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经解¶
经解¶ 第 730c 页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十四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 经解

** 心经小谈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十字乃一经之题目摩
诃是梵语唐言大般若是梵语唐言智慧波罗蜜多
是梵语唐言彼岸到即到彼岸言众生无智慧迷沦
生死苦海诸佛菩萨有大智慧照破无明能超生死
苦海到涅槃彼岸故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之一
字念在上即般若心若念在下即此本经为六百卷
之心也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理合机之教
也此方从略故但云经故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
(此经多不读摩诃据文中云深般若题中亦应云大般若)

观自在菩萨即能行般若之人举是人以显般若之
法观自在三字是此菩萨别名菩萨二字是通号何
名观自在言此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
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故名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即
观度一切苦厄即自在也上略破三字大意下讲明
其义舍利子是尊者名此尊者智慧第一故呼其名
而授之谓上言照见五蕴皆空如何照见如何得空
舍利子当如是观照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如是观照即空也此四句上二句先照色
空体一下二句方照见色性本空言不异要成下一
即字总之在色即是空一句为正馀助成耳色一法
如是观照受想行识亦如是观照故云亦复如是上
讲明五蕴皆空一句下讲度一切苦厄谓五蕴诸法
若有即有生相有灭相有垢相有净相有增相有减
相皆苦相也若诸法空相既是空相有何生有何灭
有何垢有何净有何增有何减既无生灭垢净等即
涅槃真乐也故复告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经解¶ 第 731a 页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此一节讲明上度一切苦厄一
句也上既讲明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义下
广为开演是故空中一句承上诸法空相之中言此
空中不唯五蕴皆空十二处亦空十八界亦空无眼
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此空十二处也无眼
界乃至无意识界此空十八界也此空世间法下空
出世间法无无明乃至无无明尽无老死乃至无老
死尽此空缘觉法也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此空
声闻法也言此空中世间出世间皆空也此开演上
照见五蕴皆空一句即一观字也以无所得故一句
承上起下之辞也言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无所得以
无所得故诸佛菩萨依之断烦恼證菩提出生死證
涅槃故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此言
菩萨依般若离苦得乐也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
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言诸佛依般若离
苦得乐也自以无所得至阿耨菩提此一节开演引
證上度一切苦厄一句即自在二字也上既破解讲
明开演引證明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实处
故下结成有二初结显般若之功故云故知般若波
罗蜜多是大神咒(转凡成圣神妙难测)是大明咒(慧日当空破无明暗)
无上咒(无过之前无加之上)是无等等咒(不唯无上亦无齐等)上结显般
若神功二结成破题因上破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
切苦厄如何见得既讲明开演引證了然明白故此
结云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此即自在也总之一经
只观自在三字尽矣上显说下密说故说般若波罗
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诃

上显说令人依义生慧密说令人持诵生定定慧均
经解¶ 第 731b 页
等脩行备矣。

** 首楞严经悬谈

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佛顶三字是以处名法显法尊极无上之称也言
大佛顶者即如来三十二相中最极尊上无见肉髻
相也盖如来全体超出世出世间即足轮相亦超越
世出世间故九界圣凡咸顶礼佛足是佛足已极尊
上可知如来三十二相足轮在最下肉髻在最上是
此顶相乃佛全体无上躯中无上之相试观三界内
外情与无情圣凡微妙境界何处更有尊过此处妙
过此处不唯无尊过妙过者圣凡微妙色相之中决
无一法可与此处相等岂非此相是无上之无上处
耶如来于此处放光说咒證法是以无上之处显无
上之法实矣初如来自标名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
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此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三句因阿难启请
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故如来即以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应其所
请之意此如来以大佛顶名显说无上也八卷末安
名又曰是经名大佛顶㗭𠶒哆[口*般]𠶒啰无上宝印此
如来以大佛顶名密说无上也是知此经显密俱称
大佛顶最初如来在王宫应请知阿难为淫术所加
斋毕旋归于时如来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
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
利将咒往护此如来最初于此无上处说无上咒七
卷中因阿难请重为宣说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
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
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
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
哀佑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此如
经解¶ 第 731c 页
来第二番在无上处放光说无上咒此密说名大佛
顶因此二番在此无见顶相放光说咒是名之实据
也五卷中云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
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
界来祗陀林灌如来顶此如来同十方诸佛初番从
无上处放光相灌證此无上首楞严法六卷中云尔
时世尊于狮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
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
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
阿罗汉此如来同十方佛第二番从无上处交光相
灌显此无上首楞严法此显说名大佛顶因此二番
交光灌顶是名有实證也又顶光说咒为密亦兼显
交光灌顶为显亦兼密互为融摄亦名佛顶光聚亦
名如来顶此四番立名四番放光是则大佛顶三字
是以处彰名以名显法妙极无上之称明矣。

如来密因者是以人显法如来是果人望此首楞严
法为密因亦是举无上之人显无上之法此法微妙
无上故称密如来乘之得果故称因故曰密因如来
乃诸佛十号中之一号如依理名来依智称智与理
合寂照不二故名如来众生虽具如如本觉之理而
无归来始觉之智将如如不动之本体妄见为五蕴
生灭之妄相故名众生如来依如如空寂之理生起
广大遍照之智照破世出世法当体全空了无一法
隔碍故智与理合体用一如故受此称又如字众生
与佛共之名正因如来依之證果名密因是如来密
因无别所因即自如如之体经云若于因地以生灭
心为本脩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又云汝
令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
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
还元觉得元明觉不生灭性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
经解¶ 第 732a 页
地修證是则如来依如为因是谓密因依如为果是
为妙果是因果皆一如如本体即因果一如也来字
照如体本空名如理智照如体即有即如事智照如
体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名一切种智是智从理生理
因智显如外无智智外无如是理智一如也此因果
理智依人说密因即所因之法具三谛三观依真谛
生空观空观照真谛依俗谛生假观假观照俗谛依
中道谛生中道观中观照中谛三谛即如如不动之
理三观即上来字遍照之智在能修能證为人在所
修所證为法如字从三谛所显来字从三观而名是
如来以三观三谛为密因三观总成一来字三谛总
显一如字来不外如此又人法一如也是人法因果
理智皆一如来藏妙真如性明矣。

修證了义者正明因果人法一如无馀也依如而修
为了义之修别无所修依如而證为了义之證别无
所證故曰修證了义此修證二字通乎人法理智因
果在能修能證为人为智在所修所證为法为理修
为因證为果是人法理智因果皆一如明矣。

诸菩萨万行者菩萨指能修行人言万行指所修行
法言上如来是果地觉即果明因显此首楞严如如
不动之体为密因菩萨是因地心即因推行显此首
楞严如如不动之体具足万行万行与密因总一如
体总名密因分名万行非有别体别义也。

首楞严者即三观密因菩萨万行之总名梵语首楞
严此云究竟坚固盖佛与众生同一如如不动坚固
之体本无圣凡迷悟生死去来差别名相众生不觉
妄见有圣有凡有迷有悟有去有来有生有死有内
有外有小有大有是有非种种差别之相是将不动
坚固之体见为生死去来败坏之相因此颠倒谬执
自生苦恼愈沉愈沦愈迷愈深独奈何哉如来悯此
经解¶ 第 732b 页
示之以无上妙法使究竟推穷诸法何生何灭何去
何来究竟到不见一法有生不见一法有灭不见有
法实往不见有法实来即见诸法本来面目即复自
家不动坚固之本体故曰究竟坚固此经一题唯此
坚固二字尽矣此坚固即如如不动之体即常住真
心此坚固心照而常寂曰理曰法寂而常照曰智曰
人依此寂照而修曰了义修契此寂照而證曰了义
證总曰密因分曰万行是则人法理智因果修證世
出世间情与无情总一坚固妙心也即坚固以求万
法万法何有即万法以究坚固坚固显然岂非究竟
坚固大解脱哉又此经如来自立五种名结经者撮
五名之要贯此一题第一名大佛顶㗭𠶒哆[口*般]𠶒啰
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此中㗭𠶒哆至无上
宝印十字诠密不该显故不取十方如来等八字诠
显不该密故亦不取大佛顶三字显密俱诠故取焉
后顶光说咒此诠密义交光灌顶此诠显义第二名
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摩登伽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此中救护亲因至摩登伽诠能启教人不该所启之
教得菩提心等八字但诠果法不遍因法故不取第
三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此中大
方广等七字该显不诠密又大方广重大佛顶之大
字故不取十方佛母等八字诠密不该显又十方佛
母重大佛顶之佛字故亦不取第四名如来密因修
證了义此八字显密俱该故全取焉最初如来首标
有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
妙庄严路此显为如来密因七卷后云十方如来因
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此密为如来密因经云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
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證渐次能入此显具修證了
义经云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
经解¶ 第 732c 页
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祗不可说不可说劫
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薰修
永无分散此密具修了义又云如是积业犹汤消雪
不久皆得悟无生忍又云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
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此密具證了义
又前十方如来因此咒心至传此咒心是證了义从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
贝叶等至十方如来便为妄语止通属脩了义是密
具修證了义之实据是修證了义并诠显密二义明
矣第五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此灌顶章
句多属密部设兼显又重大佛顶之顶字故不取如
此经中三种渐次并观音大士圆通章获二殊胜四
不思议即显说菩萨万行七卷后云是故能令破戒
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
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
斋戒自成斋戒等是密具菩萨万行是诸菩萨万行
显密兼诠也首楞严即显密大定之总名故并取焉
是则此题分取第一第二全取第四成此一题经之
一字即能诠之教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
机之言略契字故但曰经即十卷之文句上十九字
乃十卷文中所诠之义文义合名故曰大佛顶如来
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此首楞严经十卷文义不出阿难所请九句之义阿
难恨自己修小乘道力未全不能折伏娑毗罗咒欲
请十方如来大全道力无上菩提之妙因冀佛发明
菩提之因依之修證成菩提妙果既全佛之道力即
得大自在阿难之请意意在于此。

如来将与发明菩提妙因先候阿难受病之浅深然
后按病为发妙剂药症相投真妄并遣即复本来面
目成就慧身即与佛同大道力也世尊候得阿难病
经解¶ 第 733a 页
在最初发心颠倒见佛相好是妄尘能见之见是妄
根能爱之心是妄识根尘识三皆妄故迷佛知见不
能通达清净实相如来以一首楞严大定具三妙观
细为究竟一一破除直达清净实相坚固不动之体
而后已初破能爱之妄心此妄心属遍计性如来先
用奢摩他究竟遍计性无体以显空如来藏坚固本
体初卷自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
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起至二卷中四义成就汝后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
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
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
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止通是破遍计性
显空如来藏发明奢摩他义即空观也其中初破遍
计自性即从七处徵心起至二卷中责阿难汝等即
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悯
者止是也次破遍计所执从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
泣乂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
所圆满常住心地起至后无得疲怠妙菩提路是也
从二卷中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
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
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
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尔
时世尊怜悯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
三摩提妙修行路起至三卷中是故当知意法为缘
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
非自然性止通是破因缘性显不空如来藏发明三
摩提义即假观也其中初明二种妄见以示因缘本
正破阿难见佛之见是妄见次会四科入实正破因
缘性乃破阿难见佛相好亦妄相所以总破云汝犹
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
经解¶ 第 733b 页
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
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
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
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
所得是知佛之相好菩提亦不出五阴等四科所摄
但有漏无漏与众生差别耳从三卷中阿难白佛言
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
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
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悯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
论法起至后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
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
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
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止是示圆成性显空不空如
来藏发明禅那义即中道观也其中清净本然即空
相循业发现即假相空不碍假循业发现假不碍空
清净本然即中道第一义谛亦名中道了义阿难领
三观行相悟明圆满常住真心故说偈赞佛发愿利
生以报佛恩前发明三观体相但开示奢摩他三摩
禅那七字明白未明三观圆妙元是一心从四卷初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褊袒
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
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起至四卷中或得出缠
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止是释三观之疑显
三观之妙发明妙奢摩他之妙字其中初释三观之
疑显三观自相之妙次圆会一心显三观圆融圆悟
圆修之妙总是发明妙奢摩他之妙字上开示妙奢
摩他三摩禅那八字明白此八字只密因二字妙即
密也奢摩他等即因也从四卷中阿难及诸大众闻
佛示诲疑惑消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起
至七卷中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
经解¶ 第 733c 页
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恒令此人所作
如愿止发明最初方便四字其中初明二决定义起
至六卷中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
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
明了其家所归道路乃至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止是明入观方便次从阿难
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
益未来诸众生故请问安立道场远诸魔事起至后
恒令此人所作如愿止是明摄心方便此二方便通
属初心修习行法故曰最初方便上与阿难发明妙
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十二字已明从七卷中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
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薰修身心
泰然获大饶益世尊如是修證佛三摩提未到涅槃
云何名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起至八卷中作是观
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止是发明十方如
来得成菩提八字其中大意迷真成妄名十二类生
灭妄名真成十二圣位初明三渐次示能成行法次
明五十五位是所成圣位后结云如是重重单复十
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此成即得成之成无上道即
菩提也恐非如来所成菩提故又结云是种种地皆
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
婆舍那清净修證此照应阿难请辞十方如来四字
上发明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
初方便二十字之义巳完阿难所请之义已周阿难
之沉惑已尽如来之觉体已圆正修行路无馀疑矣
故文殊随请此经之名如来即立五种了义之目上
已往开示皆阿难所请得全道力之真乘未明阿难
所恨未全道力之妄想从八卷中说是语已即时阿
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兼闻此
经解¶ 第 734a 页
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起至十
卷末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
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
三界正是发明阿难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三句之义初明七趣情想是迷中未全道力后明五
阴邪魔是悟中未全道力是则迷悟两途未明自心
皆是道力未全经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
了不可得于此了然可见矣是知此一部经十卷文
义不出阿难所请九句三十六字尽矣后流通分乃
付嘱赞叹之语学者看经能将三十六字照破全经
之旨则根尘识性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岂不顿超迷
悟之外岂不顿明佛知见岂不顿證清净实相看经
至此则心境顿融能所俱泯身心世界全一大佛顶
首楞严王也岂不具大慈大悲大雄大力大解脱哉
同志者宜尽心焉。

** 金刚般若经略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八字乃一经之总题金刚是
喻即金刚宝最坚万物不能坏最利能坏一切物般
若是法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此慧之体本寂即实相
般若此慧之用圆明即观照般若实相之体生死等
法不能到故喻之金刚最坚一切物不能坏观照之
用能空生死等法故喻之金刚最利能坏一切物此
金刚般若在大部中名能断分则知今喻金刚唯重
能利能空一切法也此经从须菩提启请已去至后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通是用观照般若之法不取心
佛众生之相又照心佛众生无性又照心佛众生本
寂成一清净菩提心然现前心佛众生有实体用如
何得知无性本寂而不取耶后以金刚观察深喻喻
之心佛众生皆是有为如梦幻泡影则心佛众生诸
法不待排遣而自空矣既是本空本寂欲何所取是
经解¶ 第 734b 页
知行般若时只是一味不取则世出世法一无所有
也又诸法不是因不取而后无唯其本无因妄取成
有但不取自还本来面目是则金刚之名即梦幻等
喻以梦幻等喻喻空一切法故称金刚喻经中先法
后喻题中先喻后法首楞严经云金刚王宝觉如幻
三摩提如幻即金刚也三摩提宝觉即般若也波罗
蜜此云彼岸到即到彼岸以梵语多倒故盖般若乃
诸佛众生共有之佛性众生不善用用之见色为色
粘用之闻声为声转不能超声色之外逐境流转名
为此岸诸佛善用此佛性用之照色色空用之照声
声寂能超声色之外达境唯心名为彼岸是此岸彼
岸非有两地同是一境但超与不超名为此岸彼岸
是转名不转体也般若妄见亦只一佛性因觉不觉
故别其名亦无实性也经之一字即文句之假名以
贯摄为义是能诠言教即文字般若也依相言则有
喻有法有体有用差别名义合之故曰金刚般若波
罗蜜经依性言唯一如如不动清净菩提心了无能
所法喻体用之分也。

此金刚般若经一卷虽文义重沓总不出须菩提所
赞所请之义所赞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
萨所请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是也如来所答先总答菩
提心以酬所请之意然后展转发明使其信受清净
即见所赞不虚也先总答菩提心从佛告须菩提诸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起至须菩提菩萨但
应如所教住止是也其中初答降伏其心即发起大
悲能降伏我心以大悲能度一切众生若无智运之
即堕生死故以智运之虽是灭度无量无数众生实
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下徵明其义若菩萨有我
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是悲不离智也次
经解¶ 第 734c 页
答云何应住即发起大智于一切法应无所住以无
所住能远离一切相若无悲运之即堕涅槃故以悲
运之虽是不住于相而行布施饶益众生下徵明其
义谓何故既行布施又不住于相盖菩萨不住相布
施其福德方是无漏犹如虚空广大不可思量故也
后结答须菩提问意谓汝问发菩提心云何应住菩
萨发菩提心但应如我所教而住是真实菩萨是真
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知菩提心无别自体
唯悲智和合故名菩提心又大悲降伏我心即不取
心相大智不住一切法即不取众生佛之相既不取
心佛众生三相是三相无有差别同一清净菩提心
也上既总答菩提心行相如此下为发明以见如来
护念付嘱菩萨之善巧因总标菩萨于法应无所住
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虽分示六尘之法未指陈六尘之法所在何处故下
为指明六尘在处即佛与众生也既六尘通该佛与
众生不住六尘即不住佛相众生相不住即不取也
不取佛相即不取乐相不取出世间法相不取众生
相即不取苦相不取世间法相从须菩提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起至后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
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止是也其中先不住佛相
佛有福慧二相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
来不起至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止是不住佛福相即不取福果
也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起至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
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
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止是不住佛慧相即
不取智果也上护念菩萨不取如来福慧二果恐疑
谓发菩提心为求菩提道今于佛福慧二相都不取
经解¶ 第 735a 页
即菩提道亦无何用发菩提心耶故下引四果及佛
菩萨皆以不取而后證果因不取福慧二相其福慧
乃能广大无漏若取相即属有漏非菩提心也初引
声闻不取四果次引如来不取菩提后引菩萨不取
庄严然后结成以一切圣贤都是不取而后證果是
故菩萨发菩提心亦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
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即不应住如来福慧二
相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真清净心也文从须
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起至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止是也上开示结成以不
取为菩提心既明矣即付嘱信受使传持佛慧命相
续不断文从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
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起至若是经
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止是也此经是
顿教不历修證渐次随分一字一句义皆圆满故即
请经名文从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
起至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
人说其福甚多止是也上发明證成付嘱此菩提心
了然明白当机领解陈自所解如来复为印證又从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起至如
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
蜜止是也已上护念付嘱总是护念菩提心不住如
来福慧二相下护念菩提心不住众生相从须菩提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
蜜起至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止是护念不
住众生相又从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
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起至当知是
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是付嘱此不住众
生相清净菩提心使传佛慧命也上发明菩提心不
经解¶ 第 735b 页
取佛不取众生清净行相意义已周恐疑谓菩提心
要上求佛果下利众生乃成菩提心何故教佛与众
生皆不可取若不取佛与众生则菩提心云何而生
耶是教离相发菩提心则无菩提心可发矣故须菩
提重复请问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前问云何应住云何
降伏其心意谓发菩提心降伏何等心故曰云何降
伏其心住于何法故曰云何应住如来答意谓发菩
提心应降伏我心应住于无相是清净菩提心今问
云何应住谓菩提心要借外缘而生云何应于无相
而住又菩提心要借内因而生云何降伏我心若无
内因外缘则菩提心无因而生矣是前后问辞似同
问意迥别下如来所答亦是辞同意别经云佛告须
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
生如是心此句是总答谓发菩提心当要生如是清
净心内降伏我心外不住生佛名相此重一当字谓
当要生如是清净心方名菩提心也故云我应灭度
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又释明其义
经云所以者何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者以实无有法一句释明当如是生清净心谓若
实有法如来何故强要汝等不取以实无有法众生
妄见内取心相外取生佛之相故成迷倒汝若不取
即正知见故名菩提心是以实无有法为正理以不
取内心内因正不取生佛之相外缘正因缘既正能
生正智故名菩提心是则一有所取即背正理所生
皆颠倒见非菩提心故发菩提心者应如是住如是
降伏其心上答明其意下引證从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起至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
菩萨止是以如来实无有法得成菩提菩萨实无有
经解¶ 第 735c 页
法庄严佛土證成菩萨应如是不住于相应如是降
伏我心是名真发菩提心也上以实无有法一句总
答明菩提心应住降伏之义未详明实无有法是实
无何等法故下广明实无有法之法字从须菩提于
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起至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
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止通是广明实无有法
之义以心佛众生诸法既都实无所有则了无一法
可取即达清净实相以显如来护念之善也其中初
明心无我文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起
至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
可得止是也又从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
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起至后若有人以此般若
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
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
能及止是明佛无我也其中初从须菩提于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起至得福德
多是明佛福因性无我又从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
以具足色身见不起至是名诸相具足止是明佛福
果性无我总此二章通是明佛福性无我又从须菩
提汝勿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起至如来说非众生
是名众生止是明佛智所说法无我又从须菩提白
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起至如来说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止是明佛智
所證法无我通此二章是明佛智性无我并前福性
无我是护念菩提心实无有佛可取也既护念不取
佛福慧二严其心清净后付嘱生信受持故云须菩
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等又从须
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起至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止是明众
生无我上历明心佛众生三法皆实无有是正明实
经解¶ 第 736a 页
无有法护念菩提心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故得清
净但未知有法发心有何过若有法发心无过即依
有法发心亦可何故必竟要依实无有法发心耶故
下以有相见佛为非反成上实无有法发心为决定
义经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起至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止是也上来證明反
成总明心佛众生三法实无所有以破执实有我法
之常见又恐执实无有法不作福德成断灭见故下
又破拨无因果之断见并上破常见通是于心佛众
生三法上远离断常二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此破断见之文从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
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作是念起至是
故说不受福德止是也前从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
身相见如来不起至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
思议通是破遍计性遣人法二执以不取心佛众生
等法护念菩提心清净离相从须菩提重请善男子
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
降伏其心起至是故说不受福德通是破因缘性明
人法无我以明心佛众生三法无性是菩提理趣以
理趣本无一法成上菩提心行相应不住不取也既
实无心佛众生了无一法可得即真清净事事法法
同一如如不动故示圆成性以明人法一如从须菩
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解我所
说义不起至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止是显圆成性
如如之理其中初以如来若来若去明法性身如次
以世界微尘无成坏相明法性土如身土一如即如
如体从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
见起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
如是观止是明圆成性正智之照其中初明现量智
从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起至于一切法应
经解¶ 第 736b 页
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止是也如是知
如是见如是信解即如来现量正知正见是究竟菩
提心次明比量智从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
祇世界起至后应作如是观止此用金刚观察十种
深喻比心佛众生有为诸法如梦幻泡影了无实性
以喻比观故名比量观察入理故名正观以正观之
比智合上正智之现智通是如如全体大用是前破
遍计性远离人法二执成就正智之大用又破因缘
性通达人法无我显说如如之本体是合如如正智
为圆成性分圆成性为实相观照二种般若是圆成
性远离遍计成就正智远离因缘成就如如即如如
正智合为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此经大旨
尽于此矣是知此经始终只是一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心如来善护念善付嘱只是成就得一发字已
发者护念发起清净心未发者付嘱发起信受此就
多分言已发方堪付嘱未发更要护念总之要成就
一发字是佛善巧也。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十四

 (辽东锦州松山所见任
 浙江湖州府总巡厅信官余三瀛发心捐赀
 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十四卷计字一万七百八十
 该银六两四钱六分八厘敬为
慈母张氏夫人名下性天朗耀慧炬圆明仗
般若而悟證真乘赖菩提而安宁老稚谨意
 康熙十四年十一月 日楞严寺经坊附板)
经解¶ 第 736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