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十一
卷三十一 第 1a 页 WYG0857-0565c.png
钦定四库全书
 通雅卷三十一     明 方以智 撰
  器用(书札/)
古以木片为札削竹为策编策为简成帙为册方版谓
之方牍朴谓之椠插羽之牍谓之羽檄书刀谓之削
聘礼曰加书将命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既夕礼曰书赗于方若九若七若五书遗于策文多者
书之策少者书之方木片曰札说文曰牒也汉书曰谷
卷三十一 第 1b 页 WYG0857-0565d.png
子云笔札光武一札十行汉人皆以此为简牍削竹为
策编策为简与柬通成帙为册册必有卷论衡曰断木
为椠(七艳/切)版长三尺削木也木削为□(同/柹)颜之推引后
汉书杨由傅云风吹削哺为柹(音/比)此是削札牍之□耳
苏竟书云摩研编削之才子云提铅椠吴恢欲杀青简
皆刀策也康成注论语序以钩命□云春秋二尺四寸
书之孝经二尺二寸书之故知六经之策皆长二尺四
寸伯皆言二尺者天子策书所用与六经异也简容一
卷三十一 第 2a 页 WYG0857-0566a.png
行字牍乃方版羽檄之书说文曰二尺书也颜子籀曰
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此近是魏武奏事云有急则锸
羽曰羽檄吐蕃用金箭急则加银鹄升庵曰云南急递
插鸡毛乃羽书之遗也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而成
规郑曰今之书刀也东观记以书刀赐马严朱博投刀
削所记用简牒吏皆以刀笔自随蒙氏已制笔汉兼用
书刀曰刀笔博古图有汉刀笔文翁吏诣京师减省少
府用度买刀布蜀物遗博士如淳曰金马书刀今赐计
卷三十一 第 2b 页 WYG0857-0566b.png
吏者作马形刀环金镂之杨仆请官蜀刀此刀也唐禧
宗乾符六年徐云虔使南诏骠信待云虔厚授以木夹
宣和书谱章孝规为路鲁瞻书云南木夹彼方谓之木
契犹有古椠之遗或以茶经竹夹相比非矣
尺一诏策也 汉以单于书以尺一牍选举召拜亦书
之尺一版杨政以箭贯候辇持章乞杨生师即尺一出
升范升也李云言尺一拜用陈蕃言尺一选用委尚书
三公阳球傅不得稽留尺一所谓敕也通用敕详见疑
卷三十一 第 3a 页 WYG0857-0566c.png
始字说中汉以后诏诰因有定名唐志有七一曰册书
二曰制书三曰慰劳制书四曰发敕五曰敕旨六曰论
事敕书七曰敕牒而尚书省之制六制敕册天子用之
令则皇太子用之教则亲王公主用之符则省下州州
下县者下之达上有六一曰表二曰状三曰笺四曰启
五曰辞六曰牒而门下省又有奏钞奏弹露布议四者
与表状共六制诸司相质其制有三一曰关二曰刺三
曰移赵宧光谓札从乙尺一当作尺乙不知何以解丈
卷三十一 第 3b 页 WYG0857-0566d.png
二之组耶
诏书有真草又有案有宣 三王世家褚先生曰谨论
次其真草诏书编于左方郑崇傅持诏书案起案者写
诏之文智以为存案如今之底稿也唐故事中书舍人
掌诏诰皆写两本一为底一为宣身之曰在中书可(阙/)
覆谓之正宣唐朝臣以兵送李泌写宣以郤之崇文目
有宣底八卷唐王起傅帝常以疑事令使者质起具榜
子附使者上凡成十卷号曰写宣会要曰大顺中令诏
卷三十一 第 4a 页 WYG0857-0567a.png
书别录小字本留内永为定式广川跋同光四年宣
周之复逆犹秦汉之奏事上书也 宰夫执叙群吏之
治以待诸臣之复万民之逆注复谓于朝廷奏事逆为
上书太仆掌诸侯之复逆注郑司农曰复谓奏事逆为
受下奏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王皆称上书秦初改书
曰奏后又曰封书曰封章谓重封以上蔡邕以皂囊封
上章奏所谓囊封也
大诺批答也 梁陈伯之为江州刺史不识书得文牒
卷三十一 第 4b 页 WYG0857-0567b.png
辞讼惟作大诺而已齐江夏王锋高帝使学凤尾诺以
玉麒麟赐之唐纪曰凡诸侯笺奏皆批曰诺而草书若
凤尾形宋明帝纪胡母辅专权语曰禾绢闭眼诺胡母
大张橐禾绢谓帝也此即文书后之押字也自汉有之
宗资任范博歌曰南阳宗资主画诺张绪曰一生不解
作诺汾晋之间尊者呼左右云咄左右必诺刘义叟云
咄嗟而办当作咄喏而办智按咄嗟与咄唶咄咤同非
诺也江左诏画诺唐时画闻即今之知道也归田录言
卷三十一 第 5a 页 WYG0857-0567c.png
学士院用押字咨报季肇曰堂帖押名曰花押韦陟五
朵云体是也刘后村曰王文康坐莱公贬苏子美坐祁
公废二人皆为妇翁累也帖尾托人相花字似是通人
一蔽则花字寻常皆用之长睿与刘焘论书言及施结
喜收古今人押字伯思曰梁朱异唐怀光沈炽文等题
名纸缝或谓之押缝谓之押尾蔡廓曰我不能为徐干
木署纸尾
唐宋有熟状有进草 笔谈曰本朝要事对禀常事拟
卷三十一 第 5b 页 WYG0857-0567d.png
进入画可然后施行谓之熟状事速不及待报则先行
下具制草奏知谓之进草熟状白纸书宰相押字他执
政具姓名进草即黄纸书宰臣执政皆于状背押字堂
检宰执背不押唯宰属于检背书日堂吏书名用印此
拟熟状有词宰相押检不印避暑录言李暹告中书省
官书姓而门下尚书省则不书甘露寺牒亦可證知也
隋唐以来自朝廷下至郡县决事皆有词谓之判牒议
呈草曰画知今会推公题犹然呈草画知止列姓会题
卷三十一 第 6a 页 WYG0857-0568a.png
尾衔曰臣某臣某不书姓
劄子移牍也 唐人奏事非表非状者谓之劄子亦谓
之录子又谓之榜子陆贽有榜子集苏轼有进陆贽奏
议劄子约鬼章讨阿里骨劄子绍兴四年著令领宣抚
使者皆见任二府故行移用劄子韩世忠宣抚淮东诏
于所部州县用劄子则下行之文移矣宋徐度敦立曰
唐宰相治事之地曰政事堂故所下书曰堂帖国初犹
因此制赵韩王权重有诏禁止其后中书指挥事凡不
卷三十一 第 6b 页 WYG0857-0568b.png
降敕者曰劄子犹堂帖也牍为书版徐锴曰古者为公
案也原涉傅削牍注木简也后人折成简帖故以书简
为尺牍周勃傅狱吏书牍背示之则公案之牍也汉以
来文移通为之牒徐曰议故未定短牒咨谋则是牒短
于牍矣匡衡随牒在远方注随常牒无超擢也南史蔡
樽为吏尚用王筠帝推白牒于香橙地此白事除官之
牒也马援随牒解释此官府之咨议移文也又讼词亦
曰牒今惟皇宗属籍曰玉牒仍唐宋旧名及给僧度牒
卷三十一 第 7a 页 WYG0857-0568c.png
其平行文移曰咨曰手本亦曰关曰牒曰照会下行上
曰牒呈上行下曰牒劄假以职名曰劄付
露布露封也 军中报捷露版不封欲其宣布耳王缄
曳布可笑矣于文定但专以为捷状县之漆竿亦未尽
也智按凡露封者皆曰露布光武以鲍昱为司隶怪当
司徒露布李云傅乃露布上移副三府东观书有司奏
孝顺号曰敬宗露布奏可献帝春秋曰荀彧卒于寿春
寿春亡者告孙权言曹操欲荀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
卷三十一 第 7b 页 WYG0857-0568d.png
杀孙权露布于蜀魏改元景初诏曰司徒露布咸使闻
知蜀建兴五年诏曰丞相其露布天下唐则载为门下
省之典制矣文章缘起言露布始于蜀误也其引文露
沉武露布以解此者更支
空首幅曰需头或曰需章需批答也 胡广傅文吏试
笺奏注汉杂事曰凡群臣上通者四品一曰章二曰奏
三曰表四曰驳议章者需头称稽首上以闻谢恩陈事
诣阙通者也奏者亦需头其京师官但言稽首言下稽
卷三十一 第 8a 页 WYG0857-0569a.png
首以闻其中有所请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卿校
送谒者台也表者不需头上言臣某言下言诚惶诚恐
稽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附曰某官臣甲乙上通谓
之疏原涉傅削牍为疏既用帛纸故须折之其曰需头
者空前幅一面也杨万里知筠州谢表曰需章丐外唐
人书末言谨空犹今左冲也
条刺分条刺书也条宜表左列于左方也 汉外戚傅
成帝答许皇后诏曰皇帝有所疑便不便其条刺使大
卷三十一 第 8b 页 WYG0857-0569b.png
长秋来白也师古曰条谓分条之刺(千赐/反)谓书之于刺
版也汉武使刺六经封禅谓刺书之也条对即今条陈
也分条言一项者犹一首也今条奏谓之开坐考蔡邕
傅谨条宜所施行七事表左开坐其开左之讹借乎
饮章飞书匿名书也 汉蔡邕傅一入牢狱促以饮章
辞情何缘复闻注饮犹隐也即今匿名文书梁松傅县
飞书注匿名书孔融傅侯览刋章下州郡以名捕俭注
刋章谓削去告人姓名愚谓刋章若榜行郡县因朱俊
卷三十一 第 9a 页 WYG0857-0569c.png
刋定州奏遂以刋为削盖刋即刻也汉即无今版印或
刻书其大章于版以遍行捕之汉书言章大者数千若
文书全案也
下手书即画指券也月平今之榷会牒也 周礼质剂
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疏汉时下
手书即今画指券与右质剂同也傅别质剂皆今之券
书也俗有手印事八成注郑司农曰质剂今时月平是
也平音病韩曰一市必立之平今经纪当行官给印牒
卷三十一 第 9b 页 WYG0857-0569d.png
是其遗制
殿上大言州郡行状谓之举谣言 应劭曰每岁州郡
听采长吏臧否民所疾苦还条奏之是谓举谣言言谣
言者掾属令史都会殿上主者大言某州郡行状
条约谓之禁书 士师五禁注古之禁书亡矣今宫门
有符籍官府有无故擅入城门有离载下帷野有田律
军有嚣欢夜行之禁其捔可言者又三禁注军礼曰无
干车无自后射此其类也
卷三十一 第 10a 页 WYG0857-0570a.png
旧案谓之□事比 郑司农云士之八成者行事有八
篇若今时□事比疏凡言成者皆旧有成事品式后人
依而行之□事依前比类□之鲍昱有法比都目详见
刑法类至大比注若今八月案比党正注如今小案比
此汉时案比之名犹今之比较也□事比则条律书名
晋志有汉□事令甲三百篇
徽识之书今之编册也 司常掌九旂之物名各有属
以待国事注属谓徽识也言事名号皆题别疏云大傅
卷三十一 第 10b 页 WYG0857-0570b.png
云殊徽号昭公二十一年宋厨人濮曰扬徽者公徒也
是名徽也织文鸟章笺云识徽识也是名识也郑又云
徽识之书则云某某之事某某之名某某之号今各衙
门各典故皆有编册列之识音志即周之属也说文徽
邪幅也一曰三纠绳也徽帜也以绛徽帛著于背引春
秋傅扬徽者公徒若今救火衣集韵或作㫎或曰琴节
曰徽亦有识意乐书作晖古作□本通而后别
跳出出格题头也 春秋正义引魏晋仪注写表章别
卷三十一 第 11a 页 WYG0857-0570c.png
起行头者谓之跳出智以为即今之出格尊称题式也
或上条陈开坐则亦分款题头叶少蕴曰见开元李暹
一告有低头起项
折简折而叠之也笺书谓之尺牍折而分版谓之叶子
编集谓之书册其以卷名者古也 古之简容一行而
后有折简牍本方版而后但以笺书为尺牍古书皆卷
而唐始有叶子简与柬通今人总以折叠者谓之柬帖
奏谓之本报答谓之书短而单幅谓之笺以叶子装钉
卷三十一 第 11b 页 WYG0857-0570d.png
谓之书本王凌曰卿直折简召我谢朓折简写孔顗表
此折简也陈遵与人尺牍人皆藏去以为荣鲁王睦傅
上令草书尺牍杂志曰晋宋兵革之间禁书疏非吊丧
问疾不得行尺牍故羲之首云死罪此尺牍也后山谈
丛曰古书皆卷唐始有叶子今书册是也昭文馆版本
淳熙进读陆贽奏议令日读五版此叶子书也说文帖
他叶切帛书署也今用柬帖已置帛书署之义专以尺
牍所书为帖若今俗则呼名刺为拜帖矣宋子京以手
卷三十一 第 12a 页 WYG0857-0571a.png
简为手毕宋元丰中诏中书例写一本纳执政分令诸
房揭贴谓揭而贴之古贴帖通用世说以如意帖之是
也今人因有揭帖之名
方书书于方也 张苍傅秦御史主柱下方书注四方
文书此解非是盖持方策以待书也因为通称褚先生
曰臣为郎好读外家傅语作六章编之左方以附益上
方之三章
笏所以记对命也后为手版 笏度二尺六寸中博三
卷三十一 第 12b 页 WYG0857-0571b.png
寸其杀六分去一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笏字说文新
附籀文作□今字汇以楷作□大误矣王会注曰晋宋
以来谓之手版蜀秦宓以簿拄颊簿即手版也王坦之
见桓温倒执手版沈瓒之于上前以手版四面指严安
之以手版画地人不敢犯是自对君与公礼相见皆用
之宇文周时百官始执笏今无象与鱼须文竹之制但
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以粉饰之宋庾道悯
精相手版齐恩倖綦母珍之有相手版者曰富贵
卷三十一 第 13a 页 WYG0857-0571c.png
殳书书于殳者 萧子良古今篆隶文体曰殳书伯氏
之职也古者文既纪笏武亦书殳秦八体有殳书新莽
去大篆刻符殳书加古文奇字
书姓名于奏白曰刺或曰名纸唐曰门状 祢衡怀刺
漫灭郭泰符融赍刺入仇览房是也释名曰书姓名于
奏白曰刺简以奏事白事故曰奏白今刺姓名于简上
行平行皆用之或曰奏刺上行也今人谓之拜帖上行
谓之手本通书曰禀帖文移之手本则又平行之称高
卷三十一 第 13b 页 WYG0857-0571d.png
彪傅访马融融疾不见彪覆刺遗书谓取回其帖书其
后以遗之也爵里刺即今之履历手版也世语曰夏侯
荣渊之五子也七岁属文经目辄识魏文闻而请焉宾
客百馀人人各奏刺悉书其乡邑名氏世所谓爵里刺
也荣一日遍览不谬今脚色手本履历亦相谓为手版
其亦古之奏刺者乎何思澄名纸必尽孔平仲谈苑曰
古刺以纸书曰名纸李德裕贵后人具衔候起居谓之
门状补笔谈又曰大状老学庵曰元丰后盛行手刺又
卷三十一 第 14a 页 WYG0857-0572a.png
按周礼司刺掌三刺讯吏臣民此言讯也诗序风刺因
作誎蹳剌从束刺从刺
刺亦曰谒 翟义傅内谒径入师古曰内谒通名也曲
礼问子曰可典谒矣张耳傅上谒注上其谒而见也
谢见再投启事谓之温卷 渑水燕谈曰国初袭唐宋
士风举子见先达先投刺谓之请见既与之见他日再
投启事谓之谢见又数日再投启事谓之温卷
骈缄曰双书 老学庵笔记曰骈俪笺启与手书俱行
卷三十一 第 14b 页 WYG0857-0572b.png
者主于笺启故谓手书为小简然犹觉为一缄已而或
厄于书吏不能俱达于是骈缄之谓之双书绍兴初赵
相元镇贵重时方多故人恐不暇尽观双书乃以爵里
或更作一单纸直叙所请而并上之谓之品字封今自
两司以下通函两台必作大小两启亦双书之遗
雕本印书也隋唐有其法至五代而行至宋而盛今则
极矣 叶梦得言柳玭训序在蜀见字书雕本不始自
冯道监本始道耳挥麈录言母昭裔有版镂之言陆深
卷三十一 第 15a 页 WYG0857-0572c.png
河汾燕閒录云隋开皇十三年敕废像遗经悉令雕版
则此又在柳先疑者以隋有此法唐何不行或止奉崇
释教邪沈存中曰庆历中有毕升为活版以胶泥烧成
今则用木刻之用铜版合之
麻沙印本之初出未精者也 老学庵笔记曰尹少稷
日能诵麻沙版本书一寸又云三舍法行教官出易义
云乾为金坤又为金诸生曰恐麻沙本也今精本用墨
汁或上烟重印乃黑
卷三十一 第 15b 页 WYG0857-0572d.png
帖经以试曰试帖举人总括经文以应帖试曰帖括
唐调露二年考工员外郎刘思立请帖经及试杂文玄
宗时杨玚奏问以孤经绝句请今并帖平文后举人乃
总括经文类聚之诵习以应帖试谓之帖括今缘以为
八股制义之称
  器用(碑帖/) (金石/)
帖刻于石而拓之曰法帖 自有石经碑刻应有拓帖
而未著称蔡邕傅言观及摹者车日千两摹则今之墨
卷三十一 第 16a 页 WYG0857-0573a.png
拓也会要贞观六年正月命整理御府古今工书钟王
等真迹得一千五伯一十卷开元六年整理数同十六
年内出二王真迹及芝昶等古迹一百六十卷付集贤
院依文拓两本进内分赐诸王两本者分真迹与真草
迹也真迹卷帙以贞观字为印缝真草迹令褚遂良真
书小字帖纸影之所谓拓影不知比今何法也若但描
临安能逼肖邪当时亦呼拓写兰亭一本入昭陵又一
本太平安乐公主奏借出外拓写遂失所在六典弘文
卷三十一 第 16b 页 WYG0857-0573b.png
馆拓书三人习其法也意其兼学双钩过朱之法乎褚
遂良傅帝方慕羲之故帖莫质真伪遂良独论所出无
舛冒登善影本今犹相傅宋自太平兴国诏访笔迹于
是荆湖献张芝草书潭州献唐明皇所书道林寺王乔
观碑升州献二王及桓温等十八家石版书迹七年钱
惟治以钟王等墨迹七轴献钱昱献钟王墨迹八轴旧
说六百年而神去七百年而纸坏以淳化四年四月之
勒上距魏晋约五百馀年冀得其真如米所评又寥寥
卷三十一 第 17a 页 WYG0857-0573c.png
矣元祐中刘次庄为法帖释文十卷靖国初刘焘续之
淳熙中刻秘阁续法帖宋至我生之初不满五百年而
宋初拓阁帖遂为稀有价值千金余曾在陈眉公顽仙
庐见一本乃董玄宰宗伯藏者旁有黄山谷朱书释文
字体微肥又一在嘉兴项氏石经已混陜碑在西安府
学不必汉魏多是唐郑覃书蜀母昭裔所书石经今有
注宋何拱镇长安摹拓二千馀本民以为害往往镵削
其字韩缜修霸桥督工急民磨碑石供之罹此二厄全
卷三十一 第 17b 页 WYG0857-0573d.png
者遂少世所谓曹全碑则汉八分之至明者矣相傅石
崖崩而碑出故拓少而明也圣教不断本李比海娑罗
岳麓云麾皆难得万历初内乡李荫令宛平发地得柱
础六乃唐李邕书云麾将军碑因建古墨斋崇祯壬午
智房师傅海峰为顺天府尹修书斋又掘得二圆扁石
亦北海云麾碑有李琇名其前所得者未尽邪升庵常
言断裂在蒲城而正德中刘远夫铁束之物之显晦固
各有时淳化阁帖宋太宗命侍书王著临拓以枣木镂
卷三十一 第 18a 页 WYG0857-0574a.png
刻至仁宗又诏僧希白刻石于秘阁前有目录卷后无
篆题世傅以为二王府帖者非也又有高宗绍兴中国
子监本其首尾与淳化略无少异当时御前拓者多用
匮纸盖打金银箔者也自后碑工作蝉翼本且以厚纸
覆版上隐然为银挺□㾗以愚人初徽宗建中靖国间
刻续法帖大观中又摹拓刻石于太清楼字行稍高而
以建中靖国续帖十卷易去岁月名衔以为后帖又刻
孙过庭书谱及贞观十七帖总为二十二卷谓之大观
卷三十一 第 18b 页 WYG0857-0574b.png
太清楼帖绛帖者尚书郎潘师旦以官帖摹刻于家为
石本而傅写字多讹舛世称为潘驸马帖单炳文曹士
晃各有模刻本又有新绛本北方别本武冈新旧本福
清乌镇彭州资州本皆绛帖之别也潭帖者庆历中刘
丞相帅潭日以淳化官帖命慧照大师希白摹刻于石
置之郡斋增入伤寒十七日王濛颜真卿诸帖而字行
颇高与淳化阁本差不同逐卷有慧照大师希白重模
字而岁月各异中间谬处甚多朱文公讥之是也潭帖
卷三十一 第 19a 页 WYG0857-0574c.png
之别则有刘丞相私第本长沙碑匠新刻本三山木本
庐陵萧氏本戏鱼即临江帖也元祐间刘次庄以家藏
淳化阁十卷摹刻戏鱼堂除去篆题而增释文又有淳
熙修内司本北方印成本乌镇张氏福清李氏本刘后
村云阁帖为祖(十/卷)绛帖次之(二十/卷)临江又次之武冈又
次之大观尤妙武冈佳者可乱绛临江佳者可乱阁潭
乃僧希白所摹有江左风味希白工于摹字屈于寻行
数墨文理错缪然其字比之淳化帖为胜东坡推潭帖
卷三十一 第 19b 页 WYG0857-0574d.png
胜阁帖韩侂胄开群玉帖字好薛绍彭亦有家塾帖好
又按蔡京党碑遍刻粤洞不以憝废然吴凫客直指凿
星岩北魏大武作始皇峄碑人欲字香宜自珍重又得
近拓一本因叹元祐诸公姓名史不备者反赖以傅宋
陆友仁研北杂志曰定武禊序唐文皇模本所刻故毫
发无踰矩至遍赐诸王群臣则皆一时能书所临精神
横逸虽抵掌相似然犹以为优孟也予所见元嘉赐本
第一神龙第二苏才翁家第三才翁本则祖神龙褚河
卷三十一 第 20a 页 WYG0857-0575a.png
南误字本第四冯承素本第五褚延诲本第六陆柬之
本第七赵模本第八最后见米老所仿褚河南第九仿
冯承素第十绍兴内府藏本第十一与定武微别又皆
茧纸非双钩响拓所作独张似之家绢本云是汤普彻
所摹为不同耳刘克庄跋林竹溪家藏定武本乃薛氏
续刋本不如其断石本远矣又有云段石本乃婺州倅
厅本前辈评其为定武典刑亦名梅华本陶九成言兰
亭百十七刻装褫作十册宋理宗所藏有图书钤缝玉
卷三十一 第 20b 页 WYG0857-0575b.png
池后于陆国瑞处录其目姜白石又有禊帖偏傍考今
傅于世能几本邪孟頫摹定武本在北京褚摹兰亭归
德府同州学俱有石刻好善掘得玉版兰亭万历中
颍井夜光探得六铜罍刻石兰亭黄庭董玄宰定为米
南宫书潜草曰双钩过朱惟恐失神鲁公家僮修改米
元章叹之而李端叔见庐山石刻字有精神因知模勒
之妙有以假借致然偶遇南唐人陈格从事于此十二
世矣
卷三十一 第 21a 页 WYG0857-0575c.png
曰临摹曰硬黄曰响拓皆学帖法也 临谓置纸在傍
学之摹谓以薄纸覆摹硬黄谓置纸热熨斗上以黄蜡
涂匀俨如鮀角毫釐必见响拓谓以纸覆就明匆映光
摹之此宋张世南说今之油纸摹帖盖硬黄之遗也古
帖远者墨浓者坚若漆挨之纤毫无染兼以摹弄日久
纸面生光且有异香以此为辨研北杂志曰北碑刻深
谓之沟道后汉傅方者曰碑员者曰碣宋黄长睿辨阁
帖伪者几半于真米海岳亦然宣和书画有瓢印孙宗
卷三十一 第 21b 页 WYG0857-0575d.png
鉴东皋杂录言汉碑额多篆身多隶隶多凹篆多凸此
偶见耳皆凹者又汉额多凿圆孔
有蝉翅拓乌金拓 颜籀解史游章曰蝉缯之轻薄者
若蝉翼也纸亦有如蝉翼者或云用薄纸拓石则锋棱
毕出梁虞和论书表曰拓书悉用薄纸赵希鹄言北拓
色淡而纹绉曰夹纱作蝉翅拓也南纸纹竖墨用油烟
以蜡故黑而有光为乌金拓
金石之集则欧赵之功也 古无蒐金石为书者博南
卷三十一 第 22a 页 WYG0857-0576a.png
言郑条兴古文在欧阳前而集古名录则自欧阳公始
而赵德甫金石录所收更多凡二千本元祐中吕大临
考古图十卷政和中王楚集博古图二十卷洪适隶释
隶续序曰欧阳七十五卷德甫多九十三卷而阙其六
予尚阙赵录四之一而近出者亦三十馀绍兴中钱塘
薛尚功用敏为款识二十卷重广钟鼎篆韵七卷于是
大备石刻九江自永叔作集古而跋之刘原甫黄长睿
曾南丰周益公董彦远皆有论辨子充不甚确惟长睿
卷三十一 第 22b 页 WYG0857-0576b.png
掊击永叔而子固亦有四端辨正四明楼大防又指其
璇题甘蔗以是益知考古之难田槩有京兆金石录叶
梦得有金石类考蔡松年子圭续欧阳金石遗文六十
卷奉符党怀英善篆为韵补杨信父钧合作钟鼎篆韵
熊与可序曰汉所得齐器周鼎柏寝之刻栒邑之铭皆
有能按其款识者唐初盛摹临始有以褚拓碑碣为墨
本者东巡之石偃师之盘岐阳之鼓延陵季子之摹篆
石泐而墨傅然犹未有能摹钟鼎之款者皇祐始命太
卷三十一 第 23a 页 WYG0857-0576c.png
常摹历代器款为图三馆之士不能尽识于是欧刘
等录渐广宣和以后为书遂多博古图之外有晏元
开蔡天启赵明诚荣资道董彦远以至黄伯思张耆年
薛尚功诸家相继论述彝鼎古器亦多政宣之间物常
聚于所好也初夏氏仿二徐韵例以唐韵系古篆而器
款未备至用敏始详临川杨信父益以奉符党氏韵补
可谓富矣元吾衍喜王球啸堂集古录而作学古编都
穆作金薤琳琅杨慎有金石古文徐献忠金石文王家
卷三十一 第 23b 页 WYG0857-0576d.png
瑞咸阳金石遗文赵崡石墨镌华杨嗣昌德山金石录
各纪所见不妨异同大抵好古之士存玩则可采获词
章大不必矣柴氏曰玺印方填盘盂方识铜龟私印高
平刻鹊印之章(尚平一/作高平)元晖记虎儿之字不可胜纪即
李龙眠金铜戟泥金六虫书徐延之言唐莹质鉴背铭
李仲芳家南塘蟾蜍砚滴铭皆奇士自为异篆耳邝氏
曰南海熊羽人以薛用敏篆韵为宋之奇书柯九思周
伯温赵松雪皆有鉴定印释梦英有卧云叟篆书孙克
卷三十一 第 24a 页 WYG0857-0577a.png
弘有手书钟鼎文十卷姚江陈钜若溪隆万间合刻之
为古篆韵三种若朱叔望金石韵府未善也于司直奕
正作天下金石志刘同人曰华亭孙雪居不核李翕郙
阁陜则曰冀颍川荀淑碑吴则曰颍黄州周少鲁不胲
志冀之域失仲舒汉赞矣志宛平失天宁寺隋碑矣司
直之增周本者十七正孙本者十四是时吴国华惟英
巩鸿图永固收藏装帙为精云研北杂志曰永叔集古
缺西汉字刘原父敞出守永兴因以林华宫行镫莲勺
卷三十一 第 24b 页 WYG0857-0577b.png
宫博山炉槃及谷口铜筒三铭遗之智按集古录云林
华宫行镫重一斤十四两五凤二年造其莲勺槃亦五
凤中造宣帝本纪云困于莲勺卤中不言有宫史家非
因事不尽载也谷口筒乃甘露中造赵德甫金石录谓
西汉文字世不多有今按有五凤二年鲁共王修池数
字胡承公资古绍志集云阳翔砖字要亦非真即偃曝
馀谈所言夏县之禹字砖也柳贯云新莽恶称汉德凡
有石刻皆仆䃺之然洪字隶释有哀帝建平五年郫县
卷三十一 第 25a 页 WYG0857-0577c.png
一碑或云伪作又云西汉纪功多寓之金自东汉石刻
始盛
书契既作字体悉具其端则篆隶之笔古兼用矣 董
彦远曰临淄得桐棺前和外隐起为铭齐太公六世孙
胡公之墓惟三字是古馀同汉隶乃知书文相变不能
逃古但数穷即改自然相合罗泌曰周公之时未改籀
已有六书之教孔子之时已改籀尚存科斗之书则明
知篆籀并作矣熊朋来云事有用于一时而废后复袭
卷三十一 第 25b 页 WYG0857-0577d.png
之与古符者多矣黄帝刀布已作小篆葛天之金帛与
今隶无异急就章方有波磔钩踢而钱谱所载尊卢太
昊至帝喾之金币文及近世掘得周世镜铭皆古篆有
钩踢乃知后世所有者上古已有之丹铅总录亦据水
经注古棺前和有八分书唐人钱谱太昊氏金尊卢氏
币其文有今笔又言在京得太公阛钱在滇得黄帝刀
布可验八分不始于秦小篆不始李斯也书契既作字
体悉具如岣嵝则用科斗石鼓则用籀书即今之傅世
卷三十一 第 26a 页 WYG0857-0578a.png
文字也至于民庶婚姻之约市井交易之券则从简易
止用小篆都玄敬跋坛山石刻吉日癸巳四日在赞皇
县晋卫夫人谓李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盖指此也
永叔谓庆历宋祁摹之而赵州守将龛其州廨之壁赵
明诚以穆王时皆古文而此字小篆疑非其真盖不知
古亦用小篆也宋有皇祐五年权部事李中祐跋宋景
濂摹其字重刻蒲阳山房谓吉日字与周淮父卣伯硕
父鼎齐鏄钟诸款识合明诚已信石鼓不当于此疑之
卷三十一 第 26b 页 WYG0857-0578b.png
又按宋吴兴施宿谓州廨旧石以政和五年取入内府
皆所当知故并著之智曰渔仲谓石鼓有秦权文者亦
周时先有此文而秦权用之耳陈懿卜学古馀录载李
斯字通古少从荀卿学参古文复篆籀书颇知改省作
小篆著仓颉九章世谓玉箸篆又谓八分小篆盖此籀
文十存其八李斯小篆之祖也渔仲金石略云诅楚文
李斯篆按方氏跋以为秦惠文王二十六年石湖亦谓
当惠文王之世后百馀年东巡泰山石刻则小篆非出
卷三十一 第 27a 页 WYG0857-0579a.png
于李斯按古实通用大小篆兼有分隶钩踢之笔若专
门以小篆立体则自斯始耳阁帖载李斯田□耕耨一
则米元章亦不知何人书黄长睿考为李阳冰篆王密
所篆明州刺史裴公纪德碣文篆无铢黍差李阳冰篆
最妙得李斯笔意韩退之言李服之授科斗孝经汉卫
宏官书则阳冰之子也从子腾亦善篆石刻说文字源
在滑县
古文总目之科斗非谓颛顼所作也仓颉之迹止傅藏
卷三十一 第 27b 页 WYG0857-0579b.png
书台之墓石禹迹则岣嵝紫霄夏县之砖也石鼓籀文
也窦公乐书孔壁汲冢皆周篆也 上古文难识总谓
之科斗文字非专以科斗书之如曰炎帝见禾入稳作
稳书一作八穗黄帝云书太昊龙书少昊凤书颛顼作
科斗书古应有此然确以何帝所作则不必信矣书史
又言文王史佚作虎书武王时作禽书鱼书如鲁恭坏
孔子宅得古文夏侯婴掘地得石椁铭叔孙通曰此科
斗书直谓其形似耳书史言孔甲盘盂沮诵鸟迹伏羲
卷三十一 第 28a 页 WYG0857-0579c.png
命子襄作六书今皆无考侯冈龙颜侈哆四目好怪之
说也路史言仓帝史皇乃上古之帝非黄帝史智以上
古必已造字而黄帝史亦名仓颉更造六书未可知也
上古事远当推其大槩而听之汉文帝时窦公古文乐
书乃周礼大司乐章宣帝时河内女子坏老子屋得古
文二篇与汲冢册书仓颉墓石刻皆称极古仓颉墓在
北海号藏书台阳虚石室有石刻二十八字李斯识八
字云上天作命皇辟迭王叔孙通识十二字任昉不信
卷三十一 第 28b 页 WYG0857-0579d.png
也详考二句乃寇谦之所纂黑帝安和国王禁文也仓
颉造字台在开封城北岑参有诗此台其后造乎岣嵝
碑在南岳宋嘉定何子一得观摹刻岳麓书院嘉靖潘
叠峰释七十二字今栖霞李临淮家扬州甘泉书院滇
安宁州法华山翻岳麓本庐山紫霄峰有禹刻仅识鸿
荒漾余乃六字此豫章诗话所载也水经注云禹刻
与偃曝馀谈言夏县砖篆为三禹书石鼓文初潜陈仓
野中至唐始出贞观中吏部侍郎苏勉纪其事郑馀庆
卷三十一 第 29a 页 WYG0857-0580a.png
取置凤翔之夫子庙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傅师得之
民间十数乃合大观二年移汴辟雍嵌金其字金人辇
至燕剔其金元大德十一年虞集教授得之泥草中始
置国学大成门内欧阳修好之而有三疑郑渔仲则谓
秦鼓以秦权文识之也杨慎谓晋王右军唐章怀太子
尝言之胡世将资古录云蔡京作辟雍取十鼓置讲堂
谓周宣王鼓韩愈张怀瓘窦暨赵明诚也谓文王鼓宣
王刻诗韦应物也谓成王鼓程琳董逌也虞伯生云鼓
卷三十一 第 29b 页 WYG0857-0580b.png
北徙留王宣抚宅宅后为大兴府学则沦入济河与金
人弃之之说皆不足信今在北雍圣殿仪门金时马子
卿谓是宇文时造弱侯以苏绰傅魏文十一年狩岐阳
考武保定元年又狩岐阳命绰仿大诰则诗体仿诗可
知然当时何以不刻年月岂故为此迋后世抑失其一
鼓邪李日华曰东坡有手钩石鼓文篆籀全音释备远
胜潘迪等所录凡三百二十五字存
以比干墓铜盘为孔子书者法书苑河南志也吾衍郑
卷三十一 第 30a 页 WYG0857-0580c.png
瑗辨其非以吴季札碑为孔子篆者张燕公张从绅萧
定也欧阳永叔秦少游断其非 唐开元中武之奇耕
地得铜盘按地志殷太师碣在卫辉府城北都玄敬使
西日记淇县有方石刻殷比干墓四字字径八寸元吾
子行定为汉人笔闽南郑瑗井观琐言曰宣和博古多
伪齐侯钟晋姜鼎宰辟父敦等则真比干盘则伪也汲
郡北有比干墓偃师亦有比干墓唐开元偃师人得铜
盘其铭曰右林左泉后冈前道万世之藏兹焉是宝予
卷三十一 第 30b 页 WYG0857-0580d.png
观其文匀丽不似三代其伪无疑故欧公集古录不收
智又按墨庄漫录程唐贾朝孺于凤翔府破商比干墓
得铜盘径二尺馀中有款识一十六字道君皇帝曰忠
贤之墓岂可掘乃罢朝孺退出其盘祁宽曾见之刘袤
延仲言比干墓在卫州西山去城数十里有汉唐刻甚
多而此云墓在关中又与开元武之奇同得一铜盘可
疑哉季札碑在江阴黄田山下相傅阁帖鲁司寇仲尼
书是季氏墓铭也唐张从绅记云开元中玄宗命殷仲
卷三十一 第 31a 页 WYG0857-0581a.png
容摹拓大历中萧定又刻于石此小者后人仿为之也
永叔言孔子未尝至吴或曰言游从孔子记题者臆也
秦观曰真季子墓铭犹疑非仲尼书况仿者然张说谢
碑额表云孔篆吴札之文秦存展季之陇故诸家因之
升庵言吴子二字类小篆延陵之墓四字类大篆谓大
小篆三代通行复又云孔子篆比干墓及吴季札墓尚
是科斗则升庵未亲见邪陈钜昌云余从曲阜得孔庙
翻刻比干碑全类汉隶季札碑今有新刻在云阳南城
卷三十一 第 31b 页 WYG0857-0581b.png
下则大小篆也
先秦之篆诅楚三石 夹漈引方氏跋诅楚者乃方勺
泊宅编也勺言巫咸碑在凤翔府学亚驼文在洛阳刘
沈家书同而偏傍小异史记楚子连熊于名者二十二
独无熊相以事考之自成王来未尝与秦难及怀王熊
槐苏秦合从而楚为长今碑文熊相率诸侯之兵以加
临我盖史记误以熊相为槐耳其后五年怀王忿张仪
复攻秦故碑云今又悉兴其众以逼我边境是岁秦襄
卷三十一 第 32a 页 WYG0857-0581c.png
王二十六年而夹漈谓方氏言秦惠文王二十六年盖
自永叔已疑熊槐熊横当秦惠文王及昭襄王时而史
记或失之矣彦远跋大沈故湫渊在安定朝那仁寿中
宜居湫水移于始平巫咸河在女丑北祀在安邑巫咸
山下临盐水亚驼即滹沲在周为沤夷一名𣸦水顾野
王考其地在灵丘黄伯思以乌驼在乌氏按竹书穆公
十一年取灵丘当以灵丘为是曰熊相者楚本熊穴后
世以熊为号又以其傅自熊霜又谓熊相其间如熊相
卷三十一 第 32b 页 WYG0857-0581d.png
禖熊相宜僚熊相祁而姓书熊相为芊姓诅盟非一人
列国书不主名则称楚以姓也其时则楚顷襄也都玄
敬言吾子行以先秦古器比较不类而宋世诸公爱其
笔路无有异论予固不得而论也
合刘斯立以验江邻几则泰山李斯之篆为最确矣
彦远曰泰山碑累石固趾以存考其词寴(音/亲)𨊩(音/邻)远黎
民大义著明史作休明陲于后世史作𠂹于后世皇帝
躬听史作躬圣男体顺史作理顺或皆史误然昭隔内
卷三十一 第 33a 页 WYG0857-0582a.png
外或谓为融古字相借不然则格与隔不可兼用也陲
为边陲若垂后世则当作𠂹昔卫宏尝言古一字有两
名者就注之御史大大则大夫也莒公亦曰夫中有大
如千人书千千今考礼记檀弓曰夫夫是也庄子曰且
而属之夫夫则字盖如此此李斯所得据也大人贯簪
为夫则夫夫同文义亦可知永叔集古录言江邻几守
官奉符亲到碑下云石完不可镌风雨所剥止有此数
十字而已徐敦立却扫编曰其后东平刘斯立常登泰
卷三十一 第 33b 页 WYG0857-0582b.png
山绝顶其石埋土中似方非方人止拓其一面其三面
皆有字而残闇末有制曰可三字于是泰山之篆遂为
全篇如寴𨊩远黎史作亲巡远方黎民施于后嗣作后
世昆作后则史误也智按似方非方则似义兴之囤碑
孙皓立石颂德形如鼓吴天玺元年立俗谓之囤碑可
知古有此制矣碑文寴𨊩即亲巡昭融不当作隔皆子
长所改岂直秦史误乎今彦远谓寴𨊩为亲邻非也
琅邪台苏轼所摹峄山碑郑文宝所刋会稽碑申屠駧
卷三十一 第 34a 页 WYG0857-0582c.png
所刻之罘则遗文也 苏东坡守高密托庐江文勋摩
之石置超然台上有记金石录曰秦琅邪台刻石在今
密州其颂诗亡矣独从臣姓名及二世诏书然残缺熙
宁中子瞻所摹刻也从臣姓名五大夫作五大大泰山
篆亦如此或曰古大与夫同恐不然余家所藏古器款
识有用大夫始鼎及秦权铭黔首大安皆用大字盖古
人简质凡字点画相近及首同者多假借用之东汉时
碑刻尚多如此王元美言琅邪秦刻向谓颂诗已亡余
卷三十一 第 34b 页 WYG0857-0582d.png
家藏乃宋莒公刻本仅十有七字皆颂诗中语之罘山
刻亦秦二世诏也仅存二十一字永叔谓其文与峄泰
语同而字画皆异惟泰山为真李斯篆耳或云麻温故
学士于登州海上得片木有此文岂杜甫所谓枣木失
真者邪水经注又言赣榆有秦刻石去海一百五十步
今迷矣峄山碑在峄李斯篆杜诗云峄山之碑野火焚
枣木傅刻肥失真或曰魏太武自东平过邹见始皇刻
使人排仆之焚在此时永叔曰峄山碑史记不载其字
卷三十一 第 35a 页 WYG0857-0583a.png
特大不类泰山于氏金石志南京应天府有唐刻峄山
碑李处巽刻元祐八年邹令张文仲复刻于石置峄阴
堂说郛云今峄山实无此碑乃南唐徐铉摹刻石于长
安者郑文宝记自以徐所授模本复刻石于长安国子
学都玄敬云文宝刻徐氏本其后翻刻颇多申屠駧跋
会稽碑曰峄山颂淳化间太常博士郑文宝刻于长安
泰山颂至元间行台侍御李处巽得刘跋所摹本刋于
建业郡庠予考始皇抵越取断江岑石刻颂亦斯笔也
卷三十一 第 35b 页 WYG0857-0583b.png
余乃以家藏旧本模勒置于会稽黉舍但史记攸长作
修长世字作三十追道作进首乃作追守轨度作度轨
今则依石刻水经注言始皇稽山刻石尚存孙畅之述
征书曰斯篆石山石形似空上有金简玉字之书智谓
皆影响也郦道元且谓扬子江自芜通山阴何足證稽
山秦刻邪杭州绍兴皆有秦望山范云所读何山渔仲
云疑在越州元至正初申屠子迪为绍兴推官以家藏
刻于路学即今所傅也不知其先何从得之然则元美
卷三十一 第 36a 页 WYG0857-0583c.png
所藏宋莒公刻本可知矣金石志淮安近海有秦始皇
碑茅山有秦碑李斯篆
汲冢楚冢今不能分故有琐语乱竹书之疑也 书史
云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竹
书数十车漆书科斗武帝以付束晰随疑分释皆有义
證又广川书跋太公庙碑今在卫州共县晋太康十年
立碑曰太公望者此县人太康二年县之西偏有盗发
冢而得竹策之书书藏之年当秦坑儒之前八十六岁
卷三十一 第 36b 页 WYG0857-0583d.png
竹书最古当魏安釐王时国史也则所书宜可信其言
服玄禳而说文无此字惟曰汉令解衣耕谓之襄而卫
宏字说与郭昭卿字指则有之如许慎所遗古文众矣
昭卿因宏以有记非得是碑岂知宏之为有据哉晋纪
言咸宁五年盗发汲郡冢与此碑太康二年异知史误
也胡元瑞据武帝咸宁五年讥升庵太康安釐之误直
未见广川书跋与书史邪若淮海题跋言太康元年盗
发魏襄冢则少游误记也不准姓音彪陈钜昌原治篇
卷三十一 第 37a 页 WYG0857-0584a.png
引作卞准非少游又言齐文惠太子为雍州时盗发楚
王冢得竹简书青丝纶简广数分长二尺皮节如新王
僧虔谓是科斗书记周官所阙文则皆仓颉遗法也法
书苑则言楚昭王墓在习池北南齐建元中盗发冢得
古竹简沈约得数篇示刘绘曰周礼逸文也智按南齐
之雍州即襄阳此二条正是一事
 
 
卷三十一 第 37b 页 WYG0857-0584b.png
 
 
 
 
 
 
 
 通雅卷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