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十二
卷十二 第 1a 页 WYG0936-0169c.png
钦定四库全书
 群书考索卷十二    宋 章如愚 撰
  正史门
   史记类
太史公(名谈/)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悯学者不达其意而
师悖(师古曰悖惑也各习师法成于所见悖者布内反/)
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曰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
而殊涂(张晏曰大传谓易系辞/)夫阴阳墨儒名法道德
卷十二 第 1b 页 WYG0936-0169d.png
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师古曰/)
(言发迹虽殊同归于治但学者不能省察昧其端绪耳/)
(直犹但也/)尝切观阴阳之术大详而众忌讳使人拘而
多畏(李奇曰阴阳之术月令星官是其技叶也师古曰/)
(拘曲碍也/)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
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
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师古曰易变也/)墨者俭而
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师古曰言难尽用/)然其强本
卷十二 第 2a 页 WYG0936-0170a.png
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
不可改也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师古曰刘向别录云/)
(名家者流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
(必也正名乎/)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
专一动合无形澹足万物(师古曰澹古赡字/)其为术也
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书撮名法之要(师古曰撮总/)
(取也音于活反/)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
宜指约而易操事小而功多迁生龙门(苏林曰禹所凿/)
卷十二 第 2b 页 WYG0936-0170b.png
(龙门也师古曰龙门山其东则在今秦川龙门县北其/)
(西则在今同州韩城县北而河从其中下流/)耕牧河山
之阳(师古曰河之北山之南也/)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
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冗窥九疑(张晏曰禹巡狩至/)
(会稽而崩因葬焉上有孔穴民间云禹入此穴九疑舜/)
(墓在焉师古曰会稽山名本茅山也禹于此会诸侯之/)
(计因名曰会稽九疑山有九峰解见司马相如传/)浮沅
(师古曰沅水出牂牁湘水出零陵二水皆入江/)北涉
卷十二 第 3a 页 WYG0936-0170c.png
汶泗(师古曰汶泗两水名在地理志汶音问/)讲业齐鲁
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师古曰邹县名也峄山名/)
(也近曲阜地也于此行乡射之礼峄音怿/)阨困蕃薛彭
(师古曰蕃县名也音坡/)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
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笮昆明(师古曰笮方各反/)
还报命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
(如淳曰周南洛阳也张晏曰洛阳而谓周南者自陜以/)
(东皆周南之地也/)不得与从事(师古曰与读曰豫/)发愤
卷十二 第 3b 页 WYG0936-0170d.png
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雒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
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
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
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
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后世以显父
母此孝之大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
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
卷十二 第 4a 页 WYG0936-0171a.png
馀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
君忠臣义士予为太史而不论载废天下之文予甚惧
焉尔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
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
鐀之书且余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贤大夫
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师古曰堕毁也谓不脩之也音/)
(火规反/)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传非所作也
而君比之春秋谬矣于是论次其文十年而遭李陵之
卷十二 第 4b 页 WYG0936-0171b.png
祸幽于累绁(师古曰累系也绁长绳也累音力追反绁/)
(音先列反/)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𤽮(师古曰喟然叹息/)
(貌也音丘位反/)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师古曰惟/)
(思也/)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师古曰隐忧者/)
(约屈也/)卒述陶唐以来至于获麟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
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
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师古曰并时则年历差殊异/)
卷十二 第 5a 页 WYG0936-0171c.png
(代则难以明辨故作表也/)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
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比辰
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孟康曰象黄帝以下三十家/)
(也老子言车三十辐运行无穷以象王者如此也师古/)
(曰此说非也言众星共绕北辰诸辐咸归车毂若文武/)
(之臣尊辅天子也/)辅弼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
主上作三十世家辅义俶倘不令已失时(师古曰俶倘/)
(大节也俶吐历反/)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
卷十二 第 5b 页 WYG0936-0171d.png
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
补载成一家言(孟康曰二音揲谓裳下坏偞李奇曰艺六/)
(艺也师古曰李说是也艺古艺字/)恊六经异传齐百官
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师古曰藏于山者备亡失也/)
(其副贰本乃留京师也/)以竣后圣君子第七十(师古曰/)
(俟古俟也/)迁之自叙云尔(师古曰自此前皆其自叙之/)
(辞也自此以后乃班氏作传语也/)而七篇缺有录无书
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 汉书旧仪注曰
卷十二 第 6a 页 WYG0936-0172a.png
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
去之后坐举李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汉书注曰蚕室/)
(乃腐刑所居涅密之室也谓推致蚕室之中也/)有怨言
下狱死援班固汉书迁本传云迁遭刑之后尊宠任职
为中书令此云下狱死不知何据汉书音义曰十篇缺
有录无书张晏曰迁没之后失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律
书汉兴已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
靳蒯列传元成之间褚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
卷十二 第 6b 页 WYG0936-0172b.png
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 十二纪以序帝
王年表以贯岁月八书以纪政事三十世家以序公侯
七十列传以志士庶上下三千馀载凡为五十二万六
千五百言(晁志/)
纪迁纪五帝或以为迁好奇之过殆未深考五帝纪多
采之大戴礼尚书孟子当汉初异端纷乱之时而迁乃
卓然有见于圣贤之馀论其赞曰百家言黄帝其文不
雅驯又曰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此岂浅见之所能识
卷十二 第 7a 页 WYG0936-0172c.png
哉或曰孔子叙书断自唐虞而迁纪于黄帝然观三代
世表则帝王之世皆出黄帝此其旨欤又曰迁纪遗羲
农而黜少昊盖黄帝高阳高辛子孙代有天下而少昊
之后不传周礼六乐亦无少昊之乐易叙古先帝王亦
不道也五帝纪大抵皆述其上敬天时下敬民事使万
物各得其所其与书所载羲和之事同一意也 其赞
夏纪序孔子正夏时其赞啇纪序孔子善商辂岂非夫
子损益四代之意乎(氏族古之大事夏商二纪赞皆言/)
卷十二 第 7b 页 WYG0936-0172d.png
(之/) 周纪自平王东迁以前皆纪周事东迁以后方与
诸侯杂记凡齐威晋文秦穆楚庄晋悼之事莫不具载
此所以见伯统与王室相为盛衰者也虽然孔子何与
于周室其卒也亦与威文并书何也盖孔子之存亦足
以维持周室至于孔子之卒则周室可知也 五帝本
纪既历叙其世糸相因之本末而三代世糸之所自出
复总而叙于五帝之末篇以见帝王之治体相承而出
于一也至秦始皇则别而为二纪者其矜武任力恣行
卷十二 第 8a 页 WYG0936-0173a.png
弗顾无复三代之源流五帝之为一纪分而合者也秦
之为二纪合而分者也 列后项羽之列于本纪何也
怀王既泯而项羽主命惠帝幼弱而吕氏擅朝从其实
而纪之也然羽纪乃以高帝纪年明天命之有所归也
吕纪以惠帝纪年明母后之不得专国也
表史迁虽变编年之法而编年之意吾于表犹有考焉
 十二诸侯年表叙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界江淮秦
国雍州之固则知先王名山大泽不以封之意 高祖
卷十二 第 8b 页 WYG0936-0173b.png
功臣表正欲见初之所以封后之所以废至太初而见
侯五人则其待勋旧而兴灭继绝者可见矣高祖侯者
则以功臣言景武以来则但书侯者其意深矣而班固
表槩曰功臣其未思乎
书礼乐律书其叙具在礼书云宰制万物役使群动岂
人力哉以见礼非外来因人性而品节之也乐书言唐
虞赓歌之戒成王作颂有惩艾之心以见乐非以为乐
所以节乐也律书之附兵即师出以律之旨而六律所
卷十二 第 9a 页 WYG0936-0173c.png
以为万事之根本也三书皆有其叙自叙而下草具而
未成者也河渠书大抵谓河之患可以疏导而不可以
壅塞此所以悲瓠子之事而作河渠书封禅书所以见
武帝之欺天平准书所以见武帝之穷人天人之间俱
受其害则其所以讥武帝者不待武帝纪而已可见矣
平准书大抵叙武帝承富庶之后不能制欲始开边隙
国用既竭复敛于民敛之既足又复出师费耗已甚又
复重敛此所以致海内之虚耗也武帝将厚敛于民故
卷十二 第 9b 页 WYG0936-0173d.png
必严刑于先迁所以杂纪刑法于此书者其意深矣孟
子曰省刑罚薄税敛盖税敛薄则刑罚可省耳不然则
痛刑以威之然后可以夺民生衣食之命欲斡盐铁则
行左趾之令欲告缗钱则无平反之狱盖二者常相关
太史公深识此意不传弘羊孔仅乃于张汤传言兴利
之事不于用刑处说张汤杜周变法之因而于平准书
说张汤杜周与弘羊更进用事之迹
世家之始于周何也封建之道成于周也首吴以著王
卷十二 第 10a 页 WYG0936-0174a.png
迹之兴起于太伯之逊也次齐以著王业之成基于尚
父之谋也次鲁次燕以著王室之所由固而嘉周召靖
管蔡之难也秦无封建之议故其臣不得列于世家孔
子陈涉世家之作史迁之特笔也自春秋以来夫子维
持王道之志不遂不极乎涉不止也汉世家首外戚以
见自古治乱皆由乎内也楚汉之际诸吕之变七国之
祸封建之助俱多诸王次于外戚而汉兴功臣反屈于
其后此周以宗强之意也萧何之曰萧相国曹参之曰
卷十二 第 10b 页 WYG0936-0174b.png
曹相国张良之曰留侯陈平之曰陈丞相周勃之曰绛
侯又太史公深叹将相侯王之权重而惜其后之不能
继也五宗三王之封辞少贬矣所以伤汉家藩屏之缺
(萧曹平勃皆为世家而张苍乃列于传申屠嘉附于/)
(传后自嘉以后皆不书矣/) 传伯夷居传之首货殖为
传之末至于序孟子一传则首叹功利之弊以为利诚
乱之原也观乎此则岂退处士而进奸雄崇富贵而羞
贫贱者乎 屈原贾谊之同传或曰旷百代而相通者
卷十二 第 11a 页 WYG0936-0174c.png
心也或曰史迁感愤怨怼托人以见意也是未必然也
离骚湘鵩之赋岂徒悼志业之未遂寿命之不长哉楚
之亡也以不听屈原而汉事之缺以贾谊之天二子之
存亡所系何如哉 匈奴传赞云惟在择任将相哉而
继以卫霍公孙洪传者明武帝之将相若此也又继以
主父偃徐乐严安传者以三子皆以伐匈奴谏也彼三
子者武帝犹不加罪焉以是见帝之犹可言也而公孙
卫霍之深可罪耳司马相如之厕西南夷传后张骞之
卷十二 第 11b 页 WYG0936-0174d.png
附大宛传后是皆迁之深意也 酷吏传始于晁错以
见汉初宽大之意始变也郅都固异于错而公廉不私
之意尤足尚宁成郅都而廉不如其后事益多而民巧
法此一时也自赵禹张汤定律令而用法益刻不特吏
深刻而法益峻此又一时也赵禹张汤以深刻为九卿
然其治尚辅法而行自义纵王温舒之徒以斩戮为常
至流血十馀里无复用法矣观太史传其次第可考也
 太史读功令而叹盖以古者教人非区区以利禄诱
卷十二 第 12a 页 WYG0936-0175a.png
天下也高祖未遑庠序文景尚刑名武帝慨然有兴儒
学之意而公孙弘以春秋为三公而天下向风则亦不
免甘心于利禄然太史公于诸儒中自申公而下所取
者亦七八人盖以为汉儒固不足取然分章析句使六
艺之传不泯数子之功也班固赞儒林说五经传授之
盛归于劝以官禄夫岂知固之所美乃迁之所叹者欤
日者龟策一事也而异传何哉日者以志其人也龟策
以志其事也 史记君臣谋议将相功勋纪多不书必
卷十二 第 12b 页 WYG0936-0175b.png
俟其臣没而备载于传是人臣得专自可谋议功勋也
尚书虽无编年之法君臣之事年代有序羲和之业固
载于尧典稷契皋夔之功固载于舜典三代君臣之事
亦犹是焉又迁创纪传所纪一事或分为数处比于编
年则文繁矣不若编年体正而文简也(系唐论序/)
诸家论史记得失索隐曰按景纪取班书补之武纪专
取封禅书礼书取荀卿礼论乐书取礼乐记兵书亡不
补略述律而言兵遂分历述以次之三王糸家空取其
卷十二 第 13a 页 WYG0936-0175c.png
策文以续此论 本传赞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
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大汉其言秦汉
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师古曰摭拾也音之亦反/)分散数
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牴牾(如淳曰牾读曰迕相触迕/)
(也师古曰牴触也牾相支柱不安也悟音悟/)亦其涉猎
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閒斯以勤矣
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师古曰颇普我反/)论大道则先
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传货殖则
卷十二 第 13b 页 WYG0936-0175d.png
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
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
不俚(刘德曰俚鄙也如淳曰言虽贤犹不如闾里之鄙/)
(言也师古曰刘说是也俚音里/)其文直其事核(师古曰/)
(核坚实也/)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应劭曰言其录/)
(事实/)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
刑幽而发愤著书伤矣 叙游侠之谈而论六国之势
则土地甲兵以至车骑积粟之有差可谓辨矣而莫不
卷十二 第 14a 页 WYG0936-0176a.png
各当其实是得于辨而不华也叙货殖之资而比封侯
之家则枣栗漆竹以至籍藁之数可谓质矣而莫不各
饰以文是得于质而不俚也上自黄帝下迄汉武首尾
三千馀年论著才五十馀万言岂非得于文之直乎纪
帝王则本诗书纪列国则据左氏言秦兼诸侯则采战
国策言汉定天下则述汉楚春秋岂非得于事之核乎
伯夷古之贤人则冠之于传首晏婴善与人交则愿与
之执鞭兹得于不虚美也陈平之谋略而不讳其受金
卷十二 第 14b 页 WYG0936-0176b.png
之奸张汤之荐贤而不略其文深意忌之酷兹得于不
隐恶也 世家所以纪系绪也皋陶虽封于六仲山甫
虽封于樊申伯虽封于谢而子孙功烈不多见于春秋
伊尹则由陟而下无闻传说则神骑箕尾而去至召虎
则似召公焉加之世代绵远经传无可考故迁皆不敢
轻为之传况世家耶若周公之后封于曲阜召公之后
封于朝鲜皆传数十世鲁至战国而始微燕至秦世而
始灭其家绪之传可得而考迁安得而不为之立世家
卷十二 第 15a 页 WYG0936-0176c.png
耶此迁之史见于特书者然耶传者所以纪事实也管
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子胥又吴之忠臣其功烈
暴白于天下其姓名焜耀于当时迁皆为之立传固宜
矣至子产之相郑其事业概见于郑之世家又见于循
吏传是不可谓没其实矣史迁复为之立传则是子产
二传也范蠡之相越其事业槩见于越之世家又见于
货殖传是不可谓没其实矣史迁复为之立传则是范
蠡二传也此迁之史见于附书者也伯夷圣之清柳下
卷十二 第 15b 页 WYG0936-0176d.png
惠圣之和其制行一也然伯夷则崇逊以立教采薇而
全节寥寥千载之下闻其风者犹能律贪化顽故韩退
之特为之作颂而谓圣人万物之标准此则伯夷故当
冠列传而下惠则有所不必书也列禦寇之学老𣆀庄
周之学列禦寇其传道一也然老庄之书一则齐物我
一则应世变出入吾儒之道而反畔之至禦寇则流风
遗书类多冲虚之说故仲淹言虚无长而晋室乱亦止
及老庄如此则老庄固当列于传而禦寇则有所不必
卷十二 第 16a 页 WYG0936-0177a.png
书也墨子之道固不足取然善守禦足财用迁亦尝附
书于荀卿之传后以小道可观固耳至别之六家者岂
迁之意以其兼爱无父故择名实之似使之不得以乱
吾道之真然则迁不为之立传诚知其有所不可也丘
明之书诚有可取故是非与圣人同尝见取于刘歆矣
然书可取而史不之录者岂迁之意以其依经作传能
自标致故人将读其书而知其为人又何待于作传而
后显然则迁之不为立传诚知其有所不可也虽然迁
卷十二 第 16b 页 WYG0936-0177b.png
之史为例如此矣岂偶然者耶考之他传与世家皆然
也若太公之封于齐康叔之封于卫是亦周召作世家
之意也若司马相如之次西南夷汲黯郑当时之次循
吏传曰是亦子产范蠡附见郑越世家之意也三仁一
也微子抱祭器以归周以存商祀迁列之宋世家者岂
不犹伯夷独冠于列传而下惠不录欤陈轸犀首亦说
客也苏秦张仪以纵横取功名迁列之传而轸首不传
岂不犹列禦寇不录欤杨朱与墨翟同害教朱之不传
卷十二 第 17a 页 WYG0936-0177c.png
翟之不传也宜矣丘明与公榖同释经公榖之不传丘
明之不传也亦宜矣夫迁以良史之才其为史每每如
此孰谓其脱略耶(三山要略/) 太史公进孔子于世家
班老𣆀于申韩意非党于黄老首夷齐于列传意非抑
于处士也如吴太伯为世家之首伯夷居列传之先至
于货殖传在传之末平准书在书之终此正是孟子意
思 昔司马迁述史记自皇帝至于获麟成一家之言
其论大道先黄老而后六经所以矫汉氏之尚黄老也
卷十二 第 17b 页 WYG0936-0177d.png
其序游侠退处士而进奸雄所以矫群臣之龌龊也其
述货殖则崇势利而卑贫贱所以激武帝之兴利也盖
迁虽横就刑戮处污俗之中困于心横于虑愤激之气
形于简策故其言每过直而不自知焉虽然迁之矫枉
过直而未尝不微见其意焉其叙传固先黄老矣而又
曰先人有言孔子卒有能绍而明之正易传继春秋本
诗书礼乐之际其在兹乎此所以见尊六经之本意也
其传游侠固进奸雄矣而又曰原宪独行不合于世蔬
卷十二 第 18a 页 WYG0936-0178a.png
食不厌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所以见其进处士
之本意也其传货殖固崇势利矣而又曰俗之所渐民
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所以见其轻利势之本
意也 论六家于儒不深取论道家甚详不无所病意
者习见汉初之事曹参以清净治天下而百姓无扰自
后儒者出来变更纷纷扰扰而卒无补太史之所以病
儒者非果以儒为非乃陋汉儒耳不然则太史公说诗
书礼乐春秋以为学者至今则之夫岂以儒者为无益
卷十二 第 18b 页 WYG0936-0178b.png
哉观史迁与董生论春秋一段亦可谓识得儒者 唐
刘知几史通曰史记者纪以包举大体传亦委曲细事
表以谱列年爵书以总括遗漏此所以为长也若乃同
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又编次同类不
求年月此所以为短也(黄池之事世家先晋而周纪先/)
(吴齐王传云齐王使侃午治琅琊王发其兵而琅琊王/)
(传云琅琊引兵与齐王合谋/) 纪称虞舜见阨空而
出文王阴谋脩德以倾商政传言宣尼既殂门人推奉
卷十二 第 19a 页 WYG0936-0178c.png
有若如此之类皆迁之失迁采摭寻访文献之备如此
魏世家则以因游大梁于墟中感而得之如作伯夷传
则因登箕山之上见许由冢而悲之过梁而求问东门
可以知魏公子焉入楚而立观故宫可以知春申君焉
如传荆轲云始公孙季公董生与夏无且由具知其事
为余道之此以董生而传荆轲之事也如言苏建语余
曰吾尝责大将军择贤人将军谢曰人臣遵职而已此
以苏建而传卫青之事也如欲传张良而见其画图状
卷十二 第 19b 页 WYG0936-0178d.png
貌如欲传韩信而见淮阴人言以至据国语采世本约
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此乃采摭寻访文献之备如此(三/)
(场指南/) 姬自后稷至于西伯嬴自伯翳至于庄王实
乃诸侯而名𨽻本纪项籍僣盗而死未得成君安得讳
其名字呼之曰王春秋吴楚僣拟书如列国假使羽窃
帝号正可抑同群盗况其国曰西楚号止霸王者乎陈
胜起于群盗称王六月子孙不嗣而以世家为称三晋
之与田氏自未为君而前齿列陪臣前后一统俱归世
卷十二 第 20a 页 WYG0936-0179a.png
家齐列东帝抗衡西秦高祖六国而没其本号惟以田
元制名 葛洪有云司马迁发愤作史记三百篇伯夷
居列传之首以为善而无报也项羽列于本纪以为居
高位者非关有德者按史之所书有其事则记其事无则
阙寻迁之驰骛古今上下数千载考其先后随而编次
斯则理之常也乌可怪乎必谓子长以善而无报推为
传始若伍子胥大夫种孟轲墨翟贾谊屈原之徒或行
仁而不遇或尽忠而受戮何不求其品类同其一科而
卷十二 第 20b 页 WYG0936-0179b.png
乃异其篇目分为数卷也
索隐述赞曰太史良才寔纂先德周游历览东西南北
事覈事简是称实录报任投书申李下狱惜哉残缺非
才妄续 班固曰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太史公撰孔子世家多采论语旧说至管晏列传则不
取本书以管子晏子以为时俗所有故不复更载按论
语行于讲肄列于学官重加编勒祗觉繁费如管晏者
诸子杂家经史外事弃而不录可取而不取未睹厥义
卷十二 第 21a 页 WYG0936-0179c.png
至述儒林则不取游夏文学著循吏则不言冉季政事
于货殖传独以子贡居先掩恶扬善既忘此义成人之
美不其缺如 史记本纪曰瞽瞍使舜穿井为匿空旁
出难曰其意以为舜若左慈易质为羊刘根窜形入壁
之类非若姬伯拘于羑里孔子厄于陈蔡苟识事如斯
难以语夫圣道太史公曰黄帝尧舜佚事时时见于他
说余择其尤雅者著为本纪书首若如所述岂可谓雅
耶仲尼弟子传曰孔子既没以有若似圣人有若无以
卷十二 第 21b 页 WYG0936-0179d.png
应雨具之问弟子起曰此非子之坐难曰有若名不𨽻
于四科素无阶于十哲尼父既没取以为师不荅所问
始令避席何见之晚乎且退老西河取疑夫子犹使投
杖谢愆何肯公然自相欺诈此乃童儿相戏非复长老
所为观孟轲著书首陈此说马迁作史仍习其言曾无
先觉悲夫 扬雄病其多变好奇 文中子曰史之失
自迁固始
张守节正义序绍太史继春秋括文鲁史而包左氏国
卷十二 第 22a 页 WYG0936-0180a.png
语采世本战国策而摭楚汉春秋贯䌷经传旁搜子史
上起轩辕下暨大汉作十三本纪帝王兴废悉详三十
世家君国存亡毕著八书赞阴阳礼乐十表定代糸年
封七十列传忠臣孝子之诚备矣笔削冠于史籍题目
足于经邦 次旧史之旨兼音解注引致旁通凡成三
十卷名曰史记正义
司马贞索隐此书残缺虽多实为古史忽加穿凿难允
物情今止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
卷十二 第 22b 页 WYG0936-0180b.png
申释文演注又重为述赞凡三十卷号曰史记索隐
太史公好奇而词省故事覈而文徵矣(徵可信也/)学者
多未究班氏依迁而述所以条流更明兼采众贤群理
毕备其旨富其辞文近代诸儒共所钻仰
史记音义集解晋宋间徐广作音义裴骃作集解合八
十一卷(出司马贞索隐后序/)
刘伯庄音义刘伯庄以正观初于弘文馆讲授作音义
三十卷音乃周备义则更略
卷十二 第 23a 页 WYG0936-0180c.png
司马贞补史记今辄采按古今仍以裴为本兼自见愚
管重为之注号小司马史记(本序/) 太史公古之良史
也家承二正之业(谓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太史公/)
(乃其后也/)人当五百之运(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
(必有名世者/)兼以代为史官亲当图籍慨春秋之绝笔
伤旧典之阙文爰自黄帝讫于汉武渔猎则穷于百氏
笔削乃成于一家父作子述其勤至矣夫以首创者难
为功因循者易为力自左氏之后未有体制而司马公
卷十二 第 23b 页 WYG0936-0180d.png
补立纪传规模别为书表题目如本纪叙五帝而阙三
皇世家载列国而有外戚(谓外戚不当在世家/)邾许春
秋次国略而不书(邾姬姓许姜姓二国亦多有攻战会/)
(盟事/)张吴敌国蕃王抑而不载(吴为长沙王吴芮传国/)
(数世太史公不书张则未详/)并编录有阙切所未安及
列传所著有管晏及老子韩非管晏乃齐之贤卿即如
其例则吴之延陵郑之子产晋之叔向卫之史鱼盛德
不阙何为盖阙(谓管晏既书此数君子亦不可不书也/)
卷十二 第 24a 页 WYG0936-0181a.png
伯阳清虚为教(伯阳老子也/)韩子峻刻制法(韩非也/)
躁不同德刑斯舛(静德谓老子躁刑谓韩非/)今宜柱史
共漆园同传(柱史老子也漆园庄周也谓此二人宜同/)
(传/)公子与申君并列(公子谓韩非诸公子及申不害与/)
(商君同传/)可不善欤然其网络古今(网络犹网罗也/)
述惩劝异左氏之微婉(杜预左传叙曰春秋之称微而/)
(隐志而晦达而成章惩恶而劝善/)有南史之典实(左传/)
(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杼杀之兄弟死/)
卷十二 第 24b 页 WYG0936-0181b.png
(者二人兄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杀执笔以/)
(往闻已书乃还/)所以扬雄班固等咸称其有良史之才
盖信乎其然也
苏子由古史因迁之旧上观诗书下考春秋及秦汉杂
录记伏羲神农讫秦始皇帝为七十纪十六世家二十
七列传谓之古史
裴骃集解考校此书文句不同有多有少徐广研核众
本为作意义具列异同今增演徐氏采经传百家并先
卷十二 第 25a 页 WYG0936-0181c.png
儒之说豫是有益悉皆抄内譬彗星之继朝阳飞尘之
集华岳以徐为本号曰集解(本序/)
 徐广史记音义     邹诞生史记音释
 裴骃集解史记     许子儒注史记
 刘伯庄史记音义    徐坚注史记
 李镇注史记义林二十卷 陈伯宣注史记
 韩琬续史记一百三十卷 司马正史记索隐
 刘伯庄撰史记地名   张守节史记正义
卷十二 第 25b 页 WYG0936-0181d.png
 窦群史记名臣疏    裴安时史记纂训
 卫飒史记要传     张莹史记正传
 谯周古史考      葛洪史记钞
 
 
 
 
 群书考索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