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八
卷八 第 1a 页 WYG0936-0119a.png
钦定四库全书
 群书考索卷八     宋 章如愚 撰
  六经门
   六经总论下
隋志经籍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学之者将殖焉
不学者将落焉寔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籥也其为
用大矣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后之
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而设卦
卷八 第 1b 页 WYG0936-0119b.png
后圣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
官既立经籍于是兴焉夫经籍也者先圣据龙图握凤
纪南面以君天下者咸有史官以纪言行言则左史书
之动则右史书之故曰君举必书惩劝斯在考之前载
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是也下逮殷周之世史官
尤备纪言书事靡有阙遗则周礼所称太史掌建邦之
六典八法八则以诏王治小史掌邦国之志定世系辨
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贰之外史掌王之外令
卷八 第 2a 页 WYG0936-0119c.png
及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万民之
治令以赞冢宰此则天子之史凡有五焉诸侯亦各有
国史分掌其职则春秋传晋赵穿弑灵公太史董狐书
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
曰崔子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死者二人其弟又
书乃舍之南史闻太史书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楚灵王与右尹子革语左史倚相趋而过王曰此良史
卷八 第 2b 页 WYG0936-0119d.png
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然则诸侯史官亦非一人
而已皆以记言书事太史总而裁之以成国家之典不
虚美不隐恶故得有所惩劝遗文可观则左传称周志
国语有郑书之类是也暨夫周室道衰纪纲散乱国异
政家殊俗褒贬失实隳紊旧章孔丘以大圣之才当倾
颓之运叹凤鸟之不至惜将坠于斯文乃述易道而删
诗书脩春秋而正雅颂坏礼崩乐咸得其所自哲人萎
而微言绝七十子散而大义乖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
卷八 第 3a 页 WYG0936-0120a.png
子之言纷然淆乱陵夷蹐驳以至于秦秦政奋豺狼之
心灭先代之迹焚诗书坑儒士以刀笔吏为师制挟书
之令学者逃难窜伏山林或失本经口以传说汉氏诛
除秦项未及下车先命叔孙通草绵蕝之仪救击柱之
弊其后张苍治律历陆贾撰新语曹参荐盖公言黄老
惠帝除挟书之律儒者始以其业行于民间犹以去圣
既远经籍散逸简札错乱传说纰缪遂使书分为二诗
分为三论语有齐鲁之殊春秋有数家之传其馀互有
卷八 第 3b 页 WYG0936-0120b.png
蹐驳不可胜言此其所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者也武
帝置太史公命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开献书
之路置写书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
广内秘室之府司马谈父子世居太史探采前代断自
轩皇逮于孝成作史记一百三十篇详其体制盖史官
之旧也至于孝武秘藏之书颇有亡散乃使陈农求遗
书于天下命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任宏校兵书尹咸
校数术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
卷八 第 4a 页 WYG0936-0120c.png
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向卒后哀帝使其子歆嗣父
之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撮其
指要著于七略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
焚烧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
生巨儒负箧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
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班固傅毅等兴掌焉并
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董卓之
乱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犹
卷八 第 4b 页 WYG0936-0120d.png
七十馀载两京大乱扫地皆尽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
在秘书中外三阁魏郑默始制中经荀勖又因中经更
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
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薄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
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一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
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
辨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东晋之初
卷八 第 5a 页 WYG0936-0121a.png
渐更鸠聚李充以勖旧簿校之其见存者但有三千一
十四卷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自尔因循
无所变革其后中朝遗书稍流江左宋元嘉八年谢灵
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元徽元
年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万五千七百四卷俭又别撰十
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
今古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
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
卷八 第 5b 页 WYG0936-0121b.png
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然亦不述作者
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而又作九篇条例编乎
首卷之中文义浅近未为典则齐永明中秘书丞王亮
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二十卷齐末兵
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梁初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
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
百六卷而释氏不豫焉梁有秘书监任昉殷钧四部目
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
卷八 第 6a 页 WYG0936-0121c.png
晢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普通中有处士阮孝绪沉
静寡欲笃好坟史博采宋齐已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
参校官簿更为七录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记传录
纪史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
五曰技术录纪数术六曰佛录七曰道录其分部题目
颇有次序剖析词义浅薄不经梁武敦悦诗书下化甚
上四境之内家有文史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
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万馀卷周师入郢咸自焚
卷八 第 6b 页 WYG0936-0121d.png
之陈天嘉中又更鸠集考其篇目遗缺尚多其中原则
战争相寻干戈是务文教之盛符姚而已宋武入关收
其图籍府藏所有藏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后魏
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始都洛
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暨于尔朱之乱散落
人间后齐迁邺颇更搜聚迄于天统武平校写不辍后
周始基关右外通强邻戎马生郊日不暇给保定之始
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周武平齐先封书府所
卷八 第 7a 页 WYG0936-0122a.png
加旧本才至五千隋开皇三年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
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疋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
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已后经籍渐备检其所得
多太建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于是总集编次存为
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頵等于秘书
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馀以实秘书内
外之阁凡三万馀卷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
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
卷八 第 7b 页 WYG0936-0122b.png
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
藏丙丁又聚魏以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
楷台藏古迹西曰宝墨台藏古画又于内道场集道佛
经别撰目录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
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西上将致
京师行经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
亦为所渐濡时有残缺今考见存分为四部合条为一
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其
卷八 第 8a 页 WYG0936-0122c.png
旧录所取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并删去之其旧录所
遗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远览马史班书近
观王阮志录挹其风流体例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
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条之下以备
经籍志虽未能研几探赜穷极幽隐庶乎弘道设教可
以无遗缺焉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
治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为
治之具也故列于此志云
卷八 第 8b 页 WYG0936-0122d.png
纬书易曰河出图洛出书然则圣人之受命也必因积
德累业丰功厚利诚著天地泽被生人万物之所归往
神明之所福享则有天命之应盖龟龙衔负出于河洛
以纪易代之徵其理幽昧究极神道先王恐其惑人秘
而不传说者又云孔子既叙六经以明天人之道知后
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纬及谶以遗来世其书出于
前汉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
本文又别有三十篇云自初起至于孔子九圣之所增
卷八 第 9a 页 WYG0936-0123a.png
演以广其意又有七经纬三十六篇并云孔子所演并
前合为八十一篇而又有尚书中候洛罪级五行传诗
推度灾纪历枢合神务孝经句命决援神契杂谶等书
汉代有郗氏袁氏说汉末郗萌集图纬谶杂占为五十
篇谓之春秋灾异宋均郑玄并为谶律之注然其文辞
浅俗颠倒舛谬不类圣人之旨相传疑世人造为之后
或者又加点窜非其实录起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
兴遂盛行于世汉时又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
卷八 第 9b 页 WYG0936-0123b.png
从谶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增广言五经
者皆凭以为说唯孔安国毛公王璜贾逵之徒独非之
相承以为妖妄乱中庸之典故因汉鲁恭王河间献王
所得古文参而考之以成其义谓之古学当世之儒又
非毁之竟不得行魏代王肃推引古学以难其义王弼
杜预从而明之自是古学稍立至宋太明中始禁图谶
梁天监已后又重其制及高祖受禅禁之愈切炀帝即
位及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
卷八 第 10a 页 WYG0936-0123c.png
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今
录其见存列于六经之下以备异说
唐五经正义唐太宗以师说多门章句繁杂命孔颖达
与诸儒撰五经疏名曰五经正义
巾箱五经梁衡阳王钧尝手自细写五经部为一卷置
于巾箱以备遗忘
六经法言唐韦处厚路隋掇五经粹要二十篇号六经
法言(穆宗时/)
卷八 第 10b 页 WYG0936-0123d.png
五经精义开元九年二月丙申诏杨安国等五经正义
以五经精义为名
汉校定中书五经伏湛元孙元忌世袭湛爵为不其侯
博物多识顺帝时为侍中屯骑校尉永和元年诏元忌
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中书内中
之书其后元嘉中成
唐新修六经要言敬宗时崔郾与高重类六经要言为
十篇以便观省
卷八 第 11a 页 WYG0936-0124a.png
九经师授谱韦处微以学者薄师道不如声乐贱工能
尊其师著九经师授谱诋其违
晋中经晋得汲冢古文竹书诏荀勉撰次以为中经
五经通论束晢
汉大学石经蔡邕少慱学好辞章术数天文妙探音律
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
讹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与堂溪杨赐马日磾
张驯韩说覃飏等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乃自书
卷八 第 11b 页 WYG0936-0124b.png
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大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
焉及碑始立其观视者及摹写者车乘日千馀两洛阳
记大学堂前石经四部
卢植尚书三礼卢植熹平四年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
时始立大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植上书愿诣东观专
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裁定圣典刋正碑文
徐邈五经音训徐邈传汉武帝始览载籍招延儒学之
士太傅谢安举邈以应选补中书舍人在西省侍帝虽
卷八 第 12a 页 WYG0936-0124c.png
不口传章句然开释文义标明指趣撰正五经音训学
者宗之
唐石经高重为国子祭酒与郑覃刋定九经于石郑覃
文宗时为相以经籍刓缪博士浅陋不能正建言愿与
钜学共力雠刋准汉故事镂石大学示万世法诏可覃
乃表周墀崔球张次宗孔温业等是正其讹文刋于石
文宗定五经镵之石张参等正其讹文
五经钩沉晋杨方传方为高梁太守在郡积年著五经
卷八 第 12b 页 WYG0936-0124d.png
钩沉更撰吴越春秋行于世 隋志五经钩沉十卷
五经同异评徐苗传家贫好学遂为儒宗作五经同异评
石渠议宣帝甘露三年诏诸儒讲五经同异于石渠阁
(施雠论易周堪孔霸等论书薛广德论诗戴圣论礼公/)
(羊则严彭祖榖梁则尹更始/)各以经议对萧望之平奏
其议天子称制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候尚书榖
梁春秋博士
白虎通后汉章帝建初四年诏诸儒会白虎观讲五经
卷八 第 13a 页 WYG0936-0125a.png
同异帝亲称制临决如石渠故事作白虎通令班固撰
集其事凡四十篇今所存本乃四十四卷篇首于爵终
于嫁娶大抵皆引经断论却不载称制临决之语
咸平重校七经疏义咸平四年翰林侍读学士邢炳等
上重校周礼仪礼公榖传孝经论语尔雅七经疏义凡
一百六十三卷命模印颁行
咸平龙图阁五经图(见图类/)
  诸子百家门
卷八 第 13b 页 WYG0936-0125b.png
   孝经类
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自天子达于庶人虽尊
卑有差及乎行孝其义一也孔子既序六经题目不同
指意差别恐斯道离散故作孝经以总会之明其枝流
虽分本萌于孝者也遭秦焚书为河间人颜芝所藏汉
初芝子真出之凡十八章而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
苍谏议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皆名其学又有古文孝
经与古文尚书同出而长孙有闺门一章其馀经文大
卷八 第 14a 页 WYG0936-0125c.png
较相似篇简缺解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为一十二章
孔安国为之传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
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并为之注又有郑氏注
相传或云郑玄其立义与玄所注馀书不同故疑之梁
代安国及郑氏二家并立国学而安国之本亡于梁乱
陈及周齐唯传郑氏至隋王劭于京师访得孔传送至
河间刘炫炫因序其得丧述其议疏讲于人间渐闻朝
廷后遂著令与郑氏并立儒者諠諠皆云炫自作之非
卷八 第 14b 页 WYG0936-0125d.png
孔旧本而秘府又先无其书又云魏氏迁洛未达华语
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译孝经之旨教于国
人谓之国语孝经今取以附此篇之末(出隋志/)
说齐孝经序云孔子为曾参言孝道门人录之为书谓
之孝经更秦灭学汉河间献王得之颜芝家凡十八章
古文孔氏一篇二十二章本出屋壁刘向校书定著十
八章至于唐诸儒说者且百家孝明皇帝诏诸儒集议
刘知几诋郑注请行孔传司马正非之力申郑说帝乃
卷八 第 15a 页 WYG0936-0126a.png
采集六家自为之注颁之天下以十八章为定元行冲
为之疏本朝邢炳增损之力正义训诂證引详矣先正
司马公范公皆为古文指解所发明益以通畅夫孝百
行之本学者所当先圣人之言简严易直而天人备固
非一家所能究其说故拾诸儒遗意相与讲贯务通理
而不饰文学者以筌蹄观之庶几不悖先圣人之意
正义云按孝经遭秦坑焚之后为河间颜芝所藏汉初
除挟书之律芝子真始出之长孙氏及江翁后苍翼奉
卷八 第 15b 页 WYG0936-0126b.png
张禹等所说皆十八章及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二
十二章(庶人章分为二曾子敢问章分为三又多闺门/)
(一章/)孔安国作传刘向校经籍比量二本除其烦惑以
十八章为定而不列名又有荀栩集其录及诸家疏并
无章名而援神契自天子至庶人五章唯皇侃标其目
而冠于章首今郑注见章名岂先有改除近人追远而
为之也郑注依古今集详议儒官连状题其章名乞加
商量遂依所请 曾参字子舆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
卷八 第 16a 页 WYG0936-0126c.png
受之业作孝经(史弟子传/) 至于迹相祖述殆且百家
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劭抑又次焉刘炫明安
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玄宗序/) 何休注训孝经论
语皆经纬典谟(本传/) 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
孝经孟子尔雅皆置慱士 明帝自期门羽林之士悉
通孝经章句(后儒林序/) 贞观十四年太宗观释奠于
国子学诏孔颖达讲孝经(礼乐志/) 天宝三载大赦诏
天下家藏孝经(唐玄宗纪/)
卷八 第 16b 页 WYG0936-0126d.png
   论语类
论语者孔子弟子所录孔子既叙六经讲于洙泗之上
门徒三千达者七十其与夫子应荅及私相讲肄言合
于道或书之于绅或事之无厌仲尼既没遂缉而论
之谓之论语汉初有齐鲁之说张禹本授鲁论晚讲齐
论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除去齐论问王知道二篇
从鲁论二十篇为定号张侯论当世重之周氏包氏为
之章句马融又为之训又有古论语与古文尚书同出
卷八 第 17a 页 WYG0936-0127a.png
章句烦省与鲁论不异唯分子张为二篇故有二十一
篇孔安国为之传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
古论而为之注魏陈群王肃周生烈皆为义说何晏又
为集解是后诸儒多为之注齐论遂亡古论先无师说
梁陈之时唯郑玄何晏立于国学先郑氏甚微周齐郑
学独立至隋何郑并行郑氏盛于人间其孔丛家语并
孔氏所传仲尼之旨尔雅诸书解古今之意并五经总
义附于此篇 论语者孔子应荅弟子时人及弟子相
卷八 第 17b 页 WYG0936-0127b.png
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
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艺文志/) 序曰
汉中垒校尉刘向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
善言也
仲弓子游等撰定论者纶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
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
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定也(郑元疏/) 论语
者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孟子之书则而象之
卷八 第 18a 页 WYG0936-0127c.png
鲁论语者鲁人所傅即今所行篇次是也龚奋夏侯胜
韦贤及子元成鲁扶卿夏侯胜萧望之并传之各自名家
齐论语者齐人所传别有问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一篇
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王吉宋畸王卿贡禹五
鹿充宗王生并传之王吉名家
古论语者自出孔氏壁中凡二十一篇有两子张篇次
不与齐鲁同孔安国为传后汉马融亦注之
张禹受鲁论于夏侯建又从庸生王吉受齐论择善而
卷八 第 18b 页 WYG0936-0127d.png
从号曰张侯论最后行汉世禹以论授成帝后汉包咸
周氏并为章句列于学官郑元注本就鲁论张包周之
篇考之齐古为之注焉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
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为集解正始中盛行于世
(正义/) 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皆置博士 平帝诏召天下通知论语教授在所为驾
一封轺传遣诣京师(本纪/) 王通隋末大儒聚徒河汾
间仿古作六经又为中说以拟论语不为诸儒称道故
卷八 第 19a 页 WYG0936-0128a.png
书不显惟中说独傅(王续傅/) 或曰儒者称论语孔子
弟子所记信乎曰乐正子春子思之徒相与为之尔当
时孔子弟子杂记其言然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也(柳/)
(论语辨正/)
   孟子类
孟子名轲子思弟子有列传师古曰圣證论云轲字子
车此志无字未详其所得(出艺文志/) 鲁公族孟孙之
后师孔子之孙子思著书七篇遭苍姬之讫录值炎
卷八 第 19b 页 WYG0936-0128b.png
刘之未奋进不得佐兴唐虞雍熙之和退不能信三代
之馀风耻没世而无闻焉是故垂宪言以贻后人于是
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荅问
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
千六百八十五字包罗天地揆叙万类可谓亚圣命世
之大才也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正其文
不能洪深不与内篇相与似非孟子本其后世依仿而
托之者也 孟子既没公孙丑万章之徒撰次难疑荅
卷八 第 20a 页 WYG0936-0128c.png
问成书七篇后汉赵岐为章句析为十四篇唐林谨思
以弟子记轲之言不能尽其意故演而续之作续孟子
二卷本朝冯休谓孟子有可疑者或门人所增益乃作
删孟一卷(司马公有疑孟/) 孟子之书亦不必论其文
之如何是直万章公孙丑之徒所次耳何有于孟子哉
足下试以唐陆善经孟子对今孙宣公所校定孟子断
可见其文之异同也(晁以道荅贾子庄书/)韩愈以为弟
子所会集非轲自作今考之则知愈言非妄也其书孟
卷八 第 20b 页 WYG0936-0128d.png
子所见诸侯名谥如齐宣王梁惠王梁襄王滕定公滕
文公鲁平公是也夫死然后有谥轲著书时所见诸侯
不应皆死故予以愈言为然(晁氏/) 太史公曰余读孟
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孟
子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孟
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以所好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
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之书(孟子列傅/) 始吾
卷八 第 21a 页 WYG0936-0129a.png
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尊圣人
之道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其存而醇
者孟轲氏而止尔孟氏醇乎醇(读荀篇/) 孟轲好辩孔
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
离伦优入圣域(进学解/)
 
 
 
卷八 第 21b 页 WYG0936-0129b.png
 
 
 
 
 
 
 
 群书考索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