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八
卷五十八 第 1a 页 WYG0936-0765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群书考索卷五十八   宋 章如愚 撰
  天文门
   天文类
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象日月星辰仰则
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天有日月地则有阴阳
天有五星地则有五行天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三
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昔者包
卷五十八 第 1b 页 WYG0936-0765b.png
牺氏观象察法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故
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黄帝创受河图始
明休咎星官之书自黄帝始降及高阳乃命南正
重司天北正黎司地爰及帝喾亦式序三辰唐虞
则羲和继轨夏则昆吾绍德年代绵邈文籍靡傅
至于商之巫咸周之史佚格言遗记于今不朽其诸
侯之史则鲁有梓慎晋有卜偃郑有裨灶宋有子韦
齐有甘德楚有唐昧赵有尹皋魏有石申皆掌著天
卷五十八 第 2a 页 WYG0936-0766a.png
文各谨图验其巫咸甘石之徒后代所宗汉司马谈父
子继为史官著天官书以明天人之道刘向广洪范灾
异作皇极论以参往行之事及班固叙汉史司马续述
天文而蔡邕谯周各有撰录司马彪采之以继前志汉
之传天文者则有唐都李寻之伦光武以来则有苏伯
况郎雅光并参伍天文发扬善道后张浑为太史令铸
浑天仪总序星经谓之灵宪在三国时吴之陈卓始列
甘石巫咸三家著于篇录并著占赞唐兴太史李淳风
卷五十八 第 2b 页 WYG0936-0766b.png
浮屠一行尤称精博如淳风之法象志一行之覆矩图
后世未能过也故唐史采其要说而以为天文志王朴
之在五代通于历数尝以步日步月步星步法敛四篇
合为历经故史臣载其遗说而为司天考今以其论日
月者考之日有中道月有九行此前汉天文志之说也
中道者黄道也一曰光道九行者黑道二则出于黄道
之北赤道二则出于黄道之南白道二则出于黄道之
西青道二则出于黄道之东此之谓日有中道月有九
卷五十八 第 3a 页 WYG0936-0766c.png
行也日有九道并与月同此又郑康成所用以为注月
令者也月令于春其日甲乙而注则以为春从东道月
令于夏其日丙丁而注则以为夏从赤道月令于秋其
日庚辛而注则以为秋从白道月令于冬其日壬癸而
注则以为冬从黑道季夏之末其日戊己而注以为四
时之间从黄道此之谓日有九行也至于五代史司天
考所载王朴之说则又曰自古虽有九道之说盖亦知
而未详徒有祖述之文而无推步之用今以黄道一周
卷五十八 第 3b 页 WYG0936-0766d.png
分为八节一节之中分为九道尽七十二道而使日月
无所隐其斜正之势此王朴所以有九道之法也晋书
天文志所载王蕃浑天之法则有曰赤道带天之纮黄
道日之所行也半在黄道之内半在赤道之外与赤道
东交于角西交于奎此王蕃所以详言黄道赤道之卞
也若日月之行则正岁凡十二会焉子为元枵丑为星
纪寅为析木卯为大火辰为寿星巳为鹑尾午为鹑火
未为鹑首申为实沈酉为大梁戍为降娄亥为娵訾此
卷五十八 第 4a 页 WYG0936-0767a.png
一岁十二会之次也日月周天则凡三百六十五度四
分度之一焉星则循天而左行日月则溯天而右行日
行一度一岁一周天月行十二度有奇一月一周天此
日月周天之度数也日行太阴则无光月行太阳则能
照极南为太阳极北为太阴此又王充论衡太阳太阴
之说也日者阳精之宗月者阴精之宗月光生于日之
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此张
衡灵宪生魄生明之说也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
卷五十八 第 4b 页 WYG0936-0767b.png
扶桑以至于隅中虞渊者此又淮南子日出日入之说
也今自其论星辰者言之则有五星有四宫星有极星
有中星又有经星瑞星焉夫所谓五星者何也岁星之
属于东荧惑之属于南太白之属于西辰星之属于北
镇星之属于中央五星同色百姓宁然五星有嬴有缩
早出为嬴晚出为缩至甘氏太初历又各不同盖以星
嬴缩在前名录后所见也古历五星之推亡逆行者至
甘氏石氏经则以荧惑方曰为有逆行盖以周衰之变
卷五十八 第 5a 页 WYG0936-0767c.png
遂因以为皆非正行也夫所谓四宫星者何也东宫之
星则苍龙之属角亢氐房心尾箕之七宿其形如龙故
曰苍龙南宫之星则朱鸟之属井鬼柳星张翼轸之七
星其形如翼鸟故曰朱鸟西宫之星则咸池之属奎娄
胃昴毕觜参有白虎体故曰白虎北宫之星则元武之
属谓斗牛女虚危室壁有龟蛇体故曰元武其所谓北
极者北辰也北辰天之中也天运无穷三光迭曜而极
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此北极也而又有所
卷五十八 第 5b 页 WYG0936-0767d.png
谓南极者焉北极则高于地者三十六度南极则下于
地者三十六度故北极之下三十六度常见不没南极
之上三十六度常没不见此南极北极之别也古者举
中星以正四时春则日中星鸟夏则日永星火秋则宵
中星虚冬则日短星昴此尧典之中星也而又有月令
之中星焉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仲春之
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
中旦牵牛中例而推之四时皆然此月令尧典中星之
卷五十八 第 6a 页 WYG0936-0768a.png
异也若夫经星者如曰四辅曰华盖如斗魁所载之六
星曰上将曰次将曰贵相司命司中司禄者则名之曰
文昌斗魁之下两相比之六星曰泰阶曰中阶曰下阶
者则名之曰三台太微为五帝之坐东壁为图书之府
执法郎官之象其官明堂灵台之象其物皆经星也故
马绩云天文之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
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宫官物
象之类张衡灵宪论曰中外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
卷五十八 第 6b 页 WYG0936-0768b.png
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微星之数万有一千二
百五十庶物蠢动咸有系命此之谓也若夫瑞星者如
隋志所载一曰景星出于有道之国二曰周伯星所见
之国必昌三曰含誉四曰格泽此瑞星之类也然总诸
星而观之北斗者乃七政之枢机阴阳之元本也魁四
星为璇玑杓三星为玉衡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者
也太史公曰杓携龙角(东方宿/)衡殷南斗魁枕参首斗
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海分阳阴建四时均五行移
卷五十八 第 7a 页 WYG0936-0768c.png
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故天官之书首言极星又以北
斗为诸星之首此又观象之所当先也或曰第一曰天
枢二曰璇三曰玑四曰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
光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玉衡为音开阳为律
摇光为星石氏乃曰一主天二主地三主火四主水五
主土六主木七主金又曰一主秦二主楚三主梁四主
吴五主燕六主赵七主齐亦不可不知也常观冯相氏
之职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二十有八星之
卷五十八 第 7b 页 WYG0936-0768d.png
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
之叙保章氏之职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辨
其吉凶此又观象之法也虽然魏崔浩尝考校汉以来
日月薄蚀五星行度并讥前史之失别为魏历以示高
允而允谓汉元年五星聚东井乃汉史之谬案星传金
水二星常附日行冬十月日旦在尾箕昏没于申南而
东井方出于寅北二星何因背日而行是史官欲神其
事不复推之于理也及浩考之果如充言乃以前三月
卷五十八 第 8a 页 WYG0936-0769a.png
旅于东井而非十月也吁安得斯人而与之言天文哉
   中星
圣人南面视四时之中所以候四时以布民政也故尧
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舜在璿玑玉衡以齐
七政皆谓此也然则天以二十八宿分布四方凡三百
六十五度有奇为日月五星之次舍日行一度为一日
一周天为一岁月行三十日一周天为一月故日月一
岁十二会为四时时有孟仲季仲为分至人君不能以
卷五十八 第 8b 页 WYG0936-0769b.png
朝夕察候乎星度也故举四时之中以验之曰日中春
分也曰日永夏至也曰宵中秋分也曰日短冬至也所
谓星鸟者南方之星七为朱鸟体春分则见于南方也
所谓星火者东方之星七为苍龙体夏至前见于南方
也所谓星虚者北方之星七为元武体秋分则见于南
方也所谓星昴者西方之星七为白虎体冬至则见于
南方也郑康成曰凡记昏明中星者为人君南面而听
天下视时候以授民事也既举四时之中又昏旦但视
卷五十八 第 9a 页 WYG0936-0769c.png
方之列宿则孟季之月与周天之度数从可知也故历
代圣王尚之夏有小正周有时训秦汉暨唐及宋朝皆
有月令所以顺天时而督民务也诗曰定之方中作于
楚宫又有三星在天在隅在户之候春秋傅曰启蛰而
郊龙见而雩又曰土功水昏正而栽又曰凡鸟日中而
出日中而入此皆视列宿而行国政也历三代汉唐至
于今数千年日行渐远故中星随而转移尧典之中星
与月令之中星为不同月令之中星与历之中星又不
卷五十八 第 9b 页 WYG0936-0769d.png
同书于春举星鸟而月令于仲春则曰昏弧中书于夏
举星火而月令于仲夏则曰昏亢中书于秋举星虚而
月令于仲秋则曰昏牵牛中书于冬举星昴而月令于
仲冬则曰昏东璧中书之中星常在后而月令之中星
常在前故郑康成之释礼记则曰月令举其初朔而尚
书总举其月之中也岂非与月令为不同乎月令于孟
春昏参中而三统历于立春则以为昏毕十度中元加
历于立春则以为昏昴九度中皆不同其为昏参中者
卷五十八 第 10a 页 WYG0936-0770a.png
考之馀月之昏旦亦莫不然是月令为历未尝同也故
孔颖达之疏礼记则曰月令但举其大略所以昏明之
星不可以正依历法也是岂非与历为不同乎昔元祐
中苏颂为仪象法要以月令洎唐及本朝所测者合为
四时昏旦中星图陈祥道为礼书亦并论其月令尚书
中星之异皆此意也虽然月令于馀月之昏旦中皆举
二十八宿如孟春之参尾中季春之牵牛中孟夏之曰
翼曰婺女季夏之曰火曰奎孟秋之昏毕中季秋之昏
卷五十八 第 10b 页 WYG0936-0770b.png
虚中孟冬之旦七星中季冬之旦轸中皆二十八宿也
惟仲春之月日奎昏弧中旦建星中独非二十八宿者
以弧星近井而建星近斗也石氏星经曰井有二十三
度斗有二十六度以井斗度多其星体广远不可的指
其昏旦之中故举弧建以定之此又不可不知也
   分野
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地有十二辰王侯之所国周
官大司徒辨十有二土十有二壤保章氏以星土辨九
卷五十八 第 11a 页 WYG0936-0770c.png
州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盖九州十二域或系
之北斗或系之二十八宿或系之五星则雍主于魁冀
主于枢青兖主于玑扬徐主于权荆主于衡梁主于魁
阳豫主于摇光此系之北斗者也星纪吴越也元枵齐
也娵訾卫也降娄鲁也大梁赵也实沈晋也鹑首秦也
鹑火周也鹑尾楚也寿星郑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此
国之系于二十八宿也寿星之次其州曰兖大火之次
其州曰青娵訾之次其州曰并降娄之次其州曰徐大
卷五十八 第 11b 页 WYG0936-0770d.png
梁之次其州曰冀实沈之次其州曰益鹑首之次其州
曰雍鹑火之次其州曰三河鹑尾之次其州曰荆此州
之系于二十八宿也岁星之主齐吴荧惑之主楚越镇
辰星之主燕赵代此系之五星者也然吴越南而星纪
在丑齐东而元枵在子鲁东而降娄在戍东西南北相
反而相属何耶先儒以为古者受封之日岁星所在之
辰其国属焉观春秋傅凡言占相之术以岁之所在为
福故师旷梓慎裨灶之徒以天道在西北而晋不害岁
卷五十八 第 12a 页 WYG0936-0771a.png
淫元枵而郑饥则古之言星纪者未尝不视岁之所在
也梓慎曰陈太皞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卫
高阳之虚也其星为大水以陈为火则太皞之木为火
母故也以卫为水则高阳水行故也子产曰高辛氏有
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迁阏伯于商邱主辰商人是
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故参为
晋星然则十二域所主亦若是尔班固曰甲乙海外日
月不占而丙丁则江淮海岱也戊己则中州河济也庚
卷五十八 第 12b 页 WYG0936-0771b.png
辛则华山以西壬癸则常山以北一曰甲主齐乙主东
夷丙主楚丁主南夷戊主魏己主韩庚主秦辛主西夷
壬主燕赵癸主北夷子主周丑主翼寅主赵卯主郑辰
主邯郸巳主卫午主秦未主中山申主齐酉主鲁戍主
吴越亥主燕代此又以方位辨州土也盖自甘德石申
以十二次更配十二分野而分野之次巳明自班固取
三统历十二次以配十二野而分野之次益明及费直
之说周易蔡邕之月令章句所言颇有先后故陈皋更
卷五十八 第 13a 页 WYG0936-0771c.png
言郡国所入之宿度而分野之度数为尤明张衡蔡邕
之在汉则以汉之郡而配十二次者也李淳风之法象
志则以唐之州县而配十二次者也然唐志所载一行
之论则曰近代诸儒言星土者或以州或以国虞夏秦
汉列国废置不同周之兴也王畿千里及其衰也仅得
河南七县今天下一统而直以鹑火为周分则疆埸舛
矣七国之初地形雌韩而雄魏皆绵亘数州相错如绣
考云汉山河之象多者或至十馀宿其后魏徙大梁则
卷五十八 第 13b 页 WYG0936-0771d.png
西河合于东井秦拔宜阳而上党入于舆鬼方战国未
灭时星家之言屡有明验今则同在畿甸中矣而或者
犹据汉书地理志推之是守甘石遗术而不知变通之
数也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在乎两戒北戒则自三危积
石负终南地络之阴东及于太华北抵于常山乃东徇
塞而至于朝鲜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南戒则自岷
山嶓冢负地络之阳东及太华南踰江汉乃东徇岭而
至于闽中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故星傅谓北戒为
卷五十八 第 14a 页 WYG0936-0772a.png
胡门南戒为越门河源自北纪之首北与地络相会分
而东流与泾渭济渎相为表里谓之北河河源自南纪
之首南与地脉相会分而东流与汉水淮渎相为表里
谓之南河观两河之象与云汉之始终而分野可知矣
   浑天仪
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蔡邕言
宣夜之学绝旡师承周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惟浑天
者近得其情所谓周髀者即盖天之说也其言天地中
卷五十八 第 14b 页 WYG0936-0772b.png
高而四隤日月相隐蔽以为昼夜又云天形南高而北
下日出高故见日入下故隐天之居如倚盖极在人北
是其證也所谓宣夜者惟汉郗萌记先儒所傅而云天
本无质日月众星浮生空虚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晋虞喜因宣夜之说于是而有安天之论虞耸亦祖宣
夜之说于是而有穹天之论吴姚信又以天之体南低
北高于是而有昕天之论此皆好奇徇异之说非极数
谈天者也盖宣夜有其名而无其傅周髀有其术而无
卷五十八 第 15a 页 WYG0936-0772c.png
其验惟浑天谓地居中而天周焉日在地上为昼日在
地下为夜虽王仲任据盖天之说以驳浑仪而葛洪释
之曰周天之度半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
半隐天转如车毂之运晋志载黄帝书曰天在地外水
在天外水浮天而载地者也易之晋坤下离上以證日
出于地明夷之离下坤上以證日入于地需之乾下坎
上此亦天入水中之象也当有何损而谓为不可乎故
历代所用多用浑天本朝韩显符浑天法象序曰自伏
卷五十八 第 15b 页 WYG0936-0772d.png
羲立浑仪测北极高下量日影短长定南北东西观星
间广狭则伏羲已有浑仪矣隋志曰唐尧即位羲和立
浑仪舜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而璿玑即浑天仪也是知
浑仪者实天地造化之准阴阳历数之元自古圣帝明
王莫不用是以精详天象故前汉则有洛下闳浑天仪
东汉则有张衡浑天仪在吴则有王蕃浑天仪在晋则
有陆绩浑仪在宋元嘉中则有钱乐之浑天仪唐正观
则有李淳风浑天仪在开元则有梁令瓒黄道游仪而
卷五十八 第 16a 页 WYG0936-0773a.png
其中之最精详者则汉之张衡唐之李淳风为可考也
张衡之仪以八尺圆体而具天地之象则有内规外规
有南极北极有黄道赤道以至于二十四气二十八宿
与夫日月五星之属莫不咸在转之以漏水告之于灵
台而星中出没与天相值若合符节故崔子玉为之铭
曰其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范晔云其范围两仪天
地旡所蕴其灵陆公纪之徒以为推步七曜之道度历
象昏明之證候校以四八之气考以刻漏之分占晷景
卷五十八 第 16b 页 WYG0936-0773b.png
之往来求形證于事情莫密于此则张衡之浑天为可
考也淳风之仪表里三重曰六合仪曰三辰仪曰四游
仪皆仪之别也天经金浑金常璿玑者仪中之规也上
列十日十二辰三百六十五度中著日月五星列宿相
距下为元枢主衡游以横筒以观象而察器者仪之用
也推验之法本于黄道盖带天之中距极南北定而不
易者赤道也视日所照以为光道发敛不时者黄道也
治历者不难于算平朔而难于定气差制仪者不难于
卷五十八 第 17a 页 WYG0936-0773c.png
规赤道而难于规黄道是以太宗置于凝晖而用以测
候此则淳风之浑仪为可考也汉自张衡浑仪之外而
洛下闳之仪君子亦有取焉晋志曰汉太初洛下闳等
造员仪以考历度扬子云论浑天亦曰洛下闳营之鲜
于妄人度之耿寿昌象之几几乎莫能违也此岂非洛
下闳之可取者乎唐自李淳风之后梁令瓒之黄道游
仪君子亦有取焉唐志曰令瓒以木为游仪使黄道运
行以追列舍之变因二分之中以立黄道以赤道定位
卷五十八 第 17b 页 WYG0936-0773d.png
黄道游仰月环白道动与天合简而易从一行是之乃
奏令瓒所为日道月交皆自然契合于推步尤要此岂
非梁令瓒之可取者乎其他如后汉之铜仪则有以铜
而为仪者矣后魏之铁仪则有以铁而为仪者矣宋元
嘉之小仪则曰小浑天李淳风之木浑则曰木浑图唐
明皇武成殿之水浑天则运以水者也张平子之候风
地动仪则又用之以测地者也若夫曰赤道曰黄道此
其法之不同者也曰单规曰双规曰双环规其制之不
卷五十八 第 18a 页 WYG0936-0774a.png
同者也盖至本朝张思训之浑仪则作于太平兴国之
中其制则有地轴地轮地足之异有横轮侧轮斜轮之
别昼夜长短之刻日月五星之度皆具焉而其机转之
用皆隐于楼中此又踵一行令瓒之遗象者也韩显符
之浑仪则成于大中祥符之间其制则有游规直规之
别黄道赤道之分曰窥管曰平准皆其仪之号也曰龙
柱曰水臬皆其号之殊也此又本乎淳风一行之遗法
者也尝观苏颂上仪象法要于元祐中有曰古人测候
卷五十八 第 18b 页 WYG0936-0774b.png
天数其法有二一曰浑天仪二曰铜候仪又按吴王蕃
云浑天仪者羲和之旧器又有浑天象者以著天体以
布星辰二者以考于天盖密矣详此则浑天仪铜候仪
之外又有浑天象凡三器也浑天象历代罕傅其象惟
隋书志称梁秘府有之云元嘉中所造由是言之古人
候天具此三器乃能尽妙今惟一法诚恐未得精密古
人言天有周髀之术以钩股法推考天度若通此算术
则天数从可知矣唐开元中太史监南宫说等驰往安
卷五十八 第 19a 页 WYG0936-0774c.png
南蔡蔚等州测候日景一行以南北日影校量用交股
法算之即此法也虽然一行作大衍历诏太史测天下
之晷求其地中以为定数其议曰周礼大司徒以土圭
之法测土深日至之景又有五寸谓之地中郑氏以为
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南宫说择河南平地度之大
率五百馀里晷差一寸而旧说谓王畿千里影差一寸
妄矣原古人所以步圭影之意将以节宣和气辅相物
宜不在于辰次之周径其所以重历数之意将以恭授
卷五十八 第 19b 页 WYG0936-0774d.png
人时钦若乾象不在于浑盖之是非若乃述旡稽之法
于视听之所不及则君子当缺而不议也而或者各守
所傅之器以术天体谓浑元可任效而测天象可运算
而窥迭为矛盾诚以为盖天耶则南方之度渐狭果以
为浑天耶则北方之极浸高此二者盖浑盖之家尽智
毕诚未有能通其说也则王仲壬葛稚川区区于异同
之辨何益人伦之化哉凡晷度冬夏不同南北亦异先
儒一以里数齐之遂失其实今更为覆矩图南自丹冗
卷五十八 第 20a 页 WYG0936-0775a.png
北暨幽都每极移一度辄累其差可以稽日食之多少
定昼夜之长短而天下之晷皆叶其数矣唐末边罔修
历术服其精粹以为不刋之数也(昭宗/)
   刻漏
周天之星二十有八星星之辰十有二辰之度三十有
奇而十二辰之度三百六十五有奇星辰徇天而左旋
日月五星溯天而右转日阳也舒而迟故期而周月阴
也蹙而速故一月而周日月会于辰则为月十有十二
卷五十八 第 20b 页 WYG0936-0775b.png
会则为岁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而日之长短参差不
齐于是先王刻箭沃漏以揆之故隋志曰黄帝创观漏
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则漏刻之制盖始于黄帝其后
因以命官周礼挈壶氏则其职也及考之郑氏所注则
有曰漏之箭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有短长焉太史立
成法有四十八箭此亦可见周制之大略也汉兴因徇
古制武帝所用之法二至之后九日而增损一刻建武
中兴历稍后天宋浮许淑请更历法天下初定顾犹未
卷五十八 第 21a 页 WYG0936-0775c.png
遑而令甲第六漏品斯载日分百刻率以九日为刻增
损视夏历为疏焉永平绍隆张盛景防以四分法课校
弦望术颇施行元和编䜣李梵推广其术历用四分而
官漏之制一仍其旧或时至差二刻以上不与天应迄
于和帝永元之十四年未知改作惟霍融待诏太史视
考夏历露章抗议诏刻四十八箭以二十四气日躔所
在泊于黄道去极晷景昏明中星刻于其下随日南北
以为长短始终互起凡一再周而一岁之运毕焉四分
卷五十八 第 21b 页 WYG0936-0775d.png
历法讫定于兹然则是气之设实为至妙终于魏晋相
傅不改故晋陆机则有刻漏赋晋李充孙绰则有刻漏
铭梁陆倕则又有刻漏铭唐艺文志则有刻漏经唐历
志则有一行步轨漏术此亦可以考历代之大略也然
孔颖达谓浮箭壶内以出刻为准贾公彦谓漏水壶内
以设刻为度或浮或沉此其说之异也古今刻漏之法
有浮漏有称漏或浮或称此其制之异也汉夏贺良则
有百二十刻之说宋何承天则有春秋二分昼夜各五
卷五十八 第 22a 页 WYG0936-0776a.png
十刻之说梁武帝大同之所改用者则又有百八十刻
之说至于陈隋则仍用百刻之制此又其效之不同者
也在天圣中燕肃所上刻漏浮箭之壶为金莲花则曰
连花漏皇祐初舒易简等所造刻漏以水为权衡增平
水壶置于文德殿则为文德殿刻漏苏颂之在元祐上
仪象法要于浑天仪铜候仪浑天象三器之外又置刻
漏四副一曰浮箭漏二曰称漏三曰沈箭漏四曰不息
漏使挈壶专掌时刻与仪象互相参考以合天星行度
卷五十八 第 22b 页 WYG0936-0776b.png
为正所以验天数与天运为不差则寒暑之气候自正
也虽然周官挈壶氏曰凡军事垂壶施之于军所以严
警守以至朝夕之礼而常以是为节焉然春官鸡人凡
国事为期则告之时而齐诗特罪挈壶氏者盖天子备
官挈壶氏掌漏鸡人告之诸侯则掌漏告时一于挈壶
氏而已此不可不知也
 沈存中笔谈云古今言刻漏者数十家悉皆疏谬未
 合天度予占天候景验仪象考数下漏凡十馀年方
卷五十八 第 23a 页 WYG0936-0776c.png
 粗见真数成书四卷谓之熙宁晷漏皆非袭蹈前人
 之迹其间二事尤微其术可以心得不可以言喻非
 深知造算之理者不能与其微也
   历
圣人作历大要有三一曰象二曰气三曰数考之以日
月星辰之象验之以阴阳寒暑之气积之以抄忽毫釐
之数盖四时寒暑旡形而运于下日月星辰有象而见
于上二者常动而不息一有一旡出入升降或迟或速
卷五十八 第 23b 页 WYG0936-0776d.png
不相为谋其久而不能旡差者势使之然也故为历者
其始未尝不精察而其后多疏不合亦理之然也不合
则屡变其法以求之自古以来历未尝同也黄帝作调
历乃命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车区占星泠伦造律吕大
挠造甲子𨽻首作算数容成总斯六术考定气象建五
行察发敛起消息正闰馀历法之详盖肇于此颛帝之
历正以孟春号为历宗尧历象日月星辰箕子言九畴
而五纪明历法夏商周迭用三统正朔不同历亦以异
卷五十八 第 24a 页 WYG0936-0777a.png
周室既衰历官失纪畴人子弟散在诸国于是国各有
历鲁历其一也汉之历凡四变自张苍用颛帝历武帝
用太初历而刘歆有三统历章帝则用元和四分历其
后刘洪则又有乾象历此其历之四变也唐之历凡八
变高祖则用傅成均戊寅元历高宗则用李淳风麟德
甲子历开元则用一行大衍历代宗则用宝应五纪历
德宗则用建中正元历宪宗则用元和观象历穆宗则
用长庆宣明历在景福则又有边冈崇元历此其历
卷五十八 第 24b 页 WYG0936-0777b.png
之八变也自汉唐之外在晋则有杜预春秋长历二元
乾度历在宋元嘉则有何承天之新历在元魏则有崔
浩五寅元历在隋则有皇极历在周显德则有王朴钦
天历然汉之历莫善于太初盖邓平唐都洛下闳之徒
以律起历其衍起于黄钟初九而乘之得其数八十一
以为日法以前历上元太初而推之复得阏逢摄提格
之岁中冬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故罢废尤疏远
者十有七家至淳于覆验而太初历之晦朔弦望皆为
卷五十八 第 25a 页 WYG0936-0777c.png
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此太初历之所以独显
于汉也其他如歆之三统而杜预则以为比诸家最疏
六十馀岁辄增一日班固误以为志而何承天亦云扬
雄惑歆之说采以为太玄如四分历则出于图谶之所
著而汉人冯光等又病其历元之不正至乾象历虽郑
玄以为其法穷幽极微而魏韩翊则以为减斗分太过
其视太初则有间矣唐之历善于大衍盖一行专用大
衍之策窃考其详本于天地之二中始于冬至之中气
卷五十八 第 25b 页 WYG0936-0777d.png
以合朔至日月之会以日度正周天之数以卦气定七
十二候以中星正二十四气天数始于一地数始于二
合二始以位刚柔天数终于九地数终于十合二终以
纪闰馀天数中于五地数中于六合二中以通律历一
策之分十九而章法生一揲之分一十六而蔀法生以
卦当岁以爻当月以策当日而其原皆本于易故唐史
臣谓自太初历至麟德历有二十三家与天虽相近而
未密也至一行密矣其倚数立法固旡以易也后世虽
卷五十八 第 26a 页 WYG0936-0778a.png
有作者皆依仿而已此大衍之术所以独显于唐也其
他如戊寅元历则以受命之岁而为名而祖孝孙之徒
犹恨其疏阔李淳风之甲子历虽当时以为精密而后
复杂用以瞿昙之经纬历若夫徐昴之观象历则又旡
蔀章之数至于察敛启闭之候循用旧法而测验不合
其视大衍则又有间矣自太初大衍之外而杜预之长
历王朴之钦天历为可采也预之言曰天行不息日月
星辰各运其舍皆动物也以新故相涉不得不有毫末
卷五十八 第 26b 页 WYG0936-0778b.png
之差积而成多以失弦望晦朔则不得不改宪以从之
易所谓治历以明时言当顺天以求合也李修卜显依
其论以为乾度历合日行四分数而微增当时参校以
为特胜预奏行之此其可取者然也朴之言曰为国家
者履端立极必体其元布政考绩必因其岁礼动乐举
必正其朔三农百工必顺其时五刑九伐必顺其气庶
政有为必从其日月是以圣人必治历数包万象以为
法齐七政以立元测圭箭以候气明九道以步月交迟
卷五十八 第 27a 页 WYG0936-0778c.png
速以推星考黄道之斜正辨天势之升降而交蚀详焉
于是而为钦天历此其可取者然也至于本朝历凡十
变在建隆则曰应天在太平兴国则曰乾元在咸平则
曰仪天在天圣曰崇天在治平曰明天在熙宁曰奉天
在元祐曰观天在崇宁曰占天未几又改曰纪元在绍
兴曰统元在庆元曰会元此其大略也然历之道大矣
有历元有历谱后汉虞恭宋䜣之议历有曰建历之本
必先立元正然后定日法法定然后度周天以定分至
卷五十八 第 27b 页 WYG0936-0778d.png
三者有程则历可成也故黄帝造历元起于辛卯颛帝
用乙卯虞用戊午夏用丙寅商用甲寅周用丁巳鲁用
庚子汉用乙卯武帝用丁丑范晔载于律历志者为可
考也刘向深明洪范尝作五纪论总六历而列是非至
歆复䆒其微𦕈推易象春秋作三统历及谱取尹咸所
校条而奏之为十八家之书曰黄帝五家历曰颛帝历
曰夏商周鲁历曰天历曰大历曰日月宿历此其以历
明者也曰日月行帛图曰五星行度曰律历数法曰五
卷五十八 第 28a 页 WYG0936-0779a.png
星宿纪曰日晷曰许商杜忠算术此皆象数之书而历
之流也故亦以历名之曰帝王诸侯世谱曰古来帝王
年谱此以谱名者也盖谱也者历叙古帝王授受之次
以明三统之序以纪灾祥休咎之徵而使作历者得以
考验故其书与历并傅今班固载于艺文志者为可考
也不特此也唐一行之论则又有十二议焉曰历本曰
中气曰合朔曰没灭略例曰卦候曰卦议曰度议曰躔
盈缩略例曰九道议曰晷漏中星略例曰月蚀议曰五
卷五十八 第 28b 页 WYG0936-0779b.png
星议其外又有步中朔术有步发敛术有步日躔术有
步月离术有步轨漏术有步交会术步五星术今载于
唐历志者又可考也抑尝观唐艺文志其于律书也不
特叙历代之历书而首叙历代之算法如刘向九章重
差之算法张邱建之算经刘徽之海岛算经其他如曰
七曜历算曰黄钟算法曰五曹算经纤悉备载而不遗
以见其明历者又不可不先明乎此也欧阳作历志论
边冈用算巧能驰骋反覆于乘除间由是简捷超径䓁
卷五十八 第 29a 页 WYG0936-0779c.png
接之术具而经制远大衰序之法废吁历其可轻议哉
虽然古之论期数者在大傅则曰凡三百六十当期之
日是一期之日数止于三百有六十矣在尧典则曰期
三百六旬有六日是一期之数又馀于大傅所言者六
日矣至于杜预长历又有周天之数凡三百六十有五
度四分度之一为言则一期之度其所行不足又减于
尧典之三分矣则增损之数其不同者又何欤大傅所
言盖自其正数而言之尧典所言盖自其置闰之成数
卷五十八 第 29b 页 WYG0936-0779d.png
言之长历所言盖自步占之法言之此又论历者之不
可不知也
 日蚀议曰使日蚀皆不可以常数求则旡以稽历数
 之疏密若皆可以常数求则无以知政教之休咎五
 星议曰五星留速伏见之效表里盈缩之行皆系之
 于时而象之于政政有小失则小变不然皇天何以
 阴骘下民警悟人主哉
  地理门
卷五十八 第 30a 页 WYG0936-0780a.png
   江左经略中原
晋自元帝植国于江左终晋之世虽未尝恝然于中原
而终不能踰淮而北祖逖之于河南有端绪矣而竟不
能以酬其击楫之素志庾翼之志在灭胡亦少壮矣而
不能抗李熊之坚敌褚裒大举而终以自阻(以部将徐/)
(翕之败而自沮/)商浩北伐而终以不遂元温虽成关洛
之功而枋头顿挫之后大节遽变亦安望其励志复仇
以混一区宇哉其后刘裕以英雄之才奋然以兴复为
卷五十八 第 30b 页 WYG0936-0780b.png
己任东灭南燕西取姚秦北围滑台以与魏氏争河洛
之地前日诸人所以悉力经画而不可得者往往次第
以平志气亦雄健矣独惜其入关之后不能事形势以
张国威英雄豪杰之士于是有得其用心者矣故东还
之师未及脱旆而秦陇之变已窃发而不可禦此夏连
勃勃所以逆知其不能守也裕之规模盖可知矣是以
魏太武一振兵威而青兖司豫之地拱手以归魏岂非
规恢之略旡以开其后欤更宋五十馀年虽文帝一再
卷五十八 第 31a 页 WYG0936-0780c.png
出师以开拓境土随得随失终不得而有之尝观到彦
之统帅舟师径趣河洛魏人敛衽而退司兖之地常一
平矣未几而复失柳元景尝以襄阳之师克复潼关向
义之徒所在响应关辅之地尝一平矣又未几而复失
盖文帝虽号为有志中原而本旡进取之长策幸其事
之速办而不知其败之尤速也且魏敛戍之初岂真有
畏心哉特以天时不利而不敢与之较尔王仲德曰胡
虏敛戍北归必并兵全聚若河冰既合将复南来是固
卷五十八 第 31b 页 WYG0936-0780d.png
足以知敌人之心而帝莫之听此彦之所以不能据全
其地也元景始进之初亦事几之会也固宜精择主帅
号召英杰以共成响应之势而帝之所任者乃王元谟
虚诞之徒不闲将略竟以退怯失利而元景亦不得以
独进命将出师例以成律指授而先后迟速之机诸将
往往不得以自便关防纤悉一至于此安得度外之士
以立非常之功乎至如檀道济以盖世之威名此正敌人
之所深畏者也帝乃以猜疑畏忌之心使之进退旡以
卷五十八 第 32a 页 WYG0936-0781a.png
自免及事变不支之际始深悔之见何晚也况当时太
武之在魏内则有崔浩高允之徒以为之谋外则有奚
行长孙翰之徒以为之将乘其剪灭柔然之馀威震兵
南向声势所接已足以詟服人心于未战之初矣夫敌
人之势方张而宋之所自为国者乃复若是旡怪乎青
徐兖豫之地相继覆殁而不自固也吾尝观何承天备
边策曰今日非大田淮泗内实青徐使民有赢储野有
积榖然后一举荡夷则不足为也若但欲遣军追讨报
卷五十八 第 32b 页 WYG0936-0781b.png
其侵暴则彼必轻骑奔走不肯会战徒兴巨费不损于
彼报复之役将遂旡已此策之最末者也承天之言最
切于用而一不暇讲徒欲惬其欲速之心而不为久长
之计志于苟得而卒不可得也尝观晋宋以来凡植国
于北方未有能久者刘渊父子奄有关洛而称汉虽赖
石勒之力未几而反为石勒所取历二十有六年而亡
石勒据河南而称赵虽出于张宾之谋未几而竟为冉
关所取历三十有二年而亡慕容隽之兴燕慕容恪之
卷五十八 第 33a 页 WYG0936-0781c.png
功也虽其取中山破青齐略取关河之地然不二世而
遂并于秦苻坚之兴秦王猛之功也虽取洛阳平关东
以据中原之地然淝水既败之后遂分裂于慕容垂姚
苌之徒而不可禁其馀后梁之吕光北燕之冯跋赫连
勃勃之于夏私自窃据而旡可久之长算是以随起随
灭而不自知也语北方之盛者莫如魏然自孝文迁洛
之后亡形已见其后孝明六镇之变才起而东西分裂
之祸卒移于高氏宇文亦可见矣然则有志于恢复者
卷五十八 第 33b 页 WYG0936-0781d.png
岂宜自沮哉
   荆襄形势
昔诸葛亮劝刘备以取蜀结吴跨有荆益周瑜亦劝孙
权分以荆州资刘备以发兵争蜀还据襄阳以蹙曹操
北方可图也由是观之坐制吴楚通西蜀而守襄阳英
雄之资而帝王之业也昔荀彧说曹操则曰先取河北
南临荆州诸葛说备则曰跨有荆益鲁肃说孙权曰荆
州与国邻接据而有之天下可定及曹操破荆州顺江
卷五十八 第 34a 页 WYG0936-0782a.png
东下则遣周瑜逆入刘备领荆州牧则躬援甲胄与鲁
肃吕蒙陆逊辈数十年间以死拒战而荆州卒为吴有
魏不复南渡蜀不敢南下者以不失上流之势也此岂
非荆州之形势乎孙权初有江南而周瑜吕蒙劝权取
襄阳以抗曹操晋羊祜灭吴果自襄阳始元温之领荆
州也决策北征自江陵道襄阳直抵关中进至霸上而
还柳元景自襄阳率诸军据潼关战于陜下南国之威
少振焉苻坚乘陷蜀之势举兵寇襄阳则江表之势固
卷五十八 第 34b 页 WYG0936-0782b.png
可忧矣此岂非襄阳之形势乎尝闻吴纪涉之言曰自
西陵至江都五千七百里疆界虽远而险要必争之地
不过数四犹人有六尺之躯其护风寒亦数处尔如此
则上流所备可得而言矣夫荆湖之地为州者十而其
镇则江陵武昌是也京西道为州者八而其镇则襄阳
是也江西道为州者十而其镇则九江是也凡画野分
土必据其津涂而扼其喉衿今所谓险要必争之地不
过江陵武昌襄阳九江是矣何以明之江水源于岷山
卷五十八 第 35a 页 WYG0936-0782c.png
下夔峡而抵荆楚则江陵为之都会故诸葛亮以谓荆
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
国也嶓冢导漾东流为汉汉沔之上则襄阳为之都会
故庾翼以谓襄阳西接益梁与关陇咫尺北去河洛不
盈千里方城险峻土沃田良水路通流转运旡滞进可
以扫荡秦赵退可以保据上流故也沅湘众水合洞庭
之波而输之于江则武昌为之都会故吴常都于此而
东晋宋齐梁陈之际号称盛府者此也豫章西江与鄱
卷五十八 第 35b 页 WYG0936-0782d.png
阳之浸浩瀚吞纳而汇于湓口则九江为之都会晋人
以谓浔阳北抚群蛮西运荆郢亦藩任之要者此也今
守江陵则可以开蜀道守襄阳则可以控川陜守武昌
九江则可以蔽全吴夫蜀汉吴楚并而为一则东海之
守亦固矣
  秣陵(建康府/)
  寿州(寿春又旧寿阳县也今安礼军/)
  蕲州(蕲春/)
卷五十八 第 36a 页 WYG0936-0783a.png
  峡州(夷陵又云西陵狼尾滩及安蜀城/)
  广陵(今扬州/)   泗州(郡名临淮/)
  江陵(今荆南府昔荆州又乐郡南郡公安/)
  九江(今江州又郡名浔阳湓口/)
  武昌(今下郢川又郡名江夏/)
  京口(今镇江府又丹阳又润州/)
  合肥(今庐州又云庐江/)
  和州(历阳濡须坞在无为军巢县/)
卷五十八 第 36b 页 WYG0936-0783b.png
  舒州(同安皖城皖公山/)
  汉阳(沔又名沔口/) 郢州富水
  随州(汉东/)    黄州(齐安/)
  光州(弋阳/)    徐州(永阳/)
  楚州(淮阴/)    池州(秋浦/)
  瓜步(真州六合县/) 采石(和州对境南岸/)
  姑熟(太平州/)
   江淮形势
卷五十八 第 37a 页 WYG0936-0783c.png
江淮之险天地所以限南北也而长淮之地又天地所
以蔽长江也昔立国于南则守江以为家户备淮以为
藩篱是故轻重之权不在江而在淮知有江而不知有
淮是未知有重险者也夫江东西东极于海上流江陵
归峡则襄阳随郢为之藩蔽中流武昌九江则舒蕲光
黄为之藩蔽下流建康京口则真阳楚泗庐寿为之藩
蔽昔三国时吴不得淮南至晋太康兵出广陵寿春而
吴亡东晋经刘石苻姚之乱长淮以南一彼一此而合
卷五十八 第 37b 页 WYG0936-0783d.png
肥寿阳淮阴常为晋氏镇守至陈宣帝始尽失淮南之
地其后贺若弼等自阳庐渡采石京口而陈亡南唐罢
把浅之师寿春失守而江北之地遂入于周此淮南之
得失系江左之安危也今自淮而东以楚泗广陵为之
表则京口秣陵得以蔽遮自淮而西以寿庐历阳为之
表则建康姑熟得以襟带江西之镇莫重于浔阳而舒
蕲者浔阳之表也湖北之镇莫重于武昌而齐安者实
武昌之表也愚观三国六朝之间争战攻守尝从事于
卷五十八 第 38a 页 WYG0936-0784a.png
此矣恨其未知所以用之也吴氏自孙策驻足江东而
于淮之地则有庐江之守故魏氏虽窃取中土而不能
以得吴世率以为守淮之利足以蔽长江也而不知用
淮之利以图进取此吴氏之失也刘宋自刘裕立国于
建邺而于淮之地则有盱眙之蔽故元魏虽有虎视之
意而终不能以窥宋世率以为守淮之利足以蔽长江
而不知用淮之利以争中原此刘宋之失也萧梁自武
帝立国于江左虽与元魏交争于两淮之间互有胜负
卷五十八 第 38b 页 WYG0936-0784b.png
而钟离之守元英退缩敛衽而不敢争世之议者又以
为淮右之势诚足以禦敌人之冲也而不知用淮以为
恢拓之计则其所失殆与孙吴刘氏等耳愚考之孙权
踵孙策之遗绪而旡争冲攻取之才观孙策晚岁付嘱
之语止以自保之能许之而鲁肃帷幄之谋亦止为保
守江东之计故庐江之地吕蒙虽守之而合肥之后一
为张辽所败遂终身不敢以窥魏此长淮之地在吴而
吴不能用也宋文帝绍刘裕之遗业虽有争战之意而
卷五十八 第 39a 页 WYG0936-0784c.png
旡规恢之大志观王元谟之徒率师进取以经略中原
而欲止图河洛之地刘兴祖径取河北之策则置而不
论故臧质盱眙之守仅免败缺竟未足多而元嘉之政
从是不振卒不能挫元魏虎狼之势此长淮之地虽在
刘宋而刘宋不能用也萧梁自武帝创有基业初年英
武似亦可嘉然自其既有天下之后志气凋落无复囊
括宇宙之志虽席钟离天险之势而略不能用险以挫
北军之锋元澄之围钟离虽以失利而自退元英之围
卷五十八 第 39b 页 WYG0936-0784d.png
钟离虽以韦睿之救而自解不过仅仅自守耳此长淮
之地在梁而梁不能用也今边之东有淮阴盱眙西有
钟离蕲春西北有襄阳樊城自丹阳而抵广陵自广陵
而抵淮阴自淮阴而抵盱眙此全淮之右臂也自采石
而抵历阳自历阳而抵钟离自钟离而抵蕲春此全淮
之左臂也自武昌齐安而达信阳自江陵而至襄阳此
汉沔之关梁也故淮阴盱眙之城固则自淮而东可以
无患钟离之城固则自淮以西可以获全至于信阳樊
卷五十八 第 40a 页 WYG0936-0785a.png
城之垒全则汉沔以南无敌虞矣虽然岂特自固而已
哉王羲之与殷浩书曰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若还守
长江羲之勤告因长江以固大业此言是也至谓舍淮
而守江岂不谬哉
   江淮襄阳巴蜀
自京口而至秣陵控带荆阳引辅江湖咫尺淮甸应接
梁宋人皆知其为长江之险也自武昌而至于江陵东
通吴会西运巴蜀南极湖襄北控关洛人皆知其为荆
卷五十八 第 40b 页 WYG0936-0785b.png
湖之险也自涪陵而极于成都土地险塞沃野千里控
渝扼泸联接关陇人皆知其为巴蜀之险也然知有长
江之势而不知所以为守淮之计则非知江之险者也
徒知有荆湖之势而不知所以为襄汉之计则非知荆
湖之险者也徒知有巴蜀之势而不知所以为汉中之
备则非知巴蜀之险者也盖长淮所以为江浙之藩篱
襄汉所以为荆湖之唇齿汉中又所以为巴蜀之门户
陈宣帝失淮甸之地而致隋人之祸南唐罢把浅之师
卷五十八 第 41a 页 WYG0936-0785c.png
而启周师之衅盖弃淮而守江则江左亦难以自立矣
吴人不得襄阳杜预得以成江陵之捷苻秦会师沔北
而朱序必欲以严城中之守盖弃襄阳而守荆湖则荆
湖必不能以自固矣曹操既破汉中故蜀人皆无自固
之志姜维退保汉乐二城故钟会如履无人之墟盖弃
汉中则巴蜀必不能自存矣惟守江以为家户备淮以
为藩篱则长江之险可得而保也以荆湖为重镇以襄
阳为唇齿则荆湖之险可得而固也以巴蜀为要害以
卷五十八 第 41b 页 WYG0936-0785d.png
汉中有门户则巴蜀之险可得而有也昔东晋守合肥
寿阳以为重地故刘石终不能踰淮以图晋陶侃使元
宣以镇襄阳故赵人不能越汉沔以取荆蜀以魏延镇
汉中故魏人不能踰南郑以谋蜀合历代之得失而并
观之则荆襄江淮蜀汉之相为用其效可观矣昔祖逖
自淮阴进兵以复河南到彦之自淮入泗以平司兖则
在淮之形势为可用也元温自江陵以趍霸上柳元景
自襄阳以克潼关则在荆襄之形势为可用也汉高祖
卷五十八 第 42a 页 WYG0936-0786a.png
自南郑以克三秦诸葛孔明自汉中以震关陇则汉中
之形势为可用也为今之计自淮泗以捣青徐自寿春
以收汝颍取财于蜀合军于陜以遏河陇出师襄阳因
粮唐邓以趋京洛则天下之大势一矣
  夏口(今鄂州三江口江夏县是也/)
  山阳(楚州/)    归州(建平/)
  瓜洲      襄阳(樊城/)
  雍州      襄
卷五十八 第 42b 页 WYG0936-0786b.png
  岳州(巴陵/) (巴邱/) 泗口(今淮阳宿迁县/)
  濠州(即钟离/)   信阳军(近淮河源又之义阳/)
  江都      豫章(隆兴/)
  汉乐(蜀二地城也/) 东京(梁地/)
  南京(宋/)     西京(洛阳本朝山陵所在/)
  司(西京之地/)   兖(东京之地/)
  太原(河东路/)   樊口(在今鄂州武昌县东/)
  当阳(今荆门军当阳县/)
卷五十八 第 43a 页 WYG0936-0786c.png
 
 
 
 
 
 
 
 
卷五十八 第 43b 页 WYG0936-0786d.png
 
 
 
 
 
 
 
 群书考索卷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