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书问¶
书问¶ 第 680c 页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五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 书问

** 答思履王公

承佳命书法语。谨按禅关策进录二条不知可否。来
书云病在道理话头作解。于生死分中全不相干。此
真法语。是今古参禅人通病。非病过人不能知此。非
到家人不能言此病。僧每谓此事不难古今人。难者
只是我心不死耳。我心若死有何难易。有何取舍。有
何憎爱。有何迷悟。一切人都是说得行不得。若说得
到行得到。佛祖即我。我即佛祖。何须别求妙悟玄理。
何必言难了又难。如今人举目观日月与古人一般
见。此见岂非释迦当时睹明星之见。孔子当时观川
之见耶。今人静耳闻钟鼓与古人一般听。此闻岂非
释迦当时闻梵音之闻。孔子当时闻齐韶之闻耶。今
人举手持捉与古人一般用。此手岂非释迦当时拈
花之手。孔子当时援琴之手耶。今人运足行道与古
人一般行。此足岂非释迦当时升天宫之足。孔子当
时登泰山之足耶。若说今人视听言动不是古人视
听言动。何故释迦也在此太虚空中。孔子也在此太
虚空中。诸人皆在此太虚空中。共一太虚。如何今人
不是古人。虚空尚不可二。真性岂可二耶。所以说诸
人不是释迦孔子则不得也。若说是又不肯承当。设
有狂夫自言。我是释迦我是孔子。及乎到是非憎爱
关头不唯过不得一毫舍不得一毫放不下。是知此
道人人具足。个个现成。只要肯行肯承当肯放得下。
便无他矣。是知执事言道理为病是知言也。聊复来
意。



来谕为浮名所误等语。知执事为未明此事者发之。
书问¶ 第 681a 页
病僧亦就未明者试言之。盖经世出世法通属名字。
然名不误人。人自误其名耳。使世无君臣父子夫妇
朋友之名。则伦理仁义之道废。而天地日月亦无由
知。名于世岂可须臾离哉。出世法曰真如曰佛性。亦
假其名。劝诱人心。使人依名寻义。以尽心焉。设无名
字。则世出世法俱无建立。若到名不立处。实超越世
出世间为圣凡不二之地。此地虽尊贵无名。亦由名
而入。亦不外其名。别有一地为无名。即名就是无名。
虽是无名。不妨千名万名。此方是大人境界。无碍行
径。又如周孔黄老千古已上人也。至今垂名不朽。是
先世圣贤以名导后世作圣贤。为正世之性情。又如
威音智胜尘劫已前佛也。至今名称普闻。亦是过去
诸佛以名接人作佛。为出世之津梁也。是知先圣先
觉非名无以垂化。后圣后觉非名何以导心。此名能
成立世出世法。能轨人成圣成贤。是名不误人也。人
错乱其名。坏世出世法。致于地狱三途者。是人误其
名也。今人多分以名为误者。总是好名之心不真。装
点造作。用心支持。唯恐失之。见得为累为苦。别自偷
安放閒为洒为乐。此是俗名俗利。甚至有不足言者
也。果真好其名。依名践实。禀明于心。得失不能劫其
怀。死生无以二其念。好名至此。即是圣贤。又何疑哉。
其实名利即圣贤事业。但人不知小大。故为误。世间
名利谁过于尧舜禹汤周孔黄老。名溢六合利被四
夷。此诸圣贤还是名利误耶。还是不贪名利耶。谛观
此诸圣贤是真践名者也。又出世间名利无过于佛。
名周法界利满性海。尽未来际受用不尽。天上天下
世出世间。再无有超过佛之名利。最广最大最久最
远。此亦是真践名实处也。人多分图小名利。不知图
大名利小名利者。名利一身一国一乡一家。大名利
者名利被于天下。成天下人之名。成天下人之利。以
书问¶ 第 681b 页
天下之名利即一已之名利何其大耶。使尽法界驰
一名尽法界成一利。而言思所不能及。又何其广大
耶。只因爱小失大。私于一身。则有彼此斗诤贪求苦
恼。是人自误。何况误中更有误耶。若图大名利。则与
圣与贤若佛若祖同其途辙共其受用。如此真名真
利岂可以伪名伪利雷同一并弃耶。此等真名真利
实弃不得。愈弃愈光。愈弃愈大。至于祖师门下万里
无片云。青天也吃棒。更见广大殊胜。如是名利可不
尽心焉。因来谕为导诸人假言浮名之苦。意在要人
知此真名真利一著。在病僧代执事发之。不知可执
事意否。如不可。幸掷水火中。傥有一二可者。愿奉法
供养。

** 答孝则车公

道理流行显晦有时。山水与人物发动有时。人之精
神著于诗文出没亦有时也。曾读谭子诗归序云。素
所得名之诗。或有不能例次者。亦必其人之精神至
今日而当止。间有收无名之篇。若今日始新出于纸。
亦必古人之精神至今日而当一出。此非人之精神
著于诗文而隐显有时耶。建于功业者亦然。吾考梵
网经上卷。从古来经历多少智人。未有得其句者。今
有伞山从而释之。新安黄山从古来未开。今有普门
头陀开之。文章山水千古之下。以待其人。岂非文章
山水之精灵得无因人所显耶。洪觉范禅师所著僧
宝智證等传。及石门文字禅诸书。至我朝世宗年间
埋没。多不闻其名者。达观禅师一出策杖寰海遍搜
寻之。一一皆得。随得随梓。海内遍传。若今日始出入
谓达观大师乃觉范后身重来翻腾故书。观其所行
若实然。今足下曾梦为傅大士后身。今又为船子偈
释。使非傅大士后身决是船子后身重来。翻腾自已
千百年无人所知之公案。非彼即此。信无疑矣。船子
书问¶ 第 681c 页
当时赤穷担板一生乐于山水。末后只得夹山一人。
其精神亦埋没多载。而今方露。是人之气运与精神
相等也。船子四偈古来无人发挥者。因船子印夹山
云。钓尽烟波金鳞始遇之句阁误了。只说船子意在
求人。所以不曾在宗旨上照管。今睹足下之释。始犹
为疑。偶忆船子有歌云。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虚包纳
甚奇哉。能变化吐风雷。下线何曾钓得来。正合夜静
水寒鱼不饵之句。恍然开悟。合爪赞叹希有。千载奇
遇也。衡素未精文字于佳稿。未免有隔碍。观前二释
最精肯无容拟议。后二释尚未悟释中幽旨。据鄙见
本是钓鱼船上客。偶除须发著袈裟。正是藏身处没
踪迹。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深依旧宿芦花。正是没踪
迹处莫藏身。此是船子纲宗。又本是钓鱼船上客是
三十年前山是山水是水。偶除须发著袈裟是三十
年中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深依
旧宿芦花是三十年后山依旧是山水依旧是水。足
下大悟彻后四字见得极的当。又一波才动万波随
之句。总收上来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一
动一切动。一有一切有。一空一切空。空有融通事理
无碍。通属者边事。总不与那边相干。所以云夜静水
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有僧问一禅师是非不
到处还有句也无。师云一片白云不露丑。天童拈云
尽力推爷向里头。亦同此旨。不知高明可其说否。原
稿璧上。希照入。

** 答吾镜居士

读来谕。取舍未忘爱憎犹存。不能当处解脱。又云日
坐扰中。高明可自检点。扰是何物。人若不扰。岂不成
无用如如耶。若不能解脱又看是谁缠缚。又谛审所
爱是何物。所憎是何物。古云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
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是则所爱无别物。所憎
书问¶ 第 682a 页
无别物。何必于憎爱中妄有忧虑。再推研能取是谁。
能舍是谁。古云妄想从来本自真。除时更起一重尘。
言思动静凭渠力。仔细看来无别人。是则取也是本
来舍也是本来。又何于取舍间妄自懊悔。古云任从
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又六祖大师云。惠能
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老居
士依六祖大师如是会去。岂不当下解脱。有何取舍
净秽为疑碍耶。今人言不能解脱。只是成佛之心不
歇。求神通妙用心不歇。求寂静心不歇。所以云不能
解脱。此是自己追求自己缠缚。若无成佛妄想神通
寂静妄想。何处不解脱何处不自在。又云不能味无
味之味。更恨齿牙不利。不能大张口而全吞之。老居
士大似全身香气又道不曾偷香。有僧问曹山清锐
孤贫乞师拯济。曹山曰锐阇黎近前来。锐近前。曹山
曰泉州白家三盏酒。吃了犹道未沾唇。老居士吃了
莲蒂全身莲花香。又道不曾全吞。如是说话想恐病
僧索莲蒂之价。病僧不索莲蒂之价。老居士亦不必
作瞒心语耳。

** 答六长刘公

睹来言夙习根深。心花隐隐。想是假设通书之常套。
不然何作是说。若说心花隐隐。衡不知其所隐。不知
天覆著地埋著。若天地不能盖覆。万物又岂能遮藏
天地。万物既不能掩蔽。又何为隐耶。岂不知仲尼有
言。二三子以予为隐乎。吾无隐乎尔。病僧曾有诗曰。
明明大觉心。土木与瓦石。若尔明暗色空飞空走陆
言思动静一切妄想。又非大觉心耶。既尔尽法界囫
囵是个大觉心。不知隐向何处。又不知为何物所隐。
若谓不隐于处不为物隐。目为隐隐既尔而山河大
地明暗色空又是何物耶。是知足下言心花隐隐实
为套语。今人处处不能了然者。总是不肯安心。种种
书问¶ 第 682b 页
驰求。或求禅定或求妙悟。或求解脱或求超佛越祖。
由此驰求心不歇。致令心不安。不得现量受用自心
境界。妄见彼此。故有谓难得悟难得解脱。由此转生
疑难。徒自迷闷。若是心地一安。便是大解脱门。无处
不自在。有何迷悟有何缚解有何隐显。是知言此皆
心不自安。知足下已跻超然。此言特为探竿耳。衡不
揣迷昧直言。一为谨复。

** 与飞孺王公

五台聚首数次。语默中偈句中。知足下般若根深。向
上一事信得真切。八风不能移也。大抵此事不是厌
闹求静舍忙偷閒。要在闹静忙閒中讨个主宰。于此
窥得主宰。便是自性天真佛。即是大解脱。于闹静忙
閒中如游园观出入自在。随苦随乐。皆是自分中受
用。岂容取舍哉。此时足下同令叔莅任。正是自验自
力自信自得时节。平日所见所言要在此时见主宰
见力量。只在閒时静时才做工夫。总然做得。亦无用
处。所见所言亦无用处。道果无用耶。道果无用。学道
何为。道果有用。不在此时用更待何时用耶。所以病
僧言此时足下正好著力。令叔言将乐多古道场田
连阡陌。被前当事者充作饷费。此时此事最多闻之
不胜太息。倘可为者。足下仝令叔商议如能复作僧
田。则见护法之力。此时边事甚急。饷为重务。万一不
便姑从后可也。谨复。

** 答贞复谭公

读手书知足下绳一胜行。坚持咒心此最妙一行。大
抵显教虽云生慧。慧明而定自成。如定不成即属狂
慧。密教虽云生定。定成而慧自发。此持佛心印非凡
外小乘之痴定也。狂慧不定或有。而持咒之定未有
不发慧者。是知修行还重持诵为上。纵有掉举昏沉。
不必除遣。当观掉举昏沉是何物。自何来。都是自己
书问¶ 第 682c 页
光明觉体。只是一心持咒。咒力极成如是掉举昏沉
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到此方的信无明妄想都不是
别人。震旦人多重显教。不免有沉溺知见之误。西域
人多重密教。而身心解脱坚固者胜多。是知密不兼
显定成而慧自发。显不兼密而能破障得定者鲜矣。
首楞严经云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
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
处。此佛语可为證明。足下坚此一心。持诵不辍。若身
若心。刺成一究竟坚固妙定。真穷惑尽离障解脱自
利利人。从始及终一切佛事究竟无馀。不知足下可
允其说否。法音回专此问候。并复来意。馀法音能口
悉不备。

** 答白蛟刘居士

向上一事。元不属文字不属无文字。离文字不离文
字。皆因分别生起。尽属法尘边事。与本分事俱无交
涉。试著量目前所见。将何法为文字。既无文字又依
何法说个离文字道理。岂非离与不离皆门外之绕。
究竟诸佛诸祖无有一定之法。如人不达语言三昧。
如来以文字导之。说出一大藏教。非如来必定教人
从文字入。乃为不知文字者一期方便耳。如人泥于
文字见解。如来以离文字导之。故有拈花等事。非如
来必定要人离文字悟入。乃为泥文字者一期方便
耳。是则离与不离皆一期方便。岂有实法耶。又则足
下所见所到。已是百尺竿头。虽是极则处。尚有极则
事在。终是命根未断。须是竿头再进一步。始是四棱
蹋地。那时随宜施设说离文字说不离文字。无可不
可。方知今日之所说尚欠自在。又且此方教体在于
音闻。不论离文字不离文字之旨。皆藉音声发明。亦
有不假音闻者。乃异方便耳。又经云多闻生实智。是
闻慧乃入道之要径。般若经云若谓如来有所说法
书问¶ 第 683a 页
即为谤佛。是则佛说法四十九年曾无一字示人。知
此则向上一事岂可执定一见而得乎。又云方病魔
来时便拼一死无惧怕心无系恋心。此便是足下得
力处。真实受用处。若无此等力量。此等受用。则平日
所言所解。所行所到皆无用之戏具耳。幸有此点真
实处可以接引后昆。老病逼人精神微弱聊复来意。

** 答紫萝刘居士

别后三接慈旨。知足下道义弥深。诲我更密。自惭草
野疏慵废疾自弃。何当慈注。若此前者书至知室中
归途之物尽属偷儿所有。正古人所谓到来家当尽。
免作室中愚。此正足下大有所得处。石莲公至复承
手教问答等语。益见偷儿等事为足下大得处不虚。
最喜混吃粥饭一番有甚所得。此二语真超迈古今。
扫尽佛祖知见。此真足下自受用境界。衡望涯莫及。
此一混字在诸人分上为病。在足下分上返为妙剂。
佛祖知见如汤消冰。了无痕迹。此二语可以风闻诸
方。以消佛祖痴狂等病。但似多下了一番注脚。在足
下再多说千语万语亦不妨。恐他人依语生解去。则
孤前二语之妙处。拟足下所言一段光景。大似杲禅
师谓有时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有时将一茎草
作丈六金身用。盖草与金身本间而作金身草用乃
杲禅师自已神通妙用。在草与金身本无移异。今足
下于无病处说病。于无药处说药。亦足下自已如幻
三昧。在病僧亦无所有。何物为药耶。何物为笼耶。今
足下自有药应病除。受用衡不谓虚。但是足下自见
自得非病僧所与也。昔文殊问疾于毗耶。维摩云善
来仁者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今足下就病僧晤
对一番。不知足下之梦。梦之邵陵。不知病僧之梦。梦
接足下。病僧此语亦是梦中说梦。不免为不梦者一
笑。楞严一注亦是病僧不揣固陋妄作。今稿稍成已
书问¶ 第 683b 页
蒙贞复谭公许刻。但所许尚未及成。攸邑相近云阳
后果成事。足下亦易知之石莲公归肃此复候。

** 答宝庆熊太守

衡乃寒岩枯木。何因得叨大檀越春光远摄膏雨遥
滋。虽枯槁难胜春力。而枝条未免重荣。此大檀越造
化无私。德泽普洽。虽一残病之躯。亦不忍弃于至化
之外。前嘉召两下。慈注万全。敢不匍匐归趋。无奈腐
草残躯又被船水风寒所苦。旧疾复举。大难转移万
冀大慈宽宥。稍稍痊愈即努力速归。知大檀越以六
合为身心。五台一片地信不视为他物。惟启大檀越
作一究竟坚固护持。以为一方植福之地。此庵香火
常在。即大檀越光明永远无尽。光明圆照无尽。即大
檀越法身常住无尽。法身普遍无尽。在病僧自信非
虚语。不知大檀越以为何如。肃此复谢。

** 答湘潭生因李公

衡素为拙守。实法门腐物。不足言也。乞食湘中得慈
光护念。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同种佛缘。皆足下与
令婿唱导助化之力。衡实为木偶人耳。何其有也。奉
手教多日。因老朽多病及事冗杂。故未及修答。迟缓
之罪实不能免。别时闻贵园中建祈嗣法筵。不知此
时可有先兆否。衡所过之地遇诸檀越言及求子一
事。有速得者。非圣性不灵乃求心缓急感报之迟早
故耳。想足下以胤嗣为大事。病僧特为举之以安足
下恳祷之心也。湘中佛法全在足下主持。幸勿以倦。
间之读足下新刻观音像戒杀文合掌赞叹。真大慈
悲真善说法。从来说法要知时要投机。如不应时投
机皆成戏论。此时刀兵之时。谕以刀兵起于杀心此
应时之语也。此刀兵时人皆怖死。喻以戒杀即免刀
兵之难。此投机之言也。此真普门应身说法。以无畏
力福被众生。非普门示现即普门嘱付而来。不然何
书问¶ 第 683c 页
能于此苦恼之际能大施。顿令众生离怖畏苦恼得
安乐解脱。若此之妙耶。此一言能转杀心成慈心。息
干戈成太平。盛世点铁神丹破敌先锋。不足为喻。真
可以传诸方行后世。为慈心三昧。一种大光明幢也。
钦服钦服。肃此奉候不宣。

** 答公茂谢公

观衡每惭根器不猛。空在法门四十馀年。一无所得。
只成得一残病之僧。何因乞食湘中得遇足下。慈心
护念种种成就。密晤神契诚非笔舌可述。别后每忆
佛祖宗教大法。要大根器人方能担荷。衡所经过诸
郡能放下身心承当此事如足下者未及再见也。于
末世中能如是行履。超越名迹非大雄大力大忍大
勇何能臻此。是知足下非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
种善根。必从多劫多生多佛法中深种般若善根。乃
有如是金刚骨力。其根器广大可知也。末世佛法重
任全赖足下荷担。此事非细。须勇猛中更加勇猛可
也。如有一念懈倦之心。法门失望。祝祝尊大人抵家
父子相聚。此人间第一乐事。就是第一义谛。就是无
上大涅槃。不可外此父子别觅佛法。亦不可因父子
乐境昧却此事。世人不得佛法受用者。不过为欢戚
憎爱走作故耳。如此两关若作得主。即憎爱欢戚就
是诸佛受用。而诸佛解脱不离君臣父子夫妇之间。
可谓世法佛法原是一片。若父子欢喜中无佛法则
佛法即有彼此分段。佛法若有彼此分段。不得周遍
常住。佛法既不周遍常住。真如妙性涅槃皆属断灭。
真如妙性若有断灭。则生机万化皆有歇时。理可成
乎。如观生理无有歇时。则知有不生不灭者存焉。如
知有不生不灭者存。则知诸佛法身诸佛受用。无处
不遍无时不存。而欢戚憎爱岂非诸佛大解脱处乎。
病僧言此望足下日对尊颜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
书问¶ 第 684a 页
好。父子相对即是法王法臣。相视不可随寻常父子
之态。徒有尽孝之名而无尽孝之实。岂不有孤父子
之遇自性之灵乎。足下为众生当从父子间透露此
事。是为根本法轮。又尊大人未及面识。不敢通名奉
候。傥便时幸致之又读石翁手札则知此老深从般
若种子中来。乃有如是高见。乃有如是真心。若能成
就人善行。赞叹人善行。言念人善行。言即佛口。念即
佛心。非佛而何。是知石翁即缙绅中古佛也。可钦可
慕。恨在湘中时未得一晤为歉。暂此复候馀俟再宣。

** 答觉华林公

湘中一聚亦多生奇缘也。衡此一循乞诸方知已如
足下者指不多屈。每想公园中朝夕对坐语默无间。
此段光景明明现前无丝毫障隔。知足下自得受用
处诸人不能夺。而世间父子君臣之乐想无逾于此。
及见足下为周姓者作报恩疏。言言透理句句宗心。
文法清畅。语辞无碍。足下有超世之才大为法门依
止。此深心所望。后真复公回接手教谬承过誉。自觉
惭愧殊甚。细玩心经注。辞简义丰旨精理极。无可指
其非者。但辞似文字之气未净。义似诸家之所共知。
欠有如他方异宝。偶然一见。其新得之喜。自然令人
举身受益。心绎口诵传闻无尽者。著述至此则不虚
用一番精神。病僧凡有一言半句虽以人鄙不能警
觉于人。但自信有古今人所未发处。乃敢启笔非徒
变毛易色以衒人也。所以承命为作首序此时未敢
即草。恐有碍大事。足下将此等见解都掷之一边。单
单究竟自已本来面目。栖心教海。不可逐时弊狂禅
以口头语作向上事。慎之慎之。衡自至攸种种皆逆
缘。此时动转为难。唯贞复公时与密对。稍慰痴怀。别
无可解也。行时上下未定。荆州礼佛之念未了。不知
因缘如何。如此念得遂。必因星沙往来与足下面晤
书问¶ 第 684b 页
有期肃此复候。馀不多及。

** 答我尚王居士法名音凌

来云愿现宰官身以安社稷护持三宝。此亦病僧切
心所仰望者。足下识取自心无不是自己。能舍已以
安社稷。舍已以新民。舍已以护三宝。而天地万物世
出世法无不是自已。其广大受用又何如哉。如能即
宰官身作此广大佛事。不唯病僧欢喜。即十方诸佛
无不欢喜。诸佛菩萨一切善神无不加被密佑。所愿
自然从心也。祝祝。

** 答吉卿王居士法名音彻

病僧曾与足下说过从今已去只是一句弥陀佛。日
夜常转便是出生死径路。不必东问西问左疑右疑。
如所问常住真心本来面目真我分别得是一又如
何。分别得不是一又如何。任汝分别得十分明白。总
是生灭知见。不出妄想习气。又云要我打破疑团。何
不收取去不应打破。若不要疑团即应丢在洋沟里。
用打破作么。又云望我开示心印咒力。既知唤作心
印咒力。即是不思议法门解说不得。若可解说开示。
亦是生灭知见。又何能破得心习。妙在不可解说。死
人偷心使知见不生。自然转得颠倒习气。浑成光明
智体。岂容解说而作知见耶。是则足下所问皆不切
当。不如一切皆付之。不知更妙只是一句阿弥陀佛。
日夜转去自有通天彻地时节。到那时节方是真知
见真智慧。如今所问所见皆不济事。祝祝。

** 答安城叔监邹孝廉

衡实法门庸鄙。不知何因得承足下护念。初意计西
峰或可住旬日以了未了之缘。不委至府旧疾复举。
日举日深。自觉残废之躯秖宜远掷深山穷谷之中。
岂有妄膺众中瞻仰。暂买一舟随流上下以便没踪
迹处好藏身耳。石者公道念过于精勤。恐富贵之身
书问¶ 第 684c 页
一时难于苦行。望足下著意为解之。既信心本是佛
世出世法无非佛事。但将一孝字便是成佛妙行。便
是成佛究竟法门。不可向外别求玄妙。诸佛无量光
明相好无量解脱神通。都从孝道中来。外孝道而别
求修行所作皆为魔业。劝石者公形迹朝夕不可离
父母。心念须臾不可离父母。朝夕顶礼出入如命日
日要知父母著何等衣。用何等食。会何等人。行何等
事。若一日一事不知父母起止即心与父母有间也。
若时时事事心与父母无间。不谓之孝道不谓之修
行不谓之佛事不谓之佛心。病僧自招妄语罪过。要
如是绵密。此一孝字方知念佛方知往生方知圆通
法门方知放生微旨。不然皆为妄作也。望足下依此
语自利利人。决不虚赚。细玩扇头大作知将来大为
圆通之主。为明哲之正法眼也。幸致意诸公。各人安
心自摄。以现前父子为至乐。以佛法为究竟归宿之
所。不必以病僧别有奇特。祝祝。

** 与绿萝刘公

前枉足下迎暑冒炎觅我于柏桂之间。对坐语默超
然形表。此非多劫有缘何能良聚。又且足下一室父
子兄弟同为圆通法属。此种胜因信不轻易。拟私乘
一叶至贵方期与足下密谈数日。深为究竟此事。亦
不虚今生得此嘉会。不意中途又为羁留未果。至今
此念熠熠未息。每忆足下高明閒旷端慎自洁。真为
载道之资。应保持覆护。莫为世欲间杂。如其纯洁精
真。自能发生清净妙慧。超越世出世间圆明无碍。乃
与向上一事方有相应。到此田地方信一草一叶皆
是自已珍乡。一动一静无非真常快乐。自信十方佛
祖大地众生与我同一鼻孔出气了无丝毫隔碍。方
知天地同根万物一体非虚语也。足下究心于此则
不虚同为圆通眷属也。
书问¶ 第 685a 页

** 与仲初刘公

前奉手谕以披阅拙刻为避夏三昧。知足下精心此
道必大有深入处。近日信佛者多。而得佛受用者实
少。多分为驰骋知见增长我爱。愈学愈背。愈行愈远。
所以现前不能如佛受用也。知足下识见超拔。骨力
坚强。决不效寻常口头禅。道定要亲见诸佛诸祖本
来面目。即是自已本来面目须是自信得及。自见得
明。亲得受用。亲觉自心现量圣趣始解稳坐。不唯魔
王外道不能惑乱。甚至诸佛诸祖亦不能摇动。方有
自在分。放开也从我。把住也从我。天堂也是我。地狱
也是我。世出世间无片事间杂其中。岂非无障碍一
大解脱人哉。到恁么地无一物不是自巳光明。无一
处不是自巳本源心地。其纵横变化广大受用岂不
超越。是以足下必从毗卢顶𩕳上行去。病僧妄为饶
舌以为知已一證耳。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
发心。自觉巳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足下若为勇猛
丈夫不从父母行径行去。只是放下身心莫虑自已
明与不明。悟与不悟。只是一味兴扬三宝。接引后昆。
不论冤亲都劝入法门。同归观音大士传持佛祖慧
命。相续不断。尽于未来无穷无尽。此即是顿超顿證。
圆妙法门。足下有心此道。应把手共行也。此祝。

** 答浩若周公

捧读慈谕云时时怖畏。时时警策。如入镬汤不远三
步。便有些子受用。只此数语便是足下大得力处。大
痛劄处。大精进处。大发悟处。大安隐处。大饶益处。何
用别求玄妙胜义。何用别求道理入处。何用别求嘉
话露布。病僧每见士大夫于世路中彷彷佛佛穿凿
古人几句无滋味语转语别语以为悟道因缘。其实
不知返为障道因缘深矣。何如足下所云时时怖畏
时时警策乃实落受用也。又云欲病僧下一转语传
书问¶ 第 685b 页
示同人。足下用意甚美。但莫在此时似再与足下晤
对时心光发露同是家里人说家里话。自然有风味。
不欲传而传闻自远。此时说来恐无利益。唯足下自
意亮之。病僧九月间作痢甚苦。精神衰弱至今尚未
复元。见笔砚如生冤家。不敢近之。叔监石者诸公皆
不能修书奉候。如会时幸为我一一致之不尽。谨复。

** 答石者朱公

自容大德来奉手教所示。浮沤泡影之想固未易也。
只此二语便是妙谛深入。何待参究。信是堂奥中转
身决不落门外蹊径。又云见解从兹起。而种种烦恼
亦从斯集。试自检点烦恼住在何地。见解又住在何
地。如觅烦恼见解之处不得。则知二处既无住处。烦
恼亦可唤作见解。见解亦可唤作烦恼。烦恼唤作见
解无烦恼可得。见解唤作烦恼无见解可得。二处既
了不可得。有何见解可欣。有何烦恼可厌。终日烦恼
终日菩提。终日菩提终日烦恼。岂不是圆通自在。岂
不是无碍大解脱哉。何有见解烦恼二虑乎。又云领
不住相之旨。似觉净土亦为色相声音之求。六祖所
云西方人念佛更求何土。此等佛祖名言皆与第一
义谛不相违背。金刚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
触法布施。虽不住相亦要修习布施持戒种种善法。
非独沦于空也。如知不废修诸净法。即知有佛可念
有净土可修也。岂别音声色相之外为不住相耶。言
不住相者。达音声色相当体全空。既达声色体空。则
见声色实相。既了声色实相。而能声能色。声色本无
二致。金刚经云如来于法不说断灭相。可知矣。经中
意谓不可以音声色相求者。为破住相之执耳。祖佛
言教都不可作实法会。六祖云西方人念佛更求何
国。非无净土可生。但要人先发明本有真净土。为相
土之本源。如达真净土。十方法界为我一心。而东西
书问¶ 第 685c 页
南北有何碍乎。是则六祖之言正欲人了净土唯心。
正欲人知净土可求。正是指示人知西方之根本。非
断绝人生净土也。六祖又云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
坏。性既有去必有方所。既有方所可去而净土不去
所去耶。设谓所去不择净秽。秽既不择而又偏择
净土不生耶。是知六祖传佛心印。为人天正眼决不
堕断灭见。知此方信如来所言空者即是日用穿衣
吃饭及与君臣父子也。如来所言有者即是梦幻泡
影本体寂然也。虽是本无一法而君是君臣是臣父
是父子是子。不可差互。虽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
全是第一义谛。是真圆通是真无碍。方见如来圆满
总持广大法门也。来谕欲集普门各经类成一汇。欲
病僧先为序。序则病僧决不辞。此举是病僧二十年
前未了公案。今足下成之。即遂病僧之愿。得有藏经
之处。病僧与足下同为商订。更遂鄙私。成日作序未
为晚也。不知足下意地。何如舟中摇荡。未能罄吐痴
怀。暂复。来意馀容再布不一。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五




 (盛京锦州府锦县信士王世祐王世
 信女如善仰承
中宪大夫嘉兴府知府王章号遵度遗愿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五卷计字玖千三百三十个
 该银伍两陆钱仗斯般若之因早證菩提之
 果者
 康熙十四年二月  日楞严藏经坊附板)
书问¶ 第 68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