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书序¶ 第 696a 页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八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 书序
** 同闻思修发菩提心录序
原夫一心变而为万法万法无性全是一心即万法
而会一心其唯首楞严经欤初心必假于方便方便
虽多易成为要而圆通易悟初心其唯耳根一门欤
盖圣性圆该法界法界咸一圣性是则根根尘尘事
事法法无非入性之方便但众生从无始来薰染种
性不无利钝差别致令所依方便亦有亲疏难易亲
于性而不疏易于入而不难故特耳根一门为最胜
方便然耳门之胜者因圆与性亲因通与性亲因常
与性亲因与性亲故易悟而易入况此方教体在音
与闻舍闻无音舍音无教是则合音闻而为教体即
音闻而归圣性随此方教体之设故经云此方真教
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是也历观
西天东土大圣大贤若显若密无不从此一门而出
藏有修證仪文最多足为明鉴慨其法久自疲用而
不觉人日诵观音经日称观音名日被观音福祐而
不知所归因不知所归故日诵日忘时进时退而懈
慢不能精进以克其功此非佛法不验人自惰耳书
云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大抵圣贤弘道在善诱于
人凡世法出世法久自成疲善新者能起之诗云周
虽旧邦其命惟新此新难言也乃新其旧有非别刱
为新也如禅疲以律新之律乃旧有之律如律疲以
禅新之禅非始有之禅譬夫盐梅乃旧有之味在善
调者加减互换以悦人之口而爱尝肯饱也而禅讲
律原是一法亦在善诱者随宜互换以新人之心使
其锐志而克功观音一门自明教大慧知礼之后疲
之久矣若亡也就其所亡而起之岂非新欤所以新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 书序
** 同闻思修发菩提心录序
原夫一心变而为万法万法无性全是一心即万法
而会一心其唯首楞严经欤初心必假于方便方便
虽多易成为要而圆通易悟初心其唯耳根一门欤
盖圣性圆该法界法界咸一圣性是则根根尘尘事
事法法无非入性之方便但众生从无始来薰染种
性不无利钝差别致令所依方便亦有亲疏难易亲
于性而不疏易于入而不难故特耳根一门为最胜
方便然耳门之胜者因圆与性亲因通与性亲因常
与性亲因与性亲故易悟而易入况此方教体在音
与闻舍闻无音舍音无教是则合音闻而为教体即
音闻而归圣性随此方教体之设故经云此方真教
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是也历观
西天东土大圣大贤若显若密无不从此一门而出
藏有修證仪文最多足为明鉴慨其法久自疲用而
不觉人日诵观音经日称观音名日被观音福祐而
不知所归因不知所归故日诵日忘时进时退而懈
慢不能精进以克其功此非佛法不验人自惰耳书
云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大抵圣贤弘道在善诱于
人凡世法出世法久自成疲善新者能起之诗云周
虽旧邦其命惟新此新难言也乃新其旧有非别刱
为新也如禅疲以律新之律乃旧有之律如律疲以
禅新之禅非始有之禅譬夫盐梅乃旧有之味在善
调者加减互换以悦人之口而爱尝肯饱也而禅讲
律原是一法亦在善诱者随宜互换以新人之心使
其锐志而克功观音一门自明教大慧知礼之后疲
之久矣若亡也就其所亡而起之岂非新欤所以新
书序¶ 第 696b 页
之一字难言也净土一门幸云栖大师起之观音一
门为此方切体之教何未见人拈掇耶衡根器下劣
众中糠秕但髫年嬉戏爱供养观世音菩萨十二岁
持斋后凡遇恐惧事不觉不知念观世音菩萨彼时
不知其然后日追思不从人教而自能者诚宿缘所
使既有宿缘而又下劣者信是多生罪业感集此生
乃尔十四岁出家十九岁上五台山依师子窟空印
大师习听经论二十二过南方初住天台但读楞严
经从前未经大师决择所有疑碍都在此经中破之
又详此经胜妙重在耳门圆通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矧今末世识心精巧好于义路此经从精研究竟而
入于坚固正合此时之机也况且人身从开辟以来
传至今日欲气淫习深之愈深厚之愈厚而生死中
唯此一根难拔此经以淫习轻重而辨升沉虽诸业
并遣其要在破淫习亦正对此时之弊也又且从古
至今名言习气积蓄深重多尚斗诤驰骋狂见此经
以返闻闻自性为要行亦正破此时之谬也又则医
方万品对症为良海宝千般如意为胜生于此方出
于此时舍是经而求正知见舍是门而求易悟入衡
不知其所从也虽诸方教体不同根根尘尘各作方
便亦让耳门为胜经云由我观听圆明故观音名遍
十方界是也衡因卧疾邵陵五台庵中自述礼观音
仪一卷率众薰修冬夏二期得真实行者十五人同
依观世音菩萨发菩提心从今已去尽未来际弘传
此经称扬此门同列菩提心录陆续有同发此心者
同登此录并集经论诸家修證仪轨类成一家教义
以各宗各志庶几日益日新克功克果普愿法界有
情同入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云耳。
** 生生篇序
肇法师有言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又云会万物而为
门为此方切体之教何未见人拈掇耶衡根器下劣
众中糠秕但髫年嬉戏爱供养观世音菩萨十二岁
持斋后凡遇恐惧事不觉不知念观世音菩萨彼时
不知其然后日追思不从人教而自能者诚宿缘所
使既有宿缘而又下劣者信是多生罪业感集此生
乃尔十四岁出家十九岁上五台山依师子窟空印
大师习听经论二十二过南方初住天台但读楞严
经从前未经大师决择所有疑碍都在此经中破之
又详此经胜妙重在耳门圆通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矧今末世识心精巧好于义路此经从精研究竟而
入于坚固正合此时之机也况且人身从开辟以来
传至今日欲气淫习深之愈深厚之愈厚而生死中
唯此一根难拔此经以淫习轻重而辨升沉虽诸业
并遣其要在破淫习亦正对此时之弊也又且从古
至今名言习气积蓄深重多尚斗诤驰骋狂见此经
以返闻闻自性为要行亦正破此时之谬也又则医
方万品对症为良海宝千般如意为胜生于此方出
于此时舍是经而求正知见舍是门而求易悟入衡
不知其所从也虽诸方教体不同根根尘尘各作方
便亦让耳门为胜经云由我观听圆明故观音名遍
十方界是也衡因卧疾邵陵五台庵中自述礼观音
仪一卷率众薰修冬夏二期得真实行者十五人同
依观世音菩萨发菩提心从今已去尽未来际弘传
此经称扬此门同列菩提心录陆续有同发此心者
同登此录并集经论诸家修證仪轨类成一家教义
以各宗各志庶几日益日新克功克果普愿法界有
情同入如幻闻薰闻修金刚三昧云耳。
** 生生篇序
肇法师有言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又云会万物而为
书序¶ 第 696c 页
自己者其唯圣人乎盖圣人无他唯知己而已矣人
之杀生害命尔死我活起惑造业生死茫茫皆不知
己之过也若夫视一切生命皆吾支体岂甘自食乎
观一切草木咸我毛发岂忍轻伤乎所以古圣先贤
谨钓弋改纲祝共饥渴同忧乐用之以时节之以礼
皆达物唯己之旨但曲顺时宜未能极尽如云舍身
喂虎割肉啖鹰方是彻底为人穷满心量耳书云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斯之谓与或曰既然万物唯
已若杀若食皆干自己而吃他还他负命偿命因果
报应何其谬耶曰若达物唯己痛痒关心岂肆诛啖
哉第迷己为物为物所转故有相杀相食酬偿报应
等事此乃以迷积迷因妄习妄故耳良可悲夫果视
物为己杀活自善逆顺皆仁深可思之思履王公神
资颖悟处世超然曾见公成佛铭曰證本源慈登成
佛地知公于此事有透脱处今读生生篇亦喜吾知
不谬矣命予一言列篇首虽自知不文亦难违高意
乃据实见说此。
** 翼医通考补序
原夫造物者生生之主也医乃生生之辅也而医得
非造物之神用乎盖医与造物体用相并医之道岂
可轻易言哉试观医脉祖于神农轩辕此圣皇也老。
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而王称天地之大者辅
天地之生气故也昔神黄二圣分五谷尝药草是知
所辅无他唯调护养育其生离斯何为大焉故主民
者称曰粟王谦曰不谷者此也范文正公有言不为
良相当为良医此言以位不及相而为医非智不及
相而为医何也相名位也非时不臻医道途也无往
不可是知医与相未敢易拟然世间之道以生理为
先所以书云先修其身次齐其家后治其国使身不
宁何以论家国中外古今事乎是以有国有家者不
之杀生害命尔死我活起惑造业生死茫茫皆不知
己之过也若夫视一切生命皆吾支体岂甘自食乎
观一切草木咸我毛发岂忍轻伤乎所以古圣先贤
谨钓弋改纲祝共饥渴同忧乐用之以时节之以礼
皆达物唯己之旨但曲顺时宜未能极尽如云舍身
喂虎割肉啖鹰方是彻底为人穷满心量耳书云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斯之谓与或曰既然万物唯
已若杀若食皆干自己而吃他还他负命偿命因果
报应何其谬耶曰若达物唯己痛痒关心岂肆诛啖
哉第迷己为物为物所转故有相杀相食酬偿报应
等事此乃以迷积迷因妄习妄故耳良可悲夫果视
物为己杀活自善逆顺皆仁深可思之思履王公神
资颖悟处世超然曾见公成佛铭曰證本源慈登成
佛地知公于此事有透脱处今读生生篇亦喜吾知
不谬矣命予一言列篇首虽自知不文亦难违高意
乃据实见说此。
** 翼医通考补序
原夫造物者生生之主也医乃生生之辅也而医得
非造物之神用乎盖医与造物体用相并医之道岂
可轻易言哉试观医脉祖于神农轩辕此圣皇也老。
子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而王称天地之大者辅
天地之生气故也昔神黄二圣分五谷尝药草是知
所辅无他唯调护养育其生离斯何为大焉故主民
者称曰粟王谦曰不谷者此也范文正公有言不为
良相当为良医此言以位不及相而为医非智不及
相而为医何也相名位也非时不臻医道途也无往
不可是知医与相未敢易拟然世间之道以生理为
先所以书云先修其身次齐其家后治其国使身不
宁何以论家国中外古今事乎是以有国有家者不
书序¶ 第 697a 页
可不谨身?谨身之要,内修心行,外修药石。矧其伤生
者多以心不正,陷身于死地,或王法刀兵、风火水难,
或虎狼毒药、恶疾恶疠,此心之招也,药石无以疗矣。
圣门纲常伦理,乃医心之良方,安生之大本,造物之
神用,密化之深机。而学究之流哓哓仁义,而不知所
以为仁义者,可为识者?慨也推其致病者,多以药食
不调而殒其命。五谷性平,可以常食滋荣,卫疗饥虚,
亦不可过食,过则致疾。蔬果之类其性有寒有热,有
风有滞,不可常食,食则先量其体宜不宜耳。其身之
生也,本于阴阳五行,五行均则安,不均则疾,疾发而
五谷不能调者,必求明医授以方药。药者,约也。以少
物而有多力,如一星之火能烧万顷之荒,一粒之丹
能变大地之土是也。药虽多品,亦不出五行。其身五
行,有增有损,其药五行,有补有泄,使其五行均而百
骸调,身宁智出,而后可以论家国圣贤事业。所以至
道以脩身为张本,古人有云:「医与儒一事。」而谬为两
途者,此也。又则万物有生必有灭,常理也。是以古圣
先贤皆同乌有。但有生者,不可弃此诿于时,而不殷
殷于生物。而医者施仁、施智、施药、施方,不缘病者贤
愚、贵贱,但以广生生一念为主。而病者慎疾、慎养、慎
医、慎敬,不择医之新旧、尊卑,但以良明是从。而医者,
良病者,慎间有未愈者是为定业,非医病之咎。而人
子受身于父母,覆庇于天地,而天地父母爱其生,而
未欲其死,若自不善调摄,不从医药,轻身于黄壤之
中,是有悖天地父母之心,孝慈何在?生理何在?是知
病不从良医,医不施良心,俱为造物之贼也。图南喻
先生祖迪豫章医馆,楚之邵陵,当道缙绅、士民、城野
请无暇日,其诊脉与药,安危言于先活人之命,祛疾
之悻不可胜举。好博古书,精考医源,集翼医通考备,
收古今儒医名。公叙论启,引其核究脉理药性,医旨
者多以心不正,陷身于死地,或王法刀兵、风火水难,
或虎狼毒药、恶疾恶疠,此心之招也,药石无以疗矣。
圣门纲常伦理,乃医心之良方,安生之大本,造物之
神用,密化之深机。而学究之流哓哓仁义,而不知所
以为仁义者,可为识者?慨也推其致病者,多以药食
不调而殒其命。五谷性平,可以常食滋荣,卫疗饥虚,
亦不可过食,过则致疾。蔬果之类其性有寒有热,有
风有滞,不可常食,食则先量其体宜不宜耳。其身之
生也,本于阴阳五行,五行均则安,不均则疾,疾发而
五谷不能调者,必求明医授以方药。药者,约也。以少
物而有多力,如一星之火能烧万顷之荒,一粒之丹
能变大地之土是也。药虽多品,亦不出五行。其身五
行,有增有损,其药五行,有补有泄,使其五行均而百
骸调,身宁智出,而后可以论家国圣贤事业。所以至
道以脩身为张本,古人有云:「医与儒一事。」而谬为两
途者,此也。又则万物有生必有灭,常理也。是以古圣
先贤皆同乌有。但有生者,不可弃此诿于时,而不殷
殷于生物。而医者施仁、施智、施药、施方,不缘病者贤
愚、贵贱,但以广生生一念为主。而病者慎疾、慎养、慎
医、慎敬,不择医之新旧、尊卑,但以良明是从。而医者,
良病者,慎间有未愈者是为定业,非医病之咎。而人
子受身于父母,覆庇于天地,而天地父母爱其生,而
未欲其死,若自不善调摄,不从医药,轻身于黄壤之
中,是有悖天地父母之心,孝慈何在?生理何在?是知
病不从良医,医不施良心,俱为造物之贼也。图南喻
先生祖迪豫章医馆,楚之邵陵,当道缙绅、士民、城野
请无暇日,其诊脉与药,安危言于先活人之命,祛疾
之悻不可胜举。好博古书,精考医源,集翼医通考备,
收古今儒医名。公叙论启,引其核究脉理药性,医旨
书序¶ 第 697b 页
病穴,曲折细致,详且尽矣。治无不备,弊无不遣,间有
隐而未发者,公出而补之,名曰:「翼医通考」,补览此书
者,明者进,庸者惧,贫者济,富者慎,同归一生域。此集
诸论,咸曰:「医在心术。」有曰:「医在妙悟。」此心乃仁慈也,
此悟乃明智也,皆造物之用,而未及体。若以体言之,
则天地万物同一心体,彼病我之病,彼医我之医,岂
有彼我胜负、急缓之见哉?如人一身头足尊卑,虽殊
痛痒,必均于摩触一体故也,岂有疗头而不疗足哉?
其耳目口鼻、肝肠皮骨皆然。其耳目口鼻有盲聋呙
斜,不能医者,亦以温清调护,未有截而弃之何也。好
与不好皆体也,今之医者视贵贱皆我头足,药无不
仁,瞩贤愚皆我皮骨。医无不普,纵有庸医,皆自耳目
不明,可从容诲之,傥不受诲,亦方便与之,未使其绝
生计也。或有病者愚吝,亦自皮骨不和,亦等医之,未
肯坐视其危亡也。若夫广其仁,周其药,安乎命,分全
乎造物,使天地万物浑一生理,可与太上同游矣。而
医岂可不明心者哉?余居南岳吃乌药中毒,而气血
殆尽,因诣邵陵就医,见喻公得疗。三年之中稍有感
冒微恙,受公之药,楮笔未能尽划,公之仁与我多矣。
公一日持此集以诲余,俟禅坐之暇,读未三复,乃见
公肝胆包乎。太虚一段生气,洋洋溢溢渺无涯际,是
知用心在岐伯上求可也,医与造物并求可也,是为
剩语。
** 中庸说白序
是书乃孔氏心法。此心也先天地而无始,后天地而
无终,若斯岂有古今隆替哉?其隆替之端在乎人耳。
羲皇之上无有文字,虽不见授受之迹,而心传密会,
信必有之。自尧舜乃有典型,其传受之语明著其中,
有见而知之者,有闻而知之者。传至周孔,其道大行。
然道与世事有盛必衰,孔孟而后其道几丧,秦汉以
隐而未发者,公出而补之,名曰:「翼医通考」,补览此书
者,明者进,庸者惧,贫者济,富者慎,同归一生域。此集
诸论,咸曰:「医在心术。」有曰:「医在妙悟。」此心乃仁慈也,
此悟乃明智也,皆造物之用,而未及体。若以体言之,
则天地万物同一心体,彼病我之病,彼医我之医,岂
有彼我胜负、急缓之见哉?如人一身头足尊卑,虽殊
痛痒,必均于摩触一体故也,岂有疗头而不疗足哉?
其耳目口鼻、肝肠皮骨皆然。其耳目口鼻有盲聋呙
斜,不能医者,亦以温清调护,未有截而弃之何也。好
与不好皆体也,今之医者视贵贱皆我头足,药无不
仁,瞩贤愚皆我皮骨。医无不普,纵有庸医,皆自耳目
不明,可从容诲之,傥不受诲,亦方便与之,未使其绝
生计也。或有病者愚吝,亦自皮骨不和,亦等医之,未
肯坐视其危亡也。若夫广其仁,周其药,安乎命,分全
乎造物,使天地万物浑一生理,可与太上同游矣。而
医岂可不明心者哉?余居南岳吃乌药中毒,而气血
殆尽,因诣邵陵就医,见喻公得疗。三年之中稍有感
冒微恙,受公之药,楮笔未能尽划,公之仁与我多矣。
公一日持此集以诲余,俟禅坐之暇,读未三复,乃见
公肝胆包乎。太虚一段生气,洋洋溢溢渺无涯际,是
知用心在岐伯上求可也,医与造物并求可也,是为
剩语。
** 中庸说白序
是书乃孔氏心法。此心也先天地而无始,后天地而
无终,若斯岂有古今隆替哉?其隆替之端在乎人耳。
羲皇之上无有文字,虽不见授受之迹,而心传密会,
信必有之。自尧舜乃有典型,其传受之语明著其中,
有见而知之者,有闻而知之者。传至周孔,其道大行。
然道与世事有盛必衰,孔孟而后其道几丧,秦汉以
书序¶ 第 697c 页
降六艺并行,人莫识其本末。于中虽代有其人,不免
为馀气所杂,仅微微一丝潜注而未绝,似乎亡矣。至
于大宋程朱诸夫子正脉复起,程朱之起者乃因佛
法之胜,激励其心也。程朱排佛,可是知佛恩乎?有僧
问赵州:「云何是道州云『平常心是道』?」似合此书之旨。
且何处是平常心?即夫妇之心平常心也,兄弟之心
平常心也,父子之心平常心也,朋友之心平常心也,
君臣之心平常心也。至于天覆地载,暑往寒来,皆平
常心也。虽然如是,要在即今夫妇君臣间指点出平
常心来,又却难矣。欲知平常心,到不如黧驽白牯却
有些子。如此说话,但识赵州字,未知赵州义。欲得赵
州义,自知不止欠三十年饭未吃在,是谓说白。
** 律仪常轨序
书云:「操之则存,舍之则亡。」律仪常轨者,乃寻常日用
操持行法,使不致于亡失也。祖师门下宾主问答,意
在时时提撕,使不昧却。一机不来,即同死人。如来教
人行住坐卧,取舍视听之间,持诵偈咒亦在时时。有
人在行者如法,从旦竟夜次第行去,管教水牯牛欲
犯他家苗稼,无斯须空罅,无记散乱不待驱而自远,
定慧圆明,无少间亡,菩提由是期焉。
** 拟古长诗述志序
衡出自贫里,少读书,及为僧,又懒学,空在法门三十
多载,一无所得。自南来,亦二十馀年,多在深山孤顶,
以掩其拙。庚戌登祝融,藏迹于石廪峰下,以终残[口*舛]
为计。不意根器鄙陋,山灵为妒,顿遭异㿒,不啻百死
一生,仅游游一丝未尽耳。山中艰于医药,幸为旧知
已接至云阳调理,以业未尽,其疾痊而复返,但言多
受风,四肢如泥,因此禁言。甲寅春又为驻鹤坊主人
接来,邵陵有仁人君子,以孤病僧为悯,频来顾盼。有
问不能言,辄以笔代舌,人皆谓余能书。因神弱不及
为馀气所杂,仅微微一丝潜注而未绝,似乎亡矣。至
于大宋程朱诸夫子正脉复起,程朱之起者乃因佛
法之胜,激励其心也。程朱排佛,可是知佛恩乎?有僧
问赵州:「云何是道州云『平常心是道』?」似合此书之旨。
且何处是平常心?即夫妇之心平常心也,兄弟之心
平常心也,父子之心平常心也,朋友之心平常心也,
君臣之心平常心也。至于天覆地载,暑往寒来,皆平
常心也。虽然如是,要在即今夫妇君臣间指点出平
常心来,又却难矣。欲知平常心,到不如黧驽白牯却
有些子。如此说话,但识赵州字,未知赵州义。欲得赵
州义,自知不止欠三十年饭未吃在,是谓说白。
** 律仪常轨序
书云:「操之则存,舍之则亡。」律仪常轨者,乃寻常日用
操持行法,使不致于亡失也。祖师门下宾主问答,意
在时时提撕,使不昧却。一机不来,即同死人。如来教
人行住坐卧,取舍视听之间,持诵偈咒亦在时时。有
人在行者如法,从旦竟夜次第行去,管教水牯牛欲
犯他家苗稼,无斯须空罅,无记散乱不待驱而自远,
定慧圆明,无少间亡,菩提由是期焉。
** 拟古长诗述志序
衡出自贫里,少读书,及为僧,又懒学,空在法门三十
多载,一无所得。自南来,亦二十馀年,多在深山孤顶,
以掩其拙。庚戌登祝融,藏迹于石廪峰下,以终残[口*舛]
为计。不意根器鄙陋,山灵为妒,顿遭异㿒,不啻百死
一生,仅游游一丝未尽耳。山中艰于医药,幸为旧知
已接至云阳调理,以业未尽,其疾痊而复返,但言多
受风,四肢如泥,因此禁言。甲寅春又为驻鹤坊主人
接来,邵陵有仁人君子,以孤病僧为悯,频来顾盼。有
问不能言,辄以笔代舌,人皆谓余能书。因神弱不及
书序¶ 第 698a 页
多言,凡答止以四句停笔,人皆谓余能诗。余实不知
诗书,而诗书之名乃人误唱耳。从是有索书幅者,有
索书扇者,自以孤病无倚,不得已而应之,秖是不免
识者笑也。顷孝则车公以诗归遗余,凡瞌睡之馀,借
一寄目,其中幽旨未知,且不求知。但见长诗一首有
三百五十多句,不觉惊讶,不知诗可以能长耶?以一
向未见诗故耳。诗归掀完,其诗有二句、三句、四句、五
句、六句、七句、八句乃至有三五十句,甚至有二三百
句者虽古律有分,而诗名均也。是知诗文得到妙处,
俱无短长矣。尝闻论诗者以谈道理为偈,不谈道理
为诗,所以选诗者多不选僧诗,以偏道理故也。余虽
不知诗,闻此说,恐非达者之论,且诗偈之分不知出
何人之言。偈句也诗,离句何以言之?是则诗偈无别,
但道理别耳。又道理乃性情之所游也,诗果拒道理,
而性情何由出耶?是知诗偈不以道理为别,以辞之
风雅为别耳。诗若徒以清淡藻雅为重,而为诗者何
益哉?仲尼云:「春秋作诗,道衰矣。」又何言欤?书云:「见山
思高,见水思明。」此诗之正训也。知此诗不在词藻,而
在志审矣。若论志佛可无志耶,而世出世间有超过
佛志者耶,又似离佛语都不足言诗也。佛经诸有颂
句都不论,只华严净行一品,凡所见闻,皆诵四句,此
真诗之奥府、正见闻、正性情、正动止,莫尚于斯矣。但
译人未拣工拙,世之学者尚于词藻,致使佛甚深诗
道置而不诵,不惟不诵,而反呕耳。斯言有异于众,乃
是不知之言,谅众不我罪。又诗不清,则不贵,古今禅
讲诗集盛多,如寒山子,不可备举,纵词未精细,而意
岂不清耶?而选诗者多不上选,岂选者不知性情耶?
大都僧诗乃僧之性情,世之学者乃世之性情,僧之
性情与世之性情差别远矣。且浅说如寒山诗中,诙
谐好杀生者,而世之学者几能戒荤茹耶。于戏无怪
诗书,而诗书之名乃人误唱耳。从是有索书幅者,有
索书扇者,自以孤病无倚,不得已而应之,秖是不免
识者笑也。顷孝则车公以诗归遗余,凡瞌睡之馀,借
一寄目,其中幽旨未知,且不求知。但见长诗一首有
三百五十多句,不觉惊讶,不知诗可以能长耶?以一
向未见诗故耳。诗归掀完,其诗有二句、三句、四句、五
句、六句、七句、八句乃至有三五十句,甚至有二三百
句者虽古律有分,而诗名均也。是知诗文得到妙处,
俱无短长矣。尝闻论诗者以谈道理为偈,不谈道理
为诗,所以选诗者多不选僧诗,以偏道理故也。余虽
不知诗,闻此说,恐非达者之论,且诗偈之分不知出
何人之言。偈句也诗,离句何以言之?是则诗偈无别,
但道理别耳。又道理乃性情之所游也,诗果拒道理,
而性情何由出耶?是知诗偈不以道理为别,以辞之
风雅为别耳。诗若徒以清淡藻雅为重,而为诗者何
益哉?仲尼云:「春秋作诗,道衰矣。」又何言欤?书云:「见山
思高,见水思明。」此诗之正训也。知此诗不在词藻,而
在志审矣。若论志佛可无志耶,而世出世间有超过
佛志者耶,又似离佛语都不足言诗也。佛经诸有颂
句都不论,只华严净行一品,凡所见闻,皆诵四句,此
真诗之奥府、正见闻、正性情、正动止,莫尚于斯矣。但
译人未拣工拙,世之学者尚于词藻,致使佛甚深诗
道置而不诵,不惟不诵,而反呕耳。斯言有异于众,乃
是不知之言,谅众不我罪。又诗不清,则不贵,古今禅
讲诗集盛多,如寒山子,不可备举,纵词未精细,而意
岂不清耶?而选诗者多不上选,岂选者不知性情耶?
大都僧诗乃僧之性情,世之学者乃世之性情,僧之
性情与世之性情差别远矣。且浅说如寒山诗中,诙
谐好杀生者,而世之学者几能戒荤茹耶。于戏无怪
书序¶ 第 698b 页
乎僧之不中选,不中吟咏,有以哉。僧诗亦有一二入
选者,乃僧诗中屈节就世语耳。余病思无以遣,拟古
长诗以述志,或谓余言过长于古,过俗于古,大浅轻,
大陋鄙,是断语,是偈句,余总承受。但余不在词,而在
志耳。
** 贝叶记序
佛法遍世法中,世法不别佛法。外佛法迷,纷然世法
识世法,浑然佛法是佛法,世法无角二地,由其一照
耳。又佛法作世法,将世法作佛法,适莫皆从,此亦在
其善用耳。大慧杲禅师云:「老僧有时将丈六金身作
一茎草用,有时将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斯乃善用
者也。使非颠倒豪杰得大自在,胡能臻此?然法不二
立,人岂二耶?僧何其僧?俗何其俗?形迹虽殊,中未尝
离。僧不达本,有僧何以僧?俗如明本,无俗何以俗?是
僧俗不关迹,在本之明味耳。又僧藉俗称俗,依僧呼
无可不可,此亦在放心于形表者也。邵陵孝则车公
年未立,而才名四驰,性嗜奇,奇书、奇诗、奇文、奇义,咸
出人耳目,言思不及之地。有时僧称,有时俗称,有时
居士,有时尊者,此诚就里廓然,乃尔变现,无朕若此。
于子史士事之暇间,披佛典一目,如逢故物,心入口
出,竟与古宿斗雄。兹有心经颂船子偈,注天主教,辩
八识颂,释并诸神,辩辞精理,诣秀洁绝伦。今人耳目
一新,隔碍豁通,大似此一知见在,古该有在,今不可
阙也。合为一帙目,曰:「贝叶纪递」。余一览,若睹异域殊
珍,得所未有,愈玩愈奇,手眼忘倦,叹曰:「此非佛法世
法捏成一片,何游戏其中?幻出幻入,纵横自在,神解
若此。」是知佛智慧无地不在。若尔居士何以名公?俗
僧何以名公?则公可以名居士,可以名俗僧也。领益
幽旨,无因作酬,拟凑拙言,欲向珠林标一瓦砾。知珠
林非瓦砾能秽,冀瓦砾藉珠林光生耳。释观衡和南
选者,乃僧诗中屈节就世语耳。余病思无以遣,拟古
长诗以述志,或谓余言过长于古,过俗于古,大浅轻,
大陋鄙,是断语,是偈句,余总承受。但余不在词,而在
志耳。
** 贝叶记序
佛法遍世法中,世法不别佛法。外佛法迷,纷然世法
识世法,浑然佛法是佛法,世法无角二地,由其一照
耳。又佛法作世法,将世法作佛法,适莫皆从,此亦在
其善用耳。大慧杲禅师云:「老僧有时将丈六金身作
一茎草用,有时将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斯乃善用
者也。使非颠倒豪杰得大自在,胡能臻此?然法不二
立,人岂二耶?僧何其僧?俗何其俗?形迹虽殊,中未尝
离。僧不达本,有僧何以僧?俗如明本,无俗何以俗?是
僧俗不关迹,在本之明味耳。又僧藉俗称俗,依僧呼
无可不可,此亦在放心于形表者也。邵陵孝则车公
年未立,而才名四驰,性嗜奇,奇书、奇诗、奇文、奇义,咸
出人耳目,言思不及之地。有时僧称,有时俗称,有时
居士,有时尊者,此诚就里廓然,乃尔变现,无朕若此。
于子史士事之暇间,披佛典一目,如逢故物,心入口
出,竟与古宿斗雄。兹有心经颂船子偈,注天主教,辩
八识颂,释并诸神,辩辞精理,诣秀洁绝伦。今人耳目
一新,隔碍豁通,大似此一知见在,古该有在,今不可
阙也。合为一帙目,曰:「贝叶纪递」。余一览,若睹异域殊
珍,得所未有,愈玩愈奇,手眼忘倦,叹曰:「此非佛法世
法捏成一片,何游戏其中?幻出幻入,纵横自在,神解
若此。」是知佛智慧无地不在。若尔居士何以名公?俗
僧何以名公?则公可以名居士,可以名俗僧也。领益
幽旨,无因作酬,拟凑拙言,欲向珠林标一瓦砾。知珠
林非瓦砾能秽,冀瓦砾藉珠林光生耳。释观衡和南
书序¶ 第 698c 页
谨识。
** 礼佛发愿仪序
作佛作祖,礼为初门。成圣成贤,礼实要径。是则礼乃
世间法之枢机,出世法之根本也。盖礼者,下也。下己
身心,礼敬一切也。爰诸有情不解物我一如,妄执彼
此,自恃自高,自尊自大,轻忽圣贤,疏慢长上,凌傲一
切。积习不觉滋贪嗔痴,结不善业,长沦恶趋,苦受难
论,皆自恃自高,自尊自大,慢习之所招也。诸佛菩萨
悯此迷妄,或示为世间圣人,或现为出世,大觉或教
之,以名分常道,别于尊卑,不越伦次,而礼而敬,自有
节也。或觉之以佛性,真源泯于圣凡,不拣形迹,而礼
而敬,自无碍也。要之下已敬人,敬人敬已。礼有差别,
敬心一也。至于合和不二之心,亲近原一之性,优游
于华严世界,安住于寂灭道场。回观自恃自高,自尊
自大,岂不枉自区区耶?又观袪恃袪高袪尊袪大,岂
非礼自谦谦耶?则知人欲横流,非礼法不能断绝。我
慢凌高,非礼敬胡能折伏?是则礼实摧慢幢之利斧,
杜欲流之坚堤也。而世出世法,舍此何以建立哉?大
鉴禅师云:「礼本折慢幢。」头案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
功福无比。此礼关于圣凡,翻掌覆掌之速若此。抑且
世间学问必明于先达,不礼何以问明?书云:「敏而好
学,不耻下问。」下礼也。世外真宗须请益于智者,非礼
何以请益?经云:「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
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灭身不懈,
礼也。心地观经,四种修学门,亲近知识为第一。普贤
菩萨十种行愿,礼敬诸佛为标首,将非三千威仪,八
万细行。礼实要之百千三昧,无量法门,礼诚初也。又
且末世众生业习深厚,魔境粗强,若不亲近知识,礼
敬诸佛,哀求加被,自能出生死,證菩提者鲜矣。若尔
末世修学欲求诸圣摄持,应尝精心锐志,奋力肯切,
** 礼佛发愿仪序
作佛作祖,礼为初门。成圣成贤,礼实要径。是则礼乃
世间法之枢机,出世法之根本也。盖礼者,下也。下己
身心,礼敬一切也。爰诸有情不解物我一如,妄执彼
此,自恃自高,自尊自大,轻忽圣贤,疏慢长上,凌傲一
切。积习不觉滋贪嗔痴,结不善业,长沦恶趋,苦受难
论,皆自恃自高,自尊自大,慢习之所招也。诸佛菩萨
悯此迷妄,或示为世间圣人,或现为出世,大觉或教
之,以名分常道,别于尊卑,不越伦次,而礼而敬,自有
节也。或觉之以佛性,真源泯于圣凡,不拣形迹,而礼
而敬,自无碍也。要之下已敬人,敬人敬已。礼有差别,
敬心一也。至于合和不二之心,亲近原一之性,优游
于华严世界,安住于寂灭道场。回观自恃自高,自尊
自大,岂不枉自区区耶?又观袪恃袪高袪尊袪大,岂
非礼自谦谦耶?则知人欲横流,非礼法不能断绝。我
慢凌高,非礼敬胡能折伏?是则礼实摧慢幢之利斧,
杜欲流之坚堤也。而世出世法,舍此何以建立哉?大
鉴禅师云:「礼本折慢幢。」头案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
功福无比。此礼关于圣凡,翻掌覆掌之速若此。抑且
世间学问必明于先达,不礼何以问明?书云:「敏而好
学,不耻下问。」下礼也。世外真宗须请益于智者,非礼
何以请益?经云:「常请法师三时说法。」日日三时礼拜,
不生嗔心,患恼之心,为法灭身,请法不懈,灭身不懈,
礼也。心地观经,四种修学门,亲近知识为第一。普贤
菩萨十种行愿,礼敬诸佛为标首,将非三千威仪,八
万细行。礼实要之百千三昧,无量法门,礼诚初也。又
且末世众生业习深厚,魔境粗强,若不亲近知识,礼
敬诸佛,哀求加被,自能出生死,證菩提者鲜矣。若尔
末世修学欲求诸圣摄持,应尝精心锐志,奋力肯切,
书序¶ 第 699a 页
至诚顶礼,而后信有所感。诸佛菩萨非欲苦众生以
礼敬,但要众生礼敬,至而慢习不生。慢习不生,则彼
我情忘。彼我情忘,则万物一体。万物一体,即如如佛
也。肇公云:「会万物而为已者,其唯圣人乎?」是则诸佛
菩萨教诸有情礼敬者,意以礼敬正众生心,成佛也。
若然者但内除慢习,则已何暇礼敬外求耶?曰:「第一
义中岂有内外耶?」在迷妄中积劫慢习,所结恶业能
作障碍,必假圣力冥资方能除灭旧习。不作现习,方
不生耳。又礼敬是慢习,对症之药不礼即慢。如除慢
习,须礼敬一切也。老氏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斯言特为虚谄者置之,究礼之源不至于浮流。孔子
曰:「一日克巳复礼,天下归仁。」斯礼岂为忠信之薄而
乱之首耶?昔黄檗禅师礼佛童光,帝问曰:「不作佛求
不作法求,不作僧求,礼拜甚么?」黄檗曰:「虽不作佛求,
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常作如是礼。」又有僧礼一老宿,
老宿曰:「莫礼老朽。」僧曰:「礼非老朽。」老宿曰:「他不受礼。」
僧曰:「他亦不曾礼。」若人具此识见,终日礼而终日未
礼,终日未礼而终日礼,举手低头孰非不动智光?投
地伏躯无非圆明妙性。尘尘作礼,刹刹寂然,时时寂
然,处处融会,自他不二,能所历然,法性无尽,而礼敬
无尽。礼敬无尽,而智慧光明一切无尽,实为究竟真
常,不思议解脱法门也。有心于道,舍此吾不知所从
焉。因将礼佛入观,发愿轨则章分于后,以俟同志,兹
语此。
** 王介公闭户吟序
王介公之吴越未几年,馀得诗二百多篇,其两地嘉
山水奇观妙响,收拾殆尽,携来归菉园中,园与主相
逢仍旧,而人与境别有一新,何也?介公未出门时,图
书古史罗列,盈轩天下,古今绝境胜概,虽集聚目前,
其中受用不过比量而已。今则以一诗府贮来,吴越
礼敬,但要众生礼敬,至而慢习不生。慢习不生,则彼
我情忘。彼我情忘,则万物一体。万物一体,即如如佛
也。肇公云:「会万物而为已者,其唯圣人乎?」是则诸佛
菩萨教诸有情礼敬者,意以礼敬正众生心,成佛也。
若然者但内除慢习,则已何暇礼敬外求耶?曰:「第一
义中岂有内外耶?」在迷妄中积劫慢习,所结恶业能
作障碍,必假圣力冥资方能除灭旧习。不作现习,方
不生耳。又礼敬是慢习,对症之药不礼即慢。如除慢
习,须礼敬一切也。老氏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斯言特为虚谄者置之,究礼之源不至于浮流。孔子
曰:「一日克巳复礼,天下归仁。」斯礼岂为忠信之薄而
乱之首耶?昔黄檗禅师礼佛童光,帝问曰:「不作佛求
不作法求,不作僧求,礼拜甚么?」黄檗曰:「虽不作佛求,
不作法求,不作僧求,常作如是礼。」又有僧礼一老宿,
老宿曰:「莫礼老朽。」僧曰:「礼非老朽。」老宿曰:「他不受礼。」
僧曰:「他亦不曾礼。」若人具此识见,终日礼而终日未
礼,终日未礼而终日礼,举手低头孰非不动智光?投
地伏躯无非圆明妙性。尘尘作礼,刹刹寂然,时时寂
然,处处融会,自他不二,能所历然,法性无尽,而礼敬
无尽。礼敬无尽,而智慧光明一切无尽,实为究竟真
常,不思议解脱法门也。有心于道,舍此吾不知所从
焉。因将礼佛入观,发愿轨则章分于后,以俟同志,兹
语此。
** 王介公闭户吟序
王介公之吴越未几年,馀得诗二百多篇,其两地嘉
山水奇观妙响,收拾殆尽,携来归菉园中,园与主相
逢仍旧,而人与境别有一新,何也?介公未出门时,图
书古史罗列,盈轩天下,古今绝境胜概,虽集聚目前,
其中受用不过比量而已。今则以一诗府贮来,吴越
书序¶ 第 699b 页
江楚,云涛月峤,张布园中,时与相对。然菉园非展小
而为大,吴越未缩大而为小,妙入融会受用境界,大
似现量亲得也。余是以拟介公耳之所接,目之所到,
鼻之所纳,舌之所吐,身之转侧,意之取与。虽有园内,
而閒旷悬邈回薄,超越菉园之外远矣,非笔舌能示。
是故园主仍旧,而人境别有一新可知也。兹乃介公
自住自受用处,共之者鲜矣。犹恐俗事间之,因斯闭
户以书经,藉经以净心,心净境现,境寂心融,意在密
护自得之妙,此介公闭户之底旨也。继鸣之于诗,曰
「闭户吟」,属余序,余久阁笔砚,但就户内芳迹括之一
二,以复之然。公之诗文深致,及户外远举,余又何能
知焉?是为拟语。
** 法喜志序
是册拣历朝名位贤哲,饱于法味者织之成帙,为来
期之明證也。盖佛法自汉始达震旦,使震旦无载道
之器,何以流通至今日乎?其识道之器有在家,出家。
而出家且置,即在家名哲才士有一不嗜于此,何以
见巨海一滴,味具百川者哉?有云:「狮子乳唯玻璃盏
能贮,馀物贮之即碎。」然载道实难其人。昔法华会上,
地中涌出六万恒河沙数菩萨,同如来前,自誓于佛
灭后,恒在此界流布大法。自佛法入此,此中缁素高
流荷担大法者,不其人乎又孰能哉?抑且佛末后,以
法藏付嘱国王大臣,将非后世异见稠密,借斯名势
方能破之耶。是则通诸家之异执,断末世之沉惑,此
帙又是一大利器也。今之才士有未见佛书者,视之
为异物,非前哲开导起信,无由是知此帙为来哲之
明證实矣。盖自汉晋至于宋元,耽此法味者甚众,今
但拣光明胜大,昭千古耳目者列之,咸法喜所资死
而不亡者,寿也。教中有法喜禅悦二食,食之能养法
身,资慧命,究竟无尽,是诸明哲已饱法喜者也。今同
而为大,吴越未缩大而为小,妙入融会受用境界,大
似现量亲得也。余是以拟介公耳之所接,目之所到,
鼻之所纳,舌之所吐,身之转侧,意之取与。虽有园内,
而閒旷悬邈回薄,超越菉园之外远矣,非笔舌能示。
是故园主仍旧,而人境别有一新可知也。兹乃介公
自住自受用处,共之者鲜矣。犹恐俗事间之,因斯闭
户以书经,藉经以净心,心净境现,境寂心融,意在密
护自得之妙,此介公闭户之底旨也。继鸣之于诗,曰
「闭户吟」,属余序,余久阁笔砚,但就户内芳迹括之一
二,以复之然。公之诗文深致,及户外远举,余又何能
知焉?是为拟语。
** 法喜志序
是册拣历朝名位贤哲,饱于法味者织之成帙,为来
期之明證也。盖佛法自汉始达震旦,使震旦无载道
之器,何以流通至今日乎?其识道之器有在家,出家。
而出家且置,即在家名哲才士有一不嗜于此,何以
见巨海一滴,味具百川者哉?有云:「狮子乳唯玻璃盏
能贮,馀物贮之即碎。」然载道实难其人。昔法华会上,
地中涌出六万恒河沙数菩萨,同如来前,自誓于佛
灭后,恒在此界流布大法。自佛法入此,此中缁素高
流荷担大法者,不其人乎又孰能哉?抑且佛末后,以
法藏付嘱国王大臣,将非后世异见稠密,借斯名势
方能破之耶。是则通诸家之异执,断末世之沉惑,此
帙又是一大利器也。今之才士有未见佛书者,视之
为异物,非前哲开导起信,无由是知此帙为来哲之
明證实矣。盖自汉晋至于宋元,耽此法味者甚众,今
但拣光明胜大,昭千古耳目者列之,咸法喜所资死
而不亡者,寿也。教中有法喜禅悦二食,食之能养法
身,资慧命,究竟无尽,是诸明哲已饱法喜者也。今同
书序¶ 第 699c 页
载此名身不朽,知慧命亦无尽,此帙即法喜也。能持
过去慧命,能资现在慧命,能生未来慧命,真法喜欤,
真法喜欤。
** 题秽迹金刚像卷序
如来垂教,有显有密。密者密其所显,显者显其所密。
名虽差别,理实一致,故曰:「显密圆通」。所以为显密者,
特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故耳。若诸有情好多闻性,即
示之以显教,使其因文寻义,缘义达理,即理见性,即
性发明,照空诸有,得大寂净。即此便是因显以致密,
即先慧而后定也。如有众生好为持诵,即示之以密
教,令其一字而含多义,得大总持,转散心入定位,定
光发明,照了诸相,犹如虚空,世出世法,了然无碍。此
即因密致显,亦即先定而后慧也。盖密教中秽迹金
刚神咒持者,易获感应,有持三日即见金刚神像者,
有持一七而见瑞相者,有持三七而获益者,乃至持
七七者,至于持百日,或一年,或三年,或三五十年而
获感应者。其咒是一,而感应有迟速不同者,此亦缘
众生宿习有浅深,现心有勤怠,故有迟速不同耳。又
持咒要发明自心,心若开明,诸佛众生,山河国土,有
情无情,大小诸相,天堂地狱,善恶诸缘,皆吾心之影
像,全无实体,毕竟空寂。古人云:「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是也。如此了明自心,一切善恶境界皆不能动,以能
达物唯心,唯心无物故耳。岂有自已又憎爱惊恐自
已耶?若未明自心,起希求心持咒,或见佛菩萨种种
善相则欢喜,或见金刚鬼神种种恶相则惊恐,因此
二心,或颠迷其神,或惑乱其见,或致身以病,或因病
以致死,此何以故?以未能达境唯心。见境从外来,有
彼此能所之相,故有种种挂碍恐怖颠倒,以致断佛
慧命,永失道种。是持咒求福而返遭此大损者,未先
明自心故也。是以凡持咒者必先寻明师,发悟自心,
过去慧命,能资现在慧命,能生未来慧命,真法喜欤,
真法喜欤。
** 题秽迹金刚像卷序
如来垂教,有显有密。密者密其所显,显者显其所密。
名虽差别,理实一致,故曰:「显密圆通」。所以为显密者,
特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故耳。若诸有情好多闻性,即
示之以显教,使其因文寻义,缘义达理,即理见性,即
性发明,照空诸有,得大寂净。即此便是因显以致密,
即先慧而后定也。如有众生好为持诵,即示之以密
教,令其一字而含多义,得大总持,转散心入定位,定
光发明,照了诸相,犹如虚空,世出世法,了然无碍。此
即因密致显,亦即先定而后慧也。盖密教中秽迹金
刚神咒持者,易获感应,有持三日即见金刚神像者,
有持一七而见瑞相者,有持三七而获益者,乃至持
七七者,至于持百日,或一年,或三年,或三五十年而
获感应者。其咒是一,而感应有迟速不同者,此亦缘
众生宿习有浅深,现心有勤怠,故有迟速不同耳。又
持咒要发明自心,心若开明,诸佛众生,山河国土,有
情无情,大小诸相,天堂地狱,善恶诸缘,皆吾心之影
像,全无实体,毕竟空寂。古人云:「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是也。如此了明自心,一切善恶境界皆不能动,以能
达物唯心,唯心无物故耳。岂有自已又憎爱惊恐自
已耶?若未明自心,起希求心持咒,或见佛菩萨种种
善相则欢喜,或见金刚鬼神种种恶相则惊恐,因此
二心,或颠迷其神,或惑乱其见,或致身以病,或因病
以致死,此何以故?以未能达境唯心。见境从外来,有
彼此能所之相,故有种种挂碍恐怖颠倒,以致断佛
慧命,永失道种。是持咒求福而返遭此大损者,未先
明自心故也。是以凡持咒者必先寻明师,发悟自心,
书序¶ 第 700a 页
一切所作皆是寂常妙性本有,神通岂持咒影像,而
又视之为他物哉?以心持咒,咒即是心以咒印,心心
即是咒,心咒异名,本无二体。如是持咒方能自利利
人,尽未来际受用不尽。慢亭刘居士秽迹金刚所使
流通诸佛秘密妙心,不然何以持咒方三日,感秽迹
金刚梦中授与此像,觉而描于纸上,与梦所见冥契
无二?非先得佛心持咒根深,何以致此?因书此,以闻
有志于密教者,先要发明诸佛妙心为上。
** 莲社箴规序
念佛法门统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世说法究竟
极旨也。古云:「诸佛出兴,唯为一事,千经所演,无有馀
乘。」无馀乘者,唯一佛乘,一佛乘者,教人念佛成佛。故
也唯一事者,即一大事,一大事者,即念佛成佛一大
事也。是则诸佛诸祖虽有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
演说诸法,究竟惟此念佛成佛一事而已。盖众生本
有佛性,即诸佛果体,以诸佛果体,照一切众生,人人
本来是佛,不假修證。菩提烦恼同一清净,此自性天
真佛也。以众生自性照一切诸佛,佛佛与众生同体,
无二无别,天堂地狱同一法界,此本然法性土也。又
则寂而常照生,佛历然照而常寂生,佛齐㳷此无念
之念,是名正念。此念实相,法身佛也。次则想相念佛,
或念佛福相,或念佛智相,俱为净念。如念佛福相,或
念一光,或念种种光,或念无量光;或念一相,或念种
种相,或念无量相;或念一好,或念种种好,或念无量
好;或念佛种种香云,种种衣云,种种盖云,种种幔云,
种种幢云,种种座云,种种音乐云,种种花云,种种灯
云,种种宝云;或念佛身寿,或念佛眷属,或念佛国界
宽广,或念佛楼阁庄严,此皆念佛福相也。若念佛智
相,或念佛四无量心,或念佛四无碍智,或念佛五眼,
或念佛六通,乃至或念佛种种三昧,种种解脱,种种
又视之为他物哉?以心持咒,咒即是心以咒印,心心
即是咒,心咒异名,本无二体。如是持咒方能自利利
人,尽未来际受用不尽。慢亭刘居士秽迹金刚所使
流通诸佛秘密妙心,不然何以持咒方三日,感秽迹
金刚梦中授与此像,觉而描于纸上,与梦所见冥契
无二?非先得佛心持咒根深,何以致此?因书此,以闻
有志于密教者,先要发明诸佛妙心为上。
** 莲社箴规序
念佛法门统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世说法究竟
极旨也。古云:「诸佛出兴,唯为一事,千经所演,无有馀
乘。」无馀乘者,唯一佛乘,一佛乘者,教人念佛成佛。故
也唯一事者,即一大事,一大事者,即念佛成佛一大
事也。是则诸佛诸祖虽有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
演说诸法,究竟惟此念佛成佛一事而已。盖众生本
有佛性,即诸佛果体,以诸佛果体,照一切众生,人人
本来是佛,不假修證。菩提烦恼同一清净,此自性天
真佛也。以众生自性照一切诸佛,佛佛与众生同体,
无二无别,天堂地狱同一法界,此本然法性土也。又
则寂而常照生,佛历然照而常寂生,佛齐㳷此无念
之念,是名正念。此念实相,法身佛也。次则想相念佛,
或念佛福相,或念佛智相,俱为净念。如念佛福相,或
念一光,或念种种光,或念无量光;或念一相,或念种
种相,或念无量相;或念一好,或念种种好,或念无量
好;或念佛种种香云,种种衣云,种种盖云,种种幔云,
种种幢云,种种座云,种种音乐云,种种花云,种种灯
云,种种宝云;或念佛身寿,或念佛眷属,或念佛国界
宽广,或念佛楼阁庄严,此皆念佛福相也。若念佛智
相,或念佛四无量心,或念佛四无碍智,或念佛五眼,
或念佛六通,乃至或念佛种种三昧,种种解脱,种种
书序¶ 第 700b 页
智慧,种种善巧,种种无畏,种种摄持,种种大愿,种种
清净,种种护念,种种道力,或念佛根本智,或念佛后
得智,此皆念佛智相也。如上念佛福智二相,皆念佛
果相,既念佛果相,如是庄严,定有妙因。如依果寻因,
念佛因相,或念佛施行,或念佛戒行,乃至或念佛忍
行、进行、定行、慧行、方便行、愿行、力行、智行,又或念佛
因中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随喜、请佛住世,请转法轮,
随学恒顺回向,此皆念佛因相也。如上念佛,或念因
相,或念果相,或念依相,或念正相,或念福相,或念智
相,皆是想相念佛。如心想佛光明相好,全身毛孔皆
佛,光明相好。如心想佛智慧神通,全身毛孔皆佛,智
慧神通,如是一想一念,念念靡间,尽于未来,无变无
异,即顿登佛地,究竟解脱,此如来转凡成圣最妙方
便也。次则观相念佛,或不能想念佛广大福智,但观
一相,或以纸素白氎绘一佛相,或以旃檀宝石雕一
佛相,或以金银铜锡铸一佛相,设于香案,时时瞻礼,
趺坐注观,观久成习,行住坐卧,习气不散,佛相宛然,
杂想不起,佛念相继,念念既不背于佛体,事事又岂
违于佛用?念唯佛念,事唯佛事,岂不身心全然一佛
耶?现前身心既全是佛身,后身心又岂转为别物哉?
是观相念佛,能见佛成佛,此亦决然之理,净土妙因
也。如上三种念佛,观相是念佛住持之相,想相是念
佛别报之相,实相是念佛法身之相,此三种念佛虽
则有相无相不同,通属于相。次则持名念佛,即念佛
名号上三相总归于一名,一名具彰,三相之妙,是持
名一行,乃如来方便中最胜方便,要行中极妙要行。
是则十方诸佛,百千方便,无量法门,唯此一行更为
超越。又上来四种念佛,虽是有相无相不同,总不出
名相之境,更有向上一著,方是究竟一念,直念未生
前不立名言,岂有念相?是则我释迦如来末后拈花,
清净,种种护念,种种道力,或念佛根本智,或念佛后
得智,此皆念佛智相也。如上念佛福智二相,皆念佛
果相,既念佛果相,如是庄严,定有妙因。如依果寻因,
念佛因相,或念佛施行,或念佛戒行,乃至或念佛忍
行、进行、定行、慧行、方便行、愿行、力行、智行,又或念佛
因中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随喜、请佛住世,请转法轮,
随学恒顺回向,此皆念佛因相也。如上念佛,或念因
相,或念果相,或念依相,或念正相,或念福相,或念智
相,皆是想相念佛。如心想佛光明相好,全身毛孔皆
佛,光明相好。如心想佛智慧神通,全身毛孔皆佛,智
慧神通,如是一想一念,念念靡间,尽于未来,无变无
异,即顿登佛地,究竟解脱,此如来转凡成圣最妙方
便也。次则观相念佛,或不能想念佛广大福智,但观
一相,或以纸素白氎绘一佛相,或以旃檀宝石雕一
佛相,或以金银铜锡铸一佛相,设于香案,时时瞻礼,
趺坐注观,观久成习,行住坐卧,习气不散,佛相宛然,
杂想不起,佛念相继,念念既不背于佛体,事事又岂
违于佛用?念唯佛念,事唯佛事,岂不身心全然一佛
耶?现前身心既全是佛身,后身心又岂转为别物哉?
是观相念佛,能见佛成佛,此亦决然之理,净土妙因
也。如上三种念佛,观相是念佛住持之相,想相是念
佛别报之相,实相是念佛法身之相,此三种念佛虽
则有相无相不同,通属于相。次则持名念佛,即念佛
名号上三相总归于一名,一名具彰,三相之妙,是持
名一行,乃如来方便中最胜方便,要行中极妙要行。
是则十方诸佛,百千方便,无量法门,唯此一行更为
超越。又上来四种念佛,虽是有相无相不同,总不出
名相之境,更有向上一著,方是究竟一念,直念未生
前不立名言,岂有念相?是则我释迦如来末后拈花,
书序¶ 第 700c 页
诸祖相承,亦唯此一事,此是离念之念,即究竟念佛。
此中虽不立名相,佛亦强名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既可强名法眼妙心,亦可强名念佛成佛。达磨初来,
唤作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也。此无名之名,名之至
矣。是则诸佛诸祖,藏教所诠,教外别传,总不出此。念
佛成佛四字,尽矣至矣,无容拟议矣。匡山黄崖寺梅
公讲主深穷教海,直达心源,摄无量三昧,唯念佛一
门超念佛胜行,于持名一行念佛,佛现自利利人,广
释迦之化门,入弥陀之愿海。远绍东林莲漏,近踵云
栖芳猷,本末祖源不昧,复建社于匡庐祖山。古今深
浅非同,故择幽于黄崖深处,若缁若素,共结不退净
侣。若远若近,同臻极乐珍乡。十方法界尽入斯门,三
世劫海唯此一念。无生而生,生超上品。不去而去,去
若刹那。分身尘刹,历事诸佛,饶益有情,愿穷劫海,常
转法轮,庄严净土,此梅公建社之本怀,诚诸佛说法
之宗趣。乃述莲社箴规,列为十则,曲尽净因,深详妙
果,性相俱备,理事全彰,真千古之龟鉴属。予一言以
为莲品之證,衡自知不文,但聊为称赞功德,其往生
玄旨净土,幽微自有高明发之。
** 伞居闭门语自序
向上一事,不外宗通说通,亦不涉宗通说通,而宗说
般般皆光影门头事。通者,达也。借此宗说,达彼向上
一事而已。经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斯则佛祖言教
机缘,总为助发通,达此事之具耳。即此事中欲求宗
通说通,了不可得,岂容作实法会耶?抑且教有教之
正宗,宗有宗之嫡脉,若是宗教嫡子亲孙说行俱到,
逆顺逢源,而骨脉自清,灵苗迥别,如其是依草附木,
野鬼閒神,何怕其装点十成?终非圣种,而明眼人前
难逃秦鉴,盖教之微细,未易具述宗之源流,略为举
示。印土祖于迦叶,震旦尊于达磨,六传而下,两岐发
此中虽不立名相,佛亦强名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既可强名法眼妙心,亦可强名念佛成佛。达磨初来,
唤作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也。此无名之名,名之至
矣。是则诸佛诸祖,藏教所诠,教外别传,总不出此。念
佛成佛四字,尽矣至矣,无容拟议矣。匡山黄崖寺梅
公讲主深穷教海,直达心源,摄无量三昧,唯念佛一
门超念佛胜行,于持名一行念佛,佛现自利利人,广
释迦之化门,入弥陀之愿海。远绍东林莲漏,近踵云
栖芳猷,本末祖源不昧,复建社于匡庐祖山。古今深
浅非同,故择幽于黄崖深处,若缁若素,共结不退净
侣。若远若近,同臻极乐珍乡。十方法界尽入斯门,三
世劫海唯此一念。无生而生,生超上品。不去而去,去
若刹那。分身尘刹,历事诸佛,饶益有情,愿穷劫海,常
转法轮,庄严净土,此梅公建社之本怀,诚诸佛说法
之宗趣。乃述莲社箴规,列为十则,曲尽净因,深详妙
果,性相俱备,理事全彰,真千古之龟鉴属。予一言以
为莲品之證,衡自知不文,但聊为称赞功德,其往生
玄旨净土,幽微自有高明发之。
** 伞居闭门语自序
向上一事,不外宗通说通,亦不涉宗通说通,而宗说
般般皆光影门头事。通者,达也。借此宗说,达彼向上
一事而已。经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斯则佛祖言教
机缘,总为助发通,达此事之具耳。即此事中欲求宗
通说通,了不可得,岂容作实法会耶?抑且教有教之
正宗,宗有宗之嫡脉,若是宗教嫡子亲孙说行俱到,
逆顺逢源,而骨脉自清,灵苗迥别,如其是依草附木,
野鬼閒神,何怕其装点十成?终非圣种,而明眼人前
难逃秦鉴,盖教之微细,未易具述宗之源流,略为举
示。印土祖于迦叶,震旦尊于达磨,六传而下,两岐发
书序¶ 第 701a 页
脉,五派分门。虽祖姓是同,未免门户各异,果乃源流
不杂,盛至千门万户,而祖骨犹存。自古宗匠皆有上
堂入室,普说小参,种种机用,派演虽殊,禘祭有常,究
竟不外此一大事因缘也。然作家宗师权柄在手,抑
扬自在,而初机晚学智识未圆,见善知识扫文字、遣
言说,便作实法会去。见实有文字可遣,实有禅道可
参,视藏教为生冤家,拈机缘作本分事,遇人点破则
已,若直恁么去,天魔外道或伺其便,深为知法者惧,
衡沉没澬江,将二十载唯病。为事衲子肯相依倚者,
但教读诵《首楞严经》,顶礼观音圣号,冀发耳根圆通,
究竟金刚三昧现前,纵未能发悟,亦作将来远因,即
经以明宗,不离经而求妙,唯恐混杂异种,迷失正宗,
故密护若此,如其圣胎成就,骨气坚强,自能行于非
道,通达佛道,又岂容宗说之分哉?衲子有礼诵不发
悟者,或教揣摩经旨,或教参究菩萨,或接之以问答,
或示之以偈句,不过一期接引,使生通达之机也。有
从事者集之盈帙,无非病榻衰喘之声,岂敢滥同诸
方上堂普说门庭施设之举,因以闭门语名之。
** 题汉末时侯留犊图卷序
官一字难言,有外似染而中若遗者,有外似洁而中
实执者。此非脑后玄睛,孰能洞其幽秘观?汉末时侯
留犊卷隐然,恻怆不忍。何为全一已之清名,析他人
之母子仁乎?不仁乎?时侯当时何不弃车赎犊,全彼
母子之情?悠悠穆穆,同乐归途,万物安于同胞天地,
合乎一体,较其一已之清又何如哉?衡管见如此,不
知时侯当时所见何如,衡率言如此?不知古今商议
何如?然则此一行在于世间,似亦不可少,不然何以
警多染之俗行耶?时侯借留犊之净行,发今古之染
心,此亦圣贤善教之深心也。此一故事旨在有我无
我之间,不在留犊不留犊耳,观此卷者知之。
不杂,盛至千门万户,而祖骨犹存。自古宗匠皆有上
堂入室,普说小参,种种机用,派演虽殊,禘祭有常,究
竟不外此一大事因缘也。然作家宗师权柄在手,抑
扬自在,而初机晚学智识未圆,见善知识扫文字、遣
言说,便作实法会去。见实有文字可遣,实有禅道可
参,视藏教为生冤家,拈机缘作本分事,遇人点破则
已,若直恁么去,天魔外道或伺其便,深为知法者惧,
衡沉没澬江,将二十载唯病。为事衲子肯相依倚者,
但教读诵《首楞严经》,顶礼观音圣号,冀发耳根圆通,
究竟金刚三昧现前,纵未能发悟,亦作将来远因,即
经以明宗,不离经而求妙,唯恐混杂异种,迷失正宗,
故密护若此,如其圣胎成就,骨气坚强,自能行于非
道,通达佛道,又岂容宗说之分哉?衲子有礼诵不发
悟者,或教揣摩经旨,或教参究菩萨,或接之以问答,
或示之以偈句,不过一期接引,使生通达之机也。有
从事者集之盈帙,无非病榻衰喘之声,岂敢滥同诸
方上堂普说门庭施设之举,因以闭门语名之。
** 题汉末时侯留犊图卷序
官一字难言,有外似染而中若遗者,有外似洁而中
实执者。此非脑后玄睛,孰能洞其幽秘观?汉末时侯
留犊卷隐然,恻怆不忍。何为全一已之清名,析他人
之母子仁乎?不仁乎?时侯当时何不弃车赎犊,全彼
母子之情?悠悠穆穆,同乐归途,万物安于同胞天地,
合乎一体,较其一已之清又何如哉?衡管见如此,不
知时侯当时所见何如,衡率言如此?不知古今商议
何如?然则此一行在于世间,似亦不可少,不然何以
警多染之俗行耶?时侯借留犊之净行,发今古之染
心,此亦圣贤善教之深心也。此一故事旨在有我无
我之间,不在留犊不留犊耳,观此卷者知之。
书序¶ 第 701b 页
又
官一字难言,有爵禄之官,有功能之官,有礼法之官,
有仁义之官,有道德之官。爵禄、功能、礼法、名利之官
也,仁义、道德、性理之官也。有名利、性理所不能至者
无任之官也,嗟乎今之居官,名利多有,未即真至,而
况性理之于无任乎?何也?今之求名利者,私于一身,
因私一身,求之不得,多涉奇险,纵得利多,未正。纵得
名多,未真。世之名利不可厌,唯可厌者,不真至也。若
果能真至,名利乃本有之胜用,岂容厌乎?若视一身
与众身均一幻相等观,众身与一身同一空性,若尔,
则一身之名利,乃众身之名利,众身之名利乃,一身
之名利。至此,则心地廓然,奇险自平。不干利,利盈六
合,不干名,名传终古。终古之名,遍六合之大名,六合
之利,穷终古之大利。此之名利,较前私一身之名利,
谁大谁小?谁远谁近?人多为小名小利而失大名大
利,是为有智人乎?无智人乎?所以谓官于名利多有
未真至也。世人谓官多好名利,道人谓官多不肯真
好名利。名利既鲜有真至性理,无任尚在遥远,岂易
言哉?阅徐公时侯留犊卷,因言此侯高明识时侯何
为官,亦识徐公何为官也。
** 黄庭内景玉经序
仙经岐派甚众,斯内经是其正传统之,无外乎存想
固形,欲延长生耳。而世之习仙者亦甚众,延寿至千
岁万岁,乃至形神俱超者,未见一二。何也?盖其寿至
千岁万岁,定非俗品,况其形神俱超乎?既非俗品,而
俗人耳目又岂能接乎?是知寿至千万岁者,自能远
迈深山海岛之间,无怪乎罕见。设有形神俱超者,自
能幻幻诸状。时在耳边眼角,亦难其识。又则长寿之
基本于人德,仙经特助缘耳,若内无长生久视之德,
徒务方术。欲延其龄,不啻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
书序¶ 第 701c 页
气,无有是处。如世之小艺,同门者三五人,有乘艺而
荣身者,有恃艺而亡家者。其艺是一得失,关人之宿
因,知此有习仙而不得者。当病人德不具,勿病仙术
之不妙。如竺坟中云:「若不断杀盗淫,妄修禅定者,纵
得神通诸三摩地,皆落魔道。」亦可为證。蠢寰陈居士
丰姿雅静,澹泊无欲,不家室,不骨董,飘然一身,游寄
诸名公书馆中,俨然一仙品。即不假仙术,必阶仙级。
居士于世艺一无所好,但随人之所好而好之,即老
氏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实之。又选内经诸
般秘说,集成帙,意余序。然仙术实非余所尚,但尚居
士乃仙中真品,故拙言于首。
** 授戒科仪序
震旦律学自澄照大师后,似乏其人,虽历有授受之
迹,而无授受之实,致使如来自性清净心地法门如
弊垢衣,无人肯著,或别目禅道,以为向上岂知。如来
末后拈花,本示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传金刚
光明宝戒,外此岂别有向上耶?而义学之流多不达
此,执名取相妄,为禅律之分,互相抑扬,不知如来诸
有所作皆为一事。若见禅律而二之,是未知禅律者
也。岂不大辜佛化耶?抑且近代衣钵阿师将如来授
戒作法传为流俗。应教科仪。不免为识者掩口而笑。
从是智者益疏,顽者益陋,佛法住持妙道将若亡也。
衡自知根器下劣不能主持此道,亦不忍坐视狼籍,
乃遍讨瓦官高座嘉猷,细阅经律,诸教垂范参合对
證。然语句作法前后差别,互有详略,其归敬忏悔发
愿之意无不大同,因不揣沉冥,别为编次,依正就详,
删繁补阙,遂成三堂授受法式,使后学临坛自见浅
深之序,受持各别小大之行。盖授受分明而威仪具
足,即威仪以正行,行正以诚心,心诚而道眼明,道眼
明而实相露,实相既露,尽十方界是一轮金刚宝戒。
荣身者,有恃艺而亡家者。其艺是一得失,关人之宿
因,知此有习仙而不得者。当病人德不具,勿病仙术
之不妙。如竺坟中云:「若不断杀盗淫,妄修禅定者,纵
得神通诸三摩地,皆落魔道。」亦可为證。蠢寰陈居士
丰姿雅静,澹泊无欲,不家室,不骨董,飘然一身,游寄
诸名公书馆中,俨然一仙品。即不假仙术,必阶仙级。
居士于世艺一无所好,但随人之所好而好之,即老
氏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实之。又选内经诸
般秘说,集成帙,意余序。然仙术实非余所尚,但尚居
士乃仙中真品,故拙言于首。
** 授戒科仪序
震旦律学自澄照大师后,似乏其人,虽历有授受之
迹,而无授受之实,致使如来自性清净心地法门如
弊垢衣,无人肯著,或别目禅道,以为向上岂知。如来
末后拈花,本示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传金刚
光明宝戒,外此岂别有向上耶?而义学之流多不达
此,执名取相妄,为禅律之分,互相抑扬,不知如来诸
有所作皆为一事。若见禅律而二之,是未知禅律者
也。岂不大辜佛化耶?抑且近代衣钵阿师将如来授
戒作法传为流俗。应教科仪。不免为识者掩口而笑。
从是智者益疏,顽者益陋,佛法住持妙道将若亡也。
衡自知根器下劣不能主持此道,亦不忍坐视狼籍,
乃遍讨瓦官高座嘉猷,细阅经律,诸教垂范参合对
證。然语句作法前后差别,互有详略,其归敬忏悔发
愿之意无不大同,因不揣沉冥,别为编次,依正就详,
删繁补阙,遂成三堂授受法式,使后学临坛自见浅
深之序,受持各别小大之行。盖授受分明而威仪具
足,即威仪以正行,行正以诚心,心诚而道眼明,道眼
明而实相露,实相既露,尽十方界是一轮金刚宝戒。
书序¶ 第 702a 页
是则经行坐卧全法身之妙体钵盂锡杖标本有之
常光师资之道既真主宾相见有礼古今了然当下
自他未隔毫端岂非即秽土成净土即凡躯入圣躯
者哉三堂法式之编旨本于此是编成于戊午年间
屡欲刊行未就甲戌秋衡循方乞食至湘中遇李谢
诸君子宿慧深远一见有契请病僧为菩萨戒證明
盘桓久之语及授戒作法因出此本示之诸君子一
目欢喜就梓复命一语以信诸后云云。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八
(辽东锦州松山所见任
浙江湖州府总巡厅信官余三瀛发心损赀
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八卷共计字一万九百廿九
苡银六两五钱五分五厘敬为
慈母张氏夫人名下性天朗耀慧炬圆明仗
般若而悟證真乘赖菩提而安宁老稚谨意
康熙十四年十月 日楞严寺经坊附板)
常光师资之道既真主宾相见有礼古今了然当下
自他未隔毫端岂非即秽土成净土即凡躯入圣躯
者哉三堂法式之编旨本于此是编成于戊午年间
屡欲刊行未就甲戌秋衡循方乞食至湘中遇李谢
诸君子宿慧深远一见有契请病僧为菩萨戒證明
盘桓久之语及授戒作法因出此本示之诸君子一
目欢喜就梓复命一语以信诸后云云。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八
(辽东锦州松山所见任
浙江湖州府总巡厅信官余三瀛发心损赀
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八卷共计字一万九百廿九
苡银六两五钱五分五厘敬为
慈母张氏夫人名下性天朗耀慧炬圆明仗
般若而悟證真乘赖菩提而安宁老稚谨意
康熙十四年十月 日楞严寺经坊附板)
书序¶ 第 70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