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卷五 第 1a 页 WYG1385-0111c.png
钦定四库全书
 吴都文粹续集卷五    明 钱谷 撰
  学校
   长洲县学记        俞掞
古者比闾族党莫不有学今环百里之地而为县讵可
缺与按吴郡自唐置长洲县距今三百馀年而学不建
岂簿书期会未遑议俎豆之事与景定壬戌诏县增主
学用丕儒教宋君楚材实在此选至之日叹曰官以主
卷五 第 1b 页 WYG1385-0111d.png
学名居无庐士无廪师倚席不讲惕然以惧乡寓刘公
震孙列其状于郡即近县废寺为肄习之所士不问远
近裹粮而来旬有讲月有试考德问业于此宋君又惧
无以继乃裒俸馀与束脩之入请于郡因寺建学以惠
悠久太守陈公均亲来相度指寺前一塔矗如文笔曰殆
天相与于是徙佛像于他所宋君与诸生经之营之由
礼殿至学门焕然一新斋舍庖湢具备起于乙丑春成
于丙寅夏民有争田不决前守拨充养士且上于朝会
卷五 第 2a 页 WYG1385-0112a.png
召入季公镛来守是邦悉令归之而士有所养宋君之
志亦少舒究矣属予记之辞不敏请益力夫教亦多术
矣孟子吃𦂳诲人处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矣盖人之所以灵于万物者以其有是心焉耳是心虽
依血气而生而一点光明具众理应万事未有触之而
不动感之而不应孩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
莫不知敬其兄是之谓本心物交物引之而去此心放
矣从耳之欲而好淫哇从目之欲而悦纷华从口之欲
卷五 第 2b 页 WYG1385-0112b.png
而饫肥甘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亦莫不然若放而
不求流而忘反放僻邪侈无所不至而一点光明未尝
泯灭反而求之心在我矣是故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一
息而游尧舜之天一息而沦盗蹠之渊圣狂之分求不
求耳然此心之放亦岂俟于形者哉有所忿懥有所恐
惧有所好乐忧患而不得其正皆谓之放人能于日用
之间每事省察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颜何
人哉希之即是呜呼孟子之所谓求放心者岂如释氏
卷五 第 3a 页 WYG1385-0112c.png
死灰槁木付此心于无所用哉自吾恻隐而推谓之仁
自吾羞恶而推谓之义自吾辞让是非而推礼与智无
不尽矣举斯加彼可以参天地赞化育此君子所以大
过人者善推其所为而已矣矧今撤缁庐而敞儒宫立
师道而新士习同堂合席相与讲明当何如哉始而省
察以存此心之全体终而充广以达此心之大用庶乎
可以为士矣是又宋君之所深望故并书之咸淳二年
四月朔朝请郎权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节制澉浦
卷五 第 3b 页 WYG1385-0112d.png
金山常州江阴水军同提领镇江府转仓借绯广信
俞掞记
   礼堂记         吴必大
礼立乎天地之间而人参焉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
其有礼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而无
礼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有禽兽之心也弱之肉强之
食争端起乖气兴而祸乱作矣故曰坏国丧家亡人必
先去其礼圣人作因天秩以教为之宫室堂奥之居为
卷五 第 4a 页 WYG1385-0113a.png
之簠簋俎豆之数为之殽胾食羹脍炙醯酱葱渫酒浆
脯脩之用而恭敬辞逊以出之所以因情立文辨分定
志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达天理顺人
道之大端也故惟圣人能知人之不能以无欲也人之
欲莫大于饮食也故惟饮食有礼圣人安之君子行之
众人勉焉于是箪食豆羹由是则生而有不屑者矣肉
乾人饥日晏不得食而有所不敢者矣吾尝评斯人可
使饿死于首阳立乾于河上而不可使犯非礼取非义
卷五 第 4b 页 WYG1385-0113b.png
夫安得不有益于人之国家长洲故无学撤缁庐以为
之学之究也士负笈造焉劝趋成俗则宋君楚材功多
君既表其宫而新之燕食有堂命之曰礼堂问故曰吾
于礼食有取也君之用心忠矣吾闻古人之在幼也能
食教以右手能言教以唯俞教以男女之别长幼之序
十年出就外傅乃所谓学也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学
则古今共之曲礼一书其识饮食之礼备矣尝试言其
略曰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夫饱非逊道也不泽手为
卷五 第 5a 页 WYG1385-0113c.png
其近于秽也曰流歠曰固获曰扬饭曰嚃羹曰嘬炙欲
速也求多也凡可以得食者无不力也厚已而薄人也
有声而无容也终食之间须臾之离而贤不肖之趋胸
中莫掩焉是可以观人矣是故圣人致详于饮食之际
也其旨深诸生来前吾语子礼其承而师孙而友谨而
饥渴之害群居终日唯善是务觞酒豆肉而成德寓焉
幼之学壮而行礼不可胜用矣昔明道程子至天宁值
僧方饭见其趋进揖逊之盛而有三代威仪尽在是矣
卷五 第 5b 页 WYG1385-0113d.png
之叹礼失而求诸野盛服佩衿不犹愈于野欤必不失
是而后人其人庐其居足以关浮图氏之口以无坠宋
君之善诸生皆曰谨受教宋咸淳二年九月庚寅朔奉
议郎添差通判平江军府兼管内劝农事吴必大记
   景文堂记         赵与鉴
吴郡立学自范文正公始附城两县其有学也亦宜然
自景祐以来二百馀年吴邑有而长洲缺焉按吴郡志
县南一百步有孔子庙邑令王公禹偁尝为文属郡侯
卷五 第 6a 页 WYG1385-0114a.png
状元柴成务为之记今庙与碑不可复考意者强室兼
并梵宫侵渔未有能经理之者景定四年制诏天下县
设主学而宋君楚材来主长洲事宋君蜀之眉山人经
明行修于易尤邃避难来吴𨽻职和靖书院尝为尹肃
公请谥趋向端的人皆贤之恕斋洪公勋与法从诸公
共荐于朝俾兼书院堂长以其未立学也巳而乡大夫
列词于郡趣开试乃即近县废院为讲习之所师友裹
粮月试旬课户履群集于是宋君就请以废院为学捐
卷五 第 6b 页 WYG1385-0114b.png
俸馀与束脩之入葺而新之佥判方君山京雅相推敬
会邑有争没官田为拟充学廪太守陈公均闻而是之
未踰年而学有绪严像设崇讲座黉舍翼如衿佩襜如
始无负天朝建学立师之意乃揭直舍之堂曰景文丏
文于守守属与鉴为之记然则宋君之意其为范希文
之是景乎与鉴不文何足以知之窃惟文正公宏勋钜
节掀揭宇宙文章特其馀事方其上宰相书言朝政得
失民间利病凡万馀言文正公曾见伟之及考其平生
卷五 第 7a 页 WYG1385-0114c.png
所为无出是书而尤以兴孝为先务庆历中开天章阁
召问辅臣为治之要诏天下立学取士先德行不专文
词皆公所建请然则文正之所谓文岂特摛章演义云
乎哉吴为文正之乡吴学乃文正所立立学又文正所
请今长洲昉有学不于文正乎景其谁景邪凡百君子
入斯学登斯堂仰前修之超卓思始创之艰难盍知所
以自立云咸淳改元中元日朝奉郎添差通判平江军
府兼管内劝农事赵与鉴记
卷五 第 7b 页 WYG1385-0114d.png
   友德堂记         方山京
吴附邑独长洲有县无学寄廪郡庠养士景定壬戌冬
公朝诏各县置主学宋君楚材始尸其任初至栖栖无
依贵寓列其事于郡即废院讲肄宋君继请于漕台及
郡就改院为学月有试时有习衿佩诜诜文风大振来
游兹学者阮公登炳乙丑冠南省以亮阴免廷对赐第
登龙首先是淳熙辛丑黄公由孝庙对策为天下第一
二公俱长洲人也宋君辟一室绘黄阮二大魁之像于
卷五 第 8a 页 WYG1385-0115a.png
上扁其堂曰友德属山京纪其成山京辞不克当曰君
亦有惠于兹学也奚辞向君赞画吴幕有废寺田四百
馀亩胡居敬主西湖书院与有力者争欲得之二劵俱
不直君执笔拟曰莫若以长洲之田养长洲之士遂归
于学楚材并复还郡庠之寄廪今士养于斯君亦与有
力焉山京诺曰此养也非教也教以德为先德以友为
辅独昌黎谓诩诩笑语一旦下石焉者此可为友道一
吁也故曰德有凶有吉正直忠良和平宽厚恭敬笃实
卷五 第 8b 页 WYG1385-0115b.png
皆吉德也邪佞刚愎崎崄锲薄慢易轻浮皆凶德也纳
交者宜谨择于斯则切磋琢磨相观而善丽泽之益滋
多矣否则坠韩子之讥虽然以吾有其德而后能友人
之德善修德者深造自得居安资深心术之涵养履践
之纯固立必有方行无越思友一乡之士为未足又友
一国天下之士直至于尚论古之人取友愈大德与俱
大道义俦匹乎圣贤事业焜耀乎古今岂曰无所自乎
宋君蜀士老成有学问观其兴学可以知其德矣时咸
卷五 第 9a 页 WYG1385-0115c.png
淳丙寅长至前三日承事郎差佥书建康军节度判官
听公事方山京记
   咸淳改立学门记      钱说友
长洲县旧无学附府学以肄士景定中有旨创主学员
于是邑之士请诸台郡即县西废寺为学绵蕝集事而
宫墙门未正南向之位佥谓缺典咸淳八年春邑之士
有请于宪台今提学损轩洪公亟俞之俾辟寺地以正
学门舆望所属不日而就所以为学之宫者内外于是
卷五 第 9b 页 WYG1385-0115d.png
乎备未几有哗髡越诉于省部公请而寘之刑事竟帖
服诸生衔恩无斁咸愿刋石以寿厥传说友惟夫子之
道千万世一日南门之设制度焉尔于道无增然今之
世浮图之宇遍天下而素王之宫郡县仅置其一焉而
扶植之不力则是有愧于思乐之颂矣公一举而斥异
端兴吾道厥功茂焉不惟兹门之正而已矣诸生出入
是门藏修游息涵泳公恩且与斯学相为悠久又不惟
兹石之刋而巳也说友为文学掾于斯邑乐诸生之请
卷五 第 10a 页 WYG1385-0116a.png
得遂而吾道之振起也故叙其事著于下方以告夫来
者使知公德之无穷云主学钱说友记
   长洲县学记       陈旅
郡邑必设学以教其人而治之徒制民以法而不纳民
于道非善国也唐武后时以吴县地大治有所不及始
割县北境置长洲县而未尝建学是时岂知教之为足
尚哉宋世主学事者常假并县浮图氏之室以为学则
亦未有专所矣皇元既一六合乃兴起学校以崇化基
卷五 第 10b 页 WYG1385-0116b.png
天下莫不向风而当时邑令以浮图氏之室不可久假
遂即长洲驿舍为孔子庙大德六年县徙丽郡治明年
移驿材构县治故址庳隘简陋师弟子登降周旋相荡
摩又无所休息不足副国家右文之盛心郡人陆德原
顾而叹曰长洲为吴钜邑自唐至今六百馀载而庙学
若此吾虽非其民而与其民同郡况吾学孔子之道者
也道有不同者乎幸而席先世贸产足以供公上之赋
而具衣食于吾私矣于此而用其赢不亦可乎县长官
卷五 第 11a 页 WYG1385-0116c.png
云通公闻而喜曰是能纾吾责者益以礼劝成之于是
筮吉日除故县治地筑长垣周之前起礼殿辟广庭穹
门翼以邃庑后为两斋为讲堂为庖庾凡所宜有者以
次皆为之材必良工必善规制严壮而攻作坚缜浙右
邑校盖未有能胜之者又属名工凝土为先圣四侑十
哲之像而绘群贤于从祀之位道德之光宛其在此至
元再元之三年三月经始明年十月告成观者咨嗟谓
世之人率罄其所有以为老佛氏之宫今亦有为是者
卷五 第 11b 页 WYG1385-0116d.png
乎德原又以为学虽美而岁入不足以养士则徒为是
虚器也乃又以田若干亩为学田以实之五年秋旅以
国史之命如京师道出吴门邑之人士来请记辞弗获
乃与之言曰古者党庠术序与二十五家之塾皆所以
教其人也今长洲之民远处郡郭外而学设于此无亦
不相及乎抑闻之士者民之秀也秀民虽生穷乡不能
自局于耳目所接之近故必游通都名城以充广其所
学而姑苏为郡当东南大道之交而名士大夫之所集
卷五 第 12a 页 WYG1385-0117a.png
也邑人之来此者出而有见闻之富退而讲道艺于其
学学成而归则以美德著于其乡必有观感而企之者
矣一乡得一士犹足善俗况多士哉子皆邑之秀民也
能益美其身以归表于其人庶几建学者之意与诗云
攸介攸止烝我髦士吾将见长洲之士烝烝然起于田
野之间矣是为记德原字静远笃慎闿敏蕴抱美器而
退然不自表暴今为徽州路儒学教授云应奉翰林文
字从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陈旅记
卷五 第 12b 页 WYG1385-0117b.png
   长洲县学记       金玫
长洲苏之负郭邑也自唐武后始割吴县之北境为邑
而未有学尝假浮图氏之室以居焉及元即长洲驿舍
建孔子庙甚隘弗称后至元三年县长云通扩充之庙
学始备越三十八年归于我朝閒亦尝葺之而新者复
敝固其所也洪武六年知县京口张翔躬率僚佐捐俸
面谕群士输材木之朽者易壁之漫者圬由内暨外靡
不用工前大成殿后明伦堂及中门左右庑倾者支缺
卷五 第 13a 页 WYG1385-0117c.png
者补敝坏已极不可支补则撤其旧而新之斋后增置
垆亭各一所又创公廨三间及学门于庙之右泮池架
梁圃构亭伍射置各得其所而墙垣之周岿然壮丽重
绘两庑七十二子诸儒像祀延陵季子以下先贤凡七
人兴学有祀以示有功于学者必报于是长洲之学既
完且美教谕周敏书来徵记余谓官之修学职分所当
而能加意勤力若是盖可尚已至是士之为学其当加
意勤力甚于官之修学可也苟官修其屋室而士不修
卷五 第 13b 页 WYG1385-0117d.png
其行业则游居于学者将何为哉士之为学虽不止乎
是然乘是而勉勉勿怠异日学术大振端自今日学舍
一新始俾见闻者莫不敬慕不其伟欤此亦邑之职治
教者之所望也
   苏州府长洲县重建儒学记  夏时正
学在郡城之艮隅创于前元至正中乃成化壬辰五月
巡按监察御史古赵郑君铭提学监察御史浮梁戴君
珊行部至兹会郡守鄱阳邱侯霁始至展谒庙行学礼
卷五 第 14a 页 WYG1385-0118a.png
顾瞻庭宇湫隘弗称岁久将压不治咸曰是我辈责也
将撤而新之侯任其事持以告巡抚右副都御史古汴
毕公亨因出公帑羡馀金为相邑令余金视职为亲恭
勤夙夜主簿刘恩委命之严守敦厥役赀裕出公材贞
且良百役具兴群工和会始工于是年八月讫工于明
年五月左庙右学式如垣度王屋四柱两序拱向棨戟
门列灵星外辟庙之规也讲肄有堂合食有所庖廪对
峙燕私区别学之制也轮奂翚翼丹青黝垩称所宜有
卷五 第 14b 页 WYG1385-0118b.png
罔或不备落成之日郑君率属长贰师生释菜礼容恪
恭气象弥新黄白之叟衣冠之彦环望咨嗟知所感奋
于是教谕陈裕与诸讲下欣庆厥美谓宜有述乃具兴
作请丘侯记之侯惟不伐是崇逊出为谊能示不能问
道盲者手书累幅敦劝生员何天衢王泰远属时正执
笔自揆旧殖老益繁芜敢请固辞二生曰此太守之意
亦泰等师生意也可无辞乃作而言曰道原于天而委
重于圣人圣人身备斯道而继天立极君焉而尧舜禹
卷五 第 15a 页 WYG1385-0118c.png
汤文武斯道行于天下臣焉有皋契伊傅周召斯道行
于其君运际亨嘉治隆熙洽不可尚矣吾夫子生于周
末适丁衰否道可尧舜禹汤文武而天不君之德可皋
契伊傅周召而君不臣之然吾夫子之心未尝一日忘
天下也聘历诸国辙环天下卒老而归系定删述传
诸弟子以诏方来天之道以明地之理以察人之极以
立两仪奠位万物化成以功云贤于尧舜恩云同乎罔
极学以宗之万世无违庙以祀之天下靡间惟荡荡巍
卷五 第 15b 页 WYG1385-0118d.png
巍固不以庙学而加隆污然而由学尊庙恒兆孚颙
之化因庙表学式著毓才之重化理攸系岂不大哉因
计兹学多历年所衣绣分符几何人也阅岁月之如流
乐因循而废事果何心哉今诸君子于视政之初志惟
本始式克从事协心一德不期月而有成固知风化急
所先务其重道兴贤端有徵矣维兹髦士有圣贤为之
依归有师友为之讲习有饩有居得以优游厌饫于诗书
礼乐之域者可不知所自劝而自勉哉我国家自列圣
卷五 第 16a 页 WYG1385-0119a.png
相承道德齐礼动必吾夫子之道是准言必吾夫子遗
经是稽异端他道不得杂之亦既迈越前代以还虞周
雍熙泰和之盛矣其所以建千万年无疆不拔之丕基
而有以资夫股肱耳目左右后先者正有望于后贤也
维兹髦士幸际昌期穷经致用惟患无之弗患有之而
弗庸惟患不能行知而不能行于穷经也奚为易曰忠
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见辞之必以
其实也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知艺之当
卷五 第 16b 页 WYG1385-0119b.png
后于寔践也无徒富口耳美文华而亡实行惟孝弟忠
信礼义廉耻之敦以无负国家作养之盛心无负诸
君子重道兴贤之至意维藩维翰为柱为石庶几皋契
诸臣事业尧舜君民尚在诸髦士之自勉也若夫诸骏
奔执事姓名工费材具数目则并载之其阴
 长洲县初未有学附于府学名曰丽泽斋宋景定三
 年主学宋楚材率邑人请于守陈均即广化寺藏室
 改焉在今府城东北讲堂曰礼堂四斋曰富文贵德
卷五 第 17a 页 WYG1385-0119c.png
 广业博学又建景文堂八年提刑洪起畏拓地辟门
 南面后毁元至元三年县长云通俾教谕顾元龙耆
 儒边景元劝前徽州路教授郡人陆德原创建之我
 国朝洪武七年知县宋敏文张翔修葺辟学门于庙
 之右故有孔子燕居像又有先贤祠俱废成化九年
 邱守霁隘之乃拓地东南改建焉嘉靖中教谕萧文
 佐议以此地湫隘白于巡按御史舒公汀郡守王公
 廷谋废福宁寺为之今制庙左学右门皆南向前为
卷五 第 17b 页 WYG1385-0119d.png
 灵星门次戟门中为大成殿夹以两庑殿后有启圣
 祠六经阁阁后有土阜建亭其上曰道山学前有门
 次仪门中为明伦堂有两斋曰进德修业庭有碑亭
 右有射圃创桥跨玉带河其阴有乡贤祠后土山建
 御制敬一亭其上其阳有名宦祠嘉树馆小淇园河
 之东为云川书院云川乃舒公号也西为宰牲所教
 谕训𨗳衙舍分列左右学之外有升龙桥面阳树绰
 楔曰万代宗师东为玉带桥有坊曰会元西为折桂
卷五 第 18a 页 WYG1385-0120a.png
 桥有坊曰状元规模爽垲亚于府学尚书朱希周侍
 郎徐缙俱有记
   昆山县重修学记      范成象
皇朝在祖宗时郡国得置学宫弟子员选贤以教者举
天下才五十有三所而苏居其一焉昆山寔为苏之邑
其承休尚矣县有学在西门之内雍熙中徽宗皇帝所
书大成宝章云汉昭回扁榜峨然也然并海之俗易趋
利业儒者寡异时以学入仕者越数十年时一慰寂寥
卷五 第 18b 页 WYG1385-0120b.png
耳齐鲁之变不同风土之宜异也粤自化龙南渡乾旋
坤转万灵骏奔海若波立荡壅决塞百川顺理由是此
邦潮汐流通沟浍交会学之向背二水殆有濉涣之美
焉自兹文物之兴勃然士争以儒学自奋接屋连墙弦
诵如市随计公车束书桥门率数倍他邑奉常赐第连
大比不乏人近岁尤辈出岁时闾里盍簪至环席皆前
进士昔所无有也以笃近渐美力半而功倍也学更数
政弗问弗遑日圯月摧风雨弗支乾道改元河阳李侯
卷五 第 19a 页 WYG1385-0120c.png
为邦之二年也蒐慝剔弊无废不兴疏源𨗳利专务以
惠爱恤隐虽遇大啬其民弗疵邑且治喟然谓同列曰
百里古子男之国也命之教政以是出所以助王化使
民向方者岂屑屑吏能宜称哉况吾属奉制书此道固
先劝相矣如之何弗敬会有浮屠氏以货殖败其所自
丰者非法官籍之赀以缗绩田以顷计侯乃请郡愿以
赀治废田为供太守吏部沈公方以儒雅润色为治嘉
侯之意亟言上而从之侯躬揆度鸠工指授斧斤圬墁
卷五 第 19b 页 WYG1385-0120d.png
趋事纷举经营于良月之初朔一再告而阁宇崇成门
阙沈如廊庑矗如殿陛有序飞甍翼如横经肄业有
堂有舍像设俨列器陈合仪凡所尊崇规模具备乃会
邑缙绅逢掖释菜于先圣先师礼成弗愆万目交耸猗
欤盛哉斯文之壮观也成象依仁里居获与崇观侯以
记岁月请于不腆之文既辞弗获窃谓古者四民一耕
而三食之工商劳食焉而无愧食功也士独无为食之
不惟无愧又加敬焉岂不有大功乎孟子曰无君子莫
卷五 第 20a 页 WYG1385-0121a.png
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俾三人者共作于其食易易
繄君子为之本士之功顾不大矣哉亦有非古之民而
食人之食其人已病矣又从而渔猎之如木之有蠹枝
叶未害本必先拨为治者常谨视而剔去之今李侯剔
其蠹而培其本是真知所以为治者矣本固矣则英华
之发又将增是邑文物之光不止誇衣冠之盛于畴昔
而巳矣宜有魁垒豪杰之士出于其前闻人一二钜公
以功名德业焜耀宇宙者今而后或见之毋怠其所自
卷五 第 20b 页 WYG1385-0121b.png
邑人皆曰昔子产不毁乡校三年人犹诵之今李侯之
惠吾邦也如是吾之诵之奚俟三年李侯闻之以为不
然一日晨入揖诸生而进之曰昔无庐今大厥居昔无
以为养今有储愿诸君朝于斯夕于斯议于斯诵于斯
所以居尔业而谋尔躬也议于斯此余之所乐闻也诵
于斯以俟后之来者君子以李侯为知言云故余喜而
并书之李侯名结字次山左朝奉郎提举荆湖南路常
平茶盐公事吴郡范成象撰
卷五 第 21a 页 WYG1385-0121c.png
   重修县学记        莫子纯
壮哉昆山之县也樛结峻绝白石如玉沃野坟腴粳稻
油油控江带湖与海波通山川孕灵人物魁殊则所谓
玉人生此山山亦传此名著于荆国文正公之咏岂徒
竦荣于往号抑亦延光于将来也洪惟我朝用儒立国
考辟雍泮宫之制京师郡国皆立学饰祠庙以奉先圣
阐黉宇以育多士崇稽古之洪道茂长世之善经由是
文治勃兴炳然与三代同风犹虑湛恩之未广声教之
卷五 第 21b 页 WYG1385-0121d.png
未洽也申命县司更置学丽先圣庙如郡之制景祐四
年之诏也嘉猷四塞六合时雍沐浴膏泽渐润德教祁
祁生徒雍雍儒术而昆三十载济美焉藻掞天庭延四
海而有隽折琼枝而继佩固众芳之所在也日引月长
鲜克修事夏诵春弦家自为学先圣之居亦窘风雨朝
奉郎知县事章君万里之任惧以坠教基授模梓匠夙
严神栖饰南端之特闱立应门之将将华观双建采题
相辉乃营新堂乃恢廊庑浚以玉甃缭以崇垣奢未及
卷五 第 22a 页 WYG1385-0122a.png
侈规遵王度是以经始勿亟成之不日昉于庆元五年
六月而以八月毕之于显新宫既閟且康思欲复之而
无斁申之而有裕也于是捐供给赢资斧圭租之羡贾
易民田几二顷拓奸民隐占之田溢三顷民之讼田法
当没入者复益其二顷畇畇菑町既夷且大俾其储积
供亿久而可继也又为之新馆舍之器用洁祭祀之笾
豆亦布食之馀财而非重费于公也既壮其室亦丰其
仪躬率诸生行释菜礼告奠于圣灵昭事是肃敬谨威
卷五 第 22b 页 WYG1385-0122b.png
仪示民不佻煌煌乎兹文容之壮观而王制之巨丽也
而后乃知流大宋之德馨咸在于斯仁风行而四达义
方扬而遐骛声名布濩溢浃邑区菲言厚行陶化染学
昭光振耀立事立功效当年之用以对前修之纯淑则
崖风穴水不特清越馀馨而巳宜伐石以志使其道也
不替于后章君以子纯常参吴门之幕乃列其事来告
书之六年三月既望宣教郎秘书省正字莫子纯记
   昆山州学宫碑       杨维桢
卷五 第 23a 页 WYG1385-0122c.png
昆山在唐为望县学宫在县治西南一百九十步元祐
间县令杜采之所徙建也国朝以生齿之庶升州徙治
东仓至正丙申海寇毁东仓州复旧治所招还流移民
重立宫寺及社稷之坛宓羲神农黄帝之庙至是遂大
修孔子庙殿之址拓其旧三之一学礼殿论堂重门广
庑斋庐直舍库庾庖湢无不毕具又为堂以祀乡先贤
凿池论堂前以泮制象设先圣先师绘从祀诸贤范祭
器理大成乐无不如法寔今费侯为州三年之所成也
卷五 第 23b 页 WYG1385-0122d.png
民之居者知有教士之归者知有养又侯之仁民礼士
一出于诚之所致也役始至正二十年夏四月竣事于
明年十二月侯既率文武僚友舍菜告成又命职于校
者具书币状颠末走二百里外请文以志予方悼世变
之剧州县鞠为草棘虽邹鲁地不免况阻江要海与寇
争尺寸者哉讫能保障其所如金汤帡幪其居庐校室
如安堵之故苟非守将之得其人雄才健政有以济其
民者曷致是耶若侯者是巳传曰守令者民之师帅也
卷五 第 24a 页 WYG1385-0123a.png
侯非师帅之尤者乎抑闻治暇即过黉舍与为弟子师
者辨讨名理扶植纲常者切切然恐不及人于乎人之
所以为人国之所以为国者纲常也吾所以乐道也叙
焉斯治斁焉斯乱世降道微而邪说满天下驯致三纲
沦九法斁人类无以别禽兽然理出于天下者未尝一
息而可灭予读孟子书知先王学校之可美矣其言于
战国之君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时方崇功利
薄仁义则又告之曰未有仁而遗其亲义而后其君者
卷五 第 24b 页 WYG1385-0123b.png
推其效可使制梃以挞秦楚坚甲利兵人心天理之足
恃也如此诗曰既作泮宫淮夷攸服又曰在泮献馘在
泮献功又知古者文武非两岐也侯于用武之秋不敢
斯须忘文教其不以是欤昔鲁作泮宫国人有颂窃取
其义而系之以诗云费侯名复初字克明东平寿张人
先是立功于镇江盖有文武才干者是役也同知州事
海陵梅英寔赞其成事判官齐阳丁复初字克明教授
陶植提控案牍陈善都目沈继祖谢安道也诗曰维吴
卷五 第 25a 页 WYG1385-0123c.png
支邑昆在北东东薄于海捍海作邦陵谷以变井邑以
迁人民鸡犬往而复还邑有庠序鞠为草莽治必有教
复我黉宇展也费侯克长克师文事武事匪曰两岐在
昔受成献功献馘我教既成我战必克化民服敌孰负
孰荷侯曰噫嘻岂不在我我部百里我心一家衣冠俨
雅笾豆静嘉天经不斁国纪攸叙如子从父如弟听傅
维昆有石维石有铭铭以著绩遹观厥成
   重修昆山州学宫记    李孝先
卷五 第 25b 页 WYG1385-0123d.png
教民者民从治民者民讼是以学校为重三代之际学
校遍天下记称国有学术有序党有庠家有塾其大略
可观矣予尝考所谓校室之制则塾也即其所以督教
之意遂使田庐民氓皆尽躬行孝弟之行其效信美矣
及秦并诗书不用学校遂废至汉孝武时始复兴学由
汉以下每一改邑学辄随而弛须久而后复我世祖武
皇帝初定天下即使使东祠孔子复延致鸿儒大兴礼
乐文教之事民占为儒家复其徭役每诏下首条学校
卷五 第 26a 页 WYG1385-0124a.png
于是圣道章明教化淳美天子坐致太平之功学校不
废也昆山古大县顷以户满八万升为州后徙治益东
仅一舍地旧东仓也既迁有司作新学其制务侈于旧
而来者弗察浸久浸弛至正四年春今守王侯世杰来
见其芜陋弗治曰不教民无以为治学废教将安出矣
夫国家隆学校所以树教本也首捐巳俸俾学掾孙士
志兴修学宫上者栋宇下者步庑靡不完美又使州之
士顾信善夫相地于论堂之北作新堂以为弟子讲业问
卷五 第 26b 页 WYG1385-0124b.png
辨之地守以时入学则居于是使论说所授于师者以
察其进否又凿两池夹室之旁中植莲花是周子之所
爱而为说以喻夫道者也因名堂曰益清是岁学成而
予适至入其境见民有负老持幼望其邑而歌问之而
曰前者为政者不我恤故去之日闻新守善养亲又多
善政是能善民者也故吾还耳余闻其言而叹之曰斯
近于仁矣能使其民亲游于其校士居校者称侯之美
曰仁而不僣徭役节矣勤而不烦田土泽矣廉而不苛
卷五 第 27a 页 WYG1385-0124c.png
盗攘息矣予曰斯宽也能使民迁善予尝论之夫民易
治耳道之仁而仁道之让而让设为学校教使皆尽躬
修孝弟忠信以行古之制其效亦无不著观侯之于兴
学善矣又能躬行使民喻于仁若亲父母诚称国家之
明制庶几知教矣昔鲁修泮宫而鲁颂作重民彝也予
惟窃取其义以教民辞曰句曲之东其县惟娄地大民
夥升次雄州州既改作民来如属不教斯悍乃作斯学
学诚教首吏闇弗察浸久而弛置若绵蕝守入虔谒顾
卷五 第 27b 页 WYG1385-0124d.png
瞻怵惕俄而大起栋隆且吉相作新堂使君弦诵更进
弟子诚为礼颂守谓弟子力学自躬毋苦徭征咨良友
朋父兄圜观欢喜舞忭挽公之辔愿公之念昔我避徭
将子车下今弦于宫进豆陈俎池水湜湜菡萏其华锦
绅缟带容色洒如勖哉尔士有敬毋弛作室者谁守世
杰氏
   昆山州重修庙学记     上官震
钦明圣朝大一统治尊崇儒术命天下建学立庙宇以
卷五 第 28a 页 WYG1385-0125a.png
祠圣贤置师儒以育俊秀厚米廪以养士类于是圣人
之道敷被远近夫道在能明者行之虽或暂有昏翳弗
能使其终于不行盖君臣父子之懿诗书礼乐之教皆
天理民彝自然物有其则而心又所同故也吴郡有属
州曰昆山其东一舍而远曰太仓濒海通漕商货凑集
民以富庶而旧治过之延祐间奉诏徙治惟时州庠未
能随迁相台王侯来守是州存旧弗毁更新创建增养
士之田礼文学之士彬彬文物于斯盛矣厥后蠹弊猬
卷五 第 28b 页 WYG1385-0125b.png
生奸宄侵渔经今廿有馀载教官屡缺因循废弛屏薄
士人礼乐弗举弦诵蔑闻至元丙子六月奉议大夫巴
咱尔公以元勋世禄由奉礼事来为监州三年政成需
待未至而理民急务益勤适得专于提举顾庙宇颓圯
士类彫落乃率先郡寮首捐巳俸命工度材选吏督工
规画既定百废具举改建门垣广甃庭砌植杏有坛采
芹有亭重饰绘像敬录遗士济济衿佩来游来歌嗟乎
仲尼之道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也在天地间明如日月
卷五 第 29a 页 WYG1385-0125c.png
信如四时确乎其不可易也虽世有升降而道统未尝
不续行之则彝伦攸叙舍之则人心愈危向无斯道维
持之则蒸民之极几不立矣名教之功于是为大观矣
释老异习不啻霄壤彼则琳宫梵宇所在星列其徒转
相汲引维务兴崇而吾儒学庙废坏人才放失恶乎宜
乎虽然世与道未尝不相须也行之者在乎人而巳方
今圣王在位学校育才屡行诏旨海内之气清和咸理
虽海濒之邑亦必选贤而抚字之故是邑得公之来崇
卷五 第 29b 页 WYG1385-0125d.png
学校兴礼俗养贤材广圣教可谓德政兼举者矣震猥
以庸疏备员幕下获睹盛事故乐公之政有成而为邑
之士喜因进诸生告之曰自今至于后日宜亦加格致
诚正之心以修其身而成其名庶几不负贤侯之意毋
徒习荒以嬉而贻愚不肖之议诸生唯唯遂毕其说以
为之记
   昆山县学租记
县有学学有廪教而养之上之加惠于士者厚矣故学
卷五 第 30a 页 WYG1385-0126a.png
校不修则春诵夏弦之习废廪粟不继则朝齑暮盐之
叹兴二者常相须而不可阙一也吾乡之学安于庳陋
者垂百年嘉定辛巳知县巫君以修始撤而新之闳丽
雄深十倍畴昔瑞守陈公寺丞尝欲涉笔登载而弗果
然是举也役钜而用繁故于学田未暇增益经费之外
所馀亡几何由是食鼓声沈书灯焰熄朔旦则见大夫
凡有职掌之事再拜于庭一揖于堂而退养既不善教
安所施若是又十有馀年绍定辛卯户部郎直秘阁邹
卷五 第 30b 页 WYG1385-0126b.png
公被召相简知来牧吴郡公淳儒也其为政似阳城其
好善似乐克其兴起学校似文翁粤自下车未遑他务
事关教养知无不为始于泮宫均逮属邑捐金置产高
下有差明年秋以二百万钱俾邑士陈九鼎经理其事
得积善等乡田六十九亩三角十四步岁租八十九石
九斗有奇与故额几称昼以裨箪豆之费夜以给膏油
之需公之推广上恩作成士类抑何详且悉也公之言
曰吾之田非不以义得也盖欲学得有义之租而人得
卷五 第 31a 页 WYG1385-0126c.png
有义之供也公于一政事一念虑之间举不违乎义义
之为用何如哉乌乎一介不取诸人伊尹之义也万钟
何加于我孟子之义也伊尹孟子出处虽异而所以为
义则同士能充此不以穷达得丧乱其所为则亦何往
而非义乎此公之盛心士之所当拳拳服膺而勿失者
也一日学宾何旦直学陆震持郡符踵门而告曰新租
之增为赐多矣是宜刻石以寿其传盍为我记之嗟夫
道古今誉盛德文士之职也顾衰迟废学讵能著文独
卷五 第 31b 页 WYG1385-0126d.png
念丙辰叨末第寔为父兄尚书公榜下士又安敢以不
文为辞抑闻之化民成俗学之所由设也理财正辞义
之所从出也是故养士而无其财则非所以为学取民
而无其制则非所以为义今之所与为共理者惟要途
是趋惟捷径是图知仕而已于学乎何有逞鞭扑之威
急征敛之期知利而已于义乎何有饱鲜醉醲笑与秩
终知自奉而已于养士乎何有其间崇儒向道畏清议
而恤游谈号称留意学校者不为无人要亦不过裒科
卷五 第 32a 页 WYG1385-0127a.png
罚之赀括簿录之产仅仅为一州计则巳有德于属邑
乎何有公则不然宽以爱民而无纤芥之过取也俭以
节用而无秋毫之妄费也好清静而游观之弗事也薄
滋味而厨传之弗饰也故能因常富益常产以培养士
之基内而一州外而六邑廪无不义之粟学无不养之
士峨冠博带日涵泳于恩波教雨之中公之有功于学
校其可浅近论哉虽然饱食用心圣门之所深戒厥既
养之矣则教之固不容缓也鲁侯戾止在泮饮酒兹不曰
卷五 第 32b 页 WYG1385-0127b.png
养乎载色载笑匪怒伊教兹不曰教乎既饮食之又载
教之而使人有士君子之器斯可矣夫岂徒餔啜哉昔
昌黎韩愈有言莫为之先虽美而弗彰莫为之后虽盛
而不传今贤侯置有义之租为有义之供以养属邑之
士不能日趋下风奉承色笑则所谓教非贤宰之事欤
宰家世三魁以儒术饬吏必能昭明而为之训𨗳旌秀
士而表率藏修游息金铸而玉成之美之彰于先者无
穷而盛之传于后者亦无穷矣他日公坐庙堂庇天下
卷五 第 33a 页 WYG1385-0127c.png
之士而其所育士由庠序觐天子之光以行其所学则
教养之功作成之效岂直一州六邑而巳哉士乎士乎
可不知所以自勉乎若夫名遂身荣志得意满陈食前
方丈而弗念齑盐之忧弃墙角之短檠而遽忘弦诵之
乐是之谓徇利而违义非公之所望于士者也尚相与
戒之
   昆山校官养士之碑     袁宗仁
国朝崇儒右文自都城洎郡邑皆立学六飞南幸驻跸
卷五 第 33b 页 WYG1385-0127d.png
武林吴为股肱郡昆山吴属邑密迩帝都士风殊盛乃
考邑升大县令宰选阙授受不苟得人遂多有李侯稠
章侯万里皆前政邑大夫擅制锦之誉者也知政化之
本能先学校或补修或增广不遗馀力一时名儒大书
深刻铺张而夸耀之丰碑屹立可考不诬今君吴侯寔
继诸贤后未下车诣学宫谒先圣先师延见生员周视
旁睇慨然言曰美矣学乎蔚泮宫之制门庑轩陛严整
像设章服焕耀循左序历斋舍升讲堂阅礼器簠簋尊
卷五 第 34a 页 WYG1385-0128a.png
罍爵坫无一不备此累政所尽心者何更为哉特未知
养士之原何如耳合辞对曰学有田田有租以给膳羞
不乏也豪民私其利奸胥隐其籍莫肯输纳故时有不
给诸生群萃黉宇朝诵昼习夜焚膏油旬具程课无顷
刻暇倘使家居往来道路安得一意于学侯曰唯唯吾
将搜括旧租悉奉庖廪侯又曰师严然后道尊学有长
所以领袖衿佩传道授业解惑非师而何然均布衣也
容有玩易乃请前进士绍兴户曹朱起宗临安簿沈诚
卷五 第 34b 页 WYG1385-0128b.png
为主学为学宾耸其观听边长瀛先进老成谈经命题
督课具有法度其兼训𨗳职掌袁宗义沈逢原严日明
乡曲所推列职在学俱给月俸以示优异生徒仆仆拜
赐始卒若一罔有违阙且是邑之地环数百里户口六
万狱讼钱谷簿书期会不无事矣而能委曲规画教养
士类是岂可浅近窥测也耶侯考己三书瓜代有日诸
生怀德惜侯之去且虑侯之美意弗传也邑之士大夫
从而从臾之欲侈其事丏文于宗仁不获辞乃正冠肃
卷五 第 35a 页 WYG1385-0128c.png
容濡毫伸楮述其颠末书而刻之石吴侯名槩字子直
义兴人今承议郎巳被閒行为中都官其政绩备见于
当路之所知兹不获详记云嘉庆三年岁在癸亥五月
旦文林郎新差充国子监书库官袁宗仁撰并书
   昆山州新学记      龚璛
延祐改元三月平江路昆山州移治于太仓诏天下科
举取士之初年也有司聿新而未有学朔望驰谒旧学
非便是年冬相台王侯安真来守是州大惧无以作人
卷五 第 35b 页 WYG1385-0128d.png
材而承上意矧兹带江控海财货之区漕舟之津既庶
且富莫先于教州之士平江路学道书院山长王大年
处州路儒学教授杜颐直学陶公甫学宾陶正甫请各
视其力相与成之不以烦公家度地治水之北远去阛
阓秀色疏达创大成殿旁翼两庑前阔重门像先圣先
师绘从祀诸贤又范尊爵罍洗具严庙制鸠工僝功费
侈矣侯曰止吾岂竭吾力以树风化哉旧学岂不能偕
迁于此顾乡校不毁因之以嬴诸庶乎其并存也学尝
卷五 第 36a 页 WYG1385-0129a.png
率钞以修旧吾以修旧委米廪则以钞起新学且以纾
众志而广作成至讲堂斋宇直舍仪门庖廪之属次第
完美通为屋五十馀楹置养士田一十顷有奇士民竞
至膏腴源源而来未巳于是称为一州之学始于二年
四月讫于三年八月教授锡山陆介任职疏状颠末求
记璛以固陋弗获辞谨按吴之初太伯端委以治周礼
至于仲雍乃从其俗春秋之世遂为侵夺强暴之国郡
县以来渐号乐土而蒙国家休养之盛虽僻左亦冲要
卷五 第 36b 页 WYG1385-0129b.png
汉史载海陵吴太仓江南亦有其地邪生聚走集当为
谨庠序也久矣况于州之既迁刑政号令所自出微学
则何所本邪夫二帝三王之传开物成务之道建学立
师独为儒者哉前代失其统明体达用者亦寡见谓迂
阔舍此而他求常不足以立治敝而改图往往复归诸
此盖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伦仁义礼智之性斯
道也所以直道而行也君子小人莫不有学本末先后
平寔昭彻彼浅薄近似诚不得而与矣皇上表四书而
卷五 第 37a 页 WYG1385-0129c.png
会六经不特九州之内也必使四海之外凡有血气率
由于义理之中明学术正人心建万世之太平士生斯
时抑何幸也昔之士皆曰未有以取之也取之矣士将
何以待用乎取其文文浮于行不可也取其材材充其
德可也古之学者为巳成已所以成物也人已之辨善
利之分知此则科举非利禄而设学校又岂饮食课试
而巳哉侯由宰邑最入郎省周行直清视邦选侯明治
要望于吾党甚厚噫嘻其亦兴于仁让矣乎工费田亩
卷五 第 37b 页 WYG1385-0129d.png
详于别珉尚俾来者感于斯云
   昆山州重修儒学记     李祁
昆山学校之难为于他郡有三故焉州之旧为县故其
学校视县为高下县既升州而学校尚仍旧规制卑狭
不足以耸观瞻兴士类其故一也又今州治乃旧太仓
地地濒海荒落其后日渐生聚成市蕃汉闽广杂处混
居而土著者十无二三文学之士率自他邦来今之旧
𨽻儒籍者数不满十人盖民非土著则所向无恒心士非
卷五 第 38a 页 WYG1385-0130a.png
土著则所习无恒业其故二也又今之职教者非尽得
人经术之未明行艺之未备不能正身检士而且徇私
以纵其奸是以蠹愈深而弊愈甚此学校之通患而昆
山为甚其故三也虽然事存乎政政存乎人其转移作
兴之机亦存乎为牧守者何如耳至正九年夏史侯来
为治既谒庙廷惕然思有以新之先是学赡空于计吏
之手岁所入无几何入即随手支付无所储储亦无其
所侯命先作仓庾为屋者三翼其左右者厂其所为轩
卷五 第 38b 页 WYG1385-0130b.png
者一凡旧时之侵渔窥觊冒占儒额者悉去之节浮费
谨出纳明号令而是岁之所入者始全所储者始有馀
此侯之所以立其本也乃获殿西偏地复侵疆三亩有
奇筑而为墙凡四十丈殿后地旧为污池旦暮潮汐荡
激几坏址乃募工兴作寔污池叠石以防河岸而为墙
于其上此侯之所以广其基也基址既固乃建讲堂堂
之高二丈三尺其入深五丈以楹数之者八其费出乎
州民陈允恭而凡畚筑完甃之役则民之愿输力者听
卷五 第 39a 页 WYG1385-0130c.png
盖侯之德惠政教足以动之故其乐于趋事如此若侯
自为与资于学廪者则更建大成殿为六楹高五丈二
尺深亦如之为仪门二楹如殿其高殿不及二丈六尺
其入深三丈门东西为堂各四楹堂之东西为斋以居
生徒殿之东西为庑以列从事通为屋二十有六先是
从祀诸贤并图于庑翳昧陊剥弗彰至是始改为塑像
凡百有五人其门墙亭泮靡不完好始于至正十年之
正月而以明年二月成此侯设施之次第也侯之综理
卷五 第 39b 页 WYG1385-0130d.png
规画不啻若家事非有公府剧务不得巳者必日一至
焉若朝夕程督则授之教官前乡贡进士蔡君景行景
行孜孜展力以相其成于是受业有师执经有徒诵声
洋洋达于闾里观者易视闻者易听州人俗尚之变者
权舆于此巳而蔡君述其本末以来请为记予前佐领
浙江儒学所记学校多矣然因仍者易为力改制者难
为功今斯学内外高深横从巍焉廓焉跨轶前代非力
足以任重才足以立功者不及此虽然予尝徵郡乘所
卷五 第 40a 页 WYG1385-0131a.png
载人物自晋二陆而下多名士然犹曰才华过寔君子
所不取如清慎超卓行义不污者率有其人至近代端
拱迄咸淳科第相望为邻邑最其间有以大魁为朝名
卿抗疏力诋权要者清节凛凛照映史册为闾里重州
治既迁垂四十年商贾之集生齿之繁财殖之富皆有
加于在昔而人才之见于世者犹有愧焉此其故可知
矣今侯一举而新之所以加惠士子者甚至为士子者
盖亦以侯之心为心以圣贤之学为学凡为小学必由
卷五 第 40b 页 WYG1385-0131b.png
乎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必明乎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为
大学必由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修其身必明乎治
国平天下之务以达其用师以是为教弟子以是为学
夫如是则德成于己名扬于时居则善其乡以成礼让
之风出则广其施以著行事之寔上以忠于国下以有
光于前闻人夫岂非史侯之所望于诸君子者哉史侯
为州所增广创设不可殚记予独举其作新学校之功
以为州士子劝无负侯之盛心云承务郎前浙江等处
卷五 第 41a 页 WYG1385-0131c.png
儒学提学李祁撰
   后跋           蔡基
至正九年夏史侯文彬守昆山始新州校规州制也浙
提学李先生祁为之记史侯去而碑未创立至正十二
年春基分教是邦始奠祠而立焉太守杨侯寔董成之
乌乎史侯建学功非一日矣而数年间始得刻石庸非
政教有所关系而史侯之德终不可泯耶明年夏平江路
昆山州儒学教授江南蔡基撰
卷五 第 41b 页 WYG1385-0131d.png
   重建昆山县儒学记     谢迁
昆山县学在城之西南本宋元以来故址国朝正统景
泰间知县吴昭者尝改建焉殿堂斋舍咸具历岁既久
颓弊滋甚有司者未之能新也成化癸卯今副都御史
襄城张公淮时以监察御史节按历兹邑见而叹曰是
而不为将安为乎适县无长吏即命府判沔阳邵福春
陵李智董其事鸠工市材购邻地以拓其基创新易弊
增隘就广辨方正位期年而落成其重门大庭巍然学
卷五 第 42a 页 WYG1385-0132a.png
宫之前者曰大成殿殿之两旁庑列焉堂有三曰明伦
曰育贤曰退省斋有二曰居仁曰由义设门于退省堂
之前曰自修筑亭于射圃之上曰观德而凡乡贤之祠
师生之舍庖廪之次罔不完且美焉盖为屋以楹计者
百三十有九垣以丈计者二百三十至于笾豆簠簋之
属亦考博古图式参以今制更造二百四十馀器当时
未有记其事者顷巡抚都御史四明朱公瑄行郡至昆
周览庠舍而叹张公之功有不容泯焉无传者于是知
卷五 第 42b 页 WYG1385-0132b.png
县张侯鼒适以考绩来京遂承朱公之命请予文以记
之予惟自古帝王之理天下莫不以求贤为务然不先
养士而能得贤者未之有也学校者士之所居以业其
业者也语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士无可居之地而能
致力于学者鲜矣又焉得贤才以为国家用有能作兴
学校如张公者厥功不巳多乎昆山为姑苏钜邑素称
文献贤才辈出代不乏人载诸简籍班班可考其尤著
者理学如李衡志节如范成大勋业如卫泾皆一时之
卷五 第 43a 页 WYG1385-0132c.png
杰士生斯地向方乐学有由然矣矧又有为之作兴者
哉固宜奋迅激昂十倍于寻常也然学之道奈何曰是
不难知也今夫室必有扁劝戒存焉诸生藏修游息朝
斯夕斯顾其名而思其义接乎目而警乎心登明伦之
堂则思吾之伦果明矣乎入居仁由义之斋则思吾之
仁果能居义果能由矣乎踵自修之门则惕然曰身其
有未修邪憩观德之亭则瞿然曰德其有未成邪动静
语默不愧乎退省之私切磋琢磨不负乎育贤之意用
卷五 第 43b 页 WYG1385-0132d.png
是而日勉焉以古之圣贤与乡之先达自期待虽所至
不能尽同要之皆寔学也外此而为学则非吾之所知
也巳予既述其事之始末并以是为诸士子励云
   题西斋壁勉诸生一绝句   林钟
廪食居黉舍差徭不到门若非勤问学何以答皇恩
 昆山县学初在县治之东唐有文宣王庙以兵火废
 大历九年始建学于庙垣之右设博士训学徒五季
 庙毁宋雍熙四年因遗址重建元丰四年坏于风潮
卷五 第 44a 页 WYG1385-0133a.png
 元祐初知县杜采迁今县治西南作庙堂斋庑绍兴
 二十八年知县程沂辟垣墙外门郡守蒋㻧名堂曰
 致道隆兴间知县李结叶子强周承勋李裯相继修
 之庆元间章万里又修之改堂曰明伦嘉定间巫以
 修重建大成殿淳祐初徐闻诗袁欤增建直舍斋凡
 六曰居仁由义教忠履信致道成德十二年摄令吴
 坚建尊道贵德二祠元元贞初升为州学延祐元年
 州移太仓学随之至正十七年州复旧知州费复初
卷五 第 44b 页 WYG1385-0133b.png
 仍建于此国朝洪武二年改为县额定斋二宣德元
 年教谕曹升修戟门知县罗永年修两庑景泰天顺
 间知县吴昭等改建大成殿弘治五年知县杨子器
 建尊经阁今学制左庙右学
   常熟县重建学记      魏了翁
常熟县学之始图乘散失仅有梁书至和纪年馀无
所考庆元三年县令孙应时以言游里人也始祠于学
新安朱子既为证其事宝庆元年祠迁于学之左而孔
卷五 第 45a 页 WYG1385-0133c.png
子堂阙坏茀不加治今令会稽王爚始至大惧无以崇
化善俗约缩浮蠹踰年更而正之属邑士胡洽胡淳庀
其役以孔庙居左庙之南为大门北为言游之祠又东
北为本朝周子张子二程子朱文公张宣公祠以明伦
居右东西为斋庐四以馆士为塾二东以储书凡祭器
祭服藏焉西以居言氏之裔通为屋一百有二十楹而为
垣以宫之且增田四百亩有奇岁助公养之费凡言氏
之裔官为衣食而延师以教之别为田五百亩以给其
卷五 第 45b 页 WYG1385-0133d.png
费白于郡与部使者为廪以贮之经始于端平二年之
冬竣事于明年之秋乃八月丁亥释奠于新宫属郡人
叶辅之叙其役以求记于了翁窃惟朱子尝记子游之
祠矣如鲁论所载二三事皆发挥无馀藐兹孤陋安敢
复措一辞然尝读礼书而窃有见焉因记庙学之成并
附其说夫檀弓不知何人所作而一篇之中独于子游
极其称誉虽于孔门诸子率多讥评又以言曾并列其
是言而非曾者非一几若偏于抑扬然即其书考之大
卷五 第 46a 页 WYG1385-0134a.png
扺当典礼讹阙无所考订之时人之有疑弗决者率以
质诸子游故前后典礼所关者十有四皆以言游一言
为可否亦足以见其为时人之耳目虽汰哉叔氏之一
语若讥之而寔尊之然则游以习礼列于文学兹其为
文为学盖三代典章之遗赖游以有存者呜呼信其为
豪杰之士矣昔柳宗元谓论语所载弟子必以字惟曾
子有子不字遂谓是书出自曾门盖字与子皆得兼称
如门人之于孔子进而称子不敢字退而称仲尼不言
卷五 第 46b 页 WYG1385-0134b.png
子其次亦有既子且字如闵子骞等不一二人或子或
字者亦数人然渊弓至游夏最号高弟字而不能子也
有子曾子子而不得字也就二者而论则字为尊孟子
虽有师道之称系于氏者不过男子之美称耳故孝经
字仲尼而子曾子礼运字仲尼而名言偃至于子思字
其祖孟子字其师之祖相传至今人之字仲尼者无敢
以为疑仲尼作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字而不名者仅
十有二人而游夏诸子门人亦各字其师相承至于汉
卷五 第 47a 页 WYG1385-0134c.png
初犹未敢轻以字许人即是而观则子游以句吴孤远之
士遂得字而不子以列于高弟之目此又岂易易然者
今吴门密迩行都而常熟为壮县有如游之北学洙泗
遂以习礼辈行颜闵寥寥千载间岂终无其人邪或者
狃于习俗未有以自振我朱子既尝表其事以风厉之
予又何言独推山川风气古今犹夫人也诵先圣之书
服先圣之训乌乎其必有闻风兴起以无负建学尊贤
之意者士其勉之端平三年十月戊戌资政殿学士通议
卷五 第 47b 页 WYG1385-0134d.png
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临邛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
百户食寔封五百户魏了翁记
 
 
 
 
 
 吴都文粹续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