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书序¶
书序¶ 第 696a 页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八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 书序

** 同闻思修发菩提心录序

原夫一心变而为万法万法无性全是一心即万法
而会一心其唯首楞严经欤初心必假于方便方便
虽多易成为要而圆通易悟初心其唯耳根一门欤
盖圣性圆该法界法界咸一圣性是则根根尘尘事
事法法无非入性之方便但众生从无始来薰染种
性不无利钝差别致令所依方便亦有亲疏难易亲
于性而不疏易于入而不难故特耳根一门为最胜
方便然耳门之胜者因圆与性亲因通与性亲因常
与性亲因与性亲故易悟而易入况此方教体在音
与闻舍闻无音舍音无教是则合音闻而为教体即
音闻而归圣性随此方教体之设故经云此方真教
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是也历观
西天东土大圣大贤若显若密无不从此一门而出
藏有修證仪文最多足为明鉴慨其法久自疲用而
不觉人日诵观音经日称观音名日被观音福祐而
不知所归因不知所归故日诵日忘时进时退而懈
慢不能精进以克其功此非佛法不验人自惰耳书
云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大抵圣贤弘道在善诱于
人凡世法出世法久自成疲善新者能起之诗云周
虽旧邦其命惟新此新难言也乃新其旧有非别刱
为新也如禅疲以律新之律乃旧有之律如律疲以
禅新之禅非始有之禅譬夫盐梅乃旧有之味在善
调者加减互换以悦人之口而爱尝肯饱也而禅讲
律原是一法亦在善诱者随宜互换以新人之心使
其锐志而克功观音一门自明教大慧知礼之后疲
之久矣若亡也就其所亡而起之岂非新欤所以新
书序¶ 第 696b 页
之一字难言也净土一门幸云栖大师起之观音一
门为此方切体之教何未见人拈掇耶衡根器下劣
众中糠秕但髫年嬉戏爱供养观世音菩萨十二岁
持斋后凡遇恐惧事不觉不知念观世音菩萨彼时
不知其然后日追思不从人教而自能者诚宿缘所
使既有宿缘而又下劣者信是多生罪业感集此生
乃尔十四岁出家十九岁上五台山依师子窟空印
大师习听经论二十二过南方初住天台但读楞严
经从前未经大师决择所有疑碍都在此经中破之
又详此经胜妙重在耳门圆通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矧今末世识心精巧好于义路此经从精研究竟而
入于坚固正合此时之机也况且人身从开辟以来
传至今日欲气淫习深之愈深厚之愈厚而生死中
唯此一根难拔此经以淫习轻重而辨升沉虽诸业
并遣其要在破淫习亦正对此时之弊也又且从古
至今名言习气积蓄深重多尚斗诤驰骋狂见此经
以返闻闻自性为要行亦正破此时之谬也又则医
方万品对症为良海宝千般如意为胜生于此方出
于此时舍是经而求正知见舍是门而求易悟入衡
不知其所从也虽诸方教体不同根根尘尘各作方
便亦让耳门为胜经云由我观听圆明故观音名遍
十方界是也衡因卧疾邵陵五台庵中自述礼观音
仪一卷率众薰修冬夏二期得真实行者十五人同
依观世音菩萨发菩提心从今已去尽未来际弘传
此经称扬此门同列菩提心录陆续有同发此心者
同登此录并集经论诸家修證仪轨类成一家教义
以各宗各志庶几日益日新克功克果普愿法界有
情同入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云耳。

** 生生篇序

肇法师有言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又云会万物而为
书序¶ 第 696c 页
自己者其唯圣人乎盖圣人无他唯知己而已矣人
之杀生害命尔死我活起惑造业生死茫茫皆不知
己之过也若夫视一切生命皆吾支体岂甘自食乎
观一切草木咸我毛发岂忍轻伤乎所以古圣先贤
谨钓弋改纲祝共饥渴同忧乐用之以时节之以礼
皆达物唯己之旨但曲顺时宜未能极尽如云舍身
喂虎割肉啖鹰方是彻底为人穷满心量耳书云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斯之谓与或曰既然万物唯
已若杀若食皆干自己而吃他还他负命偿命因果
报应何其谬耶曰若达物唯己痛痒关心岂肆诛啖
哉第迷己为物为物所转故有相杀相食酬偿报应
等事此乃以迷积迷因妄习妄故耳良可悲夫果视
物为己杀活自善逆顺皆仁深可思之思履王公神
资颖悟处世超然曾见公成佛铭曰證本源慈登成
佛地知公于此事有透脱处今读生生篇亦喜吾知
不谬矣命予一言列篇首虽自知不文亦难违高意
乃据实见说此。

** 翼医通考补序

原夫造物者生生之主也医乃生生之辅也而医得
非造物之神用乎盖医与造物体用相并医之道岂
可轻易言哉试观医脉祖于神农轩辕此圣皇也老。

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而王称天地之大者辅
天地之生气故也昔神黄二圣分五谷尝药草是知
所辅无他唯调护养育其生离斯何为大焉故主民
者称曰粟王谦曰不谷者此也范文正公有言不为
良相当为良医此言以位不及相而为医非智不及
相而为医何也相名位也非时不臻医道途也无往
不可是知医与相未敢易拟然世间之道以生理为
先所以书云先修其身次齐其家后治其国使身不
宁何以论家国中外古今事乎是以有国有家者不
书序¶ 第 697a 页
可不谨身?谨身之要,内修心行,外修药石。矧其伤生
者多以心不正,陷身于死地,或王法刀兵、风火水难,
或虎狼毒药、恶疾恶疠,此心之招也,药石无以疗矣。
圣门纲常伦理,乃医心之良方,安生之大本,造物之
神用,密化之深机。而学究之流哓哓仁义,而不知所
以为仁义者,可为识者?慨也推其致病者,多以药食
不调而殒其命。五谷性平,可以常食滋荣,卫疗饥虚,
亦不可过食,过则致疾。蔬果之类其性有寒有热,有
风有滞,不可常食,食则先量其体宜不宜耳。其身之
生也,本于阴阳五行,五行均则安,不均则疾,疾发而
五谷不能调者,必求明医授以方药。药者,约也。以少
物而有多力,如一星之火能烧万顷之荒,一粒之丹
能变大地之土是也。药虽多品,亦不出五行。其身五
行,有增有损,其药五行,有补有泄,使其五行均而百
骸调,身宁智出,而后可以论家国圣贤事业。所以至
道以脩身为张本,古人有云:「医与儒一事。」而谬为两
途者,此也。又则万物有生必有灭,常理也。是以古圣
先贤皆同乌有。但有生者,不可弃此诿于时,而不殷
殷于生物。而医者施仁、施智、施药、施方,不缘病者贤
愚、贵贱,但以广生生一念为主。而病者慎疾、慎养、慎
医、慎敬,不择医之新旧、尊卑,但以良明是从。而医者,
良病者,慎间有未愈者是为定业,非医病之咎。而人
子受身于父母,覆庇于天地,而天地父母爱其生,而
未欲其死,若自不善调摄,不从医药,轻身于黄壤之
中,是有悖天地父母之心,孝慈何在?生理何在?是知
病不从良医,医不施良心,俱为造物之贼也。图南喻
先生祖迪豫章医馆,楚之邵陵,当道缙绅、士民、城野
请无暇日,其诊脉与药,安危言于先活人之命,祛疾
之悻不可胜举。好博古书,精考医源,集翼医通考备,
收古今儒医名。公叙论启,引其核究脉理药性,医旨
书序¶ 第 697b 页
病穴,曲折细致,详且尽矣。治无不备,弊无不遣,间有
隐而未发者,公出而补之,名曰:「翼医通考」,补览此书
者,明者进,庸者惧,贫者济,富者慎,同归一生域。此集
诸论,咸曰:「医在心术。」有曰:「医在妙悟。」此心乃仁慈也,
此悟乃明智也,皆造物之用,而未及体。若以体言之,
则天地万物同一心体,彼病我之病,彼医我之医,岂
有彼我胜负、急缓之见哉?如人一身头足尊卑,虽殊
痛痒,必均于摩触一体故也,岂有疗头而不疗足哉?
其耳目口鼻、肝肠皮骨皆然。其耳目口鼻有盲聋呙
斜,不能医者,亦以温清调护,未有截而弃之何也。好
与不好皆体也,今之医者视贵贱皆我头足,药无不
仁,瞩贤愚皆我皮骨。医无不普,纵有庸医,皆自耳目
不明,可从容诲之,傥不受诲,亦方便与之,未使其绝
生计也。或有病者愚吝,亦自皮骨不和,亦等医之,未
肯坐视其危亡也。若夫广其仁,周其药,安乎命,分全
乎造物,使天地万物浑一生理,可与太上同游矣。而
医岂可不明心者哉?余居南岳吃乌药中毒,而气血
殆尽,因诣邵陵就医,见喻公得疗。三年之中稍有感
冒微恙,受公之药,楮笔未能尽划,公之仁与我多矣。
公一日持此集以诲余,俟禅坐之暇,读未三复,乃见
公肝胆包乎。太虚一段生气,洋洋溢溢渺无涯际,是
知用心在岐伯上求可也,医与造物并求可也,是为
剩语。

** 中庸说白序

是书乃孔氏心法。此心也先天地而无始,后天地而
无终,若斯岂有古今隆替哉?其隆替之端在乎人耳。
羲皇之上无有文字,虽不见授受之迹,而心传密会,
信必有之。自尧舜乃有典型,其传受之语明著其中,
有见而知之者,有闻而知之者。传至周孔,其道大行。
然道与世事有盛必衰,孔孟而后其道几丧,秦汉以
书序¶ 第 697c 页
降六艺并行,人莫识其本末。于中虽代有其人,不免
为馀气所杂,仅微微一丝潜注而未绝,似乎亡矣。至
于大宋程朱诸夫子正脉复起,程朱之起者乃因佛
法之胜,激励其心也。程朱排佛,可是知佛恩乎?有僧
问赵州:「云何是道州云『平常心是道』?」似合此书之旨。
且何处是平常心?即夫妇之心平常心也,兄弟之心
平常心也,父子之心平常心也,朋友之心平常心也,
君臣之心平常心也。至于天覆地载,暑往寒来,皆平
常心也。虽然如是,要在即今夫妇君臣间指点出平
常心来,又却难矣。欲知平常心,到不如黧驽白牯却
有些子。如此说话,但识赵州字,未知赵州义。欲得赵
州义,自知不止欠三十年饭未吃在,是谓说白。

** 律仪常轨序

书云:「操之则存,舍之则亡。」律仪常轨者,乃寻常日用
操持行法,使不致于亡失也。祖师门下宾主问答,意
在时时提撕,使不昧却。一机不来,即同死人。如来教
人行住坐卧,取舍视听之间,持诵偈咒亦在时时。有
人在行者如法,从旦竟夜次第行去,管教水牯牛欲
犯他家苗稼,无斯须空罅,无记散乱不待驱而自远,
定慧圆明,无少间亡,菩提由是期焉。

** 拟古长诗述志序

衡出自贫里,少读书,及为僧,又懒学,空在法门三十
多载,一无所得。自南来,亦二十馀年,多在深山孤顶,
以掩其拙。庚戌登祝融,藏迹于石廪峰下,以终残[口*舛]
为计。不意根器鄙陋,山灵为妒,顿遭异㿒,不啻百死
一生,仅游游一丝未尽耳。山中艰于医药,幸为旧知
已接至云阳调理,以业未尽,其疾痊而复返,但言多
受风,四肢如泥,因此禁言。甲寅春又为驻鹤坊主人
接来,邵陵有仁人君子,以孤病僧为悯,频来顾盼。有
问不能言,辄以笔代舌,人皆谓余能书。因神弱不及
书序¶ 第 698a 页
多言,凡答止以四句停笔,人皆谓余能诗。余实不知
诗书,而诗书之名乃人误唱耳。从是有索书幅者,有
索书扇者,自以孤病无倚,不得已而应之,秖是不免
识者笑也。顷孝则车公以诗归遗余,凡瞌睡之馀,借
一寄目,其中幽旨未知,且不求知。但见长诗一首有
三百五十多句,不觉惊讶,不知诗可以能长耶?以一
向未见诗故耳。诗归掀完,其诗有二句、三句、四句、五
句、六句、七句、八句乃至有三五十句,甚至有二三百
句者虽古律有分,而诗名均也。是知诗文得到妙处,
俱无短长矣。尝闻论诗者以谈道理为偈,不谈道理
为诗,所以选诗者多不选僧诗,以偏道理故也。余虽
不知诗,闻此说,恐非达者之论,且诗偈之分不知出
何人之言。偈句也诗,离句何以言之?是则诗偈无别,
但道理别耳。又道理乃性情之所游也,诗果拒道理,
而性情何由出耶?是知诗偈不以道理为别,以辞之
风雅为别耳。诗若徒以清淡藻雅为重,而为诗者何
益哉?仲尼云:「春秋作诗,道衰矣。」又何言欤?书云:「见山
思高,见水思明。」此诗之正训也。知此诗不在词藻,而
在志审矣。若论志佛可无志耶,而世出世间有超过
佛志者耶,又似离佛语都不足言诗也。佛经诸有颂
句都不论,只华严净行一品,凡所见闻,皆诵四句,此
真诗之奥府、正见闻、正性情、正动止,莫尚于斯矣。但
译人未拣工拙,世之学者尚于词藻,致使佛甚深诗
道置而不诵,不惟不诵,而反呕耳。斯言有异于众,乃
是不知之言,谅众不我罪。又诗不清,则不贵,古今禅
讲诗集盛多,如寒山子,不可备举,纵词未精细,而意
岂不清耶?而选诗者多不上选,岂选者不知性情耶?
大都僧诗乃僧之性情,世之学者乃世之性情,僧之
性情与世之性情差别远矣。且浅说如寒山诗中,诙
谐好杀生者,而世之学者几能戒荤茹耶。于戏无怪
书序¶ 第 698b 页
乎僧之不中选,不中吟咏,有以哉。僧诗亦有一二入
选者,乃僧诗中屈节就世语耳。余病思无以遣,拟古
长诗以述志,或谓余言过长于古,过俗于古,大浅轻,
大陋鄙,是断语,是偈句,余总承受。但余不在词,而在
志耳。

** 贝叶记序

佛法遍世法中,世法不别佛法。外佛法迷,纷然世法
识世法,浑然佛法是佛法,世法无角二地,由其一照
耳。又佛法作世法,将世法作佛法,适莫皆从,此亦在
其善用耳。大慧杲禅师云:「老僧有时将丈六金身作
一茎草用,有时将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斯乃善用
者也。使非颠倒豪杰得大自在,胡能臻此?然法不二
立,人岂二耶?僧何其僧?俗何其俗?形迹虽殊,中未尝
离。僧不达本,有僧何以僧?俗如明本,无俗何以俗?是
僧俗不关迹,在本之明味耳。又僧藉俗称俗,依僧呼
无可不可,此亦在放心于形表者也。邵陵孝则车公
年未立,而才名四驰,性嗜奇,奇书、奇诗、奇文、奇义,咸
出人耳目,言思不及之地。有时僧称,有时俗称,有时
居士,有时尊者,此诚就里廓然,乃尔变现,无朕若此。
于子史士事之暇间,披佛典一目,如逢故物,心入口
出,竟与古宿斗雄。兹有心经颂船子偈,注天主教,辩
八识颂,释并诸神,辩辞精理,诣秀洁绝伦。今人耳目
一新,隔碍豁通,大似此一知见在,古该有在,今不可
阙也。合为一帙目,曰:「贝叶纪递」。余一览,若睹异域殊
珍,得所未有,愈玩愈奇,手眼忘倦,叹曰:「此非佛法世
法捏成一片,何游戏其中?幻出幻入,纵横自在,神解
若此。」是知佛智慧无地不在。若尔居士何以名公?俗
僧何以名公?则公可以名居士,可以名俗僧也。领益
幽旨,无因作酬,拟凑拙言,欲向珠林标一瓦砾。知珠
林非瓦砾能秽,冀瓦砾藉珠林光生耳。释观衡和南
书序¶ 第 698c 页
谨识。

** 礼佛发愿仪序

作佛作祖,礼为初门。成圣成贤,礼实要径。是则礼乃
世间法之枢机,出世法之根本也。盖礼者,下也。下己
身心,礼敬一切也。爰诸有情不解物我一如,妄执彼
此,自恃自高,自尊自大,轻忽圣贤,疏慢长上,凌傲一
切。积习不觉滋贪嗔痴,结不善业,长沦恶趋,苦受难
论,皆自恃自高,自尊自大,慢习之所招也。诸佛菩萨
悯此迷妄,或示为世间圣人,或现为出世,大觉或教
之,以名分常道,别于尊卑,不越伦次,而礼而敬,自有
节也。或觉之以佛性,真源泯于圣凡,不拣形迹,而礼
而敬,自无碍也。要之下已敬人,敬人敬已。礼有差别,
敬心一也。至于合和不二之心,亲近原一之性,优游
于华严世界,安住于寂灭道场。回观自恃自高,自尊
自大,岂不枉自区区耶?又观袪恃袪高袪尊袪大,岂
非礼自谦谦耶?则知人欲横流,非礼法不能断绝。我
慢凌高,非礼敬胡能折伏?是则礼实摧慢幢之利斧,
杜欲流之坚堤也。而世出世法,舍此何以建立哉?大
鉴禅师云:「礼本折慢幢。」头案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
功福无比。此礼关于圣凡,翻掌覆掌之速若此。抑且
世间学问必明于先达,不礼何以问明?书云:「敏而好
学,不耻下问。」下礼也。世外真宗须请益于智者,非礼
何以请益?经云:「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
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灭身不懈,
礼也。心地观经,四种修学门,亲近知识为第一。普贤
菩萨十种行愿,礼敬诸佛为标首,将非三千威仪,八
万细行。礼实要之百千三昧,无量法门,礼诚初也。又
且末世众生业习深厚,魔境粗强,若不亲近知识,礼
敬诸佛,哀求加被,自能出生死,證菩提者鲜矣。若尔
末世修学欲求诸圣摄持,应尝精心锐志,奋力肯切,
书序¶ 第 699a 页
至诚顶礼,而后信有所感。诸佛菩萨非欲苦众生以
礼敬,但要众生礼敬,至而慢习不生。慢习不生,则彼
我情忘。彼我情忘,则万物一体。万物一体,即如如佛
也。肇公云:「会万物而为已者,其唯圣人乎?」是则诸佛
菩萨教诸有情礼敬者,意以礼敬正众生心,成佛也。
若然者但内除慢习,则已何暇礼敬外求耶?曰:「第一
义中岂有内外耶?」在迷妄中积劫慢习,所结恶业能
作障碍,必假圣力冥资方能除灭旧习。不作现习,方
不生耳。又礼敬是慢习,对症之药不礼即慢。如除慢
习,须礼敬一切也。老氏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斯言特为虚谄者置之,究礼之源不至于浮流。孔子
曰:「一日克巳复礼,天下归仁。」斯礼岂为忠信之薄而
乱之首耶?昔黄檗禅师礼佛童光,帝问曰:「不作佛求
不作法求,不作僧求,礼拜甚么?」黄檗曰:「虽不作佛求,
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常作如是礼。」又有僧礼一老宿,
老宿曰:「莫礼老朽。」僧曰:「礼非老朽。」老宿曰:「他不受礼。」
僧曰:「他亦不曾礼。」若人具此识见,终日礼而终日未
礼,终日未礼而终日礼,举手低头孰非不动智光?投
地伏躯无非圆明妙性。尘尘作礼,刹刹寂然,时时寂
然,处处融会,自他不二,能所历然,法性无尽,而礼敬
无尽。礼敬无尽,而智慧光明一切无尽,实为究竟真
常,不思议解脱法门也。有心于道,舍此吾不知所从
焉。因将礼佛入观,发愿轨则章分于后,以俟同志,兹
语此。

** 王介公闭户吟序

王介公之吴越未几年,馀得诗二百多篇,其两地嘉
山水奇观妙响,收拾殆尽,携来归菉园中,园与主相
逢仍旧,而人与境别有一新,何也?介公未出门时,图
书古史罗列,盈轩天下,古今绝境胜概,虽集聚目前,
其中受用不过比量而已。今则以一诗府贮来,吴越
书序¶ 第 699b 页
江楚,云涛月峤,张布园中,时与相对。然菉园非展小
而为大,吴越未缩大而为小,妙入融会受用境界,大
似现量亲得也。余是以拟介公耳之所接,目之所到,
鼻之所纳,舌之所吐,身之转侧,意之取与。虽有园内,
而閒旷悬邈回薄,超越菉园之外远矣,非笔舌能示。
是故园主仍旧,而人境别有一新可知也。兹乃介公
自住自受用处,共之者鲜矣。犹恐俗事间之,因斯闭
户以书经,藉经以净心,心净境现,境寂心融,意在密
护自得之妙,此介公闭户之底旨也。继鸣之于诗,曰
「闭户吟」,属余序,余久阁笔砚,但就户内芳迹括之一
二,以复之然。公之诗文深致,及户外远举,余又何能
知焉?是为拟语。

** 法喜志序

是册拣历朝名位贤哲,饱于法味者织之成帙,为来
期之明證也。盖佛法自汉始达震旦,使震旦无载道
之器,何以流通至今日乎?其识道之器有在家,出家。
而出家且置,即在家名哲才士有一不嗜于此,何以
见巨海一滴,味具百川者哉?有云:「狮子乳唯玻璃盏
能贮,馀物贮之即碎。」然载道实难其人。昔法华会上,
地中涌出六万恒河沙数菩萨,同如来前,自誓于佛
灭后,恒在此界流布大法。自佛法入此,此中缁素高
流荷担大法者,不其人乎又孰能哉?抑且佛末后,以
法藏付嘱国王大臣,将非后世异见稠密,借斯名势
方能破之耶。是则通诸家之异执,断末世之沉惑,此
帙又是一大利器也。今之才士有未见佛书者,视之
为异物,非前哲开导起信,无由是知此帙为来哲之
明證实矣。盖自汉晋至于宋元,耽此法味者甚众,今
但拣光明胜大,昭千古耳目者列之,咸法喜所资死
而不亡者,寿也。教中有法喜禅悦二食,食之能养法
身,资慧命,究竟无尽,是诸明哲已饱法喜者也。今同
书序¶ 第 699c 页
载此名身不朽,知慧命亦无尽,此帙即法喜也。能持
过去慧命,能资现在慧命,能生未来慧命,真法喜欤,
真法喜欤。

** 题秽迹金刚像卷序

如来垂教,有显有密。密者密其所显,显者显其所密。
名虽差别,理实一致,故曰:「显密圆通」。所以为显密者,
特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故耳。若诸有情好多闻性,即
示之以显教,使其因文寻义,缘义达理,即理见性,即
性发明,照空诸有,得大寂净。即此便是因显以致密,
即先慧而后定也。如有众生好为持诵,即示之以密
教,令其一字而含多义,得大总持,转散心入定位,定
光发明,照了诸相,犹如虚空,世出世法,了然无碍。此
即因密致显,亦即先定而后慧也。盖密教中秽迹金
刚神咒持者,易获感应,有持三日即见金刚神像者,
有持一七而见瑞相者,有持三七而获益者,乃至持
七七者,至于持百日,或一年,或三年,或三五十年而
获感应者。其咒是一,而感应有迟速不同者,此亦缘
众生宿习有浅深,现心有勤怠,故有迟速不同耳。又
持咒要发明自心,心若开明,诸佛众生,山河国土,有
情无情,大小诸相,天堂地狱,善恶诸缘,皆吾心之影
像,全无实体,毕竟空寂。古人云:「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是也。如此了明自心,一切善恶境界皆不能动,以能
达物唯心,唯心无物故耳。岂有自已又憎爱惊恐自
已耶?若未明自心,起希求心持咒,或见佛菩萨种种
善相则欢喜,或见金刚鬼神种种恶相则惊恐,因此
二心,或颠迷其神,或惑乱其见,或致身以病,或因病
以致死,此何以故?以未能达境唯心。见境从外来,有
彼此能所之相,故有种种挂碍恐怖颠倒,以致断佛
慧命,永失道种。是持咒求福而返遭此大损者,未先
明自心故也。是以凡持咒者必先寻明师,发悟自心,
书序¶ 第 700a 页
一切所作皆是寂常妙性本有,神通岂持咒影像,而
又视之为他物哉?以心持咒,咒即是心以咒印,心心
即是咒,心咒异名,本无二体。如是持咒方能自利利
人,尽未来际受用不尽。慢亭刘居士秽迹金刚所使
流通诸佛秘密妙心,不然何以持咒方三日,感秽迹
金刚梦中授与此像,觉而描于纸上,与梦所见冥契
无二?非先得佛心持咒根深,何以致此?因书此,以闻
有志于密教者,先要发明诸佛妙心为上。

** 莲社箴规序

念佛法门统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世说法究竟
极旨也。古云:「诸佛出兴,唯为一事,千经所演,无有馀
乘。」无馀乘者,唯一佛乘,一佛乘者,教人念佛成佛。故
也唯一事者,即一大事,一大事者,即念佛成佛一大
事也。是则诸佛诸祖虽有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
演说诸法,究竟惟此念佛成佛一事而已。盖众生本
有佛性,即诸佛果体,以诸佛果体,照一切众生,人人
本来是佛,不假修證。菩提烦恼同一清净,此自性天
真佛也。以众生自性照一切诸佛,佛佛与众生同体,
无二无别,天堂地狱同一法界,此本然法性土也。又
则寂而常照生,佛历然照而常寂生,佛齐㳷此无念
之念,是名正念。此念实相,法身佛也。次则想相念佛,
或念佛福相,或念佛智相,俱为净念。如念佛福相,或
念一光,或念种种光,或念无量光;或念一相,或念种
种相,或念无量相;或念一好,或念种种好,或念无量
好;或念佛种种香云,种种衣云,种种盖云,种种幔云,
种种幢云,种种座云,种种音乐云,种种花云,种种灯
云,种种宝云;或念佛身寿,或念佛眷属,或念佛国界
宽广,或念佛楼阁庄严,此皆念佛福相也。若念佛智
相,或念佛四无量心,或念佛四无碍智,或念佛五眼,
或念佛六通,乃至或念佛种种三昧,种种解脱,种种
书序¶ 第 700b 页
智慧,种种善巧,种种无畏,种种摄持,种种大愿,种种
清净,种种护念,种种道力,或念佛根本智,或念佛后
得智,此皆念佛智相也。如上念佛福智二相,皆念佛
果相,既念佛果相,如是庄严,定有妙因。如依果寻因,
念佛因相,或念佛施行,或念佛戒行,乃至或念佛忍
行、进行、定行、慧行、方便行、愿行、力行、智行,又或念佛
因中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随喜、请佛住世,请转法轮,
随学恒顺回向,此皆念佛因相也。如上念佛,或念因
相,或念果相,或念依相,或念正相,或念福相,或念智
相,皆是想相念佛。如心想佛光明相好,全身毛孔皆
佛,光明相好。如心想佛智慧神通,全身毛孔皆佛,智
慧神通,如是一想一念,念念靡间,尽于未来,无变无
异,即顿登佛地,究竟解脱,此如来转凡成圣最妙方
便也。次则观相念佛,或不能想念佛广大福智,但观
一相,或以纸素白氎绘一佛相,或以旃檀宝石雕一
佛相,或以金银铜锡铸一佛相,设于香案,时时瞻礼,
趺坐注观,观久成习,行住坐卧,习气不散,佛相宛然,
杂想不起,佛念相继,念念既不背于佛体,事事又岂
违于佛用?念唯佛念,事唯佛事,岂不身心全然一佛
耶?现前身心既全是佛身,后身心又岂转为别物哉?
是观相念佛,能见佛成佛,此亦决然之理,净土妙因
也。如上三种念佛,观相是念佛住持之相,想相是念
佛别报之相,实相是念佛法身之相,此三种念佛虽
则有相无相不同,通属于相。次则持名念佛,即念佛
名号上三相总归于一名,一名具彰,三相之妙,是持
名一行,乃如来方便中最胜方便,要行中极妙要行。
是则十方诸佛,百千方便,无量法门,唯此一行更为
超越。又上来四种念佛,虽是有相无相不同,总不出
名相之境,更有向上一著,方是究竟一念,直念未生
前不立名言,岂有念相?是则我释迦如来末后拈花,
书序¶ 第 700c 页
诸祖相承,亦唯此一事,此是离念之念,即究竟念佛。
此中虽不立名相,佛亦强名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既可强名法眼妙心,亦可强名念佛成佛。达磨初来,
唤作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也。此无名之名,名之至
矣。是则诸佛诸祖,藏教所诠,教外别传,总不出此。念
佛成佛四字,尽矣至矣,无容拟议矣。匡山黄崖寺梅
公讲主深穷教海,直达心源,摄无量三昧,唯念佛一
门超念佛胜行,于持名一行念佛,佛现自利利人,广
释迦之化门,入弥陀之愿海。远绍东林莲漏,近踵云
栖芳猷,本末祖源不昧,复建社于匡庐祖山。古今深
浅非同,故择幽于黄崖深处,若缁若素,共结不退净
侣。若远若近,同臻极乐珍乡。十方法界尽入斯门,三
世劫海唯此一念。无生而生,生超上品。不去而去,去
若刹那。分身尘刹,历事诸佛,饶益有情,愿穷劫海,常
转法轮,庄严净土,此梅公建社之本怀,诚诸佛说法
之宗趣。乃述莲社箴规,列为十则,曲尽净因,深详妙
果,性相俱备,理事全彰,真千古之龟鉴属。予一言以
为莲品之證,衡自知不文,但聊为称赞功德,其往生
玄旨净土,幽微自有高明发之。

** 伞居闭门语自序

向上一事,不外宗通说通,亦不涉宗通说通,而宗说
般般皆光影门头事。通者,达也。借此宗说,达彼向上
一事而已。经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斯则佛祖言教
机缘,总为助发通,达此事之具耳。即此事中欲求宗
通说通,了不可得,岂容作实法会耶?抑且教有教之
正宗,宗有宗之嫡脉,若是宗教嫡子亲孙说行俱到,
逆顺逢源,而骨脉自清,灵苗迥别,如其是依草附木,
野鬼閒神,何怕其装点十成?终非圣种,而明眼人前
难逃秦鉴,盖教之微细,未易具述宗之源流,略为举
示。印土祖于迦叶,震旦尊于达磨,六传而下,两岐发
书序¶ 第 701a 页
脉,五派分门。虽祖姓是同,未免门户各异,果乃源流
不杂,盛至千门万户,而祖骨犹存。自古宗匠皆有上
堂入室,普说小参,种种机用,派演虽殊,禘祭有常,究
竟不外此一大事因缘也。然作家宗师权柄在手,抑
扬自在,而初机晚学智识未圆,见善知识扫文字、遣
言说,便作实法会去。见实有文字可遣,实有禅道可
参,视藏教为生冤家,拈机缘作本分事,遇人点破则
已,若直恁么去,天魔外道或伺其便,深为知法者惧,
衡沉没澬江,将二十载唯病。为事衲子肯相依倚者,
但教读诵《首楞严经》,顶礼观音圣号,冀发耳根圆通,
究竟金刚三昧现前,纵未能发悟,亦作将来远因,即
经以明宗,不离经而求妙,唯恐混杂异种,迷失正宗,
故密护若此,如其圣胎成就,骨气坚强,自能行于非
道,通达佛道,又岂容宗说之分哉?衲子有礼诵不发
悟者,或教揣摩经旨,或教参究菩萨,或接之以问答,
或示之以偈句,不过一期接引,使生通达之机也。有
从事者集之盈帙,无非病榻衰喘之声,岂敢滥同诸
方上堂普说门庭施设之举,因以闭门语名之。

** 题汉末时侯留犊图卷序

官一字难言,有外似染而中若遗者,有外似洁而中
实执者。此非脑后玄睛,孰能洞其幽秘观?汉末时侯
留犊卷隐然,恻怆不忍。何为全一已之清名,析他人
之母子仁乎?不仁乎?时侯当时何不弃车赎犊,全彼
母子之情?悠悠穆穆,同乐归途,万物安于同胞天地,
合乎一体,较其一已之清又何如哉?衡管见如此,不
知时侯当时所见何如,衡率言如此?不知古今商议
何如?然则此一行在于世间,似亦不可少,不然何以
警多染之俗行耶?时侯借留犊之净行,发今古之染
心,此亦圣贤善教之深心也。此一故事旨在有我无
我之间,不在留犊不留犊耳,观此卷者知之。
书序¶ 第 701b 页



官一字难言,有爵禄之官,有功能之官,有礼法之官,
有仁义之官,有道德之官。爵禄、功能、礼法、名利之官
也,仁义、道德、性理之官也。有名利、性理所不能至者
无任之官也,嗟乎今之居官,名利多有,未即真至,而
况性理之于无任乎?何也?今之求名利者,私于一身,
因私一身,求之不得,多涉奇险,纵得利多,未正。纵得
名多,未真。世之名利不可厌,唯可厌者,不真至也。若
果能真至,名利乃本有之胜用,岂容厌乎?若视一身
与众身均一幻相等观,众身与一身同一空性,若尔,
则一身之名利,乃众身之名利,众身之名利乃,一身
之名利。至此,则心地廓然,奇险自平。不干利,利盈六
合,不干名,名传终古。终古之名,遍六合之大名,六合
之利,穷终古之大利。此之名利,较前私一身之名利,
谁大谁小?谁远谁近?人多为小名小利而失大名大
利,是为有智人乎?无智人乎?所以谓官于名利多有
未真至也。世人谓官多好名利,道人谓官多不肯真
好名利。名利既鲜有真至性理,无任尚在遥远,岂易
言哉?阅徐公时侯留犊卷,因言此侯高明识时侯何
为官,亦识徐公何为官也。

** 黄庭内景玉经序

仙经岐派甚众,斯内经是其正传统之,无外乎存想
固形,欲延长生耳。而世之习仙者亦甚众,延寿至千
岁万岁,乃至形神俱超者,未见一二。何也?盖其寿至
千岁万岁,定非俗品,况其形神俱超乎?既非俗品,而
俗人耳目又岂能接乎?是知寿至千万岁者,自能远
迈深山海岛之间,无怪乎罕见。设有形神俱超者,自
能幻幻诸状。时在耳边眼角,亦难其识。又则长寿之
基本于人德,仙经特助缘耳,若内无长生久视之德,
徒务方术。欲延其龄,不啻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
书序¶ 第 701c 页
气,无有是处。如世之小艺,同门者三五人,有乘艺而
荣身者,有恃艺而亡家者。其艺是一得失,关人之宿
因,知此有习仙而不得者。当病人德不具,勿病仙术
之不妙。如竺坟中云:「若不断杀盗淫,妄修禅定者,纵
得神通诸三摩地,皆落魔道。」亦可为證。蠢寰陈居士
丰姿雅静,澹泊无欲,不家室,不骨董,飘然一身,游寄
诸名公书馆中,俨然一仙品。即不假仙术,必阶仙级。
居士于世艺一无所好,但随人之所好而好之,即老
氏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实之。又选内经诸
般秘说,集成帙,意余序。然仙术实非余所尚,但尚居
士乃仙中真品,故拙言于首。

** 授戒科仪序

震旦律学自澄照大师后,似乏其人,虽历有授受之
迹,而无授受之实,致使如来自性清净心地法门如
弊垢衣,无人肯著,或别目禅道,以为向上岂知。如来
末后拈花,本示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传金刚
光明宝戒,外此岂别有向上耶?而义学之流多不达
此,执名取相妄,为禅律之分,互相抑扬,不知如来诸
有所作皆为一事。若见禅律而二之,是未知禅律者
也。岂不大辜佛化耶?抑且近代衣钵阿师将如来授
戒作法传为流俗。应教科仪。不免为识者掩口而笑。
从是智者益疏,顽者益陋,佛法住持妙道将若亡也。
衡自知根器下劣不能主持此道,亦不忍坐视狼籍,
乃遍讨瓦官高座嘉猷,细阅经律,诸教垂范参合对
證。然语句作法前后差别,互有详略,其归敬忏悔发
愿之意无不大同,因不揣沉冥,别为编次,依正就详,
删繁补阙,遂成三堂授受法式,使后学临坛自见浅
深之序,受持各别小大之行。盖授受分明而威仪具
足,即威仪以正行,行正以诚心,心诚而道眼明,道眼
明而实相露,实相既露,尽十方界是一轮金刚宝戒。
书序¶ 第 702a 页
是则经行坐卧全法身之妙体钵盂锡杖标本有之
常光师资之道既真主宾相见有礼古今了然当下
自他未隔毫端岂非即秽土成净土即凡躯入圣躯
者哉三堂法式之编旨本于此是编成于戊午年间
屡欲刊行未就甲戌秋衡循方乞食至湘中遇李谢
诸君子宿慧深远一见有契请病僧为菩萨戒證明
盘桓久之语及授戒作法因出此本示之诸君子一
目欢喜就梓复命一语以信诸后云云。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八



 (辽东锦州松山所见任
 浙江湖州府总巡厅信官余三瀛发心损赀
 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八卷共计字一万九百廿九
 苡银六两五钱五分五厘敬为
慈母张氏夫人名下性天朗耀慧炬圆明仗
般若而悟證真乘赖菩提而安宁老稚谨意
 康熙十四年十月  日楞严寺经坊附板)
书序¶ 第 70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