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194b 页
佛祖统纪卷第九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南岳旁出世家
* (二世)南岳僧照禅师
* 南岳大善禅师
* 枝江慧成禅师
* 蓝谷慧超禅师
* 巴丘慧耀禅师
* 云峰慧涌禅师
* 江陵慧威禅师
* 钟山智瓘禅师
* 仙城慧命禅师
* 新罗玄光禅师
* 枝江慧璀禅师(此下二人见南岳纪)
* 南岳灵辩禅师
* 南岳净人方合
* 郢州刺史刘怀宝(此下三人南岳纪)
* 光州五百家巴子立
* 南岳府君影堂二十八人(见光师传)
* 业高四百(此下见善师传)
* 信重三千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194c 页 T49-0194.png
* (三世)南涧慧旻禅师(此下四人嗣光师)
* 升堂受莂一人
* 火光三昧一人
* 水光三昧一人
* 衡阳令陈正业(见善师传)
智者旁出世家
* (二世)天竺真观禅师
* 瓦官法喜禅师
* 国清智越禅师
* 瓦官法慎禅师
* 国清普明禅师
* 国清智璪禅师
* 佛陇智晞禅师
* 国清法彦禅师
* 庐山智锴禅师
* 庐山大智禅师
* 玉泉道悦禅师
* 天台等观禅师
* 华顶般若禅师
* 会稽礼宗禅师
* 栖霞法向禅师
* 玉泉行简禅师
* 国清慧威禅师
* 碧涧法俊禅师
* 兴皇慧奖禅师
* 南岳慧稠禅师
* 当阳德抱禅师
* 蒋山大忍禅师
* 佛陇慧辩禅师
* 玉泉道势禅师
* 天台慧瑫禅师
* 天台惠普禅师
* 玉泉法盛禅师
* 玉泉法论禅师(下三人同纪)
* 会稽智果禅师
* 终南法琳禅师
* 国清智寂禅师
* 白马敬韶禅师
* 定林法岁禅师(此下十一人天台纪)
* 禅众智令禅师
* 奉诚法安禅师
* 玉泉法偃禅师
* 国清道修禅师
* 岳阳昙捷禅师
* 玉泉义邃禅师
* 国清师谏禅师
* 国清如朗禅师
* 佛陇慧绰禅师
* 天乡法延禅师
* 慧日僧珍禅师
* 玉泉法才禅师
* (此下四人见百录)
* 玉泉法璨禅师
* 玉泉道慧禅师
* 十住道臻禅师
* 陈少帝(天台纪)
* 陈皇太子
* 陈永阳王
* 隋炀帝(天台纪)
* 玉泉关王(天台纪)
* 中兵参军陈针
* 太中大夫蒋添玫
* 开府仪同沈君理
* 尚书左仆射徐陵
* 光禄大夫王固
* 开府仪同柳顾言
* 五兵尚书毛喜
* 升堂受莂一人
* 火光三昧一人
* 水光三昧一人
* 衡阳令陈正业(见善师传)
智者旁出世家
* (二世)天竺真观禅师
* 瓦官法喜禅师
* 国清智越禅师
* 瓦官法慎禅师
* 国清普明禅师
* 国清智璪禅师
* 佛陇智晞禅师
* 国清法彦禅师
* 庐山智锴禅师
* 庐山大智禅师
* 玉泉道悦禅师
* 天台等观禅师
* 华顶般若禅师
* 会稽礼宗禅师
* 栖霞法向禅师
* 玉泉行简禅师
* 国清慧威禅师
* 碧涧法俊禅师
* 兴皇慧奖禅师
* 南岳慧稠禅师
* 当阳德抱禅师
* 蒋山大忍禅师
* 佛陇慧辩禅师
* 玉泉道势禅师
* 天台慧瑫禅师
* 天台惠普禅师
* 玉泉法盛禅师
* 玉泉法论禅师(下三人同纪)
* 会稽智果禅师
* 终南法琳禅师
* 国清智寂禅师
* 白马敬韶禅师
* 定林法岁禅师(此下十一人天台纪)
* 禅众智令禅师
* 奉诚法安禅师
* 玉泉法偃禅师
* 国清道修禅师
* 岳阳昙捷禅师
* 玉泉义邃禅师
* 国清师谏禅师
* 国清如朗禅师
* 佛陇慧绰禅师
* 天乡法延禅师
* 慧日僧珍禅师
* 玉泉法才禅师
* (此下四人见百录)
* 玉泉法璨禅师
* 玉泉道慧禅师
* 十住道臻禅师
* 陈少帝(天台纪)
* 陈皇太子
* 陈永阳王
* 隋炀帝(天台纪)
* 玉泉关王(天台纪)
* 中兵参军陈针
* 太中大夫蒋添玫
* 开府仪同沈君理
* 尚书左仆射徐陵
* 光禄大夫王固
* 开府仪同柳顾言
* 五兵尚书毛喜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195a 页 T49-0195.png
* 儒士梁方茂
* 开府仪同吴明彻(此下二人天台纪)
* 岳州刺史王宣武
* 侍中孔焕(此下二人沈博)
* 仆射周弘正
* 得门千数(梁氏禅林寺碑)
诸祖前列所以明正统也。至若旁出法嗣。
自南岳照禅师之下。皆足以光昭法运力
扶宗门。诱掖来机捍禦外务(捍音汗抵也。禦音语止也。务侮
同)摭言行之要。考师弟之缘。撰历代诸祖旁
出世家。南岳旁出世家(二世)
禅师僧照。闻南岳妙善心观特往参谒。凡
所指授无不领解。后以南岳命行法华三
昧。用销宿障妙行将圆。睹普贤大士乘白
象王放光證明。又感观音为其说法。于是
顿悟玄旨辩才无碍。师于众中苦行禅定
皆为第一。尝用众一撮盐作斋饮。以所用
无几不以为虑。后行方等忽见相起。计
三年增长至数十斛。急卖衣买盐偿众。其
相方灭。南岳入寂。师领众行道不异于
昔。
禅师大善。幼栖林野常诵法华。后参南岳
得开观慧。躬行法华三昧所入最深。常于
山中讲释论时众推服。大都督吴明彻问
南岳曰。法华禅门真德几何。岳曰。信重三
千业高四百。僧照得定最深。智顗说法无
碍。兼之者大善也。后于禅堂趺坐而逝。七
日之内。天常雨华异香凝结。衡阳令陈正业。
闻师道德之盛。每往礼敬。蒙示法要内心
欢喜。后见内史郑僧杲。数称师德。尝同猎
围鹿一群。谓正业曰。君常称善禅师有慈
悲三昧力。今日其如此鹿何。正业即率左
* 开府仪同吴明彻(此下二人天台纪)
* 岳州刺史王宣武
* 侍中孔焕(此下二人沈博)
* 仆射周弘正
* 得门千数(梁氏禅林寺碑)
诸祖前列所以明正统也。至若旁出法嗣。
自南岳照禅师之下。皆足以光昭法运力
扶宗门。诱掖来机捍禦外务(捍音汗抵也。禦音语止也。务侮
同)摭言行之要。考师弟之缘。撰历代诸祖旁
出世家。南岳旁出世家(二世)
禅师僧照。闻南岳妙善心观特往参谒。凡
所指授无不领解。后以南岳命行法华三
昧。用销宿障妙行将圆。睹普贤大士乘白
象王放光證明。又感观音为其说法。于是
顿悟玄旨辩才无碍。师于众中苦行禅定
皆为第一。尝用众一撮盐作斋饮。以所用
无几不以为虑。后行方等忽见相起。计
三年增长至数十斛。急卖衣买盐偿众。其
相方灭。南岳入寂。师领众行道不异于
昔。
禅师大善。幼栖林野常诵法华。后参南岳
得开观慧。躬行法华三昧所入最深。常于
山中讲释论时众推服。大都督吴明彻问
南岳曰。法华禅门真德几何。岳曰。信重三
千业高四百。僧照得定最深。智顗说法无
碍。兼之者大善也。后于禅堂趺坐而逝。七
日之内。天常雨华异香凝结。衡阳令陈正业。
闻师道德之盛。每往礼敬。蒙示法要内心
欢喜。后见内史郑僧杲。数称师德。尝同猎
围鹿一群。谓正业曰。君常称善禅师有慈
悲三昧力。今日其如此鹿何。正业即率左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195b 页 T49-0195.png
右同声念南无大善禅师。应时群鹿腾空
而出。僧杲为之骇服(涅槃五百力士。举石不能佛掷置虚空。令力士贡高心
息。尔时实不举石。当知慈善根力令见此事)。
禅师慧成。段氏。澧阳人。初受业于十住寺。
诵法华净名胜天王经二十馀卷。日为常课。
既受具游建业学成实论。一听十年文理略
尽。将归本邑。闻南岳阐化之盛即往依之。
岳以师依文生解激之曰。汝一生学问。与
吾炙手犹不得热。虚丧功夫岂不惜哉。
师承法训愤。取章疏尽焚之。开眼坐禅
夜以达旦。如此五年。岳令入方等观音法
华般舟三昧。历试诸行以销宿障。行之三
年得解众生语言三昧。彼闭目坐禅者。观道
虽明开眼或失。岳叹之曰。智顗先发三昧
后證总持。慧成今又及之。二子行解亦且齐
矣。续于荆州枝江(邑名)创造蓝寺。殿缺巨梁。
忽六月江涨。梦有木可中梁用。往江视之
果然。信士段弘为精舍主。忽气绝召师至
舍。弘乃省曰。初被执至王所。见师上殿
曰。我与此人共立功业未办。愿宥之。王
起礼足许之。陈后主闻师名召之。毅然不
往。常又令江总往迎。且戒之曰。师若不允
不劳返也。使人雨泪强邀上船。师奋身入
水立江中。使更请曰。若不蒙往总等粉身
无地矣。师闵其意。从至阙下。帝躬身请戒
法。赐所居曰禅慧寺。有常律师过。师同寝
夜。掷虱于地。明将告别。师曰。夜来一檀越
被冻可闵。常大惭。永以为戒。一日语门人
急甃殿阶。吾当讲涅槃。及事成建讲。适
而出。僧杲为之骇服(涅槃五百力士。举石不能佛掷置虚空。令力士贡高心
息。尔时实不举石。当知慈善根力令见此事)。
禅师慧成。段氏。澧阳人。初受业于十住寺。
诵法华净名胜天王经二十馀卷。日为常课。
既受具游建业学成实论。一听十年文理略
尽。将归本邑。闻南岳阐化之盛即往依之。
岳以师依文生解激之曰。汝一生学问。与
吾炙手犹不得热。虚丧功夫岂不惜哉。
师承法训愤。取章疏尽焚之。开眼坐禅
夜以达旦。如此五年。岳令入方等观音法
华般舟三昧。历试诸行以销宿障。行之三
年得解众生语言三昧。彼闭目坐禅者。观道
虽明开眼或失。岳叹之曰。智顗先发三昧
后證总持。慧成今又及之。二子行解亦且齐
矣。续于荆州枝江(邑名)创造蓝寺。殿缺巨梁。
忽六月江涨。梦有木可中梁用。往江视之
果然。信士段弘为精舍主。忽气绝召师至
舍。弘乃省曰。初被执至王所。见师上殿
曰。我与此人共立功业未办。愿宥之。王
起礼足许之。陈后主闻师名召之。毅然不
往。常又令江总往迎。且戒之曰。师若不允
不劳返也。使人雨泪强邀上船。师奋身入
水立江中。使更请曰。若不蒙往总等粉身
无地矣。师闵其意。从至阙下。帝躬身请戒
法。赐所居曰禅慧寺。有常律师过。师同寝
夜。掷虱于地。明将告别。师曰。夜来一檀越
被冻可闵。常大惭。永以为戒。一日语门人
急甃殿阶。吾当讲涅槃。及事成建讲。适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195c 页 T49-0195.png
智者自玉泉来。共谈玄理。良久入定示
灭。
禅师慧超。丹阳沈氏。幼入道诵法华。闻光
州思禅师妙明三观。与天台仙城命禅师
同往请业。思师对众称之曰。超之神府得
忍人也。后入嵩高饵药坐禅。隋太子勇。召
集名德总会京师。以师行业不群。独留供
养。有净业法师隐居蓝谷。钦师高道躬事
邀迎。共止八年倍隆三慧。大业初。屡诏入
宫说法。师所居常有数虎以任役使。平
时诵经。五十馀年。几一万部。京邑名匠慧因
保恭等咸就栖止以事请益。后因卧疾。示
门人曰。生不忻死不戚吾之常也。第一义
空清净正观吾之凭杖也。乃面西正坐入定。
遗旨露骸松下以施禽兽。弟子如教。停月
馀颜色不变。夜有霞光自身而发。时秦王
世民闻之(唐太宗)遣人就视深叹希有。众乃造
塔奉藏全身。
禅师慧耀。姓岐。襄阳人。初从南岳居数年。
尽得心观之妙。岳印之曰。子于实相理观
所造既深。宜随方行化以酬本志。及南岳
入灭。师至巴丘叹曰。此地禅法罕闻宜可
开示。有道懿禅师。邀居道因寺。专尚禅寂
不交人事。十有四年未尝出门。一日谓人
曰。吾不欲恼众。欲往内华寺閒居。众留
不从。阅三年示疾。见南岳与仙城来迎。谓
言。可同游净土。即趺坐入寂。葬全身于内
华。
禅师慧涌。受法华三昧行法于南岳。行之既
灭。
禅师慧超。丹阳沈氏。幼入道诵法华。闻光
州思禅师妙明三观。与天台仙城命禅师
同往请业。思师对众称之曰。超之神府得
忍人也。后入嵩高饵药坐禅。隋太子勇。召
集名德总会京师。以师行业不群。独留供
养。有净业法师隐居蓝谷。钦师高道躬事
邀迎。共止八年倍隆三慧。大业初。屡诏入
宫说法。师所居常有数虎以任役使。平
时诵经。五十馀年。几一万部。京邑名匠慧因
保恭等咸就栖止以事请益。后因卧疾。示
门人曰。生不忻死不戚吾之常也。第一义
空清净正观吾之凭杖也。乃面西正坐入定。
遗旨露骸松下以施禽兽。弟子如教。停月
馀颜色不变。夜有霞光自身而发。时秦王
世民闻之(唐太宗)遣人就视深叹希有。众乃造
塔奉藏全身。
禅师慧耀。姓岐。襄阳人。初从南岳居数年。
尽得心观之妙。岳印之曰。子于实相理观
所造既深。宜随方行化以酬本志。及南岳
入灭。师至巴丘叹曰。此地禅法罕闻宜可
开示。有道懿禅师。邀居道因寺。专尚禅寂
不交人事。十有四年未尝出门。一日谓人
曰。吾不欲恼众。欲往内华寺閒居。众留
不从。阅三年示疾。见南岳与仙城来迎。谓
言。可同游净土。即趺坐入寂。葬全身于内
华。
禅师慧涌。受法华三昧行法于南岳。行之既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196a 页 T49-0196.png
久遂获證入。乃隐迹云峰不与世接。六
十馀年一志禅定。当出定之顷心无他务。
唯诵法华。既而又證火光三昧。不知所
终。
禅师慧威。江陵人。依南岳行法华三昧。得
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闻人畜禽鸟声必
知其意。后又发證神通。飞空履水如步平
地。
禅师智瓘。早亲南岳修法华三昧證入甚
深。隐居钟山未尝越阃。炀帝屡诏勉为一
赴。帝请问法要。礼为国师。
禅师慧命天台仙城人。来参南岳。闻说三
观深悟玄旨。得无碍辩说法如泻。将终
诫门人精进净行。众忽见阿弥陀佛与大
士来迎。即随佛向西升空而去。
禅师玄光。海东新罗人。远越沧溟求法中
夏。首造南岳授法华安乐行门。禀受勤行。
俄證法华三昧。南岳谓之曰。汝还乡国当
以善权而行化度。若负螟蛉以成蜾蠃者
也(诗。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杨子。螟蛉之子。壹而逢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螟蛉桑上
青虫。蜾蠃细腰蜂)师即礼辞南岳返锡江南。值本国
海舶遂获附载。方及大洋。忽睹采云乱目
雅乐盈空绛节霓旌传呼而至。空中声云。天
帝召海东玄光禅师。师拱手逊避。即见青衣
恭敬前。少选入大宫阙。见羽卫陈列。鳞介
繁错间以鬼神。咸仰敬曰。天帝降我龙宫
请法师。说已證法门。吾曹受益不少矣。既
升殿请陟高台。天帝扣问。师为开演经七
日而毕。帝躬送别。向所乘舟泛泛不进。师
十馀年一志禅定。当出定之顷心无他务。
唯诵法华。既而又證火光三昧。不知所
终。
禅师慧威。江陵人。依南岳行法华三昧。得
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闻人畜禽鸟声必
知其意。后又发證神通。飞空履水如步平
地。
禅师智瓘。早亲南岳修法华三昧證入甚
深。隐居钟山未尝越阃。炀帝屡诏勉为一
赴。帝请问法要。礼为国师。
禅师慧命天台仙城人。来参南岳。闻说三
观深悟玄旨。得无碍辩说法如泻。将终
诫门人精进净行。众忽见阿弥陀佛与大
士来迎。即随佛向西升空而去。
禅师玄光。海东新罗人。远越沧溟求法中
夏。首造南岳授法华安乐行门。禀受勤行。
俄證法华三昧。南岳谓之曰。汝还乡国当
以善权而行化度。若负螟蛉以成蜾蠃者
也(诗。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杨子。螟蛉之子。壹而逢蜾蠃祝之。曰类我类我。螟蛉桑上
青虫。蜾蠃细腰蜂)师即礼辞南岳返锡江南。值本国
海舶遂获附载。方及大洋。忽睹采云乱目
雅乐盈空绛节霓旌传呼而至。空中声云。天
帝召海东玄光禅师。师拱手逊避。即见青衣
恭敬前。少选入大宫阙。见羽卫陈列。鳞介
繁错间以鬼神。咸仰敬曰。天帝降我龙宫
请法师。说已證法门。吾曹受益不少矣。既
升殿请陟高台。天帝扣问。师为开演经七
日而毕。帝躬送别。向所乘舟泛泛不进。师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196b 页 T49-0196.png
复登舟。舟人谓始半日耳(天亲。上生兜率一绕弥勒座下。报无著已
六月矣。此言天境时分常长。今光师龙宫七日说法。回至海船始半日耳。此盖龙宫昼夜常短之验。或欲以比地
涌品六十小劫谓如食顷者。据疏记。六十非虚佛威所加。忘其为久。则知今龙宫既非佛国。又非佛加。应以龙宫自
谓七日。船人自谓半日。各执情谓以之为实。如荆溪谓六十食顷。但是情谓非实短也)师既归
国。于熊州翁山结茅为居集众说法。久
之遂成宝坊。受道之众咸蒙开悟。升堂受
莂者一人(文句。受记亦云受莂。受是得义。莂是别了)入火光三昧者
一人。入水光三昧者二人。南岳影堂如图
二十八人。师居一焉。
净人方合。常止南岳般若台。为众僧执役。
密修禅观既获證悟。复得神通。每伸臂长
一丈馀。
** 新罗光禅师法嗣(三世)
禅师慧旻。河东人。九岁出家。诵妙经期月
便过。年十五。请法于光禅师。英伟秀发宿士
称之。复十五年。还嘉禾海盐主光兴寺。讲
演法华。众闻空中诸天弹指。异香满堂。后
止通玄寺。结徒行道。十七年间足不踰阃。
隋末天下崩离。吴中饥馑四众逃难。唯师守
死禅诵。唐室之初。迁居南涧寺(在建康)有两
兔一彪。相亲同止。一日众闻异香天乐。竞以
问师。师曰。吾后日当往也。寄世若浮云。
须蚤求度。及期果顺化而逝。
** 智者大禅师旁出世家(二世)
禅师真观。字圣达。钱唐范氏。其母诵药王观
音品以求嗣。遂生师。舌罗紫文手有异
相。幼聪寤博通经史。遇善相者谓之曰。年
少当成大器何滞尘网。师始欲出家。二亲
六月矣。此言天境时分常长。今光师龙宫七日说法。回至海船始半日耳。此盖龙宫昼夜常短之验。或欲以比地
涌品六十小劫谓如食顷者。据疏记。六十非虚佛威所加。忘其为久。则知今龙宫既非佛国。又非佛加。应以龙宫自
谓七日。船人自谓半日。各执情谓以之为实。如荆溪谓六十食顷。但是情谓非实短也)师既归
国。于熊州翁山结茅为居集众说法。久
之遂成宝坊。受道之众咸蒙开悟。升堂受
莂者一人(文句。受记亦云受莂。受是得义。莂是别了)入火光三昧者
一人。入水光三昧者二人。南岳影堂如图
二十八人。师居一焉。
净人方合。常止南岳般若台。为众僧执役。
密修禅观既获證悟。复得神通。每伸臂长
一丈馀。
** 新罗光禅师法嗣(三世)
禅师慧旻。河东人。九岁出家。诵妙经期月
便过。年十五。请法于光禅师。英伟秀发宿士
称之。复十五年。还嘉禾海盐主光兴寺。讲
演法华。众闻空中诸天弹指。异香满堂。后
止通玄寺。结徒行道。十七年间足不踰阃。
隋末天下崩离。吴中饥馑四众逃难。唯师守
死禅诵。唐室之初。迁居南涧寺(在建康)有两
兔一彪。相亲同止。一日众闻异香天乐。竞以
问师。师曰。吾后日当往也。寄世若浮云。
须蚤求度。及期果顺化而逝。
** 智者大禅师旁出世家(二世)
禅师真观。字圣达。钱唐范氏。其母诵药王观
音品以求嗣。遂生师。舌罗紫文手有异
相。幼聪寤博通经史。遇善相者谓之曰。年
少当成大器何滞尘网。师始欲出家。二亲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196c 页 T49-0196.png
未见许。梦天神告曰。汝子法中英杰。何得
笼槛。于此父母自是从其志。初读成实十
诵。始开一卷。神梦语曰。汝是大乘法器勿
守小道。陈永阳王伯智夙事师。遣使送师
谒智者。致书为贽。智者以齿相若。待之
以兄弟。高谈寂照金石相宣。时人为之语
曰。钱唐有真观。当天下一半。大忍禅师见
而叹曰。龙树之道方兴东矣。时朝廷征周
失律(陈宣帝大建十年。命吴明彻。北伐周。兵败为周人所执)议括僧无名者
令休道。师致书左仆射徐陵。事遂寝。隋文
帝朝。三敕劳问。秦孝王总管维杨。两加延请。
并辞疾不赴。与道安禅师头陀于灵隐山
中。开皇十四年郡大旱。刺史刘景安请讲海
龙王经。序王义方竟骤雨霈然。十五年。始立
精舍。号南天竺。常讲法华用为要业。受持
读诵躬自书写。五种法师于兹为备。每盥洗
遗渧地为不濡。有一老人日至听经。师延
问之。对曰。弟子即此山龙王也。师曰。久旱
何不降雨。老人曰。山民无知凿断山脉。诸
龙不安使之若尔。师能为诸龙授戒。劝
其向道则雨可即致。师许之。即作法召诸
龙与授菩萨戒。即时降雨。是夜有峨冠朱
服顶礼作谢。师因问曰。近年多旱何耶。龙
曰。人无正信多行恶行。以故恶天。将地肥
流入深土。虽结五谷食无肥肤旱涸不常
固有由也。大业七年夏四月。郡司马李子。深
请出众善寺讲涅槃经。出山之日手标葬
处。讲至现病品。梦三人作礼告曰。净居天
遣迎禅师。六月六日。始卧病。梦与天台同
笼槛。于此父母自是从其志。初读成实十
诵。始开一卷。神梦语曰。汝是大乘法器勿
守小道。陈永阳王伯智夙事师。遣使送师
谒智者。致书为贽。智者以齿相若。待之
以兄弟。高谈寂照金石相宣。时人为之语
曰。钱唐有真观。当天下一半。大忍禅师见
而叹曰。龙树之道方兴东矣。时朝廷征周
失律(陈宣帝大建十年。命吴明彻。北伐周。兵败为周人所执)议括僧无名者
令休道。师致书左仆射徐陵。事遂寝。隋文
帝朝。三敕劳问。秦孝王总管维杨。两加延请。
并辞疾不赴。与道安禅师头陀于灵隐山
中。开皇十四年郡大旱。刺史刘景安请讲海
龙王经。序王义方竟骤雨霈然。十五年。始立
精舍。号南天竺。常讲法华用为要业。受持
读诵躬自书写。五种法师于兹为备。每盥洗
遗渧地为不濡。有一老人日至听经。师延
问之。对曰。弟子即此山龙王也。师曰。久旱
何不降雨。老人曰。山民无知凿断山脉。诸
龙不安使之若尔。师能为诸龙授戒。劝
其向道则雨可即致。师许之。即作法召诸
龙与授菩萨戒。即时降雨。是夜有峨冠朱
服顶礼作谢。师因问曰。近年多旱何耶。龙
曰。人无正信多行恶行。以故恶天。将地肥
流入深土。虽结五谷食无肥肤旱涸不常
固有由也。大业七年夏四月。郡司马李子。深
请出众善寺讲涅槃经。出山之日手标葬
处。讲至现病品。梦三人作礼告曰。净居天
遣迎禅师。六月六日。始卧病。梦与天台同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197a 页 T49-0197.png
辇翼佛还山。觉已叹曰。昔六十二当终。讲
法华力得延一纪。今七十四。复致斯应。生
期必矣。乃集众训曰。欲出生死欲具佛
法。宜须持戒修定慧学弘通正法勿令虚
度。至七月一日。众闻空中技乐之声。即趺
坐示灭。道俗献供日致千辈。至二十六日。
容色俨然眉毫增长。乃自众善。迁窆于所标
之地。四部大众者。亘一由旬。香盖成阴幢
幡蔽野。道德之感有若此云(师即天竺灵山始祖。章安尝撰别
传。其本不存。慈云之世重修其塔。作六诗以为识。其序略曰。今土门自开一无遗物。不知全身随多宝以證经乎。
像佛陇以化往乎)。
禅师法喜。力学无倦。参知识十七人得大
开悟。年登六十。始于大苏山值遇智者。一
闻法音顿获深證。于是尽舍旧徒专禅慧。
陈光大元年。与同学二十七人从智者至
金陵游化。尚书毛喜嘲之曰。尊师犹少。弟
子何老(时智者年三十)师答曰。所事者德。岂论其年。
又问何以为德。答曰。善巧说法即后代富楼
那。破魔得道即今日优波鞠。喜善其对。常
称之朝列师行方等三昧。有雉来索命。神
王诃之曰。禅师当往净土即生得道。岂偿
汝命耶。后于瓦官趺坐入定。不起于座
而终。
禅师智越。南阳郑氏。父与求昏。师极辞以
拒即出家。游方至金陵遇智者。北面受业。
五门六妙莫不深达。诵法华经至满万部。
智者晚归台岭付以四众。二十年间循循善
诱。德量宽旷学者归心。所居之处瓶水自满。
自晋王造寺及登帝位。山中每遣僧使。奉
法华力得延一纪。今七十四。复致斯应。生
期必矣。乃集众训曰。欲出生死欲具佛
法。宜须持戒修定慧学弘通正法勿令虚
度。至七月一日。众闻空中技乐之声。即趺
坐示灭。道俗献供日致千辈。至二十六日。
容色俨然眉毫增长。乃自众善。迁窆于所标
之地。四部大众者。亘一由旬。香盖成阴幢
幡蔽野。道德之感有若此云(师即天竺灵山始祖。章安尝撰别
传。其本不存。慈云之世重修其塔。作六诗以为识。其序略曰。今土门自开一无遗物。不知全身随多宝以證经乎。
像佛陇以化往乎)。
禅师法喜。力学无倦。参知识十七人得大
开悟。年登六十。始于大苏山值遇智者。一
闻法音顿获深證。于是尽舍旧徒专禅慧。
陈光大元年。与同学二十七人从智者至
金陵游化。尚书毛喜嘲之曰。尊师犹少。弟
子何老(时智者年三十)师答曰。所事者德。岂论其年。
又问何以为德。答曰。善巧说法即后代富楼
那。破魔得道即今日优波鞠。喜善其对。常
称之朝列师行方等三昧。有雉来索命。神
王诃之曰。禅师当往净土即生得道。岂偿
汝命耶。后于瓦官趺坐入定。不起于座
而终。
禅师智越。南阳郑氏。父与求昏。师极辞以
拒即出家。游方至金陵遇智者。北面受业。
五门六妙莫不深达。诵法华经至满万部。
智者晚归台岭付以四众。二十年间循循善
诱。德量宽旷学者归心。所居之处瓶水自满。
自晋王造寺及登帝位。山中每遣僧使。奉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197b 页 T49-0197.png
启致贺。必以师名居首。上虚己加敬。若
智者在日无异。每获嚫施用为功德。未
尝有所畜也。大业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告众为别右胁而逝。风悽云惨地动山颓。天
雨异花一境冥晦。
禅师法慎。初居金陵大庄严寺。从智者禀
受三观豁然深證。因定发持一闻能记。陈
大建三年。智者于瓦官说次第禅门。师于
听次。私记为三十卷。尚未修治不幸入灭。
其后章安治定为十卷即禅波罗蜜渐次止
观也。
禅师普明。会稽朱氏。少有异志。尝聚沙为
塔刈蒿为殿。有僧乞食见之曰。郎子有善
根可向天台出家。彼有初依菩萨现身说
法。陈大建十四年。来天台值智者讲次。座
众初散礼足归依。智者笑曰。宿世愿力今复
相遇。于是服勤左右专习禅法。行方等般
若诸三昧诵通法华。后随智者止庐山。于
陶侃瑞像阁。行请观音三昧。隆冬身不衣絮。
正行道间。见一异僧。谓之曰。汝名法京未
为嘉称。可改为普明。此言明者。谓能照了
三世也。智者闻之曰。既是冥示宜从新名。
智者住玉泉。令造大钟充佛陇。用劝江
陵道俗竞为经营。偶盲人来视。师知相不
吉。模开果缺。乃倍工再冶。诫不具者莫至。
其声远闻七十里。暨居国清以取水为艰。
指其石曰。此石出水不亦快乎。泉即涌出
日给千众。尝铸丈六卢舍那像。感异人施
金为助。国清讲堂狭小师欲广之。章安劝
智者在日无异。每获嚫施用为功德。未
尝有所畜也。大业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告众为别右胁而逝。风悽云惨地动山颓。天
雨异花一境冥晦。
禅师法慎。初居金陵大庄严寺。从智者禀
受三观豁然深證。因定发持一闻能记。陈
大建三年。智者于瓦官说次第禅门。师于
听次。私记为三十卷。尚未修治不幸入灭。
其后章安治定为十卷即禅波罗蜜渐次止
观也。
禅师普明。会稽朱氏。少有异志。尝聚沙为
塔刈蒿为殿。有僧乞食见之曰。郎子有善
根可向天台出家。彼有初依菩萨现身说
法。陈大建十四年。来天台值智者讲次。座
众初散礼足归依。智者笑曰。宿世愿力今复
相遇。于是服勤左右专习禅法。行方等般
若诸三昧诵通法华。后随智者止庐山。于
陶侃瑞像阁。行请观音三昧。隆冬身不衣絮。
正行道间。见一异僧。谓之曰。汝名法京未
为嘉称。可改为普明。此言明者。谓能照了
三世也。智者闻之曰。既是冥示宜从新名。
智者住玉泉。令造大钟充佛陇。用劝江
陵道俗竞为经营。偶盲人来视。师知相不
吉。模开果缺。乃倍工再冶。诫不具者莫至。
其声远闻七十里。暨居国清以取水为艰。
指其石曰。此石出水不亦快乎。泉即涌出
日给千众。尝铸丈六卢舍那像。感异人施
金为助。国清讲堂狭小师欲广之。章安劝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197c 页 T49-0197.png
勿改。俄而栝州都督周孝节(温州在陈隋为栝州)施杉
柱泛海而至。章安在赤城。忽见师身十馀
丈。高出林表。翼从数十人。语章安勿苦谏
吾所作当有成。章安感其神异望林合掌
致敬曰。当依仁者区画。创堂之日。感山神
隐形而至。若雷震。摧树倾枝。阔一步许。
自佛陇下至于寺。日暮还返。声如初至。比
房闻师与之共语。多劝神为善。建堂既毕。
忽盖破衣与众言别。奄然坐逝。信宿屈左
三指。师不畜私财。以所得施。造金铜像十
躯。阅大藏二过。每作利益事。一运其心金
帛自至。
禅师智璪。临海张氏。父怀仕陈为中兵参
军。年十七。二亲俱亡。服满染病久医无效。
乃力疾出庭向月而卧。至心念月光菩萨。
系念旬日。夜中梦人以口就身嘘吸。如此
三夕疾遂瘳。因投安静寺出家。闻智者为
世良导。即往请业行法华三昧。至二七日
初夜忏毕。就床欲坐。见九头龙从地而起
上升虚空。智者释曰。此表九道众生闻法
华经。将破无明地入法性空耳。尝往宝林
寺行忏。初夜有人来撼户扇。师问何人。答
曰。我看灯耳。有成禅师闻之曰。此堂有恶
鬼。今此声者鬼也。即启永阳王。遣十人执
仗为护。师谢遣之曰。命由业耳。是夜鬼入
堂槌壁击柱周遍东西。师行道禅诵坦然
无惧。三七日内事常如此。行法将讫。见
一青衣童。称赞善哉言已不见。又因往会
稽。路由剡县乞食。主人误进毒蕈。食讫
柱泛海而至。章安在赤城。忽见师身十馀
丈。高出林表。翼从数十人。语章安勿苦谏
吾所作当有成。章安感其神异望林合掌
致敬曰。当依仁者区画。创堂之日。感山神
隐形而至。若雷震。摧树倾枝。阔一步许。
自佛陇下至于寺。日暮还返。声如初至。比
房闻师与之共语。多劝神为善。建堂既毕。
忽盖破衣与众言别。奄然坐逝。信宿屈左
三指。师不畜私财。以所得施。造金铜像十
躯。阅大藏二过。每作利益事。一运其心金
帛自至。
禅师智璪。临海张氏。父怀仕陈为中兵参
军。年十七。二亲俱亡。服满染病久医无效。
乃力疾出庭向月而卧。至心念月光菩萨。
系念旬日。夜中梦人以口就身嘘吸。如此
三夕疾遂瘳。因投安静寺出家。闻智者为
世良导。即往请业行法华三昧。至二七日
初夜忏毕。就床欲坐。见九头龙从地而起
上升虚空。智者释曰。此表九道众生闻法
华经。将破无明地入法性空耳。尝往宝林
寺行忏。初夜有人来撼户扇。师问何人。答
曰。我看灯耳。有成禅师闻之曰。此堂有恶
鬼。今此声者鬼也。即启永阳王。遣十人执
仗为护。师谢遣之曰。命由业耳。是夜鬼入
堂槌壁击柱周遍东西。师行道禅诵坦然
无惧。三七日内事常如此。行法将讫。见
一青衣童。称赞善哉言已不见。又因往会
稽。路由剡县乞食。主人误进毒蕈。食讫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198a 页 T49-0198.png
前迈。主人啖者。皆吐利委顿。邻人追师十里
语之。师笑曰。贫道幸无他。大业元年。炀帝
巡幸杨州。师自国清御使命至行在所。引
见内殿赐坐慰劳。遣通事舍人卢正方送
还山。为智者设千僧斋度一百人。师前
后八入参觐。主上每加异礼。唐贞观十二年。
无疾正坐入灭。寿八十三。
禅师智晞。陈氏。颖川人。先世游宦寓家于
越。年二十。往投智者剃度。禀受禅诀旦夕
研心不见倦色。智者入灭。受命居佛陇。
时众行三昧者颇盛。殿堂展辟制度严整。唯
香台未架。当香炉峰多柽柏木师欲伐用。
众疑神所据。夜梦神送疏舍木。遂遣伐
之。寺众法云。欲往峰顶禅坐。师止之曰。
汝道力微弱。山神刚猛不宜往。云不从。甫
留一夕。神现形躯令还。初智者劝沿江居
民舍[竺-二+(一/(尸@邑))]梁为放生池。历年未久复行渔捕。
师与章安。礼智者塔焚香咒愿。有渔人
见僧立[竺-二+(一/(尸@邑))]上。意谓堕水者乘舟往救。忽不
见。居人睹验遂停采捕。时群兽悲鸣众鸟
翔集。屡日不止。东山铜钟忽响震山谷。师
曰。此召吾也。乃香汤沐浴趺坐执如意。说
法良久寂然无声。众方号泣。复启目戒之
曰。有生必灭宁足为悲。或问生处。曰据
吾梦验当在兜率。宫殿青色居天西北
(涅槃经。以兜率天常爱青色。用青色三昧以破此天之有)见吾先师侍左右
者皆坐宝座。唯一座空吾询所以。答云。却
后六年。顶法师当升此座说法。师常往阿
育王宝塔。礼八万四千拜。感紫文印手方整
语之。师笑曰。贫道幸无他。大业元年。炀帝
巡幸杨州。师自国清御使命至行在所。引
见内殿赐坐慰劳。遣通事舍人卢正方送
还山。为智者设千僧斋度一百人。师前
后八入参觐。主上每加异礼。唐贞观十二年。
无疾正坐入灭。寿八十三。
禅师智晞。陈氏。颖川人。先世游宦寓家于
越。年二十。往投智者剃度。禀受禅诀旦夕
研心不见倦色。智者入灭。受命居佛陇。
时众行三昧者颇盛。殿堂展辟制度严整。唯
香台未架。当香炉峰多柽柏木师欲伐用。
众疑神所据。夜梦神送疏舍木。遂遣伐
之。寺众法云。欲往峰顶禅坐。师止之曰。
汝道力微弱。山神刚猛不宜往。云不从。甫
留一夕。神现形躯令还。初智者劝沿江居
民舍[竺-二+(一/(尸@邑))]梁为放生池。历年未久复行渔捕。
师与章安。礼智者塔焚香咒愿。有渔人
见僧立[竺-二+(一/(尸@邑))]上。意谓堕水者乘舟往救。忽不
见。居人睹验遂停采捕。时群兽悲鸣众鸟
翔集。屡日不止。东山铜钟忽响震山谷。师
曰。此召吾也。乃香汤沐浴趺坐执如意。说
法良久寂然无声。众方号泣。复启目戒之
曰。有生必灭宁足为悲。或问生处。曰据
吾梦验当在兜率。宫殿青色居天西北
(涅槃经。以兜率天常爱青色。用青色三昧以破此天之有)见吾先师侍左右
者皆坐宝座。唯一座空吾询所以。答云。却
后六年。顶法师当升此座说法。师常往阿
育王宝塔。礼八万四千拜。感紫文印手方整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198b 页 T49-0198.png
明莹。临终告弟子曰。众圣印我。吾今往生
内院矣。忽闻弦管之声。即趺坐而化。时贞
观元年十二月十八日也。
禅师法彦。清河张氏。陈大建七年。侍智者于
天台。授禅那之旨。寂坐林间不居房舍。常
入定七日方起。智者證之曰。如汝所说是
背舍观中第二观相。山神数娆试之。恬不为
动专修禅法。三十馀年常坐不卧。隋大业
七年二月晦。于国清趺坐而化。
禅师智锴(音楷)豫章夏候氏。博通三论著名当
世。及见智者。禀受禅法深有开悟。晚入
庐山造大林精舍。专志修禅莫测其證。二
十馀年影不入俗。隋文帝召入京。辞疾不
赴。豫章郡守请讲法华。力拒之曰。吾当终
于山舍。既而道俗恳请不已。勉为之行讲
经未竟。果终于州治之寺。人始悟其先知。
时炎暑正盛端坐如生。异香满城数日方歇。
众奉禅龛还葬庐阜。
禅师大志。会稽顾氏。依智者出家。以其志
趣高放。为立此名。每诵法华音声清转听
者忘疲。既获闻禅要。乃于庐山甘露峰行
杜多行。投身猛虎虎辄避去。山粒或绝终日
忘餐。或得饼果继命而已。如是七载。禅诵
不休。晚住福林。会大业中屏除佛教。师素
服哭于佛像前者三日。誓舍身申明正道。
遂往东都上表曰。愿陛下兴隆三宝。贫道
当然臂报国。上许之。遂集七众设大斋。
绝粮三日。升大棚。布裹其臂。灌蜡作炬。
度火然之。光耀岩坰。见者莫不心痛。师面
内院矣。忽闻弦管之声。即趺坐而化。时贞
观元年十二月十八日也。
禅师法彦。清河张氏。陈大建七年。侍智者于
天台。授禅那之旨。寂坐林间不居房舍。常
入定七日方起。智者證之曰。如汝所说是
背舍观中第二观相。山神数娆试之。恬不为
动专修禅法。三十馀年常坐不卧。隋大业
七年二月晦。于国清趺坐而化。
禅师智锴(音楷)豫章夏候氏。博通三论著名当
世。及见智者。禀受禅法深有开悟。晚入
庐山造大林精舍。专志修禅莫测其證。二
十馀年影不入俗。隋文帝召入京。辞疾不
赴。豫章郡守请讲法华。力拒之曰。吾当终
于山舍。既而道俗恳请不已。勉为之行讲
经未竟。果终于州治之寺。人始悟其先知。
时炎暑正盛端坐如生。异香满城数日方歇。
众奉禅龛还葬庐阜。
禅师大志。会稽顾氏。依智者出家。以其志
趣高放。为立此名。每诵法华音声清转听
者忘疲。既获闻禅要。乃于庐山甘露峰行
杜多行。投身猛虎虎辄避去。山粒或绝终日
忘餐。或得饼果继命而已。如是七载。禅诵
不休。晚住福林。会大业中屏除佛教。师素
服哭于佛像前者三日。誓舍身申明正道。
遂往东都上表曰。愿陛下兴隆三宝。贫道
当然臂报国。上许之。遂集七众设大斋。
绝粮三日。升大棚。布裹其臂。灌蜡作炬。
度火然之。光耀岩坰。见者莫不心痛。师面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198c 页 T49-0198.png
色不变。赞佛诵经为众说法。声未尝绝
烧毕下棚。入定七日跏趺而终。撰愿文七
十纸。庐山诸寺。除夜众集。读诵此文。为之
酸结。
禅师道悦。昭丘张氏。十二投玉泉依智者
出家。诵大品般若及妙经。日为常课。时
造寺之初未有钟磬。师于泉源得怪石县
之。每诵经卷通辄扣下。声韵清彻闻者
肃然。幽冥之徒屡获祥感。偶患水胀腹急
如鼓。唯念般若求胜应。一夕腹水迸流洪
肿消退。隋末凶贼朱粲率徒入山。师端坐不
动曰。吾沙门也。浮幻形骸任加白刃。贼异
之不敢犯。师身衣麻。终日止一食。常分其
半以资飞走。或翔集房上。或招来掌中。慈
善所熏忘怀无畏。衣虽弊坏绝无蚤虱。常
于邻居乞虱养之。劝其莫杀。居山五十
年。操行若一。临终预与人别。即端坐合掌
而逝。后有人见僧跪足擎钵于清溪之上。
自称为般若师。盖师常诵是经。人以是为
称也。
禅师等观。富阳孙氏。受心观于智者。居天
台常诵法华。贞观九年冬。馀杭法忍寺请
师讲演。明年正旦有王服者。至称皋亭庙
神。来谒师曰。禅师昨过庙廷。适弟子巡游
不及奉迎。今故远来专求戒法。师即索炉
然香为授菩萨大戒。礼谢而退。明日夜半沐
浴更衣。面西趺坐。称三圣尊号及智者号。
各百馀声。复为惠法师说三观法门。且云。
此吾亲承大师口说。言毕而终。
烧毕下棚。入定七日跏趺而终。撰愿文七
十纸。庐山诸寺。除夜众集。读诵此文。为之
酸结。
禅师道悦。昭丘张氏。十二投玉泉依智者
出家。诵大品般若及妙经。日为常课。时
造寺之初未有钟磬。师于泉源得怪石县
之。每诵经卷通辄扣下。声韵清彻闻者
肃然。幽冥之徒屡获祥感。偶患水胀腹急
如鼓。唯念般若求胜应。一夕腹水迸流洪
肿消退。隋末凶贼朱粲率徒入山。师端坐不
动曰。吾沙门也。浮幻形骸任加白刃。贼异
之不敢犯。师身衣麻。终日止一食。常分其
半以资飞走。或翔集房上。或招来掌中。慈
善所熏忘怀无畏。衣虽弊坏绝无蚤虱。常
于邻居乞虱养之。劝其莫杀。居山五十
年。操行若一。临终预与人别。即端坐合掌
而逝。后有人见僧跪足擎钵于清溪之上。
自称为般若师。盖师常诵是经。人以是为
称也。
禅师等观。富阳孙氏。受心观于智者。居天
台常诵法华。贞观九年冬。馀杭法忍寺请
师讲演。明年正旦有王服者。至称皋亭庙
神。来谒师曰。禅师昨过庙廷。适弟子巡游
不及奉迎。今故远来专求戒法。师即索炉
然香为授菩萨大戒。礼谢而退。明日夜半沐
浴更衣。面西趺坐。称三圣尊号及智者号。
各百馀声。复为惠法师说三观法门。且云。
此吾亲承大师口说。言毕而终。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199a 页 T49-0199.png
禅师般若。高丽人。开皇十六年。来诣佛陇
求禅法。未久有所證悟。智者谓之曰。汝于
此有缘。须閒居静处或辨妙行。华顶峰
去此六七里。是吾昔日头陀之所。住彼进
道必有深益。师即遵奉明诲。宴坐十六年
未尝下山。忽一日。往佛陇上寺。有三人侍
行。须臾不见。次至国清下寺。告别同志。
居数日无疾而化。龛出寺门开眼示别。至
山闭目如故。
禅师礼宗。宋氏。会稽人。初参长寿通达禅
观。寿曰。良玉径尺。千仞之土。不能掩其光。
后往见智者。学三观法门大有契悟。尝注
涅槃经疏为时所重。景龙三年(唐中宗)御史凭
忠忽暴亡。有二童子领师庭对。判官案覆
罪籍。见亡舅张思义曰。汝不合后宫中。
乱越致此冥追可发愿造涅槃疏并铸钟。
庶消往过。疏是礼宗禅师所述者。此师亲
见智者传授。每有天神守护。忠依舅诫遂
获放回。寻疏未获再被冥谴。忠乞三日寻
写复俾其返。诚意搜求果得其本。遂急为
经理后以寿终。
禅师法响。杨州人。年十六。辞亲入道从智
者学。诵通法华。乃于栖霞寺侧立法华堂。
行三昧既获證悟。默而不言。山中猛虎日
害数人。众设大斋以为禳禬。忽见一虎入
众中攫一人去。师高声呼云。今日专为汝
设斋可放此人。虎即置人而退。顷之群
虎数十大集斋所举众惊避。师至虎前以
杖扣群虎颈为其说法。自此之后远遁无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199b 页 T49-0199.png
迹。
禅师行简。亲承智者剃度。禀受禅法常坐
不卧。智者在玉泉。令往澧州教化。耕牛回
至中路。忽逢群盗。斩师之首夺牛而去。师
之尸形即从地起。以手捧头安项上。健步
如飞来追贼党。贼皆惊异遂还其牛。誓终
身为奴以求谢过。今庄中佃奴。有姓向者。
是其后。
禅师慧威。依智者学心观顿获开悟。后受
遗托造国清寺。凡所建立效力为多。密行
殊常人不能测。
禅师法俊。初于金陵见智者。行法华三昧
即获悟入。后弘法于碧涧。学者归仰。入灭
之日。仙乐盈空天香亘野。大众望其隐隐
西去。
禅师慧奖。初居兴皇寺。谒智者。学深禅定
每诵法华。人闻天香满室。非世所有。
禅师慧稠。参智者学三观。后居南岳。背诵
法华华严。日为常课。外人尝见天神翼卫
左右。
禅师德抱。当阳人。从智者学禅法久而获
悟。诵法华多瑞应。数十里咸闻异香。炀帝
敬异。赐号大觉禅师。禅师大忍。擅得梁代。
养道蒋山。时与智者义集山中。顿悟禅慧
乃叹服曰。此非文字所出。乃是观机纵辩般
若。非钝非利。利钝由机。丰富适时是其利
相。池深华大钝可意得(智论。见两猛知龙粗。睹池深知花大)馀辉
有幸可不自庆。
禅师慧辩。禀姿聪寤。闻智者开演观道。默
禅师行简。亲承智者剃度。禀受禅法常坐
不卧。智者在玉泉。令往澧州教化。耕牛回
至中路。忽逢群盗。斩师之首夺牛而去。师
之尸形即从地起。以手捧头安项上。健步
如飞来追贼党。贼皆惊异遂还其牛。誓终
身为奴以求谢过。今庄中佃奴。有姓向者。
是其后。
禅师慧威。依智者学心观顿获开悟。后受
遗托造国清寺。凡所建立效力为多。密行
殊常人不能测。
禅师法俊。初于金陵见智者。行法华三昧
即获悟入。后弘法于碧涧。学者归仰。入灭
之日。仙乐盈空天香亘野。大众望其隐隐
西去。
禅师慧奖。初居兴皇寺。谒智者。学深禅定
每诵法华。人闻天香满室。非世所有。
禅师慧稠。参智者学三观。后居南岳。背诵
法华华严。日为常课。外人尝见天神翼卫
左右。
禅师德抱。当阳人。从智者学禅法久而获
悟。诵法华多瑞应。数十里咸闻异香。炀帝
敬异。赐号大觉禅师。禅师大忍。擅得梁代。
养道蒋山。时与智者义集山中。顿悟禅慧
乃叹服曰。此非文字所出。乃是观机纵辩般
若。非钝非利。利钝由机。丰富适时是其利
相。池深华大钝可意得(智论。见两猛知龙粗。睹池深知花大)馀辉
有幸可不自庆。
禅师慧辩。禀姿聪寤。闻智者开演观道。默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199c 页 T49-0199.png
记无遗。如水传瓶一滴不漏。后于佛陇会
别大众。架木成楼举火焚躯用报佛德。烟
笼林表舍利交凝。
禅师道势。幼负材器。遍参知识。凡所入室
莫投其机。及见智者于玉泉。开说止观
顿获妙悟。
禅师慧瑫。闻智者说法即入深定。一坐旬
日率以为常。所居之室神光夜照。
禅师慧普。早亲智者。闻深禅法常行法华
三昧。感普贤乘大白象放光照身。忽然悟
入。
禅师法盛。初于玉泉见智者。禀受法要。旦
夜不离禅定。后亲受观心论深悟玄旨。智
者既往。乃于玉泉大敷教化。唐初入京师
每说法。口出光明。四众戴仰。同于真佛。朝
廷尊其道。赐号悟真禅师。
禅师法论。依玉泉学。与会稽智果终南龙
田法琳。皆同学智者。并与智者作传。皆不
复存。章安所撰别传。用国清智寂禅师本。
稍加增益遂行于世。此四师虽无事迹可
寻。亦皆当时得道英器(见百录序及别传注)。
禅师敬韶。会稽上虞颜氏。初于白马寺。弘化
十年。智者居瓦官。躬诣求学深入定慧。陈
至德元年十月。卒于钟山开善寺。
禅师僧珍。师事智者行解深著。初住京师胜
光寺。唐武德四年(唐高祖)简取名胜。住同华
两州。朝廷举师往住慧日。时唐论是之
(佛道论衡)。
陈皇太子渊。后主子也。至德四年正月十五
别大众。架木成楼举火焚躯用报佛德。烟
笼林表舍利交凝。
禅师道势。幼负材器。遍参知识。凡所入室
莫投其机。及见智者于玉泉。开说止观
顿获妙悟。
禅师慧瑫。闻智者说法即入深定。一坐旬
日率以为常。所居之室神光夜照。
禅师慧普。早亲智者。闻深禅法常行法华
三昧。感普贤乘大白象放光照身。忽然悟
入。
禅师法盛。初于玉泉见智者。禀受法要。旦
夜不离禅定。后亲受观心论深悟玄旨。智
者既往。乃于玉泉大敷教化。唐初入京师
每说法。口出光明。四众戴仰。同于真佛。朝
廷尊其道。赐号悟真禅师。
禅师法论。依玉泉学。与会稽智果终南龙
田法琳。皆同学智者。并与智者作传。皆不
复存。章安所撰别传。用国清智寂禅师本。
稍加增益遂行于世。此四师虽无事迹可
寻。亦皆当时得道英器(见百录序及别传注)。
禅师敬韶。会稽上虞颜氏。初于白马寺。弘化
十年。智者居瓦官。躬诣求学深入定慧。陈
至德元年十月。卒于钟山开善寺。
禅师僧珍。师事智者行解深著。初住京师胜
光寺。唐武德四年(唐高祖)简取名胜。住同华
两州。朝廷举师往住慧日。时唐论是之
(佛道论衡)。
陈皇太子渊。后主子也。至德四年正月十五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200a 页 T49-0200.png
日。于崇正殿设千僧斋。请大师授菩萨
戒(百录请戒文名渊。南史名深。恐因请戒改此名)其请戒文云。重道尊
师由来尚矣。请世世结缘遂其本愿。授戒
之日传香在手。脸下垂泪。师为立名善萌。
及后为隋所破。方悟垂泪者。谶自伤也。
善萌者。不成材干也。祯明三年正月。隋破
陈。兵士扣閤而入。时太子年方十五。安坐
劳之曰。戎士在路不致劳乎。三月随后主
入隋不知其终。
陈永阳王伯智。字策之。文帝第八子。至德初
出为东阳刺史。请大师出镇开讲。致书至
三。师遂往王与子湛家人同禀菩萨戒执
弟子礼。昼聆讲说夜习坐禅。讲事将解。立
法名曰静智。制疏文设大会。度人出家铸
大士像。其疏有云。愿生生世世。与天台阇
黎及讲众黑白。恒结善友俱向一乘。师谓
门人智越曰。吾欲劝王修福禳祸。越曰。府
僚非旧。或有炎凉。遂止。其后王出游。坠马
将绝。师为率众行观音忏法。遂觉微醒凭
几而坐。见一梵僧手擎香垆绕王一匝香
气裴回痛恼顿释。
陈针。智者之兄。为梁晋安王中兵参军。年
四十。仙人张果相之曰。死在期月。师令
行方等忏。针见天堂门牌曰。陈针之堂。
后十五年。当生于此。果后见针惊问曰。君
服何药。答曰。但修忏耳。果曰。若非道力
安能超死。竟延十五年而终。智者尝为其
撰小止观。咨受修习夙夜不怠。
蒋添玫。官太中大夫。吴明彻位仪同公。皆陈
戒(百录请戒文名渊。南史名深。恐因请戒改此名)其请戒文云。重道尊
师由来尚矣。请世世结缘遂其本愿。授戒
之日传香在手。脸下垂泪。师为立名善萌。
及后为隋所破。方悟垂泪者。谶自伤也。
善萌者。不成材干也。祯明三年正月。隋破
陈。兵士扣閤而入。时太子年方十五。安坐
劳之曰。戎士在路不致劳乎。三月随后主
入隋不知其终。
陈永阳王伯智。字策之。文帝第八子。至德初
出为东阳刺史。请大师出镇开讲。致书至
三。师遂往王与子湛家人同禀菩萨戒执
弟子礼。昼聆讲说夜习坐禅。讲事将解。立
法名曰静智。制疏文设大会。度人出家铸
大士像。其疏有云。愿生生世世。与天台阇
黎及讲众黑白。恒结善友俱向一乘。师谓
门人智越曰。吾欲劝王修福禳祸。越曰。府
僚非旧。或有炎凉。遂止。其后王出游。坠马
将绝。师为率众行观音忏法。遂觉微醒凭
几而坐。见一梵僧手擎香垆绕王一匝香
气裴回痛恼顿释。
陈针。智者之兄。为梁晋安王中兵参军。年
四十。仙人张果相之曰。死在期月。师令
行方等忏。针见天堂门牌曰。陈针之堂。
后十五年。当生于此。果后见针惊问曰。君
服何药。答曰。但修忏耳。果曰。若非道力
安能超死。竟延十五年而终。智者尝为其
撰小止观。咨受修习夙夜不怠。
蒋添玫。官太中大夫。吴明彻位仪同公。皆陈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200b 页 T49-0200.png
朝贵重。同禀息法。久习不懈。神明凝寂。虽
旧苦脚疾亦为之愈。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尚陈武帝女会稽长
公主位仪同。受大师菩萨戒。制疏请住瓦
官开法华经题。宣帝敕停朝一日。令群臣
往听。时光禄王固。侍中孔焕。尚书毛喜。仆射
周弘正。俱服戒香同餐妙法。仍请一夏剖
释玄义。道俗俱会开悟为多(妙玄云九旬谈妙。即此时也)。
徐陵。字孝穆。东剡人。母臧氏。梦五色云化
为凤集左肩上已而诞。陵年数岁。家人携
以侯沙门。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
光宅云法师见陵叹曰。颜回之俦也。八岁善
属文。少仕于梁。陈大建中。官至尚书左仆
射。尝梦其先人曰。禅师是吾夙世宗范。汝
宜一志事之。陵奉冥训资敬尽节。参不
失时拜不避湿。每蒙书疏则洗手焚香。
冠带三礼。屏气启封对文伏读。仪同沈君
理请开法华。陵预听席。以为馀年得逢妙
说。致书自庆。后对大师立疏发五愿云。
弟子思出樊笼。无由羽化。既善根微弱。
冀愿力庄严。一愿临终正念成就。二愿不更
三涂。三愿不高不下处托生。四愿童真出家
如法奉戒。五愿不堕流俗之僧。凭此誓心
以策西暮(二书见百录)陵后身果为法华第六祖
嗣章安之位。陈后主在东宫。召陵讲大品。
义学名僧自远云集。陈既破。尝随智者研
精法要。晋王求净名义疏。大师续为撰成
二十八卷。陵与柳顾言并应奉文义。
王固。字子坚。陈光大初为侍中。进金紫光禄
旧苦脚疾亦为之愈。
沈君理。字仲伦。吴兴人。尚陈武帝女会稽长
公主位仪同。受大师菩萨戒。制疏请住瓦
官开法华经题。宣帝敕停朝一日。令群臣
往听。时光禄王固。侍中孔焕。尚书毛喜。仆射
周弘正。俱服戒香同餐妙法。仍请一夏剖
释玄义。道俗俱会开悟为多(妙玄云九旬谈妙。即此时也)。
徐陵。字孝穆。东剡人。母臧氏。梦五色云化
为凤集左肩上已而诞。陵年数岁。家人携
以侯沙门。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
光宅云法师见陵叹曰。颜回之俦也。八岁善
属文。少仕于梁。陈大建中。官至尚书左仆
射。尝梦其先人曰。禅师是吾夙世宗范。汝
宜一志事之。陵奉冥训资敬尽节。参不
失时拜不避湿。每蒙书疏则洗手焚香。
冠带三礼。屏气启封对文伏读。仪同沈君
理请开法华。陵预听席。以为馀年得逢妙
说。致书自庆。后对大师立疏发五愿云。
弟子思出樊笼。无由羽化。既善根微弱。
冀愿力庄严。一愿临终正念成就。二愿不更
三涂。三愿不高不下处托生。四愿童真出家
如法奉戒。五愿不堕流俗之僧。凭此誓心
以策西暮(二书见百录)陵后身果为法华第六祖
嗣章安之位。陈后主在东宫。召陵讲大品。
义学名僧自远云集。陈既破。尝随智者研
精法要。晋王求净名义疏。大师续为撰成
二十八卷。陵与柳顾言并应奉文义。
王固。字子坚。陈光大初为侍中。进金紫光禄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200c 页 T49-0200.png
大夫。终身不茹荤。夜则坐禅昼诵佛典。尝
聘魏。因宴飨请停杀一羊。羊至固前。跪
拜若谢。又宴昆明池。魏以南人嗜鱼。大
设网罟。固以佛法禁之。一鳞不获。大师讲
法华于瓦官。固预法会。即坐开悟。宛同宿
学。
柳顾言。法名正善。河东人。晋王初受菩萨
戒。遣顾言送智者施物。及屡奉王教。往留
智者。频闻法要深有省发。智者回自江陵。
晋王重乞禀受禅法。师为著净名义疏初卷。
顾言与徐陵奉酬文义。后智者续成玄义
十卷。顾言报曰。持往仁寿宫。服读八遍。粗
疑略尽。细闇难除。新治六卷。并入文八轴。
为庄治未竟。少日钻研。今遣使人萧通国
参承书意。自当仰简。顾言频被顾问。每答
以大师必来。愿在夏竟。便事舟楫。冀此残
年尽心听受。忏悔往日懈惰之咎。大业元年
冬。炀帝敕顾言。为智者建碑于天台国清。
主文尚理。人服其工。官至仪同三司。
毛喜。字伯父。阳武人。少好学善草隶。陈宣
帝时。为五兵尚书。瓦官法会获预听众。恳
求禅要。躬执弟子礼。受六妙门及四十二字
法门。旦夜研习不因事废。大师在石像。欲
往天台营道场。喜致书劝回。谓钟岭摄山
亦足栖心。而大师志愿有素不复可挽。
佛祖统纪卷第九(终)
聘魏。因宴飨请停杀一羊。羊至固前。跪
拜若谢。又宴昆明池。魏以南人嗜鱼。大
设网罟。固以佛法禁之。一鳞不获。大师讲
法华于瓦官。固预法会。即坐开悟。宛同宿
学。
柳顾言。法名正善。河东人。晋王初受菩萨
戒。遣顾言送智者施物。及屡奉王教。往留
智者。频闻法要深有省发。智者回自江陵。
晋王重乞禀受禅法。师为著净名义疏初卷。
顾言与徐陵奉酬文义。后智者续成玄义
十卷。顾言报曰。持往仁寿宫。服读八遍。粗
疑略尽。细闇难除。新治六卷。并入文八轴。
为庄治未竟。少日钻研。今遣使人萧通国
参承书意。自当仰简。顾言频被顾问。每答
以大师必来。愿在夏竟。便事舟楫。冀此残
年尽心听受。忏悔往日懈惰之咎。大业元年
冬。炀帝敕顾言。为智者建碑于天台国清。
主文尚理。人服其工。官至仪同三司。
毛喜。字伯父。阳武人。少好学善草隶。陈宣
帝时。为五兵尚书。瓦官法会获预听众。恳
求禅要。躬执弟子礼。受六妙门及四十二字
法门。旦夜研习不因事废。大师在石像。欲
往天台营道场。喜致书劝回。谓钟岭摄山
亦足栖心。而大师志愿有素不复可挽。
佛祖统纪卷第九(终)
诸祖旁出世家第五之一¶ 第 201a 页 T49-020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