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a 页 WYG0937-006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群书考索后集卷五
            宋 章如愚 编
  官制门
   三公类
夏商以前云三公无官 伊尹曰三公调阴阳周以太
师太傅太保曰三公 记曰三公无官古有其人然后
充之舜之于尧伊尹之于汤周公召公之于周是也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b 页 WYG0937-0065d.png
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汉以丞
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 后汉以太尉司徒司空
为三公天地灾变即皆册免自太尉徐防始焉灵帝就
长安拜张温为太尉三公在外自温始也魏晋宋齐梁
陈后魏北齐皆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宋志云三
公之职太师居首晋帝名师故置太宰以代之后周以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司徒为卿隋以太尉司徒司空
为三公唐因之(理道要缺/)宋治平二年诏自今皇子及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2a 页 WYG0937-0066a.png
宗室早属除检校师傅言随其迁序改授三公仍俟加
恩改授 元祐令太尉司宰司空为三公
   三师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古官 殷太甲时伊尹为太保纣
时胥馀为太师(见汉仪注/) 又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
疑丞成王作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为三公尚书
逸礼三公为太师周公为太傅召公为太保 前汉承
秦制阙三公之位 吕后以王陵为太傅陵免官省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2b 页 WYG0937-0066b.png
平帝元始元年始置太师太傅太保金印紫绶太师位
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汉百官表/) 汉志傅保在三公
上号曰上公(初学记/) 明虽天子必有所师(六典/) 东
汉以后常曰上公(初学记/)其后或置或废大抵无所统
职晋初依周备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首景帝名师故
置太宰以代之(宋百官志/)宋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训
护人主道以德义天子加拜以不臣之礼非其人则缺
(宋书/) 南齐唯置太傅(南齐百官志/)至后魏特称三师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3a 页 WYG0937-0066c.png
以正其名正一品然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无其人
则缺之(六典/) 后齐多循后魏置太宰太傅太保是为
三师(隋百官志/)近代陈多以为赠官(六典/) 后周改为
三公(六典及注/) 隋高祖既受命置三师三公三师不
主事不置府僚盖与天子坐而论道者也(隋百官志/)
炀帝即位废三师官(隋百官志/) 唐太师太傅太保各
一人是为三师(唐百官志/)其或亲王自拜者但存其名
(六典及注/) 宋之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 太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3b 页 WYG0937-0066d.png
祖时符彦卿为太师李彝兴自守太傅为太尉高保融
自守太保为太傅 元祐令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
三公之官尤重太师赵韩王以勋文潞公以年方得之
此二年不拜自司空五迁至太师 王文正公吕文靖
公皆任相二十年才以太尉致仕可见宋朝重太师之
官也 政和二年诏曰太师太傅太保此古三公之官
为宰相之任今为三师然古无三师之称合依三代为
三公官不必备惟其人为真相之任若除三公即为宰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4a 页 WYG0937-0067a.png
相 靖康末诏依元丰故事以仆射为宰相三公止为
阶官不复与三省之政焉(职略/)
   三少
周以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
人 通典曰此三官名曰三孤孤特也言卑于公尊于
卿特置此三人 书微子殷既错天命微子作诰(公师/)
(少师佐少师孤卿/)秦汉而下省
前汉百官公卿表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又立三少为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4b 页 WYG0937-0067b.png
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三孤与六卿为九焉
后汉百官志太傅天子燕业反其学左右之习诡其师
合诸侯遇大臣不知文雅之辞已语之适简闻少诵不
博不习此少师之责也天子居处出入不以礼衣服冠
带不以制御服列侧不以度采服从好不以章忿悦不
以义与夺不以节此少傅之责也天子居处燕私安而
易乐而取饮食不时醉饱不节寝起早晏无常玩好器
弄无制此少保之责也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5a 页 WYG0937-0067c.png
后周置三孤以贰三师
宋初沿唐制置三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元丰
肇新官制于三师三公无所改 政和二年诏司徒司
空周六卿之官非三公之任乃今之六曹尚书是也
太尉秦官居主兵之任亦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并罢
依周制三孤之官乃次辅之任或称三少为次相之任
通典(续会要/)
   检校官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5b 页 WYG0937-0067d.png
唐有检校官 宋之制检校官一十九三公三师六左
仆射至水部郎共十三 元丰官制行左仆以下皆为
职事官故罢之凡三师三公除授自司徒迁太保太保
迁太傅太傅迁太尉太尉迁太师检校官亦如之(续会/)
(要/) 政和二年罢太尉司徒司空以少师少傅少保为
三少后亦置检校官 绍兴七年士袅检校少师钱忱
检校少保
   宰相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6a 页 WYG0937-0068a.png
黄帝置六相谓得蚩尤而明天道得太常而察地理得
 苍龙而辨东方得祝融而辨南方得风后而辨西方
 得后土而辨北方谓之六相
尧有十六相 虞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
 莫不时叙地平天成举八元使布五榖于四方内平
 外成谓之十六相(并通典/)
殷汤有左右相 以伊尹为右相以仲虺为左相(宋百/)
 (官志/)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6b 页 WYG0937-0068b.png
武丁得傅说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书说命篇/)
周成王有左右相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
 右亦其任也
秦悼武王二年始置左右丞相官 以樗里疾甘茂为
 左右丞相茂为左疾为右(史记/) 庄襄王又以吕不
 韦为丞相及始皇立尊吕不韦为相国则相国丞相
 皆秦官也 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几 秦初
 有左右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7a 页 WYG0937-0068c.png
 相无三公官至二世复有中丞相
汉高帝即位置一相绿绶 高帝三年拜曹参为假左
 丞相即汉初丞相当有左右今言一丞相或汉书之
 误 以萧何为之及诛韩信乃拜何为相国何薨以
 曹参为之 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 文帝二年复
 置一丞相月俸六万 初陈平为左丞相及诛诸吕文
 帝初立平乃谢病以让周勃乃以勃为以丞相位第
 一平为左丞相位第二勃免平专为左相 武帝用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7b 页 WYG0937-0068d.png
 刘屈氂为左丞相分官局为两府虚其名以待四方
 之选 成帝绥和元年御史大夫何武建言宜建三
 公官定卿大夫之任分职授政以考功效于是上拜
 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而何武自御史大夫改为大
 司空皆金印紫绶比丞相则三公俱为宰相 哀帝
 复罢大司空元寿二年更名丞相为大司徒初汉制
 常以列侯为相惟公孙弘布衣数年登相位武帝乃
 封为平津侯其后为故事至丞相而封自弘始也(通/)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8a 页 WYG0937-0069a.png
 (典/) 汉东京不复置(宋百官志/)
后汉废丞相及御史大夫而以太尉司徒司空总理
 众务则三公复为宰相矣 献帝建安十三年复置
 丞相而以曹公居之又有相国
魏黄初元年改丞相为司徒 文帝复置中书监令并
 掌机密自是中书多为枢机之任复置大丞相第一
 品后又有相国齐王以司马师为之高贵乡公以司
 马昭为之 吴有左右丞相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8b 页 WYG0937-0069b.png
晋惠帝永宁元年罢丞相复置司徒 赵王伦篡位以
 梁王彤为丞相 永兴元年以成都王颖为丞相
 悯帝建兴元年以琅琊王睿为左丞相南阳王保为
 右丞相三年以保为相国睿为丞相其后或有相国
 或有丞相省置无常而中书监令常管机要多为宰
 相之任 元帝渡江以王敦为丞相转司徒荀组为
 太尉以司徒官属并丞相为留府敦不受 成帝以
 王导为丞相罢司徒府以为丞相府导薨罢丞相复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9a 页 WYG0937-0069c.png
 为司徒府
宋孝武帝初唯以南郡王义宣为丞相而司徒府始如
 故亦有相国丞相金章紫绶进贤三梁冠绛朝服佩
 山玄玉相国则绿盭绶也
齐不用人以为赠官 齐职仪相国緂绶衮冕服
梁罢相国置丞相罢丞相置司徒
陈又置相国位列丞相上并丞相并为赠官 自魏晋
 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密或委知政事者则是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9b 页 WYG0937-0069d.png
 矣无有常官其相国丞相或为赠官或则不置自为
 尊崇之位多非人臣之职其真为宰相者不必居此
 官(通典/) 相国丞相秩万石
后魏旧制有大将军不置太尉有丞相不置司徒自正
 光以后始俱置之
北齐乾明中置丞相河清中分为左右各置府僚然而
 为宰相秉持朝政者亦多为侍中 赵彦琛元文遥
 和士开同为宰相皆兼侍中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0a 页 WYG0937-0070a.png
后周恭帝三年初行周礼建六官有大冢宰亦其任也
 静帝二年置左右丞相 大象二年以杨坚为大丞
 相遂罢左右丞相官 文帝自大丞相代后周遂置
 内史纳言即中书令侍中是为宰相亦有他官参预
 焉 柳述为兵部尚书掌机事又杨素为右仆射与
 高颎专掌朝政(并通典/)
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以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
 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0b 页 WYG0937-0070b.png
 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
 中中书令号为丞相品位既崇不欲轻授常以他官
 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唐百官志/)如同中书门下三
 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
 国重事之名是也(通典/)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
 书参议朝政魏徵以袐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
 议得失参政知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贞观八年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1a 页 WYG0937-0070c.png
 门下平章事平章之名盖始于此 其后李绩以太
 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者谓同侍中中书令也而
 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然二名不专用而他官居职
 者犹假他名如故自高宗以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
 书门下三品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同三品入衔自文瓘始 武后龙朔二年改侍中为
 左相中书令为右相尚书仆射为立政后复改易(摘/)
 (奇/) 自先天之前其员颇多景龙中至十馀人开元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1b 页 WYG0937-0070d.png
 以来常以二人为限或多则三人 初三省长官议
 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
 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
 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
 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
 焉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 自开元以后
 常以领他职虽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故时方
 用兵则为节度使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2a 页 WYG0937-0071a.png
 则为盐铁转运使又其甚则为延资库使至于国史
 太清宫之类其名颇多皆不足取法故不著其详矣
五代史 后唐长兴四年枢密使冯赟加平章事以其
 家讳改同中书门下一品周显德中枢密使吴廷祚
 亦以家讳改焉
宋沿唐旧制其命相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真拜
 侍中者不复言平章事然国初止除范质赵普外是
 亦未尝除人累朝因仍三省长官尚书中书令侍中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2b 页 WYG0937-0071b.png
 仆射不与政皆为空官特以寓禄秩位品而已 元
 丰三年神宗肇新官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 左揆
 兼东台王文恭圭为左相兼门下侍郎右揆兼西台
 蔡忠怀确为右相兼中书侍郎行之三十年政和间
 更左揆曰太宰右揆曰少宰而以三师三公是谓真
 相 是时蔡鲁公京以太师为公相宣和王黼以太
 傅总三省之事 靖康末诏依元丰故事复为仆射
 (何𣓨初除是命/)左右仆射必兼门下中书侍郎 建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3a 页 WYG0937-0071c.png
 炎三年吕颐浩言被旨将元祐中司马光建请并省
 奏召侍从参详宰臣乃不兼两省侍郎 中书门下
 侍郎并为参知政事而复祖宗之旧为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职略中兴会要/) 乾道七年诏丞相总齐百
 揆赞襄治道事无不统而仆射之官名实未称宜仿
 周汉之制明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其
 侍中中书尚书二令官制虽存皆设而不除可并删
 去以左右丞相充其位(中兴会要/)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3b 页 WYG0937-0071d.png
宰属
 检正宋熙宁三年中书门下言奉旨议中书创置士
 人为属官伏以中书统治百官以佐天子政事而所
 置吏属尚仍旧制宜高选士人稍依先王设弼置辅
 之意今欲置检正五房公事一人逐房各置检正公
 事二人并以朝官充 或用京兆官若选人即为习
 学公事见宰相参政如常朝官之礼检正五房在提
 点之上逐房检正与提点序官在堂后官之上职官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4a 页 WYG0937-0072a.png
 分纪 官制行罢之其职归左右司焉(四朝志/) 建
 炎三年以军兴多事文移培增再置中书门下检正
 诸房公事二员序位在左司上次年罢绍兴二年复
 置一员(中兴会要/)
 左右司隋炀帝三年尚书都司置左右司郎中各一
 人品同诸曹郎(从五品/) 掌都省之职(通典/)
 唐武德省贞观复置掌副左右丞所管诸司事二十
 四曹呼左右司为都公(国史补/) 龙朔改为左右承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4b 页 WYG0937-0072b.png
 务咸享中复为左右司郎中 武后又增员外郎各
 一人与郎中分掌曹务 永昌三年置神龙初省后
 复置 朝服与诸司员外郎同(唐职官志六典注/)
 宋朝以为阶官元丰正名始实有职掌左右司郎中
 各一人左右司员外郎各一人(题名/) 凡四员掌举
 诸司之纲纪号为都司亦曰左右曹焉(职略/) 建炎
 三年以置检正减左右司二员明年复(会要/) 隆兴
 元年从右諌议大夫王大宝等议诏左右司郎官各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5a 页 WYG0937-0072c.png
 差一员减罢二员二年诏以左司书拟吏户礼机速
 房右司书兵刑上赏功房文字(孝宗会要/)后以右司
 掌刑房事任为剧乃置二员(中兴题名/)
   参知政事
后魏古弼太武时为尚书令参知政事
隋苏威高颎宇文述等参预朝政
唐刘洎张文瓘皆参知政事魏徵杜淹参预朝政萧瑀
 参议朝政崔仁师等参知机务此其始也(摘奇/)刘洎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5b 页 WYG0937-0072d.png
 贞观十三年尚书右丞以黄门侍郎参知政事李义
 府永徽六年中书舍人守中书侍郎参知政事卢承
 庆显庆四年度支尚书参知政事张文瓘乾封二年
 东台舍人参知政事
宋乾德二年太祖已相赵普畏其专相择官以为副而
 难其名称召陶榖问曰下丞相一等有何官对曰唐
 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今可用之遂命薛居正吕馀
 庆为参知政事惟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6a 页 WYG0937-0073a.png
 堂止令就宣徽院使厅上事殿廷别设塼位于宰相
 及敕尾书衔降相数字月俸杂给皆半之此乾德之
 制也至开宝六年诏押班知印及祠祭行香今宰相
 赵普与参知薛居正等轮知雍熙四年御史言文德
 殿常朝百官皆有塼位惟参知政事每遇横行参假
 未有塼位诏令依位排砌 至道元年诏参政宜与
 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其砖位先异宜合而为一
 遇宰相使相视事及商议军政事并得升都堂先是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6b 页 WYG0937-0073b.png
 吕端寇准并为諌议大夫参知政事至是端相而准
 尚参知政事端虑准不平且言臣兄馀庆任参知政
 事日悉与宰相同愿举行之特从其请次年准既罢
 诏只令宰相押班知印参知政事遇正衙横行参假
 并重行冀位非议军国政事不得升都堂祠祭行香
 书敕并依开宝诏书 元丰官制罢知政事以门下
 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执政(职略/) 建炎二年吕
 颐浩请将元祐司马光并省奏召侍从参议孙觌等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7a 页 WYG0937-0073c.png
 请以门下中书侍郎并为参知政事而减罢尚书左
 右丞焉(中兴会要/)
   枢密院
枢密院唐代宗永泰中置内枢密使(冯鉴续事始/)以宦
 者为之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
 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
 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吕源明家塾广记/) 代宗永
 泰中宦官董廷秀参掌枢密事 宪宗元和中刘光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7b 页 WYG0937-0073d.png
 𤦺梁守谦为枢密使 穆宗初年以宦官知枢密事
 旧左右军容多入为枢密不著三间辖书匮而已亦
 无视事之厅后禧昭时杨复恭西门季玄欲夺宰相
 权乃于堂状后帖黄指挥公事此其始也(续通典/)
 后梁革唐世宦官之弊改枢密院为崇政院命敬翔
 为使始更用士人其备顾问参谋议于中则有之未
 始专行事于外也(五代史/)
 唐庄宗同光元年复以崇政院为枢密院命宰臣郭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8a 页 WYG0937-0074a.png
 崇韬兼使又置院使一人然权侔宰相矣(五代会要/)
 晋高帝天福中以桑维翰知枢密院事四年废枢密
 院以刘处谦兼枢密每有奏议多不称旨及处谦丁
 内忧乃以枢密使印付中书门下遂废其院晋少帝
 开运元年复置以宰臣桑维翰兼使 周显德六年
 范质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五代会要/) 宋枢密院
 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太祖建隆元年以
 魏仁浦吴延祚为枢密使赵普为副使周末阙副使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8b 页 WYG0937-0074b.png
 至是始置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以石熙载为枢密
 直学士以签书院事签书之名始此 淳化二年以
 张逊知院事温仲舒寇准同知院事同知院之名始
 此 英宗治平中以郭逵同签书院事同签书之名
 始此 旧制枢密院有使则置副使有知院则置同
 知(会要/) 如置知院则当为副使者皆改同知若置
 使则同知复改为副使 神宗熙宁元年文彦博吕
 公弼为使韩绛邵亢为副使时陈升之三至枢密府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9a 页 WYG0937-0074c.png
  神宗欲稍异其礼乃以为知院于是知院与副使
 并置矣 元丰改官制议者欲废密院归兵部神宗
 曰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
 不从然以枢密联职辅弼非出使之名乃定置知院
 同知院二人馀悉置职事亦多所釐正细务分𨽻六
 曹专以边机兵政为职而契丹国信民兵牧马犹总
 领焉 中兴初有知院张浚同知院富直柔签枢张
 守同签枢韩肖胄不置枢密使副使 高宗绍兴七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19b 页 WYG0937-0074d.png
 年诏依故事置枢密使及副使其知院同知院签书
 并如旧(中兴会要/) 副使自岳飞罢后无有除者
枢密使 五代置枢密使国初因之(详见枢密院/) 太
 祖建隆三年赵普为检校太尉充枢密使不带正官
 充使自普始也开宝九年曹彬为枢密使领忠武军
 节度使枢密带节度自彬始也 太宗太平兴国六
 年石熙载为户部尚书充枢密使以文资政官充使
 自熙载始也 真宗祥符五年王钦若陈尧佐并守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20a 页 WYG0937-0075a.png
 本官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枢密使儒臣
 以枢密使兼使相自钦若等始也(此事见宋朝职略/)
  仁宗皇祐五年枢密使高若讷罢令舍人院草词
 枢密使免罢不降麻自若讷始也 神宗元丰官制
 行罢使副 高宗绍兴七年复置(会要/) 副使自岳
 飞后无有除者
宰相兼枢密 国初魏仁浦以宰相兼枢密使后罢
 仁宗庆历二年西方用兵富弼屡言边事系国安危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20b 页 WYG0937-0075b.png
 不当专委枢密宜使宰相兼领于是以宰相吕夷简
 判枢密院事章得象兼枢密使王举正言二府均体
 总制之名太重亦改夷简兼枢密使五年从贾昌朝
 陈执中之言罢兼枢密使以边事宁故也 高宗绍
 兴七年令宰臣张浚兼枢密使赵鼎秦桧亦以左仆
 射兼二十五年桧薨明年诏曰比缘军兴令宰相兼
 枢密使典掌机务今边事已定可依祖宗故事更不
 兼领(中兴会要/) 二十三年孝宗即位参政史浩论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21a 页 WYG0937-0075c.png
 枢密合使宰相兼使事因引富弼对仁宗故事上曰
 正合朕见诏宰臣依旧兼枢密使(孝宗会要/) 淳熙
 间省
知枢密院事
 晋天福元年掌书记桑维翰以翰林学士尚书礼部
 侍郎知枢密院事知院之名始此(分纪/) 国初不置
 淳化二年枢密使王显出镇始以张逊知枢密院事
  元丰官制行废使副存知院 中兴初宰相兼枢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21b 页 WYG0937-0075d.png
 密只兼知院(此事见建炎四年诏/)
同知枢密院事
 五代有参知枢密院事(见枢密沿革/) 国初阙淳化
 二年王显出镇始以温仲舒寇准同知枢密院事同
 知之名始此(会要/) 神宗元丰官制行废使副存同
 知
签书枢密院事 国初缺至太平兴国四年石熙载(元/)
 (懿公/)以枢密直学士佥书之名始此(会要/)后又有同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22a 页 WYG0937-0076a.png
 佥书大抵以处资浅之人若佥书一经亲祠方进同
 知及副使若武臣擢预国政只除同佥书 治平中
 郭逵除同佥书 元丰官制行并罢 哲宗元祐初
 复置佥书事(四朝志/)后多带端明殿学士初除必降
 旨恩例并依执政盖本条不同执政者自同本条故
 也(见淳熙重定/)
枢属 枢密都副承旨
 五代有承旨副承旨以诸卫将军充 宋太宗太平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22b 页 WYG0937-0076b.png
 兴国中以杨守一充都承旨都承旨自守一始也
 是时都承旨副承旨多用士人比僚属事参谋议
 真宗后天下无事稍稍遂用吏人欧阳修建言请复
 旧制不克 神宗熙宁三年始以东上閤门使李评
 为枢密都承旨李绶为之副不用院吏而更用士人
 自评始也(续会要/) 熙宁五年以尚书比部员外郎
 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曾孝宽为起居舍人充史馆
 修撰兼都承旨先是或用士人亦止于右职中选用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23a 页 WYG0937-0076c.png
 文馆兼领自孝宽始也 元丰三年用张诚一为客
 省使都承旨自是都承旨复用武臣(续会要/) 哲宗
 元祐中复以文臣带待制充都承旨(职官制/) 元符
 中王师约为都承旨左司諌陈瓘论神考以文臣为
 都承旨其副则参用武臣之可用者今师约据文臣
 之位甚非神考设官之意至崇宁以后则专用武臣
 矣(四朝志/) 高宗建炎四年以辛道宗为副承旨
 绍兴元年诏依元祐职制置都承旨一员差两制(中/)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23b 页 WYG0937-0076d.png
 (兴会要/)
检详 神宗熙宁四年以编修经武要略官王存四人
 检详枢密院诸房文字视中书检正官(会要/)十年诏
 以二年为任 元丰元年诏定置二员及改官制检
 详寻罢 建炎中枢密院请依祖宗置检详二员在
 左右司下
 高宗绍兴二年诏枢密院已置都承旨一员减检详
 一员二年枢密院请置二员从之(中兴会要/) 三十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24a 页 WYG0937-0077a.png
 二年诏枢密院诸房令检详书拟从左右司请也(孝/)
 (宗会要/)
编修
 仁宗庆历四年史馆王洙承旨单士宁编修例册编
 修之名自此始(分纪/)
 神宗熙宁三年以馆职王存顾临等同编经武要略
 兼删定诸房例册
 哲宗元祐四年诏枢密院条例久未编修又自官制
群书考索 后集卷五 第 24b 页 WYG0937-0077b.png
 后旧事𨽻他司所存者亦未删正命承旨司取索编
 修以奉议郎蔡骃宣德郎卫规充编修官(续会要/)
 以四员为额
 高宗绍兴兵兴裁省其半三年枢密请置检详二员
 编修止存一员后复(中兴会要/)
 
 
 群书考索后集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