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诸师列传第六之三¶ 第 216c 页
佛祖统纪卷第十三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 诸师列传第六之三
广智法师法嗣(第二世)
* 神智鉴文法师
* 扶宗继忠法师
* 超果惟湛法师
* 四明如吉法师
* 净社全教法师
* 括苍义询法师
* 四明蕴恭法师
* 金文冲霄法师
* 法昌本诚法师
* 日本绍良法师
神照法师法嗣(第二世)
* 法真处咸法师
* 神悟处谦法师
* 楂庵有严法师
* 能仁法宝法师
* 天台宝纤法师
* 承天怀雅法师
* 承天元操法师
* 钱塘义全法师
* 天台左伸居士
南屏法师法嗣(第二世)
* 慈辩从谏法师
* 群峰泰初法师
* 法照用文法师
* 超果会贤法师
* 法慧宗正法师
* 东安景初法师
* 南屏灵玩法师
* 东吴文诩法师
* 钱唐如询法师
三学法师法嗣
* 三学若水法师
浮石法师法嗣
* 景云温其法师
* 天柱守孜法师
* 浮石怀月法师
* 婺女日东法师
广慈法师法嗣
* 妙悟希最法师
* 忏主法宗法师
* 妙果子良法师
* 馀庆思辩法师
* 浮石惟清法师
* 龙泉覃异法师
* 雷峰戒珠法师
诸师列传第六之三¶ 第 217a 页 T49-0217.png

** 广智法师法嗣(第二世)
法师鉴文。四明人。赐号神智。为广智得法
上首。继席南湖。大扬祖父之化。尝曰。我由
释迦佛。得出家闻道。由智者大师。得依师
学教。乃日课佛祖号千声。夜礼千拜。用为
报恩。未尝以事废。
法师继忠字法臣。永嘉丘氏。父母求嗣佛祠。
同梦一僧授以好子云。螺溪尊者寄汝养
之。母娠即厌荤血。幼见佛像必致敬。八岁
入开元。蒙恩得度。即诣南湖依广智学。
劳苦得疾。乃行请观音三昧。蒙大士放光
以水灌顶其疾即愈。既而洞悟教观无所
凝滞。广智深器之。时令代讲。雪窦显禅师。
见而叹曰。四明之道为有传矣。永嘉士庶。请
居开元东阁。迁妙果慧安。退隐江心研精
禅观。出主西湖法明。学者骤集。有欲革大
其居者。师曰。施者方受其福。吾忍毁之乎。
每岁正月上八。于郡中授菩萨戒行放生
事。士庶尝至数万人。每誓于众曰。入吾道
场而归命三宝者。纵未得道。愿生生世世
不失人身。正见出家求无上道。行法华光
明弥陀观音三昧。日不虚过。诵咒救疾神应
莫测。每入市。坐者避席。行者避路。举首
加敬。称为戒师。元丰五年十月八日。沐浴
更衣。集众说法。结印坐亡。人见赤光彻照
空表。净社全教。梦金甲士告曰。今夜得道人
入灭。庆恩希妙梦。神人告曰。忠法师已生
兜率。师久行施食。后虽有继。鸟雀悲鸣。三
日不下。葬于瑞鹿山。传法者及百人。著扶
诸师列传第六之三¶ 第 217b 页 T49-0217.png

及十义书等。用昭四明独得祖道之正。至
于所录二师口义。后人颇怪其冗杂。
法师惟湛。义乌宋氏。父母遇异僧谓之曰。
汝当生子六人。第五者宜令出家。后入道
双林覃恩得度。首谒神照。未久复往依广
智。尝白智曰。大师所授我所不疑。若圆顿
绝待之旨。当须自得。后忽于广智言下。豁
然有悟。与上流交论莫不推服。初敷讲于
云间超果。大扬化道。天台一宗盛于三吴
自师始。熙宁六年三月八日。建光明会。遽
谓众曰。吾今报缘止此。即举涅槃遗教。殷
勤嘱累。趺坐而逝。火浴之顷舍利粲然塔于
西余山。海慧若圆。为门弟上首。
法师如吉。四明人(二师口义序六)学广智得其旨。
见前辈编类集。初无诠次。于是参以三部
之文。节略成类以行于世。尝注金錍。言简
而义正。学者宗之。住钱唐因果。
○法师冲霄。久学广智。号称具体。初开宝
中(太祖)。
法师全晓。舍于大梅之山。吴越忠懿王仰其
德。锡帑金改建为院。及赐经卷一藏。院
成乃名金文。晓亡。高弟正和嗣之。霄又和
之嗣也。师以其居稍隘。始与其徒。迁筑于
柏岩峰下。大开广智之道。始平四年上于
朝。赐额慧照(郭暨作记广智立石)。
法师本诚。四明奉化人。依南湖学广智。志
尚静退。乃闲居于法昌。禅诵并进人钦隐
德。院主更建众宇久不克就。师慨然自誓
诸师列传第六之三¶ 第 217c 页 T49-0217.png

徒岂于一刹而不能成耶。即率同志。化邑
人得钱二百万。并力以营。殿与像俱毕事。
著作郎俞充。为之记谓。师有得于毕竟空
中。炽然建立之义云。
** 神照法师法嗣(神照下第二世)
法师处咸。天台王氏。母梦白云自天西来
入室内化为白马。因而有娠。七岁入国清
依师。十四受具戒。即自叹曰。佛法广大。若
不力学何能见道。乃入天封阅藏经三年
而毕。及往谒神照。深悟教旨。恭默自逊人
莫能测。神照尝托疾命师代讲。众才一闻
心容俱服。初住赤城崇善。姑苏李庭芝将守
台。梦神人曰。公典天台。五祖台下有龙头
九九。和上宜就见之。到郡咨询莫知其说。
闽士陈白悟曰。天台五祖昔居赤城。今咸师
住此。生于丙辰九月九日。其龙头九九之谓
乎。庭芝大愕即往谒见。师为谈出世道深
有契会。以寺宇隘陋谋迁之。庭芝首捐金
帛。乃卜就东南地。开基之日。获铜磬于土
中。少师李公尤尊敬。请主白莲。奏赐法真
之号。居山五十年。登门受道者万数。元祐
元年正月。法鼓击之不鸣者七日。至七月
告众曰。二十三日吾将行矣。逊唱衣盂饭
众为别。戒侍者。晨钟鸣当告我。至时徐
起。跌坐寂然而化。著三慧论。光明十愿王。
续神照行法经疏。行于世。
法师处谦。永嘉潘氏。母感梦见瑞云入怀
娠。三年而生。九岁依常宁契能出家。章圣
诸师列传第六之三¶ 第 218a 页 T49-0218.png

于天竺。慈云异之曰。是能栋梁吾道者。复
谒神照。大明圆顿之旨。然三指供佛祖祈
妙悟。未几擢居第一座。神照以止观一帙
授之曰。汝当建大法幢。恨吾不之见耳。既
而言归乡邑。继能师之席。迁慈云妙果赤
城。讲道益振。少师李端悫。请主白莲。北海
郡王为请神悟之号。丞相王安石。与一时朝
贤竞为歌诗。以赞其德。郡大旱。要师祈雨。
师至龙湫语曰。汝受智者大师付嘱。遇旱
当施甘泽。何不忆耶。忽大风黑云从湫起。
骤雨如注。阅十七年。将归永嘉。郡侯士庶
固留演教。乃于巾子山慧林精舍讲小般
若。后时杭师祖无择。以宝阁请。赵献以净
住请。内翰杨绘以南屏请。紫微陈舍人以
天竺请。十坐道场。阅四十年。讲唱不倦。登
门三千人。禀法者三十人。熙宁乙卯四月
丙寅。晨兴沐浴更衣。集众讽普贤行法阿
弥陀经。乃曰。吾得无生日用久矣。今以无
生而生净土。即入定寂然。塔全身于南屏
之右。弟子良弼请无为扬杰铭其塔云。师
尝解十不二门。题曰显妙。于色心不二云。
分色心者。不二而二。妄之境也。其体一者。
二即不二。妙之门也。故以总别断尽十门
二不二相。使粗妙昭然门旨不壅。是知境
妙不二之门。在乎一念色心。得此之门。宝
乘即乘。道场可到。
法师有严。台之临海胡氏。母将孕。号痛顿
仆。其兄沙门宗本曰。是必有异。若生男当
出家。母闻之合掌以许。既而痛止。果生男。
诸师列传第六之三¶ 第 218b 页 T49-0218.png

心赋若有所悟。即往东山学于神照一心
三观之道。法华三昧之行。莫不神解。而躬
行之。时法真同居会中。谓之曰。子虽晚出
当大成器。尝读止观至不思议境曰。万
法唯一心。心外无一法。心法不可得。故名
妙三千。法真益嘉叹之。初主无相慧因法真。
自赤城迁东掖。举师以代。常谓去佛久远
人迷自性。凡宣演之际。必近指一心使之
易领。闻者皆能有入。绍圣中。郡请主东掖。
师曰。智者年未五十。已散徒众。吾老矣可
堪此耶。卒不赴。隐居故山东峰。庐于楂木
之旁。因自号曰楂庵(文集中。有楂庵记。辞理极奇胜)畜一钵
无长物。躬拾薪汲水。食唯三白。毗尼条章
轻重等护二十年。专事净业以安养为故
乡。作怀净土诗八章。辞情悽切人多乐诵。常
时所修三昧多获瑞应。施鬼神食除病却
崇。驱蛇去蚁水旱禳禬。一为课诵如谷答
响。母病目。师对观音想日精摩尼手。母即
梦师擎日当前。觉而目明。建中靖国元年孟
夏。定中见天神告白。师净业成矣。又梦池
中生大莲华。天乐四列。乃作饯归净土之
诗。越七日趺坐而化。以陶器塔于庵北。有
光在塔如月。三夕乃没。师淹贯藏经该通
书史。注安乐行空品。及法印经疏。玄签备
检。文句笺难。止观助览。阿弥陀礼文。又撰
或对一编。辩论古今。于兹为要。
左伸。临海人。从东掖神照授菩萨戒。及为
说大乘法要。豁然开悟有如夙习。神照对
诸师列传第六之三¶ 第 218c 页 T49-0218.png

其节。刻西方三圣像。旦夜虔事。诵法华三
千四百部。金刚般若二万过。绍圣二年秋卧
疾。命僧净圆唱法华首题增受菩萨戒。
寻梦三伟人立于江皋召伸登舟。瞥然西
迈。伸知往生有期。乃请僧讽阿弥陀经。未
彻即云。我已见佛光矣。遂沐浴更衣。戒左
右勿哭。勿逼吾前。称佛结印而化。
** 南屏法师法嗣(南屏下第二世)
法师从谏。处之松阳毛氏。幼见佛经辄能自
诵。父曰。再来人也。年十九。试法华经得度。
即谒上竺辩才。夙夜听习。复往依南屏于金
山。问辩如流。南屏叹曰。吾道由子而行也。
熙宁中。讲于明庆徒众日蕃。乃迁净住。元
丰初。处人建寿圣迎居之。越三年辨才主
南屏。自以年老屈师首众。嗣岁举以自代。
元祐五年。上竺虚席。辩才嘱郡守蒲宗孟
曰。灵感胜迹。非从谏不足当。郡用其说。
复为奏赐慈辩之号。义天僧统自高丽来求
法。郡以师应命。义天慕法留滞中国。朝廷
以其国母思忆促其归。师谕之曰。高僧道
纪负经游学。以母不可舍。遂荷与俱。谓经
母皆不可背。以肩横荷。今僧统贤于纪远
甚。岂为经背母使忧忆乎。义天于是有归
志。乃求炉拂传衣。及诣智者塔誓之曰。已
传慈辩法师教观。还国流通乞赐冥护。既
归乃建刹立像尊为始祖。大观二年。辞归
寿圣之门学。车溪普明等十人诣师省候。师
曰。诸子远至。后会无期。老僧不如乘兴便
诸师列传第六之三¶ 第 219a 页 T49-0219.png

葬全身于受业。
法师会贤。早为南屏高弟。初弘教于华亭超
果。学者如市。将行化外邑。必得老成贰讲
者。乃击鼓集众。其人对众答曰。必欲代讲
于老师。凡所说义许悉破之。师忻然曰。幸
蒙破立祖道之光也。
述曰。南屏晚见法智。其所立义有时而
违。今贤师所说。不为贰讲之见取。疑此
师一禀南屏之言。故贰讲得以破之。然
世无闻其名。可谓烈士。乃师忻然许其
破不以为忌。真贤乎哉。
** 三学法师法嗣
法师若水。三衢人。久依三学。号为有成。欲
事广询乃易名若水。外现未学处处游历。
初住天柱崇福。讲演不倦。课密语有神功。
祖忌将临。戒庖人备芽笋。庖以非时。日
暮噀盂水于后圃。夜闻爆烈声。明旦视之。
笋戢戢布地矣。民人以疾告。咒水饮之。愈
者莫纪其数。
** 浮石法师法嗣
法师温其。金华人。依浮石学教为成才。治
平初。于城北葺景云旧宇以开讲席。夏大
旱。日演光明经虔扣诸天。已而甘泽遍洽。
郡守。卢革为奏其地永为天台演教之所。
赐师法云之号。尝造九祖像。极为精丽。东
阳教学之行师之力也。弟子七十二人。普月
大师善嵩。主慈觉。化成一境。居式主。景德
有虎子之称。
诸师列传第六之三¶ 第 219b 页 T49-0219.png

** 广慈法师法嗣
法师希最。霅川施氏。赐号妙悟。四岁出家。
以天禧覃恩得度。年十五。传教观于广慈。
同门畏爱号为义虎。治平中。始敷讲于嘉
禾。隆平继徙居于胜果。有空室崇所栖。师
咒土掷之。得片纸书。今被法来遣。若法力
没当复来此。数日击物飏火变怪百出。师
诃之曰。不闻恼法师者。头破作七分。乃
为广说轮转因缘。众僧声咒为其破障。忽空
中轰然掷朱书云。汉朝烈士沈光。大略悔
过。且云蒙师说法之力。当往生他化天。自
此遂绝。师因净觉背宗。上十谏书。法智作
解谤。净觉复作雪谤。时法智在疾不复答。
净觉在灵芝。对众诧曰。只因难杀四明师。
谁向灵芝敢开口。师不甘之。乃作评谤
以极辨之。其略有云。近睹雪谤盛制。所谓
救生法二身。雪增减二谤者也。然此书。一
往可观。再言有失。解谤虽已焕然。雪谤
犹自冰执。今据吾祖之格言。以评阇梨之谬
解。净觉见之曰。四明之说其遂行乎。元祐庚
午秋。集众书偈安坐而化。阇维之日得舍
利数百。
述曰。净觉既屡起破师论。及雪谤之出。
而法智已在疾不复辨。于是净觉自谓已
胜。无忌惮矣。不有妙悟。谁能评之。
起四明之宗以信后世者。于妙悟功最
高。
法师法宗。钱唐颜氏。十岁依广慈为师。十
二受具戒。专研教观。十九往从广慧。初师
诸师列传第六之三¶ 第 219c 页 T49-0219.png

诲。依止观修大悲三昧。绵历九载。人目之
为忏主。凡祷事祈疾悉获圣应。建净土道
场。刻西方三像。烬五指供佛。每月集四十
八人。同修净业。名卿贤士多预其会。政和
丁酉春微疾。梦弥陀圣众授手接引。后三日
浴身易衣盥口趺坐。倏然而逝。师素闻天
竺光明忏期之胜因。预同修。至五日于禅
观中见慈云法师侍僧数十。师作礼问曰。
自昔同修者。皆得往生否。慈云曰。后之元
照。已得往生。择瑛尚欲三涂弘经(后时瑛师果有此愿)
汝宜勤修以成本愿。言讫而隐。
法师覃异。馀姚杜氏。师龙泉清序。遇皇祐
普度恩得剃发。习教观于天竺明智。后入
雷峰广慈之室。孜孜扣击。二十年无倦志。学
成归里敷讲故山专勤净业。诵法华至五
千部。普贤弥陀。诵各万卷。崇宁元年秋示
疾。集众告曰。吾生净土时至。当乘金台
随佛西迈。即澡身端坐。结印而逝。火馀
舌根。舍利如缀(此卷四十人。本纪止录十人。馀二十七人不录)。
佛祖统纪卷第十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