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第 163c 页
佛祖统纪卷第四
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 入涅槃
序曰。如来所说一代法门。其意在乎开显大
事因缘而已。及乎人机既得大益。则又为
之说云。所应度者皆已度毕。于是唱入灭
度。以示化仪之有始卒。将以起懈怠者之
慕心以垂训未来之人尔。至曰我不灭度
常在灵山。斯则如来不生不灭大般涅槃之
旨。
言涅槃者。此有二义。一者为法华未熟人
追说四教。具谈佛性令知真常入大涅槃。
名捃拾残机教(四教仪)谓如来调熟渐机众
生。以法华涅槃。皆为后教后味。譬如田家
先种先熟先收。后种后熟后收。是以八千
声闻。无量损生菩萨。大德身子等。于法华
中得受记莂。见如来性成大果实。如秋
收冬藏更无所作。即是前番。从摩诃般若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第 164a 页 T49-0164.png

汰。如五千自起人天被移。此等未熟者。更
论般若入于涅槃而见佛性。即是后番。从
般若出大涅槃。故知法华前番。如秋成大
穫。涅槃后番。如捃拾馀残(玄十)。
述曰。法华开显已废方便。其未熟者尚劳
调停。故于临灭度时。重施三教之权。用
显一乘之实。此追说之意也(义在圣行品)然五
千先已结缘略闻开显。今此会中复为追
说。既于当座知常。故须即施即废。此追
泯之意也(义在德王品)追说者重施也。追泯者
重会也。法华已施已废。即是前番涅槃重
施重废。即是后番。签之言曰涅槃重施方
便。又云泯者会合。皆此义也。
二者。为末世比丘畜不净物(失戒)乐诵外典
不教佛经(失乘)于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
慧命亡失法身。使乘戒俱失。故更扶三藏
广开常宗设三种权扶一圆实。故名扶律
谈常教(杂见大经玄签及四教仪)若言不许诸恶比丘畜八
不净。是戒门事门(此即扶律义。案律云。八不净者。一田园。二种植。三谷帛。四畜人
仆。五养禽兽。六钱宝。七褥釜。八象金饰床及诸重物。此之八物显过不应)若说如来
实不毕竟入于涅槃。及遮外典。此是乘门
理门(此即谈常义。据经合云。如来实不毕竟涅槃。方是谈常。今签文云。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此脱实不
两字今用经补足)若末代诸恶比丘破戒。说如来无常。
及读外典。则并无乘戒。失常住命。赖由此
经扶律谈常。则乘戒具足。故知此经为赎
常住命之重宝(签引大经云。若人藏积七宝。为未来谷贵贱。侵值遇恶王。为用赎
命。乃当出用。诸佛秘藏亦复如是。为未来世诸恶比丘。畜不净物。为四众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读诵外典不教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第 164b 页 T49-0164.png

述曰。法华开显之后。涅槃广开常宗。知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于是末代无知。安于
平等大慧之说。忽略戒律不复经怀。此
戒缓之失也。至于不读佛经唯好外典。
此乘缓之失也(是知读经要在解义。行行始可名乘。若秖循行数墨。但是人天福
业。菩提远因。未足以为出世之近果也)乘戒俱缓。非三涂之归
而何归。如来久鉴未来。唱商行寄金之
典。重扶三藏圆会真常。顾命之言有在
于是。然则扶律谈常之教。正被今日。凡
在为学可不自勉。是以止观方便具五
缘中。首明持戒以为助道。要令行人以
圆三观。观察所持十种戒本相相清净事
理俱持。乘戒俱急。非同十二年中不知
圆常。唯明事相之戒。故义例有云。虽依
法华三昧妙行。末代钝根。若无扶助。则正
行倾覆。故须扶律谈常以显实相。若夫
大经所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
者乃名为缓。此即偏赞大乘。格量优劣
之文。岂当恃此便忽事戒。止观谓乘急
戒缓者。以三涂身见佛闻经。如华严涅
槃。鬼神龙畜皆预列众。如是因果。差降
升沈非一。云何难言理戒得道。何用
事戒。幸于人天受道。何意苦入三涂
(文句)不明此宗。未足与议涅槃最后之训。
若但弘四分不读大乘。徒知专守鹿苑
持犯之章。曾未获闻鹫峰开显之旨。此
为弘道。良用悲心。如智者之灭。弟子问
谁可宗仰。则答之曰。波罗提木叉(戒)四三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第 164c 页 T49-0164.png

即道圆万行无得(乘)戒为心本(戒)汝等师
之。是又知列祖弘道。未尝不取本于乘
戒俱急扶律谈常之意。
若论时味与法华同。谈其部内纯杂小异
(四教仪○句记以十六意辨异二经云。判味同时。而部有异云云。又玄云。涅槃犹带三乘。此经纯一无杂)
○然二经教意起尽是同。如法华三周说法。
断奠声闻咸归一实(开迹也○断丁乱反。奠如字。训决定。依经文。则是
决了声闻法之义)后开近显远明菩萨事(显本也)涅槃亦
是先胜三修(签斥夺三修。十仙小證○涅槃玄。邪三修者。世人随邪师教。相续为常。
适意为乐。动转为是我。劣三修者。声闻依半教。谓三界无常。诸有非乐。一切空无我无我所。胜三修者。依
佛胜教破于劣修。以常乐我。斥诸比丘无常苦空无我虚伪不真。法身常恒无有变易。欢娱受乐具入自在。
如是修者入秘密藏○涅槃经云。阇提首那等十外道)断奠声闻入秘
密藏(开迹也)后三十六问明菩萨事(显本也。签文。广
辨菩萨五行十功。已上释同)又涅槃临灭更扶三藏。诫约
将来。使末代钝根不于佛法起断灭见。
广开常宗破此颠倒。令佛法久住。如此
等事。其意则别(玄文已上释异。签云。起谓正说初分。尽谓正说末分。法华以本迹二
门为初后二分。初则开权显实断奠声闻。后明本门增道损生。重更辨前开权作主久远成佛。故涅槃正说。开为
四段。初纯陀品云。明涅槃施断奠二修。二长寿品去四品。明涅槃义。三现病品去五品。明涅槃行。四师子
吼品去三品。明涅槃用。故知初三断奠声闻。后但明于涅槃义用。是故二经起尽是同)。
经云。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故合法华为
第五时(四教仪)。
五十三年(壬申)佛先往忉利天。三月安居。遣文
殊诣母所。暂屈礼敬三宝。摩耶夫人闻之。
乳自流出。直至佛口。即与文殊俱至佛所。
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三月将尽欲出涅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第 165a 页 T49-0165.png

下还祇洹(佛升忉利经)。
述曰。案行法经。却后三月我当涅槃。则知
说行法。在辛未十一月望。案升忉利经。
三月安居。则知说行法毕。即日往忉利。
案此经。三月将尽欲入涅槃。则知此年
二月十四日下阎浮提。十五日入涅槃。
时优填王(拘睒弥国)恋慕世尊。铸金为像。闻佛
当下宝阶。象载金像来迎世尊。金像上下
犹如生佛。雨华放光为佛作礼。世尊合掌
语像。我灭度后。我诸弟子以付嘱汝(观佛三昧
经○案增一阿含经。帝释请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优填王思睹如来。即以旃檀作如来像。高至五尺。波斯匿王。
闻之以紫磨金作像。亦高五尺。时阎浮提始有二像。又西域记。优填王。请目连。以神力。接工人上天。亲[目*(日/目)]妙相。
用旃檀雕像)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此云大爱道)不忍见
如来灭度。与五百除馑女礼佛。退还精舍。
各在空中。作十八变。同时泥洹。佛令阿难
入城遍告理家(优婆塞受戒在家者)作五百梓材。阇维
毕取舍利。造庙供养(佛母泥洹经)佛躬举床一
脚。阿难举一脚。飞在虚空往至冢间。四部
大众各举五百比丘尼(增一阿含经○案智度论。四天王举床。佛在前擎炉
烧香供养。为报恩故)。
梁祐律师曰。姨母之德均为所生。是故持
举之。重爰酬鞠育。将以厉后世无恩之
人也(释迦谱)。
舍利弗目犍连。不忍见佛涅槃。遂先入灭。
七万阿罗汉亦同时入灭。时四辈弟子莫不
荒乱。如来以神通力化作二弟子在佛左
右。众生欢喜忧恼即除(萨婆多论)。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第 165b 页 T49-0165.png

述曰。身子不忍见佛涅槃。故先入灭。而
涅槃疏引大经则云。身子见佛涅槃不
忧。常住不喜。是知开显之义。不同附小
之文。
今日座中无央数众。或见如来入般涅槃
(像法决疑经)。
二月十五日。佛在拘尸那城(此云三角)力士生地
娑罗双树间。临涅槃时。出大音声普告
大众。今日世尊将欲涅槃。一切众生若有
所疑。今悉可问为最后问。时世尊晨朝从
面门放种种光。遍照十方。六趣众生共
相谓言。当疾往诣劝进如来。莫般涅槃
(涅槃经)。
述曰。如来以声光普告大众。而六趣之
中。有能相谓劝请者。盖是大权示现主首
之伦。故能次第转告三涂实报之众。故此
经列众。有称诸天八部师象鸟兽。皆名为
王者。此意可知。
时弟子四众。诸大菩萨。阎浮诸王。大臣长者。
四天王诸天子。八部诸王。山海诸王。师子象
王。诸鸟兽王。唯除迦叶阿难二众及阿阇
世王(佛以声光召五十二众。时迦叶在耆山。阿难在娑罗林外。为诸魔所恼。阇王害父身生恶
疮。诸佛忏悔即还本宫。都不觉知如来涅槃○见涅槃后分经)各持供具诣佛
供养。皆默不受。是时会中优婆塞纯陀白
言。我等欲从如来求将来食。惟愿哀闵受
我微供。佛云。我今受汝最后供养。令汝
具足檀波罗密。纯陀白言。虽知如来方便
示现涅槃。而我不能不怀苦恼。佛赞善哉。
能知如来示同众生方便涅槃。时天龙八部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第 165c 页 T49-0165.png

伊字三点。如来之身解脱般若三法。如世伊
字(梵书字三点不纵不横)时诸比丘请说无常苦空无我。
佛说出世常乐我净世间四颠倒法。诸比丘
言。如来永无四倒。了知常乐我净。何故不
住一劫半劫。教导我等舍离四倒。佛言。我
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当
为汝等作大依止。犹如如来(云云)。佛告大
众。今以正法付嘱国王大臣及四部众。应
当劝厉诸学人令得增上戒定慧。若有不
学是三品法。懈怠破戒毁正法者。大臣四
部众应当苦治(涅槃经)。
述曰。佛告诸比丘。所有正法悉已付嘱迦
叶。此为正付法。以迦叶能继世传持也。
又云今以正法付嘱王臣四众。此是旁付
法。以在官能治人护法也。
佛告大众。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
(涅槃经)。
述曰。梵网制菩萨不应食肉。鹿苑之际
小乘病开鱼肉。楞伽则不应菩萨食肉。
释签谓在四含后为渐制之始。既云菩
萨不应食肉。故知小教仍开。今涅槃始。不
听声闻弟子食肉。从今日始。则知大小
俱制。正是扶律之意。末代出家可不知
奉。
阿阇世王。既害父已身生恶疮。邪见六臣
惑言六师能治王病。耆婆白言。唯佛能治。
王闻佛欲涅槃。闷绝躄地。世尊大悲。入月
爱三昧放清凉光。往照王身身疮即愈。王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第 166a 页 T49-0166.png

法。所有重罪即时微薄。王及夫人采女皆同
发菩提心。绕佛三匝辞退还宫。
佛告憍陈如。阿难何在。陈如答言。在娑罗
林外。去此大会十二由旬。为六万四千亿
魔之所娆乱。是诸魔众悉自变身为如来
像宣说一切诸法示现神通。阿难念言。如
是神变将非佛所作邪。阿难入魔羂故。极
受大苦。以是因缘不来至此。佛告文殊。
阿难吾弟。给事我来二十馀年。所可闻法
具足受持。喻如泻水置之一器。是故我今顾
问何在。欲令受持是涅槃经。今为诸魔所
恼。汝持是大陀罗尼可往救护。文殊受已
至阿难所。魔王闻咒。悉发菩提心舍于魔
业。即放阿难归至佛所(涅槃经)。
述曰。阿难初为摩登伽女所摄。佛敕文
殊。将咒往救。所以为宣说首楞严大定
之发起。后于娑罗林外为魔所娆。佛敕
文殊。将咒往救。所以为魔王发菩提心
舍于魔业之缘起。未可以声闻小果为
之筹量。至言侍佛左右。唯證三果。灭后
结集方證四果。此皆阿难用方便道特
留残结耳。内秘菩萨外现声闻。佛为授
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当约此意以为
之论。
佛告阿难。是娑罗林外有一梵志。名须跋
陀罗。年百二十。虽得五通未舍憍慢。汝
可往彼语云。如来出世如优昙华。于今中
夜当般涅槃。若用所作可及时作。阿难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第 166b 页 T49-0166.png

难还至佛所。闻佛说法得阿罗汉(涅槃经)既
證果已白言。世尊。惟愿少住教诫莫般涅
槃。世尊默然不许。须跋陀罗不忍见如来
涅槃。即先入灭。佛告大众。自我得道度憍
陈如。最后须跋陀罗。吾事究竟无复施为
(涅槃后分)时阿难以阿泥楼豆语咨启四问。佛
告阿难。如汝所问。六群比丘。恶性车匿。行
污他家。云何共住。我涅槃后车匿比丘。渐当
调伏舍本恶性。佛去世后以何为师者。尸
波罗戒是汝大师。佛涅槃后依何住者。依四
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
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中间。名受念处。观心
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
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一切行者。应
当依此四念处住。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
切经初安何等语者。当安如是我闻一时
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涅槃后分)时
阿难请问。如来般涅槃后云何殡葬。佛言。当
如转轮圣王葬法。用白氎缠身。涂以末香。
金棺铁椁。持盛王身。灌以酥油。香薪烧之。
火尽收取骨末。起塔表刹。见者悲喜。思王
正治。我今圣王亦复如是。我此国土未来众
生。水葬火葬塔冢之葬。其事为多。阎浮界内
有震旦国。我遣三圣在中化导。人民慈哀
礼义具足(冢墓因缘经○止观我遣三圣化彼振旦。辅行仁义先驱真道后启。清净法行经。光净
菩萨彼称孔子。迦叶菩萨彼称老子。月光菩萨彼称颜回)。
佛说涅槃时。有万五千亿人。于是经中不
生信心。是人于未来亦当得信。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第 166c 页 T49-0166.png

述曰。此见妙句。未知据何文。此等极钝
根人。即是末代出家。具正信学佛法者。
我辈何幸得预此流。
如来临入涅槃。诸天大众皆来供养。唯螺髻
梵王不来觐省。时诸大众恶其我慢。使百千
咒仙往彼令取。乃见种种不净而为城堑。
犯咒而死。复策无量金刚持咒而去。乃至
七日无人取得。大众悲哀说偈。如来即以
大遍知神力。随左心化出不坏金刚。于大
众中显大神通。三千世界六反震动。即腾身
至梵王所。指彼秽物变为大地。报梵王言。
汝大愚痴如来欲入涅槃。汝何不去。即以
金刚不坏之力。微以指之。梵王发心至如
来所(秽迹金刚灵要门○题称秽迹者。如经云。金刚指梵王秽物变为大地。所谓以神通变其秽境。故得
名之为秽迹金刚)。
世尊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
弟子略说法要。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
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
我住世无异此也(遗教经)。
佛告众曰。我虽在此阎浮提中。数数示现
入于涅槃。实不毕竟涅槃。是故当知。是常
住法不变易法(涅槃经)时世尊于七宝床右胁
而卧。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后背
东方。如来中夜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
涅槃。娑罗树林四双八只。入涅槃已东西
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
宝床盖于如来。惨然变白犹如白鹤大众
哀声普震一切世界(涅槃后分)时一切人民即
入城中。作七宝金棺。栴檀沈水香花幡盖。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第 167a 页 T49-0167.png

来入金棺中。遣四力士请棺入城力不能
胜。乃至遣十六力士亦不能胜。时阿泥楼
豆语力士言。纵使尽城内人共举佛棺。亦
不可得。当须大众诸天助汝举棺。乃得入
城。所言未既。帝释即持宝盖。垂在空中。
乃至色界诸天。皆如帝释供养圣棺世尊大
悲。即自举棺升空。高一多罗树。从西门入
从东门出。从南门入从北门出。如是左
右绕城经于七匝。徐徐空行至荼毗所。下
七宝床。时四天王各持天上栴檀沈水各五
百根。乃至第六诸天世间大众。各持栴檀沈
水至荼毗所(涅槃后分)二月二十二日。如来涅
槃已经七日。将欲出棺。大众哀泣。共扶如
来至七宝床香水灌洗。妙兜罗绵。缠头至
足。白氎千张。次第缠身。共扶如来入宝棺
中。以妙香木成大香楼。举棺楼上。大众各
持香炬至香楼所。皆悉灭没(后分)阿那律升
忉利天以告摩耶夫人。摩耶自天而下。棺自
为开。世尊起合掌曰。远屈下来。复语阿难
曰。汝当知为后世不孝众生故。从金棺出
问讯于母(摩耶夫人经)。
时大迦叶与五百弟子在耆阇崛山。去拘
尸城五十由旬(案赴佛涅槃经云。迦叶在伊茶梨山。去舍卫二万六千里。教授一千弟
子。此盖部别不同。当以涅槃后分所出为正)迦叶于正受中心惊身颤。
从定中出见地大动。即知如来已入涅槃。
即将弟子往拘尸城至佛棺所。如来大悲。
为迦叶故棺自然开。显出真金紫磨坚固色
身。迦叶哀哽。即以香水灌洗。千氎缠身。棺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第 167b 页 T49-0167.png

相出于棺外。迦叶礼赞金刚双足。还自入
棺。从心胸中火涌棺外。渐渐荼毗。经于七
日。香楼乃尽(后分○案处胎经迦叶执火以然香薪。此部别不同。当以后分所出为正)佛
灭度已。始经七日。大迦叶告五百阿罗汉。
令诣十方世界尽集六通阿罗汉。得八亿
八千众。于双树间听受法言(处胎经)。
** 分舍利
序曰。智者有言。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
熏修。究其为义。则有生法全碎之辨。我不
灭度常在灵山。此岂非法身全身乎。今论
涅槃之后八万四千。则唯示生碎二身尔。如
来久远劫来数数出现。盖将开生身之迹。以
显法身之本。即碎身之狭以见全身之遍。
大权益物可胜思议者哉。
二月二十九日。如来荼毗已经七日。帝释开
棺取佛右牙。天上起塔。有二捷疾罗刹。盗
取佛牙一双。时城内大众收取舍利满八金
坛。入拘尸城七日供养(后分○舍利此云骨身)。
三月六日。如来本生眷属迦毗罗国王(父王净饭
二子。一孙。既俱出家。父王问佛云。国嗣永绝。则知既崩之后无复继者。今此迦毗罗王。盖是国人。立兄弟之子为
其后。故今云本生眷属也)诸释种等。经三七日。知佛涅
槃入拘尸城。请求舍利不果所请。阿阇世
王诣佛忏悔。洗荡身疮极重罪灭。即还本
宫。于涅槃夜梦见月落。召问诸臣。答言。是
佛涅槃之相。王即将臣从至拘尸城。请求
舍利不果所请。时毗离外道名王。阿勒迦
罗王。毗耨不畏王。遮罗迦罗王。波肩罗王。各
将臣从入拘尸城。请求一分舍利还国供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第 167c 页 T49-0167.png

争舍利。有大臣优波吉谏八国王。时帝释
化作人语。我等诸天亦应有分。阿耨达龙
王言。我等亦应有分。若不见与力足相敌。
时优波吉告言。诸君且止。此舍利宜共分
之。何须见诤。即分舍利而为三分。一分
诸天。一分龙王。一分八王(处胎经)八国共分
舍利。阇王得八万四千数。又别得口髭还
国。道逢难头禾龙王。从求舍利。阇王不与。
龙言。我力能坏汝国土。阇王怖畏。即以佛
髭与之。龙王于须弥山下起水精塔。阇王
还国。以紫金函盛舍利。作千岁灯。于五
洹河水中作塔藏之(阿育王经)。
八国举兵争求舍利。姓烟婆罗门高声唱言。
当作八分。时拘尸城得第一分。乃至阇王
得第八分。各还本国起塔。姓烟婆罗门得
盛舍利瓶。还那罗聚落起塔。罗延婆罗门
得炭。还国起塔。是时阎浮提始有十塔
(十诵律)。
** 集三藏
序曰。荆溪论结集三藏。则有三处一千结
集。正当最初(佛灭后四月十五日)七百结集为灭后百
年。跋阇擅行十争(周厉王三十四年。见通塞志)五百结集
为四百年后。因伽昵吒王请僧论道不同
(未检所出)。然法苑珠林。李长者合论。并依处胎经
以灭后七日为五百结集。今案本文。迦叶
告五百。正是遣使集众。未为正结集则
当以荆溪之论为正。
四月十五日。大迦叶如是思惟。应当结集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第 168a 页 T49-0168.png

(音虔地。声论翻为钟。五分律随有瓦木铜铁鸣者。皆名犍地。诸律多作犍槌)说偈曰。佛诸
弟子。若念于佛。当报佛恩。莫入涅槃。诸
弟子得神力者。皆来集会。迦叶选得千人。
皆阿罗汉。唯除阿难。阇王日给千人饭食。
中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说戒时。迦叶入定
以天眼观。阿难一人烦恼未尽。手牵令出。
阿难惭泣白言。佛法阿罗汉者不得供给左
右使令。以是留残结不断耳。大迦叶复言。
汝更有罪。汝劝佛度女人出家。使正法减
五百年。阿难言。三世诸佛皆有四部。迦叶复
言。佛欲涅槃背痛卧言须水。汝不供给。阿
难言。是时五百乘车。截流而度水浊不取。
迦叶复言。佛问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
住寿一劫若减一劫汝应答云佛应住寿
一劫若减一劫。佛三问不答。故令世尊早
入涅槃。阿难言。魔蔽我心是故不答。迦叶
复言。汝与佛𧜼僧伽梨衣(褺徒颊及重衣。即是重叠之义)以
足踏上。阿难言。我捉衣时。大风吹堕脚下。
非不恭敬。迦叶复言。佛阴藏相。般涅槃后。
以示女人。是何可耻。阿难言。我思女人见
佛阴藏相。心羞耻女形欲得男身。修行种
种佛之德根。非为破戒。迦叶令作六种突
吉罗罪僧中悔过(突吉罗。此云恶作。又云应当学)迦叶复言。
断汝漏尽然后来入。阿难思惟诸法求尽
残漏。定力少故不即得道。后夜欲过疲极偃
息。仰卧就枕霍然得悟。入金刚定破一切
烦恼得六通。后夜到僧堂敲门。迦叶语云。
汝从门钥孔中入来。阿难即以神力从孔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第 168b 页 T49-0168.png

本座。阿难礼僧已升师子床(智度论)迦叶告言。
佛所说法一言一字勿使有阙。时阿难最
初出经。第一胎化藏。第二中阴藏。第三摩诃
衍方等藏。第四戒律藏。第五十住菩萨藏。第
六杂藏。第七金刚藏。第八佛藏。是为经法具
足时。阿难发声。唱言。我闻如是一时佛住
所居处。迦叶大众。皆悉堕泪。咄嗟老死如
幻如化。昨日见佛今日已称我闻(处胎经)。
阿难身与佛相似。短佛三指。初登高座众
起三疑。或疑世尊重出。或疑他方佛来。或
疑阿难成佛。及唱我闻三疑俱遣(妙句)阿难集
法藏自云。佛初转法轮。我是时不见。如是
展转闻(句引智论)旧云。阿难得佛觉三昧。力自能闻
(记云。佛加觉力。故名佛觉○舍利弗问经。阿难修不忘禅。得佛觉三昧。力自能闻)又未闻
经愿佛重说。故佛口密为说。阿难亲承佛
旨。如仰完器。传以化人。以泻异瓶。佛已涅
槃。从金棺出金臂。重为现入胎之相。诸经
皆闻(妙句)胎相尚闻。况后诸经(句记○此即追现入胎。乃至转法轮等相。
使阿难给侍。二十年已前诸经。皆得以闻之也)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
记。即时忆念过去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
所闻。亦识本愿(法华学无学记品)。
如来在此铁围山外。十方诸佛并皆云集说
法。亦名说经。后时文殊召诸菩萨及大阿罗
汉。结集大乘法藏。各言某经我从佛闻。须
菩提言。金刚般若我从佛闻。故知不局阿
难。然阿难则遍闻诸经。馀弟子则偏局当
部(净名疏引智论)。
如来灭后。于毕钵罗窟立三座部主结为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第 168c 页 T49-0168.png

离诵出律藏。此即上座部。更有一千贤圣。
命婆尸迦。于窟外结集名大众部。此二部
通称为僧祇律。是为根本(僧祇律○此文分三藏。为三部主。是小
乘所出)。
阿难从佛请愿。二十年中所说尽为我说
(报恩经)。
摩得勒伽论说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
藏。十一部是声闻藏。又佛为菩萨声闻说
出苦道。为菩萨藏声闻藏。智论云。大迦叶
与阿难在香山。撰集三藏为声闻藏。文殊
与阿难。集摩诃衍经为菩萨藏。涅槃云。十
一部经二乘所持。方等部为菩萨所持。是以
经论略唯二种(妙玄)。
众经论明教非一。若摩得勒伽有二藏。声
闻藏菩萨藏。又诸经有三藏。十一部是声闻
藏。方广部是菩萨藏。合十一部。是杂藏。又
有四藏者。更开佛藏。菩萨处胎经为八藏。
胎化藏。中阴藏。未为阿难说时。即是秘密
教。为阿难说后。即是不定教。摩诃衍方等
藏即顿教。戒律藏即二藏教。十住藏即方等
教。杂藏即通教。金刚藏即别教。佛藏即圆教
(胎化即是如来托胎所说诸经。中阴即是如来住胎所说一切诸法)。
世尊灭后百年。毗舍离城。跋阇子比丘。擅行
十事听两指抄食。得聚落间。得寺内。后听
可。得常法。得受金银。彼于布萨日。檀越
有施金银。而共分之。如是简择一一检校。
乃至十事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七百阿
罗汉。集论法毗尼。故名七百结集(四分律)。
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 第 169a 页 T49-0169.png

赞曰。能仁寂默。成佛久远。仁贤劫波。乘时
利见。一代施化。归宗开显。天人群生。咸开
宿愿。所应度毕。示迹泥洹。不生不灭。常在
灵山。未来修学。盈满世间。共期佛慧。爰独
真丹。
佛祖统纪卷第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