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844-A¶
844-A¶ 第 567b 页

* No. 844-A
挍刻异部宗轮论疏叙

异部宗轮论也者。世友菩萨之所作也。宗谓异部所
崇之理。轮谓显能摧之用。譬诸王之有轮宝。而能无
不驱寇殄怨也。于乎贤劫之应真。何翅为学小乘者。
亦悯浇末之世。人作异竞。遂令大乘之玄轸枉于殊
途也。我 慈恩大师为之疏。盖亦在此乎。可谓此书
也亦记路之的标也。奈何。挽近法与世降。虽其脂辖
大乘者。取道隘也。轧辙折阪。蹉焉跎焉。犹失輗軏然。
畴知。訚訚然谈心性本净全同大众部。喋喋乎说因
缘假有尚混说假部。是岂有它。取标之不正也。不可
不慎焉。而今行之疏本。错简多多。读者或病(基辩)。曾
住南京之日。得善本一卷。韫椟重袭以自珍焉。属日
有近事广流者。志存法住。以促公世。劝诱丁宁。不啻
连城(基辩)。常有意弘法。何空求善贾为。遂附梓云。庶
后进之子。能无癈之。则终以见照乘之光。亦方无行
大乘于隘地之失。云尔。


明和九年龙集壬辰春正月
南京留学传法相宗沙门释(基辩)
844-A¶ 第 567c 页 X53-0567.png
* No. 844-B
锲异部宗轮论述记叙

如来泥洹后虽世间眼灭而迦叶末田等传持法藏
微言尚存焉经百有馀年暨乎鞠多之学无所禀大
天之辩乱真诠乖竞肇兴部党为二所谓大众上座
是也从此以降上座破成十一部大众分为九部以
如是见网为缠使其学者眩乱𢇇无绪泣大路有岐
矣世友大菩萨挺生于四百岁后炽然慧炬作世明
灯又叹缁流浇浮甲是乙非蜂起溪分因造此论以
解纷指归焉且传度支那国者陈真谛始译并制疏
唐三藏纠正前译重出新翻基公编为述记剔抉古
师之未了于旧疏繁文笔则笔削则削实大作也何
止读小论有裨而巳哉于大乘教中为攘斥部执撮
略而出一二者亦不必揽此成文则宁得知其起尽
耶繇旃卒加倭训寿梓欲布遐迩冀好古之徒思折
杖争衣之喻又择取沙中真金矣

元禄九年丙子仲夏谷旦奥州仙台龙宝住持比
丘长与实养书于洛之东山智积轮下侨居
844-A¶ 第 568a 页 X53-0568.png
异部宗轮论述记
世友菩萨 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翻经沙门基 记

【异部宗轮论者佛圆寂后四百许年说一切有部
世友菩萨之所作也观夫道成机发玉景于是腾
晖化毕缘终金躯以之匿影虽群生失驭于四主
正教陵夷于五天而亚圣绍隆犹同理解所以双
林之后百载以前人无交竞之闻法未糺纷之说
皆由饮光庆喜近执满慈内有五百应真外亦万
馀无学博闲三藏之旨结集七叶之岩时虽两处
弘宣然尚浑一知见暨斯众圣息化归真亦贝叶
传通道终未替次有尊者耶舍庆喜门人更召七
百极果于吠舍离国再集调伏重整幽讹浇舛虽
生淳和尚挹渐复时移解昧圣少凡多大天既捷
辩争驰群圣亦𤀹情竞发人为异部法有殊宗波
混玄源星离宝岳遂使一味幽致分成二十之宗
慧路自此参差道迹难为取舍虽复如分白氎似
碎黄金封执后乖式亏初旨凡怀偏虑情滞邪智
圣有通规形从异部菩萨随缘利见耀影生流寔
贤劫之应真嗣慈尊而补处因既圆而德满果待
844-A¶ 第 568b 页 X53-0568.png
机而道成缛思绮以含章玄情郁而拔萃洞该泉
秘述肇迹而裕后昆鉴极幽微语殊宗而津来哲
盍二十之天镜异部之洪源者矣昔江表陈代三
藏家依巳译兹本名部执异论详诸贝叶挍彼所
翻词或爽于梵文理有乖于本义彼所悟者必增
演之有所迷者乃剪截之今我亲教三藏法师玄
奘以大唐龙朔二年七月十四日于玉华宫庆福
殿重译斯本基虚簉译僚谬参资列随翻受旨编
为述记家依法师疏成十卷叙诸事义少尽委曲
学者怖其繁文或有遗于广趣今但详其大旨释
其本文与旧别者巨细而言与旧同者聊陈梗槩。

异部宗轮论者举宏纲以旌称彰一部之都名复
言论者提藻镜以标目简异藏之别号人有殊途
厥称异部法乖一致爰号宗轮异者别也部者类
也人随理解情见不同别而为类名为异部宗者
主也轮者转也所主之法互有取舍喻轮不定故
曰宗轮又宗者所崇之理轮者能摧之用如王之
有轮宝是以殄寇除怨建绩成功标能举德取方
来学镜此诸部善达玄微妙闲幽致可以挫异道
制殊宗树德扬名借称轮矣异部之宗轮依士释
也激扬宗极藻议收归垂范后昆名之为论。】

「 佛般涅槃后
 适满百馀年
 圣教异部兴
 便引不饶益」


【述曰诸论之作轨范不同然今此论大文有二初
844-A¶ 第 568c 页 X53-0568.png
叙其述意即当教起因缘次陈其所明即为圣教
正说后无结释流通之分此盍作者不同未可详
其所以判释有三一云此论首末咸是世友所为虽
第三颂中称巳之德然无自取之咎所以然者无
上法王久入圆寂自馀应果多趣涅槃时渐人浇
皆无慧眼若不自陈胜德或有疑法未真故举德
以自彰显所说而可重且如来契圣指天下而称
尊况菩萨越凡不自叙其高德人由道以成德标
胜德以彰人法在人以弘宣叙上人而显法既称
贤劫之佛惑累久亡虽复自陈亦无高慢之失为
显法胜故也第二云长行广叙菩萨所为先五颂
文后学所作且如自称菩萨具大觉慧岂有内蕴
三明外同九有隐处浇末陈德自扬虽显法出胜
人然有自彰之失故知前颂后学作也第三云始
从如是传闻终于叙年列部菩萨所作其前论意
五颂后述本末义宗皆是后人所造前颂中自扬
其德后叙义不尽所宗故知初后非菩萨造此论
首末总有二分初之五颂叙部异之衰损述真教
而令依后诸长行陈部起之因由论异宗之所执
就初五颂复分为三初有二颂明异部衰损令生
厌怖次有二颂显造论胜人思择许说后之一颂
劝观佛教简伪留真初二颂中复有二段初之一
颂明部起之时引生衰损后之一颂明随执部起
令生厌怖此即初也于中有二上之二句明部起
844-A¶ 第 569a 页 X53-0569.png
之时下之两句明部起衰损佛陀梵音此云觉者
随旧略语但称曰佛具一切智一切种智如莲华
开如睡梦觉能自开觉亦觉有情觉行既圆目之
为佛般涅槃者此言圆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此
即显示无馀涅槃有馀巳后佛在多时取此百年
便违正理故今但取入无馀也适者未久之义满
者不减之理若不言适伹言满者未满二百巳来
皆是满百今显百年未久故言适也即旧论说一
百年巳更十六年若不言满但言适者满不正满
亦适百年今显百年有馀故言满也又言馀者显
此非正百年亦非久满复非减少故言馀也此意
总显释迦如来入无馀后才满一百馀年即显部
起时也圣者正也与正理合目之为圣又契理通
神名之为圣此言所显即佛世尊所说教能引圣
名圣教教者教示导训为义大毗婆沙第一百二
十六卷说教体即声三无数劫所求起故是业性
故圣教言显非外道教如来弟子情见不同称之
曰异类类别处复名为部即人异也兴者起也此
句总显于佛教中弟子乖竞有异部起非外道中
部有异也不饶益者是衰损义即损正教及利有
情此意总显人无异诤圣教纯和觉意不差法无
亏减人有异竞圣教浇离情见不同法成衰损理
既邪正难辨即令圣教陵迟人无指的可依有情
迷谬更长失金言之一味得水乳之两和人法浇
844-A¶ 第 569b 页 X53-0569.png
浮便引衰损由圣教中异部起故乃能引此不饶
益生二句总明部起衰损一颂意显佛在之日及
涅槃后百年以来人无乖竞法无异说佛及圣弟
子之所任持故佛有五德任持故耳一不可化者
皆能化之人无异部二能断疑网有疑皆决法无
异执三人天崇敬众德所遵宁生别部四说法必
益伹所闻法既出尘劳如何别执五能伏邪论天
魔外道皆悉能伏故人无异部法无别执佛具五
德任持法故人法无异佛灭百年大迦叶等诸圣
弟子所任持故人法不别自佛灭后百有馀年于
圣教中有异部起便引生不饶益事翻显百年巳
前虽佛巳灭于圣教中无异部起一味和合正教
不亏众生纯信无不饶益。】

「 展转执异故
 随有诸部起
 依自阿笈摩
 说彼执令厌」


【述曰此言正明随执部起令生厌怖初半显示随
执部起后半显说令生厌离展转者不定义此部
所是彼部所非此部所非彼部所是是非无主故
言展转情见不同名为执异故者由也随者逐也
起者部兴也由诸弟子互相是非展转取舍情见
各别逐自理解事义乖张无华萼之相扶有支离
之异趣皆自随情执理逐理解生所解既自不同
执人遂分别部即显人随情执成异部也前颂巳
言于圣教中有异部今明起也阿笈摩者此翻为
844-A¶ 第 569c 页 X53-0569.png
传展转来之义或翻为教厌者怖也离也论师意
显今说部起随自情执非我率意妄述由根本及
依自说一切有教相传说也何因须说为令生厌
如来大悲所逼坚固炽然三劫长时修百千行因
圆果满證道利生动智海以自津演真宗而拯物
欲使情山自殄慧日居怀浑一理源无二觉路后
诸弟子遂乃随情执起逐执部兴纷糺乱于八宏
交竞盈于九有真宗邃极损诸理外妄说浮旨实
在义先慕道者犹豫于两端归依者惆怅于岐路
人天失虔敬之道神祇罢肃恭之德可谓智海湛
而风鼓慧日明而雾翳良可悲哉良可痛矣论师
舟航庶类梁栋佛法属此乖张深所嗟慨所以依
教传说镜范后贤令知法本无差人为见异可欣
法而起解厌执人而生怖勿为竞先勿为诤首故
下半颂令生厌也一颂总显由诸弟子各执异随
此别见有诸部起我今世友依自师教传说彼宗
能执诤首令诸来叶深生厌怖常为和合之先勿
作破法之始。】

「 世友大菩萨
 具大智觉慧
 释种真苾刍
 观彼时思择」


【述曰自下二颂明造论胜人思择许说于中有二
初之一颂明造论胜人观彼思择后之一颂明正
观彼事许可当说此即初也于中有四一世友者
能造人名论主自显二大菩萨等所具胜德三释
844-A¶ 第 570a 页 X53-0570.png
种真等简择殊流四观彼时等正观思择言世友
者梵云筏苏蜜多罗筏苏者世义蜜多罗友也外
道所事毗瑟拿天亦名筏苏能救世故世间父故
世导师故住于世故今此论主从彼乞得彼天之
友故云世友友者朋友如言世亲世天亲也世天
之友故名世友又此天暴恶神鬼怖之菩萨初生
父母矜爱恐非人所娆故以此为名谓此婴儿世
天之友世天所护诸鬼神等勿恐怖之如今此方
立名神护神所护念非人不近又此菩萨大悲救
物为世之友故名世友自标名也不名天友如世
亲释又住天之友故名住友大菩萨者因位巳圆
故言大也菩提名觉萨埵云有情具智觉之有情
故言萨埵能求菩提一切智觉缘诸有情以为悲
境故言菩萨此如常释即具德假者也大智等者
此显所具三种别德一大智德二大觉德三大慧
德以一大言遍智觉慧言大智者即利他德大觉
慧二是自利德能了自相目为大觉了法共相名
为大慧又闻思修慧如次配之或自相共相等三
种作意次第配释又大智是总觉慧是别自佗二
利别配觉慧释种者标是佛之种佛刹帝利姓即
是释迦此翻为能古仙姓能能导世故具德能故
言苾刍者或名怖魔或名能破或名乞士等此如
常释但言苾刍义通外道今言释种显非外人但
言释种或通世俗今言苾刍显出家也然苾刍义
844-A¶ 第 570b 页 X53-0570.png
通圣及凡今显非凡复言真也又圣通三乘今简
非二显此但是趣佛之圣故言真也观谓观察彼
时者即部异时也论主四百年生部在一百年馀
相去既远但言彼时思谓思量说是部执之事择
谓简择叙其异竞之宗论主意言我世友具此德
观彼部起之时思择其事申诸宗义若不显人之
德法成可疑今明法出胜人理可依之信解标人
以劝信行显法乃以劝随法故须举人以彰法胜。】

「 等观诸世间
 种种见漂转
 分破牟尼语
 彼彼宗当说」


【述曰此颂所明正观彼事许可当说等谓平等或
是遍义其世间者谓明二说一有情世间二即器
世间可破坏故云世沈没于中曰间今此所取有
情世间此非一故复言诸也见谓见解此非唯一
故言种种漂谓漂浮亦谓漂涌或云漂溺转谓流
转或是起义见即由人起人逐见流言牟尼者此
翻为寂寂烦恼故寂生死故处大涅槃得寂灭故
寂诸戏论證真理故即佛世尊所说十二分教名
牟尼语言彼彼者是非一义谓诸有情为种种见
所漂转故分破世尊根本所说甚深义教为彼彼
宗此意总显我遍观察诸有情类为竞首者为诸
自见之所漂浮为诤末者为诸佗见之所流转或
翻此说首末转漂因缘力故分破世尊所说真教
作彼彼宗此诸异宗我今当说此即二十异宗名
844-A¶ 第 570c 页 X53-0570.png
为彼彼皆由随自见解所漂转故分破佛语非是
佛语本末有别。】

「 应审观佛教
 圣谛说为依
 如采沙中金
 择取其真实」


【述曰此颂正明劝观佛教去伪留真审谓审谛圣
谛说者即佛所说四谛教也劝诸有情勿为自见
之所漂转真者无垢实谓坚固应审观察佛所说
教中但四圣谛教为真依处生死因果苦集二谛
出世因果灭道二谛真实不虚诸部无诤决定如
是实可依处馀傍义理诸部互乖是非不定如采
沙中金者举喻说也犹如采沙中之金取金去石
铸矿亦尔诸部经教既如金矿应取其金去其矿
也四圣谛理犹似真金诚实不虚应可依取所馀
义理或是或非卒难取舍不可随自见以互有乖
诤便诽诸部并各非真其诸部中四圣谛教无异
说故可依信解一颂总显应审观察虽诸部义随
见解生不可诽之便总是其佛所说四圣谛教是
真是实如采沙中所有金宝深可依信不以有沙
便弃金者勿以有诤弃圣谛教五颂总显世尊灭
后一百年馀于佛教内有异部起便引衰损皆由
随自见解分破佛教作彼彼宗我今世友观之当
说劝诸学者应观佛说四圣谛教是真是实如采
沙中所有金宝去非留是于诸部教亦复如是取
圣谛教为所依学自馀所诤任意去留勿以随见
844-A¶ 第 571a 页 X53-0571.png
分为诸部便总非拨此即第一叙部异之衰损述
真教而令依造论意也。】

「如是传闻。」

【述曰自下第二陈部起之因由论异宗之所执文
意有五一显巳传闻二明本教主三叙部兴之年
代四述因诤部分五广陈部执此即初也如是之
义依四义转总指一部所明之义闻谓耳根发识
听受耳得闻名言传闻者显非亲听展转闻也亲
所听受称曰我闻从佗听受名曰传闻先云巳依
自阿笈摩显非妄说若初不言传从自教所闻说
者便有率情妄陈之惑故言传也为令生信故称
传闻。】

「佛薄伽梵。」

【述曰自下第二明本教主后诸弟子诤佛之教非
诸外道故称教主佛如前释薄伽梵者能破四魔
具抱六德名薄伽梵。】

「般涅槃后百有馀年。」

【述曰自下第三叙部兴年代于中有五一总叙诤
年二喻嗟时恶三举部兴所在四彰外护人王五
正陈时诤此即初也如文可解。】

「去圣时淹如日久没。」

【述曰此乃第二喻嗟时恶如来未出巳前世间称
为大夜佛日既朗巳后天下始得言明若无开导
群盲何以有怀慧目自鹤林变色觉照潜晖世亦
844-A¶ 第 571b 页 X53-0571.png
昏冥年寝满百譬如白日西落素月东潜夜久更
深天下昏闇故举嗟时恶如日久没也梵云頞悉
多此云没邬陀延此但云出非日出没处山名也
即今西方见日西没呼言頞悉多非别有頞悉多
山日于中没又梵本但云百馀年更无十六年之
语此相传人释非本论文。】

「摩竭陀国俱苏摩城。」

【述曰此举部兴所在中印度国名摩揭陀王大都
城名俱苏摩俱苏摩者古旧都城有新都城名波
吒𨤲子阿阇世王先都王舍其子王等以王舍地
曾起恶逆迁都于此俱苏摩旧为无忧于此处都
诸僧诤处摩揭陀者此云无毒害旧云致甘露处
然义亦得此即诸天及阿素洛往昔之时爱著心
重为毒所害寿命短促梵王令之以龙为绳以山
为攒攒于乳海于时众生福力海变成乳后得甘
露安置此中服得长寿除诸毒害名无毒害此依
彼方俗间所释又摩揭陀者今天帝释往因中名
性好治地与三十二人于此地中共为愿契同修
胜业现招富乐后并生天从天帝释因中为名名
摩揭陀也俱苏摩者此翻为华华十名中此一名
也若言矩奢揭罗补罗城此云上茅此处多出吉
祥香茅因此名也又云名华此地多有诸妙香华
因以名也又有波吒𨤲子城者与此相连次在此
东昔有婆罗门高能博学门人数千稍因馀暇相
844-A¶ 第 571c 页 X53-0571.png
从游止至波吒𨤲林有一书生徘徊怅怏同俦谓
曰何以忧容答曰羁游岁月一业无成盛色方刚
又无妾昵[(厂@((既-旡)-日+口))*页]此为念宁不增忧馀诸学徒进而戏
曰今将为子婚接一亲乃立二人为男父母复立
二人为女父母以妙波吒𨤲树授以为妻酌水献
华以为醪馔陈情契婚姻之礼命酌论好合之期
书生之心欣然自得日云将晏学侣言归唯此书
生怀情恋不去书生独宿馀友旋来景夕之间神
火烛野歌钟满席俄见老翁策杖来至有一少女
彩服而前翁指少女曰此君之弱室也欢歌奏乐
终七日焉其先学徒咸疑兽害往而求觅见坐树
下如对嘉宾犹逢上客诸侣请归辞不从命后自
入城拜谒亲故具陈始末人悉惊嗟暮岁之后生
一男子谓其妻曰吾今欲归未忍离阻适欲留止
栖寄飘露其妻白父翁乃言曰人生欲乐何复必
故乡今将筑室幸无异志遂乃役使灵徒功成不
日从此巳来城遂名也波吒𨤲者树名子者树之
儿也城因树儿以立故名波吒𨤲子焉然阇王之
子迁都此处王宫在西多在故俱苏摩地百姓广
大悉皆在东多在波吒𨤲地门向东开故家依法
师解波吒𨤲错其事也又言有一大国名波吒𨤲
亦为非也此是都城之名何以云国摩揭陀者乃
国名也大毗婆沙第九十九亦叙此事云摩揭陀
国若以波吒𨤲为国摩揭陀是何也。】
844-A¶ 第 572a 页 X53-0572.png

「王号无忧统摄瞻部感一白盍化治人神。」

【述曰此彰外护人王初一句列王名次三句显王
德显王德中有三一化境宽狭二感瑞成王三威
通幽显广释此王因之所以如经此王是频婆娑
罗王之孙也无忧嗣位之后心乖佛法举情卒暴
乃立地狱作害生灵后因阿罗汉方始归信远因
以沙奉献近由圣者回心乃度其弟大帝出家具
如西域记说此王之父未生无忧以前恒虑遮那
枳来相戮害及生无忧之日此怨自怨怨害既除
名无忧也又此王容仪绝比神彩难方悦可父母
之怀故以无忧为号统摄瞻部者化境宽狭也瞻
部树名在此洲北界临水而生从树为名地称瞻
部其子大而且美因以名焉感一白盍者感瑞成
王也王初嗣位铁轮飞空毂赤轮白众宝厕钿显
能摧伏有白云盍覆瞻部洲明所伏处即一天下
化洽人神者威通幽显也洽者润沾之义此王三
舍瞻部供奉三尊使诸人鬼大力神等造八万四
千妙塔非直威摧人庶信亦化及鬼神也。】

「是时佛法大众初破。」

【述曰正陈诤时谓佛涅槃巳后一百馀年于摩揭
陀国俱苏摩城当无忧王时佛法初破巳前犹自
佛法和合。】

「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

【述曰自此下第四述因诤部分于中有二一明根
844-A¶ 第 572b 页 X53-0572.png
本诤部起之由二陈后末诸部别起初中有二一
总举能诤所诤分为二部二别显所分二部四众
五事此即初也谓因四众者能诤人也共议大天
五事不同者所诤事也分为两部者所分部也自
下具出大天五事因缘不同昔末土罗国有一商
主少聘妻室生一男子颜容端正字曰大天未久
之间商主持宝远适佗国展转贸易经久不还其
子长大染秽于母后闻父还心既怖惧与母设计
遂杀其父彼既造一无间业已事渐彰露便语其
母展转逃隐波吒𨤲城彼后遇逢本国所供养无
学苾刍复恐事彰遂设方计杀彼无学既造第二
无间业巳心转忧戚后复见母与馀交通便愤恚
言我事此故造二重罪移流佗国竛竮不安今复
舍我更好佗者如是倡秽诤堪容忍于是方便后
杀其母彼造第三无间业巳由彼不断善根力故
深生忧悔寝处不安自惟重罪何缘当灭彼复传
闻沙门释子有灭罪法遂往鸡园僧伽蓝所于其
门外见一苾刍徐出经行诵伽陀曰若人造重罪
修善以灭除彼能照世间如月出云翳时彼闻巳
欢喜踊跃知归佛教定当罪灭因即往诣一苾刍
所慇勤固请求度出家时彼苾刍既见固请不审
捡问遂度出家还字大天教授教诫大天聪慧出
家未久便能诵持三藏文义言词清巧善能化导
波吒𨤲城无不归仰时无忧王闻巳召请数入内
844-A¶ 第 572c 页 X53-0572.png
宫恭敬供养而请说法彼后既出在僧伽蓝不正
思惟梦失不净然彼先称是阿罗汉而令弟子浣
所污衣弟子白言阿罗汉者诸漏巳尽师今何容
犹有斯事大天告曰天魔所娆汝不应怪然所漏
失略有二种一者烦恼二者不净烦恼漏失阿罗
汉无犹未能免不净漏失所以者何诸阿罗汉烦
恼虽尽岂无便利涕唾等事然诸天魔常于佛法
而生憎嫉见修善者便往坏之纵阿罗汉亦为其
娆故我漏失是彼所为汝今不应有所疑怪论是
名第一恶见等起又彼大天欲令弟子欢喜亲附
矫设方便次第记别四沙门果时彼弟子稽首白
言阿罗汉等应有證智如何我等都不自知彼遂
告言诸阿罗汉亦有无知汝今不应于巳不信谓
诸无知略有二种一者染污阿罗汉巳无二者不
染污阿罗汉犹有由此汝辈不能自知论是名第
二恶见等起时诸弟子复白彼言曾闻圣者巳度
疑惑如何我等于谛实中犹怀疑惑彼复告言诸
阿罗汉亦有疑有二种一者随眠性疑阿罗汉巳
断二者处非处疑阿罗汉未断独觉于此而犹成
就况汝声闻于诸谛实能无疑惑而自轻耶论是
名第三恶见等起后彼弟子披读诸经说阿罗汉
有圣慧眼于自解脱能自證知因白师言我等若
是阿罗汉者应自證知如何但由师之令入都无
现智能自證知彼即答言有阿罗汉但由佗入不
844-A¶ 第 573a 页 X53-0573.png
能自知如舍利子智慧第一大目犍连神通第一
佛若未记彼不自知况汝钝根不由佗人而能自
了故汝于此不应穷诘论是名第四恶见等起然
彼大天虽造众恶而不断灭诸善根故后于中夜
自惟罪重当于何处受诸剧苦忧惶所逼数唱苦
哉近住弟子闻之惊怪晨朝参问起居安不大天
答言吾甚安乐弟子寻白若尔作夜何唱苦哉彼
遂告言我呼圣道汝不应怪谓诸圣道若不至诚
称苦召命终不现起故我作夜数唱苦哉论是名
第五恶见等起大天于后集先所说五恶见事而
作颂言馀所诱无知犹豫佗令入道因声故起是
名真佛教于后渐次鸡园寺中上坐苾刍多皆灭
没故十五日夜布洒陀时次当大天升座说戒彼
便自诵所造伽陀尔时众中有学无学多闻持戒
修静虑者闻彼所说无不惊诃拙哉愚人宁作是
说此于三藏曾所未闻咸即对之翻彼颂曰馀所
诱无知犹豫佗令入道因声故起汝言非佛教于
是竟夜斗诤纷然乃至终朝朋党转盛城中士庶
乃至大臣相次来和皆不能息时无忧王闻之自
出诣僧伽蓝于是两朋各执巳诵时王闻巳亦自
生疑寻白大天孰非孰是我等今者当寄何朋大
夫白王戒经中说若欲灭诤依多人语王遂令僧
两朋别住贤圣朋内耆年虽多而僧数少大天朋
内耆年虽少而众数多王遂从多依大天众诃伏
844-A¶ 第 573b 页 X53-0573.png
馀众事毕还宫尔时鸡园诤犹未息后随异见遂
分二部一上座部二大众部时诸贤圣知众乖违
便舍鸡园欲住佗处诸臣闻巳遂速白王王闻既
瞋便敕臣曰宜皆别至殑伽河边载以破般中流
坠溺即验斯辈是圣是凡臣奉王言便将验试时
诸贤圣各起神通犹如雁王陵虚而往复以神力
摄取船中同舍鸡园未得通者现诸神变作种种
形相次乘空西北而去王闻见巳深生愧悔闷绝
僻地水洒乃苏速即遣人寻其所趣使还知在迦
湿弥罗后固请还僧皆辞命王遂总舍迦湿弥罗
国造僧伽蓝安置贤圣众随先所变作种种形即
以标题僧伽蓝号谓鸽园等数有五百后遣使人
多赍珍宝营办什物而供养之由是尔来此国多
有诸贤圣众任持佛法相传制造于今犹盛波吒
𨤲王既失彼众相率供养住鸡园僧于后大天因
游城邑有占相者遇尔见之窃语彼言今此释子却
后七日定当命终弟子闻之忧惶启告彼便报曰
吾巳久知还至鸡园遣诸弟子分散遍告波吒𨤲
城王及诸臣长者居士却后七日吾当涅槃王等
闻之皆无不伤叹至第七日彼遂命终王及诸臣
城中士庶悲哀恋慕各办香薪并诸苏油华香等
物积置一处而焚葬之持火来烧随至随灭种种
方计竟不能燃有占相师谓众人曰彼不能消此
殊胜葬具宜以狗粪而洒秽之便用其言火遂炎
844-A¶ 第 573c 页 X53-0573.png
发须臾焚荡俄成灰烬暴风卒至飘散无遗此即
大天乖诤由序诸有智者应知避之如毗婆沙九
十九说今此五事圣众不许所以纷纭各论此事
遂分二部二部者何。】

「一大众部二上座部。」

【述曰自下别显所分二部等于中有三一列二部
二陈四众三举五事此即初也佛初入灭七叶岩
中二部结集界内即有迦叶波此云饮光时为上
座布剌拿梅怛利曳尼子此云满慈子当结集阿
毗达磨邬波离此云近执当结集毗奈耶阿难陀
此云庆喜当结集素怛缆界外亦有万数无学界
内既以迦叶为上座部界外无别标首但总言大
众皆由未生怨王为大檀越种种供养恐界内界
外人多难可和合所以两处弘宣时虽两处结集
人无异诤法无异说界内耆年至多界外年少极
多乃至大天乖诤昔时界外少年之僧门人苗裔
共为一朋名大众部取昔为名往昔界内耆旧之
僧共为一徒名上座部取结集时迦叶是也此二
乃根本诤起之先首依西域记及结集法传大智
度论说各不同如藏章说。】

「四众者何。」

【述曰此下第二陈四众也此为问起。】

「一龙象众二边鄙众三多闻众四大德众。」

【述曰龙象众者喻大天之流龙即是象象亦名龙
844-A¶ 第 574a 页 X53-0574.png
此有二义一威势叵当二栊棙难调恃国王大臣
之力陵侮圣众馀人因此乖诤所以威势叵当性
禀凶顽为恶滋甚圣众制而不止故名栊棙难调
即是大天之流斗诤之首边鄙众者大天之门徒
等也心行理外因之为边无德可称名之为鄙此
等既非诤首复无威势叵当所以列名伹言边鄙
随顺党援大天之徒大天门人等也多闻众者凡
夫学者随顺圣人妙达幽微广闲三藏助善朋党
称曰多闻即是持戒广学凡夫党援圣众者也大
德众者即圣众也契理通神戒清学博道高无上
名为大德四果等圣也此之四众二恶众二善众
之中有首有徒大天等是首门人等是徒初二众
是也善众之内亦有首徒圣者是首随顺凡夫是
徒后二众是也又有释言若凡若圣持戒清高善
闲律部众中无畏譬如龙象即持律者名龙象众
尊者近执之学徒也毁戒违行目之为边性钝无
知名之为鄙即实不闲三藏圣教唯是凡夫诸破
戒者名边鄙众大天之类也若凡若圣广诵众经
善持佛语诸经师等名多闻众尊者庆喜之学徒
也若凡若圣妙解玄理深悟幽宗有道可称名大
德众即阿毗达摩诸大论师尊者满慈之学徒也
又有解言僧中有乐为斗诤首为破戒僧所依为
恶人援伴如龙象可畏是龙象众耳不能听口不
能说心行理外名为鄙众凡夫具戒依闻而行名
844-A¶ 第 574b 页 X53-0574.png
多闻众圣者具智随理而證名大德众今此四众
乖竞不同破四众也。】

其五事者如彼颂言。

「 馀所诱无知
 犹豫佗令入
 道因声故起
 是名真佛教」


【述曰此即第三正明五事如大天颂此前巳释一
馀所诱二无知三犹豫四佗令入五道因声起是
为五事上来第一明根本诤部起之由。】

「后即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三部。」

【述曰自下第二正陈后未诸部别起于中有二初
明从大众部所分之部后明从上座部所分之部
初中有二初别举年代部起之数后总结列诸部
之名初中有四四时分别部故前三时分别之部
中文各有二初总举部分之年所从部起二正显
所分部名今此中言后即于此第二百年者显分
部年于大众上座部分之后即一百外二百年还
又更部起大众部中流出三部所从部起之处即
于大众部中起也如前巳说大众部中凡多圣少
所以二百年内犹有乖诤诸部先起此即举部分
之年所从部起之处也。】

「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

【述曰自下第二正显所分部名其大众部本无异
诤于此时内立义不同一一说部此部说世出世
法皆无实体但有假名名即是说意谓诸法唯一
844-A¶ 第 574c 页 X53-0574.png
假名无体可得即乖本旨所以别分名一说部从
所立为名也真谛师论名与此同文殊问经云执
一语言部名虽相似然注解云所执与僧祇同故
言一也此释非也二说出世部此部明世间烦恼
从颠倒起此复生业从业生果世间之法既颠倒
生颠倒不实故世间法但有假名都无实体出世
之法非颠倒起道及道果皆是实有唯此是实世
间皆假从所立为名既乖本旨所以别分名说出
世部文殊经注可称赞者此犹非也真谛法师云
出世说者随顺梵言于此便倒三憍矩胝部此婆
罗门姓也此云鸡胤上古有仙贪欲所逼遂染一
鸡后所生族因名鸡胤婆罗门中仙人种姓文殊
经注云律主姓也是释名同真谛法师云灰山住
部此言非也本音及义皆无此说此从律主之姓
以立部名此部唯弘对法不弘经律是佛世尊方
便教故如颂云随宜覆身随宜住处随宜饮食疾
断烦恼有三衣覆身佛亦开许无三衣覆身佛亦
许之僧伽蓝内住佛亦开许界外亦许时食佛随
许非时午前食佛亦许故衣处食皆名随宜唯言
疾断烦恼故阿毗达磨独是正说律为方便也又
颂言出家为说法聪敏必憍慢须舍为说心正理
正修行若为讲经而出家者讲经必起憍慢憍慢
起故不得解脱须舍为说心应依正理正勤修行
断烦恼也故知经是方便不许说故唯有对法是
844-A¶ 第 575a 页 X53-0575.png
正理也故此部师多闻精进速得出离即第一时
大众部中出三部也。】

「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复出一部名多闻部。」

【述曰此第二时分文亦有二准前可解广学三藏
深悟佛言从德为名名多闻部当时律主具多闻
德也又有释言佛在世时有无学名祀皮衣为仙
人时恒被树皮为衣以祀天故先住雪山佛入涅
槃其祀皮衣入定不觉至二百年巳从雪山来于
大众部中弘其三藏唯见大众部弘其浅义不能
弘深此师具足更诵深义时有弘其说者有不弘
者所以乖竞所弘之教深于大众过旧所闻者故
名多闻也。】

「次后于此第二百年大众中更出一部名说假部。」

【述曰此第三时文亦有二准前可解此部所说世
出世法中皆有少假至下当知非一向假故不同一
说部非出世法一切皆实故不同说出世部既世
出世法皆有假有实故从所立以标部名真谛师
云分别说部文殊问经略无此部又旧释言大迦
旃延先住无热池侧佛入灭后二百年时方从彼
出至大众部中于三藏教明此是世尊假名而说
此是实义而说大众部中有不信者亦有信者遂
别分部此部即大迦多衍那弟子所弘通也。】

「第二百年满时有一出家外道舍邪归正亦名大天
于大众部中出家受具多闻精进。」
844-A¶ 第 575b 页 X53-0575.png

【述曰此叙第四时分部起也于中有四一明能诤
人及所从部二明所居处三明乖违诤事四正明
部分此即第一第二百年满时以前诸部伹第二
百年内分未满二百年今此正二百年分部故言
满时即大众部中末后诤也外道之中有形同俗
有同出家今此出家之人故言出家外道舍外道
之邪教归如来之正法亦名大天前第一百年时
有大天比丘为乖诤之首今此同前之名故称为
亦婆沙所说是前大天于大众部中出家等者显
所从部出家受具明形入僧流受持具戒广学优
思名曰多闻行洁高清目为精进此乃谈其威德
明所从部即乖诤之首也又有释言摩揭陀国有
好云王大弘佛法所在供养诸大圣者多集其国
其国贵庶唯事沙门不崇外道外道之徒贫诸四
事遂私剔发贼住出家或有聪明受持三藏能善
说法遂使凡圣同流伪真和杂王知此事沙汰圣
凡外道贼住多归本宗圣明博达犹有数百许人
同共佛法幽玄并能通达王问圣者贼住外道犹
自有无圣者报曰尚有数百其彼外道朋党极盛
若更剪除恐其破坏佛法王遂别造伽蓝安置彼
众其此大天即彼头首多闻博学。】

「居制多山。」

【述曰此明大天所居唯因住处以立名也制多者
即先云支提讹也此云灵庙即安置圣灵庙之处
844-A¶ 第 575c 页 X53-0575.png
也此山多有诸制多故因此立名。】

「与彼部僧重详五事因兹乖诤分为三部。」

【述曰此明乖违诤事大天与彼大众都僧重详前
议大天五事有可不可因兹乖诤分为三部下叙
宗自中明所立虽计五事与大众同因议此五别
诤馀事故分部也下叙宗中所立五事同大众部
故也。】

「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

【述曰此下第四正明分部大天所住名制多山因
以立名义如前释制多山西称曰西山既与大天
不和因此别住北山亦尔制多山北之一山也此
三并从所住立名然旧真谛法师所翻部执第四
时分伹为二部一支提二北山文殊亦尔仍加东
山略无西山之名此并译家谬也至下当知。】

「如是大众部四破或五破本末别说合成九部。」

【述曰此下第二正列所分部名于中有二初总结
四破五破后正列部名此即初也如是以前从大
众部中末有四破谓一说部以下四时分部并本
五破谓从共上座部初分大众之时若末若本合
说为九但末为八文殊问经若大众部并根本说
但有八部真谛法师合为七部此皆非也。】

「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说出世部四鸡胤部五多闻
部六说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

【述曰正列所分之部名也文殊问经佛说合分成
844-A¶ 第 576a 页 X53-0576.png
二十部然翻译家大众部但总为八上座部总为
十二以何知非上座部中离上座外别说雪山部
今新旧部执皆言上座亦名雪山不可离雪山部
外别有上座部故文殊问经上座分成十二非也
其上座部中巳言十二其大众部乃总言八于中
四分中略去一部无说假部又新旧部执皆无东
山之名但是译家谬也应言西山不悟上座与雪
山同分为二部略去大众部中所分一也真谛法
师不悟部之多少遂减去二部但言十八今设难
言若意欲得有十八部者何故上座部中并本合
说乃有十一大众部中但说末分有七不论根本
大众若如所欲岂大众部非十八摄若言上座亦
不入数恐离雪山别有上座何故自所翻论乃言
雪山住部亦名上座弟子部真谛法师闻相传说
有十八部若言二十恐有佗非遂略大众不言复
减西山住部以欲成巳十八部故若取大众便有
十九仍旧疏云合外道所分二为一故合有七此
义非也何故须然今准新论及文殊问经皆并根
本有二十部即并根本大众部说亦数不除故知
真谛法师所翻错也但除根本上座大众故有十
八若并根本即有二十故佛悬记云十八及本二
是谓二十部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如是翻译
要善自佗言音解诸部义研穷褒贬乃可知矣巳。】

「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
844-A¶ 第 576b 页 X53-0576.png

【述曰自下第二明上座部所分之部于中有四一
显法淳正多载犹同二明至三百年因诤分部三
时浇部起四结列部名此即初也此部根本迦叶
住持后有近执满慈庆喜等助扬其化圣者相继
所以二百年前殊无异诤故言经尔所时一味者
显法无差和合者明人不诤也。】

「三百年初有少乖诤分为两部。」

【述曰此即第二至三百年因诤分部此中或说二
百年馀第三百年之首故言三百年初上座部本
弘经藏以为上首以律对法为后弘宣非是不弘
律及对法然不以为首至三百年初迦多衍尼子
出世于上座部出家先弘对法后弘经律既乖上
座本旨所以斗诤纷纭名少乖诤不同大天大乖
诤也又解未必此时迦多衍尼子生但执义不同
遂为乖诤且如大天五事上座犹行此时之中有
不许者既乖本旨所以遂分两部两部者何。】

「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转名雪
山部。」

【述曰自下第三时浇部起七时部分分为七段说
一切有者一切有二一有为二无为有为三世无
为离世其体皆有名一切有因言所以此部说义
皆出所以广分别之从所立为名称说一切有部
也其本共大众部之时传承迦叶之教上座部者
转名雪山部上座弟子本弘经教说因部起多弘
844-A¶ 第 576c 页 X53-0576.png
对法既闲义理能伏上座部僧说因时遂大强上
座于斯乃弱说因据旧住处上座移入雪山从所
住处为名称雪山部若从远所袭以名上座部又
西域之言呼冬分时为雪风雪山中风流行于世
号为冬分故言雪风今此上座贤圣渐少宗义微
弱人不流通说一切有圣者转多理趣强盛人皆
学习上座废之不行如雪风相似言其微弱也又
上座既是根本应在说因之前但以圣少义弱所
以列之于后。】

「后即于此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
犊子部。」

【述曰犊子者律主姓也上古有仙居山静处贪欲
巳起不知所止近有母牛因染生子自后仙种皆
言犊子则婆罗门姓也佛在之日有犊子外道归
佛出家如涅槃经说此后门徒相传不绝至此分
部从远袭为名言犊子部文殊问经云犊子部注
云律主姓是也真谛法师云可住子弟子部谓罗
睺罗舍利子弟子皤雌子是罗睺罗弟子弘舍利
子所说因以部分名为可住可住仍言上古有仙
名可住今此律主母是彼种从母为姓名可住子
此理难解幸愿详之。】

「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犊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
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

【述曰法上者律主名有法可上名为法上或有法
844-A¶ 第 577a 页 X53-0577.png
出世众人之上名为法上贤胄者贤者部主之名
胄者苗裔之义是贤阿罗汉之苗裔故言贤胄从
所袭部主为名也正量部者权衡刊定名之为量
量无邪谬故言正也此部所立甚深法义刊定无
邪目称正量从所立法以彰部名密林山者近山
林木蓊郁繁密部主居此名密林山从所居为名
也文殊问经名芿山部此与皤雌执义不同遂分
别部或有解言此等四部释舍利弗阿毗达磨义
有少者以义足之后各造论取经义添著既乖大
旨遂即部分也。】

「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化
地部。」

【述曰此部之主本是国王王所统摄国界地也化
地上之人庶故言化地舍国出家弘宣佛法从本
为名名化地部真谛法师云正地部本是王师匡
正土境舍而弘法故言正地亦稍相近文殊问经
言大不可弃非也。】

「次后于此第三百年从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
自称我袭采菽氏师。」

【述曰法藏者部主名亦名法密密之与藏义意大
同法藏法密二义皆得此师含容正法如藏之密
故言法密从人以立部主名此部师说总有五藏
一经二律三阿毗达磨四咒即明诸咒等五菩萨
即明菩萨本行事等既乖化地本旨遂乃部分他
844-A¶ 第 577b 页 X53-0577.png
不信之遂引目连为證菽者豆也上古有人嗜绿
豆子釆以为食遂得成仙目连是彼仙种故言釆
菽氏也或言仙人食豆此是彼种氏谓族类此部
引目连说有五藏證也。】

「至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饮光部亦
名善岁部。」

【述曰饮光者婆罗门姓也则迦叶波姓是上古有
仙身有金光馀光至侧皆不复现饮蔽馀光故言
饮光此部教主是彼苗族故言饮光又此部主身
有金光能饮馀光故言饮光此师少岁性贤有德
因以立名故言善岁嘉其少有贤行故也从其姓
云饮光从其名云善岁或云此是佛在之日迦留
陀夷儿姓饮光也少即归佛出家受道故名善岁
何故三百年末此人犹有也。】

「至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经量部
亦名说转部自称我以庆喜为师。」

【述曰此师唯依经为正量不依律及对法凡所援
据以经为證即经部师从所立以名经量部亦名
说转部者此师说有种子唯一种子现在相续转
至后世故言说转至下当知旧云说度部然结集
时尊者庆喜专弘经藏今既以经为量故以庆喜
为师从所立为部名满慈弘宣对法近执弘毗奈
耶既不依于对法及律故今唯以庆喜为师也。】

「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本末别说成十一部。」
844-A¶ 第 577c 页 X53-0577.png

【述曰此下第四结列部名于中有二初明分破之
数后正列名此即初也若并上座与大众部破即
有八破若除根本但说于末从说一切有以下即
有七破故合根本数成十一部也与文殊问经别
破并根本有十二部巳如前会。】

「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犊子部四法上部五贤
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
饮光部十一经量部。」

【述曰此正列名文可知也。】

「如是诸部本宗末宗同义异义我今当说。」

【述曰自下大文第五广陈部执于中有二初总标
许说后次第别陈此即初也如是诸部牒前诸部
也此中本宗同义末宗异义者且如大众一说说
出世鸡胤四部根本初诤立义之时所同之义名
本宗同义别部巳后于自宗中后别立义乖初所
立与本宗别名末宗异义又如多闻部从大众部
出初分出之时所立之义名本宗同义别部巳后
更有别立乖其本旨名末宗异义下一一部准此
应知然今此中总起于后其后部中有叙本宗末
宗有唯叙本末指如馀以义同者更不繁述今此
诸部本宗同义末宗异义我今当说许次当说今
者此时分此论中说当者次此言后故言当也此
则第一总标许说。】

「此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
844-A¶ 第 578a 页 X53-0578.png

【述曰自下第二次第别陈也虽有二十部不同合
为十一段以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三部共大
众部合叙西山北山二部共制多山合叙法上贤
胄正量密林四部共犊子部合叙故有十一段也
于一一段叙义之中文皆有二今此初标部叙本
宗二别陈末所执此则标部叙本宗也总举讫下
别陈。】

「谓四部同说诸佛世尊皆是出世。」

【述曰自下别叙然与诸部不同处下因释文一一
对叙此部意说世尊之身并是出世无可过故唯
无漏故谓诸异生说名为世可毁坏故劣诸圣故
二乘有学下过异生劣无学故二乘无学下过有
学劣于佛故非超彼之身唯无漏故非不可坏犹
立世名唯佛世尊下过一切无所劣故不可毁坏
超过毁坏皆是出世约人为论无漏身故萨婆多
等其义不然。】

「一切如来无有漏法。」

【述曰约法为论十八界等在佛身时皆名无漏非
漏相应非漏所缚故名无漏佛所有三业皆亦是
无漏故诸如来无有漏法除此四部所馀诸部佛
皆不然。】

「诸如来语皆转法轮。」

【述曰佛所说语皆为法轮故佛法轮非唯八道萨
婆多说八圣道支是正法轮见道称轮亦非佛语
844-A¶ 第 578b 页 X53-0578.png
皆为转法轮今此部说非唯见道独名为轮佛所
说语无非利益故佛所说皆是法轮摧伏转动说
名为轮佛语转动在佗身巳摧伏佗身无知惑等
故称为轮佛问阿难天雨不问诸比丘汝调适不
是何利益名为法轮答此皆利益为令阿难审谛
事故佛无不知尚问天雨况未圆智不审谛耶欲
除馀人增上慢故佛知尚问况不知者于馀未知
诸法性相不审谛耶如是多义问诸比丘汝调适
不显慈悲故若不问者谓佛无慈悲不知弟子安
危之事故发问耳为令比丘欢喜修道佛问说我
生大欢喜而修学道故亦令未来行此事故由如
是等种种因缘故佛所语皆转法轮此法轮体即
佛所有名句声等教法为体。】

「佛以一音说一切法。」

【述曰佛经多时修习圆满功德神力非所思议以
一音声说一名字令一切有情闻法别解除自尘
劳即由一音中能说一切法故令诸闻者皆别领
解粗细义故萨婆多等即不许然至下当知。】

「世尊所说无不如义。」

【述曰佛所说语令佗利益无有虚言不利益者义
谓义利皆饶益故萨婆多等说佛世尊亦有不如
义言对之故也又佛所说皆无过失称可道理不
可立难名为如义又佛所言无四种失一无非处
二无非时三无非器四无非法处谓处所应利益
844-A¶ 第 578c 页 X53-0578.png
处时谓时分利益之时器谓机宜法谓教法戒定
慧等应利益法必不错说。】

「如来色身实无边际。」

【述曰此部意说佛经多劫修得报身圆极法界无
有边际所见丈六非实佛身随机化故真谛法师
云佛身有三无边一量无边随其所宜现大小身
故有小无大有大无小可说有边不可定说身量
唯大故言无边二数无边若有多众生于一时中
各宜见佛佛能现多身身数不定故言无边三因
无边佛身诸法一一皆以无量善根为因起故名
因无边此理不然萨婆多等诸部许亦有此三无
边有何差别而今叙之今此意说佛之报身无有
边际异于诸部故别叙之验此一理诸理参差不
繁广叙一一差殊。】

「如来威力亦无边际。」

【述曰此部说佛所有神通名为威力威德神力故
名威力说不作意一刹那中能遍十方一切世界
诸部说佛不作意但及三千大千世界若作意时
能遍十方今说佛不作意亦能遍十方故真谛法
师巳有广引。】

「诸佛寿量亦无边际。」

【述曰报身无限多劫修得故实寿命亦无穷尽为
利有情多劫修道有情界不尽寿命亦无穷利益
有情无息日故若随宜化亦隐双林若由神足引
844-A¶ 第 579a 页 X53-0579.png
令寿长诸部何别今说实命故无边际异诸部也。】

「佛化有情令生净信无厌足心。」

【述曰佛化有情令彼有情深生信乐佛无厌足之
心此部意说佛利益心无厌足故不入涅槃慈悲
无限寿命无际若有有情宜佛显现利益安乐王
宫等生成佛化导宜显现缘息便化入涅槃由心
无厌足故留报身穷未来际化作随类形方便教
化言无厌足不同馀部显现化缘既毕真实报身
永入寂灭心有厌也。】

「佛无睡梦。」

【述曰睡心昧略唯居散位故佛无不定心故无有
睡梦由思想欲等所起佛无此事故亦无梦萨婆
多师许佛有眠而无有梦以无妄思欲念起故不
染无知能引梦起佛无不染无知障故其梦遂无
亦有诸部许佛有梦故合而言佛无睡梦。】

「如来答问不待思惟。」

【述曰此部意说佛无加行不思惟所说名句字等
方为佗说任运能答诸部所说佛虽无作意加行
方答然缘所说名句字等方答佗难今此任运不
假思惟。】

「佛一切时不说名等常在定故然诸有情谓说名等
欢喜踊跃。」

【述曰此部意说诸佛说法任运宣说不须思惟名
句文等任运自成应理言教胜名句等常在定故
844-A¶ 第 579b 页 X53-0579.png
不思名等然听法者谓佛为其思惟名等而宣说
法有此应理言教现在前深生欢喜踊跃无量依
教奉行即是无思自成事义谓佛不思名句文等
任运自成胜名句文有情谓佛思名等故方始为
说欢喜自庆踊跃进修诸部不然即佛虽无加行
思虑实亦思惟所说名等编次如法方为佗说故
此所言异诸部也。】

「一刹那心了一切法。」

【述曰除佛馀心虽缘共相一刹那心亦缘自性能
了一切法然不能證了其差别佛经多劫陶练其
心了一切心无过佛者故佛一刹那心能了一切
法差别自性而能證知馀部佛心一念不能了一
切法除其自性相应共有今此一念亦了自性相
应共有等法差别自性故异馀宗。】

「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

【述曰此明佛慧一刹那时与心相应亦能解知诸
法皆尽圆满慧故至解脱道金刚道后一念之间
即能解知诸法自性不假相续方知法尽皆亦解
知慧自性故前明心王了别法尽今明智慧解知
法尽作用无异。】

「诸佛世尊尽智无生智恒常随转乃至般涅槃。」

【述曰此等部说佛十八界皆是无漏佛无漏智恒
常现前于一一刹那乃至般涅槃宗有二智谓尽
智无生智即观现苦灭名为尽智观未来苦不生
844-A¶ 第 579c 页 X53-0579.png
名无生智于一切时一体二用恒相随转即说二
用为二智现前萨婆多等佛尚有无记心何况二
智许恒现起或无漏智佛恒现前漏尽身中恒现
前故名为尽智无生身中恒现前故名无生智萨
婆多等身即可然智即不尔故是异义问前明无
边言佛报身无穷尽日何故此言二智现起至般
涅槃化身有般涅槃报身不尔故答虽实报身无
入涅槃之日设有情界尽于未来际有涅槃时尽
无生智恒常随转意显二智无间断时非显报身
有涅槃日。】

「一切菩萨入母胎中皆不执受羯剌蓝頞部昙闭尸
键南为自体。」

【述曰羯剌蓝者此云杂秽父母不净言杂染可厌
恶故名秽頞部昙此云疱其渐稠系犹如疮疱闭
尸此云凝结彼呼熟血亦言闭户日积渐长乃为
凝结键南此云厚渐凝厚也五王经说一七日成
杂秽二七日如疱三七日巳凝结四七日渐凝厚
菩萨入胎不资不净亦不有此渐渐增长谓若入
胎即具根大既皆顿圆满至钵罗奢祛钵罗奢祛
此名具根至五七日即名此位即显菩萨别有清
净造色大种诸根顿具以为自体不用不净故非
渐长资不净者有此渐长在前四位渐长之时受
逼迫故问此菩萨为最后身为是一切答今说一
切后身菩萨不论巳前巳前位中未必如此。】
844-A¶ 第 580a 页 X53-0580.png

「一切菩萨入母胎时作白象形。」

【述曰此部中说都无中有其白象形是何事物故
今意显白象形是入胎之相非中有身非谓菩萨
圣人中有翻作傍生以象调顺性无伤暴有大威
力如善住龙故现此仪意表菩萨性善柔和有大
势力师子王等虽有威力然多伤杀故圣不现师
子之形家依法师虽有广义释白象形然说此是
菩萨中有恐乖宗旨此部本宗无中有故寻者自
知。】

「一切菩萨出母胎时皆从右胁生。」

【述曰顶生人中胜福从人首生馀类下业所招从
下门出菩萨位超物表道出尘外情无偏执恒履
中道为表于此从胁而生处胎之母无含孕之忧
出腋又无部腹之痛从胁而生理越恒品问胁有
左右何不从左答诸方所重左右不定此方贵左
西土重右是吉祥故从右出问菩萨腹中亦有迫
迮瞑闇臭秽诸恶事也答无一处宽大二恒光明
三极清净表生巳后亦离三缘一轮王喻于迫迮
二生死譬若闇瞑三既證菩提天魔等娆如于臭
秽是故菩萨都无迫迮瞑闇等事。】

「一切菩萨不起欲想恚想害想。」

【述曰此部中说入第二阿僧祇即名圣者从此巳
后乃至百劫更亦不起此三种想况最后身复起
三想不同诸部犹许佛起。】
844-A¶ 第 580b 页 X53-0580.png

「菩萨为欲饶益有情愿生恶趣随意能往。」

【述曰诸部所说得忍巳去不生恶道今此部说得
圣巳去愿生恶趣犹能生彼一如论王生众生皆
乐菩萨生恶趣彼生皆苦少二为增厌怖心若数
经苦增厌心故三为平等救济不救恶趣唯救善
道救拔之心不平等故四坚固忍辱若无苦时如
何忍辱菩萨大悲神通自在随愿即往此适名往
彼趣名生住终亦尔皆自在故菩萨有三位一不
定位即初劫二定位即第二劫三受记位即第三
劫初虽有愿未得生彼后二位中随意能往。】

「以一刹那现观边智遍知四谛诸相差别。」

【述曰谓见道后边更别起智一刹那顷能知四谛
诸相差别其见道中虽亦一刹那能知四谛然但
总了未能别知意断惑故未正分别未能取四谛
差别之相若即说此知差别智是见道者何故名
边若不言边本宗末宗二复何异俱真现观差别
智故。】

「眼等五识身有染有离染。」

【述曰此有二说一说为加行引生圣道如见道时
圣道便起故名离染非能断染二说既许五识体
通无漏说能离染其理无疑即见佛识能断烦恼
故然修道中起此五识。】

「色无色界具六识身。」

【述曰三界之中许皆有色微细根大于彼得有故
844-A¶ 第 580c 页 X53-0580.png
无色界具六识身以义准知上界亦有香味二境
但小异故略而不举既尔彼缘自香味境此虽不
说上界亦有香味境故即有无色界具十八界此
中略不言亦有根等故问无色既有色何名无色
界答有细无粗色故名无色界问色界色非粗应
名无色界答色色虽胜欲界然劣无色色但可名
色界不得无色名问无漏之色胜无色色应名无
色答由非业果复非堕界故彼虽极细不可言无
色故堕界中有极细色无粗色者名无色界非无
表等得无色名。】

「五种色根肉团为体。」

【述曰契经中说眼谓大种所造乃至各别坚性坚
类故知眼等五色根皆肉团为体无别净色非净
色故根不得境故次说言。】

「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觉触。」

【述曰根体非净色如何见色等故识能了非根有
能。】

「在等引位有发语言亦有调伏心亦有诤作意。」

【述曰在等引位之心不唯缘定境故一心内得有
多缘亦缘语业许发言故未见定中许发身业身
是定依依动之时心随动故便应住散调伏心者
谓缘定境心其心柔顺故名调伏此显发语亦住
定心非谓住散心方能起语业即此调伏定心之
内亦有诤作意散境刚强非极调顺故名有诤诤
844-A¶ 第 581a 页 X53-0581.png
是过失之异名也缘散境心名诤作意此中意显
一定心中亦有发语一心二境一定心内亦取散
境一心二缘此加行时唯缘定境后多相续在等
引心设更异缘不失旧境虽亦缘散仍名定心又
不可解言一定心中许亦起染识名诤作意若即
染心染净乖故若更别识本计识识不并生故不
尔便违本宗所说末宗方说诸识俱故。】

「所作巳辨无容受法。」

【述曰所作巳辨谓诸无学无容受法不取于境差
别相故若缘境时但知因缘所生之法不执不取
境差别相无容受者不执取义萨婆多等无学亦
取境差别相别旧解云无二处所一所著处二受
生处前因后果其义未详。】

「诸预流者心心所法能了自性。」

【述曰一切预流皆知自得预流果證不待寻教佗
言方了又说彼心等一刹那顷能了自性异馀部
宗虽诸异生能了自性后三果等皆悉如此异生
未明了举初圣果故。】

「有阿罗汉为馀所诱犹有无知亦有犹豫佗令悟入
道因声起。」

【述曰大天分部大众承其苗裔今陈五事旨意同
前文證成宗义不烦述。】

「苦能引道。」

【述曰苦即苦受能为无间引生圣道问为引何道
844-A¶ 第 581b 页 X53-0581.png
答引生修道见道之前不可起故违四善根理必
应尔也。】

「苦言能助。」

【述曰谓数言苦厌离世间亦能助满圣道所作。】

「慧为加行能灭众苦亦能引乐。」

【述曰谓戒定等不能为加行能灭众苦又亦不能
引得涅槃菩提胜果乐唯慧能故。】

「苦亦是食。」

【述曰地狱有情得热铁团亦持寿命故苦是食如
是总许三受名食。】

「第八地中亦得久住。」

【述曰从阿罗汉为第一数至预流向正当第八此
部意说如须达长者一时施食供养僧时于空中
有天语曰此预流向此预流果乃至广说既许初
向受施食饭明知亦得出见道观虽知一心观四
谛理断惑未尽亦得出观如先观欲界四真谛理
断欲界惑而且出观受须达施后时复入方双断
上故预流向亦住多时不言经生得住向理旧说
初果但有七生据欲界说然上界处处各有一生
此向亦尔故得经生未详此理不言初向经几生
故。】

「乃至性地法皆可说有退。」

【述曰性地法者即世第一法如毗婆沙第三卷说
此说从发心乃至第一法皆说有退以世第一法
844-A¶ 第 581c 页 X53-0581.png
多念相续故便有退非退初果时其亦随退今名
为退未至初果住性地时便有退故。】

「预流者有退义阿罗汉无退义。」

【述曰初果但以一见无漏断诸烦恼而未兼修又
其身中犹惑未尽所修圣法尚未圆满所得圣道
既未坚牢故可有退其第四果理即相违如何有
退问第二三果有退无退答但如初果亦有退者
其理不疑故论不说。】

「无世间正见无世间信根。」

【述曰世间虽有慧及信体无胜用故不说为根但
无漏慧断惑證灭无漏信根于戒三宝皆得證净
有殊胜用故得名根问世间道品亦有五根不答
无要无漏时方名根故然无漏位约义别说为根
力等于理无违。】

「无无记法。」

【述曰随一一境所望不同善恶业感各有异故善
感名善恶感名恶故无无记上二界惑其性是何
答唯不善二通变化心其性是何摄答是善性摄。】

「入正性离生时可说断一切结。」

【述曰结与烦恼一体异名结是系缚义圣人已无
烦恼扰乱义入圣犹有故入见道可名断一切结
永不系缚在生死故其诸烦恼理可说有。】

「诸预流者造一切恶唯除无间。」

【述曰十恶业道预流犹造唯除五无间以极重故
844-A¶ 第 582a 页 X53-0582.png
以此凡圣难可分别问如何初果得不坏信造十
恶业犹有坏戒答入观證净出观行恶亦不相违
问若尔应入观不疑三宝出观便疑答疑但迷理
初果总无十恶业道其事微细初果犹有。】

「佛所说经皆是了义。」

【述曰佛所出语皆转法轮契当正法故名了义劝
依了义经谓佛所说不依不了义外道教等故佛
说经皆是了义问如经中说杀害于父母至是人
说清净此密语经有何了义答有情长因恚爱生
故说二结以为父母皆契正理宁非了义。】

「无为法有九种。」

【述曰种谓种类无为不同有九种也。】

「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

【述曰此前三种体皆一物显有分位非体成多馀
释名等不异诸部。】

「四空无边处五识无边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
想处。」

【述曰此四无色所依之处别有无为是灭所摄要
得此灭依之生彼能依细五蕴自是无常所依四
无色自是常住然四静虑无别所依无为所摄以
蕴非极细界非极胜能依心等能缘上下无隔碍
故无色不然心不缘下既有隔碍别有无为为所
依处故不为例然空作空观空无粗色非全空色
说名为空释馀名等皆准常释所依随蕴以立其
844-A¶ 第 582b 页 X53-0582.png
名。】

「八缘起支性九圣道支性。」

【述曰缘起支性谓生死法定无明后方生行等定
行等前有无明等此理是一性常决定其无明等
十二支分是有为摄理是无为一切圣道性能离
染理是常一其八差别自是生灭理是无为此由
生死及于圣道各别有理为疑覈故性相决定生
死必先无明等起圣道必能出离苦等一切圣道
理虽定然此中举胜且举八道。】

「心性本净客尘随烦恼之所杂染说为不净。」

【述曰无始以来心体自净由起烦恼染故名染烦
恼非心无始本性故立客名问有情无始有心称
本性净心性本无染宁非本是圣答有情无始心
性亦然有心即染故非是圣问有心即染何故今
言心性本净说染为客客主齐故答后修道时染
乃离灭唯性净在故染称客。】

「随眠非心非心所法亦无所缘。」

【述曰随眠即是贪等随眠亦有十种在无心位起
善等时名异生等但由随眠恒在身故若是心所
无心等位应是圣人无烦恼故非心心所故无所
缘有所缘者必彼心所。】

「随眠异缠缠异随眠应说随眠与心不相应缠与心
相应。」

【述曰缠谓现起诸烦恼等随眠与彼其性各异缠
844-A¶ 第 582c 页 X53-0582.png
是心所与心相应随眠既非现无相应义即十随
眠不相应摄。】

「过去未来非实有体。」

【述曰现有体用可名实有去来体用无故并非实
有曾有当有名去来故。】

「一切法处非所知非所识是所通达。」

【述曰法处即是意所对观此非汎尔世俗智所知
亦非有漏散识所识要于六通随分得者及见真
理者之所通达三无为等要穷断结道等所知识
心所法等佗心智等所知识故问法处无表非所
知识谁知谁识答其体微细要得真理等方能知
识故亦非知识问意处既亦佗心智知应非所知
亦非所识何不说耶答心体是粗亦所知识心所
性细不同于心离心有体此为难故非所知识问
世俗智缘三无为等散识缘佗心心所等此境是
何答此但比量心缘法处似法处非实法处问即
非实是何处摄答如缘过未体何处摄今缘心所
等虽亦法处摄非实法处非所知识故。】

「都无中有。」

【述曰设远时处死此生彼既无中间隔前灭后即
生故今不说别有中有问七有经等中有是何答
如俱舍解。】

「诸预流者亦得静虑。」

【述曰无漏道方能断结故伏烦恼亦得静虑既不
844-A¶ 第 583a 页 X53-0583.png
断结亦不得果。】

「如是等是本宗同义。」

【述曰总结上义四部本宗之同义也。】

「此四部末宗异义者。」

【述曰此生下文是前四部之末执也。】

「如如圣谛诸相差别如是如是有别现观。」

【述曰前之二句显四谛相各有差别后之二句显
四谛智各各别观相谓相状即四谛相如如者指
理非一义如是如是略名也但所观境说如如言
能观智中置如是如是前本宗义真现观中一刹
那智知四谛理今显真观谛各别观问此既别观
为四心观将十六心观耶答此见道所修故所缘
四谛也今此末宗中以现观智观差别相故可云
十六心观若本宗者可云四心观既言以边智知
诸相差别故。】

「有少法是自所作有少法是佗所作有少法是俱所
作有少法从众缘生。」

【述曰总显诸法亦有作用于诸法内有少法是自
作用所作有少法是佗作用所作非自作用名佗
作用非谓佗身有少法自佗俱作用之所作也有
少法无实作用从众缘生诸部皆说虽无作用缘
而有功能缘今此末执有实作用自作法等此显
少法唯自作用所作等非显此法少作用所作。】

「有于一时二心俱起。」
844-A¶ 第 583b 页 X53-0583.png

【述曰本计诸识各别念生末执一时二心俱起根
境作意力齐起故。】

「道与烦恼各俱现前。」

【述曰本计虽许别有随眠然道时不言同念今说
随眠既许恒有故圣道起各俱现前如烦恼得与
道俱故今言烦恼即是随眠。】

「业与异熟有俱时转。」

【述曰既无过去业果异时业未尽时恒有现在果
既现熟故与业俱受果若尽未必同世不同馀宗
定不同世。】

「种即为芽。」

【述曰许色长时方有生灭故种子体即转为芽非
种灭时方有芽起馀宗种灭其芽乃生故此不同
今叙之也。】

「色根大种有转变义心心所法无转变义。」

【述曰色法长时乃有起尽故许乳体转变为酪心
心所法刹那生灭故不转前以为后法此部计根
即肉团性故乃大种皆有转变心等不然。】

「心遍于身。」

【述曰即细意识遍依身住触手刺足俱能觉受故
知细意识遍住于身非一刹那能次第觉定知细
意遍住身中。】

「心随依境卷舒可得。」

【述曰诸部识等所依所缘皆先巳定大境小境大
844-A¶ 第 583c 页 X53-0583.png
根小根其识无始皆巳定属不可依小根识亦依
大根依大根识亦依小根其境亦尔故先皆定谓
缘青等别总识等皆先定故此部不然无先所依
所缘定识定属此根此所缘境若依大根又缘大
境心随根境便即言舒舒者展义即成大也若依
小根又缘小境心随根境便即言卷卷者缩义即
成小也此中言依即所依根又言境者即所缘境
识既无定属故异诸宗。】

「诸如是等末宗所执展转差别有无量门。」

【述曰此总结指更有多门不能广引。】

「其多闻部本宗同义。」

【述曰次第二段叙多闻部于中有二初标部叙本
宗后略指馀同执此即初标部叙本宗其解部名
释本宗义皆如上释下不重解。】

「谓佛五音是出世教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五涅
槃寂静此五能引出离道故。」

【述曰音谓音声即是教体此音声教能超世间亦
能引佗出离道起故名出世谓诠无常苦空无我
涅槃寂静此五教声必是出世若离此五虽八道
支七觉等教皆非出世其八道等作此行相亦是
出世馀皆准知谓此五教闻皆利益称可法体既
非不了义亦非方便说定是出世论文伹以一实
义解此五能引出离道故是出世教馀教设能引
出离道不决定故亦非出世。】
844-A¶ 第 584a 页 X53-0584.png

「如来馀音是世间教。」

【述曰既不决定引出离道故今总说是世间教。】

「有阿罗汉为馀所诱犹有无知亦有犹豫佗令悟入
道因声起。」

【述曰五事既为诸部诤首今犹计有义意同前。】

「馀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述曰自下第二略指馀同执虽引大众后起多闻
所执殊轮同说有部次当广解故不叙之。】

「其说假部本宗同义。」

【述曰次第三段文别有二如上所释此亦标部叙
本宗也。】

「谓苦非蕴。」

【述曰苦者逼迫义蕴体非逼迫故非是苦次下论
云诸行相待假立苦故色等诸法有义名苦其实
非苦如无间果体实非苦所感诸蕴有苦相合说
名苦蕴其体非苦生灭等法并非行苦其蕴等上
业皆实有。】

「十二处非真实。」

【述曰以依积聚缘亦积聚积聚之法皆是假故虽
积聚假义释于蕴蕴体非假无依缘故现在世之
识不名为意入过去时方名意处依止义成体非
现在亦非实有问十八界等若为假实答亦有依
缘积聚假义故此亦非实。】

「诸行相待展转和合假名为苦无士夫用。」
844-A¶ 第 584b 页 X53-0584.png

【述曰此释苦者现在之缘二种行法相待名苦非
由现在士夫作用方有苦也或有解言欲界劣上
界欲界名苦乃至有顶劣无漏有顶名苦故言相
待无由士夫乃有苦也问如人打等见苦是何苦
答此亦诸行相待名苦义准应知。】

「无非时死先业所得。」

【述曰诸非时死皆先业得无由横缘有非时死过
去曾行此横缘故今方横死非无先业今横有果
其转寿业作福业故而便短寿者旧有先业今由
现缘。】

「业增长为因有异熟果转。」

【述曰唯业殊胜方能感果得等馀法不招异熟要
业功能得果时其相用增长为异熟因方感果故
馀即不尔。】

「由福故得圣道道不可修。」

【述曰现见修道不能得圣故知圣道不可修成但
由持戒布施等福得圣时其便成圣果故不可修
慧力得圣问现见修道不得圣即说由福得现见
布施不成圣应说道由修。】

「道不可坏。」

【述曰一得以去性相常住无刹那灭故不可坏。】

「馀义多同大众部执。」

【述曰略明指同馀部也。】

「其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如是三部本宗同
844-A¶ 第 584c 页 X53-0584.png
义。」

【述曰其第四段文别有二亦准前知此即标部序
本宗也。】

「谓诸菩萨不脱恶趣。」

【述曰未得忍位犹是异生此诸菩萨不能脱离生
恶趣故犹生于彼。】

「于窣堵波兴供养业不得大果。」

【述曰以无情法不能受施利益施主生欢喜心故
无大果少福可成由此准知以物施法亦无大果
是此宗义窣堵波者此云高胜处即安舍利高胜
处也。】

「有阿罗汉为馀所诱此等五事及馀义门所执多同
大众部说。」

【述曰此下第二略指同佗执其文可知故不烦述。】

「其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谓一切有部诸法有者
皆二所摄一名二色过去未来体亦实有一切法处
皆是所知亦是所识及所通达生老住无常想心不
相应行蕴所摄。」

【说一切有等谓一切有者有二一法一切谓五法
即心心所色不相应行无为二时一切谓去来今
各对诸部名色摄一切法色相粗著易知其体称
之为色四蕴无为其体细隐难知相貌以名显之
故称为名一切法处所知所识所达者此部意谓
心心所等体相相似心既许知识即心所何不说
844-A¶ 第 585a 页 X53-0585.png
为法处皆许世俗智知有漏识识得六通达真理
者之所通达生老住无常行法蕴所摄对经部等
无不相应者非行蕴故。】

「有为事有三种无为事亦有三种三有为相别有实
体三谛是有为一谛是无为四圣谛渐现观依空无
愿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离生思惟欲得入正性
离生若巳得入正性离生十五心顷说名行向第十
六心说名住果。」

【有为事有三等者有为谓三世无为谓择非择及
虚空空无愿入正性离生者此二在苦谛四行相
故得入正性空摄空无我无愿摄苦无常故见行
依空爱行依无愿见行有二一我见增上二我所
见增上我见增上依无我空三摩地我所见增上
依空空三摩地爱行亦二一懈怠增依苦生死多
苦勿著懈怠放逸乐故二我慢增依无常无愿三
摩地以皆是无我勿起我慢故。】

「世第一法一心三品世第一法定不可退预流者无
退义阿罗汉有退义非诸阿罗汉皆得无生智异生
能断欲贪瞋恚有诸外道能得五通亦有天中住梵
行者。」

【世第一法三品谓三乘人成三品就声闻中退思
二是下护住堪达三人是中不动是上然是下唯
成现分下不成中中上亦尔天中亦有梵行行淫
近女名非梵行住天中有性离此事如经说一比
844-A¶ 第 585b 页 X53-0585.png
丘精进持戒至夜洗足洗足盆中有承足台有蛇
绕住比丘不见引足于中遂被嗷杀生忉利天欢
喜园中凡诸天生皆天男或天女膝此既生园巳
异常天众天女前皆欲收抱其新生天手掷言曰
皆勿近我彼天女怪白天帝释天帝释乃令以镜
照之新生之天见巳身影头有天冠身具璎珞非
是昔日出家之仪深生自悔更增厌欲天女以此
具白天帝天帝闻之躬自礼敬知昔人间出家持
戒遂送安处天仙之园故知天中有梵行。】

「七等至中觉支可得非馀等至一切静虑皆念住摄
不依静虑得入正性离生亦得阿罗汉果若依色界
无色界身离能證得阿罗汉果而不能入正性离生
依欲界身非但能入正性离生亦能證得阿罗汉果。」

【七等至有觉支谓四禅定三无色略不言未至中
间但别诸部非想欲界有觉支故。】

「北俱卢洲无离染者圣不生彼及无想天四沙门果
非定渐得若先巳入正性离生依世俗道有證一来
及不还果。」

【北拘卢洲无离染者以纯乐无苦可厌其六天中
犹有苦故故能离染。】

「可说四念住能摄一切法一切随眠皆是心所与心
相应有所缘境一切随眠皆缠所摄非一切缠皆随
眠摄缘起支性定是有为。」

【念住有三一自性即慧二所缘一切法三眷属五
844-A¶ 第 585c 页 X53-0585.png
蕴性缠有非随眠随眠但有七缠通一切惑三世
烦恼皆是缠非如十八缠等。】

「亦有缘起支随阿罗汉转。」

【亦有缘起随阿罗汉者几支随转耶答无明爱取
是或生老死在未来定无若中有中得阿罗汉果
是生支方便容许有生若于识支不得果者以一
念故其受支中亦得果定不随转名色六处触三
支中有说亦得果先生巳修习今至名色识容起
圣道故若作此说名色六处触中入涅槃名生般
受中分有行无行有说名色六处触三支犹根未
明即非伹不能起圣道无得果理唯在受爱支之
中分三种般若依前释即四支随阿罗汉后释即
一支其业巳得果行分摄未得果有分摄更无异
有支随无学转。】

「有阿罗汉增长福业唯欲色界定有中有眼等五识
身有染无离染但取自相唯无分别。」

【有阿罗汉增长福业更造新福成福分善故五识
但取自性唯无分别约处为论五事毗婆不许此
事亦无定量唯无分别无计度随念。】

「心心所法体各实有心及心所定有所缘自性不与
自性相应心不与心相应有世间正见有世间信根
有无记法诸阿罗汉亦有非学非无学法诸阿罗汉
皆得静虑非皆能起静虑现前有阿罗汉犹受故业
有诸异生住善心死在等引位必不命终佛与二乘
844-A¶ 第 586a 页 X53-0586.png
解脱无异三乘圣道各有差别佛慈悲等不缘有情
执有有情不得解脱应言菩萨犹是异生诸结未断
若未巳入正性离生于异生地未名超越有情但依
现有执受相续假立说一切行皆刹那灭。」

【诸无学得静虑离欲界欲法尔皆成熟故中间与
根本同一时得解脱二乘无别唯断染无知得不
染无知无得解脱理佛慈悲不缘有情有情实无
唯缘法故。】

「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但有世俗补特伽罗
说有移转活时行摄即无馀灭无转变诸蕴有出世
静虑寻亦有无漏有善是有因等引位中无发语者
八支圣道是正法轮非如来语皆为转法轮。」

【定无少法能从先世至后世等以我无故若说假
我可有移转随活时行摄无馀灭法即灭故不移
至后世无一实法转变至后世前实我无转今法
实无转皆破实我法。】

「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

【非佛一音说一切法虽说诸法无我不能说一念
□为无我故如无我观此宗自体不缘自体以名
自体故。】

「世尊亦有不如义言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佛自说有
不了义经此等皆为本宗同义末宗异义其类无边。」

【佛有不如义言立有二一义利谓说正问天雨不
有何义利二义谓道理即实法体谓方便说不称
844-A¶ 第 586b 页 X53-0586.png
实法谓杀父母等。】

「其雪山部本宗同义谓诸菩萨犹是异生。」

【其雪山部谓菩萨是异生即同萨婆多三劫百劫
俱是异生。】

「菩萨入胎不起贪爱。」

【不起贪爱即异说一切有为利益故知生受生故
无贪爱。】

「无诸外道能得五通。」

【无外道得五通以邪教故无得通理若内异生依
内教故有得通理。】

「亦无天中住梵行者。」

【亦无天中住梵行以天女乐具悉皆增胜若生彼
者无住梵行。】

「有阿罗汉为馀所引犹有无知亦有犹豫佗令悟入
道因声起馀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有阿罗汉为馀所诱等五事本上座部为此五事
与大众诤所以分出今复许立何乖本旨初与大
众乖诤之时尚未立此至三百年满与说一切有
诤说一切有得本宗故无五事旧上座弟子失本
所宗乃立五事是知年淹日久圣隐凡生新与旧
殊复何怪也。】

「其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

【其犊子部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谓实有我非
有为无为然与蕴不即不离佛说无我但无即蕴
844-A¶ 第 586c 页 X53-0586.png
离蕴如外道等所计之我悉皆是无非无不可说
非即蕴离蕴我既不可说亦不可言形量大小等
乃至成佛此我常在。】

「依蕴处界假施设名。」

【依蕴处界假施设名者谓我非即离蕴处界亦尔
然世说言色是我乃至法亦是我但依蕴等假施
设此我名我实非蕴等。】

「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

【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者即正量部计从此流
出心心所法灯𦦨铃声念念灭色法中如大地经
劫命根等皆随一生长犹有生灭等。】

「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
罗可说有移转。」

【诸法若离等者此中意说法无移转可说命根灭
时法亦随灭然由我不灭故能从前世至后世法
不离我亦可说有移转。】

「亦有外道能得五通。」

【亦有外道得通现见有脩得故。】

「五识无染亦非离染若断欲界修所断结名为离欲
非见所断。」

【五识无染亦无离染伹有无记都无善恶无分别
故有分别者有善恶故若断欲界修所断惑等者
以修惑唯迷事有不障理有漏六行既非證理故
唯伏修非见所断见所断法迷理起故要见理时
844-A¶ 第 587a 页 X53-0587.png
方能永断凡圣六行皆尔离色界等亦尔此中且
举欲界。】

「即忍名相世第一法名能趣入正性离生。」

【即忍名相世第一法初观四谛但总忍可名忍亦
观四谛名名次观四谛所诠体名相世第一法可
知此根本所诵但说此四而为善根。】

「若巳得入正性离生十二心顷说名行向第十三心
说名住果。」

【若巳入正性离生十二心等者此中谛别有三心
一苦法智即观欲界苦二苦法忍后观欲界苦谛
惑断未断以犹有上界惑故重观断等三苦类智
即合观色无色界苦以苦谛三界尽故不复重观
故合十二心第十三心或说即道类智第二念相
续心或总观四谛心次第超越得果皆尔次第得
第二三果如常。】

有如是等多差别义因释一颂执义不同从此部中
流出四部谓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所释
颂言。

「 巳解脱更堕
 堕由贪复还
 获安喜所乐
 随乐行至乐」


【法上等四部执义别四释一颂以旧四释一阿罗
汉中有退住进初二句释退次一释住后一释进
二三乘无学初二句释阿罗汉次一释独觉后一
释佛三四果有六种人一解脱人即预流初得解
844-A¶ 第 587b 页 X53-0587.png
脱故二家家人即第二果向三一来果人四一间
人五不还人六阿罗汉巳解脱一更堕二堕由贪
第四人复还者第三人第三句第五人第四句第
六人四六种无学退思护住堪达不动巳解脱是
第二人更堕是第一人堕由贪是第三人复还是
第四人第三句第五人第四句第六人。】

「其化地部本宗同义谓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无为是
有于四圣谛一时现观见苦谛时能见诸谛要巳见
者能如是见。」

【化地部于四圣谛一时现观此是见道作共相空
无我观入空无我遍观四谛见苦谛时至能如是
见此是修道若别观四谛相于修道中见苦谛时
能观馀三谛如一意识总缘五蕴十种色一时之
中能差别知此非见道要巳总观见谛理者方能
如是故修道中能如是见。】

「随眠非心亦非心所一无所缘与缠异随眠自性心
不相应缠自性心相应异生不断欲贪瞋恚无诸外
道能得五通。」

【随眠非心等如常释异生不断欲贪等者意说六
行不断烦恼但伏而巳如经部相似一切烦恼上
二界亦尔此中且举欲贪等要无漏道方能断故
五通外道不得以邪教故能飞等是何是咒药神
鬼等知宿住等俱非通也不能无拥故。】

「亦无天中住梵行者定无中有。」
844-A¶ 第 587c 页 X53-0587.png

【亦无天中住梵行以多乐故实无中有乾闼婆等
是作乐神引七有经如俱舍说。】

「无阿罗汉增长福业。」

【无阿罗汉增长福业以无烦恼可长有漏业故转
福分等是故业故。】

「五识有染亦有离染。」

【五识有离染以见佛等为近无间引生圣道非如
萨婆多远无间亦不得又言五识亦在修道位如
见佛即得圣亦能断结离染非无分别。】

「六识皆与寻伺相应。」

【六识有寻思勘何部。】

「亦有齐首补特伽罗。」

【有齐首补特伽罗即不还者生有顶地不能起下
无漏圣道取无学果至命欲终其结自尽得阿罗
汉乃般涅槃名为齐首谓生死之首即有顶地以
至极处更无生处虽不起圣道亦成无学。】

「有世间正见。」

【有世间正见不邪推求故。】

「无世间信根。」

【无世间信根世间信等不坚固易转改非增上不
名根。】

「无出世静虑。」

【无出世静虑者静虑者是粗外道异生多皆能得
故唯有漏此通色界六地无色界如何如静虑亦
844-A¶ 第 588a 页 X53-0588.png
有漏别有无漏九地不名静虑无漏故此且举色
界为定然圣者别起六地无漏入见道等不名静
虑但名为定。】

「亦无无漏寻善非有因。」

【无无漏寻寻是粗故唯有漏伺是细通无漏八道
支正思惟唯有漏助道支名道支实非是道善非
有因不为生死正因感故若助不善业令感人天
亦有此理今非正因能感三有若尔色无色业性
类是何是微不善业感由善资助故得如是即不
善业通色无色。】

「预流有退。」

【预流有退初得道有修惑故。】

「诸阿罗汉定无退者。」

【阿罗汉无退道满故言退等者但退禅定现法乐
住中二果实退如初得果故。】

「道支皆是念住所摄。」

【道支皆念住摄念住谓取慧相应心所并名念住
故摄道支。】

「无为法有九种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不动五
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无记法真如八道支真
如九缘起真如。」

【择非择空三体各一得缘同馀部不动但是断定
障得定障名动是散动故今断得此故名不动善
恶无记如三体各一但名一理性皆是善道支缘
844-A¶ 第 588b 页 X53-0588.png
起义同大众然各一理今据胜者伹言道支缘起。】

「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
亦有转变。」

【入胎为初至心心所法亦有转变此中意说一期
初后之中色等有转变如乳变为酪等性非刹那
生灭故有转变心心所法亦尔然即非一切行皆
刹那灭又解色等虽性亦念念灭然无去来世不
同萨婆多前法灭巳后于未来法生至现在今言
前法于现在灭巳无别有法从未来来但由前法
为因力故引后法起后法即是前法为因转作虽
刹那灭转变义成。】

「僧中有佛故施僧者便获大果非别施佛。」

【僧中有佛佛入僧数故也。】

「佛与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脱说一切行皆刹那灭。」

【佛与二乘同一道一解脱者此部意说非佛与二
乘一切种智作用亦同然道是一即声闻乃至为
佛时即旧道体不改性类是同转下成中转中成
上故言一物了境作用如是不同然非得果舍向
得胜舍劣等事解脱唯择灭断染无知得一切刹
那灭二解同前。】

「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此等是彼本宗同义
其末宗异义者谓说实有过去未来亦有中有一切
法处皆是所知亦是所识业实是思无身语业。」

【定无少法从前至后刹那灭故无一实法从前至
844-A¶ 第 588c 页 X53-0588.png
后。】

「寻伺相应。」

【寻伺相应同萨婆多解。】

「大地劫住。」

【大地劫住非刹那灭同正量部等解。】

「于窣堵波兴供养业所获果少。」

【供养窣堵波果少不同有舍利无舍利皆尔无摄
受欢喜利益故乃至佛像法等并然。】

「随眠自性恒居现在。」

【随眠恒现在恒居现为因生诸法故虽有过未现
在不断。】

「诸蕴处界亦恒现在。」

【诸蕴处界亦恒现在者云即种子三科恒现在唯
能生诸法五法定能缚系缚有情不出生死。】

此部末宗因释一颂执义有异如彼颂言。

「 五法定能缚
 诸苦从此生
 谓无明贪爱
 五见及诸业」


【诸苦从此生从五法起谓无明等者列五法名一
无明三界无明也二欲贪三色无色爱四五见有
身见等五诸业谓三业所以唯说此五又诸业有
几前说善非有因无福不动业故见道用胜五见
障理为首修道用胜贪爱缘事为首五见缘内理
诸界行相同但总言五见贪爱缘事行相各别欲
界缘外门上二界缘内故分贪爱然此二种见修
844-A¶ 第 589a 页 X53-0589.png
用异然通二道用胜为根本者所谓无明故略馀
惑此中不叙又无明即无明支贪爱即爱支五见
即取支以用增故业即行有故此五法常能缚得
令识等七生又上二界但不善业生由微薄不善
业善法资助令感上生亦非上二界有善业感故
言诸业谓身语意。】

「其法藏部本宗同义谓佛虽在僧中所摄然别施佛
果大非僧。」

【法密部谓佛虽在僧摄等者以别施佛其心无简
别但为施世尊极上极胜一心平等恭敬无差故
得福多若佛在僧亦兼施者即心宽慢又复大慢
又起简别佛为无上僧为有上故普施僧果少别
福。】

「于窣堵波兴供养业获广大果。」

【于窣堵波供养得大果者以佛舍利安在其中见
此处时如见于佛其心既重故得大果以佛亦许
供养舍利如佛无异故果极大法等亦然不为无
摄受便无大果佛自开许摄受施故。】

「佛与二乘解脱虽一而圣道异。」

【佛与二乘解脱同等者如文可知。】

「无诸外道能得五通。」

【无外道得五通者以教邪故通者运转无拥故诸
异生非佛弟子汎尔坐禅亦不得通不能无拥故
有能飞腾如住劫等事皆是咒药或鬼神等力之
844-A¶ 第 589b 页 X53-0589.png
所加非实通也。】

「阿罗汉身皆是无漏馀义多同大众部执。」

【阿罗汉身皆无漏者此有二义一非漏依故无学
蕴不起漏故二非漏境故虽生佗漏不增长故如
灭道谛烦恼虽生不增长故然无学蕴别有一类
异有学等得无学时方起现前故设退无学住有
学位起烦恼时此有学蕴依缘得起烦恼等者此
非无学身之五蕴无学蕴灭学蕴生故然今此宗
无学未必许有退义然作此解于理无违。】

「其饮光部本宗同义谓若法巳断巳遍知则无未断
未遍知则有。」

【饮光部若法巳断遍知即无等者法谓烦恼未断
之时过去有体名有烦恼若为无间巳断解脱遍
知过去烦恼体即非有不同萨婆多等其体独有。】

「若业果巳熟则无果未熟则有。」

【若业果巳熟则无等者既唯辨业业谓若果未熟
过去有体若果巳熟业于过去其体即无然唯果
法生巳念念灭不待巳断遍知等故解云此中唯
于过现不说未来以无体故今准文意无法以未
来为因以未来无故然因后果前故无以未来为
因又法巳断知言不简别故许通未来于理无爽。】

「有诸行以过去为因无诸行以未来为因。」

【有诸行以过去为因等者此简萨婆多现在以未
来为能作因未来以未来为异熟后相应位有能
844-A¶ 第 589c 页 X53-0589.png
作因故。】

「一切行皆刹那灭。」

【一切行皆刹那灭者异犊子等。】

「诸有学法有异熟果馀义多同法藏部执。」

【诸有学法有异熟果者此有二解一即无漏不招
有漏果但前引后等流果等变异而熟名有异熟
果此异熟果体实无漏萨婆多等不许名异熟故
二云即感有果如初二果未离欲界所有无漏感
欲界果不还感上界类此应知以烦恼未尽无漏
未圆故。】

「其经量部本宗同义谓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
立说转名。」

【经量部说诸蕴从前世转至后有实法我能从前
世转至后世问此为常故转为体无常多相续住
名转内法外法耶。】

「非离圣道有蕴永灭。」

【非离圣道有蕴永灭有漏六行不能断烦恼但名
伏故。】

「有根边蕴有一味蕴。」

【有根边蕴有一味蕴一味者即无始来展转和合
一味而转即细意识曾不间断此具四蕴有根边
蕴者根谓向前细意识住生死根本故说为根由
此根故有五蕴起即同诸宗所说五蕴然一味蕴
是根本故不说言边其馀间断五蕴之法是末起
844-A¶ 第 590a 页 X53-0590.png
故名根边蕴。】

「异生位中亦有圣法。」

【异生位中亦有圣法即无漏种法尔成就。】

「执有胜义补特伽罗馀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执有胜义补特伽罗但是微细难可施设即实我
也不同正量等非即蕴离蕴蕴外调然有别体故
也。】

三藏法师翻此论竟述重译意乃说颂言。

「 备详众梵本
 再译宗轮论
 文惬义无谬
 智者应勤学」


异部宗轮论述记(举)


天延三年乙亥七月五日于鹿苑院自拜写之

兴福寺释 真兴

承久三年十一月晦日于佛光山寺堂拜写之

沙门 高辨

一说部

执世出世法皆无实体同一假名。

说出世部

执世法从颠倒生出世之法别有别体。
844-A¶ 第 590b 页 X53-0590.png

鸡胤部

上古有仙染鸡生子部主是此之族。

多闻部

广学三藏深悟佛言从德为名名多闻部。

说假部

说世出世法皆通假名为以真实故不同一说及
出世部。

制多山部

制多翻为灵庙此即一处山有制多人依山住从
山立名。

西山住部北山住部

此并居制多山西及北故名也。

说因部亦名说一切有部

一切有有二一者有为三世实有二者无为离世
实有从所立法以彰部名。

雪山部

微弱不住如似雪风飘流靡惜从喻为名亦雪山
部从处立称亦名上座从远所袭以名也。

犊子部

上古有仙居山静处欲染母牛因而有子自后仙
种皆名也。

法上部

有法可上或复有法生众人出并名法上从人亦
名也。
844-A¶ 第 590c 页 X53-0590.png

贤胄部

贤是部主胄是苗裔之义是贤罗汉之苗裔以名
也。

正量部

权衡刊定名之为量量无邪谬因之为正此部所
立甚深法义于定无邪目以名也。

密林山部

近山林木蓊郁繁密从处以名也。

化地部

部主曾作国王化露地上故曰化地舍国出家弘
宣佛法从本名也。

法藏部亦名法密部

部主之义名藏之与密义同此师含容正法如藏
以名也。

饮光师

上古有仙身有金光障弊金光故名饮光部主是
彼胤以名也。

经量部

此部唯依经为宗不依律论即经部师依所立彰
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