刺史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41b 页 T49-0441.png
李某为之传。长沙谢楚为行状。博陵崔行俭
为性守一篇。凡以文辞道和尚功德者。
不可悉数。弘农公自馀杭命以行状来。怀
远师自长沙以传来。使余为碑。既书其
辞。故又假其阴以记。

** 龙兴寺净土院记龙城柳宗元

中州之西数万里有国曰身毒(汉书法音乾笃即天竺也)
迦牟尼如来示现之地。彼佛言。西方过十万
亿佛土有世界曰极乐。佛号无量寿。其国
无有三毒八难。众宝以为饰。其人无有十
缠九恼。群圣以为友。有能诚心大愿归心
是土者苟念力具足则往生彼国。然后出三
界之外。其于佛道无退转者。其言无所欺
也。晋时庐山远法师。作念佛三昧咏。大劝
于时。其后天台大师著释净土十疑论。宏宣
其教。周密微妙。迷者咸赖焉。盖其留异迹
而去者甚众。永州龙兴寺前刺史李承眰
(音质大也)及僧法林。置净土堂于寺之东偏。常
奉斯事。逮今馀三十年。廉隅毁顿图像崩
坠。会巽上人居其宇下(柳集余学零陵重巽。求其道积三十年。吾独有
得焉)始复理焉。上人者修最上乘解第一义。
无体空析色之迹。而造乎真源。通假有借
无之名。而入于实相。境与智合。事与理并。
故虽往生之因亦相用不舍。誓葺兹宇以
开后学。有信士图为佛像。法相甚具焉。今
刺史凭公作大门以表其位。余遂周延四
阿环以廊庑。缋二大士之像缯盖幢幡
以成就之。呜呼有能求无生之生者。知舟
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论书于墙宇。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41c 页 T49-0441.png
使观者起信焉。

** 法智大师行业碑宋清献公赵抃

法智大师。名知礼。字约言。金姓。世为明人。
梵相奇伟性恬而器闳。初是父母祷佛求息。
夜梦神僧携一童遗之曰。此佛子罗睺罗
也。既生以名焉。毁齿出家。十五落发受具
戒。二十从本郡宝云通法师传天台教观。
始三日首座谓曰。法界次第若当受持。师曰。
何谓法界。座曰。大总相法门圆融无碍是
也。师曰。既圆融无碍。何得有次第耶。座无
语。几一月自讲心经。人皆属听而惊。谓教
法之有赖矣。居三年。常代通师讲。入文销
义益阐所学。出住承天。继迁延庆。道法大
炽学徒如林。日本国师遣徒持二十问来
询法要。师答之咸臻其妙。真宗皇帝久知
师名。遣中使者至寺命修忏法。厚有赐予。
岁大旱。师与遵式异闻二法师。同修金光明
忏以为祷。三日雨未降。彻席伏地自誓以
告曰。兹会佛事傥未应祷。当各然一手以
供佛。已而雨大洽。尝与奉先清源梵天庆昭
孤山智圆。为书设问往复辨析。又遣门人
神照大师本如。与之讲论。卒能取胜。其所
制指要妙宗二钞。观音品别行。金光明诸记。
大悲忏仪。悉传于世。尝偕十僧修法华忏
三年。约共焚身。以起精进。翰林学士杨亿。
驸马都尉李遵勖。荐以紫服师号。心尤敬仰。
知欲自焚致书劝止。复委天竺式师。自杭
至明面沮之。皆不听。郡守李夷庚。密戒
邻社常察之。师愿既莫遂。乃复集十僧修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42a 页 T49-0442.png
大悲忏。三年后于岁旦结光明忏七日。为
顺寂之期。方五日趺坐而逝。实天圣六年正
月五日也。享年六十有九。僧夏五十有四。其
亡经月发龛以视。颜肤如生。爪𩬊俱长。既
就荼毗舌根不坏。舍利不可胜数。三主法
席。专事讲忏。四十馀年。胁不至席。授教
唱道者。则全觉琮尚贤本如崇矩仁岳慧才
梵臻之徒。三十馀人。当时从化以千计。今
江浙之间。讲席盛者靡不传师之道。其于
开人之功亦既博矣。元丰三年冬十月。余谢
事多暇。自衢抵温。法明院忠法师者。顷尝
游衢。余未第时曾与之接。忽敛裓而前曰。
四明法智大师。释门之木铎也。继忠实为其
孙其示寂六十三年矣。达宦之士。言可信
于世者乃无述焉。吾徒窃自羞之。既而状
其行请碑于余。余乃叹曰。人生之初虚一而
静。本无凡圣之别。逮交战于事物之境。而
莫之能返。此佛祖不得已而来震旦。繁其
名相以化之。岂苟而已哉。设之以法而可
行。示之以戒而不可犯。如目之有华他
人莫得见。耳之有磬他人莫得闻。欲其自
降乃心而求复初本也。其后导师继继而
兴。骋智慧之辩谈真实之理。不离当念以
超最上乘。不离文字以示解脱相。其究
竟则无一法之可说。无一字以与人。法智
师已达乎此。则何假于人言而后传者哉。
姑阅其所纪。众所共闻者为之实录。将以
答忠师之勤恳也。复赞之以文曰。

大雄觉世垂微言。磅礴日月周乾坤。智者才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42b 页 T49-0442.png
辩穷化元。时为演说开迷昏。河沙佛法虽
纭纭。俱入天台止观门。法智远出扬清芬。
志坚气真貌且温。少而敏悟老益勤。或忏或
讲忘晡昕。中兴教观真轶群。纵横言论妙
入神。遗文粲若可讨论。辞淳理正道不烦。
迩遐学徒日骏奔。冀兹正觉消波旬。佛祖
之道弥加尊。如流欲清必𤀹源。如叶欲茂
必培根。行高名重上国闻。天子遣使来中
阍。贤蒙勋戚固所忻。命服锡号回天恩。知
身变灭如浮云。誓勇弃舍甘趋焚。素愿莫
适仍修熏。众生嗜好随贪嗔。三涂转徙如
膏轮。有能顿悟报施因。罪福苦乐岐以分。
说本无说谁其人。师心了了所夙敦。言能
观忘宁非真。身虽云亡宁非存。江浙蕃蕃
其子孙。诏亿万世观斯文。

** 止观坐禅法要记宋忠肃公陈瓘莹中

本自不动。何止之有。本自不蔽。何观之有。
众生迷荡去本日远。动静俱失。不昏即散。
此二病本出生众苦。令彼离苦而获安
隐。当用止观以为其药。病瘳药废医亦不
立。则止观者乃假名字。即假即空言语道断。
以大悲故无说而说。此摩诃止观之所为
作也。然其文义深广汪洋无涯。譬如大海
孰得其际。以大悲故复作方便。使尝一
滴知百川味。使由一沤见全潮体。故于
大经之外又为此书。词蕳旨要。读之易
晓。应病之药尽在是矣。善用药者不治己
病。止乎其未散。观乎其未昏。方止方观。而
未尝昏未尝散也。如鸟双翼如车两轮。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42c 页 T49-0442.png
穷远极高无往不可。及其至也不出于
此。呜呼不知则止。知止观之可以入者。可
不勉哉。此书智者亲造。而未行于世。明智
大师中立镂版以传师之高行人所尊敬。
此书流传其必广矣。

** 三千有门颂陈 瓘

不思议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法。真空
不空非但空。圆中圆满非但中。是故四门
之初门。即是不可思议假。初门即三三即一。
非一非三又非四。一二三四指一月。四点
似别唯一空。门门一一为法界。摄一切法
皆无馀。不以妙假有门观。谁知法界具足
法。闻思修證无不妙。心能观此体具故。若
秖观心不观具。则于一观分二家。一家观
门异诸说。诸说虽异观自一。彼迷一心具
诸法。堕在通别次第中。次第而生次第断。岂
知十界本来一。三千本一亦如是。皆非世
数可分别。妙境元无空假中。而亦不离空
假中。空即是心假是色。非色非心名曰中。
色心绝处中体现。于一一法体皆具。凡夫心
具即佛具。取著不圆则不具。唯一具字显
今宗。入此宗者甚希有。

** 与明智法师书陈 瓘

瓘顿首再拜上启南湖延庆堂上讲主明智法
师。人回伏奉书教。获审道体安隐无恼。下
怀良慰。向承寄示观音玄义并记。且荷开发
妙旨以袪愚蔽。深佩提奖之意感德无
已。有门颂。但随顺古意过蒙釆览。仰见法
师收蕳自在。来谕云。以有题之。恐钝者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43a 页 T49-0443.png
不领。诚如所虑。然智者以有门为圆门之
相。又谓此相四门皆妙无粗。若有门为法
界摄一切法。况复三门法相平等无复优
劣。是故若论具足佛法。则见思假即法界也。
若论法性因缘。则第一义亦因缘也。故此妙
门以有召之。即生死之有。是实相之有。一
切法趣有。有即法界。出法界外更无可论。
此即止观有门之大旨。而前书妙假之意也。
有未领者亦当以妙假之义开晓之耳。
智者解大经之语云。因灭无明则得炽然
三菩提灯。即有门也。有门即是妙假。妙假即
是有门。其或未领。则于此有门不能无
惑。然而前病后药无两有也。病去惑亡则
有门豁矣。一指二指三指不待更说。然则有
之一门纯妙无粗具足万善。岂非三千之
性乎。所云此之三千性。是中理。不当有无
有无自尔。兹乃古师诠具之微言也。自非
深领其旨未易解此。夫三千也者世间之
数也。若三千性则离世间矣。离而复即。即
而复离。不一不异。非有非无。三千而一。一
而三千。此不可思议数。即是不可思议境。
若观若智俱不思议。此数即是止观。故云千
性即中理。此境即是此数。故中理即三千性。
若但三千则是一切一切法耳。一切法但有
名字。何能具乎。若一切法性则本具矣。故
三千即是一切法。一切法性即是三千性也。
此性不当有无。有无自尔。夫不当有无者。
泯妙外之一执也。有无自尔者。开离执之
一妙也。于有为妙有。于无为真无。真无则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43b 页 T49-0443.png
空而不空。妙有则有而不有。有无自尔。非
有无也。在假则假具。在空则空具。在中则
中具。无不在无不具也。然则妙假之有。岂
情有乎。假不待空泯绝无对。说有说无
皆不待绝。今乃设有待之言赞叹妙假之
说。岂免为巧度之所诃乎。且一念心起则
有三千世间之相。国土一千则山河大地是
也。五阴世间一千则染净一切色心是也。众
生世间一千则六凡四圣假名是也。一念心
起三千性相一时起。一念心灭三千性相一
时灭。念外无一豪法可得。法外无一豪念
可得。此乃本住不迁。不迁者中理圆明之
体。此体如理为念其寿无量。非得命根亦
无连持。本无名字而不失诸名。名其土
曰极乐国。名其身曰阿弥陀。身土交参融
乎一妙。故能使说法之音不离彼土。而广
长舌相具足周遍。其具如是。是体具乎。是性
具乎。是佛具乎。是众生具乎。若有能知具
彼之乐者。其有不愿往生者乎。向实际
之中要在不往而往。于方便之内何妨去
已还来。机熟缘深定须成辨。此瓘之有得
于祖意者也。瓘屏迹丹丘老病待尽。千里
相望净愿不隔。更祈慈荫以师法见摄。而
终教之。未由会面以究尽此旨。临风但
极瞻向之切。瓘顿首再拜上启。

钥旧读了翁集。见有门颂一篇。莫知其
旨。有二沙门来扣门。袖出有门颂真绩
及与明智讲主论此颂二帖。读之恍然。
因问天台教观之说。始知智者大师所说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43c 页 T49-0443.png
四门。一曰有门。一曰空门。一曰亦空亦
有门。一曰非空非有门。其实一可贯四。
四实归一。公之为有门颂。盖谓此也。近
世士大夫用力不及前辈。秖如学佛。仅
能涉猎楞严圆觉净名等经及传灯语录。
以资谈辨。若唐之梁补阙诸公本朝杨文
公杨无为张无尽及了翁辈。皆留心教观
深入其趣。读此颂及书。可以知其所造
之实。惟公忠言大节。照映千载。身罹百
谪。视生死如旦昼。平时学问自得之效。
固自应尔。方在丹丘时逆境尤多。而心地
泰然深入不二法门。公之学佛得力。岂易
测哉。二沙门欲刊石以传之人。谨书诸
后。以归之妙珣了怡二沙门之名云。庆元
二年中秋。四明楼钥题。

士大夫当患难则学佛。得志则有用夏
变夷之说。盖于佛无所得也。了翁有门
颂。其于佛有所得欤。攻愧其知之者欤。
景定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天台法照。为四
明学子可登。题于月桂峰下。

** 南湖净土院记陈 瓘

明州延庆寺。世有讲席。以天台观行为宗。
自法智大师行学俱高。听徒心向。继其后者
又皆得人。今百有馀年矣。间有苦行精修之
士。来依道场。元丰中比丘介然。修西方净
土之法。坐而不卧。以三年为期。期满谓同
修慧观仲章宗悦曰。我辈各据一室成此
胜缘。后之来者加众。而室不增多。今寺之西
隅尚有隙地。若得钱二千馀万。构屋六十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44a 页 T49-0444.png
馀间。中建宝阁立丈六弥陀之身。夹以观
音势至。环为十有六室。室各两间。外列三
圣之像。内为禅观之所。殿临池水水生莲
华。不离尘染之中。豁开世外之境。念处俱
寂了无异缘。以坚决定之心。以显安乐之
土。所以顺佛慈而报国恩者。岂独我四人
而已哉。所欲如是其可成乎。慧观等同辞以
答之曰。以无作任运之心。作有为利益之
事。四明多檀信。何患乎不成。自是日营月
积。更七寒暑。凡介然之所欲为无一不如
其志者。初介然然手二指。誓必成此。元符
二年三月落成之日。设千佛之供。复然三
指以增净誓。既成所难成。又舍所难舍。
而原其用心无私己之意。于是见者闻者
莫不随喜。净习之士踊跃欣庆。而十有六
室常无虚位。期满者去。发心者来。依胜境
而获善利者。不知其几何人也。夫净土之
教。古佛所说。诚心之士。谛受不疑。如来之
叙九品。以至诚为上上。智者之造十论。
破疑心之具缚。缚解情忘。识散智现。则弥陀
净境何假他求。若临明镜自见面像。得者
不由于识受。昧者安可以情晓。超识习而
不惑。度情尘而独造者。其唯诚乎。故曰。诚
者成也。成自成他。唯此而已。譬犹清净满
月普现诸水影像非一月体无二。摄流散
而等所归。会十方而总于一。亦如十镜
环绕中然一灯光体交参东西莫辨。然而方
有定位非无西。镜名随相立西不自西。智
与理融境将谁执。安可以在缠执方之见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44b 页 T49-0444.png
而测度如来无碍之境乎。慈恩有言曰。凡
夫业重处处生贪。若不定指一方何以系
心专注。此善知识随方扶教专护相宗。然
论安养知足之胜劣。则以偏劝往生为最
胜。乃知通人无吝。吝则多私。境强习重。盖
由观浅心浮。易往无人。良以疑深障重。
若欲尽除障垢当以决定为心。湿薪如
山豆火能爇。千年闇室日照顿明。释迦文方
便至深。无量寿说法无间。观世音如母念
子。大势至如子忆母。古圣轨辙安可不遵。
幻境虚无有何可舍。解脱长者不往安乐
土。普贤大士亲睹无量光。亲睹者初无动
移。不往者如是而往。普融无碍。自然空假
俱中。分别未忘。宁免权实互诤。若此则心
安无日。得忍何期。乃知念念现前。然后决
不退转。故曰。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者。我誓
不取菩提。于菩提心有退转者。我誓不
取正觉。此乃法藏比丘之本愿。而诸上善人
之所随学也。发如是心。行如是行。起如
是愿。趣如是果。而不违法藏之大誓。则
寓迹于兹刹。栖心于此室者。皆阿鞞跋致
之士也。其为胜利。岂有穷哉。比丘介然唱
一善念。四明信士应答如响。而所以利益
一方者。其广若是。可不记其事乎。今教
主明智大师法智之曾孙也。行业淳实人所
信服。能以诚心修净土观。于介然之事有
助为多。故并记之。大观元年八月一日。延
平陈瓘记。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九(终)
名文光教志第十八之一¶ 第 444c 页 T49-044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