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第 219c 页
佛祖统纪卷第十四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神智文法师法嗣(广智下第三世)
* 明智中立法师
* 文慧宗正法师
* 空相思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第 220a 页 T49-0220.png

扶宗忠法师法嗣
* 草堂处元法师
* 永嘉法诠法师
超果湛法师法嗣
* 海慧若圆法师
法真咸法师法嗣(神照下第三世)
* 白莲道卿法师
* 安国元惠法师
* 四明净杲法师
神悟谦法师法嗣
* 北禅净梵法师
* 白莲善圭法师
* 德藏择瑛法师
* 金华子方法师
* 寿安良弼法师
* 净住思照法师
* 一相宗利行人
楂庵严法师法嗣
* 天台法麟法师
* 天台应通法师
慈辩谏法师法嗣(南屏下第三世)
* 车溪择卿法师
* 慧觉齐玉法师
* 圆觉蕴慈法师
* 普明如靖法师
* 天竺应如法师
* 法云宗敏法师
* 佛智慈云法师
* 佛照智坚法师
* 慧觉清月法师
* 圆明普贤法师
* 上竺明义法师
* 高丽义天僧统
群峰初法师法嗣
* 梵慈智普法师
南屏文法师法嗣
* 宪章仲闵法师
超果贤法师法嗣
* 精微彦伦法师
* 清辩蕴齐法师
* 宝积彦端法师
景云其法师法嗣
* 觉慈善嵩法师
* 景德居式法师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第 220b 页 T49-0220.png

** 神智文法师法嗣(广智下第三世)
法师中立。鄞之陈氏。赐号明智。母梦日轮入
怀遂有娠。夜不三浴。则啼号不止。九岁出
家于甬东之栖心。受经一诵永忆不忘。治平
中试经开封府。中选得度。初依广智学教
观。及神智断主南湖复依之。熙宁中神智
开帏。设问答者二百人。无出师右。乃举
居座元。久之去谒扶宗于永嘉。将归。宗
曰。子行必绍法智之席。及神智谢事。乃俾
师为继。元祐初。高丽僧统义天远来问道。
甫济岸遇师升堂。叹曰。果有人焉。遂以师
礼见。倾所学折其锋竟不可得。师令门
徒介然。始作十六观室。以延净业之士。已
而辞去曰。吾年六十。当再来。即退处东湖
之隐学。数年郡太守王公。勉主宝云。一新
栋宇。于伽蓝神腹得愿文云。后百年当有
肉身菩萨重兴此地。闻者异之。后退隐白
云庵。日宣止观至不思议境。叹曰。吾道至
此极矣。有不思议境则有不思议心。乃作
不思议辩正。又指五章裂大纲目。寄果明
因以成解行。举佛摄生全生是佛。作止观
裂网指归释疑。文慧正师亡。郡请再主延庆。
果符六十再来之言。尝升座说法。慈霔无
尽。下座问侍者曰。吾适道何语。侍者答以
所闻。师曰。吾觉身心同太虚空。殊不知语
之所出也。岁忏行江浙延庆为最盛。择其
徒修法华忏者。七年。行法将圆。禅观中见
一大舟。众欲乘不可。唯师坐其中以行。自
是辩慧泉涌超胜于昔。政和五年四月辛亥。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第 220c 页 T49-0220.png

观堂行人曰。吾当与汝辈长别。即面西坐
逝。塔于崇法祖塔之东。讲三大部净名光
明数十过。诵法华踰万部。与人除病却
鬼救灾旱。不能毕记其验。孔老之书无
不遍读。其对儒士讲说。则反质之曰。此道
在孔圣如何。在诗书如何。儒士不知对。
则援引委辩之曰。无乃若是乎。闻者心服而
退。师在永嘉。扶宗谓曰。吾常见摩利支。韦
驮于梦中求护法。他日幸于南湖忏室置
其位。及师主席乃立像自师始。陈莹中尝
赞师曰。严奉木叉。坚持静虑。以身为舌。
说百亿事(言戒定慧皆备具也)。
法师宗正。赐号文慧。依神智学教观。深造
阃域。治平初。继主南湖。大弘宗教。先是宝
云祖。藏骨于育王山西北隅。后七十七载。
师自南湖往礼敬。顾甃甓有毁。将遂芜没。
乃饰工累石。起方坟以显其处。且复为石
塔记以识其事。时谓微师此文。宝云之藏
几不可考。法师思恭。湖之乌程人。赐号体
真。年十九剃发。诣神智学教观。及归里
时。空相癈于积潦。师克志兴复。为屋三百
楹。从容无求。而施者自趋。功成修长忏三
载以答志愿。及老归吴山解空。建炎元年
九月。别众坐逝。荼毗烟所至皆凝舍利。塔
于院东南隅。弟子戒澄等四十三人。皆传道
有成。分化浙水。
扶宗忠法师法嗣
法师处元。永嘉人。久参扶宗。遂继法明之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第 221a 页 T49-0221.png

不厌服。所著辅赞记三卷。其论经体则推
本法智广智源流之说。论无住本三种观法。
答扶宗通相三观。其说明正学者宗之。崇宁
二年。閒居东溪草堂。述义例随释六卷。初
荆溪以止观文广。例为七科。名为义例。俾
学者知解行之大旨。虽法智制述之多不
暇为记。师因义神智为纂要。以初乘观法
性德之境为真如理观。修德之境为唯识事
观。师谓狂妄徒疑后学。乃决志注释以斥
纂要之非。
** 法真咸法师法嗣(神照下第三世)
法师净杲。四明人。学法真为高弟。撰金刚
经疏。欲讲即讲。不俟众集。有臣律师者
入冥府。司名者曰。误追也。臣潜窥其籍。有
云明州净杲阇黎。讲金刚般若经一百遍。
既反诣师以问。师曰。但十遍耳。恐以义胜
褒为百遍。
** 神悟谦法师法嗣
法主净梵。嘉禾人姓䉡。母龚氏。梦佛光满
室遂有娠。及生因名佛护。十岁从胜果师
永忏主出家。常念阿弥陀佛。或问年少何为
念佛。答曰。我欲往他方丈求挂搭去。年十
八受具戒。即依超果湛师学。未久复往谒
神悟。屡亲讲说大契夙心。元祐初主姑苏
大慈。讲三大部十馀过。馀文称是。受业门
生殆遍吴地。信人禀戒几满城邑。尝率二
十七人修法华三昧。以二十八日为期。如
此三会。感普贤大士授戒羯磨。至称净梵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第 221b 页 T49-0221.png

二僧作礼曰。今春到石桥礼圣迹。忽见空
中散华异香非常。一僧遽曰。姑苏梵法主。
期忏散华至此。语毕不见。因来瞻礼。长洲
令黄公彦。刻记于石云。异哉师之道力。其
与北京进法师。梦释迦授戒。南岳梦四十二
人加羯磨法。异世同效。师制期忏规式。二
浙至今行之。尝依谶译光明。别制忏仪。与
众同修。感格屡见。禅观之处众见金甲神王
跪于座前。后于一处期忏。见韦天按行忏
室。行人有遭其点察者。辄障起而退。夜居
西院。时暑酷热众不安卧。师方披三衣坐
水阁上。忽风雪飞集凉气逼人。旦谓众曰。
夏行冬令众皆叹仰。知为神龙翊卫变热
为凉也。元符中梦黄衣请至冥府。王者迎
就座。令吏检祥霭簿云。净梵比丘。屡经多
劫长讲法华。王即起顶礼遣使送还。政和
中太守应公婢。为崇所娆歌笑不休。请师
施戒即刻神定。葛氏请师为亡夫施戒。即
见夫恭敬于师绕座三匝称已得解脱。宣
和初。郡守贾公。敬师高行。补为管内法主。
建炎元年十月坐亡。阇维得舍利甚多。藏
塔于横塘般若。
法师择瑛严之。桐江俞氏。母梦二日贯怀。
后二岁散二男。俱出家。皆试经得度。长名
子钦。受业钱唐净住。次即师也。入道于杭
之寿宁。熙宁中参神悟于施水宝阁。深悟止
观之道。阅不二门金錍。不寝者数月。以所
得白师。神悟曰。法华妙旨归乎自心。宜善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第 221c 页 T49-0221.png

院。以迎师大开法施。久之遨游杭秀苏湖
间。元符二年春。于杭祥符示疾。俄旧身凭
几。西向讽弥陀经。卷终而逝。尝述净土修
證仪。其赞有阿弥陀佛真金色之偈。至今人
皆诵之。又辩西方此土二种观门之相。以
劝专修净业者(文见净土本传)。
行人宗利。会稽高氏。七岁受业于天华。既具
戒。往姑苏依神悟。即入普贤忏室。要期
三载。忽梦亡母谢曰。蒙汝忏功已获生处。
又见普贤从空过前。忏毕复往灵芝谒大
智律师。增受戒法。梦大智在座呼宗利名。
口吐白珠令吞之。又于静定中神游净
土见宝池莲华宝林境界。寻诣新城碧沼。
专修念佛三昧。经历十年。复游天台雁荡
天封。皆建净土道场晚归受业天华。建无
量寿佛阁接待云水。政和元年天旱。诣日铸
山帝舜祠祈雨。感龙王现金色身。甘雨沾
足。建炎末入道味山。题所居曰一相庵。会
稽道俗请师主系念。至第三夜。绘像顶珠
忽放光明大如箕。预会者益坚固。绍兴十
四年正月晦。告弟子曰。佛来也。吾将归安
养矣。书颂为别曰。吾年九十头已白。世上
应无百年客。一相道人归去来。金台坐断乾
坤窄。端坐即逝。是日近山人见异僧满山
谷。莫知所从来。瘗全身于庵居之后。
法师思照。钱唐阳氏。十四岁从净住从雅。
听法华方等于南屏。复往东掖参神悟。大
有契入。既而刺血书法华七轴。专修念佛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第 222a 页 T49-0222.png

日之所。刻三圣像。每夜过午即起念佛。月
二十三日。率道俗系念终其身。三十年。一
旦语其徒曰。夜梦佛金身丈六。此往生之兆
也。请僧七日以助念佛。屈指作印奄从坐
化。时宣和元年春也。阇维之际。顶骨牙齿。皆
莹明如玉石。师于净土七经一字一礼。华
严。首楞严。金光明。无量寿。普贤行法。遗教。
梵网。无量义。略教诚。四分戒本。皆然。唯法
华十过。总得二百七十卷。诵法华千部。无量
寿佛经五藏。阿弥陀经十藏云。
** 慈辩谏法师法嗣
法师择卿。天台人。天资聪敏博学强记。受教
于上竺慈辩。尝曰。四明旨意吾已得之。唯起
教观信之未及。然不敢不信也。初主车溪
寿圣(车溪属三州四县。东为秀州崇德县。唐时名青镇。古塔。元祐二年。初建寿圣院。请师开山。高宗朝
改广福)未尝屈节豪贵。聚徒三百施者自至。
年三十后。即废卷禅坐。晚居车溪。每遇讲
演。但令侍者日供讲帙。辩说如流听者说
服。慧解昙应领徒三十人至车溪值说无
量义经。闻举难云。妙乐有云。能生一实法华
异名。所生无量为法华序。不知能生一实
是隔偏之圆即偏之圆。所生无量是同体之
权异体之权。应语同行曰。此师言有典刑。
足堪问道。即求依止。有不循规者。悦众以
闻。询其名则指言朋观二师。师曰。此二人
教门大才也弗之问。尝夜坐方丈。闻廊庑
有天乐声遣人迹之。声出朋师房。师附壁
隙窥之。见朋观数辈于灯前戏。举手作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第 222b 页 T49-0222.png

门人曰。晨钟鸣即来报。至时啜茶一瓯。书
偈而化。时大观二年仲冬也。塔于院南芙蓉
蒲。
法师齐玉(以避时讳暂改齐璧)霅川人。尚书莫公支子也。
法号慧觉。早亲释学。日记数千言。始参祥
符神智。后依慧辩。一日赴僧次逊辞之。或
问其故。答曰诚不欲五千之利而丧一日
之功。慈辩得通相三观之旨。秘不肯说。而
屡扣不已。乃于密室跪炉以授。初出居苕
溪宝藏。每于岁终大兴净业之社。迁横山
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中夜告众曰。我
辈未念佛时。心随尘境作诸不善。犯一吉
罗尚受九百千岁地狱之苦。况犯篇聚重
罪乎(五篇七聚)今若念佛则可一念能灭八十亿
劫生死之罪。况又父母生我令我出家。理
当度脱以报重恩。今若破戒坠陷。则父母
岂不失望。大众闻之无不倾诚忏悔举身
自扑至损额失声者(此虽劝修尊行。正用扶律谈常为被末代之意)宣
和六年。迁居上竺。先是慈辩之去。继之者
或不振。学徒谋曰。得玉公乃兴。郡守翁彦
国闻之乃具礼以迎。讲道敷化不异慈辩。
尝中夜顶像行道。一僧失规责之曰。汝无
知乃畜生耳。已而悔曰。彼虽不肖。骂为畜
生有瑫三宝。自是三年对佛悔过。岁大
旱井竭。师运心密祷。梦水出西坡。旦掘
之清流涌出。因名梦泉。建炎元年秋。谓首
座修慧曰。吾床前多宝塔现。慧曰。和上流
通法华之瑞證也。师曰。所愿见阿弥陀佛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第 222c 页 T49-0222.png

接也。端坐合掌而化。葬于山西草堂之侧。
谥妙辩。塔曰慧寂。门弟传教者。密印大师。
修慧等二十人。所著普贤行法经疏。及自释
疏。祖源记。无量义经疏。杂珠记(释孤山所造疏)安般
守意法门。尊胜忏法。
法师蕴慈。四明慈溪人。赐号圆觉。初依寿
安弼师。既而复谒慈辩。其学大成。时门下十
高弟。师为说法第一。初居西湖菩提。迁会
稽圆通。崇宁初。能仁虚席。以师为请。有文
首座能行人。各然二指祷佛冥被。师既至。
一众说服。智因暑热。讲散偃息卧榻。适首
座至白曰。此山师席。讲退之顷不入忏室
则居禅堂。未有高枕自安者。师愧谢曰。敢
不承教。自此祈寒盛暑不敢少懈。每当如
厕则沐浴更衣。虽行道遇雪必手掬以为
净。著十类说权实指迷。世行其文。
法师如靖。赐号普明。早入慈辩室。杭人有
以私憾害其兄者。后深知悔以闻一律师
答之曰。杀人偿命何足为问。其人即投西
湖而死。欲偿兄命免为后怨。既不见鬼
反悔投水。因众人入雷峰受戒。鬼随以入。
闻戒师说人造罪许忏悔。其鬼乃怒律师。
蚤知可悔必不投水。日夜随律师索命。
语以修荐。百方皆辞。久而言曰。为我请靖
佛子。施大乘戒则可脱。及为授戒法。乃见
形致谢而去。后主觉悟学徒云拥。唯一室
空闭。云有恶鬼居之。师中夜入室坐禅忽
闻哮吼。见一人头飞走地上俄化为人。师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第 223a 页 T49-0223.png

求度。人见自畏非扰之也。师乃为说法授
戒语之曰。汝可入吾袖。鬼即如教。觉重甚。
携至林中放之。化成天人。殷勤谢师。飞
空而没。建炎二年迁上竺。初是有为鸣童
卦者。或以上竺住持为问。童云。待问土
地。良久曰。今早。天符已下请靖法师矣。阅
月而师至。三年十一月。金虏破杭。师预感
梦。知此山厄运不可免。语其徒令避去。
及虏至。或谓可以礼迓。即声钟集众。虏疑
其将抗已。放兵大掠。火其屋而去。
述曰。靖师之德。可以脱索命之鬼。可以
度空室之崇。可以感上竺之符。而不能
却兀朮之寇止上竺之焚。盖当群生同
分业感兵厄火灾。所不得而幸免也。
法师应如。婺之浦江胡氏。默记多闻。尤善持
论。来学上竺。慈辩深器之。尝往灵山访同
志。出六能义反覆辨诘。彼义堕负。师即揭
竿系帛。谓之曰。西竺破敌则竖胜幡。道场
降魔亦表胜相。今法战既胜当揭一竿。人
畏其烈目之虎子。初慈辩得南屏通相三
观之旨秘不授人。玉慧觉祈请尤力许。中
夜为密说师知之。陟梯揭瓦伏身窃听。飞
雪翻空背若被铠。旦白慈辩曰。我于通相
三观若有冥授。即录其言以示一众。慈
辩怒曰。应如盗法。绍圣初。主越之圆通。尝
因讲散谓侍者曰。今日东风吹。教法过浙
西去。使眼中有耳者得以有闻。师三十岁
便亡卷。每临座侍者供讲帙以俟。绍兴三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第 223b 页 T49-0223.png

化人营建者。师曰。我但流通大法耳。他日
自有修造者至。及师亡。普觉惟日。果以继
席兴土木事。五年九月。车驾幸大士殿。师
奏对如流。上喜赐万岁香山以供大士。师
不尚著述。尝以偈示人曰。吾传智者一性
之宗。三千实相妙空假中。一念法界生佛体
同。凡圣一如善恶理融。毗卢身土湛若虚空。
达斯旨者法法圆通。左之右之受用无穷。
山家称如虎者三人。神照本如四明道如
及师也。一夕别大众归寝而终。塔于寺西
北隅。嗣法崇先怀志。白莲慧仙。皆足世其
业。师有教义。名指难集。
法师宗敏。秀当湖鲁氏名族也。赐号法云。年
十五具戒。遍参讲席。如超果照广化明南屏
玩无不历事。后入慈辩室顿有发明。辩谋
首座非其才。乃请与之抗论。座为之屈。绍
圣初主杭之菩提。元符中迁孤山。枢密蒋
之奇。时来谒问楞严大旨。为谈心要之妙。
之奇言下有契。敬以师礼。久之退处报恩
六一泉之上(报恩勤师。与欧阳公为诗友。东坡名其泉为六一)宴坐三十
年。世高其风。兀朮陷杭寺为煨烬。乃还止
当湖庵居。绍圣七年冬示寂。命以衣盂修
报恩塔。即山椒而葬焉。后十八年。有司以其
地为延祥观。迁其塔于山北鸟窠之侧。弟
子慧静。取全身阇维之。视容貌如其生。
薪尽火灭。收舍利百粒如菽。
僧统义天。王氏高丽国文宗仁孝王第四子。
辞荣出家。封祐世僧统。元祐初入中国问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第 223c 页 T49-0223.png

表。乞传贤首教。敕两街。举可授法者。以东
京觉严诚禅师对。诚举钱唐慧因净源以自
代。乃敕主客杨杰送至慧因受法。诸刹迎
饯如行人礼。初至京师。朝毕敕礼部苏轼
馆伴。谒圆照宗本禅师示以宗旨。至金山
佛印坐纳其礼。杨杰惊问印。曰义天异域僧
耳。若屈徇俗。诸方先失一只眼。何以示
华夏师法乎。朝廷闻之以为知体。至慧因
持华严疏钞咨决所疑。阅岁而毕。于是华
严一宗。文义逸而复传。及见天竺慈辩。请
问天台教观之道。后游佛陇礼智者塔。为之
誓曰。已传慈辩教观归国敷扬。愿赐冥护。
见灵芝大智为说戒法。请传所著文既还
国乃建刹号天台。奉慈辩所传教文。立其
像为初祖。岁遣使通音问。及施金书华严
三译于慧因。建阁藏之(今俗称高丽寺)见飞山别传
议为跋曰。甚矣。古禅之与今禅名实相辽
也。古之所谓禅者。藉教入禅者也。今之所
以禅者。离教说禅者也。离教者。执其名而
遗其实。藉教者。因其诠而得其旨。救今
人矫诈之敞。复古圣精纯之道。珠公论辩斯
其至焉。近者辽国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
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与
焚弃。而比世中国禅宗章句多涉异端。此所
以海东人师疑华夏为无人。今见飞山高
议。乃知有护法开士。百世之下住持末法
者。岂不赖珠公力乎(戒珠。作别传议。于禅教之际深有发明。寿九十三。
葬骨飞山)。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第 224a 页 T49-0224.png

述曰。昉师辨祖谓。智炬撰宝林传诡说
百端。如达磨只履西归立雪断臂等。事
与南山续高僧传多不同(云云)。世又谓坛
经谈性不异吾宗。而于念佛求往西方。
有以贬斥。义天言辽国焚弃二书者。盖
以此也。
** 南屏文法师法嗣
法师仲闵。三衢人。受业祥符。来依南屏文
师。以雄辩见称义虎。政和初。还乡主浮
石。学者骤至。尝放言曰。吾座下不五百众
不讲大部故一生唯讲光明观音。顺寂之
日。集众升堂。登师子座趺足而坐。忽见银
台自西至。师曰。吾平生解第一义。誓取金
台。今乃若此。瞑目而化。所著宪章集五卷。
其自序曰。释氏子有所述。必求公卿。为之
序其首。跋其尾驾其说俾行于世。且衣
冠之士。岂知吾之是。识吾之非。傥是而无
序。天能丧乎哉。或非而有序。人能驾乎哉。
** 超果贤法师法嗣
法师彦伦。学超果贤师为有成。大观元年
主仙潭。撰教义名精微集四卷。赐号妙
慧。又撰金刚经疏二卷。法师蕴齐。钱唐周
氏。号清辩。幼岁试经得度。传教观于法明
会贤师。尝患疫疾百药不治。遂力课观音
尊号。梦一妇人以凿开其胸易其心手扪
摩之。患即愈畴昔所览靡不通记。走笔成
章率归典雅。咸谓辩才之證。主钱唐道林。
常熟上方。姑苏东灵。钱唐南屏。姑苏广化。三
衢浮石。政和复归上方。閒居于方丈。述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第 224b 页 T49-0224.png

月。集众诵弥陀经。称佛号毕即刻而化。
塔舍利于上方。门人法清及景德法云克传
其道。云编翻译名义七卷。大为梵学检讨之
助。类亦附以教义云。
** 景云其法师法嗣(浮石下第三世)
法师居式。金华人。嗣景云住景德撰圆觉
疏四卷(此卷三十七人本纪遗失十七人)。
佛祖统纪卷第十四(终)
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第 225a 页 T49-0225.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