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a 页 WYG0937-0771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群书考索后集卷五十五
            宋 章如愚 编
  财赋门
   漕运类
古无漕运之法禹贡所载入于渭乱于河之类不过是
朝廷之路所输者不过币帛九贡之法通典曰其四百
里粟五百里米盖粗而重者为近赋百里纳总二百里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b 页 WYG0937-0771b.png
纳铚三百里纳秸精而轻者为远赋若数千里漕运其
费百倍矣至周王畿止于千里赋税则无远输其管仲
曰粟行三百里国无一年之积粟行四百里无二年之
积粟行五百里众有饥色孙武曰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是言粟不可推移也(通/典)
左传曰秦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曰泛舟之役吴
城䢴沟通江淮通粮道也
秦欲攻匈奴使天下飞刍挽粟于琅琊负海之郡转输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2a 页 WYG0937-0772a.png
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漕运之法自此方详
汉高祖击楚萧何转关中给军帝又筑甬道属河以取
敖仓粟时漕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谓/京)
(师之官府/ 通典)
孝文时贾谊上疏曰天子都长安而以淮南东道为奉
地镪道数千不轻致输郡或乃越诸侯而远调均发徵
至无状也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
其远者不在五百里而至公侯地百里中之而都输将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2b 页 WYG0937-0772b.png
繇使远者不在五十里而至输者不苦其繇繇者不伤
其费故远方人安及秦不能分人寸地欲自有之输将
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不轻而致也上之
所得甚少而人之苦甚多也帝不能用(通/典)
武帝官多役使在关中之粟四百万犹不足于建元中
通西南夷千里负担馈粮率十馀钟致一石其后东灭
朝鲜置沧海郡人徒之费拟西南夷又卫青击匈奴取
河南地复兴十万馀人筑卫朔方转漕甚远郑当时请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3a 页 WYG0937-0772c.png
引渭穿渠以漕虽曰便利其后来皆言漕从山东西岁
百馀万石更经底柱之险败亡甚多后张汤欲通褒斜
道五百馀里道果便近而水多湍石不可漕(通/典)
宣帝时耿寿昌五凤中奏故事岁漕关东榖四百万斛
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宏农河东上党太原
诸郡榖足供京师可省关东漕卒之半萧望之以为不
可帝从之漕事果便(通/典)
赵充国条留屯十二便其五曰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3b 页 WYG0937-0772d.png
漕榖至临羌以威羌虏扬武折冲之具也
光武北征命寇恂守河内收四百万斛以给军以辇车騼
驾转输不绝虞翊为武都太守开漕船道而水运通利(本/传)
蜀诸葛亮出祈山以木牛运又出斜谷以流马运
魏正始四年司马宣王使邓艾开河渠广漕渠东南有
事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通/典)
晋武帝太始十年凿陜南山决河东注洛以通运漕谢
玄淝水之役乃堰吕梁水以利运漕公私便之(通/典)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4a 页 WYG0937-0773a.png
怀帝永嘉元年修千金堨于许昌以通运(通/典)
成帝咸和六年以海贼寇抄运漕不继发王公已下千
馀丁各运米六斛(通/典)
穆帝时频有大军粮运不继制王公已下十三户共借
一人助度支运(通/典)
后魏自徐扬州内附之后经略江淮转运中州以实边
镇有司请于水运随便置仓乃于小平石门白马津漳
涯黑水济州陈郡大梁凡八所各立邸阁每军国有须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4b 页 WYG0937-0773b.png
应机漕引(通/典)
孝文太和七年骨律镇将刁雍上表曰臣镇内之兵
率皆习水一运二十万斛方舟顺流五日而至用人工
轻于车运十倍诏永以为式(通/典)
隋开皇三年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诏于蒲
陜虢熊伊洛郑怀邠卫汴许汝等十三州置运米丁又
于卫州置黎阳郡陜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
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通/典) 又诏韦瓒向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5a 页 WYG0937-0773c.png
蒲陜以东募人能于洛阳运米四十石经底柱之险达
于常平者免其征戎其后以渭水多流沙有浅深漕者
苦之(通/典) 四年又诏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自大兴
城东至潼关三百馀里名广东渠转运通利关内赖之(通/典)
炀帝大业元年中发河南诸郡开通济渠自西苑引殳
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自是天下利于转输(通/典)
 四年又发河北诸郡开永济渠引沚水南达于北河
通涿郡 五年于西域之地置西海鄯且(子馀/切)末等郡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5b 页 WYG0937-0773d.png
大开屯田发四方诸郡运粮以给之 七年大会涿郡
分江淮别以舟师济沧舳舻数百里粮会于襄平(高丽/所都)
(并通/典)
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
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时用
物有节而易赡水陆漕运岁不过二十万石故漕事简
自高宗已后岁益增多而工利繁兴民亦罹其弊矣
初江淮漕租未至东都输含嘉仓以车或驮陆运至陜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6a 页 WYG0937-0774a.png
而水行来远多风波覆溺之患其失常十七八故其率
一斛得八斗为成劳至陆运至陜才三百里率两斛计
庸钱千民送租者皆有水陆之直(食货/志)
唐高祖武德中姜行本请开五节堰引水通运许之贞
观永徽之际廪禄数少每年转运不过一二万斛而已
唐高宗咸亨三年于岐州陈仓县东南开渠引渭水入
升源渠通船筏至京故城(通/典)
唐明皇至开元国用渐广每年陜路漕运米二百五十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6b 页 WYG0937-0774b.png
五万斛时李杰奏浚汴州梁公堰以通江淮漕运开元
十八年玄宗问朝集使利害之事宣州刺史裴耀卿上
便宜以水陆遥远转运艰辛功力虽劳仓储不益窃见
每州所送租及庸调斗门水浅已有阻碍渡淮入汴乾
浅停留上河入洛船艘隘闹般载停滞备极艰辛伏见
旧法河口置武牢仓巩县置洛口仓爰及河阳仓柏崖
仓太原仓永丰渭南仓安置使江南之舟不入黄河黄
河之舟不入洛口水通则随近运转不通则且纳在仓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7a 页 WYG0937-0774c.png
不滞远船不忧欠耗等利病疏奏不省(通/典)至开元二十
一年耀卿为京兆尹京师榖价踊贵帝召裴耀卿问以
救人之术奏曰若能通河漕变陆为水则所支有馀且
江南租船所在候水始进吴人不便河漕由是所在停
留上然其言乃置河阴县及河阴仓河清县置柏崖仓
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三门仓开三门北止十八
里陆行以避滩险自江淮西北溯鸿沟悉纳河阴仓自
河阴浮漕含嘉仓又递送纳于太原仓所谓北运也自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7b 页 WYG0937-0774d.png
太原浮于渭以实关中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脚费三
十万贯民间传云用斗钱运斗米其糜耗如此及耀卿
罢相北运颇艰米岁至京师才百万石二十五年遂罢
北运(通/典) 崔希逸为河南陕运使岁运百八十万石其
后以太仓积粟有馀岁减漕运十万石 开元二十七
年河东采访使汴州刺史齐浣以江淮漕运经淮水波
涛有沉损遂开广济渠下流自泗水至楚州合于淮踰
时毕功既而以水流浚急行旅艰险旋即停废(通/典)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8a 页 WYG0937-0775a.png
开元二十九年陜郡太守李齐物避三门河路急峻于
其北凿石渠通运船为漫流河泥旋填淤塞不可漕而
(通/典) 卢晖开通济渠置楼百馀间以贮江淮之货
天宝三年左常侍兼陜州刺史韦坚开漕河自苑西引
清水因古渠至华阴入渭引永丰仓及三门仓米以给
京师名曰广运潭(通/典) 是岁漕山东粟四百万石自裴
耀卿言漕事进用者常兼转运之职而韦坚为最(唐/志)
初耀卿兴漕路请罢陆运而不果废自景云中陆运北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8b 页 WYG0937-0775b.png
路分入递雇民车牛以载开元初河南尹李杰为水陆
运使运米岁二百五十万石(唐/志)
肃宗末年史朝义兵分出宋州淮运于是沮绝租庸盐
铁溯汉江而上河南尹刘晏为户部侍郎兼勾当度支
转运盐铁铸钱使江淮粟帛繇襄汉越商于以输京师
(唐/志)及代宗出陜州关中空窘于是盛转输以给用(唐/志)
广德二年以刘晏颛领东都河南淮西江南东西转运
租庸铸钱盐铁转输至上都度支所领诸道租庸观察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9a 页 WYG0937-0775c.png
使凡漕事亦皆决于晏晏即盐利雇佣分吏督之随江
汴河渭所宜故时转运船繇润陆运至杨子斗米费钱
十九晏命囊米而载以舟减钱十五繇扬州距河阴斗
米费钱百二十晏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
十船为纲江船不入汴汴河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
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
之运入太仓岁输粟百一十万石又分官吏主丹阳湖
禁引溉自是河漕不涸(唐/志)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9b 页 WYG0937-0775d.png
大历八年以关内丰穰减漕十万石度支和籴以优农
晏自天宝末掌出纳监岁运知左右藏主财谷三十馀
年矣(唐/志)
及杨炎为相以旧恶罢晏转运使复归度支凡江淮漕
米以库部郎中崔河图主之(唐/志)
德宗以给事中崔造为相乃奏诸道观察使刺史选官
部送两税至京师废诸道水陆转运使及度支巡院江
淮转运使以度支盐铁归尚书省宰相分判六尚书事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0a 页 WYG0937-0776a.png
以户部元琇判诸道盐铁𣙜酒侍郎吉中孚判度支诸
道两税增江淮之运浙江东西岁运米七十五万石复
以两税易米百万石江西湖南鄂岳福建岭南米亦百
二十万石诏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淮南节度使杜亚
运至渭桥仓(唐/志) 韩滉复为江淮转运使而滉为度支
诸道盐铁转运使于是崔造亦罢滉遂劾琇常运米缁
青河中而李纳怀光倚以构叛贬琇雷州司户寻赐死
是时汴宋节度使春夏遣官监汴水察盗灌溉者岁漕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0b 页 WYG0937-0776b.png
经底柱覆者几半河中有山号米堆运舟入三门雇平
陵人为门匠执标指麾一舟百日乃能上(唐/志) 陜虢观
察使李泌益凿集津仓山西径为运道属于三门仓治
上路以回空车费钱五万缗下路减半又为入渭船方
五板输东渭桥太仓米至百三十万石遂罢南路陆运
(唐/志) 其后诸道盐铁转运使张滂复置江淮巡院及浙
西观察使李锜请使江淮堰埭浙西者增私路小堰之
税以副使孟汤主上都留后(唐/志) 李巽为诸道转运盐铁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1a 页 WYG0937-0776c.png
使以堰埭归盐铁使罢其增置者自刘晏后江淮米至
渭桥寖减矣至巽乃复如晏之多(唐/志) 初扬州疏太子
港陈登塘凡三十四陂以益漕河辄复堙塞淮南节度
使杜亚乃浚渠蜀冈疏句城湖爱敬陂起堤贯城以通
大舟河益庳水下走淮夏则舟不得前节度使李吉甫
筑平津堰以泄有馀防不足漕流遂通然漕益少江淮
米至渭桥者才二十万斛(唐/志) 诸道盐铁转运使卢坦
籴以备一岁之费省冗职八十员自江以南补署皆剸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1b 页 WYG0937-0776d.png
属院监而漕米亡耗于路颇多(唐/志) 刑部侍郎王播代
坦建议米至渭桥五百石亡五十石者死其后判度支
皇甫鏄议万斛亡三百斛者偿之千七百斛者流塞下
过者死盗十斛者流三十斛者死而覆船败挽至者不
得十之四五部吏舟人相挟为奸榜笞号苦之声闻于
道路禁锢连岁赦下而狱死者不可胜数(唐/志) 秦汉时
故漕兴成堰东达永丰仓咸阳县令韩辽请疏之自咸
阳抵潼关三百里可以罢车挽之劳宰相李固言以为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2a 页 WYG0937-0777a.png
非时文宗曰苟利于人阴阳拘忌非朕所顾也议遂决
堰成罢挽车之牛以供农耕关中赖其利(唐/志) 及户部
侍郎裴休为使以河濒县令董漕事自江达渭运米四
十万石居三岁米至渭桥百二十万石凡漕达于京师
而足国用者大略如此(唐/志)
太祖建隆元年汴都仰给漕运故河渠最为急务先是
岁调丁夫开浚糗粮皆民自备丁未诏悉从官给遂著
为式又以河北仍岁丰稔榖价弥贱命高其价以籴入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2b 页 WYG0937-0777b.png
(长/编) 二年给事中范阳刘载往定陶督漕军丁夫三万
浚五丈渠自都城北历曹济及郓以通东方之漕上因
谓侍臣曰烦民奉己之事朕必不为也开导沟洫以济
京邑盖不获已也(同/上)
太宗雍熙四年始并水陆路发运为一司以右神武将
军王继升刑部员外郎直史馆董俨同掌之(同/上) 至道
元年先是汴河岁运江淮米三百万石菽二百万石黄
河粟五十万石菽三十万石惠民河粟四十万石菽二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3a 页 WYG0937-0777c.png
十万石广济河粟十二万石凡五百五十万石非水旱
大蠲民租未尝不及数是岁汴河运米至五百八十万
石上因问汴水疏凿之由参知政事张洎退而讲求其
事以奏曰今𢃄甲数十万战骑称是萃于京师仍以亡
聊之民悉集于辇下此汉唐京邑民庶其人矣甸服时
有水旱而不至艰难者有惠民金水五丈汴水等四渠
𣲖引脉分会于天邑舳舻相接赡足京师以无匮乏也
唯汴之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3b 页 WYG0937-0777d.png
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然则大禹
疏凿以分水势炀帝开圳以奉巡游虽数堙塞而通流
不绝者百代之终为国家之用者其上天意乎(长/编)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江南转运使阙中书进拟人数见
却一日上乃除张士逊为之士逊谒宰相王旦于政事堂
自言止历县道未历郡事今未领使职愿闻善教旦从
容曰朝廷权利至矣士逊起谢既去旦语人曰此转运
识大体士逊后徙广西河北再思旦言不敢妄有兴建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4a 页 WYG0937-0778a.png
(长/编) 景德元年宋雄监河阴屯兵雄习河渠利害因
领护汴口均节水势以济江淮漕运居官数年三迁将
作监不易其任职务修举朝廷赖焉(同/上) 天禧二年以
崇仪使昭州团练使贾宗户部员外郎薛奎并为制置
发副使郭盛为都监发运司置都监始此(同/上)
仁宗天圣四年闰五月定江淮制置发运司岁漕米课
六百万石初景德中岁不过四百五十万石其后益至
六百五十万石故江淮之间榖常贵而民贫于是吴耀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4b 页 WYG0937-0778b.png
卿请约咸平景德岁漕之数立为中制故裁减之然东
南灾险辄减岁漕数或百万或数十万又转移以给他
路者时有焉(同/上) 康定元年初以陜西宿兵久命晁崇
恐与夏竦韩琦议进取之策琦竦乃以所画攻取二策
上之至是上与两府议用攻策欧阳修上便宜三事一
曰通漕运今江淮之米岁入于汴者六百万石宜以三
百万石分给关西浚治汴渠按修唐裴耀卿旧迹于大
河三门东西置仓陆运于所开山路十八里以避其险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5a 页 WYG0937-0778c.png
卒溯河入渭可纾关中之困又置递按求汉高祖入关
之道自武昌汉郢襄复梁洋金商均房光化沿汉等十
二州之地日入关而不绝(同/上) 至和元年王鼎为淮南
江浙荆湖制置发运副使居二年遂以为使前使者多
渔市南方物因奏计京师特遗权贵鼎一无所市独悉
精吏事度漕路远近定先后为成法于是劳佚均吏不
能为轻重官舟禁私载舟兵无以自给则盗官米为奸
有能居贩自赡者市人持以法不肯偿所逋鼎为移州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5b 页 WYG0937-0778d.png
县督偿之舟人有以自给不为奸而所运米未尝不足
(同/上) 嘉祐三年桂州兴安县有灵渠北通江湖南入
海自秦汉通舟楫皆石底浅狭十八里内置三十六斗
门一舟所载不过百斛乘涨水则可行李师中积薪焚
其石募工凿之废斗门三十六后三旬而成舟以通(同/上)
 江湖上供米旧转运使以本路纲输真楚泗州转般
仓载盐以归舟还其郡卒还其家其汴舟诣转般仓漕
米输京师岁运者四河冬涸舟卒亦还营至春复集名曰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6a 页 WYG0937-0779a.png
放冻卒得番休逃亡者少而汴船不涉汴路无风波沉
溺之患其后发运使权益重六路上供米团纲发船不
复委本路独发运使专其任文移坌仲事日繁移有不
能检察则吏胥可以用意于其间操舟者赇诸吏辄得
诣富饶郡市贱贸贵以趍京口自是江汴之舟合杂混
转而无辨矣挽舟卒有终身不还其家而老死河路者
籍多空名漕事大敝(长/编)
神宗元丰二年六月甲寅提举导洛通汴河言请汴城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6b 页 WYG0937-0779b.png
四月甲子起役六月戊申毕工凡四十三里自任村沙
谷至河阴瓦亭子并泛水关北通黄发漕运运河长五
十一里河两岸为堤总长一百三里间所占官私地二
十九顷已引洛水新口斗门通流入汴候水调匀可塞
汴口乞徙汴口官吏河清指挥于新开洛口从之(同/上)
孝宗淳熙六年三月丁丑宰执奏事上曰诸路漕臣职
当计度欲其计一道盈虚而经度之也今则不然于所
部州郡有馀者取之不足者听之逮其乏事从而劾之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7a 页 WYG0937-0779c.png
吾民亦被其扰矣朕今以手诏戒谕之俾深思古谊视
所部为一家周知其经费而通融其有无廉察其能否
而裁抑其耗蠹庶几郡邑宽而民力裕也(圣/政)
总论考之诗书如仓积于豳粮峙于申会蒐之备达于
卫境忽有水旱之变则省耕省敛以为施惠会同军旅
之事则资粮屝屦以供困乏不责天下以取办也自战
国以来兵革不息于是漕挽之术起而竭土地之有无
问远近以应上输然事已兵休犹不至于甚病汉初漕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7b 页 WYG0937-0779d.png
运高后文景时中都所用者省岁计不过数十万石而
足是时漕运之法亦未讲到得武帝官多徒役众在关
中之粟四百万犹不足给之所以郑当时开漕渠六辅
渠之类盖缘当时用粟之多漕法不得不讲然当汉之
漕在武帝时诸侯王尚未尽输天下之粟至武宣以后
诸侯王削弱方尽输天下之粟汉之东南漕运至此始
详当高帝之初天子之州郡与诸侯封疆相间杂诸侯
各据其利粟不及于天子是时所谓淮南东道皆天子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8a 页 WYG0937-0780a.png
奉地如贾生说是汉初如此至汉武帝时亦大概有名
而无实其发运粟入关当时尚未论江淮到得唐时方
论江淮何故汉会稽之地去中国封疆辽远开垦者多
粟不入京都以京都之粟尚不自全何况诸侯自封殖
且如吴王濞作乱枚乘之说言京都之仓不如吴之富
以此知当时诸侯殖利自丰不是运江淮之粟到唐时
全倚办江淮之粟唐太宗以前府兵之制未坏有征行
便出兵兵不征行各自归散于田野未尽仰给大农所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8b 页 WYG0937-0780b.png
以唐高祖太宗运粟于关中不过十万后来明皇府兵
之法渐坏兵渐多所以漕粟自此多且唐睿明皇以后
府兵之法已坏是故用粟乃多向前府兵之法未坏所
用粟不多唐漕运时李杰裴耀卿之徒未甚讲论到二
子讲论自是府兵之法既坏用粟既多不得不讲论且
如汉漕系郑当时之议都不曾见于高惠文景之世唐
之李杰裴耀卿之议都不曾见于高祖太宗之世但只
见于中睿明皇之时正缘汉武帝官多役众唐中睿已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9a 页 WYG0937-0780c.png
后府兵之法坏兵聚既多所以漕运不得不详大抵这
两事常相为消长兵与漕运常相关所谓宗庙社飨之
类十分不费一分所费广者全在用兵所谓漕运全视
兵多少且唐肃宗代宗之后加河北诸镇皆强租赋不
领于度支当时有如吐蕃回纥为乱所用犹多宝应至
德之间岁遣两河诸镇所以全倚办江淮之粟议论漕
运其大略自江入淮自淮入汴自汴入河自河入渭各
自正输水次各自置仓如集津仓洛口仓含嘉仓河阴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19b 页 WYG0937-0780d.png
仓渭桥转相般运道途之远此法遂坏自当时刘晏再
整顿运漕之法江淮之道各自置船淮船不入汴汴船
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水之曲折各自便习其操舟者所
以无倾覆之患国计于是足所以唐人议论之多惟江
淮为最急德宗时缘江淮米不至六军之士脱巾呼于
道韩滉运米岁至德宗太子置酒相庆可见唐人倚办
于此如此其急唐时漕运大率三节江淮是一节河南
是一节陜西到长安是一节所以当时漕运之臣所谓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20a 页 WYG0937-0781a.png
无如此三节最重者京口初京口济江淮之粟并会于
京口京口是诸侯咽喉处初时润州江淮之粟至于京
口到得中间河南陜西互相转输然而三处惟是江淮
最切何故皆是江淮发足所以韩滉由漕运致位宰相
李锜因漕运飞扬跋扈以至作乱以此三节惟是京口
最重所谓汉漕一时所运临时制宜不足深论到得宋
朝定都于汴是时漕运之法分为四路东南之粟自淮
入汴至京师若是陜西之粟使自三门白波转黄河入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20b 页 WYG0937-0781b.png
汴至京师若是陈蔡一路粟自惠民河至京师京东之
粟自广济河至京师四方之粟有西路四条河至京师
当时最重者惟是汴河最重何故河西之粟江无阻及
入汴大计皆在汴其次北方西粟自三门白波入关自
河入汴入京师虽惠民广济来处不多其势也轻宋朝
置发漕两处是江淮至真州陆路转输之劳其次北方
之粟㡳柱之门舟楫之利若其他置发运如惠民河广
济河虽尝立官然不如两处之重此宋朝之大略如此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21a 页 WYG0937-0781c.png
然而宋所谓岁漕六百万石专倚办江淮其所谓三门
白波之类非大农仰给之所惟是江淮最重在祖宗时
陆路之粟至真州入转船仓自真方入船即下贮发运
司入汴方至京师诸州回船却自真州请盐散于诸州
诸州虽有费亦有盐以偿之此是宋朝良法凡以江淮
往来迟速必视风势本朝发运使相风旗有官专主管
相风旗合则无罪如不合便是奸弊大船之迟速何故
以风为旗盖缘风动四方万里只是一等所以使得相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21b 页 WYG0937-0781d.png
风旗真州便是唐时杨子江后来宋朝改号曰真州运
法未坏诸州船只到真州请盐回其次入汴入京师后
来发运岁漕船谓之发运官船与诸州载米发运申明
汴船不出江诸州又自造船虽有此约束诸州船终不
应副因此漕法渐坏惟发纲发运未罢及蔡京为相不
学无术不能明考祖宗立法深意遂废改盐法置直达
法无水处不如此且时奸吏多虽有漕运之官不过催
督起发其官亦有名而无实大抵用官船逐处漕运时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22a 页 WYG0937-0782a.png
便都无奸计若用直达法经涉岁月长远故得为奸所
费甚多东南入京之粟亦少故太仓之粟少似东南蓄
积发运有名无实此召乱之道也宋朝漕运之法坏自
蔡京东京发遣本原大略如此(东莱/文)
漕法
唐制凡陆行之程马日七十里步及驴五十里车三十
里水行之程舟之重者溯河日三十里江四十里馀水
四十五里空舟溯河四十里江五十里馀水六十里沿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22b 页 WYG0937-0782b.png
流之舟即轻重同制河日一百五十里江一百里馀水
七十里
漕数
汉初岁不过数十万石武帝时度四百万石唐初不过
二十万石 太宗时河南陜运一百八十万石 开元
中崔希逸岁运百八十万石 天宝中每岁水陆二百
五十万石 代宗时刘晏岁百一十万石刘晏后浸减
李巽乃复如晏之多后漕益少江淮米至渭桥才二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23a 页 WYG0937-0782c.png
十万斛(通/典)
宋太平兴国始制汴河岁运江淮粳米二百万石豆百
万石
大中祥符初七百万石此最登之数也 天禧末诸州
水运上供金帛缗钱二十二万一千馀贯两端疋珠宝
香药三十七万五千馀斤
太宗时岁漕江浙米四百万石 景德三年上供六百
万石永为定制用发运李溥之请也至天圣四年或增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23b 页 WYG0937-0782d.png
置六百五十是岁以吴耀卿言诏减五十万石
漕费
秦三十钟致一石
汉武伐西南夷率十馀钟致一石
唐都长安初漕租米至东都输含嘉仓以车或驮陆运
至陜而水行来远多风波覆溺之患其失常十七八率
一斛而得八斗为成劳而陆运至陜率两斛计庸钱千
 又玄宗时所出水陆之直增以函脚营窖之名民间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24a 页 WYG0937-0783a.png
传言用斗钱运斗米
漕运得人
唐有裴耀卿刘晏韩滉
宋范旻为淮南转运使太宗谓曰江淮之间辇运相继
实我仓廪卿之功也旻曰唐贞元中江淮输米才十万
石今每岁辇运倍于贞元上曰知卿有功(要/览) 三司张
方平画漕运十四策富弼读于上前漏尽十刻上太息
称善悉如所启施行弼退谓方平曰自庆历以来公论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十五 第 24b 页 WYG0937-0783b.png
食货详矣朝廷每有损益必以公奏议为本其后未期
年而京师有五年之蓄
宋朝置官
宋置淮南浙江湖路都大发运使副使都监以朝官以
上或诸司使充 至道元年两浙发运使始于淮南创
值廨三年罢发运使自后并以淮南转运使领其务
景祐元年罢江淮发运使五年复置(会/要)
 群书考索后集卷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