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诸师列传第六之七(广智神照下四十四人)¶ 第 234c 页
佛祖统纪卷第十七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 诸师列传第六之七(广智神照下四十四人)
净社廉法师法嗣(广智下第六世)
* 休庵法舟法师
* 法明文节法师
* 宝积法云法师
* 妙果师楷法师
* 水陆文炳法师
* 常明道深法师
* 福昌文佾法师
圆辩琛法师法嗣
* 月堂慧询法师
* 一庵处躬法师
* 雪堂戒应法师
* 止庵法莲法师
* 指南仲韶法师
* 慈云文统法师
* 馀姚清湛法师
觉云连法师法嗣(神照下第六世)
* 月波则约法师
* 林庵清哲首座
證悟智法师法嗣
* 慧光若讷法师
北峰印法师法嗣
* 古云元粹法师
* 佛光法照法师
* 梅峰梵奎法师
* 石溪思寿法师
* 石镜清杲法师
* 慈感文圭法师
* 蒙泉了源法师
* 毒海道源法师
* 剡源觉先法师
诸师列传第六之七(广智神照下四十四人)¶ 第 235a 页 T49-02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235.png)
* 南峰思诚法师
* 日本俊芿法师
* 云巢如宝法师
* 南涧行果法师
* 严陵赵彦肃
* 铠庵吴克己
能仁宝法师法嗣
* 草堂如宝法师
车溪荣法师法嗣
* 紫金法通法师
慈室云法师法嗣
* 悟真正皎法师
* 南湖了宣行人
觉安言法师法嗣
* 鉴堂思义法师
* 总庵妙心法师
* 常斋法幵法师
能仁山法师法嗣
* 毕庵法希法师
* 南岩法雄法师
杨尖渊法师法嗣
* 崇先了生法师
* 杨尖法钦法师
** 圆辩琛法师法嗣(前廉法师法嗣七人原本无纪)
法师慧询。字谋道。号月堂。其先永嘉陈氏。
寓居四明昌国之胊山。母梦异僧至门求
化既而妊娠。八岁出家祖印院。初授法华
数遍。即能成诵。尝归省祖母谕之曰。汝已
去家。当学吾州忠佛子。初谒南湖澄照。
以卓立称。至东掖见皎法照奇之。有忌
之者群噪之。师曰。佛法大义有疑即问何必
见嫉。乃西游浙左。遍参名匠。东回南湖。依
圆辩正所学。闻性恶即具之旨。名体不转
之妙。一家圆顿深有悟入。绍兴末年。出主
法昌。迁净名普和。常持钵。海岸遇盗。师正
色曰。汝辈所欲者财耳。尽与之。因谕以善
恶业报。盗为感动。归物悔过而去。净名无
徒。每对海山。为鬼神讲维摩经。屡感神
诸师列传第六之七(广智神照下四十四人)¶ 第 235b 页 T49-02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235.png)
至。几莫能容。丞相魏𣏌与师为道契。尝问
世间相常住之旨。师曰。得非以四时代谢
为疑乎。曰然。师曰。穷过去极未来。虽有
代谢而此理常住。魏公曰。屡以问人。未若
今日之可晓。淳熙六年冬十月二十七日。忽
告众示疾。慰问者群至。见门学则勉其进
德。士官则嘱其护法。闻其言者。悚然有感。
既而别众。书偈念佛。结印趺坐而化。停龛
弥月。唇脸鲜红。其容若笑。遗言分骨为二。
一祔亲垄。一塔祖原。众以历代窆全身。唯
剃发以酬师志。逾月视其发。舍利可掬。师
坐必端直。行不旁示。密室静处必披袈裟。
高座宣扬不事著述。学者多于听次笔以
记之。诵经坐禅日有常课。未尝以事废。制
学者。未二十夏不许出世。躁进之风为之
一戢。
法师处躬。永嘉人。号一庵。久从圆辩得其
旨。晚主南湖。有辩才善说之誉。脱略窠臼
不滞节目。有求指示者。执笔便书。申明
祖意独出众说。远近学者推为宗师。正旦
结光明期。湖心律居亦行此忏。主者正竹溪
素重师德。每初夜必领徒过南湖。听说法
要。竹溪临筵。叹服曰。吾徒何幸得闻大乘。
四分所明检身为要。若明心见性其在兹
乎。一众为之欢跃。
法师戒应。四明人。自号雪堂。才识英敏襟度
豁然。久学南湖为时伟望。郡以南湖请
圆辩。师奉命之东掖。以礼奉迎。及圆辩至
诸师列传第六之七(广智神照下四十四人)¶ 第 235c 页 T49-0235.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235.png)
丈。问指要中未了义。圆辩曰。汝能背诵。吾将
为说。数日诵通。暨上请。辩曰。此中为汝说
得彻也。师忽有省。自是机辩奋发莫有敌
者。出主白莲。学徒云会。宁海岁有大会。请
师一月讲经。道俗万众仰听肃肃。鸿音一震
莫不警寤。一日无疾。别众归寝。右胁而
亡。塔全身于寺山之灵源。
法师法莲字实中。自号止庵。四明象山人。幼
年勤学。一时讲席。知名者无不遍历。晚造
南湖侍圆辩。朝问夕咨。越六载如一日。畴
昔疑昧为之豁然。初主辩利。迁广严永明悟
真。接物以慈抚事以宽。或问日用则酬酢
忘倦。叩以佛法则默而不答。人有测识其
意者。为炷香拱立。谦辞发问方随问委释
曲尽其理。其为重法。不失师体若此。
镜庵曰。先贤有云。四明中兴天台之道。圆
辩中兴四明之宗。盖谓四明之后。有派
为知解之学。近似山外者。而圆辩者出。
独能发挥祖意以起四明。盛矣哉。或谓
月堂得观行。止庵得宗旨。一庵雪堂得
辩说。皆有师家之一体云。
法师仲韵。四明人。久参圆辩学解卓异。绍
兴中主布金。以霅川神智假名诸师盛破
四明。乃作三千正说以追攻之。名指南集。
凡三卷(此中失文统清湛二人纪)。
** 觉云连法师法嗣(神照下第六世)
法师则约。号元庵。鄞之姚氏。亲受度于觉
云。旦夜为学深明教旨。觉云来南湖。师为
诸师列传第六之七(广智神照下四十四人)¶ 第 236a 页 T49-02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236.png)
慧光。分座讲经众服其辩乾道九年春。太师
越王亲制疏辞请为月波第一师。寺占东
湖之胜。而师以讲才见称于世。故一时名
德。咸乐来依。越王屡亲讲说。手书赞曰。师
教门义龙也。既为吾家师。又作此山主。愿
奉此地。长讲天台宗教。长修水陆普度。上
报君亲勿事改革。既而奏于朝。赐智海之
号。自师作祖此山。继之者梓庵隐堂。而柏
庭径升南湖。自是地望为之益重(此中失清哲首座记)。
** 證悟智法师法嗣
法师若讷。字希言。嘉兴孙氏。初依竹庵于德
藏。克志苦学。久而婴病。心叩大士口诵秘
咒。梦大士灌以灵液。寤而失其疾。乃往赤
城谒證悟。迁上竺命师首众。既没。诏师
嗣居之乾道三年春二月。驾幸上竺。展敬大
士。问光明忏法之旨。师答曰。梵释天帝四大
天王。下临土宇护国护人。故佛为说金光
明三昧之道。后世祖师立为忏法。以资诸天
之威德。故帝王士庶皆可修持。上说授右
街僧录。既而诏于山中建十六观堂。仍放
其制作堂于大内。四年夏召师内宿观堂
论道。四月八日。召师领徒五十人。入内观
堂修金光护国法。上问曰。佛法固妙安得
如许经卷。师曰。有本者如是。上然之。进左
街僧录慧光法师。九年。召对选德殿。问大
士历代灵迹及法华经旨。上曰。最初得师发
明此事。遂以圆觉悟得法门。譬如著棋胜
负既分不但并去棋子棋槃亦须一时并
诸师列传第六之七(广智神照下四十四人)¶ 第 236b 页 T49-02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236.png)
师之谓。有诏令讲圆觉。至此虚妄心若无。
六尘则不能有。师曰。心本无形因尘有相。
尘灭心灭真心湛然。上手书其语以赐。又尝
问金刚之旨。师曰。此乃六百卷般若中一分。
兴问断疑特喻金刚。故无著论云。此金刚
波罗蜜以如是名显示势力。絓是般若皆
有是力。此既诸般若之释疑。是故金刚二字。
文虽出此。义实通诸般若作譬。故持说者。
福重功深(文句。絓法华座席。记絓预也。宋斐骃史记序云。采先儒之说。豫是有益。悉皆抄纳。
当知荆溪训预。与斐骃合)上曰。朕日读此经。今更命众。
合诵三万卷。乃降劄云。平昔以来。所食禽
鱼之类伤害为多。今仗般若为除此过。庶
使群生俱承解脱。时沂王尚幼。上召师入
禁中。为王说法摩顶。尝以疾丐间。上曰。且
赐地筑室。更数年彼此作閒人。水边石上
共说无生。十一年。退处兴福。特授两街都
僧录。时光宗在东宫。书归隐之扁以赐
之。仍制赞以褒称其德。孝宗退养重华宫。
召注金刚经。肩舆登殿止宿殿庐。注成以
进。上披览益有省发。绍熙二年十月旦。谓侍
人曰。吾宗通法华宜以此终。乃集众修
法华忏。取道具进两宫。端坐而化。寿八十
二。塔于正寝。绍熙二年。谥宗教广慈法师
普照之塔。
法师俊芿。日本国人。先传瑜伽密教(唐元和间。国
人空海入中国。受密教于不空弟子慧果)。久之杭海来中国。登灵山
谒北峰。学天台一宗。执经受教尽通其旨。
诸师列传第六之七(广智神照下四十四人)¶ 第 236c 页 T49-0236.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236.png)
咒。如不空解安西围。时论委靡竟不克行。
北峰乃令遣徒归国取中华先所传五部
之法。而其徒沦于海(此是北峰印法师法嗣。有十六人。前失十一人。后失三
人。唯存此法师与赵彦肃二人而已)。
赵彦肃字。子敬。严陵人。登庆元龙飞第。洛学
之翘楚也。来谒北峰论佛法大意。尝问师
曰。如来出世先说何法。师曰。示生同居先
苦谛也。又问诸大乘经多奇诡骇人。来至
法华何其平易。师曰。群机未熟必先动荡。
机熟会入衒骇何为。自是深识时教大旨。
每称师为南山肉身大士。从受删定止观。
叹曰。回天下外见。复于实际者此书也。初
彦肃。好诋佛道。尝与僧抗议。理左语屈。及
僧没为行衰服。门人怪问之。答曰。法恩逾
于父母。非小子所知也。
吴克己。字复之。自号铠庵。建安节使之后。
曾大父游学四方。因居婺之浦江。幼颖悟。为
学无所不通。尝读周官。慨然以封建井田
为可复。淳熙中。四魁待补。叹曰。射目中眉
事与时违。乃去隐于左溪。忽苦目疾。或勉
祷圆通。辄云。临危不变真大丈夫。有告以
朱太医答杜祈公。未读佛书。何以知其不
及孔孟。试持大士号。目疾良已。于是遂深
信。读楞严至空生心内犹云点大清。豁如
发蒙。观山谷诗。赞美宗镜。有从此永明书
百卷。自公退食一炉香。因阅及两函。宝积
实云。此书无规矩不若看止观令悟境
观二字以为几杖。服味。既而果有悟入。
诸师列传第六之七(广智神照下四十四人)¶ 第 237a 页 T49-02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237.png)
不方。至圆以圆天下之不圆。识者取二书
以究之。则规矩有无自有可见。曾为妙经
作注。自言耻与枣柏埒。谓彼弘兼粗之典。
我释独妙之经。嘉定七年冬。终于宝山。遗
言以僧礼荼毗。寿七十五。所著法华枢键。
楞严集解科。四教仪止观大科。晚编释门正
统。未就而亡。良渚宗鉴为续成之。始家人
梦湛假名求寄宿。洎学教议论多暗合。又
喜其故人。以谓后身云(此中遗失如宝法通二法师之纪)。
** 慈室云法师法嗣
法师正皎字元昼。鄞嵩江朱氏。受业多宝。初
从辩利止庵学。因同人商略光明定题。便
能臧否诸师得失。慈室居清修造焉。久之
尽得慈室之道。慈室迁南湖。令居座端。讲
才宏阔众所景慕。出主慈溪观音。六迁法
席。终于檡阳悟真。攻愧楼公钥。每从师问
佛法大意。师号月窗。居广寿之日。于窗
间作半月。攻愧为作记。赋以诗云。不要
作圆月。才圆便有亏。不如作一半。却有
向圆时。此诗盛播人口。而师之名德于是益
重。行人了宣四明奉化潘氏。初受经宝林。慈
室居清修往依焉。每谓解必有行。乃入南
湖光严室阅藏经。修法华三昧。前后二十
七期。过午不食。未尝违日晷。与同修善
荣为心友。每阅经有疑必造荣室决之。一
日默坐甚久。荣曰。今日何为。师曰。归期已
近。道义难忘不觉如此。请君专心进道。当
于净土重会。荣笑曰。正欲见君作略。师自
诸师列传第六之七(广智神照下四十四人)¶ 第 237b 页 T49-02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237.png)
起端坐。索笔书偈云。性相情忘。一三无寄。
息风不行。摩诃悉利。即合掌瞑目。暑中留
龛七日。颜色红润。口角微涎。有以帛挹之
者。异香袭人。阇维舍利盈掬。心与数珠不
坏。嘉泰元年五月十日也。后三年荣示疾。
临终前一日与众诀别。沐浴更衣。请众念
佛。趺坐而化人谓赴宣师之约云(此中失觉庵言法师法嗣
三人)。
** 能仁山法师法嗣
法师法希号毕庵。法雄号南岩。皆天台人。
同入山法师室。服勤受道齐名当世。及相
继居白莲。道望若一。具正眼以定宗发辩
才以驾说。豁襟量以容众。擒文藻以应
机。白莲宗风之盛。实二师振起之也(此中失法雄法
师一人)。
** 扬尖渊法师法嗣
法师了生越之诸暨人。年十二出家。慧解如
成人。初谒东灵钦师。时效禅林。群居僧堂。
当元夕众往观灯。钦师行香。见其危坐床
上。问曰。汝何不随众去。答曰。蒙师见诫。
专心为学勿事嬉游。钦师大喜抚其背曰。
三十年后。振吾宗者非汝而谁。既壮深研
教观。时辈厌服。出主顶山。讲唱无废日。卧
榻庋上。安莲经韦天像。身披五条。吉祥而
睡。谨身敬法。不以闇室易其节(此中失法钦法师一
人○此卷共四十四人原本遗失三十一人。止录十三人)。
佛祖统纪卷第十七(终)
诸师列传第六之七(广智神照下四十四人)¶ 第 237c 页 T49-0237.png
![](https://c.cnkgraph.com/kanripoimgs/KR6r0012/buddhist/T49-023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