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法语¶
法语¶ 第 673c 页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四
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 法语

** 示道生夏居士

净戒弟子夏音本新安人。客于湖南邵陵有年矣。其
志好书好静。在同道中谦柔閒缓端肃澹如。为人所
重。予自五台散席孤露江南二十馀载。多居云雾之
巅。因积异疾于甲寅春诣邵陵就医。赖众檀越结庵
于双清矶。后为调息病躯之计。戊午春居士偕一二
侣造予寝室。一见如故。稍谈愈契。别去孟夏居士以
书通意。乞诸佛净戒予谓居士般若根深。乃能触发
如是之速。遂许可。至后四月八日来庵营斋集众。于
十方三宝座前自言归依佛法僧宝。受持五戒。如是
三说。病僧为證明。从此相见益勤。相谈益深。语益忘
而理益明矣。病僧自撰礼观音文。以授居士。居士依
法薰脩。虽在稠人众会中一无懈废。予谓居士曰若
肯出家当大弘宗教。承病僧愿也。居士曰弟子有老
父老母在。若终父母之事决从师矣。庚申居士接家
音。父病笃。二子因痘俱病。目居士虽有归事之行。其
心澹泊如常礼诵不辍。诸人所难。予叹服。居士胜我
远矣。此等定力不是一生一劫而来。乃能坚固若此。
居士将行。拈香请益曰。弟子此一回老父病愈。事养
期年方来。若父见弃。有意庐墓三载。大师可许否。病
僧摩顶谓曰居士真吾弟子。所言皆予未遂心愿。居
士行之。即病僧行也。乃为发宣此行。若论佛祖无别
奇特。即此一孝心便是。但扩而充之。深而远之。即与
诸佛诸祖把手共行。经云释迦牟尼佛成无上觉。初
结菩萨波罗提木乂。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
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知诸佛无量法门。不出
一戒藏。一切戒法。不出一孝行而已。是知菩萨万行。
法语¶ 第 674a 页
以孝为本。即释迦老子说法四十九年。不过发挥此
孝差别之相。乃至末后拈花亦此一事。西天东土禅
讲诸师雄谈阔论。拈椎竖拂皆此一事。总之世出世
间。圣贤妙行世谛语言尽虚空界。无芥子许非孝道
也。孝顺也。顺根本而行故。称为孝。世人以父母为根
本。是以顺父母者曰孝。世人只见父母是根本。不知
天地是大根本。是大父母。如水中鱼。小鱼秖认大鱼。
是父母不知水是大父母。设无水。大鱼小鱼俱无建
立。是知水是鱼之大父母。天地为万物之大父母。世
间圣贤悟此。乃体天地之心。仁覆一切。乃至鳞甲羽
毛蜎飞软动草木之属。不妄毁伤。咸生爱护。此孝望
凡常可为大矣。犹未也。天地是生生之机。生生以无
生为本。是以界外圣贤修空趣寂以顺无生。此孝较
前似深一步。犹未也。趣无生尚有背向。犹有住相。不
知无生。以无住为根本。是以诸佛菩萨随顺无住妙
心。终日生死。终日涅槃。终日涅槃。终日生死。者边那
边无障无碍。方名究竟觉。究竟觉即孝之究竟处。是
名大孝。广大孝。最大孝。无上孝。无住孝。无馀孝。圆觉
经云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即随顺净觉。随
顺即孝顺也。是知成佛。但满其孝心。岂别有奇特玄
妙哉。居士此一行一步要踏著此一孝字。亦要步步
莫踏著此一孝字。若踏著时行也为斯。住也为斯。坐
也为斯。卧也为斯。视听言动莫不为斯。如是行去。咳
唾掉臂皆无违也。此事孝也。若不踏著时。行也无为。
住也无为。坐也无为。卧也无为。视听言动俱合无为。
如是行去。繁兴鼓跃皆无为也。此理孝也。古人云终
日穿衣不曾挂著一丝缕。终日吃饭不曾齧著一粒
米。终日行不曾踏著国王地。终日动不曾触著太虚
空是也。若理事兼行可谓孝之极圆。居士如是行去
虽与病僧遥隔千里。常在目前。居士作礼喜曰今日
法语¶ 第 674b 页
在大师前方知一字法门。书海墨而不尽。今日自信
可称音本真是道生。病僧曰善自护持。

** 示都护稚隆李公

都护李稚隆公湖之蕲阳世家。父兄伯叔皆冠盖文
武森然名族也。公初为中丞府参军。次推都护备兵
都梁。都梁鸡肋之地。不足以当长才。每寄兴于诗酒
之间。因有都梁游草而司院及诸当道无不改观推
重。公间。礼司院。道经邵阳会予五台庵中谈次。偶曰
余贪痴犹可。唯嗔疾难遣。每为忿怒所苦。禅师何以
指示。病僧曰果无贪痴。嗔从何生。公默契其旨。复为
演之。曰心无善恶。善恶从缘耳。法无善恶。善恶从心
耳。如贪嗔痴本不善法。圣贤以无我心用之则成功
德林。戒定慧本善法。凡夫以有我心用之。则成烦恼
薮。是则诸法无性。缘会而生。识得缘生无性。则知诸
法本空。诸法既空而贪嗔痴何由生耶。原其贪嗔痴
皆一我爱也。因不明诸法无性无我。妄认为实。故生
我爱。因爱我故而生贪著。因贪著故或有人损我欺
我则生嗔恨。是则嗔恨由贪著我故。岂有不贪著而
有嗔耶。是嗔从贪生实矣。贪从我生亦实矣。而我因
不如实知诸法无性故耳。书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总一我字。有体圣言以功力降伏我心。若不如实知
无我处。我根终是难拔。是故世之学舌尖笔尖。每言
毋固毋我。及触事当情。我心炽然犹在。是不如实知
无我之过也。抑人与物不出身心两法。身有形碍。可
观食息取舍。有实作用。如何得扑灭而谓无我耶。心
有知觉。可验视听言思。有实受用。如何得寂绝而谓
无我耶。试为密照观察即如实知也。且人身虽有形
碍。可观食息取舍。总不出坚湿煖动四相。发毛爪齿
皮肉筋骨髓脑垢色是坚相。属地大。唾涕脓血津液
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是湿相。属水大。煖触之相
法语¶ 第 674c 页
属火大。动转之相属风大。人之一身检点将来不过
此四种物。将地大为我耶。水大为我耶。若地大是我。
岂有智人认著发毛爪齿等物为我耶。若发毛爪齿
等物非我。随人欺凌也好。委曲也好。诟骂也好。苦触
也好。何必贪爱而生嗔耶。若水大是我。岂有智人认
著唾涕脓血等物为我耶。如唾涕脓血等物非我。亦
可随人欺凌亦得。委曲亦得。诟骂亦得。苦触亦得。亦
何须贪爱而生嗔耶。火大风大亦如是观。而四大非
我实矣。人所欺凌委曲。乃欺凌委曲四大。非欺凌委
曲我也。然四大非我易明。而人多有计心为我。最是
难破。以能视听言思。能生死往来有实主宰故。此亦
不如实知心亦无自性。试为研之。此心因四大和合
妄成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和妄有缘气于中积聚。
思量计度假名为心。若离四大六根此心毕竟无体。
将何为我耶。又则此心有四数曰受想行识。欲将孰
为我耶。若都是我则成四。我岂有一身而有四我。若
此四心非我。随人欺凌亦好。委曲亦好。诟骂亦好。苦
触亦好。亦何须贪著而生嗔恼耶。设有欺凌委曲乃
欺凌委曲受想行识。非欺凌委曲我也。如斯捡点。若
身若心俱非是我。不应身心外别有一物私为我也。
是则身心非我实矣。圣言毋固毋我亦是率性之言。
人肯率性而行。则贪嗔痴皆成功德聚。又则此身四
大合和曰生。四大散离曰灭。生则先从风生。灭则亦
从风灭。此身先因父母欲念欲行而有。首楞严经云
观身动止。观心动念。皆是妄缘风力所转。是则父母
最初欲念。及淫躬摩荡皆属风大。摩荡既久淫躬发
煖属火大。是因风大相摩而生火大。淫躬既煖相蒸
而生津液。属水大。是因火蒸而生水也。津液既交结
以成胎。属地大。是因水火结成土也。是知此身生起
先因心动有风。因风有火。因火有水。因水火相结有
法语¶ 第 675a 页
地大。又灭则亦先从风灭。如人能视听言思食息往
来。皆风力所转。奄忽气绝神逝。不能视听往来。是风
大息矣。初殒之人。虽无风力动转。身犹煖。火大尚在。
殒久之身冰冷。火大亦息。如瓶中贮火。开口透气。火
竟不息。覆口无风。火即随灭。是则身之风大既息。火
亦随息。所以久殒之人。身无煖气。风火相持相蒸。能
生津液。风火既息。津血不生。故殒久之躯化为脓汁
乾枯唯白骨在。此时水大亦息。白骨属地大。白骨久
之又久化为灰尘。散尽归于虚空。到此时打破虚空
寻前所爱之身毕竟不可得。而此身生从风生。灭从
风灭。是此四大幻生幻灭详矣。如何于此腥臭四大
之上妄生我爱。起贪嗔痴而自缠缚。又则此心原是
六尘缘影。色来分别色。声来分别声。如镜现相。青来
现青。黄来现黄。若离六尘。则此分别心毕竟无有。如
何将此分别生灭去来之心妄执为我。起贪嗔痴而
自迷颠。若人时时检点身心。密照观察。明知无我。则
贪嗔痴不待功力降伏除遣而自不生。或曰若身心
毕竟无我。则业报轮转圣贤脩證皆成乌有。谓圣贤
脩證业报轮转则不无。皆无性无我故也。若有性有
我。凡则决定凡。圣则决定圣。又岂容脩證哉。又若有
性有我。此则决定此彼则决定彼。又岂容轮转哉。因
斯无性无我。故有业报轮转圣贤脩證。是则世出世
法皆是因缘合和幻有。更有真我一著唯人自悟始
得。无容言矣。

** 示五峰梁居士

湖南武攸紫阳五峰梁老居士。忽悟生缘有尽。欲作
来福。入五台饭僧。从予受优婆塞戒。法名音范。受戒
讫。一日白予曰。老朽七旬。明知念佛成佛。但妄想不
能遣。被他扰乱。不奈其何。求师指示。予曰居士年已
七旬。还有好衣服不曾穿著么。曰弟子七十年来本
法语¶ 第 675b 页
地粗布衣服已穿足了。予曰居士还想好丝绵绢帛
穿么。曰弟子田舍人家。岂妄想于此。予曰居士还有
好饮食不曾尝著么。曰若论本地粗茶澹饭。七十年
来皆已吃足。不过只是者个滋味。若贵人之食。天人
之供。非弟子所望。予曰居士还想买田地起房屋么。
曰弟子田地可以供朝夕。房室可以蔽风雨。纵无田
地房屋。七十岁人亦不复作意于此。予曰居士还有
恩不曾报么。还有冤不曾报么。曰弟子曾未有冤。纵
有今为佛弟子。只有解又岂肯结耶。世间小恩颇酬
一二。佛祖父母大恩。非一生一世可能酬尽。随分做
去。亦不敢强作。予曰居士还有子孙之念未尽么。曰
今幸有二子数孙侍前。颇知承顺。不可谓之无子孙。
若是子孙后事。随他各人自己带来自己受用。天地
鬼神尚不能与夺。弟子又岂能与之耶。子孙后事亦
不敢妄虑。予曰老居士还有长寿之想么。曰福寿亦
是前缘。非一时妄想可致。若一时可想得。诸人皆可
想得。古今皆有不老不死的人。从古至今有几人常
住。若论仙寿夭寿。亦非一时可想得。弟子今则年迫
七十。往前纵多活几日。只有老景衰景苦景。决无三
十二十岁强壮之乐境。又寿固当爱。能作为有益事
能修行能报恩可矣。而今颓龄之人。只是吃饭穿衣
而已。今日如是衣如是饭如是大小便利如是男女
奉事。明日亦不过如是衣如是饭如是大小便利如
是男女奉事。有何新鲜有何增益。依弟子拙见。人至
七十岁寿可知足。往前再有不得不受。若无亦不敢
妄求。予曰居士七十年来衣也穿足饭也吃足。子孙
足。童仆足。田地足房屋足福足寿足。礼忏诵经冤亲
平等。事事都足。谓妄想不能遣。还妄想个甚么。曰不
知不觉便乱想去也。予曰此是无计散乱。非善恶妄
想。吾今与汝指示一大妄想。则一切妄想都远走高
法语¶ 第 675c 页
飞去。若论居士事事都足。只是一件妄想不曾足。只
不曾见阿弥陀佛。如今只是要见阿弥陀佛。茶里饭
里只想见阿弥陀佛。行住坐卧念念相续只是者一
个妄想。如铁囫囵相似。无斯须缝罅。一切妄想如何
得入。若一切妄想不能扰乱。当下便是解脱身。后决
定往生安养。面见弥陀。悟明心地。既悟明心地。百千
三昧无量法门了然当下。岂非顿登佛地。居士唯唯
领旨。昼夜只是一句阿弥陀佛无有间断。与二子朝
夕课诵无少懈废。二子善能承事。孝敬如手足之应
心。和合无碍。可谓难其父难其子。诚德星聚于一门。
金刚种子自一会而来。不然何父子上下同志同心
同见同行。若此在昔维摩诘庞公蕴。虽示居尘劳而
超然劫外。彼出正法象法时不足为难。若居士父子
出于今时末法之末运魔强法弱。而能全家和合。游
心世外。实为甚难希有。若在名邑大邦。佛法兴扬之
地亦不足为难。出此偏方僻地。曾不知三宝为何物
之处。而能挺然独立。谛信无疑。不为患难逆境之所
移异。更为甚难希有。此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
善根。曾于无量百千佛所种诸善根。乃有今日之信
根信力。如居士生平善行笔不能尽。描将来所作亦
不能先述。但粗计目前一二以鸣其后云耳。

** 示若讷舒公工夫切要

向上一事本无迷悟。岂容修證。既不容修證。何处得
工夫来。凡说工夫都是第二门头事。虽是第二门头
事。免不得做一番始得。做到那工夫不到处。知见不
行处。方见得本无迷悟修證。而不碍修證工夫。其修
證工夫总为消磨无始以来妄想习气。又妄想习气
虽多总不出我爱为根。若大丈夫将无量无边妄想
习气揉成一个我爱。以金刚王剑一挥直断。是谓顿
登佛地。古人谓撒手悬岩处。分身万象中是也。倘未
法语¶ 第 676a 页
能顿断。便渐渐消除如是爱根。深隐微细。潜伏藏识。
游戏诸根无少间断。若不谛审谛观细微觉照。一坐
之间被他牵的天堂地狱走几旋。复犹不觉知可不
慎哉。如斯我爱虽是游戏。诸根最切要处有三身语
意是也。如是三处我爱出入最多。向此三处把定不
要他行。或伏或断诸根自然清净。首楞严经云一根
既返源。六根成解脱。一根归源六根尚尔解脱。此以
三处伏断诸根岂不清净。肯向此三处做手脚是为
切要。凡身妙行。行止安详。先人后己。勿矜倨。勿掉举。
凡语妙行言辞柔软。悦可众心不违诤。不讥谤。凡意
妙行举心动念平等一照。弗憎爱。弗彼此。若于此三
处堤防。使我爱不行。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事事
圆备。超凡入圣。亦不越此是谓出世大功德。出世大
名称。世之功名谁与语焉。离此别求功名别求工夫
别求玄妙别求解脱予不知也。若于我爱不除。纵得
玄妙工夫。深禅大定。智慧神通。皆为魔业。若于我爱
不除。人前不须说道理。说道理何为。人前亦不须谈
佛。谈佛何为。不唯不须谈。亦不必信佛敬佛。既不从
佛所行。信敬何为。此是老实说话。肯虚心一照。未始
不无小益。若依此做工夫。又不必待林下时即。从今
日始即从今日立地成佛。若待林下时才做工夫。即
属休憩枯槁之行。若是向上人行。履决然不待。人都
为一待字。担阁了一生。去也信之信之。

** 示屏伯王公

若论此事。不拣在家出家。贵在极力承当。便能立地
成佛。屏伯王公年二十一岁。颖悟不群。内外博涉。蔬
食已久。身心益壮。是知从清净慧根中来。胜性乃尔
精纯若此。崇祯元年二月十九日。公造本庵。受佛净
戒。病僧为證明。特曰戒之本体。未受之前不曾失一
毫。既受之后未尝得一毫。其授受得失之迹皆随妄
法语¶ 第 676b 页
想分别耳。公之根性猛利。当究戒之本体。然本体既
明。行迹无往而不随顺矣。行迹者。迷悟染净圣凡因
果。得失去来是非憎爱是也。本体者。本无明昧清浊
善恶业报。持犯取舍有无起灭是也。若不识戒之本。
体纵使戒行十成清净。坐宝莲华游十方界。成等正
觉转大法轮。皆生灭门中事。肯能顿超生灭。但看生
从何来。灭向何去。看得生无来处。即生本无生。看得
灭无去处。即灭本无灭。生灭既空。何处得有贤愚贵
贱。长短高下。差别等相。若于此处放舍身命。是谓顿
超生死。是顿登佛地。是随顺觉性。是谓金刚戒体。而
苦乐荣枯毁誉起止。又岂能间夺哉。若然者便能出
没自在。逆顺逢源。触处无碍。方是持戒到家。真实受
用。大解脱田地。爰公之尊大人。六来长者与病僧有
方外之好。凡书问往来唯以此事提撕。见谛高明。机
辨精锐。六来长者曾受教于塘南王公。塘南王公与
五台陆公密契斯道。皆法门正眼。陆公深入达观大
师之室。则知公今日信佛冥心向上。实道脉有宗。可
谓源远而流长也。

** 示菩萨戒弟子公茂谢居士

楚南古潭湘中。昔时佛法兴扬之地。南承衡岳。东接
道吾石霜。西连大沩芙蓉雪峰龙牙。北近德山龙潭
药山夹岭。观当时诸大老。往来上下湘地。乃咽喉之
所。其兴扬光景不言可神会矣。病僧甲戌秋循方乞
食。谒诸祖道场。过湘中度岁。于李公园中。率同志者
六人乞佛净戒。病僧为證明。公茂谢居士更有超然
处。是知湘中之地。佛法灵气尚在。公一日请益曰。诸
佛向上一事可得闻乎。病僧曰若论向上一事诸佛
诸祖亦无可奈何。因无可奈何。所以诸佛诸祖退身
一步。向第二门头拈花竖拳。言向上言本来面目。皆
无可奈何之举。总与那边不相应也。圆觉经云应当
法语¶ 第 676c 页
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
幻者。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
诸幻。首楞严经云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
生俱尽。无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则名自然心生。生
灭心灭。此亦生灭。又云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
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祖师云与么也不
得。不与么也不得。与么不与么亦不得。大抵诸佛诸
祖只是一味铲削去。令人妄想灭尽。而本有自现。病
僧不然。只教人增妄想。妄想增到极圆。亦与本体不
相违背。居士可信否。公曰请和尚指示。病僧曰居士
即今在甚么处。公曰不知。曰触公头觉痛么。公曰觉。
曰触公足及左手右手觉痛么。曰觉。曰正觉痛时还
护惜否。公曰护惜。曰离身一寸还觉痛么护惜么。公
曰尚不觉痛护惜甚么。曰则知公妄想只遍一身只
护惜一身而已。公欲顿超佛地无别奇特。只将一身
妄想充而广之。广之又广至于周遍法界。则与诸佛
同体平等。初将自身妄想。护惜自身之念。护惜父母
妻子。与护惜自身同。又护惜奴仆象马牛羊鸡犬猫
豕。乃至室中蛇蝎蚰蜒蚊蚋蚤虱蝼蚁等物。一一护
惜。又护惜宫室饮食衣服。书剑等物。是一身之妄想。
能周遍一家是为一家之长也。又将此妄想护惜邻
友亲眷。周于一方一境乃至四乡。此妄想周遍一邑
即为一邑之长也。又复周于一郡一邦一国即一郡
一邦一国之长也。又复周于邻国诸国一小洲诸小
洲乃至周于一南赡部洲即一洲之长。乃铁轮王也。
又复周二部洲三部洲四部洲此妄想既周一四天
下即金轮王。为四天下之长也。乃至周邻四天下或
十或百或千或万乃至周遍百亿四天下。上至非非
想处。下至阿鼻大地狱。若此三千大千世界同一个
妄想。苦乐均等即三千大千世界之长。乃一世界之
法语¶ 第 677a 页
佛也。若周相邻三千大千世界。或十世界。百世界。千
世界。万世界。乃至恒河沙数世界。乃至周遍一世界
幢。或十世界幢。百世界幢。乃至不可说世界幢。是则
尽一世界海同是一个妄想。此一世界海中所有世
界。所有诸佛。所有众生。一一庄严一一供养一一度
脱。是一身之妄想广之至于一世界海也。又将此周
遍一世界海之妄想周于邻世界海或十或百或千
或万至于恒河沙数世界海。或百千万亿恒河沙数
世界海。至于一佛刹微尘数世界海。乃至百千万亿
佛刹微尘数世界海。广之至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
世界海。同一妄想周遍护念。如护惜现前一身等无
有异。是将一身妄想等遍法界其广大何如哉。若果
以一身妄想广至法界。返观现前一身若有若无何
生何灭何彼何此何苦何乐何染何净何圣何凡。即
一日万生万死又何为虑哉。岂不是大解脱大自在。
岂不是顿登佛地亦能超佛越祖去也。或曰纵使一
身妄想等遍法界。或可顿同诸佛。何能超佛越祖。曰
此妄想既等遍法界。此一真法界中岂有佛祖名位
耶。是顿能超佛越祖非虚语也。又则诸佛诸祖一味
铲削去。病僧一味增长去。即将妄想作等法界智如
捏土成金。取水是酪。手段迥与诸佛诸祖不同。此亦
有超佛越祖标格。居士应谛信之力行之可也。

** 示净戒弟子觉华林公

若论此事无别奇特。只是放下身心便能顿超佛地。
今时学道种种取舍。要求妙悟要求辨才要求出生
死要求大自在。乃至要求超佛越祖皆是取舍之心。
我见未忘也。若无我见则种种驰求当下停寝。岂不
是大解脱人哉。古云苟无烦恼等病。法身当处现前。
是为明證。是则种种取舍烦恼起于我见。我见本于
身心。故身心放下。万事毕矣。若放身心不下。当行时
法语¶ 第 677b 页
看是何物。行坐时看是何物。坐住时看是何物。住卧
时看是何物。卧行住坐卧莫放丝毫缝罅。时时照管
自有看破时节。到那看破时。诸佛将光明相好之身。
广大智慧之心放在面前。亦无爱乐。何以故。从门外
入者不是家珍。自能于无身中现种种身。于无心中
现种种智。尽未来际变现无穷。从此诸佛诸祖尚不
能瞒顸。而世间诸法又岂能障碍哉。岂不是顿超佛
地是妙法门。宜尽心焉。

** 示熙明周居士

邵陵周子号熙明。宿植德本。具大根器。幼年性多自
嗜。闻人说佛不言信。不言不信。但默之而已。病僧居
邵陵十馀年。未曾一识公面。一日同若讷公至庵聚
首深谈。而信心愈坚。供养日密。相见日新。是知佛性
转变在因缘时节。非人力所能强也。宅内修香水楼。
上供阿弥陀佛庄严佛像。务肖佛是求公。一日来庵
中痛为发之曰。闻公造佛欲求满月像无异于佛是
否。曰是。但匠人不如意无如之何。病僧曰佛化身有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受用身有佛刹微尘数光明
相好。佛自受用身光明相好等遍法界。唯佛与佛乃
能知之。纵地上菩萨不能知其少分。况地前菩萨乃
至缘觉声闻人天智慧可能知之耶。上至菩萨下至
声闻缘觉人天所有智慧。尽未来际求佛受用身光
明相好不能知其少分。况自受用身可得知之耶。是
以菩萨乃至三乘人天智慧欲以色相肖佛皆未能
得。况世间一凡品之匠何能以色相而肖佛耶。故欲
色相肖佛不如求心肖佛为得矣。心肖佛者先观佛
无无明。自应莫生烦恼。观佛无嗔恨自应常生慈悲
心。本是佛体而又同佛慈悲喜舍之用。体用肖佛非
佛而何疑哉。岂不是顿登佛地。岂不是成佛妙门耶。
公肯其说。复为探之曰。公今所造佛是心佛不是心
法语¶ 第 677c 页
佛。公曰造虽因心但色是外相岂可认作真佛。曰如
何是真佛。曰心是真佛。曰何者是心。曰慈悲喜舍岂
不是心。曰心则是心未必就是真佛。若论如来遍法
界智慧色相皆属外相。皆心之用。非心之体。若得自
心本体即是如来清净法身。何内何外何真何假。何
心何色之分别耶。古人云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拈来
一草一叶一尘一缕皆具如来全体。岂可于差别一
相一好中求佛肖耶。又谓曰公欲成佛否。公曰不欲
成佛修行何为。曰公已成大佛一尊何欲再成。公不
语。曰公视现前土木金石纸素白氎是自心否。公亦
不语。曰公必欲肉身知心成佛。方是自已成佛耶。公
猛省曰某从今已去广造金佛银佛泥佛木佛纸佛
绢佛。即是自已分身无量。即是常住法身。再不分别
谁真谁假谁内谁外。病僧曰岂非儱侗如如耶。公曰
和尚再惑乱某甲不得。曰公已到稳当田地。善自护
持。

** 示念心袁居士净土语

诸佛与众生共一法性。同是觉知无二无别。众生即
佛佛即众生。平等故也。第众生之觉。觉知有身心有
生死。有人我有憎爱。而生种种恼乱。业报生死苦恼
无有穷尽。故名众生。诸佛同此觉知。能觉身心如幻
如梦。本无所有非生非灭。无我无人。远离憎爱。无有
烦恼。故名为佛。是佛与众生觉性本同。但有烦恼名
众生。无烦恼名佛。故异耳。诸佛因觉身心本空澄湛
寂净。而生种种光明相好。智慧神通。依报正报称满
法界受用无尽。众生因觉身心实有。念生死念衣食
念名利念欲色念睡眠。被此诸念染污自心。犹沙土
浊于清水。汩昏未能澄湛映物。扰乱自心犹隙中尘。
飞扬不定失空澄寂。覆蔽自心犹镜上痕。障蔽光明
不得显现。故狭劣愚昧。沉溺苦海无有出期。是以诸
法语¶ 第 678a 页
佛悯念众生。虽有自性广大。法财不会受用。因所念
狭劣。故能念之心不能超越。故示之以诸念佛净土
法门。使所念殊胜。则能念之心自然清净光明超越
世出世间去也。或教念佛名号。或教念佛光明相好。
或教念佛智慧慈悲。是藉诸佛慧力光明。洗涤自己
浮想杂念。诸念既尽。自己常光自然现前。与佛净乐
无二。又念佛光明相好。将自念入佛光明相好之中。
藉佛胜妙印我诸念。亦成光明相好。与佛无异。依报
正报一切平等。究竟常住此二念佛实成佛妙诀也。
或教念佛清净法身。即是自己本性。观自性真空非
生非灭。不染不净不增不减。寂照含融周遍法界。此
中寂而常照。名法性身。照而常寂。名法性土。身土一
如。湛然常住。此亦念佛成佛。出生死最上一路。此诸
念佛妙行。唯持佛名号一行。最简最要。一句阿弥陀
佛。时时念去不著有不著空。自然圆妙。又仗弥陀愿
力摄持自心。念佛为因。弥陀愿力为缘。决定往生极
乐面见弥陀。此实念佛成佛无上妙圆法行。居士应
勉之应勉之。

** 示止甫蔡居士净土语

盖净土者乃所依之境。清净能生人智慧光明。超出
轮回生死究竟常乐故也。一切众生一念未生。者段
光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寂光真净土纵现出山
河大地人畜鸟兽未尝不清净。众生不了六尘境界
本自心光。妄生分别憎爱取舍。于轮回中自取生灭。
故名秽土。是净秽之名。但因众生之念有分别无分
别耳。众生妄起分别。即净土名秽土。众生一念不生
前后际断。即秽土名净土。是净秽但转其名而性无
移异也。若是大丈夫汉。一眼看破圣凡境界。当体全
空。尽十方界是一寂光真境。其乐又何如哉。其或未
能。但念阿弥陀佛净诸杂念。诸念若净。往生极乐花
法语¶ 第 678b 页
开见佛。自然发明无生法忍。此二净土皆出生死之
要门。居士应信之。

** 示真复谭居士法名音瀚

古潭州南云乃江右与楚中两地咽喉之处。唐宋佛
法胜时。南岳青原两宗衲子往来。必经此处。知当时
不论缁素信此道者必半丛于市。自宋末至明初以
来。法道渐微。南云之地亦随之阒寂。虽有古道场地。
亦皆湮没无闻。自世宗年间法运复起。至于神宗时。
又大兴禅讲律。皆得其人。长者宰官互相酬唱。一时
内外诸大老光弥海宇。至于长汀幽谷处子小儿。皆
知有佛法。此道不可不谓之复兴也。南云乃有真复
谭居士诸上善人。常聚一处唯佛是从。故攸城环绕
梵宇盛多。僧行安和。皆诸上善人道力之所持也。真
复居士初访病僧。于五台庵中十馀年来。书问不绝。
知居士坚持准提咒大有定力。寒暑憎爱之境不能
间入。在世谛中有如是自在。实为希有。病僧楞严经
解稿成书。托居士成刻。居士欢喜应诺。期年梓讫。亦
一广大发施。病僧甲戌秋访诸圣迹。初之德山龙牙
诸处。欲问路青原。先访居士于古攸休夏。雨花庵中
地僻园深。松长竹密。鸟语花香。流风疏月。与居士晓
夜对坐心迹顿超。曾未有佛法世法差互之见。如是
三月有馀。俨若须臾。临别方言欲得一语。为一夏相
对信具。行时笔砚收什。但应诺而已。病僧别后先至
青原礼祖塔。次之西峰禅寺歇息。偶检居士来书云。
唯殚精尽神于密也。一切人一切物皆一切己正密
中广大实用。只此一二语则知居士已向百尺竿头
进步。已向悬崖撒手。古人云悬崖才撒手。万象自分
身。又云百尺竿头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须是命
根断时方见得一切人一切物。皆是自己。病僧喜为
发之曰。若论密之一字亦是强名。本无言说。本无名
法语¶ 第 678c 页
字本无心识。故强名曰密。今从方便言说。略为显发。
有密语。即诸佛总持咒语。及诸祖机语。在妙悟于意
外不可思议分解故。也有密意即诸佛诸祖神机妙
用。或语或默而归趋难解故也。不唯向上一事在于
密传。即世间法非密不成。故曰天机不密四时何行。
地机不密万物何生。人机不密万事何成。书云使由
之不使知之。此世间成圣成贤之密意也。有密因亦
名正因佛性此众生诸佛共有大根本。佛外无众生
众生外无诸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曰密因亦名
密印。诸佛唯以密因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无二无
二分无别无断故。故称密印。亦名密藏。即三如来藏。
微妙圆融不可思议。故称密藏。亦名密身。华严经云
唯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无名亦无相。普现于诸国。
更有多名不复备举。总之密语密意皆本此秘密妙
因。实相妙法也。使无此向上密事而密语密意皆虚
作矣。居士今日透得诸佛密意语。默动静无非密处。
一切诸佛乃自己巳成之佛。欢喜礼敬供养不必更
要作佛。一切地狱等苦乃是自己断不尽底妄想。急
要救拔不可坐视沉溺。乃至现前蚊蚋蚤虱蝼蚁等
物皆是自身疮癣疥癞。必要医得全体轻清方是大
安隐。大自在大解脱。如有一物不自在。即自身血气
不和。地藏菩萨云众生度尽方證菩提。地狱未空誓
不成佛。此亦密證一心无馀之实验。居士从今已去
只以一密字广作佛事。受用不尽。如是密意岂有是
非憎爱间之耶。岂有物我彼此隔之耶。岂不圆妙岂
不广大。岂不解脱岂不殊胜。岂非顿登佛地岂非顿
超佛祖之外。居士直恁么去。不唯天魔外道不能扰。
即诸佛诸祖不奈尔何。善自护持善自护持。

** 示内白陈居士法名音潽

若论此事不在多知多能。只要直下承当。如何承当
法语¶ 第 679a 页
承当我心即是诸佛。果体诸佛既以密證我心而为
果体。我心即是菩提涅槃也。既是我心即菩提涅槃。
岂非我心即佛耶。心既是佛心。身从心转。身亦佛身
也。身心皆佛。非佛而何。居士如是承当身心全然是
佛。岂非顿登佛地哉。古人云不改旧时人。只改旧时
行履处。居士既知身心全然是佛。只为一向错行了
路头。走向众生队里名为众生。如今仍旧是此身心。
只转回来向诸佛队里行去。岂可复名众生哉。现前
眼即佛眼。常观佛相好光明。观一切大乘经典谛观
三界有是无常是苦是空是无我种种不净无可爱
乐。现前耳是佛耳。尝闻佛法音声。远离淫乱人我斗
诤是非之声。鼻是佛鼻。尝闻出世清净功德妙香。远
离世间男女身分欲爱之香。舌是佛舌。赞叹三宝发
扬人善。远离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无益之谈。身是佛
身。常亲近礼敬供养三宝孝养父母。覆护一切远离
诸天诸仙邪魔外道异类鬼神杀盗邪淫种种恶行。
意是佛意。常念佛慈悲喜舍智慧光明。远离贪嗔嫉
忿疑惑恶见种种妄想。现前眼耳鼻舌身意既远离
众生旧习。则永脱生死轮回之苦。而众生类不能收
也。眼常观佛。耳常闻佛。鼻常󵋲佛。舌常赞佛。身常礼
佛。意常念佛。是身心与佛常相聚会。行住坐卧须臾
不相远离。实顿入佛类。若身若心无丝毫许为众生
处。内之六根全然是佛。外之六尘亦全是佛。是则根
境一如。彼此一致。日用周旋。事事法法广及十方。遍
满法界。唯一佛体施诸佛用。别无片事可得。岂非广
大解脱者哉。更有超佛越祖向上一事。应当荐取。古
人云男儿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居士可不
勉诸可不勉诸。

** 示闻孺尹居士

若论本分一事。只贵直下承当。不在工夫妙悟。纵使
法语¶ 第 679b 页
悟得十成。行得十成。證得十成。到头只成得个应化
佛耳。于本分事全没交涉。如今诸方善知识。教学人
参话头求妙悟。总为人信不及。承当不下。不奈何。生
出许多计较。要人参要人悟。如有信得及承当去。用
参何为用悟何为。楞严经云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
悟生死了不可得。于今学人多分为一悟字埋没一
生。全无出头日子。纵悟到佛祖头上。若不吐却终为
智障。既有悟必有所悟理。是为理障。所以云门大师
云。法身有两种病。般若亦有两种病。此病多因一悟
字为咎。居士直下承当。自心即是诸佛果体。诸佛诸
祖既以我心为极果。是诸佛诸祖皆吾心之影响耳。
十方国土三世劫海情与无情亦吾心之影响耳。影
无实体响无实性。岂不诸佛诸祖十方国土三世劫
海情与无情都卢是自己妙心。是自己光明。是本来
面目。更有何法覆盖不明。而别求开示求参悟耶。知
此唤自己面目为佛为祖为世界为众生亦得。唤佛
祖依正世界众生为自己本来面目亦得。所以道心
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放舍身命便无片事可得。将
手自摸自头是佛头。足是佛足。手是佛手。身是佛身。
眼耳口鼻浑身上下无非佛也。外之山河大地情与
无情亦无非佛也。古人云。若人欲识真空理。心内真
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全同真法界。居士
知此岂不身心世界全是一个面目。现佛也好。现众
生也好。现天堂也好。现地狱也好。现罗刹也好。现菩
萨也好总是者个面目。分开也是自己。不分开也是
自己。岂不是大解脱岂不是大自在。岂不是顿超佛
祖之外。何处得有佛法知见。玄妙窠窟而为障碍哉。

** 示上宇吕居士法名音习

上宇吕居士邵阳东乡巨族。父子勤俭兴家。惟知有
身家为上。馀则视为閒事耳。病僧甲寅春入邵阳。丙
法语¶ 第 679c 页
辰年结庵于双清矶后。以调理残[口*舛]为计。合郡士夫
贤善以五台庵新成。规矩颇严肃。居士夫妇入庵同
受五戒。同起法名。居士名音习。道伴名音翕。父亦领
五戒法。名音璿。予卧疾澬江二十载。居士常年惟礼
佛持经。随喜功德。访问师友为事。爱乐佛法。楞严经
十卷能背持。此居士之精进可知矣。甲戌予持钵诸
方。恨不能随其行。每欲寻迹就我一晤。为母老不敢
私行为难耳。予丁丑冬谬膺云居洒扫之役。己卯冬
居士安慰母怀。远问云居。一见道容大非昔日可比。
知其胸中深有契入。在山同众饮食。同众作息。同众
入坛受菩萨戒。恐母在家垂念。再三告归。将行拈香
请益。病僧曰。我在邵阳。居士往来庵中。已盘桓十馀
载。今又觅我于二千里外。见病僧有何长处而能忘
远近疲劳。为我殷勤一至于此。居士曰大师深处弟
子何能知之。但见大师浅处与寻常僧俗迥然不同。
故愿常亲近。不喜远离。曰居士见病僧浅处。可现前
指出为汝證明。曰每见大师身不私安。有所作为。人
皆乐从。语不私发。有所言说人皆乐闻。意不私欲。有
所思念人皆乐合。每见大师三处清净与人不同。故
生爱乐常欲亲近。曰居士爱乐亲近可欲学病僧乎。
曰不欲学亲近何益。曰病僧身口意学佛之身口意。
居士欲学病僧即学佛也。若学佛即佛岂容他说乎。
如世百工学砖师即砖师。学木师即木师。学医即医。
学巫即巫。学贤即贤。学圣即圣。学佛即佛。岂可名他
乎。盖人一念未生前者段光明佛与众生无二无别。
此是人人本来面目。亦名自性天真佛。是则人人本
来是佛。但以所行所言所念与众生同故。名众生。若
所行所言所念不与众生同。岂可复名众生乎。但身
学佛身口学佛口意学佛意。身口意全然是佛。眉眼
耳鼻发毛爪指皮肉筋骨浑身内外无针锋许不是
法语¶ 第 680a 页
佛。无针锋许不是大光明藏。无针锋许不是自己本
来面目。但能学佛一切具足何须更待指示。居士即
今还愿作佛耶。愿作众生耶。曰蒙大师如是指示。佛
不愿为。岂为众生耶。曰何因不愿为佛。曰若见有佛
可为与众生知见何别。曰不为佛不为众生毕竟为
个甚么。曰弟子到此稍知好恶。曰如何是知好恶底
事。曰从今已去遇佛即佛。遇众生即众生。但不生拣
择耳。曰即此不拣择便是。居士决定信处应善护念。

** 示伯贤王居士法名音蓉

诸佛诸祖种种言教机用总是念佛一事。但有理事
顿渐不同。究竟只是念佛成佛至矣。又则佛本是一。
唯念有差别。因念有理事顿渐不同。致所见佛有法
身报身化身不一。是佛无差别。差别在念耳。此念大
开二种。一理念即念佛法身。亦有二种。一离名字念。
但念一念未生。本无生佛之名。亦无罪福之相。但有
佛见法见即属染污。失于正念。所以当时释迦拈花
迦叶微笑不立言说。恐落名相。诸祖相传唯此一清
净正念。所以祖师门下凡见人起心动念非棒即喝。
如不棒喝即向异类中行去。总是善护念清净自性
天真佛也。亦善护念一切众生。使其一念不生。即如
如佛。是古人棒喝机用乃念佛之妙行。非别有奇特。
此是离名字念。二亦念佛法身。亦不以佛念不以法
念。不以有念不以无念。此与前念似同。此但见有法
身可念。前念法身亦不立。更有超越此二种。俱为理
念念佛清净法身也。二事念。其要有三。一口念。常持
佛名号赞佛功德。二身念常顶礼恭敬供养亲近。三
意念。有二。一念佛福究竟报身有无量无边相好光
明。二念佛慧究竟智身有无量无边慈悲喜舍解脱
神通。此三念五行。皆事念念佛报化二身福慧二严。
是则佛祖言教。种种不同。总不出此念佛二字尽矣。
法语¶ 第 680b 页
又事念中五行唯持名一行最简最要。不用观性观
相不用求解求悟。但持名号将无量劫来妄想习气
都化为智慧光明。持此佛名时念念是法身现前。念
念是光明相好。念念是慈悲解脱。岂不是三身圆现
五眼圆明。唯此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尽矣。何用别求
玄妙。反为知见之累耶。居士宜勉之。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四




 (盛京锦州府锦县信官王世礽仰承
中宪大夫嘉兴府知府先考王公号遵度遗愿
 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四卷计字壹万贰千三百四
 十七个该银柒两四钱一分仗斯般若之因
 早證菩提之果者
 康熙十三年十二月 日楞严藏经坊附板)
法语¶ 第 680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