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十六
卷五十六 第 1a 页 WYG0936-073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群书考索卷五十六   宋 章如愚 撰
  历数门
   天文器类
三家言天古之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
三曰浑天晋刘智云颛帝造浑仪黄帝为盖天汉蔡
邕言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周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
多所违失浑天近得其情今史官候台所用铜仪则
卷五十六 第 1b 页 WYG0936-0733b.png
其法也立八尺之圆体而具天地之形以正黄道察
法敛以行日月步五纬官有其器而无本书
盖天蔡邕所谓周髀者即盖天之说也其本包羲氏
立周天历度其所傅则周公受之于商故曰周髀其
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盆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
为天地之中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地耸高相从日
去地常八万里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前行
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经里数惟晷影以为远近之
卷五十六 第 2a 页 WYG0936-0734a.png
数又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旁转如推磨而
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
以西没譬之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行磨疾
而蚁迟故随磨而左回焉天形南高而北下日出高故
见日入低故不见天之居如倚盖故极在人北是其
證也极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
盖也日朝出阳中暮入阴中阴气暗冥故没不见夏阳
多阴少日出即见故夏日长冬阴多阳少掩日之光
卷五十六 第 2b 页 WYG0936-0734b.png
故冬日短 隋书员盖志曰昔者先王正历明时作
员盖以图列宿极在其中回之以观天象分三百六
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定日数日行于星纪转回右
行故圜规之以为日行道欲明其四时所在故于春
以青为道于夏以赤为道于秋则以白为道于冬则
以黑为道四季之末各十八日则以黄为道盖图以
定仰观虽明而未可以正昏旦分昼夜故作浑仪以
象天体开皇以后灵台以后魏铁浑天仪测七曜盈
卷五十六 第 3a 页 WYG0936-0734c.png
缩以盖图分列星分黄赤二道距二十八宿分度而莫
有更为浑象者矣 唐志盖天之说李淳风以为天地
中高而四溃日月相隐蔽以为昼夜绕北极常见者谓
之上规南极常隐者谓之下规赤道横络者谓之中规
及一行考月行出入黄道为图三十六䆒九道增损而
盖天之状见矣削蔑为变与图等自中枢之外均刻百
四十七度度之末旋为外规规外太半度再旋为重规
又为赤道带天之纮距极三十五度为内规乃步冬至
卷五十六 第 3b 页 WYG0936-0734d.png
日旋所在以正辰次之中按浑仪所测仰视小殊者由
浑仪去南极渐近其度益狭而盖图渐远其度益广若
考其去极入宿数移于浑天则一也
宣夜宣夜之书绝无师法惟汉郤萌云天本无质仰而
瞻之高远无极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
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
根系故各异焉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西
没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速任情
卷五十六 第 4a 页 WYG0936-0735a.png
其无所系可知矣晋咸康中虞喜因宣夜之说作安天
论以为天高穷于无极地深极于不测天有常安之形
地有居静之体方则俱方员则俱员无方员不同之义
也光耀布列各自运行葛洪闻而讥之曰苟辰宿不躔
于天天为无用便可以言无何必云有之而不动乎稚
川可谓知言之选也虞耸作穹天论云天形穹窿如鸡
子幕其际周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譬如覆奁以抑
水而不没者气充其中也日绕辰极没西而还东不出
卷五十六 第 4b 页 WYG0936-0735b.png
入地中天之有极犹盖之有斗也日行黄道绕极北去
黄道百一十五度南去黄道六十七度二至之所至以
为短长吴姚信作昕天论云天之体南低入地北则偏
高冬至极低而天运近南故日去人远而斗去人近夏
至极起而天运近北故日去人近而斗去人远极之立
时日行地中浅故夜短天去地高故昼长也极之低时
日行地中深故夜长天去地浅故昼短自虞喜虞耸姚
信皆好奇徇异之说非极数谈天者也
卷五十六 第 5a 页 WYG0936-0735c.png
浑天春秋文耀钩云唐尧即位羲和立浑仪虞书舜在
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所谓璇玑者谓浑天仪也先儒或
因北斗第二星名璇第三名玑第五名玉衡即以为北
斗七星莫之或辨焉李淳风谓璇玑为浑天仪郑元谓
以玉为浑仪也(唐李淳风曰璇玑玉衡即浑天仪也/)
蕃云浑天仪羲和之旧器积代相传谓之玑衡又虞喜
云洛下闳为汉武帝于地中转浑天定时节作太初历
或其所制也和帝时太史揆候皆以赤道仪与天度颇
卷五十六 第 5b 页 WYG0936-0735d.png
有进退至永元十五年诏贾逵造太史局黄道铜仪延
熹中张衡更以铜制于密室中具内外规南北极黄赤
道列二十四气二十八宿中外星官及日月五纬以漏
水转之于殿上室内令司之者闭户而唱也以告灵台
之观天者璇玑所加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已没皆
如合符崔子玉为其铭曰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高
才伟艺与神合契吴时王蕃以古制局小张衡所作又
复伤大而制仪立论考度曰前儒旧说天地之体状如
卷五十六 第 6a 页 WYG0936-0736a.png
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
故曰浑天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
百四十五半覆地上半在地下其二端谓之南极北极
出地三十六度南极入地三十六度两极相去一百八
十二度半强绕北极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谓之上规
绕南极七十二度常隐不见谓之下规赤道带天之纮
去两极各九十一度少强黄道日之所行也半在赤道
外半在黄道内与赤道东交于角五少弱西交于奎十
卷五十六 第 6b 页 WYG0936-0736b.png
四少强其赤道外极远者去赤道二十四度斗二十一
度是也其入赤道内极远者亦二十四度井二十五度
是也北极规道之行度日南至在子二十一度去极百
十五度少强是也日最南去极最远故景最长黄道斗
二十一度出辰入申日昼行地上百四十六度强故日
短夜行地下二百一十九度少弱故夜长自南至之后
日去极稍近故景稍短日昼行地上度稍多故日稍长
夜行地下度稍少故夜稍短日所在度稍北故日稍北
卷五十六 第 7a 页 WYG0936-0736c.png
以至于夏至日在井二十五度去极六十七度少强是
日最北去极最近景近景最短黄道井二十五度出寅
入戍故日亦出寅入戍日昼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少
弱故日长夜行百四十六度强故夜短自夏至之后日
去极稍远故景稍长日昼行地上度稍少故日稍短夜
行地下度稍多故夜稍长日所在度稍南故日出稍南
以至于南至而复初焉此日冬夏至之度斗二十一井
二十五南北相应四十八度春分日在奎十四少强秋
卷五十六 第 7b 页 WYG0936-0736d.png
分日在角五少弱此黄赤二道之交中也去极俱九十
一度少强南北处斗二十一井二十五之中故景居二
至长短之中奎十四角五出卯入酉日亦出卯入酉日
昼行地上夜行地下俱百八十二度半强故日见伏之
漏俱五十刻谓之昼夜同此日二分之度隋志曰梁华
林重云殿前所置铜仪检其镌题是伪刘耀时孔挺所
造则古浑仪之法也宋何承天之徒咸以为即张衡所
造其仪略举天状而不缀经星七曜魏晋丧乱沉没西
卷五十六 第 8a 页 WYG0936-0737a.png
戎义熙中宋高祖定咸阳得之然失之远矣后汉命晁
崇修浑仪以观星象后永兴中诏造太史候部铁仪其
制并以铜铁惟星度以银错之唐志曰正观初李淳风
上言云汉洛下闳作浑仪其后贾逵张衡等亦各有之
而推验七曜并循赤道按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
常定于中国无南北之异盖浑仪无黄道久矣太宗异
其说因诏为之至七年仪成表里三重一曰六合仪二
曰三辰仪三曰四游仪皆用铜帝称善置于凝晖阁开
卷五十六 第 8b 页 WYG0936-0737b.png
元九年一行受诏改治新历故知黄道进退而太史无
黄道仪梁令瓒以木为游仪一行更铸为铜铁十一年
仪成一行又曰灵台铁仪后魏兰解所作规制朴略制
度不均赤道不动以考月行迟速多差淳风黄道仪以
玉衡旋规别带日道傍列二百四十九交以镌四游法
颇难臣更造游仪使黄道运行以追列舍之变因二分
之中以立黄道交于奎轸之间二至陟降各二十四度
黄道内施白道日坏则䆒阴阳朓朒动合天运简而易
卷五十六 第 9a 页 WYG0936-0737c.png
从元宗嘉之自为之名又诏一行令赞等更铸浑天铜
仪图天之象具列宿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
转一昼夜而天运周外络二轮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
天西旋一周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二十九转其馀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周天无
几而铜仪渐涩不能自转而遁藏于集贤院其黄道游
仪古所谓旋仪也其赤道当天之中以分列宿之度黄
道斜运以明日月之行乃立八节九限校二道差数著
卷五十六 第 9b 页 WYG0936-0737d.png
之历经此浑仪之制也浑天象者其制有玑无衡梁末
秘府以木为之由斯而言仪象云二气远不相涉以则
张衡所造盖亦止于浑天七曜而何承天莫辨仪象之
异亦为乖矣宋文帝元嘉诏钱乐之采效仪象铸铜为
之梁末置于文德殿前吴时陆绩作浑象形如鸟卵以
施二道不得如法又有葛衡改作浑天使地居天中以
机动之天动而地止以上应晷应到元嘉十七年又作
小浑天以白青黄三色珠为三家星其日月五星悉居
卷五十六 第 10a 页 WYG0936-0738a.png
黄道以象天运而地至其中宋所道仪象器隋大业初
移于东都观象殿晋刘智曰颛帝造浑仪黄帝为盖天
此二器皆古圣王之制作也说者乃云始自张衡非也
虞喜云洛下闳周而浑天又在张平子前也后汉贾逵
永元中造黄道仪张衡始以延熹七年更造铜仪后王
蕃陆绩晁崇刘卓李淳风皆修浑仪之法
诸儒论三家异同汉末扬子云难盖天八事以通浑天
其一论周天之度差其二论春秋分之日昼夜之刻不
卷五十六 第 10b 页 WYG0936-0738b.png
同其三论星之见伏随日之出入不同其四论天河之
曲直不同其五论二十八宿显见之多少其六论日托
天而旋日出地下而影上行何也其七论日与北斗远
近小大之异其八论北极为天毂二十八宿为天辐其
疏密不同何也其后桓谭郑元蔡邕陆绩各陈周髀考
验天状多有所违逮梁武帝于长春殿讲义别缀天体
全同周髀之文善立新意以排浑天而已汉王仲壬据
盖天之说以驳浑仪之旧说天从地下过天何得从水
卷五十六 第 11a 页 WYG0936-0738c.png
中行乎甚不然也日随天而转非入地今视日入非入
也远使然耳日月本不员也望之所以员者去人远也
葛洪释之曰浑天仪注云天如鸡子地如鸡子黄孤居
于天内天大而地小表里有水天地各随气而立载水
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
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天转如车毂
之运也诸论天者虽多然精于阴阳者莫密于浑象也
若天果如浑天者则天之出入行于水中为的然矣故
卷五十六 第 11b 页 WYG0936-0738d.png
黄帝书曰天在地外水在天外水浮天而载地者也天
出入水中当有何损而王生谓不可乎又曰今视诸星
出于东者初但去地少许尔渐而西行先经人上后遂
西转而下焉不旁旋也其先在西之星亦稍下而没无
比转者日之出入亦然若谓天如磨石转者众星日月
宜随天而回初在于东次径于南次到于西次反于北
而复还于东不应横过去也今日出于东冉冉转上及
其入西亦复渐渐稍下都不绕边北去如此王生必谓
卷五十六 第 12a 页 WYG0936-0739a.png
为不然者疏矣若日以转远之故但当光耀不能复来
照及人耳宜犹望见其所在不应都失见其所在也日
光大于星多矣今见北极之小星而不见日之在北者
明其不北行也若曰以转远之故不复可见其北入之
间应当稍小而日方入时乃大非转远之验也王生以
火炬谕日谬矣又日之入西方视之稍稍去初尚有半
如横破镜之状须臾沦没矣若如王生之言日转北去
有半者其北都没之顷宜先如直破镜之状不应如横
卷五十六 第 12b 页 WYG0936-0739b.png
破镜也如此言之曰入而方不亦孤孑乎又云水火者
阴阳之馀气也若水火是日月所生则亦何得尽如日
月之员乎王生又云远故视之员若审然者日月初生
之时及既亏之后何以视之不员乎而日食或上或下
从侧而起或如钩至尽若远视见员不宜见之残缺左
右所起也此则浑天之体信不诬矣(以上用晋隋唐天/)
(文志所修/)扬子或问浑天曰洛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
之耿中丞象之几乎几乎莫之能违也问盖天曰盖哉
卷五十六 第 13a 页 WYG0936-0739c.png
盖哉应难未几也说者以盖天为周髀(注云盖天即周/)
(髀也其本包羲氏立周天之度其所传则周公受之于/)
(商而周人志之故曰周髀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则雄
于二者特取浑天而已古之论周髀者谓天地中高外
下北极所临为天地中日月周行于旁日近为昼日远
为夜论浑天者谓地居中而天周焉日在地上为昼日
在地下为夜是以后汉张衡郑康成陆绩吴之王审晋
之姜岌葛洪江南皮延宗钱乐之司徒皆祖浑天而傅
卷五十六 第 13b 页 WYG0936-0739d.png
之盖其视精祲察灾祥有足验也(陈礼书/)国朝太平兴
国中张思训造新铜仪言古之制作运动以水疏略既
多寒暑无准今以水银代水运动不差诏置文明殿至
道中韩显符新铸浑仪其制用双规诏司天监筑台置
之大中祥符三年造成诏龙图阁移之其制为天轮二
各分三百六十二度又为黄赤道亦管于侧轮中测日
月星辰行度皆无差皇祐三年李晦言重定浑仪已成
欲乞依唐制从之熙宁七年沈括以新定浑仪进呈上
卷五十六 第 14a 页 WYG0936-0740a.png
领之(宋朝会要/)
宋朝浑仪太平兴国四年正月司天监学生张思训造
新浑仪成诏置文明东南之钟鼓楼以思训为浑仪丞
(注/)思训叙浑仪制度(云云/)为七直人左撼钤右扣钟中
击鼓以定刻数又十二神报十二时刻数定昼夜短长
上列三百六十五度紫微宫及周天列象井斗建黄赤
二道太阳行度定寒暑进退又古之制作运动以水疏
略既多寒暑无准臣今以水银代水运动不差且冬至
卷五十六 第 14b 页 WYG0936-0740b.png
之日在黄路表去北极最远谓之寒昼短夜长夏至之
日在赤路表去北极最近谓之暑昼长夜短春秋二分
曰在两交春和秋凉昼夜复等寒暑进退皆由于此旧
制太阳昼夜行度行皆行手运臣今所制取于自然又
按唐开元中诏僧一行与梁令瓒及诸卫士造天仪铸
铜为日月周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天数度注水激
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立二轮络此天
外缀以日月合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匝日东行一度月
卷五十六 第 15a 页 WYG0936-0740c.png
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轮有馀而日月会
三百六十转而日行匝仍置木匮以为木平仪半在地
上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而有准又立二木人于地
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则自然撞钟皆匮中各于
钓轴定交错关锁相持后铜铁渐涩不能自转不复行
用令思训以木偶人为土直神摇钤撞钟及十二神自
执牌循环而出并著日月星辰皆须仰视其机转之用
俱隐楼中观其制度颇有开元遗象 至道元年司天
卷五十六 第 15b 页 WYG0936-0740d.png
秋官正韩显符造新浑仪诏司天监筑台置仍以其事
付史馆(注/)显符卫新铸仪制凡九事(云云/) 大中祥符
三年闰二月司天监言冬官正韩显符造铜浑仪成诏
移入龙图阁令显符选学中可教者傅授其业十一月
召辅成观铜浑仪其制为天轮二一平一侧各分三百
六十二度又为黄赤道立管于侧轮中以测日月星辰
行度皆无差 宣祐二年十二月司天夏官李用晦言
重定浑仪铸造以成欲乞依唐李淳风一行旧制纪以
卷五十六 第 16a 页 WYG0936-0741a.png
年月以永将来从之 治平四年十一月天章阁待制
孙思恭奉诏看详翰林天文院浑仪如已得汉唐古法
即依制造浑仪虽依唐梁令瓒法其环固重大黄道运
转涩滞经久未便其司天监浑仪游规运转却且依常
其黄道铸定不动 熙宁七年六月同提举司天监沈
括以新定浑仪进呈上召转臣观之数问括括具对所
以改更之理
土圭(表附/)玉人之事以玉为圭而曰土圭者用以土其
卷五十六 第 16b 页 WYG0936-0741b.png
地其长尺五寸非惟建王国用土圭诸侯之国亦用以
土其地但正四方不求地中也 周官大司徒曰以土
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
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
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郑康成曰景短于土圭谓
之日南是地于日为近南也景长于土圭谓之日北则
地于日为近北也东于土圭谓之日东是地于日为近
东也西于土圭谓之日西是地于日为近西也凡日影
卷五十六 第 17a 页 WYG0936-0741c.png
于地千里而差一寸(陈礼书曰先儒谓天地相距八万/)
(里其升降也不过三万里之中日景于表移一寸则于/)
(地差千里张衡周髀之说皆然惟宋何承天曰六百里/)
(而差一寸也后魏信都芳曰千里而差四寸则二百五/)
(十里而差一寸也/)典瑞以土圭致日月四时玉人曰土
圭尺有五寸以致日月以土地冯相氏曰春夏致日秋
冬致月以辨四时之序古者土圭必植五表地中植中
表千里而南植南表千里而北植北表东西二表相去
卷五十六 第 17b 页 WYG0936-0741d.png
亦如之以四表明中表之正以中表定四方之中郑司
农云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影适与圭等谓之地中
是也(王昭禹曰土圭横植于地于圭之端立表以表端/)
(之日影与土圭相齐无过不及然后见地之中疏曰度/)
(景之法必于夏至为漏半为之取日正午乃得其端直/)
 周礼图云日南则景短多暑据中土圭之南土圭而
言也夏昼漏昼土圭在南得尺四寸景不论尺五寸不
与圭等是也于日为近南也故云日南则景短多暑
卷五十六 第 18a 页 WYG0936-0742a.png
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日北则景长多寒据
中土圭之北土圭而言也冬昼漏半土圭在北得尺六
寸景过于尺五寸不与土圭等是也于日为近北也故
云日北则景长多寒 日西则景朝多阴者据中土圭
之西土圭而言之是于日为近西也夏昼漏半中土圭
景得正时土圭在西者日未中乃得朝时之景故曰日
西则景朝多阴日东则景夕多风者据中土圭之东土
圭而言之是也于日为近东也夏昼漏半中土圭景得
卷五十六 第 18b 页 WYG0936-0742b.png
时正土圭在东者日已昳矣乃得夕时之景故云日东
则景夕多风 周公度日景置五圭于颖川阳城置一
土圭为中中土圭之南千里置一土圭中土圭之北千
里置一土圭东去千里置一土圭西去千里置一土圭
为五圭天地相距八万里先王立八尺之表以度日景
天地之升降不过三万里之中自地以至日不过二万
五千里以尺有五寸土圭测之盖日景于圭差一寸则
差千里先王以四表明中表正之以中表定四方之中
卷五十六 第 19a 页 WYG0936-0742c.png
在地则无道里远近之不均在天则无寒暑风雨阴阳
之不和万物得极其高大故至于阜得其宜由其道故
至于安然后建王国焉匠人所谓昼参诸日景夜考诸
极星盖如此也易巽为风言东多风盖风之所属者东
方也五行傅以风属中央失之矣 隋志曰先儒皆云
夏至立八尺表于阳城(周颖川/地也)景与圭等尚书考灵曜
曰日永景尺伍寸日短景尺三寸易通卦验曰冬至之
日植八尺之表日中视其晷景长短以占和否夏至景
卷五十六 第 19b 页 WYG0936-0742d.png
一尺四寸八分冬至一丈三尺周髀云成周土中夏至
景一尺六寸冬至景一丈三尺五寸刘向洪范论曰夏
至景长一尺五寸八分冬至一丈三尺一寸四分春秋
二分景七尺三寸六分后汉魏宋之历皆与考灵曜同
然或地域不改而分寸参差或南北殊方而长短难一
盖术士未能精验也梁天监中祖常造八尺铜表其下
与土圭相连圭上为沟置水以取平正揆测日景大同
中太史令用九尺表格江左之景陈氏惟用梁法至隋
卷五十六 第 20a 页 WYG0936-0743a.png
开皇十九年袁充表曰隋兴以后日景渐长又曰太平
日行上道升平行次道霸代行下道今景短日长振古
希有上曰景长之庆天之祐也宜取日长之意改元仁
寿百工作役并加程课以日长故也(隋志/)唐仪凤四年
姚元辨奏于阳城测影台依古法立八尺表夏至日中
测景正与古法同调露元年于阳城周公测影所得圭
长一丈二尺七寸开元十二年命太史南宫说等驰傅
往安南蔡蔚等州测候日影还与一行校之一行以南
卷五十六 第 20b 页 WYG0936-0743b.png
北日影校量大约南北极相去才八万馀里其馀州测
影尺寸如左林邑国北极高十七度安南都护府北极
高二十一度六分其馀州皆不同至海中南望老人星
下众星灿然皆古所未名(会要/)
水平法按匠人建国之制水地之垂置𣙗以垂视以景
夫𣙗则表也司徒言土圭而不言表匠人言表而不言
土圭互文以见也 水地以县则旁植四木而县绳焉
以水望其高下所以求地之平既县以绳而取其直又
卷五十六 第 21a 页 WYG0936-0743c.png
以水而取其平然后于所平之地置𣙗焉于所平之中
央立八尺之表以悬正之视日景之出入将以求四方
之正视其出入之景可正东西而已又为规以度两交
之间以求其南北则四方于是乎正然犹以为未也又
昼参诸日中之景互考诸极星以正朝夕四方正焉朝
夕皆正然后可以建王国
致日之法日在东井而北近极星则晷短故立六尺表
而景尺六寸日在娄而中日在牵牛而南近极星则晷
卷五十六 第 21b 页 WYG0936-0743d.png
长故立八尺表而景丈三尺日在角而中于极星则星
中故立八尺表而景七尺三寸八分
致月之法立春春分月循青道春分在东井员于角下
弦在牵牛立夏夏至南从赤道立秋秋分月循白道秋
分上弦在牵牛员于娄下弦东井立冬冬至北从黑道
总论汉书谓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黄道也北至
东井南至牵牛东至角西至娄夏至日在东井而北近
极星故晷短故亡八尺之表而景尺五寸八分冬至日
卷五十六 第 22a 页 WYG0936-0744a.png
在牵牛而南远极星则晷长故立八尺之表而景丈三
尺春分日在娄秋分日在角去极中而晷中故立八尺
之表而景七尺三寸六分日阳也阳用事日则进而北
昼进而长阳胜故为温为暑阴用事则日退而南昼退
而短阴胜故为凉为寒日失节于南则晷过而长为常
寒日失节于北则晷短为常燠此四时致日之法也月
之九行在东西南北有白赤黑之道各二而出于黄道
之旁立春春分月循青道而春分上弦在东井员于角
卷五十六 第 22b 页 WYG0936-0744b.png
下弦于牵牛立秋秋分月循白道而秋分上弦在牵牛
员于娄下弦于东井立冬冬至北从黑道立夏夏至南
从赤道古之致月不在立春立秋而常在二分不在二
分之望而在弦者以月得阴阳之平故也然日之与月
阴阳尊卑之辨若君臣也君居中而佚臣旁行而劳君
近臣则威损臣远君则势盛威盛与君异势盛与君同
月远日则其光盈近日则其光阙未望则出西既望则
出东则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之说盖是言也
卷五十六 第 23a 页 WYG0936-0744c.png
刻漏隋志曰昔黄帝创观漏水以分昼夜(梁刻漏经云/)
(刻漏之作肇乎黄帝之世宣乎夏周之代/)其后因以命
官周礼挈壶氏下士六人掌挈壶以令军井凡军事垂
壶以序聚柝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郑元曰以水守
壶者为沃漏也以火守者夜则视刻数也分以日夜者
异昼夜漏也漏之箭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有长短焉
太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正义曰四十八箭据汉法而/)
(言也以器盛四十八箭箭各百刻四十八箭者取倍乎/)
卷五十六 第 23b 页 WYG0936-0744d.png
(二十四气也/)隋志曰其总以百刻分于昼夜凡有四十
一箭昼有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昏
旦有星中每箭各有其数所以分时代守周衰齐诗东
方未明刺无节也朝廷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
能掌其职焉(正义曰置箭壶内刻以为节而浮之水上/)
(令水漏而刻下以记昼夜昏明之数也/) 周天之星二十
有八而星之辰十有二辰之度三十有奇十二辰之
度三百六十五有奇星辰循天而左旋日月星辰溯天
卷五十六 第 24a 页 WYG0936-0745a.png
而右转日阳也舒而迟故期而周月阴也盛以速故一
日而周日月舍于辰则为月十有二会则为岁岁三百
有六旬有六日而日之短长参差不觉先王于是刻箭
沃漏以揆此挈壶氏所由设也盖月之行也斗建寅则
出巳而渐北斗建午则出艮而渐南渐北则春分而箭
加长渐南则秋分而箭加短不过百刻而已故昼长六
十刻夜短四十刻昼短四十刻夜长六十刻盖天之昼
夜以日之出入为分人之昼夜以天之昏明为节明常
卷五十六 第 24b 页 WYG0936-0745b.png
先于日出昏常后于日入则日出之前二刻半为明日
入之后二刻半为昏损夜五刻以裨昼故夏至昼六十
五刻夜三十五刻冬至昼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二分之
昼五十五刻夜四十五刻自春分至夏至昼所增者九
刻有半自夏至以至秋分所减者亦然自秋分以至冬
至所减者十刻有半自冬至以至春分所加者亦然挈
壶之法盖为箭四十八以候二十四气大率七日太半
而易其一箭孔颖达谓浮箭壶内以出刻为准贾公彦
卷五十六 第 25a 页 WYG0936-0745c.png
谓漏水壶内以没箭为度盖各述其闻而已虽浮没不
同大槩一也故以火爨鼎则使之不疑守壶则使之不
差施之于军事所以严守警施之于朝廷朝夕之礼亦
常以是为节焉然春官鸡人凡国事为期则告吉时而
齐诗特罪挈壶氏者盖天子备官挈壶掌漏鸡人告诸
侯则掌漏告时一挈壶氏而已
汉兴武帝诏谢延等定东西之略仪下漏刻以追二十
八宿亦未尽理哀帝又改用昼夜一百二十刻寻亦废
卷五十六 第 25b 页 WYG0936-0745d.png
光武亦以百刻九日加减法编于申令为常符漏品和
帝时霍融言不如夏历漏刻随日南北为长短乃诏用
夏历刻漏用四十八箭(张衡以铜为器以玉虬吐漏水/)
(为两壶右为夜左地昼此浑天仪之制也/)终于魏晋相
傅不改宋何承天以前代诸漏春分昼长秋分昼短差
过半刻遂造漏法春秋二分昼夜漏各五十五刻齐梁
因而不改至天监六年武帝以昼夜百刻分配十二辰
得八刻仍有馀分以昼夜为九十六刻一辰有全八刻
卷五十六 第 26a 页 WYG0936-0746a.png
焉大同十年又改用一百八刻(是时陆倕作新漏水铭/)
(曰则于地四参以天三金方筒员之制飞龙吐纳之规/)
(以考辰正晷/)陈文帝命太史造漏依古刻为法(周齐因/)
(循魏漏晋宋梁大同并以百刻分于昼夜/)隋开皇中袁
充上晷影漏刻均布十二辰立表随日影所指辰刻以
验漏水之节然充以私智改旧章未为精密又有张胃
元刘焯漏刻并不施用大业初耿询作古歌器以漏水
注之献于炀帝善之因令依后魏李兰所修造(隋志/)
卷五十六 第 26b 页 WYG0936-0746b.png
宋朝初司天有挈壶正掌司辰刻置文德殿门外之东
偏左右漏刻之法有水秤以水为衡衡上刻曰天河其
广长容水箭以木为之著时刻更点昼夜更用制度精
巧未知作者谁盖唐五代用之久矣唐朝殿前报时旧
有词梁以来废景德四年复用旧词(如发鼓曰日欲暮/)
(鱼钥下龙韬布之类五更皆然/)
天圣八年燕肃上莲华漏法其制琢石为四分之壶剡
木为四分之箭以测十二辰二十四气隅十千百刻分
卷五十六 第 27a 页 WYG0936-0746c.png
昼夜四十八箭一气一易(二十四气各有昼夜故有四/)
(十八箭/)岁统二百十六万分刻箭上又有渴乌铜荷之
制诏王立等考定立害其黄道日躔不应今崇天历不
可用罢之至景祐元年燕肃奉诏与杨惟德测验并合
天道而寸度以为久难行用差章得象及冯元详定乃
造百刻水秤别添水壶等凡定夺三年而卒用焉(国朝/)
(会要/)
孔颖达谓浮箭壶内以出刻为准贾公彦谓漏水壶内
卷五十六 第 27b 页 WYG0936-0746d.png
以没刻为度盖各述其所闻而已虽浮没不同大槩一
(礼书/)卫宏载傅呼之节较而未详霍融叙分至之差
详而不密陆机有赋孙绰有铭
   占候类
候气西汉志曰冬至极短垂土炭炭动以知日至孟康
曰冬至先三日垂土炭于衡两端轻重适均冬至阳气
至则炭重夏至阴气至则土重后汉志曰阴阳和则景
至律气应则灰除故天子常以冬至夏至御前殿合八
卷五十六 第 28a 页 WYG0936-0747a.png
能之士候钟律权土炭于阴阳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
景长极黄钟通土炭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
景短极蕤宾通土炭重而衡低又曰候气之法为室三
重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卑外高
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折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
至者炭去殿中候用玉律惟二至乃候
云气周礼视祲氏掌十煇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一曰
祲曰象曰镌曰鉴曰闇曰瞢曰弥曰序曰隮曰想及隋
卷五十六 第 28b 页 WYG0936-0747b.png
志曰海旁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北夷之气如牛羊
穹闾南夷之气类舟舡幡旗自华以南气下黑上赤嵩
高三河之郊气正赤常山之北气青渤碣海岱之间气
皆正黑江淮之间气皆白又曰韩云如布赵云如行人
魏云如鼠郑齐云如绛衣越云如龙蜀云如囷车气乍
高乍下往往而聚凡候气之法气初出若云非云若雾
非雾初出在桑榆上高五六尺平望桑榆间二千里登
高而望下属地者三千里 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
卷五十六 第 29a 页 WYG0936-0747c.png
凶水旱降礼荒之祲象 物色也视日旁之云色降下
也知水旱所下之国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
黄为礼(上注/) 正月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
望而书礼也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左僖五/)
(年/) 永平二年升灵台望元气吹时律观物变注元气
天气也王者承天心理礼乐通上下四时之气也故望
之焉(明帝纪/) 春将禘于武宫梓慎曰吾见赤黑之祲
非祭祥也丧氛也其在涖事乎二月癸酉禘叔弓涖事
卷五十六 第 29b 页 WYG0936-0747d.png
籥入而卒(左昭十五年/) 日南至梓慎望氛曰今兹宋
有乱国几亡三年而弭蔡有大丧注氛气也时鲁侯不
行登坛之礼使梓慎望气也(昭二十年/)
 
 
 
 
 群书考索卷五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