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4a 页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三
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 宋(都汴京)
*** 太祖(宣祖第二子。母杜氏。二月十六日为长春节 葬永昌陵)
建隆元年(庚申)正月甲辰周恭帝逊于位。初上
受诏北征宿陈桥驿。将士推戴拥入京师。
时太夫人杜氏(太祖母昭宪皇后)同王夫人(太祖后孝明皇后)方
设斋于定力寺为祈福。闻变王夫人惧。太
夫人曰。吾儿平生多奇异。人言。当极贵。何
忧也(杨文公谈苑)初是后唐明宗。于禁中焚香祷
天曰。臣本夷狄不足以王中原。愿早生圣
人以安天下。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上降
生于洛阳太内甲马营。神光满室。异香不
散。体被金色。三日而变。人知其为应明
宗祷云(皇朝景命录)。
赞曰。神光金体。佛大士之瑞相也。开嘉运
于五季久阨之年。践大位于四海望治之
日。而又知兴教护法。慈临民物。以为社
稷灵长之福。非佛大士之示生。其孰能与
于此哉。
上未仕时过泾州长寿镇寺。沙门知非凡
人。阴使人图上容于寺壁。后以其寺有御
容。遂为官所护。及在洛阳尝过长寿寺。
枕殿砥昼寝。僧守严见赤蛇出入上鼻。上
寤严问所向。上曰。欲往澶州见柴太尉。未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4b 页 T49-0394.png

之钱。及见太尉奇之。遂留幕府。晋开运间。
宋城有异僧状如豪侠。挟铜弹走草莽
上。指州地曰。不二十年当有帝王由此
建号(杨文公谈苑○太祖在周朝为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在唐为宋州。及受禅遂以宋建国)。
○先是民间有得梁志公铜牌记云。有一
真人起冀州。开口张弓在左边。子子孙孙
保永年。江南李主名其子曰弘冀。吴越钱
王诸子。皆连弘字(弘倧弘俶弘亿)期应图谶。及上
受禅。而宣祖之讳正当之(太祖皇考。上弘下殷。追谥宣祖。赵普皇朝
龙飞记)○周世宗之废佛像也(世宗自持凿破镇州大悲像胸)疽
发于胸而殂。时太祖太宗目见之。尝访神
僧麻衣和上曰。今毁佛法大非社稷之福。
麻衣曰。岂不闻三武之祸乎。又问。天下何
时定乎。曰赤气已兆。辰申间当有真主出兴。
佛法亦大兴矣(其后太祖受禅于庚申年正月甲辰。其应在于此也)○处士
陈抟隐居华山闭门卧。屡月不起。显德末
乘白骡将入东都。中道闻太祖即位。大笑
曰。天下自此定矣○上始受命默计释氏。
何道而归敬。若是其盛。尝微行至相国寺
见一僧。醉呕户外。恶骂不可闻。上怒之。适
从旁过。为醉僧所抱曰。莫恶发将暮矣。
宜亟归内。上心动。乃还密令小珰往觇
(敕焰切窥。汉宦者冠。加金珰充耳也)。令取所吐物。至则醉僧
不见。收遗吐至。上前视之则真乳香也。上
嗟叹不已。益知敬佛(已上四事蔡氏丛谈)○诏以二月
十六日圣诞为长春节。赐百官宴于相国
寺。宰相范质制祝圣斋疏云。素虹纪瑞。表
觉帝之下生(佛下生有白象贯日。灭度有白虹十二道。今范公用事。恐别有所出)绀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4c 页 T49-0394.png

非夫威震四天。则不足感自然之宝(金轮王统
王四天下)非夫位尊三界。则孰能致希有之祥
(佛为三界大师)寿命同百亿须弥。德泽被三千世界。
恒沙可算天禄难穷。墨海虽乾皇基益固
云云。是日以庆诞恩。诏普度童行八千人
(国朝会要)。
赞曰。范公以名儒盛德为佐命首。相当
庆诞祝赞之辞。纯用佛典以寓归美。其
为敬佛重君。有见于此论者。谓明良庆
会海宇统一。皆佛大士应世之祥也。
六月。诏诸路寺院。经显德二年当废未毁者
听存。其已毁寺所有佛像许移置存留。于
是人间所藏铜像稍稍得出。
赞曰。自有佛法以来。有道之国未尝不
隆笃佛教以劝天下。太祖初见周朝毁
像。伤之曰。令毁佛法大非社稷之福。
及登大宝。亟下兴复之诏。可谓有道之
君必隆佛教。
十月亲征扬州李重进。十二月城陷。上以其
固拒欲尽抗之。俄有异僧诣行宫门。自
称龙兴寺清范。表乞恩宥。上许之。翌日驾
幸寻问。见殿上一罗汉手擎草表。上大寤。
敕建别殿安其像(广陵志)○吴越王钱俶。天
性敬佛。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铜精钢
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此经咒功云。造像
造塔者。奉安此咒者。即成七宝。即是奉藏三世如来全身舍利)布散部内。凡十
年而讫功(今僧寺俗合有奉此塔者)○初天台教卷。经五
代之乱残毁不全。吴越王俶遣使之高丽日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5a 页 T49-0395.png

诸文至螺溪。谒寂法师。一宗教文。复还中
国。螺溪以授宝云。云以授法智。法智大肆
讲说。遂专中兴教观之名(吴越王传)。
二年○诏前征李重进。凡死于兵者。以杨
州行宫置建隆寺为荐冥福。如唐太宗正
观四年故事(至道三年。郡守王禹称撰碑)○诏民间二月至
九月渔捕弹射著于令○四月上幸相国
寺祈雨。出内帑设千僧斋。已而大雨○吴
越王俶请延寿禅师主永明寺(今钱唐净慈寺)师日
课一百八事。学者参问。以心为宗以悟为
则。日暮往别峰行道念佛。人闻山中天乐
声。吴越王感其专至。为作西方庄严殿以
成其志。师以贤首慈恩天台三宗互有同
异。馆其徒之知法者。博阅义海更相质难。
师以心宗之衡以准平之。又集大乘经论
六十部。两土贤圣三百家之言。證成唯心
之旨。为书百卷。名曰宗镜。传于世(寿禅师传)。
三年五月旱。上辛相国寺祈雨。诏彻乐太
官进蔬食。已而雨大济○西域于阗国沙门
善名七人来。诏馆于相国寺○楚王周行
逢据潭州果于杀戮。然知事佛度僧斋忏
未尝辍。见沙门辄作礼。亲手行食。谓左
右曰。吾杀人多矣。不假佛力何以解怨○
十一月高昌国遣僧法渊。献辟支佛牙玉器。
乾德元年。螺溪寂法师为义通法师说止观
法门。
三年。沧州沙门道圆。游五天竺往反十八
年。及还偕于阗使者至京师。献佛舍利贝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5b 页 T49-0395.png

袍器币○特进李托奏。雄武推官阮绍庄。梦
云门禅师令上奏乞开塔。有旨。韶州守臣
开视见师真身如生。乃迎赴阙供养。逾月
遣送还山中。敕谥大慈元真宏明禅师
(此后不注出处者。大约多国朝会要)。
四年。诏秦凉既通。可遣僧往西竺求法。时
沙门行勤一百五十七人应诏。所历焉耆龟
兹迦弥罗等国。并赐诏书谕令遣人前导。
仍各赐装钱三万(行装钱三十贯文)○上初诏西川
转运使沈义伦。于益州以金银字写金刚
经进上。至是召天清寺沙门崇蕴。入内讲
演○枢密使沈义伦事佛长斋。夏中危坐。以
饲蚊。或以为苦者。曰饿蚊相投。岂忍拂去。
时执政多自陈起第。独义伦乞为母修寺。
上嗟叹许之○敕内侍张重进。往峨眉山普
贤寺庄严佛像。因嘉州屡奏。白水寺普贤
相见也。峨眉志云。昔有蒲翁。因采药入
山望峰顶。五色云放白光。忽一鹿前导至
岩上。见普贤大士真相自兹显迹○河南
府进士李蔼。造灭邪集以毁释教。窃藏经
以为衾。事闻。上以为非毁圣道诳惑百姓。
敕刺流沙门岛(在登州海中。旧制以溢额取居久者一人投之海。神宗朝马默守
郡。乞今后溢额者移隶登州。上然之)。
述曰。儒家有排佛者。以不曾读佛经
耳。使稍知观览必能服其为道之妙。李
蔼造论指佛为邪。盖傅奕韩退之诋佛
为夷之馀波也。不有明主孰能鉴其妄
作。流之海岛非不幸也。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5c 页 T49-0395.png

五年。诏曰。禁锢以来天下多辇佛像赴京。
顾惟像教世许尊瞻。忽从镕毁甚乖归敬。
应诸郡有铜像处。依旧存留。但不许铸
造新像○右街应制沙门文胜。奉敕编修
大藏经随函索隐。凡六百六十卷○敕莱州
道士刘若拙充右街道录。集京师道士试
学事业。未至者皆罢斥之。
开宝二年。长春节诏天下沙门。殿试经律论
义十条。全中者赐紫衣。
四年三月。上亲征太原刘继元。道由潞州麻
衣和上院。躬祝于佛曰。此行以吊伐为事。
誓不滥杀一人。继元闻之。极力抵拒。车驾
至城下诸军进攻。时太原城守尚坚博士李
光赞。劝上回銮(音峦。铃也。天子大辂衡上。金雀口衔铃曰銮)宰相赵普
以为然。遂班师○处士陈抟受易于麻衣道
者。得所述正易心法四十二章。理极天人
历诋先儒之失。抟始为之注。及受河图洛
书之诀。发易道之秘。汉晋诸儒如郑康成京
房王弼韩康伯。皆所未知也。其诀曰。戴九
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膝。纵
横皆十五。而五居其室。此图纵横倒正回合
交错。随意数之。皆得十五。刘牧谓非人智
所能伪为。始抟以传种放。放传李溉。溉传
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始为钩隐
图以述之。
述曰。系辞云。河出图示其名也。参伍以
变错综其数。示其体也。此夫子显示河
图之文也。汉世有书。其论河图云。太一
取之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十有五。此易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6a 页 T49-0396.png

而衣麻者。妙达易道。始发河图之秘。
以授希夷。希夷始著诀传世。然世人徒
能述希夷之言。而不知其义本出于系
辞易纬。今以著诀。上合易纬九宫十五之
文。又以易纬。仰参系辞参伍以变之说。
无不吻合。系纬之文。略而隐。故常人不
能明。独麻衣悟此妙于二千年之后。殆
天授也(河洛文今见易经之前)。
陈抟居华山。钱若水未第去谒之。抟邀入
山斋。见老僧拥纳附火。若水揖之。僧开目
而已。坐久抟问。何如。僧曰。无仙骨法。若水
退抟戒之曰。三日后可复来。如期而往。抟
曰。始吾见子神观清粹。谓可以学仙。故请
决于老僧。僧言。他无仙骨。但可作贵公
卿。于急流中勇退耳。问僧何人。抟曰。吾师
麻衣道者也(湘山野录○洞微志中云。僧是白閤道者宗裔)○沙门建盛
自西竺还。诣阙进贝叶梵经。同梵僧曼殊
室利偕来。室利者中天竺王子也。诏馆于
相国寺。持律甚精。都人施财盈屋。并无所
用○敕高品张从信。往益州雕大藏经板。
五年。诏僧道。每当朝集。僧先道后。并立殿
廷。僧东道西。间杂副职。若遇郊天。道左僧
右(僧史略)。
僧东 道左
北 君位 僧先道后 殿廷 郊天 南
道西 僧右
述曰。左右即东西也。郊天之日道居左者。
以道士继朝班之后。便于设拜故权令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6b 页 T49-0396.png

云。得之礼部职事人。
诏京城名德玄超等入大内。诵金字大藏
经。车驾临幸。并赐紫方袍○诏曰。僧尼无
间实紊教法。自令于尼寺置坛受戒。尼
大德主之。
述曰。廷议但欲分别僧尼。而不知尼女
受戒须依大僧无置坛自受之律。此一时
救弊不可为法。今则无复用此也。
诏曰。释门之本贵在清虚。梵刹之中岂宜污
杂。适当崇阐尤在精严。如闻道场斋会。夜
集士女深为亵渎。无益修持。宜令功德
司祠部告谕诸路并加禁止○敕僧道。并
隶功德使。出家求度策试经业。关祠部给
牒○西天竺沙门可智法见真理三人来朝。
赐紫方袍○西天竺沙门苏葛陀来。贡舍利
文殊华。赐紫服金币○六月天台德韶国师
示寂。有大星殒于峰顶。天降大雪师得
法于清凉法眼(清源下十世)○西天竺沙门弥罗等
十四人来朝并赐紫服。
六年八月。汝州风穴禅师延昭示寂。师得法
于南院(南岳八世下)知鄜州(音孚鄜延路)王龟从表称。中
天竺三藏法天至。译圣无量寿经七佛赞。河
中府梵学沙门法进执笔缀文。龟从润色。诏
法天赴阙召见慰问。赐紫方袍。
七年二月。永明寿禅师示寂。赐谥智觉。师
得法于韶国师。高丽国王遣三十六僧来
受道法。于是法眼一宗盛行海外而中国
遂绝。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6c 页 T49-0396.png

八年三月。上幸洛阳至龙门山广化寺。开
无畏三藏塔瞻敬真体。四月上将郊天而雨
不止。遣使祷无畏塔。及期而霁(无畏三藏。唐开元四年
自西天来。长安为教主二十三年。灭塔于洛阳之龙门)○上自洛阳回京师。
手书金刚经常自读诵。宰相赵普因奏事
见之。上曰。不欲甲冑之士知之。但言常
读兵书可也。
赞曰。汉高帝与韩彭取天下论功行。封
王数十城。相继反畔。卒取诛戮。光武封
功臣邓禹辈。大者不过数县。以其易制
故上下无异意。智矣哉。我太祖之善驾驭
英雄也。俾石守信等义社十弟释兵权于
杯酒笑谈之顷。享禄私第全其馀生。上
不失国恩下不失臣节。过二汉君臣远
矣。至于深居禁中常诵佛典而欲使甲
士知读兵书。是又重威保国之仁术也。
智矣哉。
*** 太宗(宣祖第三子。太祖同母弟也。母梦神人捧日寘于怀遂娠。十月十七日为乾明节葬永熙陵)
太平兴国元年。诏普度天下童子。凡十七万
人(国朝会要)○真君传结坛之法有九。上三坛
为国家。上曰顺天兴国坛。星位三千六百。
为普天大醮。中曰延祚保生坛。星位二千四
百。为周天大醮。下曰祈谷福时坛。星位一
千二百。为罗天大醮。中三坛为臣寮。上曰
黄箓延寿坛。星位六百四十。中曰黄箓臻庆
坛。星位四百九十。下曰黄箓去邪坛。星位三
百六十。下三坛为士庶。上曰续命坛。星位
二百四十。中曰集福坛。星位百二十。下曰
却灾坛。星位八十一。旌旗鉴剑。弓矢法物。具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7a 页 T49-0397.png

仙众梵佛。悉朝上帝于通明殿。又曰。佛在
三清之中。别有梵天居之。于上帝如九卿
奉天子也。
述曰。凡释道二家之言天。名可不同而
体不可不同也。如来圣人如实知见三
界。不可谓不尽也。而道家诸书浅缪无
识。故名与体皆不同。如度人经诸道书。
或云三十六天。谓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
无色界四天。此二十八为三界内有生
死。其上更有四梵天为三界外。断生死
一灾。又其上有三清天。最上为大罗天。
此等虽欲比同佛经三界之语。殊不知
四梵三清竟无实位。盖凡言界外断生死
者。即三乘与佛耳。岂当复指三清诸天
轮转之徒哉。张无尽述息诤论。引黄帝
内书云。太一者。元一之气。始生于太虚
之上。有玉京山。四方各有八天。三十二
帝。玉京之上有玉清上清太清。三清之上
有虚皇十天。元老元君元尊天真九皇居
之。天皇真人。降天真九气分六元。而为
混沌之象云云。无尽断之曰。夫言玉京
山三十二帝者。即佛之所谓须弥山顶忉
利天也。虚皇天者。即佛所谓大梵天也。三
清天者。即佛所谓空居天也。大梵天为世
界主。不知上有光音诸天。而言我能有
所生。有所生则气有所降。此天真九皇
所以降气而造世界也。气有阴阳则人
有男女。如道家三清。侍以金童玉女。此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7b 页 T49-0397.png

清。他化自在为大罗天。然道书言天。矛盾自多难以定一)又王钦若奉诏
撰翊圣真君传。其间论佛最为失义。如
翊圣云。诸天万灵仙众梵佛。悉来朝上帝。
夫佛为三界师为天中尊。佛所住处梵
天帝释皆来卫从。明知天帝所以奉佛也。
今传言佛来朝帝。甚为无状。翊圣既自
言。帝辅其位高矣。未应有此失理之
言。钦若稍称知佛。作传之辞亦未必有
此语。特恐道流不知天位。妄撰此言入
于传中。虽欲尊天而卑佛。适所以诬
天而慢佛也。戒之哉。
初周世宗废龙兴寺以为官仓。国初寺僧击
鼓求复。至是不已。上遣使持剑诘之曰。
前朝为仓日久。何为烦渎天廷。且密戒惧即
斩之。僧辞自若曰。前朝不道毁像废寺。正
赖今日圣明兴复之耳。贫道何畏一死。中
使以闻。上大感叹。敕复以为寺(类苑)。
二年。使改龙兴寺为太平兴国寺。立开先
殿以奉太祖御容○西天沙门吉祥来。进
贝叶梵经。
三年三月。赐天下无名寺额。曰太平兴国。
曰乾明○开宝寺沙门继从等。自西天还
献梵经佛舍利塔菩提树叶孔雀尾拂。并赐
紫方袍○四月诏谥庐山远法师曰圆悟。
塔曰凝寂。永法师曰觉寂。塔曰实智○中
天竺沙门钵纳摩来。献佛舍利塔𤛆牛尾拂
○西天王子曼殊室利求归本国。诏从之
(开宝四年至此)○翰林学士李昉徐铉等进太平广记。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7c 页 T49-0397.png

代。古今悟心得道之众。神僧经论定慧之学。
君臣信毁休咎之徵。靡所不载○敕供奉官
赵镕。往吴越迎明州阿育王佛舍利塔○
吴越王俶奉版图归朝。令僧统赞宁奉释
迦舍利塔入见于滋福殿。上素闻其名。一
日七宣。赐号通慧大师(宁在国为两浙僧统。号明义宗文大师)除
翰林与学士陶谷同列。或诮之曰。青琐朱
楹安容此物。及与之语。师援据经史衮衮
不已。诮者为之畏服。学士王禹称徐铉。每
有疑则就质之。皆为下拜。事以师礼滋福
殿者安佛像经藏。立刹声钟即内道场也
(国朝会要)。
五年正月。敕内侍张廷训。往代州五台山
造金铜文殊万菩萨像。奉安于真容院。诏
重修五台十寺。以沙门芳润为十寺僧正。
十寺者。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
华。秘密。灵境。大贤。五台山记云。山形五峙
周五百里。崇岩叠嶂飞泉吐雾。中台高四十
里。顶上平地周六里。西北有太华池石精舍
文殊弥勒石像。东南有大孚寺。魏文帝造。东
西二堂圣所居处。又东北有王子寺阿育王
塔。东北三台间有金刚窟三世佛法藏。中台
东南有清凉寺。其最深处文殊所居。人不敢
近。西岩有秘魔岩。岩西有佛光寺○敕内
侍张仁赞。往成都铸金铜普贤像。高二丈。
奉安嘉州峨眉山普贤寺之白水。建大阁以
覆之。诏重修峨眉五寺。即白水普贤。黑水华
严。中峰。乾明。光相也。三峨高出五岳秀甲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8a 页 T49-0398.png

○河中府沙门法进。请三藏法天译经于
蒲津(蒲州河中府)守臣表进。上览之大说。召入京
师始兴译事○二月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三
藏天息灾。乌填曩国三藏施护来。召见赐紫
衣。敕二师同阅梵夹。时上盛意翻译。乃诏
中使郑守均。于太平兴国寺西建译经院。
为三堂。中为译经。东序为润文。西序为證
义○五月中天竺沙门护罗来。献贝叶梵经
敕赐紫服○沙门知则进所著圣无量寿经
疏。赐号演教大师○诏建开圣禅寺于诞生
之地。奉优填王旃檀瑞像(梁武帝遣郝骞往天竺迎至者)释迦佛
牙太祖亲缄银塔中(唐宣律师天人所献)梁志公真身锡
杖刀尺○敕内侍卫钦。往泗州修僧伽大
师塔。凡十三层。改普照王寺为太平兴国。
七年正月。威虏军奏言。筑城穿土得石函
铁函铜函银函金函。凡五重中有流离瓶盛
佛舍利。有刻石记云。贞观二十一年藏佛
舍利。谨遣牙吏以闻○嘉州通判王衮奏。近
往峨眉提点白水寺修造。见瓦屋山皆
变金色。中有丈六金身普贤。次日午中见
罗汉二身乘紫云行空中。
深州奏。陆泽县人王绪牧牛田中。见一白
兔。逐之入土穴中。探穴得石佛五十躯。制
度奇古长皆尺馀。敕就邑寺奉安。像常放白
光○六月译经院成。诏天息灾等居之。赐
天息灾明教大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显教
大师令以所将梵本各译一经。诏梵学僧
法进常谨清沼等笔受缀文。光禄卿杨说兵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8b 页 T49-0398.png

述译经仪式。于东堂面西粉布圣坛(作坛以粉
饰之事在藏经)开四门。各一梵僧主之。持秘密咒
七日夜。又设木坛布圣贤名字轮(坛形正圆。层列佛大
士天神名佐。环绕其上如车轮之状)目曰大法曼拿罗(此云大会)请圣
贤阿伽沐浴(阿伽此云器。凡供养之器。皆称曰阿伽。今言阿伽。乃是沐浴器)设
香华灯水殽果之供。礼拜绕旋。祈请冥祐。
以殄魔障第一译主。正坐面外宣传梵文。
第二證义坐其左。与译主评量梵文。第三
證文坐其右。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差误。
第四书字梵学僧。审听梵文书成华字。犹
是梵音(。初翻为纥哩第野。为素怛览)五笔受。翻梵音
成华言(纥哩那野。再翻为心。素怛览。翻为经)第六缀文。回缀
文字使成句义(如笔受云照见五蕴彼自性空见此。今云照见五蕴皆空。大率梵音多先
能后所。如念佛为佛念打钟为钟打。故须回缀字句以顺此土之文)第七参译。参考
两土文字使无误。第八刊定。刊削冗长定
取句义(如无无明无明。剩两字。如上正遍知。上阙一无字)第九润文。官
于僧众南向设位。参详润色(如心经度一切苦厄一句。元无梵本。又
是故空中一句。是故两字元无梵本)僧众日日沐浴。三衣坐具。威
仪整肃。所须受用悉从官给。天息灾言。译文
有与御名庙讳同者。前代不避。若变文回
避虑妨经旨。今欲依国学九经但阙点画。
诏答。佛经用字宜从正文。庙讳御名不须
回避○七月天息灾上新译圣佛母经。法天
上吉祥持世经。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
卷。诏两街僧选义学沙门百人祥定经义。
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译场久废传译至艰。
天息灾等即持梵文。先翻梵义。以华文證
之。曜众乃服○诏新经入藏开板流行。车驾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8c 页 T49-0398.png

帛什物。度其院童子十人。悉取禁中所藏梵
本令其翻译○十二月诏选梵学沙门为
笔受。义学沙门十人为證义。自是每岁诞节
必献新经。皆召坐赐斋以经付藏○诏曰。
朕方隆教法用福邦家。其内外诸郡童行并
与剃度○成都沙门光远游西天还。诣阙
进西天竺王子没徒曩表佛顶印贝多叶菩
提树叶。诏三藏施护译其表曰。伏闻支那
国(西竺指大唐为支那。今因旧以为称也)有大天子。至圣至神富
贵自在。自惭福薄无由朝谒。远蒙皇恩
赐金刚座释迦如来袈裟一领。即已披挂供
养。伏愿支那皇帝。福慧圆满寿命延长。一切
有情度诸沈溺。谨以释迦舍利附沙门光
远以进(奉金刚佛袈裟。两朝未见遣送之实。今详乾德四年行勤等应诏。西天求法。诸国并赐诏书。
应以此年附献也)八年六月。诏翰林赞宁修大宋高僧
传。宁乞归钱唐撰述。诏许之○诏译经院。
赐名传法。于西偏建印经院(今临安传法院。即东都译经院。
今但供奉入内道场法事)○成都先奉太祖敕造大藏经板
成进上○敕太原成都铸铜钟。赐五台峨眉
名山遣挂之日。两山皆有梵僧十馀。空中
奉迎其钟。声闻百里○天息灾等言。历朝
翻译并藉梵僧。若遐阻不来则译经废绝。欲
令两街选童子五十人习学梵字。诏令高
品王文寿选惟净等十人引见便殿诏送
译经院受学。惟净者江南李煜之侄。口受
梵章即晓其义。岁馀度为僧。升梵学笔受。
赐紫衣光梵大师○沙门法遇自西天来。
献佛顶舍利贝叶梵经。法遇化众造龙宝盖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9a 页 T49-0399.png

给所经诸国书。诏赐三佛齐葛古罗柯兰诸
国敕书以遣之○泗州奏。僧伽塔白昼放
光。士民然顶臂香供养者日千馀人。敕内
侍奉释迦舍利藏之塔下○上以新译经。
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
达者自悟渊源。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
微识其宗。凡为君而正心无私。即自利行
也。凡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他行也。如
梁武舍身为奴。此小乘偏见。非后代所宜
法也。赵普对曰。陛下以尧舜之道治世。以
如来之行修心。圣智高远非臣下所能知
也○诏以御制莲华心回文偈。秘藏诠。逍遥
咏。宣示近臣○敕内侍张承贵往天台山
重建寿昌寺从沙门自珣请也。
雍熙元年三月。日本国沙门奝(丁ㄠ切)然来
朝。然言。其国传袭六十四世八十五主。至应
神天皇。始传中国文字。至钦明天皇壬申
岁。始传佛教于百济。当梁承圣初年。至用
明立有太子名圣德。年七岁便悟佛法。于
菩提寺讲胜鬘经。感天雨华。始遣使入中
国求法华经。当隋开皇中也。至孝德立。白
雉四年遣僧道照入中国从奘法师传法。
当唐永徽四年也。次足姬立。令僧智通入
中国求大乘法。当显庆三年也。次文武立。
宝龟二年令僧玄昉入中国求法。当开元
四年也。次孝明立。天平胜宝四年遣使入
中国求内外教典。当天宝中也。次元武立。
遣僧空海入中国传智者教。当元和年中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9b 页 T49-0399.png

及最澄何耶。唐书亦言空海肆业中国二十年。然吾宗未见空海传教之迹。今据释门正统云。空海入中国学密
教于不空弟子慧果。始知奝然言学智者教者误也)次文德立。令僧常晓
入中国求释迦密教。当大中年也。上闻其
王一姓传继臣下皆世官。谓宰臣曰。岛夷君
臣乃能世祚永久若是。奝然求谒五台及回
京师。乞赐印本大藏经诏有司给与之
案唐书。日本汉倭人也。去京师万四千
里。直新罗东南在海中岛。左右小岛五
十馀。皆自名国而臣附之。其俗多女少
男。有文字尚浮图。其王姓阿每氏。初主
号天御中主彦敛。五十二世皆以尊为
号。居竺紫城。彦子神武立。更以天皇为
号。徙治大和州。又十六世至应神。又十
四世至钦明。又二世至用明。当隋开皇
末。始与中国通。又四世至皇极。当正观
五年。遣使入朝。极子孝德立。始改元白
雉献武魄大如斗马脑若五升器。又二
世至天智。遣使与虾蛦人偕朝。又二世
号总持。遣使贺平高丽。当咸亨元年
也。至是始改号日本。言其国在东近日
所出也。长安元年持子文武立。改元大
宝。遣使粟田贡方物。武后授司膳卿还
国。又二世圣武立。改元白龟。开元初粟
田复来朝。请从诸儒授经。诏四门助教
赵玄默即鸿胪寺为师。悉赏物贸书归。
圣武女孝明立。改元天平胜宝。四世元武
立。当贞元末年。遣使者朝期学者橘免
势浮图空海。留肆业二十年。乃还。又五世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399c 页 T49-0399.png

(唐祖景帝讳虎。如龙虎虎丘虎魄。并出以武家)。
敕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奉安天台寿昌寺。
二年上览新译经。谓宰臣曰。天息灾等妙
得翻译之体。乃诏天息灾除朝散大夫试
光禄卿。法天施护并除朝奉大夫试鸿胪
卿。法天改名法贤。并月给酥酪钱有差。新
译经论并刊板印行。天息灾等言。闻陜西诸
路颇有道俗收藏梵经。乞下寻访以资翻
译。诏从之(汉书注。郊庙行礼。九宾鸿声而胪传之也)。
述曰。自古人君重沙门之德者。必尊其
位异其称。曰僧录僧统法师国师。入对
不称臣。登殿赐高座。如是为得其宜。
至若封官加爵称卿称公。混滥朝端轻
招物论。上失尊僧之礼。下贻失节之讥。
释氏清风几于不竞彼徵君处士不事
王侯者。吾辈宁无愧乎。若不空开府于
唐朝息灾光禄于吾宋。皆由翻译功高
特承天泽。盖将答主上重法之心。非所
以为荣也。
诏两街供奉僧于内殿建道场。为民祈福。
岁以为常○诏西天僧有精通梵语可助
翻译者。悉馆于传法院○诏岭南粤俗杀
人祭鬼。僧置妻孥。所在长吏诫厉以顺
正教(东都事略)。
述曰。磐少时客南海。见乡落僧居畜妻
养子。皆能执钹鼓从事于赴请。问其度
牒否。则曰。但于本郡给帖耳。此等皆因
守郡者规微利。而不知慁渎三宝之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400a 页 T49-0400.png

法之心焉。尝闻蜀僧在乡多畜妻子。平
时习熟公私不以为非。今之西蜀游学东
南者。真成出家之士也。
三年。诏天下系帐童行并与剃度。自今后读
经及三百纸。所业精熟者。方许系帐○诏
以御制三藏圣教序赐天息灾等。令冠新
译经首。
四年。敕内侍送宝冠璎珞袈裟往峨眉普
贤寺。是日众见普贤大士乘紫云行空中。
久之方没○十一月四日。螺溪羲寂法师示
寂。
端拱元年。翰林通慧大师赞宁上表进高僧
传三十卷。玺书褒美(玺音徙天子玉印)令遍入大藏。
敕住京师天寿寺。僧传之作始于梁嘉祥惠
皎为高僧传十四卷。起汉明终梁武天监
十八年。唐西明道宣作续高僧传三十卷起
梁天监讫唐正观十九年。今宋传起唐正
观至宋端拱元年。依梁唐二传分十科。一
译经。二解义。三禅定。四戒律。五护法。六感
通。七遗身。八读诵。九兴福。十杂学(王禹称有诗。赠宁
僧统云。支公兼有董狐才。史传修成乙夜开)。
述曰。洪觉范谓宣律师作僧史。文辞非所
长。作禅者传。如户昏案检。宁僧统虽博
学。然其识暗聚众碣为传。非一体。觉范
之论何其至耶。昔鲁直见僧传文鄙义浅
欲删修之。而不果。惜哉。如有用我者。
吾其能成鲁直志乎。
两街僧录可朝等。请笺释御制佛乘文集。诏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400b 页 T49-0400.png

祈乾来朝○十月二十一日。宝云通法师示
寂。
二年。开宝寺建宝塔成。八隅十一层。三十
六丈。上安千佛万菩萨。塔下作天宫奉安
阿育王佛舍利塔。皆杭州塔工喻浩所造。凡
八年而毕。赐名福胜塔院。安舍利日。上肩
舆微行。自手奉藏。有白光起小塔一角。大
塔放光洞照天地。士庶焚香献供者盈路。
内侍数十人求出家扫塔。上谓近臣曰。我
宿世曾亲佛座。但未通宿命耳。诏直学士
院朱昂撰塔铭。谓曰。儒人多薄佛。向中竺
僧法遇乞为本国佛金刚座立碑(即菩提树下金刚土台也)
学士苏易简为之指佛为夷人。朕恶其不
逊。遂别命制之。卿宜体此意。
述曰。人无通识不足以知佛。故韩愈夷
其佛。欧阳修亦夷其佛。太宗以苏易简指
佛为夷而恶之。自古人君莫如太宗之
有通识也。佛圣人也。五天中土也。此方
即五天之东境也。今称中国者。此方自称
尊也。称四夷者。且约此方四境之外论
之也。儒家乏通识。即目睫以言之。故多
失言。若苏黄诸公则知之。复能言之也。
敕内侍谢保意领将作匠。赐黄金三百两。
往峨眉饰普贤像。再修寺宇。并赐御制文
集令直院徐铉撰记。淳化元年。诏参政苏
易简撰三教圣贤录。乞通慧赞宁太一宫道
士韩德纯分领其事。宁撰鹫岭圣贤录五十
卷以进。敕充左街讲经首座○通利军(后废隶真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400c 页 T49-0400.png

建淳化寺以奉其像○诏涟水军沙门道坚
赴阙。召见赐偈。坚姓娄。神异不测。知人休
咎。时润州有沙门号四世界。佯狂市廛说
祸福立应。润商人欲往涟水。四世界曰。彼
有娄道者。是蹈宝华佛化身。汝如见之必
获厚利。商至涟水见而拜之。师曰。四世界
教汝来耶。汝不识日光菩萨。见我何为。商
退果得利异常时。归访四世界不复见
矣○诏赤脚道者入见。上曰。南方禅律如
何化物。对曰。究之一理。上起绕龙床一匝
云。是禅是律。对曰。究之一理。上说○高丽
国王治遣使。乞赐大藏经并御制佛乘文
集。诏给之。
二年。太原沙门重达自西天还。往反十年。
进佛舍利贝叶梵经。赐紫服住西京广爱
寺○敕翰林赞宁充史馆编修○中天竺那
烂陀寺沙门补陀吃多来朝。进佛舍利梵经。
赐紫服○杭州西湖昭庆寺沙门省常。刺血
书华严净行品。结社修西方净业。宰相王
旦为之首参政苏易简百三十二人。一时士
夫皆称净行社弟子。比丘预者千众人。谓庐
山莲社莫如此日之盛○申公吕蒙正微时
窭甚(窭郡羽反贫也)常干谒人。有僧怜之给其食。
弥月又罄。乃令就居房廊随众粥饭。遂得
安心读书。是年获荐。僧复备装遣之。竟魁
多士。后十年执政郊祀。奉给皆不请。上间
其故对以私恩未报。上叹曰。僧中有若人
耶。乃牒西京令寺僧取奉资修寺以为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401a 页 T49-0401.png

勿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佛法。公
之子公著。犹子夷简。并封申公。皆知敬佛。
每于元旦出所事诸禅老书诲。拜而读之。
蒙正居政府日。焚疏请言法华斋。翌旦言
至坐堂上。公将出。念当拜不当拜。言大呼
曰。吕老子快出来。拜亦得不拜亦得。公大惊
遽出拜之。斋毕问未来休咎。言索笔书亳
州二字。及后罢相知亳。始悟前谶(大慧武库)○
南海占城国沙门净戒。诣阙献如意金铜
铃杵龙脑香。诏国忌日宰相已下诣寺观行
香。禁不得事腥酒。
四年。诏西边诸郡梵僧西来。中国僧西游而
还者。所持梵经并先具奏。封题进上○高丽
国王治遣使谢赐藏经御制文集○上幸
开宝塔院问僧。卿是何人。僧云。塔主。上曰
朕塔云何卿作主。僧无对(雪窦代云盍闻咸如)因僧
朝见。上曰。甚处来。对云。庐山卧云庵。上曰。
卧云深处不朝天。僧无对(雪窦代云难避至能)上尝
梦天人云。请陛下发菩提心翌旦宣问西
街。菩提心如何发。俱无对(雪窦代云实谓今古平闻)。
五年。中闻国沙门吉祥进大乘祝藏经。诏
五藏法贤等详定。贤奏此经是于阗书体
非是梵文。其中无请问人及听法众。前后六
十五处文义不正。帝召贤谕之曰。使邪伪
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宜焚弃此本以
绝后惑○蜀民李顺反陷成都。上遣昭宣
使王继恩攻破之。复命参知政事赵昌言。
充川陕路兵马都使。既行。时峨眉高僧茂贞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401b 页 T49-0401.png

以蜀事。上方悔之。及昌言至凤翔时。寇准
为守。密上书言。昌言有重名无子息。不
可授以兵柄。上得疏忆茂贞言。大惊乃以
昌言知凤翔。而召寇准参政事。
至道元年。中天竺沙门迦罗扇帝来朝。进佛
顶舍利贝叶梵经○诏两浙福建路每寺三
百人。岁度一人。尼百人。度一人。诵经百纸
读经五百纸为合格○诏两街僧录省才
进盂兰盆仪。
二年。诏以御制秘藏诠二十卷缘识五卷赵
遥咏十卷命两街笺注。入大藏颁行。
藏六秀师曰。秀尝恭览秘藏诠等三文知
旨。义与契经相为表里。所谓现在佛以
梵王帝释身称性而说法也。
敕史馆编修赞宁知西京教门事。
三年九月○西天竺沙门罗护罗来朝。进贝
叶梵经。赐紫服。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三(终)
○国初有天神。降于盩屋(音周质扶风属县)张守
真家。自言。玉帝之辅。奉上帝命护卫宋
朝。所言祸福皆验守真遂为道士。至是上
召守真入见。陈立坛设醮之法。敕于琼
林苑设周天大醮。遣记居舍人王龟从。
就终南山建上清太平宫。以奉天神。上
亲征太原天神降言。宜设醮谢胜捷。踰
旬王师秦捷。上遣使诣宫醮谢其夕降
言曰。上帝诸天皆喜国祚延永过于有唐。
乃诏封天神为翊圣保德真君。赐守真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401c 页 T49-0401.png

语告诫(国朝会要)。
○诏华州处士陈抟入见。不就。再遣中
谒者(汉世称内使为中谒者)。赐以诗曰。曾向前朝出
白云。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若解随徵
召。尽把三峰乞与君。抟不得已诣阙。
冠华阳巾羽服草屩以宾礼见(草曰屩。音□。木
曰屐。皮曰履。麻曰鞋。有藉曰屧。悉叶反)。赐号希夷先生。令见
寿王(真宗初封)及门而反曰。王门厮后皆将相
之具。何必见王。由是上属意真宗。宰相
宋琪从容问曰。先生得玄默之道。可以
化人乎。抟曰。山林之人无道可传。圣上
天日之表正君臣合德图治之时也。
○舒州奏贡瑞石言。怀宁县人柯萼逢
异僧。令往万岁山取宝僧以杖指古松
萼掘之得黝石(于紏反青黑色)上刻梁志公记
云。吾观四五朝后次丙子年赵号太平
二十一帝。社稷永安。僧忽不见。上览石
敬叹不已。忽一日志公降禁中。上亲闻
训语乃遣使诣钟山奉斋。其文略曰。至
真临格。宝训躬闻。审基绪之由来。积庆
灵之永久。乃诏赐号道林真觉菩萨。公私
不得指斥其名。因号宝公。
赞曰。当 太宗朝两获瑞石。皆称赵
二十一帝。嘉州之贡犹可以言人为
之。至于舒州之献志公所记异僧亲指。
非可言人为也。及志公降禁中闻宝
训。遣使钟山奉斋致谢。非圣天子有
所诚感曷至于是。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 第 402a 页 T49-0402.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