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佛事¶
佛事¶ 第 402a 页
古雪哲禅师语录卷二十
嗣法门人传我等编

* 佛事

大佛像开光。度尽自心众生。空尽自心地狱。圜满自
心愿轮。成就自心古佛。古佛既现。魔外潜销。四众同
钦。万方共仰。抛开锡杖。月眉斜映海门秋。撇下华冠。
蠃髻右旋仙岛碧。直得大辩长者自除须发著金襕。
道明禅和方便殷勤为侍者。然虽如是。者个是有相
佛。那个是无相佛。竖笔云。大众还见么。复以笔点云。
一点双睛顿豁开。眼光烁破四天下。(像系地藏菩萨更成)

韦驮圣像开光。一向倒戈卸甲。今朝重整仪威。波旬
闻风破胆。以笔点云。普眼是处腾辉。伫看金碧焕然
处。千古天香绕衲衣。

伽蓝圣像开光。一身尚如幻。七宝宁复贪。灵山亲付
嘱。随处作伽蓝。且道主持丛林。承谁恩力。以笔点眼
云。眼里瞳人吹木笛。

挂钟版。万古丛林。一朝再振。不离声色见闻。看取法
王号令。遂击一下。

挂钟版。钟未鸣。版未响。坐断千差无伎俩。钟既鸣。版
既响。看看平地波涛涨。正当恁么时。消息少人知。当
阳县起处。击一下云。一击破群疑。且道群疑破后又
作么生。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香城寺请挂钟版。数百年冷落风规今朝再振。百千
众暂齐号令特地重新。动静二相不生。声色两关全
露。钳锤在握。敲击临时。击一下云。但于此处知端的。
日用无非上上机。

黄岩寺挂钟版。伐木版。考金钟。无时无处不圆通。一
期顿悟声前句。万古同扬济上宗。遂击钟版一下。

佛顶寺挂钟版。报钟虽圜不是曹洞。木版虽方亦非
临济。一椎粉碎十方空。声声直指西来意。且道如何
佛事¶ 第 402b 页
是西来意。遂击钟版一下。

临济慧照祖师忌日。拈香。一夜雨滂沱。洪炉涌碧波。
祖师真面目。亘古绝淆讹。既绝淆讹。因甚当机罔措。
不是乌藤三度击。岂知佛法本无多。

天童先和尚大祥。拈香挂像。烧香设忌。历历清风匝
地。若作世谛商量。蹉过衲僧巴鼻。拈起香云。大众。还
见天童先师么。遍界全彰没变迁。谁云化去已三年。
可怜毒手亲遭处。万古千秋恨未蠲。

天童先和尚忌。拈香。河鼓天孙相会日玄峰。老汉独
行时青黄草色。俄惊九妙体。由来不间丝。遂以手指
像云。大众。者个是老汉底幻影。妙体在甚么处。复以
坐具打圜相。于中作女人拜云。一年一度一炉香。报
恩岂在拈三句。

天童先和尚十周忌。拈香。十年前施三顿棒。击碎我
顶门。十年后烧一瓣香。穿却你鼻孔。源流拂子赚杀
多少英豪。提杖挈瓶博得半生懵懂。越王城外密园
中。热骂留我不住。迦叶峰前方丈内。尽力撼你不动。
既撼不动。合作么生。起死回生茶一杯。报德酬恩祇
者是。喝一喝。

天童先和尚忌。拈香。泰山颓矣。梁木毁矣。哲人萎矣。
十二年来秋风数起。不肖稚儿今日向大江之西。洪
井之东。扶起泰山。重整梁木。唤回哲翁。直令五湖四
海行脚高流。年年日日见天童。拈起香云。大众。不须
别处寻踪迹。面目分明在此中。

山翁和尚寄天童先和尚顶相至。拈香。肋下痛还一
拳。死蛇咬杀鳖鼻。从兹毒气冲天。不受然灯莂记。若
非面目俨然临。争见难兄难弟。大众。难兄难弟依然
在。毕竟将何奉老爷。洪井水烹西巘茗。一杯却胜赵
州茶。

天童先和尚忌。拈香。用闪电机。轰霹雳舌。点铁成金。
佛事¶ 第 402c 页
点金成铁。二十五载吴越令行。一十三秋昼夜常说。
厌原山下炷栴檀。太白峰头金鼎爇。且道以何为验。
插香云。万里河山不隔线。

天童先和尚忌。拈香。本师和尚忌辰。年年此日一样。
今秋佛殿经始。毫发无可供养。既无可供养。毕竟作
么生。烂煮一杯木楂羹。大家相共饱膨脝。

天童先和尚忌。拈香。黄岩自开辟以来。未及闻临济
宗旨。吾师倚杖此堂中。森罗万象皆欢喜。所以觉来
耆旧特走延津。远分香积设忌。兹辰大众香供已陈。
且道天童先师还来鉴纳也无。插香云。桂轮夜夜到
天湖。

天童先和尚忌。拈香。年年此日分明说。争奈聋人自
不闻。闻即且置。正恁么时。且道先师所说何事。插香
云。失脚蹋碎铜棺山。情与无情一齐露。

天童先和尚忌。通玄峰顶此时灭。螺髻峰头此日生。
十七年来消息在。一回相对一伤情。大众。消息既在。
又伤情作么。插香云。枝头梧叶落。片片是秋声。

埽马大师塔。砖镜台前打失娘生鼻孔。滕王阁畔宏
开选佛坛场。蹋杀天下英灵。唤回空中野鸭。掀翻窠
堀。截断葛藤。明大用。显大机。电光石火较犹迟。藏头
白。海头黑。铁眼铜睛皆罔测。灯传三十二叶。道播四
海九州。脚下不肖儿孙。昔日亲遭毒手。源远流长
且置。到者里作么生与祖师相见。喝一喝云。无缝塔
中藏不得。森罗影里现全身。

埽黄岩受业本师塔。茅针出土快于针。一语曾蒙奖
诱深。今日鸳鸯亲绣出。虚空刺破血淋淋。师父还记
得同在湖广黄安天台山中打七时话么。你若先悟。
我转拜你。二十馀年。言犹在耳。可怜道义未尝酬。一
塔先将玉骨收。面目虽然无间隔。伤心难免泪双流。
埽住庵本祖塔。绝荤四十年。已具庞公眼。平生好博
佛事¶ 第 403a 页
施。谁顾荡家产。晚岁入空门。五子兼一孙。孙今绳祖
武。五子半不存。翻思拜别祇园日。一语未终双泪滴。
泹言子去必超群。吾老不烦忧旦夕。孙今垂老归寺
中。祖翁雁塔巳凌空。塔前水碧连天碧。尽是翁翁旧
面容。

送碧云健堂庵主入塔。冰铁门庭迥绝俦。咄诃怒骂
鬼神愁。棱棱傲骨非凡骨。谁识终归土一丘。恭惟同
参某气厌诸方。身閒一室。挝白峰之涂毒。绝后重稣。
分河水之馀波。枯根可润。句中含锦绣。齐贯当立下
风。笔底走龙蛇。永素宜推上座。夫何缘不逮慧。遂致
志莫能伸。一别形山。三周寒暑。落华没膝。碧岩之松
竹仍苍。新月扬眉。窣堵之锋铓始露。且全身拶入不
落夤缘一句作么生道。递灵骨云。铁牛吃尽栏边草。
直向孤峰顶上眠。

送恒范庵主灵骨入普同塔。离群索居。先贤所斥。忘
躯为众。列祖风规。隐显虽然不同。行愿从来无别。恭
惟同参某钵传甬水。酒醉曹山。参少室之禅。遂空文
字。杜毗耶之户。竟绝语言。佛来尚不留。何况人间童
行。灵台非所重。谁怜没后馀骸。所以化去三年。不免
露眠草宿。今日幸遇香城启如是之塔。翠岩作不请
之友。大家相送入重云。一任面南看北斗。

送众耆旧灵骨入佛顶普同塔。师举灵骨云。直到西
方底依然不曾离佛顶。迸破铁轮底不妨亲切见法
身。法身既见。南北东西共一家。佛顶巳登。来去死生
无二路。所以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正恁么时。
宝塔凌云即且置。涅槃门启事如何。喝一喝云。雨花
岩畔全身入。顽石嵯峨亦解空。

破门闿法侄起龛。三吴两浙。历尽风霜。尺头虽短。脚
步却长。便恁么去。是孟八郎。毕竟如何。请上火场。

举火。道未行。门先破。撒手归。祇者个。竖苣云。闿公。闿
佛事¶ 第 403b 页
公。还识者个么。撺下云。纵饶者个自分明。也须洪炉
亲锻过。

宗质庵主举火。飘飘烟笠离三楚。半世艰辛参列祖。
行到水穷山尽头。暗地点胸唯自许。从兹直入厌原
西。石佛山前倚杖藜。昨夜碧天霜月落。寒光烁破五
须弥。惟我同参某公生平质朴。不尚浮华。六十馀年
示阎浮之幻景。三千里外探少室之真风。遍叩诸方。
久经行阵。步步脚蹋实地。头头蹈矩循规。誓不自欺。
那弄虚头伎俩。愿居学地。常存绵密工夫。诚末世之
典型。后昆之模范。今朝时节既到。撒手怡然便行。大
众。行即不无。且道宗质庵主毕竟向甚么处去。以火
苣打○云。远委悉么。灰飞烟灭无寻处。遍界全彰净
法身。

灵峰不立真公起龛。年既高。德亦高。更嫌何处不逍
遥。大众。还识此老转身句子么。天际目高冰树泮。溪
边云暖冻华消。 举火。真不立。妄本空。鼹鼠吸乾沧
海。露柱跳入灯笼。大众。此是不立真公末后叶落归
根底时节。诸人还识伊生前事么。三十年住山勤劳
不辍。数千里行脚执侍大通。导童蒙归解脱之地。变
荆棘成释梵之宫。如海之纳。如山之容。缁素共崇高
行。遐迩同钦德风。六十六载幻华在空。今日空华随
燄落。声光千古振灵峰。

无相直岁举火。屋漏不曾捡得完。墙壁不曾修得好。
丹心片片辅禅庭。奈何五蕴山先倒。无相上座还知
么。五蕴山虽倒。一灵恒不坏。铁牛火里快翻身。无相
光中常自在。

还霁库司举火。清明今日巳还霁。不汝还者原不毙。
老胡漏逗知不知。秋风黄叶归根柢。还霁禅德。汝弃
庵舍。入丛林。行苦行。用苦心。一众所知也。独有向上
一著。未能彻底亲契。山僧略藉胜热威光。为汝重宣
佛事¶ 第 403c 页
妙谛。便撺苣。

自融德公举火。一睹德人容。便谙仁者寿。讵料朔风
严。摇落同枯柳。八十一春秋。白驹过其牖。要知坚固
身。古今长不朽。德公德公还知不。但能触处自融通。
火里金毛常震吼。

体修禅人举火。倚众修行多少好。无端妄想去居山。
腰包尚未安停当。又被山神趁得还。体修。体修。既还
家中。还识家中事么。竖苣云。祇者是。莫颟顸。金刚正
体离生灭。火里张眉子细看。

隐光禅人起龛。迎汝入山来。春风拂杨柳。送汝出山
去。烁石云飞走。来兮去兮本无心。迎兮送兮金博金。
须信隐光隐未得。堂堂纵步火中行。

本源禅人起龛。返本还源去。空中信步行。蹋翻蟾桂
影。何处不分明。

密闻禅人举火。木叉犹未受。壳漏已先抛。既是密闻
得。何须挂七条。虽然名实未必相称。死生未必逍遥。
我今为授自性戒。火光腾处赤条条。掷下火苣。

性宗化主举火。五载击柝破万姓之悭囊。一旦染痾
受百骸之楚痛。楚痛不过处。须知有不痛之人。死活
不得时。须信有不死之性。性宗。性宗。即今三寸气断。
四大皆离。性在何处。掷苣云。烈燄光中全体露。

宽和耆旧举火。体无不遍之谓宽。用无不具之谓和。
今朝摄用全归体。古路分明见也么。竖苣云。祇者是
一条古路。千圣共行。你若见得。便知去处。八十三年。
浮云朝露。且道云收露尽时如何。掷苣云。火里蟭蟟
啖木鹅。

定之禅人举火。八苦交煎时。念念常在定有。如是操
持。始名亲见性。若是半边白。半边红。恰似狂华翳碧
空。而今要得狂华落。大火聚中休卜度。便掷苣。

寰虚禅人举火。一身精血同秋叶。万事纷纭付海沤。
佛事¶ 第 404a 页
剩有那边消息在。寰中虚寂任遨游。寰虚。寰虚。要识
那边消息么。今日分明为汝道破。便掷苣。

不染耆旧举火。红叶坠西风。千林现秋色。未过祖师
关。难免无常迫。恭惟某耆旧典型法社。铁面无私。恪
守清规。分文不蓄。虚怀问道。竟尔忘叔侄之分。废灶
拍田。慨然作同袍之倡。今则幻影虽抛。弘愿坚同铁
石。宁做贫家之儿。不入王侯之室。老耆旧便现王侯。
也不妨随缘随分作金汤。撺苣云。水中猛燄连天发。
催出荷华满地香。

法荣耆旧举火。纡金拖紫。未是法中之荣。达本明心。
方显圜颅之贵。恭惟某耆旧年近八旬。耕锄不辍。鹑
衣百结。俭朴可风。为我作阇黎千指。同师一字。对公
谈净土西方。祇在目前。今则火莲初放。毫发不留。且
道弥陀如来正谈何事。投苣云。脑后眉毛分八字。

上乘耆旧举火。乘最上乘直登宝所。宝所既到。有眼
如瞽。试问大众。已到宝所。便该双眼圜明。因甚么却
瞽。撺苣云。火里蝍蟟吞却虎。

澹云禅人举火。奔走黄岩与翠岩。道缘虽薄道心坚。
谁知霄汉浮云澹。又逐南风散远天。澹云。祇此坚固
道心。火烧不坏。本绝去来。岂有成败。汝今要知本无
去来成败底么。山僧聊倩胜热婆罗门。为汝直下
破。便撺苣。

普印禅人举火。痴心恋世间。修行须待老。岂知泡幻
身。朝存夕不保。禅戒俱弗知。生死如何了。竖苣云。普
印还知么。即此是戒。不假师传。其或未了。更听偈言。
毗坛新掘不多深。堪锻人间未了心。妄习妄情俱锻
尽。南山下雨北山晴。便撺苣。

正芳耆旧举火。正为迫桑榆。劝公早圜戒。岂期数日
间。皮袋果然坏。正芳公。皮袋既坏。当知有不坏者在。
其或未知。更听一偈。三尺火坑亲手开。斩新燄锻众
佛事¶ 第 404b 页
如来。凡情圣解都烧尽。腊月莲敷碧水隈。

* 杂著

** 万寿庵记

庵所以安僧者也。僧所以事佛者也。佛之慈光无所
不烛。故其金容无处不现。宫殿无方不竖。虽小大有
殊。应机不一。而其寿万乘。福群黎。辟凡情。启昏聩。则
如随色之摩尼。吹毛之宝剑。无往而不利也。丰乐为
西瓯奥区。去芝城一由旬地。佛庐僧舍毋虑数百千。
其最著者曰斗峰。与梅岐之黄岩。高阳之凤山。鼎峙
于西瓯之域。皆称法窟。代有高僧。难量测公盖黄岩
碧天禅师之法孙也。中岁念生死事大。弃恩爱。断发
须。一衲翛然。自受具以来秋霜烈日。壬申春偶经丰
乐。遂为范氏诸公遮留礼敬。而远近诸檀为结给孤
之缘。测公乃与其徒卓锡于沧洲之测。鼎建精蓝。命
曰万寿。一时绅衿如某某诸昆仲皆跃然而起。施田
及山为助道之具。庵成。冒暑徵记于予。拟勒石以垂
不朽。予念其真诚。乃为叙其颠末。使后世君子知测
公之德。珠藏玉韫。测公之愿。山高海深。故能随方利
物。剖破凡情。岂非所谓五色之摩尼耶。测公年至从
心而精修不倦。则其为四众所敬羡也亦宜焉。后之
住此庵者其亦能修测公之至德与测公之弘愿乎。
庶几无忝为佛之孙子矣。

** 宝镜庵记

十年此地搆茅庐。门外漫漫草未锄。古佛二尊先后
到。无生一曲济曹符。亲悬宝镜庵常朗。唤出子胡石
亦稣。咬得木人红血溅。足心头首当时枮。此诚公贻
予诗也。予初负笈参方。即依洞上知识。闻其配合宗
旨。臆见纷纭。间有以楞严之暗相永不能昏训诂参
同者。有以文武颂君臣偏正者。有以图书奇偶配宾
主者。遂谓主有贵贱之别。宗无明暗之殊。予时宗眼
佛事¶ 第 404c 页
未明。勿能甄别。然心窃疑之。迄见天童先师后。乃知
济洞两宗同异异同。玄妙难测。非可以教乘儒典配
合者。嗟夫。元明以来济洞二宗不绝如线矣。先师令
行吴越。寿昌崛起西江。实中兴二宗之始祖。昌得博
山来公。其道益振然。及门之士不轻许可。故潜行密
用者往往于白云青嶂问遇之。岁戊戌。予以赴请之
兴福说法。诚公延予至精舍。稽首曰。某自从博山和
尚圜具以来。遍参诸大老。俱承提激。巳而诛茅四处
三十馀载。末后始住此山。曾蒙古航和尚亲莅奖导。
及挺然诸友赞成像。设殿堂。规模稍备。今幸和尚光
临。愿丐一额。以照林泉。予乃为颜其庵曰宝镜。庵傍
有石可趺。以其吐舌而蹲。俗呼为狗石。予为易曰子
胡。因语公曰。公久参曹洞禅。必悉其旨。如宝镜三昧
云。银碗盛雪。明月藏鹭。公如何会。公曰。莫是明一色
边事么。予曰。未在。更须细参。公唯唯。次日呈偈。有咬
得木人红血溅之句。予曰。唤作一色得么。公欣然作
礼。噫。使诸方见此不至有支离配合之毙矣。岂非所
谓潜行密用之流亚乎。昨送予归佛顶。复求庵记。因
为纪其大概。庵经始于庚寅孟春。落成于壬辰季冬。
高二十六尺。去乌石一牛鸣地。去芝城则三十里。共
创建盖自诚公始也。公讳道诚。松溪李氏子。自辉盖
其法号云。

** 僧护经序

轮回升坠之说。孔孟之书所不载。唯大雄氏以无分
别智。洞达过现未来三世之事。故能详言之。显言之。
历数天堂地狱因缘而直示之。如指诸掌。一闻其言。
靡不惕然省骇。然悟必思。所以荡涤其志虑。澡雪其
根尘者。然犹有拨无因果之徒。眇其说为肤浅。为诡
谲。不足信。谓一切皆空。复何报应之有。因而放辟邪
侈。纵恣馀习。张大言以欺佛诳人。靡所不至。故现报
佛事¶ 第 405a 页
冥报之惨往往有不忍愿闻者。嗟夫。经不云乎。无我
无作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忘。永嘉云。豁达空。拨因
果。莽莽荡荡招殃祸。达摩云。解行相应名之曰祖。然
则先圣谆谆苦口。独不谙一切皆空之理乎。盖以理
须顿。悟事在渐。除吾人自迷本有以来。升坠于六趣
既久。习染既深。纵使一念回机。顿契本有一段风光。
而无始习染必须渐尽。馀习净尽。则一切神通光明
自然现前。不从外得。故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至哉
言乎。予滥厕缁流二十馀年矣。未闻僧护经之名。客
岁偶于邻庵故纸堆中得之。展读至狱中出家者。众
白衣鲜少处。喟然叹曰。悲夫。出家原为超地狱。脱轮
回者也。乃今僧护目击世尊亲宣。谓狱中出家者众。
得不令人寒心哉。因念此经切中今时流毙。而此方
流布甚少。久参忽而不阅。初学素所未闻。乃与诸新
戒谋锓梨枣以广流通。似于法门不无少补云尔。诸
公果能入海出海。如僧护之翛然入狱出狱。如僧护
之自在游戏无间。如三禅天乐。则大雄氏之书可废
为故纸矣。不然则火树火床未易跻攀在。

** 经论合镌序

天下皆知孝道之当尽也。而不知所以尽之之方。天
下皆知不孝之不善也。而不知所以革之之源。天下
皆谓出家之不孝也。而不知所以孝之之至。此无他。
盖由吾徒不能遵佛祖之教。广佛祖之言。以开天下
之昧昧耳。予不孝。宿业深厚。幼孤始从先祖弃家入
山。学出世法而无后之惑。胸中未能泮然。一夕梦先
子示之曰。欲酬罔极。母越出家。既觉。遂矢志披缁。嗟
夫。生我之身。定我之向。往使我得闻佛祖之道。此恩
此德又岂特昊天罔极而已哉。自惟驽钝。浪迹天涯
二十五年于兹矣。虽造次颠沛。不敢忘先子之明训。
客岁丙申。始获一挝退鼓于翠岩。还乡祭扫。哀恸欲
佛事¶ 第 405b 页
绝。今春修葺坟陇既竣。归山为诸新戒讲演孝论。虽
不足以答劬劳于万一。亦稍释蓼莪之痛耳。孝经曰。
能令二亲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方为至孝。悲夫。二亲
逝矣。夫复何言。敬抽钵赀。将斯经论梓而广之。命曰
经论合镌。俾天下为人子者阅之。知吾佛祖之教与
鲁诰无以异。则不至有异端之呰而尽孝之。方革毙
之源如视诸掌矣。客曰。人子当孝。儒释同然。固也。祇
如祖师谓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其义何居。予曰。
未曾吸尽西江水。争解峰头泛铁船。客稽首而退。

** 辑镜华录序

三世诸佛是一朵镜华。历代祖师是一朵镜华。天下
善知识是一朵镜华。极而言之。富者贵者。贫者贱者。
愚者智者。彭者殇者。乃至飞者潜者。植者动者。衔铁
负鞍。披毛戴角者。无非是一朵镜华。举世间人皆由
不知此身是镜中华。遂于华中起种种妄见。生种种
染著。造种种业因。受种种苦报。由是升沉异路。男女
殊形。贵贱不同途。修短不同命。是故西竺大圣人悯
之。亦于镜上百亿分身。标榜万世。或现佛身。或现祖
身。或现帝王身。或现宰官居士身。或现比丘比丘尼
身。或现优婆塞优婆夷身。如华严会上五十三位善
知识。各各具有无量神通三昧。即赤县神州。自达摩
东来之后。其间王公卿相。白衣黄冠。乃至命妇大姑。
市餈婆子。悉皆具大知见。名垂僧史。代不乏人。不断
烦恼而證菩提。不舍尘劳而登觉岸。即此镜中之华。
便成优昙钵罗。庸讵谓非金粟之后身邪。富沙于神
州为僻壤。自马大师过化以来。硕学大儒。联灯续燄
者不可枚举。迩来宗教滥觞。金鋀莫辨。美斯周公忧
之。客秋。予以赴请之东溪佛顶。过富沙。周公乃与其
同袍谢公辈躬迓至莲华社中。举扬第一义谛。别来
未几。复驰书至佛顶曰。庞公东土之净名也。其偈颂
佛事¶ 第 405c 页
机缘皆可以世。惜此方罕见。愿丐大序以冠其颠。
使剞劂流通为白衣榜样。亦护法之一端也。未审吾
师以为何如。予曰。善哉斯举乎。夫欲恶之孽为自性
之蒹葭久矣。及其始萌也而芸之。则禾繁以滋吾辈。
治心亦然。圣贤之治人治世亦然。公今为榜样白衣
而先流通正法。是可谓深耕而熟耰者也。虽然唐宋
之际何啻一庞公哉。今据五灯所载。六十馀员皆可
标榜万世者。合为一录。命曰镜华。梓而广之。则可使
人人为庞公。为灵照。为计氏。为洞宾。为苏为黄。为李
为杨。随所好而效之。则榜样不亦多乎哉。昔内翰澹
庵庄公尝访予于翠岩。询及宗乘中事。予举斩猫话
示之。庄通夕不寐。黎明至方丈曰。弟子会得也。予曰。
试道看。庄曰。虚空粉碎。一切不留。乃相笑而别。试问
诸公。虚空本无形相。如何粉碎得。若知得此意。则欲
恶之孽自除。一灵之性独朗。八角磨盘驰骤空里。金
毛狮子哮吼寰中。不然。且向镜华图上看看他榜样
是如何。

** 翠岩寺规约序

先圣以神道设教。建立丛林。聚众匡徒。朝夕焚修。祝
釐圣寿。正所以阴翊无为之化。同酬不报之恩也。故
为住持者不惜拖泥带水。为法求人。多中淘汰。觅得
一个半个当家种草。以续诸祖慧命。所谓养育材器。
陶铸圣凡。故其门庭不得不峻。礼法不得不严。规矩
不得不立。所谓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
矩。规矩立则上下安。礼法严则不肖退。门庭峻则师
道尊矣。故住持虽谦光接物。海纳山容。而于痛下针
锥之时不得不翻转面皮。学者往往望崖而退。求其
如叶县浮山。汾阳慈明者指不多屈矣。是故中下二
机非规矩无以束其身。非礼法无以制其暴。防其微。
杜其渐。而后丛林内外始安于无事。此大智禅师清
佛事¶ 第 406a 页
规所由设也。后世罔知。轨度不守。律仪遂至。纪纲废
弛。丛林凋丧。得不辜先圣建立之苦心乎。西江自马
大师开选佛场以来。巨刹星罗而西山尤盛。西山之
名蓝固多。而翠岩独盛。宋元后宗风寥寥。不振法席。
遂至沧更。顷者石磬重敲。海众云集。多是法中龙象。
无烦节外生枝。恐有一二初机莫知所守。故折里清
规。略摘数条可以救时毙者。揭之于左。傥有英俊衲
僧才入门来。打破牢关。纵横自在。逆顺无拘。超然于
规矩礼法之外而自合乎古辙者。则丛林幸甚。法门
幸甚。

** 黄岩寺规约序

夫岩居穴处。难忘君父之恩。方服圜颅。敢悖佛祖之
训。所以上求下化。夕惕朝乾。正欲同悟一心。仰资万
寿而已。然追风之骥不策而驰。绕树之猿非锁莫制。
顽铜钝铁投大冶而遂作干将。散木樗材遇良工而
崇成广厦。是知规绳炉𩍁断不可无。而巧匠真师千
秋一遇。八闽自鳌山成道之后。四海仰木毬象骨之
高。长者施宅作精蓝。王臣倾心为弟子。由是佛庐僧
刹棋布星罗。故此寺开山实自唐雪峰禅师始也。后
代隆洼年深。莫覈中兴以来。四十馀载昭昭彝训。凛
凛芳规。三喧义虎之声。一奏新丰之曲。本支七世千
指秀出云间。济洞两宗一时霆震海内。诚西瓯之法
窟也。某久客他乡。愚顽无似。乍归丈室。诚愧滥竽。思
创业之多艰。慨法久而成毙。爰集耆宿。共酌重轻。干
蛊虽贵。因时立法。自宜仿古。故折里规约。胪列廿条。
仰冀同志遵行。毋恣顽梗。使道德仁义之纪纲顿整。
戒定智慧之根本益坚。下导群机。上翼王化。则八闽
界内重窥象骨牚天。一味堂中常见金毛踞地。丛林
幸甚。法门幸甚。

** 佛顶寺规约序
佛事¶ 第 406b 页

建安自五代而后刹竿林林。高僧辈出。然皆在郊郭
之外。而山谷无闻焉。明末有大长者师事碧天和尚。
咨决心疑。慕须达之遗风。自西瓯来东溪。遥见一峰
插汉。双涧合流。乃询里中父老曰。是山亦有梵刹乎。
曰。有。曰。何圣所居。曰。唐龟洋无了禅师肥遁处。其寺
曰佛顶。长者闻之。冁然披榛而陟。但见残僧数辈。败
屋隤垣。有不堪其忧者。长者喟然叹曰。是祖庭也。岂
可久湮乎。乃迎其师主之。不数年间百废具举。无何
而其师化去。长者复偕山中耆旧削牍至西江翠岩。
逆予主席。岁丁酉年秋。篱菊香清。蔷薇露冷。长者须
鬓皓然矣。复亲送至山。稽首飏言曰。某年七十有七。
敬为和尚守此山二十馀年矣。何幸垂老犹获闻临
济宗乘。向者草昧经营。规条未立。后昆靡所适从。今
幸和尚俨临祖庭有赖。愿定清规。垂训将来。永为十
方选佛道场。以副初志。则某之功不浪施也。予曰。深
山里。钁头边。有一句子。千圣难窥。百丈未悉。公还委
悉么。长者曰。愿求指示。予握笔曰。分明听取。

** 募建大雄宝殿疏

夫普光明殿统凡圣而无遗。大解脱场亘古今而不
易。良由一念背觉。遂至六趣横生。染净既隔云泥。依
正自殊优劣。是故弃九五之位。法位弥尊。现四八之
身。凡身莫测。随方宝阁。遍界香台。非砗磲玛瑙之所
成。岂土木瓦石之能况。皆缘熏修。积劫施珠玉。等泥
沙力。践多生。舍身命犹草芥。故能威慑魔外。福被天
人。为暗夜之明灯。作苦海之舟楫也。翠岩古刹。南浦
名区。刱始普通之年。鹤书频钖。中兴己丑之岁。瑞兆
先呈。然宝殿千楹。未副雪中之谶。败椽数段。还同树
下之居。某下里卑人。滥膺重任。朝乾夕惕。行忖坐思。
五阅寒暄。未遽轻裁。短疏再观时势。乃敢奉启高贤。
一时名公倡首于前。四方衲子戮力于后。祇园既辟。
佛事¶ 第 406c 页
布金应有奇人。法宇重新。插草宁无达士。放大雄氏
之行径。人人自證大雄。依解脱法而修持。处处无非
解脱。陈红朽贯。堪培历世之良因。间碧涂金。必获多
生之胜报。万乘之尊特原自一笠七钱。百福之庄严
正赖雕梁画栋。幸继齐安芳躅。伫看明堂瓦插檐。欲
知真祖门庭。试听风瓯鸣殿阁。

** 募铸铜像疏

土木瓦石皆是佛身而世人不信。蠢动含灵皆具佛
性而世人不知。水流风动。雀噪鸦鸣。皆演佛音而世
人不闻。牛头马面。罗刹夜叉。皆呈佛相而世人不见。
所以烦劳黄面老汉屈曲垂慈。权挂垢衣。假名为佛。
遂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坐菩提场。横说竖说。尝对
空生言。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
来。又云。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当是时。黄面老
人巳自披肝沥胆。两手分付矣。争奈著相者依前眚
目迷[目*麻]。沉空者未免金尘翳眼。直至临末梢头。拈起
金色波罗华。始博头陀一笑。由是知此道之难明。虽
三贤十圣卒莫窥其阃奥。毋怪夫世人之不见不闻。
不知不信也矣。虽然吾佛之教权实并行。理事无碍。
故一瞻一礼。一香一华。或绘或雕。或塑或铸。或赞叹。
或恭敬。皆获成佛。所以法华云。或以指爪甲而画作
佛像。渐渐积功德。皆巳成佛道。由此观之。遵佛之训。
事佛之像。成佛可立而待也。又岂特天人福报而已
哉。翠岩为洪都名刹。沧更之后不知古佛飞锡何方。
虽土木瓦石。洲渚园林时时现殊妙色身。而凡夫所
见不一。顷者宝殿焕然。香云蔚霭。四众瞻依。不可无
像。拟觅巧匠洪炉仍铸金身丈六。须用红铜万斤。十
方具眼王臣。信心长者一掷阿堵。百福齐臻。优填之
胜举再兴。紫磨之金色常现。即此火风地水全成坚
固法身。顿令牧竖渔樵悉见现前真佛。临机不昧。直
佛事¶ 第 407a 页
下承当。一会灵山。千古未散。

** 募禅堂疏

夫丛林之有禅堂。犹国家之有庠序。庠序不立则贤
才无由以生。禅堂不开则慧灯无由以续。是知绍续
三世佛祖慧灯而不断者。实自禅堂始也。故百丈大
智禅师刱丛林。立规矩。设广堂通单以居其众。分两
序列职以任其劳。县钟版以定其时。执香版以策其
惰。限长期短期以发其勇锐。使湖海有志衲子同堂
共命。递相切磋。晓夜精勤。时刻无间。必期发明本有
佛性。及第心空而后已。此其为惠后学。恩至渥也。后
世不体先圣立法垂训之心。反以规矩为赘疣。以禅
堂为虚设。由是上下偷安。彼此钝置。甚至暗室屋漏。
靡所不为。一期报终。三涂永坠。可不哀哉。故梵网云。
若比丘不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佛塔及坐禅处
所者。犯轻垢罪。盖以坐禅之益广博无涯。可以破积
劫之迷。可以助无为之化。可以资檀信之福。可以报
不报之恩。故列祖出兴于世。未有不以兹为急务者
也。西山自亮公隐居后。列刹相望。近代以来正宗淡
薄。而名蓝大刹半属榛莽。良可慨也。癸未春。予始来
白法。缚茅以居。深自韬晦而四方学者日渐臻。茅舍
褊小不能容。因念先德住山。虽独宿孤峰而弘法利
生之志未尝斯须忘也。予虽德薄行微。敢不遵大智
之遗训哉。第白法自悦堂喜公后寸土尺木皆为横
目所有。兹者欲搆数椽以为坐禅之所。其奈难为无
米之炊。敬裁短疏。用启高贤。伏冀不忘灵山之嘱。勃
兴护法之思。大破悭囊。助成胜事。栋梁椽柱全彰古
佛风规。谷粟钱财悉露祖师巴鼻。一饭能致天福。七
钱尚感轮王。善果既由善因。种谷决不生稗。衲僧顿
明心地。续燄联芳。檀那正信此宗。超凡入圣。皇恩佛
恩等报。祖意教意均明。其殊勋殊德。岂曰小补之哉。
佛事¶ 第 407b 页

** 募建普同塔疏

塔婆之福世利民。灭恶生善也至矣哉。梵语塔婆亦
云支提。此土翻译为灭恶生善处。故阿育王以瞋怒
心杀八万四千夫人。罪当沦于地狱。乃问道人。当修
何善。得免斯殃。道人曰。唯有起塔。供养众僧。庶几可
免。王遂如教。于一日中造八万四千宝塔。散置阎浮。
竟免沦坠。故明州鄮山舍利塔至今以育王称焉。或
谓供养如来舍利获福固多。祇如凡僧之骨并无舍
利。供之奚益。曰。经云。凡夫比丘有德望者亦得起塔。
但露盘之多寡有殊。层级之隆杀不一。昔舍卫国有
大长者。尝罄其家资建立塔寺。命终生忉利天。其妇
以忆夫故。常埽此塔。夫从天降。慰之曰。我以造塔功
德殊胜。得生天上。汝能勤埽塔寺。亦得生天。妇如其
言。后果生天。夫妇同證须陀洹果。嗟夫。一念之嗔遂
感地狱。一念之善遂感天宫。毋论王臣长者。贫富贵
贱。莫不皆然。是知一念不生。善恶俱忘者上也。苟或
念虑纷纭。未得无心三昧。则当时时护念。庶几转祸
为祥。移粗作细耳。佛顶为东溪名蓝。自明季中兴以
来。德望之僧不可胜纪。然阇维之后散󰢍林下。未有
塔婆。予恐久而暴露其骸骨。荆棘其丘陇。似非丛林
所以祀先之礼。且违世尊所以示人灭恶生善之教。
敬裁短疏。奉启高贤。各发敬信心。共成希有事。非特
比丘枯骨普同沾恩。即忉利天宫生生乐享无既矣。

** 募浴室疏

佛殿放毫光。古灵曾开宝藏。浴堂惺妙触。跋陀已證
圜通。梵刹重兴。真风未泯。济济开士。何啻二八之多。
卓卓群英。宁殊五五之众。但兜罗未施。谁能觌体承
当。金汤再新。便可赤条相见。湘江之满载珍玉虚掷
无劳。洪井之半掬寒涛翻腾有待。况乎戈鋋杂沓。多
藏总为他留。因果分明。博施还同自得。一言道合。万
佛事¶ 第 407c 页
善齐臻。天人之福报匪轻。心境之尘埃顿涤。仰祈诺
诺。敢惜叨叨。

** 笑岩宝和尚语录跋

果地人语言非果地中人莫能办其深浅。摩诃衍密
义唯摩诃衍上士始解析其精微。天下之无道也久
矣。非仪封人之俊乂何足以知夫子之木铎。是故东
土自小释迦而后。腾空罗汉罕闻金锡之声。据座高
僧未获贝多之赠。然则大圣降灵。如晴空霹雳。火里
优昙。固无论已。即知大圣人之道而敬事之者。亦不
易得。由知已之不易。故显晦殊途。盛衰异世。安得吾
道之常明于天下也哉。吾祖笑岩老和尚乘愿降灵。
迅雷再震。关子岭头焚却本来父母。金沙滩畔密论
从上纲宗。故应真称为摩诃衍上士。大觉赞为果地
中人。苟非小释迦再来。焉能起临济于已坠之际耶。
西江邓文洁公深于禅者也。叙其集曰。吾师接引诸
方。其机用与先辈无以异。近溪罗先生当世之钜儒
也。亦以荷鞭策而知向方。然则内而中国。外而西土。
若应真。若王臣。皆知吾祖之道大。何以终其身于蓬
门陋巷之间也耶。颜子曰。夫子之道大。天下莫能容。
岂其然耶。曰。非也。圣人之生也求贤以续正脉。力践
以挽颓风。苟有益于时。虽陋巷蓬窗亦足以明圣人
之道。又何暇与庸流竞一时之声利而已哉。或曰。因
时救毙。为道求贤。吾师之言是也。然而联芳六人。道
脉之所系也。嘱付伽陀。凿凿可据。不数载而烟灭无
闻。苟非龙池一滴。则临济正宗焉有今日。而南北集
中十馀万言竟无一字及龙池者。何哉。曰。是非尔所
知也。师资道契。非语言文字可企及也。方其翘足。作
修罗障日月时。师翁遂悟去。尔还知否。或者无以对。
予固曰。是非尔所知也。曩者先师住金粟日。已镌全
集流通。第未采入师翁机缘。此盖刘子明缄之过耳。
佛事¶ 第 408a 页
某忝属远孙。不揣暗陋。删繁节要。以广流通。盖欲天
下皆知吾祖之道而力行之。则果地不难至。密义不
难论。晚近颓波不难挽也。读是录者。倘能因一脔而
知鼎味。则小释迦犹在。

** 祭二亲文

维某󵊮月日。不孝男某泣血百拜于严父慈母之墓
前。特竖墓上之碑。谨以香茗蔬馐。致祭于二亲之灵
曰。乌乎哀哉。尚忍言哉。二亲先后仙逝。不孝自此飘
零。迄今二十馀󵊮。墓木己拱把。合抱而岑森。乌乎哀
哉。尚忍言哉。言之思之。涕泪如雨。肝肠寸断。咽不成
语。乌乎哀哉。尚忍言哉。追忆畴昔。触境增悲。三度援
笔。竟无一词。其终不言也耶。不孝之言几满天下矣。
而独不能摅一言以告吾亲。何以异于鸡豚犬马耶。
乌乎哀哉。非不能言也。不忍言也。不忍言也其终奈
何。语有之子不谈父德。僧不拜君亲。夫不拜亲固遵
世尊之明训也。不谈父德而使天下后世无闻焉。其
不孝孰有过于此者。然则不忍言者何哉。夫亲之学
富逾五车。三事八砖易于拾芥。何以龆龀游泮而终
处岩穴耶。此不孝之所不忍言者一也。以亲之仁慈
恻怛。恭俭温良。则宜跻耆颐耄耋之󵊮。何以未登彊
什。留一髻于芝城之西。隐百骸于广寞之野耶。此不
孝之所不忍言者二也。甘断齑之粝食。服百结之鹑
衣。居陋巷蓬窗而坦然不忧。视不义之金珠玉帛犹
草芥而弗顾。闾里共知其廉洁。疏戚咸仰其孤标。由
是而推其盛德大业。则应本支百世而不衰。何以竟
至于无后天之报施。其有验耶。其无验耶。此不孝之
所尤不忍愿言者三也。以三不忍言而终不言。则何
以舒郁结之怀。展亲亲之义耶。乌乎哀哉。姑就失恃
怙以来。二十馀󵊮流离落魄之状泣䜣于二亲。少释
不孝之愆于万一耳。不孝初入紫云。志怀犹豫。是夕
佛事¶ 第 408b 页
梦中亲承面谕。子当决志。不必狐疑。出家得道。吾复
何悲。不孝于是矢志披缁。勤求至道。南询百城。遍咨
耆老。席不暇暖。食不遑饱。值天童之法王。闻一言而
遂了。乃侍巾锡。前后八秋。始刈把茆。厌原峰头。思报
罔极。陟屺陟岵。临风愈觉。凄其近泪。信无乾土。痛沧
桑之数更。归故乡而多阻。爰兴两刹。白法翠岩。禅教
及律。数载諵諵。念亲恩之未荅。乃众缘而悉芟。东风
正发。千里扬帆。直扺高阳。击目松杉。乌乎哀哉。睦州
之编蒲。妙喜之继绝。目连尊者之兰盆。忉利天宫之
特说。不孝固未能也。玟于墓上。陈芹藻于林间。
歌梵呗。诵真诠。亦不过流俗师僧之故套。又胡能俾
二亲之灵觉。皎然如日月之丽天。乌乎哀哉。不孝其
无可奈何也。然则终奈何哉。不孝其试以所学之道
呈于二亲之前。天听虽高。幸俯鉴焉。唯兹灵觉。包含
六合。本无去来。岂有苦乐。男身女身。空华数朵。夭寿
穷通。何有于我。我诚不孝。无可奈何。以道孝亲。或不
见诃。乌乎哀哉。百拜稽颡。唯灵在天。来格来飨。


古雪哲禅师语录卷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