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六¶ (自动笺注)
佛祖統紀卷第三十九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
*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六
**(都長安)
***文帝(楊堅受周禪)
公元581年
開皇元年
帝初受禪沙門曇延謁見
興復
佛法
下詔
周朝廢寺咸與修營
境內之人
任聽出家
仍令戶口出錢建立經像
由是
民間佛經
多於六藝之籍○初同州般若寺
智仙
禪觀言人吉凶
皆驗。
文帝始生
於寺。
尼謂太祖曰。
此兒佛天所祐。
因呼為
那羅延(此云鉤鎖力士)太祖委仙視育。
一日皇妣
抱。
見兒成龍形驚墮于地。
失聲曰。
驚吾
兒致令晚得天下
及長密告之曰。
像教
滅。
一切鬼神西向
汝當大貴佛法暫廢
賴汝而興。
周武罷教
此尼竟隱帝家○
詔於相州戰地為軍死事者建寺薦福
○勅僧猛法師大興善寺
為隋國大統
南朝陳沙門智周等自西竺還。
梵經
二百六十部。
詣闕上進
召見慰勞
賜以
繒錢。
公元583年
三年
天下正五九六齋不得殺生
命○唐公李淵(高祖初封於唐)以長安宅居施沙門
曇崇
帝為製清禪寺名○海陵沙門惠盈。
時禮三千佛。
民饑苦之厄。
一日法華
經。
有神擁從稱五道大神
請授戒法
云往
東海巡行
盈為設食授戒而去。
公元584年
四年
靈藏律師始與帝為布衣交
即位
大興善寺以居之。
左右僕射
兩旦
起居
甞陪駕洛州
之者眾。
手勅曰。
弟子俗人天子
師是道人天子
有欲離
俗者任師度之。
由是度人至數萬。
有疑
之者
帝曰。
律師化人為善
朕禁人為惡。
意則一也。
公元585年
五年法經法師
大興殿授菩薩戒
公元586年
六年
亢旱
曇延法師正殿
御座
面授法。
帝及群臣。
席地八關齋戒。
雲興大雨霑霔
公元587年
七年
曇遷法師昭玄大沙門統
公元588年
八年
曇延法師亡。
帝輟視朝
王公已下往
臨(去聲)內史薛道衡弔文曰。
聖皇啟運像法
載興。
卓爾緇衣欝為稱首
宸極威重
師資禮文
三寶藉之弘通
二諦由其
宣暢
誘人為善之德。
為助國行仁之
方。
豈謂法柱忽傾慈舟遽覆。
匪直悲纏四
眾。
固亦酸感一人京兆杜祈暴亡至冥
府。
王審其名曰。
誤矣。
問祈識周武帝否。
答曾任左武候司法常殿陛
王顧吏引
至大鐵屋
窓中望。
一人瘦身鐵色著鐵
枷鎖
祈見泣曰。
大家何苦
答曰。
我信衛元
毀滅佛法
故此受罪
祈曰。
臣誤追當還。
大家有說否。
曰汝若還為聞大隋天子
與我共食倉庫
我滅法受大苦
為我
福相救。
及還以事聞。
帝乃勅天下人出一
錢為武帝追福(見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
趙文昌入冥
當時有此二事
皆可
為證)。
公元589年
九年
李士謙雅好佛學兼善玄談
有客
三教優劣
士謙曰。
佛日也。
道月也。
五星
也。
以為至論(無量壽佛經。
惟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公元590年
十年(是年隋滅陳始承正統)正月詔曰。
光宅顗禪師
昔周
武毀教。
朕曾發心必許護持
受命於天
遂即興復
師已離世修己化人
必希獎
僧倫用光大道○勅臣僚士庶
有欲出
家聽。
歲度僧至五十萬。
公元591年
十一年
相州靈裕法師至京為國統。
表辭三上
帝留之不可
僕射蘇威曰。
知裕師剛正不可屈。
乃厚賜還山
御書
泉為寺名○十一月。
晉王廣(文帝次子)總管揚州
顗禪師
至鎮設千僧會菩薩戒
上師
號曰智者
述曰。
世謂煬帝稟戒學慧。
而弑父代立
智者不知預鑑耶。
然能借闍王
事。
以比決之則此滯自銷
故觀經疏釋
之則有二義
一者事屬前因
由彼宿怨
來為父子
阿闍世此云未生怨。
二者大
權現逆。
同俗惡逆之比。
故佛言。
王昔於毘婆尸佛菩提心。
未甞墮於
地獄(涅槃經云)又佛為授記
却後佛號淨身
(闍王受決經)又垂裕記。
闍王未受果而求懺。
令無量人菩提心。
有能熟思此等
意。
則知智者之於煬帝鑑之深矣。
故智
者自云。
我與晉王有緣契。
今觀其始
則護廬山玉泉終則創國清保龕壟。
章安結集十年送供。
以是比知則煬帝
之事。
應有前因現逆二者之義。
孤山
云。
菩薩首楞嚴定者
或現無道
所以
百王之監也(事見智者本紀)。
潞州刺史辛彥之立十五層浮圖
州人張元
暴死
復蘇云。
神遊天上一堂極崇麗。
人曰。
刺史大功德。
作此堂以俟之。
公元592年
十二年
二祖慧可禪師傳法舒州僧粲
以是年往管城正救說法
和法師
於寺講涅槃。
學徒稍稍引去聽法
不勝
憤。
乃謗于邑宰。
加以非法
怡然委順
一百七。
先謂粲曰。
吾有宿累今當償之○
十二月
智者禪師荊州玉泉山安禪七日。
感關王父子神開基造寺乞授五戒
入居玉泉
道俗稟戒聽講者至五千人
(蜀先主關羽
詳見智者本紀)。
公元593年
十三年
帝幸岐州蒐于南山(音搜舂獵曰蒐)逐獸
入古窰中。
失所在。
但見滿窰損佛像
曇遷曰。
周武毀法故聖像多委溝壑
帝乃下詔
諸有佛像碎身遺影者。
所在
檢送莊嚴○四月智者玉泉說法華玄
義。
章安頂法師預聽○七月賜智者玉泉寺
額。
公元594年
十四年
詔建禪定寺曇遷法師海內
名德百二十人以居之○智者玉泉
摩訶止觀
聽眾千人
章安預聽冬十月
者過岳州刺史宣武戒法
沙門
捷等請講金光明經
其俗聞感化一郡
縣一千餘所。
咸舍漁捕
公元595年
十五年真觀法師(智者門人)於杭州虎林山建天
竺寺(唐時改虎為武)○二月晉王遣使智者
至揚
禪眾寺。
上所著淨名義疏
九月歸天
台○北天竺闍那崛多
大興善寺譯佛
本行經等三十三部。
翻經學士費長房等筆
受。
公元596年
十六年齊州靈巖寺釋道暴亡
冥府
勢至菩薩
將觀僧獄。
有榜云。
眾僧遣法逈
京師靈巖寺額。
將絹百疋驢兩頭
京逢通事舍人
靈巖檀越
為奏得額不
一錢
逈自思此額因我而得。
應銷三十
疋絹。
市絲香藥等物。
私用入己
當入
梁壓地獄
逈聞即首服陪還。
又一榜云。
人盜
僧林杏樹
截作梳材。
寺僧道郭拾得殘木一
截。
仍堪作梳。
直八十錢。
當墮火燒地獄
聞說即時承還。
又榜云。
沙彌道弘為眾作
餛飩先盜食一鉢
當墮鐵丸地獄
弘數年
口瘡
乃為眾設一供。
如此三十餘人
道相
七日內。
十三度死。
菩薩指示罪相。
以語
諸人
即各陪償
獄榜隨滅(僧鏡錄)。
公元597年
十七年
翻經學士費長房
開皇三寶錄十
五卷
長房先為沙門
周武沙汰反俗。
隋興
入預譯經○十月晉王遣使智者
師至
石城
乃稱有疾
門人智越曰。
大王
使吾來。
吾不負言
知命在此。
不須
進。
乃右西向專念彌陀
至十一月二十
四日眾說法即入三昧
門人靈龕
佛隴
藏之西南峯
公元598年
十八年
智者弟子僧使灌頂普明
遺書
淨名義疏揚州
王答書。
所囑天台
寺。
今遣司馬王弘一遵指畫
公元600年
二十年
晉王皇太子
天下名藩
佛天尊像者。
大逆不道論。
公元601年
仁壽元年
天下名藩靈塔
沙門
真玉等分舍利
奉藏諸郡百十一塔。
靈瑞跡遍僧傳(南山唐高僧傳)○南天竺三藏
達磨笈多(此云法密)北天竺闍那崛多(此云至德)於大興
善寺重譯法華八卷
名曰添品○十月
天台僧使灌頂智璪
京師奉啟謝皇太
造寺
公元602年
二年
西天竺沙門闍提斯那上言
天竺
石碑說。
東方震旦國名大隋。
城名大興
公元603年
名堅意
建立三寶
三年
洛陽龍門王通
闕獻太平十二策。
不能用。
歸而教授
汾之間。
六經見志
子曰。
吾續書以存
漢晉之實。
以漢統天除殘與民更始
漢高止晉武(凡百五十篇)。
吾修元經以斷南北之疑。
天下賞罰
三百載矣。
故始晉惠隋開皇
褒貶
以代賞罰(春秋義包五始故。
別名元經
凡五十篇
元經紀年書帝春正月。
晉惠至東
公元84年
宋繼魏孝文
元和元年以能遷都洛陽
得中以及周隋
故皆稱正統
齊梁陳同四夷也。
南北
史。
夷虜相稱
明正統以斷其疑也)續詩以辨晉宋後魏齊周隋
六代之俗(凡三百六十篇)正禮樂以旌後王之失(體論
二十五篇
樂論二十篇
後王不合周公制作者。
則論而正之)贊易道以申先王
之旨(贊易七十篇
申明孔子十翼旨意)世稱王氏六經(阮逸中說謂。
杜諸公不能臻師之美。
故續經不振)朝廷三徵不至
卒於家。
門人謚曰文中子
房玄齡
杜如晦
魏徵
靖。
溫彥博
竇威
杜淹
溫大雅
陳叔達
王珪
北面受道。
世卿弟子薛收等。
集對
問之言。
名曰中說
其言三才五常之道。
天人
性命之際備矣(阮逸序曰。
大哉中之為義。
在易為二五。
春秋權衡
在書為皇
極。
在禮為中庸)文中子曰。
詩書盛而秦世滅。
仲尼
之罪也。
虛玄長而晉室亂。
老莊之罪也。
戒修梁國亡。
釋迦之罪也。
或問佛。
子曰。
聖人也。
曰其教如何
西方之教也。
守國則泥(乃訂反不通也)子讀讜議曰。
三教
是乎可一矣(子之祖獻公皇極讜議
洪範五皇極義貴中道。
人位天地之中。
知教雖有三。
人即一也)或問長生神仙之道。
子曰。
仁義
不修
孝悌不立
奚為長生
***煬帝(廣文次子
諡法逆天虐民曰煬。
左傳魯煬公
諡陳後主曰煬
今亦諡煬
如有報也。
廣韻余尚
反。
暴也)
公元605年
大業元年九月
帝幸揚州天台僧使智璪
行在所
引對大牙殿。
勅為天台寺立名
智璪啟曰。
昔陳世有定光禪師
遷神之後
其靈曰。
汝欲造寺未是其時
三國為一。
當有大力勢人為之造寺
寺若成國即清。
宜名國清寺
上曰。
先師靈瑞也。
即用
名。
乃遣通事舍人正方
奉安寺額
勅祕
書監柳顧言
智者造碑。
立之寺門
十一
月二十四忌辰
千僧齋。
有司案名滿足
千數
臨齋受嚫數溢一人(梵語達嚫
云施財。
今人誤書嚫字
者非)咸謂智者化身來受國供。
是日午後使者
大眾開視靈龕
空床虛帳而已(相傳玉泉藏殿一日
推輪。
關王附人語曰。
我師肉身在此。
不得飛輪其上。
自是知關神力
天台此地)。
公元606年
二年
沙門道士致敬王者
沙門明瞻
抗詔不從
帝詰之。
對曰。
陛下若使準制罷
道。
則不敢不奉。
如知大法可崇。
法服
下僧無敬俗之典。
默然而止○三祖僧粲
禪師亡。
師初以白衣可禪師
傳法
衣。
周武廢教。
往來司空山積十餘年。
開皇初皖公山(戶版反在舒州)傳法沙彌道信
優遊江國
以是復還舊止。
眾說法儼
立而逝。
塔于山谷寺相州沙門道明亡。
房僧玄緒暮行野間。
忽見伽藍
往投之。
道明不異平生
引緒
緒私怪之。
後夜明起謂緒曰。
非常處謹莫過堂。
緒潛往見。
維那唱施粥。
皆作血色
行粥遍
諸僧
舉身火然
如一食久。
維那打靜無復
苦相
緒懼還所止
明至緒問之。
答曰。
此是地
獄。
吾為取僧一束柴煮染。
忘不陪償
當一
年然足受罪
褰衣膝下焦黑
因曰。
幸為我買柴百束陪還常住
并寫法華經
一部
可得免苦。
緒許之。
歸寺依言為辨。
重往尋寺寂無所見(僧鏡錄)。
公元607年
三年正月
天下州郡七日行道
總度千
僧。
上親製願文曰。
菩薩戒子皇帝楊總
持。
稽首和南十方諸佛。
願以度人出家功德
普為有頂無間(天宮地獄)清淨罪垢同至菩提
(云云)。
四年。
公元609年
五年
天下僧徒無德業者
並令罷道。
院準僧量留
餘並毀折
廬山福林大志禪師
(智者門人)素服哭於佛前三日。
舍身明道
東都上表曰。
陛下興隆三寶
貧道
然臂以報國恩。
上敬而許之。
遂以布蠟
纏升大棚端坐
火然之。
焚畢入定
日加趺而終。
自是詔下而不行
公元613年
九年
改天下寺曰道場○帝幸維揚
僧法喜入見
一日宮中羊頭
帝惡
之。
以付廷尉
禁衛甚嚴。
有司見其日匃
於市。
上命案之。
袈裟黃金鎖骨
詔以
香泥塑其形。
是夕泥像起行
言笑如故
異之。
詔釋其禁。
未幾示疾而終。
葬之香
山。
後數歲自海南歸者。
見師殊無恙
發其
視之
唯空棺焉。
煬帝遇害江都
方悟
羊頭之先讖。
***恭帝(侑煬帝子)
公元617年
義寧元年
五祖章安灌頂禪師
天台國清
寺。
智威禪師止觀心要
**(都長安)
***高祖(李淵受隋禪)
公元618年
武德元年
詔為太祖已下造栴檀等身佛三
軀。
沙門景輝嘗記帝當承天命為立勝
業寺。
沙門曇獻於隋末設粥救饑民。
為立慈悲寺。
義師起於太原
為立太
原寺。
又詔并州立義興寺。
以旌起義方之
功。
公元619年
二年
依佛制。
正五九月及月十齋日
得行屠釣
為國式。
三年
公元621年
四年
釋智巖初仕虎賁中郎將
每於
弓首挂漉水囊不飲蟲水。
至是棄官
皖山學道
見異僧丈餘謂之曰。
卿已八十
一生出家矣。
同軍閭丘胤至山尋之。
見山
峻立鳥獸悲鳴
謂師曰。
郎將狂耶。
何為
此。
答曰。
我狂欲醒。
君狂正發。
同軍嗟歎
退。
公元623年
六年
濩澤縣李錄事亡。
常往餘法師所聽
維摩
共人言議
師問之曰。
今講此經
何人聽。
答曰。
人頭已上便是鬼神
諸天重級充滿
然見諸天聞法師酒氣
回面而聽。
餘即悔過不復飲。
鬼又曰。
此會獨感諸天
但有法事無不來降
沙門玄三藏大莊嚴寺
公元624年
七年
上幸國學釋奠
博士徐曠孝經
沙門慧乘心經
道士進善老子
博士
陸德明(本名元朗)隨方立義
遍析其要。
帝說曰。
三人者誠辯矣。
德明一舉輒蔽。
公元625年
八年
太史令博奕上疏曰。
佛在西域言祅
路遠
漢譯胡書恣其假託
使不忠不孝
髮而揖君親
遊手竊食
易服以逃租賦
生死壽夭出於自然
刑德威福關於人主
愚僧矯詐
皆云由佛。
人主之權。
造化
之力。
為害政良可悲歡。
書奏不報
鎧菴曰。
傅奕小人之資。
一旦上書謗佛
毀教。
當時群臣皆所不取。
高祖薄信
迷其說。
今觀傅奕之疏沙汰之詔。
不過
遊手竊食
苟避征徭而已
嘻學聖道
以求出世間
敷慈化以贊理天下
明善
惡之應以警昏俗。
性命之旨以悟真
修。
學佛者之大效。
其與儒家者流將並
行而不悖
豈當以征夫徭卒之賤而望
之者哉。
或曰
學佛士多自農出。
反而
止之。
所以厚農俗也。
不然今夫田家
子。
致身科第者。
豈得而止之耶。
矧夫佛
道多容不問愚智
若指其庸鄙以蔽諸
賢俊
子厚退之忿其外而違其中
是知石而不知韞玉也。
今名為儒
而資
小人者固多矣。
未聞以為不善而遽
欲廢周孔之教。
然則出家庸鄙者。
人材
之未至。
佛道之咎也。
公元626年
九年
傅奕上疏請除佛法
帝以其疏付
群臣雜議
大臣皆曰。
佛法興自屢朝。
遏惡冥助國家
理無棄廢
宰相蕭瑀
(後梁明帝之子)曰佛聖人也。
而奕非之。
非聖人者。
無法當治其罪。
奕曰。
人之大倫莫如君父
佛以世嫡而畔其父。
匹夫而抗天子
瑀不生於空桑
乃遵無父之教。
非孝
無親
瑀之謂矣。
合掌謂之曰。
地獄正為
此人設(瑀音禹見舊唐史)帝一日問群臣曰。
傅奕
佛教無用卿等如何
左僕射裴寂曰。
下昔創義師。
志憑三寶言登九五。
誓啟玄
門。
今六合歸仁富有四海
而欲納奕言。
豈不虧往德而彰今過乎。
帝復以疏。
諸僧
出家於國何益。
沙門法琳撰破
邪論
佛教萬法之源。
孔老立言時域
中之治。
出家者。
守志明道弘善興福
昏蒙利國非淺
秦王府記室虞世南
為序以贊之。
明概法師作決對論
責奕謗
佛僧八事
秦王府典儀李師政
內德
論云。
勸善進德之廣。
六經未逮戒惡防患
之深。
九流莫之比。
窮神知化
其言宏大
而可驚。
去惑絕塵
厥軌清邈而難蹈。
夫能
事未興於上古
聖人開務後世
棟宇
巢之居。
文字結繩之政。
飲血茹毛
饌。
則先用而未珍。
火化粒食之功。
後作
而非弊。
豈得詩書早播而可隆
貝經
至而宜替。
死生無窮之緣。
報應不朽之說。
釋氏之所明。
黃老之未喻也。
慧乘作辨
正論十喻九箴
道士十異九迷之謬。
上覽
沙門論議
寤奕譽道毀佛。
遂有兼汰二
教之意○五月下詔。
沙門道士苟避征
不守戒律寺觀隣接廛邸溷雜屠酤
非所以為垂教
僧道戒行虧闕者。
並令
罷道。
精勤練行者。
並就大寺居止供給
衣食
京師留寺三所一所
諸州各留一
公元660年
所。
餘皆罷之○六月庚申
皇太子建成齊王
元吉
不利秦王
秦王世民討殺之。
公元603年
秦王皇太子
癸亥大赦天下
停前沙汰
僧道詔○八月詔傳位皇太子
即位
嘗問傅奕曰。
佛道微妙聖迹可師。
報應
事顯然。
卿獨不悟其理何耶。
對曰。
佛乃
西方桀黠無補國家
非不悟鄙不學
也。
帝深惡其言(云云)。
傅奕得惡病。
遍身
號叫而死。
少府監馮長命夢至冥府
多見
先亡。
因問傅奕毀佛惡病而死今受何報。
曰。
已聞付越州泥犁矣。
當時識者
謂是
泥犁地獄也(苦報記)。
***太宗(世民高祖次子)
公元627年
正觀元年正月
京城德行沙門
並令入內
殿行道七日。
天下僧尼三千人
詔以皇
舊宅通義宮為興聖寺○詔沙門光智
大興善寺寶星經等五部
左僕射房元
齡等監護
公元628年
二年三月
詔曰。
自創以來
手所誅剪
將及千人
可皆建齋行道竭誠禮懺
冀三
途之難因斯得脫
述曰。
或謂太宗手自誅殺
忍人也。
殊不
知隋為不道
天將興唐
太宗間關
軍伍之中。
梗化害政
在目擊。
不亟
剪去則有妨於機事
奉天命以除殘賊。
非如桀紂無辜殺人貫盈罪惡之比。
天下
既定仁心自存
唯知佛法可為拯濟
齋行懺惠及幽關
所以拔沈苦以遂
有生
仁恕之君也。
五月
先朝忌辰並於章敬寺設齋行香
永為定式○七月。
京城諸郡僧道
七日
七夜轉經行道
為民祈福以保秋成
每歲
正月七月視此為式。
公元629年
三年正月
京城沙門
每月二十七日行道
轉仁王經
為國祈福官給齋供○三月。
密州淨禪師至京祈雨
師結齋坐禪。
西北白虹晝見
大雨通濟○八月。
沙門玄
上表
乞往天竺求經○十二月詔曰。
有隋失道九服沸騰
朕親總元戎致茲明
罰。
可於建義以來交兵之處。
義士凶徒
隕身戎陳者。
各建寺剎招延勝侶
樹立
福田濟其營魄(老子載營魄魂魄也。
廬山集。
心法者。
神明營魄也。)
稱朕矜閔之意(已上並見。
舊史歐陽新刪去不存)四年正
月。
上宮釋迦丈六像。
奉安勝光
寺設千僧齋○五月戰場建寺成。
勅群臣
撰碑
劉武周汾州
弘濟寺
李百藥
撰。
破宋老生莒州
普濟寺
許敬宗撰。
薛舉幽州
昭仁寺
朱子奢撰。
破宋
金剛晉州
慈雲寺
褚遂良撰。
破王世
充於邙山
昭覺寺
虞世南撰。
竇建德
於汎水。
等慈寺
顏師古撰。
劉黑闥
洛州
立昭福寺。
岑文本撰。
是歲天下大稔
米斗三錢
外戶不閉。
行旅不齎糧。
斷刑
二十九人
天下大治
帝謂群臣曰。
魏徵
勸朕行仁義
既效矣。
追念平天下
千餘人
不值太平即以御服諸寺
僧行懺(事見舊史
歐陽新書並刪去之)。
鎧菴曰。
君舉必書。
故曰史。
史者所以
當時失得之迹也。
以故惡如弑君必書。
醜如蒸母必書。
豈以其醜惡而不之記
耶。
是知修史不沒當時善惡之事。
可為信史也。
范曄漢書
西域傳始
佛法
陳壽三國
忽而不錄
唐太
宗修晉書
沙門高行時有所取。
魏收
北史佛老志。
李延壽南史作顧
歡傳
帝王公卿讚佛老者
莫不
載。
其於二教之偏正優劣
當年今日未嘗
不明所歸
歐陽氏之修唐書五代史
也。
佛老之事則刪之。
唐書唐家
正史
歐陽私書也。
借使足法
可也
豈當以己所不好而悉刪之耶。
是知無通識者。
不足以修史之任也。
佛法取舍
大較係乎人之好惡
韓歐
司馬不好佛。
遇事立言
必有詆訶
退之問道大顛
永叔聞法於圓通
君實
文中子之言。
而作禪頌。
言為百世師
行為天下法。
為賢為大聖
是名佛菩薩
(禪頌六章司馬公文集)是三賢者。
始惡而終好之。
惜乎
聞道之晚。
其先出之言莫可收也。
佛法取舍
在於人之好惡
可不
乎哉
公元631年
五年正月
僧尼道士致敬父母(正觀政要)○
詔以慶善宮為穆太后慈德寺
為皇太
子承乾建普光寺
沙門法常居之。
為太
子授菩薩戒○十一月。
化度寺僧邕禪師
亡。
上敬悼賜帛
右庶子李百藥撰碑
歐陽詢書(今有收石本者。
文字殘闕
以為實)初波斯國
魯支立末尼火祅教(祅火煙反。
胡神。
外道梵志也)勅於
京師大秦寺(波斯國西海此云大秦)。
公元632年
六年
詔以東都(洛陽)龍潛舊宅天宮寺
杜順和上入見
錫號帝心○八月七日
安禪師示寂于國清。
異香滿室
公元633年
七年
中天竺三藏明友來譯大乘莊嚴論。
百藥序之云。
大小乘學悉以此論為本。
不通未可弘法○勅僧道致敬
母○寒山子者。
隱居天台寒巖
時入
清寺。
拾得者。
豐干禪師
赤城路側
得之
十歲
委問無家
付庫院養之
年令知食堂
常收菜滓於竹筩
寒山若來
即負而去。
長廊叫喚快活
寺僧逐罵輒撫
大笑
閭丘胤初為台州刺史
臨途頭痛
豐干言。
天台國清來。
噀水治疾
須臾即愈
胤問。
天台有何賢士
師曰。
見之
不識
識之不見
若欲見之不得取相。
山文遁迹國清。
拾得普賢狀如貧子
胤至
郡即詣國清問豐干院。
僧道翹引至空房
多見虎迹云。
禪師在日舂米供眾。
夜則
唱歌自樂。
又問寒山拾得引至竈。
前見
向火大笑
前禮拜。
二人喝胤曰。
豐干
饒舌彌陀不識
禮我何為
二人把手
笑。
走向寒巖更不返寺。
胤乃令道翹於
村墅人家屋壁竹石之上。
歌詩三百餘首
傳於世云。
公元634年
八年
詔為穆太后弘福寺
車駕親臨
開佛眼尚書虞世南立疏曰。
弟子早年
重患
當時運心差愈之日奉設千人齋。
今謹於道場千僧蔬會。
以斯願力希生
生世世常無疾惱。
七世久遠六道怨親。
並同
今願(法帖)○勅普光寺常法師入內殿。
為皇
后授戒○萊州奏。
高麗三國僧(與新羅百濟三國)願入
中國學佛法
欲覘虛實耳。
魏徵曰。
陛下
為善足為夷狄法。
所為不善
雖距夷狄
何益於國。
詔許之。
公元635年
九年十月
玄琬法師終於延興寺。
遺表有云。
聖帝尊事三寶
不應使沙門百姓
科。
乞令僧有過者。
並付所屬以內律治
之。
嘉納焉。
乃遣皇太子臨弔
有司
給葬具(敕葬沙門自琬師始)○十一月。
詔曰。
比緣喪亂
僧徒減少
華臺寶塔窺戶無人
其令天下
僧尼三千人
有司詳定
務取德業精明
者以聞。
僧徒假託醫巫左道惑眾
造詣
官曹屬致贓賄者。
朕在情持護必無寬貸
犯過者。
宜令所司依準內律明為條
制○詔曰。
老子李姓。
是朕之祖。
名位稱號
宜在佛先。
沙門智實法琳詣闕申理
不許
駕幸洛陽
等復抗辭固爭以道士
雖冐宗老子其實三張符水醮籙之事
(後漢張陵父子
教民悔過
今輸米五斗
其後張修張角
效其法用符水治病
世稱五斗米道)不
宜居釋氏上。
宰相岑文本諭旨
實等固
奉詔
帝怒杖實於朝堂
民其服流之
嶺表而終。
有譏其不量進退者。
實曰。
固知已行之詔不復回
所以力爭者。
使後
世知有僧耳
聞者愧服
公元638年
十二年
尚書虞世南既卒。
夢見之。
因詔
曰。
世南德行純備志存忠益
從物化。
悲傷
昨因夜夢覩斯人。
兼進讜言
平生之舊。
可即其家造五百僧齋佛像
一軀
以資冥福
以申朕思舊之意(舊唐史)。
公元639年
十三年
國子祭酒孔頴達沙門慧淨道士
蔡晃。
入弘文殿談論三教
講法華。
晃問曰。
經稱序品第一。
未審序第何分。
曰。
如來入定放光雨華
為破二之洪基
一之由漸。
故曰序也。
第者為居。
一者
始。
序最居先
故稱第一
晃曰。
師言不出
何所可領。
師曰。
菩薩說法聲震十方
道士
在座如迷如醉
晃曰。
野干說法何由可聞。
淨曰。
天宮嚴衛理絕狐蹤
道士神昏謂人
為畜。
天情大說合座歡踊方士世英
法琳所著破邪訕毀皇宗
勅流益州
亡○有西域僧來善呪術
令人復蘇
令呪飛騎皆驗。
傅奕曰。
邪術也。
請使呪
臣呪之無所覺。
僧忽仆地
若為物所擊
者。
遂不復蘇
又有婆羅門得佛齒。
所擊
前無堅物。
奕謂其子曰。
吾聞金剛石者。
羚羊角能破之。
汝往試焉。
及往見齒出角
扣之。
應手而碎。
述曰。
夫呪以中道為體。
持善遮惡為
用。
大聖祕密化物之法。
而持是法者
惟其人。
故蘇婆呼童子等經云。
諸呪皆
部主明王威德鬼神以為之護(部主如釋
迦佛及觀音菩薩
明王即持明仙王。
威德神即金剛神藥叉將。
諸護呪神)然明王部
主。
慈悲覆護於彼呪師
不見其過。
至於
諸惡毒鬼。
有為利養詐解持誦者。
見彼癡人繆執金剛杵
便生嗔怒。
即害
彼命(云云)。
今觀西僧不知持善遮惡之義。
欲以區區呪術遠來東土呪死為功
邀名人主
有利欲之心無沙門之行。
宜護呪鬼神乘怒以斃之耳。
騎兵死。
傅奕不死
小人謗法。
罪在泥犁
能拒呪也。
此事至祕。
探索呪部
者能知之。
佛舍利齒骨一切不能壞。
婆羅門所携之齒。
恐非佛真。
用羚角
以碎之。
金剛石偽為之物。
足以
傅奕博物之名而終不能知吾佛金剛
壞之體。
世好不知義故為辨之。
庶幾乎免謗法之罪而救淪墜之苦也。
詔曰。
遺教經者。
是佛臨涅槃時所說
誡勅
弟子甚為詳要
末俗緇素
不知崇奉永懷
聖教用思弘闡
宜令有司寫經本付
京官刺史一卷
若見僧尼業行與經不同
者。
公私勸勉必使遵行(文館詞林)。
述曰。
太宗知務僧之本在於遺教
故能
有司寫經令公相勸
俾免於
過。
有得仁王護法之心也。
十月
杜順和上坐亡義善寺
弟子
五臺禮文殊。
方抵山麓見老人。
語之曰。
殊今在終南山
杜順和上是也
弟子趨歸。
長往
公元641年
十五年
善導法師西河綽禪師九品
講誦觀經。
喜曰。
此入佛之津要也。
修餘
行業迂闊難成。
唯此觀門速超生死。
至京
擊發四部三十餘年。
舟行道。
彌陀
十萬餘卷
淨土變相三百餘壁。
滿長
安中並從其化。
有終身誦彌陀經十萬至
三五十萬卷
日課佛名一萬至十萬聲者。
念佛時有光明從口出。
高宗朝。
賜寺
名曰光明云。
公元642年
十六年
上幸弘福寺穆太后追福
自製
疏稱皇帝菩薩戒弟子
寺主道懿曰。
頃以老子是朕先宗故令居釋氏先。
卿等
能無憾乎。
對曰。
陛下尊祖宗降成式
詎敢
有怨。
上曰。
佛老尊卑通人自鑑
一時
上即以為勝。
朕宗自柱下
故先老子
凡有
功德僉向釋門
往日所在戰場立佛寺。
太原舊第亦以奉佛。
未甞創立道觀
心若此卿等應知。
公元643年
十七年
蘄州黃梅四祖道信禪師
四徵不起
乃就賜珍繒以旌其道○勅衛尉丞李義
黃水令王元策。
使西域遊歷百餘國。
毘離城東維摩室。
元策以手板量之。
縱橫十笏因號方丈
復登耆闍崛山
碑紀唐威德○八月。
原州奏。
昌松縣鴻池
谷有五石
青質白文曰。
高皇海出多子
太平
天子李世民
千年太子李治
七佛菩薩
果佛田。
天子文武
貞觀昌大
聖延四方(云云)。
十一月
遣使玉帛鴻池谷祭謝靈貺
(舊史本紀
新書移入五行志。
案錄異記。
涼州刺史李襲譽奏。
昌松瑞石自然成文
凡一百十字。
其略
云。
高皇海雨子。
九王八千。
太平天子李世王。
千年太子治書
燕山人士同主尚王諤文通千古
王。
五王七王十王
鳳手才子武文貞觀昌大聖。
四方上下萬治忠孝為善
禮部郎中逞。
馳驛檢覆
同所奏)。
述曰。
高祖之承天命也。
沙門景暉
有預記。
立像造寺齋禁殺。
遽然
無敢後。
一旦傅奕妖言
遂欲以佛
法為無用沙汰之。
既而內難卒發。
已下而不行
太宗臨朝大弘斯化。
鴻池
瑞石讖文昭然
觀其屢朝譯經列聖製序。
仁王高座般若真乘
受戒講經
問道聽法
鑄像建剎試經度人。
斯皆天性
與能起於宿稟。
誠知此道有助救世
功。
修身治心之法。
故能與孔孟之學
並行不悖也。
至言歷代尊僧之禮。
則於古為尤異。
故崇其位則不使稱臣
重其德則加之爵秩
分亡物則依僧
律。
有過則唯稟內科
自非石讖所謂
七佛菩薩之出應世間。
焉能相繼崇尚
不絕乎。
公元644年
十八年
岑文本中書令
文本少時常念
普門品
乘舟吳江
舟覆盡死
文本
沒水中。
有人言。
念佛不死
既而隨波
涌出至岸獲免
後於家設齋
一僧後去。
之曰。
天下亂君幸不預災。
終逢太平
富貴
言訖不見
文本就齋
復於食椀得
舍利二。
公元645年
十九年正月
玄奘三藏西天還。
安留守
房玄齡
釋部威儀
迎置弘福寺
是日
五色雲經像上。
二月洛陽
見上於儀
鸞殿
西域事迹
詔撰西域記
所歷百國
山川風俗前史所未聞也。
詔就弘福寺
沙門道宣翻譯
公元646年
二十年七月
奘法師上新菩薩藏經
聖教論等凡五部
帝製序○詔法華
威禪師
四大師朝散大夫
前身是陳僕
徐陵
智者講經因立五願
一臨終正
念。
不墜三途
三人託生
童真出家
五不墮流俗之僧。
後生縉雲朱氏。
年十八
納婦
路逢梵僧
謂之曰。
少年何意
違昔誓。
因示其五願
師聞已不復還家。
往國清。
章安為師。
咨受心要
即證法
三昧
公元648年
二十二年
上幸坊州玉華宮
奘法師
至。
上曰。
朕在京苦熱
就此山泉石之涼。
憶見法師故遣相屈。
此日所翻何經。
奘曰。
近譯彌勒瑜伽師地論
帝宣親覽
侍臣曰。
佛教廣大猶瞻天瞰海莫
高深
九流典籍汀瀅溟渤耳(瀅音瑩汀瀅
水也)世言三教齊致者。
妄談也。
因勅有司
新譯經論頒賜道總管(時分天下九道)御製
唐三藏聖教序
以冠其首(今時石本行。
其文首云。
蓋聞二儀有像顯
覆載含生
即此序也)詔皇太子菩薩藏經後序
(二序具在藏經之前)上自是平章法義不輟於口。
敬待
法師親於家人
嘗問師曰。
法門之益何所
宜先。
對曰。
弘法須人度僧為最。
帝說○九
月詔京城諸郡。
各度僧。
每寺五人
凡度一
萬七千人○十月車駕還京師
勅於北闕
紫微殿西建弘法院。
奘法師居之。
名德七人以從。
晝則陪御談玄
暮則歸院
翻譯
上令道德經梵文以遺西竺
曰。
佛老二教其致大殊。
安用佛言用通老
義。
老子立義膚淺
五竺之適足見薄。
遂止○四祖信禪師破頭山。
老僧
栽松道者
請曰。
法道可得聞乎。
祖曰。
汝老
矣。
使有所聞何能廣化
再來吾尚可待
乃去行水邊。
周氏浣衣
揖求寄宿
而孕。
父母逐之。
日庸紡里中
夕宿眾館。
生一子棄水中
明日泝流而上
氣盛
潔。
遂舉之。
常隨乞食
四祖黃梅道
中。
祖語其母令出家
是為弘忍禪師
嗣居
東山大行其道
眾館後為佛母寺。
東禪
佛母冢(林間錄)四祖廬山絕頂
破頭山紫
如蓋
下有白氣橫分六道
以問大眾
忍曰。
莫是和上他後橫出一枝佛法否。
曰。
如是(傳燈)○十二月。
皇太子文德皇后
慈恩寺
京城大德五十人以居之。
侍者六人
太常九部樂奉迎梵本
瑞像舍利五十大德入寺。
帝御安福
樓。
執鑪致敬
公元649年
二十三年四月
上幸翠微宮
奘法師
從。
上歎曰。
法師相見恨晚。
未盡弘法
意。
五月上崩。
***高宗(治太宗九子)
公元650年
永徽元年
天宮慧威禪師四大師朝散
大夫
公元651年
二年九月
四祖信禪師安坐而逝。
塔於東山
公元652年
黃梅寺。
明年四月八日塔戶自開。
儀相如生
門人不復敢閉○法華威禪師天宮慧威
禪師止觀法門常州安國寺沙門善伏
每為眾說法。
嘗云。
行慈不殺佛教都門
奉教不能行。
是猶講禮而為倨傲也。
又嘗勸人修六道供。
以人先亡者無越此
途(高僧傳)。
三年奘法師
請於慈恩寺浮圖
西天
舍利經像中天竺沙門無極高
長安
陀羅尼集經。
時那提於慈恩寺譯經
婆訶羅於弘福寺譯經
一時宣譯極其
選。
法門榮之。
公元653年
四年
日本國沙門道照
入中國從奘法
師傳法。
公元655年
六年
奘法師因明論
尚藥呂才作解
毀之。
法師慧立致書左僕射于志寧
呂才
太常博士柳宣妄舉。
旨令
公卿學士慈恩寺
法師禮悔○
罽賓國佛陀多羅
白馬寺圓覺經○
會稽永欣寺有異僧來。
碧眸清瘦
自稱我即
康僧會
言訖立化
寺眾驚異
乃漆其軀而
公元656年
事之。
祈禱立應。
顯慶元年正月
代王弘
皇太子
勅為建僧齋五千員於慈恩寺
○勅左僕射于志寧吏部尚書來濟
譯經
潤文使○三月。
上御大慈恩寺碑成。
奘法
上表稱謝○五月。
奘法師疾。
上遣御藥
孝章療之。
因附二事
一者正觀以老
名位在佛先。
面陳先帝
許從改正
永徽初
僧道有過情難知者
同俗
推勘
邊遠官司動行枷杖虧辱法門
曰。
佛道名位在先尚書平章若僧用
俗法即遣停罷○十一月。
武后皇子
滿室
賜名光王(即中宗也)踰月。
詔於奘法
師寺出家落髮授歸戒(歸依三寶及授五戒)。
公元657年
二年
勅建西明寺
大殿十三所樓臺廊廡
千區。
道宣律師上座
泰法師為寺
主。
懷素維那
律師西明作續高僧
三十卷
梁天監唐正觀○勅僧道
無得父母尊長拜○金陵牛頭山法融
示寂
得法五祖
牛頭第一世。
橫出一枝佛法之記○西天寶掌禪師坐亡
婺州浦江寺。
計其壽一千七十二歲(當周威烈
王十九年生。
七國之時)。
公元658年
三年
沙門義褒道士黃頤等入宮談論
道士李榮立本際義。
往復數四
理屈語塞
黃門退席
賜褒帛以賞之日本
國遣沙門智通入中國求大乘法。
公元659年
四年
僧道入合璧宮論議
法師會隱
五蘊義。
神泰立九斷知義
道士李榮然不
知。
更立道生萬物義。
法師慧立反覆
之。
榮語屈而退○詔以坊州玉華宮為寺。
奘法師居之。
師譯大般若經
歷四年而
成。
凡六百卷
般若心經及諸經論
共七十
五部
公元660年
五年
詔迎岐州法門寺護國真身釋迦佛指
骨。
洛陽大內供養
皇后金函九重
律師送還法門寺西京勝光寺沙門
贄。
親姻往來
數以寺果啖之。
未幾嘔血
之疾。
自云。
每欲疾作
赤衣使者
將往黑
林中大風吹散肢節
頃之又引向臺觀上。
一人儀容可畏
厲聲責之曰。
何得寺家
果飼親姻
已而失。
贄懼即計直償眾僧。
月餘乃免。
述曰。
佛立禁戒
凡僧錢穀蔬果器具
田山
是為十方僧眾常住之物。
非己
可得私用
苟掩以為私。
四錢上則
便成盜罪。
終不免淪墜之報。
今於孝贄
果啖親姻之責。
表而出之。
則於盜用錢
盜伐林木之罪為可見矣。
可不
之。
公元661年
龍朔元年
王元策進西天所得佛頂舍利
公元662年
二年會昌沙門會賾詣五臺山禮文殊真
容。
見金光滿殿。
空聲讚云善哉西蜀
沙門會寧南海舶至訶陵國
沙門
智賢齎涅槃後分自師子國來。
即與對譯
成文二卷
公元663年
三年
中印度沙門福生
慈恩寺莊嚴
王經三部
公元664年
麟德元年二月
奘法師令眾念彌勒佛
右脇
而逝。
是夕有白虹四道
井宿慈恩寺
塔。
帝哭之慟。
廢朝五日
左右曰。
國寶
失可為痛心
勅用佛故事金棺銀槨。
五詔
褒恤葬於滻水之東。
四方會葬百萬人
公元666年
乾封元年
岱嶽車駕幸毫謁老君
上尊
號曰玄元皇帝
聖母先天太后
幸魯
孔子追封太師
公元667年
二年十月三日
律師終南山順寂
眾聞
天人同聲請歸彌勒內院
嘗於淨業寺
戒壇
岳瀆沙門受具戒。
長眉
來謂之曰(即住世頭盧)昔迦葉佛曾此立壇。
師乃
壇經
行於世。
師初在西明寺
中夜行道
足跌前階
聖者扶其足。
師問為誰。
曰。
北天王太子那吒奉命來衛。
師曰。
太子
自在
天竺有可作佛事
願為致之。
太子
乃以所寶佛牙授之。
師夜捧行道
晝藏
穴。
弟子文綱知之。
與天人廣問律相
西天聖迹
凡三千八百事。
號天人感通傳
天人費氏曰。
四王各有八將出家人
少有佛法
三洲佛法大弘
東西煩惱
難化。
南洲雖多犯罪
化令從善心易調
伏。
佛囑四天王若不破戒
誰當行我之
法故四王雖見毀禁
愍而護之。
見行
萬過不咎。
公元668年
總章元年
百僚僧道百福殿儀老子
化胡經。
沙門法明排眾而出曰。
此經既無翻
朝代
豈非偽造
舉眾愕然無能應者。
勅令搜聚偽本悉從焚棄
公元671年
咸亨二年
沙門義淨
南海附舶。
西竺
求經○西京法海寺神英禪師
吳僧義濟
所藏梁武水陸齋儀。
依法修設
秦莊襄王
張儀陳軫列國君臣見形致謝(詳見光顯志)。
公元672年
三年
洛陽龍門山石龕盧舍那佛像
八十五尺○五祖弘忍禪師
以法傳行者慧
能。
能初至。
祖問何來。
答曰。
嶺南
祖曰。
欲須
何事
曰唯求作佛。
祖曰。
嶺南人無佛性
有南北
佛性豈然。
祖異之謂曰。
著槽厰
去。
乃入碓坊抱石而舂。
八月五祖俾眾
各述一偈
語意冥符則衣法皆付。
時會
七百眾。
神秀居第一座
於廊壁書偈曰。
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拂拭
莫遣
塵埃
能聞之曰美則美矣
了則未了
夜倩童子至壁間。
書偈曰。
菩提本非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一物
何用拂塵埃。
祖知之。
夜令人召能。
告之曰。
佛以正法眼
展轉傳授
吾今授汝。
并所傳袈裟用以
表信。
能禮足捧衣而出。
通夕南邁
道明
上座聞之追至大庾嶺
能即擲衣鉢磐石
曰。
此衣表信可力爭耶。
任君將去。
明舉
不動。
乃曰。
我來求法非為衣也。
能曰。
不思
善不思惡。
恁麼阿那个是明上本來
面目
明當大悟
禮拜問曰。
上來密語密意
外還更有意旨否。
能曰。
我今說者即非密
也。
返照自己密在汝邊。
明乃禮謝而回。
公元673年
四年
萬回禪師入宮供養
萬回閿鄉人
(扶云反在弘農湖縣)姓張
年方十歲
其兄萬年戍遼
東。
母程氏憶之。
飯僧祈福裹齋餘出門
際。
晚持兄書歸。
方知神異以往回萬
里。
人因呼為萬回哥哥
剃髮褐衣
沙門
公元674年
上元元年
隱士孫思邈入見
諫議
夫。
固辭
上問佛經何為大。
思邈曰。
無若
華嚴
上曰。
奘法師般若六百卷
何不
為大。
思邈曰。
華嚴法界一切門。
一門
中可演出大千經卷
般若華嚴一門
耳。
於是帝始持華嚴
是歲思邈還山
終南隱居
篤志佛典
前後華嚴經
百五十部(此經是晉譯六十卷者。
先生長壽
一年手書十部
則八十年中可足七百五十部
矣)復舍華原舊居玉山宅為佛寺
年一百
五十歲。
盧照隣稱。
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
子。
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見華嚴感應傳及唐本傳)思邈
終南與宣律師善。
時大旱。
西域僧於昆
明池結壇祈雨
七日水縮數尺。
老人
詣師求救
自稱池中龍
師曰。
可往求孫
生。
老人其室
思邈曰。
吾聞昆明龍宮
仙方三十首
汝能傳之。
吾當救汝。
老人曰。
方上不許妄傳。
事急矣。
俄捧方至
前。
思邈曰。
汝還無慮
池水漲溢
思邈
千金方三十卷
每卷置一方
不得
別(酉陽雜爼)。
湘山野錄云。
國初成都有僧誦法華有
功。
日山僕來請入溪嶺
見跨溪一閣
僕入報。
出謂僧曰。
先生請師誦經至寶
塔品。
先生野服蔾杖
兩眉垂肩
焚香
聽。
而入設秫飯𣏌甘露
嚫一鍰
(音還。
虞書其罰百鍰
一曰
六兩為鍰○今言一鍰者且約百錢也)僕送至中途
先生姓名
僕曰姓孫。
復於僧掌書
思邈字。
僧方嗟駭
僕忽不見
復回尋索
日竟迷路
歸視嚫乃金錢一百。
由茲一
身輕無疾。
唐史言百五十歲。
野錄請。
誦經時在國初則又三百年矣。
公元676年
儀鳳元年
中印度沙門日照
京師譯方
廣大莊嚴經等十八部○初罽賓沙門佛陀
波利。
五臺禮文殊。
老人曰。
土人
造惡
佛頂尊勝呪為除罪祕方
可還西取
流傳
不見
波利遂還。
至是取經來上。
帝令杜行顗與日照共譯。
留經於內波利
泣曰。
志在流布何得自祕
帝乃以梵本
之。
波利遂於西明寺沙門順貞重譯畢。
梵本五臺復出行者慧能
廣州法性寺印宗禪師
為其落髮
請智
律師於本寺。
臨壇授滿分戒。
此壇是宋求
那跋摩造。
嘗記云。
後當有肉身菩薩於此
受戒
梁真諦壇側植二菩提樹
記云。
百二十年後。
大士於此樹下無上道
及師於此樹下大開東山法門
宛符先記。
公元677年
明年韶州曹溪寶林寺
二年
初杜行顗所譯尊勝經。
遇國韓皆避
之。
世尊為聖尊。
救治為救除(太宗諱世民高宗諱治)
上曰。
佛經之言豈當避諱
勅令改正
國清寺僧知瓌為直歲
常住十端
始豐縣李意及(天台縣在隋唐時為始豊)久而不還
瓌死
寺家奴。
背有智瓌字。
既而丞亦死。
亦作
寺家奴。
背亦有李意及字(見冥祥記)。
述曰。
今時勢家多以恩例冒占寺院
幹僕並緣為姦取。
寺山造冢。
是陷父
母於不義之地。
錢穀竹木
四時誅求
以為常。
不思他日地獄酬償之苦。
為儒
為官。
不幸而負此見識
以是教其子。
是責其僕。
小得而大失
可不自警哉。
意及為寺家奴。
特其報之輕者。
今故表出
之。
以為好作重過者之戒。
公元678年
三年
老君降於北邙山清廟
道士
宗正寺班在諸王之次。
貢舉人兼通
道德經
述曰。
自有佛以來
世稱佛老
立文為次。
吳闞澤稱道事天天事佛。
隋李士謙論三
優劣
佛日道月儒五星
魏收北魏
佛老志。
皆先僧而後道。
其義已定
太宗
老子李姓是國之祖。
令居佛上
失禮
老子意耶。
太宗明君亦有時
而愚乎。
高宗道士宗正違理
禮其愚尤甚厥後武宗尚道廢佛皆二
君教其愚也。
公元679年
調露元年
汾州福寺主惠澄染患
牛吼
終。
寺僧長寧
夜見澄來形色顦顇云。
為互
三寶物。
受苦難言
諸罪差輕唯用伽藍
物為至重願賜救濟
寧即為誦經懺罪。
餘復來云。
利益已得息苦。
別居一處
未知得脫之日。
述曰。
沙門不明因果
私取常住
物以適己用。
用者受者均被其苦。
輕則
牛畜奴役
重則受鑊湯鑪炭
的論
報可不痛哉。
至於權門要路
不知
報之為何義。
以故甘受愚僧之餌而不
悟其非。
占山為墳賣帖住院
若主若客
入罪門。
若此之流深足鄙恥。
公元680年
永隆元年
沙門智運。
洛陽龍門山鐫石
為一萬五千佛。
公元682年
永淳元年十一月
恩法師窺基示寂
勅諸
圖形以祀。
師稟奘法師伽師地唯識宗
旨。
號百部論主
世宗慈恩教(奘師傳戒賢三時教一有
二空不有空教)。
公元683年
二年
西明寺沙門道世
律師之弟也。
嘗以
藏淵博學者難觀。
因撰法苑珠林一百卷
門類事。
覽者便之。
公元684年
***則天武后(𧸵初入宮為才人
太宗崩。
出為感業寺尼
高宗詣寺行香
是之納後宮昭儀
次年
公元683年
為后
弘道元年高宗崩。
皇太子即位
是為中宗
光宅元年
中宗廬陵王
武后聽政○𧸵同。
武后自製此字)
公元687年
垂拱三年
南天竺三藏菩提流志來。
公元689年
永昌元年
義淨三藏梵本室利佛逝
國。
南海寄歸傳。
法高僧傳。
以是年回
廣州
冬復佛逝國揚州白塔寺沙門
昶。
掌知僧物自在侵用
忽有冥官數人。
日入
曳昶下地
欲斷其頸。
驚叫
命。
厲聲言。
合房資財送還僧當放汝
活。
叩頭言。
不敢違命
即聲鐘集眾。
衣物
造像設齋
冥官三日復至。
見昶一
一納
不言而去。
自是進修
成明行。
公元690年
載初元年
沙門法朗九人重譯大雲經。
並封縣公賜紫袈裟銀龜袋(賜紫始此)。
公元691年
二年
僧尼依舊在道女冠之上○
荊州神秀禪師入京行道
三朝皆禮
國師(五祖旁出)○于闐國沙門天智
造像
德等六部
公元692年
如意元年
勅斷天下屠釣
公元693年
二年
天宮威禪師左溪朗禪師止觀
門○北印度沙門寶思惟
譯文一字呪經
七部
印度沙門法希。
譯寶雨經等十部
絳州二童女。
尼師出家
尼誦華嚴
坐亡
二女失望
旦旦詣墳號泣
公元692年
三年
生蓮五莖於土。
以上聞。
則天
勅檢華根出自舌上。
乃召二女入內
親為
落髮令居天女寺○始令佛經製卍字
如來吉祥萬德之所集。
音之為萬(華嚴音義
作大長壽
者。
武后嘗改唐稱周。
年號長壽
改為如意)。
翻譯名義引纂要云。
如來胸臆大人
相。
形如[歹*ㄙ*ㄙ]字。
吉祥海雲
又作禮。
吉祥勝德之相。
由髮右旋而生似卍字
[歹*ㄙ*ㄙ]禮是西土字。
卍卍萬方
是此土字
呼為萬。
公元694年
延載元年
天下僧尼舊隷司賓(即鴻臚寺)今改
祠部(以佛教有護國救人解厄之)○波斯國人拂多誕(西海
大秦國人)持二宗經偽教來朝
述曰。
太宗時
波斯穆護進火祅教。
救建
大秦寺
武后時
波斯拂多誕進二宗經。
大歷間荊揚越等州各建摩尼寺。
魔教邪法
愚民易於漸染
由屢朝君臣
世名不能邪正以別同異故。
其法
行於世。
而弗禁虛。
是蓋西土九十五外
道之類歟○良渚曰。
國朝法令
諸以二
宗經及非藏經所載不根經文傳習
眾者。
左道論罪
二宗者。
男女不嫁
娶。
互持不語
病不服藥
死則裸葬等。
經文者。
佛佛吐戀師。
佛說啼淚。
大小
明王出世經。
開元括地變文
天論
五來
子曲之類。
其法不茹葷飲酒
晝寢夜興
以香為信。
陰相交結稱為善友
一旦
邑有小隙則憑狼作亂
方臘呂昂輩
是也
其說以天下禪人但傳盧行者十二
部假禪。
吾徒即是真禪。
有云。
菩提子
達磨
心地種透靈臺
或問
終何所歸
則曰。
不生天不入地
不求佛不涉餘
途。
過之也。
如此魔教
愚民皆樂為之
其徒。
以不殺不飲不葷辛為至嚴
沙門
有為行弗謹。
反遭其譏。
出家守法不可自勉
京師女人
自稱聖菩薩
太后召見之。
言皆驗。
大安禪師至。
太后延入宮。
令女
見之。
大安曰。
聞汝善觀心
心安在。
答曰。
塔頭相輪鈴中。
尋復問之。
曰在兜率天
宮中聽法
第三問之。
曰在非非想天。
如其言。
太后忻悅
大安乃復問之。
不知
答。
安斥之曰。
我心置阿羅漢地。
已不知。
若至菩薩佛地
何由可知
辭屈慚懼
變作牝狐。
下階而走(廣異記)。
公元695年
證聖元年
太后以晉譯華嚴處會未備。
使往于闐國實叉難陀
東都大遍
寺與菩提流志重譯(晉譯六十卷
七處八會
新譯八十卷
七處九會)。
沙門復禮綴文
法藏筆受
景證義
成八十
卷。
御製經序。
譯場初啟甘露天降
內沼
生蓮一莖百葉(華嚴感應傳云。
人間華十餘葉。
天華百葉
淨土千葉)。
公元696年
萬歲通天元年
遣使六祖能禪師水精
納衣白㲲香茶韶州守臣安撫山門
洛陽弘道觀主杜義乞為僧。
賜名玄嶷
三十臘。
勅住佛授記寺。
嶷撰甄正論以
佛教
述曰。
佛制受戒以先後為次序
玄嶷
以新戒而居三十夏僧之上。
雖曰國恩
實違佛制。
厥後劉總賜五十夏。
加三十臘。
皆本於此日之非法也。
福先沙門慧澄
依前朝毀老子化胡
經。
秋官侍朗劉如睿八學士議之。
皆言。
漢隋諸書所載不當除削。
述曰。
藝文志有八學士議狀一卷
據漢隋諸書存化胡之說。
不知王符
公元705年
偽造為非
詳論在中神龍初元
嵩岳慧安禪師
入禁問道(五祖旁出)○詔沙
法藏
太原寺開華嚴宗旨。
白光
然自口而出。
須臾成蓋
都講以聞。
有旨
京城大德為授滿分戒。
賜號賢首
大遍空寺。
實叉難陀
參譯華嚴
公元698年
聖歷元年五月
義淨三藏西竺還。
車駕
御上東門迎勞
詔以所奉金剛座真容
梵經
置佛授記道場
集眾翻譯
公元699年
二年十月
勅法藏法師
於佛授記寺講新
華嚴經
華藏世界品。
講堂及地皆為震
動。
即日引對長生殿敷宣玄義
指殿隅金
師子為譬
豁然領解
封師為賢首菩薩
戒師
集其言曰金師子章
學者尊稱為賢
首教云○華陰元英有親暴亡
七日
復蘇元英
驚見冥道官吏將追君父
宜急修功德以禳之。
元英驚問。
修何功德
可免此事。
曰急寫華嚴經一部
元英遽買
紙。
向隣寺多召經生
逾旬日經已寫
畢。
竟免斯厄。
復於母墳地產一華於冬月
枯莖中。
后異之。
勅賜孝門
以加旌表
公元700年
久視元年四月
詔斂天下僧尼一錢
作大
像於白司馬坂(音反)○詔義淨三藏
於東
都譯金光明最勝王經
天后聖教序
公元701年
大足元年
成州言。
佛跡見甚大。
詔改號
大足
佛祖統紀卷第三十九(終)
○勅潤州茅山太平觀
以奉真人
王遠知
遠知夢靈鳳翔集遂有娠。
公曰。
生子當為神仙宗伯
後師陶隱
居。
三洞法。
高祖龍潛
先生密告符命
秦王房玄齡微服就謁。
先生謂之曰。
方作太平天子自保愛。
十一月武德舊制釋奠太學
周公
先聖
孔子先師陪饗。
至是房元
齡等建議
請停祭周公
孔子先聖
顏子先師陪饗。
詔可
復封孔子後為
褒聖侯
十四年。
上幸國子監釋奠
祭酒
頴達(孔子之後)講孝經
大徵名儒學官
生能明一經者皆得補授
增築學舍
二百間。
學生至三千二百六十員。
屯營
飛騎亦給博士使授以經。
於是四方
高麗吐蕃皆遣子弟入學
講筵
八千人
上以師說多門孔頴達撰定
五經疏。
學者習焉。
述曰。
漢明帝辟雍
諸儒執經問難
搢紳之人闤橋門而觀。
聽者億萬
計。
唐太宗國子監
祭酒講經
學舍名儒學官
四方來學升講
筵者八千人
大哉漢唐文治之盛。
唯二
君有焉。
二十一年。
上得祕讖云。
三世之後
武王代有天下
遂密召太史令李淳風
訪其事。
淳風曰。
臣以術推之。
其兆已成。
今在陛下宮中逾三十年當有天下
疑似者殺之。
對曰。
天命不可易。
且真
王者不死
徒使疑似之戮。
淫及無辜
遂止○詔左丘明孟軻穀梁.赤公羊.高伏
勝.毛萇高堂生孔安國戴聖劉向何休
鄭眾馬融盧植鄭玄服虔杜子春范寗
杜預王肅王弼
二十一人
從祀先聖
廟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