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28c 页
佛祖统纪卷第三十五
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 西汉(都长安)
*** 武帝(自高祖受命至此为四世)
元光二年。十三祖龙树。于南天竺以法藏
付迦那提婆。入月轮三昧蝉蜕而去。寿三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29a 页 T49-03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29.png)
元狩元年。初博望侯张骞自月氏还(西域国名)言
臣在大夏时(音下国名)见卬竹杖蜀布。问安得
此。国人曰。吾贾人市之身毒(即天竺音虔笃)身毒
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此其去蜀不远。乃
令骞因蜀犍为(犍音虔今嘉州)发间使王然于等
指之身毒(间谍之义。又间岁遣使。言不一)四岁馀皆闭昆明
莫能通(为昆夷所闭)。
四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讨匈奴过焉耆山
(音烟支)千馀里。得休屠王祭天金人(骠频妙反。屠音储。匈
奴部中贵王也)○霍去病获金人长丈馀。帝以为大
神。列于甘泉宫。焚香礼敬(魏书佛老志)。
*** 成帝(惊元帝子)
建始元年。十四祖提婆。至迦毗罗国。以法
藏付罗睺罗多。
河平三年。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
鸿嘉二年。光禄大夫刘向。校书天禄阁。往往
见有佛经。向著列仙传云。吾搜检藏书。缅
寻太史撰列仙图。自黄帝已下迄至于今
得仙道者七百馀人。检定虚实得一百四
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见佛经矣。
述曰。洪兴祖有云。梁孝标注新语。引列
仙传序言。七十四人已见佛经。今书肆板
行者。乃云七十四人已在仙经。盖是道流
擅改之耳。然天禄有佛经此语可證。
*** 哀帝(欣宣帝孙)
元寿元年。遣景宪使大月氏。得其王口授
浮图经还。当时稍有行赍戒者(魏书佛老志。浮图亦佛陀。
此云觉者)。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29b 页 T49-03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29.png)
述曰。苏由对昭王。扈多对穆。孔子答商
太宰。皆言西方圣人。而不明言为佛。霍
去病获金人亦不知为佛。化人劝穆王
造迦叶佛像。由余对秦缪公。则曰佛神。
室利房赍佛经化始皇。刘向校书天禄
见有佛经。景宪使月氏得浮图经。此则
已言佛而未行其教。皆在汉明帝感梦
求佛之前。天下答南山。苏由扈多傅毅。
皆佛所使也。至言刘向见有佛经者。意
张骞使大夏。去病获金人必有佛经与
之俱至。特时人弗行。国史弗录耳。不然
则不应天禄有其书也。
** 东汉(都洛阳)
*** 明帝(庄光武子)
永平元年。十五祖罗多。至室罗伐城。以法
藏付僧祛难提。当佛灭一千年出。
七年。帝梦金人丈六项佩日光飞行殿庭。
旦问群臣莫能对。太史傅毅进曰。臣闻周
昭之时。西方有圣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
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十八人。使西
域访求佛道。
十年。蔡愔等于中天竺大月氏。遇迦叶摩腾
竺法兰。得佛倚像梵本经六十万言(倚即立也)载
以白马。达雒阳(火德王故改洛为雒)腾兰以沙门服谒
见。馆于鸿胪寺(胡广释曰。鸿声也。胪传也。所以传声赞导九宾。唐改为司宾寺)。
十一年。敕雒阳城西雍门外立白马寺。摩腾
始译四十二章经(译经图纪。其经元出大部。以大法初传故。撮引要义以导时
俗)藏梵本于兰台石室。图佛像于西阳城
门及显节陵上(明帝寿藏)帝问摩腾曰。佛出世后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29c 页 T49-0329.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29.png)
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之中。三世诸佛皆
于此出。天人龙鬼有愿力者。皆来生彼受
化悟道。馀处佛虽不往。然光相及处。千年
五百。皆有圣人传佛声教。而往化之。帝大
说。
十四年正月十一日。五岳八山道士褚善信
六百九十人上表。请与西域佛道角试优
劣。敕尚书令宋庠。以十五日大集白马寺。
帝设行殿于寺南门立三坛。道士于东坛
置经子符箓。摩腾于道西置坛安经像舍
利。中坛奉馔食奠祀百神。道士绕坛泣曰。
主上信邪玄风失绪。敢延经义于坛以火
取验。即纵火焚经。悉成灰烬。道士相顾愧
赧。所试咒术入火履水皆不得行。及焚
佛经。光明五色上彻天表。烈火既息经像俨
然。摩腾踊身飞空现诸神变。法兰出大梵
音宣明佛法。天雨宝华。大众欣说。太傅张
衍谓道士曰。卿等无验宜从佛教。道士费
叔才自感而死。司空刘峻等二百六十人京
师士庶张子尚等三百九十人。后宫阴夫人
王倢伃宫人等一百九十人。五岳道士吕惠
通等六百二十人。并求出家。帝可之。敕于
雒阳创十寺。七寺城外安僧。三寺城内安
尼。并给供物。帝尝幸白马寺。摩腾进曰。寺
东何馆也。帝曰。昔有阜。夷之复起。有光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0a 页 T49-033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0.png)
万四千塔。震旦之境有十九处。此其一也
(震旦。又真丹。又支那。此云汉地。东方文物之国也)。帝大惊。即与俱往礼
拜。见圆光涌冢上光中有三佛。侍卫驩呼
皆称万岁。帝大说曰。不有二大士。焉知大
圣遗祐哉。乃诏造塔其上。高九层二百尺。
明年有光见于塔。有金色手出塔顶。天香
郁然。帝驾幸瞻礼。光随步武(法本内传。塔婆。此云高显处。又云
方坟)。
案翻译名义云。唐道士尹文操。谓法本内
传是罗什门人造。意欲所述汉明梦金人
道家焚经事悉是虚伪。殊不思明帝感梦
出自汉书。阚泽对吴主。亦言释道焚经
角试费叔才自感而死。见之吴志。以此推
之。则内传真是汉时非晋人造。文操之妄
论败矣。此与夫列仙传加化胡字。同一谬
诈。是亦文操之所加乎。
摩腾既卒。竺法兰译佛本行经等五部(已上并旧
传)。
述曰。或言内传无作者名为疑者。今观
此传。备录腾兰角法之事。岂后人所能
知。必法兰译经时。诸弟子之所记耳。
楚王英。奉黄白纨诣相国曰。托在蕃辅
过恶累积。奉送缣帛以赎罪愆。相国以闻。
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图之仁
祠。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
塞桑门之盛馔(梵语伊蒲塞即优婆塞。此云清信男。今受五戒称僧童者。桑门即沙门。
此云息心。今受具足戒称僧者。世人未学相传。指伊蒲便为供食。其谬误不知义若此)。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0b 页 T49-033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0.png)
初帝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
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其书大氐
以虚无为宗。贵慈悲不杀。以为人死精神
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
故所贵修练精神以至为佛。善为宏阔胜
大之言。以劝诱愚俗。精于其道者。号曰
沙门。于是中国始传其术图其形像。而王
公贵人。独楚王英最先好之(通鉴引西域传及楚王英传注)范
晔西域传。论曰。佛道神化兴自身毒。而西
汉方志莫有称焉(礼记文武之政。布在方册。注方版出策简也。汉张苍为御史。
主柱下方书。又云。谨连其事于左方。皆木今言方志。志于木方也)张骞但著地多暑
湿乘象而战。班超唯列其奉浮图不杀伐。
而精文善法导幸之功靡所传述。子闻之
后说。其国殷乎中土。玉烛和气灵圣之所降
集。贤懿之所挺生。神迹诡异。则理绝人区。
感验明显。则事出天外。而骞超无闻。岂非
道闭往运而数开叔叶乎(云云)。
袁宏汉纪云。西域天竺有佛道焉。佛者汉言
觉也。将觉悟群生也。其教以修善慈心为
主。专务清净。其精者号沙门。汉言息心。盖
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又以为人死精
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
应。故所贵行善修道以练精神以至为佛
也。佛身长一丈六尺。身黄金色。项佩日光。
变化无所不入。故能化通万物。而大济群
生。明帝感梦。乃遣使天竺问道。图其像
而还。有经数千卷以虚无为宗。包罗精
粗无所不统。善为宏阔远大之言。所求
在一体之内。所明在视听之外。世俗之人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0c 页 T49-0330.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0.png)
故王公大人视生死报应之际。莫不矍然而
自失焉(矍厥缚反惊遽)。
述曰。袁氏汉纪言。天竺有佛道。佛身丈六
金色日光。化通万物大济群生。明帝感
梦。遣使问道得其经像。此佛法来东之
时。与法本内传相为表里。苏子瞻为之
跋云。此殆中国始知有佛时。语虽浅近
大略具足矣。
*** 安帝(祐章帝孙)
永初元年。十六祖难提。至摩提国以法藏
付僧祛耶舍。
*** 顺帝(保安帝子)
永和元年。十七祖耶舍。至月氏国以法藏
付鸠摩罗驮。佛记灭后一千年出。
*** 桓帝(志章帝曾孙)
建和元年。月氏国沙门支谶至雒阳。译般舟
三昧阿閦佛经等二十一部。
二年。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至雒阳。译五十校
计等百七十六部。
三年。十八祖罗驮。至北天竺以法藏付阇
夜多。
九年。自永平以来臣民虽有习浮图者。天
子未之好。至帝始笃好之。于禁中铸黄金
浮图老子像(佛像与老子像)亲于濯龙宫设华盖之
座。用郊天之乐。
*** 灵帝(宏章帝玄孙)
三年。安息沙门安世高。有同学死为共亭
湖神(共音恭即彭蠡湖属南康)能使过船分风上下。世高至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1a 页 T49-033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1.png)
大有珍宝以多瞋今受蟒身。幸取我缯宝。
为造一塔祈生善处。世高遂于豫章建寺
造塔。后蟒死山中。首尾数里(今大安寺)。
熹平元年。十九祖阇夜多。至罗阅国以法
藏付婆修槃驮。
光和三年。西天沙门竺佛朔至雒阳。译道行
般若经。中平五年清信士严佛调译古维摩
经等。
六年。宦者张让。诈以大后诏大将军何进
斩之。中军校尉袁绍引兵捕诸宦者。杀二
千人。张让投河死。
述曰。儒学之厄时常有之。其始自秦李
斯。斯坑诸生为郎者七百人。汉宦官禁
锢寔范滂等二百人。杀天下儒贤。廷中
宰辅陈蕃窦武李膺及钩党死者百馀人。
废徙禁锢者七百人。及矫诏斩大臣何进。
而袁绍乘怨杀宦者二千人。虽为一快。
然君子小人俱于死。玉石俱焚。亦何足
为儒门幸。大氐天有定命运有通塞。厄
会之来所不容免。唐朱温杀朝贤三十
人投尸于河。亦一厄也。悲夫。如释氏之
厄三武皆此类也。
*** 献帝(协灵帝中子)
初平元年。二十祖槃驮。至那提国以法藏
付摩拿罗。
二年。苍梧儒生牟子因世乱。无仕官意锐
志佛道。而世多非之。乃制理惑论以为劝。
其辞有云。佛者觉也。犹三皇神五帝圣也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1b 页 T49-033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1.png)
述曰。牟子不得其名。当佛道未大行之
日。而能为论。援三家之事义比决优劣。
以袪世惑。以禦外侮。是殆大士示迹。如
来之使也。
兴平二年。下邳相笮融(侧格切)起佛祠。课人
诵经浴佛设斋。时会者五千馀人。
述曰。汉世人间建佛祠行佛事者。始见
之笮氏。尝与一儒老共观此文。笑之曰。
为士夫而使后世书为学佛。岂不耻哉。
磐应之曰。学佛者岂不是为善之人乎。
为士夫而使作史者指为奸佞贪酷甚
至于不忠不孝者。斯可为耻。学佛为善
尚何耻哉。儒老笑颔之。
建安元年。二十一祖摩拿罗。至月氏国以
法藏付鹤勒那。
十四年。二十二祖鹤勒那。于月氏国以法
藏付师子尊者。先是鹤勒那弟子竺大力等
来雒阳。与康猛同译兴起本行经。忽于馆
所有白光见。大力敛容。有间曰。此我师入
灭之相。大力康猛支曜康巨等。皆善方言。终
汉之世译经三百馀部。
** 魏(都洛阳时天下分魏吴蜀三国)
*** 文帝(丕太祖子受汉禅)
黄初元年吴主孙权于武昌建昌乐寺。
五年。月氏国优婆塞支谦来雒阳。谦受业于
支亮。亮受业于支谶。世称天下博知无出
三支。谦细长黑瘦眼白睛黄。时人语曰。支郎
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后避地归吴。拜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1c 页 T49-0331.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1.png)
吴。译经五部。
六年。陈思王曹植(文帝弟字子建)每读佛经。辄留连
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尝游渔山闻空中
梵天之响。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音败此云赞叹)
撰文制音凡六契(经音义云犹一节也)传为后式。
*** 明帝(睿文帝子)
太和三年。吴潘夫人于武昌建慧宝寺。
*** 齐王(芳明帝养子)
正始二年。吴赤乌四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
来吴国。人初见咸惊异之。吴主曰。是汉明
所梦佛神之遗风乎。乃召问之。会曰。如来
迁化已逾千载。灵骨舍利神应无方。吴主曰。
舍利可得当为立塔。若其无验国有常刑。
会谓其徒曰。大法废兴在此一举。当洁斋
以恳求。七日无验展至三七日。众且惧。忽
铿然有声。视瓶中舍利五色。吴主自执瓶
泻铜盘中。盘即破裂。火烧锤击一无所损。
因起浮图置建初寺。名其地曰佛陀里。
三年。吴尚书令阚泽。舍宅为德润寺(在四明慈
溪县。今名普济。泽字德润。故名)吴主问曰。孔子教化世俗。老
庄放荡山林。何事佛为。泽对曰。孔老法天
制用不敢违天。诸天奉行佛教不敢违
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吴主曰。佛教入中
国何缘不及东方。泽曰。永明十四年。五岳
道士褚善信费叔才等与西僧角法。费叔才
自感而死。至今百七十年。离乱岁深方至于
此。
述曰。三国之时各务战守。而于此道未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2a 页 T49-033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2.png)
译经奉舍利。论佛教班班可见。魏之境
独陈思王能知之。蜀则蔑闻。意战国遐阻
未便能至耳。
嘉平二年。中天竺三藏昙摩迦罗。至洛阳
译僧祇戒。立大僧羯磨受戒。先是比丘出
家。特剪发而已。未有律仪。凡斋忏法事如
祠祀状。及迦罗至始出戒本。遂为日用。
四年。中天竺沙门康僧铠。至洛阳译无量
寿经。
*** 高贵乡公(髦文帝孙)
正元元年。汉魏以来二众唯受三归。大僧沙
弥曾无区别。昙摩迦罗乃上书乞行受戒法。
与安息国沙门昙谛同在洛。出昙无德部
四分戒本。十人受戒羯磨法。沙门朱士行为
受戒之始(迦罗此云法时。昙无德此云法正。今资持律宗用法正。为四分部主。尊为始祖。
法时至此土传四分行十人受戒法为二祖。至南山广述疏钞行于世为九祖)。
甘露元年。天竺沙门白延。至洛阳译无量
清净平等觉经等六部。无畏三藏。至交州
译法华三昧经○吴主孙皓不敬佛法毁
废寺宇。诘康僧会曰。佛言善恶报应可得
闻乎。会曰。明主以孝道治天下。则赤乌翔
老人见(汉书。南极老人星见则治安)以仁德育万物。则醴泉
涌嘉禾生。善既有徵恶亦如之。他日宿卫治
圃得金像。皓使置秽处灌以不洁。俄得
肿疾。占者云。坐犯大神。皓悟迎像供事。请
会说法礼拜悔罪。受五戒疾获愈。奉会
为师。复营立塔寺。
四年。二十三祖师子尊者。游化至罽宾国。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2b 页 T49-033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2.png)
妃后。王怒曰。吾信事三宝。而沙门何多辱
我。即毁寺害僧。自秉剑至尊者所斩师。
白乳涌高数尺。王臂寻堕。七日暴死(自迦叶始祖至师子
事迹之详。备在西上二十四祖纪)。
五年。颖川朱士行(时存俗姓)讲道行般若经(讲经之始)
每叹译理未周。乃发迹长安。至于阗国
(沙门西游之始)得梵本般若。国禁不传东土。士行
请验以火无损。王信异乃许其传。士行即
寄经东归。因名放光般若。
佛祖统纪第三十五卷(终)
*** 定王(瑜匡王子)
三年九月十四日。老子生于楚陈郡苦县
厉乡曲仁里(苦音厉音赖)。姓李氏。名耳。字伯阳。
谥曰聃(他甘反。耳漫无轮故号曰聃)在母胎八十一年。剖
左胁而生。生即皓然故号老子。生于李
树下故姓李。黄色美眉。长耳大目。鼻有
双柱。耳有三门(史记及神仙传)。老子内传。老子先
天而生。在伏羲时号郁华子。在轩辕时
号广成子。至周文武凡为十二帝师。汉
刘向列仙传。晋皇甫谧高士传。皆生于商
末。唐尹文操圣纪。老子于太清境托孕
于玄妙玉女。在母胎八十一年。商高宗九
年降生。四十三年乘白鹿登庭桧飞升
(桧今在亳州太清宫)。商纣二十一年降于岐山。世本曰。
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周文王为西伯尚服
事商。故守藏时未称为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子驾青牛薄
板车。西度函谷关。授关令尹子道德经。
二十五年复降于蜀李太官家。二十七年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2c 页 T49-0332.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2.png)
胡毕于于阗升天(内传所引。降生不一。附见于此)。
*** 简王(夷定王子)
四年。老子为周守藏史(三皇五帝之书藏之于室故曰藏)。
十三年。老子为周柱下史(柱下史官所立之处。记言记事常
在君前)。
○王子乔者。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
皇呜。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年。谓
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
果乘白鹤举手谢时人而去。
二十一年十月庚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
陬邑。父叔梁纥(下没反)母颜氏。祷尼丘而生。
首上圩顶故名丘(尼丘鲁山名。圩音乌。中氐四旁高)。字仲
尼。长九尺六寸(史记)。
史记(孔子世家)商帝乙子。微子始封于宋。十三
世孔防叔徙居于鲁。防叔子伯夏。伯夏子
叔梁纥。是生孔子。阙里记云。诞生之夕。
二龙绕室。五老降庭。颜氏之房闻钧天
之乐。月角日准河目海口。眉有十二采。
目有六十四理。
*** 景王(贵灵王子)
十年孔子朝周(时十七岁)。问礼于老子。访乐
于苌弘。自周反鲁(周音长。周大夫)。
考异曰。老子圣迹出有入无。固难以
内传实录诸文定于一。然孔子问礼老
聃。老子之子宗为魏将。此司马史记所
录。尤可为同时之證。不必远取前古
数数降生也。
*** 敬王(丐悼王子)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3a 页 T49-033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3.png)
元年老子西入函谷关。关令尹喜见紫云
西迈。知有道人当度。迎设礼。老子为著
道德经五千言与尹子。西之流沙。莫知
所终。尹喜著书九篇号关令子。
考异曰。史记老子传注引神仙传云。老
子与尹喜俱之流沙。今刊行列仙传乃
云。俱之流沙化胡。盖是道士家私增
化胡两字。欲以成化胡成佛之證耳。
谬哉。
十九年孔子为中都宰。为养生送死之节。
长幼异食。强弱异任。一年而四方诸候则
焉。定公曰。以此法治鲁何如。子曰虽天
下可也。
二十一年孔子为司空。立五土之性而物
各得其所生之宜。
二十二年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
摄相事。齐归所侵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
过○孔子为大司𡨥。七日而诛少正卯
(大夫之乱政者)。隳三都之城(郈费成)。强公室弱私
家。尊君卑臣。政化盛行。三月大治粥羔
豚者弗饰贾(粥鬻同贾价同)。男女别于涂。道不
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定
公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不致膰俎
(音烦祭肉)。孔子遂行适卫。
二十三年孔子自卫适陈过匡。匡人以
孔子状貌类阳虎询焉。适宋与弟子习
礼大树下。司马桓魋欲害之拔其树。
三十二年孔子至陈。
三十五年楚攻陈。孔子在陈绝粮。从者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3b 页 T49-033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3.png)
三十六年孔子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
各得其所。乃删诗。定书。系周易。作春
秋。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
语。
三十九年(哀公十四年)鲁哀公西狩获麟(仁兽一角)。孔
子伤麟之出非其时。遂绝笔于春秋。
四十一年四月己丑(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孔子蚤
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
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子贡闻之
曰。夫子殆将病也趋而入。夫子曰。予畴昔
之夜梦奠于两楹之间。明王不兴而天下
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
没。年七十二葬鲁城北泗水上。弟子皆服
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唯子贡庐于
冢六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馀
室。因命曰孔里。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
子盖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
游.子夏(孔门四科十哲)孔子娶上官氏生鲤(伯鱼)。鲤
生仍(子思)。学于曾子。尝困于宋作中庸。
述曰。智者荆溪之论曰。若众生根性薄
弱不堪深化。但授世药。如周孔制礼
作乐。五德行世。边表根性不感佛兴。
我遣三圣化彼真丹。礼乐前驱真道后
启。清净法行经云。月光菩萨彼称颜回
(别引法行经本称光净菩萨)。光净菩萨彼称孔子(别本称儒童菩
萨)。迦叶菩萨彼称老子(别本云。迦叶应生震旦示号老子。设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3c 页 T49-0333.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3.png)
也。又据藏本冢墓因缘经云。阎浮界内
有振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
慈哀礼义具足(本文)。是知此土圣贤前后施
化。皆我佛之所使。然而昧者不足以
知。览此二经可不增信善哉。李商隐
(唐时)之赞佛曰。吾儒之师曰鲁仲尼。仲尼
师聃龙吾不知(史记孔子谓弟子曰。至于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目见老子其犹龙耶)。聃师竺乾善入无为(尹子西升经老子
云。盖闻竺乾有古皇先生。不生不灭善入无为。又云。古先生者即吾之师。尝化乎竺乾。又符子
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稽首大觉吾师师师(三师者。言我师仲尼
仲尼师老师释也)。
○宋大夫墨翟著书十篇号墨子。外治
经典。内修道术。与儒家分涂。务尚俭
约。颇毁孔子。世多学之。年八十二入山
精思至道。有神人授以素书。合朱英丹。
服之为地仙。乃述五行记著其事。隐居
以避战国(见列仙传)。
案。葛洪神仙传。汉武帝遣使聘墨子。
不至。后有刘政。治五行记。服朱英丹。
色如童子。变化隐形。日行数千里。汉书
艺文志。墨子七十一篇。颜师古注。有节
用兼爱上贤明鬼神非命上同诸篇。
三十三年。孟子邹人。名轲。师孔子之孙
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是诗未有礼记)。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
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与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4a 页 T49-033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4.png)
书七篇。述尧舜之道。孟子曰。圣王不作。
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
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
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
是禽兽也。孟子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
徒。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
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
为之(放方往反至也)。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
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墨子兼爱无亲疏之别。
最为违礼。杨朱为己爱身。虽违礼尚得不敢毁伤之义。逃者去也。去邪归正故曰归。去墨归杨。去杨归
儒。则当受而安之)。
○庄子。名周。梁国蒙人。为漆园吏。当梁
惠王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
老子之言。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宇言也。
楚威王闻周贤。使使厚弊迎之。许以为
相。周笑谓使者曰。千金重利也。卿相尊
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
数岁。衣以文绣入于太庙。当是之时虽
欲为孤豚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庄
子师长桑公子。隐抱犊山。服北育火丹。
白日升天。
四十年荀卿名况。善诗礼易春秋。齐襄
王时三为祭酒。适楚为兰陵令。因家焉。
著书三十二篇。名荀子。尊王黜霸。贵仁
义而贱功利。李斯韩非浮丘伯皆受业。
为名儒。
韩退之读荀子云。得荀氏书考其辞。
时若不醇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4b 页 T49-033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4.png)
荀与杨大醇而小疵。
苏子瞻论曰。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
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
不啻若𡨥雠。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
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
足怪也。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
为高论而不顾。其言愚人之所惊。小
人之所喜也。子思孟子世之所谓贤人
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
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
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
也。尧舜伪也。由是言之意。其为人必
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也。彼李斯者又
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
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
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
而不可考。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
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
夫子之五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
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
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以自是其愚以
为古代圣王皆无足法者。由荀卿高
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三十一年。改腊为嘉平。初茅濛学道丹
成乘龙升天。有童谣曰。神仙得者茅初
成(濛之字)。驾龙上天升太清。时下玄洲戏
赤城。继世而能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
平。始皇方求神仙。闻谣言。遂诏改腊为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4c 页 T49-0334.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4.png)
海求仙药。有茅盈者视濛为高祖父。
入常山学道。二弟固衷仕汉为二千石。
茅君治江南句曲山。山下人为立庙。君或
来时音乐导从自天而下。人因呼其处
曰茅山。后二弟弃官寻兄亦得成真。老
君遣使持节。以白玉板黄金刻书加九
锡之命。拜君为司命真君。主吴越生死
之籍。拜固为定录君。衷为保命君故号
三茅君。每十二月二日三月十八日。三君
各乘白鹤。集于峰顶○大宛多枉死横
道。有鸟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始皇
使使以问鬼谷先生云。是东海祖洲不死
草生琼田一株可活千人。始皇因遣徐
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
寻祖洲不返。
*** 高祖(刘邦)
十二年上过鲁祠孔子封九代孙腾为
奉嗣君。
述曰。周秦以来为儒者。尊孔子为宗
师。而在上之君曾未知所以褒称而
尊事之。高皇帝当干戈甫定之日。过
鲁祠之。且封其后以奉嗣焉。所以教
人以武定文守之义。后代人主尊称先
圣。通祀天下。为万世师儒之法者。自
汉家始。岂不盛哉。
初吕后子为太子。戚夫人子如意上爱之。
尝欲易之。留侯张良谏不听。吕后要良
画计。良曰。上所不能致者四人耳。乃令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5a 页 T49-03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5.png)
侍四人从太子。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大
惊谓四人曰。幸卒调护太子。召戚夫人
谓曰。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矣。竟不易
太子。留候本招此四人之力也(陈留志东园公者唐宣明
居园中。夏黄公者崔少通隐居夏里。角里先生者周元道绮里季不知姓。避秦乱隐居商山称四皓。角音
禄)○韩人张良尝游下邳𡉏上(邳音丕。𡉏音怡。楚人
谓桥为𡉏)。有老父堕履𡉏下。顾良下取之。父
以足受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出
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十三年见
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旦日视其
书。乃太公兵法也。后从帝过济北。果见
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葆即宝字)。留侯曰。
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
报雠。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
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
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
学辟谷道引轻身(辟音壁道导同)。
*** 惠帝(盈高祖子)
四年除挟书律。秦律有挟书者族故今除
之(挟藏也。族诛及九族)。
*** 文帝(恒高祖中子)
元年上读老子。有疑义。闻河上公结草
为庵于河滨常读老子。遣使问之。公曰。
道尊德贵非可遥问。帝即驾车幸之。公
授素书章句二卷曰。余注此经以来千
七百年。凡传三人。今子四矣。帝拜跪受
经。失公所在。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5b 页 T49-03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5.png)
元封元年。上东巡狩见老父。头上白光数
尺。面有童色。上问何道。对曰。臣年八十
五垂死。有道士教臣绝谷服朮饮水。
今日行三百里。年百八十矣。帝受其方。老
父后入岱山○上登嵩高起道宫。斋七
日西南有白云起。径趋宫庭。群仙数千
从西王母乘紫云之辇。命帝坐。侍女进
桃四枚。帝收其核欲种之。母曰。此桃三
千年一实。中国土薄不能生也。母命侍
女王子登。弹八琅之璈。董双成吹云和之
笙。许飞琼鼓震虚之簧。段安香作九天之
钧。帝叩头问长生之道。母曰。汝性淫乱
奢侈杀伐非法。欲以解脱三尸全身永
久不可得也。乃命上元夫人。出八会之
书五岳真形图六甲灵飞符。凡十二事以
授帝。王母与夫人同乘。向西南而去。帝
以灵文安柏梁台。常朝拜之(武帝内传)。
太初元年始正历以正月为岁首。
述曰。汉因秦以十月建亥为正。虽文
景之盛不能革。正月建寅用夏正也。
孔子所谓行夏之时。至汉武始能行
之。正音政。旧音征。今不用。书怠弃三
正。诗正月。左传春王正月。汉书改正
朔。并无音文。书正月上日。音征又如
字。此盖陆德明顺古避始皇讳故音
征至今。人间犹作征音。殊不知去秦
既远自合削去。今人尚不知避孔圣
讳。岂有读其书行其教而不知避。
此儒生君子所当闻诸 朝著于令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5c 页 T49-03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5.png)
冬十一月天火柏梁台。真形图录十二事
并飞入太空。帝自受法不修至德。劳弊
万民远征夷狄。不从王母训故天见戒
(内传)。
二年齐人东方朔仕为太中大夫。上好仙
术。朔从西那国得声风木。上以遍赐群
臣。人有疾则汗死则折。又东至吉云之
泽。得五色甘露。帝遍赐群臣服之。老者
少。疾者愈。朔少时游鸿濛之泽。遇老母
采桑。有黄眉翁。指母语朔曰。昔为我
妻。托形太白之精。今汝亦此星之精。吾却
食吞气已九千馀年。三千年一返骨洗
髓。二千年一剥皮代毛。吾生来已三洗
髓。五代毛矣(涧冥记及朔传)。
征和元年鲁共王(景帝子共恭同)好治宫室。坏孔
子旧宅以广其居。闻金石丝竹之声。乃
不敢坏于壁中得所藏古文虞夏商周
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悉以书
还孔子。更以竹简写之。诏博士孔安国
作传。初秦末孔子襄于壁中藏其家书
也(襄孔子六世孙。惠帝时为博士。安国之曾祖也。坏古话反。毁之曰坏。科斗虾蟆子。书形似之。传
直恋反。今尚书大传是也)。
*** 昭帝(弗武帝子)
始元元年郴人苏耽感神仙。授以道术。一
日忽扫洒庭除曰。仙侣至矣。俄紫气氤
氲。白鹤数十来集化为人。天服粲丽。耽入
白母曰。耽当为神仙不得终养。因留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6a 页 T49-03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6.png)
疾疫。可取庭前井水橘叶以救人。少资
甘旨。言毕升天。明年果大疫。百姓竞诣
母。母依法救之皆愈。常有乏叩樻。其物
立致。后三年母疑开钥视之。双鹤飞去。
叩之无复应。后有一鹤来止郡城楼。少
年弹之。乃以爪攫楼板成字云。风浙浙
兮雨凄凄。城郭是兮人民非。三百甲子令
来归。我是苏耽弹我何为。
*** 宣露(洵武帝曾孙)
甘露三年诏诸儒论五经同异。太子太傅
萧望之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
*** 元帝(奭宣帝子)
初元元年诏封孔子后孔霸为褒成君。
绥和元年。刘向说上宜兴辟雍。设庠序
陈礼乐。以风化天下。帝下公卿议。会向
病卒。
二年诏光禄大夫刘歆典领五经。卒父
前业。歆叙诸子为九流。曰儒曰道曰阴
阳曰法曰名曰墨曰从横曰杂曰农。皆
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儒家游史六经。留意仁义。宗师仲尼
于道最高。道家秉要元本。清虚自守。阴阳家敬顺历象。以授民时。法家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名家名位不
同。礼亦异数。墨家茅居采椽。是以贵俭。从横家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杂家合名法兼儒墨。知
国体贯王治。农家劝耕桑足衣食。此见前汉史)。蜀人杨雄放易作太
玄。放论语作法言。言人之性善恶混。修
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
者所适。善恶之马也。
司马君实注曰。孟子言性善。不善者外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6b 页 T49-03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6.png)
之也。是皆得其一偏。夫性者受于天
以生者也。善与恶必兼有之。犹阴之
与阳。圣人不能无恶。愚人不能无
善。譬之于田稻粱藜莠相与并生善治
田者耨其藜莠。而养其稻粱。不善治
田者反之。孟子以为仁义礼智皆出乎
性者也。是岂可谓之不然乎。然殊不
知暴慢贪惑亦出乎性也。是信稻粱
之生于田。而不信藜莠之亦生于田
也。荀子以为争夺贱贼之心人之所生
而有也。不以师法礼义正之。则悖乱
而不治。是岂可谓之不然乎。然殊不
知慈爱羞恶之心亦生而有也。是信
藜莠之生于田。而不信稻粱之亦生
于田也。故杨子以人之性善恶混。混者
善恶杂处于心之谓也。顾人之所择
而修之何如耳。
二年。上幸辟雍(太学也)。尊养三老五更(郑康
成云。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李奇云。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音庚)。引桓荣及
弟子升堂。上自为说。诸儒执经问难。冠
带搢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搢音晋插笏也)。
十五年三月。上东巡狩幸阙里(其处有废阙址)祠
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上亲御讲堂。命皇太
子诸王说经。封十九代孙孔僖为褒成
侯。
*** 章帝(坦明帝子)
元和二年三月上幸鲁。祠孔子于阙里。及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6c 页 T49-03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6.png)
孔僖为郎中。
四年。诏谒者陈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
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
延光元年阴长生者阴皇后之属。师事马
明王。学道度世。同入青城山。煮黄土为
金立坛。授以太清神丹经。长生合丹服
其半不升天。大作黄金数十万斤以施
穷乏。在民间二百年。后于平都山白日
升天。
四年上幸鲁。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魏伯阳者。上虞人。好道术与弟子三
人入山作丹。丹成先服之即死。弟子虞
生曰。吾师非凡人服丹而死。将有意焉。
亦服丹而死。馀二弟子疑不服。出山求
棺木。伯阳即起将虞生皆仙去。逢入山
伐木人。作书寄谢二弟子。伯阳作参同
契五将类三卷。其说似解周易。而假借
爻象以论作丹之事。儒家不识其旨。唯
以阴阳二义为之注释。
○王远举孝廉为郎中。弃官入山修
道。帝徵诣京师。题宫门四百字。说方来
之事。帝恶之使削去。墨彻板愈明。远过
吴住蔡经家。召麻姑各进行厨。金盘玉
杯擘麟脯。姑云已见东海三变桑田。向
到蓬莱水又浅于昔日。远曰。圣人背言
海中行复扬尘。经见姑手爪似鸟。心念
背大痒时得此爬背。远使人牵经鞭之。
麻姑神人。汝何谓爪可爬背。经谓父母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7a 页 T49-03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7.png)
有宫室主天曹事。地上五岳生死之事皆
先告王君。
永寿二年九月九日。天师张道陵在阆州
云台山。老君遣使者持玉册。授陵正一
真人。与夫人雍氏同升宝车。弟子王长
赵升皆同升天。道陵本居馀杭天目山。汉
光武建武十年正月望日生。七岁能诵道
德经。章帝元和二年以博士召不起。乃
去学长生隐居云锦山(今信州龙虎山)。和帝永元
四年就拜谏议大夫辞疾。复徵为太傅封
冀侯。语使者曰。为我谢天子。九霄金阙
业已为巨矣。遂转入嵩山。感老君梦中告
曰。石室有黄帝九鼎大丹经。可往受之。
后果获得。家贫无赀可鍊。乃入蜀隐鹤
鸣山。依法鍊丹三年乃成。谓弟子曰。当
为国家兴利除害以济民庶。然后服丹
轻举。臣事三境庶无愧焉。乃摄伏魔鬼
夺二十四治化为福庭。老君复命陵参
驾朝玉晨大道君。授以天师印绶雌雄二
釰正一盟威秘箓三清众经符图。人有疾
患官灾随事输米以赎罪疏过悔谢。弟
子户至数万。桓帝建和二年降十二神女
掩于井中。化咸泉为盐井(今陵井监是)。永寿
元年老君命陵同游成都。地祇涌玉局
高丈馀。以为宝座。老君登座说南北二
斗经。老君既去。玉局复陷为井(今玉局观是故迹)明
年老君遣使召陵升天(天师传)。
顺帝时。张陵学道鹤鸣山。受其道者出米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7b 页 T49-03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7.png)
来学者。初名鬼卒。后号祭酒。各领部众。
有病者令首过诸祭酒。各起义舍于路。
置米肉以给行旅。民夷信向之。朝廷就
拜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曹操入南
郑封鲁阆中侯。卒谥原侯。子富嗣(后汉书刘焉传)。
熹平中。汉中有张脩。为太平道。张角为
五斗米道。太平道师教人叩头思过。因
以符水饮之。使病家出米五斗。后角被
诛。脩亦亡。鲁因其人信行。遂增饰之。教
起义舍(典略)。
张鲁祖父陵客蜀学道在鹄鸣山。造作
道书以惑百姓。受道者出米五斗。世号
米贼。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鲁复传之
(三国魏志)。
初钜鹿张角奉事黄老。以妖术教授。号
太平道。咒符水以疗病。令病者跪拜首
过。或时病愈。众共神之。角分遣弟子周
游四方转相诳诱。十馀年间徒众数十万。
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
应。凡三十六方。方犹将军也。大方万馀
人。小方六七千。角弟子唐周上书告之。有
诏逐捕角等。角敕诸方俱起。皆著黄巾
以为标帜。故时人谓之黄巾贼。旬月之间
天下响应(角起于灵帝中平元年)。诏皇甫嵩讨角。嵩
与角弟梁战。大破之斩梁。角先已病死。
剖棺戮尸。传首京师(后汉书皇甫嵩传)。
述曰。事固有真伪相杂。而失其实者
夫五斗米道。此老君授天师正一盟威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7c 页 T49-03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7.png)
蜀矣。天师父子得道仙举。逮今龙虎
山胜迹俨然。子孙为嗣师者不绝。是
亦历朝之所尊事真也。张脩张角在
灵帝时当天师之后。假五斗米道转
教徒众。遍于八州为三十六方(方犹将军也)。
一且反叛而卒致诛戮伪也。然作史者
或有时而过论故真伪之间后人不能
以察。今详汉书刘焉传言。从陵受道
者出米五斗。陵至鲁三世。始封阆中
侯。而子富嗣。此范晔所述而无复他
辞。及览魏志则云。陵作道书惑百
姓出米五斗。世号米贼。此陈寿所述
而颇形讥毁。至于典略之说则。又谓张
角为五斗米道被诛。鲁因其人信而
增饰之。此说则甚为失义。盖鲁行米
道。自是祖法。何必因角而为之。是知
魏志典略俱乏通识。妄事否藏。未若
汉书之为宝录也。李膺蜀记者不知
为何代文言。陵侮嫚人鬼为大蟒所
噏。此谤渎之言。何忍轻肆。世或称三
张者。是则以天师之尊下同黄巾之
徒。此有识者所当讳也。
延熹八年。宦官使牢脩上书告。司隶校
尉李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共
为部党。诽谤朝廷。帝震怒班下郡国逮
捕党人。下膺等北寺狱辞及杜密陈翔
陈寔范滂之徒二百馀人。皆天下名贤膺
等多引宦官子弟。宦官惧请帝以天时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8a 页 T49-033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8.png)
终身。
建宁元年。宦者曹节使郑飒捕太尉陈蕃
于北寺狱杀之。黄门令王甫将羽林千馀
人围大将军窦武。武自杀。收捕宗亲宾
客悉诛之。宦官疾恶李膺等。每下诏辄
申党人之禁。曹节请下州群考治钩党。李
膺诣诏狱考。死门生故吏并被禁锢。党
人死者百馀人。天下豪杰儒学有行义者。
宦官一切指为党人。其死徙废禁者又六
七百人。
二年。老君降天台山。以大洞灵宝经授
仙人葛玄。及上清斋法并三箓金箓保镇
国祚。玉箓保佑贵族。黄箓拔度七祖。复
授感应篇。示世人罪福为善去恶之事。
述曰。本朝李昌龄有注感应篇。旁引
释道经论及世间传记。以为善恶报应
之验。最有发明。近世卿贵有为赞以
并行者。尤见慕善之意。
○左慈见汉祚将终。乃入天柱山。学道
得金液九丹经于石室。能变化万端。曹操
闻而召之欲从学。慈曰。学道当清净。非
尊贵秽淫所宜也。操欲杀之。人见慈断
其头以献。及视之乃一束茅耳。后与弟
子葛仙翁别入霍山。合丹仙去。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二¶ 第 338b 页 T49-0338.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33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