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书问¶
书问¶ 第 686a 页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六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 书问

** 答建业旻昭陈公

恭惟足下迹示尘寰。心超法界。受灵山之付嘱。为末
世之梯航。护法忘形。唯佛是命。接引有方。普摄久参
初学。自在无畏。善伏外道诸魔。不唯白下之大光明
幢。实乃诸方之真正法眼。钦服钦服。德音久慕。闻名
已益生前。书贶遥颁感惠实出意外。殊愧人不称物。
深知教不择愚。敢不拜登。何能鸣谢。既又提诲京都
法道因缘。易就自知鄙陋。师门作料全无。宁敢取辱
大方。误伤明鉴。但愿见光仪一念妄为痴想多时不
识此生可遂此志否。今为憨先师扫塔因缘。复入匡
庐休夏制止。先师圆寂十有馀年。法属供奉亦如生
日。惟是山林深僻车马难通。知识无闻护法者少。即
本山松篁每被樵牧所损。维扬田土忽为棍徒强侵。
善世法门畏干公署一事如不能保。百物俱可为忧。
敢乞足下广护法心。垂大悲手。千里飞光匡山与冶
城非远。一体同观已临与未到不殊谅足下不倦大
慈力。为密护。不唯周全此日。诚赖坚固常年若高邮
庄租恒如即五乳香火绵远。设五乳香火绵远。即足
下光明常住是。五乳一片地即足下性分法身也。肃
此谨启。

** 答侍御旋观王公

来谕谓阅台宗又为单参话头人下一顶针。此顶门
一针实台宗之骨髓也。台宗实顶门一针之经络也。
精台宗而护痛顶门一针。则经络不活。必成狼籍之
物。唯重顶门一针而不精台宗教旨。则骨髓乾枯亦
为灰壤之变。必须顶门一针以通诸经。亦要清理诸
经以宗顶门一针。骨肉俱活方为有用大人。亦非台
书问¶ 第 686b 页
宗外别有顶门一针。亦非顶门外别有台宗。如透得
台宗自有顶门一针。如透得顶门一针。经络自然开
通。不可作两事疑难。如永嘉大师唯精台宗后见六
祖大师。振锡一下卓然而立。祖曰大德自何方而来。
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
无生了无速乎。师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
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
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
知非动。师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师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师曰分别
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此永嘉大师是
精台宗而能透露台宗。与六祖相见活泼若此。如二
大师相见语句。是台宗耶。顶门一针耶。知此则顶门
针乃台宗之顶门针也。若台宗不下顶门一针。皆成
戏论之法。又离顶门一针不唯台宗。一切教相俱无
建立。执事欲究台宗须以顶门一针为之先锋可也。
鄙见若此。不知高明以为何如。衡为云居祖庭洒扫
素未涉因缘所事艰难。得执事慈念助一帚之力感
激无量。肃此谨复。

** 复梦觉洪居士

病僧初出邵阳客武陵时。曾枉手札密念嗣后萍梗
无定。音问杳隔。竟不闻芳躅所止何胜深察反省皆
自违耳。残废之躯已付流水。虽谬膺云居洒扫之役。
不过了其馀念而已。黄山幽僻之嘱知慈念之切。乃
有殷殷之喻若此岂不感荷来谕皈心始末注意楞
严详而且备。大抵菩提妙慧借境方生。无论色香味
触皆通本有。都是入道之门。岂唯观教一事而已。总
之在人肯起疑肯体究。无不是入道因缘。若不起疑
不体究。只是寻行数墨。不唯今生不得透露。尽未来
际恐亦不能超越。今足下剖柝诸疑正是足下著力
书问¶ 第 686c 页
处。自有转身亲切时节。是学道人极妙好消息。此时
不必速求决破。若此时决破。只成得些知见学问。返
塞却悟门。足下如今分根分尘分性分相分动分静。
总之未證闻性圆明。如亲證闻性圆明则无如是隔
碍。古人云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岂有闻性意识差别
分扰哉。足下莫放舍时时体究。要到瓦解冰消群疑
顿尽。那时方信病僧之言不诳也。馀不赘。

** 答舒茂才

病僧持钵螺川。挂锡西峰寺。每坐长松之下。辱孝则
刘公见访语次。间刘公曰做工夫切要可得闻乎。病
僧直曰真实做工夫无别奇特。只一舍字便能超佛
越祖。一切究竟。刘公慄然曰承教将此身变一个猪
与人吃了。亦是好事。病僧私叹此公颖悟超迈。若此
嗣后安福诸公偶聚于西峰。刘公亦在座。侧有贺孝
廉与刘公诘论性理。刘公曰我与你如是辩论总是
舍不得。若如老师所教一切舍去。则无许多诤论。贺
公默然。即此则知刘公深服病僧此一舍字。旧日与
足下树底竹间榻前窗下清夜白昼高谈细语。未尝
不以此字拈掇。足下何不从善。犹存种种知见耶。超
格之士道德仁义尚不能束缚。岂可以贫贱富贵得
失忧乐而自缠绕耶。据来谕忧乐两种交战而业系
为祟数语。乃古孤臣义士之怀。非有道之怀也。总之
未能尽力一舍若能尽力一舍。则诸佛尚不奈尔何。
况世间忧喜苦乐逆顺冤亲而可夺哉。又则舍乐不
得为忧所侵。舍超越不得为沉溺所苦。舍快意不得
为冤气所屈。舍吉祥不得为诸祟所欺。此理势之必
然。足下高明岂不晓此。又来意是套语。非足下以待
病僧也。若实然亦非足下相知于病僧也。请高明自
为分处。明月湖边碧溪桥上。聚笑有日暂不多及。

** 答孝则刘殿元
书问¶ 第 687a 页

衡八月廿二日放舟至建昌。为风阻。九月初二日方
进山。自出青原至云居。延迟四十馀日。一路清平。皆
执事护念之力。法门固是执事身心。青原更为执事
切意。比来不知其中安顿有人否。如不得人。观衡之
过。似不能免执事傲暑至省城者。急于亲事也。而能
神閒于方外。往复江干累次。不觉其倦。此诸人之难
能也。钦慕何极。李匡翁久响高风。未及面识。执事如
有所见。幸勿吝衡。当来相侍左右。俟归府而后还山。
恐为执事累。故不敢作此举。衡一到山中。真空山也。
海昏上下。年止半熟。荒歉之音。实不忍闻。不知明春
是何光景。知执事是有生之依怙。当何以策耶。衡既
在至化之内。瞻望殊深。肃候不一。

** 与郭首龙居士

旧冬曙宗公至山。闻足下尚在调息。衡深虑之。知有
青原大功在。龙天必为加被。是可恃也。今闻道体大
安。精神倍常。青原诸功一时顿起。是则龙天不负足
下而足下亦不负龙天。此一大事因缘实千载一时。
一时千载。可钦可慕。昔有梵志为活一女子命。自毁
淫戒。反增数十劫净行。今足下为青原胜事。纵伤戒
德。亦可仗也。青原之责。使衡通身是口不能为言。唯
听数说而已。衡未入青原光景。衡已入青原光景。较
之得失。谅足下尽知尽见。衡既入青原。较青原未入
时。其什物已失其半。使衡再入青原而青原岂不唯
一空地耶。衡与青原之地有缘无缘可知矣。即此当
以衡为青原拒而反为青原招。不知足下以何见而
然也。读手谕。情尽理至。令人可钦可仰。亦可怜恻。但
衡非其人。亦无如之何也。聊复不尽。

** 答安于刘公

闻足下已获麟郎。不胜之喜。良可嘉贺。青原祖庭乃
贵郡中雄镇。住持非细事务。在得人而后可。衡前为
书问¶ 第 687b 页
谒尊大人。被贤父子错扯入青原。住仅半载。青原什
物二分已去其一。此过将谁归欤。至今负愧不已。足
下宁不眼见耳闻乎。如衡再入青原。青原岂不成一
空地耶。足下欲衡入青原。实欲青原损。不欲青原益
也。古人量才补职。良有实据。足下高明。岂待衡多语。
亦非衡有意不为青原益。实人与地不相称使然耳。

** 与元公黄居士

响慕道风。获益深矣。吾祖师门下久阙明眼护持。幸
有执事与集生余公同心此道。复为今日大法旗鼓。
是知此时宗风声宣宇宙。皆执事与余翁之力也。衡
自惭钝根。不能为人天眼目。滥厕宗庭。聊全祖父之
志。实为高明所耻也。幸藉云居祖席之灵。得瞻光霁。
可谓不致当面错过。幸甚。幸甚。别时承面许云居休
夏。今岁将更矣。不闻消息何如。特专小师走候。不知
大彻悟人还有妄语否。幸的然示之。感激不浅。

** 答介子黄居士

复辱慈函。深荷法旨。扇头俚语。借周金刚乃敢尘渎
慧目。纸上图书。因刘孝则胡为冒献宝几。田歌真田
夫之口嘴。何堪声并大作家。山茗止山人之蒿汤。岂
扬味同古人案。谬承誉意。实增汗颜。衡久堕青狮窟
里。失乳小儿。妄称紫竹林中。末愿痴子。一无所取。百
不堪为。既蒙玉指飞光。摄受欣然。归趋嫌迟。重烦金
心。布符招提。恨矣亲炙不早。但获请益诸唯主盟。舟
居适意。未敢效船子之求入水。宿私安聊。复访中峰
之避世。清仪未接。鄙陋先陈。江上清风普被。破我积
生沉寂梦。欢喜何如。天边明月无私。任他诸方棒喝
机。赞叹而已。谨复。

** 答伊少刘居士

融公来奉手教。语意超然。全无世谛知解。向上一事。
大有透露消息。真青年中白眉也。非从般若光中再
书问¶ 第 687c 页
来。鲜能臻此。钦服。衡在法门四十馀年。深山旷野。幽
壑孤峰。历尽辛勤。至今老病交逼。尚在焦残无用之
地。曷如足下一入门来。如逢旧有。语言行事。超越世
间。了无丝毫凝滞。实有愧于足下多矣。忆昔同舟出
苏溪。夜话津津。知足下不以病僧见弃。曾面订投老
之盟。又知足下覆庇病僧。用意深矣。病僧缘薄。不能
日近日密。实自欠耳。去春抵匡山五乳。了憨山先师
扫塔一案。秋入云居。又为洒扫之忙。不知何期再得
良晤。畅我鄙私。是为底念。

** 与安于刘公

两奉手教。读之如登妙高峰。层层高上。步步转妙。其
光景倍胜。令人欢喜畅悦。不觉自忘。是知足下用心
绵密猛力。若直恁么行去。诸佛诸祖极口称赞不及。
况龙天神鬼。博地凡夫。可得而思议哉。来谕谓初诵
殊惊河汉。久久思惟。方知人人具有此妙用。非独菩
萨为然。乃至知井可饮。不求水于江河。知灯可炊。不
觅火于邻户数语。大知是足下自信自觉境界。不是
从册子口角边学来言语。若是学来。不得亲切若此。
是知足下真有如是见。乃有如是言。能有如是言。必
有如是行。此即是足下大进益。大受用。大自在处也。
金刚经云。若有人闻说是法。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
人甚为希有。足下从惊疑到于不惊疑田地。是为自
肯。此事要自肯方亲。是佛先为足下印證也。大抵此
事不是实有个心定与不定。当审此分扰分静。分羁
分解。分障碍。分自在之心果是何物。是有是无。又审
此纷扰寂静果是何物。是有是无。向者里看得明明
白白。身心尚不可得。将何物避纷趋静。自在不可得。
将何物为障碍。到此心境一如。分别自息耳。古云一
心不生。万法无咎。是为明證。近日学道人多尚虚玄。
不肯在日用中操履。是为大病。足下既知此事。必力
书问¶ 第 688a 页
行此事。力行此事就在日用中。左右逢源。不违本有。
唯一孝字尽矣。保此一孝。行可以承顺父母。超越身
心。贯古今。通天地。达物我。定圣凡。总不外此一事。至
于超佛越祖。棒喝交驰。不过此事而已。岂别有奇特
玄妙者哉。山空境寂。雪冷风寒。乃僧辈家常过活。亦
承念及。感荷不宣。

** 答季纳熊公

来谕身虽居家。心常依恋山中。此正是足下大解脱
处。亦可谓居尘不染于尘。其实圣贤游于世间。饮食
衣服。视听行止。不异于人。但心中圆照一点。不与人
同。一切圣贤超越自在。解脱受用。全在心光独露。不
在形迹耳。足下既在丛丛纷扰中而心游于深山物
表。非超越自在而何如。果诚然。病僧后尘望之不及
远矣。旧火主事即足下超越自在之事。护法著力之
处。必要善周密。令彼获大安乐。乃见足下同体之慈。
如以同体观之。非他人之事。乃自已之事。不须待彼
言。不须待彼求。足下闻之。即勇于前。善为调理安息。
令彼不知不觉而受其泽。岂不见足下之大善巧耶。
祝祝。病僧在山。承贤父子慈光密照足矣。实出意外
之庆幸。虽贵邑人鲜有入山门者。乃病僧素常偏浅
之过。非贵邑人不乐善也。堂中东单已成。颇不俗。大
众安稳其上。皆足下殊胜庄严。自性佛事。西单月内
可就。此时得足下至山。事事更美。如有事羁。不妨迟
迟。但可行即行。是望。

** 答熊青屿给谏

捧读来谕。理事双彰。语义俱密。欲晓衡不宜此一妄
动。在衡何当。执事殷殷一念至此。无乃为云居祖庭
久虚其席。欲衡洒扫。以待来哲。又似求朱不得。暂借
赤土。以应其事。此执事为云居求人切实若此。为国
为家为身无以二之。钦服。钦服。衡虽沉冥。岂不感悟。
书问¶ 第 688b 页
所示圆通妙旨。圣智境界。古人所谓十世古今。始终
不离于当念。十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非證此不
能说此。是知执事深入此种三昧。乃能说行俱到。真
缙绅中古佛也。第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理
事融通。性相不二。方能超越世出世间思议之表。所
以云。众生有诚。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昔释迦如
来在母腹中转大法轮。微尘数众围绕。既出胎成道
之后。复还本国。为父舁棺。又升天宫为母说法。有时
鹿苑。有时鹫峰。有时善法堂。有时光明殿。未曾废往
来彼此之迹。其开合世界为一界。乃诸佛之本事。遍
入尘刹而无碍。亦诸佛之神通。本无二致。但行布相
法中有是有非。有当行不当行。有当止不当止。执事
责衡不善行止。不唯衡额手谢过。即诸方闻之亦合
爪称赞。是执事语行饶益于人多矣。衡此一行实为
大错。但错于先。只得将错就错。错此一遭。后来言行
自知改辙。伏乞执事布施欢喜可也。又示荐先一事。
乃衡生平本事。住邵阳二十年。唯以此事上弘佛化。
下导有情。犹望执事广此一行。以为云居护法。甚善
甚美。此谢。

** 答宝庆诸大檀越

观衡庸鄙草芥。尚不能喻其微。何应诸大长者垂光
远摄。惶悚无地。邵阳乃衡之恩地。轻背恩地实一罪
也。屡承诸大长者慈召。未即归赴。今又蒙诸大长者
同伸玉指。飞光接引。益增其罪。是诸大长者之慈念
日隆。观衡之罪愆日坠。良可怜悯。大抵漂流之子。非
不思返。倚门之父。非不望归。但落魄之业力未尽。无
可奈何。观衡之归念日驰而归缘多障。自亦不知其
然也。去春入匡山。了憨先师扫塔因缘。秋出五乳。决
意归楚。又为陇州刘门伯仲相迎之缘。蹭蹬至云居。
又为熊青翁父子错为举扬。为云居洒扫祖庭。熊翁
书问¶ 第 688c 页
父子初心此道。不得不委曲随顺。因此有负刘门伯
仲之诺。罪不容言。又暂不及赴诸大长者之命。愆何
能忏。进退循还。微密觉照。邵阳乃再造之域。知诸大
长者乃父母之慈。决不我弃。云居洒扫事竣即归来
面领呵责。决不敢辞。惟鉴不宣。

** 答德安郑茂才

佛诞饭僧一事。良时良会。最胜福田。不唯亲饱法供。
即见闻随喜。皆下菩提种子。自有开花结果之时。此
一大事因缘皆从足下发起。是足下为诸有缘之大
导师也。大光明幢也。虽饭僧一事行即成佛之正因。
此因此果。非世智辩聪思议可及。足下高明。自成深
信。凡俗人以百千万亿七宝布施。不及有智人施一
粒米之功德。是则物无大小。大小从心耳。金刚般若
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
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
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如前功德。百分不
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昔释迦
如来因中以五茎莲花供然灯佛。即蒙授菩提记。是
为明證。足下如肯信见闻随喜果报不可思议。亦应
信自家福德寿命不可思议。亦应信自家法身慧命
究竟坚固不可思议也。衡所见如此。钦仰如此。不知
高明以为何如。

** 与金岂凡观察

南浦之遇奇遇也。知执事必不虚我。此遇是遇。非无
待也。本分一事。执事已喜作用。衡未能窥其少分。唯
翘首称赞而已。云居祖庭执事决不视为分外事。第
不识护念妙用作何显。现引领望之。佳稿珍玩数四
未能深入。依衡廉纤之见。凑成剩语。自愧瓦砾。何当
以玷珠林。恐违大命。呈上冀批削。弗用可也。

** 上五乳本师憨老人书
书问¶ 第 689a 页

去冬今春曾附问。不知达否。文林来。承老人广长舌
音。远覆身心。庆慰无量。得知老人安心五乳。地幽人
胜。续焰腾辉。至于透网金鳞。近来又不知几许矣。衡
自知今生法缘浅薄。病障缠身。不能与祖父增光。弘
扬大法。愿行不齐。羞惭无地。又不能效古人三登投
子。九上洞山。常赴老人之傍。领取大机大用。有负法
恩多矣。每念至此。自觉惶惶。退步有分。又闻空印大
师示寂。衡之胸背如剌如灰。恨病体不能亲手扶龛。
返成不孝。特于六月中做一报恩道场。聊遮世人眼
目。于本怀中实不能酬其一点。谨字奉闻。伏惟加庇
可耳。小庵工将一半。自料力不能支。偏方路僻。智者
罕至。恐法道壅滞难通。倘得老人新成法宝一开导
之。则小庵光明永远。曲乡异域无不兴崇。想老人法
爱甚深。必垂于此。夏居士乃新安人。稍有信具。但衡
在病晦中不能启发开悟。今遣来谒老人。万惟慈悲
接引。使彼于佛法海中愈得信心坚固。便此顶附问
候。惟冀慈照不宣。



已未秋。夏居士至。蒙老人开示法语手卷一通。衡顶
礼开读。于甚深观门更加一信。益夏居士决志莲品。
永不退转。此诚老人一手捏人成佛去也。衡承老人
惠以法华。楞严。肇论三解。因病心虚弱。未得精研。略
读一遍。私意古来注解都是从毛至皮。从肉至骨。老
人所注直向骨髓中会通。迥与诸家别一手眼。而血
脉深极。非浅识者所测。再拟觉范大师所注引證会
合老人所注骨脉会通。虽则二老玄旨不同。其深远
难到均也。望老人慈悲加庇。令衡血气充实。精神猛
健。于老人甚深三昧中得一毛端许相应。更见般若
上亦有大机大用。会合宗乘。绝无丝毫痕迹可间矣。
又荷老人曹溪往来之嘱。此极妙最善一行。但衡非
书问¶ 第 689b 页
昔可比。孤身动转为难。又时节似不能勉行。此虽老
人错爱过奖。衡亦直心担任。然而今生不能。即来世
亦不敢负老人所嘱。有新安陈居士号东华者。夫妇
长斋。与夏居士相友。同发信心。参谒老人。乞老人方
便提接。最后开示。于般若田中增一慧种。知老人必
不舍此利乐有情之念。湛公居南岳。修复天台。因缘
胜好。法道将行。此真老人分炬宝照也。老人有此公。
诚青原之有石头。南岳之有马祖。衡每为老人喜之。
所恨不能趋侍以罄道怀也。有拙刻仪式二种呈上
老人许可。鱼雁行忙。灯下草草。伏惟慈宥。

** 答澄芳大师

衡昔于狮子窟中。常闻兄之名德十分高厚。往来窟
中。语论超群。衡虽当时侍聆其侧。尚在愚昧之间。未
得深领微妙。后随空印大师入京。过游上刹。承兄周
旋管待。衡亦随众饮食。未敢接谈。想兄未及识衡。其
实兄之光仪在衡之心目间悬已久矣。及吾兄法道
大畅南北。声驰轰轰在耳。每遥空观想。合掌赞叹。第
不得一面相倾为恨耳。去岁托坦然持香礼塔。又未
通名问讯反。承指光远照。及惠帽袜。感愧何极。憨老
人前岁冬返岭南。去岁冬月已入寂于曹溪矣。前辈
诸大老寥落已尽。法门空寂无依。想兄亦有痛惜之
怀。特附片言奉报。又思支那律教自宣师之后似乏
其人。今幸吾兄主之。是知佛法久远住持。自今日再
逢运也。未来有情得正发心。获清净眼。顿證金刚戒
体。皆吾兄开化之力。非文殊应身。慈氏再来。岂能荷
此大任乎。钦服。钦服。衡卧疾十三载。今尚未起北地
之行。想今生不能举矣。偶因从闻上座北归。谨此通
名奉候。馀不赘言。

** 答见玄大师

衡昔在山。以自处凡夫地。日与圣贤交参而不识圣
书问¶ 第 689c 页
贤也。及被业风所鼓。飘泊江海将三十年。回思五台。
不啻天渊之隔。忆昔山中岩居穴处。草衣木食。现宝
王刹。据狮子座。营役往来。皆文殊十万之俦。衡愧无
缘再遘。怅何如也。今观吾兄久处清凉。名闻远播。衡
徒倚偏方。望空怀想而已。昔承印大师慈爱。遣月舟
远来相接。彼时病重。未及同归。自月舟回后。山中音
问杳绝。竟不知山中诸大师某某在山。亦不知栖贤
社中主人某某。去岁托坦然持香供塔。未敢通名奉
候。极承吾兄雅爱。周旋其事。又承瑶华远布。病室生
光。感激难喻。因从闻上座北归。附此问候。

** 答云居味白叟

云居始末。座下肝膈。衡已尽知。但衡乃残病之躯。以
閒放为乐。本无住意。昨登上刹。因见座下为祖庭一
片真心。谓大众少于精进。自已年迈。难于支持。承面
诲衡。以委其事。衡亦为祖庭恐致寥寥。谓座下与合
山大众肯欢喜各归退居。衡舍了几支病骨。先为打
扫。以待大手眼知识。方堪任其事。量自力实不能也。
如合山大众有一人不愿归退居。不乐从其事。衡决
不敢轻诺此事。全在座下与令高足善为调停可也。
古人云。欢喜名为道场。我辈为佛弟子。举止岂可令
人生恼耶。昨会熊青翁云。待他再到山中料理看如
何。座下调理之方却同青翁商议。衡唯听青翁担当。
衡又别为请教。可借两三间房以结冬为事。亦可总
在座下高明裁度。是复。

** 答乐愚和尚

前接手教。宗门證量并馀新刻。又蒙以喜偈为衡狗
齿满甲之诵。种种皆是奇珍胜举。知兄为我诲我深
且至矣。又知吾兄应世之寿已登七十三矣。较之台
山大师又踰二载。将来福寿不可称量。是知吾兄独
深禅源。不为浮波幻影之所移异。故得如是金刚正
书问¶ 第 690a 页
受。究竟坚固不动耳。衡之鄙劣鲜福。兄尽知之。偶被
诸人所惑。妄膺云居洒扫之役。实不自量耳。如何得
吾兄慈悯。一至明月湖边。碧溪桥上。优游对坐。为我
舒其怀。展其促。不惟衡受其益。即吾兄亦不无其乐
也。衡虽不足为吾兄所怜。岂不念祖庭之重乎。今特
遣人奉接。惟望拨冗光临。暂此肃复。

** 与云居明月堂法玺印西堂

两接手书。知子笃信此事。真载道之良器。向上宗乘。
惟子是赖。常住事方。公既已承当。大众有依。祖庭有
主。一大庆快事。子亦当为我大发欢喜也。即今上下
寇乱甚急。士民惶惶。有身无处。可安当此时。惟深山
中破衲蒙头。庶无虑耳。子万一不可下山。日夜以从
上诸祖公案为依止。须臾不可离也。或出或入。总一
楞严大定。尽法界了无纤毫隔碍。唯一圆通。自在三
昧。是子与诸祖眉毛厮结之处也。此时病僧尚居舟
中。俟楚道一通。即过湖南。以了旧日因缘。而后浪迹
可以自适也。云居一念。在于梦想。未少间耳。不知将
来因缘何如。此时未敢期也。惟祖庭是重。子当珍摄。
谨嘱。



闻子于水边林下保养圣胎。亦自有住山新得之妙。
虽人间天上胜妙供养。无如法乐为上。子不可不自
知其超越也。亦不可不知明月堂因缘为子有也。亦
不可不护惜也。子当究竟坚固此山。甚勿被境风摇
动。病僧残废之躯。遇此大难之时。孤踪无可为寄。几
不欲留。俟业尽乃尔。曹溪憨山先师一脉至我后而
未得其人。子既担荷此事。当自努力向前。病僧当来
亦为子担荷其后。此病僧之底意也尔。晦公隐慈等
归山。幸同方公清照。或常住。或明月堂。随彼所欲而
安置之。可为山中伴侣也。祝祝。
书问¶ 第 690b 页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六


 (辽东锦州松山所见任
 浙江湖州府总巡厅信官余三瀛发心捐赀
 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六卷计字七千六百二十三
 该银四两五钱七分五厘敬为
慈母张氏夫人名下性天朗耀慧炬圆明仗
 般若而悟證真乘赖菩提而安宁老推谨意
 康熙十四年十月 日楞严寺藏经坊附板)
书问¶ 第 690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