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六十
卷六十 第 1a 页 WYG0936-080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群书考索卷六十    宋 章如愚 撰
  地理门
   州郡类
魏州郡魏武建邺(阙/)  自生灵版荡关洛荒芜所置
郡十二(新兴/) (乐平/) (西平/) (新平/) (洛阳/) (阴平/)
(带方/) (谯郡/) (乐陵/) (章武/) (南乡/) (襄阳/)所省者七
(上郡/) (朔方/) (五原/) (云中/) (定襄/) (渔阳/) (庐江/)
卷六十 第 1b 页 WYG0936-0803b.png
文帝置七 (朝歌/) (阳平/) (弋阳/) (魏兴/) (新城/) (姜/)
(阳/) (安礼/)明及少帝增二(明上庸/) (少平阳/)渭汉郡者
五十四焉
蜀州郡蜀先主于汉建安之间置郡九(巴东/) (巴西/)
(梓潼/) (江阳/) (汶山/) (汉嘉/) (末提/) (石渠/) (涪陵/)
主增二云(南/) (兴古/)得汉郡十一
吴州郡吴主  帝初置郡五(濡须/) (武昌/) (珠崖/)
(新安/) (卢陵/) (南郡/)少帝景帝各四(少临川/) (临海/)
卷六十 第 2a 页 WYG0936-0803c.png
(衡阳/) (湘东/) (景天门/) (建安/) (建平/) (合浦/) (北部/)
归命侯亦置十有二郡(始安/) (始兴/) (邵郡/) (安成/)
(新丰/) (武平/) (九德/) (吴兴/) (东阳/) (桂林/) (荣阳/)
(宜都/)得汉郡者十有八焉
西晋郡国武帝太康元年既平孙氏凡增置郡国二十
有三(阙/)  (上洛/) (颜邱/) (临淮/) (东莞/) (襄威/) (荣/)
(阳/) (长广/) (广宁/) (昌黎/) (新野/) (隋郡/) (阴平/) (义/)
(阳/) (毗陵/) (宣城/) (南康/) (晋安/) (宁浦/) (始平/) (略/)
卷六十 第 2b 页 WYG0936-0803d.png
(阳/) (乐平/) (南平/)省司𨽻置司州别立梁秦宁平四州
仍吴之广州凡十九州(司/) (冀/) (兖/) (豫/) (荆/) (徐/)
(扬/) (青/) (幽/) (平/) (并/) (雍/) (凉/) (秦/) (梁/) (益/) (宁/)
(交/) (广/)郡国一百七十三(仍吴所置二十五仍蜀所置/)
(十一仍魏所置二十一仍汉旧九十三置二十三/)尽有
殷周之土武帝太康元年平吴分为十九州部置司州
治洛阳兖治帝丘豫治项城冀治房州并治晋阳青治
临淄徐治彭城荆初治襄阳后治江陵扬初治寿春后
卷六十 第 3a 页 WYG0936-0804a.png
治建业凉治武威分三辅为雍治京兆分陇山之西为
秦治上邽益治成都分巴汉之地为梁治南郑分云南
为宁治云南幽治涿分辽东为平治昌黎交治昌编分
合浦之北为广治番禺又增置郡国二十有二凡州百
五十有六县千一百有九以为冠带之国尽秦汉之土
东晋中兴郡国永嘉南渡境宇殊狭九州之地有其二
焉初元帝命祖逖镇雍邱逖死北境渐蹙于是荆豫青
兖四州又徐州之半陷刘曜石勒以合肥淮阴寿阳泗
卷六十 第 3b 页 WYG0936-0804b.png
口角城为重镇成帝时酂守时退屯襄阳穆帝时平蜀
汉役梁益之地又遣军而入关至濡土再北伐一至洛
阳一至枋头所得郡县军旋入又失洎苻坚东平慕容
炜西南陷蜀汉西北尅姑臧则汉水长淮以北悉为坚
有及坚败再复梁益青徐兖荆河内之地其后青兖陷
于慕容德荆田司陷于姚吴以彭城为北境藩捍后益
梁又陷于谯纵每因刘石苻姚衰乱之际则进兵屯戍
在于汉中襄阳彭城然大抵上明江陵夏口武昌合肥
卷六十 第 4a 页 WYG0936-0804c.png
寿阳淮阴当为晋氏镇守义熙以后又复青兖司荆河
梁益之地而政归于宋矣
刘宋南国土宇武帝北平广固西定梁益又尅长安尽
得河南之地长安寻为赫连勃勃所陷至废帝荥阳王
景和中武牢以西复陷后魏今大较以孝武大明为正
凡二十有三州扬治建业南徐治京口徐治彭城南兖
治广陵兖治瑕邱荆河治历阳荆治汝南江治寻阳青
治临淄冀治历城司治义阳荆治南郡郢治沔贾湘治
卷六十 第 4b 页 WYG0936-0804d.png
临湘雍治襄阳梁治南郑秦亦治南郑益治成都宁治
建宁广治南海交治龙编越治临鄣郡凡二百三十有
八县千一百七十有九初文帝元嘉中遣将北伐水军
入河尅魏碻磝滑台武牢洛阳四城其后又失又分军
北伐西军尅弘农开方二城以东攻滑台不尅而平碻
磝守之寻皆败退于是后魏主大武揔师经彭城临江
屯于瓜步退攻盱眙不拔而旋明帝时后魏又南侵淮
北青冀徐兖四州及荆河州西境悉陷没则长淮为北
卷六十 第 5a 页 WYG0936-0805a.png
境扬徐兖于淮南立青冀二州寄治赣榆其后十馀年
而淮亡然初强盛也南郑襄阳悬瓠彭城历城东阳皆
为宋氏藩捍
萧齐南国土宇齐氏淮北之地所有全少青州治朐山
冀理涡口荆河治寿春北兖治淮阴北徐治钟离又置
巴东治巴其馀州郡悉因宋代州二十有二郡三百九
十有五县千四百七十有四其后萧齐为后魏所侵至
东昏永元初沔北诸郡相继败没又遣军北伐败于圈
卷六十 第 5b 页 WYG0936-0805b.png
马屯盆城又失寿春后三年齐亡始全盛也南郑樊城
襄阳义阳寿春淮阴角城涟口朐山为重镇
萧梁南国土宇梁氏州郡多沿旧制天监中州二十有
三郡三百五十县千二十有五其后更有析置大同中
州十有七郡县亦称于此自侯景逆乱建康倾陷坟籍
散逸不可得而详焉初武帝受禅数年即失汉川及淮
西之地其后诸将频年与魏军交战于淮南淮北互有
胜负虽得悬瓠彭城俄而又失又尅寿春宋大通初大
卷六十 第 6a 页 WYG0936-0805c.png
举北伐淮北城镇相次尅平直至洛阳暂为梁有其后
又复汉中至东魏将侯景以河南地降逆乱相寻有名
旡实及景平后江北之地悉陷高齐汉川蜀川没于西
魏大抵雍州下溠戊夏口白狗堆硖石城合肥钟离淮
阴朐山为重镇
南陈南国土宇陈氏比于梁代土宇弥蹙西不得蜀汉
北失淮淝以长江为境有州四十有二郡百有九县四
百三十有八宣帝大建中频年北伐诸将累捷尽复淮
卷六十 第 6b 页 WYG0936-0805d.png
南之地更经略淮北大破齐军于吕梁及旋师属高齐
国亡又总军北伐至吕梁周军来拒又大破之旋为周
军所败悉虏其众自是江北之地尽没于周又以长江
为界及隋军来伐遣将守狼尾滩荆明安蜀城公安巴
陵已下并风靡退散隋军自采石京口渡江而平之
元魏北国土宇后魏起自北方至道武率兵下山东攻
拔慕容宝中山遂有河北之地于是迁都平城慕容氏
丧败遣将南略地至于滑台许昌彭城明帝太常中始
卷六十 第 7a 页 WYG0936-0806a.png
于滑台许昌置兵镇守大武帝时又得蒲坂长安统万
神麚中宋师来伐碻磝滑台武牢戍将皆不守寻并复
之太延以后东平辽东西平姑臧于是西至流沙东接
高丽所未得者汉中及南阳县瓠彭城青州之南而已
其后帝自南征遂临瓜步宋之淮北城镇守将多有败
没献文天安初自河之南长淮之北皆为魏有孝文迁
都洛阳频岁亲征皆度淮沔宣武初又得寿春续收汉
川至于剑阁兼得淮西之地庄帝时梁军洛阳数旬败
卷六十 第 7b 页 WYG0936-0806b.png
走尔后内难相继不暇外略三四年后分为东西魏矣
皆权臣擅命自永安末年尔朱世隆称兵入洛图籍散
亡不可详记今按旧史管州百十有一郡五百十有九
县千三百五十有二自太武以后渐更强盛东征西伐
尅定中原属宋明以后及于齐梁国土渐蹙自守不暇
虽时有侵掠而退不旋踵故魏之城镇少被攻围因利
进取不常所守也
高齐北国土宇北齐神武东魏天平末大举西伐至蒲
卷六十 第 8a 页 WYG0936-0806c.png
津西魏乘胜攻陷陜州神武西至沙苑西军又乘胜袭
陷洛阳明年西师又至于河阴时拒守河阳城西师败
归其后神武攻围西魏玉壁不尅西师来伐至北邙山
后神武又围玉壁不尅文襄遣将围颖川拔之于是河
南自洛阳之西河北自晋州之西悉入西魏文宣之代
命将略地南际于江矣武成清河中筑戍于轵关其年
周军至洛阳败还后主武平中陈军来侵尽失淮南之
地周师攻拔河阴大城后至隆化末西师攻拔晋州因
卷六十 第 8b 页 WYG0936-0806d.png
之国灭自东西魏之后天下三分梁陈有江东宇文有
关西高氏据河北有州凡六十有七郡百六十县三百
六十有五当齐神武之时与周文帝抗敌十三四年间
凡四出师大举西伐周师东讨者三焉自文宣之后才
守境而已大抵西则姚襄城洪洞晋州武平关柏崖轵
关河阳南则武牢洛阳北荆州孔防城汝南郡鲁城置
兵以防周寇及陈师侵轶数岁齐亡南境要害未遑制
置也
卷六十 第 9a 页 WYG0936-0807a.png
后周北国土宇周文帝西魏大统中东魏师至蒲津文
帝东征尅陜州兼得宜阳郡邵郡东师又至沙苑后文
帝东征至河阴先胜后败筑城于玉壁文帝又至邙山
先胜后败得梁雍州废帝初尅平汉中又遣军平蜀文
帝西征至姑臧后又平江陵自是疆理西有姑臧西南
有全蜀南至于江矣其河南自洛阳之东之北河东自
平阳之界属于高齐至武帝建德中东征拔齐晋州城
寻又东征破齐师于晋州城下乘胜平齐后遣军破陈
卷六十 第 9b 页 WYG0936-0807b.png
军于吕梁其东南之境尽于长沙通计州二百一十有
一郡五百八县千二十有四当全盛战争之际则玉壁
邵郡齐子岭洛通防黄栌三城宜阳郡南陜县土刬三
荆三鸦镇置兵以备东军
隋废郡为州隋文帝开皇三年迁都大兴城遂废诸郡
以州治人自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
炀帝大业初移洛阳城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
诸州
卷六十 第 10a 页 WYG0936-0807c.png
隋改州为郡三年改州为郡乃置司𨽻刺史分部巡察
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百九十县千二百
五十五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
东南皆至于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盛极于此

唐改郡为州大唐武德初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其边
镇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以镇军戎至七年改总管府
为都督府
卷六十 第 10b 页 WYG0936-0807d.png
唐置十道自因隋季分割州府倍多前代贞观初并省
州县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河南
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陇右道
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既
北殄突厥颉利西平高昌东西九千五百十里南北万
六千九百十八里高宗平高丽百济得海东数千馀里
旋为新罗靺鞨所侵失之又开四镇即西境拓数千里
者于阗疏勒龟兹焉耆诸国矣
卷六十 第 11a 页 WYG0936-0808a.png
唐置都督府景云二年又分置二十四都督府分统诸
州时议以权重不便寻罢之
唐采访使及节度经略使开元二十一年分为十五道
置采访使以检察非法京畿都畿关内河南河东河北
陇右山南东山南西剑南淮南江南东江南西黔中岭
南又于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大凡镇兵四十
九万人戎马八万馀匹每岁经费衣赐则千二十万疋
段军仓则百九十万石大凡千二百十万镇西节度使
卷六十 第 11b 页 WYG0936-0808b.png
宁西域统龟兹国焉耆国于阗国疏勒国北庭节度使
防制突骑施坚昆斩啜管浣海军建康军宁寇军玉门
军墨离军豆卢军新泉军张掖郡守捉乌城守捉交城
守捉白亭守捉朔方节度使捍禦北狄统经略军丰安
军定远城西城安北都护府东城振武军河东节度使
犄角朔方统天兵军云中郡守捉大同军横野军定襄
郡雁门郡楼烦郡岢岚郡范阳郡节度使制临奚契丹
统经略军威武军清夷军静塞军恒阳军北平军高阳
卷六十 第 12a 页 WYG0936-0808c.png
军唐兴军横海军平卢节度使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
军卢龙军渝关守捉安东都护府陇右节度使以备西
戎统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军振武军威戎军绥
和守捉合川郡界守捉莫门军宁塞军积石军镇西军
平夷守捉剑南节度使西抗吐蕃南抚蛮㺐统团结营
临翼郡通化郡维川郡天宝军蓬山郡交川郡平戎城
卢山郡江源郡洪源郡昆明军宁远军云南军澄川守
捉南江郡归诚郡镇南五府经略使绥静夷獠统经略
卷六十 第 12b 页 WYG0936-0808d.png
军清海军桂管经略使容管经略使镇南经略使邕管
经略使又有经略守捉使三以防海寇长乐郡经略使
东莱郡守捉东牟郡守捉天宝初又改州为郡刺史为
太守大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县千五百七十有三羁
縻州郡不在其中其地东至安东都护府西至安西都
护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都护府南北如前汉之盛
东则不及西则过之
唐都名明皇开元中定天下州府自京都及诸都督护
卷六十 第 13a 页 WYG0936-0809a.png
府外以近畿之州为四辅(同/) (华/) (岐/) (蒲/)其馀为六
(郑/) (陜/) (汴/) (绛/) (怀/) (卫/)十望(宋/) (亳/) (滑/) (许/)
(汝/) (晋/) (洛/) (虢/) (卫/) (相/)十紧(初有十紧州后入者/)
(甚多更不复列/)及上中下之差(天宝中上州一百九中/)
(州二十九下州一百八十九/) 肃宗乾元初收复以郡
为州置团练守捉使都团练守捉使大者州镇十馀小
者二三州而已故自此所置皆无郡名而不复列上中
下之目其后有方镇史官不录于地理之书以为方镇
卷六十 第 13b 页 WYG0936-0809b.png
兵伐之事非职方所掌故也
唐置十五道城理明皇开元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山
南江南为东西道增置黔中道及京畿都畿置十五采
访使检察如汉刺史之职京畿(理西京今长安/)都畿(理/)
(洛阳今西京/)关内(多以京官遥领/)河南(理陈留郡/)河东
(理太原河东/)河北(理魏郡/)陇西(理鄯西平/)山南东(理襄/)
(阳/)山南西(理汉中郡/)剑南(理成都蜀/)淮南(理广陵郡/)
南东(理苏吴/)江南西(理豫章/)黔中(理黔中/)岭南(理南海/)
卷六十 第 14a 页 WYG0936-0809c.png
 及天宝盗起中国用兵而河西陇右不守陷于吐蕃
(自禄山之乱河右暨鄯武叠宕等郡皆没于吐蕃代宗/)
(宝应元年又陷秦渭洮临广德元年复陷河兰岷廓德/)
(宗正元二年陷安西北庭陇右州县尽矣/)
河北道羁縻州突厥之别郡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丽
为府十四州四十六𨽻幽州都督安东都护府
关内道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为府二十九州九十𨽻
灵夏延庆州都督并单于安北都护府
卷六十 第 14b 页 WYG0936-0809d.png
陇右道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之别部及龟兹于阗焉
耆疏勒河西内属诸胡西域十六国为府五十一州百
九十八𨽻秦凉临松都督安西都护府
江南道蛮为州五十一𨽻黔州都督府
岭南道蛮为州九十一𨽻峰桂邕都督并安南都护府
泸都督府
唐藩镇魏博傅五世至田弘正入朝十年复乱更四姓
傅十世有州七成德更二姓傅五世至王承元入朝明
卷六十 第 15a 页 WYG0936-0810a.png
年王庭凑反传六世有州四卢龙更三姓傅五世至刘
揔入朝六月朱克融反傅十二世有州九淄青傅五世
有州十二沧景傅三世至程权入朝十六年而李全略
有之至其子同捷而灭有州四宣武傅四世有州四彰
义傅三世有州三泽潞傅三世有州五
朱梁及十一国土宇梁太祖朱温都汴傅世三梁初天
下别为十一南有吴浙荆湖闽汉西有岐蜀北有燕晋
而朱氏所有七十八州以为梁刘仁恭称燕昭宗乾宁
卷六十 第 15b 页 WYG0936-0810b.png
初为幽州卢龙节度使梁初其子守光因之李克用称
晋昭宗封晋王子存勖立是为庄宗国号唐李茂正称
岐僖宗时节度凤翔后取兴元有州二十歧陇泾原渭
武秦成阶凤邠宁庆衍鄜坊丹延梁洋其被梁围也兴
元入于蜀开平以后鄜坊入于梁秦凤阶成又入于蜀
当梁末年所有七州封歧王钱镠称吴越僖宗时兼镇
杭越其后为杨行密所侵止十三州梁封为尚父吴越
王杨行密称吴王尽有淮南之地昭宗封为弘农王兼
卷六十 第 16a 页 WYG0936-0810c.png
有宣鄂子渥嗣自称吴王王审知称闽黄巢寇乱审知因有
闽岭五州之地昭宗就封闽马殷称楚尽有湖南之
地后兼衡潭鼎澧二十馀州梁封为楚王王建称蜀昭
宗授之西川节度后并东川及山南诸郡高季兴
称南平梁初领荆南节度十州后为诸道所侵季兴所
有一城而已刘隐称南汉梁初封为海东王卒其弟陟
袭位尽有岭表之地僭号于广州国号南汉
后唐及五国地理后唐庄宗讳存勖晋李克用之子都
卷六十 第 16b 页 WYG0936-0810d.png
洛阳傅世凡四庄宗初起并代取幽沧有州三十五其
后又取梁魏博等十有六州合五十一州以灭梁岐王
称臣又得其州至同光破蜀已而复失惟得秦凤阶成
四州而营平二州陷于契丹其王置之州一合一百二
十三州以为唐 夏李仁福卒子彝超留后卒弟彝兴
立 岐李茂正卒子从俨立 蜀前蜀王衍后孟知祥
殂子昶立 楚湖南马霸图薨子希声立薨弟希范立
吴明宗天成二年吴王杨溥称帝
卷六十 第 17a 页 WYG0936-0811a.png
石晋及七国地理晋高祖石敬塘太原人为郓帅唐末
帝清泰三年以雁门之北及幽州所管州结契丹以攻
唐自立都洛阳傅世凡二谨按五代职方考石氏立献
十有六州于契丹而复得蜀金州又增置州一合一百
九州以为晋 蜀孟昶 南平高从诲楚马希范
南汉刘龚子玢 南唐吴王杨溥逊于其相徐知诰改
号齐知诰改姓李名昪号唐殂子璟嗣位 闽天福三
年闽王王昶立审知之子延义为王五年制授福州王
卷六十 第 17b 页 WYG0936-0811b.png
延义闽王延义为其臣朱文进所弑诏授文进节度封
闽王 吴越天福六年吴越王钱元瓘薨子佐袭位
刘汉及六国地理汉高祖姓刘名嵩本名知远晋少帝
开运二年初封北平王三年即皇帝位于太原号大汉
称天福十二年云谨按五代职方考刘氏之初秦凤阶
成复入于蜀隐帝时增置州(即解州也/)合一百六州以
为汉 蜀孟昶 南平高从诲子保融 楚马希范希
广希萼 南汉刘旻 南唐李璟 吴越钱佐
卷六十 第 18a 页 WYG0936-0811c.png
郭周及七国地理周太祖姓郭名威都汴傅世三谨按
五代职方考郭氏代汉十州入于刘旻世宗取秦凤阶
成瀛莫及淮南十四州又增置州五(济滨/) (通/) (雄/)
(霸/)而废者三(景/) (武/) (莫/)合一百一十八州以为周石
晋末闽已先亡而在者七国自江以南二十一州为南
唐 自剑南以及山南西道四十六州为蜀 自湖南
北十州为楚 自浙东西十三州为吴越 自岭南北
四十七州为南汉 自太原以北十州为东汉 荆归
卷六十 第 18b 页 WYG0936-0811d.png
峡三州为南平 右合七国所有一百六十八州而军
不在焉
宋朝肇造混一及升改废置州郡太祖受周禅 建隆
元年李筠反泽潞遣石守信高怀德进讨上亲征筠赴
火死 李重进反淮南遣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讨之
上亲征重进赴火死 建隆四年二月王师入荆南南
平高继冲举族归朝得州三县一十五 三月克湖湘
周保权得州十四县五十八 六年正月蜀孟昶降两
卷六十 第 19a 页 WYG0936-0812a.png
川悉平得州四十五县一百九十八 开宝四年二月
拔广州擒刘鋹岭南悉平得州四十一县六十五 八
年十一月拔升州擒李煜江南悉平得州一十九军三
县一百八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四月平海军节度使
陈洪进上表以所管十三州归于有司 三年五月钱
俶献所管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 四年上亲征太原
东汉刘继元上表纳款得州十县四十一 七年得西
夏李继捧银夏二州
卷六十 第 19b 页 WYG0936-0812b.png
元丰九域志谨按圣朝元丰颁行李德刍曾肇王存等
撰九域志揔为二十三路 元丰元年诏河北东西永
兴秦凤京东东西京西南北淮南东西路转运司通管
两路遂以河北陜西京东京西淮南路为名提刑提举
司仍旧分路 京东东西路熙宁七年分京西南北路
太平兴国三年分河北南路后并为一路熙宁五年复
分为二路河北东西路太平兴国三年分河北南路雍
熙四年分东西路端拱二年并为一路熙宁六年复分
卷六十 第 20a 页 WYG0936-0812c.png
二路陜西路太平兴国二年分河北河南路又有陜府
西路后并为一路熙宁五年分二路按陜除永兴一路
外鄜延环庆泾原秦凤熙河是为五路而序止称陜西
路今姑别之以俟观者河东路淮南东西路太平兴国
元年分东西路后并为一路熙宁五年复分二路两浙
路江南东西路太平兴国元年分东西路后并为一路
天禧四年分二路荆湖南北路咸平二年分南北路成
都府路乾德三年两川并为西川路开宝六年分峡路
卷六十 第 20b 页 WYG0936-0812d.png
咸平四年分益利夔梓四路嘉祐四年以益州路为成
都路(阙/)
 
化外州郡契丹自唐末陷营平二州晋祖起并州藉其
兵势割幽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易十六
州以报之显德六年周世宗复瀛莫二州至今十六州
为敌所据 西夏自唐末拓跋思恭镇夏州讨黄巢有
功赐姓李氏有拓跋仁福者为蕃部都指挥使从其姓
卷六十 第 21a 页 WYG0936-0813a.png
梁开平中将吏迎立仁福为州帅子彝超彝兴继为帅
世有夏银绥宥之地彝兴仕周为定难军节度使太傅
中书令封西平王其后光睿继锜继佐相次承袭然自
祖宗以来服叛不常朝廷易其小寇不即讨除彼盗有
之地故元丰九域志列之为化外云 宋朝化外州盖
唐羁縻之类虽贡赋版籍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
州帅府领焉 河北路安东大都护府幽慎易(阙/)檀营
平燕归顺辽师顺瑞蓟 河东路安北大都护府单于
卷六十 第 21b 页 WYG0936-0813b.png
大都护府镇北大都护府云应新蔚妫朔寰儒毅陜西
路安西大都护府庭灵夏凉沙鄯瓜银盐胜宥西廓会
宕叠甘肃伊洮阳建康镇利州路松扶翼当悉恭柘直
保静夔州路思费播夷牂西高业充庄琰广南路交峰
攘严田爱驩陆福禄长越温演林景环平琴山武安古
德化即茫州
升改废置州郡
四京东京(开封/) 南京(应天/) 西京(河南/) 北京(大名/)
卷六十 第 22a 页 WYG0936-0813c.png
京东升改四
 兖(政和八年升袭庆/)  齐(升济南府/)
 曹(升兴仁府/)     郓(升东平府/)
废一广济(熙宁四年废入曹州/)
京西升改五
 陈(宣和元年升淮宁府/) 许(升颍昌府/)
 颍(升顺昌府/)     孟(升河阳府/)
 汝(政和五年改陆海军/) 废一光化(熙宁三年废𨽻/)
卷六十 第 22b 页 WYG0936-0813d.png
 (襄州/)
河东升改三
 晋(政和八年升平阳府/) 潞(升隆德府/)
 府(崇宁元年改靖康军/) 废四沁(太平兴国四年废/)
 慈(熙宁五年废/)平晋(太平兴国四年废/)静乐(咸平五/)
 (年废/)
河北升改七
 德(升安德府/)     定(升中山府/)
卷六十 第 23a 页 WYG0936-0814a.png
 邢(宣和元年升信德府/) 赵(升庆源州/)
 澶(崇宁五年升开德府/) 瀛(升河间府/)
 乾宁(大观二年改清州/) 废二通利(熙宁三年废/)
 天(废𨽻真定/)
两浙升改六
 越(绍兴元年升绍兴府/) 杭(升临安府/)
 苏(政和二年升平江府/) 润(升镇江府/)
 睦(宣和三年改严/)   温(政和七年改应道军/)
卷六十 第 23b 页 WYG0936-0814b.png
废二顺化(废还杭州/)   江阴(废还常州/)
淮南升改二
 舒(政和五年改德庆军/) 寿(政和六年升寿春州/)
废二高邮涟水(熙宁五年并废/)天长(至道二年废/)
江南升改二
 歙(宣和二年改徽州/)  江宁(建炎二年升建康府/)
荆湖升改二
 岳(宣和二年改岳阳军/) 诚(崇宁三年改靖州/)
卷六十 第 24a 页 WYG0936-0814c.png
废三复(熙宁六年废/)汉阳(熙宁五年废/)荆门(熙宁六年废/)
广南升改二
 端(宣和元年升肇庆府/) 桂(绍兴三年升静江府/)
开置二隆兖(政和五年西路置/) 废二十五(富峦富登/)
 (勤常乐缩顺寓思明南仪崖泷溥牢罗窦蒙/) (睿严/)
 (党恩州归恩芝州/)
五路升改四
 通远(崇宁四年升改巩州/)(升延安府/)
卷六十 第 24b 页 WYG0936-0814d.png
 庆(升庆阳军/) 废二乾仪(熙宁五年并废/)(熙宁二/)
 (年废/)
成都改一陵井(大观四年改仙井/)
利路升一三泉县(今复改大安军/)
废二壁(开宝五年废/)   集(熙宁五年废/)
潼川升改四
 戎(政和四年改叙州/)  梓州(宣和五年升潼川府/)
 遂(升遂宁府/)     涓井(改长宁军/)
卷六十 第 25a 页 WYG0936-0815a.png
夔升改一榆(崇宁元年改恭州/)开置渝遵义(大观三年置/)
永兴升一永兴军(升京兆府/)
河北化外升改二幽(燕山府/)(云中府/)
陜西化外改一湟(宣和元年改乐/)
夔路化外废二思播(宣和二年省并思为务川城播为/)
 (播川城/)
府号郡名多沿唐旧号不同者
虢曰虢郡 滑曰灵河 熙曰临洮 楚曰山阳 明
卷六十 第 25b 页 WYG0936-0815b.png
曰奉化 岚曰楼烦 龙曰江油
唐所无者十四
澶曰澶渊 军曰砀郡 淮曰易阳 磁曰滏阳 祁
曰蒲阴 耀曰华原 府曰永安 宿曰符篱 泰曰
海陵 信曰上饶 沅曰潭阳 昌曰昌元 剑南曰
剑浦 浦化曰陵水
 
 群书考索卷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