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a 页 WYG0938-0915c.png
钦定四库全书卷
 群书考索别集卷十七  宋 章如愚 撰
  历门
   浑天仪
古制至宋朝而备历代以来其法渐密宋朝因之为仪
三重其在外者曰六合备平置单环上刻十二辰八十
四隅在地之位以准地而面地四方侧立黑双环具刻
去极度数以中分天脊直跨地平使其半出地上半入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b 页 WYG0938-0915d.png
地下而结于其子午以为天经斜倚赤单环具刻赤道
度数以平分天腹横绕天经亦使半出地上半入地下而
结于其卯酉以为天纬二环表里相结不动其天经
之环则南北二极皆为圆轴虚中而内向以挈三辰四
游之环以其上下四方于是可考故曰六合次其内曰
三辰仪侧立黑双环亦刻去极度数外贯天经之轴内
挈黄赤二道其赤道则为赤单环外依天纬亦刻宿度
而结于黑双环之卯酉其黄道则为黄双环亦刻宿度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a 页 WYG0938-0916a.png
而又斜倚于赤道之腹以交结于卯酉而半入其内以
为春分后之日轨半出其外以为秋分后之日轨又为
白单环以承其交使不倾垫下设机轮以水激之使其
日夜随天东西运转以为象天行以其日月星辰于是
可考故曰三辰其最在内者曰四游仪亦为黑双环如
三辰仪之制以贯天经之轴其环之内则两面当中各
施直距外趾指两轴而当其要中之内又为小窾以受
玉衡要中之小轴使衡既得随环东而运转又可随处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b 页 WYG0938-0916b.png
南北低昂以待占候者之仰窥焉其以东西南北无不
周遍故曰四游此其法之大略也(书说/)
名仪象观扬子云八事之难则盖天不如浑天观蔡邕
无师法之讥则宣天亦不如浑天观晋志好音徇异之
语则昕安穹天皆不如浑天夫浑天乃颛帝之始造者
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此则为浑天之名上以玑运下
以衡窥此则为浑天之仪日月更迭星宿蟠罗此则为
浑天之象究其名验其仪考其象定三光之出入逆阴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3a 页 WYG0938-0916c.png
阳之升降推岁序之往来有不必造缇室之律以候气正阳
城之土圭以测景矣是故梁置于重云殿隋置于观象
殿太宗置于凝晖阁皆所以寓崇重之意也魏永兴有
铭唐玄宗有铭崔子玉亦有铭皆所以示不朽之傅也
虞帝用玑张衡用铜梁令瓒用木魏永兴用铁皆所
以为造器之验也平子转之以水葛衡动之以机张
思训代之以水银皆所以成转运之法也有六合仪有
三辰仪又有四游仪李淳风所造之仪也有双环规有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3b 页 WYG0938-0916d.png
单横规又有单规梁人所置之规也有阳经环有阴经
环又有璇极环僧一行所制之环也浑天造化精深微
妙又岂容以浅识肆其喙哉彼梁武帝立新意以排浑
天王仲壬以掘地有水驳浑天是皆未知浑天之妙者
(颜达龙/)
衡窥玑仰之制以衡窥玑仰占天象之实自是一器而
今人所作小浑象自是一器不当并作一说也元祐之
制极精然其书亦有不备乃最是𦂳切处必是造者秘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4a 页 WYG0938-0917a.png
此一节不欲尽以告人耳(文公荅江德明/)
天体圆象之制天经之说正坐以天形为可低昂反覆
耳不知天形一定其间随人所望固有少不同处而其
南北高下自有定位正使人能入于弹圆之下以望之
南极虽高而北极之在北方只有更高于南极决不至
反入地下而后遇南方也(但入单圆下者自不有见耳/)
盖图虽古所创然终不似天体孰若一大圆象钻冗为
星而虚其常隐之规以为瓮口乃设短轴于北极之外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4b 页 WYG0938-0917b.png
以缀而运之又设短柱于南极之北以承瓮口设四柱小
梯以入其中而于梯未架空北入以为地平使可仰窥
而不失浑体耶古人未有此法杜撰可笑试一思之恐或
为即著其说以示后人亦不为无补也(文公荅蔡季通/)
   浑象疏
尧典月令昏星迟速按尧典仲夏星火至秦月令仲夏
昏亢中大率迟二十六度今仲夏昏轸中又迟十七度
 疏曰先儒论尧典中星多牵合月令月令乃吕不韦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5a 页 WYG0938-0917c.png
 以秦历增损周公时训而为之者也大抵季月中星
 与尧典仲月中星多合盖其岁差使然尔岁差之说
 有以四十五年差一岁者宋大明历是也有以百八
 十六年差一度者梁虞𠠎历是也有以百八十三年
 差一度者梁祖冲之大同历是也有以八十四年差
  一度者唐开元之大衍历是也虞喜谓五十年差一
 度何承天谓百年差一度皆未得其实宋朝纪元历
 以七十八年差一度最为密准唐志有云考古史及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5b 页 WYG0938-0917d.png
 日官候簿以通法计之三千四十分度之三十九
 为一岁之差盖亦七十八年而差一度也崇天历庆
 历甲申冬至日在斗五度以岁差之法推而上之自
 庆历甲申去唐开元甲子凡三百二十一年日差五
 度故唐志云开元甲子日在赤道斗十度是也又推
 而上之自开元甲子至汉太初元年丁丑凡八百二
 十七年日差十度故唐志云以开元大衍历岁差引
 而退之则太初元年冬至日在斗二十度是也其太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6a 页 WYG0938-0918a.png
 初历云日在牵牛初为术疏矣自太初丁丑推而上
 之去秦庄襄王元年一百四十五年日差二度冬至
 日当在斗二十二度故月令云日在斗也自秦庄襄
 王元年推而上之去尧之甲子凡二千二十八年日
 差二十六度冬至日当在虚一度日没而昴中故尧
 典云日短星昴是也盖月令之中星不宗尧典固已
 用岁差之法自汉以来迄于晋唐诸儒皆以日在斗
 牛互为胶柱之说虽历家亦不括其非至宋梁以来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6b 页 WYG0938-0918b.png
 历家虽论其差儒者犹未深察故唐臣疏月令中星
 参以尧典谓七星毕见果然则中星之度数不必考
 而玉衡为无用也至宋朝命儒臣修唐志而岁差之
 法始明矣然先儒言日至所在星度多举冬至为例
 此独举仲夏中星者愚于月令仲冬中星有疑故阙
 之
中星迟则黄道随夫中星迟则日至所在不同而黄道
随之矣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7a 页 WYG0938-0918c.png
 疏曰黄道者光道也日之所行故曰光道晋志载葛
 洪浑天仪注谓黄道与赤道东交于角五少弱西交
 于奎十四少强南至斗二十一度北至井二十五度
 唐志云黄道春分与赤道交奎五度多秋分与赤道
 交于轸十四度少南至斗十度北至井十三度愚按
 葛洪所引浑天仪注似是汉人所作其论黄道东西
 交南北至度数近太初元年日行之度唐志则㩀开
 元甲子而云所以不同也至于汉志谓光道北至东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7b 页 WYG0938-0918d.png
 井南至牵牛东至角西至娄其北至东交与葛洪同
 其南至西交与葛洪异盖班固主太初历而云其太
 初历谓冬至日在牵牛初东汉贾逵已论其疏矣葛
 洪与贾逵一说也此所谓日至所在不同而黄道随
 之矣
按尧典以著其端按尧典以著演纪之端也
 疏曰凡历数所起谓之演纪之端皇甫谧曰帝尧以
 甲辰之岁即帝位皇极经世所载亦然凡在位七十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8a 页 WYG0938-0919a.png
 年二十一年而得甲子即以为演纪之端是年天正
 冬至日在虚一度以纪元历步之一万分度之百二
 十八为一岁之差凡七十八年日差一度自帝尧演
 纪之端至汉太初元年丁丑积二千一百九十四年
 日差二十七度八千二百七十二分至唐开元甲子
 积三千一年日差凡三十八度四千一百二十八分
 至宋朝乾德甲子积三千二百四十一年日差凡四
 十一度四千八百四十八分至庆历甲申积三千三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8b 页 WYG0938-0919b.png
 百二十一年日差凡四十二度五千八十八分至绍
 兴甲子积三千四百二十一年日差凡四十三度七
 千八百八十八分若不存演纪之端则积分计差之
 法何所从始此所以只依尧典而著演纪之端也春
 秋文曜钩云唐尧即位羲和作浑仪王蕃亦云浑天
 仪者羲和之旧器也愚按尧典所载有历有象故作
 浑象浑象者羲和之旧器也安得不著尧典之中
 星以为演纪之端乎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9a 页 WYG0938-0919c.png
七政皆纬星日月五星是为七政皆纬星也
 疏曰不动者为经星动者为纬星张衡曰文曜丽乎
 天其动者有七日月五星是也故曰七政皆纬星也
今著黄道南北至去赤道各二十四度以验日晷之短

 疏曰后汉志载张衡浑仪赤道横带天之腹黄道斜
 带其腹去赤道表里各二十四度晋志载葛洪浑天
 仪注赤道带天之纮黄道出入赤道极远者去赤道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9b 页 WYG0938-0919d.png
 二十四度唐志载一行黄道仪云赤道带天之中以
 分列宿之度黄道斜运以明日月之行五代司天考
 载王朴曰赤道者天之纮带也其势圜而平纪宿度
 之常数焉黄道者日轨也其半在赤道内半在赤道
 外去极二十四度此所以著黄道南北至去赤道各
 二十四度也日晷短长之说汉志曰日近极故晷短
 日远极故晷长日去极远近难知要以晷景晷景者
 所以知日之南北也按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0a 页 WYG0938-0920a.png
 深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先儒皆谓地中
 今阳城是也立八尺之表日永景尺五寸日短景丈
 三尺其郑康成注及考灵曜周髀灵宪王蕃陆绩诸
 书并云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隋志载宋元嘉十
 九年遣使往交州测景夏至日影出表南三寸三分
 何承天计阳城去交州路当万里而影差一尺八寸
 二分是六百里而差一寸也唐太史议曰交州去洛
 九千里盖山川回折使之然以表考其弦当五千乎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0b 页 WYG0938-0920b.png
 开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太史监南宫说择河南
 平地设水准绳墨植表以引度之大率五百二十六
 里晷差二寸馀南候林邑冬至晷六尺九寸夏至在
 表南五寸七分北候铁勒夏至晷四尺二寸三分冬
 至晷二丈九尺二寸六分计阳城南距林邑径六千
 一百二十二里五月日在天顶北六度北距铁勒与
 林邑正等则五月日在天顶南二十七度四分旧说
 千里而差一度疏矣然则日晷短长之说不必以尺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1a 页 WYG0938-0920c.png
 寸为较大约测其晷极长则知日南至测其晷极短
 则知日北至如斯而已矣
书次以求晦朔书十二次以求月之晦朔而岁成矣
 疏曰十二次亦曰十二辰日月之所会也晋志云班
 固取三统历十二次配十二野其言最详又有费直
 说周易蔡邕月令章句所言颇有先后魏太史令
 陈卓更言郡国所入宿度今附而次之自轸十二度
 至氐四度为寿星于辰在辰郑之分野属兖州自氐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1b 页 WYG0938-0920d.png
 五度至尾九度为大火于辰在卯宋之分野属豫州
 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于辰在寅燕之分
 野属幽州自南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
 在丑吴越之分野属扬州自须女八度至危十五度
 为玄枵于辰在子齐之分野属青州自危十六度至
 奎四度为陬訾于辰在亥卫之分野属并州自奎五
 度至胃六度为降娄于辰在戍鲁之分野属徐州自
 胃七度至毕十一度为大梁于辰在酉赵之分野属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2a 页 WYG0938-0921a.png
 冀州自毕十二度至东井十五度为实沈于辰在申
 魏之分野属益州自东井十六度至柳八度为鹑首
 于辰在未秦之分野属雍州自柳九度至张十六度
 为鹑火于辰在午周之分野属三河自张十七度至
 轸十一度为鹑尾于辰在已楚之分野属荆州此班
 固所志也其费直蔡邕之说所先后或一二度或三
 四度多不过六度又陈卓范蠡鬼谷先生张良诸葛
 亮谯周京房张衡并云角亢氐辰郑兖州房心卯宋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2b 页 WYG0938-0921b.png
 豫州尾箕寅燕幽州斗牛女丑吴越扬州虚危子齐
 青州室壁亥卫并州奎娄胃戍鲁徐州昴毕酉赵冀
 州觜参申魏益州井鬼未秦雍州柳心张午周三河
 翼轸已楚荆州皆不计星度举其大纲耳夫天运一
 周日移一度月移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日舒月速
 当其同谓之合朔舒先速后近一远三谓之弦相与
 为衡分天之中谓之望以速及舒光尽体怯谓之晦
 凡十二晦朔而岁成焉张衡灵宪曰日譬则火月譬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3a 页 WYG0938-0921c.png
 则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
 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皇极外
 书言月本黑受日之光而白与灵宪之说合矣此所
 以有晦朔也星家于诸纬行度皆能著历惟月行最
 速未及八刻已移一度不可著历其为算法积分成
 度求之久远易致差谬欲明其要不若求之晦朔日
 之所次则月之所会也自朔日计之每日行十三度
 十九分度之七至晦又求之会则弦望所次皆可得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3b 页 WYG0938-0921d.png
 而推虽不中不远矣日月之行皆有盈缩日盈月缩
 则后中而朔月盈日缩则先中而朔故曰虽不中不
 远矣日月之会是为十二次十二次之所会则十二
 朔之所纪也十二晦朔虽曰成岁常有馀分盖日行
 三百六十五日有二十五刻而周天月行二十九日
 有五十三刻强而与日会凡三百五十四日有三十
 七刻而十二晦朔终矣每岁馀十日有八十八刻三
 岁馀三十二日有六十四刻而置闰受二十九日有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4a 页 WYG0938-0922a.png
 五十三刻尚馀三百有十一刻通十九岁计之共馀
 二百六日有七十二刻凡置七闰受二百六日有七
 十一刻乃无馀分故扬雄太元十九岁为一章一章
 者闰分尽也按六历诸纬与周髀云日月同起于端
 度日舒月速凡日行十九周月行二百五十四周而
 复会子端是为一章后汉制曰闰七而受其岁十九
 名曰章是也四章为蔀蔡邕月令章句曰七十六
 年为蔀首是也二十蔀曰纪纪法一千五百二十年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4b 页 WYG0938-0922b.png
 三纪为元韩子曰四千五百六十岁为元是也此所
 以书十二次以求月之晦朔而岁成也
纬星可以数测其馀纬星自可随其迟速以数步之也
 疏曰上文既明日月之行矣其馀纬星谓五星也木
 东方曰岁星火南方曰荧惑金西方曰太白水北方
 曰辰星土中央曰镇星张衡灵宪曰日者阳精之宗
 月者阴精之宗五星五行之精也日行黄道日与五
 星皆出入黄道也隋志载宋元嘉十七年作小浑天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5a 页 WYG0938-0922c.png
 其日月五星悉居黄道不著出入之度盖为之大约
 云耳唐志载李淳风黄道仪以玉衡璇规别带日道
 旁列二百四十九交以携月游一行更造游仪黄道
 内施白道月环其法太烦所以难述然则月与五星
 大约出入黄道其纤悉则付之造历者考其出入之
 度以推日月之交蚀五星之留速有差则以浑天占
 之盖浑天者象也历纪其详象著其晷历象与天合
 而七政齐历象不与天合则黄道差而七政不齐其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5b 页 WYG0938-0922d.png
 历与象皆当脩也按汉志月有九行者黑道二出黄
 道北赤道二出黄道南白道二出黄道西赤道二出
 黄道东一行考月行出入黄道为图三十六究九道
 之增损作大衍历五代司天考载王朴明九道以步
 月作钦天历曰九道者月轨也其半在黄道内半在
 黄道外去极远六度出黄道谓之正交入黄道谓之
 中交自古虽有九道之说盖亦知而未详徒有祖述
 之文而无推步之用今以黄道一同分为八节一节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6a 页 WYG0938-0923a.png
 之中分为九道尽七十二道而使日月无所隐其邪
 正之势焉盖月之出入黄道时异而日不同非浑天
 所能述要之极远不过六度则大数可知矣五星行
 度有舒有速金水辅日而行谓之辅星一岁一周天
 火曰荧惑二岁周天木曰岁星岁易一次十二岁而
 周天土曰镇星三十岁而周天其盈缩也近日而疾
 远日而迟去日极远势尽而留此其大略也或曰七
 政不齐则历当脩固矣浑象亦有修乎曰安得无修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6b 页 WYG0938-0923b.png
 观尧典与月令中星不同则黄道之交至凡七十八
 年一修矣黄道定而七政齐故曰其馀纬星自可随
 其迟速以步之也
经星或微或著经星有微有著凡万有一千五百二十
 疏曰前汉志云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见者经星常
 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
 州国官宫物类之象张衡灵宪曰星也者体生于地
 积成于天列宿错峙各有所属中外之官常明者百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7a 页 WYG0938-0923c.png
 有二十四可名者二百二十为星上千五百而海人
 之占未存焉微星之数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庶物
 蠢蠢皆得系命晋志云武帝时太史令陈卓总其
 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图大凡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
 六十四星以为定纪盖灵宪所谓常明可名之星也
 唐志云使者六相元太言交州望极才高二十馀度
 八月海中望见老人星下列星粲然明大者甚众古
 所未识乃浑天家以为常没地中者也大率去南极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7b 页 WYG0938-0923d.png
 二十度以上之星则见盖灵宪所谓海人之占未存
 焉者也微星不可胜穷故举而当诸万物之数曰万
 有一千五百二十也
南北枢以象二极今斜倚南北枢去地高深各二十六
度以象二极
 疏曰王蕃曰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果
 黄也周旋无端浑浑然故曰浑天也又曰浑象之设
 地当在天中其势不便故反观其形地为外国于已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8a 页 WYG0938-0924a.png
 解者无异在内盖自古作浑象皆然惟吴葛洪与宋
 钱乐之所作使地居于天中后之人亦不用其法盖
 其势不便也今置木匮以为地平盖从古法葛洪曰
 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三十六度两极相去
 一百八十二度半强绕北极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
 绕南极七十二度常隐不见唐志曰地三百五十一
 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林邑极高十七度四分周圆
 三十五度常隐铁勒极高五十二度周圆百四度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8b 页 WYG0938-0924b.png
 常见不隐然则南北极去地高深各距三十六度据
 阳城而言也
著赤道以定昏旦之中星著赤道带天之腹书二十八
舍以分周天之度而昏旦之中星定矣
 疏曰二十八舍者二十八宿之度数也以日月五星
 之所次舍故诸志亦曰二十八舍也东汉志载永元
 太史黄道铜仪以角为十三度亢十氐十六房五心
 五尾十八箕十斗二十四四分度之一牵牛女须女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9a 页 WYG0938-0924c.png
 十一虚十危十六营室十八东壁十奎十七娄十二
 胃十五昴十一毕十六觜三参八东井三十舆鬼四
 柳十四星七张十七翼十九轸十九唐志一行大衍
 历南斗二十六牛八婺女十二虚十大危十七营室
 十六东壁九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昴十一毕十七
 觜觿一参十东井三十三舆鬼三柳十五星七张十
 八翼十八轸十七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
 十八箕十一为赤道度其毕觜觿参舆鬼四宿度数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19b 页 WYG0938-0924d.png
 与古不同旧经角距星去北极九十一度亢八十九
 度氐九十四度南斗百一十六度牛百六度虚百四
 度危九十七度营室八十五度东壁八十六度奎七
 十六度娄八十度胃昴七十四度毕七十八度觜觿
 八十四度参九十四度东井七十度舆鬼六十八度
 柳七十七度七星九十一度张九十七度翼九十七
 度轸九十八度一行大衍历角距星去北极九十三
 度半亢九十一度半氐九十八度房百一十度半心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0a 页 WYG0938-0925a.png
 百一十度尾百二十四度箕百二十度南斗百一十
 九度牵牛百四度须女百一度虚百一度危九十七
 度营室八十三度东壁八十四度奎七十三度娄
 七十七度胃昴毕七十六度觜觿八十二度参九
 十三度东井六十八度舆鬼六十八度柳八十度半
 七星九十三度半张百度翼百三度轸百度今用一
 行大衍历更定度数较之于古尤为精矣此所以著
 赤道带天之腹书二十八舍以分周天之度也定昏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0b 页 WYG0938-0925b.png
 旦之中星其法尤详舜典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郑康成云其转运者为玑其持正者为衡皆以玉为
 之七政者日月五星也以玑衡视其行度以观天意
 也马融曰浑天仪可旋转故曰玑所谓衡者其横萧
 也所以视星辰也璇为玑玉为衡贵天象也日月五
 星皆以此度知其盈缩进退愚按二说皆谓衡以视
 星辰之行度非谓以衡望玑也惟蔡邕盖天说谓圆
 者为玑其径八尺以美玉为之悬而运之以象天之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1a 页 WYG0938-0925c.png
 行直者为衡其长八尺以美玉为之孔径一寸从下
 望玑以视星辰唐孔颖达疏遂采蔡说谓悬玑以象
 天而以衡望之转玑窥衡以知星宿且邕谓玑为黄
 天悬而运之其径八尺尽图列宿固已稠穊管窥则
 乱矣况在函丈之内安用八尺之管窥之乎其说殊
 不可晓然则当从郑康成马融之说以衡视星辰之
 行度得之矣今求诸家之说为图以附于后又按隋
 志载梁天监中祖于错综经注以推地中其法曰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1b 页 WYG0938-0925d.png
 先验昏旦定刻漏分辰次乃立表于准平之地名曰
 南表候日中更当立表于南表影中名曰中表夜依
 中表以望北极枢而立北表今参相直三表皆以悬准
 定乃观三表直者其立表之地即当子午之正三表
 曲者当东求之又以春秋二分之旦日始出半体乃
 立表于中表之东名曰东表是日之夕日入西方半
 体又立表于中表之西名曰西表乃观三表直者则
 其地处卯酉之正也南北经之东西纬之各经百有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2a 页 WYG0938-0926a.png
 二十一尺四分尺之三规而圜之周三百有六十五
 尺四分尺之一以象周天之度漏刻上求正日之昏
 从中表之北望之以候二十八宿之先至使与南表
 及中表相直为中星也至明日昏时更望之星则西
 过一度乃移南表一尺以望之又明日星复西过一
 度又移南表一尺以望之至后星当表即是前星度
 分之尽也如是为法至三百六十五日始候之星还
 而当中盖太史占候中星之法至是为特详愚谓三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2b 页 WYG0938-0926b.png
 表之设善矣更当以玉衡望之其法始备 玉衡之
 说与璇玑为二器互相为用不可阙一故舜典并言
 之若共为一器安得并言哉先儒皆知璇玑为浑仪
 玉衡为横箫然而必欲以二者合为一器则谬矣按
 张衡作浑天仪于密室中转之以告灵台观天者皆
 如合符则如浑仪之转在密室而横箫之观在灵台
 二者互相为用不可阙也至吴时王蕃制浑仪乃设
 游筒于其中谓之玉衡其说以为有玑而无衡者但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3a 页 WYG0938-0926c.png
 谓之浑象不谓之浑仪此强分别也仪谓仪形法谓
 法象仪谓岂有二哉隋志采王蕃之说谓张衡所造
 止是浑象而讥何承天莫辨仪象之异以为乖失此
 乃蔽于王蕃之新论而不解张衡等之旧制云耳所
 载伪刘曜光初六年孔挺作铁仪其规有六其外四
 规不动其内两规径八尺其运动属双轴之间置衡
 长八尺通中有孔圆径一寸当衡之半两旁有关各
 注著双轴衡既随内规东西转运又自于双轴之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3b 页 WYG0938-0926d.png
 间得南北低昂观此之云玉衡在浑仪之中乃为赘物
 有之无用去之无损果何为哉又载后魏晁崇所作
 与刘曜大同盖互相考述也唐李淳风作铜仪其外
 四规不动号曰六合仪其内双规径八尺转于六合
 之内号曰三辰仪玄枢为轴傍转于内贯玉衡在玄枢
 之间而南北游号曰四游仪观此之云与刘曜所作
 无以异矣一行铜仪径四尺五寸九分玉衡长四
 尺五寸八分旋于轴中其制亦与刘曜相类皆附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4a 页 WYG0938-0927a.png
 会王蕃之率合玑衡以为一器其实无义理也王蕃
 之说曰浑仪以察三光以分宿度浑象以著天体以
 布星辰愚请更之曰衡以察三光以分宿度玑
 以著天体以布星辰斯二者以考于天盖密矣如此
 然后昏旦之中星定也
经星可以象占其馀经星自可因其出没以象占之也
 疏曰上文既明北极及二十八宿之方位度数矣其
 馀经星谓如灵宪所载常明可名之星也方位度数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4b 页 WYG0938-0927b.png
  既定则出没之时可知矣出没之时定则其疏密鳞
  次之象皆可按图而占之矣旧经文昌二星在舆鬼
  四星在东井北斗枢在七星一度璇在张二度玑在
  翼二度权在翼八度衡在轸八度开阳在角七度杓
  在亢四度天关在黄道南四度天尊天桴在黄道北
  天江天高狗国外屏云雨虚梁在黄道外天囷土公
  吏在赤道外上台在东井中台在七星建星在黄道
  北半度天苑在昴毕王良在壁外屏在觜觿雷电在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5a 页 WYG0938-0927c.png
 赤道外五度霹雳在赤道外四度八魁在营室长垣
 罗堰当黄道唐一行测文昌四星在柳一星在舆鬼
 一星在东井北斗枢在张十三度璇在张十二度半
 玑在翼十三度权在翼十七度太衡在轸十度半开
 阳在角四度少杓在角十二度少天关天尊天桴天
 江天高狗国外屏皆当黄道云雨在黄道内七度虚
 梁在黄道内四度天囷当赤道土公吏在赤道内六
 度上台在柳中台在张建星在黄道北四度半天苑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5b 页 WYG0938-0927d.png
  在胃昴王良四星在奎一星在璧外屏在壁雷电在
  赤道内二度霹雳四星在赤道内一星在外八魁五
  星在壁四星在营室长垣在黄道北五度罗堰在黄
  道北凡图星辰之象其法有二一曰浑天其圆如丸
  一曰盖天其圆如盖浑天本象天体盖天南方之度
  反阔所以不类汉末扬子云难盖天八事以通浑天
  其后桓谭郑玄蔡邕陆绩各陈周髀之遗周髀即盖
  天之说也其本包羲氏立周天历度其所度则周公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6a 页 WYG0938-0928a.png
 受于殷商周人志之故曰周髀髀股也股者表也其
 言天之居如倚盖极在天之中而今在北此所以知
 天之形如倚盖也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
 随天左转譬之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
 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而左回焉此其说亦可取
 又谓日朝出阳中暮入阴中夏时阴少故日长冬至
 阴多故日短此则疏而未详也愚谓今之星图凡可
 以锓木勒石者皆盖天之遗也浑天不可以锓木勒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6b 页 WYG0938-0928b.png
 石亦有以二分二至为四图而锓木勒石者反不如
 盖天之图归一然则是盖天浑天之说可以并行之也
 惟是盖天之图南方之度当狭而反阔其星当密
 而反疏亦势不得不尔观者以意会之可也按隋志
 高祖平陈得善天官者周坟乃命参校周齐梁陈官
 私旧图刋其小大正彼疏密依准甘石巫咸三家星
 位以为盖图旁摛始分甄表常度并具赤黄二道内
 外两规悬象著明王度攸次星之隐显天汉昭回宛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7a 页 WYG0938-0928c.png
 若穹苍将为正范唐志李淳风以为盖天之说天地
 中高而四隤日月相隐蔽以为昼夜绕北极常见者
 谓之上规绕南极常隐者谓之下规赤道横络者谓
 之中规 盖天之说与浑天并行于世其外又有宣
 夜之说谓天本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
 故苍苍然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
 止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
 不然虞喜因宣夜之说作安天论虞耸又立穹天论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7b 页 WYG0938-0928d.png
 姚信造昕天论隋志载刘焯曰盖及宣夜二说并驱
 平昕安穷四天腾沸大抵四天之说皆宣夜之遗晋
 志蔡邕之说曰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周髀术数具存
 考验天状多所违戾惟浑天近得其情又曰浑天之
 设其来久矣绵代相傅史官禁密学者不睹故宣盖
 沸腾是故仪象昭著莫如浑天其次盖天犹有考焉
 至于宣夜其说无取所以世莫傅也
总论浑天之制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8a 页 WYG0938-0929a.png
 疏曰自古浑天之作其尺度之广者莫如晁崇李淳
 风其机械之巧者莫如张衡一行古旧浑象以二分
 为一度凡周七尺三寸半分或曰洛下闳之所作也
 张衡更制以四分为一度凡周一丈四尺六寸一分
 王蕃折衷二家以三分为一度凡周一丈九寸五分
 之三也宋太史令钱乐之放述吴葛衡之说铸铜为
 仪使地居于天中以机动之天动而地止比古制差
 失亦不过以五分为一度凡周一丈八尺二寸五分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8b 页 WYG0938-0929b.png
 大而已惟晁崇铁仪李淳风铜仪各有内外规其内
 规各经八尺凡周二丈四尺故曰尺度之应无如晁
 崇李淳风也钱乐之晁崇李淳风之仪虽大皆须人
 运非能自运也惟汉张衡唐一行浑仪各以漏水转
 之衡为关捩转瑞轮蓂荚于阶下随月盈虚依历开
 落程子玉称其制作侔造化一行立二木人于平地
 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辰则自然撞钟每一刻
 则自然击鼓皆于匮中关锁相持此运虽同而迟速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9a 页 WYG0938-0929c.png
 各异使臣称其妙过前古无几铜铁亦涩不能自转
 故曰万机千械不足以尽之也大抵浑天之设欲知
 日出没之时某星始见某星当中某星已没如斯而已
 矣以水运之当昏而日未没或未昏而日没则如之
 何未免节其漏水以求其齐孰若以人运之及齐
 而止不亦易且简乎盖浑仪与刻漏不同刻漏遂刻
 候之故不可以人运浑仪推昏旦候之日中及夜中
 皆不候故不必以水运则机械之巧可以已矣不然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29b 页 WYG0938-0929d.png
 自衡与一行之外为浑仪者众矣何为皆不以水运
 也且王蕃言张衡浑天仪为器伤大难可动移一行
 言李淳风黄道仪法颇难述遂致寝废然则为兹器
 者非不务为简易也盖患夫星辰之稠概焉耳愚采
 古法作小浑天书星名而不画其象所以著易简之
 理也以一分为三度象太极函三之道径四寸有奇
 以象四时周一尺二寸有奇以象十二月其奇以象
 闰故曰举其纲而知众目之随则是亦足矣本其纲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30a 页 WYG0938-0930a.png
 者谓中星正而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之星皆正也于
 戏以天地之大而述之以四寸之仪天地之道可运
 之掌矣愚作浑象而患夫器之不能常存也又为之
 图图亦岂能常存矣当明其理至于理则无时而不
 存矣中庸曰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
 则其生物不测又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宋朝
 太平兴国中命巴人张思训创浑仪大率依仿一行
 之法激水运机加以楼数层高丈馀以藏关柱冬月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30b 页 WYG0938-0930b.png
 用水银代水以防凝涩撞钟击鼓之外复有摇铃执
 牌之报太宗诏置于文明殿题曰太平浑仪自思训
 死机绳断坏无复知其法制者至道中韩显符皇祐
 中周琮及熙宁元丰所造浑仪皆不以水运以是知
 机械之巧可以已也元祐初吏部尚书苏颂举吏部
 守当官韩公廉更造浑仪复用水运著新仪象法要
 三卷藏之太史谓水运者为浑天仪不以水运者止
 曰铜候仪其说以至道皇祐熙宁新旧浑仪当时翰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31a 页 WYG0938-0930c.png
 林天文院及太史局所用皆是铜候仪不得为浑天
 仪盖信用韩公廉矜尚机巧之过非通论也其制木
 阁五层司辰击鼓摇铃执牌出没于閤内皆依仿张
 思训之旧两极内置直距直距中夹望筒使南北低
 昂旋运持正窥七人皆因循一行之法以望筒在浑
 仪腹中实无所用也乃出新意使望筒常指日日体
 常在筒窍中所谓窥测七曜者如是而已矣且望筒
 果能于浑仪中窥测七曜又何用台上测验哉今必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31b 页 WYG0938-0930d.png
 使人于其旁验星在之次与台上测验者相应以不
 差为准是窥测七曜者常在台上不在望筒也由是
 观之望筒当设于司天台上不当在浑天腹中明矣
  或问刘智云浑天之制周制衡管用考三光之分
 所以揆正宿度准步盈虚者也自王蕃以来孔挺淳
 风一行张思训韩公廉所造皆周旋衡管于浑天腹
 中窥测七曜今曰衡管在浑仪之中乃为赘物何以
 知其无窥测之用乎曰窥测七曜者当在露天空旷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32a 页 WYG0938-0931a.png
 之中其衡管之下必通人来往窥测今淳风仪置之
 凝晖閤一行仪置之武成殿张思训仪置之文明殿
 韩公廉仪置之集英殿皆在禁中又作版屋覆之其
 仪表里三重衡管在三重之中周旋遮蔽载以龙柱鳌
 云充塞其下不通往来以是知其无窥测之用也且
 衡贵持正以定观动今使随规东西运回又自于双
 轴之间得南北低昂其势摇摇然靡所定正是动中之
 动也安取持正之义乎此所以知其无窥测之用也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32b 页 WYG0938-0931b.png
总论七政之运行
 奚自混元之初七政运行岁序变易有象可占有数
 可推由是历数生焉夫日月星辰有形而运乎上者
 也四时六气无形而运乎下者也一有一无不相为
 侔然而二者实相捡押以次岁功盖日穷于次月穷
 于纪星回于天此有形之运于上而成岁者也五日
 为候三侯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此无形之运于
 下而成岁者也混元之初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33a 页 WYG0938-0931c.png
 自此运行迨今未尝复会如合璧连珠者何也盖七
 政之行迟速不同故其复会也甚难日之行天也一
 岁而一周月之行天也一月而一周岁星之周也常
 以十二年(世俗以年为岁者盖本于此/)镇星之周也
 以二十八年荧惑之周也以二年惟太白辰星附日
 而行或速则先日或迟则后日速而先日昏见西方
 迟而后日晨见东方要之周天仅与日同故亦岁一
 周天焉夫惟七政之行不齐如此此其所以难合也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33b 页 WYG0938-0931d.png
 世之观汉史者见其论太初历之密日月如合璧五
 星如连珠而遂以谓五星会于太初之元年殊不知
 此乃论太初历之周密推而上至于混元之初其数
 之精无有馀分故有是言在太初之年实未尝如合
 璧如连珠也何以言之五星之会尝从镇星五星之
 行镇星最迟故诸星从之而会以历考之汉高祖之
 元年五星聚于东井盖鹑首之次也自高祖元年至
 太初元年凡百有年也镇星二十八年而一周当是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34a 页 WYG0938-0932a.png
 之时镇之周天盖已三周而复行半周有馀凡八次
 矣进在元枵之次安得有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起于牵牛之初乎(牵牛星纪之次也/)夫日舒而月速
 其相会也以速而及舒月之会日常以二十九日半
 强而相及(半强谓四百四十九分也/)盖月行速而日
 行迟故也是故一岁之周凡十有二会焉以其序而
 言之十有一月会于星纪之次十有二月会于元
 枵正月会訾娵二月会降娄三月大梁四月实沈五月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34b 页 WYG0938-0932b.png
 鹑首六月鹑火七月鹑尾八月寿星九月大火十月
 析木夫会则为晦晦而复苏明于是乎生焉是之谓
 朔月之行速渐远于日以周天言之其日近也九十
 一度有奇其远于日也二百七十四度有奇是之谓
 近一远三谓之弦此盖谓上弦也其行上远而与日
 对去日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有奇是之谓相与为
 衡分天之中谓之望盖日与月相望故也其行过中
 远于日也二百七十四度有奇其近日也九十一度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35a 页 WYG0938-0932c.png
 有奇亦谓之近一远三谓之弦此盖下弦也上弦在
 于八日下弦在于二十二日望在于十五日此其常
 也上弦或进则在七日或退则在九日下弦或进则
 在二十一日或退则在二十三日望或进在十四日
 或退在十六日此皆其变也
 
 
 
群书考索 别集卷十七 第 35b 页 WYG0938-0932d.png
 
 
 
 
 
 
 
 群书考索别集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