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0032-054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读易纪闻卷五     明 张献翼 撰
  上传第一章
易始有卦爻文王系卦辞周公系爻辞正是系辞孔子
所作系辞乃是系辞之传故系辞传中言圣人系辞者
六系辞两篇合三圣之文上篇赞伏羲之卦兼及于辞
下篇赞文王周公之辞上本于卦其称易者为类有五
一曰造化二曰德业三曰卦四曰蓍五曰辞造化命于
卷五 第 1b 页 WYG0032-0541b.png
人为德业象以卦动以策明以辞皆发德业之实闻之
宋儒云系辞上下传统论一经之卦爻大体凡例论作
易之由则见于庖羲氏仰观俯察及易有太极及河图
洛书数章如论用易之法则见于大衍之数五十一章
序卦传论文王序次六十四卦之义言易道之常杂卦
传杂论六十四卦之义言易道之变系辞本欲明易若
不先求卦义则看系辞不得系辞或言造化以及易或
言易以及造化有称大传者因太史公引天下同归而
卷五 第 2a 页 WYG0032-0542a.png
殊途一致而百虑为易大传太史公受易杨何何之属
自著易傅行于世故称孔子者曰大傅以别之耳上下系
各十二章始皆言易简终皆言易简在德行不在言语
天地尊卑至日月运行乐记引之以论圣人礼乐本于
天地盖天地自然之理一也因之以作易则成易因之
以作礼乐则成礼乐礼乐本在易也故大象因天泽之
履而辨上下定民志是礼在易矣因雷地之豫而作乐
崇德是乐在易矣方本异也以类而聚此同之生于异
卷五 第 2b 页 WYG0032-0542b.png
物群则其势不得不分此异之生于同天地一物阴阳
一气或为象或为形所在之不同故云在者明其为一
也象者形之精华发于上形者象之体质留于下也有
物可见无物可执之谓象有物可见有物可执之谓形
成象成形须得变化意思假若日月旡往来星辰无显
晦山川无耸伏潮汐人物无老壮荣枯则滞而不通造
化亦几乎息矣故日月星辰山川动植之属者天之象
地之形也其往来显晦耸伏潮汐老壮荣枯之属相推
卷五 第 3a 页 WYG0032-0542c.png
而不穷者象形之所以成也子朱子以蓍策冠卦爻之
上明谓蓍策所得卦爻不可分蓍策与卦爻为二是故
字唤起下文摩是八卦以前事荡是有那八卦了团旋
推荡那六十四卦出来汉书所谓荡军是团转去杀他
磨转他底意思前以乾坤贵贱刚柔吉凶变化言是对
待之阴阳交易之体也后以摩荡鼓润运行言是流行
之阴阳变易之用也在植物亦有男女如麻有牡麻竹
有雌雄之类大始未有形知之而已天地有对待有运
卷五 第 3b 页 WYG0032-0542d.png
行有流布有化生刚柔对待者也日月运行者也风雷
流布者也男女化生者也雷霆风雨之类言天以该地
成男成女之句言人以该物诸卦受画于雷风山泽水
火诸卦三画无一非雷风山泽水火雷风山泽水火无
一画而非乾坤作者发动鼓舞之谓乾因物之自然故
易坤因乾之自然故简易则有不知之知简则有不能
之能始乎法天地终乎参天地贤非圣贤之贤但谓众
人中之出类拔萃虽圣人亦不过贤于众人而已夫位
卷五 第 4a 页 WYG0032-0543a.png
乎天地之中者皆人也必圣人方能成人之位而无愧
于为人焉前三节见得天地间物物有乾坤后二节见
得人心自具一乾坤此章天地卑高动静类群形象天
地原有之易刚柔贵贱吉凶变化圣人今作之易总为
刚柔分为八卦八卦统于乾坤乾坤之道易简人而兼
体之则亦天地也星经说日在牵牛则寒东井则暑牵
牛水宿远人故寒东井火宿近人故温也以此解日月
运行一寒一暑闻之陆德明曰易之序也虞翻本序作
卷五 第 4b 页 WYG0032-0543b.png
象吕氏曰作象乃与下义合象者之象成器以为天下
利也
  第二章
读易最要于象上看伏羲睹阴阳之象以画卦文王观
卦象以系卦辞周公观爻象以系爻辞如坤卦辞言牝
马盖凡物之牝者皆顺阳而行求其从一而不变则莫
若牝马故取以象坤之贞初六曰履霜坚冰至盖履象
初霜象六坚冰象阴盛故取履霜象初六而坚冰至则
卷五 第 5a 页 WYG0032-0543c.png
象上六也不然文王何缘系其辞曰牝马之贞周公何
缘系其辞曰履霜坚冰至故曰立象以尽意又要识得
卦之大意如需卦只要需待不轻进讼卦只要不成讼
比宜先不宜后同人贵广不贵狭是也然后逐爻看何
爻是成卦之主如屯初九蒙九二小畜六四比九五是
也有爻辞与卦辞取义同者有不同者彖传本释卦辞
有释卦外自发明一义者如乾卦推出四德来咸卦推
出天地圣人之感来小象释爻辞或有因以为戒者如
卷五 第 5b 页 WYG0032-0543d.png
需九三言敬慎不败是也
易中说卦爻多只说刚柔不全就阴阳上说卦爻是有
形质了阴阳全是气健顺刚柔之精者刚柔健顺之粗
者此章首三句是题目下面是解说这个观其有是象
而吉凶之理已具系之以是辞而吉凶之象始明既曰
明吉凶又曰生变化者盖谓某卦之吉凶生于某画之
变化某画之变化生于阴阳之推移何谓象物有事有
理故有象事理犹之形象犹之影不知其形视其影不
卷五 第 6a 页 WYG0032-0544a.png
知其事与理视其象刚柔相推之刚柔乃卦爻本原奇
偶在变化之前是变化所由生刚柔昼夜之象乃变底
刚化底柔在变化之后是承变化而来者昼夜之象原
是形容变化意盖卦爻刚柔相推以生变化而变化将
来又成刚柔犹之昼夜相继焉其柔之变复成乎刚者
犹昼之仍继乎夜也刚之化复为柔者犹夜之仍继乎
昼也观象槩观诸卦诸爻之象观变只观所变卦爻之
象耳占以揲而值之将用之以为决断故谓之占玩辞
卷五 第 6b 页 WYG0032-0544b.png
是槩玩诸卦诸爻之辞玩占只玩所当动卦爻下之辞
耳所以观之者正欲求其居之安所以玩之者正以求
至于乐吉凶侮吝自大说去小处变化刚柔自小说去
大处曰三极是卦爻已动之后各具一太极曰易有太
极则卦爻未生之先统体一太极也所居而安居字总
就身之所处而言居则观其象居字静对动而言序是
次序如潜见飞跃循其序则安每读每有益所以可乐
居安是安分乐玩是穷理安分则穷理愈精穷理则安
卷五 第 7a 页 WYG0032-0544c.png
分愈固观者一见而决玩则反覆而不舍也观象玩辞
学易也观变玩占用易也学易则无所不尽其理用易
则惟尽乎一爻之时居既尽乎天之理动必合乎天之
道上示人以吉凶悔吝者作易之事后独言吉而无凶
悔吝者学易之功刚柔两盛则为相摩刚柔迭胜则为
相推得失忧虞人事也吉凶悔吝象之进退昼夜天地
也变化刚柔象之是六爻言人兼有三极之道进退无
迹而有迹昼夜无端而有端曷为不可得而象乎易之
卷五 第 7b 页 WYG0032-0544d.png
序依虞翻本作易之象文王之彖本象故言象以该辞
周公之爻用辞故言辞以该象悔者忧之象忧则困衡之
情专责于已而理自内出矣故为悔吝者虞之象虞则
逆亿之私过度于物而羞从外至矣故为吝首节原辞
正以明辞因象系次节原变所以明占由变生三节四
节卦爻所具之实末言居则观象玩辞应首节动则观
变玩占应次节他人非不居但不得易之序是以不安
非不玩但不得易之辞是以不乐心之象便是易之序
卷五 第 8a 页 WYG0032-0545a.png
心之变便是易之辞古易庖羲设卦未有筮也既设卦
后而后蓍策生焉始有求卦之法而资有事者之筮耳
文王周公系辞未有占也既系辞后而蓍策求焉始有
当动之辞而资有事者之占耳今易则谓伏羲画卦所
以教民筮文王周公系辞所以定民占则夫易也者占
筮之书而已不知人伦物理自不容不尽原无假于筮
占然后决也惟事或狐疑未通而行有从违靡定者不
得不资蓍问易然亦先之以人谋后恊之以鬼谋耳若
卷五 第 8b 页 WYG0032-0545b.png
曰人伦事物由占而明是天命之性反制于筮而日用
常行悉听于神也孔子信而好古其赞易也则曰居则
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盖古易象辞
皆平居典则而变占则必动然后有是以观象玩辞虽
终其身不容须臾离而观变玩占惟动时为然或曰虞
度也非也忧则悔矣度何以吝乎古字虞与娱同孟子
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战国策颜斶云清净贞固以自
虞注虞娱同毛诗小序以礼自虞汉书郊祀歌神嘉娱
卷五 第 9a 页 WYG0032-0545c.png
又合好效欢虞太乙魏相传君安虞而民和睦
  第三章
彖者言象卦之全体爻者言变卦之一节吉凶者三句
明卦爻之辞之所指列贵贱者存乎位爻之言变见矣
齐小大者存乎卦彖之言象见矣辨吉凶者存乎辞言
得失者见矣忧悔吝者存乎介言小疵者见矣震无咎
者存乎悔言善补过者见矣卦有小大辞有险易又以
见象之与变也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又见得失小疵补
卷五 第 9b 页 WYG0032-0545d.png
过也闻之张敬夫云易中诸爻忧悔吝而存乎介者多
矣惟豫之六二介于石在豫时能介而自守者乎震无
咎而存乎悔者多矣惟复之初九不远复在复初能悔
而改过者乎前曰悔吝言乎其小疵此曰忧悔吝者存
乎介谓当谨于其微不可以小疵而自恕也前曰无咎
者善补过此曰震无咎者存乎悔谓欲动其补过之心
者必自悔中来也第一章论伏羲画卦而有望于贤人
之体易第二章论文王周公系辞而有望于君子之体
卷五 第 10a 页 WYG0032-0546a.png
易至三章专论彖爻之辞泛示夫众人之用易言动之
间尽善之谓得尽不善之谓失小不善之谓疵不明乎
善而误入乎不善之谓过尽善则无祸吉孰禦焉尽不
善则自祸凶孰逭焉觉其小不善非不欲改而已无及
于是乎有悔不觉其小不善犹及于改而不能改或不
肯改于是乎有吝与其吝也宁悔盖悔者迁善之权舆
吝者长恶之膏肓然圣人犹许其改也谓之小疵恕之
之辞吾身之过犹衣之破也衣有破补之斯全身有过
卷五 第 10b 页 WYG0032-0546b.png
补之斯还还者何复之于善也补不善以复之于善何
咎之有言吉凶不若悔吝之轻言悔吝不若无咎之平
言无咎不若言吉之福此应之者有轻重之辨言失不
若言疵之浅言疵不若言过之微言补不若言得之善
此感之者有浅深之殊失者疵过之积凶者悔吝之积
得者补过之积吉者无咎之积曰忧曰悔曰吝曰无咎
此文王周公之易也一介字示忧之之时一震字示悔
之之心此孔子之易矣存乎悔与悔吝之悔小异前悔
卷五 第 11a 页 WYG0032-0546c.png
以事几言后悔以心几言震者复之端悔者心之复
  第四章
准平等也弥如开弓愈开愈满纶如合绳渐合渐大弥
而非纶则空疏无物纶而非弥则判不相干天地有未
至处易却能弥纶得他惟其封弥得无缝罅所以能遍
满也天垂日星其行交错故曰文地窍山川其列有条
故曰理天文显矣所以运是文者则不可知地理显矣
所以具是理者则不可测谓其幽也文可观理可察谓
卷五 第 11b 页 WYG0032-0546d.png
其明也阳静而晦则明者幽阴动而显则幽者明文理
亦互言耳阴阳交合物之始也阴阳分离物之终也合
则生离则死原者本其所从来反者复其所归往气之
精者聚则为物自无而有为神魂之游者散则为变自
有而无为鬼情言用状言体耳目之精为魄气魂也口
鼻之嘘吸为魂二者合而成物魄为鬼魂为神变是魂
魄相离虽独说游魂而不言魄离魄之意自可见矣此
只是聚散祭祀求诸阳所以求其魂求诸阴所以求其
卷五 第 12a 页 WYG0032-0547a.png
魄魂者魄之光燄配神而行谓之魂游者渐渐散去不
复凝于物身降犹落也视听运物处皆已谢落不复附
于体也始终死生是以循环言精气鬼神是以聚散言
实不过阴阳两端而已始者明之初终者明之尽明尽
则入于幽矣反之于终其所反者即其所以始者也死
生人事之大人情之爱恶知其说者明于其理故能无
爱无恶生顺死安魂者意情所向自成象猊在虚实之
中而未尝不实者游魂者自盛入衰自生趋死之可想
卷五 第 12b 页 WYG0032-0547b.png
望察识者盖未死将衰而已然非但已死后之精爽也
变谓盛变而之衰生变而之死中庸言鬼神之为德洋
洋如在孔子曰祭神如神在此其状也易曰与鬼神合其
吉凶又曰鬼神害盈而福谦此其情也曰不过不流不
忧能爱皆不违也少有过少有流少有忧少不能爱便
不相似便违矣不流者守正之仁乃行权中守正非守
经之正也安土者随寓而安心无系累如是方能敦仁
方能爱爱者天地生物之心所谓仁也若不能安土必
卷五 第 13a 页 WYG0032-0547c.png
择自安之地则惟知有已不知有人何以能爱尧舜之
得位孔颜之不遇其敦仁一也能爱一也心无一毫系
累谓之乐常人多忧因不能乐天不能乐天因不能知
命观幽明死生鬼神昼夜其屈伸代谢于天地万物之
中者何莫非命知命则一身之生死得丧同于屈伸代
谢何忧之有天地之化滔滔无穷如一炉金汁镕化不
息圣人则为之铸写成器使入模范匡郭不使过于中
道也曲成不遗就事物之分量形质随其大小阔狭长
卷五 第 13b 页 WYG0032-0547d.png
短方圆无不各成就此物之理无有遗阙一是极其大
而言一是极其小而言范是铸金作范围是围裹如天
地之化都没过遮栏圣人便将天地之道一如用范来
范成个物包裹了通是兼通乎昼夜之道若范围有不
尽曲成有所遗通昼不通夜通生不通死便是不知神
便有方易便有体矣知幽明知死生知鬼神知万物知命
知昼夜如此乎言知之详总之只是知易耳幽明即死
生死生即鬼神鬼神即万物万物即命命即昼夜曰故
卷五 第 14a 页 WYG0032-0548a.png
曰说曰情状曰道曰化皆易也曲者一偏一曲之谓中
庸言致曲易大传言曲成老子云曲则全庄子云曲士
不可以语于道易又言其言曲而中指人心言心曲衷
曲地名曰韦曲杜曲皆同义
  第五章
道字与他处道字不同人物所由以生之理所谓立天
之道是也其继就是根头发育处理犹全粹本无不善
故继之者善然其阴阳变合中有五行随这理出人物
卷五 第 14b 页 WYG0032-0548b.png
所由以生盖禀具为性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继之
者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此成之者性继善便是公共
底成性便是自家底继善如水之流行成性如水之止
而成潭继之成之是器善与性是道百姓固未见道仁
者知者亦未见道之全惟其所禀之各异是以所见之
各偏仁者见仁而不见知故谓道止于仁知者见知而
不见仁故谓道止于知上章说圣人之知仁知与仁合
而为一此说仁者知者仁与知分而为二道无阴阳本
卷五 第 15a 页 WYG0032-0548c.png
自无滞仁者之见滞于阳知者之见滞于阴百姓由乎
阴阳之道而不知君子阴阳之道也不知其性者为百
姓知之而入于意见者为仁知之偏以皆落于成性之
后而未睹乎继善之初也象言成则法已具而未定法
言效则道尽见而无隐效呈示也出诸幽隐以示人也
法者未然而已然千古当然不易之定体也效如效忠
效力效顺之效有陈献底意思张忠定公言事未判时
属阳已判后属阴未判生杀轻重未定已判了更不可
卷五 第 15b 页 WYG0032-0548d.png
易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极天地之数而吉凶可以
前知此之谓占数蓍数也变卦变也物莫逃乎数故极
占数可以知来物事行事也即所占卦变而通之也上
章言易无体此言生生之谓易惟其生生所以无体上
章言神无方此言阴阳不测之谓神惟其不测所以无
方君子之道鲜圣人所忧也造化不预焉发育万物之
谓仁造化无迹之谓用仁可见也故显用不可见也故
藏圣人之与天地有可同者有不可同者可同者显仁
卷五 第 16a 页 WYG0032-0549a.png
藏用之德业不可同者天地无心圣人有心也乾坤占
事此易之阴阳可得而知也至于阴阳之妙不可测而
知者其易之神乎贤人之德业可久可大天地之德业
富有日新可大则法乎富有可久则法乎日新故曰天
下之理得而成位乎中数何以极极其数遂定天下之
象象定而后知来故曰极数知来之谓占
  第六章
欲见其广大则于天地乎观之欲见其变通则于四时
卷五 第 16b 页 WYG0032-0549b.png
乎观之欲知其阴阳之义则观于日月可见欲知易简
则观于至德可见自广大而至易简其言之序自博而
趋约也天地之间至大者天地至变者四时至精者日
月至善者至德易具四者岂不谓之备乎以易道为近
乎其远无外莫之限而禦也以易道为远乎其近无内
止于静而正也专与翕所谓静正也直与辟所谓不禦
也则备即大生广生也夫阴阳为刚柔为贵贱为变化
其说不可以一言尽也故括其理而总谓之曰义易简
卷五 第 17a 页 WYG0032-0549c.png
之德一惟善焉而已可以一言尽也故指其实而独谓
之曰善首章论乾坤之尊卑结之以易简而理得此章
论乾坤之广大结之以易简配至德
  第七章
知崇是知识要超迈礼卑是须就切实处行若知不高
则识见浅陋若履不切则所行不实知识高便是象天
所行实便是法地识见高于上所行实于下中间便生
生而不穷故说易行乎其中格物致知致广大极高明
卷五 第 17b 页 WYG0032-0549d.png
即知崇事诚意正心修身道问学尽精微道中庸是礼
卑事成性是已成之性如言成德成说之类成之者性
是成就之意如言成已成物之类易其至矣乎盖可久
可大贤人之德业未足为至至矣哉富有日新造化之
德业也至矣乎知崇礼卑圣人之德业也总是一个体
段功用两言之者见圣人彻上彻下合内外之道与天
地相似而不违也知礼性也知崇礼卑成性存存也自
知礼之通于人者为道自知礼之措于用者为义有天
卷五 第 18a 页 WYG0032-0550a.png
地之位而后易行有知礼之门而后道义出贤人德业
在易简矣圣人德业又在知礼乎知之所以知者本于
乾之易知礼之所以能者本于坤之简能易知如乾故
知崇如天简能如坤故礼卑如地礼即理也以礼言则
有据约礼崇礼复礼此之谓也
  第八章
言虽是杂乱圣人却于杂乱中见其不杂乱之理天下
之动贞夫一所以至动而不可乱乱则不一一则不乱
卷五 第 18b 页 WYG0032-0550b.png
以言者尚其辞故拟之而后言以动者尚其变故议之
而后动占在辞内拟辞即拟占矣象在变内议变即议
象矣曰会通尽作易之理曰拟议尽学易之方惟圣人
主天下之一故有以见天下之赜主天下之静故有以
见天下之动拟者象之未成象者拟之已定会是四边
合凑来处行得去便是通会而不通便窒塞而不可行
通而不会便不知许多曲直错杂处典礼犹常礼常法
动亦未便说易之动只是事到面前自家一念之动求
卷五 第 19a 页 WYG0032-0550c.png
处置他便是动圣人于象拟之而后成学易者如何
不拟之而后言圣人于爻必观会通以行典礼学易者
如之何不议而后动前言变化易爻之变化也此言成
其变化学易者之变化也象者所以形天下无形之理
是必取众人之所同识以喻吾之所独识不识仲尼使
见有若不识伯喈使见虎贲盖拟彼之形容以象此之
物宜也爻者所以穷天下无穷之事然固有言天下之
至赜而可恶者矣异端之玄虚寂灭是也易则不然龙
卷五 第 19b 页 WYG0032-0550d.png
血玄黄雨于何地日中见斗灾于何世载鬼一车證于
何人然众不以为诬君子不以为怪何也其象也非实
也固有言天下之至动而可乱者矣诸子之坚白同异
是也易则不然一卦五阴阴不少矣一阳令之而必从
一卦五阳阳至杂矣一阴主之而必听何也有要也非
荡也未言至赜先剪可恶之贼未言至动先弭可乱之
讼拟至赜而后言至赜议至动而后言至动也鸣鹤在
阴以下七爻子曰颜氏之子一节子张曰书云听于冢
卷五 第 20a 页 WYG0032-0551a.png
宰三年诗云缗蛮黄鸟至不如鸟乎迨天之未阴雨至
谁敢侮之天生蒸民至故好是懿德孔子说经例也居
其室即在阴之义出其言即鸣鹤之意千里之外应之
即其子和之之义在阴者鸣鹤隐微之地也居室者君
子隐微之地也出处同道则禹显颜晦同一情语默同
道则史直蘧卷同一意薰莸同器一童子能辨之臭味
不同故也取南山之兰杂北山之兰虽黄帝不能分臭
味同故也草木之气味惟兰最入人金至坚也而同心
卷五 第 20b 页 WYG0032-0551b.png
者断之兰至馨也而同心者如之以出处语默发明号
笑之义圣人读易不滞于故而知其新有如此薄莫薄
于茅然重莫重于藉有茅以藉是物则茅虽薄而用则
重矣秦欲尽去先王之白茅而行一切之政苟则可矣
如咎何伐者取诸彼以归诸已之义犹伐木然子绝四
无我为此德言盛不盛不为德礼言恭不恭不为礼存
其位者不谦恭则骄骄则亡也劳非方劳也劳与功俱
自事后见得自在已心力之尽谓之劳自及人勋业之
卷五 第 21a 页 WYG0032-0551c.png
盛谓之功伐者矜誇已能德者自恃有恩也密只是审
重详谨取其发必中动必成非徒不使人知而已密于
言语即不出户庭之义妇有长舌其自瞻卬诗创言也
亦牧誓牝鸡之晨遗旨也谓惟厉之阶者幽王之厉夥
甚矣申后黜而太子废家厉也小人盛而刑狱繁国厉
也诸侯畔而夷狄侵天下厉也三山竭而岐山崩天地
厉也凡此诸厉皆从妇之一舌以为阶小雅曰赫赫宗
周褒姒灭之不言所以灭所以灭者此舌耶小人而乘
卷五 第 21b 页 WYG0032-0551d.png
君子之器与上慢下暴者皆春秋诸侯之所为也夺之
伐之者诚是也非盗也然皆不由天子之命故曰盗思
夺之盗思伐之盗者乘衅而至苟无衅隙则盗安能犯
知盗知其所从起慢怠惰忽忘暴不思轻发害及人物
也夺者夺其位伐则击而伤之矣司马氏安能盗魏曹
操教之也萧衍安能盗齐萧道成教之也鸣鹤言处隐
之诚同人言同心之一白茅贵慎有终尚谦亢龙恶亢
户庭以教密负乘以戒慢皆以养人之敬心也杨用修
卷五 第 22a 页 WYG0032-0552a.png
云冶销也遇热则流遇冷则合与冰同志故冶字从冰
女之艳媚亦令人销神流志故美色曰冶
  第九章
首论天地之数次论蓍策之数末论卦画之数天地数
之原蓍策数之衍卦画数之钟聚至于卦画足以济生
人之用矣故始以成变化而行鬼神明数之体段原于
天地者有如是之功用终之以变化之道神之所为明
数之功用达于蓍卦者原其初已有如是之体段数起于
卷五 第 22b 页 WYG0032-0552b.png
一终于十无往不五为主天数积为五五地数积为五
六合之为五十有五五为最尊首居天数之中为主故
方图之参两合为五河图洛书皆五方而五居中六爻
五为君位九畴五为皇极气五行天五纬地五质五方
人五脏五性五事休咎之徵与福皆五四支各五指典
五典教五教礼五礼色五色声五声味五味五十有五
为十一个五五十以全其体一以肇其用大衍之数亦
用其全体者也河图自一至十五十五点之在马背者
卷五 第 23a 页 WYG0032-0552c.png
其旋毛之圈有如星象故谓之图非五十五数之外别
有所谓图也卦虽八而数须十者八是阴阳数十是五
行数一阴一阳便是二以二乘二便是四以四乘四便
是八五行本只是五而有是十者盖一个便包两个如
木便包甲乙火便包丙丁土便包戊己金便包庚辛
水便包壬癸所以为十阳加阴则为水为木为土阴加
阳则为火为金苟不相加则虽有阴阳之资而无五行
之用天地者阴阳对待之定体一至十者阴阳流行之
卷五 第 23b 页 WYG0032-0552d.png
次序变化虽妙而数有以成之若月令所谓鸠化为鹰
雀化为蛤草木乃茂不黄落可以历数推而迎之此天
地之数有以成其变化也鬼神虽幽而数有以行之若
其神勾芒其神祝融其神蓐收其神玄冥各司其时各
治其职者此天地之数有以行乎鬼神也河图五十五
是天地自然之数大衍五十是圣人去这河图里面取
那天五地十衍出这个数大概河图是自然底大衍是
用以揲蓍求卦底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虚其中金木水
卷五 第 24a 页 WYG0032-0553a.png
火土五数便是五十天数五地数五是旧文五位相得
而各有合是孔子解文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
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是旧文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
此是孔子解文分而为二是本文象两是解文挂一揲
四归奇于扐皆是本文以象三才象四时象闰之类皆
是解文乾之策一节则断之以当奇之日二篇之策一
节则断之以当万物之数于此可见天三地两合而为
五位每位各衍之为十故曰大衍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卷五 第 24b 页 WYG0032-0553b.png
而大衍之数去其五者盖数备于五而大衍五十数之
所宗者五也大衍之数五十而其用四十有九者盖数
始于一而四十有九数之所宗者一也数之生者五而
已自五以上为成数五者数之毋也虚而不用犹五十
之去一也天地谓之数乾坤谓之策则数者策之所宗
而策为已定之数也前则挂扐之数象月之闰后则过
揲之策象岁之周独曰乾坤之策者犹用九用六三百
八十四爻之通例而独于乾坤言之也虚一者揲之发
卷五 第 25a 页 WYG0032-0553c.png
端挂一者积之发端大抵左揲右揲总是揲之以四总
一项事左归右归总是归奇于扐亦总一项事三岁五
岁总是取馀成月亦总一项事闰月是五岁两置者奇
是左右两归者重在闰不重在岁左扐当三岁一闰右
扐就当五岁再闰蓍生其茎满百而大衍之数乃不以
百为全何也以岁运言之惟是五气之布而已以世运
言之惟是五德之运而已天地之数不过一二三四五
蓍策用数所以但取五十也五十之数方生出乃为大
卷五 第 25b 页 WYG0032-0553d.png
衍若兼取其百则数已过极非当大衍时矣如人之生
以百年为期乃合自少至老而为言人之精华用事皆
在五十以前至五十后虽尧舜倦于勤矣后挂者再扐
之后复以所馀之蓍合而为一为第二变再分再挂再
扐也不言分二揲四归奇独言后挂者明第二变之不
可不挂也陈旸曰五声者乐之指拇也二变者五声之
骈枝也左氏七音之说盖八音耳八音以土为主而七
音非土不和故书之益稷礼之乐记其言八音既虚其
卷五 第 26a 页 WYG0032-0554a.png
土犹大衍之虚其一也大衍虚其一无害其为五十七
音之虚其土无害其为八音筮则告占则应故可与酬
酢行吉凶在神知吉凶在蓍故可与祐神祐助也自大
衍至能事毕矣言蓍变之神显道至祐神言蓍占之神
  第十章
道虽有四实不离乎二有象而后有辞有占而后有变
不得于象则玩辞为空言不由于占则观变于何所曰
尚其辞至尚其占言易之至当尊尚也曰遂通与遂知
卷五 第 26b 页 WYG0032-0554b.png
言易之至为感妙也尊尚者出于人感妙者出于天天
人相与之际惟易而己矣辞占是一类变象是一类所
以至精合辞占说至变合变象说占与辞是一类者晓
得辞方能知得占若与人说话晓得他言语方见他胸
中底蕴变是事之始象是事之己形者故亦是一类指
其所之者易之辞也以言者尚之则言无不当矣化而
裁之者易之变也以动者尚之则动无不时矣象其物
宜者易之变也制器者象之则可以尽创物之智极数
卷五 第 27a 页 WYG0032-0554c.png
知来者易之占也卜筮者尚之则可以穷先知之神闻
龙观复氏云有言动时取用者有制器卜筮时取用者四
者惟尚变难通变虽在辞象占之外实不出辞象占之
间凡举动必合易之变惟心与理会者能之辞以明变
象之理占以断变象之应故四者之目必辞与占始终
焉参伍犹言错综三其三为参五其五为伍纵横反覆
以推其变数物者既参复伍言非一次计算也揲蓍者
分揲挂扐亦非一度经营也其营之非一度计之非一
卷五 第 27b 页 WYG0032-0554d.png
次正其变化处夫数物者之不一其算所以要其数之
实揲蓍者之不一其营所以要乎奇之实也参伍错综
混举揲蓍求卦之事参伍错综之中每合三变而言则
谓通其变总合十八变而言则谓极其数盖必每三变
而后成一爻故曰通其变必总十八变而后成一卦故
曰极其数参伍以变据卦揲扐时言变者数之未成者
也错综其数总卦揲扐后言数者变之已成者也老少
不出二象故曰文动静实该万事故曰象非成文不足
卷五 第 28a 页 WYG0032-0555a.png
以成物非定象不足以制器神无速亦无至须如此言
者不足以形容故也天下之理惟疾故速惟行故至无
疾之迹自然敏而速无行之形自然致而至
  第十一章
论易之用曰圣人以通天下之志易在众志论易之体
曰圣人以此洗心易在圣心洗之净而主乎其通通之
遍而充乎所洗蓍之数七七七四十九象阳圆其为用
也变通不定卦之数八八八六十四象阴方其为用也
卷五 第 28b 页 WYG0032-0555b.png
爻位有分前章赞圣人穷理尽性崇德广业见作易之
备此章特赞圣人洗心斋戒原作易之致一祭祀以有
形感无形卜筮以有心感无心故皆曰斋戒圆神故能
通天下之志方知故能定天下之业易贡故能断天下
之疑蓍开于无卦之先所以为神卦定于有象之后所
以为知爻决之先者也所以为贡闻李仲永云以为神
耶则既物于物以为物矣则神所寄焉夫是之谓神物
以知象数也兴神物以前民用作易之事斋戒以神明
卷五 第 29a 页 WYG0032-0555c.png
用易之事斋较详于戒到湛然纯一时肃然警惕也无
了三日戒焉以远夫外物之干七日斋焉以专夫一念
之敬洗心圣人观象玩辞理与心会也斋戒圣人观变
玩占临事而敬也浑然是此道理不烦用一毫之私便
是洗心即是退藏于密所谓密者只是他人自无可捉
摸处便是寂然不动处既言蓍卦爻之理不假于物而
皆具于圣人之心又言蓍卦爻之用不能不假于物而
亦不能外乎圣人之心知来非但知得后来有吉有凶
卷五 第 29b 页 WYG0032-0555d.png
便是先知所以预备之藏往非但记其陈迹而已直是
其心翼翼不忘常欲如其吉惟恐如其凶也聪明睿知
乃统言其生禀至于神智则专就知来藏往处一段神
妙明觉而言神武不杀非即得其理而不假其物意如
此则神武不杀是假象矣系辞传无假象例也所谓神
知来知藏往俱在者夫二字应出者字指古之聪明睿
知神武不杀者也夫字之意言必如此之人乃能神以
知来知以藏往如此也盖惟其有是聪明睿知是以其
卷五 第 30a 页 WYG0032-0556a.png
神知自妙于此惟其有是神武不杀是以神能知来而
不假于蓍知能藏往而不假于卦也以蓍之神得卦之
知故六爻之义可推吉凶之告可献矣自太极以至末
章为第四节极言圣人制作之本然圣人制作之本有
三易有太极以下六句言爻象之所由生法象莫大乎
天地以下六句言成器之所由立天生神物以下四者
为易书之所由作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人
到疑而不能决处便放倒了不肯向前动有疑阻既得
卷五 第 30b 页 WYG0032-0556b.png
卜筮知其吉凶自然勉勉住不得则其所以亹亹者是
卜筮成之也诗曰亹亹文王令问不已然则亹亹盛德
也若蓍龟但能成务而不能成德何以冒天下之道哉
天地有自然之法象非崇高富贵位与天地并何以修
道而立教四时有自然之变通非作易变通尽制何以
神化而宜民日月之明旁烛幽遐非易之示人本隐之
显何以开物成务是三言者各有所合也上三言以易
之在造化者言下三言以易之在人事者言合而言之
卷五 第 31a 页 WYG0032-0556c.png
太极也分而言之仪象卦也生者皆太极生之而有渐
次非有三度生也闻房氏易传云非今日有太极而明
日方有两仪后日乃有四象八卦也又非今日有两仪
而太极遁明日有四象而两仪亡后日有八卦而四象
隐也太极在天地之先而不为先在天地之后而不为
后明于天之道二节说兴蓍用易之事易有太极二节
说画卦作易之事先言兴蓍者此章重在卜筮用易故
先言兴蓍而后本诸易也有其象无其辞则示人以其
卷五 第 31b 页 WYG0032-0556d.png
意而已圣人惧后世不知与知也于是系之辞以告之
定其辞以断之曰示则使人有所见曰告则使人有所
知曰断则使人无所疑示四象所以开物系辞断吉凶
则可以成务而天下之道无不在其中此章凡八称圣
人皆指伏羲只系辞以告是文王周公事耳诸儒相传
伏羲受河图以作易若求伏羲作易所以取则于河图
之法则无明说可考伏羲见是图奇偶之数卦便可画
初非规规然模仿其方位与数也卦画既成隐然自与
卷五 第 32a 页 WYG0032-0557a.png
图之位数合易有太极又是推上一重要见得画卦里
便自有吉凶有不待辞而著者方得伏羲画卦示人之
初意示者见其大概断者辨其几而决其所至也第四
画者以八卦为太极而复生之两仪也第六画者八卦
之八卦也易画生于太极故其理为天下之至精易画
原于图书故其数为天下之至变子朱子曰先言坤者
由静而动也魏了翁氏云周易备三易之义阖户之谓
坤即归藏终万物始万物盛乎艮即连山也汉纪引易
卷五 第 32b 页 WYG0032-0557b.png
立象成器以为天下利朱子本义云立下疑有缺文盖
使人深考而自得之也
  第十二章
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言所谓书以尽言也尽情伪
尽意之极也尽利尽神岂止尽言已哉如大衍之后言
显道神德行酬酢祐神定吉凶成亹亹皆是鼓之舞之
之意设卦一句在立象之后系辞之前盖竟尽意之绪
启尽言之端也因变得占以定吉凶则民无疑而行事
卷五 第 33a 页 WYG0032-0557c.png
不倦如以鼓声作舞容鼓声愈疾而舞容亦愈疾鼓声
不己而舞容亦不已自然而然不知其孰使之者所谓
尽神也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以造化言之乾坤成
列而易立乎其中以卦位言之易有太极则以易为主
此一段文意则以乾坤为主非乾坤有毁息之理也言易
与乾坤不可以相无也易未尝无乾坤未尝息特以卦
画不立无以见其变易之理而并于乾坤之功用不可
得而见尔乾坤即是奇偶二画易以道言画以两而相
卷五 第 33b 页 WYG0032-0557d.png
并故曰列道以一而隐乎其中故曰立乎其中画不列
则道无由而自见道不著则画不能以自行谓之变谓
之通者变通之义理存乎变存乎通者变通之功用其
要在于通不通不足以成变也处得好便不穷通便不
穷不通便穷如亢龙有悔是不通了处得来无悔便是
通道即上文所谓易也器即所谓乾坤奇耦之画也事
者业之未成业者事之巳著象其物宜谓文王之象申
设卦以尽情伪一句系辞焉以断吉凶谓周公之爻申
卷五 第 34a 页 WYG0032-0558a.png
系辞焉以尽其言一句上文化而裁之唤做变下是就
这变处见得化而裁之自形而上者至变通事业自至
约处说入至粗处自极天下之赜者至神而明之又自
至粗上说入至约处上五谓之者皆作易之用下六存
乎者圣人之用夫易也前言变通而归之事业推易道
于民后言变通而归之德行存易道于已易果书言之
所能尽哉以道器而总之曰形见道器总是这一个物
事不言有无但言上下正为这物事不可离也道器五
卷五 第 34b 页 WYG0032-0558b.png
言要在变通二言以申变而通之之意不曰道器所谓
变通者何哉神明非于变通上另有加倍巧妙之谓盖
卦爻之变虽原可以化裁卦爻之道虽本足以推行然
不能自化裁而推行也至若为之张主宰制不滞于象
不泥于辞有以通其微而妙运之精其义而利用之斯
则存乎其人也默即不言不事言说即是默但以得诸
心言则谓其默以其体诸身言则谓其不言凡人徒事
言说者于理未必实得凡理以神悟而实得于心道以
卷五 第 35a 页 WYG0032-0558c.png
神合而实体于身者必不事于言说也德乃学问之功
已到凡理皆已得于心而无欠乃于咨诹之际所以神
明乎变通之理其默成有如此也行乃造诣之功已到
凡理皆已体于身而无歉乃于筮易之时所以神明乎
变通之用者其不言而信如此也此章言圣人作易之
意其散在六十四卦之爻象其聚在乾坤之二卦圣人
用易之道其散在天下之事业其聚在一身之德行
 
卷五 第 35b 页 WYG0032-0558d.png
 
 
 
 
 
 
 
 读易纪闻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