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a 页 WYG0937-0184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群书考索后集卷十四
            宋 章如愚 编
  官制门
太守
郡守秦官掌理其郡秩二千石(秦灭诸侯以其地为郡/)
 (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佐之尉典兵/)
汉景帝中元二年更名太守 王莽改曰大尹中兴仍西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b 页 WYG0937-0184b.png
汉三国及南朝因之晋郡守皆加将军 后魏初郡置
三太守 北齐制郡为上中下三等 后周郡太守各
以户多少定品命 隋因北齐九等之制开皇三年罢
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大业三年又改为郡 唐武德元
年改为州刺史加号持节天宝元年改为郡太守 五
代仍刺史之号
宋朝艺祖开基召诸镇会于京都赐第以留之分命朝
 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其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2a 页 WYG0937-0185a.png
 后文武官参为知州军事二品以上及带中书枢密
 院宣徽使职事称判官太守掌总理郡政宣布条教
 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岁时劝课农桑狱讼钱榖之
 事皆总焉建炎元年诏河北京东西路除帅臣外旧
 差文臣知州去处许通差武臣一次诏要郡带本路
 兵马钤辖次带兵马都监绍兴三年罢五年令郡守
 除授罢任并上殿六年诏控扼去处并以三年为任
 九年罢并带提举学事乾道二年令不任守臣不为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2b 页 WYG0937-0185b.png
 郎淳熙中令郡守罢带学事(汉教化太守在蜀则有/)
 (文翁兴学颍川则有黄霸力行教化淮阳则有汲黯/)
 (卧治董仲舒策曰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以使/)
 (承流而宣化宣帝诏曰太守吏民之本又曰与我共/)
 (治者其惟良二千石乎孟舒为云中守号为长吏后/)
 (汉魏飒迁桂阳太守下车脩庠序之教任延光武时/)
 (为九真太守教之耕桑礼配刘宠为会稽太守简除/)
 (烦苛郡中大化赵广汉为颍川太守郡中震慄尹翁/)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3a 页 WYG0937-0185c.png
 (归为东海大守治豪猾而大治李广为上谷太守才/)
 (气天下无双后汉范晔为天水太守政严猛道不拾/)
 (遗黄昌为蜀郡太守宿恶大奸皆奔之他境唐韩愈/)
 (潮州刺史鳄鱼徙六十里开元以后四十年间治广/)
 (清节者三人宋璟李朝隐卢奂杜南同元结舂陵行/)
 (序当天下分忧之地得结辈十数人落落然参错天/)
 (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安矣贾厚顺为洛州刺史/)
 (百姓立碑袁滋为华州刺史拜将军耆老至遮道不/)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3b 页 WYG0937-0185d.png
 (得进狄仁杰宁州刺史抚和戎夏人得欢心赐劳劝/)
 (勉汉宣尝拜刺史辄召见亲问考其所行以质其言/)
 (王嘉上言云孝文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二千石长/)
 (吏亦安官乐职其后或数月而迁送故迎新居官者/)
 (苟安求全二千石益轻吏民慢之成帝下诏二千石/)
 (有急取辨尊重事难危乃能使下唐太宗尝曰朕思/)
 (治人之本莫重刺史故录姓名于屏风卧兴对之得/)
 (不肖牧辄疏下之以拟废置始都督刺史皆临轩策/)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4a 页 WYG0937-0186a.png
 (受后不复册受命日便殿赐衣物乃遣元宗时已辞/)
 (诣侧门候进旨所以光宠守臣以责其功开元中诏/)
 (三省侍郎缺择尝任刺史者宣宗大中元年诏古者/)
 (郎官出宰公卿治郡所以重亲民之官马周言古者/)
 (郡守县令皆选贤德欲有所用必先试以临人或由/)
 (二千石高第入为宰相今独重内官县令刺史颇轻/)
 (其选又刺史多武夫勋臣或京官不称职始出补外/)
 (张九龄言古者刺史入为三公郎官出宰百里今朝/)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4b 页 WYG0937-0186b.png
 (廷士入而不出其于计私甚其自得也臣愚谓治之/)
 (本莫若重守令玄宗尝选诸司长官有声望者一十/)
 (人为刺史命宰相御史饯于洛滨宋朝太平兴国九/)
 (年选秘书丞杨延庆等十馀人分知诸州太宗谓宰/)
 (相曰刺史之任最为亲民非其人则民受其弊皇祐/)
 (三年杨景宗请为一州帝曰景宗章惠太后之弟然/)
 (贪戾之性老而益甚今与一州则一州之民受其弊/)
 (卒不与/)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5a 页 WYG0937-0186c.png
沿边太守国朝沿边州郡或当一道冲要者并兼兵马
 铃辖或带沿边安边沿边溪洞巡察馀州则否
通判
秦置郡丞以佐守在边为长吏掌兵马汉因之历代相
 仍不废而后改为别驾
宋惩藩镇之弊置诸州通判建隆四年诏知府公事并
 须长吏通判连书方许行下(时大郡二员馀郡一员/)
 州不及万户不置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5b 页 WYG0937-0186d.png
县令
周官有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而赏罚之春秋时县大
 而郡小(左传云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千里百县/)
 (县有四郡/)县邑之长曰宰曰尹曰公曰大夫其职一
 也战国郡大而县小甘茂曰宜阳大县其实郡也
汉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
 长侯国为相秩亦如之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
 (列侯食县曰国皇太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6a 页 WYG0937-0187a.png
后汉令掌治民劝善罚恶理狱讼平税赋秋冬上计于
 所属郡国晋制大县令有治绩官报以大郡若不经宰
 县不得入为台郎
自晋宋以后令长国相皆如汉制
北齐制为县上中下三等
唐制县有六等之差凡一千五百七十三县令各一人
 导扬风化抚字黎民察冤屈亲狱讼
五代任官凡龌龊无能者始注为县令(故天下之邑率/)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6b 页 WYG0937-0187b.png
 (皆不治甚者诛求刻剥猥琐万状/)
宋朝建隆元年应天下诸县除赤畿外有望紧上中下
 (四千户为望三千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
 (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中下五百户以下为下/) 戍
 兵则兼摄兵马都监或监押三年始以朝臣为知县
 其间复参用京官或幕职为之(朝臣知县自大理正/)
 (奚玙等始/)淳化四年诏京朝京官未历州县不得任
 知州通判庆历间诏天下知县非鞫狱毋得差出政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7a 页 WYG0937-0187c.png
 和二年诏县令以十二事劝课农桑自政和以来太
 平盛时人皆重内轻外士大夫皆轻县令之选吏部
 两选不注者甚多然后议所以增重激劝之法宣和
 五年县令止差六十以下人从王敏之请靖康初诏
 请改官必为县绍兴七年诏将寺监丞簿等任满已
 改官人未历民事者各与堂除知县一次九年诏吏
 部自后县令差文臣乾道元年诏京官知县以二年
 为任虽屡有更革卒以三年为任二年御笔今后非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7b 页 WYG0937-0187d.png
 两任县令不除监察御史(楚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无喜色三已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子/)
 (游为武城宰孔子闻弦歌之声曰割鸡焉用牛刀子/)
 (游曰昔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
 (易使郑子皮欲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
 (曰使往学焉子产曰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侨闻学/)
 (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汉薛宣为彭城令宣曰/)
 (吏道以法令为师可闻而知及能与不能自有资才/)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8a 页 WYG0937-0188a.png
 (何可学也董宣为洛阳令抟击豪强后汉卓茂为密/)
 (令视人如子人不忍欺道不拾遗鲁恭为中牟令专/)
 (以德惠为治不任刑罚刘昆教授江陵光武除为江/)
 (陵令连年火灾昆能降雨止风前汉卜式为中郎将/)
 (曰治民如牧羊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试使/)
 (治民拜缑氏令三国庞统字士元守耒阳令在县不/)
 (治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使之处治中/)
 (别驾方始展其骥足天宝九载诏亲人之官莫过县/)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8b 页 WYG0937-0188b.png
 (令比来选司取人必思书判古来良宰岂必文人自/)
 (今以后以政绩为最大历中淫雨害稼渭南令刘藻/)
 (曲附度支韩滉言所部无损代宗以为水旱咸均不/)
 (宜渭南独免县令职在恤人不损犹损损而不闻岂/)
 (有恤人之意乃贬刘藻贞元四年上召京兆府请县/)
 (令对于延英殿访以民之疾苦翌旦减免之玄宗新/)
 (除县令宣政殿亲问治人之策擢其高第者开元中/)
 (郎官缺择尝任县令者又县令数中辞赴职帝自制/)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9a 页 WYG0937-0188c.png
 (令长新诫以谕之仍于庙堂赐宴以遣之其忧民择/)
 (吏如此宋朝尹洙知河南伊阳县与穆修以古文革/)
 (杨刘文体之弊天下翕然宗之嘉祐中王允规知河/)
 (清县军民歌咏有十奇寇准知巴东县每朝会赋役/)
 (不出符移惟其姓名揭县门民莫敢后尝手植双柏/)
 (于县庭至今民以比甘棠谓大莱公柏/)
京畿令宋朝以通判资序人充
县丞国初不置天圣中因苏耆请开封两县始各置丞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9b 页 WYG0937-0188d.png
 一员在簿尉之上仍于有出身幕职令录内人充元
 祐中因给纳常平免役置丞并行省罢事务难剧处
 不罢
主簿自汉以来皆令长自调至隋始置之
宋朝开宝三年诏诸县千户以上置令簿尉四百户以
 上置令尉令知主簿事四百户以下置簿尉主簿兼
 知县事
   荐举类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0a 页 WYG0937-0189a.png
舜命禹为司徒逊于稷契皋陶垂作共工逊于殳斨伯
 与益作朕虞逊于朱虎熊罴命伯夷为秩宗逊于夔
 龙四岳荐鲧当时不以为疑 春秋时晋侯问祈奚
 嗣曰午也可君子曰立其子不为比祈奚为中尉羊
 舌职佐之羊舌职死举其子赤君子曰举其偏不为
 党 又晋侯问咎犯谁可为西河守曰虞子羔羔谢
 犯曰荐公也不以私事害公议 赵简子曰赵简王
 问解狐孰可守上党曰荆伯柳王曰非子之雠乎曰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0b 页 WYG0937-0189b.png
 举贤不避雠(晋悼公称伯六卿皆取民誉祈奚荐其/)
 (子韩无忌荐其弟范丐栾书魏绛之徒闻其人之贤/)
 (则上之昭顷以后伯美襄魏献子为政用魏戊等十/)
 (人为大夫而谓成鱄曰吾与戊县人其以我为党乎/)
 (夫存形畏谤不见于六卿辅晋之时而在于六卿分/)
 (晋之后为公道之不行也/)
汉初宰相列侯荐士萧何荐韩信魏无知荐陈平灌婴
 荐张孟不特此也廷尉吴公荐贾谊召为博士文翁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1a 页 WYG0937-0189c.png
 以蜀郡太守察举至蜀郡太守武帝初年除吏之权
 尽出宰相又有缪举之罚窦婴田鼢推毂赵绾为御
 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
 主上阴欲杀其权恐不知其人可用遂置侍中等为
 加官除宰相外皆带之朝夕在侧以荐导人物严助
 侍中则荐朱买臣卫青侍中则荐主父偃杨得意侍
 中则荐司马相如而丞相不得荐举是以公孙弘开
 东阁不曾进一士石庆欲治一近臣反受其过(郑当/)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1b 页 WYG0937-0189d.png
 (时推毂荐士卫青以荐贤人主之柄不肯荐举/) 末
 年绣衣荐人尤峻有自县令至二千石如主所是也
宣帝而下韩增举冯奉世使大宛宣帝谓所举得人张
 安世有郎功高不调不肯出一言必待人主自明谷
 永荐薛宣为御史大夫何武荐两龚两唐又荐鲍宣
 为谏大夫
光武诏自三公至州牧岁举茂才孝廉郡国守相未满
 岁不得察举以其未久不周知也杜诗荐伏湛郎顗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2a 页 WYG0937-0190a.png
 荐黄琼虞诩荐左雄左雄荐周举杜乔荐荀淑
晋武帝时羊祐所进达之人皆不知所由常曰拜官公
 朝谢恩私门吾所不取也且荐杜预自代其后权浸
 下移势位之家更相荐记有如互市中兴谢安举兄
 子谢玄为将不负所举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公为仆射当助朕访贤才比闻阅
 牒讼数百岂暇求人哉武后时狄仁杰为相娄师德
 实荐之仁杰不知仁杰荐张柬之又荐桓彦范敬晖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2b 页 WYG0937-0190b.png
 姚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
 在公门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肃宗谓崔祐甫曰人言卿拟官多亲故曰夫荐拟者必
 悉其才行如不闻知何由得贤
文宗谓宰相荐人勿问亲疏朕闻窦易直为相未尝用
 亲故若果才避嫌而弃之亦不为公裴度荐李德裕
 姚崇荐魏知古裴垍为相有故人求京兆判司曰才
 不称不敢以私伤至公他日盲宰相不妨得之垍则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3a 页 WYG0937-0190c.png
 不可
陆贽请令台省官各举其属而德宗疑诸司所举皆亲
 故受赂者贽谏曰陛下择相亦不出台省长官之中
 岂有为长官而不能举一二属吏居宰相则可择千
 百具僚其要在于精择长史贽之说尽矣
宋朝祖宗时以考第资历无过犯有劳绩者递迁谓之
 循资若磨勘应格自令录以上及六考皆改著作佐
 郎无出身及七考改大理寺丞(今宣教郎/)其有功赏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3b 页 WYG0937-0190d.png
 循资者减一等若未该磨勘循资至支使(今文林郎/)
 及八考者有出身人改太子中允馀改太子中舍今
 (通直郎/)其四色判官(今承直郎/)及九考以上者改秘
 书丞(今奉议郎/)十二考以上改太常博士今(承议郎/)
 无出身人止殿中丞(亦奉议郎/)
仁宗始以及第改官者多遂诏用帅守监司通判保荐
 以岁改百员为额
元丰稍鑴改官之格故观察判官以上改奉议郎无出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4a 页 WYG0937-0191a.png
 身人改通直郎掌书记改通直郎支使以下一例改
 宣德郎(续通鉴节要/)
祖宗之初上自侍从大臣下至常参官又下至部使者
 与郡守又下而至监当知县之为升朝官者皆得以
 荐举其路至广也有岁举有御礼举有一人而岁举
 数十人者有不限之以数者其为员至宽也侍从举
 四员而本道转运使副所举或一二员皆得以引对
 磨勘其为法至略也不至有缪举之患自天禧罢监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4b 页 WYG0937-0191b.png
 当朝臣举官之制至宝元康定又罢常参荐举治平
 御史知杂以上又罢荐举至熙宁又并式郡举官罢
 之而路始狭矣仁宗康定虽诏定内外臣僚荐举之
 数而诸路荐举属之监司其不限之以数犹故也其
 后皇祐惩张易滥举之弊又并部使者举员差定之
 而员姁拘矣增四考为六考增举者四人为五人所
 共益密矣此荐举之因革也
仁宗皇帝尤以选人迁官为重引对之际予夺抑扬不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5a 页 WYG0937-0191c.png
 专于有司之法陈琪用荐者十馀人知其为庞籍之
 婿则抑之胡宗尧用荐者十馀人知其为胡宿之子
 则抑之李师锡用荐者三十馀人知其为王德用之
 姻则抑之且曰朕设保举以宠天下士今但势要者
 得孤寒之士何由而进又吕文靖公荐其子夷简以
 为有宰相之才后果为名宦宋维翰荐种放为谏官
 尝出十辅之书以裨圣政此荐举之公也
富弼论西事疏曰有才德者然后知人之才德无者见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5b 页 WYG0937-0191d.png
 必增忌欧阳公言三弊亦曰守廉谨者各主清干之
 人赃污者举贪浊之人徇私者举请求之人乾德中
 尝诏陶榖等四十五人举郡佐矣太平兴国中又尝
 诏李昉等十二人举二司判官及转运使矣至邢炳
 等四人举学官则景德之诏也张齐贤五人举御史
 则祥符之诏也张知白等十二人举监司则天禧之
 诏也夫居近列者非不多而被诏举者有数此祖宗
 用人之法也侧闻太宗语大臣曰若不择举主何由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6a 页 WYG0937-0192a.png
 得贤真宗语近臣曰不若行择举主以类求人此择
 举之法也
   铨选类
成周之时乡大夫乡老举贤能而宾其礼司徒教三物
 而兴诸学司马辨官材以定其论太宰诏废置而持
 其柄内史专与夺而式于中司士掌其版而知其数
 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盖择
 才如此之详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6b 页 WYG0937-0192b.png
汉至成帝建始初置常侍曹尚书一人主公卿又有二
 千石曹尚书一人掌郡国二千石盖选曹之所起也
 (汉末立资格而资格甚严郡县守相之高第者然后/)
 (为二千石二千石之有治行者然后为九卿九卿之/)
 (称职者然后为御史大夫至于丞相则非御史大夫/)
 (之任职者不迁也此其大者之有常格也博士高第/)
 (者为尚书次者为御史否则以次补诸太学博士弟/)
 (子二岁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其高第为郎中文/)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7a 页 WYG0937-0192c.png
 (事掌故郡属备员此其小者之有常格也诸官初除/)
 (必先试守试守一岁然后为真则称号有常格矣有/)
 (市籍者不得为官入财为官者不得名职则流品有/)
 (常格矣/)
后汉光武改常侍曹尚书为吏部尚书其时选举于郡
 国属功曹于公府属东西曹于天台属史曹尚书亦
 曰选部而尚书令总之其所进用加岁月先后之次
 其后所举皆特拜不复简试谤议渐生安帝永嘉中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7b 页 WYG0937-0192d.png
 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试经学文
 吏试章奏如有颜回子奇之类不拘年齿(时徐淑年/)
 (未及而举孝廉乃以不拘年为对雄诘之曰回闻一/)
 (知十孝廉闻一知几淑无以对乃遣还郡/)雄在尚书
 十馀年察选清平各得其人后黄琼以雄孝廉之选
 专用儒学文吏于取士之义犹为有违乃增为四科
 (孝弟及能从政/)
三国魏文帝时陈群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8a 页 WYG0937-0193a.png
 以定其选(中正以州郡之贤者为之有言行脩著或/)
 (以五升四以六升五道义亏则或自五退六自六退/)
 (七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故委中正铨第及其弊也惟/)
 (知问闷不辨贤愚故刘毅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
 (士南北朝至于隋选举之法虽互有损益而九品及/)
 (中正至开元才罢/)其武选俾护军主之又以崔琰毛
 玠为丞相掾并典选举所用皆清正之士吏洁于上
 俗成于下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8b 页 WYG0937-0193b.png
晋依魏氏九品之制内官吏部尚书司徒左长史外官
 有大中正州郡有小中正皆掌举选其后中正任久
 爱憎由已而九品之法渐弊刘毅上疏曰九品有八
 损而官才有三难请因用土断复乡举里选之法及
 刘颂为吏部尚书复建九班之制令百官在职少迁
 时贾郭专朝任者务速故不行(山涛居选部甄别人/)
 (物各为题目时号山公启事/)
宋文帝限年三十而任郡县以六周而代刺史十馀年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9a 页 WYG0937-0193c.png
 及至武帝仕者不拘老幼守宰以三周是时谢庄请
 令大臣各举所知以付尚书铨用帝不欲重权在下
 乃分吏部置两尚书以散其权
梁制九流常选州置州重郡置郡崇乡置乡豪各一人
 专典搜荐无膏梁寒素之隔后复置中正
陈选无定时随缺则补官
后魏时中正所铨但在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文帝
 求理内官通班以上自考覈以为黜陟其后员少应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19b 页 WYG0937-0193d.png
 调者多选曹无以处之崔亮乃奏不问贤愚以停解
 日月为断魏之失才从亮始也
后周以吏部长选(苏绰为六条欲罢门资之制/)
隋制尚书举其大者侍郎铨其小者则六品以下官吏
 咸吏部所掌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无复辟
 署矣
后魏北齐以来州郡僚佐以多为吏部所授
隋一切归在省司刘炫曰小大之官悉由吏部职介之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20a 页 WYG0937-0194a.png
 迹皆属考功所以繁也省官不如清心
唐制诸王及职事正三品以上若文武散官三品以上
 及都督都护上州刺史之在京师者册受五品以上
 皆制授六品以下守五品以上及视五品以上皆敕
 授凡制敕授及册拜皆宰司进拟白六品以下旨受
 悉由尚书文官属吏部武官属兵部谓之铨选文武
 选事各分为三铨尚书典其一侍郎分其二凡选始
 于孟冬终于季春(武德以十一月起选至春则閒停/)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20b 页 WYG0937-0194b.png
 (至贞观刘休甫奏四时总选随到注拟/)其择有四事
 曰身言书判四事可取则先乎德德均以才才均以
 劳六品以降计资量劳而拟官五品以上不试列名
 上中书门下听制敕凡选以类为甲先简仆射乃上
 门下省给事中读之黄门侍郎省之侍中审之不审
 者皆得駮下既审然后上主者受旨而奉行焉给告
 身武选亦然其黔中岭南闽中之官不由吏部谓之
 南选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21a 页 WYG0937-0194c.png
高宗麟德以后选人渐多裴行俭设长名姓历榜引铨
 注之法开元中裴光庭以选人无常限复作循资格
 贤愚一贯必合乎格者乃得铨授久淹者皆荷之谓
 之圣书而抡才之方失矣武德初官不充员吏曹移
 牒州府课人应集至则授官无退遣后求者渐多始
 有沙汰太宗诏杜如晦曰吏部取人举言辞不详才
 行将依汉法令本州辟召事寝不行贞观十八年高
 季辅独知选事太宗赐金镜一面以表其清鉴焉永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21b 页 WYG0937-0194d.png
 徽中以来官纪以紊武后朝以选人多不实令糊名
 暗考以定第及中宗韦氏太平公主用事神龙后除
 官不由宰司特敕斜封便拜凡数千员内外谓之三
 无坐处言宰相御史及员外郎也韦氏败始以宋璟
 为吏部尚书李义卢从愿为侍郎姚元之为兵部尚
 书陆象先卢怀慎为侍郎悉奏罢斜封官量阙留人
 虽资高考深非才实者不取初尚书铨掌七品以上
 选侍郎铨掌八品以下选至是通其品而掌焉未几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22a 页 WYG0937-0195a.png
 璟元之等罢崔涖薛昭希太平公主意上言罢斜封
 官人失其所而怨积于下必有非常之变乃下诏尽
 复斜封别敕官玄宗以选试不公乃置十铨试人明
 年复故天宝中杨国忠以吏部尚书三铨注官皆自
 专之与左相唱注以誇敏速由是不经门下省审侍
 郎不得参议肃代以后铨注无可道者德宗时沈既
 济有四太之说入仕之门太多世胄之家太优利禄
 之资太厚督责之令太薄显庆中刘祥道知选事上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22b 页 WYG0937-0195b.png
 疏陈六事会杜正伦亦言入流者众乃诏与祥道参
 议而执政惮改作遂格其议矣(以通鉴唐书修/)
宋朝太祖承五季之弊文武常参官非有劳者未尝进
 秩考满叙迁之法稍不复举当是时京朝𨽻中书三
 班属枢密主管差遣磨勘之法归之大臣则是大臣
 实预黜陟之权(建隆诏吏部判铨选人并试判三道为/)
 (上中下三等太平兴国中定十四等惟除下等馀三/)
 (等皆注官/)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23a 页 WYG0937-0195c.png
太宗淳化建审官院为黜陟之地量才较绩而引对不
 废其无功可录者至有供奉官四十年不迁 至道
 中官缺至千七百人而有司请并合吏员三而省一
 以实空官一切超折就拟尚不充也承平既久官涂
 大启天禧之间遂有假员之法取审官虚阙而躐授
 吏部待拟之人而铨品浸革矣祥符中黄绶之吏未
 得选者遂至三千始预用一岁员阙至
仁宗时吏在仕版者无虑八九千人而调补者复不在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23b 页 WYG0937-0195d.png
 焉预用之阙且涉三岁议者以为流烂之极(是时范/)
 (仲淹陈事有言曰今不闻劳逸能否一切以岁月叙/)
 (迁非考绩之法而苏绅亦曰今不问才能之长短惟/)
 (以资历深浅为先后欲贤不肖有别不可得也/) (今/)
 (吏部之注拟者何也始入官而得簿尉自簿尉而得/)
 (令丞推而上之至于幕职由是法也又上而至于守/)
 (贰由是法也其宜得者则曰应格其不宜得者则曰/)
 (不应格/)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24a 页 WYG0937-0196a.png
 
 
 
 
 
 
 
 
群书考索 后集卷十四 第 24b 页 WYG0937-0196b.png
 
 
 
 
 
 
 
 群书考索后集卷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