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经序¶
经序¶ 第 690c 页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七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 经序

** 刻千佛名经序

世界以音声为体。道德以名言为用。而纲常伦理非
名言无以立矣。名言于世大矣哉。是以古圣先贤垂
名万世千载之下。俗流常品仰名寻德。以革凡习。则
知圣贤非名无以垂化。凡愚非名无以导心。而成圣
成贤不可不知名言为重矣。乃至出世妙法。诸佛菩
萨亦以名言为常住。法身名字不朽即广长舌常转
法轮也。原其三劫三千佛。因闻五十三佛名而发菩
提心。俱成正觉。而三千诸佛亦以洪名展转。开悟众
生。佛佛道同名。于世亦一也。有罪障之辈。经微尘劫。
不闻佛名字而菩提种子何由生焉。悲夫。我辈何幸。
得遇释迦法中。感我觉皇。宣说诸佛名字。凡一历耳
根。永为道种。况复称扬赞叹。唱和礼拜。各自净信。成
佛无疑矣。病僧自建五台以来。每率清众日课千佛
名经。兼修诸品忏法。有俞居士宿植德本。感悟佛恩。
刻千佛名经。一报佛恩。一化群品。一自为佛种。此居
士刻经之本意。予因言此。使傍观出家儿日日翘勤
五体。和声礼拜。知非虚劳也。

** 心经标言序

如来称曰空王。法门称曰空门。是则万德慈尊。以空
为体。一切教法。以空为宗。所以五时设化。般若居中。
破前显后。照有涤空。莫不由斯力耳。然则般若为诸
部之枢机。是经乃般若之领。要悟斯经者不过数十
言。微尘刹海。无量法门。全体窥矣。如其用力徵而克
功远。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欤。绝学居士自言一生
在般若心经得力。及见心经标言。分经析义。如检自
家屋里珍奇。纤无疑滞。其辞匹镜花水月。其义夺杲
经序¶ 第 691a 页
日晴空。性相全彰。宗教圆备。岂非剖一微尘见大千
经卷者哉。惜未见其人。但从其子颇闻居士一二进
止。其子凝之。颖悟超拔。可克父业。庚申秋驰书及圹
记标言。求予一言。乃就梓。兹见居士脱体受用。全在
般若光中。焚香合爪赞叹。真世谛中法眼再来人也。
是为序。

** 金刚般若经四依解序

原夫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
知见。故佛知见者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如
来一代藏教。唯此一事。但随众生心量所见不同。故
有五时设化之别。初演太华严。正示菩提自相。主伴
融通。依正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总之是无上菩
提。不思议境相也。当时二乘人在会如聋若哑。其凡
夫可知。如来不得已。将此不思议菩提分示少许。以
就下劣根器三乘人。同见丈六金身。说阿含等教。二
乘人始得信入。依之出分。断生死。證有馀。涅槃名人
空般若。是少分菩提。即自觉也。以二乘根器狭劣。得
少为足。自任是二乘耽涅槃。怖生死。不能进修无上
菩提。故如来说方等大乘等教。弹偏斥小。赞大褒圆。
激励二乘。发大乘之心。此示半分菩提。亦能自他俱
觉也。二乘凡夫见佛弹斥。乃愧小忻大。厌偏慕圆。虽
欲发大乘心。而执实有大乘小乘法相。不能发清净
菩提心。故佛复说般若空教。破前大小乘法相之执。
令离相发最上乘清净菩提心。此示满分菩提。空有
俱空。即究竟觉也。既发菩提心。当发菩提果。故佛说
法华等教。与之授记作佛。吐佛四十九年冤气。方露
本怀。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又云。若有闻
法者。无一不成佛。可谓倾心吐露。然众生既发菩提
心。佛与授菩提记。如来出世能事毕矣。故继之以涅
槃。是知如来出世五时。设化原始。要终总一阿耨多
经序¶ 第 691b 页
罗三藐三菩提之大事也。般若当第四时。如来谈般
若有四处十六会。此金刚般若于四处在第二处。于
十六会当第九会。此经传至震旦。凡经六译。今本即
什师弘始四年长安草堂寺译者。此经自古迄今。论
疏不下千有馀家。西域古今不知有几。所见有四人。
支那疏记虽多。止见三人。今有曹溪决疑。蕴璞筏喻。
海内并誉。参于古人亦互有所长也。古今疏记多以
二论为主。据二论于经文多难销会。若十八住为的
天亲。不宜分二十七疑。二十七疑如准无著。何判为
一十八住。二大士既难为准馀者。可知是则但随各
人所见。成就各人一段金刚智。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如世间文字愈做愈奇。愈出愈有。非以一美能绝其
后。亦非一得尽废其前。以理无尽。智亦无尽也。观衡
于古人论疏多未晓然。无碍智不及古人。故也因注
心本文。一日阅宝集经云。菩提者。无色无相。不可言
说。心亦无色无相。不可显示。众生亦尔。又云。菩提者。
非过去未来现在心。及众生亦非过去未来现在。豁
然知此经文虽重沓。不出心佛众生。此三法无差别。
是名菩提心也。经中又云。若有诸众生善根广大。超
诸众生。如须弥山王出过一切。是初发心。施波罗蜜。
因又知此经重重言内外财施及法施。是菩提心初
相也。又阅心地观经。有十种波罗蜜。每一种有三相。
如布施外财。但名施波罗蜜。布施身命内财。名亲近
波罗蜜。为求法者说四句偈。一无所得名真实波罗
蜜。则知此经重重以内外财施较量。说经功德是以
二种波罗蜜较显真实波罗蜜。是知菩提以无所得
为自相也。知此端倪。观此经文字条然次序。略为科
释。复参證诸家论疏。有符节相合者亦取焉。前后疏
通。伦次分明。如一气之谈。辄敢命笔分注经文之下。
名曰四依解未全依古人。故也其解始终唯发明阿
经序¶ 第 691c 页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义而已。观衡识见不如古
人。实霄壤悬隔。经如日光。古人如明目人见日光全
分。衡眚人不能如古人所见。但随自见所见得日光
少分。尽自已见量而已。非不欲见古人见处。但眚自
障耳。即所见自相分境界托日光生起。不从他人见
分生起。今之科分唯依经文生起。得与不得。过归于
已。不敢污古人也。若论佛知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经中有摸象喻。凡以有思惟心入佛知见。如瞢人摸
象。古今疏论既如摸象。衡以眚自任。亦不愧也。傥不
以眚为耻。同观佛日。虽未见全分。已胜不观者也。若
高明如古人者。亦不敢强焉。四依者一依法不依人。
未全依古人节判故。二依义不依语。唯探经义。不工
文字故。三依智不依识。唯依菩提心。不驰骋知见故。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唯依清净实相不分别。有无
枝叶故。斯解见虽微昧。志在弘通。纵未符佛意法意。
计过不甚多焉。

** 首楞严经四依解序

夫首楞严者。乃人人日用。能见能闻。能觉能知之自
性也。盖此性即是常住真心。一真法界。圣凡不二。物
我同源。如是广大圆明妙性。而众生用之能见能闻。
能觉能知而不识知广大圆明。实自狭自小。自私自
昧。可谓日用而不知也。圆觉序云。终日圆觉而未尝
圆觉者凡夫也。斯之谓欤。原此见闻知觉常住真心。
照而常寂。名为奢摩他。而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非
即空如来藏。又此常住真心寂而常照。名为三摩提。
而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即即不空如来藏。又此常
住真心寂照不二。名为禅那。而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即空不空如来藏。是则三藏本
乎一心。三观原无二体。究竟常住。无坏无杂。故名首
楞严。苟能于此见闻觉知。荐得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经序¶ 第 692a 页
而首楞严大定备在我而不在于经也若然者心外
无法法外无心举心则念念真诠观经则字字本性
岂容心法能所对待之分哉孰能达此又不唯一经
之文义不属于他盛矣尽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
所嗅舌之所尝身之所觉意之所知尽于虚空遍于
法界尘尘刹刹事事法法亦不出此见闻觉知六湛
圆明之外是则十方世界乃吾见闻觉知之性量十
方诸佛乃吾见闻觉知之心光诸佛于众生心中转
大法轮众生于诸佛光中闻第一义斯则一为无量
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
转大法轮如是妙用众生日用个个圆成岂唯诸佛
独能哉若尔广大性量广大真用即此日用见闻觉
知而不知不觉不能广大真实受用孰之过欤经云
汝复欲知无始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
更非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證安乐解脱
寂净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知此离吾见闻觉知
别无片事可得岂非十方世界囫囫囵囵是一轮见
闻觉知妙真如性耶第众生日用不知劳我觉皇出
现于世将错就错从迷指迷将此见闻觉知分作五
时名教总欲生住异灭复归一性圆常因当机有浅
深故乘时有先后至于斯经也开三乘之区宇统五
教之宏纲权实并融性相俱彻初标常住真心分别
为二种根本后明二决定义究竟归常住真心其究
妄也即处即体以推心心本非心若同若别以分见
见亦非见其究真也无内无外以示圆圆自何圆不
动不变以显常常如所常或举拳或垂手满盘托放
阿难目前或交光或灌顶亲手拨在大众口里或剖
剥于物象或直指于见精非因缘非自然非和合非
不和合扫除戏论而妄想自空曰清净曰本然曰周
经序¶ 第 692b 页
遍曰不动摇但不分别而实相全露发挥三种藏性
细释深妙疑惑以应妙奢摩他之请详明二决定义
继选耳根圆通以满最初方便之酬复示坛仪法行
以为末世摄心重宣秘密伽陀以作当来护念见闻
之真宅既悟庄严之妙门已知借路还家由因达果
立三渐次灭二倒因番十二类生日用不知之沉习
成十二圣位称性圆明之妙觉当机举果求因问答
事讫世尊依因示果修證义周随请真诠之名便示
了义之目阿难末问七趋情想之升降如来自说五
阴迷悟之浅深总是日用不知未全道力是知一经
所示所说大意不出当机所恨所请二关精研所恨
未全道力之致使尽日用不知之愚发明所请得成
菩提之因便克自性圆明之妙全经之旨旨尽于斯
要其如来种种方便费尽多少婆心不过指示人人
日用见闻觉知就是如来成佛真体如能极尽担当
不唯当下与诸佛把手共行便能高跳毗卢顶𩕳上
去也可不快哉可不快哉是经自唐译已还千有馀
载传疏相继二十馀家犁文搜义曲尽幽微究妄研
真了无滞碍大观诸疏似乎白日之下弗藉剔灯细
阅本经实矣太虚之中不劳施点何乃自见未圆不
能如龙游空超超于文义之外钝根不猛偏好犹虫
注水曲曲于字句之中兹不揣沉冥妄作分释自知
不免聚笑于大方之口且图取快于偏陋之心知我
罪我我心一如是我非我各有高见衡不敢强知焉
开章分门不越古式节文发义唯依本经故以四依
名之。

** 刻圆通忏序

十方法界世出世间根尘染净一切诸法皆是本有
光明妙相别无一法间杂其中所以事事法法皆可
以透露向上一事都可以为教体但随差别因缘不
经序¶ 第 692c 页
无优劣迟速于根尘中推之胜妙莫过于音声圆通
无过于闻性是知耳根一门不独我娑婆世界为上
即十方世界亦称第一也盖我娑婆世界释迦文佛
以音声为教体观音大士以闻根为方便正合此方
之教堪导此方之机是知诸经教中皆称赞观音大
士善得圆通法门西天东土树教弘宗一切圣贤莫
不宗此一门莫不宗于观音大士衡根性下劣不能
超越自在因归依观音大士崇此一门撰集礼观音
仪一卷劝缁白同入闻薰闻修金刚三昧楚南诸郡
从化者胜乙亥秋礼青原祖庭过螺川挂锡西峰兰
若有任之郭居士宿慧深契一见此卷如逢家宝欢
喜踊跃即欲梓行遍布谨洁身心自已书写更为条
理次第每一愿后绘其行像以便作观梓成属余序
感居士之诚慧行雅合又喜同为圆通法侣因拈笔
祝曰愿修此忏者各人莫孤自已本有圣性莫孤观
音大士圆通无碍之慈悲莫孤各人师长父母生育
提携莫孤檀越流通护法之深恩必期亲见观音大
士本来面目深入真实圆通乃尔。

** 刺血书华严经跋

吉州庐陵尔念彭居士法名音潡老实明白志学信
佛居贫不厌礼诵精勤又善楷书淡食刺血书华严
大经及法华金刚诸大乘经典书成庄严精致送诸
兰若供养此一妙行在出家辈行之似不甚难不难
而难之不知出家所事何事在居士处俗谛中不以
家室为累身心唯佛是事行此难行法施是比之深
山苦行头陀无愧岂泛常尘品所能为哉此一行在
出家辈行之实希有况在俗谛中行之更为希有又
在末季俗谛中行之是更甚为希有也法华经云若
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如是大乘圆妙法门一字入
耳一句染神皆为菩提种子决定成佛况能目观口
经序¶ 第 693a 页
诵手捧心持刺血书写岂不成佛耶又观此一行是
佛事耶非佛事耶若是佛事本是佛心心事皆佛体
用一致非佛而何疑哉有谓书经用紫粉青墨岂不
清净何用血书血是腥物一点染人衣服尚生厌恶
何以书出世清净佛法耶曰此一胜行出载圣经是
佛明言是菩萨妙行华严行愿品云剥皮为纸析骨
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卷积如须弥充满法界此为
證量也又此胜行乃菩萨称法性所作不思义妙行
非有身心有我见者所能为也又以皮骨血汁书经
者非以皮骨血汁为美乃美佛法为重而身可轻也
纸帛金墨为外财皮肉骨血为内财舍外财易舍内
财难若不为此难舍能舍何以见忘身为法耶若以
法性观之有情无情有漏无漏圣凡平等谁染谁净
谁增谁减谁生谁灭是生灭染净增减皆属妄想计
度若谓血点于衣生恶心而墨汁点于白衣又岂不
恶耶审此恶心既同则血墨之染净亦均岂可谓墨
净而血染哉又试看血入墨汁则不见染墨入血中
则见染是又血净而墨染矣又金汁果净入眼不应
生障血汁果染入目不应生光是又血净而金垢矣
然金墨血汁岂实有染净哉是染净皆人自心分别
耳若无分别法法皆如谁非佛体谁非自性若纸素
若白氎若桦皮若贝叶若毫笔若指爪若草木若金
石若皮骨若血肉上至诸天日月下及山河大地中
之人物万事同一清净法身共一光明宝藏从古至
今观阅不尽讲演不尽思解不尽书写不尽是真经
卷是真文字是真法门是真秘藏书经至此笔笔是
般若生光点点是如来示迹纵横自在无非佛事是
谓真佛也复为之赞赞曰佛子安住俗谛中能为头
陀希有事剌血书写诸法宝身心举止皆佛事末世
能为此深心一切佛恩皆报足知恩报恩得佛心心
经序¶ 第 693b 页
既如佛即佛子佛子即为佛摄受现前当来必成佛
我今稽首极称赞功德甚深不思议字字不错亦不
乱点点无名亦无相。

** 血墨合书妙法莲华经跋

丁丑春余自吉州复匡山进法云寺为憨先师扫塔
即休夏山中适四月八日本山清众同乞毗尼有库
主静修公亦从其次修公素性质直朴厚精勤在五
乳主库有年始终不二盆器米面盐醋之属出纳有
量毫未轻忽即本职之馀见有当为而未为之事无
不勇猛于前未有避忌彼此之私自领戒之后倍加
胜行刺血合墨书法华等经细窥公之操履于十二
时中无顷刻之暇不生倦色非多生定愿大力所持
何能臻此病僧是秋辞先师塔登云居为洒扫祖庭
因缘所留至岁暮公持所书法华经至欧峰顶上请
病僧一语證明于后病僧乃谓之曰即本经有六种
法师书写是其一也又六种中求自他俱利而书写
一行独为其最以有卷轴文字之相能令受持读诵
解说供养诸行之所发起故也抑所书经卷流传世
间即大地清净眼目即将来大光明幢即诸佛法身
常住即慧命相续不断实则超越诸行远矣至于刺
血为墨剥皮为纸析骨为笔书写经卷积如须弥盈
满法界此又称如来藏不思议妙行是超越中之大
超越远之更远之矣公于不思议微妙法行已示少
分此亦随世所知之心量耳或谓书经用香墨岂不
清嘉何以血汁为重耶曰如世古今有割股救亲亲
病即愈股岂投症之药耶股是悦亲之味耶无乃重
亲轻身故耳因舍身报亲所以能动天地感鬼神起
亲痾劝诸人古今称为至孝岂可以诸味之美诸药
之灵而较优劣哉此刺血书经一行出诸圣典乃不
思议大人境界非以血光为美特为重法忘躯唯法
经序¶ 第 693c 页
无馀以究竟清净法身圆满一真法界岂可以血墨
染净难易世谛之见而为分别哉唯称赞尊重不及
是为知识复以偈赞之偈曰佛子实住真实地所行
无事不真实有身无身不分别难行能行不思议是
血是墨书此经一点一画全体示尘尘刹刹一毫端
劫劫生生唯本际诸佛法身离彼此常住世间作饶
益佛子能行诸佛行真实是佛何疑惑。

** 礼板的达像跋

天竺国梵仪大僧入诸夏肇自迦叶摩腾竺法兰二
师始至洛阳正汉明帝永平间嗣有昙柯迦罗之于
魏佛驮跋陀罗之于晋等比不可枚举自汉至明初
梵仪大僧往往至震旦者皆众中尊僧宝之龙象也
历朝圣主咸以师礼接之其来总为一佛法大事第
各有宗尚因各有所宗亦各有授受名分名分既彰
互有旗鼓互有隆替总之佛法一脉绵绵不绝而梵
师至此各付所得付得其传或返本国或示寂此土
其所传之人多是此土唯元世祖供尾麻刺室利梵
仪相继七世俨七佛继化六世皆天竺人第七世是
震旦人所习皆天竺仪范名曰疑牙纳啰释弥此云
智光此人彼名以表七世皆密宗也第六世名板的
达萨词拶室利即今南都西天寺北京真觉寺五台
山圆照寺舍利塔是也此板的达大师为两朝人主
所尊重初为元顺帝遣官迎至京都安于西山法云
寺即今真觉寺顺帝亲从受戒礼接甚隆大师不负
初志辞归五台山住善法寺即今圆照寺也大师日
夜惟文殊是其密證国朝初太祖高皇帝诏授善世
禅师赐银章开戒度生利益深广倍于前五世多矣
至于七世智光大国师名称夷夏德被天人其光明
饶益又超于前六代远矣是则有天下梵师相继与
国终始则元世诸君皆贤王焉知非诸大国师阴有
经序¶ 第 694a 页
所资助妙有所修致耶至于国朝礼仪乐品优于前
代胜多亦我太祖高皇帝兴隆三宝睿算密等不可
思议之弘庇是历朝崇奉三宝义意深矣衡初出家
依五台圆照寺惠仁和尚剃落礼塔长辈告曰此是
板的达善世禅师之塔共有三处南都北京及此是
也甲申衡舟泊白门城下有禅客自西天寺来者言
寺有板的达舍利塔衡跃然而喜知是法派鼻祖也
秋日策杖叩于塔前见塔砖颓落无力一洒扫惟有
太息而已询知有佛牙得瞻礼又询知有手卷拟是
名公手迹主者持至则故纸数张即印字前后失次
不成读因嘱幼仁张公订明次序庄严成卷以永鉴
来哲知历朝崇三宝之隆密化辅政之益不虚云尔。

** 华严经纲要序

华严大经者乃毗卢遮那佛称法界量显现自性因
果本妙庄严究竟圆顿总持法门也文丰义富事渺
宗玄要而收之不出四法界而已盖四法界者一理
法界此界也以真性法中本无生佛名言岂有自他
影像世出世法染净因缘当体全空究竟清净不可
思议是谓理法界也二事法界斯界也即理法界至
虚而灵净极而妙不动本然循业发现顿变相见二
分幻开迷悟两途情与非情圣凡依正炽然同异究
竟所有不可思议是谓事法界也三理事无碍法界
是界也即理外无事事外无理理不拒事缚脱历然
事不拒理生灭寂尔波涛万殊而全彰水体水性一
味而遍示波澜空有并施性相不二不可思议是谓
理事无碍法界也四事事无碍法界兹界也合上三
界圆入一真理事既不相违彼此自是无碍以事入
理理无尽而事事无尽以理收事理无殊而事事无
殊举一念而三世圆明吹一毛而十方炳现正中有
依一毛孔中有无量无边世界依中有正一微尘里
经序¶ 第 694b 页
有无穷无尽如来一多互融延促自在不可思议是
谓事事无碍法界也是则世出世间色心诸法不出
此四种法界又此四界唯是一心离心之外无法可
言此心亦是强名不可言议不可思议即一真大法
界也如来證此法界性示此法界相广此法界量放
此法界光摄此法界机彰此法界会尽此法界理演
此法界经是经一名而有三部品偈既广卷数胜多
人间难于秘藏龙宫久为密护像法住世龙树大师
博尽世间琅[王*函]因搜海中宝藏逢斯妙典无上真乘
慨大法不闻何以见自心现量圆宗未会岂能开法
性光明注神渊记得下部之始终竭力宣扬广上根
之知见初流布于于阗次传演于支那自经出兴无
论馀国但此方禅教师将缁素明贤发无碍辨才得
无师智慧雄机大用竖论横谈生死涅槃自在无畏
立在毗卢顶上超于威音劫前从古至今算数莫计
岂非皆从此经法化而出耶或在诸馀经典及师友
因缘一念相应得见自性亦须从此经印證方能弘
自性圆通所以古人云无不出乎此法界无不还归
此法界斯之谓欤今古从此经得大受用得大自在
不可不知此经之所出耶不可不知龙树大师之所
与也是经疏论代有当家唯清凉大师独超越诸作
体法界观开合此经实文殊之应身乃毗卢之遍照
以六相十玄发其幽旨以五周四分收其全文分章
剔义若朗月之照晴空逐句揭宗犹海印之现乾象
义无不备事无不周是疏钞与经可谓君臣道合也
疏钞一出自唐至明代不虚讲至于我朝神宗年次
亦讲未歇时奈何二十年来不闻有处论及疏义究
此玄宗人与物俱为减消身与心并之虚弱事推容
易道惧艰难无论黑白皆为时气所夺也即僧辈中
为座主者或经或论多不肯深求或句或文唯从轻
经序¶ 第 694c 页
快以为简易以为分明反以古人疏论为迂谈率以
时尚口语为切妙是以比来法席皆贵指点本文讲
解渐于虚浮疏钞将同湮没使如来一字法门书海
墨而不尽破尘经卷包法界以无馀全若无闻况复
得意法运至此良可惜哉盖古人疏论皆依智宣流
或总大意条陈或从细文曲别或正释或旁通或合
明或助显或指證或悬分圆转入微开合不一嗟乎
今之学者多识心浅近因视古之疏论谓智境支离
又则此时狭劣慢习日滋日深轻浅狂见时染时厚
即于本经多望涯而返岂独古疏厌繁不寻复有弄
机缘作究竟宗乘鄙藏教为糟粕文字每掉头弗顾
掩耳不闻何乃逐末忘本认派迷源颠倒至斯何因
启悟邪风狂扇一期难回我憨山先师乘法界大愿
示生此际痛惜时蔽注意大经游心古疏提纲挈要
断义分文不三年而全经大旨首尾昭然即一座而
疏有未发复为补出收群诠于指掌窥法界于毫端
一性圆明百无覆盖俾学者或因纲要以博疏钞又
因疏以入经因经以见性使狭劣之习渐近而渐远
广大之境愈入而愈深此纲要之所以而作也是清
凉大师为本经之勋臣我憨山先师又为疏钞之导
师也正提挈阁笔之日适曹溪坚请之时义不能辞
行为彼应因此经疏源流未叙纲要起止无题不时
先师示寂曹溪此种公案遂成缺典幸得益公法属
竭力募刻新安剞劂氏梓工方完惜益公又卒劳累
斯亦未及请序大方丁丑春衡为先师扫塔因缘特
之匡山法云兰若得此新刻如获旧藏法法现前受
用不尽由是罄此微言用以鸣后云尔。

** 刻方册藏经目录序

吾本源自性广大圆满湛然常住究竟无尽而发现
一切诸佛菩萨缘觉声闻人天诸有世出世法亦无
经序¶ 第 695a 页
有尽所以诸佛菩萨有说不尽的法轮度不尽的众
生严不尽的佛土盖吾自性无尽故诸发用亦无有
尽且比观过去庄严劫千佛有说不尽的法门度不
尽的众生有贤劫千佛继之贤劫千佛有说不尽的
法藏度不尽的众生有星宿劫千佛继之如我释迦
文佛有说不尽的法轮作不尽的佛事有迦叶继之
以别传阿难继之以结集诸菩萨继之以论疏又阿
难尊者有传不尽之法藏作不尽之佛事继之地涌
之众流通于天上人间诸洲诸国总一正法眼藏涅
槃妙心有得之而为显有得之而为密有得之而为
性有得之而为相有得之而为禅有得之而为律于
吾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一无所有其流通之普亦无
遐迩前后之次我支那国自汉明帝遣蔡愔等迎摩
腾竺法兰二梵师持佛经像而至此土始见三宝之
相普闻三宝之名嗣之法显诸师嗣之玄奘诸师皆
此土高贤之天竺求教者有梵师自西域持梵筴入
支那者或一人持一经一律一论而至者或一人持
多经多律多论而至者或多人持一经一律一论而
至者或多人持多经多律多论而至者所至之时不
等所持之法不一至于达磨不持一字而至然前后
诸师持来法藏虽广略大小显密性相有文字无文
字种种不同而于本有一事无增无减无欠无馀囫
囵一大光明藏自汉至唐所来法藏较之天竺未来
者百千万亿分中我支那国中未及一分耳抑支那
弘法诸师于经律论显密性相等教各有所宗亦各
有师资授受代不乏人又此土一代藏教名目部类
卷帙分剂有序历来诸师编次目录各有所见有取
来时朝代先后为次有取广略大小部类为次有取
经律论疏为次有取说时先后为次 神庙初年有
紫柏老人见南北二藏板印造艰难远方更难于持
经序¶ 第 695b 页
行流布立意转梵荚为方册印造流布二俱轻便与
二三子确议无疑劝诸大心檀越捐身命之财镌坚
固之板初发手于五台山妙德庵已刻就数百卷顾
冰雪积岁恐侵及板移于杭之径山山在江南极于
温暖山不为峻易于上下剞劂供给事事得便乃紫
柏老人一大快事此一大事始兴于 神庙八九年
间至三十一年紫柏老人为弘法历难卒于燕都门
下诸大弟子扶龛南还塔于径山与大慧老人塔相
与呼应意在此老生死以方册藏板为身心自紫柏
老人去后四方刻资归聚亦微因就施者之方任力
刻之于是四方有道力者随讨未刻名目同式就梓
自癸卯岁至壬午岁将四十年梓未虚日其事犹未
竟已刻者不及归山未刻者懈不速完突有利根上
座乃贵竹赤水人也颖悟卓然妙有大人标致慨紫
柏老人未尽因缘为佛祖慧命所系不觉泣泪流涕
矫首叹曰大丈夫出世一番不作大丈夫事则不如
鱼鸟矣况可名人乎天地万物毛羽草木皆吾通身
骨肉岂属他乎哉过去乃吾之过去未来乃吾之未
来现在乃吾之现在紫柏老人未尽之愿乃吾未尽
之愿自已未尽之事自不勇猛于前又谁待焉奋力
精进坚誓曰此身不竟此事愿此身碎为微尘耳立
此坚誓已策杖遍讨径山嘉兴吴江金坛诸处已刻
成者某某经律论某某传疏记录名目卷帙板数一
一查明未刻者亦如是查清名目板数多少记于指
掌心目之间先之云间商之徐李黄诸大檀越欣然
就事已刻者十之八九未刻者十之一二耳不期半
载可完利上座欣闻 新主登元大兴善事上疏请
旨催四方已刻之板同归径山复请御制序以光方
册藏经之首此实脩延 国祚密助王化一首善也
嗟哉紫柏老人为此一事海内奔驰三十载未目竟
经序¶ 第 695c 页
其事将非因缘时节有待今日耶老人未尽之事有
八四方之板未归径山一也板未完未制方册藏首
序二也贮板之方搆造未广三也因板未完板头钱
未总则定数四也板头钱预修贮板之室未得良策
多有昌用五也目录依五时之次其正译重译华梵
传述未尽其详六也搜括古今名集遗漏未全七也
因板未完劝者施者鸠工者未勒名于石以昭千古
八也是紫柏老人所有当尽未尽之谋而利上座一
一能尽之是紫柏老人与利上座可谓首尾一贯也
首尾之体本一首尾之用不二说利上座是紫柏老
人再来可也说与紫柏老人同是地涌之俦来尽佛
法未尽因缘亦可也此段因缘决非偶尔紫柏老人
诸有未尽而尽于利上座矣利上座将来垂后亦有
未尽因缘信来哲亦能为利上座一一尽之矣尽之
又尽之未尽复未尽尽未来际此段光明无有穷尽
是则亘古亘今彻天彻地惟此一无尽大事因缘也。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七


 (辽东锦州松山所见任
 浙江湖州府总巡厅信官余三瀛发心捐赀
 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七卷计字九千五百三十三
 该银五两七钱一分九厘敬为
慈母张氏夫人名下性天朗耀慧炬圆明仗
般若而悟證真乘赖菩提而安宁老稚谨意
 康熙十四年十月  日楞严寺经坊附板)
经序¶ 第 69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