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三¶ (自动笺注)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六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
**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十三
***哲宗(神宗第六子。
欽成皇后朱氏。
十二月七日龍興節陵永泰)
公元1086年
元祐元年
高麗王子祐僧統義天來朝
禮部蘇軾館伴
有司共張甚設(共張供帳讀見漢書疏
廣傳)義天四上表乞傳華嚴教。
乃勅主客
傑送至錢唐
受法慧因淨源法師
復往
天竺慈辯諫法師天台教。
靈芝照
律師戒法及資持記。
金山佛印元
禪師
坐納其禮。
楊傑驚問其故。
師曰。
天異僧耳
若屈道徇俗
何以華夏
法。
朝廷聞之。
以師為知大體
義天既還國
乃建剎傳教
慈辯始祖
復寄金書
嚴經新舊三譯於慧因
建閣以藏(今俗稱高麗寺)。
公元1087年
二年七月
張商英五臺
中夜於祕魔巖
文殊大士身在金色光中。
九月太原
出案壽陽
方山昭化院。
即李長者造論之
所。
破屋下得華嚴決疑論。
疾讀之疑情
頓釋。
即移縣為長者立像
圓光白色
山南
於是父老并請新其院。
商英乃為
之記。
公元1088年
三年
內侍黃金東林
粧飾神運
殿佛像主客楊傑雙林大士輪藏
瞻仰之次輪忽自轉
大眾歎異
為贊以記
其事。
嘗以淨土之道為自信
丈六
彌陀隨身觀念
壽終之時感佛來迎。
端坐
而化。
公元1089年
四年
翰林學士蘇軾杭州
道過金山
佛印禪師
值師集眾入室
竟造之。
師曰。
此無坐處。
內翰何來。
曰。
暫借和上四大
禪床
師曰。
一轉語
若答得當如所請。
擬議即留繫玉帶。
軾許之。
玉帶
上。
師曰。
山僧四大本空。
五蘊非有。
內翰
於何處坐。
軾果擬議
師急呼侍者曰。
收取
玉帶鎮山門。
取納為報(師有偈公和韻云。
病骨
真堪玉帶圍。
鈍根仍落箭鋒机。
欲教乞食歌姬院。
故與雲山納衣)子迨四歲
能行。
及來杭請辯才法師為落𩬊。
頂。
數日即善步。
賦詩為謝。
有師來為摩
起步趁奔鹿之句。
公元1090年
五年
智昇法師(慈雲下)來居越之興福
時清
獻趙公抃為帥。
亢旱大疫
久禱不應
遂請師迎大士府治
懇禱一夕雨如霔
疫病亦息。
抃奏於朝。
所居圓通
師號神智
初是吳越王錢鏐鎮越患目
眚。
素衣仙人言。
來自永嘉
明旦永嘉
投牒
大士獻言
得之海潮
示夢
欲歸越城。
武肅即具威儀迎之。
一見像即
目明
乃創菴曰興福
以奉之。
公元1092年
七年
頴川守臣蘇軾言。
佛陀波利塔院祈禱
屢驗。
乞降勅額
詔賜光梵之院。
波利在唐
儀鳳初
復回西竺
尊勝呪經再來譯傳。
後至頴而亡。
里人漆其身造塔。
嚴事
(前志言
波利持梵本五台復出)○軾弟轍謫高安(瑞州)時洞山
雲菴聰禪師一夕同夢
與子由出城迓
五祖戒禪師
已而子贍至。
三人出城候之
語所夢。
軾曰。
八九歲時時夢身是僧往來
陜右。
先妣孕時夢眇目僧求託宿。
雲菴
曰。
戒公右人
一目眇。
逆數其終已五十
年。
子瞻時四十九。
自是常稱戒和上
四明延慶中立法師
門人介然(鄞福泉延壽受業)創
十六觀堂。
以延專修淨業之士。
延平陳瓘
之記(字瑩中
晁說之同稟教於立法師)。
公元1093年
八年
定州蘇軾
水陸法像作贊十六
篇。
世謂辭理俱妙(今人多稱眉山水陸由於此)。
公元1095年
紹聖二年
蘇軾惠州
韶陽南華寺重辯。
柳宗元六祖碑。
復題其後曰。
釋迦
設教
其譯於中國必托於儒之能言
者。
然後傳遠。
大乘諸經至楞嚴則委曲
勝妙獨出
房融筆授故也。
柳子厚
遷。
始究佛法
曹溪南岳諸碑。
妙絕
今。
南華今無石刻
重辯師謂。
自唐以來
頌述祖師者多矣。
未有通亮子厚者。
推本其言與孟氏合。
可不使學者
見而常誦之○子瞻惠州被命遷謫
耳(海外儋州)惠守方子容來吊曰。
吾妻沈氏事僧
伽謹甚。
一夕夢來別。
問何往。
曰當與蘇子
同行
後七十二日有命
今適其日。
豈非
事已前定
南行之日携阿彌陀佛一軸
人問
其故。
答曰。
此軾往生西方公據也。
及在儋。
得蜀人張氏畫十八阿羅漢
遂為之贊。
其後曰。
滅度閻浮提眾生剛狠自用
莫肯信入。
故諸聖賢皆隱不現。
獨以設像
遺言提引未悟。
峨眉五臺廬山天台
光景變異使人了然見之。
家藏十八
羅漢像。
每設茶供則化為白乳
或凝為花
桃李芍藥僅可指名
或云。
羅漢慈悲深重
急於接物
故多見神變
其然乎。
今以授
子由
使以時修敬
公元1096年
三年
袁州仰山舍利石塔自然出現
高二
十丈黃庭堅謫居黔南
制酒絕慾
讀大
藏經三年
常曰。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此之
公元1094年
八風四儀未嘗相離
雖古之元聖大
智。
有立八風之外乎。
學道不知
(大般若經云。
菩薩所行於利於衰於毀於譽於稱於[言*几]於苦於樂。
平等不變)○法雲秀
師謂魯直曰。
作艶歌蕩人婬心
使逾
禁。
其罪非止墮惡道而已
魯直自此
復作
李伯時善畫馬。
師戒之曰。
為士
夫以畫行可恥
況又作馬。
伯時曰。
無乃
惡道乎。
師曰。
君思其神駿念之不忘。
異日入馬腹。
伯時愕然
乃多畫觀音
洗其過。
公元1097年
四年
四明梅山英禪師十八人列狀
於郡稱。
杭州僧元照至郡分淨土云是
唐慈愍三藏作。
雖以勸修淨業為名。
意實
毀謗禪宗指為異見著空之人。
英等今檢
藏經即無此文。
作解一通以詰之。
取問元照窮覈真偽
無以為答。
乃稱古
藏有本。
州司知其理窮。
而敬其持律
但令
收毀元本和解之(解謗書刻板梅山
義立理最為雅正)。
述曰。
大智英才偉器受弘律之任
持之記與會並行
而獨盛於今時。
名世有足重者。
及觀其偏贊淨土
新疏以反智者
慈愍集以畔六祖
為其若是也耶
大氐此師檢身之學為有
餘。
明心之道未盡善也。
慈愍集已毀。
律家猶存新疏。
識者必能別之。
公元1098年
五年二月
錢唐律師元照四明開元寺
戒壇
準律如法東南受戒之勝。
元符元年
袁州平山舍利石塔自然
現。
夜放五色虹光
丈六佛在月輪中。
羅漢列侍左右
公元1099年
二年
袁州東山石崖羅漢尊像出見
四月不雨。
袁州守臣王古往禱於木平山
聖塔。
巖中放光
白衣大士身金瓔珞
舍利
五色大如
中有臺觀之狀。
復往仰
山塔所。
泗州大士維摩羅漢居左右。
大雨霑足
郡聞於朝。
詔賜木平塔曰會
慶。
仰山塔曰瑞慶
公元1100年
三年詔治泰陵(哲宗壽陵)登封(洛陽西京)樓异(四明樓攻愧祖官至
尚書)請因餘力修嵩高少林道場
官民同役
朝而具。
名曰面壁蘭若
既而林中產芝草
二本
甘露池上
夜有光屬於天。
山陳無已為之記。
***徽宗(神宗十子
哲宗異母弟。
欽慈太后陳氏。
永祐陵)
公元1101年
建中靖國元年
法雲寺佛國禪師惟白
續燈錄三十卷進上
御製序○七月東坡
蘇軾卒於毘陵
錢濟明侍旁曰。
平生
學佛
此日如何
曰。
此語亦不受
遂化。
公元1102年
崇寧元年
赦書節文
應天名德僧道
為眾
師法未有諡號者
所屬勘會以聞。
公元1103年
二年
終南山唐澄照律師道宣諡法慧大
師。
天竺山慈雲大師遵式諡法寶大師
南屏
梵臻謚實相大師
孤山智圓諡法海大師
公元1104年
三年
勅迎相國寺三朝御讚釋迦佛牙
入內
供養
隔水晶匣舍利如雨點。
因製讚曰。
大聖釋迦文。
虛空一塵
有求皆赴感。
剎不分身
玉瑩千輪在。
金剛百鍊新。
我今
恭敬禮。
普願群倫○詔諡白馬寺摩騰三
藏啟道圓通法師
竺法蘭開教總持法師
傅大士等空紹覺大士
方山長者顯教
妙嚴長者楊州奏。
泗州大聖見於
慧塔。
公元1105年
四年
金州奏。
清湘豪光見獲石羅漢。
名感應
瑞像至精舍。
大放光明尚書
王古因閱大藏法寶標目八卷
其法於
每經之下錄出因緣事迹所說法門
使覽
便能知旨。
沙門梵真為對校
刻其板於
永嘉
公元1106年
五年十月
詔曰。
天下尊事上帝敢有
弗虔。
釋氏之教。
乃以天帝置於鬼神
列。
瀆神逾分
莫此之甚。
有司其除削之。
又勅水陸道場內設三清等位元豐降詔
絕。
務在檢舉施行
舊來僧居多設三教像。
遂為院額殿名
釋迦居中
老君居左
孔聖
居右
非所奉天真與儒教之意。
可迎
其像歸道學舍以正其名。
洛京沙門
道讀詔泣曰。
域中孔老法天制教。
不違
天。
佛出世法。
天人所師。
不違佛。
自古
明王奉佛以事上帝者。
為知此理也。
佛法
平等
故其垂教雖聖凡俱會。
君臣尊卑
莫不自殊
祖宗以來奉法已定
一旦
削。
吾恐毀法之禍兆於此矣。
聞者為之憮
然。
公元1107年
大觀元年
將作監李遇啟聖院釋迦
栴檀像置御容殿。
輿像已至。
朵殿橫梁
不可度。
眾方懼。
忽斂俛首
輿竟度
無礙
上下為之鼓舞
上甞聞大后禮像於
足下度線。
旦上幸寺焚香
小璫持紙
度像足。
失聲曰。
過矣。
上益嘉歎○勅道
位居僧上。
○勅左街淨因寺道楷
遷主
法雲
賜紫定照禪師
表辭曰。
貧道
父母
為之誓曰。
出家之後不以利名
為求。
一意學道罔極生靈答君
恩。
有渝此心永棄身命
今若竊冐𠖥榮。
上負親心下違本誓
敢辭
上遣開卦尹
李孝壽齎勅書諭之。
確執不回
上怒收
付獄。
有司問。
長老有疾法應免罪
楷曰。
生不妄語
豈敢稱疾罔上
受罰
著逢
掖流淄州
都城道莫不流涕(音體眼淚)。
公元1108年
二年正月
上受八寶大赦天下
淄州道
自便
師歸隱芙蓉湖之菴居
學者益至。
廷聞之賜額華嚴西京寶應寺僧孔清
覺。
居杭白雲菴
依倣佛經四果十地
分大小兩乘造論數篇。
傳於流俗
之者
稱白雲和上。
名其徒曰。
白雲菜。
其說專斥
禪宗
覺海愚禪師力論其偽。
坐流恩州
鑑曰。
白雲之徒幾與白蓮相混
特以無
妻子為異耳。
人見其晨夕持誦躬耕
活。
為似可敬
然察其愚癡誕言干正
道。
識者所當深嫉而力排之也。
公元1109年
三年
勳臣戚里功德墳寺自造屋置
田止賜名蠲免科敷本家請僧住
持。
不許指占有額寺院墳寺功德
許御
史臺內侍省彈劾施行
公元1328年
致和元年
勅先聖廟用二十四戟。
曾參
封侯爵犯先聖諱。
甚失弟子尊師之禮。
別擬封者七人(曾子封瑕丘伯
司馬牛楚丘
張宛丘
石處營丘
琴開頓丘
南宮子容龔丘
上六人在七十弟子數。
左丘明瑕丘
穀梁赤龔丘
戴聖楚丘
上三名在從祀數)。
述曰。
世之為儒者。
知尊夫子先聖
不知避其諱。
如唐宋詩人以先
為戲。
不知若是
退之云。
乘槎
聖丘
歐陽詩云。
仁義與軻。
丘門
安敢輒論詩。
二儒佛老孔孟
常切
切然。
而反侮聖人之名。
韓歐尚不知禮
不足責也。
大哉
祐陵之知尊先聖也。
曾子封邑犯諱
為失弟子之禮。
別擬其封。
後世為儒者有能推此意義
達之中朝乞行回避之條。
豈不為儒
之有師法
筠州沙門惠洪(字覺範)坐交宰相張商英節使
郭天信崖州
源清禪師聞之歎曰。
中塗
無經時之翠。
桂生幽壑
終抱彌
年之丹。
古人謂。
聰明深察近於死者
議人者也。
覺範有之矣。
二年
侍郎邊知白
京師臨川
觸暑
病。
忽夢白衣天人以水灑之。
頂踵清寒
而頓爽。
於是古今靈驗
觀音感應
四卷行於世(刻板上竺)○嘉州奏。
風雷折古樹。
中有定僧爪𩬊被體
詔輿至禁中
譯經
金總持
令擊金磬以覺之(音教誤也)詢其名。
曰我遠法師慧持也。
因遊峨眉至此
欲何歸。
陳留古樹中。
詔以禮送之。
因圖
形製讚云。
七百年來老古錐。
定中消息許誰
知。
爭如隻履西歸去。
生死何勞木作
(凡三偈今錄其一出普燈)。
述曰。
持師本傳
謂在[郫-卑+((白-日+田)廾)]縣龍淵順寂
臨終遺命
今乃云遊峨眉至此
意者聖師
神化
不可以生死之迹為之拘也。
公元1109年
三年
譯經三藏明因妙善普濟大師金總持
譯語仁義
筆受宗正
南遊江浙秀州
車溪
密印寺沙門澄鑑
三衣右會旋遶
左右
總持答曰。
聖教言以衣覆身。
不曾
挂於肩上。
西天遶旋自北至東耳。
述曰。
自昔右遶(遶圍也作繞者纏也非)如因草菴
立言二句
自佛之右。
自我之右。
矣。
草菴誤執自我之右。
右袒(便於執作)右
脇(是吉祥臥。
涅槃經頭北足南面西背東)右回詮善(文句記云。
左回偏僻
表惡。
右回便易以表善。
左回如考。
右回如老)聖𩬊右旋(凡人左旋唯佛𩬊
右旋)皆是自我義。
遂於涅槃金棺右遶自東
而南。
謂是譯人之誤。
不知自誤
也。
自我之右。
自用也。
自佛之右。
佛也。
今所立義
遶佛戀慕也。
何關
自我之用耶。
大經右遶拘尸。
正是此義。
今人右遶多用自佛。
其事已定
恐惑
草菴之言。
不得不辯。
金總持北至
東。
正自佛之右也。
南山東回北轉
自是
說戒集眾之義。
自我之右也。
毋惑。
惠洪得旨自便
公元1110年
四年
方士言。
陳留八關寺佛指。
海狗指耳。
有詔取驗。
火焚鐵捶十餘日。
不變
勅加
禮還之。
公元1107年
六年九月一日
杭州靈芝元照律師趺坐
化。
謚曰大智
毘尼之學親自佛制。
文殊
下不措一辭
如世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自大東度律學未明。
至唐正觀南山
師。
始作戒疏業疏事鈔。
以弘四分
流傳
百載
釋義六十家。
允堪師會正記。
獨為盡
理。
至照律師約法華開顯。
作資持記以
南山之宗。
於是會正資持。
疏為二派
七年
永嘉道士林靈素
妖術淮泗
乞食僧寺
是年楚州
僧慧世。
抗言
相歐。
辨於官。
郡倅石仲喜其口辨
之。
挈入京師
太師蔡京以為異人
引見
上。
誕言曰。
上即天上長生帝君神霄
清府
弟曰青華帝君
玉帝子也。
蔡京即玉
左相仙伯
靈素乃書罰仙吏褚惠也。
上大
喜。
賜號金門羽客
築通真宮以居之。
因自
教主道君皇帝
寶籙宮設長生青華
二帝像。
改天下天寧觀為神霄玉清宮
靈素得幸
楚州之辱。
日夜以毀佛為
事。
方士劉棟為己助。
上益安其說(云云)。
初是上嘗夢赴青華帝君召遊神霄宮
覺而
異之。
道錄徐知常神霄事。
或告曰。
一宮道堂林道士
累言神霄
作詩題於
壁。
知常以聞。
入見
上問曰。
朕昔見東華
帝君改除魔髠之語。
何謂也。
靈素縱言
曰。
佛教害道久矣
今雖不可滅。
宜與改
正。
佛剎宮觀
釋迦天尊
菩薩
大士
僧為德士
皆留𩬊頂冠執笏
詔可
(耿延禧林靈素傳)。
趙氏賓退錄云。
東坡楊州
行山間。
一虎來噬。
道士叱虎去。
明旦道士
投謁曰。
夜出不至驚否。
坡咄曰。
鼠子
欲杖汝背。
汝謂吾不知子夜術耶。
道士駭而退。
徽宗神霄
蓋此類也。
述曰。
明皇空中楚金二字
為書多寶
塔額。
肅宗夢僧誦寶勝如來
代宗夢遊
山寺
本朝仁宗景德寺龍蟠
神宗
神僧馳馬空中
此皆佛力法力
諸師慈善
根力
自然感化所致耳。
非同神霄
夜妖術之比。
癡人妄引自證。
不得不
區別之。
法燈禪師襄陽
鹿門郡將諷諸山辨
金帛
京師作千道齋
師曰。
童牙事佛且
風狂
豈當用十方檀施千里以媚道士
郡將愧而止。
叢林聞而壯之。
西蜀梵大師
昭符。
魯直稱之曰。
知文知武染衣將相也。
其嗣圓明大師敏行
子瞻稱之曰。
內外
博通其義。
以如幻三昧一方首者也。
父事圓明
大父寶梵
有自來矣(石門文字禪)
公元1118年
重和元年七月
詔建壽山艮岳
時大旱。
禱雨無驗
蔡京始言其姦偽
不聽
真宮一靜室常封鑰。
遣人廉之。
黃羅
朱漆倚卓。
京具以奏。
隨駕往視之。
粉壁
明窓而已
惶恐待罪
公元1119年
宣和元年正月
詔曰。
先王澤竭
而胡教
始行於中國
雖其言不同
要其歸與道為
一教。
不可廢而猶為中國禮義害。
故不
可不革。
其以佛為大覺金仙
天尊服。
菩薩大士
僧為德士
尼為女德士。
服巾
冠執木笏
寺為宮。
院為觀。
住持為知宮觀
事。
毋得銅鈸塔像
釋氏之廢。
外廷
莫有承向者。
開封尹盛章姦人激以利
害。
始為之從。
以上旨諭蔡京
京曰。
國家
安平日久
英雄無所用。
多隱於此徒。
一旦
毀其居而奪之衣食
是將安所歸乎。
必大
怨咨聚而為變。
諸君他日盍使誰任其
咎。
上聞之。
怒曰。
是輩欲懼我耳。
家人
之曰。
上怒矣。
京曰。
吾以身當之以報佛
僧徒投牒於京求辨論
盛章得之
其首高僧
日華嚴朋覺二律師。
凡七人
殺之。
左街寶覺大師永道上書曰。
自古佛法
未嘗不與國運同為盛衰
太武崔浩
佛法
未三四年赤族
文成大興之。
衛元嵩佛法
不五六年元嵩貶死。
文帝大興之。
唐武宗歸真李德裕佛法
一年歸真德裕竄死
宣宗大興之。
國家太祖太宗列聖相承
譯經僧大
佛法
成憲具在
萬世可守也。
陛下何忍。
一旦姦人之言為驚世之舉。
陛下不思
太武見弑於閹人之手乎。
周武為鐵獄之
囚乎。
唐武受奪壽去位之報乎。
此皆前監
可觀者。
陛下何為蹈惡君之禍。
而違祖宗
之法乎。
書奏
上大怒。
勅流道州
上以京執
不肯行。
遂罷輔相之議。
專決左右
盛章
僧錄洪炳。
上表奉旨
於是盡改僧為德
士。
悉從冠服
否則毀之。
京數懇列於上前
曰。
天下佛像諸僧自為之。
皆子為其父。
臣為其君。
祈福報恩耳。
今大毀之。
適足
動人心念
社稷之利也。
上意為之少
回。
述曰。
蔡京初見靈素以為異人
引而進
之。
將結知於上。
以固其寵耳。
靈素
君而橫罷佛興道
京始懼物論
亟言其
無及矣。
亦猶京初薦童貫以為能事
專主北伐不悉廟堂
京始大疾
之。
屢言其過無及矣。
大抵蔡京以姦
人之資欲引黨助己以專國政。
童貫
靈素姦人之流
不能相容
反相
疾。
然則蔡京之進二姦不能無罪矣。
謂京能言二姦之罪者知悔舉也。
則將
應之曰京以二姦專擅不與己協。
言其
過者疾之之辭。
非同中正君子清議
也。
泗州浮圖僧伽像
加以冠。
風雨晦冥
裂其冠墮門外
太守聞之大驚
遽詣像
前謝曰。
僧伽有靈安敢再瀆(獨醒志)○勅廢乾
明寺為五寺三。
楊戩議廢太平興國寺
邸肆民舍
折正殿瘞佛像殿基
下。
肢體破裂已而戩病胸腹潰裂而死(夷堅志)
○詔天下神霄宮
州郡憚費。
多以巨剎
易其額。
太平州承天寺
一之日董役
官兵墜馬死。
二之日都匠墜屋死。
三之日
兵官墮馬折臂
主其議者石儀曹一子
歲為金甲神褫去其衣。
納於浴室龕中
聞神言曰。
石某絕嗣
是年子亡。
客死
師○永道至道州
郡守僚屬同時佛像
枷入城。
翌日師至。
守知其異令善待之
城中軍民多患寒疾
求救於師。
師素受
西天真言法。
病者飲所呪水及為摩頂
不愈。
求者既多。
乃為沼於營內以呪之○
三月京師大水
黿鼉出於院舍。
宮廟危甚。
靈素率道治水
屢日無驗
役夫數千
爭舉挺欲擊殺之。
靈素走而免。
上聞之不
樂。
俄而泗州大聖見於大內凝立空中
慧岸木叉。
焚香拜禱
大聖振錫登城
密語
頃之一白衣裹巾跪於前。
若受
戒諭者。
萬眾咸覩。
龍神化人也。
既而
水退
詔加僧伽大聖六字師號
靈素復勸上
削去之。
舍人許翰制辭太褒罷其職
○九月臺臣卒僚屬奏。
林靈素姦邪小人
妄議遷都改除佛教
罪當誅戮
不報
十月靈素宦官分黨交諍
又於道上
太子節。
上始惡之。
榜於神霄宮曰。
褚惠罪
不悛
帝命削其仙籍為下鬼。
十一月
靈素溫州
賜死於道。
門人歸葬
為數虛冢(高宗江心
改其故宅為寺。
遣人發其冢。
將加戮焉。
以不知其處。
遂止)
於是內外俱以廢佛教之罪歸之○餘姚
法性持禪師
初受請過上虞
邑令王君請
說法要。
登座云。
頭戴烏巾身披鶴氅
好个神仙
解弄曹溪伎倆
令與大眾
擊節長歎
時會中有垂泣不能已者(師號牧菴
得法於象田卿和上
其家為四明盧氏。
志磐高伯祖。
歷位雍熙雲門竇護聖
名列祖圖)○石
惠洪禪師湘西谷山。
雲門臨濟兩宗
嘉祐政和
凡八十一人
禪林僧寶
三十卷
寧通慧之後
僧史者唯師
而已○昔雲居祐禪師
宏覺禪師東作
卵塔曰。
住持者非生身不壞。
火浴無舍
利者。
皆以骨石填於此
其西作卵塔曰。
凡僧遷化者藏骨石於此
謂之三塔
白雲
端禪師曰。
天下叢林之興大智之力也(百丈諡大智)
祖堂當設達磨像於中。
大智西向
開山
東向
不當止設開山而略其祖宗也。
覺範
論之曰。
白雲雲居識度高遠斯可為天下
法也○八月下詔曰。
向緣姦人建議
釋氏名稱
深為未允。
前旨改德士女德
士者。
依舊稱為僧尼○九月詔大復天下
僧尼
道州永道量移近郡(已上雜見國朝會要
本朝通鑑
道法師傳。
林靈素傳)。
述曰。
佛法厄運
故必有姦人為亂法
主上竟受其蔽。
及運當泰來故眾人交
攻。
主上一窹。
於是降詔自洗
靈素
姦人
而且大復佛法
初蔽後明。
法運
使之而然也。
公元1125年
七年四月
四明東湖二靈山知和菴主亡。
晚事南岳辯師(嗣東林總禪師)因遊方四明郡。
名剎邀之。
力距不受
問其故。
近世
住山者多以賄得。
吾恥之弗為也。
正言
禾與之遊。
雪竇招居二靈山金襴菴。
公元1095年
十年出山
道者以未至其居為之
恥。
嘗有一虎為侍。
師既亡。
虎臥死於燼
餘之地。
三年有僧自來問。
尊者何在
人言此但和公耳。
蜀僧曰。
正其人也。
見其
塔曰。
此非吉地
歲餘土人為結石龕
易葬之。
骨身舍利盈溢光燿林表○六
道州永道得旨放回。
勅住昭先禪院
法道以旌護法○八月詔罷黃老學。
公元1093年
八年七月
吳國公敬重空門
品官
民如有毀辱僧尼罵稱禿字者。
祥符
指揮治罪○十二月上遜位皇太子
龍德宮稱太上皇
述曰。
恭惟道君上皇
聰明神武之姿。
當天之無事。
其於法祖宗之崇佛。
可謂至矣。
賜續燈錄製序。
追諡漢唐諸
祖師恭禮釋迦佛牙
為之製讚。
此十六
年之良心也。
一旦姦人用事
尚道而毀
佛。
於是上心始惑。
宣和廢釋之詔行
矣。
既而天降鴻水
役夫舉挺以逐靈素
宦者之黨冒儲君之節。
上始大惡之。
榜罪於門放死於路。
下詔罪。
已大
佛法黃老學。
然則上之良心
猶故
不失
是蓋大法厄運
而魔外得以
其姦也。
何傷道君聰明神武哉。
***欽宗(徽宗長子
恭顯皇后王氏。
四月十三日乾龍節。
陵名永寧)
公元1126年
靖康元年正月
金虜犯闕
二月金虜退○
詔曰。
比自大觀初聖節行香
就道觀。
後道聖節仍就道觀
乾龍仍就佛寺
道場
一月一依祖宗舊法
道士官階
與追毀○十一月金再犯闕。
皇弟康王
天下兵馬大元帥
公元1127年
二年正月
上幸虜營。
四月虜退。
二帝北狩
韓州
五月康王皇帝位宋州
述曰。
太祖始封宋。
其後遂以建國
暨汴
失守高宗即位於宋所以上合
國之符下昭中興之祚也。
十月上幸楊州
遣使八輩金山克勤
師。
行在所演說禪法
賜號圓悟東京
留守宗澤(謚忠愍公婺人)承制
法道法師左街
天清寺
宣教郎總管司
參謀軍事
為國
行法護佑軍旅
師往淮頴勸化豪右
出糧
國軍賴以濟。
佛祖統紀卷第四十六(終)
公元1091年
六年六月
上清儲祥宮成
蘇軾為碑
其略云。
太宗太祖定天下
即位
盡以所賜金帛作上清宮朝陽門內。
以旌興王之功。
且為五代兵革之餘。
遺民
公元1043年
赤子請命上帝
慶歷三年毀于火。
元豐
年命道士王太初修復祠宇
日者
宮之所在為國家子孫地。
賜名上清
祥宮。
太初太皇太后內出白金
命道
士劍應真繼之。
是年訖役○十月上
國子監
至聖文宣王殿。
行釋奠禮
再拜
武成王
肅揖畢。
仲游入對
因論孔子
顏淵以降
爵命於朝。
法服冠冕
而鯉承訓詩禮
仍以聖道
孟子
今皆野服幅巾以祭為未便
上嘉
之。
封鯉泗水侯
沂水侯。
○六月。
元祐黨籍
司馬光等三百九
人。
刻石文殿門○十一月王安石陪享
文宣王
○召海陵徐神翁入見
既而
歸詔即其郡。
仙源萬壽宮以居之。
神翁為天慶觀傭役。
彗掃除。
誦度人
經。
不絕
四方來問災祥稱為神翁。
惠卿赴闕枉道過之
翁曰。
善守善守
還朝
俄以事出知單州
哲宗不豫
遣惠
卿至翁所。
翁書吉人
未幾徽宗嗣位
預徵御名(佶字)。
尸解而化。
○上與靈素講道便殿
青巾弊衣
升殿不揖。
靈素識之曰。
呂大又來矣。
趨殿隅而隱。
粉書一詩云。
高談闊論
若無人。
可惜明君不遇真。
欲問古今
公元1091年
休咎事。
須防午未丙丁
上知洞賓
來。
為之歎息
後皆如其言。
公元1087年
二年正月
上元節樓觀燈。
簾幕重密
無知者。
一人群眾躍出。
黑色布衣
僧童者。
舉手指簾謂上曰。
有何神乃
破壞吾教。
今語汝報將至矣。
命中使傳旨治之。
箠掠下加以炮
烙。
復臠其肉終不語。
亦無痛苦狀。
上大
不樂為之罷會。
以其人付獄盡之(本朝通鑑)。
○八月有賣菜人宣德門下。
釋擔向
門戟手而詈曰。
汝壞吾社稷
太祖遣吾
來說。
宜速改捕下開封府一夕則不
知向所云。
蓋神附之言也(通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