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语录¶
语录¶ 第 425a 页

紫柏尊者别集卷之四
虞山白衣私淑弟子蒙叟钱谦益纂阅
径山寂照六世孙传临济宗契颖寿梓

* 语录

** 修行四难

修行易而悟心难。悟心易而治心难。治心易而无心
难。无心易而用心难。凡圣情尽。体露其常。随宜出兴。
不失于时。故曰。用心难。如倚门傍户者。大都不可与
语此也。学佛者倚傍释迦。学儒者倚傍孔丘。学道者
倚傍老聃。离却依傍。露地上立脚。如师子王。往返游
行。跳踯自在。了无依倚。惟悟彻心光者。信手便用。信
手便用。方是随宜出兴。不失于时者也。若定上座。从
临济来。或问。如何是禅河穷到底。定即搊住。掷向桥
下。有同行解之。定曰。若不是这老冻脓。直教禅河穷
到底。定可谓信手便用者矣。总论随宜出兴。善用其
心处。如是之用。出世即名为佛。经世即名为儒。养生
即名为老。彼倚门傍户者。譬犹贾舟。自无势力。假冒
他势。扁其额曰。某翰阁。某部寺。某台谏。以欺诳一切
语录¶ 第 425b 页 X73-0425.png
不知者。解不望风而靡。若彼真主。卒然相值。则所冒
扁。不惟不敢张炫。而且覆藏之不暇。呜呼。男儿家顶
天立地。睁眉弩眼。高谈阔论。孰不自谓圣贤豪杰之
徒。一旦撞著个没面目汉子。将无孔铁锤。轻轻敲击。
未有不眼目动定。支吾不及。如是而安望其能知四
难之旨乎。

** 示众

大抵众生之机。不越四料简。有高而不能下者。有下
而不能高者。有不能高下者。有能高能下者。善教者
随机接引。

又。

一僧作长歌送师北行。字画不楷。内有差舛。掌之曰。
今之学者。且莫说向上巴鼻。即进退辞让之节。事师
交友之道。茫然不知学恁么佛法。

示涂毒居士书云。我今止有报佛恩一事。𢬵却自命。
一切利害毁誉。非我所知。我逆逆顺顺。浅浅深深。非
汝辈所知。

中峰禅师刻石殿偈云。生生菩萨家。世世常出家。心
不忘般若。身不离袈裟。师令缁白念诵曰。修行人多
堕富贵。皆由愿力轻微。心有染著。永嘉大师。所以这
般发愿。

又云弇州王居士。临终。愿生贫贱。童真出家。归依大
善知识。却难得。

俗谛中人。入吾法中。如人溺大海。露发髻子。善知识
语录¶ 第 425c 页 X73-0425.png
提携。如援发髻子相似。须自家尽命挣著。不然是自
要沉没。千佛出世。也难救取。

师问陆生云。昔支公有言。知废则觉全。旨意如何。陆
云。知废可以全觉。又问。汝知曾废否。云不曾。又问。汝
是知否。云是。师云。是知知不知。

师问僧云。汝曾念圆觉经否。云今日念一部。又问。圆
觉经云。如来入于神通大光明藏。田中虾蟆。入神通
大光明藏否。云入。又问。既入神通大光明藏。云何又
做虾蟆。云不入。又问。一切众生。皆證圆觉。又如何理
会。云佛意一切众生。皆可修證圆觉。师叱之曰。若一
切众生。皆修證而證圆觉者。何不曰一切诸佛皆證
圆觉。僧无语。

示众

余读普门品。至于若多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
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
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不觉
掩卷三叹。感圣言之明白照著。皎如日星。无奈读者
于平常中作胜解想。所以本易而反难也。夫三毒者。
果有性乎。果无性乎。如其有性。则常劫恭敬称念菩
萨。终无空理。如其无性。凡触不可意事。及可意事。何
即怫然而怒。忻然而喜耶。余以是知三毒。菩萨。出没
无常。如一指之屈伸耳。凡读经者。于此了然不惑。则
普门示现。岂独观音能之。我不能哉。

** 示僧明璿
语录¶ 第 426a 页 X73-0426.png

大凡男子家立心作事。先要究明源本。源若不清。流
必昏。本若不固。枝必枯。故学出世法。先要洞明自心。
然后昭廓心境。穷内外典籍。而大其波澜。则化风自
远矣。人天自向矣。学世间法。亦先要讲明仁义。扩充
度量。凡经世糟粕亦须嚼过。复加真实心地。行之既
久。一旦临事。自然接拍成令矣。又洞明自心。贵在情
死。盖情不死。性不活。则于博地凡夫。欲其直下转识
成智。心境圆通。安有是处。故情不死。岂惟禅不可参。
即问学亦难到精深处。吾与汝先授五根本戒者。亦
愿汝根门洁白。攀缘自断。情亦渐死耳。设情不死。夹
带修行。谓之野干种。何哉。以其自生至死。若静若动。
若秽若洁。若精进若懒堕。无非情故。故曰万物浮沉
于生死者。情为其累焉。且道情死一句子。又作么生
举扬。是佛是魔皆蛊毒。非魔非佛总冤雠。直饶棒下
翻身汉。未入黎奴白牯流。若学世间法。非老汉本色。
他家自有门头在。兹不多说。惟源与本不可草率。则
种种皆然。汝果能依吾言语做去。决不赚汝。珍重。

** 示丹阳老人诵毗舍浮佛偈

本来一切自在。一有身心。便不自在矣。以有身故随
生随死。以有心故随憎随爱。随生则怖死。随死则迷
生。随憎则爱亦成憎。随爱则憎亦成爱。以故生死无
常。憎爱百出。即一切直下自在。翻成一切不自在矣。
故能达生死不可得者。虽处生死而无患。能了爱憎
不可得者。虽当好恶而常閒。此意易悟难行。果行之
语录¶ 第 426b 页 X73-0426.png
积久。即一切不自在者。直下又翻成一切自在矣。欲
明此旨。须诵毗舍浮佛授道偈千百万遍。无论愚智
自然开解。

** 示狄都护

要拿的是去的耶。去的是要拿的耶。此两个子。孰宾
孰主。判然拣辨得出。自然诸想顿寂。不坐于空。到此
时节。自知好恶矣。问人何益。

** 示海盐善人

心善莲花开。不善莲花谢。莲花在自心。鲜明不假借。

即心是佛。头上安头。离心是佛。斩头觅活。不即不
离。若是佛者。总成埋没。终不成佛。若欲成佛。须悟
此旨。

** 观身

吾尝谛观此身。两乂九孔。倘裸体通衢之冲。吾知无
分贤愚少长之人。必以为丑而怪之矣。再去吾皮肤
而观之。吾又知观者俱怖畏而逃矣。吾又去吾筋肉
骨立于稠人之中。岂惟怖畏而逃之哉。必人人胆惊
魂丧而不忍观也。噫。彼观者怖畏吾。而不返怖已。谓
之有智可乎。

** 佛光

僧之有光。定慧并强。定则情空。慧则性彰。两者互夺。
一存一亡。此非口说。心悟力行。

** 示志灯

志乃心之所在。灯乃光耿破暗。暗破心地。自然高明。
语录¶ 第 426c 页 X73-0426.png
心地既高明。则大人君子。便不下视汝矣。

** 与于中甫

浮沉别道。情为其累。当断不断。幽絷奚释。

** 示如闻

众生横计。封蔽本心。是故于全体作用中。疑而不能
用也。一夕余将一指屈而问如闻曰。汝见么。曰见。此
外见否。曰不知。余喟然嗟叹久之。而示之曰。我此指
一屈。一切圣凡。一切依正。无有一法可伸者。岂唯此
屈如是。法法皆然。如一念生灭。生则尽虚空界俱生。
无有芥菜子许空隙可容灭者。灭亦如是。维摩为弥
勒曰。一切众生皆如。又文殊对维摩曰。居士我不来
相而来。若初有来。今则不能见居士矣。由是言之。则
不来非来。来非不来。明矣。惟谛了自心者。情见渐破。
于此法门。通得一法。而法法皆了矣。

** 勉法兴

佛言。住家比丘。见客比丘来。心上不喜。此我法灭兆
也。余读经至此。不觉涕泗横流。法兴有供众志。书此
勉之。

** 义井语录(平湖西源居士陆基忠述)

师说。多读书的人。终是近真。以其被佛祖圣贤言语。
熏得此心熟了。熏得熟了。纵习气不好。也渐渐熏得
香。

师说。全要讲透这个明心见性四字。你说心性。是一
是二。某请师开说。师说心性原无二。众人不见性。所
语录¶ 第 427a 页 X73-0427.png
以说百姓日用而不知也。至人能自见其性。岂非明
心乎。见性则心自明。非是明了心。方能见得性也。

师说。志公说坐卧不知原是道。只么忙忙受辛苦。师
又说道如水。水中有鱼。大几千里者。有鱼小如毛发
者。大鱼以为我大。小鱼以为我小。此情也。非理也。理
则鱼无大小。皆全是水。作如是观。此理也。非情也。情
本无根。自性变而有之。无我而灵者。性也。有我而昧
者。情也。众人率有我而昧者应事。所以不能通天下
之情。圣人率无我而灵者应事。所以能通天下之情。
而吉凶祸福不能累尔。说虽如此。名不检则义不精。
义不精则理不彻。理不彻则性不尽。性不尽欲至于
命。无有是处。夫命用也。此用现前。虚空可以卷舒。有
无可以为一条。佛说有无二法。摄尽一切法。故至于
命者先天而天不违。天尚不违。万物能违之哉。此等
意思口说。滑然可听。闻者易生欢喜。然要此用现前。
热恼根拔不尽。清凉梦不曾醒。谓之尽性。则可谓之
至于命则不可。古德云。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
喷鼻香。夫寒彻骨者。如颜子隳肢体黜聪明。亦是个
小样子。盖肢体隳则身不可得。聪明黠则心不可得。
身心既皆不可得。则情死而性活矣。性活只此肢体
便是法身。只此聪明便是般若。法身则无有边际。般
若则智用万物而不劳。若人说法身外有芥菜子许
法。此便是外道。以其心外见法故也。又身与心。身是
积聚义。心是知觉义。以实言之。身即是心。心即是身。
语录¶ 第 427b 页 X73-0427.png
用他积聚便名身。用他知觉便名心。曹溪曰。吾有一
物。无头无尾。此无头无尾者。见得彻了。谓之尽性。见
彻了能用得谓之命。我故曰命用也。

师饭毕说。晋肇法师。得罪于姚兴。兴欲杀之。肇乞假
七日。作一书名宝藏论讫。将死时。说偈曰。四大原非
有。五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又有一禅
者。盗入室问有宝否。禅曰有。盗曰。将宝来。禅一喝。盗
斩其首。师问。此二人谁有受用。某曰。死不作偈者有
受用。师问曰。如何见得。不作偈者有受用。某曰。不涉
廉纤。师曰。后禅不独熟养。渠亦用得了。

师说。把手牵他入不得。惟人自肯乃方亲。知人者智
也。自知者明也。

师说。道要知得。知得又要行得。行得又要證得。證得
又要忘得。忘得方才用得。不知道者。一遇些小患难。
即不能做主张。便垂首丧气。知道者值此。必有解脱
之机。决不为患难绑缚。知又有浅深。有诚明而知者。
有明诚而知者。诚明而知。得力终大。明诚而知。得力
终弱。

师说。学道先要没偷心。

师又说偈曰。伏羲画卦若有成。伏羲有死而无生。伏
羲画卦若不成。伏羲无实而有名。惟其成与不成故。
成成不成虚而灵。

师问。喜怒哀乐未发时。有我无我。若说无我。则成断
灭。故未发不是死物。但未发不昧巳发。始谓之中。巳
语录¶ 第 427c 页 X73-0427.png
发不昧未发。始谓之和。

师说。易显道神德行。道至微者也。德行至粗者也。如
能通易。则至微者我可以显之。至粗者。我可以神之。
易岂可不读乎。不读易。则学问不通方。

师言。唯识界法。喻参合。理自晓然。其经文中。道理随
自家活变。发挥及铺叙。节奏亦自活变。前来所迷生
起之由如此。伏归元真亦如此。文章驰骋。也要活变。
莫局死格。

师见某执笔。随问随说随抄。因谓之曰。不必抄说。你
既在这里。与我相逢只要查考身心。有个下落处便
了。

** 示吴居士

佛生七日。母即生忉利天。及佛出家得道。将欲普度
众生。既而思之。我母未度。先度众生。此非后母而先
人乎。于是即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母闻佛说。亦心开
得道。由是而观。则生事死葬之孝。以为人子之孝。止
于此而巳。恐非天下之达道也。以至孝言之。而为人
子者。能如佛为母说法。母亦得道。如是之孝。方为至
孝耳。故曰。以形孝者情也。以理孝者性也。情乃有我
而昧者也。性乃无我而灵者也。有我则不虚。不虚则
不灵明。无我则虚而灵明矣。故以不虚不灵者行孝。
孝终不达。以虚而灵者行孝。谓孝不达。未之有也。今
吴居士。有志敬事旃檀瑞像。必欲母之终将闻法。心
开得道。此亦佛之心也。虽然。佛为众生。立孝为宗。宗
语录¶ 第 428a 页 X73-0428.png
立则天下有所主。有所主耳目不二。耳目不二。则心
不待别而自一矣。心一则有我而昧者日消。无我而
灵者日长矣。

** 一合理相

自须菩提至是名微尘众。总七十九字。此七十九字。
千转万变。低昂浮沉。随问随答。势如转万钧之石于
千仞之溪。虽若泰山之重而实轻如鸿毛也。泰山之
重喻众生一合相执。鸿毛之轻喻圣人般若之利。次
段自世尊至贪著其事。总七十一字。此七十一字。不
过以多碎相破一合相耳。前段不过以一合相破多
碎相耳。何谓多碎相破一合相。以多碎相观一合相。
则一合相不待观空而后空也。何谓一合相破多碎
相。以一合相破多碎相。亦不待观空而后空也。嗟乎。
众生计六尺之躯坚于须弥。所以死生荣辱。不召而
至也。如知一合相可以破多碎相。多碎相破一合相。
则一合相与多碎相。未尝有也。何须种种方便权巧
而力破之。虽然。身执既重。不藉方便。孰是天生弥勒。
自然释迦。

** 破地狱偈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此偈总二十字。而四圣六凡。十法界。依正二报。靡不
括尽矣。第世人心识粗浮。诵而不知其义。义既不知。
则所谓破地狱。破饿鬼。破畜生。破人。破修罗。破天。破
声闻。破缘觉。破菩萨。破佛。一破齐破。此佛说偈之意
语录¶ 第 428b 页 X73-0428.png
也。或曰。六凡破之。可也。四圣。何故亦破之耶。对曰。子
不达惟心之旨。如一达惟心。方知四圣六凡。十界法
依正二报。皆情之变也。如六道中。三途皆恶情也。人
修罗天。此三者皆善情也。声闻缘觉菩萨佛。皆净情
也。非染情也。由是观之。则天与人修罗。虽胜于三涂。
然皆善染情之变也。故曰。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真常
即惟心也。呜呼。惟心之用。圣人与众人。诸佛与众生。
皆未尝不圆满者也。但众人与众生。日用而不知。圣
人与诸佛。日用而不昧。此所以有四圣六凡之别也。
人为万物之灵。四圣六凡之前者不能知。则四圣六
凡之变。吾不能作主矣。既不能作主。则被凡圣境界
转我。我不能转凡圣境界也。西源居士。如达此意。则
满偈道人。自然形虽木偶。心未尝不通悟也。何以故。
一念不生。夫妇无二法身故也。

又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故父子夫妻。如存者开悟。
亡者亦心安。亡者开悟。存者亦心安。此道理如此。奈
世人见迹而不明理。所以存亡。便作两橛看也。

万历丙申。紫柏尊者挂锡余诫閒堂。偶阅普门品。
至受苦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
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乃诘学者云。称名
者众生也。而菩萨观之。观音者菩萨也。而众生解
脱。是张公吃酒李公醉也。如之何其会通耶。众皆
未达。因举阆守因缘曰。了是则了是矣。余因偈曰。
斩像头挫。射虎石破。格物物格两番堕(王宇泰笔麈)
语录¶ 第 428c 页 X73-0428.png

** 附礼佛仪式

初念净法界真言三遍讫。即曰。乘佛威神。谨诵净法
界真言若干遍。惟愿。承是真言威神波光力故。荡涤
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依正二报。悉皆清净。以此
清净三业。赞叹三宝。观想三宝。礼拜三宝。即赞即观
即礼毕。即曰。

南无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佛陀达磨僧伽
耶。各一称一拜。

南无千华台上百宝光中华严教主本师释迦牟尼
卢舍那尊佛以下。俱一称一拜。

南无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
百同名同号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药王药上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音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文殊师利普贤菩萨摩诃萨。

南无月光菩萨摩诃萨。

南无南岳慧思菩萨摩诃萨。

南无智琬菩萨摩诃萨。

南无西天东土历代传宗判教并翻传秘密章句。诸
祖菩萨摩诃萨等。三称三拜。

南无南岳慧海尊者以下。一称一拜。

南无七祖让尊者。
语录¶ 第 429a 页 X73-0429.png

南无青原思尊者。

南无马祖一尊者。

南无石头迁尊者。

南无天台智者顗大师。

南无贤首藏大师。

南无慈悲基大师。

南无十方现在。人天眼目。诸大知识。大法师。惟愿。仗
佛慈光。世世道风远布。尊尊福慧昌隆。弟子某。仰承
释迦如来慈善根力。谨代十方三世一切尊卑檀越。
水陆空行天龙八部幽冥灵聪。人王世主。州牧县长。
师僧父母。法友眷属。愿于三宝光中。仰仗三宝威神
之力。未发菩提心者。愿发菩提心。巳发菩提心者。坚
固护法心。坚固精进心。早出轮回苦。次念十愿王一
遍拜。次念般若心经一遍毕。曰乘释迦如来慈善根
力。谨诵般若心经一遍。回向十方常住三宝。以此功
德。嘱愿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发四弘誓愿。三称三
拜。所谓礼佛一周也。

紫柏尊者别集卷之四(终)
语录¶ 第 429b 页 X73-0429.png
* No. 1453-1
紫柏尊者别集附录
私淑弟子 甬东 陆符 撰

师讳真可。达观其字也。晚自号紫柏。万历中。慈圣皇
太后。钦师道风。上亦雅知师。谓若此真可名一僧。师
遂取以更其名云。世家吴江之摊缺。沈姓。父连。字季
子。其先句曲人。师生有异徵。雄猛不可羁绁。稍长。志
益大。饮酒恃气。慕古游侠之行。他日自言。吾本杀猪
屠狗之夫。盖道其实也。年十七。辞亲只行。愿立功名。
塞上行至郡城枫桥。天大雨不得前。虎丘僧明觉者。
过视。壮其貌。问知远行。因以盖接之归。具晚餐。夜卧。
闻僧诵八十八佛名号。心忽开悦。侵晨起。告觉愿出
家。遂解腰缠治斋。觉即白众为祝发。因礼觉为师。是
夜即兀坐达旦。觉欲募铁万斤铸大钟。师乃独身往
平湖。趺坐一巨室门外。主人进食。不食。问何为。曰愿
得铁万斤。铸大钟。镇虎丘山寺。主人立𢌿铁如募。师
为举食。竟载之归。闭户读书。岁馀不越阃。年二十。从
讲师受具戒。掩关武塘景德寺。三年。辞觉包腰参访。
闻僧诵张拙秀才偈。至断除忘想重增病。趋向真如
亦是邪。曰何不云方病无不是邪。僧哂之。师大疑。到
处书二语于壁。迷闷至头面俱肿。一日斋次忽悟。头
面立消。曰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自是气
语录¶ 第 429c 页 X73-0429.png
宇凌铄诸方矣。初祖西来。以楞伽印心。从上祖家。皆
精其义。立为纲宗。勘验来学。宋洪觉范忧末法失传。
遂为智證传。僧宝传诸书。以撰述佛祖旨诀。其书世
多未见。师𢯱得古本大喜。因游匡山。深究相宗精义。
巳而游五台。至峭壁空岩。有老宿孤坐。师作礼问。一
念未生时如何。宿竖一指。又问。既生后如何。宿屐两
手。师于言下领旨。寻迹之失其处。至京师参遍融大
老。融问。何来。曰从江南来。来此何事。曰习讲。又问习
讲何事。曰贯通经旨。代佛扬化。融曰。能清净说法乎。
曰至今不染一尘。融命师解直裰施旁僧。揽其里曰。
脱却一层还一层也。师笑颔之。遂留。时与知识啸岩。
法主暹理诸公。参證所得。乃归省觉去。辞觉时巳九
年。师见道法陵迟。五家纲宗坠地。以负荷大法为已
事。倡刻大藏。广其流布。日以智證传一书嘱付传习。
或时教人专持毗舍浮佛偈。谓此偈是去来诸佛心
印。禅之真源。常言。吾持此二十馀年。巳熟半句。熟两
句。死生无虑矣。先是。有南昌诸生出家补陀。曰密藏
道开者。闻师风来归。师深器重。留为侍者。凡法门大
事如复楞严寺。刻大藏。复化城。皆以属之。师终身不
受人祈请出世。终师世亦无敢开堂受请者。独与憨
山清公为友。尝对谈四十昼夜。不交睫。有志修。国朝
传灯录。与清公约。共住曹溪。开导法脉。遂从帝京繇
三晋。历关中。跨栈道。至蜀。礼普贤。顺流下瞿塘。过荆
襄。登太和。至匡庐。寻清公。约清公以兴复劳山海印
语录¶ 第 430a 页 X73-0430.png
寺。为黄冠奥援讦奏被逮。师闻报。祷佛冀佑。不死。独
往曹溪知巳得遣雷阳戌。因往白下江关。待之相见
执手叹曰。公以死荷大法。我何人哉。公不生还。吾无
生日。他日即先公死。后事属公。清公至雷阳。得间过
曹溪曰。此达老志也。吾以行间至殆不偶后公得释
即住锡宗风振焉。上以三殿工开矿税。中使辈出。有
李道者初奏。南康守吴宝秀抗旨逮治。其夫人哀愤
投缳死。师闻之曰。良二千石为民请命死。其妻自且
不免。时事至此乎。遂入都门营救。以毗舍半偈令诵
十万当出狱。吴持至八万。上意解得末减。师因喟然
曰。憨山不归。我出世一大负。矿税不止。我救世一大
负。传灯未续。我慧命一大负。释此三负。当不复游王
舍城矣。门弟子皆知都下侧目。师相继奉书劝出。开
侍者剌血具书隐去。师居方山时。尝卜出处于李长
者。誓以身命弘法。报书辄谓。吾当断发。巳如断头。今
更有何头可断。其意以出家儿。大事既明。身心尚有
僇辱拣避。虽比古之立名义不侵然诺者。尚不可得。
况欲称祖家儿孙。操提正令。以杀活天下。虽谤毁章
疏不一。师处之屹然。居无何。妖书事发。上震怒。方大
索。先是。江夏郭公正域为少宗伯。以楚藩事。与政府
抵牾。金坛于玉立比部故与郭交好。而吴沈令誉与
予。皆师弟子。以医游公卿间。尤往来江夏称最善。政
府私人欲先得沈以及予。与郭而并及师。乘妖书罗
织捕沈。拷掠楚毒备至。沈终无所承。箧中𢯱得师与
语录¶ 第 430b 页 X73-0430.png
令誉手书。乃欲营救清公。谓劳山海印之复。为圣母
保护圣躬香火。今毁寺戍清。是伤圣母之慈。妨皇上
之孝也。御史康丕扬得之。遂据以闻。先时慈圣闻师
至。命近侍陈儒致斋供。赐紫伽黎。师受供谢紫衣。适
从石经山。得隋时琬禅师所藏佛舍利。因请入供。太
后出帑金。送归石窟。言者率以靡内帑金钱为师咎。
一日有中使奉上命。赍数千金请师印藏经颁赐。师
不奉诏。曰印经自有人。中使固以受上旨。坚请不肯
去。其人常从师执礼者。师呵之。欲起杖。不得巳。复命。
上笑曰。固知此僧。非利财者。上尝手书金刚经。汗渍
册纸。疑当易。亟遣中贵驰问。师以偈进曰。御汗之滴。
万世津梁。无穷法藏。从此放光。上览之。大悦。以故劾
上。留中政府力持之。始下命大金吾。研审而巳。师居
西山潭柘寺。诸校夜至。不敢白。但匍匐求开示。师为
语竟夕。至晓。诸校伏地哭出帖。师命治斋礼佛。书偈
别众。就讯以三负对。无他辞。传送刑部对如初。有郎
官嫉师者同鞠。故令杖。师凡对簿直入。趺坐阶下。左
右杂投刑具。唱声恐吓不为动。受杖巳复起坐。狱词
无可按。特以救清公书谓语连朝廷。欲引子骂父律。
不果竟拟坐左道。狱具将上。师闻之曰。世法如此。久
住何为。手字付侍者性田。令致法侣田哭。师叱曰。侍
我二十年。犹作此去就。却食饮寻说转生歌。子夜犹
口授十馀偈。黎明索姜汤嗽齿。就地坐。诵毗卢遮那
佛数声。闭目不语。御史曹学程。先以言事系狱。闻师
语录¶ 第 430c 页 X73-0430.png
状趋至。望见辄大呼。师好去。师复张目微睇。启手扶
两足跏趺以逝。时万历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师生
于嘉靖癸卯六月十二日。世寿六十有一。法腊四十
有奇。师报逝待命六日。坐风露中。颜色不少改。遗命
母龛敛。周以蔂埋葬慈慧寺土坎中。次年春夏。霖雨
及秋。众忧淹渍久。令田侍者鸣诸当事。得请归龛。启
视端然如生。见者悲踊。如佛复出。传听来观。奔动畿
下。龛归江南。途中尚多求启视瞻礼者。江南弟子议
卓塔地。持未决。适圜中录刻成寄至。中有怪来双径。
为双树语。遂定议归径山。师相好魁奇雄硕。威掩万
众。童真绝染。肤体如铁石。日饭数升。过中不食。自出
家即胁不到席。四十馀年如一日。所至设高座。悬灯
趺对密藏开公尝侍立。闻鸡鸣顾语师曰。学道人坐
地安问鸡鸣始行脚二十里足痛。以石砥足。至日行
二百里乃止。嘉兴楞严寺初复。禅堂成。师题一联。谓
当以血书之。引锥剌臂血盈碗。用絮清大书榜上。常
至胶西。秋水时至。欲渡众不可。师解衣先涉乱流。及
肩。疾呼众前。顾谓曰。阅生死要当如是。师身律严。至
于忠孝大节。尤为性笃。幼奉母训。不坐阈。终身立不
敢近。常礼佛始进食。在潭柘值客至。误先举。乃对知
事曰。今日有犯戒者。命尔痛杖三十。轻则倍。起授杖
就佛前伏地。受责如数。在阳羡山中。读长沙志。至忠
臣李芾城守垂陷。授剑部将。斩其全家。部将痛哭。受
命巳而自杀。执卷泪迸如雨。旁侍者不哭。呵之谓。当
语录¶ 第 431a 页 X73-0431.png
推堕崖下。所至梵刹。见祝圣牌必敬礼。历书初授。必
加额始开览。白衣弟子入室。激发以忠义。惩戒贪暴。
形于论说。至谓教人制举业进身。使为大盗劫财。较
昔人尽马入马腹。其罪报当愈甚。师心慈外貌威重。
及门弟子多贤豪搢绅。御之平等。尊严不少假。常言
法道非资人为牛鼎。以世情求法。不入吾室。我不憾
也。惟遇利根男子。虽劄不少假借。当机不契。恨之直
欲顿断其命。至诱接下中。随器尽量。人自习安驽缓
畏其攀跻。多望崖而退焉。明觉者故尝好医。一日还
家畜妻妾。以医名吴会。然移居大泽中深自匿。师密
使人踪迹。诡名字称病。卧舟中邀觉。觉至大骇。师流
涕叹息。觉皇恐唯命。遂剃除。乃反执弟子之礼。师行
脚见名蓝废址。必发愿恢复。从楞严至归宗。凡兴建
一十五所。归宗遗迹仅古松一株。寺僧薪斲几所将
尽伐售米五斗。有丐者乞米赎免。师过而累土石掎
筑。咒其下愿松再荣。寺当后复。松果日茂。寺竟因师
复云。师闻难。无敢为讼冤者。唯侍者性田周旋圜中。
故有枯木冷重云。独见田侍者之句。田常熟人。幼常
事慧日寺比丘古林。貌癯颧起。纯体筋骨。性突兀不
易驯扰巳。林遣事师。独祇侍唯谨。颔颐指使气息相
应。即中夜承诺警绝无寐。少不知书。索卷籍笔劄随
所命必应手。师有所往。顶笠即行。一肩追随。若预装
者。尝呼为小道人。或命为田道。时遭痛杖。初无怨色。
一日逐之使去。田哀号无所出。故尝向大士礼清净
语录¶ 第 431b 页 X73-0431.png
三业文。是日声鸣甚悲。音齿忽异。师问知为。田乃复
令入。自此不复加杖。师示寂报讣江南。复北上奉龛
归径山。始剃除。不踰年微疾死。塔骨寂照庵放生池
山左。曰田侍者塔云。师龛始供庵中。越十一年。定葬
山后黄沙滩。人言。其地有潴水。改卜五峰大慧塔之
阴曰文殊台。巳择曰火浴矣。清公从南岳数千里来。
撰文预定祭日。适与期会。遂把火焉。师有文集。及圜
中语录。金沙门人合刻。共一十六卷。后三十二年。有
私淑弟子。四明陆符。删次补纂。为紫柏心要四卷。序
而藏于家。


传略。据塔铭为整顿先后。盖以传说之最真者。至
大师被患本末。当湖季高宗文血骨塔记。载之独
详。因采补以入。若大师里氏。定为吴江。季高谓。此
特因师无巴生传。有生于青草滩语。且记沈十林
云。固曾询之。师曰。有益则言。无益则止。卜之以阄
不果。此更诵说大师者。不可不知也。

** 东厂缉访妖书底簿

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申时。东厂番役李泰
等报。到僧人达观。由崇文门内观音寺起身。骑坐黑
驴一头。带徒僧二人。俗人一名。到于北安门外。观音
庵住歇。五鼓出阜城门。去讫。

十二月初一日。办事李继祖等。访得达观在西山檀
柘寺潜住。西司房办事吴应斗拿获。锦衣卫候审。
语录¶ 第 431c 页 X73-0431.png

初二日王之祯。令校尉将达观带到西司房。当厅问
说。你是个高僧。如何不在深山修行。缘何来京城中。
交结士夫。干预公事。有达观回说。明公说的是。我也
欲要远去。今在西山暂住。我心中原无别事。今既遭
遇。是我前世业障。

初三日。王之祯问。达观你是那里人。为何造作妖书。
达观回说。贫僧是苏州府。吴江县人。自幼出家。于万
历元年来京。受 圣上无量之恩。那有此事。苍苍在
上。若有一字。即该万死。之祯问。康御史𢯱出你与沈
令誉书。立心要远而大。书内怎么说。达观回说。因为
德清与耿一兰。争海印寺。造下业障。贫僧将此书与
沈令誉。托牌子官阎鸾。未曾举行。之祯问。你书内如
何将 穆宗皇帝称夫。你虽方外人。亦是 朝廷臣
子。这是你不省事处。达观回说。贫僧止以五伦内所
据写之。只是教人学好。并不敢有一字为非。之祯说。
恃著你有学问。造作妖书。你不肯实招。令校尉将手
扭开了。将手指拶一拶。敲一百下。达观回说。这样事
情。不是贫僧做的。之祯又问。你为僧只合居山谷修
行。是你本等。你来京。所干何事。达观回说。贫僧因化
藏经。并修高僧传。续传灯录。因此来京暂住 又沈
令誉供。系吴江县人。先年在籍投拜。被参问绞监。故
僧人达观为师。万历三十年六月。以行医来京。比达
观先巳在京。朝夕相往计议。救拔德清张本。及纠结
月清戒山等。谋进佛牙(云云)
语录¶ 第 432a 页 X73-0432.png

右东厂缉访妖书底簿。故司理陈矩家所藏。一时
拷掠诘问。与大师从容应对。不激不挠。其实录备
见于此。可与圜中语录。相證明也。奸邪小人。快心
钩党。欲借大师为一网。斩艾贤士大夫之异已者。
遂不惮杀阿罗汉。造弥天积劫之业。江夏郭文毅
公正域。撰妖书始末。特书其事。国史僧史。胥有徵
焉。载笔者宜详考之。以补塔铭之阙。石渠旧史谦
益谨识。

** 送达观大师序

昔人云。佛法难值。善知识难遇。盖两重之。余谓不然。
即值佛法矣。不遇善知识。道眼终不开通。譬如生育
人不见日月。岂日月咎。一旦有大医王。抉其障医而
还之明。此岂寻常欣幸哉。余将三十岁。始知有佛法。
又数年始遇达观师于嘉善之风泾。此时习天台教。
师略施钩锥。余本然无自。盖犹勿遇也。又数年遭先
人之变。居忧里中。时营复楞严。师暂憩东静室。余屡
过焉。师密以缘生无性之旨。方便开示。余觉有悟。如
风痹人始识痛痒矣。逾年师将云水。赠余白衲。并白
衲歌。俗以凡质。蒙师曲诱。庆与愧俱。自乙酉别师。庚
寅再晤金坛。辛卯仲夏再晤姑苏。至今日之晤凡三。
盖屈指十年所。余道业不加进。负师实多。乃师道眼
益明。操履益冰洁。而功益精且勤。盖胁未尝至席也。
师谓予。君辈无惭愧。坐无胜解。有胜解则生惭愧。自
然照齐到。因扣坛经。佛性诸法。常无常义诘余。余目
语录¶ 第 432b 页 X73-0432.png
过了然。一再销文。顿觉语涩。盖真无自性。故能起妄。
妄无自性。故能会真众生二乘。所共迷执。不繇圣经。
莫畅玄旨。是日再晤静海。师再三逼拶。遂通斯义。有
如拨雾。益悟向来依教随文。取便口诵。其乖佛意多
矣。师比精周易。绝喜东坡传义。谓余曰。吾向浅视儒
书。今观周孔之言。对镜见面。未有违佛者。违佛者注
脚耳。为余剖析性情魂魄之旨。明快直截。令人喜跃。
彼钻故纸者。真足愧死。嗟乎。如此人。奈何可一日不
亲近承事哉。今师且行矣。师心如空。身如云如影。行
如金玉。以慈悲为床座。以山河大地为园囿。瓶锡所
到天龙执侍。诸佛授手。大根大器。在在合集。如水投
水。波波无尽。何有于余之蒙。又何有于蒙者之言所
喋喋者。以勖夫遇师者生难遭想耳。是为序。万历甲
午。五月十又三日。真实居士凭梦祯。和南书于南翰
林之公署。

华亭董其昌曰。达观禅师。初至云间。余时为诸生。与
会于积庆方丈。越三日观师过访。稽首请余。为思大
禅师大乘正观序曰。王廷尉妙于文章。陆宗伯深于
禅理。合之双美。离之两伤。道人于子有厚望耳。余自
此始沉酣内典。参究宗乘。后得密藏禅师激扬。稍有
所契。后观师留长安。余以书招之曰。马上君子无佛
性。不如东南云水。接引初机利根。绍隆大法。自是不
复相闻。癸卯冬。大狱波及观师。𢯱其书。此书不知何
在。余谓。此足以报观师矣。昔人以三转语报法乳恩。
语录¶ 第 432c 页 X73-0432.png
有以也。

又曰。观师答问。常有不经人道语。余曾问。菩萨处胎
受生之后。还知前生为谁。如所云宿命通否。师曰。圣
人无我。伹受生之后。前生所作。循业发现。宛然如一
日。安用自知为张三李四。许多我相。又余时方应举。
日用攻举子业。余问。此于学道。宁不相妨否。师曰。譬
如好色人患思忆病。此人二六时中。宁废著衣吃饭
一切酬应否。虽复著衣吃饭一切酬应。其思忆病相
续不断。即作意断之。其病益深。李太白诗曰。抽刀断
水水更流。是也。有患烦恼尘缘能障道者。若为扫除。
师曰。如一男子。有杀父雠。怀愤欲报。拂拭纯钩。毕生
寻觅。初闻张三。二十年后知此真雠。本是李四。便舍
张三。直觅李四。诸人欲扫除烦恼。正为未知真雠也。
此语与张拙断除烦恼重增病。更觉透彻。今紫柏老
人集。乃不见载。知法语所遗。多矣。

** 跋紫柏尊者全集

昔人叹中峰辍席不知道隐何方。以予耳目所及。如
达观可大师。真末法中龙象也。读其书。想见其志气
雄爽。为人真切。最可敬者。不以释迦压孔老。不以内
典废子史。于佛法中不以宗压教。不以性废相。不以
贤首废天台。盖其见地融朗。圆摄万法。故横口所说。
无挂碍。无偏党。与偎墙倚壁。随人妍𡟎者。大不侔矣。
其于石门文字禅。东坡禅喜集。称之不去口。盖此方
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以文字般若作观照实相之
语录¶ 第 433a 页 X73-0433.png
阶梯。不妨高抬慧业。诱掖利根则。又此老之深心密
意也。常熟顾大韶仲恭谨识。

忆万历庚申岁。达老之徒澹居铠公。持紫柏集见示。
予为校定二十卷。铠公携往庐山。今其本存亡不可
知。然料难再睹矣。此金坛于氏所刻。不知谁所删定。
较予所定本。似有遗漏。聊记所忆。一二条于后。与某
人书云。宗门问答。如蛮人说蛮语。蛮人当自解之。此
语颇有味。又一传记。大盗某为僧。杀倡断爱。习静得
果始末甚奇。又有一则盛称本朝高僧琦楚石。又与
马御史经纶论李卓五往复书。俱可传。今本皆无之。
顾大韶又识。

** 紫柏老人集钞序

紫柏老人。示现嘉靖。度生万历。方余驹齿甫落。则巳
厌人间世。还兜率内院矣。余既深自痛恨。不获亲叩
筹室。然犹幸从山中禅衲。憨公塔铭。洞悉老人行履。
大都直捷似黄檗。通悟似临济。雄猛刚烈似天目高
峰。至于繇相归性。即缘生以指点无生。殆卓卓乎彼
土天亲所不能踰。我震旦中相宗诸师所不能窥其
阃奥也。嗟夫。入此门庭。谁不具决定志。发弘大愿。乃
一朝布袋打失。桶底箍脱。或以嗔。或以喜。或以辩才
乐说。或以佛事庄严。亦若各听其机缘之所遭。各随
其天性之所近。盖从来未有学步邯郸。抵掌叔敖。麈
尾雷同。而可以上传祖灯者也。昔有讥陈元龙骄而
自矜者。应之曰。一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
语录¶ 第 433b 页 X73-0433.png
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嫉恶。有识
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斝。吾敬孔文举。
雄姿杰出。有王霸之姿。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
之有。嗟夫。此可以定老人矣。全集卷帙浩繁。且多重
复。兹特摘其最要者。以为老人文字三昧。崇祯甲戌
蒲月。甬东钱启忠沃心甫。题于浔阳之长松馆中。

紫柏老人别集附录卷(终)
* No. 1453-B
紫柏尊者别集跋

尊者示现于嘉靖中。垂教于万历中。母后为之优赍。
天子为之褒嘉。自公卿以逮编氓。礼足而受记者惟
恐后。虞山所称。挺生东吴。气宇如王者。良不诬巳。夫
摩腾致隆于汉帝。康会见重于吴君。昙始登魏朝之
座。道林踞晋主之床。以观尊者。何多让焉。昔大雄氏
说法。随缘开示。即一言半偈。四大众谛听。如童稚得
蜜。孝子依亲。尊者拥大法幢。分身散影。普天利益。不
啻以三十二应身入诸国土。舒八万四千臂接引众
生。于本集之外。复有别集。迷者藉之为宝筏。觉者赖
之为金绳。余合十而庄诵之。但知无上妙谛。叹为希
有金贝。浮香梵花四照。虽古德之活句。五家之机锋。
蔑以加矣。因念龙藏之所自始。西方圣人以一大事
因缘。出现于世。从鹿野苑中至跋提河。倡演大经。无
语录¶ 第 433c 页 X73-0433.png
我无量。无小无巨。或利或钝。或顿或渐。尽皆摄入萨
婆若海。既灭度后。弟子阿难陀优婆离等。各以大智
慧结集。为修多罗藏。共阐化源。尊者为末法中龙象。
导扬西方圣人之旨。阐化源以为佛法金汤者。厥功
不亦伟与。余曾王父孝廉公。亲承摩顶。王父长史公。
先君赠司理公。世为归依。余之诵法尊者遗言。非敢
曰报佛恩。仅以延先泽云耳。

康熙八年仲冬丹阳奉佛弟子贺宽盥手谨跋